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综述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687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共有242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述职报告
县考核组:
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扶贫开发“一体两翼”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四大产业(草畜产业、洋芋产业、蔬菜产业、特色产业)为发展思路,以159个贫困村为重点,以参与式整村推进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的,狠抓各项工作的完成,使自己分管的移民、小康建设、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分管工作完成情况
1、移民工作:已全部完成了移交。
2、小康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的,以小康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建设并举,社会公益事业指标与经济目标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村实施、逐村达标。针对小康建设宣传措施不到位,干部群众对小康概念不清、意识淡薄、信心不足、工作不够主动、进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我们在全面调整摸底的同时,根据每年计划达标的小康乡镇和小康村现状及时印发了《**县农村小康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深入乡村,和乡村干部一道座谈、讨论,共同制定工作措施,并向农户反复宣传小康建设的定义和具体量化指标,提高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康建设的思想认识,使小康建设摆上了农村工作的中心位置。截止20xx年底,全县已累计建成2个小康乡镇,89个小康村,占全县289村的33.2。继续抓好已建**乡、村的巩固提高,向宽裕性小康迈进。同时在**乡**村进行了小康示范点的建设,设计建造了风格各异、面积适中的小康住宅楼70多栋,村民已乔迁新居。该村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为全县小康建设树立了榜样。
3、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普法、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其他工作。半年来,我办党支部在县委、县直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党员教育和管理,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抓好普法、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制度,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⑴开展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查找平时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⑵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二是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开展民主评议、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等步骤,结合本职工作,切实整改提高。三是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四是认真开展普法教育,搞好综合治理。五是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六是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七是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促进信访工作深入开展。
二、抓好整村推进示范点工作。
整村推进是新世纪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新途径,是一项有效的扶贫方式。半年来,在完成**乡**村、**乡**村等5村项目建设的同时,又对今年列入计划的9村进行了扶贫开发参与式整村推进建设,按照办公室领导包片分工安排,自己包**乡**村、**乡**村。目前,完成投资166.715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67,9个村已建成羊舍735座,引进多胎母羊263只,道赛特种公羊195只,**乡**村、**村、**村建成牛舍250座,引进奏川黄牛200头,饲养生态散养鸡67599只,发放鸡饲料、药品998份,完成集雨面39155平方米,建成科技培训室20间400平方米,培训农民1200人(次),种植项目已全部完成。十月底全面完成所有项目。在整村推进规划和项目建设中,我们注重以点带线,轴线开发,整体推进,**25个村已基本连成一片,**10个村已集中连成两片,形成了以县乡公路为轴线的辐射示范推广片。并初步形成了羊产业、牛产业、鸡产业、洋芋产业、冷凉蔬菜产业等五大产业种养基地。
乡村治理综述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02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在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排名制实行以来,。。乡在第三周、第四周连续两周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排名中位列最后,给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拖了全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后腿,为此,我谨代表。。乡人民政府就我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不力向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及各位领导郑重而深刻地检查检讨,并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向各位领导、区级相关部门、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真诚道歉。
根据区城管委、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暗访检查组的意见,我乡排名最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区域环境卫生保洁力度不够、。。。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整治不彻底、整治工作力量不足以及对于暗访组意见办理不及时不彻底。对于上述意见,我乡予以充分地尊重并高度地重视,已召开了两次乡政府专题会议予以了分析、查找、检讨,整改措施已在具体落实当中。
连续两周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排名最后这一考核结果和事实,深深地刺痛了。。乡人民政府全体成员的神经,深刻地撼动了。。乡人民政府班子成员的思想灵魂,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识到我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目前的水平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很不相称适应,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治理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与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治理的要求还有很多不足。存在这些差距和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系统性认识还不到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项系统工程,应当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研究、安排、落实此项工作。我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尽管建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先后召开了两次乡村(社区)组三级干部大会(含企事业单位代表)进行宣传动员部署,建立了乡领导、部门联村联企包组包片的工作制度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及考核管理办法,组建了乡内暗访工作组并开通了举报电话。但上述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坚持、不坚决的问题,一时热一时冷,导致全乡各区域环境治理的工作水平及效果不平衡,尤其是被暗访出的问题全部集中在。。。区域,说明我乡工作在治理重点、难点上还缺乏完善有力的举措,整治工作缺乏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安排。
乡村治理综述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4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46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根据市、县关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试点工作意见精神,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各行政村去年换届以来村两委班子建设情况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和廉洁自律情况,营造“办实事、创新业”的良好氛围,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从11月初至11月中旬对全乡各行政村两委班子进行考察。现就届末考察的有关事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目标要求
乡党委组织力量对村两委班子及成员进行届末考察,全面掌握各行政村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实绩和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情趣爱好、身体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形成村干部任期赛业绩、群众民主评议干部的良好氛围,探索使德才兼备的农村干部与优秀年轻后备干部脱颖而出新机制,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全面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好村两委的核心保垒作用,助推全乡改革发展、维护稳定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考察对象:各行政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经民主推荐确定为考察对象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
三、考察内容
1、考察班子整体情况:⑴思想政治建设,包括理论学习、政治表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协作、廉政建设等情况,突出班子团结情况、廉政情况。⑵工作实绩,包括在农村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在推进改革、维护稳定、处理复杂问题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2、考察村两委主要干部个体情况:重点考察村两委主要干部会不会办事、办事是否公正及廉洁自律等情况,主要包括村两委主要干部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身体状况及其它情况等,工作实绩突出考察上级党委、政府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任期承诺目标完成情况及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所提出的工作思路、实事项目、采取的措施、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所取得的绩效等。
3、总结任期工作。村两委班子和两委主要负责人对本届任期内为民办实事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客观填写《松阳县村级班子实绩报告单》和《松阳县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实绩报告单》,上交乡党委,并向所在村党员群众进行公示。
4、制定下一届工作目标。各村通过“五议两公开”程序、召开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围绕村发展方向、潜力,可利用资源等状况,制定下一届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5、考察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个体及优秀年轻干部情况:主要考察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重点了解其关键时刻的政治表现、思想作风、团结协作意识、工作实绩、勤政廉政等方面的情况。
四、考察工作程序和方法
考察采取“听、谈、访、看、查”的方法进行,即听取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去年换届以来思想、工作等方面情况的自我述职,发放表格现场民主测评推荐,召集座谈会和个别谈话,走访农户,查看有关帐册、台帐。具体工作步骤:
1、考察预告。考察组进点前在考察对象所在行政村考察预告,公布考察时间、考察组成员名单、监督联系电话等。
2、召开述职测评会。召开由行政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县乡“两代表一委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村会计及村团妇兵等组织负责人和乡考察组成员参加的述职测评会。由考察组进行考察动员并主持述职会议;班子采取书面述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作口头述职;然后发放民主测评表和征求意见表,对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评议,民主推荐去年以来本村“最满意的三件事”;发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推荐表,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年龄原则上要求在4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并注意推荐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各种表格在当天收回(各行政村事先准备好投票箱一只)。同时对村两委会商议的下一届工作目标,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3、个别谈话、座谈、走访和查阅资料。各考察组到行政村召开座谈会、随机走访农户,查阅会议记录、村务财务材料等资料,掌握村两委班子有关情况。
4、确定各村“最满意的三件事”和优秀年轻干部考察对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考察组综合分析去年以来各村“最满意的三件事”民主推荐情况和优秀年轻干部推优情况,提交乡党委会议研究,确定各村“最满意的三件事”和优秀年轻干部考察对象,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公示。
5、综合分析。各考察组对考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综合分析。
6、考察情况汇报、反馈、归档。考察组将考察情况汇总向乡党政班子会汇报,同时向村两委班子及村主要干部进行反馈,并及时将材料汇总归档。
五、考察工作时间要求及考察组人员组成
拟定于11月2日召开全乡村两委班子届末考察工作动员会,全体乡干部、各村书记、主任参加;11月10日前考察组完成对各村考察,13日前完成各村考察材料统计汇总、综合分析。15日前乡党政班子会专题听取各考察组汇报。考察组人员以片区网格内的乡领导班子成员任组长,各村住村干部为组员,负责本片区网格各村两委班子届末考察工作。
乡村治理综述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1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39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而这些琐事在外人看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对于每一位诉求者而言却是“大事”。况且,基层老百姓历来就有诉求政府的合理性观念,即“有问题、有困难,找政府”的政治文化,而在“百姓事、无小事”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中,基层政府也负有回应老百姓合理诉求的责任,负有把“小事”、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的责任。
基层政府因此需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如果基层治理中的小事解决好,老百姓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日渐积累起“怨气”,一些“小事”就会拖成“大事”。所以,乡镇干部在基层工作中的作用就类似于一根“针”,不仅要将上面的“千条线”穿起来,而且还要对乡村社会的“小事”进行“摆平理顺”。乡镇干部也因此被称为“多面手”、复合式人才。
综上所述,乡镇干部不仅收入低、地位低,而且处于“事多、权小、利少、责大”的组织困境中。
乡镇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乡镇政府运行的主要动力,在国家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针对乡镇干部的生存状态、工作环境和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举措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首先最为关键的举措应该是上级政府和公众要给予乡镇干部更多的信任和理解,以重塑乡镇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公共形象。
乡村治理综述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7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35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秋天风”为你整理了这篇美丽全域行动最差乡村整改方案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美丽全域行动领导小组综合工作专班督办通知单【2021】49号关于美丽全域行动“最差典型”评选结果的督办,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整改方案。
一、组织及机构
为加强对我街道“最差乡村”综合整治摘牌集中行动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最差乡村”摘牌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李志辉
副组长:金淼磊周泉
成 员:柴晋华、应长锡、潘尖安、龙头村两委成员
二、目标任务:创建美丽乡村,完成最差摘牌
三、具体时间:11月中旬摘牌
四、整改措施
(一)挂牌督办、专项整改
及时对接牵头部门及综合专班,对各项扣分点,确保及时整改到位。针对专班反馈的村域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严重;卫生死角多,整体环境较差等问题加大整治力度。
1.针对龙头村内乱堆乱放问题。驻村干部、村两委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村民在规定时间内清理龙上公路以及乡间小路、门前屋后的杂物乱堆乱放。对超出规定时间仍未自行清理杂物的村民,由村委会安排人员清理。
2.针对龙头村内旱厕多等问题。村干部牵头开展在用旱厕排摸行动,摸清底数。明确整治数量。强力推进整治,实现明显区域旱厕清零、无用旱厕清零。
3.针对龙头村内卫生死角多,整体环境较差等问题。组建龙头村环境卫生整治专班,集中力量清理河流两岸、门前屋后、背街小巷卫生死角。并落实专人常态化开展道路环境卫生治理,实现美丽蜕变。
(二)加强巡查,深化整治。举一反三,联合执法中队、驻村干部、环卫所开展39个村环境卫生抽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整改到位。切实切实加大监督力度。
乡村治理综述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5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24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为切实做好我乡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营造农村公路“畅、安、舒、美”的行车条件和运营环境,根据《公路法》、《xx县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决定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结合持续开展的“全域无垃圾示范乡镇”创建活动,以集中优化路容路貌为着力点,侬法严厉打击私捣乱建、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大力整治路域环境,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为全乡“四好农村路”创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整治范围
公路路城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是农村公路用地和公路建筑控制区域。建筑控制区域是指与公路边缘的间距不少于设以下距离的范围:县道10米、乡道5米、村道1米。
三、整治内容
1.对路面、路肩、边沟的定期清洁、维护,使路容路貌进一步得到提升;
2.在农村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摆推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打场晒粮及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公路桥梁用地范围内私挖乱建、破坏路基护坡的违法行为;
3.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法建筑、非公路标志和其他地面构筑物;
4.在禁止范国内从事采矿、采石、取土、爆破作业等危害公路桥隧安全的活动;
5.利用公路桥梁进行牵拉、吊装等危及公路桥梁安全的施施工作业;
6.利用公路桥(涵洞)堆放物品,搭建设施以及铺设高压电线和输送易燃、易爆或者其它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管道;
7.撞自移动、涂改、遮挡公路附属设施或利用公路附属设施架设管道、悬挂物品等行为;
8.非法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的行为。
四、整治措施
1.强化路面、路肩、边沟保洁力度。各村要结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通过包路到户、包段到户和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群众性养护组织,或者采取个人、家庭分段承包形式对乡道、村道实施日常养护,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应当与承包人签订管养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定期清扫路面,及时清除杂物积水、积雪等。清除的杂物不能堆积在路肩上,以保持沿线的整洁。水泥路面应定期清除缝内多余的填缝料,以保持其伸缩性能。养护人员在进行公路巡查、清扫时,应注意拣拾公路两侧的白色垃圾;对路肩进行修整,做到路肩平整,坚实、整洁,无杂草,车辙、坑洼、堆积物,与路面的接茬平顺;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达到无淤泥,保证路基、路面不积水。
2.强化公路桥果的保护。对农村公路桥梁上游500米,下游2000米,公路涵洞上方和洞口外100米范围内的挖砂采石、取土、倾倒废弃物等行为进行整治;对已倾倒的废弃物进行彻底清理;对因挖砂,采石,取土形成的可能危害公路桥涵安全的河床、山体进行全面整治;对因私挖乱建已危及公路桥涵安全的问题,必须及时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公路桥梁安全的河床、山体进行全面整治;对因私挖乱建已危及公路桥梁安全的问题,必须及时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公路桥梁安全的个人和单位。坚决杜绝在上述范围内爆破作业及其他危及公路桥桥梁安全的活动。
3.加强建筑控制区管控。坚持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预防为主,强化巡查凡违法建设、违章搭建和废弃的建筑物、地面构筑物和桥下违法建筑,必须全面拆除。
4.规范非公路标志设置。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置”的原则,全面规划非公路标志、标牌设置,凡违法设置的非公路标志、标牌,必须依法查处,对经批准设置的但已破损的非公路标志,责成设置单位限期维修或更换,同时增设必要的展示行业形象、宣传安全业务与路政执法的标志、标牌。
5.加强穿越村乡路段整治,净化沿线环境。要保持边沟清洁、排水通畅,路宅路田分家设施齐全,绿化完好。两侧保持无垃圾堆、柴草堆和粪堆,临街违法搭建的临时建筑要全部拆除,对公路两侧的集货场所要进行综合治理,对占路经营行为要坚决取缔。
6.加大对车辆非法超限运输以及抛酒治理力度。突出非法大件运输车辆的查处,严厉打击短途超限,确保农村公路路面整洁安全、畅通。
7.加大超限车辆治理力度。对非法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举报。
五、实施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2019年10月1日-2019年11月1日)乡农村公路管理站、各村要根据本方案确定的整治内容和工作标准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摸清各路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确定整治措施,制定实施计划,逐项逐条进行整治,各村要按照《xx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下发的农村公路在养护范围内认真做好本辖区内道路的调查摸底工作.排查情况要及时上报。
2.集中整治阶段(2019年1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各村要根据本次路域综合整治活动的总体要求和本辖区内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际,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同步实施、分步完成”的原则组织实施。重点对农村公路用地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非公路标志、违章建筑、地面构筑物、“三堆”清理、宣传标志设置进行有效的集中整治。
3.总结阶段(2019年12月)乡农村公路管理站要做好综合总结工作,及时发现和树立好典型,推广好经验,乡政府将结合年终实际考核对本次综合整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贵任。开展农村公路路城环境综合整治是提高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总体水平,提升农村公路整体形象的重大举措.各村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层层落实任务,压实责任,确保综合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村和乡农村公路管理站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对综合整治活动的意义进一步广泛宣传,为综合整治活动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加强联动,协调推进。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乡村要积极配合扎实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对危害公路、桥梁隧道、私挖乱建的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对屡教不改、屡禁不止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同时运用司法手段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乡村治理综述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56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261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一、试点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农民诉求日趋多样,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在乡村治理的理念、主体、方式、范围、重点等方面进一步创新、调整和完善。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乡作为农业乡镇,素有“文化兴乡一枝花”的美誉,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结合传统的剪纸、农民画、民乐队等群众自建组织,实现群众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从而在全乡探索推行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二、试点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前提,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根本目标。
三、工作内容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作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的标准,不断提升党组织书记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水平。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召开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大会,力争实现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对党组织书记实行负面清单式管理,制定出台《乡村街党组织书记队伍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农组办、各村)
2.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基层队伍稳定,提升干部队伍薪资保障。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到村任职,逐年增加村干部绩效工资标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鼓励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奉献精神强的人员到乡扶贫工作站、城管队伍中跟班学习,经考核合格直接安排到村任职。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有潜力的党小组长,选优配强村民小组长。(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农组办、各村)
3.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加强对广大党员思想教育,开展党员联帮户、党员承诺践诺、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每个村街开设3-5个党员先锋示范岗,按月开展党员先锋评比,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带头示范作用。(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农组办、各村)
4.提升基层组织管理。推动经济强村战略,大力发展产业,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到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全部达20万元以上,其中有2个达到50万元的村。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优化基层组织硬件环境,实行“一室多用”,进一步规范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村、村、村党建示范点建设。(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农组办、各村)
(二)发挥村民自治的基础作用。
1.规范村民自治组织选举程序。结合村民换届选举“三项制度”改革,扩大村民选举知情权和监督权,各村推进观察员制度、定岗选举制度和“一票”选举制度。健全村民监督委员会,完善村务监督机制,纪委监委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联系指导工作。(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农组办、民政办、纪委办、各村)
2.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增强民主决策参与,按照“四议两公开”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引导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方式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议事决策作用,利用村小组会、板凳会议、农民夜校、老年学校等开展议事活动,真正把决定权交给村民。(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民政办、妇联、团委、各村)
3.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健全完善村务公开栏,将党务、村务、财务分项分类列入监督内容,每3个月公开一次村级财务状况,打造阳光财务。成立村民理财理事会,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审计监督职责。(牵头领导:朱国富,责任单位:纪委办、财政所、各村)
4.完善村规民约。制定门前三包,明确保洁责任区域。组建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乡贤文化促进会,深化道德评议、乡贤议事活动,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人情攀比、忤逆不孝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以汪墩村为先行试点村,积极鼓励本村的社会贤达人士组成乡贤议事会,为乡村治理发展出谋划策,2020年7月后在全乡全面推广。(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文明办、民政办、各村)
(三)发挥基层法治的保障作用。
1.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一村一辅警”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整治犯罪活动。各村设置宗教协管员,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微腐败整治。(牵头领导:,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各村)
2.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各村组建卫生保洁队、乡风文明劝导队、治安巡逻队,结合环境卫生、道路管护、移风易俗,开展日巡夜巡季巡活动,不断增强农村治安防范水平,全面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切实加强对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人群管控服务,坚决预防极端事件发生。(牵头领导:,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各村)
3.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积极创建洞阳村、花寺街道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动法治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到2021年底实现村村建有法治文化广场。实施“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到2020年底全乡“法律明白人”全部轮训一遍,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法制培训,把基层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司法所、各村)
(四)发挥乡村德治的支撑作用。
1.大力弘扬农村传统美德。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创建活动,村、村为市级示范点,村、村、村、村、村为区级示范点。每年开设两期以家风家训、德育美育、好人好事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宣讲先进典型事迹。各村成立民乐队、舞蹈队、戏曲班,通过乡村春晚、农民丰收节等演出的方式塑造可亲、可敬、可学的模范形象,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文化站、妇联、文明办、各村)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发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注重培养党员、积极份子,各村开设青年读书班。利用党员活动室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好每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剪纸、农民画、书法艺术家举办乡风文化节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文化站、妇联、团委、各村)
3.持续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村级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训计划,试点配备村级文化组织员。加强村级文化长廊(好人馆)建设,传播“好人文化”。村、村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村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各村设立“善行义举榜”、“红黑榜”,对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褒扬正面先进,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酗酒、薄养厚葬等旧风陋习,曝光反面典型,引导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文化站、文明办、各村)
4.开展文明新风评比活动。营造乡风文明新风尚,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五好一美”“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家风家训”评比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清洁庭院”评比。分年度做好村、村、村、村、村市级卫生村工作。(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妇联、团委、文明办、农综站、各村)
(五)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
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完善落实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扶持等政策,大力培育农村公益性、互、自治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工青妇、法学会等群团组织在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激发参与意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党政办、工会、妇联、团委、司法所、综治办、农综站、各村)
四、方法步骤
1.实施准备(2020年4月):成立组织,明确职责分工,拟定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上报审核。
2.宣传发动(2020年5月-6月):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广泛开展乡村治理工作宣传发动工作,宣传乡村治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加强上下联动,让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活动中来。
3.组织实施(2020年7月-2021年12月):对照试点示范内容,按照各项目标、任务及要求,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敢于担当,着力解决基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试点示范内容落实落细。
4.巩固提升(2022年1月-2022年12月):总结完善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的成果,进一步抓整改、补短板、促提升,形成乡村治理的典型经验。
五、预期效果
到2021年12月,辖区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和谐有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基本达到可复制,能推广的试点示范效果。
六、组织保障
1.组织领导。成立乡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乡村治理的整体谋划、组织协调、统筹推进、督促检查和综合考核等工作。牵头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精心谋划,细心组织。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切实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对辖区乡村治理工作负总责。
乡村治理综述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2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22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和谐平安建设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巩固和谐平安创建工作成果,为创建“平安上坊”打下扎实基础。
二、职责任务
(一)督促指导帮扶村委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督促和指导各村开展平安上坊创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群众观点,落实民本工作制,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原则,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要求,做深做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督促指导帮扶各村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督促指导各村搞好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工作。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按照“两减少、两扩大”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监外执行人员和吸毒人员的监控的管理,防止这部分人员失控危害社会。
(三)督促指导帮扶各村开展重点整治行动。督促指导各村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深入排查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增强整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治安复杂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开展集中整治。
(四)督促指导帮扶各村深化和谐平安创建。督促指导各村把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推动综治工作进村入户,深入开展平安村(居)、平安乡镇创建活动。
(五)督促指导帮扶村加强法制道德教育。督促各村大力开展对“六法一条例一办法”的宣传普及及法制道德教育,积极创新宣传教育的手段,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反警示教育,着力做好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保障工作,提高群众法律道德素质,引导群众树立“维护和谐稳定人人有责”的观念,做到有序维权,依法表达诉求。
(六)督促指导帮扶各村夯实综治基层基础。督促指导各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巩固各单位综治组织,加强基层综治软硬件建设,配齐配强综治干部。进一步加强综治服务队、综治特派员、治安信息员、治安志愿者、信息联络员等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三、乡综治委成员单位挂点村名单
四、工作要求
(一)周密安排挂点帮扶的乡综治委员成员单位成立帮扶工作小组,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明确一个职能办公室和一个工作人员负责与帮扶点的日常联系,及时掌握挂点村平安创建的进展情况。帮扶活动要突出重点,每年帮扶工作要有情况总结。
乡村治理综述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67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97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一、住村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为总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为总任务,进一步延伸“住村联心”工作,强化乡镇住村工作职能;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机构,创新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畅通工作渠道,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问题排查调处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防止因矛盾积淀、激化而引发越级访、集体访等突出问题,防止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住村干部职责任务
(一)规范基层治保调解工作
1、建立健全机构。不断强化村(居、社区)综治工作室(站)工作职能,指导和帮助村(居、社区)建立健全综治、治保、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人民治保、调解组织和员的作用,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强化人员配置。切实解决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配齐配强村(居、社区)治保员、调解员、员。
3、加强工作保障。协调、指导所住村(居、社区)充分利用村(居、社区)办公场所,设立基层治保、调解、工作场所,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为做好基层治保、调解、工作提供有力的工作保障。
4、规范台帐管理。指导村(居、社区)建立健全以下五类工作台帐:(1)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情况;(2)纠纷登记薄;(3)治保、调解、例会记录;(4)治保、调解、工作记录;(5)其它一村一档相关工作记录。
(二)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i、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每位住村干部都应物色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情报信息员,建立村(居、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性信息网络,做到情报信息及时、真实、动态化。要及时收集上报下列信息并建立台帐:(1)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的反映;(2)群众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言论;(3)涉及社会政治稳定大局的其他信息。
2、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住村干部每半个月要对其所住村(居、社区)开展一次走访,认真排查下列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1)土地、山林、水利、建房等纠纷引起的矛盾;(2)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治安问题;(3)有可能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问题;(4)有可能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苗头、隐患;(5)群众比较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6)村(居、社区)内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住村干部要及时会同村(居、社区)综治工作室(站),治保、调解组织和村(居、社区)干部
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加以调处。对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要迅速查明原因、为首者和积极参与人员、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后果等情况,并及时预测预警。要坚决防止因调处不及时、调处不当、稳控措施不到位而造成下列严重后果:(1)使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2)引起自杀事件;(3)发生烧等行为;(4)发生聚众冲击乡镇以上党政机关等严重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5)引发越级赴省进京上访、重大,造成恶劣政治影响。若发生了上述1-3项中一项以上(含其中一项)严重后果的,给予该住村干部黄牌警告;若发生了上述4—5项中一项以上(含其中一项)严重后果的,该住村干部的年度考核将被一票否决。
3、及时反馈调处信息。各住村干部对自行或所住村(居、社区)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调处情况,要及时书面报送乡镇综治办。各乡镇综治办汇总后,认真填写《县乡镇、部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每月情况专报表》,并于每月25日前报送县维稳办和县局。遇有重大、紧急情况,立即上报乡镇综治办,各乡镇综治办立即上报县维稳办或县局,不得迟报、漏报或隐瞒不报。没有发现问题的,也要实行“零报告”制度。
(三)组织开展安全防范工作。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指导各村(居、社区)充分利用村(居、社
区)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工具,以宣传法律法规、治安动态、防范常识等为主要内容,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火、防盗、防抢、防诈骗等常识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和防范意识。
2、加大治保防范力度。充分依靠村(居、社区)各类基层组织,指导治保会、义务巡逻队等开展治安巡逻和邻里守望活动,形成严密的群防群治防控体系,督促安全防范制度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各类治安案件和生产事故的发生。
3、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查禁黄赌毒的法律规定,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群众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积极向公安机关提供涉案线索,并主动配合做好查处工作,对有黄赌毒倾向和苗头的群众,及时做好劝告和说服工作。
(四)协助相关部门加强重点对象监督管理。
1、掌握村(居、社区)内五种监管对象、劳教所外执行对象等四类人员的底数,并建立相应的基础台帐。协助建立健全基础帮教和监管组织,积极参与帮教和监管工作。对五种监管对象、劳教所外执行对象要掌握其活动和现实表现情况,并做到每个月谈话不少于一次;对重点人口、轻微违法人员要了解现实表现,做到每个季度谈话不少于一次,并有书面记录。
2、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排查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底数。经常性地了解流动人口的表现情况,并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流动人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嫌疑情况调查。
3、掌握村(居、社区)特殊群体的底数。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和现实表现,认真做好教育和疏导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并上报县维稳办和县局等相关部门,防止赴省进京上访滋事事件的发生。对“”等重点人员做好控制工作,防止类案件发生。
三、住村工作组织领导
(一)统一思想认识。各乡镇要进一步把“住村联心”维稳延伸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乡镇“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要起模范表率作用,带头住村,带头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对住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期住村干部培训班,提高住村干部对维护社会稳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矛盾纠纷和问题排查工作的责任心,提高掌控和调处能力,形成“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综治和工作格局。
(二)加强组织协调。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局负责对“住村联心”维稳延伸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查。各乡镇要切实把“住村联心”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农村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真正使“住村联心”工作成为各乡镇加强对村(居、社区)日常管理、推进基层平安创建的有效载体。
(三)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党委分管领导要召集综治办和办,每个月召开一次全体住村干部参加的社会稳定形势分析例会,听取综治和工作情况汇报,掌握辖区内各村(居、社区)矛盾纠纷和问题排查调处情况并做好会议记录。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隐患,要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制订重大矛盾纠纷调处方案。要采取领导分工负责制,组织干部逐村(居、社区)落实排查任务,同时抽调得力人员对重点村(居、社区)、重点案件、重点事件、重点场所开展调处化解工作。
乡村治理综述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6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174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尽管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但仍可推测学术界与政界对于“rural/ruralareas/rurality”的使用偏好很可能是因为这些词听起来更为客观、中立,“country/countryside”则相对带有较多的文化内涵[5]。但有的学者却认为,到目前为止,在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countryside”并没有带有英国那种情感因素,例如,在北美“countryside”就主要用于指代邻近城市中心的乡村地区,这更接近于其原意[7]。由此可见,“乡村”(rural)的概念十分模糊,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定义。但是,许多生活在乡村里的人自称为“按照乡村生活方式”生活的“村民”,政府也需要针对城市与乡村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并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8]。因此,从这些现实意义上讲,对国土或行政区进行城市、乡村的划分显得尤为必要。新世纪之前,halfacree曾以四种方法来定义乡村[9]:①描述性定义;②社会文化定义;③视乡村为一地理区域(locality);④视乡村为社会表征(socialrepresentation)再现。woods认为以第四种方法来定义乡村最为灵活稳健,能够适应乡村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8]。新世纪以来,有关“乡村”定义的进展仍集中在第四种方法层面,但是却越来越超越社会结构主义的约束。例如,有的明确使用“表现”(performance)这一术语,包括规定了一系列从阶段性事件到反复重复的日常惯例来定义乡村[10];有的揭示了农业展览会是如何被用来作为向大量非农游客展示农业的机会[11];也有通过诗歌和民俗音乐来展现对乡村的理解与定义[12-13]。woods认为,把乡村概念化为一个混合的或网络化的空间这一理论创新,往往是与乡村地理学家们对于城乡特性混乱、城乡区别难辨的空间环境的经验性调查研究兴趣的恢复相伴而生[14]。同时,他还提到了一些城乡空间交错混合的概念:乡村地区的小城镇[15-16];新城市远郊的发展[17-18];城市通勤范围内的城市社区[19];城乡结合部[20-23]。近期相关研究则强调:这些空间对于基于城乡分割而做出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严峻挑战[21-22,24];它们是城乡利益冲突的场所[17,24-25],同时也是城乡特性协调和争夺的竞技场[19-20]。目前,国际上有关学者试图以三种模式来描述城乡之间的地理区域范畴并解释两者之间作用力的动态[14]。首先,是用“城市地区”(thecity-region)的概念模式来考察城市和边缘区,城市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城市地区”是一集中于“城市地带”但延及邻近乡村地区的空间交互作用场所[26]。其次,北美乡村地理学家则越来越多地采用“城市远郊”(exurban)这一术语来定位其在城乡结合部及更远的社区的研究工作,“城市远郊”通常用来指代城市区,特别是当专门用来描述由于来自城镇的迁入(通常是为了舒适的目的)和相关的发展而转变的乡村地区时,该术语非常贴切。深受政治生态学的影响,目前很多有关城市远郊的研究工作都聚焦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冲突[17,27-29],以及社会重构和调整[18]。这一模式补充了有关乡村性的混合观点并为捕捉城乡交互作用结果的空间不均衡性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但“城市远郊”目前仍停留在描述性的位置归属阶段,作为一个分析性的概念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再次,法国地理学家们主张颇受争议的观点,即乡村地区“城市化”与城市地区的“乡村化”是相伴而生的[30]。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对于被殖民的乡村社区抱有双重期望,即同时符合城市理念(方便、集中、多样化)和乡村理念(社区、团结、宁静),而在一定范围内用城市的方式和惯例进行彻底改造的“再城市性”(reurbanity)的结果则导致了对于传统城乡二分法的背弃以及对于新社会空间模式的寻求[31]。国际上的乡村地理学家正在重新思考城乡交互作用的本质及其衍生的空间,并认为:一方面,对由连接城市和乡村结点的多种要素流及其依存关系为特点的网状空间的认同将导致城乡二分法的终结[32];另一方面,城市扩张不是同质的,将产生多个新的混合的社会空间形态,这些空间形态将模糊城乡的分野并展示各自的特质[21]。乡村性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33-37],woods综合近来乡村地理学的种种新进展,认为乡村性是由乡村居民与迁入者、农民、土地所有者、工人、旅行者、休闲游客、政策制定者、媒体以及学术研究者等不同参与者共同体验与表现的,乡村地理学需要研究乡村性的表现[38]。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研究工作已开始探究乡村性的表现,即从原先关注于乡村的物质性,转而关注其政治经济结构乃至社会建设[38]。这一发展不仅为乡村地理学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而且也促使了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并为新的跨学科联系开创了机遇。
研究理论的发展
上个世纪,国际上乡村地理学研究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年代的功能视角阶段,通过明确乡村独特的功能特点来确定乡村空间;1980年代的政治—经济视角阶段,试图将乡村定位为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过程的产物;1990年代的社会建设(sociallyconstructed)视角阶段,认为与乡村性、乡村空间和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的重要性体现在其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层面上[14,39]。之后,很多学者曾认为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停滞不前,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明显在慢慢复苏[40],关于乡村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形成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4,41-44]。如parr主张:当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地区范围,城市和乡村的分类可以用一种更能充分反映两者之间内部联系的方式来考虑,且对于劳动力市场、住房市场,以及购物和休闲方式来说尤为如此;如此以来,城乡关系在互为竞争、互为补充方面变得更为明显[26]。但woods认为“城市地区”模式在论及乡村地理区域时仅单独考虑乡村与城市的联系,而忽视了跨区域的交叉的等其它任何意义上的乡村条件,并使乡村在城市支配的经济和人口结构层面进一步被边缘化[14]。随着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的深入发展,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理论引入了乡村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开始转向研究乡村的再现表征(representation)[38]。“乡村三重空间模型”(three-foldmodelofruralspace)的提出是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依据对空间性的三重理解[45-46],halfacree把乡村空间划分为相互之间紧密结合的三个层面[47]:①乡村区域所在,即与生产或消费相关联、相对而言具有明显特征的空间实践活动发生场所;②正式的乡村表征,诸如资本主义利益团体或政客们的一些表述,以及乡村被整合到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方式,特别是乡村在价值交换方面是如何被商品化的;③乡村日常生活,同时包括对乡村生活理解和认同的个人和社会文化因素,但是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有相互矛盾、相互背离的方面。
研究方法的革新
新世纪以来在乡村地理学研究中,对于合适的乡村性表现研究方法的寻求,是方法论探究与实验的领域之一。然而,自从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起,特别是自1990年代以来,乡村地理学中文化观点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与之相伴的是定性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包括半结构化访谈、关注群体、民族志学与参与者观察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应用[48-50]。然而,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两极分化,即相关研究倾向于仅采用定量或仅采用定性的方法。英国乡村地理学中定性方法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在其他地方,定量方法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38]。近期,定性研究方法在乡村地理学研究中广为运用。例如,annes和redlin运用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采用了深入访谈“生活史”(lifestory)的方式,探究了出身于乡村的男性同性恋者在城市与乡村空间中的迁移规律,证明了“城市”仅仅是他们获取身份认同的所在,而他们大多还是对乡村生活认同度较高,有力地反驳了“男性同性恋者有城市空间偏好”的传统观点[51]。leyshon运用了一系列定性实地调查方法,并以英格兰西南部1000平方英里范围内散布的乡村里的年轻人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实践中不同调查研究方法对年轻人个人及团体的不同影响,最后根据调查结果的优劣比较了各种调查方式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在进行乡村定性研究时的一些方法和方法论的建议[52]。pini通过对昆士兰州两地区的80个女性调查对象的“关注群体”(focusgroups)式调查,研究了澳大利亚制糖业中女性的参与程度,并得出“关注群体”式调查方法不仅对女权主义学者、而且对于所有的乡村社会学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方法的结果能够较少受到阶层化的调查关系的影响,并能较好地反映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变化[49]。然而,新世纪以来在乡村地理学研究方法层面的明显进步是大力推广了打破定量与定性区分的q方法。q方法论(又称操作性的主观性)是由stephenson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科学地研究“主观性”的心理学方法[53-54]。q方法以“定性定量逻辑”法(‘qualiquantological’method)而着称,主要通过五阶段的过程来完成定性数据的定量因子化[55-57]previte等认为,q方法提供了一个使我们能够从关注特殊个体描述而转向重点分析特定参与者群体所共有的一系列观点的机会,并建议乡村研究者应当重视q方法[57]。q方法在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社区发展、社会问题以及边缘化群体研究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实际上,近十年来大量的乡村地理研究应用了q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地方政府与自然资源管理[56]、农业环境视角[58]以及乡村重建中社会企业作用的利害关系[59]。乡村地理研究中q方法的兴起,主要是作为分析与记录更为宽泛的乡村性与乡村生活非专业描述的定量性乡村研究方法进展的一部分,反映了乡村社会建设及多种乡村作用因素的重要性[49,60-64]。具体来说,riley与harvey论证了乡村地理学中口述史料研究方法的运用,其目的在于加强与个人描述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丰富对乡村重构的微观尺度动力机制及其影响的认知与理解[61]。nairn和panelli回顾了利用小说来构建乡村生活意义的相关文献和论述,而这些文献和论述都不大可能以传统访谈形式存在[60]。duenckmann运用q方法,探究了不同的‘乡村’观念,并试图对传统的与乡村性、乡村空间和乡村生活相联系的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进行重构[65]。新世纪以来,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成为了乡村地理学研究者的终极任务与挑战。madsen和adriansen极力主张使用更为综合的多元方法,即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其研究表明多元方法模式有助于研究单个参与者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有助于强化在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