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383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共有129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任何读物本身的教育和审美功能,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阅读名家名篇,能开阔学生的眼界,lwlm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所以,我把对名著的初步赏析作为提高文学社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来抓,效果显著。
1 开展读书活动,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读书交流会,是在课题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最佳的、深受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每月举行一次,形式多样,方法不一:可以是朗读、复述、谈话、看影视片段、谈话、讨论等等。它提倡的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接触原著,远离标准化的赏析,强调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没有一致的见解,但必须随时随地记录下感受和体会,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文学评论是彼此进行交流的基础。如《简·爱》的学习可以外化为“简·爱是个怎样的女孩,有怎样的特点,追求什么”、“简·爱既然与罗切斯特相爱,那她为什么还要出走”、“简·爱为什么在自己有了巨大财富后还要回到躯体严重残疾、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罗切斯特身边呢”这些问题的理解、交流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坚持己见。这种读书交流会支持、提倡的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独特体验。
读书交流会所选取的主题和角度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同一本书的各个侧重面,如《红楼梦》可从作者介绍、书中人物、环境刻画及情节特点等不同角度入手;也可以是把几本书放在一起阅读,进行人物或写作特色的比较,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大宅门》中的白景琪性格的对比等。读书交流会开拓了学生的读书视野,历练了学生的思想和表达能力,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的读书爱好,使学生在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向,他们的眼睛里除了课本和生活世界之外又多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名著世界。
2 开设讲座,丰富情感素养
“语文素养”观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的涵育和发展。语文是一个情感的世界。“如果说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培养语言形式的应用能力,那么,语文的人文性价值即在于养育人的气质、情操、境界等情感能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感染力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不同的个体。而且参加文学社的孩子们大都爱好文学,情感细腻、敏感,易于与文章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有目的的精选一些名家名篇把文章中的文字变成饱含激情的语言,再现形象,将自身融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之中,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使学生受到强烈而真实的感情浸染,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使学生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发展。
我们精选或情节性比较强的作品如《基督山伯爵》或描写很有特色的作品如《红楼梦》、《悲惨世界》等邀请有专长的教师开设讲座,并针对文学社成员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推荐给学生。做到有针对性、有顺序性、有详有略的研究名著。同时,发挥文学社学生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读名著,以情感带阅读,通过情感激励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阅读促情感,增加学生阅历,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价值观。
3 走进生活,提高审美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抓住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与学生共同鉴赏,让同学们对外在美和内在美有一个正确地认识。例如分析卡西莫多、简爱等形象,在追求时尚、攀比成风的中学生中给与审美规范。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0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79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典范,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解决工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前几年,教育部搞了一个《中学生必读书目》,一些机构、学者也给中学生开出了许多书单,它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要说作用,其实是打了很大折扣的。我平时跟学生们提起其中的一些书名,学生要不说没看过,要不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更不多。于是有人感叹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
很多同学可能还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要读鲁迅,读《三国演义》,读唐诗。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却要读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写的文章,有什么用呢?
《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是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9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24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也许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还不足以具有代表性,但2009年5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0.2%的人通常购买专业学习用书,47.7%的人通常购买科普、生活类书籍,经常购买文学名著的人只占33.8%。报道中称,年轻人“功利化阅读”最明显。媒体对此不无忧心,甚至还有的列出了专家们推荐的名著书单。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读书本是一种很自我的私人享受,更何况在节奏不断加快、个性不断得到张扬的当下,阅读更是一种私人的权利。但是,也许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尚不足以成为一种现象,可当“经常购买文学名著的人只占33.8%”,一所高校前100名的外借图书排行榜上无一名著上榜时,这种由个人趣味、个人选择所汇聚而成的现象就具有了加以关注的价值和原因。
全民阅读率的下降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人将其归因于我们这个被金钱、房子、工作完全占据了大脑和热情的发展阶段,归因于人们的浮躁、浅薄与功利。在这种大背景下,再看名著在高校遭遇“滑铁卢”仍旧让人充满感慨,这是因为对于高校,对于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人们还是寄予了诸多“风花雪月”的期盼,期盼着在流淌着欲望与享乐的沙漠上还有一片精神世界的绿洲郁郁葱葱,给人们以温暖和希望。
这也许正是媒体对名著的高校之败而忧心,而耿耿于怀的原因吧!但苦口婆心也好,推荐书单也罢,都像极了溺爱孩子的家长,而其效果,却让人怀疑。还不如反思一下何以造成如今的局面,“根子”究竟在哪里?一个社会的阅读品位寄希望于年轻人,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充满讽刺的。名著在高校的完败其实只是我们整个社会阅读习惯与阅读品位双双沦落的一个表象罢了,只是包括你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浮躁、功利的一个表象罢了,想用对年轻人阅读品位的提升来拉抬整个社会的阅读层面是不切实际的。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6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39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一、通过浏览名著培养语感
名著阅读是精读还是走马观花式的粗略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本人认为,名著阅读教学需要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的精读,也需要泛读式的浏览。因为在学生品味名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无论精读还是泛读,都能培养学生语感。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普遍对外国名著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戏称:世上那么多书,何苦为难自己?问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除了文化背景的差异之外,外国文学作品中难记的人名,大段大段的静态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都是对耐心阅读的极大考验。
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大胆鼓励学生采用略读方式阅读,甚至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采用跳读即运用“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跳读中学生的兴趣得以培养,鉴赏文本的能力也提高了。如马尔克思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被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不少学生对它有景仰之心,但真正走近它,内容的庞杂,人物的众多,情节的离奇,再加上其中的宗教典故,神话传说,本土民间故事等,学生觉得眼花缭乱。针对这种情况,本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独特的写作手法――作家从未来角度回忆过去的独特倒叙手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学生通过跳读的方式品尝到了马尔克思赠送给我们的甘泉。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探究教学的方式方法。
因为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力的构建,因此学生在名著阅读中体现出来的兴趣、感受、领悟是基础。什么时候我们的名著阅读课堂受到了学生由衷地喜爱,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敏捷了,阅读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就可以期待了。
二、在名著交流中提升语感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读书交流是本人实践探究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名著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目前名著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方式灵活多样的交流,避免了此种现象的发生,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良好语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课堂中,形式多样:根据学生所阅读的书,让学生自由分为若干个小组谈谈读书后的收获;说说喜欢的书中人物及原因……方式灵活多样,可小组内部讨论;也可小组讨论集中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交流;可自由地你一言我一语,也可让学生先把观点用语言组织好,作重点发言;也可班级选派代表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学沙龙。同时,本人还注意到,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为保证这种交流的深入有效,教师可以选取某一个或几个交流的“点”,让学生围绕这些“点”充分活动,交流评价和补充。
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深受学生喜爱,在交流课中,我提出:你找到了哪些欣赏的、喜欢的语段?大声地读出来。精彩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正像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让学生朗诵这些句子,畅谈体会,也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学生觉得收获颇丰,在课堂上也兴趣盎然。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让我们的语言训练从被动走向自觉,从随意走向渐有体系,从低效走向高效,从无序走向规范,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将像早春的青草地,“更行更远还生”。
三、尝试比较名著习得语感
名著阅读把学生的阅读范围由课内延伸向课外,课内主要起“导引”的作用,课外的阅读世界却是广阔的,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有关的名著进行比较,分析、思考、探究各名著之间的异同,对于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例如《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在教学中,本人让学生和家长共读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并模仿其体例撰写日记,并把自己写的日记和《爱的教育》进行比较。这种体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个性体悟,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中的比较,不是单纯地追求学生的知识积累,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适时地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的方法和规律,犹如送给了学生语文花园的大门钥匙,打开花园的门,学生会看到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王国。同时会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从而“沉醉不知归路”。例如笔者了解到学生进了中学后,还是很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就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怀旧之旅”。为了让学生了解丑小鸭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变成“白天鹅”这一主题,我引入了林清玄的《心里的天鹅》一文,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探究中,学生拨开了思想的迷雾,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感受了作者的人生。
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对音乐大师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出色之处,我引用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外貌描写片断。两处描写均关注人物性格,并注意一定的描写顺序,相同表现手法的比较τ诜岣谎生的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有了一颗主动探究的心,把不能变成能,把浑沌变成顿悟。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最高境界,也会自然而然形成,语感的形成也必将是水到渠成的。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22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262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一、“文学经典”及其价值
“经典”的基本范畴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易中天先生说:“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本文所谓的“文学经典”,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与空间双重考验的、被人们所广泛认可的最有权威、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文学作品。
文学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古今中外,作家无数,作品无数,但真正能成为经典的,相对于作家作品总量而言,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可谓“凤毛麟角”。但正是这“凤毛麟角”,却能穿越千百年历史的沧桑与风尘,突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阻碍,走进历代中外读者的灵魂深处,与之契合,与之碰撞,产生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引领人们步入或优雅、或崇高的精神圣地。无论是《诗经》《楚辞》《论语》《庄子》,还是《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古希腊悲剧,均是人类文学长河中“大浪淘沙”后留给后人而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的传世经典。
文学经典最本质、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均是以文学的、审美的方式去探究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命运相关的一些终极性、永恒性命题,而且其探究成果被广泛认可,最有权威性。例如,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的复杂性有何表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何在,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如何获得自由与幸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究竟怎样,讴歌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古往今来的人们普遍关注且需永久探索的问题,而经典文学作品就承载着人类这一神圣的文化与文学使命。
例如,《西游记》中所表现的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求真”精神,《红楼梦》中所表现的贾宝玉“情不情”(对世间所有人乃至万事万物都有一份深切关怀之情,不管其是否对我有“情”)的“博爱”精神,《老人与海》中所表现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精神……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变得强大,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以升华。
易中天先生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他还举例说:“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钱理群先生说:“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两位著名学者对阅读“经典”提出了亦堪称“经典”的主张与看法,对我们培养高中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意识、意志与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与意志
据了解,乡村学校的学生极少阅读课外书籍,甚至连《读者》这样著名的杂志在那里也鲜为人知。城里学生的阅读视野相对开阔些,但也主要集中在教辅资料、报刊杂志及某些通俗读物上。真正能有意识、有意志、有计划地系统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学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固然有时间精力不足、课业负担过重等客观因素,但与此同时,文学经典意识缺失、阅读意志力薄弱、文学鉴赏能力低下等恰是造成上述情形的深层原因。
针对学生文学经典意识缺失的现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首先是“现身说法”。教师和阅读意识强的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经验,点拨学生逐渐具有阅读经典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对那些来自“书香门第”、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数家珍、侃侃而谈的老师与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感到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痛下决心,“恶补”名著。
其次是“他山之石”。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充分借鉴名家读书的经验之谈,影响学生的读书选择取向。例如,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经典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份平庸的困扰。”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笔者还经常忆及读研期间自己的老师以及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大学一些著名学者来本校做学术报告时反复告诫我们要“读文本”“读名著”“读经典”的谆谆教诲,并经常拿来与现在的学生分享。
再次是“官方标准”――《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针对学生阅读意志力薄弱的情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力求对症下药。所谓“阅读意志力薄弱”,是指学生面对“整本”而“艰深”的长篇巨著时,要么望而却步,要么半途而废,缺少那种“一啃到底”的意志与毅力。针对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的此种阅读障碍,笔者引导他们制订了一些阅读策略。
首先是计划性阅读。就是从高一开始,即引导学生制订整个高中三年的文学经典阅读计划。具体操作时,可参考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指定的篇目以及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6册)中“推荐阅读”的篇目,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从时间上说,长篇名著阅读尽可能安排在周末、节假日及寒暑假进行。
其次是汇报性阅读。就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要求每位学生将这一个月以来的阅读成果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
再次是功利性阅读。专家们往往旗帜鲜明地反对“功利性”。但如果我们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考察,在高中这样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那种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式的“非功利性”阅读几乎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敢于面对现实,提倡某种意义上的“功利性阅读”。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笔记”中设立“名著欣赏”专栏,使其不得不“有目的”地去阅读一些名著;在平时及考场作文中,要求学生必须用到某些名著中的人物、事件或场景,“迫使”其“学以致用”。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们要反复提醒学生及家长,不要把阅读名著这件事与高考备考对立起来。事实上,只要认识到位,安排得当,这两者不仅不会相互对立,反而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培养学生鉴赏“文学经典”的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既是对高中生应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具体要求,也为我们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文学经典的能力指明了方向。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及其表现力进行品味与鉴赏的能力。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也可以说,语言是一切文学要素的载体。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知与感悟能力,亦即通常所说的“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与训练,包括诵读、听读、默读典范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反复品味、揣摩其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高考古诗文默写篇目背得滚瓜烂熟。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其在课外背诵《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以及宋词中的经典篇目,并熟读一些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如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余光中、舒婷、海子的诗歌代表作,鲁迅、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老舍、郁达夫、贾平凹、周国平、余秋雨的散文代表作。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学生自然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为进一步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优美意境及其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评判的能力。经典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例如,《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痴呆疯傻、聪慧性灵,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多愁善感;《阿q正传》中阿q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等等。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鉴赏这些典型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看到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及其形成机制。
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文本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它来源于生活,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更集中,更完整,更有代表性。例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每次均不相同。其中有诸多伏笔、照应、细节、暗示、谶语,等等,在阅读与鉴赏时,我们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作者在全书中所惯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艺术手法,同时还要注意发掘故事情节所隐含的主题意义。
有的叙事性文本也带有较强的描写、抒彩,营造出一种优美、典雅的艺术意境,很值得学生用心去品味和鉴赏。如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就有浓厚的抒情性与意境美;沈从文在《边城》里描绘的“湘西世界”更是如诗如画,意象、意境、意蕴“三美”兼具。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时,如能具备相应的文学鉴赏能力,必将从中得到更大的审美愉悦与艺术享受。
再次,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情感世界进行探究与鉴赏的能力。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文学经典中隐含的“民族心理”很值得我们提醒学生去探究。例如,《三国演义》中关羽之“义”,《水浒传》中宋江之“忠”,《红楼梦》中贾政之“孝”;鲁迅小说揭示的看客心理、奴性心理、自欺欺人心理;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嘲讽的浪漫而荒诞的“骑士心理”,等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经典中的“时代精神”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如但丁《神曲》表现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诗词表现的革命豪情,《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新时期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还有,人类的“情感世界”在文学经典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这也是具有永恒探究意义的命题。《哈姆莱特》中有“生存还是毁灭”的艰难抉择;《安娜・卡列尼娜》中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人生感悟;《三国演义》中有“既生瑜,何生亮”的人生悲叹;《红楼梦》中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的爱情悲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特别提醒学生:既要对文本中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情感世界有感性的、形而下的了解与认识,更要有理性的、形而上的考查与探究,惟其如此,才能达到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对情感的深度把握。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3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18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p键词:本科普通院校 经典阅读 价值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4-01
经典著作是美丽的文字,是优秀思想的记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典是经过时间挑选后留存的精品,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经得起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角度的解读,每个人都能够从经典中有所收获。经典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核心价值和优秀思想,凝聚着一个时代最为人所敬仰称赞的道德品质,代表着一代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常熟理工学院大力开展经典
阅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与《简・爱》这三本书作为经典之典范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知识层面以及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1 本科普通院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
名著经典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是其他阅读方式难以企及的,阅读经典不见得能使人达到崇高,但至少可以接近崇高,提升人生境界。
从人性细微之处谈起,作为大时代里的小青年,校园生活里一些学生为情感所困惑,深陷情潭难以自拔。《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以及《简・爱》中爱情是一条难以忽视的主线,贾宝玉的“博爱”,金波的“原生态爱”,简爱的“自尊自爱,平等恋爱”,这些例子无一不在启蒙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纠正其恋爱心理。谈恋爱不应该带有物质目的,而应出于最原始的感觉;要学会自尊自爱不应该因为一时的盲目而错付了青春、错付一生;要学会博爱不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以伤害他人而获取乐趣。
超凡而脱俗,名著经典中总少不了志向高大、情感励志的人生意向,宝黛对于世俗的蔑视、反抗精神;少平保尔柯察金式的艰苦奋斗精神;晓霞的无私奉献精神;简爱的自我人生价值系统:公正、独立、地位、身份、尊重等,名著经典中的每一个精神升华点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系统中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本科普通院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知识面的丰富
名著经典既是讲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文风貌的历史百科全书,也是纹理清晰、标识突出、幅员辽阔的地图,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丰富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面。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真实地书写了封建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视觉可见的言谈举止、衣着穿戴、楼宇建筑;听觉可感的诗词吟诵、文人风采;深入人心的细腻情感、叛逆反抗思想。《平凡的世界》以小见大地描绘了一幅70至80年代间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变迁图,历史地再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罐子村、石圪节公社、黄原县等地的农业改革、经济发展历程。《简・爱》则是向读者缩略式地解读了在以男权为主宰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地位,以及这一时代的女权主义的崛起发展规模。
“封建”、“改革”、“女权主义”这些充满历史意义的字眼如果脱离其实际存在的社会环境,读者将永远只知其名而无法真实地领略其真谛。在经典名著中作家通过原景的再造,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其所存在的时空,切身地体会何谓“历史”。
3 本科普通院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对当代大学生文学创作的提高
名著经典是久经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文质兼美,提高文字修养事半功倍,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说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文笔细腻,文字典雅,对于人物事件的描写有一定的原型借鉴,小说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很见功力;路遥作为一位农裔作家对农村生活有着最为真实的体验,其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作品之典范。奉之于高阁的《平凡的世界》语言文字平实,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了必要而细腻的描写,在写作中追求细节的真实,对生活进行精妙的描写,具有真实的生活气息。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气质,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该作品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扣人心弦。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我们体会到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在写作中所缺少的。
每一部名著经典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也有着作家自己的奇妙构思,读者可以通过广泛地阅读,从而吸收精华部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笔杆子硬”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虽然在现代化社会中需求度更高的是模式化、程式化的公务文书写作,不再需要那些过分剖析情感表露内心的文学创作,但是如果没有夯实的文学基础,即使有再多的公式可套用,也难以写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经典”有这样的解释:“经典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特殊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二十岁左右是阅读的黄金时段,其阅读会影响人一生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将会成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全力培养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3]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译林出版社,l2011.
[4] 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译林出版社,2006.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73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295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虽然过去我们也常说“少年不读《红楼梦》”,但这大抵缘于年长者担心青少年没有做好接触复杂人生情感经验的精神准备,而今的“死活读不下去”,则是青少年对于经典名著的自我拒绝。那么,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背后,是名著的不幸还是读者的不幸?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烙印?
3000读者评出“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
近日,一条“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微博广为流传,这是微博加“v”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近3000名读者微博、微信留言作出的统计。在这个榜单上,《红楼梦》排到了第一位,《百年孤独》紧随其后,成为两部“最死活都读不下去的作品”。而因为中国传统四大名著都上了榜,不少人都对这个吐槽榜单进行了反吐槽,认为这是无聊之谈。但是,随后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针对名著到底难不难读,怎么个难读法,进行了热烈的大讨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作品分别为:
1.《红楼梦》 2.《百年孤独》
3.《三国演义》 4.《追忆似水年华》
5.《瓦尔登湖》 6.《水浒传》
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西游记》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0.《尤利西斯》
经典传承为何于今日断裂
a面:“微浅轻快”
是当今阅读主流
榜单中所列书目,大都是尽人皆知的经典著作,如四大名著,不仅历年来都被列入各种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很多段落还被选入语文课本。这些书几百年来就这么读了下来,想不到今天却被吐槽“读不下去”,可见问题并不出在书身上,而应该在今天的读者身上找找原因。
如今的“理想之书”似乎应是通俗的、短小的,而沉重的大部头经典显然是不受欢迎的。读者“死活读不下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络化时代,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已成潮流,青少年对经典的拒绝,对文化传承已构成威胁。
其实,在浮光掠影的现代时空下,重温经典不但可以滋润心灵,而且可以提升境界。如《红楼梦》,家长里短间道尽世态炎凉和人间沧桑,具有穿越性的文化力量;梭罗的《瓦尔登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反思,对今天深陷物质化与世俗化的人来说,可谓建构了一个心灵的“桃花源”;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令人深思。当然,平心而论,阅读经典的确是要花费些时间和气力的,在一个学习压力如此大的时代,让青少年静心读本好书几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b面:经典作品也并非无可挑剔
当然,看这个榜单,我们也不宜把板子全部打到读者身上。
读者们“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红楼梦》,有人受不了书中的大量诗词,认为其妨碍了理解故事;再比如《百年孤独》,有人声称是因为外国人名过分冗长,微稍多读一点便分不清谁是谁;至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读者多是嫌弃其篇幅太长,建议当成“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备书”。
其实,平心而论,这些观点并不是都没有可取之处的。如《尤利西斯》这部小说,是英国现代小说中带有实验性、最具争议的作品――一些评论认为它是一部“旷世奇作”;另一些评论却觉得它“言语粗俗、不堪入目”。小说本身就很艰涩,萧乾先生在剑桥研读《尤利西斯》后,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天书”二字。这样一部小说,若要广大青少年去读,确实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有的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带有浓厚的时代局限,人物“高大全”,读者读不下去其实也比较正常。《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等,是公认的优秀之作,不过,对青少年来说,其繁复与古奥,也构成了一道鸿沟,“死活读不下去”其实也不算过分。
毋庸讳言,名著也有种种不足之处,除了上述理由外,有些还有语言晦涩、叙述唆、桥段雷同、情节拖沓等缺陷,这都减少了阅读的,有的甚至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没有点毅力还真的“读不下去”。读者对经典的批评,也许缺乏根据、充满臆断,但这都可以使我们审视我们的经典阅读做得怎样,使得我们的阅读观充满活力。所以,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至少给了我们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契机。
声音
这个排行榜靠谱吗?
众网友纷纷表示不信服
@楚庄_43143:或许每个人都读下去就不是经典了。
@边月3243:其实名著都是当年的畅销书,畅销了几百年就成了名著了,有些书是禁了又禁最后流传下来的。读不下去还是因为缺少时代感,看书还是要耐心一些,读一本好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嘉粲:所谓经典,就是太厚重,现代人哪有时间啊?
@悠悠他:还是静下心来读读再说吧,很多人连看都没看过就说不好。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其厚重、深邃的意蕴是可以跨越时空、长久流传的。读不下去不能说明书不好,而是人的问题。
@山西老西儿:《红楼梦》拿下“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首,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感到惊讶和尴尬。但导致这个结果的究竟是名著还是读者?在网络大行其道、生活节奏加快、各种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读者们平心静气地品味经典或许有些奢侈。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缺少的是阅读,不只是经典。
@田朝晖:网络投票选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我不认为这是网友的幽默感,这是耻辱。
@mabokov:读或不读,书总在那里;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无须你去证明!如果你认可这样的书单,那恰好证明了你自己的浅薄,仅此而已。
方法
如果名著不再让人望而生畏
技巧:从看得懂的地方入手
读书不是做算术题,不要求每字每句都要看懂,“只观大略”未尝不是一个入门的好方法。看过了,产生兴趣了,可以再回来读第二遍、第三遍,把之前那些没有读懂的地方弄明白。说白了,阅读就是一个从“泛读”到“精读”的过程,古代人讲的“诵读、讲贯、涉猎”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上来就死盯着字句不放,非要弄懂每一个词的含义、每一段话的中心思想,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你每次读到前三页就看不下去了。
拿《红楼梦》来说,前三回基本上是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第一次接触的读者往往卡在这里读不下去。初次接触《红楼梦》的读者,可以直接从第四回开始阅读。这一回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初中的时候就会学,读来就不会感到有门槛,可以轻松地看进去。
还有许多人是被《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所打败的,人物和人物之间对不上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鲁迅当年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就边看边绘制了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用这张图来作索引。现在的网络资源很发达,读者们也不必自己亲自动手去画图,只须从网上下载一张,对照着《红楼梦》的正文看,就能解决人物众多的难题。
比如《三国演义》,没有入门的读者大可以直接从第三十七回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读起。这之后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起来就毫无障碍了。等到看过诸葛亮的故事,对整个三国世界产生了兴趣,再来读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的惨样儿,就不会觉得那么无聊了。
态度:经典还须下真功夫去读
当然,阅读经典终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技巧只是进入这个浩瀚世界的敲门砖,我们更不可能通过接触名著精简版、动画、电影、评书、游戏之类,来替代对名著的阅读。宋代诗人尤袤评价读书为:“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如果我们有了这样如饥似渴的读书态度,大概就不会发出“死活读不下去”的指责、抱怨了。因而,面对名著,只要我们沉下心来,耐住性子,钻研进去,就一定会读出奇妙情趣,满载而归,理解到古人“养性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的高雅意旨。
说到底,要想真正体会到经典里传承的智慧,“别无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
智慧
聆听名家对名著的解读
编者按:很多读者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要读鲁迅,读《红楼梦》,读唐诗。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为何要读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写的文章,有什么用呢?北大学术泰斗钱理群先生的这篇文章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读名著,怎样读,这篇文章里都明白地交代了,希望它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读书让我们“变得更好”
钱理群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巴金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这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说得多么好啊!
我们要说的话――名作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作,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地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人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我们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只见到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但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作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作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结语
在这个各种排行榜流行的年代,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确实让人唏嘘感叹。世道人心如此浮躁,人们在拒绝名著的同时,也许关闭了一扇通往幸福世界的大门。
阅读名著的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名著,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便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一切的奇风异俗。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4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51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金俊英
(建宁三中,福建 三明 354500)
摘 要:读书是初中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不仅可以为写作奠定基础,还对初中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培养;知识
笔者连续两年任初三毕业班语文课,也两次参加市教科所“中考语文质量分析会”。有机会向市教研员及其他兄弟学校的优秀语文教师请教。在2005年12月的会议中确定了2006年中考语文卷加入名著阅读题,与会者都明确表示考名著阅读是形势所需,也是促进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强心针。但考什么,怎么考,既是命题者伤脑筋的问题,又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20%学生能达到要求的,有近15%的学生说,父母什么课外书都不让看,没时间读,有30%的学生坦言自己喜欢上网,喜欢阅读街头杂志,不喜欢阅读名著;说自己找不到书的占35%左右。
由上可见,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心中,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而阅读作为语文“新课标”的五大“课程目标”之一,成为检验评价语文教学,考察学生语文学习以及语文考试命题的重中之重,所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已是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呢?
一、是激发兴趣
(一)听――听故事激趣
用听故事录音和听歌曲的方法皆可。中外名著学生多少知道一些,教师可利用上课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讲述名著故事,既可从作品生动有趣的情节入手,也可从作者的传奇经历入手,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引出《三国演义》;“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介绍曹雪芹,引出《红楼梦》,“醉打蒋门神”、“拳打镇关西”引入《水浒传》、《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鲁宾逊漂流记》都可用这种办法,当学生对这些故事感兴趣时,鼓励他们阅读这些书。童话、神话、寓言学生都已学过,对这类文学体裁略有了解,兴致极高,一般能完成阅读任务。学生阅读《伊索寓言》,能说出寓意,读《安徒生童话》能说出自己的感想即可。
(二)看――看录像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识记、理解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的材料会更快、更牢,对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先看电影、电视录像来了解故事情节是最直观的。现在学校都配置多媒体教室,有时可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些由名著拍成的影视片,如《哪咤闹海》、《三打百骨精》,激发对阅读《西游记》的兴趣。《鲁宾逊漂流记》已拍成电视连续剧,下载一集,让他们看看鲁宾逊一生的传奇经历;接触了解18世纪曾风靡一时的纪实性航海回忆录。
(三)演――即表演激趣
先由几个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在读过的名著中选 一熟悉片段,编排小品,教师参与改编与导演,在活动课中表演,激发其他学生表演的欲望,他们便会迫不及待阅读一、二部文学作品,在下节课中一显身手。语文兴趣小组活动之时,让学生带上自己读过的一本名著,与其他同学交换,不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表演能力,增强自信心。教师应对学生以适当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起一股读书热。
(四)考――即考试促趣
学生阅读名著“功利之心”远大于兴趣,特别是中考在即的初三学生,更是考啥学啥。加上教育体制的局限,衡量学生对名著的了解情况,最终要以考试定优劣。
二、指导性阅读
当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后,教师应进入指导阅读阶段,因受条件限制,我只能在众多名著中选取极其有限的几本来分类指导。
(一)寓言、童话类
这类作品,一般较浅显,学生接触的多,学习这些作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这类作品是接触阅读外国名著的“敲门砖”,当然还可结合中国童话故事和古代寓言故事。
(二)中国古典名著类
可以说《西游记》是我们走进古典小说的第一道坎,兼有章回体和神话小说的特点,可从中体会、联想、想象的手法的妙用。《西游记》并非只是聚集鬼怪精灵、天兵虾将的闹剧,它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塑造了智勇双全的英勇人物――斗战胜佛孙悟空,唱响了一曲永恒的理想之歌。
西天取经的故事象征着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辛,而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部作品对读者正确认识人生启发很大。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故事激昂悲壮、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学生阅读的兴趣不下于《西游记》。从阅读中,感受古典名著的特点,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但要求学生明白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它是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有虚构和夸张的成份,学生应区别。
(三)外国名著类
如果说阅读古典名著旨在让更多的人在民族文化的沉淀中品味浓缩的语言精华,那么阅读外国文学就是在与智者的交流中升华自我。
《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都抓住孩子们好奇和爱冒险的心理,情节生动离奇,起伏迭宕,引人入胜。但从学生读后感中可看出他们读过之后心中仍然有謎团,教师适时分析鲁宾逊、星期五等人物形象。鲁宾逊是一个永不疲倦、永不安分的行动者,在困境中,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向往,自立、自信、自强,为求得生存乃至幸福奋斗不息、战斗不止,并能够诚心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认识。但他也是当时不断扩张,不断攫取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的典型产物。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启示,体例作品语言准确清晰。感受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格列佛游记》重在提高想像能力,夸张手法会在心中、生根、发芽。这部作品与《西游记》一样,充满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个性化的语言,以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的结合,都值得学习,这些作品是广泛了解外国名著的桥梁。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不真实,讽刺就丧失了任何的力量,《格列佛游记》全是虚构,荒诞离奇,可是读者喜欢它,正是由于它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作品的幻想和现实是统一的、和谐的。
参考文献:
[1]刘振国.名著阅读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13).
[2]徐正荣,李本国.把'阅读'摆渡到'悦读'的彼岸——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j].2010,(6).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8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11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关键词 名著 语文素养 文化 人格
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实际调查后发现,中学生的阅读名著情况与相关要求相差甚远。绝大多数学生对名著的情节和人物只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为了提高我们重视名著阅读的意识,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中外名著的阅读与提升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1 阅读中外名著能拓宽文化视野
文学名著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许多巨作展示了各名族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文化精神追求,形象地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种状况。中学生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有限,他们的人生经验还相当匮乏,但他们的接受力强,求知欲旺盛,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人生经验。文学名著作为连接读者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客观上为读者搭建了理解社会人生的平台,拓宽了读者的文化视野。
对于中学生来说,生动形象的故事远比单纯的历史介绍,文化研究有趣得多,给他们的印象也深刻得多。名著就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人生百态。如中国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罪恶的历史,读者可以看到封建崩溃覆灭的必然结局。《骆驼祥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触目惊心,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散文大家刘白羽曾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广泛认真地阅读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涉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2 阅读中外著名能增加语言积累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是丰富优美的。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提供了优良的语言环境和良性语言刺激,它激发着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随着阅读量增加,语感积累的增多,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一句空话。我国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深切感悟,这都体现了多读多感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中外名著的作者因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清新飘逸,有的雄浑悲壮;有的典雅端庄,有的通俗晓畅。犹如百花园,千姿百态。我们阅读名著时,应该兼容并蓄,各采其长,从作家的语言个性出发,去感受作家的语言;多读,多记以此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繁星·春水》的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冰心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读来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骆驼祥子》的语言提炼了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带着浓浓的“京味儿”。《红楼梦》的语言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极深的功底。书中大量的诗词曲赋,显示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让人领略到古典文学的典雅含蓄。《西游记》这部书则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态,而一直受人喜爱、赞美。
这些名著,或清新,或含蓄,或通俗,或绚丽,体现了语言风格的多姿多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汉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在名著陶冶下,语言运用能力,理解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无形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 阅读中外名著能提升人格塑造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名著就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营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提升我们的人格塑造。
许多文学名著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育人,熏陶人,特别是塑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汇集了人类的各种美德,给我们读者以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感染着每位读者,透过保尔高尚纯洁的道德言行,我们看到了作者无比崇高的心灵。这些高尚的言行,洗涤着我们的认知世界,并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告诉我们应该过怎样的人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段话激励了一代代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锤炼钢铁的意志,它是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丰碑,是我们成长和追寻的路标。
同时,文学名著,在做人、治学、理想追求等方面具有许多至理名言,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如《繁星·春水》中有许多极富哲理的小诗。《春水》之一七四,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转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地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
4 阅读中外名著,能激发想象,优化思维
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想象的产物,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艺术,他通过审美化的语言,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文学名著中有许多想象奇特的一些神魔小说、英雄史诗、科幻故事等浪漫主义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常常想前人之所未想,具有瑰丽神奇的想象。这些想象能够打破读者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拓展读者的思维,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是在于他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它不但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更能启发人们的思考,使他们大胆地幻想未来的远景。
世界名著读后感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9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27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校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朱看,喜欢阅读名著的学生不多,多数学生喜欢蒯读传奇、幽默、侦探故事等消遣类作品,还有不少学生喜欢蒯渎武侠言情小说;对老师或课本推荐的名著,大部分学生兴趣小大;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蒯读名著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理解名著内容有困难,更谈不上欣赏名著。
[关键词]名著;阅读;思考
为了改变学生阅读的现状,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果,我认真地作了一番分析和思考,采取了如下对策:
一、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为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我采用了下面的做法;
1、在不影响学生课业的情况下,将机械的抄写作业尽量压缩,将练习册中繁杂的习题尽量删减,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每天争取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
2、周末是学生作业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以阅读的方式来放松自己。
3、利用好国庆长假或五一等假期,建议学生阅读整本的名著。
4、利用好每年两个假期,建议学生在每个假期中要读两
本长篇名著――我们的教材每册书后都推荐了两本名著,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前进入状态,进行阅读。每学期放假前,我都会布置学生阅读下学期要阅读的名著。
二、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学生眼中名著的概念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抹杀学生的选择以达到让学生认同的日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名著的选择也不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进行重点阅读,将会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许是教师最明智的选择。放手让学生选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飘》、《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
世界名著摆上了学生的案头,《世说新语》、《菜根谭》、《孟子》
等古代经典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不带任何任务的自由阅读让
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愉悦,走进了一片广阔的精神家园。
三、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想,只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产生阅读的欲望,才能使名著恻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蒯读。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1、以名人读书的生动事例感染学生。我常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学
习《纸船》,学生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简历,我就跟他们讲冰
心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此后,连续读了《聊斋志异》、《水
浒传》、《精忠说岳》,十一岁开始阅读外国翻译小说,十二
岁开始读《红楼梦》……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
了名人对文学名著的如痴如醉,使他们感受到了经典名著的
魅力。
2、从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出发引导学生。
如学刊《从百草同到三味书屋》,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
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了极大的好
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白鲁迅的《朝花夕拾》,要
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剑名著面前,
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3、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八手诱导学生。
许多学生都喜欢玩电子游戏,有一种游戏是根据《三罔
演义》的故事设计的,下课时,我经常听到一些学生们谈论
他们玩游戏的“战绩”。我告诉学生:“游戏的人物是没有情
感的机器人,而阅读小晚可以让你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物的性恪及其处世方式等等,你将从中受到启迪,你的收
获会比玩游戏多得多。”
四、指导理解和欣赏
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点、指导一下,学生阅读起米就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世读物,如果教师任学生阅读后做些分析评价,学生会豁然开朗。就辅导形
式而言可以多种多样,我常用的形式是开发乞著阅渎指导课和名著阅读专题讲座。我在阅读指导课卜给学中讲u月名著的历史背景后,学生豁然开朗,再次阅读,就觉得这篇文章“真
有意思”,并且能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耶种深邃的思想和尖锐深刻的语言魅力。
再说专题讲座。讲座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对文学名著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因此,教师要选择阅读品化比较高的文学名著开设讲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此外,还可以通
过出黑板报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爱上名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认定曰标.咬定青山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