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有哪些
有限空间操作规程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内部存在危害安全健康的环境因素,如氧气不足、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高温、低温、湿滑、淹溺、坍塌、坠落等风险的空间。这些空间可能包括储罐、管道、地下室、坑洞、隧道、烟道、压力容器等。
目的和意义
制定有限空间操作规程,旨在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因忽视安全规定而引发的事故。规程的实施能够明确作业流程,规范操作行为,降低职业危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有助于企业维护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注意事项
1. 作业前评估:在进入有限空间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危害,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并记录评估结果。
2. 许可证制度:执行有限空间作业需获得书面许可,许可证应包含作业内容、时间、地点、负责人及应急措施等信息。
3. 安全监护:作业期间,现场必须有专人监护,监护人不得离开岗位,随时关注作业情况,确保通讯畅通。
4. 气体监测:在进入有限空间前,必须进行持续的气体监测,确认无有毒有害气体超标。
5. 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需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安全带、防尘口罩等,确保在危险环境中能安全作业。
6. 应急准备:现场应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如安全绳、救生圈、急救箱等,且作业人员应接受应急救援培训。
7. 通风换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制通风,改善有限空间内的空气质量。
8. 禁止单独作业:任何时候,有限空间内不应只有一名作业人员,以防意外发生时无人救援。
9. 定期检查:企业应定期对有限空间操作规程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10. 培训教育:所有参与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都应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执行有限空间操作规程时,务必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作业安全,防止事故发生。任何疏忽或违反规程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每一位作业人员和管理者都应对此保持高度警觉。
有限空间操作规程范文
第1篇 有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
1、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前,严禁进入该作业场所。
2、确保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现场的空气质量。氧气含量应在18%以上,23.5%以下。其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粉尘容许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
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
4、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36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5、发现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时,检测人员应同时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表、可燃气体测试仪等设备进行检测。
6、检测人员应佩戴隔离式呼吸器,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
7、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
8、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9、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
10、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
11、 如果作业场所的缺氧危险可能影响附近作业场所人员的安全时,应及时通知这些作业场所的有关人员。
12、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
1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
14、在密闭容器内使用二氧化碳或氦气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确保空气符合安全要求。
15、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油罐、反应塔、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
16、当作业人员在密闭设备内作业时,一般打开出入口的门或盖,如果设备与正在抽气或已经处于负压的管路相通时,严禁关闭出入口的门或盖。
17、在地下进行压气作业时,应防止缺氧空气泄至作业场所,如与作业场所相通的设施中存在缺氧空气,应直接排除,防止缺氧空气进入作业场所。
第2篇 有限空间检修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为规范员工在生产作业现场安全操作行为,杜绝人为责任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确保生产正常有序开展。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公司相关安全管理规定,特制定有限空间检修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一、必须按照“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先进行通风,在测定其含氧、有害气体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浓度前,禁止进入该作业场所。
二、至少4人同时作业,1人操作,2人监护,1人监测有毒有害气体。
三、检查气体监测仪及其他防护用品是否正常,并在井口3~5米处设安全警示标志。
四、打开井口盖板将其放置于安全位置,并强制通风1小时以上。
五、使用气体检测仪对井内上、中、下三个位置进行监测,且每个位置检测时间均不少于三分钟,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下井作业。作业中断超过30min,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前,应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六、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必须的安全防护用品。
七、监护人员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必须不间断对井内有毒气体进行监测,如发现超标,必须立刻通知作业人员撤离。
八、井下作业人员感觉不适或出现其它危险情况时,应立即将其移出井外实施抢救或呼叫救援。
九、作业完成后,应将所有工具、材料及设备移出作业区。
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切实做到:禁止违章指挥,禁止不安全的人员上岗操作,禁止员工在不安全的岗位上操作,禁止员工在无安全保障的现场作业。
十一、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
第3篇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操作规程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操作规程
1、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前,严禁进入该作业场所。
2、确保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现场的空气质量。氧气含量应在18%以上,23.5%以下。其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粉尘容许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
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
4、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36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5、发现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时,检测人员应同时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表、可燃气体测试仪等设备进行检测。
6、检测人员应佩戴隔离式呼吸器,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
7、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
8、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9、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
10、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
11、如果作业场所的缺氧危险可能影响附近作业场所人员的安全时,应及时通知这些作业场所的有关人员。
12、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
1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
14、在密闭容器内使用二氧化碳或氦气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确保空气符合安全要求。
15、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油罐、反应塔、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
16、当作业人员在密闭设备内作业时,一般打开出入口的门或盖,如果设备与正在抽气或已经处于负压的管路相通时,严禁关闭出入口的门或盖。
17、在地下进行压气作业时,应防止缺氧空气泄至作业场所,如与作业场所相通的设施中存在缺氧空气,应直接排除,防止缺氧空气进入作业场所。
第4篇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1、有限空间作业前按工艺图纸确定管道断开方案,并加盲板,做好记录。
2、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票。
3、有限空间作业需有专人监护,并应确定内外互相联络方法和信号。
4、有限空间出入口应无障碍,保证畅通无阻。
5、进入盛装过可燃、有害物质的设备内作业,必须对容器内气体、液体进行清理置换,并经检测有限空间内可燃、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符合要求后方能进入作业。
6、作业人员应穿戴、佩带符合要求的劳动工装和防护器具。
7、作业人员必要时采取轮班在容器内作业的方式。
8、作业前、后登记和清点人员、工具、材料,防止遗留在设备内。
9、必要时有限空间外配备应急救护用具和灭火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