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235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共有115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1、工业效益持续增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0.7亿元,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203亿元,增长12.3%。主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石油加工炼焦、煤炭开采洗选、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七大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66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28.5亿元,增长19%。重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6%,洗煤增长1.2倍,原油增长4.8%,天然气增长15.9%,水泥增长30.5%,焦炭增长29.1%,电解铝增长15.3%,多晶硅增长1.7倍,碳化硅增长41.7%,铁合金增长18.9%,铝合金增长32.6%。
2、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双百”行动,大力发展和培育工业十大优势产业。金鼎耀华360万重量箱优质浮法玻璃、聚阳能单晶硅等项目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德令哈宜化氯碱、10万吨电解铜、60万吨高精铝板带、高倍聚光电池组件、255万平方米地毯纺纱、万吨枸杞深加工等项目。建成肯德可克铁矿开发、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平安高精铝板带、万吨级高档电解铜箔、特钢200万吨改造升级等项目。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三大工业园区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420亿元,同比增长28.8%。园区经济成效凸显,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5%左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123”科技支撑工程,新实施60个“123”科技支撑项目,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开发区的生物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康普青藏高原沙棘开发实验室等3个项目被授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认真贯彻落实支持工业发展十大综合措施,积极应对工业增速回落的新情况,一次性投入资金10亿元,撬动银行、企业增加投入,在帮助企业战胜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3、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非公有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58.7亿元,增长29.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1%,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76.2亿元,同比增长12.9%。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总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7%以上,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2%。全省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2.2亿元,同比增长19%。在轻工业产品中,小麦粉产量同比增长1.25倍,饲料增长43.3%,饮料酒增长8.3%,制帽增长19.4%,手工地毯挂毯增长21.1%,机制地毯挂毯增长1倍。
4、循环经济稳步推进。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对47个循环经济项目给予了引导扶持。实施德尔尼尾矿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等重点项目,有力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比重达到70%。成功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苏州)项目推介会”,组织参加年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49个,签约金额达559.2亿元。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和全社会节能行动,分解下达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协调实施节能减排工程121项。加快推进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历史遗留铬渣治理等重点工程,17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我省正式纳入绿色合作伙伴计划。
工业经济发展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0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17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随着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也越发明显:
1.全国化工行业总体国际竞争能力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15年~20年;
2.化工行业是原材料产业,是以资源为基本原材料的,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化工行业的耗能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10%,化学工业每年电耗约占全国用电的17%;
3.对生态和环境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第一位,废气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第四位,固体废物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第五位,化工行业同时又是三大工业用水大户之一。因此长期依靠高消耗、低产出来支撑经济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现状
所谓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持良好环境为条件,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即3个r(reduce,reuse和recycle)为原则,遵循生态规律的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学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在追求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化工行业既是高耗能产业,又是节能潜力巨大、具有循环经济载体优势的产业。如果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负面环境影响,将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因此实施循环经济是我国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一些化工企业已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许多化工企业从实际出发,已初步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但是目前我国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定困难。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十分艰难,这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但是由于政府相应的政策措施及宣传力度不到位,致使当节约资源效益不大或根本没有效益,与企业的利益和基层群众的利益挂钩不紧密时,出现企业和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他们或者只注意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检查,或者根本就是观望态度。
2.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需要有工程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我国目前还是缺少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如缺少低耗能的先进工艺技术、废物利用及三废治理技术和产业链之间的连接技术等。
三、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循环经济模式是化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使循环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提高政府的扶持力度
(1)加快立法进程。如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的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
(2)完善政策机制。政府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有效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3)推进结构调整。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对现存工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改造。
(4)严格项目审批把关。对废旧回收资源项目要给予鼓励,对较好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要严格制止。
(5)扩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鼓励群社会的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快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
以石油、石化、纯碱、氯碱、橡胶加工、磷肥、氮肥、无机盐、染料等行业为循环经济重点推进行业,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化工行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促使行业发展更上一台阶。
工业经济发展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36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19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修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揽子办法,取得了卓然成绩。使我县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规模。在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上,我县工业园区更是取得了综合发展第一的好成绩。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和我县地理区位还处于劣势、产业集群还未形成以及2017年我县决战工业700亿宏伟目标的确定,需要我们再一次深入思考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模式、路径。
元宵节过后,我校本着锻炼教师、发挥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业经济发展调研组,并请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吴志远博士指导,对修水工业经济进行调研。
我们的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国土局、矿业局、环保局、统计局、人民银行修水支行等单位调研,组织了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就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和供电公司、裕发食品、凯达服装、辉运饰品、新中英陶瓷、华伟矿业等企业负责人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出发展修水工业经济的三条建议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思维层面,旨在开启多种视角,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还有待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并制订措施。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产业集群,优化区位条件,努力形成反梯度发展态势。
1、强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坚持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订和实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集群发展的模式。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更倾向于沿海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接下来,当劳力等成本控制不下来时,关注产品市场区位因素,产品市场销售量大的地区成为企业首选。现在,企业发展更趋向为集群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产业集群也就成为最大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集群为近距离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平台,成为吸引更多同行参与的“吸铁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环境和创新环境。无数事实证明,集群才真正是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大家庭”。
我们可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区域分工来大规模引进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目前我县“两头在外”企业的“嵌入式”发展,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补贴,重点支持这些企业信息化、企业家培育、蓝领工人培育以及工业物流等,增强其稳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大量稳定性强且逐渐本土化的中小企业的存量成长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集群的形成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业的重组整合,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从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产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摒弃无序式的、面面俱到的产业布局,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本地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规划和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将支柱产业的摊子铺大了并不能降低县域经济风险,反而可能因资源配置拮据而导致整体陷入困境。
我们要尽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规律,可通过颁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种战略计划以及开展促进集群创新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帮助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以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坚持有限目标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鉴于我们工业积累和现状,我们要坚持有限目标的发展原则,注重区域专业分工,要采取
非平衡发展战略,有重点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可考虑对现有工业项目运行状况进行分类梳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从多指标分析入手,全面详细地掌握各工业项目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再据对各工业产业进行排序并扶优限劣,逐渐凸显我县工业特色,营造主业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对我县来说,区域专业分工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形成专业化经济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达产达标乃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地方经济越专业、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对后续资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地方经济规模就越可持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进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场供求状况,锁定招商引资范围。长期以来,工业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都十分关注运输成本因素,特别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修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别是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已开始关注并满足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市需求场规模将成为替代具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修水地处三省九县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扩大内需并以我县为中心辐射的中部地区市场应该成为当前修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在。
当前,可以组织专门队伍科学、深入、细致研究以修水为中心的适度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市场潜能,并结合修水现有资源与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而锁定招商范围,招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被动或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未来国内外企业跨区域布局时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可以主动谋划,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积极引导长期以来“两头在外”运转模式的企业转向关注和研究内地市场,促使企业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转型,如果能实现这种转型,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在修水投资的盈利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修水必将成为良好的工业投资聚集地。
4、优先抓好矿业产业集群。我县矿业经济发展主要瓶颈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不断优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以引入若干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骨干企业为抓手,精心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业经济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发展。反梯度战略是不少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自然资源和基本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和拓展矿业经济,在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优势,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思维,突破工业发展瓶颈
1、跳出工业发展工业。修水工业怎么抓?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一、二、三次产业内在关系中找到依据乃至办法。三次产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又必然影响着三次产业包括工业各自的发展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特别注重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就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坚持。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农业乃至旅游业优势、品牌和名气为抓手的工业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营销修水区域品牌,通过修水区域品牌的提高,进而优化修水工业区位条件,带动工业发展。一、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打造影响力,工业为一、三产业奠定基础。
2、跳出修水发展工业。基于各地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我们要主动谋求跨县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对口支援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地理优势地区、产业优势地区对接,参与区域分工。
我们可以赴周边地区广泛协调并征集意见,积极谋划政府间合作并由此带动政商全方位互动。一是可考虑将修水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支持并匹配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共享跨区域范围工业发展成果。二是可考虑在与周边对接过程中寻找工业分工的突破口,主动纳入周边工业分工体系,加大中间产品生产范围和规模。依托周边强势产业并与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发育,渐渐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支持集群的渐进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态势。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周边寻求或直接寻求与外部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接,进而实现在更大范围中寻找丰富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等。
3、跳出融资看融资。越是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赖银行贷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业的融资冲动往往不符合贷款要求。银行业是风险管理行业,银行的信贷对象是集约化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所以,我县工业发展思路要逐步调整到企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贷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融资本身问题,而是县域工业发展思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低效率企业融资难问题恰恰在于低效率企业本身。我们要详细诊断修水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状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举措。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融资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来抓,单纯的政银企对接往往难以奏效。优化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培育和增强修水经济软实力。
三、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1、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培育商业文化。企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拔苗助长型的公共政策推动必然失效或扭曲企业投资行为。公共政策支持应从推动企业扩规模即达产达标向提升质量方面转变,更侧重于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及员工培训。
企业家是生产要素配置和投资的决策主体,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来,经济生活中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贫困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不足。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中的国王”,一批具有宽广战略眼光、积极的市场开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将是修水工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何培育、开发并利用好这个最稀缺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见,企业家的培养十分重要,应列入公共培训计划,建议在县委党校开设企业家培训专题班。可重点将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修水本土企业家队伍来打造,建立并搞活企业家协会,培育企业家间频繁的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成长,逐步构建修水主流商业文化,一个地方商业文化氛围的多少往往与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程度成正比。如果说融资问题是我县工业运行面上的问题,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才是影响或制约修水工业运行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2、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打造一支规模充足、稳定性强的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熟练一线工人队伍,使其成为企业乃至我县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并使其成为我县产业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这将是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战略工程。实践早已证明,产业工人队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是 产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已有各种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础上,还须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研究性地开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长期产业工人培育与激励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逐步稳定并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3、从形象和品牌上抓工业。形象和品牌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获取,并可大大缓解修水地理区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进修水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亮点,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形成舆论优势,以此来凸显我县本地特色,进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时,当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为可能导致的县域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修水地区形象塑造,做好区域营销,为大规模引入项目奠定基础。同时,可考虑从修水发展历史中寻找工商业文明成果和经济发展线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点
1、突出强调并从政策上支持“科技强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工业曾一度辉煌,就是因为我们敢为人先与科研结构对接,宁红和上海中医学院,康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加强与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对接与联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此扩大我县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科技资源,逐步优化修水的工业区位因素,这对急需技改转型的传统产业企业乃至新兴行业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上级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知名科技企业对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在推动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作为,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种创新资源,大手笔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大量科技资源的汇聚将无疑对修水跨越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
2、加大对企业家和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我县人力资源状况。我县有部分企业家多年来从“草根”到“贵族”靠得是自己的经验和不知疲倦的拼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时展眼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解决好家族管理、企业运作、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家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县企业员工队伍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训。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宜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达成共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制度。
工业经济发展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9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238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而对重工业城市而言,其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使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多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的人均储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2%和7.3%。而长期以来,重工业城市大都采取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表现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重工业城市传统的生产方式,还直接表现为各种废弃物的肆意排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使重工业城市由于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gdp约占世界的4%左右,而消费的石油占全球7%、电力占13%、原煤占30%、钢材占27%、铝村占25%、水泥占40%。[1]我国每创造1美元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重工业城市的任务更为繁重。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呈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变化。[2]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我国重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总体情况处在倒u字形曲线的上升阶段。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重工业城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情况早日进入倒u字形右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重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重工业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立刻提上日程,而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却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首先,一些重工业城市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够,因而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其次,一些重工业城市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关心不够。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就应该高度关注环境状况和资源情况,关心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重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一些重工业城市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领悟不深。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虽然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二是法规政策滞后。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也有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但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远远没有形成,法制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作用还相当微弱。而在现有法规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重工业城市贯彻得也不够到位,还存在许多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相矛盾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多数重工业城市没有自己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和配套政策,没能发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作用,今后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科学研究薄弱。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包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对国外情况的研究,结合中国国情的核算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等等。这些研究在少数重工业城市已经开始,也有一定的投入作为保障。而在多数地方尚未起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已经落后于实践。因此,如果不加快相关科研工作的步伐,落后的理论将会成为重大制约因素,从而影响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工作体制不顺。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建立一种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下,政府各部门、全体企业与城乡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目前,地方乃至国家部门之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和服务上缺乏明确的分工,各自的职责任务也有待进一步确定。因此,迫切需要尽快明确工作体制,切实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心协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重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举措建议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以“3r”为准则,[3]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重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因此,重工业城市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循环经济发展。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科学发展,应当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科学发展,主张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总量的扩张,还应当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仅应当关心当前的经济发展,还应当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重工业城市必须“坚持开工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切实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采取“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过程,走以生态工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通过减少经济活动中的物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把地方党政“一把手”发展循环经济实绩纳入考核内容,并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奖惩任用的依据之一,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真正落到实处,使科学发展观在基层落到实处。
第二,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循环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无不是从循环经济立法开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制定一整套法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任务迫切而艰巨。这不是重工业城市自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家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基本法律的立法进程,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配套法规和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专项法规。有关部委要制定废旧轮胎、包装物、冶炼排放物等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加快制定耗能设备的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建立强制性的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重工业城市要完善循环经济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对资源性产业实行公平准入,突出资源效率指标和最低技术标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在原料、生产、产品、包装、消费和废物处理回收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指标,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意识和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完善政策规划鼓励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尽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重工业城市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消耗、低排放车辆的财税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差别价格等电价、水价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每年由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规划的龙头指导作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政府、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工业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工业城市政府的计划、经济、财政、城建、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用规划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将循环经济规划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积极组织有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开发园区,因地制宜编制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循环经济更快发展。
第四,推进科技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是现有常规技术所无法支撑的,需要在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因此,重工业城市要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加快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工业经济发展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77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5分钟,共有122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一)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0.56亿元,同比增长8.*%,增幅比全国高0.9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9492万元,同比增长6.41%,增幅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高于全区0.3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今年以来,我们把扩大投资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项目不放松,突出抓好忻城—本从—宾阳二级公路、煤电铝、煤电钒、金莲湖旅游综合开发以及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社会事业、改善民生项目的推进,切实解决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确保了固定资产投资较强的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7亿元,同比增长89.35%,比一季度快2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快*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区57.7%、全市53.55%的增幅高3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市12个县区第3位。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82.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400多万元,增长近50倍。同时,我县争取到三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资金近1.1亿元,是我县历年来获得中央投资最多的一年。这在本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三)工业技改投资快速增长。在金融危机对我县资源型工业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我们积极应对,趋利避害,认真挖掘工业发展的内在潜力,突出抓好工业技改,通过下基层、进企业、讲政策、看项目、听意见、解难题,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和经费投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用地、环评、技改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在冶炼、水泥、缫丝、矿产加工、木材加工等企业加大了技改力度。如引进江苏永丰投资集团公司对*水泥厂进行整体收购,并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万吨水泥技改扩建项目,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引导现有8家木衣架加工企业到工业集中区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等等,促进了工业技改投资的较高增长,对扭转工业生产下滑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技改投资完成3.25亿元,同比增长105%。这在本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四)新增贷款快速增长。我们积极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机遇,抓紧抓好重大项目贷款以及重点企业的融资工作,加强与各级金融部门的联系沟通,为忻城-本从-宾阳二级公路项目争取到银行贷款3.3亿元,县城绕城路、*堤路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列入“市带县”贷款项目(贷款资金1亿多元),协调帮助重点企业争取到信贷资金1亿多元,累计为项目和企业争取贷款近5.5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48亿元,比年初增加2.3亿元,增长37%;比去年增加3.18亿元,同比增长*%;为去年全年增量的2.5倍,超过20*、20*年两年合计的增量。这在本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五)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了一批事关本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或有效推进。忻城-本从-宾阳二级公路,县城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理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近6亿元;年产*万吨水泥技改扩建等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开工;明珠钒、大染坊茧丝绸、金莲湖旅游综合开发以及“东方国际”、“寨柳城市花园”等产业项目扎实推进。第一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县医院住院综合楼、中石油建设全面完成。一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改善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同时,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县城绕城路、*堤路园、水库除险加固、县文体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效开展,各级各部门积极主动争项目、跑项目、上项目,全县形成了抓项目、抓投资、抓建设的良好氛围。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之快、开工项目之多,完成投资量之大。这在本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六)“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第一产业增加值2.78亿元,同比增长6.84%。一是优势特色农业得到巩固发展。,完成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其中,优质稻16万亩,增加1.5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9万吨,同比增长6.2%。完成糖蔗种植面积12万亩,桑园面积11万亩。新增造林1.9万亩。水产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县牛、羊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1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80户,规模养兔场13个,鸡、鸭、鹅等养殖场38个。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村屯道路新建改建29条、农村人饮工程58处、沼气池建设1546座。南岩、木棉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三是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扎实有效。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7580人,完成任务的75.8%。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79人,完成任务的59.7%,实现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4293人。四是全县第二批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级验收,全县第三批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全面启动;成立县移民管理局,库区移民工作得到加强。
(七)城乡消费取得新成效。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市场商品供销两旺,消费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2亿元,同比增长19.3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0.66个百分点和0.47个百分点。“家电下乡”活动扎实开展,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增长,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
(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国科技进步县创建工作有效推进,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5项。“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资助贫困学生力度加大。职业教育攻坚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狠抓教育教学质量,高中教育再创佳绩,创大专上线率最高纪录。农村医疗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县医院住院综合楼、8个乡镇卫生院住院楼项目全面完工。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疾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开展计生优质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各项人口计生工作,乡镇服务所建设加快推进。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百戏进乡村”演出活动322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32元,同比增长10.36%,比全区高1.4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元,同比增长5.09%。全面落实就业政策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31人,完成任务的58.9%。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实施,全县农民参合人数达38.45万人,参合率90.4%,获得医疗补偿1787万元。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由180元提高到22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700元/年提高到1000元/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顺利。11个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展开,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136户,完成计划任务的68%;县城内涝整治工程已全面完成,乡镇部分公厕建设加快推进;大丰、白圩、*等乡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扩建基本完成。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开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下访和领导公开大接访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有效处理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工作,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起,调结54起,调结率为90%。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矿山、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管。全县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十)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我们按照区、市党委的部署要求,紧贴本从实际,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着力改善民生,打造东江‘后花园’”这一主题,以“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加快‘三链一业一线’建设”为实践载体,以开展“攻坚克难先锋行”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顺利完成了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转入整改落实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召开各类座谈会378次,发放征求意见表11439份,征求到意见建议5969条,走访企业79家、村(社区)131个,开展各类调研活动512次,共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9件,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156件。二是思想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三是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组织开展“双结双带”工程,实行县四家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安排10期专题培训班,对全县850多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了干部理论素养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顺利完成3个乡镇领导班子补选工作。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规划》,严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源头管理,加大执法监察和监督检查、查办案件力度。五是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得到加强。机关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民兵预备役、双拥和军警民共建等工作得到加强,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总的来说,在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在金融危机挑战异常严峻、冲击异常严重、困难异常艰巨的情况下,我们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总体是好的,发展的态势是好的,成效也是明显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县委、县政府及时有力有效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结果;是上级驻县各单位、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全县广大干部以“四个非常”,采取超常规工作方式,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强化服务,加强协调,解决问题,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为确保“四保”工作目标实现,保持本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大家以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些成绩,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更加坚定了全县人民迎难而上、逆势而上的信心和决心。
二、经济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当前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
从大环境来看:
一是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总体上看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复苏。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总体企稳向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变,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三是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广西发展的支持力度,广西构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东江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进一步加快,这些都为我县经济向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力支撑。
从我县自身情况来看:
一是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四保”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新增贷款快速增长,项目建设态势良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特别是县二级公路、县城绕城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一大批贷款项目、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将极大地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全县经济的平稳发展和扎实的工作基础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我县把扩大投资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开工建设了一批项目,是项目建设的黄金季节,一批项目实现新开工,一大批在建项目加快投资步伐,完成投资工作量将进一步加大,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劲头足、氛围浓,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思想认识更加统一,信心决心更加坚定,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势头好,为做好各项工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当前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从大环境来看:从国际来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加深,全球经济仍处在衰退之中,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虽出现企稳向好的积极变化,但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回升的过程还存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同时,我国信贷投放总量近7.4万亿元,国家有可能在信贷投放结构和方向上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国家对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对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将进一步加快。这将对我县投资和项目建设产生不确定性因素。
从我县自身情况来看,我县资源型工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还在继续,经济发展还面临困难和问题,给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带来很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经济下滑的压力。工业经济运行仍存在较大困难,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严重受阻。根据统计,,南华糖业、南南实业两家重点企业实现产值分别为12929万元、3529万元,分别同比下降43%、72%。两家企业产值同比减少19052万元。这是造成我县工业产值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是投资拉动增长不足的压力。第一,制约项目落地开工的瓶颈问题没有实现突破。主要是征地拆迁难度大,关键在于人,在于工作责任心强不强、工作扎实不扎实的问题。同时征地拆迁补偿期望值高于规定标准,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等,协调起来耗时费力,严重影响项目推进。第二,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或没有推进。如煤电铝二期扩建工程(全年计划投资1亿元)、南糖技改(全年计划投资1.6亿元)、上海中电绿科钒综合开发(全年计划投资3.5亿元)等重大项目没有按原计划推进。第三,社会投资乏力,民间投资观望。从当前投资运行看,社会投资增速较慢。尤其是客商投资意愿不高,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投资下滑明显,一些重大投资项目进展还不够理想,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还不够。三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总体进展顺利,但一些社会投资项目进展缓慢。如二级公路年内完成2亿元、目前仅完成6500万元的投资量,金莲湖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几个木材加工项目、木制品加工区建设、污垃项目等目前都没有形成投资量。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的压力。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全县完成财政收入9492万元,同比增长6.4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35万元,同比增长37.76%。在工资性支出增长拉动下,财政支出增长加快,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344万元,增长67.02%,收支矛盾还相当突出。
四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压力。目前全县仍有部分回流农民工无法再就业,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产品价格同比下降12.9%,其中生猪价格降幅超过40%,养猪效益大幅下降。农资价格缓慢回落但仍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成本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农民家庭收入,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五是各县区竞相发展、加快发展带来的压力。我县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纵向比有增长,但主要指标都没有实现“双过半”,有的指标还出现负增长,离全年计划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生产总值增长8.*%,与全年目标增长13%,相差近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6.41%,与全年的15%增幅相差近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5.09%,与全年10%的增幅相差近5个百分点。同时,横向比差距更大,大部分指标的绝对数和增幅在全市12个县区中还比较靠后。如生产总值绝对数和增幅均排在全市12个县区倒数第2位,财政收入增幅排倒数第5位;农业总产值排全市倒数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列全市倒数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分别列倒数第2、3位。所有这些,给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大的压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我们还将遇到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县经济平稳发展和基本面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我们既要看到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信心决心,增强机遇意识,又要看到不利因素和存在困难,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加倍努力,只争朝夕,更加扎实、更加有效、更加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坚定信心,突出重点,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做好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要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全力以赴,做到目标不变、指标不调、任务不减、劲头不松,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昂扬的激情、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坚定的信心来应对困难,以坚定的信心来推进工作,以坚定的信心来完成任务,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为此,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项目增后劲保增长
抓项目,是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重点和核心,也是事关打牢本从发展基础、增强本从发展后劲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紧紧扭住项目建设和投资不放松,继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一切人脉资源,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划项目、推进项目上来,做到一切为了项目,一切服从于项目,一切服务于项目,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3亿元,增长88%,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亿元,增长15%。
一是进一步加快项目开工。从现在开始,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精力,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前期工作,确保9月底前城北小区、县城绕城路、*堤路园一期工程、县医院门诊综合楼、职业教育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全面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续建项目实施进度。要举全县之力加快忻城—本从—宾阳二级公路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同时全力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南岩水库除险加固等续建基础设施项目和东江大*水泥公司年产*万吨水泥等竣工投产项目建设进度。继续协调推进南南实业电解铝二期工程扩建,中电绿科钒、明珠钒、南华糖业技改扩建、大染坊茧丝绸、金莲湖旅游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东方国际”、“寨柳城市花园”、“*花园”住宅小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城镇化项目以及农村道路、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人饮、教育、卫生等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三是切实抓好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进度。第一批项目要按计划建成并交付使用。对第二批、第三批项目要在9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尽早形成投资工作量。对检查中发现的项目问题,有关部门要督促整改,确保在9月底前百分之百整改到位。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继续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创新招商方式,采取以商招商、以诚招商、以情招商、政策招商、环境招商等方式,继续组织招商小分队赴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同时借助“两会一节”平台,加强与客商的联系沟通,争取引进一批项目。
五是加强项目督促检查。重点加强对工程招投标、进度、质量、安全、资金、采购等环节的督查。对已开工的项目,要检查落实情况,加快建设进度;对已达成协议的项目,要协助加快办理相关手续,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对已经在谈的项目,要加强跟踪,确保落实。总之,投资和项目建设事关全局,一定要抓紧抓好。
六是着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向,加强项目规划、筛选、储备和动态管理,超前谋划一批涉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方面的项目,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进一步充实、完善投资项目库,为项目争取做好准备。围绕培植壮大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进行项目的整合申报,共同推进各项前期工作,确保9月前拿出一批前期工作有深度和广度的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挤入上级项目“笼子”。同时要把今年的项目储备与即将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
(二)突出抓工业扭下滑保增长
工业问题是我县发展的最大问题,工业落后是本从落后的最主要表现。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县工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对我县资源型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承接更多产业转移、加速企业走出去寻求合作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等良好机遇,全县上下要抓住机遇,一起努力,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全力推动工业生产,努力扭转工业生产下滑的不利局面,确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5亿元,增长33%。
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继续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工业园区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工业发展平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吸纳更多项目落户园区,力争工业园区产值比上年增长20%,使园区挤入自治区a类园区行列。要加快莲花木制品加工区建设,做大木衣架加工业。
二是大力培育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切实把扶持和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继续巩固制糖、缫丝、优质稻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南南铝、中电绿科钒、明珠钒、大染坊丝绸等重点企业的发展,引导铅锌矿、滑石矿、木制品等加工企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
三是抓好工业生产运行协调保障和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对停产企业,要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尽快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切实抓好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工作,缓解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和技改资金贷款难问题。加强财税和金融对工业的支持。用足用好现有扶持工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产业领域信贷投放,重点向中小企业倾斜。继续抓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对接工作,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引导协调企业抓住丰水期电力充足和市场需求回暖的时机,克服困难,扩大生产。加强综合协调,有效解决企业煤电油运等问题。加大协调力度,确保*水泥技改扩建一期工程等一批企业投产达产。密切关注工业运行动态,强化预测预警工作。抓好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突出抓“三农”强基础保增长
要继续加大力度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确保农业总产值完成21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增长10%。
一要着力抓好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现有粮食补贴政策,加快各项补贴资金发放。认真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抓好粮食直补订单收购。继续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工程等重大增粮工程,确保年内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8.5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6万吨。
二要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继续扶持生猪、羊、网箱养鱼、兔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水鱼、青蛙等特色养殖,大力推进以牛品改为重点的品种改良,提高养殖效益。加快农业良种良法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管理。
三要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采取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认真落实农业龙头企业各项扶持政策,巩固发展制糖、缫丝、优质米加工等龙头企业,同时加快引进木材、八角、油茶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要支持和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认真争取、落实自治区财政安排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继续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抓住当前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回暖企业招工增多等机遇,积极开拓区内外劳务市场。
五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今年全县农、林、水等农业项目建设和投资任务的完成。继续掀起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切实抓好农村交通、电力、通讯、文化等设施建设,抓好第三批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六要加大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切实整合各类支农涉农资金,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基地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等给予重点贴息、补助。
七要强化农产品流通工作。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稳定市场价格,减少农业投入成本。继续抓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管理完善。谋划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突出抓城建优环境保增长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城镇建设,强化城镇管理,提升城镇品位,优化人居环境,推动城镇化进程。
一要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县行政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城西小区详细规划修编,*、*、*、*总体规划修编以及30个农村生态家园建设规划。同时制定环城西二级公路一带的规划方案。
二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尽快完成城北小区征地、拆迁、安置等各项工作,9月底前开工建设城北小区主干道、*堤园路项目。完成丰岭路亮化改造。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投资2000万元。加快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确保“东方国际”住宅小区年内完成投资5000万元;“*花园”住宅小区年内完成投资1200万元;“寨柳城市花园”项目年内完成投资3000万元。继续加快推进白圩、西燕、*、*等乡镇小区开发建设。
三要进一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认真做好“南珠杯”竞赛活动迎检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加大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场秩序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市容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乡管理。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今年9月至2012年9月止,在全区开展以改造“竹筒房”为重点的城乡风貌改造,加快形成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碧水红瓦、民族和地方特色凸显的壮乡建设风格。到2012年,完成县域以上城市出入口、主干道可视范围城中村的“竹筒房”改造;全区主要交通干道、建制镇和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所在乡村主干道两侧的“竹筒房”改造率达到50%左右。同时,自治区决定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面停止城镇“竹筒房”建设,在建制镇以上(含建制镇)一律停止新增“竹筒房”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一律禁止对城镇居民新建“竹筒房”申请的受理。我县要按照要求,做好组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的各项前期工作。严禁对“竹筒房”建设搞突击审批或虚假、违规操作,否则,按有关规定实行问责,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突出抓旅游激活力保增长
继续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来培植,努力打造首府东江“后花园”旅游品牌,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健康发展。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3亿元,增长15%。
一要促进旅游业发展。继续加强与院企联合,聘请专家、学者高起点、高标准抓好旅游规划。结合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完善大龙湖、金莲湖、三里·洋渡、智城遗址等景区景点路网建设,提高旅游服务功能。继续加快推进大龙湖景点服务区建设前期工作。强力推进以金莲湖旅游综合开发为龙头的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特色,加强景区景点策划包装,精心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利用“两会一节”扩大旅游宣传,提高知名度。
二要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继续认真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和消费环境。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场所、连锁超市、便利店、早点快餐、家政服务等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对全县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市场监测。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质量可靠的商品和服务,让消费者放心。落实促进住房消费的财税、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较快发展。
三要促进其他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文化、社区服务、中介等生活业。
(六)突出抓民生促和谐保稳定
越是后发展欠发达,越要注重民生;越是困难,越要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推进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实事是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推进的情况来看,部分项目推进并不理想。各责任部门特别是牵头单位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高的工作热情、更有力的工作措施,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年底前如期完成为民办10件实事任务。
统筹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及各类助学金。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适当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县。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以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工业生产工艺技术攻关,提高工业创新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继续加快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成果,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深入实施“两无一提高”活动和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实施好《自治区2009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实施方案》,保持人口低增长率。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体育竞技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贯彻落实自治区今年以来出台的关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创业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年内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580人、新增下岗人员再就业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0人。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推进新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统筹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抓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本从山青水秀、资源丰富、生态良好。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县的一大优势、一张名片。我们建设首府东江“后花园”和资源型工业基地,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竞争力的发展价值观。必须坚持环保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符合环保的项目坚决不引进,不通过环评的项目坚决不允许开工,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继续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抓好制糖、冶金、酒精、缫丝等企业的节能减排,确保南华糖厂废水处理、南南实业脱硫减排工程建设和节能减排指标任务的完成。抓好工矿企业环评,确保中电绿科、明珠钒业、祥盛钒业等企业的环评工作年内全面完成,古竹铅锌矿的环评工作要加快推进。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抓好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要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适当降低工业最低用地价格;健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完善征用地补偿办法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推进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已经完善转制的企业,重点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国有产权交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力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刚刚召开的全区林业工作大会精神,按照会议精神加大林改工作力度,确保我县集体林权改革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近期东江市将召开林业工作现场会,下一步我们也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民创业的突破口和重要支撑点,使民营经济成为全民创业的生力军。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创造性地用活、用足、用好政策,使创业者各展所长、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要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为全民创业提供项目、技术、资金、信息和创业理念等,借助外力,激活内力,激发本土创业热情。要通过抓好项目,搭建创业平台,拓展创业空间,促进全民创业。
(七)突出抓稳定促和谐保平安
我们要始终把抓好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全力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建国*周年、“两会一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全县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坚持狠抓安全生产。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宣传教育行动。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和重大隐患治理,重点加强对矿山、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管。坚决取缔、打击非法开采、盗采矿产资源行为。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继续加强食品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严格食品药品安全报告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追究。加强食品药品的监管,开展一次食品药品安全专项大检查,确保我县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认真做好安全度汛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责任制度,把防汛工作抓紧、抓细、抓实。进一步加大对各类水库水电站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和质量。要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全部拆除d级危房校舍,并尽快启动加固维修项目,确保校舍安全。力争今年完成安全工程三年工作总量30%的目标。切实抓好森林防火、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接待制度,继续开展领导干部下访和领导公开大接访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有效处理突出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制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工作,抓苗头、抓源头,切实变上访为下访,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组织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打黑除恶”和“两抢一盗”专项行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八)突出抓作风促落实保增长
,全县面临形势的复杂程度和各种问题的解决难度比以往更大,实现“四保”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越是问题多、困难大,我们就越要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要在深入一线中转变作风。领导干部的职责不仅是出主意、提要求,更要亲自去抓,带头去干,身体力行促落实。要把“谋”和“干”结合起来,不光要谋到点子上,更要干到关键处,特别是对于一些大事、难事、棘手的事,要主动沉下去,深入一线担责任、抓进度、破难题、促落实,做到不怕不躲,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二要在强化责任中转变作风。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相关责任,建立健全层层负责、领导负责和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特别是牵头单位在工作中要围绕大局,敢抓敢管,勇于负责,突破常规,一抓到底,为全县的发展大局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到位的服务保障。各配合单位要积极换位思考,主动协助配合,形成推进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强化责任追究,对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责任制不到位的,要严格实行问责,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工业经济发展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51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160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一、概况与特点
市县镇村位于,西临106国道,北接正在建筑的杭(州)瑞(丽)高速,地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江西昌九工业走廊的金三角之间,总面积2.1平方公里。该村立足村情,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贯串于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获得了可喜成果,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0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打破3亿元,农大家均年收入过万元。县官桥镇官桥村八组地处南端,是鄂南的一个小山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经由30年的艰辛创业,该组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家高科技企业,集科研、研发、生产、经营及教育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10年,该组集体资产打破1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益达1.3万元。纵观两地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况和特点,给我们印象最深的首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发展思路宽。在村和村八组的发展进程中,他们不断衡量市场的大情况,不沿袭保守,敢为人先,超前经营,以思想的大解放和敢创敢试的胆略魄力,完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大跨越。村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践以“改善基本设备、改革企业治理、开发新的增进点、保证村可继续发展”的思路,勇敢提出了施行“一路三园”(修大路,建农民花圃、农民生态公园、农民科技园)工程,着力将村建成全国一流文明新村的蓝图,他们打破了“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瓶颈,解脱了发展传统农业的固有思想,增添了乡村发展动力,加强了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官桥村八组对准市场发展,立足本身发展实践,废除思想顾忌,以“引进来”为打破口带动原办企业的发展强大,经过招商引资、举荐强人推进产业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掩盖面广、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能产业进军,以产业效益的最大化完成了集体经济的大发展。
(二)产业发展力度大。生产发展是添加集体经济收入的首要任务,两地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结合实践,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发展初期,两地依托纯真的农业垦植,群众生活难以维持,无数次的打击,使他们深信无工不富的事理。村在全国上下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期间,决定探究性发展工业,于是从土地费中假贷60余万元勇敢创办茶叶厂,然后为人民捞到第一桶金,完成了集体经济的原始积聚。1994年从各组再次假贷200万元筹建砂布厂,至今,村办企业掩盖磨具、茶叶、砂布、铜材、织布、造纸、包装等8大行业,构成了多条腿走路的格式,路子越走越宽。官桥村八组应用联产承包责任制处理温饱问题之后,农民兄弟“洗脚上田”,从熟食店、副食店和冰棒厂做起,在积聚经商办厂的经验之后,于1982年至1985年一鼓作气兴办砖厂、锻造厂、钉丝厂等10多个企业,而今,企业已完成了向高科技产业转型,集体经济日益强大。初步构建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高级教育、生态旅行、矿产资源、房地产业多业并举、多元化发展的经济格式。
(三)善抓时机生机强。立足产业特征和竞争优势,以支柱产业为基本,以主导产品为纽带,以主干企业为中心,采取招商引资、兼并结合、革新转化、指导扶持等多种路子发展强大优势企业,推进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锻造企业集团,构成多个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发起机,是这两地的一起特点。村在上世纪90年月茶叶市场呈现疲软滑坡景象后,立刻调整思路、见风使舵,在打造支柱产业砂布厂的基本上,进一步伐高目的强大发展规划,在铁柱工业园区内征地700余亩,进行全体规划、整合产业,组建总资产4亿元,年总产值7亿元,利税7000万元的“集团”,完成企业规划化和效益最大化。官桥村八组在发展进程中,用科技创新处理企业发展潜力不足,集科研、开发、生产、运营于一体推进企业向集团方向发展,不断强大集团规划,还立足于产品特征,把集团打形成国内知名的高新技能产业基地。当前,组建的“野外集团”拥有企业12家,资产18亿元。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集桥用钢缆索、高功能磁性资料、焊接资料、凿岩钎具和新特药品为一体的生产与科研基地,并经人事部同意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能企业。
(四)实干兴村民意聚。在村、组集体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能否坚持脚踏实地和走群众道路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村支部书记黎锦林率领一班人以“一路三园”工程为发展思路,坚持把村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雄伟目的,实真切实为民做事,勤勤恳恳投入工作,率领村集体以年均30%的速度发展,并跨入了“全国文明村镇”、“全省村级党组织十面红旗”、“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先进行列。2008年,在村党支部改组时,黎锦林全票中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用实践成果助推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然后博得了群众高度信任。官桥村八组组长周宝生同心专心为公,身先士卒,依托对事业的固执凝集了100多位高科技人才投身于八组经济建设,促进了集体经济日益强大。
二、经验与启迪
(一)强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需解除“小农经济”约束。小农经济只处理温饱,不能完成小康。在发展村、组集体经济中必需打破小农经济怪圈,走科学发展之路。村和官桥村八组在面临发展不够的实践时,勇敢解除“小农经济”约束,探寻新的发展途径。村立足“开发特征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强大发展规划”发展思路,跳出农田,从运营村办企业开端,以点带面,然后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官桥村八组依托当地资源,打破“种点责任田,混个肚儿圆”的小农认识,应用邻镇的区域优势,以发展商贸经济为打破口,准确掌握集体积聚与分派,然后完成了集体经济的快速膨胀。因而,在强大村、组集体经济进程中,必需废除小农经济的思想约束,开发可继续发展道路。
(二)强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需发扬“强人带动”效应。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强人的带举措用十分关键。为了使村支部书记黎锦林投身家乡建设,县委书记三次到上海请,黎锦林就职村主任时,县专门为他举办了盛大的任职典礼。在他返乡创业进程中,省、市、县指导赐与了大力鼓舞、支持和指导。恰是这些,坚决了黎锦林干事创业的决心。在他的率领下村里先后投资80余万元新建小学,处理本村儿童入学难题。创办了职工学校、干部后备人才培训班,培育有文明、懂技能、会运营的新农民100余人,处理企业发展人才后继不足的问题。投资4亿元坚持“科技园”,集高新科技、强人志士于一体,完成了村集体经济快速起飞。官桥组八组组长周宝生在历经屡次波折后,认真总结经验,迎难而上。他俯下身子延聘科技专家刘业胜参加产业发展,仅三个半月便将第一批高科技产品“永磁合金”投放市场。昔时完成产值230万元,纯利60万元。还,抓住国家“二纵二横”、“五纵七横”的建设时机,再次垂下头找专家、请强人研讨桥梁缆索项目,于此凝集了100多名各地人才为八组建设献计献策,完成了八组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需不断依托强人和发扬强人的带举措用。
(三)强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需坚持“产业立村”战略。产业发展的快慢和强弱决定着一个当地的发展水平。加快施行产业立村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情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必经之路。纵观两地,他们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进程中,一直坚持在发展产业中提高、在改革中发展。村坚持“以工兴村,兴工强村”战略,用工业的理念经营乡村发展,以企业的发展强大带动乡村建设。全村工农业总产值打破3亿元,人平年收入打破万元。官桥村八组围绕建设现代化“工场式乡村”发展思路,执行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行动,历经多年斗争集体产业打破18亿元。
(四)强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需创新“资源整合”方法。各类资源能否有用整合,能否按照情况转变创新整合,将直接影响发展强大村组集体经济的质效。村与官桥村八组在克制各种坚苦的基本上,不断将各类资源进行创新整合,然后成功组建了“科技园”和“野外集团”。特别是官桥村八组,将低丘岗地革新与新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整合野外集团、国土资源、林业等部分发展资金1.7亿元进行项目包装建设,完成工农业结合发展。因而,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进程中必然要不断提高资源应用效率,创新资源整合方法。
(五)强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需提高“指导班子”素养。班子战役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扫兴衰,直接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因而指导班子战役力必需不断增强。村与官桥村八组一直把组织建设作为基本性工作常抓不懈,以提高本质、优化构造、改进作风、加强团结为主要抓手,组织一班人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不断提高他们思想才能、决定计划才能和执行才能。为了使干部才能与社会发展情势相顺应,两地都坚持了藏书楼和电教室,制订了相关学习方案,经过自学、互相交流、专家讲课等学习教育活动,指导班子素养分明提高,为集体经济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建议与行动
经过考察学习,对照和官桥经验、反思本人,我们深感差距宏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两地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镇内实践,以“产业立村”战略推进我镇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解放思想,清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脑壳决定口袋。只要思想的大解放,才有行动的大跨越。比照我镇与村、官桥村八组等地的差距,不只是发展速度和产业规划上的差距,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在“经济强县”和“领先小康”的重担之下,我们必需解放思想、坚决信心、勇担重担,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创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强大。一是坚持创新思路,科学发展。统筹当前与久远、经济与社会、阶段性与可继续性等发展要素,运用战略思想,打破陈腐、掉队的发展形式,坚持全新的发展理念。二是坚持立足实践,分类施行。立足各村发展实践,面向市场、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执行一村一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分步推进施行,进一步逐渐做强做大集体产业。三是坚持村级主体,增强职责。充分发扬村级组织的主导效果,分村制订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落实发展办法,明确发展目的,增强督导审核。
(二)因地制宜,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行动。立足镇情和村情,加快“产业兴村”战略施行,加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需因地制宜、科学决定计划、创新行动。一是资源大开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司法法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各村土地、山林、水面、主导产业、矿产、景色等天然资源,特别是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潜力,兴办集体经济实体,添加集体经济收入。如龙泉片山区村可在开发已探明矿产资源的基本上,加速勘察新资源,推进企业规划强大和数目提高,带动集体经济增进;董家、红岩、鹿苑村可充分应用鹿苑寺景区开发和鹿鸣岗精品茶园建设时机,发展农家乐、度假村和休闲旅行农业;沮河沿线各村在充分应用水能、砂石等资源,做好企业服务的基本上,结合百里生态文明走廊和保宜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兴办运输、餐饮、物业等服务实体,然后促进集体增收。二是项目大施行。进一步加大项目标跟踪、争夺与建设力度,以安全饮水、道路革新、低丘岗地开发等工程建设为打破口,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生活前提,具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完成乡村项目投资2000万元以上;红岩、石桥坪、鹿苑、龙泉等村要以鹿苑为中心的万亩茶叶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力发展村内茶叶产业,还不断兴办新型协作组织,做好产业服务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三是招商大打破。结合煤炭、硅石、水能、砂石等资源优势,镇村结合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外来成本参加产业化运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鼓舞村集体应用土地资源和资金参股落户本村工业企业,在工业企业的发展中积极作为,自动对接,配套发展服务业,完成村集体经济快速增进。
工业经济发展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53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134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一、13年经济形势初步判断
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仍将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短期内全球经济重现快速回升之势的可能性较小。国内方面,前阶段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严的土地控制和严格的环保要求,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期虽然宏观政策出现根本性转变,国家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已暂告段落。但前期的宏观调控以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多种因素,对工业经济影响的后续效应也还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同程度地显现。联系我区实际,产业结构不够优,产业层次不够高,运行质量不够好,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等结构性、素质性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但同时,辨证的来看待明年形势,13年既面临诸多挑战,又将迎来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适时出台了一系列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回升等。特别是最近,国务院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国家将投入4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8年前1000亿元),将给我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省、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转型的政策举措,对经济发展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当前,在严峻形势的倒逼机制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我区企业主动求变的意识在逐步确立,适应市场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对政府引领其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期盼日益迫切。建区以来,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发展平台日益完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创业创新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这些有利条件,将为下一步工业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合以上分析,13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是我区工业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提升发展的关键一年。
二、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核心,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节能减排为方向,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特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我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13年的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中,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持续增长与转型升级的关系。要在保持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同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维护好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
二是机制倒逼与政策扶持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宏观形势的倒逼作用,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同时,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政府也要加大力度“扶一把”,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三是优化增量与改造存量的关系。要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通过优化增量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大存量的改造提升力度,积极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四是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规划、政策、服务等各种途径,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快调整步伐。
(二)主要目标
13年是我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13年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保稳定,促调整,增后劲。保稳定,即全区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确保28%的增长,力争30%;利润、利税确保23%,力争25%。促调整,即纺织服装业占比下调5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业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增后劲,即全区工业性投入增长稳定在23%以上,力争26%以上。
——产业结构更优化。严格产业导向、严控产业准入,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13年,金属制品业占比提高到42%以上;纺织服装业占比调整到33%以下;机械制造业占比提高到10%左右;绿色食品业占比提高到4%;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业,增长50%以上,在项目引进上实现新突破。
——发展后劲更增强。扎实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加大工业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13年确保全年工业性投入增长23%,力争26%,总投资超亿元或千万美元大项目达到40个以上,其中总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的项目3个以上。
——创新能力更提升。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13年,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省级新产品40项,创省市技术(研发)中心3家以上,实施完成市级以上科技及技术创新项目60项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达到40%以上。
——培大育强更加快。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加大企业扶持、培育力度。13年新增规模企业40家,力争营业收入超1亿元以上企业6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其中超30亿元企业4家,超60亿元企业1家;力争1—2家企业上市,创建部级品牌4只。
——节能减排更深入。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率5%,化学需氧量削减率3.13%,二氧化硫削减率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6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省级审核,创建省市绿色企业3家以上。
三、全力推进五大工程
13年,为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转型提升发展,建议区委、区政府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年”和“工业项目推进深化年”活动,贯穿全年工作的始终。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以“2个年”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工业投入、节能减排、培大扶小以及要素保障五大工程。
(一)抓科技创新,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工程
工作重点: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产业升级,全力破解产业“低、小、散”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工作措施:
1、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目标,排定“五个一批”企业和项目,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集中资源,扶持培育,做大做强一批。集中资源全力培大育强,进一步引导优强企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积极开展与大企业、优势企业联姻合作,加快股改上市步伐,培育金洲集团、栋梁新材等20家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领军大企业团队,打造大企业、优质企业板块。二是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做精做特一批。积极引导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发展愿望强烈的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品牌创建力度,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实施德马铃木、湖锻液压等30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培育一批特色型、专业型行业龙头企业和“单打冠军”。三是全力支持、加快转型,梯队培育一批。针对我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当前面临困难,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困境,重点扶持镭宝机械、西比通信等20家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梯队。四是选商择资、项目推进,增量发展一批。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加大优质项目引进力度。同时坚持一手抓“大好高”项目引进,一手抓项目竣工达产,通过增量带动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13重点加快已引进的三一重工、多媒体产业园等20项优质新建项目建设,促使早日竣工投产。五是痛下决心、节约集约,淘汰落后一批。以凤凰涅磐、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对产业层次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要素利用率低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为长远发展腾出空间。13年关停并转自强水泥、久久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或落后生产线10家(条)以上。
2、优化工业创新能力。继续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四百工程”,以解决我区相关产业中的一些重大难点问题和技术“瓶颈”为切入点,不断探索建立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产学研基地共建,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3年新增企业与高校联姻30家以上,企业与高校合作项目50项以上。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以重点企业为示范,推广运用erp、cad等方法,提升我区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工艺信息化整体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新产品研发试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13年,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省级新产品40项,创省市技术(研发)中心5家以上,实施完成市级以上科技及技术创新项目60项以上。
3、优化工业经济布局。严格执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按照工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有机组合的原则,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工业经济合理布局。特别东部新区的产业布局,要严格按照东部新区产业规划,合理布局,严禁产业插花。各个乡镇要根据本乡镇产业基础和产业特点,结合现有区域产业规划,严控产业准入。织里镇要加快推进好运来铝合金和汇大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建设,做优做强金属制品和机械电器产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八里店镇要积极推动三一重工、久立超超临界电站锅炉耐压件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着力提升发展金属制品和机械电器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电子、电器、电机等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平台;环渚乡要以美欣达、金泰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和引进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产业。埭溪镇要依托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器业;东林镇加快誉华整体搬迁进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业和引进培育机械电器业为主。道场乡要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方路茶业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妙西镇要发挥丰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饮用水等绿色环保产业,同时控制采矿业。
(二)抓项目推进,全力推进工业投入工程
工作重点:
继续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落实重点项目季度考核责任制,着重考核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和达产率。通过建立完善部门助推项目保证金制,周一例会制等制度,全程跟踪服务,及时抽调力量,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年确保完成工业性投入增长23%,力争26%。
工作措施:
1、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利用增值税转型契机,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在确保全年工业性投入达到68亿元,力争70亿元的基础上,重点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具体抓项目开工、项目竣工,倒排计划加快进度,对项目质量严格审核评估。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0项,其中新开工项目53项。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目前已排定的97个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中,纺织业项目由08年的28个减少到19个,金属制品业项目保持08年水平,机械制造业项目由08年的20个增加到30个,电子信息项目由08年的6个增加到12个。同时,认真抓好20项存量提升技术改造和20项增量引进项目,确保完成投入22.7亿元以上。特别是要加快三一重工、新长宁多媒体产业园等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确保三一重工及早形成产能。
2、加强平台配套建设。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出的机遇,快速度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工业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东部新区建设为中心,埭溪、东林两大市重点工业功能区为两翼,道场、妙西两个小企业创业平台为补充,通过规范、整合、扩容、提升,提高各个工业平台建设管理水平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积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平台建设,13年平台建设投入要达到6亿元以上。紧紧抓住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加大低丘缓坡开发力度,力争13年开发3平方公里,进一步拓展平台空间。
3、严格项目准入管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按项目投资规模(注册资本、投资总额)、技术含量(生产设备先进性、生产工艺科学性)、投资效益(销售利润率、单位面积税收)等主要指标,由领导和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小组,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全面评审,并结合投资业主实力、信用情况考察,得出综合得分并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签字认可。项目按综合得分优先供应紧缺的土地指标,以此促进引进项目质量档次和限期开工,并对乡镇领导实行项目跟踪负责制。
4、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对97个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中的前期工作不到位的27个项目,进一步加大新开工项目的手续办理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力度,提高开工项目的成熟性,为项目的顺利开工提供保障。在土地供应方面,对涉及土地721亩的10个已农转未供地项目和涉及土地603亩的14个无指标项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加快供地手续办理,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同时,积极排定三个一批即机械装备、电子电机、新能源产业的16个推动转型提升的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省资金支持的重点范围之内。
(三)抓责任落实,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
工作重点:
按照“责任明确到领导、任务分解到乡镇、目标排定到企业、措施落实到项目”的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紧盯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各项措施,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大推进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施100项以上节能减排项目,确保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以上,cod削减率和so2削减率确保完成市下达任务。
工作措施:
1、加快重点项目实施。以重点用能企业为主体,以节能技术为重点,推进100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金冶不锈钢煤气发生炉技术改造、南太湖热电6mw背压汽轮机组技术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以4家污水处理厂和2家热电联产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cod和so2减排项目实施。13年,全年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00项以上。
2、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在08年关停并转十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装备,13年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0家(条)以上。同时,根据省、市关停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统一部署,全面淘汰我区范围内2.2米以下水泥粉磨站。继续深入开展织里砂洗行业及漾西小铝合金行业的整治工作,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
3、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有利机会,排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四个一批共22个项目,全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着力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重点推动印染、热电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13年,在全区印染行业全部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确保全年6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省级审核验收,创建省市绿色企业3家以上。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iso14000认证工作,着力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4、加大企业监管力度。抓好节能减排监察和监控。重点抓好年耗能3000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重点燃煤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加强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督促力度,加快推进企业排污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同时,今年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压缩产能被动形成了一定的节能减排量,需要加大对企业用能和排污情况的监控,严格控制原煤使用量。确保13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率、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等主要指标顺利完成。
(四)抓企业培育,全力推进培大扶小工程
工作重点:
进一步加大扶持服务力度,特别是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共度难关,引导企业转型发展,重点扶持20家科技型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同时,以品牌创建和股改上市为主要载体,加快培育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龙头企业,力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0家以上,1-2家企业上市,3家企业股改。
工作措施:
1、加快推进培大育强。引导企业通过资本经营、企业重组、嫁接合资等途径,进一步做强做大,真正形成产业和区域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做强大企业板块。力争营业收入超1亿元以上企业6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其中超30亿元企业4家,超60亿元企业1家。
2、着力扶持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切实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指导企业加快发展。加大科技创新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排出100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重点骨干和优强企业以及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与10家金融机构对接,以“十家金融机构服务百家企业创业创新”专项行动为载体,促进银企深层次合作,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资金困难问题,拓展融资渠道。13年通过扶持服务,全区中小企业销售收入保持30%以上的增长,确保40家企业新进入规模企业队伍。
3、加快股改上市步伐。积极推动上市一批、前期辅导一批、启动股改一批、储备培育一批。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跟踪服务。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企业股改上市扶持政策,加快企业股改步伐。同时加强市区联动,加大协调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13年在金洲集团等企业中上市1—2家,德马物流、中味酿造等企业中股改3家。
4、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着力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品牌,争创部级品牌和省级品牌,借助提高企业影响力。加强各类品牌产品的推介,进一步做大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和产品,推动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全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行列。培育一批品牌后备企业,形成品牌创建梯队。13年新增部级品牌4只,省级品牌12只。
(五)抓协调服务,全力推进要素保障工程
工作重点:
以发展空间、资金、人才等要素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服务、沟通、协调力度,有效缓解要素制约,促进企业发展。
工作措施:
1、强化土地保障。通过向上争取、优化配置、盘活存量等各种渠道保障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向上争取一批,积极向省、市争取土地指标,缓解土地指标压力。存量盘活一批,大力挖掘土地潜力,抓好存量土地盘活。整理复耕一批,通过整治废弃矿山,开发低丘缓坡,开展土地整理、复耕等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拓展用地空间。
2、强化资金保障。加强政银企三方交流对接,努力增加信贷资金供应,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多种形式运作,引导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机构在良性运行前提下做大业务规模,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初创型企业提供发展资金。
3、强化人才保障。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和技术工人,为重大项目建设和生产提供人才支撑。以“南太湖精英计划”为契机,加快引进培育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三位一体”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力度,培养、提升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企业家进入高校深造40人以上。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再加强。工业经济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大局。13年,成立区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转型升级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同时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考核,将产业转型升级纳入季度考核内容。加快制定13年开始实施的区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纲要。区级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13年工业经济工作。要切实加强对本部门本乡镇(街道)工业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把手要牵头每月召开工业经济分析会议,专题研究工业经济发展别是自主创新、项目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进一步配优配强工业经济相关部门的工作力量,为我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工业经济发展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3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13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宁波科技与经济结合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加快金融创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宁波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宁波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对宁波市ppp模式及发展理念的探讨
浅谈交通ppp项目风险分担
宁海县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的思考
北仑区ppp模式发展现状及若干建议
未来宁波市投资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建设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建议
国外大宗商品物流组织剖析与启示
宁波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象山接轨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的总体构想
鄞州区积极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考
宁波“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思路探讨
宁波“十三五”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
宁波临港工业战略转型及要素保障策略研究
着眼中长期战略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服务化
加快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宁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初步思路
加快宁波现代精品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宁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建议
宁波市建设中岸金融市场的研究
奉化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几点思考
北仑区“聚力”工业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杭州湾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研究
奉化市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宁海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结构的演变与现状研究
加快宁波农业清洁高效发展的思路研究
北仑打造“生态版”临港工业的实践探索
认真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宁波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视角的宁波全域都市化空间发展研究
践行正确群众观扎实做好价格监管工作
杭州湾新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下阶段发展思路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宁波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
宁波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及对策建议
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宁波建设新材料科技城若干问题的思考
社会组织助推宁波文具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妥善处理招投标投诉
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ppp模式与卫星城中心镇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
加快推进机关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宁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宁波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转型发展对策
工业经济发展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4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39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经过近年来不断对工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目前我市已形成食品饮料(含烟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拥有了一批知名企业。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2015年底203户增长至2020年底226户(预计);预计至2020年底,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50亿元,比2015年436亿增长14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13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8.6亿元,增长率31.3%,年均增长率7.04%。
二是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积极谋划大项目和跨区域、跨地区项目,全市工业项目形成“储备一批,谋化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推动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招商力量,重点瞄准成都、沿海等地的产业转移,大小齐上,构建形成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撑,小微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辅助的“双创”新局面。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实行每月督促协调,帮助重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实行挂图作战,全力确保开工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早日竣工达产。十三五期间,我市总投资2000万以上的项目新开176个,投资总额315.6亿元。2000万以上的项目实现利税243.1亿元。
三是“平台”与“要素”并重,推动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两园规划布局,经济开发区下设南区及北区,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聚集发展,工业总产值保持稳步增长,创造的利税逐年增加。2015年园区共有企业15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7.82亿元 ,实现利税总额60.21亿元; 2020年园区企业增加至355家,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实现利税106亿元。
四是“新”与“旧”并行,区域特色体系初显。“十三五”以来,工业经济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卷烟厂、蓝剑饮品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明日宇航、科新机电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以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以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五大产业体系,工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坚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加快工业项目新建,航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嘉寓门窗、科新机电等总部经济实力显现,振鸿钢制品、华磷科技、步阳门业等重大项目落地,新兴产业企业达63家;结合环保攻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落后生产企业65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01条,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8.32%。5年来,通过新旧动能转化,初步形成结构优、体量大、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
五是“大”与“小”并育,壮大企业规模。坚持把培育企业主体作为发展工业的关键环节,大企业大集团、中小微企业“两手抓”,五年来开展中小企业家“北大班”“清华班”“夏大班”等培训350余人次,陆续出台总部经济管理办法、工业发展奖励资金、创新人才引进办法、工业产业倍增计划等多个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分工协作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5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新增15家,2020年达到233家;在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达到45家。
工业经济发展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3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31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一、20__年工业集中发展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工业集中发展区基本情况
1、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已日趋完善。到目前为止,工业集中发展区内新建道路21公里,雨污管网0.82公里,供水管网2.5公里,供电线路10.74公里,供气管网5.34公里,铺设通讯线路6公里。
2、工业集中发展区共入驻企业156家(其中,9月签约制鞋企业50家,11月签约制鞋企业54家),总投资39.5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34家(含原金鸡老企业10家),投资额20.47亿元;在建企业16家,投资额12.83亿元;待建企业106家,投资额19.76亿元。
(二)20__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__年,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工业产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57.56%;工业增加值3.69亿元,同比增长67.73%;销售收入11.68亿元,同比增长62.22%;税收3419万元,同比增长95.37%。固定资产投资额全年达到5.5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额达到1.1亿元。20__年全年工业集中发展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将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15.2%,即实现工业集中度15.2%。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征地拆迁工作相对滞后
按___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征地拆迁由市国土局、崇阳镇政府负责拆迁完毕后交付企业。但一方面征地拆迁无明确时间表,导致与企业签订的交地时间不能得到落实,影响了企业投资建设安排。另一方面,在交付用地时,项目用地内沟、桥、路、线等迁改工作,农民的资金分配等往往滞后,企业进场时,常发生农民阻扰事件。
针对这一问题,工业集中发展区拟成立专门的征地拆迁领导小组,负责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土地征用和地上所有附着物的拆迁工作。同时,把沟、桥、路、线等的迁改工作统一纳入拆迁工作中,交付项目用地时交付净地。
(二)建设资金问题
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所得、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和其它形式。由于目前土地开发成本与土地出让价格倒挂,因此,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投入实际只有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和其它形式的资金。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将着重打造“中国女鞋之都___生产基地”,预计所需征地拆迁成本约4.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约2亿元。要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必须加大财政拨款和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由于资金困难,导致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污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业次干道建设等动工迟缓,从而制约了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和企业发展。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承载能力亟待继续加大建设和完善力度。
针对这一问题,工业集中发展区拟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并努力拓宽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解决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及时用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内水、电、气、道路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上,不断提高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
(三)国有土地使用证办理指标较少
目前,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已办理国土证的只有四家企业(金麒麟生物科技、川龙动科、汇源通信、华源医药)。投产企业因没有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而不能进行融资,影响了企业的做大做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对外招商引资形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将努力请示市委市政府支持,加大清理闲置土地的力度,对全市的土地指标统一调剂使用,扶优限劣,优先安排一部分指标给工业园区的优质企业,缓解园区用地指标紧张的矛盾;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工业区内符合办证条件的,税收较好的企业每年逐步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三、20__年工业集中区工作思路
(一)抓招商引资,提高引进项目质量
20__年,___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导向和定位,严把招商质量,适当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档次。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国女鞋之都___生产基地”和家具产业园的建设目标,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规划,积极探索更加高效合理的招商模式。重点引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产业链和供应链长的核心项目;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链招商模式,充分发挥以商招商的作用,在来崇投资成功的企业中发展招商代表,把招商视野向其生产上下游产业延伸,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积聚产业基础。
(二)抓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重点打造“中国女鞋之都___生产基地”,力争按照目标规划顺利启动和建设。我们将积极按照“在手的鞋业项目抓到资;待建的鞋业项目抓启动”,快速推进鞋业项目用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尽快交付“七通一平”项目用地,力争早日启动鞋业产业园的施工建设。同时,积极探索鞋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为鞋业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完善的支持平台,力争早日建成中国西部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鞋业开发、生产、销售基地。二是继续狠抓在建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动工作,如全友家私产业园、丰丰鸭业、柯世达集团等投资项目,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实现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集群发展。
(三)抓项目增资,助企业做大做强
工业集中发展区将继续推进融资平台建设,助企业顺利融资,做大做强。20__年,我们将积极协助___市中小企业局等相关部门,着手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内企业建立企业信用 档案,减轻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实物资产抵押、担保的压力,也为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工业集中发展区还将加大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力度,为园区内工业企业与相关金融部门、民间资金投资、上级部门政策支持资金项目做好更进一步的沟通,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