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童话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331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共有175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李童创办性心理咨询热线的起因是他的一个同学的女朋友怀孕了。这件事对李童的触动很大,之后他便开始关注身边同学的性心理,一关注,才发现这个问题真是不容乐观。
“许多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我们的生理课也都是上自习。对于一些正常的青春期问题,老师不教,父母不说。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好奇。有的同学会偷偷看一些极其露骨的杂志,还把存在手机和mp4中相互传阅。学校附近的录像厅也大多是些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去光顾,而里面经常播放黄色录像。还有很多青少年在网上查看黄色网页,这也非常普遍。”李童说,“有些同学寻找了‘更直接’的方式了解性,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了伤害。”
李童知道,很多同龄人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又有些羞涩。可是,整个社会、教育界以及老师家长对这件事情都特别回避。李童认为应该有一个人出来呼吁这件事,把性教育大大方方地亮在阳光下,让大家坦然接受。
反复考虑了几天,李童毅然决然地作出了退学开办青少年性心理咨询热线的决定。意料之中的,这件事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爸爸甚至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除了小姨,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劝阻他。但李童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后来,小姨帮李童租了间房子,“一童热线”便正式成立了。成立之初,李童制作了一些海报到街上去分发。很快,他的热线“热”了,每天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电话就没有间断过。
李童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女生说男朋友领她去打完胎后就不再理她了,后来才知道男朋友喜欢上了别人!李童起初以为这样的事情只是个例,后来才知道在学生中很常见。
从一开始的震惊到后来的痛心,李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只要有同学打电话来问该不该与男(女)朋友发生关系时,李童都会告诉他们这样一句话:“不要只看到眼前一些东西很美好,而不想后果是什么。找我咨询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后悔发生关系的。”
但随着热线的升温,对李童的非议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一个高二的学生和同龄人谈论性知识是荒唐的,甚至是危险的行为。对此,李童这样解释道:“其实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我觉得性教育这件事情应该是全社会的一个责任,而我只是一个呼吁者和倾听者。因为我也处于青春期,我了解青少年青春期的心态和想法。”
还有的专家质疑他:“你有什么经历,凭什么做这个?”
李童却反问道:“你一天接多少个电话?”
“十几个。”
“我一天接几十个电话。”
李童不明白,自己做这件事并非为了个人利益,可却始终有人在否定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非议都让他很痛苦,是青少年对他的信任,支撑着他一路走下来。
有个女生说:“我绝不去找专家,因为跟他们交流总觉得是在受教育,没有平等的感觉。李童却让我有倾诉的欲望,他会很耐心地听我讲,替我分析,然后帮我出主意。”
李童的坚持得到了许多志愿者的支持。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一童热线”才能坚持到现在。在选择志愿者的时候,李童有两个标准:首先要热爱和了解性教育;其次要有耐心,能够平等对待咨询者。“无论你职位多高、年龄多大,只要接起电话,就要把自己和咨询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们之所以打这个电话,就是想找一个平等的倾诉对象。而‘一童热线’有别于其他咨询热线,也就在于平等倾听。”
发展至今,“一童热线”已经拥有了一千多名志愿者,有些专门负责接听热线,有些则通过校园活动普及青春期的性知识。
青春的童话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2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31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夏季里更加明媚
秋天的落叶
冬天的风雪
我们都一起体会
经过四季的轮回
学会要勇敢面对
今天的我们更相信
笑容之后的眼泪
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有我们最美的年华
年轻的梦在这里发芽
走过了春秋冬夏
明天又开始新的出发
请不要担心害怕
告别了青春的美丽童话
我们都已经长大
春天绽放的花蕊
夏季里更加明媚
秋天的落叶
冬天的风雪
我们都一起体会
经过四季的轮回
学会要勇敢面对
今天的我们更相信
笑容之后的眼泪
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有我们最美的年华
年轻的梦在这里发芽
走过了春秋冬夏
明天又开始新的出发
请不要担心害怕
告别了青春的美丽童话
我们都已经长大
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有我们最美的年华
年轻的梦在这里发芽
走过了春秋冬夏
明天又开始新的出发
请不要担心害怕
青春的童话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26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14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我心灿烂:自由奔放的性情让我的花季特立独行
和记者最初的设想正相反,第一个写性的青少年作家、第一个倡导性教育开放的青少年作家、第一个由中学生开办的性心理咨询热线――这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的人就是长春市18岁的少年一童,他并非出自书香门第。一童的真名叫李瞳,父母都是长春郊外的普通农民。他天性喜欢读书,见他语文较好,平时还爱写诗写文章画画,老师就让他当了宣传委员。在长春126中学读书的三年时间里,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担任班长,而且还经常为班级出板报、写发言稿,参加作文比赛等,使他的写作才能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与发挥。他8岁才上的小学,上中学时他的同学都比他小一岁。但同样是处在青春期,他可能是晚熟,当他混沌初开的时候,他的一些同学已经在背着老师偷偷地向异性同学暗送秋波了。而他当然也没闲着,利用这个时间读完了不少世界名著,还有一些关于性学方面的书籍。这不仅使他大开眼界,而且使他对青春期性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他突然想到要用手中这支笔来写出同龄人在青春期对性的茫然、懵懂与困惑、求索的那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与表现。于是,他开始细心地观察同学们的行为,并利用业余时间去附近的酒吧、咖啡厅等青年人常去宣泄心情的地方体验生活,去采访与他陌生的同龄人,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
半年后的2002年8月,他的12万字的长篇小说《我心灿烂》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印5000册一销而空。这才使老师和同学们及更多的人真正地认识了他的才华。这部小说围绕“性”问题在花季同龄人中的种种表现,细腻地表现了少男少女们对“性”的渴望以及他们内心的躁动,告诉他们如何正确、理智地看待和认识“性”,如何妥善地接纳“性”这个青春期献给花季少男少女们的礼物。不久,他就被吸收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这也使他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
2002年9月,初中毕业的一童在别的同学都已经走进高中为考大学而拼搏的时候,又作出了一个令家人与老师、同学都惊诧不已的决定:放弃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不进入任何一所高中学习,而采取自己在家自学与家教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在另外的途径上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用更多的时间来从事青春期性心理、性教育的研究与咨询,来写自己想写的关于“性”教育方面的著作!他要成为中国第一个写性的青少年作家,成为第一个倡导性教育开放的青少年作家!
当他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已开始了构思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赤裸的欲望》。当时,他的父母及家人和老师都不同意,百般劝说,但他均不为所动,他说:“我想用我写作欲望最强、灵感最多的时候做我最想做的事――写作性教育的书。我需要大量时间来采访,来构思,来读书,这是正规学校做不到的。尤其是高中阶段更是忙得喘不过气来,太不适合我了。一心不可二用,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要付出代价。但我不是不想学习,不考大学,我只是想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达到这个目的。我相信我自己,我想用时间来检验。明年吧,我的目标当然是名牌大学!如果有机会,我最想去英国读性心理学、性教育学和文学!”
我心执着:千千万万个“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我愿意解
这以后,他的“一个人的高中”开始了。他在离市区很远的地方借下了亲属的一间两室住房,每天除了去一位家教教师那里学习英语与数学外,其它时间都由自己来支配:读书、写作、听音乐、采访……过得有滋有味。这样到2004年5月,他的第二部围绕青春期少年对性的渴望及倡导开放式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赤裸的欲望》业已脱稿,现正在寻找出版社。
2004年10月中旬到月末,长春市省博物馆举办了一次规模最大的性文化、性用品教育展览。一童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极好的机会,在展出期间去观看了两次,并对举办者和解说员进行了采访。他敏锐地发现,本来对“性”极为关注的青少年却极少有来参观展览的,即使来了也是东躲西藏的,很怕遇见认识的人。一童想:其实,他们比成年人更应该接受这样的教育与知识啊!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心理热线,可那都是成人的,我何不开一个针对青少年性心理性教育方面的心理热线呢?我虽没有性的经历,但我看过大量的书,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我本身就是青少年,与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更好地沟通啊。
这天晚上,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无眠!10月20日,经过周密准备的“一童青春期性心理咨询热线”开始了试开通。这之前,他曾自费打印了10000多张宣传海报,大标题赫赫地写着“一个十八岁作家开通中国首部青春期‘性’心理咨询热线”,一童捧着厚厚的宣传海报到附近的几家大中学校去分发。一时,同学们被这新奇的宣传与开热线的人物吸引了,纷纷来抢要海报,10000份很快就发光了。但当20日试开通时,打进电话的人却并不多,只有十几个人来简单地问一下主办人的情况,很少涉及性的话题。显然这是在投石问路。
10月23日是热线正式开通的日子。这天早晨五点多钟,一个电话就打了进来。这个19岁的高三学生向一童大胆地问了不少关于性的问题。一童对他的问题做了回答。
随后,他又接了几个电话,都是同龄人的,有的是中学生,有的是大学生,也有职业中专的学生。到早晨8点钟,他已接了13个电话。有的问自己爱上老师怎么办;有的问自己与女生接吻了,会不会生小孩;有的问自己根本不想谈恋爱,可他怎么也控制不住对女生的好感……一童从他们的提问中感受到他们对性知识的既渴望又害羞的心理,也知道了他们对社会、学校及家庭性教育方面的欠缺的不满,知道了他们对自己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急于解决的迫切心情,也更坚信自己的这个热线开得是有意义的,是有发展前景的!
这天晚上,总共接了近30个电话、已疲惫不堪的一童仍兴奋得不能自已,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了一行字:中国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童愿为你解!
我心飞翔:只有斩断双臂,才能长出新的翅膀!
当一童开通热线的时候,他曾有过充分的心理准备,想过会接到一些无聊的电话,或怀疑的电话等,但他从未想到会接到如此激烈的指责的电话!那是10月24日上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性教育专家打来电话,对一童来了个一连串的责问:“你是个未成年的人,你有什么资格来开性心理热线?你有过性经历吗?你懂得多少性的知识?我劝你还是自知些为好,尽快地结束对你是个最明智的选择!”还未等一童回话他就放下了电话。这话犹如一盆兜头泼下的凉水,浇得一童有些摸不着北:难道自己做错了?
但是,更多的电话是鼓励与赞扬,这就逐渐平息了一童的不安,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随着青春期性心理热线开通的时间在一天天增多,接到的电话在与日俱增,与他探讨交流的同学越来越多,现在每天平均都能接到30多个电话,话题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一童的笔记本记下了满满的两大本!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所接到的电话里质疑与指责的声音少了,更多的是鼓励与希望的声音,还有的要求与他合作……记者采访时接到的一个电话最有代表性,这是一个初三的学生:“我已经和一童通了三次话,每一次都感觉收获不小。为什么呢?因为他和我们是一样的同龄人,就像是哥们似的,我们有啥心里话愿意和他说,他的解答也非常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没有那些成人们常说的大话套话。所以我相信一童热线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热的!”
一童不仅会写,而且善谈。这也是他接听热线电话时的一个优势。在记者采访结束时,他特意强调说:“性是个敏感话题,但性本身是纯洁的。现在的青少年对性的认识不够,甚至一些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我们国内目前的性教育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不提倡性开放,但我提倡性教育的开放。如果我们全社会把性教育具体化、理智化、认真化,让它就像我们每天洗脸吃饭一样平常,那样青少年就不会对性变得敏感,也会用一种非常清醒的头脑来对待性,对待爱情。就不会出现12岁少女怀孕、11岁的小妈妈把自己的孩子掐死在卫生间、9岁小男孩偷打声讯电话的事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分散社会团体。’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啊!我不明白,对性这么一个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把她晾在明媚的阳光下,让青少年们都来撩开她那美丽的面纱呢?我开办一童热线的初衷,就是在为青少年们解疑答惑的同时,竭尽全力地为性而大声呼吁:还性一个本来的面目吧!”
青春的童话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48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59位用户关注,53人点赞!
“你能不能留下来,教这些孩子”
2010年9月,我回到学校。孩子们因为我带回的过冬物资兴奋不已,我则因为重新呼吸到高原上的清新空气,浑身自在。
麦麦草原孤儿学校,是一座由废弃已久的土坯碉楼改造而成的三层建筑。这里是我和27个孩子的家。碉楼的底楼,方方正正、宽宽敞敝,摆上用旧木板钉成的课桌椅,便是课堂。楼上,被布置成我和孩子们休息的“卧室”。
5年来,除了外出寻访更多孤儿和贫穷家庭的孩子,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孩子们基础汉文及其他知识。学校只有两个班,还合用一间教室,7岁以下的孩子在教室右边,看图认字;7岁以上的孩子则在教室左边,按小学一年级教材上课。这些孩子大多从出生起,就很少接触外人,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状态,藏语懂得不多,更没有汉语基础。刚开始,我也听不懂藏语,只能靠当地的喇嘛当翻译。但现在,孩子们能说藏语、汉语,有的还能说几句英语。
我―直在想,我来到这里,和这些孩子的生命交织在一起,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一切都缘于一次旅行;说必然,是因为多年来,我心底―直有个愿望一一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为这里的人们做些什么。
2005年,酷爱旅行的我试图穿越川藏线,却遭遇山体塌方,被堵在藏区。一位好心的藏民将我收留到家中,供我吃住,邻居们也常热心邀我到家中吃饭。他们还想办法将我送到山底下的一间客栈住下来。这样,我就能在路修好后,跟着路过的车回家。正是在这家客栈,我认识了一位正等待下山的喇嘛。
喇嘛说,草原和深山里,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泥石流、雪崩,每次灾害过后,总有些孩子成了孤儿,无家可归。“你能不能留下来,教这些孩子?”他看着我。我想起旅途中见到的那些人,淳朴善良,却与外界文明隔绝。我的心―下就热了。
回到家,我将这件事告诉家人和朋友,包括母亲在内,几乎所有人都不同意,只有做过教师的父亲说:“要做就不要放弃,好好做下去。”
于是,我辞去在安庆石化的工作,出发了。火车、汽车、拖拉机、摩托车,一路上,我不停换乘交通工具,山道陡得不能行车时,只得改骑当地牧民的马。两天后,陡峭的山崖连马都无法穿越了,就下马徒步。又是大半天的翻山越岭,才终于到达目的地――甘孜的一座寺庙,这里有个孤儿收留所。
最初,我用了几个月时间适应草原上的生活。因为每天吃糌粑,我的体内干燥缺油,开始便秘,甚至出血。我慌极了,又想起妈妈说过,她曾用猪油治便秘,便照方抓药,将牛油从风干的牛排上一撮撮抠下来,熬化,捏着鼻孔灌下去,肠道。
睡觉也是件头痛的事。因为睡在草地上,―下雨,便潮乎乎的。加上牧民的帐篷大多是牛毛织物,外面―下大雨,里面必是细雨蒙蒙,我只能将伞撑在头顶,才能入眠。
最折磨人的是洗澡。和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大帐篷里,想洗洗身上实在太难。于是我忍着、拖着,拖到身体快发臭了,一狠心,跑到小河里用雪融化成的水洗澡,可洗完就发烧,还差点因此患上肺水肿。
我实在支持不住,想回家了。不知是谁走漏了消息,动身那天,我背着行李刚钻出帐篷,竞发现外面站满了牧民。他们一句挽留的话也没说,只是面向我唱起歌,唱―首我非常喜欢、但一直学不会的藏语歌……我的脚步,再没迈出去。
“你是个能干的姑娘,叫人放心”
我刚来时,这个收留所里只有四五个孤儿。而要真正办起一所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需要读书的孩子聚集起来。我开始在草原周边及更远的牧场、山区寻找孤儿和穷苦的孩子。这项工作看起来并不复杂,却着实不易。
每天,我的面前似乎总有爬不完的山。雨季中的大山,危机四伏。天气极不稳定,前一秒还艳阳高照,后一秒雷雨冰雹便砸得“嘣嘣”作响。
一次,我上高山草场寻找一个孩子,突然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后脑勺痛得厉害,我怀疑自己要死了!我用颤抖的手拿出纸笔,写下姐姐的手机号码、家里的电话号码,然后将纸条揣在兜里,心想,万一我真死了,别人可以通过它第一时间通知我的家人。
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的孩子,也不是次次都能顺利带回学校。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草场上有个哑巴,老婆患病去世后,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很穷。可当我翻过好多座大山来到他家,面对的却是哑巴的不信任。他好像认定孩子会被我带走卖掉一样,冲我直嚷嚷。“过几天,他会来我家借牛翻耕,我再劝劝他吧。”给我带路的哑巴家的邻居安慰我。我眼前一亮:“那我来给他犁地吧。”好心的邻居将我带到家中,教我如何赶牛犁地。
几天后,我和邻居赶着牛,重新来到哑巴家,直接犁起地来。哑巴吃惊得合不拢嘴。过了一会儿,他心疼地跑过来,“呀呀”地示意我停―下,去喝口茶。邻居在一旁解释:“他说你是个能干的姑娘。能叫人放心。”哑巴最终让我带走了他的小儿子。
与当地牧民的沟通就是这样,如果你对他陌生,他从你身上嗅不出自己人的味道,沟通就变得异常困难;但只要他能信任你,什么都好说。很快,我学会了念拗口的经文、用藏语唱他们喜爱的歌、大口大口地喝酥油茶……他们对我也不再戒备,而是将我看成自家人了。
“你就是我阿加,不是老师”
孩子们在孤儿学校里的学习、生活都是免费的。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一些有爱心的人对寺庙的捐赠。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还得时常面临断粮的威胁。但我和孩子们很快乐。
这些孩子当中,最能折腾、最能唱歌的是一个11岁的男孩。他不肯上学,老在草原上到处溜达。我做了很多工作,他最终进了学校,却不愿喊我老师,只叫我阿姐。而阿姐,又被他叫成“阿加”。每次“阿加阿加”地在课堂上叫着,惹得好多孩子窃笑,我让他改叫老师,他不愿意。
“课堂上应该统一称呼,才显得规范,你说是不是?”我问,他却套用我之前说过的话:“我们在心里,就应该知道好与不好,这样才算是有心、真诚,你说是不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回答:“你做了我阿加的事,你就是我阿加,不是老师,老师做不了阿加的事。”
我这才想起,我曾带他到县城里买了一身新衣服。想给他换上时,这孩子有点别扭,不愿在我面前脱衣服。我拉过他说:“脱吧,我就是你阿姐,是自家人,你在阿姐面前还要害羞吗?”这句话,对于他,好像一生都会记住。
还有个孩子,我找到他时,他14岁了,说话非常大胆,各种玩笑都敢说出口。每次,只要有年轻些的男人上学校办事,不管人家是什么情况,他都会跑上去:“你做我们老师的朋友吧。”惹得办事的人很尴尬,我也挺生气。批评他,他也不吱声,只是闷闷不乐。后来我才知道,之前有一次,我在碉楼外咳得厉害,他在我身旁,
问我怎么了。我随口说,心口痛,哪天要回家去了。没想到他记在心上,一心想让我在草原上安个家,这样,我就能不走了。
我的咳嗽越来越严重,贫血也愈发厉害了。一天,我突然发现有3个孩子不见了。我着急得没了力气,只能坐在门槛上等。晚上9点多,他们才灰头土脸地回来,站在门外,手里拎着包东西。“这是什么?你们跑哪儿去了?”我的语气非常不好,孩子们显得委屈极了。原来,他们听人说,有一种树根也许能治好我的贫血,便跑到山里找树根去了。我趴在门框上流泪,又心疼又难过:“你们跑那么远进山,要是遇上野兽怎么办?要是迷了路怎么办?这些东西就算能把我的病治好,要是你们出了事,我治好了还能做什么?”
我的心,被孩子们牵着
生活,就这样在一边寻找孩子,一边教学中过去。
2007年,入夏,草原进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一天,我的心口突然痛得厉害,彻夜不眠,想家。
一天这样,两天这样,第三天我急了。我匆忙收拾行李往家赶,还在路上,手机便响了……我冲进家门,扑向父亲的遗体,他的身体还是温热的。我还是回来迟了!
我守在父亲身边,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他。听着母亲在隔壁房间整夜地哭。我想,是不是再不能离开,再不能让母亲孤单?但我的心,似乎被孩子们牵着,我的血液已经和他们溶为一体,已经无法放弃。最终,我还是回到了孩子们身边。
也是从这一年起,我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问题。进医院看,医生也说不清。左边肚子痛;头晕、耳鸣;身上的肉发痛;贫血;免疫功能特差,老感冒;眼睛也痛;老是心慌气短,呼吸急促;厌食很严重。医生说,我不能再待在高原。我想咬咬牙挺过去,但真有些力不从心了。我已不能再整年待在高原上,不得不一次次回到平原治病。每次离开,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回来,总是一个人望着荒芜的天地泪流满面。
我有点恨自己的身体。初上草原时,牧民都说,希望我能成为真正的“酥油女孩”,吃酥油、会骑马。如今藏民的一切生活方式我几乎都学会了,身体却不行了。
我现在的一大愿望就是找到另一个愿意为藏区的孩子们点亮酥油灯的人,他愿意照顾和教育那些孤儿,比我更有爱心,比我更坚强,比我的身体更好。
我还想找到更多孩子,毕竟藏区那么大,我们的学校只是其中一个点。别的草原、山区,还有需要帮扶的孩子,我也想把他们找出来。
我更希望有人能和我一起,把爱心深入、扩展到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需要帮扶的人群。
青春的童话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4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34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一、儿童身体发育普遍“提速”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饮食及营养也逐年改善,青少年及儿童的体格生长和青春期发育也较过去提前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马华梅等人针对儿童体格生长和性征发育调查了广州、福州、南宁、武汉、北京、上海、青岛、重庆、天津等九大城市的男孩、女孩各约 2 万人。“首次获得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当今中国儿童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参照值,得出中国儿童属国际发育较早人群的结论。”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女生青春期启动的中位年龄分别是 9.20 岁、11.16 岁以及12.27 岁;男生青春期启动的中位年龄10.55 岁、12.78 岁和 14.05 岁。这意味着我国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就陆续步入青春期,进入性成熟年龄。中小学学生面对身体发育带来的惶恐,以及与异往引发烦恼,如果没有得到家庭、学校及时的辅导,孩子难以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二、儿童性教育未能与时俱进
1. 家庭性教育严重缺失。
央视曾在2012年底进行街头采访“我从哪里来?”三成受访者表示曾从父母口中得知自己是“被捡来的”,其它回答也是各种雷人的答案。由此可见,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性是一种本能。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是顺其自然、无师自通的事情。生活中,女生在初潮后还能得到家长关于使用卫生巾的肤浅教导,而男生在初次遗精后,往往难以启齿,不到及时的指引。大多数家长因观念问题,或缺乏性教育的知识,对孩子羞于谈性。他们比较关注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及学业成绩。殊不知,因为家庭性教育的严重缺失,易诱发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反而耽误了功课,妨碍了健康成长。
2. 学校性教育流于形式。
2008年教育部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与性教育相关的“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被纳入其中,但所占分量不多。《纲要》规定学校每学期要安排6-7课时,通过名为《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来开展教学。但在“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却做出如下指引:“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因此,很多学校没把《体育与健康》设为常规课程,导致该课程没有固定的课时确保施行。更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开发出完整的配套的学生课本。
三、社会上另类的“性教育”
对于性教育的态度,家长欲说还休,学校隔靴搔痒,甚至很多人视之为潘多拉盒子,担心一旦全面实施儿童性教育,反而会激发学生“性”趣,诱发学生的,引发青少年性滥交。其实,身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自身的发育难免惶恐,对于异性也会莫名躁动。面对孩子对性知识的渴求,家庭、学校的性教育却“供不应求”。当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另类的性教育。
1. 医疗广告的“被动”性教育。大街上常有人派发印成日历、杂志形式关于“无痛人流”、治疗不孕不育等宣传资料,甚至个别地方电视台公然不分时段地播放某些民营医院粗俗露骨的广告。这类涉“性”的信息一般都带有很强的商业性和欺骗性,容易误导懵懂无知的孩子,形成错误的性观念。
青春的童话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6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45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现在的我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再也不想童年那样幼稚,那样任性了。
记得刚上小学时,我还是一个什么也不懂得六岁儿童。到学校不敢和别的同学说话、玩耍,只有独自坐在座位上发呆。有一次,一个伙伴儿跑过来,调皮的用手打了我一下,当时我就“呜呜”的哭了。我真不明白,我当时为什么会那么脆弱,那么胆小呢?为什么和小朋友连话都不敢说呢?真是越想越有趣儿。
三年级时,我马上德克也逐渐变得有难度了,我也逐渐懂得学习了,再也不像一年级一样,什么都不知道,。那时,我的朋友也比较多了,也喜欢和他们一块儿玩耍了。
到了五年级时,我对学习更加理解——学习要靠自己,也是将来为了自己,素以我就更加努力学习,把握住了机会,考入了初中重点班。
而到了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在学习生活中,不仅要靠自己,还需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努力进取。
青春的童话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9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12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再过不久,我就要满十八岁了。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嘴角扬起微笑,满意地对自己说一声“你好。”
十八岁,清新芬芳如甘露般的年华,这是多少人渴望的青春,但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绚烂的童话。
我是一个来自县城的孩子,妈妈做小杂货铺生意,爸爸残疾在家。九岁那年,我经历了生命中最大的残忍――妈妈病逝。那个炎夏,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折磨着我们一家人。妈妈患了胆结石,疼痛多年,因为家里贫困,宁愿强忍病痛折磨也不愿去医院。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每次回家看着妈妈躺在病床上,就忍不住想哭。我拉着妈妈的手说,您要是难受一定说出来,我和爸爸去借钱,送您去医院。而她总是说,没事儿,能忍。那一刻,我心痛得撕心裂肺,为妈妈心疼,也痛恨自己和爸爸的无能为力。
我知道,不能责怪爸爸。他是国家三级残疾人,患有小儿麻痹症和白癜风。他智商不高,且腿脚不便,身上多处白藓,只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白天上学,下午一放学,就冲回家直奔妈妈身旁。熬药、喂药、换药、翻身、擦脸、换衣服……这些都是每日必做的事情。
无数次,我在夜里偷偷流泪,想着妈妈的病一天天严重,自己却无能为力。只想着要拼命照顾妈妈,这样也许会感动上天,不让妈妈离去。可残忍的现实终究让所有幻想破灭:妈妈,永远离开了我。
面对命运的打击,我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低头认输,要么迎难而上。我选择了后者,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我不想让妈妈看到懦弱颓废的自己。我不断告诉自己,要勇敢,要用努力来证明:我不是一个会被轻易打倒的人!
于是,我开始和爸爸共同面对没有妈妈的生活。爸爸残疾,没有单位愿意要他,他就自谋出路,靠擦皮鞋来维持生计。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有一次,我悄悄跟随着爸爸,看着他步履蹒跚,弯着腰,斜着身,一瘸一拐地倔强着向前移动。路遇茶馆或商铺就进去一一询问,遇到要擦鞋的客人,就赶紧蹲下来,小心谨慎地把客人脚上的鞋脱下来换上拖鞋,再蹲到一边儿把脱下来的鞋擦干净。爸爸的工作范围从家附近延伸至十里开外的地方,残疾的爸爸走这么远的路,一天下来,回到家已是深夜。然而这些都是我们父女毕生难忘的经历,虽然回忆里充满了无限酸楚,但更多的是爱和感动。
在我初中毕业后,曾提出不读高中,出去打工。爸爸听后颤抖着捂着胸口和我说:“我就是不吃不喝、没日没夜擦皮鞋,也要供你读书。”那日之后,我再也不敢提不读书了,因为不能伤爸爸的心,我只有好好学习,孝顺爸爸,才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上职高后,我学的幼儿教师专业。幼师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除了基本文化课外,还有舞蹈、钢琴、古琴、手工、美术等。刚开始由于我没有基础,很害怕跟不上,于是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终于期末综合成绩位列全班前三。我把奖状双手递给爸爸说:“爸爸,女儿不孝,买不起礼物,请您收下这份奖状,当作对您最真诚的感激吧!”爸爸没有说话,嘴上一直笑着,眼里却泛着泪光。
学习之余,我担负起照顾这个家的责任。买菜煮饭,家务劳动,全部承包。冬天的风很冷,我给爸爸织毛衣和围巾,在爸爸回家后端上热水给爸爸泡脚、按摩。爸爸有时会拿出挣来的钱给我秀一把:“女儿你看,爸爸今天赚了这么多钱,快数数有多少!”我便兴奋地一张张整理,最多的是一元钱。爸爸总会说:“生活就是积少成多,靠这一元一元地积累着、叠加着。”是呀,生活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中积累沉淀,不断丰富。
我以前会埋怨,为什么老天对我这么不好。后来,我想通了。妈妈走了,但爱不会走,她在另一个世界守护着我的生命。我流淌着妈妈的血液,我活着,何尝不是妈妈生命的继续。而爸爸,他给我了全部的爱,他看似卑微,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劳动换来养家糊口的钱,是高贵、有尊严的。我在父母身上学会了勇敢、坚韧、不向命运屈服,并且收到了他们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爱。
时常也会有人在一旁议论,对我们家投以同情的目光,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和爸爸可怜。在幸与不幸的天平上,也许一个微笑就是倾向幸福最重要的砝码。人最可怜的是自怨自艾,我和爸爸从不可怜自己,我们的生活很阳光。所有的苦和累,都是日后成功的铺垫。这种成就,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在苦难中还能笑得出声来的乐观坚强。
来到妈妈的坟前,我带着自己编的花篮。妈妈的照片定格在年轻时最美的样子,我轻抚着妈妈照片上温柔的脸说,我知道您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陪伴我,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张爱玲说过:“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青春的童话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04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青春短暂却一定是美好的,就如樱花的忽然绽放,但又在七天后的雨天随雨水流逝而下。
我相信当我懂得战斗,我就应当去接受和了解青春的真实,我就应当每一天站到镜子前,对着镜子里的那个成绩不是太好,长得不是太好,爸爸妈妈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自己说:“你好漂亮,你好棒!因为你每天都在和自己战斗,因为你每天都在变得更坚强。”
我相信当我懂得乐观,就没有人能从我手中夺走那些宝石般美丽的童话。我想我要紧紧地握住那些童话,因为,我相信,当我对着整个世界微笑,就没有人能从我的脸上拿走笑容。
我相信当我学会了坚持,这个世界就是我的了,就算时间会流逝,就算此时我孤身一人,可我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我的朋友们,一直都在!
叶冰伦,一只不属于人间的黑色精灵,她的青春关键词是:真实。
还有相信童话的慕夏,他的青春关键词是,童话。
青春的童话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8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71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童真,一个很孩子气的话题,却又是一个在这灯红酒绿的世界,过往匆匆的话题。童真像邻家的男孩遗落的风筝,它承载着太多梦想起航,见证苍天!
记忆童真,留念我那可爱的青春。
情绵绵,心有相思弦;指纤纤,曲终人相见。从来夜宵短,只恨青思长,坐看月中天。
青春,永远属于雨季,这个青涩的季节。
风,没有方向地吹来,我不知青春何时到来。雨把泪水洒向大海,我不知青春何时离开。
青春的长笛吹响我人生的乐曲,青春的故事讲述所有的回忆!
记忆雨季,留念我那青涩的青春。
也许不久后,我的青春会慢慢地逝去。我知道,我不能阻止青春的逝去。我知道,我不能阻止时光匆匆的脚步,我也不能阻止青春的逝去!
青春的童话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6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22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就在童话世界里,小兔子妮妮孤独地坐在家中,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不禁有点儿失落,心想:春天怎么还没来呀!我可不希望没有春天呀,春天是那么美好,可以荡秋千,还可以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捉迷藏、跳舞、唱歌……正当妮妮幻想着春天时,一个细微的声音打断了她的幻想:“妮妮姐姐,妮妮姐姐,你怎么不去‘童话厅’呀?”“小蚂蚁,去那儿做什么呢?又要请我唱歌?跳舞?不行,我最没心情了!”小蚂蚁青青思索了一会儿,又说:“妮妮姐姐,这次是去迎接春姐姐呀!我是情报员,是老虎主席让我来通知你的。”妮妮听说是去迎接春姐姐,立刻有了精神。她马上跑到梳妆台前打扮起来:穿上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翠绿色晚礼服,还配上了与晚礼服相同颜色的舞鞋,最后还用绿丝绸扎起了辫子!此时的妮妮多美啊,美得就像一位仙女!她迫不及待想见到春姐姐,她急忙说:“青青,快带我去!”这时,童话世界的人们都看见青青带着美得像仙女的妮妮飞奔在小路上!她们边跑还边传达信息:“快去童话厅,参加春姐姐的舞会!”越来越多的仙女、仙子加入了!
等他们到达时,春姐姐已经在那儿迎候了!
“我们来跳舞吧!”“好!好!让我们来跳《春天在哪里》吧!”妮妮最先提议!山羊大叔奏起了美妙的音乐,大家欢笑着,载歌载舞!此时的童话厅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生意葱茏的景象!“让我来教大家唱这首歌吧!”春姐姐轻轻地说,脸颊上泛起一阵红晕。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春姑娘的手心里呀!滴哩滴哩滴滴哩……”大家都陶醉在春姐姐那清脆、甜美的歌声中,他们不知道,春姐姐的这首歌,赶走了可怕、寒冷的冬天,唤来了如画的春天!
冰融了,小鱼儿在欢快地游着;树发芽了,鸟儿们又可以站在树上歌唱了,不再孤独!
“孩子们,你们的春天已经来了!我也该走了!”“姐姐,你要去哪儿呀?”妮妮天真地问,她实在不想让春姐姐离开。“我还要去其它地方报春呀!”春姐姐温柔地抚摸着妮妮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