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
在热电生产领域,我们面对的是复杂而精密的运行系统,其规程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设备操作与维护:确保所有设备按照制造商的指示进行操作,定期进行保养和检查,预防故障发生。
2. 安全规定: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包括但不限于穿戴防护装备、避免接触高温部位、执行紧急停机程序等。
3. 燃料管理:有效控制燃料的储存、输送和燃烧过程,确保能源效率和排放合规。
4. 废热回收:优化热能利用,通过废热回收系统提高能源利用率。
5. 运行监控: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调整参数以保持最佳运行效率。
6. 故障处理: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诊断和修复。
7. 环保标准:遵守环保法规,控制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
标准
这些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遵循以下标准:
1. 国家法规:遵守国家关于热电生产的法律法规,如《电力法》、《安全生产法》等。
2. 行业规范:参照电力行业的标准,如《火力发电厂运行规程》、《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等。
3. 设备制造商指南:依据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操作手册和技术要求。
4. 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规程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5. 环境管理体系: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指导环保措施的实施。
是什么意思
热电规程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规定和操作流程,它是保证热电生产安全、高效、环保运行的核心。这意味着:
1. 规范性:规程是标准化操作的基石,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按照统一标准执行任务,减少人为错误。
2. 安全性:规程强调安全第一,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3. 效率性:通过合理的运行策略和设备维护,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 可持续性:规程要求符合环保要求,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热电规程是热电企业有序运营的“导航图”,它指导着每一个环节的运作,确保生产活动既满足经济效益,又符合社会和环境的要求。每一位员工都应深入理解和遵循这些规程,共同维护和提升企业的运行效能。
热电规程范文
第1篇 热电站汽轮机发电安全操作规程
1、电工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体格健康,无妨碍工作的病态。
⑵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熟悉有关条文。
⑶须经专门安全培训,由市安监局考核,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
⑷学会紧急救护法,特别是触电的救法和人工呼吸法。
2、倒闸操作:
⑴倒闸操作必须根据当班的值班长命令,受令人复诵无误后执行。
⑵倒闸操作票由值班长填写,由副值操作,正值监护。
⑶每张操作票只填写一个操作任务。
⑷停电拉闸操作必须按空气开关、母线、侧刀闸顺序依次操作,送电合闸顺序与此相反,严禁带负荷操作。
3、操作票填写内容:
⑴应拉合的开关和刀闸。
⑵检查开关和刀闸的位置(分离或断开)。
⑶接地线是否拆除。
⑷开关的原始状态(控制回路、继电保护回路)。
⑸发电机星形中心点接地情况。
4、操作人和监护人应根据模拟图或结线图核对填写人操作项目,并经值班长审核签名。
5、操作前应核对设备名称、编号、位置,操作中应认真执行监护复诵制度,必须按操作顺序操作,每操作一项,做记号,全部操作完毕后,进行复审。
6、电气设备停电时,在未拉开有关刀闸和做好安全措施前,不得触及设备,以防突然来电。
7、在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为解救触电人,可不经许可,即行断开有关设备的电源,但事后必须立即报告上级。
8、操作票应先编号,按编号顺序使用,作废的操作票应注明“作废”字样,已操作的注明“已执行”,上述操作票应存档。
9、在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设备上工作,必须完成:
⑴停电。
⑵验电。
⑶装设接地线。
⑷悬挂标志牌和设遮栏。
10、将检修设备停电,必须把各方面的电源断开,发电机运行中的星形接线中性点,必须视为带电,在线路工作时,该线路至少有一个明显断开点。
11、验电时,必须用电压等级合适且合格的验电器,在检验设备进出线两侧各相分别验电。
12、当验明设备确已无电后,应立即将检修设备接地并三相短路。
13、对于可能送电或停电,设备的各方面与停电设备可能产生感应电压的都要装设接地线。
14、装设接地线必须先接接地端,后接异体端,必须接触良好,拆接地线的顺序与此相反。
15、在一经合闸即可送电到工作地点的开关和刀闸的操作把手上,均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标志牌。
16、线路有人工作,应在线路开关和刀闸操作,把手上悬挂“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标志牌。
17、热电站送电并网应接到总变许可,证实系统电网正常后可并网。
18、禁止运转着的发电机回路上工作,包括测量绝缘电阻。
19、带电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工作时,严禁将二次侧开路,严禁在电流互感器与短路端子之间的回路和导线上进行任何工作。
20、工作时必须有专人监护。
21、带电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工作时,严防短路或接地。
22、用摇表测量绝缘前,必须将被试设备对地放电。
23、当班人员必须穿绝缘鞋上岗。
第2篇 某热电公司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粉尘、煤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粉尘(煤尘)
2术语
2.1生产性粉尘: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2作业场所: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2.3接触生产性粉尘(煤尘)作业:工作在生产性粉尘(煤尘)的作业场所,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2.4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生产性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2.5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指工人在1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实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2.6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度浓度超过该作业地点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2.7致癌性:生产性粉尘具有致癌作用的特性。
2.8尘肺病: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9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
3危害程度:粉尘(煤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4职业健康卫生标准
10%≤游离sio2含量≤50%;50%<游离sio2含量≤80%
总尘pc-twa(mg/m3) | 呼尘pc-twa(mg/m3) |
1 | 0.7 |
0.7 | 0.3 |
0.5 | 0.2 |
5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5.2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5.3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
5.4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5.5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6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7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8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5.9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10应经常在岗位进行喷水增湿,减少粉尘危害。
上一页12345下一页(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高温
2术语
2.1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摄氏度时的作业。
wbgt: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摄氏度。
2.2 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
2.3生产性热源:系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3危害程度:高温致使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盐代谢失调、循环系统负荷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肾脏负担加重。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3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3.1当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或藿香正气丸等解暑药物。
3.2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作如下处理:
3.3中暑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
3.4中暑衰竭时,服用含糖、盐饮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
3.5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身体高热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
3.6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4作业现场接触高温限值标准
表1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接触时间率 | 体力劳动强度 | |||
一 | 二 | 三 | 四 | |
100% | 30 | 28 | 26 | 25 |
75% | 31 | 29 | 28 | 26 |
50% | 32 | 30 | 29 | 28 |
25% | 33 | 32 | 31 | 30 |
工作地点温度(℃) | 轻度劳动 | 中等劳动 | 重度劳动 |
30~32 | 80 | 70 | 60 |
>32~34 | 70 | 60 | 50 |
>34~36 | 60 | 50 | 40 |
>36~38 | 50 | 40 | 30 |
>38~40 | 40 | 30 | 20 |
>40~42 | 30 | 20 | 10 |
>42~44 | 20 | 10 | 10 |
5.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5.3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
5.4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5对高温设备和管道应进行保温或加隔热装置。
5.6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5.7工作人员佩戴防高温手套、穿隔热服。
5.8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5.9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厂房建筑条件,采取防暑降温治理措施,安装空调或风扇。
5.10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
5.11当热源较多而采用天窗排气时,应将热源集中在排气天窗下侧,并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噪声
2术语
2.1 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2.2 噪声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
3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4工作场所接触噪声限值标准
职业接触8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5db(a)
职业接触4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8db(a)
职业接触2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1db(a)
职业接触1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4db(a)
职业接触0.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7db(a)
职业接触0.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0db(a)
职业接触0.1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3db(a)
但最高不能超过115 db(a)
5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3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4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5各值班室噪音超标时,应采用适当的隔音措施。
5.6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
5.7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5.8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5.9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或按《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规定的时间,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
5.10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应采取个体防护;对职工并不经常停留的噪声作业场所,应根据不同要求建立作为控制、观察、休息的隔声室,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吸声衬面,以减少混响声。
(一氧化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 一氧化碳
2 术语
2.1一氧化碳(co):无色无臭有毒性的气体,分子式co,分子量28,是有机物氧化或燃烧的中间产物
2.2煤气设施:所有流经煤气(特别是高压煤气)的设施,包括与其相连的其他介质(如蒸汽、氮气、水等)的管路,设备到与煤气介质第一个切断装置都视为煤气设施。
2.3隔断装置:凡在系统无异常状况下,处于关闭、封止状态,其承受介质压力在设计允许范围,具有煤气不泄露到被隔断区域功能的装置。
3 危害程度:
3.1一氧化碳的特性: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比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强20倍,而且co与血红蛋白结合以后分离的速度极慢。
3.2一氧化碳中毒的实质与危害:人体吸入co后,大量的血红蛋白与co结合就失去了与o2结合的机会,使身体各组织缺乏o2的供应,而发生的呼吸障碍,这就是煤气中毒。中毒后病人出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会有强烈虚脱感、呼吸及脉搏加速、意识模糊,身体无法自主移动,全身无力;脸色潮红、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痉孪,严重者导致心跳停止而致死忘。
4有害物质工业卫生允许值:
名称 | 工业卫生允许值(mg/m3) |
co | 30 |
5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岗位人员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3应经常性的对现场进行一氧化碳浓度的监测
5.4特殊设备内部作业时,应取样进行一氧化碳、氧气含量分析,取样时间不得早于进塔(器)或动火前30分钟。作业中应根据情况经常进行测定。
5.5当空气中co浓度小于24ppm时可连续工作;24~40ppm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40~80ppm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80~160ppm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5~20分钟;工作人员每次进入煤气设施内部工作的时间间隔至少在2h以上;大于160ppm时,禁止入内工作。当作业人员进入容器内作业时,应采取防护措施,设专人监护,防止煤气中毒、窒息。
5.6发生煤气中毒事故时,救护者在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后,将中毒者迅速救出煤气危险区域,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立即采取现场急救措施。
5.7中毒轻微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直接送往附近医务室急救。
5.8毒较重者,如失去知觉、口吐白沫等症状,应立即组织现场抢救,通知煤气防护人员、急救中心赶到现场急救。
5. 9中毒者已停止呼吸,应在现场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同时通知煤气防护人员、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急救。
5.10中毒者可送往有高压氧仓的就近医院抢救,途中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有医护人员护送。
5.11当发生多人煤气中毒事故时,应先将中毒者全部抢救出危险区域,再分轻重进行急救。
上一页12345下一页(焊接)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焊接
2.术语
2.1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应用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
2.2电焊烟尘:金属及非金属物质在过热条件下产生的高温蒸气。烟尘颗粒小,极易吸入肺中。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电焊工尘肺,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
2.3氮氧化物:有剌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主要是二氧化氮,它为红褐色气体,有特殊臭味。当被人吸入后,会进入肺中与水起作用,形成硝酸及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剌激与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2.4氟化气:无色的腐蚀性气体,毒性剧烈。可由呼吸系统和皮肤吸收,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同时能对全身产生毒性作用。
2.5电弧光辐射焊接产生的电弧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紫外线主要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皮肤红斑症。眼部长期接触红外线照射,会造成红外线白内障。
3.焊接作业安全规范
3.1气焊与气割作业安全规范
3.1.1在氧气瓶嘴上安装减压器之前,应进行短时间吹除,以防止瓶嘴堵塞。严禁使
用未装减压器的气瓶。
3.1.2氧、乙炔瓶嘴部和开瓶的扳手上不得有油污。
3.1.3氧、乙炔瓶应距明火 10m以上,氧、乙炔瓶之间的距离应在 5m以上。
3.1.4氧、乙炔瓶不得在烈日下曝晒,不得靠近火源与其他热源。
3.1.5焊割炬点火前应检查连接处和各气阀的严密性。对新使用的焊炬和射吸式割炬还应检查其射吸能力。
3.1.6焊割炬点火时应先开乙炔阀,后开氧气阀,嘴孔不得对着人。
3.1.7焊炬、割炬的焊嘴因连续工作过热而发生爆鸣时,应用水冷却,如因堵塞而爆鸣,则应停用,剔通后方可继续使用。
3.1.8在易燃易爆生产区域内动火,应按规定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3.1.9气焊与电焊在同一地点作业时,气瓶应垫上绝缘物,以防止气瓶带电。
3.2手工电弧焊操作安全技术由于手工电弧焊利用的能源是电,同时电弧在燃烧过程中产生高温和弧光,药皮在高温下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和尘埃。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触电、弧光和电热伤害、有毒有害气体侵蚀、火灾与爆炸等不安全因素手工电弧焊操作安全要求:
3.2.1在下雨、下雪时,不得进行露天施焊。
3.2.2在高处作业时,不准将焊接电缆放在电焊机上,横跨道路的电焊线必须有防压措施。施焊前应先检查周围不得有易燃易爆品,并系好安全带。
3.2.3二次线不宜过长,一般应根据工作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3.2.4在施焊过程中,当电焊机发生故障而需要检查时,须切断电源,禁止在通电情况下用手触及电焊机的任何部位,以免发生事故。
3.2.5严禁将焊接电缆与气焊的胶管混在一起。
3.2.6在容器内焊接时,应使用绝缘防护用具,通风、照明应良好。
3.2.7在焊接时,不可将工件拿在手中或用手扶着工件进行焊接。
3.2.8.露天装设的电焊机应设置在干燥的场所,并应有棚遮蔽。
3.2.9电焊机的外壳必须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得大于 4.,不得多台串连接地。
3.2.10严禁将电缆管、电缆外皮或吊车轨道等作为电焊导线。电焊导线不得靠近热源,并严禁接触钢丝绳或转动机械。
第3篇 工业用热电偶维护检修规程
1 总则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工业用热电偶的维护、检修、投运及其安全注意事项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 本规程适用于化工装置中在线使用的镍铬―镍硅(k型)热电偶(以下简称热电偶),其他型号热电偶亦应参照使用。
1.2 基本工作原理 热电偶基于热电效应原理工作。
1.3 构成及功能 热电偶主要由热电偶元件、保护套管和接线盒构成。 热电偶元件将温度的变化转换成热电势的变化。 保护套管用于隔离工艺介质,保护热电偶。 接线盒用于与二次仪表连接。
1.4 主要技术性能及规格
1.4 .1 性能指标 基本误差:i级 ≤±
1.5 ℃ >400±0.4%t℃ ⅱ级≤±
2.5 ℃ >400±o.75%t℃ 注:t为测量端温度。
1.4 .2 规格 测量范围:-40~1200℃ 热电极直径:0.2~
3.2 mm各种规格
1.5 对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 维修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
a. 熟悉本规程及相应的产品说明书等有关技术资料;
a. 了解工艺流程及该热电偶在其中的作用;
a. 掌握数学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化工测量仪表及维修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d. 掌握热电偶的维护、检修、投运及常见故障处理的基本技能; e.掌握常用测试仪器和有关的标准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完好条件
2.1 零部件完整,符合技术要求,即: a.铭牌应清晰无误; b.零部件应完好齐全并规格化; c.紧固件不得松动; d.端子接线应牢靠; e.保护套管应无泄漏; f.新制热电偶测量端焊接要牢固,表面应光滑,无气孔、无夹灰,呈近似球状; g.新制热电偶的电极直径应均匀、平直、无裂纹,使用中的热电偶不应有严重的腐蚀或明显缩径等缺陷。
2.2 运行正常,符合使用要求,即: a.运行时,热电偶应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
a. 正常工况下,热电偶工作温度应在该热电偶测量范围的20%一80%; c.热电偶接线端子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应超过100℃。
2.3 设备及环境整齐、清洁,符合工作要求,即: a.热电偶保护套管应清洁、无锈蚀,漆层应平整、光亮、无脱落; b.线路标号应齐全、清晰、准确; c.补偿导线不得靠近热源及有强磁场的电气设备; d.穿线管和软管应敷设整齐。
2.4 技术资料齐全、准确,符合管理要求,即: a.说明书、合格证、入厂检定证书应齐全; b.运行记录、故障处理记录、检修记录、校准记录、零部件更换记录应准确无误; 3 维护
3.1 日常维护
3.1.1 巡回检查 每班至少进行两次巡回检查,内容包括: a.向当班工艺人员了解热电偶运行情况; b.检查接线盒是否盖好,保护管、软管及管线是否破损断裂,连接处是否松动; c.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做好巡回检查记录。
3.1.2 定期维护 每周进行一次热电偶外部清洁工作。
3.2 定期校准
3.2.1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为12个月。
3.2.2 校准仪器 直流电位差计:0.05级 二等标准铂铑―铂热电偶 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0―50℃ 管式高温炉:―1300℃ 冷端恒温箱 多点转换开关 油
(水)恒温槽
3.2.3 校准接线 校准接线如右图
3.2.4 基本误差校准 热电偶校准可以多支同时进行,根据使用需要确定3―5个校准点。校准顺序为由低温向高温逐点升温校准。增加管式高温炉温度,当炉温升到校准点温度并稳定后进行电势测量。测量顺序如下: 参考端→标准→被校l→被校2→被校3→被校4→被校5 参考端←标准←被校1←被校2←被校3←被校4←被校5 测量过程中,炉温变化不得超过5℃,并做好记录。被校热电偶热电势误差△e用下式计算: △e=δ被测+ _s被-e分
(1) 式中δ被测――被校热电偶在校准点温度下(参考端为0℃时)测得的热电势平均值,mv: 式中δ标测――标准热电偶在校准点温度下(参考端为0℃时)测得的热电势均值,mv; e标准――标准热电偶证书上校准点温度的热电势值,mv; e分――在热电偶分度表上查得的校准点温度的热电势值:mv; s标、s被――标准热电偶证书上校准点温度的热电势值,mv。 校准时,若参考端温度未处于0℃,可用下式计算参考端温度为o℃时的热电势值: e(t,t0)=e(t,t1) +e(tl,t0) 式中 e――热电偶的热电动势,mv; t0――热电偶参考端温度为o℃ t1――热电偶参考端的实际温度
3.2.5 校准质量标准 校准后的热电偶应达到第
1.4 .1条规定的性能指标。
3.3 故障及处理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见表l。 现 象 原 因 处理方法热电势值偏低 热电偶受潮,绝缘不良 清洗烘干或更换热电偶 热电偶电极材料变质或 更换热电偶 热端损坏 补偿导线与热电偶极 正确接线 性接反 线路电阻不准确 正确配置线路电阻 热电势值偏高 补偿导线与热电偶 更换补偿导线 种类不符 热电偶电极材料变质 更换热电偶 线路电阻短路 更换线路电阻 热电势不稳定 端子接触不良 拧紧线端子 绝缘不良或局部接地 清洗烘干或处理接地故障 4检修
4.1 检修周期 热电偶每12个月进行一次检修,通常与工厂年度大修同步进行。
4.2 检修内容
4.2.1 清除热电偶套管内外灰尘、油污等杂物。
4.2.2 检查热电偶紧固件是否松动或损坏,拧紧或更换紧固件。
4.2.3 检查保护套管、软管及穿线管是否破损或断裂,并修复或更换。
4.2.4 用于高温承压的保护套管应进行探伤检查。
4.2.5 按本规程第3.2条对热电偶进行校准。
4.2.6 对检修后的热电偶按国家(部门)计量检定规程进行检定。 5 投运
5.1 投运前的准备工作。
5.1.1 检查热电偶接线是否正确、牢固。
5.1.2 对带联锁或位式调节阀的二次仪表,应先解除联锁或转入手动。
5.2 投运步骤
5.2.1 将热电偶与补偿导线和二次仪表连接。
5.2.2 送二次仪表电源,检查指示是否正确。
5.3 验收
5.3.1 逐条检查检修项目的完成情况。
5.3.2 检查热电偶是否达到检修质量标准。
5.3.3 热电偶正常运行72小时后,由有关技术主管签收。 6 安全注意事项
6.1 维护安全注意事项
6.1.1 维护必须由两人以上作业。
6.1.2 进行作业需经工艺人员认可.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6.2 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6.2.1 对运行热电偶的检修必须办理检修工作票。
6.2.2 不得带压拆卸热电偶保护套管。
6.3 投运安全注意事项
6.3.1 投运必须由两人以上作业。
6.3.2 用于带联锁或位式调节仪表的热电偶,投运时必须先切除联锁或转入手动。
第4篇 热电厂电气车间电气值班员岗位规程
1、电气值班员必须具备必要的电工知识,持有效操作证上岗。
2、电气值班员值班必须正确穿戴好劳保用品,使用检验合格的绝缘工器具。
3、电气值班员应严格执行电气点巡检制度,倒闸操作制度、工作票制度、安全用具及消防设备管理制度和出入登记制度等各项制度规定及要求。
4、电气值班员在停电过程中必须按照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执行相关安全措施,即停电、验电、挂接地线及装设标识牌及遮栏。
5、不论高压设备带电与否,值班人员不得单人移开或越过遮栏进行工作。若必须移开需经申请专职负责人同意批准,加强监护、采取措施后方可移开遮拦。
6、未经允许,电气值班员不得私自解开自动装置闭锁、联锁、紧急解锁开门及操作,不得私自更改保护装置参数。
7、倒闸操作停电拉闸必须按照开关(或负荷开关等)、负荷侧刀闸,母线侧刀闸的顺序依次操作,送电则按相反顺行操作。
8、高压设备和大容量低压总盘上的倒闸操作,必须由两人执行,并由对设备更为熟悉的一人担任监护人。
9、电气设备检修、维护及施工,应使用电气工作票,执行电气工作票制度。值班人员应按照工作票要求做好安全措施,同工作负责人现场检查确认无电,并交待附近带电设备位置和注意事项,然后双方办理许可开工签证,方可开始工作。
10、电气设备检修、维护及施工完,双方共同检查验收签证,值班人员方可拆除安全措施,见用电单位送电申请单,再恢复送电。在未办理工作终结手续前,值班人员不准将施工设备合闸送电,也严禁约时停、送电。
11、在一经合闸即可送电到工作地点开关和刀闸操作把手都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标示牌。工作地点两旁和对面的带电设备遮栏上和禁止通行的过道上悬挂“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
第5篇 某某热电公司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粉尘、煤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粉尘(煤尘)
2术语
2.1生产性粉尘: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2作业场所: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2.3接触生产性粉尘(煤尘)作业:工作在生产性粉尘(煤尘)的作业场所,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2.4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生产性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2.5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指工人在1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实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2.6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度浓度超过该作业地点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2.7致癌性:生产性粉尘具有致癌作用的特性。
2.8尘肺病: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9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
3危害程度:粉尘(煤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4职业健康卫生标准
10%≤游离sio2含量≤50%;50%<游离sio2含量≤80%
总尘pc-twa(mg/m3)
呼尘pc-twa(mg/m3)
1
0.7
0.7
0.3
0.5
0.2
5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5.2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5.3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
5.4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5.5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6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7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8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5.9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10应经常在岗位进行喷水增湿,减少粉尘危害。
(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高温
2术语
2.1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摄氏度时的作业。
wbgt: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摄氏度。
2.2 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
2.3生产性热源:系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3危害程度:高温致使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盐代谢失调、循环系统负荷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肾脏负担加重。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3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3.1当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或藿香正气丸等解暑药物。
3.2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作如下处理:
3.3中暑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
3.4中暑衰竭时,服用含糖、盐饮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
3.5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身体高热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
3.6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4作业现场接触高温限值标准
表1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接触时间率
体力劳动强度
一
二
三
四
100%
30
28
26
25
75%
31
29
28
26
50%
32
30
29
28
25%
33
32
31
30
表2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分钟)
工作地点温度(℃)
轻度劳动
中等劳动
重度劳动
30~32
80
70
60
>32~34
70
60
50
>34~36
60
50
40
>36~38
50
40
30
>38~40
40
30
20
>40~42
30
20
10
>42~44
20
10
10
5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5.3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
5.4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5对高温设备和管道应进行保温或加隔热装置。
5.6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5.7工作人员佩戴防高温手套、穿隔热服。
5.8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5.9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厂房建筑条件,采取防暑降温治理措施,安装空调或风扇。
5.10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
5.11当热源较多而采用天窗排气时,应将热源集中在排气天窗下侧,并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噪声
2术语
2.1 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2.2 噪声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
3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4工作场所接触噪声限值标准
职业接触8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5db(a)
职业接触4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8db(a)
职业接触2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1db(a)
职业接触1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4db(a)
职业接触0.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7db(a)
职业接触0.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0db(a)
职业接触0.1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3db(a)
但最高不能超过115 db(a)
5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3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4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5各值班室噪音超标时,应采用适当的隔音措施。
5.6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
5.7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5.8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5.9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或按《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规定的时间,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
5.10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应采取个体防护;对职工并不经常停留的噪声作业场所,应根据不同要求建立作为控制、观察、休息的隔声室,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吸声衬面,以减少混响声。
(一氧化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 一氧化碳
2术语
2.1一氧化碳(co):无色无臭有毒性的气体,分子式co,分子量28,是有机物氧化或燃烧的中间产物
2.2煤气设施:所有流经煤气(特别是高压煤气)的设施,包括与其相连的其他介质(如蒸汽、氮气、水等)的管路,设备到与煤气介质第一个切断装置都视为煤气设施。
2.3隔断装置:凡在系统无异常状况下,处于关闭、封止状态,其承受介质压力在设计允许范围,具有煤气不泄露到被隔断区域功能的装置。
3危害程度:
3.1一氧化碳的特性: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比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强20倍,而且co与血红蛋白结合以后分离的速度极慢。
3.2一氧化碳中毒的实质与危害:人体吸入co后,大量的血红蛋白与co结合就失去了与o2结合的机会,使身体各组织缺乏o2的供应,而发生的呼吸障碍,这就是煤气中毒。中毒后病人出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会有强烈虚脱感、呼吸及脉搏加速、意识模糊,身体无法自主移动,全身无力;脸色潮红、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痉孪,严重者导致心跳停止而致死忘。
4有害物质工业卫生允许值:
名称
工业卫生允许值(mg/m3)
co
30
5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岗位人员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3应经常性的对现场进行一氧化碳浓度的监测
5.4特殊设备内部作业时,应取样进行一氧化碳、氧气含量分析,取样时间不得早于进塔(器)或动火前30分钟。作业中应根据情况经常进行测定。
5.5当空气中co浓度小于24ppm时可连续工作;24~40ppm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40~80ppm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80~160ppm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5~20分钟;工作人员每次进入煤气设施内部工作的时间间隔至少在2h以上;大于160ppm时,禁止入内工作。当作业人员进入容器内作业时,应采取防护措施,设专人监护,防止煤气中毒、窒息。
5.6发生煤气中毒事故时,救护者在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后,将中毒者迅速救出煤气危险区域,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立即采取现场急救措施。
5.7中毒轻微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直接送往附近医务室急救。
5.8毒较重者,如失去知觉、口吐白沫等症状,应立即组织现场抢救,通知煤气防护人员、急救中心赶到现场急救。
5. 9中毒者已停止呼吸,应在现场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同时通知煤气防护人员、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急救。
5.10中毒者可送往有高压氧仓的就近医院抢救,途中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有医护人员护送。
5.11当发生多人煤气中毒事故时,应先将中毒者全部抢救出危险区域,再分轻重进行急救。
(焊接)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焊接
2.术语
2.1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应用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
2.2电焊烟尘:金属及非金属物质在过热条件下产生的高温蒸气。烟尘颗粒小,极易吸入肺中。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电焊工尘肺,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
2.3氮氧化物:有剌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主要是二氧化氮,它为红褐色气体,有特殊臭味。当被人吸入后,会进入肺中与水起作用,形成硝酸及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剌激与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2.4氟化气:无色的腐蚀性气体,毒性剧烈。可由呼吸系统和皮肤吸收,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同时能对全身产生毒性作用。
2.5电弧光辐射焊接产生的电弧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紫外线主要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皮肤红斑症。眼部长期接触红外线照射,会造成红外线白内障。
3.焊接作业安全规范
3.1气焊与气割作业安全规范
3.1.1在氧气瓶嘴上安装减压器之前,应进行短时间吹除,以防止瓶嘴堵塞。严禁使
用未装减压器的气瓶。
3.1.2氧、乙炔瓶嘴部和开瓶的扳手上不得有油污。
3.1.3氧、乙炔瓶应距明火 10m以上,氧、乙炔瓶之间的距离应在 5m以上。
3.1.4氧、乙炔瓶不得在烈日下曝晒,不得靠近火源与其他热源。
3.1.5焊割炬点火前应检查连接处和各气阀的严密性。对新使用的焊炬和射吸式割炬还应检查其射吸能力。
3.1.6焊割炬点火时应先开乙炔阀,后开氧气阀,嘴孔不得对着人。
3.1.7焊炬、割炬的焊嘴因连续工作过热而发生爆鸣时,应用水冷却,如因堵塞而爆鸣,则应停用,剔通后方可继续使用。
3.1.8在易燃易爆生产区域内动火,应按规定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3.1.9气焊与电焊在同一地点作业时,气瓶应垫上绝缘物,以防止气瓶带电。
3.2手工电弧焊操作安全技术由于手工电弧焊利用的能源是电,同时电弧在燃烧过程中产生高温和弧光,药皮在高温下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和尘埃。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触电、弧光和电热伤害、有毒有害气体侵蚀、火灾与爆炸等不安全因素手工电弧焊操作安全要求:
3.2.1在下雨、下雪时,不得进行露天施焊。
3.2.2在高处作业时,不准将焊接电缆放在电焊机上,横跨道路的电焊线必须有防压措施。施焊前应先检查周围不得有易燃易爆品,并系好安全带。
3.2.3二次线不宜过长,一般应根据工作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3.2.4在施焊过程中,当电焊机发生故障而需要检查时,须切断电源,禁止在通电情况下用手触及电焊机的任何部位,以免发生事故。
3.2.5严禁将焊接电缆与气焊的胶管混在一起。
3.2.6在容器内焊接时,应使用绝缘防护用具,通风、照明应良好。
3.2.7在焊接时,不可将工件拿在手中或用手扶着工件进行焊接。
3.2.8.露天装设的电焊机应设置在干燥的场所,并应有棚遮蔽。
3.2.9电焊机的外壳必须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得大于 4.,不得多台串连接地。
3.2.10严禁将电缆管、电缆外皮或吊车轨道等作为电焊导线。电焊导线不得靠近热源,并严禁接触钢丝绳或转动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