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972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3分钟,共有273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此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医药管理协会领导、医药研究教育机构和国内外知名药企高管担任演讲嘉宾,共同探讨了新医改方案颁布、各种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对医药行业的深远影响及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对今后两年中国医改下基层之后,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药企发展机遇与市场策略,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论坛主办方之一农村医疗卫生研究院章福民院长首先通报了国务院办公厅今年4月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要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在确定2010年医改工作目标的同时,明确了发改委、卫生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承担的任务。随着新医改方案的颁布,各种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药品招投标管理规定、医疗保险新政等对医药行业影响深远,尤其是全国2.4万个社区服务中心(站)、3.9万个乡镇卫生院、61万个乡村诊所(或村卫生室),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药品竞争规则,进而改变行业竞争格局,影响行业的竞争法则。章福民院长作为论坛主持人,邀请默沙东中国区总裁冯纳玺先生以“默沙东发展与积极参与中国基层医药市场”为主题登台演讲。在40分钟的演讲和互动问答过程中,冯纳玺先生幽默、直率地谈到了默沙东公司的中国市场战略、舒降之应中国政府要求降价55%积极参与中国基层医药市场、默沙东公司其他产品的市场策略等话题,在与多家中外药企高管的交流中,冯纳玺先生的智慧与坦诚不断赢得与会全体人士热烈的掌声。在演讲结束时,冯纳玺先生说:“欧洲医药市场医生总和大概为10万人,而中国有700多万名医生,如果要联系其中60%到70%的医生的话,默沙东公司必须要具备25000人的人力资源,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借助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力量,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拓展市场。”
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企业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纪云鹏先生的演讲主题是《提高基层医生胜任力的基层医生教育与基本药物普及的研究与实践》。纪云鹏先生介绍说:“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是卫生部批准的第一家开展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机构,10年来超过210万名医生在好医生网站注册,并通过好医生网站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截至目前,在好医生网站注册的医生人数已占全国医生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与各级卫生部门合作开展基层医生培训,并通过举办会议与好医生网站教学结合形成持续影响医生的独特的好医生基层医生培训模式。”纪云鹏先生还在演讲中通过讲解成功案例,向与会医药企业管理者介绍了企业参与基层医生培训,实现政府、药企学术推广双赢合作的模式。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68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5分钟,共有115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1广州与高雄医疗卫生设施现状
1.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从广州市整体医疗资源现状分析,已达到供需平衡。全市整体水平与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较,本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资源居中,医生数量居于高位,护士数量居低位。本市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水平暂时仍低于北京,水平与上海相当1)。但从城市中心各区来看,资源分布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重。一方面,老城区医疗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密度较高,将医疗服务的区域更为集中化。每千人口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及医务工作人员总体水平位于前列;而新兴城区由于功能区及居住区相对发展缓慢而造成医疗资源不足的局面,导致偏远城区的居民无法及时就近的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服务品质较高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资源短缺、服务能力较低。从而进一步加剧老城区大型医疗院所的服务压力,使得中心城区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发展势头更为猛烈,空间发展的矛盾进一步突显,而偏远城区的大型医疗机构因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而止步不前。从目前状况看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远远未能达到解决居民就近解决小病治疗及预防保健的设置初衷。
1.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
1.2.1以诊所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在高雄市政府卫生局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协调与区域统筹下,诊所作为最基层、最适宜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已经在高雄市住宅区得到良好发展3)。高雄市中心城区内,90%以上的医疗服务机构均为诊所4)。由于开设诊所的限制较为宽松;医疗设备的投入相对较少;服务对象的针对性较强且服务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服务半径尽管有限但普及率较高,这也是拥有医师执照的医务人员愿意开设诊所,以及民众愿意选择诊所作为投医问药首选地的原因。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一旦新流感疫情大流行时,民众可以就近到诊所接受初步的治疗及快速筛查。
1.2.2严格控制数量及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台湾地区整体的医院医疗服务量因2003年sars之故皆有下滑趋势,各大综合医院的门诊数、急诊量也大不如前,加之台湾本土居民生育率普遍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选址、设计、建设时更为谨慎的考虑其今后发展的可行性。
2广州与高雄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分析
广州与高雄两市从地理上看都为南方较发达大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良好且相对稳定。由此形成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分布的格局是顺应各自背景的:无论是由政府和规划部门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还是经济导向为主随市场体制而较自由态势发展形成的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都有各自空间分布的规律可循。
2.1按人口数量及密度分布两市中心城区的各行政区域中,医疗卫生设施的比例在历史悠久、经济活跃、人口密集的城区中明显高于其他各区。如广州市的越秀区、荔湾区(人口密度达到3~4万人/km2);高雄市的三民区、苓雅区、新兴区(人口密度2万人/km2),前镇区、前金区(人口密度1万人/km2)等。上述行政区中的的人口较多且密度较大,居住环境成熟,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足以满足区域内居民需求,甚至某些城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出现医疗卫生资源过剩的情况而导致浪费。尽管两种分布现状和布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市的常驻人口、流动人口及周边人口,总体上看布局密度不相上下,但医疗卫生机构的类型分布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2.2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欠合理广州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数量及布局上集中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中,整合了人口密集区的资源。病人的流向也随之集中于此类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设施中。高雄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与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由于私人诊所极具竞争力,使得患者优先选择此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病人流向成正三角分布。广州市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但阻碍了较低级别的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高雄市诊所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但同时增加了患者就诊次数,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加剧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3两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
2.3.1广州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广州市大型综合医院密度较大,仅越秀区数量就达到25间。其中不乏医技精湛、医疗环境优质的服务机构。通过医院综合水平评级的方式,考虑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医院规模及设备等条件将其划分级别。在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升级的同时,基层公共卫生设施也在努力通过对健康保护、疾病预防等方面改善社区环境卫生条件,尽管现状服务水准未能达到满足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标准,但政府正透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基层卫生中心、卫生所能够上升到新的服务水平。
2.3.2高雄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医学发展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不仅医技精湛可与发达国家媲美,并且医疗保险制度因较为健全而享有美誉,更甚,医院建筑的设计也处处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能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品质,令医患双方在就诊过程中减缓紧张情绪,从而减少病患的痛苦,提升医师的看病效率。高雄市中心城区内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密度较低,特别是兼备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仅为两间,并且其中一间(高雄荣民总医院)还身兼南台湾地区紧急医疗救护的职责5)。尽管如此,医疗服务品质的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会通过医师技能的提升,医疗器材的更新,医院空间的完善等来不断使自身的水平保持在较高层次。两间医疗中心的教学、研究、医疗相互推动、不断进取,使大型医疗机构的实力日渐强大,逐步巩固自身千床以上医学中心的地位,这是范围大且覆盖面广的诊所不可替代的,其最终收益者是患者。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高雄市诊所的医技和服务质量同样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由于规模小、医师与护理人员人数较少,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更易于管理,医师技能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之下也会不断提升自己,推出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患者。#p#分页标题#e#
2.4两市配置优劣势
2.4.1广州市配置优劣势(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广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配置由规划部门及卫生部门共同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具有良好的规划层面的组织架构。能够从具体现状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一部署,做出较为合理的配置规划。其次,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民生方面的建设,关于医疗卫生等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不仅多次出台有关医疗保险、医患关系、医药政策等方面的法规、方针,还在逐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在现有医疗卫生设施的良好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状基础,完善设施配置网络,从而更为完善医疗保障的体系。(2)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基础,既是优势,同样也是劣势。在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综合医疗体系下的基层卫生设施难以发展,成为棘手的难题,需从基层医疗的特色入手,注重医疗人才的保留。同时,政府需采取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卫生部门应更加重视不同区域间配置的合理性。
2.4.2高雄市配置优劣势(1)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高雄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得到更为优质和贴心的服务。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和更新的医务人员、医疗器材、医疗环境等同样也是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吸引之处。其次,小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疾病治疗和护理。使得医疗救护流程更为完善,使患者能够有更为低廉且快速的医疗服务享受。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中,健康保险制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效督促了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在某些区域中体现出了过于偏重经济因素的导向性,存在着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健康保险制度保障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其配置布局的合理性。
3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布局发展趋势建议
3.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1.1处于两极的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鉴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医疗卫生设施过于集中的局面,在对未来的布局规划中,应该优先从患者角度考虑,加强引导居民形成“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概念。针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医疗费用,医疗服务质量,出行时间等因素逐步完善(图1)。在医疗水平上强化水平高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分化两层就诊群体,为各级医疗机构营造良好的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图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善自身应对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的同时,可以适当参考高雄市诊所的配置形式,不仅在数量上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并且能够协调临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特色,将不同医科的基础服务融入到整个区域内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3.1.2中间地位的医疗机构在大型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中间层艰难前行的中层医院应视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及时分化和转型。参考高雄市处于中间层的区域医院、地区医院的规模和运作模式,强化和完善某些科室的医疗水平和服务,在患者进行选择的时候能够突显自身的特色。并且能够与区域中其他医疗机构达到协调和互补。
3.1.3新建医疗卫生机构新建综合医院在选址上应考虑到同级医院的布局状况,在参考人口分布的同时,需有对未来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预见性,兼顾周边现有医疗机构的服务特色,注重与老城区的设施拉开差距,避免在临近区域重复建设。其次,社区卫生设施通常服务于该社区中的居民,但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在考虑本居住环境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商业竞争的概念,成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面向社区及周边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3.1.4医院内部营建部门的强化高雄市除诊所以外的各类医事机构均设有医院内部的工务处(工务室)。其具体职能为负责“医院机器”内部从设计、施工、装修,以及后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改扩建等所有医院内部工程问题,并能及时与政府规划及管理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以维护医院持续发展。广州市内仅有少数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设有管理医院建设的基建科,但此类科室多为解决内部建筑及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相关事宜,多数医院内部并无设置功能齐全的基建科,且各医疗机构之间并无关于医院规划及建设的横向资源共享。设置管理医院建设的部门,这在未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型综合医疗机构中是十分必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够减少医院营建的成本开支,更能够在日后医疗体改扩建的过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功用。与此同时,该部门掌握着医院内部建筑使用状况、运营状况和供需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关系紧密,能够及时与政府卫生部门及规划部门协调工作,达到更好的规划和配置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目的。
3.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2.1加强政府导向高雄市医疗卫生机构多为私营和财团法人的性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居少数。高雄市卫生署直接管辖范围内的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对于医事机构的规模和服务内容,卫生署给予指导和建议,经核准后的建设及运营归医院自身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和商业竞争保证体系的运作,受政府相关部门调控的影响较少。但此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过度的商业竞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商业服务转变。这种发展模式看似适应台湾地区的社会环境,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各阶层人群,过度的商业模式使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失去了公共的意义。政府在出现过度竞争的时候应作出适当的干预手段,对未达到开业标准或服务品质下降的医事机构采取限制服务的措施。
3.2.2完善健保制度,控制医疗卫生设施数量由于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在台湾地区的实施使患者减少就医支出,患者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面对价格下降时自然而然会增加医疗需求,但直接导致了民众频繁进出医疗机构,造成全民健康保险支出的巨大负担。因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进行拿药、看病,甚至是领取检验报告结果都需经过挂号环节,按照健康保险规定都需支付医师费用,这就导致了一病多看、长病短看的结果。许多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如诊所的快速发展与此类政策不无关系。卫生署在制定和执行健康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宏观调控影响,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统筹。#p#分页标题#e#
3.2.3医学中心仍需不断完善高雄市著名的医学中心包括有荣民总医院、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长庚纪念医院等(图3、4)。此类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了优质安全的医疗照护服务,促进了区域医疗的水平与合作,培育了德术兼优的医疗团队。他们将医学教学与医疗救治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6)此类大型综合医学中心常常面临因医疗普及化、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等引起的亏损难题7)。因此,可以借鉴大陆大型综合医院的经验,善用自身的优势项目并重点发展,努力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发展特色医疗,争取政府资补助。
3.2.4中间层医疗机构需合理布局高雄市中间层医疗机构包括有区域医院和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多为有政府资金资助的医疗机构,而地区医院大部分为私人营业的医院,因此在规模和软硬件配套上弱于区域医院;8)但由于政府资助与私人财力的差异性,区域医院较重视为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品质。由此可见,高雄市中间层医院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医学中心,但此类医疗机构的配置情况多集中于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区,缺乏政策导向性和规划指引性。政府及规划部门需及时对此类医院作出区域的统筹发展规划。更好的发挥中层医院的资源优势并合理分配。
3.2.5诊所的适量发展高雄市诊所类型的设施配置较为完善,诊所类型涵盖了所有医疗科系,在每一个行政区均有较好的发展。但由于诊所的私人化,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诊所商业化的模式。诊所建设同样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合理规划及配置,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有效的调配,避免某些城区没有诊所配置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而某些区域过度发展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图5)。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9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260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一、发展战略要确立新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确定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只有坚持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大局出发,掌握军队医院发展建设特点和规律,立足于单位实际,才能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思路。结合军队医院的实际来讲,确立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必须从四个方面人手:
一是放远眼光,把握大局。始终瞄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任务的新变化,结合医疗市场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医药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在科学决断中坚定“服务市场、保障战场”方向,在把握大势中争取主动,认清军队医院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可能拓展的发展空问。
二是吐故纳新,树立新观念。结合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理论体系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努力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观、管理观、发展观,打牢谋划发展目标的思想基础。
三是把握实情,科学定位。全面分析研究国情、军情、院情、社情,特别是卫生资源、综合实力、学科人才、技术设备、体制机制等事关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人研究,找准在国内、军内、地区所处地位,理清工作头绪,科学决策,调整发展规划。
四是着眼长远,创新思路。坚持与时俱进,着眼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框架,才能描绘出军队医院长远和近期发展蓝图,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出创新工作思路。我们西南医院党委正是在科学判断形势,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做行业典范、建一流名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目标牵引、主题经营、培育增长点、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这一工作思路,把“主题经营”的现代化医院发展新理念成功引入医院实际工作中,已经顺势推进了“管理质量年”、“优势发展年”、“文化建设年”、“标准规范年”、“品质提升年”等
阶段性目标,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医院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硬件、软件、效益整体提升,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日益凸现。
二、深化改革要谋求新突破
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三个解放出来”和“三个反对”的要求,敢于打破传统的过时的体制,在继承和发展中确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单位发展实际相吻合的新机制。推进军队医院制体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化,应从三个方面力求突破,为实现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创新机制求突破。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积极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行is09000标准,确立现代管理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管理和医疗流程控制力度,构建现代化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新模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调整改革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劳动用工机制,坚持依法办事,合理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等等。这些有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成功应用,有利于形成医院管理运行规范化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搭建支撑平台。
二是选拔任用求突破。深化改革第一难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从军队医院的角度讲,科室主任任用改革是推动改革深化的突破口,要大胆起用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才能激活医院科室领导干部任用机制。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推行多角度、大纵深、全方位的管理、人事、科研、医疗、后勤等各个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也才能激发起科技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抢抓机遇求突破。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又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从加快军队医院发展的需要出发,要紧紧抓住四大机遇。即,紧紧抓住进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调整军队医院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一心致力于医院的建设改革,确定一系列军队医院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营造发展创新的浓厚氛围;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主动投身西部大开潮,利用我们西南医院学科技术资源优势支持“三峡库区”、“山区”、“老区”、“边区”的医学卫生事业,建立技术指导关系,每年派遣科技干部进行指导服务,进一步扩大西南医院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构建医疗集团、建设长江上游医学航母的网络打牢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开发稳定的卫生资源;紧紧抓住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重并举的路子,进一步加大引资合资、技术合作、成果转让等方式的合资合作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点的新优势和新特色,使之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紧紧抓住调整改革的机遇,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推进军队医院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创新发展。
三、科技创新要拿出新举措
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军队医院的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上,具体包括学科人才、科技创新和医疗质量等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学科人才。学科人才是军队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服务市场,保障战场,关键在于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注重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加快“院中院”建设步伐;积极挖掘和发展新兴前沿学科,形成军队医院新的学科经济增长点,创建军队医院品牌学科群;推出培养引进人才特殊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同时,放宽眼界,多渠道引进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方阵。
二是深化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优化组合科技资源,围绕“大项目、大课题、大协作、大攻关、大成果”的构想,实施“科技兴院”、“科技强院”战略,提高军队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新技术代表了当代世界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展示军队医院诊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医院夺取市场“制高点”的需要。始终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和发展趋势,加大引进高新设备力度,拓展医疗领域,高筑临床救治“平台”。我们西南医院要依托已经形成的“大器官移植”、“系列微创”、“基因技术”三大特色优势技术格局,不断推出新业务、新技术,形成由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军内首创、地区独有的诊治技术,构成优势技术学科群,成为军队医院发展的特色品牌优势。
三是优化质量体系。医疗质量是军队医院品牌的内核,是增强军队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支柱,必须把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医疗竞争愈演愈烈。抢占医疗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体现在综合质量的竞争上。实现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两个取胜”的办院方针,以鲜明的质量特色增强军队医院综合竞争能力。努力适应“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医疗管理由行政行为向依法办事转变,医疗定向消费向选择性消费转变的新变化,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把握医疗市场运行规律,研究病人消费需求,找准军队医院发展方向;加强质量监控力度,把标准质量、环节质量、终端质量纳入质量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及质控网络;围绕降低医疗成本,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成本核算制度,把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全面建设要开创新局面
结合医院实际,稳步推进全面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着眼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和“两大历史性”课题,按照军队基层建设“五句话”总要求,始终抓住军事医学“龙头”,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人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立足于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大局,用活、用好、用足国家与军队及总部出台的配套政策,在精简中锻造精兵,通过精简,减少数量,保留骨干;在调整中铸造精制,通过调整,科学编成,强化功能;在改革中打造“精品”,通过改革,提升品质,内涵发展。必须以超前的眼光、负责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坚持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夯实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围绕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调整改革的思考,开创全面建设新局面,务必正确处理好影响军队医院协调发展的“八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的关系。科学把握加快发展与扩大规模的比例关系,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调控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模,使军队医院的各项建设走上协调、和谐、全面、持续的发展轨道。
二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经济效益是衡量医院发展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经济效益的有力支撑,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时,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以高水准的学科品牌效应提升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互为支撑。
三是处理好提高效率与注重质量的关系。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提高效率成为必然选择,而高效率对保持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处理好效率与质量的关系,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四是处理好高新技术与基础医疗的关系。采用高新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础医疗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基础,二者不可偏废,在推广高新技术手段的同时,必须加固基础医疗。
五是处理好重点固强与坚持扶弱的关系。强势学科是军队医院的特色和优势,弱势学科是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学科布局需要,在重点加快强势学科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弱势学科的建设,做到强者更强,弱者变强。
六是处理好加大投入与产出回报的关系。加大投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需要加强市场研究和投入论证,确保加大投入能够倍增收益。
七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安全稳定压倒一切”,当安全稳定与工作任务产生冲突时,坚持把安全稳定摆在首位,“保持零距离,确立零起点,追求零缺陷,实现零目标”。在稳定大局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大局稳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八是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发展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必须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上述关系,还必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整体效能,使军队医院全面建设形成协调、和谐、持续的良好局面。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45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277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千亿智慧医疗市场引资本聚集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从《纲要》的内容看,涉及智慧医疗的领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但目前,智慧医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医疗器械设备、医疗信息化、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app、医药电商等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艾媒咨询资深分析师蒋一帆对《经济》记者表示,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也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医疗是信息技术、医疗技术进步的产物,代表着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智慧医疗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从传统医院线下模式转变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模式,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性等多个特点。”
传统的医疗产业分为3个层次:提供医治、医药等服务的核心层;提供健康生活、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服务的中间层;提供医疗保险等服务的层。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刘跃对《经济》记者称,所谓的智慧医疗,不仅要促进各层级内部的服务效率,更要打通各层级之间的壁垒,利用技术手段、模式升级手段充分调动各细分领域的资源,使之在同一平台上实现网络互联,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实际上医疗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诊断和医疗。艾瑞咨询分析师秦泽西表示,在人工智能层面,对于既定的诊断做了一些专业化或标准化的操作,把一些诊断所需要的数据或信息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数据库,“目前就移动医疗领域而言,对于用户或者医生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医疗上的便捷,比如在线挂号、在线支付或在线会诊,但是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他真正的需求是知道自己的病症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患者只需要把自己的症状输进去就可以得到一个诊断的建议或后续的治疗方案,用现在的科学技术真正在诊断和治疗上面起到作用,这才算作是智慧医疗。
在易观医疗研究总监姜昕蔚看来,智慧医疗的本质应该就是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辅助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医药行业基本面企稳回暖,且处于政策和执行进行密集期,今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多部门就联合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7月30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医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布局百家精准医疗医院新闻会在北京举行,并宣布将在3年内完成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布局,实现国家精准医疗战略规划。
从细分领域来看,最近各大基金纷纷看好板块分化明显、行业龙头受益的医药行业,基金季报显示,二季度大消费板块环节中的生物医药板块被基金重点配置。
移动医疗成最热细分领域
智慧医疗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这个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idc预测,到2016年底,国内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08.5亿元,未来这一市场有望超300亿元。相比医疗信息,居民的健康管理更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据数据,在智能穿戴板块,已有52家上市公司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深受资本市场喜爱,如果要说最受资本关注的领域,各分析人士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郭凡礼认为,当前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细分领域最受资本市场关注。
蒋一帆则认为,除了移动医疗,智慧医院也比较受资本关注,“主要都集中在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效率不高的问题”。
除了大多专家公认的移动医疗领域,姜昕蔚和投中研究院分析师陈伟都认为远程医疗更受资本关注。
姜昕蔚表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更多地围绕着传统医疗开展,而传统医疗的开放性还不够,所以市场还不够大。
“因为远程医疗实施已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陈伟给《经济》记者解释:“远程医疗其实更多地体现在远程问诊方面,远程施诊是暂时做不到的,比如颈椎拉伤,无法进行远程牵引,只能遵从医生的要求在家里操作,再比如春雨医生的做法,就是把医生搬到平台上,最早的形式就是问答。”
近两年,移动医疗的话题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众多移动医疗app也不断出现,有消息称,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在秦泽西看来,移动医疗或互联网医疗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围绕医生的互联网服务,比如医生手术和学术上的工具;第二类是保健,例如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的产品;第三类是医疗服务,即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支付,包括慢性病管理等这几个部分;第四类是药店商,目前来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最主要的贡献者是医药电商。“在2015年,我国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是在170亿元左右,未来并不会很快达到千亿元规模。”
而在郭凡礼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人们消费习惯逐渐移动化,移动医疗市场的需求在逐渐加大,潜在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医疗需求巨大,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医疗健康支出的增加,市场健康管理及医疗需求还将继续扩张,只要能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解决盈利性问题,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会加速扩张。”
对此,蒋一帆也认同未来市场规模潜力这一看法,“但是目前问题在于移动医疗这一块相比其他‘互联网+行业’来说,要求的服务质量门槛比较高,特别是对医疗服务质量这一块的硬性要求以及医疗资质这一块”。目前医疗资源供给仍然偏少,简单来讲,就算移动医疗app能把信息互通效率提升到极限,而医生护士以及线下的医院等诊疗场所供给也十分紧缺,移动医疗目前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另外,春雨医生、好大夫等一些移动医疗app都是针对传统医患模式中的痛点,试图借助互联网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但刘跃认为,医疗产业的推动是和医改政策息息相关的,“要进行模式上的创新就必定会诉诸于政策的改进,而这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医生端移动医疗成潜力股
移动医疗的市场价值毋庸置疑,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使用医疗产业资源,是对目前亟待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姜昕蔚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在政策条件不断开放的条件下,移动医疗的估值将进一步提升,不但有效地辅助传统医疗行业;在盈利模式、支付方式进一步成熟的条件下有机会成为颠覆传统医疗的强势力量。
从市值本身来讲,在线医疗最终做的是一个流量导入,很难在互联网上完成诊疗的所有步骤,陈伟表示,可以完成的前置步骤的价值还是需要市场来论证的。“总体来说,移动医疗的价值还是存在的,有比较长期的发展空间,从现在的医患关系和实际的医疗资源供给来看,的确是需要通过互联网医疗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同时加强匹配效率。”
除此之外,易观分析认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正在呈现多垂直细分领域发展态势,根据2016年1月中国移动医疗细分领域活跃用户数量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医生的医疗学术类app用户活跃度最高。那么,该领域在智慧医疗市场又占多大空间呢?
和其他行业的移动化一样,移动医疗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医疗服务需求者,另一个则是面向医疗服务供给者,所以类似杏仁医生等医生平台也是移动医疗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郭凡礼表示,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医生资源整合加速,医生平台将会取得突破,参照其他行业的经验,医生平台在智慧医疗市场空间占比将不会低于20%。
“医生端从空间上来讲不会大,就像打车平台一样,空间大的必然是用户端,对于移动医疗来说就是患者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不够。”蒋一帆给记者这样说道,“因为医生端是极为重要甚至说不能或缺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做好医生端的服务,减轻医生工作量才能集聚大量优质的医生资源从而最终在患者端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移动医疗医生端应用品类包括患者管理类、科研交流类和教学培训类3类,其中科研交流和教学培训类app瞄准医生科研需求,为医生提供医疗类内容;而围绕患者管理展开业务的患者管理类app多旨在围绕医生需求探索医生技能提升、医患关系交流和新政策下的医生品牌树立等环节的产业链价值。
随着社会与产业的发展,医患关系也越来越趋向于消费者关系,无论是有求医需求的患者端还是提供医务服务的医生端,都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匹配需求,提升双方的满意度。刘跃表示,医生资源是强烈依附于医疗机构的,因此对医生端的需求挖掘及改善势必要建立在对医疗机构乃至医疗体系的深刻了解,才能够真正挖掘行业深层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痛点。
医生端服务正在成为移动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医生资源在整个移动医疗中的重要性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生平台在过去的几个季度中成长速度很快。姜昕蔚认为,医生平台用户粘性高、痛点明确、产业链转化价值高、专业性强,未来将成为移动医疗产业中重要的垂直细分之一。
记者从陈伟的表述中了解到,医生诊疗平台这个领域要结合当地医疗的实际政策,比如深圳切实放开了医生只能就职于一个医院的政策,对于这样的地区医生诊疗平台或私人化约诊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价值,而在其他一些相对保守的城市比如上海,它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016年并购整合趋势下的谨慎选择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2016年被认为是移动医疗的“洗牌”之年,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又该如何布局呢?
从移动医疗的领域来讲,是有着巨大市场空间的,而在这一领域内,究竟是选择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是需要企业或者投资机构根据自身的基因以及优势来综合衡量的。刘跃表示,传统医疗产业的痛点很多,很多方面都亟待改进升级,但由于与政策的绑定性较强,这个“洗牌”过程不会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突然爆发的,而是会随着创新者的不断论证而逐渐演变的。“资金投资者应对该领域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有着充分的警觉意识。”
在经过前几年的野蛮发展后,移动医疗行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流量时代结束、资本投资态度转变、行业竞争加剧,移动医疗并购也呈加速态势,释放出“洗牌”信号。对于投资者而言,郭凡礼认为应该尽量选择团队可靠、商业模式清晰的对象进行投资,警惕运营不善、政策缩紧带来的风险。
蒋一帆则认为移动医疗已经开始显露并购整合的趋势,仅两年内,获得资本支持的优质企业,本身已经掌握了更多的优质资源,也许移动医疗企业的上市已经不远了。“建议还是要从医院端着手,要做长期投资的打算,短期盈利变现比较困难。”
他还表示,在今年,优质项目与企业将会获得资本的青睐进一步抢占市场与用户资源,然而,在今年下半年同样会有一批匆忙入局的,在技术、运营和对医疗方面存在短板的公司因无法融资而淘汰出局,正如前两年热闹的打车软件大战以及美食app大战一样,留下来的不是财大气粗的就是本身产品足够接“地气”,明确地洞察到市场生存法则。“需要规避的除了医疗行业的政策风险之外,对于那些用户获取成本过高或者说自身并无特色,主要靠砸钱吸引无效、低粘性用户的领域应该远离。”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4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98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最大收益率:12.75%
北玻股份(002613):公司是一家集玻璃深加工技术设备和高端节能深加工玻璃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和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玻璃设备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玻璃产业推陈出新、转型升级的大幕正式拉开,一个以节能减排为方向、利国惠民为目标的“新玻璃时代”即将到来。low-e玻璃政策强制性政策推出是大势所趋,low-e玻璃将迎来大市场。预测未来三年后low-e玻璃需求量将达到2.9亿平方,镀膜设备需求缺口约为150-200 台。公司镀膜设备目前订单向上趋势明显,有望复制钢化设备的发展路径。另外,凭借公司设备优势,公司高端玻璃深加工业务也会进入高速增长期。
注: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本周五收盘价―上周五收盘价)/上周五收盘价。
最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本周最高价―上周五收盘价)/上周五收盘价。
大盘表现采用沪深300指数在相应计量周期内的变动幅度来计量,超越大盘指机构或所推荐股票的收益率高于同期大盘表现的值。
累计排名榜中剔除了荐股次数不足3次(不含3次)的机构。
沧州明珠002108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已于9月1日正式实施,蓄积消费需求将从9月陆续释放。据测算,今年6-8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约为6800辆、6500辆、6100辆,预计9月销量有望超越9000辆,q4月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0000辆。新能源汽车享受“国家+地方”双重补贴,同时减免购置税和消费税,购置成本接近同型燃油车,且运行过程“电成本”仅为“油成本”的10%左右,经济性优势凸显,替代燃油车的长期趋势确定。公司是比亚迪动力电池隔膜的核心供应商之一,隔膜产品主要应用于k9和e6等车型,将充分受益下游需求大爆发,单价和毛利率将强势维持。
龙净环保600388
公司在除尘子行业中占据龙头位,脱硫、脱硝市场份额也较大。2014年脱硫脱硝业务上取得的订单量30%的高增长率,有力的保障了公司2014年的营业收入。国家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将为公司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脱硫和脱硫脱硝特许经营趋于饱和,但若标准趋严则有望打开新空间;脱硝目前仍有一定空间,市场竞争有所加剧。公司主要客户集中于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前两者脱硫脱硝分别在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受到政策严格要求,因此为公司带来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而水泥、陶瓷行业也有望受火电、钢铁行业带动,受到新标准监管。届时,市场需求会进一步上升。
西泵股份002536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水泵、排气歧管生产厂商。汽车水泵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产品覆盖重、中、轻、微、轿五大类,500多个品种,产品品种非常齐全。“飞龙”牌商标已经成为汽车水泵和排气管行业国内最知名的品牌。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市场,并出口欧美多个国家。公司预计2014年1-9月净利润2635万元至3765万元,同比增长5%至50%,主要系新开发市场开始批量供货,但各个新建项目的持续投入,各项费用特别是折旧费用增加较多。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走势较好,均线系统呈现多头排列,风险在于股价短期内涨幅偏高,未来冲高后存在调整可能,后市关注。
康缘药业600557
康缘药业是一家创新驱动型中药现代化企业。公司上市后,重磅品种迭出,先后培育了桂枝茯苓胶囊、热毒宁注射液、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等重磅品种,已经成为典型的创新产品驱动型的公司。作为不断涌现重磅品种的中药企业,重磅新品种迭出成为驱动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短期来看,公司主要的业绩驱动力由单一注射剂转向热毒宁、银杏注射剂“双轮”驱动。中期看,销售端的改善提升公司竞争优势,驱动因素为基药品种加重磅新品种。公司修改定增方案,发行价格由此前的17.76元/股提高到24.11元/股,同时将原有分级基金方案取消代之以同股同权;大股东康缘集团将增持497万股,彰显对公司的信心。
招商地产000024
央行出台文件放开首套房认定标准,政策的力度仅次于2008年10月,将会对市场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其程度远远超过前几个月放开限贷,历史上看此种影响也仅见于2009年。未来一二线城市10月份销售量将全面反转,同时房价下跌幅度逐步收窄,直至下跌周期结束,龙头公司优势更加明显。公司优势在于大股东资产,借助大股东优势走特色产业园区与邮轮母港城业务的模式,未来的发展具备宽阔的想象空间。相信公司未来资本运作会有新的突破。目前rnav的在地产企业中折价幅度排名靠前,而在板块中与其他公司相比,公司估值水平维持在中等偏低位置,未来估值依旧具备上升空间。
大洋电机002249
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10.89亿元,主要用于收购北京佩特来72.768%的股权。大股东10亿现金认购公司股份彰显其对大洋电机做强做大的决心,对公司汽车业务前景强烈看好的信心。北京佩特来主要从事商用车发电机和起动机的研发和制造,其商用车发动机市场份额全国第一。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增强在汽车配件业务方面的研发、市场实力,并扩充商用汽车发动机、起动机的产品线,优化产品结构,此外,北京佩特来研发了一套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品的方案,也有望为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业务增加助力。
首创股份600008
政府治理思路在改变:从强调“达标排放”变为强调“水资源价值”的市场传导,政策核心是“总量控制”和“水权交易制度”。这一政策思想的核心体现将是下半年或出台的水权交易制度和“水十条”,具体表现为水价上调和污水再生回用的必然趋势,水务公司面临资产价值重估契机。对比我国公用事业其他领域,我国水务行业市场格局高度分散和非市场化,未来伴随着国企改革和监管加强,水务行业在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上,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首创股份无论从资产规模、并购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各方面来讲核心竞争力突出,必然显著受益水务行业两个变化大趋势,价值和市值存在显著提升空间。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97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68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将达到290亿元。近几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增长速度都在25%以上。其中,it解决方案(软件和it服务)市场大约30亿元左右。中国医疗it占全部it行业的比重约为2.2%,远低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具备极强的发展潜力。业内人士预测,2011-2015年中国医疗it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9%,增长速度在所有it子行业中仅次于消费用it产品。
中国医疗it市场现状
按发展阶段的先后以及普及程度由高到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主要分为三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医院临床信息系统(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gmis)。其中,hmis以财务收费系统为核心,hcis涉及整合电子病历和身体检查资料等临床功能,gmis则涉及医院之间、中小城市之间或者大城市各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
hmis在国内的建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较为普及。目前,医疗信息化正在向hcis支持为主的第二阶段过渡,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广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实现区域内的联网使用,而未来5年,gmis将成为医疗信息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随着医患纠纷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难题,群众对医疗服务效果普遍不满,效率低下、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突出。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2545元,占其全年可支配收入的13.3%;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694元,占全年纯收入的11.7%。这种情况之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hmis的应用大大简化了挂号、划价、收费、报销等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的自由转换,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开始向家庭延伸。老年人作为突发病的高发人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病情进行跟踪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带有感应、检测装置、报警和求助系统的便携性医疗设备进入家庭,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控。例如东软推出的健康管理平台“熙康”,通过构建全方位的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能有效实现远程健康监护的家庭、社区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面对这一块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虽有优势,但市场整合能力不强。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信息化阶段更有竞争力。据统计,在hmis阶段,外商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5%,而中国本土企业达到75%。但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的中国医疗软件市场中,排名前6名的公司只占40%的市场份额。
在软件及服务方面,中国企业实力也稍显不足。据华通医疗研究统计,2007年中国医疗信息化硬件市场份额达70%,软件和服务市场份额仅为30%。预计2012年,硬件市场份额将达45%,软件和服务达55%。因此,软件与服务将成为本土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而国内一些看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大企业,已经将业务重点放在了软件及服务上。这其中的典型事件包括,金蝶医疗斥资1.2亿并购有14年医疗卫生信息化经验的广州慧通、华为“医疗云”战略,为医院提供以云管端为基础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三足鼎立格局
从实力上看,中国的医疗信息业已形成本土企业与欧美、日本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东软是本土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医疗信息化业务比较全面,涉及医疗it业务、卫生行政、医院信息管理、医保、个人健康服务等多个环节。东软在医疗it领域的业务包括hmis、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hcis、emr、pacs等软件解决方案和产品。东软偏重于行业解决方案和嵌入式软件,目前全国3000多家大中型医院都运行着东软的系统,近几年还加大了卫生行政业务的发展力度。
目前东软业务中软件外包占35%,医疗设备占15%-18%,行业解决方案占47%-50%。近来,东软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旨在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立可扩展的应用架构。目前东软在全国三甲医院中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在社保和医保领域的市场份额亦稳居第一。现在备受欢迎的熙康行表和熙康益体机,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可以动态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实现家庭实时跟踪与监测,是东软医疗电子商务由b2b向b2c转型的开始。借助本土化优势,东软还为唐山、郑州、无锡、沈阳、都江堰、海南省澄迈县等20多个城市提供健康城市解决方案,构建起了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区域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此外,东软还积极与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合作,向家庭和个人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通过并购与战略合作,东软不断拓展新的产品线。例如,与圆刚科技携手开发医疗影像设备的软件和硬件。2011年初,东软斥资1.141亿元收购最好的erp提供商望海康信73.14%的股份,正式进军erp市场,创下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
除了东软,本土医院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卫宁软件,势头同样强劲。卫宁软件主要从事医疗及技术服务业务,在hmis市场占有优势。在其软件系统收入中,医院信息系统的占比超过70%。随着医改的深入,卫宁也逐步进入整体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等领域。尤其是在2011年7月上市之后,其专业医疗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定位更加清晰,目前在卫生部两批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中,卫宁软件的电子病历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0%。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卫宁软件开发出了saas“软件即服务”的新的业务模式。
立足自身优势,卫宁软件通过加大投资、加强合作等方式推进医疗信息化力度,与微软、ibm、hp、华三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核心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09年末,卫宁软件已拥有55家三甲医院客户,在全国722家三甲医院中占7.62%。2010年,业务区域扩展至28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1.59亿元,预计接下来几年,增速都将超过30%。
本土企业之外,受中国医改政策利好驱动,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且多以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进入。总体而言,欧美和日本企业在中国医疗信息市场具有优势,与中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三大阵营。
欧美企业在it系统架构、医疗器械领域方面具备技术优势,在大型数据存储分析、数字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亦基础深厚,借助其在高端市场优势,发力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现在,英特尔、ibm、甲骨文、思科等都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行业部门。ibm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亿美元专项资金,整合ibm在系统集成、云计算、分析和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高品质、循证式的医疗护理服务。在巩固其在高端医院优势地位的同时,欧美企业另一方面也加紧进军中国的基层医疗市场。例如,西门子与浙大中控合作研发针对中国基层医院的全方位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ge2011年提出的针对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春风行动”等。
日本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较早,业务集中在以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领域,整体影响有限。富士胶片较早进入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重点推出数字医疗影像业务,nec主要瞄准高端医院的医疗解决方案市场,日立数据中国(hds)则致力于为医院提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还协助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解决了医院大规模信息、图像信息搜索和动态归档问题。
韩国医疗企业和it企业在韩国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实力,但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韩国首尔三星医院等医院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优势,但目前未进入中国。以sk集团为首的韩国企业尝试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但商业化应用不多。2011年,哈工大与sk集团合作成立医疗信息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至今尚未产业化。
信息共享和系统整合成趋势
尽管中国医疗信息化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需要政府整体推动,特别是加强整体规划和标准制定,避免项目成为孤岛。
例如,一个完整的hmis系统,至少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国家拨款只占卫生事业支出的10%左右,投入主要靠医院,受赢利影响,医院热情不高。医疗信息化是系统工程,但目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等都是分开推进,项目间缺乏联系,政府需要制定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
hcis和gmis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信息系统集成至关重要。而hmis作为内部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和区域信息系统的基础,将进一步向集成系统发展,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超高稳定性、可靠性和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随着hmis与社保、医保甚至银行系统的业务及数据交互越来越频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解决好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移动医疗和家庭医疗是未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但都需要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日益强大和3g移动时代的来临,远程医疗会诊已经成为各级医疗单位的强烈需求。
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仍有优势。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领域有技术和客户基础,下一步,由临床医疗信息系统模块整合带来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给国内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政策向基层医疗信息化倾斜,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国企业业务整合能力不足,未来在技术和软件方面有待提升。临床医疗信息化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对企业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和业务块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中国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需要加大协同合作力度,以应对强势外资巨头的竞争。
大规模数据集成、整体架构搭建是一些外资企业的强项,是外资企业的市场机会,但由于中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外资企业未来需要选择更加本土化的路径。基层医疗信息化是“十二五”建设重点,市场潜力大,但地方政府是其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寻求与政府合作是切入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大型医院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处于强势地位,外资企业拥有较多的高端客户,需要把握好医院的需求,并通过其向基层医疗机构渗透。(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技术产业组研究员)
图表一:
中国医疗it市场规模(it花费)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肖宏亮(2011) “中国医疗行业it解决方案2011-2015预测与分析”(ch8037309t) idc中国
主要国家医疗it市场比较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idc公司、bmi(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uk trade & investment
图表二: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2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22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一、医院的基础管理
医院基础管理是整个医院管理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它的基本内容是建立健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及技术操作规范,使医院的常规事务都有章可循,合理配置适当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来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基础管理做得好的医院一般是管理体系健全、组织机构设置合理,能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基本可以得到落实。基础管理如果做得好,推进医院的其他管理工作就有了好的基础,基础管理到位具体表现为医院运行秩序良好、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院容院貌整洁、基础设施配套、常规设备齐全、医疗水平有一定的保证等方面。这样的医院就具备了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医院的战略管理
对于如何实施医院的战略管理,需要医院的管理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有所了解,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掌握实施战略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一)战略管理概述。企业战略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从时间上来看,它萌芽于20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发达国家。1980年《战略管理》杂志正式创刊,汇集世界各国战略学者的“战略管理协会”宣告成立,使战略学的重要性在更广的范围内被人们接受。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是战略理论得以建立的最重要标志。
战略管理就是让一个组织和机构内部的能力去适应它的外部环境需求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管理人员能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组织达到其目的和目标的战略。在国外,战略管理有三个主要学派,即竞争战略学派、资源配置战略学派和目标战略学派。竞争战略学派认为,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组织的相对竞争优势,为确定竞争优势而采用的竞争战略有三种基本类型可供选择,即低成本战略(又称全面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或与众不同战略)和专门化战略(又称集中一点战略)。资源配置战略学派认为,组织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筹划、研究组织未来的资源配置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指导和解决组织发展中的一切重大问题。目标战略学派认为,组织经营战略的核心是确定和实施组织的长期目的和目标,既包括确定长期目的和目标,又包括目的和目标的实施过程。
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高层领导人的主要工作职能,它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来研究有关自身组织自下而上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战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决定企业管理、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而目前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幻莫测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是促进企业重视战略管理的重要动因。适应环境变化或变革,不仅是实施战略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和基本原则。
(二)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被广泛采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可供借鉴。很多研究发现,医疗服务行业缺乏战略管理,或对战略管理重视和应用不够,是当前医疗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事实上,在当今我国,没有哪一个行业制定政策的环境比医疗行业更困难和复杂。医疗服务行业正面临急剧变化的环境,而这些变化大多又是模糊和不可预测的,涉及社会、政治、科学技术、法律、伦理、经济、竞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改革使医疗服务行业几乎发生了彻底改变,也使医院的使命、宗旨和目标发生变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医院同样要面临竞争的挑战。医院必须在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医疗设施、方便可及、价格、市场、人才等方面相互竞争。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医院的管理者,迷失了医院发展的正确方向,采取了急功近利的手段,不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环境的变化、发展的机会和威胁认识不足,竞相购买先进设备,只顾眼前利益,对医院发展的长远目的和目标、多变复杂的环境缺乏战略思考和战略管理。而只有正确的战略管理,才能使医院认识到医疗服务环境的变化,迎接同行的挑战。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障制度的变化、病人就医行为的新趋势、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疾病谱的变化、医学科技的快速进步等,都给医院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但经研究发现,许多医院高层管理者还是过多地把目光停留在医院管理的具体问题上,而对医院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的确立及其实施研究甚少。由于每个医院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优势不同,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亦存在差异。如果医院加强战略管理,可以最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使医院在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合理化的机制中健康发展。因此,实施战略管理是医院适应环境变化,协调自身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借鉴当今世界成功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无疑会有助于对医院战略管理的研究,促进医院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院的发展。
(三)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步骤。医院战略管理是把医院战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管理的,应根据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制定出适宜的竞争战略,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其目的就是提高医院整体优化的水平,使医院战略管理各个部分有机整合以产生集成效应,并指导和改进医院的具体管理工作。在实施医院战略管理时,一定要坚持适度合理性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变原则。
1、医院外部环境分析。医院外部环境评估有助于决策者进行战略规划,明确认识其在竞争环境中的潜在威胁、障碍和机遇,以便更好地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评价医院外部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环境,如全球经济、产业趋势、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医院发展趋势等;(2)法规环境,包括最新和期望的对医院有影响的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3)经济环境,包括医疗服务市场买方的经济状况和变化特点等;(4)社会环境,包括人群的公共卫生状况,贫穷、营养不良等对健康的影响,人群人口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消费者与购买者态度等;(5)竞争环境,包括调查和评估在同一地区和某一目标人群提供相同或相近服务的医院的优势和不足,充分了解市场变化以及需求预测等;(6)技术环境,包括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药品、基因工程和高科技设备的最新进展评估,临床服务的趋势,医院人员的知识技能等。
2、医院内部条件分析。通过对医院内部条件的分析,可以帮助医院领导认清其优势和不足,同时结合外部评价的威胁和机遇信息,制定医院的市场新策略。医院内部条件具体包括:(1)管理。如,管理层次、管理分工、管理人员的能力等;(2)人力资源。如,适宜的人员配备、人员资格认证、技术水平等;(3)财务系统。如,固定资产预算、日常运转费用开支预算、项目可行性论证、经济评价等;(4)市场。包括服务对象的特征分析(如付费来源、人口学特征、疾病的缓急等)、转诊程序、目前服务利用现状、服务提供的渠道和方式、改进技术成功的可能性等;(5)临床系统。如,服务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平和垂直一体化、现有技术、医生的知识技能等;(6)组织结构。在组织层次综合分析人力资源、技术、市场和管理等;(7)医院文化。其评价有助于建立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期望准则,以利于实现医院战略;(8)医院信息系统。考查其综合评估财务、临床和市场信息的能力;(9)后勤支持系统。如,后勤支持服务的供应能力、成本、质量,有无公开招标竞争;(10)领导能力。即评价医院领导层的才能。上述内容需要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同时面对大量信息,医院决策者也要具备一定的判断选择能力。综合医院内外部环境战略因素评价,将形成对医院的swot矩阵分析,找出医院的优势(s)、不足(w)、机会(o)和威胁(t),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3、确定医院的使命、远景与战略目标。规划医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建立医院战略目标体系,应当将医院使命和远景转化为具体的业绩目标。远景目标不仅是对医院发展方向的具体描述,更主要的是让医院的所有者与全体员工的主要利益、价值观或期望相一致,它应富有想像,对医务人员有感召力,并能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表达语言要简洁、精练;内容要有综合性、现实性、独特性、期限性。一个恰当的宏伟战略蓝图,可激发、推动广大员工强大的奋进力,使大家都渴望能为此事业和使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为了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完成,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应具有挑战性、可度量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及动态性。这样便于分解落实,便于操作与检查。战略目标体系是指医院一定时期内,按其经营方向所预期达到的理想,宏伟的远景目标是支持医院发展、增长的首要因素。
4、医院战略方案制订、评选与选择。医院高层管理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应要求战略制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多制定几套可供选择的方案,因为战略管理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有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那么明显,在战略选择过程中形成多种战略方案是战略评价与选择的前提。高层管理者要对每个战略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以决定哪一个方案最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在战略评估过程中要坚持适用性、可行性及可接受性三条原则,选择可行的战略并不完全是理性推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取决于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医院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医院内部的权力及政治关系,以及高层管理者的需要及欲望等。因此,战略选择的过程是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权衡,进而决定选择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
三、医院基础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41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176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2014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获得的风险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从医药电商、医患在线交流服务、到疾病管理应用软件,不一而足。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各类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13亿人口的医疗市场需求,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我们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约2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有极大提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行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包括对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方式、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医院的运营模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和使用方式,以及保险机构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等。
对于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相关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变化和机遇也有所不同。
一些机构和企业将有机会通过实现现有流程的“数字化”来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将更多地面临出局的风险。但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和企业而言,技术进步将有助于他们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医疗业务。
探索新业务模式
然而,不论属于哪一类,所有涉足医疗行业的机构和企业都必须开拓新思路,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医院、医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从而利用其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以及搜索引擎等工具在电商和服务模式方面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销售和营销工作的效率,提供疾病管理解决方案,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来支持产品组合决策以及提升研发效率。企业还需要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以满足消费者对上网购买医疗相关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消费者主要在网上购买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产品;而未来,消费者还有望在网上购买处方药。
・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快速采取行动,以避免作为中间商被电商所取代。此类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造自身的电商能力,要么与新兴的电商企业携手合作。
・保险机构将有机会开发包括数字化服务在内的新业务,比如远程医疗咨询等等,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新客户。此类企业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降低成本,并在长时期内改善患者预后。
面对中国医疗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上述四大类企业都有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大趋势推动数字化医疗改革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业已起步,目前共有三大趋势推动着中国数字化医疗改革的大潮。趋势之一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移动设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等。
举例来说,2014年中国有近四成人口拥有智能手机,他们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平均达到3个小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再辅之以无处不在的高速互联网连接以及大数据资源,企业将有能力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从远程患者监测到智能手机购药等各类数字化解决方案。
趋势之二是中国政府不懈致力于解决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以及满足那些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数字化医疗可助一臂之力。例如,远程医疗咨询和网上预约挂号有助于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基层小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在中国,许多患者仍会为续方等基础需求涌向大医院)。此外,从长远来看,帮助医患之间持续开展有效沟通的创新解决方案也将极大地提升患者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趋势之三是监管环境日趋利好。2012年中国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发电子病历(emr)和改进医院信息系统。
此后,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化医疗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政府降低了电商相关业务的门槛,让网上药店的登记注册变得更容易。预计到2016年,部分处方药也有望实现网上销售。此外,政府已允许部分省份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诊疗和处方开药的试点工作。
在上述三大趋势的推动下,数字化医疗蓬勃发展。不论是在医疗服务领域还是在电商领域,各类新兴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新入数字化企业成为生力军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包括知名大企业和新创企业)是推动业务模式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在医疗市场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塑造数字化医疗市场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百度为例。作为一家搜索引擎企业,百度积极利用其核心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医疗健康资讯,并为消费者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接入。此外,百度还通过dulife品牌销售可穿戴智能设备。百度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开展合作,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跟踪并分析北京市民的健康信息,旨在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将网上药店纳入其电商平台。同时,该集团正在开发和优化一款应用软件,帮助患者使用支付宝在线上按处方购药。此外,该集团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以帮助医疗机构的医生在该平台上进行远程诊疗。阿里巴巴还在加速推进阿里“未来医院”计划,旨在帮助医院实现患者服务流程的数字化发展。
作为一家大型社交媒体公司,腾讯也在不断拓宽其社交和支付平台微信的业务覆盖面,将版图延伸到医疗领域。腾讯于2014年推出了“智慧医疗”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在网上和手机上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预约挂号和付费等服务。此外,腾讯还积极投资相关企业(比如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疗专业人士的在线网络“丁香园”),在价值链各环节为患者和医生打造全方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春雨和杏仁医生等拥有风投背景的新兴企业也在开发诸如远程医患沟通等新的服务产品。
随着新进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投资额的不断加大,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势头已不容小觑。我们预计,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在未来五年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其中,数字化医疗服务所占份额最大,达到约6000亿元人民币,而电商将达到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将原本用于线下服务的支出转移至数字化渠道。但市场的增长同样也归功于全新的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
这一增长将涵盖众多数字化医疗服务领域,其中在市场规模方面绝对增幅最大的是疾病管理和医患沟通服务,这两个板块将初具规模。
数字化颠覆力量将影响价值链各环节
当然,阻碍数字化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因素也不在少数。
首先,远程诊疗、网上处方药销售以及患者报销在监管政策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上述服务的推广速度。
此外,不同医院所采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差异颇大,这将为医院数据库的全面联网带来极大挑战。而且中国目前在大规模医疗数据管理方面总体而言还缺乏足够经验,因此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需要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学习过程。
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但中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并将带来立竿见影的巨大变化。除了数字化工具能够帮助提升效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还能极大地提升实际医疗效果的透明度。而这样的透明度将为中国未来发展以价值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国民健康水平。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疗过程中涉及的各相关方,整个医疗生态系统都将受到极大冲击。
借助新的数字化工具,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生活方式,并对慢性病进行更好的管理。医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医疗设施的使用率,
缩短候诊时间,并减轻门诊的拥挤程度。
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推广,不同的医疗机构可以实时共享患者病历,从而有效提升诊疗效率。医生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专业资讯、培训资源及专家意见,同时还能通过开展网上咨询等服务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数字化医疗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也同样需要调整适应。例如,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不仅有机会推动现有医疗流程(包括挂号预约、按处方购药等)的全线数字化,还有机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各类全新业务。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将有机会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多项领域的效率和有效性包括销售和营销,以及产品组合策略。
而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若不能及时利用更具成本效益且更加便利的电商渠道,就极有可能面临作为中间商出局的风险。保险机构的机会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现有业务,以及开创有价值的新服务。
价值链各环节企业都需制订新战略
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充分把握这一变革带来的机遇,并积极直面随之而来的挑战。
所有相关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未来市场定位,制订全面的数字化战略,积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握先发优势,迅速开展创新试点。同时对于医疗行业的新进入者或是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非医疗相关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的出现也为他们开辟了丰富的发展机遇。
仍有很多企业密切关注但尚未进入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其中不乏有投资机构、新创企业以及核心业务非医疗相关的企业。现在进入是否已经太迟?答案当然是不。考虑到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潜在规模巨大以及市场才刚刚起步,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众多企业依然能够从中挖掘巨大的机会。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企业可以与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独树一帜的社区数字化医疗服务。针对此类服务需求较大的老年人群体,这类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他尚待开发的机会还包括:制药企业与医疗科技企业、医院和保险机构联合起来,专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成立“卓越中心”。例如,可以建立一些针对癌症患者的设施,他们在接受前沿疗法的同时可以住在这里,并享有数字化医疗服务。另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某些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还会发现其他一些机会,比如肺癌和胃肠道癌这两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比其他很多国家都要高。这些分析对于正在寻找研发目标的制药企业而言极具价值。
对于希望准确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将目光投向在数字化医疗领域走得更远的其他市场,借鉴它们的创新和方向。例如,美国在数字化医疗领域的投资远远超过中国。研究美国等市场的数字化医疗创新实践,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识别那些具有不错前景、可能适合中国市场的做法。这些洞察有望帮助后来者迈入发展快车道。
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
对于大型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机会在于提供涵盖整个医疗价值链的高价值服务。为了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此类企业需要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比如帮助患者寻找好医生、预约挂号到远程病患管理等。
这样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吸引和创建庞大用户基础并最大限度提升客户忠诚度的最佳方式。打造此类解决方案的关键步骤在于要确保能够获取稀缺资源,比如与医院和医生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此类企业还需要设计有效的业务模式,以攫取目前由业内传统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或是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机遇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是提升销售与营销效率。
很多制药企业已经推出了相关试点。传统销售模式侧重于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在采用数字化技术之后,企业能够突破传统做法的限制,以更低的成本在同一时间与更多的医生互动交流,从而大大提升了销售与营销效率。
第二是电商领域。
近年来,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网上销售的势头十分迅猛。而随着未来政策放开,将允许消费者在网上凭处方购药。
制药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趋势,这意味着制药企业需积极与医药电商企业结成合作关系,无论是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还是部分已建立电商能力的传统分销商和零售商。网上药店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销售渠道,不仅能够缩短制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因剔除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而促使制药企业的利润率提升。制药企业需要慧眼识珠,识别那些能够成功的电商平台并与其结成合作伙伴。而在确定合作对象时,自身产品组合的特征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三是蓬勃发展的患者管理服务。制药企业可以与提供移动诊断、医患沟通与长期疾病管理的企业合作开发全新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通过这些服务使得更多的患者遵循其处方药给药方案。
第四是以大数据为立足点,不断挖掘新的洞察。尽管这一机会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但意义非常重大。例如,患者治疗及效果的相关数据有助于确定该处方药的价值。在制订定价、产品组合优化如收购和剥离等方面的决策时,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大数据还是提升研发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例如,通过分析疗效数据,就可能发现某种化合物的新用途,或者帮助识别对于某种疗法最有可能产生反应的部分患者。
上述四个方面同样也适用于医疗科技企业。更进一步的是,医疗科技企业可以采用新的方式,为使用其设备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超声设备的内嵌软件可以在机器的使用和检测结果的解读方面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分销商和零售商。上述数字化机会领域为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处境却有些不妙,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医疗(尤其是电商)很有可能抢占其现有的市场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医疗领域的变化趋势为零售商和分销商带来了一些机会。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处方配药转向零售药房,而非医院药房(后者是目前的常规做法),分销商和零售商将需要开展新的相关业务模式,从中分得一杯羹。但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被电商竞争对手取代的巨大风险。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分销商和零售商需要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他们必须无缝整合其线上业务与线下实体业务,以积极提升客户体验,其针对的客户包括患者以及部分中小型零售药房。
考虑到上述要求,要想制订正确的战略,很大程度上要从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起步条件出发。大型的全国性企业能够利用遍布全国的网络和物流设施来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同时,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与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达成合作,从而确保能够获取需要配药的患者。而区域性分销商和实力较强的零售商则需要借助合并、收购或合作的方式,扩大业务覆盖面。否则,他们不仅将面临线上客流量低迷的风险,而且可能还会面临与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风险。
最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建立电商平台的小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专注于某些专业细分领域如特药,要么黯然退出市场或被并购。
能够实现电商转型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还会迎来新的业务机会。比如,他们可以根据疾病治疗数据,向制药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此类服务有助于其维持整体利润,并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一些领先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上海医药集团作为一家领先的制药分销与零售企业,率先涉足电商领域,近期正在与京东合作建设大健康云商平台,致力于透过该平台向消费者和其他零售药店销售药品。
上海医药集团立足于与医院之间的长期合作优势,以确保其电商业务能够获取相当规模的患者处方流量。而与互联网巨头京东的合作,能够带来巨大的在线客流量,并实现直接为患者送药上门。京东具备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与上海医药集团分布全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了有益互补。
上海医药集团还在研究如何利用其平台产生的海量相关信息,为制药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洞察的服务。
对于保险企业,数字化医疗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即有望从医疗费用的承担者一跃为医疗福利的高效管理者。保险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发在线诊疗服务,这有助于短期内扩大客户群。
长期来看,保险机构能够对治疗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识别针对某些病症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从而为其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雇主)制订极具吸引力的患者管理计划。
总结:数字化医疗时代制胜之道
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发展轨道已经显而易见。数字化医疗正在迅速升温,因此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亟须实现业务转型。了解自身会受到哪些影响以及制订有针对性的战略对这些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某些企业而言,顺应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现有流程要实现数字化,以提升效率。
以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为例,由于他们要将数字化工具用于营销与销售以及产品组合优化等领域,因此数字化转型就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重头戏。
而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其他企业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因此,他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以在数字化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01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214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1、第一终端现状及发展趋势:二甲以上医院为主导的医院仍是中国药品分销的主渠道, 2008年,中国19701家医院的药品销售总量约为3025亿元(占成品药销售额的60%),其中约2800家大型医院的占比就达80%。其中第一终端(医院)市场为国内外大型药企的主要品种,集中度较高,在全国的医院销售中,销售领先的20家企业所占的份额合计为28.8%。外企在医院销售的绝对值和增长均较高。内资企业上榜的有:山东齐鲁、江苏恒瑞、哈药集团、扬子江、北京双鹭、上海新先锋和海南通用三洋7家,在前20家领先企业中销售占比仅为28.32%。第一终端已被外资及国内大型医药企业所占领。
由于公立医院的改革还处于试点和摸索期,故未来几年内第一终端的主流展地位仍将牢不可破,并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或大于产业平均增速),只是其中的县级医院的占比可能会有更多的拉动。
2、第二终端现状与发展趋势:城市的零售与连锁药店占全国药品总体销量的26%,全国零售药店总数已达36.7万家,中国现有连锁零售企业1986家,占全国总门店数的34.96%,连锁经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药品零售市场销售规模约为13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2%。连锁百强的分店总数达43945家,占全国的12%;连锁百强销售额572亿元,占全国的44%。但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颁布,第二终端市场的规模走向目前还难以推测。
国家政策导向:“零售药店全部配备基本药物”+“患者凭处方可以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 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下,零售药店是否也实行“零差率”配送?是否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得以坚决贯彻,目前政策还不是十分确切。
3、第三终端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终端基层医疗机构销售占全年药品销售的14%,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终端增量明显,市场总趋势看好,但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磨合,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在2010年对第三终端正面拉动较大。但总的趋势是新医改将极大地扩容。
二、 造成中小型药企生存困境的成因:
1、中国医药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中国医药产业经过一轮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后,影响行业良性发展的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其中市场竞争与行业监管的矛盾、市场经济与医院垄断的矛盾、健康产业与贿赂经济的矛盾、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尤为突出。中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危机与转机并存的关键发展时期,相对如此高的发展速度,中国的药品管理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和相关的定价、招标、报销、使用、税收等综合体系的完善速度和程度是落后的,至今还不能像国际那样相匹配和成熟!医药企业数量过多,截止2009年12月份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就有4702家,相关的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医药化工生产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存在着产能闲置和市场无序甚至恶性竞争,药品质量事故不断出现。如果对于数量没有太直观的判决,我们可以看看先进国家医药企业的数量分布,目前国际主要医药大国的生产企业数量,世界医药经济排名第一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不到2000家。排名世界第三的德国,医药企业数量不到1100家,排名世界第五的英国也只有330家而已。
各地政府是重复建设的主要引导者(省级集中采购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抬头),对于医药企业缺乏必要的限制,行业外资本是重复建设的主力军,缺乏风险警示。导致了医药企业之间同质化严重,竞争过度,缺乏创新能力。最为说明问题的是:其中在3244个化学药物品种中(不分剂型),262个品种却占据了注册文号总量中的70%,本土企业在产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质量控制、营销能力等与外企还有相等的距离,缺乏全球竞争能力。
而中国境内的原料药的出口大国地位是靠高污染、高能源于原料消耗与超低价格等换来的,制剂更是几乎没有出口。
当前医药企业赢利能力低,亏损面居高不下。2008年1~11月亏损企业1445家,行业亏损面为21.1%;累计亏损额41.8亿元,同比增长10.3%,2009年1~5月亏损面仍为20.2%。即使是领先企业的人均产值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准医药商业的利润率长期蹒跚在0.8%以下,最低曾为0.56%。由于资产回报率低下和缺乏相关鼓励政策,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的15%,而且也低于我国其他高技术产业。国内药企对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大量依赖仿制,陷入低端竞争的恶性循环。研发产出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研发投入以政府资金为主,虽近年来增幅很大,但创新研究和技术转化研究却效果不显著,整体行业鲜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重磅新产品,又缺乏产业升级所必需的技术支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低,让出了国内市场也未换来技术,中高端医院市场基本被进口药、合资药垄断,而且有大举进军低端趋势。
“企业多,药品供应链过于复杂”是罪魁祸首,进而引发“小、散、低”,造成从一般的“过度竞争”,演变为“恶性竞争”,许多企业甚至是不计后果、不计成本进行最后的血拼。造成“多”的局面与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地方一味追求产业经济指标、地方保护主义抬头、舆论不当宣传与误导、缺乏必要的退出机制和药监省级以下垂直管理解散等因素紧密相关,造成了当今药品安全体系相当脆弱,目前内资骨干企业上有跨国集团的压制,下有众多小企业利用非法竞争手段搅局,异常无奈和无助。应借鉴日本的医药改革经验,首先解决行业无序发展的问题,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
三、 中小型药企的生存出路:
对需求总量的扩张(本次改革特点是增量改革),政府追加投入直接促进了医药产业的需求。2008年,卫生总费用已达到1221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915元。近两年来,政府和社会的卫生费用支出在持续增加,而个人支付比例在下降。未来三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追加投资8500亿元,其中今年的中央财政已安排1181亿元(不含地方投入)。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将激发居民的就医热情。08年底,全国卫生机构已达30万个。3年内使全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大学生、农民工纳入医保覆盖范畴。这些举措,已使2008年全国就诊和住院人次分别增加3%和4.8%。
2、中小型药企顺势而为:基层医疗机构大量建设、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将首先增加对低端医疗市场的需求,其次将对普药生产和医药商业产生重大影响。价格杠杆引导医疗需求向基层医院倾斜。未来基层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和个人支付比例都将远低于中高级医院,可降低高价药的市场增速。新医改对县级医院的强化将对处方药的销售产生一定影响。随新医改的推进,县中心医院将成为区域的医疗诊断中心,未来处方药的销售将有一定比例的逐步分流,医保向重大疾病倾斜将使重症用药面临更大机会。这将给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用药也带来较大增量的机会。
3、找准营销模式:
(1)、学术推广模式:如果药企有良好的产品力可以关注学术专家和处方医生,具有大量的科学、专业的学术证据。建立和维护专家网络,从局部强势的大医院逐渐影响到小医院。通过依靠学术活动和专业拜访、产品促销来维系与医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产品销售提升的目的。由于中小药企资金有限最好从几大强势市场着手,有利成本的控制。
(2)招商模式:如果药企拥有良好的产品力,产品多为市场竞争力强、临床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丰厚,但受限于中小型药企的销售网络和人力未能覆盖。通过各地的医药商、居间人进行市场运作。可采用招商模式灵活多样、找到合适的居间人和商产品上量较快、企业风险小、资金回笼快。
(3)普药深度分销模式:如果药企所拥有的产品多为几十家甚至是上百家生产的普药品种,品种无特色、在医疗市场中普及度较高。价格几乎卖穿、利润空间低、多通过物流公司带动销售,量是利润的核心来源。可通过与全国性的物流性商业和各地的快批、快配分销至县级及县级以下新农合、社区医药等第三终端市场。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9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294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一、全球专利状况
截至2014年8月21日,涉及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在德温特wpi数据库检索到该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共33783项1。其中,年代以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日为准,同族申请计为一项进行统计。下面在这一数据基础上对该领域的专利技术进行分析。1.专利申请趋势分析为研究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专利技术的整体态势,我们对所采集的数据(即33783项专利申请)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同族专利的最早申请日计算从1963年到2013年2该领域每年的申请量。从图1可以看出,有关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的全球专利申请趋势可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3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历经二十年,其申请总量仅百余项,且增长缓慢。这是由于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刚刚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雏形,由于该项技术的高风险性,将其应用于人体尚需较为成熟的技术和长期的临床实验,导致该阶段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第二阶段(1983年至2003年):在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随后的二十年里,随着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以及管腔内支架治疗技术的兴起,申请量相比第一阶段有了大幅增长,整体上呈加速上升趋势。数据显示,1983年的申请量仅为73项,到1993年达到近500项,而到了2003年已达到1965项,增长了二十多倍,速度惊人。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近十几年来,年度申请量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仅在2005年和2008年前后略有回落。其中在全球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年度申请也超过1500项,这表明医疗器械领域总体上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并已经步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2.国家或地区分布为了研究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专利技术的区域分布情况,我们对采集到该领域的专利数据样本按申请所在国家、地区或组织进行了统计,该领域共涉及33个国家、地区以及区域性组织。参见图2,美国的申请总量最大,达到16497项,占总量的48.8%,几乎占据全球申请总量的一半,不仅在该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专利布局完善,并且坐拥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占有率,例如,美国的几大公司如波士顿科学公司、美敦力公司、雅培公司等基本形成垄断地位。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pct国际申请10247项,以及向欧洲专利局(以下简称欧专局)提交的2505项申请;然后是在中国的1376项申请,在德国的1094项申请,和在日本的922项申请,值得关注的是排名第四的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专利申请量,紧随向欧专局提交的申请总量,排名德国、日本之前,说明我国在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拥有较大数量的专利申请,特别是近五年随着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申请量飞速增长。进一步对欧洲地区3、美国、中国、德国、日本五个国家及地区以及国际申请的专利申请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1963年到1983年近二十年里,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在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申请极少,且增长缓慢。自1983年之后,美国申请开始崭露头角,并带动了国际申请数量的增长,其增长趋势遥遥领先,其从1983年的申请总量不足百项,到2003年的单单美国在该领域的年度申请量达到1200项,pct国际申请在该时期内年度最高申请量也达到600余项,呈膨胀式发展,反应了美国在该领域龙头老大的地位。其次,向欧专局提交的专利申请自1983年起也有小幅增长,德国、日本也开始出现企业涉及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中国起步略晚,自2005年开始其申请走势逐渐攀高,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且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德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专利申请速度。德国、日本在2000年前后申请略有增长,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保持较为稳定的申请,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德国和日本在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技术上发展动力不足,这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并且比较有实力的日、德企业重点多在于大型医疗器械设备的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因素,使得除中国之外上述各国家及地区当年申请量出现小幅下滑。美国受影响最大,于当年形成该阶段的波谷,申请量600项左右,仅占2003年当年申请量的一半。而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05年持续高速增长,经过三年左右的积累,于2008年本基与欧洲、日本、德国持平。2009年中国在该领域的年度申请量已达到近200项,明显超过欧日德的年度申请量,仅次于美国和pct申请总量。随着我国心脑血管病患数量的增长,对于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已经逐渐为大家所了解,其市场关注度和企业对该领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重视,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近五年发展势头良好,预计未来仍将保持该发展势头持续增长。3.主要申请人分析为了分析该技术领域的主要竞争者,我们对所采集的全球专利申请数据按主要申请人进行统计4,如图54所示。其中专利申请量前八位的公司分别为波士顿科学公司(bsci,3867项,11.4%)、美敦力公司(medt,1670项,4.9%)、先进心血管系统公司(adca,1533项,4.5%)、雅培公司(abbo,1311项,3.9%)、库克公司(cokc,1293项,3.8%)、科迪斯(crdc,1097项,3.2%)、泰尔茂(teru,537项,1.6%)和cr巴德(brdc,401项,1.2%)。前八位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数量占总量的34.7%,表明它们是本领域的主要专利申请人,也是我国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的主要竞争对手。其中美国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前八位中有七位美国公司,仅泰尔茂是日本企业,可见美国公司在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关注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并重视相关专利的保护和布局,构成全球该领域的主导力量。根据图4前八位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排名及占比情况,可以看出,波士顿科学公司申请量最大,逼近4000项申请,占据超过全球十分之一的市场,并且在血管支架、其他血管介入器械、通路器械三个技术主题领域的申请量均遥遥领先。美敦力公司和先进心血管系统公司的申请总量相差不多,均超过1500项,其中两公司在血管支架和通路器械技术主题的申请量相当,仅在其他血管介入器械该领域,先进心血管系统公司略低于美敦力公司。排名第四的雅培公司在血管支架领域申请量与排名二、三的公司申请量基本抗衡,但在其他血管介入器械以及通路器械方面申请略低。相比之下,排名第五、第六的库克公司、科迪斯公司与雅培公司申请总量相差无几,但专利申请各有侧重,库克公司在其他血管介入器械以及通路器械方面申请略占优势。另外,泰尔茂公司申请重点集中在通路器械领域,cr巴德在三个技术主题领域各有涉足。为了进一步研究专利技术主要申请人的历年的申请量变化趋势,对前五位专利技术申请人历年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参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其申请总量排名第四的雅培公司看准介入治疗的先机起步最早,1976年抢先申请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专利。总量排名第一的波士顿科学公司和排名第三的先进心血管系统公司紧随其后,分别在1977年和1978年出现相关专利的申请。随后几年,总量排名第二的美敦力公司和排名第五的库克公司相继进入通路器械领域,尝试小数量的申请。雅培公司虽然申请最早,但在之后近二十年里都鲜有申请,直至1998开始才逐渐加大专利申请,整体呈震荡上升势头,在总量排名中位居第四。走势图中最突出的波士顿科学公司不管从申请年份还是从申请增长趋势上,明显高于其他公司,申请总量遥遥领先,并在2001年达到巅峰,超过350项。可见,波士顿科学公司在巅峰时期无论从专利申请投入上还是技术研发水平上,已经达到了其他公司无法企及的高度。排名第二的美敦力公司虽然起步略晚,但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上升势头,并在2002年2003年有小幅攀升;而排名第三的先进心血管系统公司在早年申请较为活跃,直到1987年之前,甚至领先于波士顿科学公司,但在之后的发展中,仅仅2000年前后的两三年间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并在2000年当年申请量攀升迅猛,超过较长时间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波士顿科学公司申请量,随后急速下降,可见其专利申请布局以及研发投入力量并不稳定,专利技术重点可能有所转移。排名第五的库克公司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直到1996年其申请量还处于个位数阶段,但进入2003年出现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5年当年申请量跻身第二,尤其近年来申请水平维持稳定,相较于龙头公司波士顿科学近年的下降趋势,在2012年库克公司已经高于波士顿科学公司在该领域的申请量。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前后三年内,美敦力公司和库克公司还维持着比较稳定的专利申请量,而其他三大公司,包括波士顿科学公司,其专利申请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低谷,并于近年来申请逐渐萎缩,一方面是受累于该时间段内全球总体经济形式不好,市场需求不旺,导致总体科研投入减少,另一方面我们判断也有可能专利技术的申请重点有所转移。
二、中国专利状况
截至2014年7月21日,涉及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在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cnpat检索到该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共3125项。其中,年代以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日为准,同族申请计为一项进行统计。下面在这一数据基础上对该领域的专利技术进行分析。1.专利申请趋势分析为研究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专利技术整体态势,我们对所采集的数据(即3125项专利申请)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的采集范围从1985年到2013年。从图中可以看出,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的专利申请在1988年才刚刚涉及,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其在中国专利申请的趋势可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属于起步阶段,从前五年的个位数申请量徘徊,到后五年中略有起色,但年申请量也不足30件。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该类器械的高风险性以及特殊性,属于审批最为严格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并且以国际市场来看,此时也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技术上并未获得较大进展,导致国内企业在该领域处于摸索阶段,一直保持观望态度。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3年),这一阶段进入了初期稳定发展阶段,申请量相比第一阶段有较大程度的增长,2002年申请量突破100件。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整体呈加速上升趋势,血管支架、其他血管介入器械、通路器械这三大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的申请量均进入快速增长期,申请总量也呈现快速增长,2011年的申请量达到峰值408件。在1996年之前国外来华和国内申请量均处于个位数水平,发展缓慢,到了2001年两者的申请量也都在50件以下,这与国内血管介入技术发展起步较晚,而国外技术由于涉及介入类医疗器械这一特殊行业,尚未进入中国市场比较吻合。从2002年开始进入第一增长期,国外来华与国内申请基本保持同步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7年的上升趋势比较稳定;2008年国内申请量虽略有回落,与国外来华申请量基本持平,不仅说明医疗行业良好的抗跌性,也说明国外企业看好国内市场,对在中国发展具有足够的信心。很明显从2008年开始,国内申请和国外来华的申请量均呈快速上升态势,国内申请在2012年达到峰值,接近250件,说明我国具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中国政府提出多项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安排专项投资资金扩大内需,其中医疗设备行业率先受益,市场需求加资金投入为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的良机。与此同时,国外来华申请开始活跃,考虑到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公开的时间滞后等因素,国外来华申请增长势头不亚于国内申请增长,可能国外企业正准备大举进入中国,试图在中国市场上跑马圈地。2.国家或地区分析在3125件中国专利申请中,国外来华专利申请1211件,国内专利申请总量1914件,图8分别示出了国内和国外来华国家申请量份额以及国外来华国家申请量情况。从图8可以看出,国外来华的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38.8%,低于国内申请的61.2%。相比较之前的全球数据申请而言,国外申请人尽管在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拥有很强的实力,也较为重视在中国的专利布局,但由于该类器械进入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门槛,因此并未出现规模较大的专利布局。根据研究,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所包括的三个技术主题,其专利技术首先由国外走入国内,再带动国内技术分别经历稳定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申请量甚至超过国外来华的申请量。下面我们从国外来华主要申请国家中选取了在中国申请量较大的前三位,即美国、日本、德国,分析其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情况。图9示出了其在中国的历年申请量。从图9可以看到,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由美国于1988年在中国始开先河,并坐拥中国最大的申请量,其历年申请量总体上呈一路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04年后申请量剧增,虽在2007年、2008年有所回落,但近五年的发展势不可挡。日本在中国的专利申请走势总体增长缓慢,从1989年较早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二十多年来,未有明显增长趋势,仅在2004年、2010年形成两个小峰值,申请量分别达到20件和40件,但总体增长动力不足。联邦德国自1994年出现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但总体申请量很少,历年申请量最高也不过十件左右,属于德国个别企业在中国的市场行为,并未形成规模。数据表明,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实力雄厚的美国非常重视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尤其在近年来发展迅猛,而日本、德国等国家在中国的申请量总体增长迟缓,近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未显现明显的专利战略布局意图,预计在未来的中国市场将形成中美专利之战。图10和图11示出了国内申请地区分布,以及排名前四的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城市和地区的历年申请量情况。可以看出,上海、北京、广东这三个城市和地区的申请量占据了国内申请总量的55.5%,北上广的经济和研发实力名不虚传。其中,上海申请量最大,达到444件,约占国内申请总量的23.2%,上海的科学园区、开发区拥有较大规模的医疗器械公司,例如微创医疗,在血管支架和通路器械领域均拥有最多数量的中国专利。北京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企业紧随其后,申请数量383件,约占20%,其中乐普医疗在血管支架领域的申请较为突出,略少于上海的微创医疗排名第二。广东也是属于医疗器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其申请量235件,约占申请总量的12.3%,排名第三,例如,先健科技在其他血管介入器械领域的专利申请量领先微创医疗,排名全国第一。再就是江苏、山东,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在该领域申请量超过百件,分别为181件和125件,与省政府对知识产权的大力扶持和政策鼓励密不可分,除了高校和公司的申请外,个人和医院也积极提交了大量专利申请。排名前五位的总计申请量已经占据总申请的71.5%,将近四分之三。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许多国内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微创医疗、乐普医疗、先健科技、山东吉威等坐落在这些地区,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的所在地均在上述地区,由此可见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复杂度较高的领域,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加快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国内申请占比优于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占比。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研发力量和专利布局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尽管全球市场有三分之一被前八位大型企业占据,但在中国市场并未形成明显的垄断势态。在某些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开始与国外大公司抗衡,其产品和技术已经向国内心脑血管患者提供。随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壮大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各省份专利申请量的不断增加反应了我国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持续活跃。3.主要申请人分析为了分析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技术在中国的主要竞争者,我们对所采集的中国专利申请数据按主要申请人进行统计。图12示出了排名前八位的申请人中国专利申请量情况。专利申请量前八位的公司分别为微创医疗,158件;乐普医疗,70件;先健科技,67件;美敦力,64件;爱德华兹,57件;朝日英达科,54件;科迪斯,51件;泰尔茂,46件。其中,仅微创医疗在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专利申请超过了百件,后七位公司申请数量相差并不很大,基本以五件以内的数量递减。前八位公司的总计申请量约占总量的18.1%,占五分之一。排名前三位的均为国内企业,排名第四到第八位的申请人为国外公司,其中三家美国企业,两家日本企业。可见,国内申请人在该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国内还未形成类似专利壁垒的格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申请活跃度较高。微创医疗申请量最大,约占中国申请总量的5.1%,尤其在血管支架领域的申请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公司,通路器械领域微创医疗也处于优势。乐普医疗和先健科技的申请总量相差不大,但乐普偏向于血管支架和通路器械,而先健在其他血管介入器械领域申请更胜一筹。排名第四到第八位的申请人其专利申请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在血管支架、其他血管介入器械、通路器械中的专利布局并不均衡,专利申请各有侧重。除科迪斯公司较为注重在血管支架的专利申请外,其他四家外国公司均将专利申请重点放在通路器械上,这与国内将专利布局重点置于血管支架领域略有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该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集中在美国和日本,其申请人分布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分布较为分散,排名前八位公司的数据量约占总量的五分之一,并没有形成大公司对通路器械领域某项或某几项技术分支的垄断势态。国内企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对于医疗市场大大降低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类用品的成本和医疗费用,使得医生和患者在使用该类器械产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图13示出了在中国专利申请排名前四位的主要申请的人历年申请量情况。可以看出,先健科技于1998年最早在中国进行专利申请,其申请总量排名第三。然而,之后的申请中增长较为缓慢,逐年申请量维持在五件左右,虽未出现较为显著的增量但一直在该领域有小量专利申请,维持稳定格局。乐普医疗随后于1999年开始专利申请,但后五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5年出现增长势头,并维持较为稳定的申请至今。排名第一的微创医疗,自2000年出现专利申请,后几年的发展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步伐,2008年开始急速上升。可见,微创医疗在该领域的专利布局策略是稳中有升,并非盲目申请。美敦力公司2008年才开始在中国进行专利申请,虽然申请时间最晚,但近几年增长迅速,且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通路器械。2011年当年申请量就超过25件,远远超过其他公司的年份申请量,其申请总量排名第二,考虑到pct进入中国的因素,预计近三年还有进一步的上涨。美敦力公司发现了通路器械在中国市场的商机,并采用稳、狠、快的策略企图快速占领中国市场。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市场之一,心脑血管无源介入医疗器械技术已日渐成熟呈扩张式发展。国外来华申请人已呈现抢占中国市场的苗头,一旦看准某个技术主体或领域,便迅速进行专利布局,加大马力抢占市场,需要我国企业引起高度重视。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