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操作规程有哪些
篇1
有限空间操作规程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内部存在危害安全健康的环境因素,如氧气不足、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高温、低温、湿滑、淹溺、坍塌、坠落等风险的空间。这些空间可能包括储罐、管道、地下室、坑洞、隧道、烟道、压力容器等。
篇2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作业前评估与准备
2. 作业许可证的申请与审批
3. 作业现场的安全布置
4.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5. 通风与气体检测
6. 作业过程中的监护与通讯
7. 应急预案与紧急撤离
8. 作业后的清理与封闭
篇3
1. 识别有限空间:在作业前,务必识别出所有可能的有限空间,如储罐、管道、地下室等。
2. 危险评估:对每个有限空间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危害,如有毒气体、缺氧或机械危险。
3. 许可证制度:实施有限空间进入许可证制度,确保所有作业都有书面批准。
4. 个人防护装备:为作业人员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安全带等。
5. 持续监测:在作业期间持续监测空间内的环境条件。
6. 应急计划:制定并演练应急救援计划,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篇4
有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在封闭或者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内部可能存在危害安全健康的环境条件或物理化学危险因素的空间内进行的作业。这些空间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储罐、管道、地下室、污水池、反应釜、烟道、隧道、粮仓等。
篇5
有限空间检修作业涉及到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和评估:确定有限空间的类型、风险因素和可能存在的危害。
2. 许可程序:获取必要的工作许可证,并确保所有参与人员了解作业要求。
3. 准备工作: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并进行设备检查。
4. 检测和监测:在进入前检测氧气含量、有毒有害气体和蒸汽,以及潜在的爆炸性环境。
5. 进入和作业:安全进入有限空间,执行预定的检修任务。
6. 监护:指定专人进行现场监护,随时准备应急响应。
7. 应急计划:制定并演练应急撤离和救援计划。
8. 完工清理:作业完成后,清除现场,恢复有限空间至安全状态。
9. 记录和报告:保存所有相关的作业记录和检测数据,以便审查。
有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范文
1、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前,严禁进入该作业场所。
2、确保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现场的空气质量。氧气含量应在18%以上,23.5%以下。其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粉尘容许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
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
4、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36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5、发现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时,检测人员应同时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表、可燃气体测试仪等设备进行检测。
6、检测人员应佩戴隔离式呼吸器,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
7、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
8、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9、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
10、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
11、 如果作业场所的缺氧危险可能影响附近作业场所人员的安全时,应及时通知这些作业场所的有关人员。
12、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
1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
14、在密闭容器内使用二氧化碳或氦气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确保空气符合安全要求。
15、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油罐、反应塔、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
16、当作业人员在密闭设备内作业时,一般打开出入口的门或盖,如果设备与正在抽气或已经处于负压的管路相通时,严禁关闭出入口的门或盖。
17、在地下进行压气作业时,应防止缺氧空气泄至作业场所,如与作业场所相通的设施中存在缺氧空气,应直接排除,防止缺氧空气进入作业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