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 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学校注重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既与基础教育改革配套衔接,又与内部各方面协调一致,管理制度体系化,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首先追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和依法发挥作用。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学校正在依法建立一个扁平化组织。平面管理系统与年级办公制的垂直管理线形成条块互补之势,大大节省了教育管理资源,有力地加强了学校管理力度。实施年级办公制度之后,学校党支部建立到年级,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三、办学活动依法规范。我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校风淳朴教风严谨,师生素质普遍较高,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四、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坚持做到民主渠道畅通,内部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出台,能充分征求和听取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的意见。坚持加强学校行政自身的监督和师生员工对行政的监督。建立健全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以便广大师生员工进行监督。建立“监督法治”,从根本上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行为。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
五、教师权益受到保障。教师队伍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从招聘到使用到继续教育,都从“师本”角度出发,保障教师权益不受侵害。学校不断加强教师在岗培训,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参加各种重要的业务进修。
六、学生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学校能够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长期开展“敬业爱岗,尊师爱生”活动,从外部渲染和强化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们组织社团,开展社会活动。开放“学生论坛”和学校网站等,都凸现了学生本位观,表现了学校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七、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学校根据基本需要和时事需要,组织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学习《教师法》等教育法规。不断强化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等在学校内部建章立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依法治校干部队伍的建设。在教职工政治学习的时间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方式向全体师生宣传法律知识。学校形成了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学校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2009年9月
第2篇 某酒店员工管理问题措施
酒店竞争,首要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酒店要在竞争中取胜,一定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员工管理是酒店业发展的支柱。本文分析了酒店发展的主要障碍员工管理的不善的问题,并探讨了员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不断提高,消费意识日趋成熟,旅游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在节假日的一个重要的活动。据统计,1994年,我国旅游收入1023.5亿元,而到了2006年,则高达6229.7亿元。在今年出台的新的放假方案中,虽然“五一”黄金周取消,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小黄金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竞争激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关键因素之一是员工的管理。
一、酒店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酒店行业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即,酒店管理首要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在酒店的日常工作中,员工在第一线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员工的工作态度、情绪直接影响着顾客的酒店的满意程度。酒店要想为顾客提供可靠、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将员工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员工的需要,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因此,酒店中的员工管理是酒店发展的支柱,酒店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员工管理的不善。
(一)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在酒店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在大多数的酒店中,尤其是中小型的酒店中,就中层管理者而言,多数的学历是处在中职教育和大专教育的层次。另外,我国教育体系中,特别是高等院校中关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不多,即使是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也多数属于操作技能方面,缺乏关于酒店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巧方面的培养。因此,酒店中尤其缺乏高层的专业管理人才。
(二)激励机制不完善
酒店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物资方面的激励。酒店的员工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低且工作时间长,尤其是酒店的基层的员工,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基层员工是与顾客面对面的,是直接服务于酒店顾客的。直接影响着顾客对酒店的满意度。要提高顾客满意度,首要工作就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情绪,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情绪也就要以加强对员工的物资激励为基础。酒店激励机制不完善还体现在精神方面的激励。因为员工除了有诸如薪水、奖金、津贴、福利和股票期权等物质待遇的需求以外,还有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精神待遇的需求。酒店可以通过人性化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譬如赋予员工管理和控制自己工作自由的权利,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
(三)员工流动性强
酒店业是员工流动性较强的行业。员工的流动性受很多因素影响。首先,物资条件和精神激励影响员工的去留。与上面一致,酒店业员工的工资,福利,津贴等水平均较低,且缺乏精神待遇。导致员工流动性较强。第二,社会地位低。酒店员工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地位较低。无论是在普通酒店还是五星级酒店工作,社会各界都对酒店工作者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在酒店工作就是服侍人的工作,低人一等,不体面。因此,酒店员工社会地位较低。第三,人员结构年轻。特别是基层员工,多数是十多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心性不定,不想从基层做起,稳定性比较低。第四,缺乏培训,酒店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学习和进步的欲望,但酒店不能满足他们学习进步的欲望时,他们就倾向于离开,寻找能满足需要的地方。最后,劳动关系不稳定。酒店员工与酒店间的劳动关系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导致劳动关系不稳定,易造成员工离职。
第3篇 煤矿特种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随着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相应的安全风险也明显加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山东海力集团石桥煤矿目前有锅炉、压力容器和起重机械三种特种设备,虽然种类和数量不多,但同样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因此,系统分析特种设备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针对性地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一、特种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使用特种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
2、安全管理制度尚不落实。个别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操作人员未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违反安全管理制度。
3、安全监督力量薄弱,力度不够。
4、安全教育培训力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二、具体措施
1、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牢固树立特种设备安全法制意识,自觉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各项法定义务和《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承诺书》的承诺内容,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做到了“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即:落实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做到特种设备凭证使用、人员持证上岗;要对特种设备按期进行检验,特种设备事故预案的制定要符合要求并定期演练;进一步加强了特种设备的安全检验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特种设备使用安全。
2、建立健全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交接班等制度。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等。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实际,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明确管理职责,督导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使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档案管理部门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验收记录、检修记录、改造记录、每年的检验鉴定记录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3、加强设备巡视检查和维修保养。观察特种设备仪表、仪器直接反映的参数,如压力、流量、速度、温度、温升、负荷、载重量、水位、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有没有达到极限值或最低值。对特种设备和重要附件要做到定期检验维护,注意有无异常声响、闪烁放电、泄漏、破损等,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是否正常,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系统保护装置是否灵敏和完好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如发现危及人身和有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情况,则立即停机。
4、加大培训、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加强相关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反应能力、处理能力,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人身、设备和财产安全。
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石桥煤矿将不遗余力的狠抓特种设备管理,为企业生产发展保驾护航。
速度立足效益 管理立足发展,石桥煤矿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安全生产,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科技创新,开辟了一条企业快速、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第4篇 浅谈目前建筑施工管理中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建筑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从生命的国家财产安全。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力度,但是随着建筑工程的迅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迅速出现,建筑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仍然较多,居道路交通、煤矿后的第三位。因此,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仍然是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生产事关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事关员工家庭幸福和企业内部和谐稳定,是施工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深刻认识企业当前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类安全隐患,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是企业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一)中国建筑安全的历史
由于行业特点,建筑业一直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此,为保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古已有之。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关建筑业劳动保护的记载已有2000年的历史。如北宋初年的木工喻皓,曾在东京(今开封)建造一座高塔,他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即安全网)遮挡,即避免施工伤人,又便于操作。这种保护措施一直沿用至今。明朝盛行建筑,南北两京造宗庙、宫殿、王府等,征用了30多万建筑工匠。当时,类似的保护已有了极大的改善,由屯土改为使用机械,有二种起重方式:一是独杆螺旋式,二是滑轮式,二足轱辘把式。这些方式显著减少了工匠的伤亡。明朝《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著作,不仅提到了“缒灯火”到井下测试毒气的方法,还详细记述了职业病和职业中毒及其预防的措施。古人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许多劳动保护经验,都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原理。只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保护措施十分简陋。
中国进入近代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工会组织的地位有所提高,工人通过工会组织力图在薪水、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劳资纠纷中取得胜利。在1939年2月20闩制定的《劳动保护法草案》中,就劳动保护作了较为详细的法律规定。《草案》的第六章为法律之实施,其中写到:“劳工保护法之实施由特别劳动保护机关来司其责;劳动保护机关为劳工局及邦劳工保护局,劳工保护机关为邦机关。”其他几项中规定厂各机关的职责。在其他的章节中,还说明了邦劳工部长的职务及其他机关与劳动监察的合作协调关系、保护童工、女工的措施等。《草案》主要是针对工矿企业制定的,虽然没有特别说明建筑工人为受保护工人,但也没有排除,这说明建筑工人也在受保护之列。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正式注册的施工企业,使安全管理难度加大,且由于战乱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建筑安全管理几乎是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给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我国建筑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巨大成就。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技术工作和安全立法工作。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管生产必管安全”的安全生产原则的指导下,切实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新中国成立50年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是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从三年恢复时期到“一五”期间。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三大规程”,即《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和《丁人职员伤广事故报告规程》。“三人规程”的制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极人地推动了劳动保护工作的发展。这三个规程主要是根据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建设的实践,同时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工作经验制定的。当时,安全情况最好的1957年万人死亡率已经减少到了1.67,每10万平方米房屋死亡率为0.43人,劳动保护工作成绩比较显著。
第二阶段(1958-1976年)基本上是停顿和倒退时期。1958年大跃进开始,建设中盲目赶工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破坏了生产的正常秩序,安全情况明显下降。1958年万人死亡率高达5.60。经过60年代初期二年的经济调整,1965年的安全情况有所好转,万人死亡率下降到了1.65,恢复到了1957年的水平。在196l-1966年间,全国共编制和颁布了16个设计、施工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是我国第一批正式颁布的国家建筑标准和规范。“五项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是在三年经济调整之后,总结了建国以来生产企业劳动保护管理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1958年左倾错误使劳动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冲击的教训,由国务院在1963年制定并颁布的。这几项规定自颁布以来,除个别条文作了修改和补充以外,一直指导着我国的劳动保护工作。但是1966年开始十年动乱以后,建筑安全状况再度恶化,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死亡10人乃至百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不断发生,伤亡人数剧增,高峰期的1970年万人死亡率达到7.50。1971年仅施工中死亡人数就达2999人,重伤9680人,有些工程质量和伤亡事故的后果之严重是建国以来少见的。1966年以后,建筑业法制建设和制定建筑标准和规范的工作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多年来经实践检验的科学规定被撤销,资料散失,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陷于停顿状态。
第三阶段(1977年至今)是恢复和提高阶段。十年动乱结束以后的1978年的万人死亡率高达2.8。经过多方面的努力,1980年降为2.20,而1990年则降为1.37。在这期间,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1980年5月颁布了《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又针对企业内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和机械伤害事故特别严重的情况,于1981年4月提出了防止高空坠落等事故的十项安全技术措施,建设部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集体所有制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暂行规定》、《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条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等。在1992年下半年,随着建设新高潮的到来,建筑安全状况再--次呈现出下滑的势头,伤亡事故迅速增多,特别是重大伤亡事故屡屡发生。仅在1992年下半年一次死广3人以上的重人事故就发生了18起,比1991年同期增加了10起,施工安全状况更加严峻。由于及时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加强了管理,1994年开始安全状况又有了好转,特别是1995至1997年连续三年万人死亡率小于1。
从新中国成立后建筑安全管理“三上三下”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重视工程实践的客观规律,加强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研究的依据,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是造成建筑安全工作不能够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1999年我国基建投入达到1444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从业人员达3500万,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人员的1/3强。工程建设的巨大投资和从业人员规模使得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损失异常巨大。我国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一直较低,每年由于安全事故丧生的从业人员有数千人之多,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特别是近年来重大恶性事故频发,巳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就2006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三级以上事故¨起,死39人。2006年3月17日,由中国五冶建筑有限公司承建的云南省文山州新兴水泥厂原料配料站工程发生事故,一起事故死了6人。较低的安全水平成为阻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制定了许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牛。然而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调查表明:大量事故都源于安全管理的不完善或者失误,违规违章操作就是典型的管理不善的结果。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有效、高效地进行科学管理,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安全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绝大部分工程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加大了监控力度,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被动应付。
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性认识不足,不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加强预防和应对是安全事故发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新建铁路和铁路客运专线质量标准高、技术标准严,对砼性能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要求高;移动模架生产大体积、大吨位砼箱梁,对地基承载力和高空作业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大隧道施工大量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也只有在地质超前预报并对特殊地质采取相应对策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安全、质量和进度。然而,一些项目主管对此认识不足,思路和对策还停留在120km/h以下铁路施工模式上,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应对不充分,仓促上阵,被动应付,致使安全隐患频出,苗头频现,焦头烂额,精疲力尽。有的隧道施工在光面爆破或三台阶开挖后,仰拱填充或二次衬砌不及时跟上,有的项目甚至进洞二、三百米,还没有进行仰拱填充,甚至于衬砌台车还没有到位。还有的同志片面认为只要隧道一进明洞,安全生产就等于上了保险,配不配安全员都无所谓;在有的项目,安全员被当作专门领取、发放爆破物品的“专管员”,缺乏对工序施工过程的有效监控。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安全过程监控中的“掉链子”或脱节,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专兼职安全员责、权、利不对等,安全监管终极责任得不到落实。
尽管一些工程项目的三级安全监控网络都上了墙,但真正落实安全监控终极责任的项目不多,尽管发生安全事故的项目只是少数,但出现大的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的项目不在少数。
安全监管终极责任得不到落实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安全监管终极责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专兼职安全员责、权、利不到位。通常,企业给予专兼职安全员的各种待遇普遍偏低,通常将其定位于一般业务人员,相当一部分拿的是普通工人的工资薪酬。各种待遇的偏低,一方面影响着专兼职安全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因为职责、权限受限,当他们发现安全隐患或事故苗头后,必须请示部门领导和项目主管领导才敢作出处罚决定,对重大安全隐患不敢越级反映,甚至在报告项目主管领导数次无果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关键时刻,安全管理“掉了链子”,很容易出现失控。
专兼职安全员有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处境是:在正确履行安全管理责任和“犯颜直谏”得罪领导面临下岗之间做出选择,鸡蛋和石头的关系,形容专兼职安全员与项目主管也不为过,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出乎常规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安全投入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
个别同志借口成本管理责任大,项目不配专职安全员,尤其在一些被集团公司列为重、难点工程的铁路项目。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新上项目的不断增多,安全教育培训显得极为重要。而有的项目把安全员这一重要的岗位作为安置性的岗位,重点照顾50岁以上的老职工。老职工有一定的施工经验,这是优势,但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和旧的思维定式限制着他们的责任发挥,企业表面上在教育培训上投入,但投入的“产品”效能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不能完全履行安全员的职责。尤其重要的是一些专兼职安全员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事故频发的工地很重要的原因是,施工人员尤其是隧道施工人员有的根本得不到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就上岗,在安全生产条件差,安全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安全事故隐患的发生成为不可避免的不争的事实。
(四)对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处罚不力,是导致安全事故一再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处罚不力,客观上,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人为”地死角,同时,也给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而出现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者,尤其是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者以侥幸心理,认为麻痹大意、违章指挥、违章施工和监控不力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造成一种不负责任、相互推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不仅对企业的社会信誉是一种极大的损害,而且,企业员工也由于缺乏一种诚信度和责任感而变成一堆散沙,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一种无声地伤害。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对安全生产监控得力的人员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对认认真真、任劳任怨、正确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的专兼职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和奖励,有时,一年下来,监管得力的安全人员得到的专项奖励仅有区区800~1000元,平均每月仅60-90元。在安全管理环节上辛苦“耕耘”,收获与收入不成正比,也容易造成一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不负责任的心态。
另外专兼职人员大胆履行职责,有时难免会得罪人,面临的风险大,区区每月60元-90元的补贴(当然,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就没有这种补贴),与面临下岗(得罪主管领导而付出的代价)带来的风险孰轻孰重,孰大敦小,就是一个小学生也能算出的答案。
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对策
正确把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规律,积极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成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促进企业安全健康、和谐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把握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律,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新上项目,除了对人员、机械设备、物资材料、施工便道和电力供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外,对重难点项目的施工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要慎之又慎,必要时,请上级把关。重大施工方案,工程公司和集团公司集体会诊,对辅助施工的机械设备性能设计、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职责,一并落实在施工方案里。项目长的职责就是检查各级各类人员是否真正履行了安全管理的岗位职责,当日在岗期间,有无安全隐患或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之行为。
隧道施工务必遵循“勤支护、少扰动;强支护、弱爆破”的规律,三台阶开挖,注意及时跟进。掘进速度加快后,仰拱填充和二次衬砌应及时跟上。长大隧道施工要舍得投入,购买先进的地质超前预报仪加强监测和超前预报,对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方案做一些应急预案,谋划在前,应对在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水中墩,必先抢;桩基础,很关键,防止塌孔畸形桩。深水桥等桩基施工,务必保证砼灌注的质量。墩柱作业采用得体的工艺或工法,注意安全吊装过程中的作业过程是否违章,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如升降提升机荷载、钢丝绳承重;塔吊配重及提升是否违章等。
夏季施工,高温酷暑,人的睡眠质量不好;冬季施工,路面结冰,人在温暖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困盹、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极易诱发安全事故,是行车安全事故的多发季节,务必加强控制
(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终端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有序可控。
什么是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简单地说,就是:一级抓给一级看,上级落实好给下级看。怎么抓?一抓制度本身的刚性,奖有章,罚无序;二抓榜样的示范作用,上级按照本级的安全管理职责要求抓好职责的落实,抓好典型,示范给下级看;下级再对照上级对本级的安全职责要求抓好自身应该遵循的安全制度落实,示范给再下一级看。环环相扣,不掉链子,不会脱节,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终端责任制得到落实,安全管理才会处于有序可控状态。
(三)必要的安全投入是确保安全管理有序可控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是安全教育培训上的投入;二是安全警示、标语、标牌、职责、规章等视觉可识别系统的投入;三是安全防护措施上的投入;四是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等的投入。这些安全上的必要的投入,对强化全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作业规范运作、安全技术措施监控有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都是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些客观环节再加上各类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是确保安全生产有序可控的一个重要前提。
(四)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对玩忽职守、把关不严,对企业信誉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者,舍得“挥泪斩马谡”。
对事故相关责任人处罚过轻或免予处罚,不仅是对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自我否定,也是对企业声誉和形象的自我否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埋下了巨大的潜在隐患。
聪明的管理者通常会见微知著,奖有章,罚无序,对于给企业安全生产造成严重损害者,痛定思痛,痛下决心,“挥泪斩马谡”,该撤职的撤职,该降职的降职,该处分的处分,绝不能姑息迁就。相反,对为企业安全生产做出较大贡献,及时发现大的险情并有效处置,避免安全事故或重大安全隐患的发生,对数年如一日坚守安全员专职岗位,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或大的安全隐患者,加大奖励力度,并给予其在评先评模、住房分配、子女就业分配等方面以大的倾斜,真正培养出一批精通安全生产管理、有强烈的安全责任心并敢于大胆负责的专兼职安全管理队伍。
第5篇 承包商管理安全监控措施与问题分析
在承包商使用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要求高,管理程序相对复杂,劳动力市场依托性差,加上地缘因素,难以吸引高素质承包商队伍,给我们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先天难题。目前,存在着一些制约承包商安全管理的因素。
一、承包商使用问题分析
1、资源投入的不对等,造成安全措施的落实难
承包商在安全资源的投入远远无法与我们企业相提并论。我们经常会发现:施工现场安全设施重复使用且数量不足、安全维护不符合要求、安全人员多为兼职等现象,所以安全专项资金是否明确,并对其使用有效监管,是保障承包商安全投入的先决条件。
2、承包商用工来源少、流动性大
由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特点,承包商在用工方面面临工人不固定、可选范围窄、以短期临时用工形式为主、人员管理难度大的尴尬现状,不利于承包商教育培训、资源投入、规范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人员问题成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由于人员不能及时确定,导致在办理公司入场作业证时人员的保险办理总是滞后,导致最终的作业证办理滞后。
3、对承包商的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承包商工人入场前,组织对工人的入场安全教育培训中,多次明确了现场安全管理的条条框框,但在工作陆续展开后现场的安全管理状况却没有与我们的努力成正比,现场问题一度有增无减,这不能不引起管理者的深思:对承包商的培训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照搬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方法。
4、承包商自身安全管理体系未有效发挥作用
承包商从管理者到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普遍不高,领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场习惯性违章屡查屡犯,如人员防护用品的配戴、临边及洞口保护、临时用电搭接、脚手架搭设与架板铺设、设备机具的使用管理、物料的定置管理、建筑垃圾的清运等方面的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可以说,现场安全基本上还是处于主要靠甲方的监督、检查和处罚来强制保证的被动管理阶段。
5、制度的安排与规定对承包商安全管理的影响
目前,涉及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与标准有十几项,加上行业标准,以及公司各项安全管理标准,还有业主公司和项目管理单位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规定,林林总总有近百项,使承包商和项目部的安全管理产生了大量的资料工作量,而且以滚雪球的趋势在增加。因大多数资料都与检查和考核挂钩,安全管理的重心必然向资料倾斜,加上规定的重叠、交叉、繁复,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承包商对安全管理的偏见、无所适从与逆反情绪。对安全管理重资料、轻现场,重形式、轻实质,重表象、轻内涵,重考核、轻建设,最终造成了承包商安全管理行为的短期化、成效的表面化。
二、 对策研究
前面简要分析了承包商安全管理的种种“软肋”,那么利用管理学的一些方法和成果能否攻克这些瓶颈呢?承包商安全管理也是管理的一种,是基于安全并以安全为目标的管理行为。下面将结合实践对解决承包商安全管理的诸多问题做一些探究,寻找解决对策与方法。
1、资金投入与经济杠杆的作用
为确保承包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工程投用后的安全,基本的安全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保障这部分资金投入的到位和资金使用效果是需要解决的两个首要问题。安全投入就是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经费。关于安全专项资金的使用,关键是确保专款专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是:在合同中增加安全专项资金使用条款,使安全专项资金的支付与对承包商的日常检查评价及考核评价挂钩,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分阶段对实际使用明细经各责任方确认,最终与项目结算挂钩,从而有效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2、人员配备与教育培训
(1)人是管理的最主要能动要素,是各项工作运转与执行管理任务的核心。人员配备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质量。从承包商方面看,目前管理人员兼职现象较普遍,特别是一些小项目,往往没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工作落不到实处,在专项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必须对管理人员的配置提出强制性要求,目前各承包商现场均已经配备一名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
(2)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业务素质同样是制约安全管理上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无法改变人员现状的情形下,只有依靠扎实深入的教育培训工作来弥补。我们在对承包商的的培训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对本该由承包商与属地主管开展的培训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考核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培训的盲区。同时我们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动漫视频以及安全演讲资料的形式,也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承包商施工作业人员、工种、数量随进度变化的特性,以及是否有施工任务的不确定性,加上受培训人群不同于企业员工的特殊性,我们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工种也采取了针对性的培训,使安全培训更有针对性。
3、承包商安全自主管理实践
如何激发并使承包商自身安全管理体系运转起来,使安全隐患能够在内部得到发现与改进,其作用是大于外部强制性监控方式的。这里要提到一个“路径依赖法则”,即对习惯了的做法的依赖性。因为承包商已经习惯了接受甲方的安全检查与监督,所有就会产生对甲方检查的依赖性和投机心理,哪怕是自己发现了的问题也要等到甲方查出后再去整改,还有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屡次发生也是这个道理。要改变“路径依赖法则”效应,就要干涉并改变承包商的某些管理做法。首先要发挥承包商有感领导的作用,只有让其主要负责人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知道安全上出了问题对自己企业会造成哪些严重的经济、法律和信誉后果,知道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点,才能使承包商安全投入和安全措施有可靠保障,目前我们首先对施工现场的整体形象上做文章,带动承包商自主管理。
4、管理链的衔接与制度安排
我们对承包商安全管理受资源所限,工作应有的放矢,抓关键、保重点。管理学中的“短板原理”与“二八法则”都告诉我们:决定事物优劣或成败的往往是占少数的关键因素,在安全管理中就是指我们的薄弱环节。找到了这些关键控制点,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建筑施工中有五类伤害造成的事故占建筑行业事故总数的95%以上,它们分别是: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那么再结合我们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重点就可以放在对这类伤害事故的防范上。
5、制度安排方面
管理学的“手表定律”提醒我们:太多的标准会让人无所适从,适合自己的标准比正确的标准更重要。作为项目部,在项目部成立之初结合公司的体系文件和行业标准编制了项目部的hse管理方案,从而化繁为简,增强了制度文件的可操作性。
6、安全文化的认同与柔性管理
(1)安全文化即安全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支配人们行为是否安全的思想,文化力的效果更深刻、更长远。如何将我们企业的安全文化植入到承包商员工心中,得到他们的认同,是承包商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只有承包商员工真正树立了“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安全理念,才会筑牢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的根基。安全是硬指标,是高压线,是靠强制手段来落实的,通常给人们钢铁般冰冷的感受,但管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刚性的东西,用柔性的管理方法似乎会更有效。比如在对安全管理的态度与结果上,我们可以收集因重视安全管理受益的承包商和因安全事故遭受巨大经济、信誉损失的承包商的事例,或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故教训做经验分享,或组织承包商之间的安全管理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通过触动灵魂,晓之以理,促使其改变观念,自觉主动抓安全管理。
(2)还有一个工具我们以前较少使用,即激励与表彰的方法。研究证明:激励在管理实践中是一种满足人的需求、调动积极性、激发潜能的有效方式,它的方法包括:精神交流与肯定、奖励、参与管理、体验成就感和责任感等。这些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在承包商安全管理上,比如:鼓励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查找;鼓励应用先进成熟的安全技术;鼓励安全管理创新及合理化建议;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形式的表彰奖励。通过多样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会使较突出的
承包商脱颖而出,他们在建设队伍中就会产生“鲇鱼效应”,即由于本领域中有优秀的承包商使其它承包商产生危机感,从而主动提高自己,最后使整个领域充满良性竞争的活力。比如目前沉箱预制场由于经常存在氧气乙炔瓶安全距离不够的情况,和承包商__局有关人员商量后采取工厂化管理,统一对氧气和乙炔气管线进行布设,固定供气,既方便了施工,也减少了安全风险,这就是很好的安全创新。
(3)积极进行安全文化宣传,现场采取安全标语悬挂和安全宣传栏作为安全文化宣传的两大窗口,从现场情况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7、安全信息的整合、分析与应用
在承包商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信息,比如:行为安全观察数据、高危作业票签批问题、特种作业工种分布等,若利用统计学中的点阵分步图、趋势分析图等工具加工处理,分析结果就可以作为管理改进的方向;再比如:我们对承包商企业资质与员资质的审查资料、评估考核资料、不良行为记录和处罚记录等资料,经连续记录与维护后就可以得到承包商的资质管理档案、安全业绩档案,可为招投标队伍选择提供参考;还比如:我们对施工现场常见安全隐患类型、习惯性违章种类、日常检查问题的沟通与反馈、重大问题的讨论与处理等事项,进行信息集成后,便可以形成有价值的解决意见书。以上信息资料的分析结果可进行内部资源共享,为提高承包商安全管理水平和决策的准确性服务。
综上分析/通过整合项目管理各类资源,构建承包商安全管理中各责任主体、各层面、各阶段、各方法统筹联动的大安全监控体系,同时,发挥安全文化的影响力,辅之以各种管理方法的恰当应用,使承包商安全管理逐渐向自主管理迈进,实现甲乙双方最终安全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第6篇 石桥煤矿特种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随着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相应的安全风险也明显加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山东海力集团石桥煤矿目前有锅炉、压力容器和起重机械三种特种设备,虽然种类和数量不多,但同样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因此,系统分析特种设备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针对性地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一、特种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使用特种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
2、安全管理制度尚不落实。个别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操作人员未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违反安全管理制度。
3、安全监督力量薄弱,力度不够。
4、安全教育培训力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二、具体措施
1、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牢固树立特种设备安全法制意识,自觉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各项法定义务和《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承诺书》的承诺内容,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做到了“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即:落实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做到特种设备凭证使用、人员持证上岗;要对特种设备按期进行检验,特种设备事故预案的制定要符合要求并定期演练;进一步加强了特种设备的安全检验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特种设备使用安全。
2、建立健全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交接班等制度。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等。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实际,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明确管理职责,督导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使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档案管理部门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验收记录、检修记录、改造记录、每年的检验鉴定记录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3、加强设备巡视检查和维修保养。观察特种设备仪表、仪器直接反映的参数,如压力、流量、速度、温度、温升、负荷、载重量、水位、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有没有达到极限值或最低值。对特种设备和重要附件要做到定期检验维护,注意有无异常声响、闪烁放电、泄漏、破损等,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是否正常,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系统保护装置是否灵敏和完好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如发现危及人身和有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情况,则立即停机。
4、加大培训、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加强相关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反应能力、处理能力,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人身、设备和财产安全。
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石桥煤矿将不遗余力的狠抓特种设备管理,为企业生产发展保驾护航。
速度立足效益 管理立足发展,石桥煤矿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安全生产,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科技创新,开辟了一条企业快速、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第7篇 校园安全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校园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家长、学生存在有麻痹大意的思想,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安全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总认为学校不会出现什么不安全事故。
2、交通安全没有可靠保障。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城上学学生的增多,大周末放学学生回家,坐车很困难,存在摩托车、农用车、不合格车接送学生等现象。客车超员现象也时有发生。
3、跑校学生放学,正是各单位下班、各学校放学的时间,街道车辆拥挤,学生骑车回家多,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4、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保安很少,三千多名学生的学校只有一个保安,不能保障学校校园正常巡逻和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的要求。
5、学校围墙是透明墙,墙体较低,有台阶,住校学生很容易翻墙进去,特别是校园南墙正在修建,学生出入很方便,给我们的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6、学校消防设施、用电设施、取暖设施等已开始过期或老化,不符合要求,存在安全隐患。比如:灭火器两年就过期了,安全指示灯经常性被学生破坏,消防应急灯过期,用水,用电,取暖地下管网经常性破裂,学校虽然每年都要花很大的资金进行维修更换,但由于资金短缺,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由于我们学校低分学生很多,这些学生基础差,无心学习,经常在班级,学校滋事打架,向弱小学生强行索要钱财,并与社会闲杂人员、校外一些学生相互勾结、打群架。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事件比较多。
8、学校校园,宿舍等地安装的监控太少,不能随时随地监视学生的一些不良现象,致使校园操场、厕所、宿舍等场所经常性出现学生打架抽烟现象。宿舍也经常性丢失东西,无法查找。
9、学校宿舍没有防护栏,阳台也未安装防护栏,晚休后学生利用落水管。水袋或其他东西攀爬上下宿舍楼,如果摔下就非常危险,这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宿舍门已损坏严重,不能安装锁扣,经常有学生东西被盗。
二,根据存在问题学校采取的的措施
1、 健全门卫制度,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校园。进出校门要严把门关,严格预约登记制度,门卫要认真履行职责,丝毫不能懈怠,把好进出校门第一关。
2、 学校尽一切力量,力所能及,对校园的各种设施,楼梯扶手,走道护栏,用水、用电、消防、取暖等设施经常检查维修。
3、 加强宿舍人员的职责,值班室时时要有人值班,特别是夜间不但要有人值班,更要定时或不定时进行巡逻值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报告学校。特别是加强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宿舍管理人员每晚一定要清查人数,进行巡逻。
4、建立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学生在校、放假、返校的时间有非正常缺席或擅自离校情况,要及时通报学校和监护人。班主任、宿管老师的电话要每天24小时开机,保障信息通畅。
5、注重易发生事故的时间、地段,在这些时间、地段定时定点加强巡逻,防止打架斗殴、翻墙、攀爬宿舍楼、交通事故等的发生。
6、经常性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安全知识要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晨会、夕会、班会、放假前、开学时、黑板报、宣传栏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提高对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涉及千家万户和群众利益的大事、要事,认真抓好。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整治不是阶段性工作,也不是突击性工作,而是经常性、持久性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对学校安全的管理、监督和整治。并随时针对学校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确保有关安全、治安的信息和重要情况不瞒报、不漏报,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真实的政策依据。
2、加大对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整治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维护学校及周边安全的技防设施。要把维护校园安全必要的技术装备费用、防盗设施费用、防雷、防火设施、监控的安装、电力设施改造,以及人员配备费用等测算在内。建议有关部门将学校周边纳入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在校门口增设监控点,提高校园安全的防范能力。针对农村学校接送学生车辆超载问题,除加强对学生接送车辆的途中检查,发现违规从重处罚外,建议接送车辆全部定点到客运公司,统一制订接送学生的运行规范。
3、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公安、城管、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要进一步协同配合,重点整治校园周边的流氓滋事、无证饮食点、黑网吧、网吧及营业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兜售黄碟、不健康书籍等严重违法行为,对他们要给予严厉打击。对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违章设摊、无证经营等要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引导他们办理证照、进固定场所有序经营。
4、加强学校周边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交通秩序。
整治交通秩序建议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公安交警部门要对我县学生乘车交通情况的摸底,对位于交通主干道的学校和校门口紧邻机动车道的学校路段要设置交通警示牌、禁止鸣号、减速限速标识,设置斑马线等;二是在学生上学、放学容易造成人车拥堵的路段,在规定时间内要增派警力,要针对不同情况尽快排除交通隐患。具体建议如下:
(1)、上(放)学期间在校门口周围设置机动车禁停标志,严格禁止车辆停放,对违规停放的应给以处罚,并有交警在这里疏导交通。
(2)、学校上(放)学时段正是单位职工上下班高峰,也是公交车较为密集的时段,在上学或放学的半个小时中,汽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混杂在一起,交通秩序十分混乱,已严重危及师生安全。建议有交警车巡逻指挥疏导。
(3)、我校大多数是住校生,每当放学放周假或月假时,学校门前各类无证残的、摩的聚集,利用学生乘公交车不便,在校门口结伙成帮,强行拉客给学生的出行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此外在这一时段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大量聚集,建议交警部门要对拥堵路段增加警力、疏导交通;学校在放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尽量采取按年级分时段分散放学。通过多种措施缓解这一时段的交通问题。
5、下晚自习后这一段时间学生打架滋事的现象比较多,请派出所民警在这时候能开着警车来学校校园进行巡逻。
6、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安全的宣传工作。在学校外部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学校安全,人人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是社会、家庭及学校形成一条安全防线。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学生安全保护的知识,宣传维护校园安全的典型和经验,发挥宣传舆论的教育、引导作用。
7、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资金问题:
(1)、招聘校园保安,加强校园巡逻,一方面通过定时定点巡逻,预防学生打架斗殴,一方面防止校园盗窃案件发生。
(2)、彻底解决学校消防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更换过期灭火器、消防应急灯、安全指示灯)。
(3)、对学校用水、用电、取暖设施进行大维修,消除这方面的安全隐患。
(4)、对宿舍阳台、水房进行护栏加固,以防学生攀爬下楼,并对学生宿舍门进行维修更换。
(5)、对学校围墙进行加固改造,防止学生翻墙外出。
(6)、在校园及各楼层,特别是宿舍楼安装监控器。
第8篇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概述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安全决策系统及信息反馈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计算机对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及高容量存储能力,建立了安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高效运作,及时收集安全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和传递,给企煤矿的业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提供了保障,有力促进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
2煤矿安全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收集方式简单、方法单一目前,煤矿的安全信息收集工作主要由信息站进行。信息站在收集时只简单地偏重于管理人员下井填写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基本带有普遍性和通用性。比如,某处的阻车器不灵,某个工作面的支架有点倾斜,某根巷道的轨道不合要求等。当然这些隐患的处理能够杜绝一些事故的发生。但是,安全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必然有事先预兆,而事先预兆即安全隐患未发现,就是信息收集工作中方式简单和方法单一所致。
2.2安全信息不反馈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中“隐患整改情况”一栏经常是空白的。即使是整改了,但没填通知单就可能没向信息站反馈信息。同样,信息站没有接到隐患整改的反馈消息,又懒得去查,导致了信息的丢失,安全事故就会在这一疏忽之间发生。
2.3信息源局限于生产现场,信息管理职能分散现在,部分煤矿成立了安全信息站,专门从事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其收集的信息主要是井下的安全隐患,即将领导、信息员、专业科室以及其它业务保安部门下井所填写的安全隐患单收集起来,进行一般处理,供领导参考和决策之用。因而,其信息源主要局限于井下生产现场的隐患。在安全信息管理中,信息应该是多方面的,还应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部委指令、标准和文件;上级部门的指令和文件;国内外有关单位的信息交流;各种文献、手册、数据和资料等。井下现场的安全隐患只能提供给领导参考,而各种安全政策、规定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够在安全决策、编制安全计划、进行安全生产时为领导提供更多的帮助。目前安全政策、安全规定的信息管理在各矿是都有的,但主要由一些文书部门和安监部门的内勤进行管理,它所产生的作用只具有一般信息储存的作用。
2.4安全信息处理和决策一刀切大部分单位在安全信息的处理方式比较混乱,基本上就是进行简单的处理,再送安监部门决策,而不管隐患其难易程度、时间缓急。在进行决策时,认为“反正这是一个安全隐患,必须处理,就送发隐患单位进行处理就够了”,而未想到其它的因素。
2.5安全信息站无实权部分单位认为安全信息站只能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而没有其它的权利。如果这样,基层连队就不能认真执行安全信息站发出的决策和命令,企业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就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2.6现代化管理程度较低安全信息管理应该是人与机的结合,但效益不好的煤矿不可能配计算机,所以导致了信息站在安全信息管理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人工处理、钢笔抄写等比较原始的工作方式效率较低,能给安全管理带来的效益较差。
第9篇 分析学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学校注重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既与基础教育改革配套衔接,又与内部各方面协调一致,管理制度体系化,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首先追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和依法发挥作用。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学校正在依法建立一个扁平化组织。平面管理系统与年级办公制的垂直管理线形成条块互补之势,大大节省了教育管理资源,有力地加强了学校管理力度。实施年级办公制度之后,学校党支部建立到年级,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三、办学活动依法规范。我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校风淳朴教风严谨,师生素质普遍较高,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四、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坚持做到民主渠道畅通,内部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出台,能充分征求和听取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的意见。坚持加强学校行政自身的监督和师生员工对行政的监督。建立健全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以便广大师生员工进行监督。建立“监督法治”,从根本上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行为。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
五、教师权益受到保障。教师队伍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从招聘到使用到继续教育,都从“师本”角度出发,保障教师权益不受侵害。学校不断加强教师在岗培训,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参加各种重要的业务进修。
六、学生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学校能够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长期开展“敬业爱岗,尊师爱生”活动,从外部渲染和强化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们组织社团,开展社会活动。开放“学生论坛”和学校网站等,都凸现了学生本位观,表现了学校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七、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学校根据基本需要和时事需要,组织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学习《教师法》等教育法规。不断强化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等在学校内部建章立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依法治校干部队伍的建设。在教职工政治学习的时间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方式向全体师生宣传法律知识。学校形成了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学校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2009年9月
第10篇 学校安全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学校安全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学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足够重视,虽然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逢会必讲,但安全教育往往被成绩所取代,加之教师和家长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有限,安全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师生、家长、领导追求的是升学率、合格率和优秀率,安全管理并没有落到实处,只有出了安全事故,才逐层追查责任,根本起不到安全管理和教育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1、师生、家长安全意识淡薄;2、教师的安全知识不够;3、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4、安全监管、督察不到位; 5、学生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6、学校与家庭各自承担的安全责任不明确。
学校应该把安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家校联合,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实责任,打造“平安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让学生平安的往返学校,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学校应竭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校园安全,提高学校的安全管理,主要做到:
1、安全工作领导到位。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门卫、各科室工作人员、班主任为成员,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领导体系,使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2、安全工作制度完善。学校要不断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制度”、“班主任安全工作制度”、“课堂安全制度”和“突发事件安全工作预案” 同时,加强校园安保管理制度,使安全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实行校园安全日巡视制度,一月一总结。实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安全演练项目,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学校无重大伤害事故发生。
3、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学校与教师、班主任;班主任与监护人签定《安全责任书》,使每位老师、家长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共同抓好安全工作,真正做到责任到人。
4、安全工作宣传到位。学校开学第一课为安全教育课,利用校园广播向学生进行系列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坚持以经常性教育和专项教育相结合,以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以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面向全体学生和重点对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一方面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请他们定期为全校师生作法制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班会、演讲、征文、参观、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等形式,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师生遵纪守法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确保 “四个不发生”,即学校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资产损失的恶性案件;不发生师生犯罪事件;不发生恶性治安事故;不发生集体性滋事事件。
5、校内外安全隐患排查到位。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器材、电源线路、周边环境及其它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及时整改,消除隐患。
6、是加强住校生的管理。值周领导、教师和管理宿舍的教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住校生做到离校到校一律点名,请假要办理请假手续。
7、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存在许多漏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国家应加大投资,特别是建设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其次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另外学校加要强管理,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
7、加强门卫管理制度。为了校园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学校门卫值班领导和教师,坚持24小时值班制,登记进出学校的闲杂人员,确保校园安全。
8、进一步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组织好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学校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体师生参与的专题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总之,校园的安全要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安全伴我在校园,平安校园在身边”的舆论氛围,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真正的平安校园。
第11篇 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 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在施工活动中,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部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具体状态进行控制,使施工中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尤其是不引发使人受到伤害的事故,使项目的效益目标得到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在安全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落实
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不明、奖罚不严、制度不健全,即使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力;班组检查、项目部检查、公司检查不能有机结合;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项目经理只抓生产,不顾安全,更有甚者对上级部门查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彻底整改。
1.2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被精简、合并,专职安全员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很多安全员技术素质差,对安全管理略知皮毛,既无监督管理职能,又不能履行职责。
1.3项目部经理素质普遍偏低,安全管理水平差
建筑施工要求每个项目都由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的的项目经理主持,然而实际上有不少工程是挂靠的,工程项目部为了减少开支,降低成本,管理人员并不齐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施工用电、封闭作业、临边防护大都不符合规范,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很大,管理水平很低。
1.4安全教育不落实
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及时、不落实,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差,违章作业的现象严重,多数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2.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
安全工作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末,贯穿于工期、质量和技术的任一要素之中,在任何一项要素的组成过程中,若忽视了安全,将极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使得经济上受损,严重者将可能影响公司和企业的形象。因此,建设主管机构和建筑单位应统一思想:施工安全无小事,应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对待,且将安全生产作为工程施工最主要的工作来抓。
2.2提高企业领导对建筑安全生产的认识
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a.强化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人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起只有做到真正的安全生产,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的思想,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使之落实到行动中。b.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质、项目经理资质、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c.加大对安全事故有关责任者的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者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2.3加强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安全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要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增强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人的行为,实行规范化作业,杜绝工作凭感觉、靠经验,使施工人员形成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
(1)要重视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培训教育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防止搞形式走过场,不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为此要做到:
a.抓好骨干的安全培训工作,重点对班组长、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和工程项目负责人进行培训。b.强化生产运行岗位安全工作的技术培训。c.抓常规培训,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逐步提高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
(2)抓好特殊工种和临时工的安全教育。特殊工种必须经过严格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临时工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用人单位和安检部门必须重视临时工的安全教育,提高临时工的安全素质。
(3)要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保证施工生产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工序管理,推行超前防范,杜绝施工中的盲目性。
(4)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采取正面教育和寓教于乐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
2.4通过深入理论研究使建筑安全管理科学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的理论研究已经进行的相当深入,并且在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建筑安全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以至于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未能科学化,随意性大,成效低。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重视理论研究,使理论结合实践,指导时间,从而使安全管理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下面将对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管理对策进行详细分析。
3 施工现场事故控制管理对策
3.1事故控制
事故控制是指在事故发生前全面地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并竭力减少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在事故发生后减少人员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事故控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事故发生之前,全面地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的机率;二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努力减轻损失的程度。事故预防和事故抑制是事故控制的基本技术,前者是事故发生前的控制措施,后者主要侧重于事故发生时和事故发生后的控制措施。
事故预防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性手段最大限度的消除或减小可能引起事故的各种潜在因素。事故预防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工程物理法,其理论依据是哈顿的能量释放说,主要侧重于防范事故发生的物质因素,该方法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防止危险因素产生;减少己存在的危险因素;隔离危险因素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用障碍物隔离危险因素;改善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加强风险单位防护能力等;另一种为人的行为法,其理论依据是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主要侧重于规范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该方式采取的措施包括:进行思想教育,加强技术培训,不在危险因素附近无故停留等。
事故抑制是指在事故正在发生或者已经结束的时候,采取各种手段来减少损失的程度,并采取事故后的救助措施。在损失发生后,可采取的控制损失措施为:预防新的危险源的产生;减少构成危险源的因素;防止已存在的危险扩散;降低危险扩散的速度,限制危险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危险和保护的对象隔离;借助物质障碍将危险与被保护对象隔离;增强被保护对象抵抗风险的能力;迅速处理环境危险已经造成的危害。本文重点分析了事故抑制管理措施。
3.2施工现场进行事故抑制的管理
施工现场进行事故抑制按照时间范围可分为两个部分:事故发生时的处理和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1)事故发生时的处理。
在施工现场出现事故时,要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各方面的管理人员、领导要尽快赶到现场,进行事故的紧急处理。这时候进行的事故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组织人员进入事故发生地点,迅速抢救伤员,疏散其他人员,以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造成人员伤亡无谓增加;保护好施工现场,要求施工现场各物件的位置、颜色、形状等保持事故结束时的状态,以备将来的事故调查取证;及时的和公安、消防、卫生防疫和安全监察等政府部门联系,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必要的支持;向企业负责人及时通报事故的发展动态,借助企业的力量妥善处理事故。
(2)事故发生后的处理。事故发生后,要立即组织事故调查组,通过现场笔录、现场拍照、现场绘图等手段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然后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事故原因的分析工作,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分析出事故的全部原因,在此基础上,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人,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为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编制事故预防措施,在措施中将改善劳动条件、作业环境和提高技术水平放在首位;对广大施工人员进行现场教育,使他们吸取教训,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安全防护;对于事故中的伤亡人员要妥善救治,并按照规定对其进行安置。
第12篇 特种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特种设备的运用在我国越来越广泛,当前特种设备管理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如何才能做好特种设备的维护、特种设备的故障预防、以及怎样才能让特种机械设备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充分发挥其特种设备的特殊功效。所以,做好企业特种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的工作效率,对增强企业的专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种设备已成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生产力。各式特种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单位的作业质量。企业进行安全高效生产必须依靠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保持机械设备的高效和性能最佳,又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何高效的管理特种设备,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高低和企业的效益好坏,因此加强对特种设备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种设备的管理问题与成因
1.1.特种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特种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特种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管用不管修,维修人员也多是应付了事,每当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降低了特种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增加了特种设备的维修费用和运转费用。
1.2.特种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生产条件和作业方法,一味的赶工期、抢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状况,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在设备使用一定周期后,不能按规定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和大修,在日常使用作业中,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生产作业。
1.3.特种设备落后,企业盲目购置
1.3.1.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设备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少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生产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3.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项目的生产要求,新置设备如成“废物”。另外,还有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设备,但又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生产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不得不停机处理,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高效管理特种设备的可行性措施
2.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2.1.1.建立并完善特种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2.1.2.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设备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生产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生产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2.加强特种设备监管和维修
在完善生产和使用各个环节的基础上,逐渐向生产作业源头延伸,促进一个全过程的动态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特种设备的维修方面,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故障诊断,及时、正确诊断出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部位和时间,不仅仅能够降低机械设备的维修频率,还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以便更好的保证企业相关生产作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和故障诊断工作,不但可以保证企业生产作业的连贯性和最大限度的保持机械设备的高效的运行,还可以给企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2.3.做到企业机械设备的全过程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并完善设备管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维护人员的积极性,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投资收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设备的利用价值。作为经营者也应该建立并完善设备的寿命的周期时间表和设备使用的周期费用,对机械设备要进行从开始规划论证,到设备购买,调试安装,再到设备更新改造和设备报废整个过程都进行管理,把最低的机械设备寿命周期的全部费用作为一个追求目标。但同时,有必要把设备的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处理技术先进性和设备经济型时,应当把经济性放在第一位,技术先进性必须要服务于经济性。
2.4.完善特种设备管理维护的信息化
完善特种设备管理维护的信息化,使设备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完全融合,实现对设备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全过程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应当是以发达,丰富的管理信息做基础的,通过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社会生产中信息服务体系为特种设备的管理维护服务。
特种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深刻体会到设备管理是一个协调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好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落实设备更新换代,才能在企业生产运行中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3篇 特种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特种设备的运用在我国越来越广泛,当前特种设备管理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如何才能做好特种设备的维护、特种设备的故障预防、以及怎样才能让特种机械设备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充分发挥其特种设备的特殊功效。所以,做好企业特种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的工作效率,对增强企业的专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种设备已成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生产力。各式特种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单位的作业质量。企业进行安全高效生产必须依靠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保持机械设备的高效和性能最佳,又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何高效的管理特种设备,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高低和企业的效益好坏,因此加强对特种设备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种设备的管理问题与成因
1.1.特种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特种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特种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管用不管修,维修人员也多是应付了事,每当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降低了特种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增加了特种设备的维修费用和运转费用。
1.2.特种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生产条件和作业方法,一味的赶工期、抢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状况,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在设备使用一定周期后,不能按规定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和大修,在日常使用作业中,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生产作业。
1.3.特种设备落后,企业盲目购置
1.3.1.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设备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少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生产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3.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项目的生产要求,新置设备如成“废物”。另外,还有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设备,但又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生产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不得不停机处理,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高效管理特种设备的可行性措施
2.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2.1.1.建立并完善特种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2.1.2.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设备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生产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生产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2.加强特种设备监管和维修
在完善生产和使用各个环节的基础上,逐渐向生产作业源头延伸,促进一个全过程的动态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特种设备的维修方面,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故障诊断,及时、正确诊断出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部位和时间,不仅仅能够降低机械设备的维修频率,还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以便更好的保证企业相关生产作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和故障诊断工作,不但可以保证企业生产作业的连贯性和最大限度的保持机械设备的高效的运行,还可以给企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2.3.做到企业机械设备的全过程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并完善设备管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维护人员的积极性,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投资收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设备的利用价值。作为经营者也应该建立并完善设备的寿命的周期时间表和设备使用的周期费用,对机械设备要进行从开始规划论证,到设备购买,调试安装,再到设备更新改造和设备报废整个过程都进行管理,把最低的机械设备寿命周期的全部费用作为一个追求目标。但同时,有必要把设备的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处理技术先进性和设备经济型时,应当把经济性放在第一位,技术先进性必须要服务于经济性。
2.4.完善特种设备管理维护的信息化
完善特种设备管理维护的信息化,使设备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完全融合,实现对设备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全过程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应当是以发达,丰富的管理信息做基础的,通过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社会生产中信息服务体系为特种设备的管理维护服务。
综上所述,特种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深刻体会到设备管理是一个协调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好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落实设备更新换代,才能在企业生产运行中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4篇 综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也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下文就如何在日常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行了主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或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安全管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抓安全就要抓责任心、抓工作细节。抓安全管理,核心在管理,关键在于人,重点在落实。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安全工作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牢固树立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的思想。
1、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因素
(1)建设工程的特点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劳动强度高,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配套,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合理以及照明、通风情况等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2)参建各方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往往只重视进度而忽视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大部分承包商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
(3)工程承包企业的成本因素导致减少安全防护措施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低价竞标;还有的承包企业实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层层分包,层层收取管理费,大大压缩了一线施工队伍的利润空间。
(4)建筑工人素质不高,安全教育严重滞后建筑工人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一方面缺乏安全常识,不懂得在劳动中合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维权意识差,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按照规定,新工人进场必须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技能和安全知识两个方面,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但大多数企业招收的农民工都没有进行教育,致使这些人严重缺乏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吗,安全操作水平低下,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极差。
(5)安全工作思想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在施工进度、质量、效益、安全几方面发生冲突时,往往忽视安全生产,注重进度和效益安全技术措施专用资金不足,有些连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保证措施都不愿意花钱,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些在个体、私营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2 如何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2. 1 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选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为安全管理夯实基础企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及素质,以及职责的履行、管理制度的落实直接影响安全管理工作,项目经理应该高度关注。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项目经理在组织机构的设置时应在充分考虑安全管理的分管副经理、主管部门,同时结合项目实际,充分考虑项目安全管理风险等级、安全管理难度、工程分部、工程专业、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设置具体安全管理岗位,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在管理机构设置时建议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创优一体化管理,系统化运作。选配专职安全员应综合考虑人员素质,应满足:政治素质好,坚持原则,热爱劳动保护;
安全管理制度分为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责任制。项目经理要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管理制度的编制审批,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安全管理制度首先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方针和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安全管理制度要结合单位生产实际,要全面覆盖工程项目施工的各项活动,要总结适合本单位的实践经验,便于员工执行,不搞烦琐哲学,不做表面文章,文字力求简练,规定要具体,强调可操作性。
2. 2 全面识别危险源、编制检查表,认真组织各类安全检查考核
项目经理要亲自组织相关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全面识别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估,编制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是安全系统工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发现潜在不安全因素的有效工具。检查表的制订必须结合生产系统、行业特点、设备状况、作业环境等因素,全面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周期等,要用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使之既简便、易懂、直观,又能达到检查的目的。
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安全管理也不例外,在安全工作布置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检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和综合性检查。施工场区生产环境复杂,工作面多、工序繁杂、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常规性同时也反映了长期性,安全作业人员应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的检查,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有时带有针对性。
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的检查,虽不是制度化的检查,但其意义非同一般,不定期检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没有预先通知和施工现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对施工单位进行的安全检查,它更具有实际性。
. 3 持续关注安全教育与培训,确保全员懂安全
安全教育与培训是企业为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素质和防范事故能力,搞好安全管理和安全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安全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正确认识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实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科学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自觉执行安全管理方针和各项法令与规章制度,使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观念根本转变,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人为失误。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应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安全教育与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有针对性,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2.4 特别关注“特殊时期”、“特殊作业”的全过程安全管理
特殊时期是指国家重大活动期间、节假日、夜间等特殊施工时期。特殊作业根据不同的行业而定,一般包括:特种作业、新建项目的投产、重要装置开/停车、重大工艺调整、重要部位的检维修等安全风险比较大的施工作业。项目经理应该特别关注“特殊时期”、“特殊作业”的全过程安全管理,充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制度,入场安全教育,检查监督持证上岗及现场各岗位人员履行岗位安全职责情况,检查督促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检查巡视,及时发现和组织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及违反劳动纪律,在应急状态下,应及时按程序启动应急预案。
2.5 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环境、条件的综合。包括安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价值规范文化。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尊重人、爱护人”。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项目经理应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项目经理对安全文化的建设要根据项目实际从长计议、持之以恒,不应急功近利、半途而废。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的通过会议、板报、广播、宣传橱窗、画报、简报、评比交流、献计献策大讨论、安全演讲比赛、节日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同时项目经理应长期抓好以下安全活动:安全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活动、安全生产分析活动、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安全生产竞赛活动、班组安全活动、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等。
3 总结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如何保证建筑的安全施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施工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日常管理中,要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坚持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制度,切实把三级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法律法规等学习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实现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锋.施工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江见鲸.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15篇 浅谈灭火器配置、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灭火器是扑救初期火灾常用的消防器材,保障其合理配置、及时检查维护以及正确使用,是保证灭火器发挥其效能的关键。自《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对规范灭火器在的设计、选择和配置,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使得灭火器在扑救初期火灾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在大量的火灾事故中也暴露出许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在灭火器配置、检查维护和使用等环节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防火设计审核和消防监督检查中,也发现有些单位存在类似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会对发挥灭火器的应有效能造成不利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灭火器的配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规范》的要求,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对某市随机抽选80家单位(含企事业单位及公共娱乐场所)作一专项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家单位门家新开美容院,l家小型私营化工企业)合格,其余78家单位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部分建设单位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没有要求设计单位进行灭火器配置的设计;有些单位虽有设计,但未按设计内容配置,而自行选配,造成配置总量不足、设置点布置不合理,摆放数量过于集中,选择灭火器的类型不适用于设置场所,特别是在应配置abc类于粉灭火器的固体可燃物场所配置bc类干粉灭火器的问题相当普遍。
二是部分单位对灭火器管理的责任制不落实。由于具体管理人员不明确,灭火器没有专人维护,许多配置的灭火器污染严重,大部分放置在阳光曝晒或阴暗潮湿地方的灭火器,贮气压力不足,灭火药剂失效,罐体锈蚀.喷射软管老化破损,人为的随意挪用,造成压力表、喷头连接处松动、喷嘴堵塞变形。
三是部分单位对灭火器经常性检查的措施不落实。已经失去效能的灭火器没有及时委托有资质许可证的维修单位进行检查维修,依旧放置在设置场所,形同虚设,直到着火需要使用时才发现已失效。
四是部分单位对员工维护管理和使用灭火器的培训不到位。尽管初起火灾被及时发现,但往往由于员工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致使小火未被控制而酿成大灾。
五是部分单位领导及防火负责人安全意识不强,尤其是私营业主,为应忖检查,东凑西借,到处挪用其它单位的灭火器,使得灭火器走东家进西家。检查过后,面貌全非。
二、整改措施
为了汲取火灾事故教训,以便单位落实好对灭火器配置和检查维护的管理职责,确保灭火器完好有效,充分发挥其扑救初期火灾的作用,各部门、单位应各尽其责,公安消防机构作为消防监督部门,应发挥其监督职能。
(一)公安消防机构应当依法督促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加强对本单位灭火器的配置和管理工作。
1.建设单位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时,应要求设计单位进行灭火器配置的图纸设计,并按照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合格的设计内容配置灭火器。根据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在非必要场所停止再配置哈龙灭火器的通知》(公通字[1994]94号)的要求,在非必要使用哈龙的场所,一律不准再新配哈龙灭火器,对已经在非必要场所配置的哈龙灭火器,应当根据不同使用对象分别选用abc干粉、二氧化碳或水成膜等灭火器逐步予以替代。
2.各单位要加强对灭火器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要建立灭火器维护管理档案,记明类型、配置数量、设置部位和维护管理的责任人;明确维护管理责任人的职责,主要是保证灭火器不挪作它用,摆放稳固,没有埋压,灭火器箱不得上锁锁闭,取用方便,保持灭火器外表面清洁、干燥,没有锈蚀现象,避免日光曝晒和强热辐射,铭牌完整清晰,保险销和铅封完好,喷嘴或喷射软管畅通,没有堵塞、变形和损伤缺陷;单位要对灭火器的维护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责任人维护职责的落实情况,灭火器压力值是否处于正常压力范围,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等,检查要有详实的记录,同时,要将检查、维修和灭火器完好有效的状态记录制作成卡,挂在灭火器筒体上明示。
3.各单位应当至少每十二个月组织或委托有资质许可证的维修单位对所有灭火器进行一次功能性检查。并根据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灭火器的维修与报废》的规定,对不论已经使用还是未经使用过的灭火器,按期进行水压试验等检查。凡使用过和失效不能使用的火火器,必须委托有资质许可证的维修单位进行检查、更换已损件和重新充装灭火剂和驱动气体。各单位要严格落实火火器报废制度,凡达到规定使用期限的各类火火器,均应予以强制报废,重新选配新灭火器。
4.各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对员工尤其是从事灭火器管理工作的岗位责任人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特别是灭火器维护管理和使用操作的培训教育,要适时组织灭火演练,确保每个员工都会正确维护和使川灭火器,有效扑救初期火灾。各单位应当保存培训和演练情况的记录,以备公安消防机构检查。
(二)公安消防机构要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和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在非必要场所停止再配置哈龙灭火器的通知》,加强对单位落实灭火器配置和维护管理职责的监督检查,切实增强单位扑救初期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
1.设计单位要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纳入建筑工程防火设计内容;公安消防机构要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纳人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的内容,并作为受理的前提条件之一,对缺少建筑火火器配置设计内容的工程项目,公安消防机构可在告知建设单位予以补充后,退回重新申报。
2.公安消防机构要将单位落实火火器配置和维护管理职责的情况纳入日常监督检查的必查内容。重点抽查火火器配置的类型、数量、设置位置、哈龙火火器替代、完好有效情况、单位落实防火检查、培训和演练情况以及员丁对火火器使用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三)公安消防机构要督促有资质许可证的灭火器经营、维修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售、维修灭火器,从源头上把好灭火器的质量关。
灭火器经营、维修单位应按规定参加年审,主动接受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检查;并通过合法途径、采取合法手段,确保出售、维修的灭火器质量合格;对送检维修的灭火器,应当作出记录,交给相应单位的灭火器管理责任人。维修单位不得将应当报废的灭火器再予以维修使用,或刷漆、铭封、贴标签后转卖给他人。
公安消防机构在依法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时,既要严格、公正和文明执法.又要体现出服务宗旨和保持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各单位落实保障灭火器有效好用的具体措施,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促进单位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使灭火器在扑救初期火灾时,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防止和减少重大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以上只是本人对火火器有关问题的粗浅认识和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