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管理制度 > 安全管理制度

地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3篇)

更新时间:2024-05-11 查看人数:26

地铁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哪些

地铁安全管理制度涵盖了一系列关键领域,旨在确保地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乘客的安全。这些领域主要包括:

1. 设施设备管理:确保所有设施设备,如列车、信号系统、站台设施和电力供应,均处于良好维护状态。

2. 运行安全管理: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运行规程,包括列车调度、驾驶操作和应急处理。

3. 员工培训: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4. 安全检查与评估: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评估潜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

5. 应急预案: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以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培训内容

员工培训是地铁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1. 安全规章制度:使员工了解并遵守公司的各项安全规定,理解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2. 设备操作与维护:训练员工正确操作和维护地铁设备,识别并解决设备故障。

3. 紧急疏散与救援:模拟紧急情况,训练员工如何引导乘客疏散,以及基本的急救技能。

4. 消防知识与实践:教授消防知识,包括灭火器的使用、火源识别和火灾逃生技巧。

5. 危机沟通:培养员工在危机时刻与乘客、上级和相关部门有效沟通的能力。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地铁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列车故障:设定详细的列车故障响应流程,包括立即通知控制中心、启动备用列车和组织乘客安全疏散。

2. 火灾应急:制定火警时的疏散计划,包括关闭电源、启动自动灭火系统和协调消防部门的介入。

3. 医疗紧急事件:建立与医疗救援机构的快速联系机制,为受伤乘客提供及时救助。

4. 外部影响: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有预设的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

5. 人为恐怖袭击:配合警方制定反恐策略,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员工和乘客的警惕性。

重要性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预防事故: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培训,预防人为错误和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

2. 保障乘客权益:确保乘客在乘坐地铁时的人身安全,增强公众对地铁服务的信任。

3. 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因地铁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和交通混乱,维护城市的正常运行。

4. 提升企业形象:良好的安全管理能提升地铁公司的专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乘客。

地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确保地铁系统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全面的管理、专业的培训和有效的应急预案,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确保地铁服务的安全与高效。

地铁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第1篇 地铁安全施工管理制度

1.工程应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设置各项临时设施。应当在规定的施工场地内组织施工,必须采取全封闭式管理。需要租(占)城市道路或其他交通设施的,应事先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提前通知,方可进行。场内堆、放大宗材料、成品、半成品、机械设备等,不得侵占道路和安全防护设施。

2.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场地内存放的所有物品,均应按照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定位堆放,分类堆码整齐并标识,各种管线、线路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架设,严禁任意铺设。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施工现场进行整理和调整。做到“三通一平”,工完料尽、现场整洁,材料堆码整齐,彻底清除脏、乱、差。

3.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五牌一图”标牌。即:“一图”施工总平面布置图;“五牌”即工程概况牌;文明施工管理牌;组织网络牌;安全纪律牌;防火须知牌。“五牌一图”应设于大门旁醒目位置。

4.工作人员必须统一着装,凡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地铁工程施工工作卡。管理人员应佩戴证明其身份的证卡。

5.施工现场的用电线路、用电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安装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严禁任意拉接电源,乱接插座。严格遵守用电“五不准”,必须做到“三相五线制”、“一机一闸制”,禁止多机一闸。

6.施工现场必须保证道路畅通,排水系统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随时清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保持场容场貌的整洁。

7.施工机械、车辆应按施工总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和线路行驶,不得任意侵占场内道路。各种机械进场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检查合格的方能使用。坚持驾驶人员持证上岗,禁止无证人员操作、酒后上班。

8.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安全防护的法规、法令。作好安全技术交底,上好安全技术课,对新工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施工现场的各种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器具应齐全,并定期组织检查和维护。

9.临时房屋的布置应符合防火安全及工地卫生的规定,修建前应报消防及有关部门审批同意。集体宿舍室内高度不小于2.5m,通风通畅,门窗严密,通风采光良好,门应向外开。住房周围应按要求设置临时排水沟,保持排沟畅通。不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严禁私自接电线路;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

10.劳务工宿舍应符合安全、通风、明亮及工地卫生要求,应有醒目的安全通道指示标志,并配设安全、防火等有关设施。

11.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严格遵守防火“十不准”,教育职工、民工不要随地吐痰、乱丢烟头、杂物、做到室内、室外环境整洁。争创“三优”文明工地。

12.认真做好施工现场安全保卫工作,建立门卫制度,进入现场实行登记制。施工现场周边设置的围护设施要牢固,禁止非施工人员擅自进入施工场地。经常对职工进行法纪和文明教育,严禁在施工现场打架斗殴及进行黄、赌、毒等非法活动。

2.15 施工现场各作业点应设置相应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警示牌,各种设备的安全操作牌和标语,在有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和横跨管线路处施工,要设置醒目的施工标志牌,安全警示牌,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2.16 抓好施工现场卫生管理,应落实各项防“四害”措施,严格控制“四害”滋生。厕所要勤冲洗,粪坑加盖,有防蝇灭蛆设施,生活垃圾要堆放在指定地点,定期处理,生活废水通过指定的污水管道排放;严禁随地大小便,乱丢脏物,保护现场整洁卫生,减少疾病。

2.17 食堂必须申领卫生许可证,并符合卫生标准,生、熟食操作应分开,熟食操作时应有防蝇间或防蝇罩。禁止使用非食物用塑料制品作熟食容器,炊事员必须持有效的健康证明上岗。

第2篇 地铁安全施工管理:洞内文明施工管理

1.洞内的电、风、水管路、轨道的布置,严格按洞内管线平面布置图进行整齐布置。

2.洞内轨道轨枕的铺设间距不大于0.7m,轨枕长度应为轨距加0.6m,上下平整,道岔处铺设长枕木,并且加密。

3.线路道床应平整坚实,曲线上的轨道外侧应加高、加宽,轨距允许误差在-2~+6mm以内。

4.双线段应保持车辆间距不小于400mm;车辆距隧道壁、人行步道栏杆及电缆线不小于200mm;人行道宽不小于700mm。

5.洞内运输线路应设专人维修保养,线路两侧的废渣余料等应随时清除,保持洞内场地干净。

6.斗车的装料限高不得高于斗车顶部400mm,并且无大块石,装料不得超过斗车宽度;平板车高度不应大于1m,并有可靠固定措施,超宽不应大于150mm。

7.轨道外堆料距钢轨外缘不应小于500mm,高度不应大于1m,并在指定材料堆放地点分类堆码整齐。

8.隧道施工应设双回路电源,并有可靠的切断装置。照明电压在施工区域内不得大于36v。

9.36v变压器应设于安全、干燥处,机壳应接地。动力干线的每一支线必须设开关及保险丝具,不得在动力线上架挂照明设施。

10.动力、照明的配电箱应设专人管理,经常检查维修,严禁乱接电源,标示清楚。

11.洞内要保持充足的照明,交通要道、工作面和设备集中处应设置安全照明。

12.洞内管道安装顺直,接头严密,且不得妨碍交通运输作业。

13.隧道内通风应满足各施工作业面需要的最大风量,按每人每分钟供应新鲜空气3m3,风速0.12~0.25米/秒。风管安装顺直,接头严密,风口处应设置喷雾器。

14.洞内防有害气体

15.氧气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小于20%;

16.每立方空气中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碳不应超过2mg;一氧化碳含量不大于2mg/m3;二氧化碳按体积比不应大于5‰;氮氧化合物(换算成no2)含量不应大于5mg/m3。定期请防疫部门检测。

17.洞内在一定的长度设置集水井,在两侧设排水沟将水排入井中集中抽出洞外。

第3篇 北京地铁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及广大市民的关注。北京地铁作为首都的重要交通命脉,以它所处的特殊地位,尤其如此。然而,经历了三十几年发展历程的北京地铁,在安全管理上,既有取得了连续安全运营3000天的可喜成绩,也有痛苦的教训。如何探索发现并把握好地铁安全管理的规律,对企业、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地铁的安全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一)北京地铁基本概况

北京地铁是中国第一个地铁系统,第一条线路自1969年开通运营以来,已有35年运营历史。现有1号、2号、13号和八通线四条运营线路,总长114公里,车站70座。现日均客运量约179.7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270万人次(如表1)。随着线路的延长,线长、点多、客流大,安全工作的难度随之增大。

表1四条运营线路简况

注:其中1号线复兴门至四惠东通车日期为1999年9月。

(二)安全运营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老线车辆设备的老化问题

地铁1、2号线由于早期设计、制造水平所限,其车辆设备总体技术性能偏低,经多年运行后,老化严重,其安全性、可靠性较差。早期投入使用的设备虽经部分消隐改造,但仍有不少设备老化严重。

2、老线的设备改造问题。

车辆设备老化问题得到市政府高度关注,决定并已开始更新改造。边运营、边改造、交叉干扰,改造会给安全运营带来冲击和影响,将面临新的压力与风险。

3、新线的初期运行不稳定问题。

地铁13号线、八通线虽已开通运营,但仍有部分尾工尚未完成,有些系统尚未投入使用。已投入使用的设备和设施尚处于不稳定期,部分设备的故障率较高。

(三)社会各界的要求越来越高,外部压力愈来愈大

1、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大命脉,客流大、人员密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之,地铁发生问题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轻则影响乘客出行,重则引起沿线大面积交通混乱,甚至可能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2、首都无小事。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政治敏感性强,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具有很强的放大效应,容易造成政治影响,产生国内甚至国际影响。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客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利益无小事,地铁又是涉及广大市民的公益事业,广大乘客对地铁寄予很高的期望值。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安全生产领导责任追究规定》等法规的颁布,既给我们做好安全运营工作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动力,同时,越来越严厉的处罚也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压力。

5、地铁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来自各方的检查、要求和整改通知单越来越多。“外事当家事”,外界出事故,地铁也是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的重点。这些提醒,有利于我们安全运营,但同时也增大了传达贯彻的工作量,应对的压力也大。

二、关于地铁安全运营的基本认识

地铁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八个字虽为我们所熟悉,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却非易事。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去认知地铁安全运营的特点和预防事故的途径,既是我们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又是我们确保安全运营的关键所在。

(一)安全的基本概念,安全是相对的

目前,关于安全的认识尚不统一。归纳起来,可分为二种,即绝对安全观和相对安全观。

绝对安全观认为,安全是“不存在危险或风险”;“安全意味着系统没有引起事故的能力或条件”;有时还将安全称为无事故。

相对安全观认为,“所谓安全系指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安全意味着可以允许的风险程度,比较地无受损害之忧和损害概率低的通用述语”。

从相对安全观可知,安全是在具有一定危险或风险条件下的状态,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安全并非绝对无事故。而按照绝对安全观,安全就是无事故,它是安全的一种极端理想的状态。事实上,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

从系统安全上分析,人机系统的可靠度(reliabilityofmen-machinesystem)ks为:ks=km_kh

式中:km,kh分别为设备的可靠度和人的操作可靠度。无论是km还是kh均受很多因素影响,不可能是100%,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地铁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人机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socia--technicalsystem),其情况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生产活动,也就有了安全问题。安全或者不安全始终伴随生产过程而存在,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安全科学已经揭示,系统故障或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危险或隐患,正是这些危险或隐患经过积累或加强并获得适当条件组合而产生事故。故障或事故只是系统的危险或隐患在一定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不出事故并不等于安全,反之,出了事故并不一定就是不安全,关键在于事故的损失是否处于可接受水平,系统的危险性是否仍不超过允许限度。

(二)事故可以预防,安全是可控的

虽然安全是相对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事故面前就是无能为力。事实上,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我们在预防事故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可以预防事故,减少事故的发生。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影响安全的诸多因素可以归结为人、机、环境和管理。早在40年代后期,美国康耐尔(cornell)大学的t.p.wright就提出,按人、机、环境分类是检查事故起因和事故预防机理的理性模型。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由上图可知,以管理作为约束的系统各要素(人、机、环境、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按照社会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可将系统状态分为正常状态(normalstate)、近事故状态(near—accidentstate)或事故状态(accident-state)。将系统状态的数据反馈给管理系统,便可通过管理改变系统行为,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系统状态数据还可用于改进系统安全管理方法,从而得到更为安全的系统。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的重要性。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通过管理改善系统的安全状态或提高系统可靠度这是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事故具有因果性,即关联性。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来分析总结事故的因果关系,并经常性地检查分析系统存在哪些事故起因,即检查分析在人、机、环境方面所出现的隐患。按照可接受的安全水平,通过管理来治理或消除上述有关隐患,从而使系统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这一点非常重要,试想一个隐患丛生的系统,又如何能保证安全呢

其二,从人机系统的可靠度来分析,往往人机系统并非单纯的串联系统,而是串并结合的系统。对于某些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并联措施来提高其可靠度,如图3所示。这些措施,在地铁系统均有大量应用案例。

其三,一般来说,地铁事故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如果单一因素可以造成事故,说明其系统设计不合理),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组合。因此,虽然系统存在各种隐患,但只要我们能认知并切断有关条件组合,一些事故便不会发生。充分认识这一特点,有利于我们分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开展事故防范工作。

(三)安全运营,基础取胜

近年来,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深度思考和探索,北京地铁深刻认识到:地铁的安全运营必须靠基础取胜。为此,我们始终不懈地开展以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狠抓车辆设备质量,注重改善运营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基础建设,努力治理或消除安全隐患。基础得到加强,安全运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机制并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爱岗敬业的精神是根本。“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它激励人们告别各种不良行为,引导人们奋发向上、刻苦钻研、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为此,我们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对广大员工进行深入持久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地铁优良传统教育。利用企业改革、减员增效的契机,加强对员工进行改革发展的形势教育,教育员工树立“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的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待岗制度和竞争上岗机制,对少数责任心差、造成一定后果的员工坚决采取内部待岗措施。从而,广大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逐步增强,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

麻痹出事故,通过安全教育和持之以恒的管理,克服周期性松懈麻痹思想,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意识,是打破所谓事故周期性定律的良方。

北京地铁历来高度重视并较好地坚持了安全教育制度。然而,安全意识并非一牢永固,员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始终动态变化。“出了事故讲安全,没出事故忘安全”。这正是导致事故周期性的主要原因。要打破事故的周期性,就必须首先打破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安全意识的周期性。

基于这一认识,总公司于1997年5月举办了“让过去告诉未来--安全是地铁的生命线”大型图片展览。生动的案例图片使广大员工深刻理解了“安全是地铁的生命线”,认识了违章违纪的危害性。在这次次展览奠定了良好的群众思想基础之后,总公司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向违章违纪宣战”活动。一系列举措震憾了每个人的心灵,使员工的思想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总公司和各单位不失时机地将一系列举措形成制度,使其成为对广大员工的工作行为能持久地发挥制约作用的机制。这对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铁是技术密集的现代交通,安全运营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技术业务素质的员工队伍。然而,人事相宜永远都是相对的,人的业务素质问题始终是安全运营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部分员工钻研技术业务的积极性不够。尽管我们不断加强培训,部分人仍不能适应岗位要求。为此,1998年,我们结合推行标准化作业和各岗位要求,进行了大规模全员持证上岗工作。对经培训后考试不合格,仍不能满足岗位要求的员工实行内部待岗。对已经取证的员工实行跟踪考核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今天的竞争上岗。此举不仅增大了运营安全系数,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员工自觉学习技术业务的积极性。

进入2000年,我们吹响了调整运营组织和管理格局的改革号角,对员工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岗位必定有新要求,有些岗位要求一专多能。为此,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岗位技术业务培训,并竞争上岗,直接推动了员工思想转化,增强了竞争意识,自觉学习已蔚然成风。

2、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精检细修,确保车辆设备良好状况

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全面实施消隐工程,不断提高车辆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

近年来,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运营需要,一是全面完成了一号线扩能技术改造工程;二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97年开始实施15项消隐工程,对存在严重隐患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老的隐患消除,新的隐患又出现,这是一个三十年的老系统必然存在的现象。在完成计划的消隐工程之后,我们又尽可能地安排资金,对存在隐患的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造。三是对车辆设备易出现故障和安全问题的薄弱部位加强了技术攻关,采取了技术改进措施。消隐工程、技改项目的实施,使车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安全运营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面对车辆设备技术水平不高和日趋严重的老化问题,我们不是强调客观困难而是强调主观努力,精检细修,确保质量。

首先,针对质量意识淡薄和严重的侥幸心理,我们开展了深入持久的质量教育,树立“质量问题就是安全事故”的新观念。结合修订运营事故处理规则,明确将质量问题按事故论处,有效地增强了质量意识。其二,漏检漏修、维修不到位现象不仅是影响车辆设备质量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难以根除的顽症。为此,我们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向漏检漏修和维修不到位宣战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形成制度。其三,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车辆设备维修质量标准并大力推行标准化作业。其四,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记名修”、“三检制”和“质量项点控制”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检查和验收,加大日常考核力度,将工艺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车辆和设备的维修质量不断提高,故障率逐年下降。

3、改善运营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减小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安全。诸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安全运营。为此,我们始终重视环境改善。

我们不仅逐步改善了车辆和设备的运行环境,而且不断改善车辆设备维修现场的周围环境;不仅逐步改善员工的作业环境,而且注意了工作间休条件。我们不仅注重提高员工的待遇,而且注重培育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不仅加强了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建设,而且逐渐形成了“安全第一”、“安全是地铁生命线”等安全文化。我们不仅努力防止和减少乘客各种不安全行为对安全运营的干扰,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以及各种破坏活动对安全运营构成的威胁。

(四)安全运营,管理是关键,创新是动力

近年来,通过安全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地铁的安全运营,管理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动力。无论是推动上述的安全基础建设,治理或消除隐患,还是分析监控系统的安全状态,防止事故的发生,都要依靠科学管理。而实现科学管理又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1、思想理念是管理的灵魂,科学管理必须有科学适用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我们必须针对安全运营的实际,不断地进行思想和理念的更新。

首先,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我们提出并树立了“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的思想。一方面,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小与大只是相对而言,是大家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即安全的标准不同而已。从此,我们的安全管理逐步深入细致,过去被忽视的所谓小问题已成为今天大家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有效地克服了过去对所谓小问题司空见惯的危险现象。安全工作实现了从被动的事后处理型向主动的超前防范型的转变,工作重心也从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态转移到安全基础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安全信息管理,分析评价安全状况与形势,及时发现苗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克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树立了“安全运营,基础取胜”的思想。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无捷径、更不能心存侥幸。它指导和鼓励我们在基础建设的征途上顽强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几分辛勤,几分收获。我们逐步改变对安全运营提心吊胆、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步入了对安全运营充满信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性轨道。

树立了“安全运营,关键在管理”的思想。我们郑重地指出:除不可抗力外,每件事故,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均是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各级管理者,特别是包括班组长在内的基层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层次管理,落实逐级安全责任制。

2、科学适用的规章制度是我们强化科学管理的前提。我们强调科学管理,就必须首先强调各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为此,我们针对技术设备和情况的变化,于1998年开始全面清理和修订有关安全运营各项规章制度,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措施、新的要求纳入其中。结合“向违章违纪宣战”、“向漏检漏修和维修不到位宣战”以及持证上岗工作,相应修订出台了总公司劳动合同实施办法、职工奖惩条例实施细则和辞退违纪职工办法,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内部待岗制度。根据改革创新、调整运营组织和管理格局的需要,在原有规章制度基础上编制新的和更加科学的规章制度。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均配套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改革的成功奠定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作用渗透于安全的每一个要素,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就不可能有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管理。

科学技术促进人员素质提高。我们始终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武装广大员工,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岗位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技术提高车辆设备水平。我们通过消隐工程,不仅消除了隐患,而且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增大了科技含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维修检测技术设备,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大了安全系数;通过科研技措和群众性qc小组活动,不仅获得了大量奖项,而且提高了车辆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

科学技术推动管理现代化。科技设备能使原来限于技术条件而难于做到的事成为可能,直接推动管理方式的发展变革。如电视监视车门系统投入使用,不仅改变了运营组织方式,节省了人力,而且强化了科学管理、消除了隐患。科学的方法同样有效地推动运营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同样起到节省人力、强化科学管理的效果,变包乘制为轮乘制以及一系列设备值守和维修方式的变革就是很好的例证。

4、安全组织是实施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安全工作的组织保证。北京地铁已形成一个从总公司直到班组的比较健全的安全组织体系,实施着有效的安全管理。

一年一度的安全工作会,分析安全形势,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安全目标,研究有效对策;坚持每年一次的署期和冬季运输会,对如何克服由于气候环境带来的问题做出部署,进行动员;坚持一月一次的安全例会,及时分析安全状况和形势,力图把握安全动态;坚持每周一次安全生产交班会,协调解决运营生产中每一个实际问题。就这样,过好每一个安全日,做好每一个安全周,完成每一个安全月,实现每一个安全年,年复一年。

每一天的安全来自每一日每一个人的责任落实,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安全目标及考核体系使我们的安全管理做到责任层层落实,目标明确合理,考核严格兑现。

安全检查是安全工作抓落实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的查思想、查隐患、查整改、查落实,有效地控制了人的不安全行为、车辆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不良因素对安全运营的影响。

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我们安全运营所出现的问题是地铁的优良传统,不仅追究直接责任者,而且追究相关管理者的责任,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的严肃性和铁的纪律。

三、北京地铁安全运营的思路和对策

通过总结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北京地铁安全运营的基本思路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安全第一,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的思想,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调整运营组织和管理格局,进一步深化安全基础建设,进一步强化对系统隐患的分析监控,进一步增强抢险救援能力,使运营组织和管理更加精干高效,使安全运营更加科学可靠。

(一)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的思想,努力加强安全基础建设,治理或消除隐患。突出一个“治”字

“安全运营,基础取胜”。安全科学揭示,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和隐患。无论是从绝对安全观还是相对安全观出发,我们都必须努力识别并治理或消除系统存在的各种隐患,才能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度,实现和确保我们所期望的安全水平。

根据事故致因系统理论,影响安全的诸多因素最终可归结为人、机、环境和管理四大要素。反之,也正是这四大要素构成了整个系统的基础安全保障体系。实践也清楚地昭示,我们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员、车辆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为此,我们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以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狠抓车辆设备质量、不断改善运营环境和强化科学管理为内容的安全基础建设,以期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隐患影响,构筑较为可靠的基础安全保障体系。这是我们的安全工作之所以由被动变主动的根本原因,我们将继续坚持,在未来几年将以车辆和设备更新改造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安全基础建设,使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的思想,努力强化科学管理,严密监控系统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可能出现的隐患。突出一个“控”字

基础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且不可能完全彻底消除隐患而使整个系统处于无隐患状态。这正是相对安全观。

地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些隐患已经存在,但我们由于受到科学知识、认识能力的限制而无法认知;隐患都是逐步发展加强,今天不存在隐患,并不意味着明天没有隐患;有些隐患虽已被发现,但由于技术能力和种种原因,我们暂时无法解决。也就是说,系统始终存在着隐患,并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安全运营,特别是重点部位隐患,一旦酿成事故,将产生严重后果。

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按照“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的思想,加强对整个系统特别是重点部位的监控和互控,及时分析和发现隐患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已发现但尚未解决的重点隐患“死看死守”,确保安全。因此,我们明确要求和部署“在全面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夯实安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特别是重点部位承包责任制,并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隐患部位死看死守,确保隐患和重点部位的安全”。这也是北京地铁多年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未来几年,我们将结合车辆设备更新改造,进一步调整运营组织和管理格局,建立精干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强化监控和互控,从管理上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装备科学适用的检测分析和监控手段,以提高分析和监控能力。

(三)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的思想,提高抢险救援能力,筑起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强调一个“救”字

尽管我们大力加强基础建设,构筑基础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系数逐步增大,但隐患不可能完全消除。尽管我们加强对重点和隐患部位的严密监控,制定并落实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但对地铁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说,有些事情可能防不胜防。列车救援、车辆设备故障及其它险情尽管可以不断减少,但不可能完全消灭。

为此,我们强调提高抢险救援能力,努力控制各种事态的发展,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筑起安全运营最后一道有效防线。一方面,自1996年编制下发《北京地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以后,我们针对有关情况的变化,特别是恐怖活动和非典等事件,积极补充完善应急预案。另一方面,加强专兼职抢险队伍建设,强化各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并始终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和演练,做到“人员、器材、预案”三落实。随着地铁线网的扩展和反恐形势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现场执岗人员的抢险能力建设,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提高现场执岗人员的先期处置能力。

四、需要共同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安全观

相对安全观认为,安全是相对的。所谓安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将人员和财产损失或某种不良影响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安全并非绝对无事故。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当中,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还很不统一,不少人认为安全就是无事故,即绝对安全观。这种观点往往导致单纯以事故来衡量安全状况,其可能的结果,一是当事故多时,为了压事故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安全始终处于被动局面,难以扭转。二是当没有事故时,则认为安全状况好而盲目乐观,没有意识到不出事故并非安全,因此,丧失治理隐患和预防事故的时机,使安全状况恶化。三是为了追求绝对安全、无事故,就必须使整个系统处于无隐患状态,这不仅无法实现,而且其人力财力也无法支撑。对于地铁来说,由此还会引发乘客和社会各界对地铁寄予过高的期望,使政府和企业承受一些不必要的和过大的压力。然而,相对安全观也有可能因误解而导致对发生事故也感到心安理得,相对安全观是科学的,但其科学性还有赖于“可接受安全水平”的合理性。

由此可见,树立并正确理解科学的安全观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将认识统一到相对安全观,并正确理解和运用。

(二)如何研究建立地铁行业安全标准

安全是相对的,但也是可控的。对于地铁这样的城市交通大动脉,安全运营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把安全放在至高无尚的突出位置,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制定其安全标准,但又不能陷入绝对安全观。关键是如何按照相对安全观,研究确定“可接受的安全水平”,这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和难题。它既要考虑地铁行业可能达到的水平,更要充分考虑乘客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值和认可度。与此同时,如何将“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具体化,即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包括事故分类、事故等级及其划分标准,并分别确定各类、各等级事故的允许事故率,更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地铁行业安全标准的建立,对规范企业的安全运营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既使企业的安全运营和政府的监管有据可依,更是为广大乘客营造安全和良好的乘车环境。

(三)如何加强关于地铁系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安全科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包括系统安全工程理论、风险评价理论、多目标决策理论、控制理论、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等,正逐渐成为指导各领域安全工作的重要学科。然而,这些理论在地铁行业的应用研究还很少。如何将安全科学与地铁运营实践相结合,比较系统地形成地铁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加以运用,也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对我们减少经验管理,强化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地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3篇)

包括哪些地铁安全管理制度涵盖了一系列关键领域,旨在确保地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乘客的安全。这些领域主要包括:1.设施设备管理:确保所有设施设备,如列车、信号系统、站台设施和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地铁安全信息

  • 地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3篇)
  • 地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3篇)26人关注

    包括哪些地铁安全管理制度涵盖了一系列关键领域,旨在确保地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乘客的安全。这些领域主要包括:1.设施设备管理:确保所有设施设备,如列车、信号系统、站 ...[更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