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90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共有124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痛点就是机会,这是互联网的名言。曾经,银行里的队伍并不比医院短,中小企业贷款也是一段“血泪史”。“互联网+医疗”能否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或许很难,但是鲶鱼来了,沙丁鱼们至少可以游得快一些吧。 不只是支付
排队挂号1小时、等医生叫号1小时、和医生交流5分钟、缴费拿药又1小时……这是太多人看病的通常流程。而现在,患者只需要打开手机的支付宝或者微信,就可以挂号、缴费、查询检查报告、排号取药,整个就医流程的效率被大大提升。2014年,阿里巴巴和腾讯先后在医院场景发力,分别推出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和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的人均医疗资源非常紧张,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也造成了人们看病难、排队多、医患关系紧张等诸多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投入建设更多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则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蚂蚁金服医疗行业总经理王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也是支付宝推出“未来医院”计划的初衷。
根据蚂蚁金服官方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近400家大中型医院加入“未来医院”计划,覆盖了全国90%的省份,已经服务超过5000万人次,通过“未来医院”,用户就诊时间平均缩短了一半。
王博还透露,未来,医院只需负责治疗诊断,病人可以用支付宝进行预约挂号、用支付宝打车去医院、再用支付宝进行缴费、住院的时候用支付宝外卖订餐等,而且也可以根据医院的场景拓展更多的金融服务。
而2014年,微信也高调上线了“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微信团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透露,目前全国已有2.7万个医疗微信公众号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供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全流程就医服务。 网络问诊,农村先行?
胡先顺是洪湖市洪狮渔场的一名普通渔民,他是第一个来到“阿里健康网络医院村淘试点”感受远程视频看病的渔民。在“村中心”的淘宝服务站,胡先顺和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进行了网络问诊,医生让胡先顺通过网络传来了之前病历和在本地医院检查的结果,分析病情并回答了胡先顺一些问题后,医生给他开具了一张电子处方,之后,合规的药品销售方会很快将处方上的药品配送到胡先顺手中。
不用坐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就能看上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村民们很兴奋。洪湖市洪狮渔场是阿里健康与农村淘宝合作的网络医院下乡第一站。这里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人均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上。但是,承担周边四个村6000余位村民全部健康服务的是一个只有4名“村医”的卫生所,他们只有60余种常备药,诊疗室的设备也只有血压计、体温表。
2015年6月,阿里健康与武汉市中心医院达成建设网络医院的合作共识。同年8月,网络医院项目启动,双方就服务内容完成规划和建设,并在随后的三个月里,共同完成了系统对接和科室、医生的筛选。2015年11月,阿里健康网络医院正式上线。
阿里健康的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阿里健康与农村淘宝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远程医疗引入农村,希望解决农村目前存在的“缺医少药”的问题。
“大医院挤不进,小医院不放心”是加剧医疗资源不平衡和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网络问诊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城市中推进并没有想象中顺利,而农村对此的需求似乎更为强烈。 推广难点在于医保问题
在记者的调查中,大多数人对于互联网给医疗服务带来的体验变化甚至是“互联网医院”非常欢迎,但是网络支付的使用率并不高,原因是医保不能实时结算,只有自费患者才会使用。而对于网络问诊和网络购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能走医保吗?”但目前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支付推进比较慢,这个也不仅仅是医院的原因,还要与政府部门协调。小地方或者还有些可能,但北京、上海太难了。退一万步讲,即使政策打通了,医院的医保都是有限额的,年底不收病人、医保额度不够了只收自费病人,这些也都不算秘密。
但是,有益的尝试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去年12月7日,微医集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创建了全国首家“网上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这家医院的建成与上线被视为浙江省及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做出的一次突破性探索,乌镇互联网医院也得到了诸多“特批政策”。
据记者了解,目前微医平台上已接入了1600多家医院,汇聚了超过20万名医生资源,而正式运营后的乌镇互联网医院年接诊量将达到千万人次,并通过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在桐乡、乌镇汇聚百亿元规模的产业圈。
但是,目前进行网络问诊的平台还都比较谨慎,就是主要针对的是复诊患者,这样风险会小一些,但也能解决大问题。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慢性疾病患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等,这些病都需要处方药,所以患者必须到医院开药,挂号排队很麻烦。网络医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0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39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可能听起来有些“深奥”,那么用一个用户的视角来看就会更加清楚。当你某一天觉得肚子痛,可以登录“医院一账通”的智能自诊服务,输入你的诊状,诊断出你可能患了“阑尾炎”。接下来,平台会给你推荐最近的医院,其中的智能导诊会引导到相关的科室、推荐合适的医生,根据医生的出诊情况在手机上就能完成在线挂号。这是诊前服务,那么当你按照约定时间去就诊时,你的手机可以接收电子版的检查报告,无缝对接电子化处方,还有药品说明、用药提醒等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在诊后,你的电子病历会完整的保存在平台上,方便以后的就诊……
由此,互联网深度地渗透到医疗的各个环节中,极大地提升了患者就诊的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医院一账通”还打通了互联网医疗与保险、金融,从而给用户带来全流程的服务。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说,你需要做一个阑尾炎手术,但手头缺钱,“医院一账通”接通了平安普惠的健康贷产品,可以让你很轻松、快捷地获得小额贷款服务;退一步来说,如果突发急性阑尾炎,又恰好未带足现金卡等状况,你作为“医院一帐通”的用户,可以享受住院押金垫付的服务,直接先入住就医,解决您的就医资金难题。同时,“医院一账通”还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推荐手术意外险等保险服务供你选择等等。
“医院一账通”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对于医院的“互联网+”升级也至关重要。以这次试点的武汉中心医院来说,“医院一账通”可以帮助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行政管理负担,其中的电子处方能够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此外,“医院一账通”所具有的金融功能也能为医院提供一站式清算、融资租赁等供应链金融服务。 打通互联网医疗和商业保险,极速赔服务进入理赔3.0时代
除了“医院一账通”,平安养老险这次借势推出的极速赔服务也令人关注。
“医院一账通”分别针对用户、医疗机构及商业保险支付方的不同需求,围绕用户在诊前、诊中、诊后的全链条需求,提供就医服务;“医院一账通”之“极速赔”,免去了传统理赔流程所需的病历、发票、理赔申请单等书面材料,实现电子化的理赔申请及审核,实时完成理赔金的转账支付,开启商保理赔“秒时代”。 用开放盘活健康与金融,平安3.0时代的强势落地
在2016年新年致辞中,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宣布平安进入3.0时代。什么是平安3.0时代?按照马明哲的话来说,“平台、开放”是核心的关键词,具体是4-2-1互联网金融战略,即“四个市场、两个聚焦、一扇门”。这四个市场为:资产交易市场,房产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支付/积分交易市场;两个聚焦为:资产管理、健康管理;一扇门即指平台化,为用户提供各种场景的一站式服务。
对照着看,这次平安健康云打通互联网医疗与商业保险,推出的“医院一账通”,不就是平安3.0时代的强势落地和集中体现吗?首先,“医院一账通”通过内部开放和联动,与平安养老险联手打通了互联网医疗和商业保险,让用户可以在线上实现购买、支付和理赔,完善了互联网医疗的全流程;与平安普惠联手打通了互联网医疗和金融,让用户可以轻松获得小额贷款,既解决了用户看病的“金钱”痛点,也让医院实现客户价值提升。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1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75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chilmark研究公司预测,2014年全球医疗企业移动app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美元,为移动医疗指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潜能。从医疗咨询类的app开始,到已经蠢蠢欲动的物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移动医疗颇能振奋消费者的内心。
将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医疗问题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平台重塑,这本身便是一个极为吸引人的概念,更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使得更多玩家可以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国内方面,在第一波医疗触网浪潮中,医疗健康网站不过是简单的将信息展示和广告搬上互联网,难以对饱受诟病的医疗健康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冲击,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移动互联网势必将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据估算,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在2015年亦将达5000亿美元。这应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而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将有效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在这个新兴产业链中,移动运营服务商和医疗设备制造商这两个环节,互联网企业较难涉足;但基于庞大用户基数和互联网基因,在信息平台和医疗app应用开发上,互联网企业存在机会。不过,互联网公司能在这里面扮演多大的角色,还是个问题。毕竟由于中国医疗体制和市场成熟度等原因,这块蛋糕并不好入口。
前景广阔 现状迷离
目前,新浪、搜狐等几大门户网站都开通了健康医疗频道,39健康网等传统的医疗信息网站也不断在谋求新发展。好大夫在线早在2007年就已经有风投进入,而丁香园、睿医等公司也已拿到了风险投资的钱。资本市场的“示好”更激励了这个市场,近两年来更诞生了春雨掌上医生等一批直接在医疗app领域开拓的创业公司。
走得更深的还包括腾讯。今年7月,腾讯与好大夫在线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以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点进入移动医疗市场。据悉,双方已在“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上线两个月来,通过腾讯医疗网上转诊平台成功就诊的患者已超过22万人次。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协会今年2月的报告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将分别获得24亿美元、66亿美元和26亿美元收入。
从简单的诊疗信息和健康咨询为主,到构建具有一定专业性、交互性的医药信息平台,是互联网企业对医疗健康领域重塑的第一步。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需要长期致力于医疗信息行业得以积淀。国内比较知名的平台级网站丁香园、好大夫在线吸引了大量的医生和患者用户。而传统互联网企业与专业医疗网站合作,将能实际地切入到用户群中,借此进入医疗市场。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医药信息平台能提供门诊信息、医患交流平台,是移动医疗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而全球范围内,病例数字化、共享化得趋势不断加强,智能终端的普及有望加速这一进程。
但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在远程医疗设备上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家庭血糖仪、血压计、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联合装置还处在艰难的推广期,远落后于国外。而且更没有可行的信息化策略,将监测数据传输至医疗机构或企业。此外医疗健康领域,向来是一个对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产业,医疗健康类网站与整个商业互联网进程相比至少落后三五年。医疗机构it化的程度也不容乐观。
但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正是革命的契机。
移动app成突破 恐受羁政策绊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形成了一个突破点。
idc研究公司调查显示,已经有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移动医疗程序跟踪或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health it now网数据显示,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同比上升了250%;预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
鉴于医疗app产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内相关企业也加紧布局中国市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开发医疗app的公司已经有500—600家,从业者上万。当然,这些人群中有些是从医疗软件开发转型而来。
不过,目前对于可远程指导的医疗app而言,文字、医学图像、语音、电话咨询这几项仍是患者远程咨询所能用到的描述病情的主要手段。从目前医疗服务类的app本身的界定上,它们对传统医疗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种取代,而是一种促进和补充。
从涉及到的业务范畴看,目前国内一些较为知名的医疗健康类app定位都比较明确,且背后都有庞大的积累和资源支撑:
丁香园主要是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的社区,汇集了许多专业医师和众多从业人员,其推出的app也延续了这一特色,以医生交流平台为主;
快速问医生则以庞大的医生资源为基础,主打移动健康和医疗的咨询业务,以浅层的轻度问诊为主,涉及病症咨询、用药指导、养生健康等方面,其用户数量在5个月内突破350万,日均提问3万余次,相比pc端的艰难增长可谓顺风顺水。
好大夫在线则收录全国3225家正规医院、300549位大夫,并已建成互联网首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问询系统。其主打的医疗app也以此为依托,着重打造在线医疗服务预约和交流功能。
综合来看,这些相对成功的移动app并未突破藩篱,为物联网时代的远程医疗系统提供更为直接和专业的诊疗数据服务。虽然目前已经有医疗app的支持下已经可以量血糖和血压等,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医疗,但误诊的可能性也极大。因此,中国需要相关配套的监管机制来净化医疗app市场。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60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对接线下与线上,整合建立医疗生态闭环,借力更多可穿戴设备、非可穿戴设备,结合远程沟通、诊断、监测平台,融合各类医疗服务使用场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互联健康生态圈正在形成。
医疗战国时代已经来临。从多点执业创新到医生集团诞生,再到php模式、医疗超市酝酿,医生不再依附于医疗机构,成为医疗供给方独立的崛起力量;分级诊疗政策作为变革引擎,驱动着公立医院、医药电商、保险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其中,争当健康守门人;被视为“王冠上的宝石”的移动医疗经历爆发式增长后也开始逐渐下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们身处大争的时代――人人皆有争心,不争之人必有性命之忧。”《芈月传》中的这句台词也是当前医疗界多方从业者心态的真实写照。
传统医疗与互联网医疗在碰撞和跨界中不断融合,线下线上业务形成对接,通过整合并购逐步建立医疗生态闭环,更多可穿戴设备、非可穿戴设备及远程沟通、诊断、监测平台与各类医疗服务使用场景相融合,形成以患者为中心,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互联健康生态圈。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姜昕蔚表示:“互联健康生态圈由四方力量构成。一是医疗资源提供方,二是移动医疗运营方,三是医药电商运营方,四是医疗智能硬件提供方。各方力量一方面向上游探索医生资源、向公共医疗系统渗透,另一方面向下游构建支付闭环、挖掘用户潜力,整个医疗产业链不断延伸、系统成长。”
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人的创新思潮也在推动体制内部的传统医疗机构实现转型。采访中,华康移动医疗coo戴廉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很多传统医院管理者的开放超乎想象,他们对于创新的期待甚至比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更多。”
在广州,首家网络医院已于2014年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正式上线,基于网络医院,广州市民在社区医疗中心、大型连锁药店等网络就诊点就能获得由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提供的在线就医服务;恒大健康互联网社区医院作为在线医疗的创新模式之一,通过整合国际医疗资源,构建医疗健康服务集群,为广州市民提供包括疾病预防、私家医生、远程会诊网络医疗、健康体检等在内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在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患者痛点切入,率先推出支付宝平台上的“云医院”。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1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240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刘毅称,九安医疗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为此把ihealth公司开到了美国硅谷,负责“硬件+应用程序(app)+云”多维度的产品定义。8月9日,九安医疗还公告,将把云血压计与微信相连。对此,刘毅的看法是,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熟,参与者普遍想掌控先机,九安医疗极力向移动医疗靠拢是一项战略性投资。九安医疗既有在未来成为领导者的可能,但也直面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
从代工走向自主开发
艾媒咨询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预计到2017年底,相应的,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增长近5倍;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市场空间足够诱人,但切入移动医疗这一新兴领域的时机把握却并不容易。“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你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刘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我们最初的时候想把健康管理引进血压计当中,把它跟pc连接。但这种方式市场推广不成功,1台也没有销售出去。”
遭遇挫折的刘毅随后便将眼光盯向了手机。2009年,九安医疗有了把硬件产品跟iphone相连的想法,于是开始做样机。到了2010年4月第一次测试样机,很快就跟苹果取得了联系。与苹果方面商谈之后,九安医疗逐渐形成了“硬件+应用程序(app)+云”的发展理念。
确定方向并有初步尝试之后,九安医疗的移动医疗转型更加快速。2010年末,九安医疗在美国硅谷成立ihealth全资子公司。2011年,其推出了首款ihealth产品,并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health商标。
对于ihealth的战略定位,刘毅称,目前ihealth系列已经覆盖了血压、血糖、体重、血氧和运动五个维度,希望利用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洗牌机会,帮助九安医疗从传统的odm、oem制造商转变成移动健康的全球探索者和领导者。整体逻辑在于,以卖硬件为切口,先得到足够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形成配套的健康和医疗服务体系,最终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
三维探索:硬件+app+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九安医疗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ihealth之后,又相继于2012年和2013年于中国香港、法国开设了ihealth的分支机构。
在刘毅眼中,三地的最佳分工模式是由美国ihealth子公司负责产品定义,包括硬件及app的(应用)软件开发及相关配套服务等,然后在中国利用研发速度相对快、成本相对低以及离制造工厂近的优势,做后期技术落地实现。
刘毅称,美国硅谷的ihealth子公司在承担产品定义重任的同时,还负责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之所以想到在硅谷办公司,“意欲在当地的氛围熏陶之下,真正产生创造力。”目前ihealth美国团队约有20多人,其中只派去了1名中国人。法国公司负责整个欧洲市场的相关事宜,中国香港公司负责亚太市场。
刘毅认为,移动互联网所改造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一个“乔布斯”的诞生。具体到移动医疗领域,目前以ihealth产品单点撬动市场的最大瓶颈在于:“怎么能够定义出符合消费者即用户需求的产品?”
“并不是说把你的产品与iphone连上了,就能成功。连上之后,到底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和价值?能让用户认可并持续使用?这是目前移动医疗行业内谁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还处在摸索过程中。”刘毅表示。
因此,对于“硬件+app+云”的转型理念,刘毅坦言,目前尚处在积累用户的阶段,基本围绕血压和血糖两个方向为核心做app,未来还希望硬件越来越“沉默”和后移,app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和前置。
刘毅强调,打开移动医疗大门的第一步是把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相连,由此想到把传统产品智能化,添加数据存储、查询与分享等功能。但是,功能上的叠加变化无法真正开启市场。
为了探索硬件本身的附加值,6月25日,ihealth智能腕表成为首款与微信连接的可穿戴智能硬件。8月9日,九安医疗发公告称,ihealth云血压计bp5也将登上微信平台。
对于和微信合作的理由,刘毅称,是看中了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以app为发展核心与靠微信等社交平台连接硬件这两种方式都在尝试过程中,后期“哪个做得好,能让用户喜欢用,就以哪个为主。”
对于app开发平台的选择,刘毅认为,ihealth在ios和android两大操作平台均有布局。随着android系统用户占有量的扩大,下一步再推出新品时,两系统会同步提供服务。
和手机不同,医疗器械存在认证门槛和时间成本问题。刘毅介绍,九安医疗在传统医疗器械行业做了近20年,对相关的医疗器械认证标准都较熟悉,花费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获得一款产品的认证。如果是其他创业型公司,由于不了解相关程序,通过认证可能要耗时2~3年。
将推进“b2b2c”模式
目前,ihealth系列主要的销售市场是美国和欧洲,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销售,因为发达市场成熟度相比中国市场要早3~4年的时间。对此,刘毅认为,尽管理想状态是在美国摸索出商业模式后向全球复制推广,现实情况却是实时变化的,今后或会考虑在世界各地尝试不同的推广方式。
对于中国市场,刘毅认定突破口将是线上渠道。理由是,现有的智能硬件产品并未面向大众普及,在线上可能更容易找到对“早期产品”感兴趣的群体。反观线下渠道,寻找目标用户的难度和成本都更大。
记者获悉,ihealth系列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目前以b2c为主,通过苹果和百思买等商业零售渠道卖产品;第二种为b2b2c,也是未来九安医疗想大力推进的模式,即跟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大企业等合作,通过这些渠道把产品卖向用户。
刘毅这样描绘b2b2c模式:首先以硬件做入口,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获取用户,并给予帮助卖出硬件的第三方一定比例的分成;其次,在积累足量的用户之后,引入第三方扩充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参与服务费分成。他举例道,今年5月,ihealth公司宣布与intel和ge的合资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展开合作,ihealth会帮助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相关健康数据,并将之提供给保险公司用作商业用途。
对于如此重视b2b2c模式的原因,刘毅强调,该模式能够帮助上述第三方企业和机构更简单地获取连续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第三方而言,在某些场合下的应用是其必需品。这样也将打通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徐志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伴随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与向用户收费相比,向机构和企业收费会是相对成熟的商业方向。因为积累用户量和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一旦开始向用户收费,产品竞争力会下降得非常快。如果是面向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等企业收费,本质上是帮其降低成本、多方互赢。
不过,徐志鹏也提醒道,b2b2c的模式可拓宽盈利渠道、整合业界资源,但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看似是一条线”,实际上需要很多从业者参与。具体到九安医疗的转型案例,他认为,该公司做了多年的医疗器械生意,兼备硬件技术和医疗资源优势。因此,与纯做移动医疗的厂商相比,九安医疗凭借技术优势更能吸引到苹果等平台的巨头合作。但在大数据层面,作为医疗器械生厂商的九安医疗,与谷歌、苹果和百度等科技公司相比,处于弱势。
此外,徐志鹏认为,移动互联网强调营销和服务,在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上,九安医疗或还需集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势服务商,未来有可能会在细分领域以并购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提升综合实力。
直面互联网企业挑战
瞄准移动医疗这片“金矿”的上市公司并非九安医疗一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宝莱特、三诺生物等公司均有意分一杯羹。
宝莱特是一家专注于医疗监护设备和血液透析设备的厂商。在2013年年报中,宝莱特表示,在移动医疗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意加大研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希望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公司2014年将在立足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将专业医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产品方向将围绕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设备。”
今年3月24日,宝莱特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微康科技,该公司将专注于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产品。7月23日,微康科技其首款可穿戴硬件——“育儿宝”,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对婴幼儿的连续体温监测。
除此之外,2013年9月,主营血糖监测业务的三诺生物以120万元增资糖护科技,获得后者8%的股权。三诺生物表示,此举“有利于公司血糖监测产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公司基于移动物联网平台的糖尿病预防、监测、诊断等数字化管理服务领域及相关云端数据建设等领域业务的开拓。”
对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的竞争现状,在刘毅看来,现阶段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并没有诞生杀手级应用,入局者的胜负尚难预料。一旦出现了杀手级产品,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把目光再放远一些,当形成个人健康大数据体系后,还有可能对医疗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甚至由现在的“b2c”向“c2b”模式演变。
当谈及与医院的数据对接、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壁垒时,刘毅的态度却比较乐观。他认为,移动医疗在初期肯定会有不被认可乃至被排斥的情况,也一定会有率先接受并尝试合作的医院。如果先行者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并被复制,就有可能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变革。
面对移动医疗这一超级蓝海,先进入的企业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徐志鹏分析称,企业这样做,均是想提前“占位”,以便在未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这样的布局隐藏的风险也很多。最明显的是,it巨头也在争抢先机,在此背景下,九安医疗这类医疗器械背景的厂商,其在移动医疗的高额投入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相应的高回报;另外,大力向移动医疗产业转型之下,九安医疗们放在传统医疗器械业务上的精力多少会被分散,也要警惕这部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伺机侵占。
“要未来”还是“保当下”?
2011年,九安医疗开始向市场推出ihealth产品。和所有介入新业务的公司一样,九安医疗也承受着开支增加、但效益还未显现而带来的业绩压力。
2011年,九安医疗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18.56%,净利润2080万元,同比下降12.27%;2012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0.55%,但净利润骤降66.44%;2013年营业收入继续增长14.45%,净利润则亏损834万元。增收不增利的不利境况愈发严峻。对此刘毅坦言,ihealth系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费用的逐年增加是导致上述情况的主因。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0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83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医疗信息化企业面临转型
移动互联网医疗目前发展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医生、病人、平台之间信任度低。调查显示,35.7%的受访者愿意为网络医疗咨询付费,39.0%的受访者不愿意,25.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可见,移动互联网医疗之路不好走,很多医疗信息化企业也纷纷进入转型期。
移动医疗的“资本寒冬说”从2015年下半年就已开始,一年后寒意更浓。今年3月,因卫计委出台新规,一大批以网上挂号、陪诊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停摆。以“传太医”为例,改名“h.s.o.”后转向与保险企业合作健康险业务。今年10月,因创始人张锐突发心脏病去世,春雨医生上市前折帅,前途未卜。随后,好大夫、就医160、寻医问药网等老牌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传出裁员、冻薪等消息。在移动医疗领域耕耘十年之久的好大夫在线经历裁员风波后宣布转型,从在线咨询、轻问诊等非诊疗业务转向互联网医院。
医疗大数据挖掘挑战重重
移动医疗是医疗信息化企业延伸自有业务、布局医疗大数据的一大选择。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则认为,大数据和移动医疗一定能促进医学模式生态的重构,但目前仍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在大数据方面,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从1994年开始医疗信息化建设至今,仍没有强制性的国家信息化标准,这也意味着医院和医院之间只要涉及到疾病诊断和治疗、核心业务等,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天生不能互联共享,这一现状值得关注。而移动医疗方面,以呼吸睡眠暂停为例,传统医疗需要病人预约床位在医院睡觉监测,而移动医疗可以使病人在家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和传输,但为何技术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无法推进?这跟商业模式有关,就是谁来付钱的问题。
王杉指出,他一直强调医疗+互联网,互联网应该服务于医疗,如果反过来,互联网想替医生看病、替医院看病的话,那么受损的第一个是病人。不过,非医疗领域的一系列服务一定会大大地发展,未来医院应该注重医疗质量核心,将医疗服务交由信息化企业完成。“移动大数据、云计算、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一定会促进医学的发展,一定会促进医疗保健健康生态的重构以及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医疗平台转型的两大方向
在“烧钱”模式不奏效后,很多移动医疗平台的创业者开始反思,在这个专业度高、垄断性强的行业,移动医疗要想走出来只能做医院愿意做的生意。
有业内人士将现在的移动医疗公司的竞争比作一场爬山比赛,最开始大家都在山底抢用户流量,现在到了发力争夺医院资源的阶段。
统计多个平台,这轮转型主要分两大方向:一种是互联网医院,就医160、好大夫在线和微医集团就是通过为医院搭建在线问诊平台、提供用户来做;另一种是金蝶医疗、就医160在进行的业务――为医院打造全流程的就诊平台,但医院和患者免费使用,而是由银行或第三方付费用给移动医疗平台。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4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09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保险+投资”双轮驱动是复星的经营战略。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公开表示,2016年上半年复星集团在负债结构、资产运营层面持续优化,持续秉承“保险+投资”双轮驱动的核心战略,深耕保险细分市场、持续发掘c2m投资机会并寻找高增长新兴市场的投资机遇。
复星今年下半年动作不断,其投资的国内首个拥有互联网保险全国经纪牌照的保险服务平台“大特保”推出了一款高端特需医疗保险。此外,复星旗下的星景资本参与投资了杭绍台铁路ppp项目。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特需医疗保险”应运而生
复星为什么投独角兽企业“大特保”?这要从“大特保”能为复星带来什么说起。
“大特保”创始人周磊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场变化是尝试与公立医院合作推出高端医疗产品的主因。他告诉记者,高端医疗保险覆盖的用户群最早是在中国工作或定居的外国人,之后慢慢覆盖到了海外派驻中国的华人。针对这些在国外待了很多年再回国就业的人群,大部分企业都会给其购买个人保险。由于这类保险对支付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参保对象一般会倾向于选择和睦家、parkway health这样的外资医院,差不多每年的保费在2万~3万元左右。
据周磊回忆,当时这类参保人群还比较少,每个企业就是几个人。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外派人群在慢慢扩大,企业再不可能承受如此大的支出,个人保险也开始出现更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成本结构也发生了转变。本地公立医院特需门诊的就诊费用要比外资医院低得多。以肠胃镜为例,在parkway health大约需要3万多,在公立医院的特需部则只需3000~4000元。
人群结构、人群需求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呼唤一个基于本地顶尖公立医院特需门诊的“高端医疗险”产品出现,且该产品对于支付能力的要求也较以往有大幅度降低。“最好将保险费用控制在1万元之内,同时还要保持高标准的服务。这样一来,同样的服务就限定在了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周磊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特保”与上海瑞金医院特需医疗保健中心合作,打造了“大特保・特需医疗保险”。推出这个产品,需要打通保险和医疗两个行业,重新去做保险费用的定价。之前市场上的高端医疗险定价,基本都是参照外资医院的做法。“大特保”要重新做定价,就需要公立医院的配合。
“关于产品的定价,我们需要知道公立医院的大数据情况,比如每年有多少病人、每个人每年门诊是多少次、每次门诊平均的花费是多少、其中的挂号费是多少、检测费是多少、有多少人住院、每个人在不同科室的住院时长、平均的住院费是多少等等。我们的精算师团队会根据这些大量的信息把保险费用算出来。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得到医院的配合。”周磊告诉记者。
用互联网深入改造传统保险
近两年来,社会资本各显神通,通过直接开设、强强联手、收购股份等方式介入保险业务的案例层出不穷。8月3日,复星国际公告称,由复星集团发起设立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保监会的正式批复,批准在广州筹建,注册资本金为5亿元。而复星对“大特保”的布局则更早。
2015年7月,独角兽企业“大特保”a轮融资的投资方为策源资本、平安创投以及复星集团昆仲资本,昆仲资本为领投方。今年2月,“大特保”b轮投资为台湾投行中华开发领投,策源资本和昆仲资本等老东家跟投。今年7月,中华开发领投、昆仲资本跟投,“大特保”完成b+轮融资。此轮融资结束后,复星成为“大特保”第三大股东。
复星昆仲合伙人杨绍东表示,大健康产业是复星的重点,保险是复星的重中之重。传统保险市场痛点多、价值链长,存在互联网深度改造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资源的整合,联合线下的医院、线上的医疗资源、保险的资源,更快地跑通整个健康生态闭环,尽快地做好用户引导和市场培育工作,迅速建立起大特保的优势。”
他透露,在模式上,复星比较看好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深入改造到保险的各个业务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塑保险价值链的公司。而“大特保”无论从精算、产品设计,还是市场推广到服务,都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重新进行分解和重构,更符合当下消费者的习惯。“此外,鉴于保险行业的高壁垒和强监管,我们希望投资的团队是跨界的,同时具备非常强的保险基因和互联网基因,而事实上这类优秀团队是不多的。”
参建首条民资控股的高速铁路
记者注意到,在全面推进大健康战略布局的同时,复星开始把触角延伸到了公共服务建设领域。日前,复星牵手吉利、万丰,与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等正式签订了“杭绍台铁路ppp项目合作协议”,这意味着我国拥有了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速铁路――杭绍台铁路。
记者了解到,此次杭绍台高铁项目总投资规模预计达462亿元,是国家首批引入社会资本的8个铁路示范项目之一。项目预计2016年12月25日先行段开工,2017年6月30日全面开工,预计工期4年。项目建好后,从杭州出发一个多小时就能直达台州。
复星集团方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有效基础设施投入还有很大空间,比如地铁、高铁这些能够大大提升城市功能效率的基础设施人均占比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正因为这些机会的存在,再加上我们的政府、国企、民企共同拥有的那份‘家国情怀’,将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汇聚在一起,所产生的力量和空间是巨大的。”
万丰集团方面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万丰参与此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浙商回归’的号召,反哺家乡,从这一点上三家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2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04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热潮是在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遇到瓶颈、开始对传统领域改造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尽管中国医疗市场规模高达2万亿以上,并且随着快速老龄化,市场规模的扩展极快,但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尤其在中国还有复杂的国情。在对互联网医疗未来趋势作出判断的时候,市场各方都出现了偏差,深陷于认知困境。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上,前期依然是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占据主动权,这与美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医疗服务市场是个高度复杂且受政策管制的行业,光理解微观细分市场还不能抓住大势。美国的创业者在这方面相对较为幸运,美国政策和市场的大势是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医疗推动了市场对互联网医疗尤其是远程医疗的需求。这是因为价值医疗以结果来付费,这就加强了医疗机构对疗效的强调,从而催生了互联网医疗工具的使用,以加强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从而及时作出干预,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尽管如此,根据rock health最新报告,投资者依旧对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泡沫化的观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发现很多项目的商业图景描绘得非常好,但实现投资回报遥遥无期,比如很多健康参与(wellness engagement)项目。因此,美国市场的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能够产生收益的项目,比如远程问诊、疾病管理和帮助医院控费的项目。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转化率是营收增长的核心指标。因此,通过大规模的冲流量来转化用户购买是较为有效的增长路径,即使为了获取用户付出一定的成本也是值得的。但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流量的意义非常弱。首先,用户的需求非常细分而且不可扩散。病人的需求只是冲着自己患有的疾病而去,不可能像传统电商平台那样买了电视还可以顺带买本书。其次,用户的支付主题并非自我,而是保险。这就受制于保险公司的条款限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最后,需求的迫切性和不可创造性。疾病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是低频的消费,用户无法受到广告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直接针对c端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成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直接的团体客户,他们无需也无法通过广告和一系列的促销手段来获取用户的增长。比如根据远程问诊网站teladoc的最新ipo文件,其主要客户来自雇主、保险公司和医疗系统,一共有4000个客户和1000万会员。
从上述对美国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是从简单的互联网思维逐步回归到传统的b端大客户营销模式。
中国市场目前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互联网思维上,着力点仍在从c端获取用户。这与中国的市场现状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世界上自费比例较高的医疗体系,中国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一块营收来自用户自付部分,因此,c端的用户有一定的自付习惯。不过,自付主要集中在对药品和器械的费用,医疗服务费用的自付比例并不高。其次,中国的医保体系是以保基本为核心,而且自身控费能力弱,没有能力去制约医院并对企业缴纳的医保进行动态费率的管理,这也导致雇主和医保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进行疗效管理,从而控制医疗费用。所以,团体采购医疗服务的模式无从展开,也被迫只能进入c端。
既然要从c端而且也只能从c端获取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就又重新回到了冲流量获取用户的思维上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市场分析一而再地将打车模式或者其他o2o模式与互联网医疗来进行类比,大众也一味地去纠缠,是互联网的医疗化还是医疗的互联网化。
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对任何一个行业带来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在这点上,无论何种模式都是一致的。但与其他消费领域相比,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消费领域的支付链条短,非常容易重构。从产品或服务到用户手中,无需经过多个支付体系。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用户的看病是由医生提供服务、药店提供药品,保险提供赔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限制性条款,用户会因为自付比例而希望调整,保险则希望能控制费用。没有任何一种消费像医疗消费这样繁琐而复杂。
医保和商保是为了覆盖个人的健康风险而产生的,在为个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对医疗机构进行制约。如果没有支付方的制约,单体的个人是没有能力去挑战医疗机构的,只能被动接受医疗机构的一切条件,这显然是每个病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加进了支付方,个人的支付意愿又受制于支付方的政策限制,医疗服务的赔付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当支付者和消费者不是同一主体,医疗的支付路径模式变得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支付模式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又不可能从c端入手,因为用户的支付意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
所以,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困境源于中国医疗体系自身的难点。正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控费能力薄弱导致互联网医疗只能从c端入手,而正是医疗服务受制于支付方的赔付体系导致个人支付的意愿很弱,导致c端市场无法发展。在这样的两难市场下,如果从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回报的危机。如果从医疗进入互联网,路径依赖相当强,互联网成为服务方扩张的工具,对病人和支付方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互联网化的医疗和医疗的互联网化都无法真正发展成为互联网医疗。
因此,对理解互联网医疗来说,线性思维式地认为“谁将取代谁”或“谁来改造谁”,是很容易进入自我循环和强化的。当然,这也是中国人教育中长期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导致的。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3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99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以金融服务行业为例,无线网络系统对金融服务的支撑,已从早期的分支机构互联,发展至目前通过wlan实现营业网点与用户的互联,应用场景也已由机构内部过渡到营业厅网点。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和部分商业银行均在营业网点部署了wlan网络,对内作为有线办公的补充,对外作为精准营销工具。
在教育领域,wlan在高等院校已非常普及。许多重点高校在大型教室、礼堂、会议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区域实现了wlan网络覆盖。
在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中,一些医院部署了病人监护、医疗诊断、检查化验设备和药品库存管理系统,利用wlan可实现上述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在会诊、查房、手术时,医生或护士可通过wlan登录电子病历、共享医疗信息、实时记录医嘱、传递处理意见、查询病历和检索药品。wlan网络已成为智慧医疗体系的重要网络支撑资源。
交通运输方面,许多交通运输工具都可成为wlan技术的应用载体。首批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巴士在线公司,已启动“公交移动wifi网络平台”的战略,将建设国内最大的公交wifi平台,年内将覆盖全国范围内共计15万辆公交车,每天覆盖2亿乘客人群;国内厂商针对地铁wlan网络覆盖的方案已趋成熟,深圳和广州或将成为首批开通地铁wifi的城市;2013年7月3日,国航成功进行了机载wifi航班的首飞 ,目前国航可提供机上wifi网络服务的飞机总数已达到10架,南航、东航、海航等也启动了机载wifi网络的测试。
wlan网络技术在电力传输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利用wlan网络可对电力传输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在非接触状态下实时了解设备的工作状况,全面掌控电力线路的运行情况,且具备网络扩展能力强、运维费用低等优点。在陆地石油勘探和海上钻井平台的工作环境中,由于恶劣的地质或海况条件,敷设光缆费用高,施工难度大。使用wlan网络传送勘探数据,建网成本低、效率高,数据传送质量也有保证。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7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68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去年年底上线公测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已达500万,日均咨询量达到3万人次。
“‘平安好医生’既是连接用户与医生,提供线上、线下结合服务的移动应用,也是平安集团整合线上、线下医疗健康资源的共享平台。”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在会上如此表示。
健康管理成为重要转型支柱
平安健康管理的首款互联网产品“平安好医生”,包括“家庭医生”、“问诊大厅”、“健康社区”三大功能板块。
该创新产品以医生资源为核心,提供实时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此前,中国平安掌舵人马明哲曾表示,“未来平安将把资产端与健康端,视作两大转型支柱所在。”
李源祥表示,在健康管理领域,平安的布局将以健康管理、商保、医保、信息为发展重点,搭建医网、药网与信息网三网合一,为有诊疗需求的用户提供线上健康咨询和线下医疗相结合的健康服务、药品器械、电子健康档案、医保、商保支付等服务。
而平安健康互联网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平安好医生app,就是在这个平安健康大产业链上的垂直门户,也是引导用户进入o2o闭环的流量入口。
打造o2o支付闭环
2013年年底,自中国软件运营应用之父、原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涛加盟中国平安后,集团涉足健康医疗领域的动作就不断。
平安提供的o2o医疗健康服务为用户勾勒出了全新就医场景:客户可以跳出医院制约,享受跨地区、跨行业的医疗服务;而通过平安批发整合药品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医药流通环节成本,使客户享受低价高质的药品服务。通过基于健康保险业务、线上健康管理及智能硬件业务沉淀的医疗数据及客户基础信息而形成的“健康云”,整合各大医院的电子病历,实现跨医院、跨地区的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