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开头的成语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55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分钟,共有218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1、应接不暇,意思是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2、应有尽有,意思是形容很齐全;
3、应运而生,意思是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4、应付自如,意思是处理事情从容不迫;
5、应名点卯,意思是形容照例行事;
6、应时对景,意思是适合当时的情景;
7、应天受命,意思是多指帝王登基;
8、应答如注,意思是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
字开头的成语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66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1、握云拿雾:驾驭云雾。比喻善于掌握时机。
2、握炭流汤:握炽炭,蹈沸汤。比喻不畏危难,敢于拼命。
3、握拳透掌:紧握拳头,指甲穿过掌心。形容愤慨到极点。
4、握纲提领:比喻抓住要领或简明扼要地把内容提示出来。
字开头的成语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57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堑字开头的成语只有堑山堙谷。
堑山堙谷,意思是指挖山填谷。亦作“堙谷堑山”。出自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大辽水》,文中说到:“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氏所厚,故袁尚归之,数入为害,公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里。”
(来源:文章屋网 )
字开头的成语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97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没有涌字开头的成语,有涌字的成语有:泪如泉涌、风发泉涌、溢气坌涌、云起水涌、气涌如山、汹涌澎湃、夜涌狂澜、风起云涌、人如潮涌、汹涌湍急、云涌风飞、波涛汹涌、如潮涌至、云蒸泉涌、渊涌风厉、云奔潮涌、雾涌云蒸、思如泉涌、涛澜汹涌、云涌飙发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zu)
字开头的成语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26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爽字开头的四字成语共五个。
爽然若失:主意不定的样子,像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爽然自失:形容茫无主见,无所适从;爽爽快快:指处事直截了当;爽心豁目:指心神爽朗,眼界开阔;爽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来源:文章屋网 )
字开头的成语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7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94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可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上,设想与实际操作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回答问题时,或隔靴搔痒、或蜻蜓点水,总是未能抓住关键去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放弃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进行一言堂似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回答游离于该文所表现的中心之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十分肤浅,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感情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使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这一举足轻重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未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品味语言,回归教学本位呢?
一、咬文嚼字,品出作品的张力之美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文章要推敲的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也可以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该句中的“卧”字就是关键词。用了拟人的辞格,该字“下”得的确精当传神,但仅指出这点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卧”字背后的美感心理要素,细审其刻画的形象特点,捕捉它引发了我们那些联想和想象。“卧”这个字眼,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小猫小狗的“卧”,它指的应是躯体蜷缩而不动地趴于低洼之处。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体会老舍先生下这一字的精美之处了:首先,“卧”字非常精确地写出了山坡上小村庄中住户少而集中的特点,并且多分布于山坡是低洼部位。同样,小村庄房顶上的雪也是少量而成堆地分布于房顶低洼位置,这也极为巧妙地照应了前一段的开头一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再次点明了雪“小”和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而且点得不露痕迹。“卧”字既然表明是静止不动的,那么,试想远处山坡上住户的白墙黑瓦,黑瓦上洁白的点点积雪,这一切,远望又是朦朦胧胧的,混沌而又静谧,这不是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吗?无形中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是卧字所反映的村庄和雪的形象特点,可谓精细,同时又引发了我们何等愉悦的联想和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一双“慧眼”带领学生找准每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每一句颇有意味的话语甚至一个动作、一个标点,努力品出味道,透过精妙的文字引领学生倾听弦外之音,嚼出言外之意。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熏陶,品味出语言中的情趣。
二、比较揣摩,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较揣摩法在语言品味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语感、发展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比较揣摩呢? 即对文本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
有位老师上《秋天》这一首诗时,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教师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教师顺势追问:“‘伐木声’毕竟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你觉得用‘飘’合理吗?”这时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秋声图。学生通过比较品赏,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如“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国石拱桥》”一句中,两肩能否换成“两端”,“两头”?让学生画出它的示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明白“两肩”比“两端”“两头”更能准确说明小拱的位置,且要言不烦,形象贴切。通过学生对语言的比较揣摩,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领悟语言的妙用,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通过对语言的反复触摸提高了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鉴赏品味。
三、扣住语境,解读作品的深邃之意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要言,也成为理解语言一大原则。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判断含义,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获得正确的答案,忽视这一点,误以为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解释词句,不知道品味词句要结合语境反复体味,常常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都德《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心理活动:“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要扣住语境,结合前后文来理解,这是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多种原因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他的爱国情感也由潜在达到成熟而得以升华。这句话就流露出对普鲁士侵略者的讽刺和憎恨,而不是儿童贪玩的表现。所以品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
《芦花荡》中有一句话:“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头子一边砸一边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前面对老头子性格的认识,再联系此时此刻,学生有的说:“活该!”有的说:“叫你打伤我的大菱!”有的说:“打死你小鬼子!”等等。学生能回答出这些,就说明了他们已经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语境,理解了人物的性格。
字开头的成语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8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53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教学反思: 怎样才能把话写得通顺明白 ——推敲语句 东城区花园小学 胡嵘苹 教学片段 师: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我和我的妈妈》一文,语句表达地怎么样?大家先推敲推敲,之后再看同学和老师的点评。 师:文章共四段。先谈总的感觉,再谈意见,从头往后说。 生:文章很通顺,但有些语句有问题,“两条腿象装了铅”应写成“两条腿像灌了铅” 生:他只写了他对他妈妈怎么好,应换个题目《我爱妈妈》,病句也特别多,如“她躺在床上呻吟”怎么又“干什么都无精打采”呢?前后矛盾。 :生:他有的词不合适,如“商店的门无精打采地开着”。 生:优点是那事说明白了。应突出路上克服困难去买药。而前面写得过多,语言不干净,前面“我的妈妈”这一词语用得太多。 :生:妈妈爱他,只写了给他好吃的,太不充实了,不符合题目要求。另外,有的词用得不确切,如“我说明了我的来历”。“来历”用得不对,应该写“来意”。 师:几个同学提得不错。小作者选了这样一个材料,想表达自己和妈妈的感情深厚,用意很好。这篇文章,内容集中写妈妈病了,我要报答她用自己的钱给妈妈买药。买药途中许多困难都克服了,到了医院说服大夫给妈妈开了药,妈妈吃了药恢复了健康,自己心里非常高兴。抓住一件事,说明一个中心:我爱妈妈。内容、中心都很明确。全文感情真挚,一听,开文同学真爱妈妈。开头结尾也动了一番脑子,开头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歌词,结尾“我高兴地看着妈妈笑了”。开头结尾紧紧照应,很完整,首尾抒情。主要问题就是文章题目命题不好。哪些同学来发表一下意见? 生:题目是《我和我的妈妈》应该既写妈妈也写我才符合题意。因为中间用了“和”字。 师:很好,说的很有道理,还有什么问题? 生:语言文字的毛病很多,如:“我妈妈得了重感冒“,“我”字就不用了。“妈妈”一词在文章的第一段就用了九处,太罗嗦。 生:“家里乌云密布”这个词用的不合适,可以写成“家里被一种紧张的气氛包围着”。 生:对,还有“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我打着哆嗦向人民医院走去”既然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怎么还有你呢? ………… 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希望开文同学再把文章修改修改,写一写。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当即他就琢磨,第二句的“敲”字是否改成“推”字呢?他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诗人韩愈,说明了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琢磨。 诗人尚且如此,初学作文的同学们更应认真了,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如果说文章的结构是人的骨骼的话,语言就是外表——血肉和外衣。俗话说“人在衣服马在鞍”文章要靠好语言。没有好的语言,任何好思想、好材料、好结构都无法表现。
字开头的成语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9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30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一个是速度比较快,另外也可以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我发现直接手打字出来的思维,与口头表达思维会有不同。
可能是紧张还是不习惯,用语音方式会断断续续地停顿。这更加让我坚定一点:如果能够养成这种可以用语音表达的方式,其实无形中也在提升自己口头表达能力。
我记得有位老师说她写作越来越快的一个秘诀就是用这种语音的方式来写,她现在每天的写作字数越来越多。
当然这也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我并不觉得从一开始就会有很棒的成效,而且写完之后一定要手动去修改。毕竟语音输入会有一些同音字。
我就在那个老师的文章里面发现了很多有同音错别字,她没有修改。
这让我对她有点反感,我觉得既然作为老师,发表文章自然要做带头的作用,作为一个想教他人写作的人,自己的文章里面却有很多同音错别字,一看就是没有认真的去做校稿,而这是最为基本的对于自己文字的尊重。
我知道其中的一个原因,应该是修改的时间会比写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字开头的成语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98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一、修改标题
标题就是作文的眼睛,精心扮靓,一定会点亮全篇。有的学生在写全命题作文时,常常粗心大意而丢掉文题中的关键字词导致丢分,所以首先要检查标题。尤其在写作自由拟题与半命题作文时,拟题与补题一定要准、新、简、巧。比如“吃”(2007年扬州卷)这个文题,在补题之前,一定要深入思考,切中题旨,以免补题不当,偏离题旨。有的学生拟题为“吃的境界“吃在扬州”“吃透《论语》”就非常醒目生动。但也有的学生拟题时违背了这“四字原则”造成拟题不当。比如以“翅膀”为话题作文(2007年重庆卷),有的学生直接以“翅膀”作为标题,就明显地缺少新意。其实这个话题我们如果巧借经典歌曲来拟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我要飞得更高”“隐形的翅膀”等文题就格外新颖巧妙。
二、修改选材
检查作文时,倘若发现所用材料不能表现主题,就必须着力修改。可换用材料,选取能有力地表现主题的材料;可增加文句,使主题与材料结合得更紧密;也可变更主题,修改揭示主题的句段,使其概括出材料的本质特征,这是作文中最重要的修改。最后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偏离文题、材料与中心不统一的文章最好是重新来写,但考场要尽量避免这样做,以免浪费时间。
三、修改首尾
开头与结尾是点题与扣旨的关键所在。同时,作文评分时,阅卷老师也特别看重开头与结尾,所以修改作文的开头与结尾也是夺得高分的法宝之一。精彩的开头与完美的结尾,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一定要细心修改,力求完美。修改时,一定要精心琢磨开头与结尾。开头要紧扣文题,引出下文;结尾要照应开头,深化中心。尤其是结尾段,一定要揭示事情的意义或是抒写出自己的感悟,最好以议论抒情句加以点明,让文章的中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结构严谨,中心鲜明突出,也给你的作文穿上一件迷人的外衣,让你的作文亮丽起来!
四、修改结构
作文完成之后还应注意调整文章结构。倘若发现结构混乱,千万不要着急。这时应先找一找原因,是缺少过渡段、过渡句,还是叙事前后顺序不对,或是议论、抒情的位置不当,时空交代不清……然后对症下药,各个击破。避免结构混乱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拟提纲,倘若养成拟提纲的好习惯,文章结构安排就会井然有序。
五、修改篇幅
考场作文的字数十分关键,字数未达到600字的往往被判为五类文。倘若发现字数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增补细节和修饰性的词语。如一位学生写父亲拉车的句子:“父亲吃力地拉着车”。后来加上了修饰的定语、状语,运用了细节描写,成了“瘦瘦长长的父亲弯成一张弓,吃力地拉着那辆一晃一摇的破车”。这样一来,语言丰满了,感染力增强了,字数也增多了。由此可见,我们在平时就应注意描写和修饰,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六、修改字词
要想消灭错别字,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写完作文后反复轻声诵读。并且要有一种强烈的纠错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去反复诵读,你很快就会发现错别字,并能及时纠正。除此之外,轻声诵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你发现用词不当或句子不连贯之处,对于这些表意不准的词句,你可根据朗读时的语感,作恰当更改或修正。另外,轻声诵读还可帮助你删去那些重复唆的句子,使文章语言更加简洁生动。
另外,修改作文时,还要注意叙事的详与略,文体是否符合要求,材料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等等,这些方面都不能忽视。“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我们的作文才会逐步提高。
字开头的成语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2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64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你知道语文这个学科最初的叫法是什么吗?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文章从纵向对其演变过程作了一个梳理,概括为国文、国语、语文、汉语和文学等几个名称。在名称的演变过程中,语文的内涵也在一直处在争议之中,文章对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归纳评价。
小编今天根据网上的相关内容,梳理语文的演变名称,厘清语文的内涵,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语文,给语文研究铺开一个平台。一起来看看吧!
一、1904年:国文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由张之洞、荣庆和张伯熙起草的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把中小学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课程作了明文规定。初等小学堂有八门课程,包括修身、读经解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高等小学堂有九门课程,包括修身、读经解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1];中学堂有十二门课程,包括修身、读经解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制及财政、体操等[2]。其中初等小学堂的“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的“中国文学”的设立,标志着语文的独立设科,语文学科告别了中国传统教育集经学、哲学、史学、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的混沌状态,从而走向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癸卯学制”虽然设置了“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科目,但它并没有在中小学的课程中占有一个主要地位,清政府重视的是“读经解经”。按照汪家熔先生的说法,“国文课是出版者给予的主课地位”[3]。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制定了学制,但教科书主要还是由私家编纂的。商务印书馆在1904年2月开始出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最新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这些国文教科书的出版,很受读者和学校的欢迎,“国文”这一名称就大行其道了。而且,由于许多学校纷纷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及其计划的周课时安排,挤掉了读经讲经的时间和地位,从而使得学部和清政府不得不改变规定,给予“国文”应有的地位和重要性。
由此开始,“国文”成为语文学科的第一个通用名称。至于“国文”科的内涵,“癸卯学制”是这么规定的:初小“中国文字”一科,“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文字,解日用常见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高小“中国文学”一科,“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中学“中国文学”一科,讲“中国古今文章流别,文风盛衰之要略,及文章政事关系处”[4]。
二、1920年:国语
由于受“五四”白话文运动和国语研究会的促进、提倡,1920年1月12日,教育部部务次长傅岳棼签发《教育部第十二号训令》,同意推行国语,以消除文、言分歧,以期文、言一致,下令各省教育厅和京师学务处,决定自1920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5];又以教育部令修正《国民学校令》,将有关条文中的“国文”改为“国语”,正其科目名称为“国语”。一时间,各出版社纷纷响应,不仅将教育部规定的初小一二年级的国文,即低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而且将全部初级小学的国文课本都改为语体文。“国文”改“国语”,在之后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即“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和1923年公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中进一步得到落实与确定。
言(口头语)、文(书面语)本来是一致的,在漫漫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口头语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同步发展,书面语则由于文化典籍和文人的固守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一步步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成为只存在于书本中的死语言——文言,言、文脱节成两种语言系统。把“国文”改为“国语”,就是要把书本中僵死的文言文改为鲜活的白话文、语体文,使文、言一致,使脱节的两种语言系统又整合成一种语言系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诞生于1920年的文、言一致的“国语”科,在语文教育发展史和语文学科名称演变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继‘国文’单独设科以来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6]。
三、1949年:语文
1949年新中国成立,需要重新定位“语文”学科和重新编审语文教科书。1949年下半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在选用中小学教科书时,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建议,把此前的“国语”、“国文”统一称为“语文”;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全国统一的“语文”教科书,全国中小学一律使用统编本,不再使用自编本。从此开始,“国文”、“国语”的学科名称被取消,新学科统一定名为“语文”。
关于“语文”的名称和含义,统编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7];叶老也解释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局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8],“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9]。很明显,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密不可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加书面语言,这就是“语文”学科定名时的内涵。
四、1956年:汉语和文学
1951年3月,时任部长的胡乔木在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语言与文学教育分开”的设想;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在给党中央提交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分析了语言文学混合教学的弊端,强调语言、文学必须分科;1954年2月,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并批准了这个报告,决定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制定了分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了分科教材(《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初级中学文学课本》、《高级中学文学课本》)。经过1955至1956年度的试验,从1956年秋季起,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在全国推广,“语文”这一学科演变为“汉语”、“文学”两科目。
可是,汉语、文学还没来得及好好展示其真面目,1958年3月,就宣布停止实行分科教学,同年秋季停止使用分科教材,汉语、文学仍旧合并,统一称为语文,直至现在。
语言、文学有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语文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但是,它们也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系统,一个独立的学科,有各自独特的学科内容和规律。把语言、文学混合在一起教学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所以主张把语文分为汉语、文学两科进行教学。1956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规定,汉语教学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和标点符号等六项内容;1955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对文学教学的内容也都作了具体规定。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上得快,下得也快。就它前后不到三年的试验,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试图建立明确的语文知识体系和教学序列;当然,它的匆匆收场除行政命令外,其自身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难度太大,严重脱离师生的实际水平,重知识体系而忽视教学体系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是语文教育史上的开创性改革之举,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好好总结。
五、语文内涵争鸣
纵观上文所论述的语文学科名称演变,自1949年始语文学科正式定名,其中除了1956年至1958年的短短更名外,语文学科一直名为“语文”。但是,有关“语文”这一名称的具体内涵却一直在演变、在争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语文是口头语加书面语。这是语文定名时叶圣陶先生的解释和理解(具体内涵见引文[8][9])。叶老把语文理解为口头语加书面语,注意听说读写并重,这是语言形态上的区分和语文外延上的归纳。但口头语和书面语具体指什么,语文的内涵是什么,叶老没有进一步说明,这给后人的理解和争鸣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2.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的,而且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语言包括了文字,之所以在语言之外还要提文字,是为了强调书面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书面语,即读写的教学上。
3.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要把文章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虽然是语言的成文作品,但是文章毕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特殊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大量引进文章学和写作学的内容,注重篇章知识和写作知识的教学。
4.语文是语言文学。这是一种很占地位的理解。语文要学习语言,文学是语言的高级形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语文当然要学习语言和文学。再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就特别重视文学教学。语言、文学经过发展,都各自独立为一个知识系统,一门学科,把其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肯定存在许多难以协调的问题。所以,为了提高效率,有人就主张语言、文学分开教学,这就是我国1956年至1958年的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也是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的一种具体实践。
5.语文是语言文化。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本身的一部分,所以学习语言离不开学习文化。而且随着学习科学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得到张扬,文化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6.语文是语言文章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这两种观点都是综合说,前一种认为语文是“一语双文”,这是对四种“一语一文”(语言、文字或文章或文学或文化)观的辩证否定,是树立“语文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根本[10];后一种更是全面综合,认为各派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于是加以综合,把语文理解为一种综合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的学科。
7.语文是言语。语文是语言文字、是语言文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文化,这四种观点虽然各有侧重,结论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都把语文的“语”理解为“语言”,从本质内容上来看都没有突破语文是语言这一个大框架。语文是语言吗?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语文不是语言,而是言语,言语是语文内涵的科学表达[11]。语言学界对语言和言语有明确的区分,语言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系统,而言语是动态的,是对语言的运用。所以可以简明的理解为,语文学的是言语,是学习运用语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不是看你语言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要看你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说,这是一种十分独到而符合语文教学实际的观点。
六、结束语
学科名称的演变和内涵的争鸣,是一门学科独立、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梳理语文的演变名称,厘清语文的内涵,是为了使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者能更清楚地认识语文,给语文研究铺开一个平台,以待语文学科不断成熟。
[1][2]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76-77,105.
[3] [5]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8,165.
[4]王松泉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9.
[6][7]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8,268.
[8][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