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教学范文

改变自己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100

改变自己的作文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705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分钟,共有246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们在学生练习写作时不能教给他们合理地安排习作结构的方法,或是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不从修改文章的结构入手来指导。致使学生写了不少文章,修改了不少习作,可写作水平总是原地踏步,难以提高。

比如: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理想》的习作,有一位学生写的习作大体是,开头点题:从小,我的心中就萌生着一颗种子,现在渐渐生长,这就是我的梦想――当一位音乐老师。接着她写了自己的几种理想,也就是自己的理想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先是很小的时候听了爸爸妈妈讲故事,她就想拥有像仙女一样神奇的法力;读幼儿园时,她的理想就是每天有数不清的漂亮的布娃娃、玩具;读小学二、三年级时,她的理想是当歌星,有许多的“粉丝”;现在她的理想是当一名音乐老师。这样写下来,占了全文的一半多,“我的理想”是什么才姗姗来迟,每一种理想的产生原因又都写得蜻蜓点水。剩余的一小部分,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简要地写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等空话;另一方面,即结尾作了点题――这就是我的理想。

不言而喻,这篇习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安排结构。修改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个简要提纲:第一部分,保留开头“从小,我的心中就萌生着一颗种子,现在渐渐生长,这就是我的梦想――当一位音乐老师”。第二部分,写“我的理想”产生的原因。而与自己想当音乐老师无关的理想要大胆删去。第三部分,写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是怎样努力的。第四部分,保留结尾,点题。接着,考虑安排详略。也就是第二与第三部分,可以一详一略,也可以都详,把原因或怎么努力展开写,用具体的事例来叙说。最后,才是考虑修改自己的遣词造句、标点文采等。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9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78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去龙港学习了三次,每一次都会学到一些东西,我相信其他同事也有这样的收获罢!

第一点:反思。在宣传方面,龙港经过一两年的对市场的轰炸,的确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起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市场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并且从校区自身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服务意识来看,他们都做得很好,因此就有了比较好的口碑。口碑是一种很重要的品牌文化传播的渠道,通过家长的转介绍,补充校区生源,从而让校区更加壮大,也让更多家长了解到龙港校区的各个方面的优点,如此慢慢积累,才有了如今的“标杆”校区。

那么对于平阳人民路校区而言,我虽然没去经历过曾经的一切,但我想人民路校区的曾经也有过那么一段辉煌,也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对市场进行过狂轰滥炸,可如今看来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这边的市场更难做,口碑也比较差,原因不在于宣传方式上,真正核心的原因在于校区本身的文化以及服务意识。校区文化是校区的人所展现的,什么样的人就展现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就表现出什么样的风格,当然是一些不好的风格让校区的文化还有教学质量下降,从而导致口碑下降。再说到服务意识,我们做的是第三产业,教育培训服务业,服务对象是家长、学生,还有一个重点,我们同样为自己服务。首先为家长、学生服务是校区成立之所在,让学生成绩提高,学习习惯养成,性格的塑造与改进,让家长满意,让家长看到我们的用心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学生的喜欢与家长的好评,但我们并未做到这些,并且校区人员的不稳定也造成了很大影响,人心散了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并且要从自我去找原因。然后说到位我们自己服务,我们工作的目的无非两个-成长和挣钱。从工作中锻炼自己,从工作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再就是拿到薪水。那么我们要分清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事情,而且在我看来成长比挣钱更为重要。从长远来看,在工作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未来自己独当一面至关重要。能力的提升自然相应的薪资也会提升,从而达到了一个双赢,薪水的提升也会促使我们内心的平衡,让我们更加努力的去工作,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正是服务自己的一个过程吗?学习成长-能力提升-薪水上涨-生活水平上升-再学习成长,如此去循环,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当下所做的工作即是为自己的生活所服务,服务态度积极、好,生活就积极就会好,服务态度消极、差,生活也会消极变得一团糟,最好摒弃那种总觉得自己在为别人打工、在为别人服务的心态,那样会让自己消沉下去,努力做好自己应负责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的学习,总会有所收获的。

第二点:执行。三次的学习大家都有收获,收获表现在哪?表现在改变之上,但改变不是嘴上说出了不足而无动于衷,这样无异于浪费时间。制度的执行,计划的执行,都不是只停留在白纸黑字之上,而是要在于行动。龙港校区的执行力我从他们的签到表上就能得到答案,而且我觉得而不只是制度的约束,更是大家自我习惯的养成,是大家积极的心态以及严格的执行所得到的,战胜慵懒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动,否则只会坐以待毙,等待被淘汰。我听见很多人说这样的话(包括我自己):大道理谁都懂,可是就是坚持不下来。的确如此,我们懂很多的道理,了解该怎么做,但就是迈不出去,不能持之以恒,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明白了一些道理,制定了计划,坚持了几天,然后松懈,继而作废……过了一段时间,又明白了一些东西,又觉得要改变自己了,于是又制定出自己要干嘛干嘛的,又做了几天,有感觉不行了,于是又放弃了……这样的往复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并且严重挫伤自己的积极性,记得好像是亦舒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消极对待生活,只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更加糟糕。我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改进从改变开始,改变又从行动开始,行动要靠坚持进而得到你所想要的改变,从而才有所改进。先知先觉而无所行动,不如后知后觉而立即行动,我看到校区有所变化,这是好事,说明有人行动了,但还是有人没有任何改变。对于我自身,也应该是说到做到。理论的东西是支配行动方向的,只有行动了,这个方向才能延续的走下去,理论很重要,行动也很重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读书,学习理论的知识,在慢慢用时间去检验,进而灵活运用并且有所产出。

第三点:发展。发展需要改变,自身的改变。我一直记得我的高中班主任说的一句话:attitude is everything ! 改变什么?改变态度!心态好,做事的出发点不一样了,自然会更加积极。发展需要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来自用心与否。校区学生的维护就像谈恋爱一样,你用心对孩子,家长看到了自然会一直和你在一起,不离不弃,你不用心,家长感觉到你在欺骗她的感情,自然马上提出分手,不和你玩儿了。恋爱是美好的,但前提是要用心经营。做一对一教育也是一样的,学生在这里,跟着你学,你拿工资了,心情自然舒畅,但你要维系这样的感觉,必然要付出更多,必然要用心去对待你带的学生。发展需要大家齐心,齐心协力才能让校区发展,我之前也讲过我们是很单纯的同事,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大家是好朋友,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样是很美好的一个事情,但大家在一起工作就应该坦诚相对,互相协助。做好本分的工作,把每一个环节做好,这样整个校区就会有活力,就会给学生、家长一个好的印象,我们自身也会感觉很棒。

我不知道是不是人自己不知不觉的要让自己间断的痛苦一阵子,但或许生活规律如此,人性之天性在于此,让快乐多于痛苦总也是大众化的价值取向罢!

老师心态的转变,老师的用心,同事们的齐心,校区必然会有更好地发展,希望大家在人民路校区每天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大家一起努力奋斗罢!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5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53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1 在教育理论中寻求改变的方式与依据

《课标》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同时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并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修改要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其修改能力,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又说“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出“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只有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让学生借助于批改,在同学的文章里“寻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才能真正品味出学习的乐趣,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改革教师单向的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是使学生从有兴趣评改他人文章进入到自我修正提高的有效手段。这符合教育理论。

2 益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未来社会要求人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往往更能有所作为。而作文互批互改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具有积极意义。

2.1 转换角色,培养内在的写作兴趣:组织学生互批作文,让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互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兴奋,青少年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会比较关心别人的文章,被批改者更会格外地关注评语,并籍此提升了写作兴趣。

2.2 增加压力,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老师批改作文,评语的好差,对学生没有太大压力。而在互相批改时,其心理就会发生变化。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尤其不愿露丑。作文互批互改势必促使他们尽力把作文写得更好些。

2.3 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对教师评语的反应,大多是顺从。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而学生互批作文,营造了教学民主化,使其形成不断生成新想法、新思想的心理机制。这种长期合作的方式无疑将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既追求真理又寻找共识的生动而团结的文化氛围。

2.4 体验甘苦,承担他人与自己共同成长的责任:作文互改能够使学生意识和体会到,自己在别人的评价下,以及别人在自己的评价之下,在写作方面获得的进步。这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历程,体现了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成长的本质特征。

2.5 复归本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文章该怎样立意,布局,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在反复修改中才能提高。学生们互改作文,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变老师的事为自己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生教育”。

2.6 促进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感: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更需要有善于与人共事的心理素质。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可以逐步形成交际习惯和与人协作的性格,个人的集体感会不断增强。这种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作文批改本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 摒弃繁琐,解放教师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0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08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文中主要叙述:水手鲁滨孙遭遇海难流落在荒岛上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在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经历千辛万苦,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回到了英国的历程。

读后,我很受启发:鲁滨孙那种不向命运屈服,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由此可见,鲁滨孙虽身陷绝境,却并没有感到悲观、沮丧,而是想方设法利用周遭的工具,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当然,鲁滨孙只有乐观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掌握一些基本的求生技能。譬如:如何防御野兽的袭击;如何盖房、生火;如何找寻水源等……只有这样,鲁滨孙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27年。

常听人说:“命运是上天冥冥中注定的。”但是,从鲁滨孙的故事中,再一次向我们印证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鲁滨孙的壮举使我深深地明白到一个道理:身陷困境中,我们要保持冷静,凭借自己的技能,将压力变为动力,争取把不利的形势变为有利的形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适者生存”了。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多学习生存常识与掌握求生本领,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在军训的攀爬课上,我总会半途而“歇”,因为我缺乏锻炼,意志也较薄弱,每当爬到一半时,就不再坚持了。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4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04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如何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呢?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应用文写作,尤其要明确学习应用文写作对自己的独特价值意义。这是改变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关键,因为只有这种独特的价值意义是促使大学生改变习惯行为的根本驱动力。鼓励大学生理解并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旧的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只有让学生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旧的写作思维习惯,他们才会有改变的意识,才会体验到改变的自由,才会自己承担改变的责任。很多教师在面对大学生上课时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都很明确在教室上课的目的,侧重多讲解知识,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照单全收。其实思维习惯一旦建立很难消除,同时还要建立一种新的思维习惯,这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智慧。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独特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如果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大学生有意识的转化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开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密切结合现实让大学生与应用文写作产生关联性。笔者通常通过询问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愿景来启发他们给自己画像:从事何种职业,成为何种身份的人,要具备哪些能力,目前自己有哪些能力,缺乏哪些能力,如何去获得。应用文写作中哪些文种与他们的未来生活有关:例如如何正确的写借据避免纠纷,如何签订租房合同保障自身的安全和权益,如何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如何解读政府机关的文件了解和大学生学习、就业相关的政策信息,如何解读各种市场调查报告、预测报告来选择投资项目……总之,让大学生意识到学习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应用文写作是很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引导帮助大学生确定应用文写作学习对于个人的特殊价值意义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意识到旧的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不能满足应用文写作学习的需要了,就需要去培养新的写作思维习惯———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这种改变成了大学生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本能的驱动力显然会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教导更有效。

教师需要在大学生改变旧的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引导学生正视并承认改变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艰难,支持学生通过强化新的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产生的新能力带来的新形象的改变中不断自我推动,明确自我身份发展的方向,在新身份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中完成从旧的写作习惯模式向新的写作习惯模式的扩展。第二步、教师要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帮助大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习惯就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状态下,人们会做的选择,然后就会不加思索的去做,并且一再重复。它是大脑自动遵循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当人们看到暗示,就会做出惯常行为,目的是得到奖赏。在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控制下的大学生上课的习惯是:习惯暗示(应用文写作课晦涩难懂,很无聊)惯常行为(上课玩手机、发呆)奖赏(没有逃课,心理安慰)。

教师在安排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培养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最重要的基点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获得奖赏,这是驱动大学生转化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根本力量。作为以学习为主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大学生首先在意成绩的奖赏,其次在意个人能力形象的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奖赏。明确奖赏行为以后,教师就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营造新的习惯行为暗示:应用文写作课程虽然不是特别生动有趣,但是特别实用,它能扩大知识量。消解上课听不懂、无聊的习惯行为暗示。当大学生在上应用文写作课不是那么无聊的习惯行为暗示下愿意放下手机、小说,集中注意力关注课堂内容的时候,打开教材和大家一起思考问题就成了新的惯常行为,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也会慢慢养成了。笔者运用严格的成绩考核方式和当众赞扬的精神鼓励为奖赏,互动点评式教学模式来引导大学生如何学好应用文。第一,严格平时成绩的考核,让大学生上课闲不住。每次课堂上都有难度不大的应用文病句修改、惯用语填空和随机提问,给每个大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绩的平台,当场记录成绩,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第二,增强知识的新鲜感,激发大学生上课的兴趣。在每个文中学习的课程导入时,尽量选择新近发生的与大学生和文种关系密切的新闻事件,启发他们参与思考讨论。第三,以点带面,引导大学生拓展知识面。在教授文种的写作过程中,引导他们了解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的知识,关注每篇应用文中观点、措施背后的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第四,加强互动教学,把课堂交给大学生。在讲授行政公文格式时让大学生自学备课,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传递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换位思考。第五,以小组讨论、共同拟写完成常用文种的写作作业,在下一次上课时用抽查的方式派一名小组成员朗读作业,让后大家和老师点评。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了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减少了作业的负担。点评的方式检验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获得认同的奖赏。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38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132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文化;求稳性;求效性;求主性

阻抗教育改革的因素多元而又复杂,其中,对教师及教师文化的不重视是造成教育改革表面化及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行动人,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改革中先进理念的真正落实以及科学方法的具体操作,进而最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常表现出消极的“作为”与积极的“不作为”,从根本上则是受到教师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现存的教师文化与教育改革中所要求的文化需求的矛盾与冲突,使得教师在实践中一度陷入迷惘。因此,面对已存在的改革困境,需要梳理与澄清困境本身、归因失利并且找到重建教师文化的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文化

文化是一种稳定的、意识层面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精神气质,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文化能够决定性地制约置身在其中的个体生存以及生活方式。教师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内在特有的传统、经验、价值观、思维方式、个人信仰构成了教师文化的生存之基。教师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体,也是在具体的、特殊的学校情境之下产生的由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所独有的价值体系、个人信仰、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复合体。教师文化以内潜的、缄默的方式制约着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具体行为,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改革的节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信念作为教师教育理念现代化的内化环节,是一种文化和习惯,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它常作为一种无意识或先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1〕变革是历史进程中的主旋律,纵观古今中外的各种变革,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变革———不论成与败———向前发展。任何变革总是会提出重新安排现有秩序的各种诉求,这必然会使现有的文化受到冲击与批判,连带变更相应文化层面的理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若不从深层文化理念上进行改变,任何在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都仅仅是暂时的表象。每一次变革都会产生新的文化,随之产生的还有新文化与已存状态的冲突以及来自各个领域的阻抗。只有正视矛盾,梳理困境产生的诸多因素,才能消解阻抗,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也是如此。在审视教师文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时,可以将其视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先进的、符合改革的、自觉趋同教育改革理念的教师文化在教师群体中建构起相应的价值体系,先进的价值体系能够影响教师做出与教育改革相符的教育实践行为,才能推动教育改革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反之,教师作为本应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者可能会成为阻碍其顺利进行的最大羁绊。只有教师文化这种深层精神因素发生转变时,教师的教育实践才可能得到发展与改进,才能使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得到最终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是价值层面的方向性调整,也就是对处于深层精神内核的教师文化的重大改变。课程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丁·古德莱德和m·克莱因等人进行的一项课堂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自上而下的计划一般是以失败告终的,因为这种计划不使教师对计划的成功做出必要的承诺,并且没有考虑到实施这种课程的人特定的知识和建议。”〔2〕“特定的知识和建议”是教师群体内部理念性文化的外显表现形式,忽视教师文化的影响程度,使得教师在面对教育改革时表现出消极的“作为”与积极的“不作为”以对其进行阻抗,即使有政策和制度上的制约,不少教师仍会选择用其最熟悉的理念及行为方式理解、“包装”及填充新课程。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文化困境

(一)改革实质的冒险性与教师文化的“求稳性”

文化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精神财富。本文中的“文化”与“教师文化”都属于精神财富这一范畴。文化的形成过程漫长而复杂,教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它同社会文化一样,成为一种稳定的形态之后很难轻易改变。教师作为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支,相比于其他职业,具有更多的稳定性。教师与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样享受事业单位薪资待遇:教师的薪资由基本工资、教龄工资、课时工资、绩效工资、特优津贴等部分组成。与此同时,教师在职期间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和工作需要做工作上的调动,在退休之后可以享受相应的退休金或社会养老金。除了具有稳定的薪资、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外,还有稳定的休息时间,除却周六、日的双休,每年都有寒暑假。稳定的薪资、福利待遇、休息时间成为社会中大多数人追求事业编制的目标,人们认为只要拿到了这个“铁饭碗”,便等于进了保险柜,不必为自己的工作、衣食而担忧。与此相对应,教师在工作后会表现出一种“求稳”的心态,这种“求稳”的心态并不意味着他们面对工作时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按部就班地将自己本职工作完成,这便形成了一种“求稳性”的教师文化。在“求稳性”的教师文化影响之下,教师群体会对打破其原本稳定状态的任何改变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和情绪。研究显示,教师面对改革存在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是一种表象,惰性的背后隐藏着教师文化的“求稳性”。英国教育标准局主任督学伍德里德曾抱怨,教师文化不具备有冒险的特征〔3〕。教师在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完成本职工作,为什么还要去运用自己不熟悉的、无法预期的、无法娴熟操作的新方式去完成工作?新的改革碰触到了教师“求稳”文化的核心,使教师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随即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打破了教师早已形成的种种“习惯”,不仅要求实行分科课程,还要有综合课程的加入,突出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非学术类课程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代替了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参考变得不能“参考”,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教材与教学模式。教师要在原有的工作之外,参与教材编订和课程开发。许多新创造出来的“课程专用语”充斥教师耳旁,诸如“平等中首席”“自主合作探究”“校本教研”摆到了所有教师的面前。面对新的术语与新的理念,太多的“新鲜血液”要求教师尽快去接纳、改变,但任何一种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速度和力度的不适切性难以触动教师原有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因此,缓慢的教育实践变革符合教师文化形成的长期性及稳定性,能够促进新的文化代替原有文化。课程改革中诸多大刀阔斧的改变使教师在工作中失去了固有的、强有力的“支撑点”,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冲击,迫使教师处于胆怯、不确定的大环境中无力找到支点,导致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表现出焦虑、抵触情绪,由内心生发的抵触心理便不自觉地影响教师的行为方式,这就使教师阻抗课程改革难以避免。

(二)改革代价的难预知性与教师文化的“求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打破既有的师生关系,适应新的角色定位等,这一切改变都需要教师在有限的工作时间甚至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中间的投入与回报没有人可以预知,也没有人可以为之买单,从而导致有些教师不愿冒险也不敢冒险。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多年,重新审视现今教育领域,不禁暗自反问,我们真正规避了“分数”这一评价标准了吗?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数在学习中的分量有增无减,从升学考试到就业招聘,凡有竞争就会有考试,分数成为主要标准。教育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有可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现实所面临的教育评价却要求及时。一层层巨大的压力压着教师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教师在压力之下计算着自己投入与收益的“性价比”。教育的滞后性与教育评价的及时性相互矛盾,却要求发生在同一教育事件中,深层精神领域的、本能的、求效性的教师文化促使教师选择了及时的教育实践模式。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纲要(实行)》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体现了教育决策者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而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趋利避害是处事的基本原则,作为教育的关键行动人———一线教师,大多奉行求效性的价值取向。在根深蒂固的教师文化里,升学即成长,这种求效性的、实然的价值观念相悖于社会本位的、应然的价值观念,而真正落实教育的是单个的拥有求效性文化的教师个体,消极的“作为”和积极的“不作为”随即产生。

(三)改革过程的合作性与教师文化的“求主性”

教师文化求“主”性的“主”指“自主”,即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是教师发挥其“主体性”的具体体现。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文化具有“课堂自主”的独特规定性。“课堂自主”根植于教师所依存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学校安排的每一节课都是由一名科任教师独立完成,一名教师与四五十名学生构成的课堂是较为普遍和常规的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模式中,教师对整个课堂具有把控权。教师常常表现出控制性和权威性,教师可以根据既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群体的特点,独立自主决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求主性”,能使自己在课堂中找到工作的满足感,使自己身为教师的尊严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我国中小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学校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差异将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室,正是教室这种分隔的状态在客观上使不同班级的任课教师不具有沟通、交流的条件。教师各自管理与教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使自己班级的学生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在学业、能力以及品德方面都有所提升,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本班级的学生身上。在教师文化的“课堂自主”之外,教师群体内部还存在“学科自主”的价值取向。中小学的课程安排具有学科专业性,教师承担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具备应有的教育以及教学知识外,还必须同时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学科自主”也体现在当下中小学校的教师招聘计划中,对教师的专业有较为具体、严格的规定。专业与专业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在科际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操作难度较大,也不愿意其他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指手画脚,其他学科教师也就很难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教师常常独立自主地处理教学工作及本班级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特有的、熟悉而独特的工作风格,在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中,通常较少过问他人的工作方式,教师追求这种“自主性”,并且享受着“自主性”带来的成就感。“求主性”的教师文化使得他们对发生在外部的改变无积极响应的心理准备,教师不愿意、不习惯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也从心理以及行为上排斥任何形式的改革。教师往往很难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未知的新鲜事物,从而在内心生发出对课程改革的抵制。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文化的重建

(一)教师文化的制度重建

教师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教育领域相应方针与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因此,制度重建是消解教师文化困境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文化的重建需要相应制度的保障,通过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影响教师个体的理念与行为方式,改变当前教师文化的“求稳性”“求效性”“求主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趋同教育改革的教师文化。这种变革和调整主要体现在从事“教师”职业的三个层面:一是在动机层面,建立学习型教师文化;二是在组织层面,提供合作共赢的平台;三是在评价层面,重“效率”而非重“实效”。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新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新搭载着先进的媒体平台,我们要适应并紧跟时代潮流。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新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扩展了学习平台,拓宽和丰富了学习内容,教师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又作为当代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者兼受教育者,固守当前的教学理论与学科知识远远无法应对时代要求。教师应把不断学习当作自身工作以及生活的重中之重,逐渐建立起教师队伍持续性学习的动力机制。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日益明确,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年上升,教学内容更新换代加快并愈来愈注重实践,中小学教师唯有在职前和职后完成持续性的自主、自觉学习,才能胜任新时代以及新课程要求下的教育工作。构建学习型教师文化,就是要求教师群体全员学习,学校以及各教育团体要组织教师的专业生活,并在全员学习的过程中加入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研究,要求教师与自己对话,与同事对话、与专家对话,逐步建立起学习型教师文化。在教师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内部,找寻竞争对手代替了找寻同伴、找寻合作,“求主性”教师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主流文化。教师愈来愈重视个人业绩而不是学科业绩。扭转这种主流文化,势必要激发教师的合作共赢意识,这离不开教师队伍中起“旗帜”作用的“带头人”。“带头人”不仅仅具有统筹、把握全局的作用,还发挥着主心骨的精神支撑作用。在教师队伍中,“校长”这一角色不容小觑,校长的教育理念以及思维方式影响着学校制度的建立,也关乎着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从而影响教师文化的形成。因此,作为校长,首先要改变自己既有的、陈旧的理念,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努力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积极营造促进教师参与变革的环境氛围。当前,教师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上,合作的意识和状态甚少涉及学科以及学段之间。因此,学科带头人以及年级组长不能忽视自身在激发教师合作意识中的作用,在学科内部打通年级界限,在年级之间打破学科差异,积极倡导“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教学模式,唯有如此,主动沟通交流、合作共赢的意识才会从根本上渗透进每一位教师教学工作的实践中。评价体制直接决定着主体行为的方向。教师文化制度的重建,离不开组织环境及评价体制的保障。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模式早已不适用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更多提倡的是形成性评价模式,这不仅仅要用于学生评价,同时也应用于教师评价。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长期、多次、持续的评价在督促教师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与环境,使教师在自主发展中不忘合作,真正达到合作共赢。评价体制的变革与调整可以使追求“实效”的教师文化逐渐转变为追求“效率”的教师文化。此外,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要尽量减少教师额外的行政工作负担,减少形式主义的评价与检查,减少过于频繁的考试排名,减轻本不该属于教师的压力。

(二)教师文化的主体重建

作为主体的人来说,每一个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对自我的“召唤”,这种“召唤”能够带给自身以及周围一切事物以建设性的影响意义。教师作为一个人一生的职业,不应当仅仅被机械地视为养家糊口的营生,教育过程应当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审视教师文化的“求稳性”和“求效性”,实则是教师主体自我缺失的具体表现,过多地重视外在评价而较少关注自我主体的回归。因此,教师文化的主体重建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找回自我,意识到自我并不是被“奴役”在教师这份职业之上,在这份职业中,应当留下自我对教育的审思及诠释。教师文化的主体重建离不开教师主体对“自我”———教师———的清晰认识。当一个人在最初的职业规划中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时,他往往对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愿意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毋庸讳言,最初的热情肯定会遇到实然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教师必须保持持续的热情并不断审视自我,积极面对教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尝试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教师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它的服务对象是在生理、心理上尚不成熟的个体,而教师肩负的责任又是将不成熟的个体培养成为一个利于己、利于彼的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意义以及教育的积极价值,赋予教育以活力,同样,教育也会带给教师满足及自我实现,教育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更多的是存在于心理及精神上,而不仅仅停留在物欲上。教师文化的主体重建还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批判反思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完成教学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而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教师工作需要批判反思能力,能够理性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应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反观自己的教学方案,敢于叩问解决现存教育问题的对策,在批判与反思的同时履行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实现自身价值。能够对自身、教育、教育改革积极批判与反思,是一名教师坚守崇高教育理想的体现,在这种批判与反思之间,教师个体能够实现自我的和谐统一,达到主体认同,从而形成新的教师文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施行。

(三)教师文化的意义重建

存在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意义上的存在。现今阶段,教育问题频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严重,教育改革难以顺利进行并真正落实,凡此种种,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教育真正的思考及教师文化滞后不无关系。因此,教师文化的意义重建、教师存在的意义重建对教师个体乃至对教育事业而言,迫在眉睫。物质条件的满足是一切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保证。任何职业必然具有经济性,主体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具有逐利的一面。教师文化的意义重建,需要正视教育这一职业的神圣意义,“教师”对个体而言,首先是一份职业,教师首先需要用这一职业为自己求得生存,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教师也必然会考虑投入与收益的关系,他们希望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效益,这是本能的、理性的选择。但是,“教师”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教师追求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权利虽无可厚非,但重在把握度。在基本物质条件满足的上层更有“教师”这个身份的约束,教师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教师要对一个个生命负责,甚至可以说要对每一个生命所承载的人生负责,在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之下,需要突破“实用主义”“时间就是生命”“金钱高于一切”等意识形态作用于教师日常工作的价值取舍。面对教师这一职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将其看作一份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文化的意义重建就是要使教师逐步由重外在价值转向重内在价值,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实现自我。教师文化的意义重建还需要重新定义生命的崇高维度,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命、学生个体的生命乃至教育事业的生命。现实生活中,世俗功利充斥在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生活及工作的步伐随之加快,处事心态也变得愈加浮躁,因此,教师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愈需要崇高、愈需要纯净。这份崇高与纯净赋予了教师生命以尊严,能够使教师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自身的狭小空间内,而是放眼于每个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放眼于实际工作过程的点点滴滴,放眼于教育事业的现实与未来。要努力引导教师在崇高与纯净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内在自信,使教师将外在评价与生命价值有机结合在一起,自信地面对生命,面对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8.349.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2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03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每个平凡的人在他的求学过程中都无法避免初三毕业考试。现在来看,中考和小考就大有不同了,小学不管你考的怎样,都有书可以读,以前中考没考好的人也可以花花小钱走后门,而自从今年改革以后,取消三线生了。那么就算你家里再有钱,你家里的人想要你读书,也就只能去当借读生,上两个学校。老师天天都在说这些事,我们的耳朵都快听得起茧了,可是还是有些人满不在乎,优哉游哉,好吃懒做,难道去读中专就真的对他们来说很好吗?其实只要他们上课认真听讲,那么一切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初三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们要好好抓住它。

这样就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老师,对得起社会了。加油吧,少年们,你们还很年轻,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把握,但一定不要错过这次你人生中的转折点。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6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63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海里很杂。这里的“杂”,并非贬义而是中性词。我们知道有个叫袁隆平的,搞出了杂交水稻,我们对其赞许一番,然后置之一旁。同时,我们看到《河东狮吼》里“苏勇邦”在“演词会”上把“水调歌头”唱得乱七八糟时,可以一边笑一边说:“经典!”并且可以守着电视,认认真真地看完改得面目全非的《西游记》、《封神榜》,还津津有味。我们提倡“去其糟粕”,可是有人回答:我们很忙!

我们很忙。我们正在拼命地为了一些东西忙,很有着科学家们的刻苦精神。忙里偷闲娱乐的东西还要自己细细地筛选?饶了我们吧,我们要看我们自己喜欢的。我们不爱看说教的、动作僵硬的卡通,我们爱看画面精美、情节跌宕的;我们与其看那些艰深的名著,还不如看那些唯美柔情的韩剧、言情小说;听古典音乐多没劲啊,松松垮垮没个完了,还不如r&b、嘻哈来得刺激呢。我们忙太多了,让我们休息休息吧,不要辨别什么了。

等到忙完了,浮到海面上来,才发现什么都没有了。

引用一句《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的话:这个世界都在改变,我们没有办法,只好改变自己。令狐冲的改变,并不是妥协。

我们并不一定要追赶着潮流,完全可以做自己;并不是一味地学着人家的样儿,完全可以做更“高级”的事。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爱国的情操,而不是“爱大米”。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养,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变自己,让自己有鹤立鸡群的素质,如今个性也是潮流,像这种特点,无疑是最“in”的。

周围的一切,正在对我们的成长形成影响,而它们常常是负面甚至颓废的,真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只要改变自己,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过人的气质。否则,“后果很严重”!!!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01位用户关注,26人点赞!

一、切忌包教包改袁微子老前辈曾主张:“写作文提倡学生自己修改,老师检查了重点加批语。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对于袁老的上述主张,我深有体会。批改学生的作文,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误用词语、标点符号及病句等,切忌一改到底,教师只需简单提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各种符号标出该修改的字、词、句、段,至于具体应怎样改,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事实上有的句子有的段落更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假如教师包改岂不是束缚了学生的思路。

二、切忌作文批改一刀切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基础有较大差距,自然作文也有好有次,不足为奇,因此在作文批改和总评课时切忌一刀切,应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如对基础较差的民族学生的作文,在其列提纲起草稿之时,就应作适当的构思和取材诱导;在作文批改时,眉批可稍具体些;在发现其闪光处时,多作鼓励和表扬,激发其写作兴趣和爱好,因这类学生大部分怕作文,甚至厌恶作文。对于学习基础较扎实,作文水平较高的可不批不改,但须用高标准严要求,每次作文适当介绍些习作例文或课外优秀读物,引导这类学生去自己阅读、自己检查、自己对照、自己找出习作例文或课外读物中的“得”与“失”。实践证明,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批改方法既能照顾民族学生乃至整个集体,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使少数民族的尖子生和汉族学生“吃饱”“吃好”,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三、切忌过奖和责备过多好的作文在讲评中虽然要充分肯定,加以鼓励,但是对学生的鼓励应有分寸,适可而止,切忌过奖,切忌讲评中过多地使用冠冕堂皇之词,因为过奖不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利于学生以严要求自己,不利于学习进步。另外,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受传统习惯和父辈们的影响,大多数个性很强,自尊心很强,因而在作文讲评时,除了适当的鼓励、疏导外,还应切忌过分求全责备,以免造成讲评课死气沉沉,闷闷不乐,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作文望而生畏,影响作文教学效果。

四、切忌作文讲评课教师搞“一言堂”不少的作文讲评课是教师评,学生听;教师改,学生看。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往往还是无动于衷,有的心不在焉甚至打瞌睡,这就是教师们常抱怨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其实,叶圣陶老前辈早就说过:“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给学生评改和自改的方法,这又是一关键。在作文讲评中,切忌教师的“一言堂”。变“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让同学们自己赞赏好的,评点不足,引导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做讲评课的主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切忌“信息反馈”过慢学生作文完后,由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事务多,大部分兼任班主任工作,批改作文花费的时间长,往往拖延了作文的按时讲评和作文本的发放,有的甚至一拖就是两三个星期,这样,学生在作文辅导课和写作过程中所引起的写作热情和兴奋状况,容易变为抑制,也会影响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效果。由于信息反馈慢,教师布置作文的教学目的不能及时传到学生之中,致使师生之间的观点不能及时沟通,这也是“作文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21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在我们眼前,不如意的现象时有出现。对此,有的人整日抱怨,在怨天尤人中淹没了自己,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从而星火燎原式地改变世界。显然,济世必先达己,后者方为明智。

前些时日“中国式过马路”“大妈广场舞”等现象在网上引起热议,为此种现象“痛心疾首”的大有人在,却极少看到表示自省的言论。我们自己该怎么做?我能通过提升自己来进而影响环境吗?

改变自己,打造一个优秀的自我,为改变看似无法改变的世界积蓄力量。

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彰显欲“平天下”先“修身”的理念,蔡元培先生深悟此理。常人很难想象,像他这样一个封建教育的受益者,怎会成为新文化、新教育改革的中流砥柱。他27岁登科,可谓天之骄子,但他一担任教育司长便决意改革。原来,他身为白衣书生时就深察封建教育之害,但他对此无能为力。于是他决定全面充实自己,争取改变国家教育的平台。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说,“当你完全适应潮流时,你才有资格领导潮流。”面对看似无法改变的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强。

因而,面对转型的中国经济、社会方面暴露的问题,作为公民,我们要做的是尽己之力,改变能改变的。

倘若一味地怨天尤人,做“愤青”,对社会空然无益,对自己也一无所获。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群氓”的概念,指“在无力改变的现状前,丧失自我,最终被同化,集体成为流氓”,这也是现在一些人的写照。许多“网络大v”对社会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这固然不是坏事,但他们却忘了更重要的一点――激励大众努力打造更优秀的自己,进而为社会的改变贡献力量。何况,有些网络红人只是借网络来谋私利,自己的道德都极其败坏,怎能引领舆论呢?

康德说:“社会是个人的交集。”因而,假使每个人在一时无法改变的现状面前,能将自己变得更优秀,更为独立,那么,积水成渊,何愁我们的社会没有发展,国家没有进步?

老子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巨大的改变,都源于个体的、细微的改变。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在各种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领域不可避免出现令人担忧的情形。反腐是国家的事,但如果国民人人自律,又有何腐败来反?

改良社会,改造世界,应先锻造自身,即济世必先达己。

(指导教师:何显山)

评点:何显山

文章围绕“济世必先达己”这一主旨,运用了充分的事理材料加以论证。“中国式过马路”、“大妈广场舞”,蔡元培,扎克伯格,“网络大v”等例证,既彰显了主旨的普遍意义,也凸显了其现实价值。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追求,阿法特 “群氓”概念的引用,以及康德、老子的名言,这些道理论据或引发思考,或印证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材料使用错落有致,裁剪得当,显示作者较深厚的积淀和使用论据的能力。

改变自己的作文

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们在学生练习写作时不能教给他们合理地安排习作结构的方法,或是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不从修改文章的结构入手来指导。致使学生写了不少文章,修改了不少习作,可写作水平总是原地踏步,难以提高。 比如: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改变自己信息

  • 改变自己的作文
  • 改变自己的作文100人关注

    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们在学生练习写作时不能教给他们合理地安排习作结构的方法,或是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不从修改文章的结 ...[更多]

教学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