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管理制度 > 施工管理制度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7篇

更新时间:2024-05-11 查看人数:33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

包括哪些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提高施工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工程项目管理:定义项目目标,制定施工计划,分配资源,监控进度,确保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安全管理:制定安全规程,进行风险评估,实施安全教育,确保施工现场无事故。

3. 质量控制:执行质量检查,确保施工材料、工艺和结构符合标准。

4. 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尘土和其他污染,遵守环保法规。

5.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考核和激励员工,保持团队稳定和高效。

6. 供应商和承包商管理: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和承包商,确保其履行合同义务。

安全

安全是地铁施工的首要任务,具体措施如下:

1. 安全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安全培训,了解安全规定和应急处理程序。

2. 现场标志: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划分安全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 个人防护装备:所有工人都应佩戴必要的安全帽、反光服、防护眼镜和手套等。

4. 机械设备检查:定期检查施工设备,确保其运行正常,避免故障引发事故。

5. 风险评估:对每个施工阶段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预防措施。

6. 应急响应: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确保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清单

以下是地铁施工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清单:

1.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定期更新。

2. 设立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安全管理。

3. 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4. 设置噪音和尘土监测点,确保排放达标。

5. 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复训。

6. 对供应商和承包商进行资质审查,签订安全协议。

7. 实施每日安全巡查,记录并解决安全隐患。

8. 建立事故报告机制,确保事故信息及时上报和处理。

9. 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正确使用。

10. 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和演练。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持续改进,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的施工目标。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施工环境和需求。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范文

第1篇 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引言

安全管理工作己在我国得到了日益重视,尤其是在加入了wto后,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已作为和生产管理并列的一项企业管理重要内容。而建筑业是伤亡事故多发的行业,仅次于矿山作业。隧道施工具有建筑业和矿山业的一些共同特点,施工危险程度大,安全隐患多。盾构施工隧道技术是一项先进的隧道施工技术,开挖面处在盾构体的保护下,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土体失稳或冒顶带来的人身伤亡事故,近年来,在上海、广州、北京和深圳等地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由英国工程师布鲁诺尔发明于1818年,并于1825年运用于工程实践。我国从1956年开始引进盾构施工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逐渐成为城市地下铁道施工的主流方法,其特有的安全施工和管理问题引起犷广泛注意,本文为结合多年的盾构施工实践和安全管理经验的总结。

2盾构机刀盘前的压气作业

2.1盾构机的压气作业

当操作人员必须进人盾构机前体刀盘内作业时,如果盾构机前方或上方的土体不能自稳,上体可能通过刀盘的开日处进人刀盘内,威胁作业人员的安全。大多先进的盾构机均配备了压气系统,即通过密封刀盘和盾构前体的通道,向刀盘内注入无油空气,使刀盘内的压力升高,以达到平衡外侧土体压力的目的,压力最大可达到3-4kg/cm2。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适应性,一般在通道卜设置密闭的过渡增压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压力变化带给操作人员的影响。由于操作人员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工作,刀盘内空间狭窄,不能有多人同时作业,压人的空气质量也可能含有一定的杂质,且工作面的环境温度将会很高,当操作人员出现不适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减压过渡后才能得到医疗。因此,压气作业是盾构安全施工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危险源。

2. 2压气作业的相应措施

(1)尽量减少在不良地质条件下进人刀盘内,尽可能地在基本可以自稳的地层中进行开舱作业,这样可以不用压气作业。因此,要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前或推迟进人刀盘内,尤其是更换刀具时要有预见性。

(2)要挑选身体健康、强壮的工人作为进人刀盘内的操作人员,并经过职业病医院严格的身体检查,确保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一般压气作业一天不宜超过4小时。

(3)如需压气作业时,一定要选用无油型空压机,确保空气质量,减小环境污染。

(4)准备好通迅工具,无间断地保持联络。

(5)做好应急准备,必要时要能在减压舱(刀盘与盾构前体间的密封过渡通道)内抢救伤员,并与有关医院签好急救协议。有条件的要配备专用的流动医疗舱,以便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保持伤员所受体外压力差基本一致。

3盾构刀具更换

随着地质条件的变化,隧道掘进过程中需要对刀具进行更换,尤其是当岩石强度较高时,需要更换滚刀。滚刀一般是背卸式,以方便拆卸,但相对而言,滚刀重量大、四周光滑、没有固定点、搬运困难、安装和拆卸均要比刮刀、割刀难得多。刀盘内空间狭窄、不能多人同时作业,也很难借助机械,往往刀盘内湿滑,刀盘下部充满了泥土或者是泥浆,刀盘开口处还可能有不稳定岩土掉入,影响刀具更换。因此,进人刀盘内更换刀具是盾构施工过程中一项相对较危险的作业工序,许多施工单位在刀具更换时,时有轻重伤事故发生。

进行刀具更换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当地质条件不好、开挖面地层有可能失稳时,应预先对地层进行加固处理,可采取注浆或洞内加支撑等办法防止岩土掉块对作业人员的伤害,尤其是作业人员在搬运刀具过程中遇意外物体打击极易失衡,轻则将刀具掉人刀盘内,要花费相当时间才能打捞上来;重则人易被滚刀碰伤,甚至有可能滑人刀盘底部,被滚刀二次击伤,造成严重后果。

(2)除了对地层采取必要的措施外,还要做好其它准备工作,如对刀盘内的积土或淤泥和泥浆进行清理,尽量保持刀盘内作业空间位置,搭设稳固的临时支架和作业平台,提供充足的照明,包括行灯等局部照明工具。

(3)选派技术精、能吃苦、体质好的作业人员进行刀具的更换工作,尤其相互之间要配合娴熟,尽量缩短盾构机停止时间,防止土体失稳。如有土体严重失稳,可分次完成刀具更换,一般这时土体强度不大,盾构机可掘进数环后再更换另一批刀具。软土地层中盾构机停止时间以不超过两天为宜。

(4)滚刀重量大、边缘光滑、不宜固定,应尽量借助机械装置安装和拆卸滚刀,如合理运用葫芦等起重装置和滑轨等移动装置,以及支架等固定装置,操作时要倍加小心。

(5)刀盘内潮湿,水气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会产生雾化现象,对电器、电线绝缘性能要求高,需选用24v以下的安全电压。

(6)刀盘非期望转动伤人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屡有发生,因此,重新启动盾构机时一定要再三确认土舱内没有操作人员和工具材料已全部回收,最好能实现安全本质化,即在盾构设计或改造时,锁定原操作室的控制开关,在人闸口增设控制开关,并实行重复挂牌清点制度。

第2篇 地铁盾构施工进出洞安全管理规定

盾构机进出洞是隧道施工中一项高风险的分部分项工序,人机交错、立体施工的特性十分显著。整个施工作业环境处于一个整体的动态之中,蕴藏着土体坍塌、环境破坏、管线事故、起重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多种事故发生的可能。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工程风险,如果没有严密的专项施工方案、精心的施工组织、严格的过程监控,还有可能造成对隧道上部、工地周遍建筑和其他管线设施的破坏。为了确保进出洞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特做如下规定:

一、施工所必备的管理资料

1、施工单位

①进(出)洞施工专项方案。(经总承包方总工程师批复)

②安全技术交底(由分管安全副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实施)

③安全专项教育(由项目安全员实施,全体施工人员签字)

④安全设施验收(包括对进出洞脚手架、高空临边围护设施、吊架、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设备员共同验收)

⑤进出洞作业人员中特殊工种的操作证复印件

⑥危险作业监控记录(由安全员填写,使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表式)

⑦进(出)洞施工前的专项安全检查

2、监理单位

①对进(出)洞施工方案的审核、总监理工程师的签字

②对进(出)洞施工的旁站监控记录

③进(出)洞施工前的专项安全检查

二、组织人员保证

为了在进出洞施工中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从而确保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要求各施工、监理单位在投标时所承诺的到位人员,必须全部到位,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调离岗位,如发现有类似情况将按责任违约进行经济处理;如确需人员变动的,应向所在项目公司提出申请按程序调换,调换人员不得低于原人员资质。

三、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

1、所有进场的特种设备必须经过深圳市机械检测中心验收合格(包括租赁设备),其他设备必须由现场项目经部自检,经总承包单位(具有法人资质单位)安全部门验收合格,监理单位审核通过后挂牌施工(如:电焊机、卷扬机以及其他施工机械)。

2、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具有针对性较强的安全专项教育,以履行签字手续为准。

3、避免交叉作业,必须交叉作业时项目负责人应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以规范作业人员得操作规程及安全意识。 .

4、合理配备进出洞施工所必须使用的起重工具(包括钢丝绳、卸克、滑轮、绳卡、环链葫芦、千斤顶、撬杠)等,这些工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认真的检查。

5、为了便于施工,必须确保施工现场的各类安全通道畅通。(包括上下井钢梯、人行通道)。

6、凿除洞门所搭设的脚手架必须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规范jgj130-2001》,并经过验收(审批程序同前)。

7、现场进行吊装作业时,必须采取两级起重指挥(地面和井下各设一名指挥)。

8、在地下动火区域动用明火时,必须按照动火审批程序办理动火证,并落实专人监护严格监控,在动火时必须远离易燃物品,特别是防止洞门橡皮圈和气囊燃烧,并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现场的氧气、乙炔皮管必须理顺,严禁乱拖乱拉。

9、在洞门土体暴露的情况下,应设置警戒线,禁止人员靠近。

10、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够的开关电箱,严格执行两级漏电保护要求,各类电源线严禁乱拖乱拉(具体参照施工用电管理)。 。

11、上下起重指挥人员与行车司机进行密切配合,严格进行现场监控指挥,做到重物下不得站人。

12、洞门凿除要连续施工,尽量缩短作业时间,以减少正面土体流失带来的安全隐患。开凿、清除顺序:由下至上。整个作业过程中,由专职安全员进行全过程监督,杜绝安全事故隐患,确保人身安全。

四、应急管理

一旦在进出洞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伤害事故以及土体流失引起的建筑物沉降和位移,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扩大,将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1)工伤事故的救援和处理

①井下人员发生工伤事故,必须将其平稳的转移到地面,因此应当配备一只应急救援吊笼.施工现场还应配备担架、止血物品。

②井上并下要保持良好的信息畅通渠道,同时必须配备好四部以上的对讲机。

③工地大门、出入口、施工通道,都必须确保畅通,以保证紧急情况下救护车辆的顺畅通行。

④重伤以上事故发生后,必须按我公司事故报告程序及时上报。

2)突发工程事故的应急处理

对地质条件差、井口上方有各类建筑物、地基加固效果不佳的出洞,应当在现场配备水泥、黄沙、聚胺脂、压浆泵等材料和设备,施工人员随时待命,应对将发生的突发情况。

第3篇 某地铁工程施工管理保证措施

地铁工程施工管理保证措施

1)项目经理部认真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实行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质量目标制定本标段工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及创优规划,认真做好施工组织及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一票否决制。

2)认真贯彻执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加强施工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专用条款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国家及北京市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组织施工。成立专业防水小组,加强防水施工及管理,保证隧洞不渗漏。

3)严格执行国家、北京市、甲方代表、监理工程师颁发的各项质量管理办法,接受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市政工程监督站等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积极参加监理工程师组织的现场例会,认真落实会议纪要。

4)定期召开内部生产协调会,总结和检查前一阶段工期、质量、安全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布置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确保工程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

5)人员组织与安排

健全质量管理组织,完善质量保证体系。配齐配足施工管理、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切实做到责任明确、工种齐全、奖罚及时,使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工程质量挂钩。

投入本标段的主要管理人员及施工技术人员,均参加过多项地铁车站、区间隧道施工建设,具有丰富的地铁施工经验。为保证本标段工程的建设质量,成立以单位总工程师为组长,有地质、地铁施工、防水、机械、工程试验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现场,帮助现场优化施工方案、解决施工技术难题。

配备熟练的技术工人,如隧道工、电工、电焊工、木工、混凝土工、架子工、起重工、钢筋工、施工机械操作等技术工人,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规定持证上岗的人员全部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岗位证书后上岗。

具体标准如下:

(1)本项目的管理人员,均由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并具有一定的地铁施工及管理经验的技术、经济人员组成。

(2)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各种领班以上人员均具有符合有关规定的资质。专业工种人员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培训考核,获取上岗证及相应技术等级,持证上岗。新工人、变换工种工人上岗前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3)施工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前,编制施工工艺及具体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操作者进行培训。

6)物资、设备管理措施

(1)甲方供应的材料在使用前将材料出厂质量合格证书、施工单位检验、试验合格证书等送交监理工程师审批,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再复检,合格后进厂使用。

(2)自行采购钢筋、土工布、防水板、止水带、水泥等材料,按采购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对分供方进行评审,采购前向监理工程师报送产品合格证明和样本,按合同、《技术规范》或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合格后进行采购。对不符合设计或标准要求的,禁止进入施工现场。对符合设计和标准要求的进场材料,进行标识,实现材料质量可追溯,确保工程材料不被混用。

(3)所有进场材料分类分区保存,保证其整洁有序,不受天气及施工的影响,不影响周围设施的使用,不影响环境质量。

(4)施工组织安排的主要施工机械(包括备用机械)按时到达施工现场,并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在施工期间保持状态良好,保证满足施工质量的需要。

7)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1)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图纸及施工设计复核签字制度。总工程师组织经理部技术人员详细熟悉、审核施工设计图纸及资料,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监理工程师,审核完成并由总工程师签字后交付使用。

(2)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

①将各分项工程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保证质量及安全措施等向领工员、工班长书面交底。

②施工技术交底,执行书面交底,包括结构图、表和文字说明。交底资料详细准确、直观,符合设计、施工规范和工艺细则要求,交底资料经第二人复核确认无误签字后,交付领工员、工班长签收。交底资料妥善保存备查。

③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部技术部门根据设计文件、图纸编制施工手册,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工程内容交底。施工手册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工程范围、工程数量、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工期要求、结构尺寸等内容。

(3)严格执行测量复核签字制度

①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分两级管理。遵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及招标文件有关规定。

②工程范围内控制桩,由项目经理部精测组负责接收、使用、保管,并保护和保存好工程范围内全部控制网点、水准网点和自己布设的控制点。

交接桩时现场逐一查看、点交桩橛,双方在交接记录上详细注明控制桩的当前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并进行签认。

总工程师组织复测,复测精度按有关规定执行,如误差超过允许值范围,及时报告业主、监理工程师。

③根据监理工程师会同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范围内有关控制网点、水准网点,与控制桩点资料进行复测验算,施工测量放样前向监理工程师送施工测量报审表,放样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测确认。

④施工过程中,作业队负责施工测量,进行施工放样、定位、控制桩点护桩测设保护和工序间检查复核测量。

认真贯彻执行测量复核制度,外业测量资料由第二人复核,内业测量成果经二人独立计算,相互校对。

⑤测量原始记录、计算资料、图表真实完整,并妥善保管。工程竣工后,按设计图纸进行竣工测量,确保达到设计要求,并绘制竣工图。

⑥测量仪器按计量部门规定,定期进行标定,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证状态良好。

(4)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按施工网络计划节点工期分段控制,实现均衡生产,保证工程质量。

(5)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本标段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施工方案优化工作,以求得施工方案的先进、科学和保证工程质量。

(6)为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我单位将进行施工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即施工计划进度网络、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资源管理、工况变化、设计变更、施工监测等全部进入计算机系统,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实现一次调整,全盘优化的目标。

(7)配备先进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按招标文件及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对进场原材料、各种成品、半成品构件进行检验和试验。

(8)工程设计变更:施工中不擅自对地铁工程设计进行变更。施工中提合理化建议涉及对设计图纸或施组的变更及对材料、设备的换用,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9)

关键工序实施前编制详细的工艺细则及作业指导书,并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

(10)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工序完成后经自检、互检、质检工程师专检合格后,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证,报监理工程师,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后,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11)加强施工监测工作,利用监测数据分析施工现状,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

(12)由项目总工程师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工班长、领工员等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分析工程质量要点,制定预防措施。

(13)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开展tqc工作;成立质量qc攻关小组,围绕以下重点工序展开活动:

①结构防水施工工艺

②信息化管理

③施工设计

④钢管柱施工工艺

通过qc小组活动不断将其成果应用于施工当中,提高施工水平,保证工程质量。

8)收尾阶段质量保证措施

(1)制定收尾阶段施工计划,对剩余工程数量、材料、机具、人员需求量作出具体安排,保证收尾阶段工程质量。

(2)工程将要竣工前,由经理部主管生产的副经理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对收尾工程进行自验,清点未完及需要修补的项目,采取措施一项一项加以落实。

(3)组织技术人员对竣工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编制装订归档,其整理标准按照甲方及监理工程师要求执行。

(4)在工程交工验收之后,项目经理部制定质量回访计划,对已完工程存在的缺陷负责保修。

(5)在工程交工验收之前,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关于工程质量保修的有关规定与甲方签订工程质量保修书。确定工程质量保修范围和内容,在质量保修期内,承担保修责任。在保修期发生质量问题,我单位将全力予以整修,确保业主满意。

9)施工技术文件、资料管理

(1)工程施工技术文件和资料,由经理部技术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分类保管,并建立管理工作制度,以明确管理责任。

(2)指定专人及时填写工程日志,保证内容详细、真实、齐全,字迹清楚。

第4篇 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分析防治管理

一、 城市地铁施工事故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地铁建设规模逐步增大,地铁施工事故分别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时有发生。据相关人员初步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发生24起地铁施工事故(如表1)。其中以上海地铁4号线和广州海珠城基坑施工,导致房屋变形坍塌的社会

负面影响较大(如图1)。

图1 上海地铁4号线事故导致房屋变形坍塌

二、 地铁事故分析

事故主要由于施工技术和安全防护不当原因造成,造成事故由于施工技术原因有16起占66.6%,其中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防止不当或不可预见等原因造成事故。

安全防护原因有8起,占33.4%,其中主要是由于机械原因(如龙门吊等)造成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分析如表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因为地铁施工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扰动而发生坍塌事故的占63%,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地铁工程的特殊性的影响,施工过程的控制措施不当所引发的。

地铁工程的特殊性:

地铁工程具有投资大、施工周期长、施工项目多、施工场所隐蔽、施工技术复杂、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等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多和对社会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属于高风险工程。地铁施工可能会对施工影响区内环境,如地面建筑物、道路、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网等的安全造成影响和破坏。

1.地铁施工面临的“四大环境”。即“地表建(构)筑物环境、地下管线环境、地下水环境、地层覆盖环境”均存在不明确性。

2.地铁工程的隐蔽性、施工复杂性、地层条件和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突出,这也加大了施工技术的难度和建设的风险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3.施工作业区域环境影响:地铁隧道内存在粉尘、噪声、有害气体、高温、潮湿等不良环境因素;另外,风、水、电、机械设备、原材料、建筑垃圾和运输车辆与施工人员争空间。

4。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影响:根据目前地铁隧道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施工条件限制, 作业人员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在狭小的洞室中从事单调、艰苦、危险的重复劳动。同时承受噪声、有害气体、高温等不良环境的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受到压抑,自我安全防卫能力很容易降低。

三、地铁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分析

地铁施工重大危险源主要有如下五点:

(1)盾构法的重大危险源:掌子面支撑。

危害表现:开仓时掌子面失稳导致相邻建(构)筑或地表变形严重或产生喷涌。

盾构施工过程中若遇“人头石” 即大粒径卵石和漂石处理难。只能通过盾构打开土仓,进行人工破碎,易产生掌子面失稳坍塌事故。

盾构机行走姿态控制难度高。由于地层砂卵石直径大、含量高,且地层较软弱,盾构掘进极易造成跑偏,而纠偏时又易产生建筑空隙引起地面正常沉降,甚至产生塌陷事故。

地下水压大。由于地下水位高,砂夹卵石层透水性强且含有大量细砂,如处理不当隧道内易产生喷涌灾害性事故。(例南京市地铁遭受水淹事故)

盾构法施工安全隐患

用盾构法修建隧道,它引起地层位移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的地层损失、地层原始应力状态的改变、土体固结及土体的蠕变效应、衬砌结构的变形等。因此,能否有效控制地层位移(主要为地面沉降)是盾构隧道施工成败的关键之一。

盾构法施工导致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正常沉降

沉降原因:主要是施工现场的客观条件,如地质条件或盾构施工工艺的选择。

第二类:非正常沉降

沉降原因:主要是施工中盾构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如盾构操作过程中各类参数设置错误、超挖、注浆不及时。

第三类:灾害性沉降

沉降原因:施工中盾构开挖面有突发性急剧流动,甚至暴发性崩塌,使地面塌陷。主要原因是遇到地下水压大或透水性强的颗粒状土体不良地质条件。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主要有:

(1)主观因素:它同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等因素有联系,具体体现在:

a.盾构严重超(欠)挖引起地面沉降,

b.盾构机推进时,推进参数匹配不合理,

c.盾构同步注浆不足,

d.由于地层砂卵石直径大、含量高,且地层较软弱,盾构掘进极易造成跑偏,

e.较长时间盾构停止推进,因千斤顶漏油而导致盾构后退。

(2)客观因素:

a.盾构的选型

b.由于注浆材料本身体积的收缩,产生“建筑空隙”

c.盾壳移动对地层的摩擦和剪切,造成对土体的扰动

d.在土压力的作用下,隧道衬砌的椭圆度变形也会引起沉降。

盾构施工控制重点

(1)盾构机拆、装、运(起重吊装、道路运输应有专项方案)

(2)盾构机进出洞门(反力架的强度、盾构机自身的旋转、加固区的加固强度)

(3)起重作业(工作井口处管片泥土的垂直运输,上下交叉作业)

(4)洞内轨道运输(人员与车辆分道并进行隔离、洞内二次注浆人员防护)

(5)管片拼装(联接螺栓是否上紧)

(6)10kv高压线(防触电)

(7)盾构机穿越地下障碍物(高层或重要建筑、构筑物、煤气、水、电、通讯等管网)

(8)盾尾注浆压力及量的控制(防止地面凸凹)

(9)施工通道的设置

(10)门吊运转作业

(11)洞内动火管理

(2)矿山法的重大危险源:衬砌支护。

危害表现:相邻建(构)筑或地表变形严重或围岩坍塌或地下涌水。

矿山法施工安全隐患

矿山法施工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以下六种类型:

第一类:地下涌水

主要原因: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压力大。

第二类:隧道开挖时冒顶片帮

主要原因:地层结构松散、含软弱砂夹层等不良地质状况。

第三类:地表沉陷和相邻建筑物变形

主要原因:衬砌背后的建筑空隙填充不密实等因素。

第四类:支护结构失效

主要原因:设计方案考虑不周,支护结构选型或支设不当。

第五类:隧道通风不足导致中毒窒息

主要原因:通风设备选型不当,通风管路堵塞、破损。

第六类:触电事故等其它因素

主要原因:未使用安全电压,漏电保护设置不当。

(3)明挖法的重大危险源:深基坑。

危害表现:相邻建(构)筑变形或基坑壁坍塌。

(4)明挖车站施工的重大危险源:高大模板

危害表现:支模架失稳坍塌造成群死群伤。

(5)起重设备:塔吊或龙门吊

危害表现:塔吊折臂或倒塔,龙门吊倾斜事故。

四、地铁工程风险规避措施

依照《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完善有专业针对性的专项施工安全管理办法;按照工程在地政府现行的《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施工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对地铁施工的深基坑、高(大)模板、起重机械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制度和标准:

1.建立和实行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这种风险管理包括辨识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内容涉及探明风险源、分析风险因素、根据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影响大小评估工程风险等级,以及建立监测系统,采取预防措施规避或转移风险等。

2.制定《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借鉴建筑工地的深基坑管理办法,进行暗挖工程施工方案评估,加强安全监测。同时,积极构建专家参与的中介安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安全中介机构或专家的力量,按照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施工单位对暗挖工程重大危险源部位施工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邀请专家对方案进行咨询评估。同时,必须加强对地铁施工现场沿线道路及相邻建(构)筑物的安全监测。通过该规定的实施,从制度的建立来保障地铁工程的安全施工。

3.编制企业《地铁工程暗挖施工安全技术标准》。鉴于当前尚无国家性的关于地铁暗挖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标准,可借鉴北京、上海、沈阳等地的地铁工程安全管理的有益做法,根据工程的水文地质情况、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沿线的地下管网分布情况以及明挖、暗挖施工工艺方法等,建立和完善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的企业标准,为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4.充分发挥社会技术资源。与工程所在地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专家组保持联系,针对地铁工程施工专业性强,施工难度大,危险源隐蔽的特点,可聘请在地铁设计、施工、监理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重大技术方案的会审和论证,参与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参加地铁施工重大危险点源抽查和专项整治活动,进而起到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的专家库作用。

5.在地铁施工工地安装安全风险远程监控系统。在所有的地铁施工工地尤其是在各风险点都安装摄像头,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工地进行24小时监控,并设立四级风险警报,一旦发现问题,信息会立刻反馈到控制平台,便于及时有效发现安全隐患。项目经理部、子(分)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网络实行远程监控。若地铁施工工地围档不规范对交通造成影响、施工组织不当、施工存在安全隐患、工地发生事故或者在工地发生治安事件,相关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实时掌握现场情况,能够立即要求施工单位采取措施整改解决。

6.制定《地铁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做到超前预想,提前防范;发生事故,可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同时,可成立常设的抢险专家组,并定期组织演练。

地鐵施工的五條原則﹕

一是建立一系列的安全規章制度﹐強化各級安全管理職責﹐明確各級安全管理的責任。

二是實施重要技術方案業主審批制﹐未經論證﹑審批的方案不得開工﹐並在安全措施上加大投入﹐進一步提升設計對安全的把關。

三是加強對地鐵施工及周邊建筑物監測﹐對管網的監測數據進行動態控制﹐建立動態數據控制網絡。

四是嚴格實施風險源控制﹐加大對風險源的投入和控制力度﹔健全風險源管理制度﹐將地鐵二號線所有的風險源進行梳理並制定相應的預案和措施﹐實施動態的安全管理檢查﹔進一步明確業主﹑設計﹑監理﹑施工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責任。

五是對發生事故的責任弄清查明﹐用行政和經濟的措施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進一步提高對施工方在安全管理方面考核的比重﹐對于施工方造成的事故嚴肅查處。

稳定降水作业是地铁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应针对供电线路易发突然停电事故的实际情况,配备备用发电机,确保停电后能够立即启动自备发电机,恢复降水施工。

地铁施工过程中对线路及沿线两侧建筑物倾斜和沉降、道路及各种管

线沉降、土体位移、水位变化、桥梁墩台位移、隧道收敛及拱顶下沉等进行及时的监测、分析和信息反馈,

第5篇 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日显涌堵。地铁具有用地集约、能耗低、安全、正点、舒适等特点,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目前,各大中城市都掀起了地铁建设的高潮,地铁工程施工存在施工空间小、空气不流通、粉尘噪声严重超标、各专业交岔作业、且基本都是高空作业等制约地铁施工安全的因素。如何控制好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搞好地铁施工的安全管理,是我们每个地铁施工管理者深思的课题。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广大劳动者的关怀,为我们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全第一”是我们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实现安全第一,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必由之路。我们都知道,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构成的。这三方面的因素在地铁施工现场比比皆是,这些因素如果不进行预防和治理,经过量的积累就会出现质的飞越,出现安全事故。如何预防事故和治理地铁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本人就从事地铁施工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必须强化全体参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通过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项目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知识,不断提高全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再通过宣传、用其他单位出现的安全生产事故开展反思等主题活动形式,形成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员工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安全生产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进一步得到深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遵章守纪、拒绝“三违”等就会变成自觉的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就会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就会自觉地查处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会自觉正确使用和佩戴劳动保护用品克服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们的施工安全管理就能做到有序可控了。

此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级保证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责,就必须结合地铁施工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按工序进行危险源识别并制定出危险源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必须交到该工序的每一个作业人员)。坚持班前安全讲话明确责任区域和责任人,使每一位参建员工明白自己的责任区域存在的风险源及控制方法,实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必须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是购置和更新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所需要的费用,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从今年元旦开始执行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4号令《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中,第一条禁令就明确规定:“严禁在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隐患未排除、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组织生产”。因此必须从资金使用的源头上加强控制,财务部门必须单独建立使用台帐,切实做到用于安全生产的资金专款专用。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改善了,很多安全隐患就会得到控制。

施工安全重在管理,而管理的重点是现场的落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现场班组的安全管理,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因为绝大多数安全事故都发生在班组,只有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搞好了,整个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制度才落到了实处,安全管理才能收到实效。各级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只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下级必须积极配合,上级组织的安全检查是帮助下级查找隐患,预防事故的,这原本是好事,可是部分现场管理人员往往百般应付甚至停工待查,唯恐查出什么问题,对查出问题总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做法是对安全生产管理极端不负责任,只会导致隐患的漫延和扩大,最终出现安全事故,这一现象必须得到扼制。

本人认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搞好临时用电管理

地铁施工现场土建、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单位较多,而且所有的施工都离不开临时用电。由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不规范导致的触电伤害、火灾事故在建筑行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占有很高的比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应采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220/380v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tn-s接零保护,必须做到“一机、一箱、一漏、一闸”。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维护工作,必须由经过安全生产监督局指定地点培训并取得电工作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并持证上岗。

在我们的日常检查中,发现临电使用不规范主要有如下问题:

1、各级配电箱漏电保护器的额定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配置不恰当,有的开关箱漏电保护器的额定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大于总配电箱,完全起不了逐级保护的作用,一出现跳闸就全盘皆跳。一般施工现场开关箱要求漏电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为30毫安,动作时间为0.1秒。分配电箱、总配电箱的额定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应根据用电情况逐级增大,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逐级保护的作用。

2、输电线路不规范,到施工现场就不难看到输电线路象蜘蛛网式的,有的浸泡在水里,有的甚至全扔在地面硬拖着到指定工作地点,在输电线路上随意开口私拉乱接,更有甚者电缆的线径根本不能满足要求。在地铁这样的空间里,它的内部结构都是整体性建筑,输电线路不可能直埋,只能采取架空的方式敷设,这就要求必须做到高度,绝缘方式、线缆规格等符合相关规定。

3、tn-s接零系统中接线不规范,在施工现场专用变压器的tn-s接零保护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零线连接,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引出。采用tn系统做保护接零时,工作零线(n)必须通过总漏电保护器,保护零线(pe线)必须由电源进线零线重复接地处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处,引出形成局部tn-s接零保护系统。通过总漏电保护器的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之间不得再做电气连接。pe零线应单独敷设。重复接地线必须与pe线相连接,严禁与n线相连接。

4、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按jgj46-2005之规定,用电设备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者,应编制用电组织设计,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其内容包括:现场勘测计算、负荷计算、变电所设计、配电线路设计、配电装置设计、接地设计、防雷设计、外电防护措施、安全用电与电气防火措施、施工用电工程设计施工图等,应当做到考虑全面、精心设计、周密布置,使其成为具有真正实际指导意义的设计,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核,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临时用电施工完毕后,必须经各类测试并报监理及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5、在临时用电管理方面还存在下列危险因素:如各类检查、测试记录不认真填写,有的完全是没有检查就糊乱编写记录;在进行检修和维护时未设置监护人和设置安全警示;使用不合格民用配电设备;现场一闸多机等等都成为了地铁施工现场的普遍现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度予以坚决纠正。

二、抓好地铁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地铁施工空间小,各系统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交岔作业平凡。土建的模板、设备的包装、装饰装修材料、油漆等易燃物品随处可见,临时用电的管理不规范、加工场地管理不规范等等都是导致火灾事故的重要安全隐患,若不加强管理在地铁狭小的空间里发生火灾事故,救援和抢险都是相关困难的,稍有不慎还可能导致更大的事故。因此,要搞好地铁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还必须从源头做起。首先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动火管理,凡在地铁内进行动火作业如焊接、切割等,必须在地盘管理商的安质部办理动火手续,明确动火人和看护人,必须配备消防器材并且在清理完作业点四周的易燃物品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业。此外,还必须建立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和应急物资储备,这项工作是搞好地铁施工现场消防管理工作的重点,如果不进行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不到位,在地铁狭小的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非但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应急抢险,还可能使事态扩大。另外,要搞好地铁狭小空间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还必须加强临电线路管理和施工现场严禁烟火的管理,切实从源头上控制好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临边临口的安全防护

由于地铁施工空间小,特别是车站的站厅、站台和设备区构造复杂,施工人员多而且基本都属于交岔作业,由临边临口处理不好而导致的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是常发生。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凡在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必须设置栏杆或盖板、架设安全网。正在施工的建筑物的所有出入口,必须搭设牢固的防护棚。框架工程楼面周边、跑道(斜道)两侧边、卸料台的外侧边等,必须设置1.2米高的两道防护栏杆、挡脚板或设防护立网。在临边临口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好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防滑鞋等。在移动脚手架上面的作业平台四周必须设置不低于1米高的防护栏杆,以便固定安全带和防止高处坠落。

我们都知道,按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凡距地面2米以上的作业就叫高空作业,在地铁内施工基本上都是高空作业,这高空作业也属临边临口作业范畴,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在施工中我们除了正确使用好劳动保护用品和作好临边临口防护外,还应该首先检查登高工具是否稳妥可靠,作业点四周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在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高处作业。

四、其他安全控制要点

在地铁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施工,还应注意如下危险源:

1、空气不流通。在进行车站站房或设备用房设备安装施工时,遇装修、电焊氧焊、发电机使用等,极易造成一氧化碳或甲荃中毒,因此在施工前必须提前进行通风排毒和检测,确认毒气浓度不超标才能进行正常施工;对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物资和设备,尽量安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同时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好防毒面具、口罩等劳动保护用品。

2、粉尘噪声严重超标。在地铁内施工,由于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现场的噪声和粉尘散发不出去的,指标是严重超标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施工时间长了会导致沙眼、矽肺病,耳鸣耳聋等疾病。因此在施工时,工作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好防尘面具、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品,必要时应轮换作业。

3、大型设备的搬运。在地铁内各类设备的机柜、漏泄电缆、机电的风机、安全门等大型设备搬运存在的安全隐患是特别大的。要安全地完成这一工作,只有加强各单位间的通沟和协调,制定出具体的搬运和安装方案,待具备安装条件后,利用土建吊装口或铺轨单位轨道车进行搬运,运至安装地点进行就位安装时必须人力充足,由专人统一指挥,防止倒塌、挤压出现人身伤害。

4、特种作业人员无证操作。电工、电焊工、吊车司机、司索工、架子工等等都属于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证是必须经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指定地点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换句话说无证操作人员就是未经过特种作业培训的人员,他们对于这些特殊工种的操作规程、安全控制措施等都相当模糊、似懂非懂,这类人员从事特种作业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因此,要保证特种作业的安全必须坚持特种作业持证上岗。

5、交叉作业。在地铁内二次结构以后的施工,各类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单位相继进场,存在严重的交岔作业和不可避免的施工干扰,各单位进场后都各自为阵开展工作,势必形成工序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同时相互间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层出不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服从地盘管理商的统一管理,加强各设备管理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克服各自为阵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才能确保安全。

第6篇 地铁安全施工管理:洞内文明施工管理

1.洞内的电、风、水管路、轨道的布置,严格按洞内管线平面布置图进行整齐布置。

2.洞内轨道轨枕的铺设间距不大于0.7m,轨枕长度应为轨距加0.6m,上下平整,道岔处铺设长枕木,并且加密。

3.线路道床应平整坚实,曲线上的轨道外侧应加高、加宽,轨距允许误差在-2~+6mm以内。

4.双线段应保持车辆间距不小于400mm;车辆距隧道壁、人行步道栏杆及电缆线不小于200mm;人行道宽不小于700mm。

5.洞内运输线路应设专人维修保养,线路两侧的废渣余料等应随时清除,保持洞内场地干净。

6.斗车的装料限高不得高于斗车顶部400mm,并且无大块石,装料不得超过斗车宽度;平板车高度不应大于1m,并有可靠固定措施,超宽不应大于150mm。

7.轨道外堆料距钢轨外缘不应小于500mm,高度不应大于1m,并在指定材料堆放地点分类堆码整齐。

8.隧道施工应设双回路电源,并有可靠的切断装置。照明电压在施工区域内不得大于36v。

9.36v变压器应设于安全、干燥处,机壳应接地。动力干线的每一支线必须设开关及保险丝具,不得在动力线上架挂照明设施。

10.动力、照明的配电箱应设专人管理,经常检查维修,严禁乱接电源,标示清楚。

11.洞内要保持充足的照明,交通要道、工作面和设备集中处应设置安全照明。

12.洞内管道安装顺直,接头严密,且不得妨碍交通运输作业。

13.隧道内通风应满足各施工作业面需要的最大风量,按每人每分钟供应新鲜空气3m3,风速0.12~0.25米/秒。风管安装顺直,接头严密,风口处应设置喷雾器。

14.洞内防有害气体

15.氧气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小于20%;

16.每立方空气中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碳不应超过2mg;一氧化碳含量不大于2mg/m3;二氧化碳按体积比不应大于5‰;氮氧化合物(换算成no2)含量不应大于5mg/m3。定期请防疫部门检测。

17.洞内在一定的长度设置集水井,在两侧设排水沟将水排入井中集中抽出洞外。

第7篇 地铁施工安全管理防护措施

地铁大多是在人口密集繁华城市进行的一项投资大、建设期长、技术复杂的地下建设工程项目。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目前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十多个城市地铁线路已经投入运营,杭州、成都、西安、福州等地正在进行地铁施工,全国还有十多个城市在申请建设地铁工程。近年,许多己建和在建的地铁工程,由于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中存在缺陷,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施工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完善防护措施。

一、地铁施工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一)地铁施工受地质与水文等诸多因素影响,施工过程容易引起:坍塌、冒顶、涌砂、涌水、透水等事故。地铁沿线多为市区繁华主干道,建(构)筑物纵横交错,道路两侧分布有煤气管道、照明及动力电缆、通讯电缆、给排水管、污水管等各种类型的地下管道及线路,其埋藏情况错综复杂,且周边环境不确定因素多。施工过程容易引起:煤气管道的破裂引发火灾和爆炸:电力线、电信线破残造成停电、停止通讯,甚至引发触电事故:给排水管道、污水管道断裂造成停水或低洼积水;地表面塌陷或隆起,造成周边建(构)筑物产生裂缝或坍塌等事故。

(二)在地铁建设施工阶段,采用明挖、暗挖、盾构等施工方法和辅助工法进行基坑或区间隧道开挖时,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地面塌陷或隆起,其主要原因是地层周围岩土体的原始应力变化和受扰动或受剪切破坏的重塑土的再固结。因此,选择错误的施工方法和围护方案会造成附近地下管线断裂或引起周围建筑物的开裂、倾斜甚至倒塌。

(三)地铁建设施工期间现场施工管理及安全防护措施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会对地铁施工产生影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如:被拆迁建筑的外接管线特别是电源、燃气等的切断检查不到位;各种改移管线管位的不确定;管线施工的沟槽安全防护和周边建筑物保护不当;燃气管线的切割防护不当;由于施工场地狭小,运输车辆乱行及场地各区不设临时交通标志、标线和指示灯等或设置不当;施工作业区边界不清,无栅栏挡板和保安人员等易造成车辆,非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影响施工安全:施工人员携带火种、打火机等可引起火灾的物品进入施工现场,会引起爆炸、火灾等事故:施工机械噪声、振动过大,会妨碍对话,影响信号联络,进而妨碍作业安全,还会使作业人员感到不适;作业人员长期吸入作业产生的粉尘、废气和烟雾,会引发矽肺病或缺氧症;未妥善处理开挖出的弃土、在基坑顶部堆放弃土及增加其他附加荷载,可能造成坍塌事故:施工降水不当可能造成地面不均匀沉降;机械设备失检、电气设备过载、施工机具违章操作等会造成机具控制失灵、调件坠落、塔架倒塌、设备损害、起火触电等风险。

二、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与防护措施

地铁沿线周边重要建(构)筑物和地下公用管线的影响面广,如有损坏,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安定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中应加强安全管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一)地铁工程地质情况具有难见性,应尽快收集完整地铁沿线相应的水文、地质、地下管线、地下障碍物、土质特性等勘探资料:从系统总平面布置到每一个局部结构都要按照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详细设计,并按规定进行讨论、评审、审核、批准。

(二)施工期间应制定并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制定事故管理及隐患排查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动土、动火、断路、吊装、进入受限空间等安全作业规程和作业许可制度。同时,加强多工种同时施工时场地和专业的配合协调等。

(三)依据地铁工程相关设计在施工前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辅助工法、结构材料和加固保护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和《安全操作与安全作业规程》,经报上级和安全监理确认后实施,在施工中根据施工单位和第三方监测所发现的新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设计变更或应急处置,经安全监理确认后实施。在施工中要进行详细技术交底,确保施工安全。应聘请具有专门技术等级要求的技术人员,对大型设施吊装、主要模板工程、施工主体变形、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建筑物沉降进行严密观测,并根据观测数据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周边建筑物安全。

(四)由于地铁工程施工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应针对地铁工程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地铁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在险情发生时采取有效控制和实施抢险,防止事故蔓延,挽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成立常设的抢险组织,并定期组织演练。

(五)应发挥地铁工程安全监理单位的作用。安全监理应结合地铁工程实际,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导则》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的要求,制定《地铁工程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的要点》,细化地铁工程监理的安全管理工作,强化监理第二道安全防线的作用。

(六)工程实施前,应对参与工程施工的全体职工(包括外包工)进行专业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并要求作业人员熟悉应急预案,在施工中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作业规程。

(七)施工期间应根据《安全标志》(gb2894—1996)和《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l6179—1996)的规定,制作和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在施工、维修、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临时交通等警示标志;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在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场所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八)施工期间应妥善保管建筑材料、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等;完善隧道施工照明、排水及通风:减少施工机具产生的噪声、振动、粉尘、以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和烟雾,确保施工期间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根据设计要求,采取有效减振、降噪措施,合理排弃废土和污水,减少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九)工程施工期间,应在重要建(构)筑物四周设置监测点,严密注视它们的位移和沉降。当位移和沉降量或变化频率超过规定的报警值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可采取对建筑物地基土进行跟踪注浆的措施,且必须对称均匀注浆。同时可采取改变基坑开挖顺序、加快支撑速度等技术措施,避免建筑物发生沉降、开裂。

(十)施工前对地下管线埋藏情况必须要探明,确切弄清地下管线的标高、埋深、走向、规格、容量、用途、性质、完好程度等。在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把保护地下管线工作列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在施工总平面布置图上标明影响施工和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施工期间主要应防止作业机械对管线的损伤,基坑开挖阶段主要应防止开挖引起地表沉降造成管线断裂、破损。应定期观测管线的沉降情况,发现沉降量达到极限值时,及时对管线下地基进行注浆,防止管线过量沉降。对已确定受施工影响较大的管线,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固或改移。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的地下管线,事先制订应急措施,配备好抢修器材,以便在管线出现险兆时及时抢修,做到防患于未然。施工过程中发现管线现状与交底内容、样洞资料不符或出现直接危及管线安全等异常情况时,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和有关管线单位到场研究,商议补救措施,在未作出统一结论前,不得擅自处理或继续施工。

(十一)各种地铁施工方法和辅助工法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工程的地质情况、结构类型、设计要求、受力条件和荷载特性,还要综合考虑施工单位的机械配备情况、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当地周围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选择施工方法和辅助工法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护围岩稳定,充分调动和发挥围岩的自承载能力。

(十二)在进行支撑支护时,应严格遵循设计和施工规范,加强各工序间的衔接,加快各分部开挖和初期支护施工进度,做到随挖随撑,及时施加轴向预应力,并根据监测对支撑复加应力,以此减小围护结构变形。支撑类型与规格的选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设计轴力及《基坑工程设计规范》(dbj08-61-97)的要求。支撑施工时应连接牢固,发现变形,松动或支撑体系出现故障时,必须及时处理,以免围护结构失稳。

(十三)要制定特殊气候条件或特殊作业条件下施工的措施,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特殊条件下的施工。

(十四)要积极构建专家参与的中介安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安全中介机构或专家的力量,来保障地铁工程的安全施工。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7篇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地铁施工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提高施工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1.工程项目管理:定义项目目标,制定施工计划,分配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地铁信息

  •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7篇
  •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7篇33人关注

    【地铁施工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地铁施工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提高施工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1.工程项目管理:定义项目目标,制定施工 ...[更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