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教学范文

探险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8:41:06 查看人数:78

探险的作文

探险的作文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80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3分钟,共有282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至于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因为有许多人无缘无故的消失在其中,我就想去探清其中的奥秘,使人不再在其中消失,让人在过这片海域的时候安心一点,这就是我有这个理想的原因。

理想是一杯装满水的杯子,现实是那个杯子,而其中所作的努力就是往其中加的水,如果这杯水加满了,就代表你成功完成了你的理想。而且,理想要靠你自己来实现才会快乐,就像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说的那样: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下面,就是我自己的一些幻想。

这天,我坐上潜水艇,去百慕大三角做例行检查,我们的救援设备十分齐全,一旦发生危险,可以立即按动紧急逃生按钮,就能马上瞬移回基地,今天的工作十分重要,因为要进一步向百慕大三角的中心海域探索,我开动潜水艇,到了中心海域,我穿上潜水服,从艇上跳了下去,突然,前面出现了一道亮光,我向亮光游去,到了亮光中,我忽然感觉眼前一黑,不知过去了多少时间,我睁开了眼睛,发现我正处在一片废墟之中,旁边都是坦克、飞碟的残骸,在远处,我发现有亮光在闪闪发光,我向那亮光走去,到了进处,发现发出亮光的其实是一块牌子,上面正散出不知名的电波,原来飞机失事、失灵的原因就是它,这牌子上写着“亚特兰蒂斯”,原来我发现了亚特兰蒂斯的遗迹,终于解开了百慕大三角的奥秘,我感觉全身轻松,心里也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为了当探险家我做了许多准备,,看了许多科教片,关于科学的书,我的身体不够好,所以我坚持天天锻炼,我还有一点怕黑,我也要克服这个缺点,我查了许多关于百慕大三角的资料,比如百慕大三角船被摧毁的原因是因为“超级疯狗狼”,这是一种多种海浪叠加在一起的大浪,而飞机在几千米外的地方坠落的原因是因为“空间扭曲”,也就是“空间段层”,打个比方,就是一张纸上有a、b两个相对的点,原来离得很远,将这张纸一折,就离得很近了。

探险的作文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9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121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 探险旅游的界定

1.1 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 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 commercial 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 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 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 探险旅游的特点

2.1 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 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 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 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 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 et 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 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旅游者参加探险旅游更有决定作用。但一旦决定选择探险旅游,年龄、能力与探险活动类型选择有紧密的关系(loverseed,1997)。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健康情况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卡特(cater,2000)指出,一些旅游经营者要求他们的顾客出示健康证明。

随着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需要了解影响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对其经营决策、营销推广有所帮助。探险旅游涉及面广,以及研究关注少都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3.1.2 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者

对探险旅游者直观的认识是那些追求硬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而忽略了软探险旅游者。而探险软-硬系统更有助于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扩大旅游市场(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软探险旅游具有一定可知的、较低水平的危险,对旅游者的初始技能要求不高。而硬探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技能和以前的经历有较高的要求(hill,1995)。因此软性探险旅游能吸引更多数量的旅游者参与到探险旅游中来。这些观点在马勒和克里沃(muller&cleaver,2000)对“婴儿潮”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年之内56%的旅游者参与过探险旅游,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软探险旅游。

正如上文提到,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有不同的原因,如年龄、能力等。也致使有的旅游者认为是探险旅游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是软性探险旅游,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是硬性的(beard&wilson,2002)。因此,有些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得到满足,自我肯定,这种探险活动可能使另一些人恐慌,感到焦虑,这也就不能满足其初始的动机。随着旅游者动机的改变,以及在每次探险活动中经历的积累都可能使每个探险旅游者向高难度的探险旅游者类型转变(fluker&turner,2000)。

3.2 探险旅游供给

随着需求的迅速发展,探险旅游产品供给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更新趋势,一些作者把探险旅游产品的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较偏重于单独的旅游产品,如潜水旅游团队的结构(tabata,1992)、骆驼旅游(shackley,1996,1998)、登山活动的商品化(johnson&edwards,1994)、潜水活动的商品化(livet,1997)、观鲸旅游(davis et al.,1997)、鳄鱼旅游(rvan,1998)、海上探险旅游产品(cater,2000,jennings,2003)、美国的探险旅游产品的子类(sung et al.,2000)等。这些研究更关注某一次旅游的组成和某一个旅游团的结构。

后期的研究焦点开始以某个具体探险目的地为背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吉拉得(giard,1997)、布思(booth,2001)、戴维森(davidson,2002)、弗莱德曼(fredman,2003)、赫伯利(heberlein,2003)等学者分别对法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实地研究。某种特色旅游产品项目也被置于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例如:野生动植物旅游就曾被柯廷(curtin,2003)、舍科(sekhar,2003)、里德(reid,2004)、贝若(berrow,2003)等学者在新西兰、爱尔兰、东非等地加以研究。

随着旅游产品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学者们的视角也更为全球化和系统化,开普(cape,2003)从全球范围调研了潜水旅游的发展情况,陈(chela etal.,2003)归纳了依据季节的预测方法,克劳蒂亚(cloutier,2003)从更宽泛的角度总结了探险旅游商业层面的一些问题等,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广泛性。

4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国外公共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对探险旅游的研究重点放在探险旅游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上,对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国内文献多从保障机制方面人手,提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探险旅游预警系统、监控系统、救援系统和保险系统。

4.1 风险评估研究

克利夫特等人(clift et 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 et al.,2005)通过对苏格兰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探险旅游活动及事故数据的回顾,得出最危险的探险旅游活动是骑马、四轮越野车和雪上运动。对于活动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了登山、滑雪及潜水运动方面。

威廉(william,1999)回顾了北美的登山事故,马尔科姆(malcolm,2001)报告了新西兰库克山国家公园的登山伤亡率,穆萨等(musa et 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

雪上运动事故也吸引了普遍的关注: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 et al.,1995)、古莱特等(goulet et al.,2000,2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

特瑞维特等(trevett et al.,2001)、维克斯及戴维斯(wilks&davis,2000)分别统计了在奥克尼郡、昆士兰、美国及日本的潜水死亡率,泰勒等(taylor et al.,2003)概括的回顾了潜水类活动的伤亡情况。

新西兰作为一个探险旅游大国,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一系列一手或二手数据来评估确定探险旅游伤害的性质与程度,尤其是本特利(bentley)和佩奇(stephen j.page)等专家在对事故及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1)研究了新西兰的探险旅游事故,在其中把旅游者的人生安全作为评价的一个新范例提出;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1)通过对新西兰健康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从1982-1996年的数据,分块讨论了在分析伤害问题时选取的变量因子,分别是事故发生地、事故种类、具体活动、住院天数、伤害程度、地理空间分布、事故年份及月份、年龄、性别,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参考,最后总结出高风险的旅游项目通常为独立的,无引导的旅游,例如登山、滑雪、徒步远足等。骑马和脚踏车被认定为是商业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项目,跌落是最经常的事故。而本特利、佩奇和基思(bentley, 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 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 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 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 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 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 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

探险的作文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2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40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他,去过千里冰封的雪山,去过幽深黑暗的古堡,去过深不见底的洞穴,他的经历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为了冒险,他可以放弃生命。

有一次,他看见网上有个帖子,帖子里的标题是:xx海滩附近发现神秘生物。

而内容则是关于那个神秘生物的照片和相关说明,不过那几张照片看起来很模糊,怪物根本看不清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决定自己去那个地方见一见怪物的真容。

次日的一大早,他就收拾好了要带的物品,他每次探险,为了减轻物品对自己的负担,都会将一些其他人探险必备的几样东西搁在家里,这样他也跑的更快一些,进行一些大的运动体力也能尽可能多的保存一些下来。

这一次,他除了一点食物之外什么都没有带,然后匆匆赶赴那个海滩。

到了之后,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哗啦啦的浪花,不断地击打着这片海滩。这时,天已步入黄昏了,看着落入海平线的夕阳,他知道今天应该等不到了,于是在海边的一片丛林里用天然的原料打了一个简易的居所,然后睡下了。

早上,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他是,他才慢慢醒来,揉了揉眼睛,他突然惊呼了一声。

因为他看到了,海滩上出现了那种怪物,长着鱼头,但却是两栖动物,而且能直立行走。

正当他准备拍照的时候,那个两栖怪物似乎发觉了他,瞬间跳进了海里,莫特立即就追了过去并且也跟着跳进了海里。

探险的作文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78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古往今来,中外有着多少坚毅执着,勇于探险的人们啊,他们其间不是经历常人无法体验的激情与成功,就是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悲壮与失败……

探险,人们曾为它下过多次定义,有人认为它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有人认为它是无谓的牺牲,可它的真谛和奥秘又有几个人清楚?

探险的真谛或许只有真正尝试过的人才会明白,才会了解,也或许亲身经历过也无从得知。比如他们:走遍名山大川的李时珍,游遍祖国的徐霞客;七下西洋的郑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考察中国的马可·波罗……他们或许对“探险”的了解比我们深得多,可仍不会知道它的真谛。

“爱拼才会赢”,探险需要的不正是这种敢于拼搏的精神与信念吗?在人生路上,任何人都可能会面临无数次的失败,但你可曾想过,只要做到永不言败,就能让你的心灵豁达、振作起来,重新开始。仔细想想,探险其实并不一定要像那些勇攀科学高峰,敢创新辉煌的人一样,我们只要有着那种精神,并把它带入到自己所投身的学业、事业中,那么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地同过去一样学习、工作就也是一种心灵的“探险”了!

探险的真谛,在道理上我们究竟是否应该把探险当作是无谓的牺牲呢?我个人以为决不可以!虽然在从古至今的探险人员中有非常之多的人踏上探险之旅后一去不复返,可毕竟还有归来并为世界作出壮举之人啊,因此我们不可否认探险是有意义的。正是有人不敢面对困难、不敢尝试未做过的事,探险的真谛才会有争议。事实上,“探险”与“冒险”只有一念之隔,探险究竟是否等于冒险只在于自己个人怎么想。只要人们执着地继续进行探险,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随之越来越美好、多姿多彩!

探险——它的确有时会使人倾其所有,甚至是生命,不少探险家们都为它付出了全部,但与此同时,我们人类又收获了文明的进步啊!如果仅仅因为人们的牺牲就放弃探险,那岂不是功亏一篑?人们正是深知这一点,才没有被探险过程中的重重艰难险阻所遏止住,才一如既往地为着自己的梦想、国家的梦想乃至世界的忙乡继续向新的领域迈进。在永不停息的探险中,我们还应知道:“只有勇于探险的人,才能攀上科学的高峰,莽撞和冒险对科学是毫无意义的”,也许是只有这样,“探险”才不会再拥有2种相反的理论。

探险的作文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3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78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我是一只蚂蚁,名叫朵朵,我生活在蚂蚁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什么都好:想睡多久睡多久,想干什么干什么,还不用上学。但是,这样的生活太单调无味了。

早晨,我来到餐厅正准备点餐。“哎,今天又是无聊的一天!”咦?是谁在说话?我转过头去,原来是好朋友贝贝。我便走上前去跟她打招呼:“早啊,贝贝。是啊,每天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太无聊了!”贝贝想了想:“唔,不如我们去探险吧!”“这是个好主意。”我们达成共识,准备好后就出发了。

我们离开了蚂蚁王国,来到了人类世界。由于对这个世界不熟,我们只好到处逛逛。不知怎的,来到了一所学校,我们走进一间教室,教室里空无一人,他们应该是去上体育课了吧,这是个玩耍的好时机。我和贝贝爬到了一张书桌上,还没来得及到处看看“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就响了。糟了,同学们回来了,怎么办呢?我机灵一动,拉起贝贝的手跳进打开的文具盒里。贝贝探了探外面的情况:“还好没被发现,朵朵,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呢?”“只能再看看了”我和贝贝躲在文具盒里不敢出声。

突然,啪的一声,文具盒掉在地上了,痛死我了。不过,我很快反应过来,和贝贝一起逃到了桌子底下。“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啊!”我说,“看来我们只能冒险了,贝贝,跟紧我!”“好!”我们从这个书桌跑到那个书桌,再从那个书桌跑到另一个书桌。当我们好不容易跑到门口时才发现门已经被关上了。我们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门上有一扇窗。“看来只能爬到窗户上了。”贝贝说,“这次我先把”贝贝爬上了门,我紧跟其后。爬呀爬,贝贝终于爬上了门顶,而我还差一步之遥,当我正要把最后一步踏上去时“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突然打开了门,我一个踉跄,往后栽了下去。当我以为我会摔下去时,贝贝拉住了我。呼,虚惊一场。我感激得说:“谢谢!”

我们翻了过去,沿着边滑了下去。然后快速逃离了小学,回到了蚂蚁王国……

探险的作文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58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30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关键词] 运动旅游 户外探险 规范管理 桂林

进入21世纪以来,桂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形式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驾车旅游、徒步旅游、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等特色鲜明的个性化旅游形式相继出现。“背包客”又成为新时期的时髦称谓,也标志着旅游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户外探险运动旅游是个性化旅游形式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深受广大旅游者的追捧。旅游者利用节假日去寻找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汲取原生态力量之源的户外旅游活动已迅猛发展起来。但是户外探险运动旅游有一定的专业性,旅游行为需要一定的规范,否则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就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

1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现状

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形式源自于19世纪60年代欧美的探险及科学考察,本来应该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体育运动,它不但要求参与的人员拥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生存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的探险装备。[1]

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个性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望接近大自然,以一种更健康和环保的方式来疏解生活和工作压力,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旅游体验和精神满足,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一种特殊方式为大众所接受和推崇。据统计,我国的户外探险运动旅游从2004年开始,参与的人数呈现一种井喷式的增长。据初步统计,到2010年底,专业从事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俱乐部已超过2千余家,还不包括大量自发组织的非专业团体。目前我国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参与者已达5000万人次/年,桂林参与者100万人次/年;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向已经普及化、时尚化和多层次发展,沙漠探险运动旅游、峡谷探险运动旅游、海洋探险运动旅游、原始森林探险运动旅游等等成为新型的旅游形式。[2]

2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存在的问题

2.1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与桂林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目前发展规模不相符的是旅游管理部门对群众性的户外运动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管理,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户外探险还处于民间自发组织、松散的状态。现在桂林只有一个“徒步协会”,但在行政管理、具体的活动组织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的桂林户外探险运动旅游者对该协会没有任何认识和了解。

旅游管理部门对户外探险运动旅游一直没有正式的统计与管理,旅游者也无法得到官方权威的资料。由于户外探险运动旅游信息不对称,使得人们在进行户外探险运动旅游时主要是通过收集前人的攻略和数据、依据经验来制定路线和开展活动。可见,这样的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在活动安排时就存在遇险隐患。

2.2活动召集方式过于随意和零散

目前,桂林市组织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桂林生活网论坛的“游山玩水”版块,或者通过网上各种自发组成的qq群活动召集信息,参与者通过回帖、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报名。

网络活动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活动组织不严谨,缺乏必需的安全保障。活动的组织者缺乏专业性,每次参加活动的人员也都随机不定,很多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之前相互都不认识,不仅不了解彼此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而且相互之间是一个松散的管理关系,对突发事故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3]

2.3活动的组织缺乏约束与规范

就桂林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对活动发起者的资质还是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都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机构对其进行审核和管理。任何一个热爱探险运动旅游的人,凭着一腔热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发帖召集活动。

目前,我国的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基本都属于非商业性的、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活动中产生的费用由参与者均摊,这也使得在活动中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现在我国的法律在这块上面还是处于空白状态,一旦发生意外或者事故,没有相应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这也是增加探险活动风险、造成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市场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发展,媒体不断出现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遇险事故的报道:2006年广西南宁的7.9事件,13名“驴友”相邀去郊县森林旅游

,夜晚露宿时山洪暴发,一名女孩被洪水冲走身亡;2009年7月11日,重庆一支“驴友”探险队,在万州潭獐峡流域穿越峡谷时,遭到山洪袭击,35人的团队最终生还16人, 18人死亡, 1人失踪;2011年1月,桂林6名“驴友”在穿越灌阳县千家峒自然保护区时失踪,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频频发生的遇险事故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规范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管理,确保我国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

3 规范管理桂林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建议

3.1 政府规范管理,成立相应协会组织

桂林户外探险运动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规范管理,将进入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或者协会(户外探险协会),并聘请一些具有丰富户外探险经验的资深人士担任委员,对各户外俱乐部进行统一管理,对户外俱乐部及领队的资质进行审核;对桂林周边的户外探险线路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线路的难度和强度进行分级,定期更新和公布推荐线路;要求各户外俱乐部和领队在每次出队前,将具体活动计划上报协会备案,并以每次活动的组织情况作为领队晋级的依据;成立应急救援小组,装备专业的救援设备,保证能够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在第一时间提供救助。

3.2 执行资格认证,对领队进行统一管理

户外探险运动旅游需要科学的精神和正确方法的引导。合理安排路线和行程,地形地貌以及天气情况的了解和辨别,动植物的辨别,团队的组织协调、危险识别、野外生存、野外救助、危机处理等都是作为户外领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领队相关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户外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甚至会影响到队员的生命。就目前桂林良莠不齐的户外领队情况来看,对领队的资格进行认证和审核势在必行。 在户外探险方面,目前我国最为权威的资格证书就是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户外指导员”,桂林市户外探险协会或者相应组织,应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桂林市的户外领队进行培训及资格审核、晋级,并定期公布领队们的资质情况,作为“驴友”们衡量选择是否参加该项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一项依据,同时接受大众的监督。

3.3 制定相关法规,明确相关人员权责

目前我国户外探险运动旅游无序发展的现状,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缺失,一旦发生意外,没有人需要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责任,从而造成了探险活动事前的轻率化和盲目化,甚至成为助推探险活动快速升温的体制因素。一套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不但可以规范户外行为,同时可以指导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运作和发展。一旦发生事故才能够有章可循,进而约束和规范领队和队员的行为。

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明确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领队、成员各自的权利与责任,确保户外探险运动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具有相应的资质与能力。这样,领队在活动前会认真审视自己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同时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并对参加队员的能力进行判断。同时队员在出行前才会认真了解线路强度和风险指数,研究领队的资质与风格,才会量力而行,根据自身情况来确认是否参与活动。避免大众盲目的跟风和参与,理性参与,保证户外探险活动的规范发展。

3.4 提供培训机会,普及户外知识

新西兰、美国是目前公认的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管理最好的国家,在这些国家,户外知识得到很好的普及,不但有专业的培训学校、系统的培训体系,同时将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引入高校教育。而我国目前参与到户外探险运动旅游活动中的大部分人都缺乏基本的户外知识,没有户外风险管理的意识,这本身就对户外活动造成了很大的风险。相关的管理部门或户外探险协会应承担起向大众普及户外知识的责任,可不定期的开办各种户外知识和技能培训班,不但提高户外探险爱好者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危险应对能力,同时提高大众的安全意识、团队意识和环保意识,进而提高户外探险运动旅游者的整体素质。

3.5 建立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因特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爱好者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相关管理部门可直接参与到桂林人论坛游山玩水版块的管理,由管理人员担任版主,在该论坛上以官方身份最新的线路情况、相关实用信息,如桂林各户外俱乐部和领队的情况、培训活动等信息;在论坛中还可对论坛上组织活动的帖子进行审核,各俱乐部和

队可以通过在论坛上发帖的形式上报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后发帖总结活动情况。

3.6 媒体正面引导,推动户外探险运动旅游的健康发展

在户外探险运动旅游还没得到规范化的发展之前,媒体的正面引导非常重要。媒体应强调户外探险活动存在的风险,并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的报道,特别是对一些意外事件进行报道时,应持慎重的态度,注意方式方法。片面的新闻报道不但会对事件当事人造成伤害,还会对大众形成误导,对户外旅游形成致命打击。

4 结语

户外探险运动旅游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向全民运动的方向发展,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运动俱乐部等各类探险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行为,户外探险运动旅游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红漫.自助“探险游”如何控险[n].东方早报,2007-11-23 (a15)

探险的作文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7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251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探险旅游的界定

1.1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commercial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探险旅游的特点

2.1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et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旅游者参加探险旅游更有决定作用。但一旦决定选择探险旅游,年龄、能力与探险活动类型选择有紧密的关系(loverseed,1997)。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健康情况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卡特(cater,2000)指出,一些旅游经营者要求他们的顾客出示健康证明。

随着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需要了解影响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对其经营决策、营销推广有所帮助。探险旅游涉及面广,以及研究关注少都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3.1.2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者

对探险旅游者直观的认识是那些追求硬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而忽略了软探险旅游者。而探险软-硬系统更有助于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扩大旅游市场(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软探险旅游具有一定可知的、较低水平的危险,对旅游者的初始技能要求不高。而硬探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技能和以前的经历有较高的要求(hill,1995)。因此软性探险旅游能吸引更多数量的旅游者参与到探险旅游中来。这些观点在和克里沃(muller&cleaver,2000)对“婴儿潮”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年之内56%的旅游者参与过探险旅游,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软探险旅游。

正如上文提到,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有不同的原因,如年龄、能力等。也致使有的旅游者认为是探险旅游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是软性探险旅游,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是硬性的(beard&wilson,2002)。因此,有些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得到满足,自我肯定,这种探险活动可能使另一些人恐慌,感到焦虑,这也就不能满足其初始的动机。随着旅游者动机的改变,以及在每次探险活动中经历的积累都可能使每个探险旅游者向高难度的探险旅游者类型转变(fluker&turner,2000)。

3.2探险旅游供给

随着需求的迅速发展,探险旅游产品供给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更新趋势,一些作者把探险旅游产品的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较偏重于单独的旅游产品,如潜水旅游团队的结构(tabata,1992)、骆驼旅游(shackley,1996,1998)、登山活动的商品化(johnson&edwards,1994)、潜水活动的商品化(livet,1997)、观鲸旅游(davisetal.,1997)、鳄鱼旅游(rvan,1998)、海上探险旅游产品(cater,2000,jennings,2003)、美国的探险旅游产品的子类(sungetal.,2000)等。这些研究更关注某一次旅游的组成和某一个旅游团的结构。

后期的研究焦点开始以某个具体探险目的地为背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吉拉得(giard,1997)、布思(booth,2001)、戴维森(davidson,2002)、弗莱德曼(fredman,2003)、赫伯利(heberlein,2003)等学者分别对法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实地研究。某种特色旅游产品项目也被置于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例如:野生动植物旅游就曾被柯廷(curtin,2003)、舍科(sekhar,2003)、里德(reid,2004)、贝若(berrow,2003)等学者在新西兰、爱尔兰、东非等地加以研究。随着旅游产品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学者们的视角也更为全球化和系统化,开普(cape,2003)从全球范围调研了潜水旅游的发展情况,陈(chelaetal.,2003)归纳了依据季节的预测方法,克劳蒂亚(cloutier,2003)从更宽泛的角度总结了探险旅游商业层面的一些问题等,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广泛性。

4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国外公共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对探险旅游的研究重点放在探险旅游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上,对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国内文献多从保障机制方面人手,提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探险旅游预警系统、监控系统、救援系统和保险系统。

4.1风险评估研究

克利夫特等人(cliftet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etal.,2005)通过对苏格兰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探险旅游活动及事故数据的回顾,得出最危险的探险旅游活动是骑马、四轮越野车和雪上运动。对于活动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了登山、滑雪及潜水运动方面。

威廉(william,1999)回顾了北美的登山事故,马尔科姆(malcolm,2001)报告了新西兰库克山国家公园的登山伤亡率,穆萨等(musaet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

雪上运动事故也吸引了普遍的关注: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etal.,1995)、古莱特等(gouletetal.,2000,2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

特瑞维特等(trevettetal.,2001)、维克斯及戴维斯(wilks&davis,2000)分别统计了在奥克尼郡、昆士兰、美国及日本的潜水死亡率,泰勒等(tayloretal.,2003)概括的回顾了潜水类活动的伤亡情况。

新西兰作为一个探险旅游大国,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一系列一手或二手数据来评估确定探险旅游伤害的性质与程度,尤其是本特利(bentley)和佩奇(stephenj.page)等专家在对事故及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1)研究了新西兰的探险旅游事故,在其中把旅游者的人生安全作为评价的一个新范例提出;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1)通过对新西兰健康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从1982-1996年的数据,分块讨论了在分析伤害问题时选取的变量因子,分别是事故发生地、事故种类、具体活动、住院天数、伤害程度、地理空间分布、事故年份及月份、年龄、性别,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参考,最后总结出高风险的旅游项目通常为独立的,无引导的旅游,例如登山、滑雪、徒步远足等。骑马和脚踏车被认定为是商业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项目,跌落是最经常的事故。而本特利、佩奇和基思(bentley,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

探险的作文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68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140位用户关注,26人点赞!

【关键词】风险管理 案例分析 风险评估 风险数据库

t石油勘探公司是以石油勘探业务为主体,集物探主业、多元开发、公共事业为一体的跨国经营企业。截至2010年9月30日,t公司拥有5个事业部、3个经理部、1个研究院和5个支持中心。其勘探技术在国内同类型企业中处于一流水平,有10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研究院每年承担多项国家研究项目。通过对t石油勘探公司风险管理经验的总结,并参照国外成功实施风险管理的因素,探讨借鉴其成功经验来改善目前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做好风险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评估,是对所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的风险评估,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3个步骤,其目的在于查找和描述企业风险,评价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价值,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等。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风险管理第一步,就是要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将风险分门别类并追溯导致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由于企业面临风险的多种多样,企业不能穷尽所有风险,而且风险识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判断。所以,为使重要的风险不被遗漏,并将“识别风险”降至最低,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在识别风险时,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调查、制度流程梳理和案例梳理等。

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包含着极大的风险性,它的主要特点是经常在对很多复杂情况没有确切掌握前就要进行投资决策。由于石油勘探开发需要的最初投资起点高,而且往往是巨额的,再加上勘探开发过程经历的时间往往长达几年甚至更长,期间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所以油气勘探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而随着我国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上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各公司在争取最大利益的同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与其他行业相比,所面临的风险类型除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外,由于勘探的特殊性,公司的风险也与一般公司具有不同之处:

1.技术风险

技术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的灵魂,由于技术失误对前期工程导致的判断错误会对后期工程施工形成不利,最终会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对公司的形象造成影响, 毁坏公司声誉。为应对技术风险,t公司一直不断努力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具有领先于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同样也能给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在技术革新方面,t石油勘探公司将石油勘探技术应用于煤层气勘探,开拓勘探业务领域。在环保方面,采用新技术把二氧化碳输入地底层储存,在需要的时候又从底层抽出,从而达到循环使用的效果。t石油勘探公司在石油勘探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给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工农风险

勘探项目可能会占用当地居民的耕地、房屋及其他财产,涉及到对居民的补偿。除了遵照国家《石油地震勘探损害补偿规定》、参考公司关于《工农补偿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外,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多需要与当地政府和居民进行沟通协商。因此在前期的市场调研时,需要详细访谈当地风俗习惯、多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充分关注这方面的风险,尽可能地在项目开始前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二)风险分析和评价

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公司运营造成威胁的大小进行衡量和评估。按重要性、严重性或者对企业影响的大小,对风险进行排序,形成企业风险评估报告为风险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分析和评价后可以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对企业影响程度的高低,将风险由高到低分为a、b、c、d 4个等级,用既定的标准对风险水平“评级”或“打分”。

(三)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的总结和归纳,应该运用通用风险语言、合理的评估方法,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一个整体的参照,是企业以前经验的积累,可以为企业在面临相同风险时提供参考。风险评估报告应尽可能地涵盖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类别、风险事件和损失程度并指出问题的所在,在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让员工对自己面临的风险有整体的了解,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己处在企业风险的哪个环节,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风险评估报告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通过定期的风险辨识、分析、评价等检测手段,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各类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化解。

二、风险应对策略和风险数据库

(一)风险应对策略

管理层可针对已评估的关键性风险做出回应,可选的应对风险策略有风险降低、风险消除、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管理层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策略结合使用。

风险降低的应对策略,亦称作风险缓解。不同的情况适用不同的风险降低方法。常用的一种形式是风险分散,即通过分散的形式来降低风险,比如在多种股票而非单一股票上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风险消除,就是避险,是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试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风险应对策略,也就是不进行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的活动。例如不承接未来风险过大的项目。

风险转移,采用风险转移的目的是将风险转移给另一家企业、公司或机构。合同及财务协议是转移风险的主要方式。转移风险并不会降低其可能的严重程度,只是从一方移除后转移给另一方。如寻求投资伙伴共同分担风险,通过企业保险使风险转移,建立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实施总承包与分包、设立风险基金等。

风险保留包括风险接受、风险吸收和风险容忍。采取风险保留的策略,或者是因为这是比较经济的策略,或者是因为没有其他备选方案(比如降低、消除或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同一项风险可能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例如同样是工农风险,可能根据与当地政府和居民沟通的情况采用风险保留(接受该项风险)、风险消除(不承接该项目)或是其他应对策略。应对策略运用正确与否取决于项目组对风险的了解、项目经验的积累等,因而更能考验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风险数据库

风险数据库是以前风险的积累,可以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策略结合起来,还能为企业在以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相同或相似的风险时作为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的依据。t公司的风险数据库将控制目标、针对控制目标存在的机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策略、风险应对措施和相应责任部门结合起来,识别风险并制定应对风险的措施。t公司风险数据库模板简化形式如下(见表1):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可能是由内控部门的人员来执行,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容易忽视运营目标和战略目标,也很难将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相结合,难以调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积极性。建立风险数据库则要靠企业各部门员工共同努力,因而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另外,风险数据库建立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每个部门的人员可能只对自身所处的部门面临的风险有所了解,而不了解整个企业所处的风险,建立风险数据库能帮助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者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在做出决策时能更全面考虑所面临的风险,有助于最终做出更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另一方面,各部门员工可识别风险与机遇,将重大项目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他人分享,在遇到相同或类似情况时能相互借鉴,也有助于增强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

三、实施与后考核

勘探项目的开始阶段,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非常重要,而在正确决策后具体的实施则十分重要。在执行过程中应对实施情况进行控制,因为项目开始阶段识别的风险,可能不发生;可能已经发生;可能出现误差,影响的范围或者损失扩大或者减小等;也可能出现新的风险。这都需要管理者不间断地对风险进行跟踪,及时反馈并在必要时调整风险管理计划和相应的风险对应资源,改变应对策略。另外,还应对实施的效果及差异进行考核,以便于以后风险管理的实施。

(一)实施

在项目实施阶段,采用动态数据系统对风险进行监控,项目组在每周末、月末、季末和年末分别向上报送周报、月报、年报。对于需要公司领导及时决策的信息随时直接报送公司领导和生产协调部。

(二)考核

在项目的验收阶段,除了对项目工程质量进行验收考核外,还在验收报告中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对项目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每年公司内控审计部或者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至少一次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人力资源部根据验收报告和评估报告对项目组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奖金的发放依据之一。

四、启示和建议

根据安永会计公司对成功实施风险管理企业的调查,被调查者认为影响企业成功实施风险管理的因素包括:植根于组织的风险文化,对员工就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实施教育,准确地传递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董事会拥有恰当的、明晰的有关风险的信息,将员工的报酬与风险管理挂钩等。t勘探公司在风险管理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培育适合企业的风险文化

风险文化是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制度,形成统一规范的风险管理观念、态度和行为,使风险管理成为人们的一项自觉行为。风险文化是保证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坚实基础,风险管理也离不开风险文化。营造公司风险文化能够增强公司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是公司风险管理活动中一只看不见的手。t公司目前尚未形成根植于该组织的风险文化,而且该公司管理层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培育适合该组织的风险文化。缺乏风险管理文化的抗风险能力是不能让人放心的,必然会造成一些人疲于拼命,而另一部分人员却置身事外,这样的风险管理也是不成功的。因此,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倡导和强化“全员、全程、全部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并内化为其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要在公司内部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和职业环境,使企业能敏锐地感知风险、分析风险、防范风险。

(二)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

风险管理需要每个员工的积极参与,特别需要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在进行自我评估时,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公司大多数员工仍是应付的态度,认为在检查时不出什么差错就可以,并没有认识到风险控制措施会起到什么作用,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去积极防范风险,这些都将不利于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为了提高员工,特别是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管理层要加强对各部门员工风险管理教育,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健全、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工作。

(三)完善风险数据库

建立风险数据库识别风险的动态,企业应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风险识别体系,时刻注意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风险的比较与汇总,并为以后的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数据库。t公司目前完成的数据库由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并聘请具有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完成。该公司目前还不具备独立完成风险评估的能力,其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刚刚建立完成风险数据库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库的更新和完善是需要长时期坚持的。

(四)针对重大风险开展流程管控,并从决策机制上强化风险管理和重视程序

在应对风险时,首先要开展流程管控,针对主要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按照重要性和示范性原则,确定重要管理和业务流程,明确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重点、控制活动及其评价方法和责任主体。另一方面,要从决策机制上强化风险管理和重视程序,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在管理上确保风险管理基本意识的正确性,认识到风险管理是一项变革;同时要很好的把握变革的程度,充分重视和参与,注重部门间的积极配合,把公司的风险防范体系做得健全、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

探险的作文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0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77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旅游的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探险旅游应运在中国,探险旅游起步晚,但发展非常迅速。探险旅游市场发展非常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安全保障救援体系不完善、探险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足、经营者的组织程度低、旅游者风险防范意识和探险技能差、探险旅游保险不健全等,导致探险旅游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探险旅游者伤亡、受困事故频频发生,探险旅游由惊险体验变成惨痛教训。

二、国外探险旅游安全研究

由于是探险旅游,风险的存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许多人进行商业探险旅游活动就是为了经历激动和兴奋(fluker & turner, 2000; hall & mcarthur, 1994)。这些心理经历来源于参与者内心的不确定性,活动内在的身体和交往的挑战如体力的高度透支、交际困窘和持续身体伤痛的可能等造成了这种不确定性(morgan, moore, & mansell, 2000)。那些挑战,尤其是身体方面的,是与自然环境中本来固有的危险紧密相连的(brannan, condello, stuckum, vissers, & priest, 1992; cheron & ritchie, 1982)。 为了确保探险旅游者能获得满意的体验,与体验相连的内在风险必须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危险性太少,游客就会觉得无聊和厌烦;危险太多,组织者又会陷于一种危机境况(morgan, 2000)。

morgan提出对于组织者来说探险旅游活动必须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提供游客想要的体验。活动确实存在身体危险的应该在参与前就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样的话,探险旅游组织才会变得更加有效率和专业化。但是,游客同时也会寻找更新更具有挑战性的探险体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在法律和资格准入基础上构建起的管理框架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标准,而且能在合适的风险水平和恰当的地点更有效地匹配游客需求和行业供给。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长期共赢(2003)。

cater从自己在“世界探险之都”――queenstown的实际管理经验和研究中发现,探险旅游者从事探险活动不是需要真实的危险,而主要是为了寻找激动和兴奋的感觉。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组织者是那些在降低了真实危险水平的同时有效地把活动中的激动成功商业化的人们(2006)。

cm research发现,在探险旅游活动中,游客受伤与他们认为的低水平的感知风险有很大关系,低水平的感知风险比高水平的感知风险呈现出更高的真实伤害。实际上参加探险旅游活动的游客所持有的风险观念可能对于游客的行为发挥着一种重要的缓和剂的作用,因而对于受伤风险的防范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国外探险旅游安全保障经验借鉴

(一)完备的意外事故保险和救援体系

1、新西兰经验

新西兰没有政府投资的公共医疗系统,然而,在新西兰期间发生的所有意外探险旅游者都可获得有意外事故赔偿公司(accident compensation corporation,简称为acc)提供的医疗保健。

另外新西兰还有专门从事水上旅游活动安全的全国性组织――新西兰水上安全协会(water safety new zealand)。它的职责是保证水上活动的安全,其中包括海滩、湖泊、河流和出海活动的安全。新西兰水上安全协会是由新西兰公司补助委员会资助建立的,它代表了志愿的和专业的从事水上运动和娱乐的全国性组织的利益。

2、澳大利亚经验

澳大利亚许多机构为到偏远、荒凉地区进行探险旅游的游客提供空中救援服务,其中重要的服务机构包括“皇家飞行医生服务队”和“北部地区空中医疗服务队”。

(二)成功的探险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

新西兰国家资格认证委员会(nzqa) 成立于1990年,隶属于新西兰教育部,对各行各业的资格进行认证。针对课程与学历间缺乏联系的情况,建立了国家资格体系(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nqf)。根据学习难易程度的不同,nqf分为十个等级(level)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level,其中探险旅游被确定为第4级别。

(三)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流程

as/nzs 4360 1999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开发的风险管理标准,第一版于1995年。在as/nzs 4360 1999中,风险管理分为建立环境、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处置、监控与检查、通信和咨询七个步骤。

(四)广泛的户外探险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凭着横跨所有领域的优秀课程设置而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颁授的学位以其杰出而广受国际认可。在四年制大学和二年制社区学院中,户外教育及其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很多,涵盖了户外研究、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户外领队研究、户外探险教育、野外生存娱乐等领域。在北美(含美国和加拿大)有381所大学或学院(含加拿大26所)开设了与娱乐或休闲服务相关的专业或方向,这些院系有不少开设了与户外教育相关的专业或课程。

四、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探险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试从探险旅游安全保障的系统功能角度出发,构建一个按照一定先后顺序的、动态的、开放性的安全保障机制。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是由六个子系统和一个实施机制组成,其中六个子系统指探险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探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探险旅游安全宣传教育系统、探险旅游安全监控系统、探险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和探险旅游安全保险系统,一个实施机制指探险旅游政府管理多部门立体合作机制。

(一)探险旅游安全政策与法规系统

探险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是探险旅游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指导并规范着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预警、控制、施救行为,为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具有提高安全意识,约束探险旅游行为的作用。探险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的构成要素有:政策,法规,标准,条例和规章制度。

(二)探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探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担负着探险旅游安全信息的搜集、分析、对策制定和信息等功能,是国家探险旅游安全信息、进行安全预控的组织机构,它代表国家向相关的主体国内或境外的探险旅游安全信息,以维护探险旅游企业和探险旅游者的利益,保障本国探险旅游业的顺利发展。探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应由以下机构构成:安全信息搜集机构;安全信息分析机构;安全对策制定机构;安全信息机构。

(三)探险旅游安全教宣系统

了解认识探险旅游中的危险、提高风险意识、强调安全保障,应该是参加探险旅游的第一课。安全宣传教育首先要切实达到使参与者如身临其境般认识到自己确实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危险,甚至可能受到丧失生命的威胁,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决定去挑战这些危险,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应对这些挑战。

(四)探险旅游安全监控系统

探险旅游安全的监控是探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探险旅游企业探险旅游者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通过制度、政策控制和利益协调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管理过程。探险旅游安全的控制是探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探险旅游企业、探险旅游者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通过制度、政策控制和利益协调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管理过程。

(五)探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探险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救援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既要在传统救援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探险旅游特点的救援系统,也要适度的培育民间户外救援系统。参考张进福建立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结合探险旅游的特点,在探险旅游事故发生后要建立以探险旅游者为中心的救援系统(见图1)。

(六)探险旅游保险系统

鼓励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活动,开发相应的人身意外险及其他相关险种。同时保险公司适当提高保费来扩大保险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协作,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保险。

(七)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实施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把探险旅游热点区域的探险旅游发展纳入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各地政府对探险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引导和建立“以体育、旅游和工商管理为主,公安、武警、边防、消防、通讯、交通、卫生、气象、保险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立体合作机制”(见图2)。

1、明确部门职责

探险旅游安全责任归口,风景区由建设部,旅游区由国家旅游局,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由林业局,水利公园由水利局负责,各部门分工负责,加强归口管理,“谁家事,谁家做”。

2、加强市场监管

由旅游、工商、体育等部门共同商议、制定出一套管理办法,统一管理、分块协调。可在旅游局设立探险旅游经营许可机构,在体育局设立探险活动审批审查机构,工商局审查颁发营业执照。由旅游局和体育局共同对探险旅游领队、向导进行教育培训,联合颁发资格认证和上岗认证。

3、定期旅游巡视

由旅游、公安、武警、边防、边检等共同设立联防大队,或者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商业性联防救援机构等,在探险旅游事故频发地和未开发的探险旅游地周边进行巡逻,及时劝阻、制止、纠正游客的一切危险探险行为。在旅游高峰期内大力加强巡逻密度和力度,将探险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4、准确灾害预报

旅游管理部门与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通力合作,及时准确地获取洪水、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以及大风、暴雨、冰冻等各种灾害性天气预报,并预料由此可能引发的各种严重危及探险安全的自然灾害,通过各种媒体、景区公告等形式向游客相关信息。

5、及时事故救援

由旅游管理部门牵头,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联合公安、武警、边检、边防、交通、通讯、水利、电力、消防、工商、卫生、保险、体育等各个部门,建立旅游安全事故救援联动系统:包括建立多部门突发探险安全事故信息沟通和联系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之间及时通报安全事故信息;开展突发探险安全事故培训、演练;协调落实突发探险安全事故联合防控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商业性救援系统的建设。

6、多渠道筹措资金

政府要关注探险旅游的发展,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企业自筹的多渠道筹集资金机制。

探险的作文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47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113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摘要]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探险旅游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先界定了探险旅游的概念与分类、探险旅游的特点,进而对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探险旅游中的重点问题,即安全管理。从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研究主要热点和盲点,以期为探险旅游后期研究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持。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探险旅游的界定

1.1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commercial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探险旅游的特点

2.1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et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旅游者参加探险旅游更有决定作用。但一旦决定选择探险旅游,年龄、能力与探险活动类型选择有紧密的关系(loverseed,1997)。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健康情况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卡特(cater,2000)指出,一些旅游经营者要求他们的顾客出示健康证明。

随着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需要了解影响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对其经营决策、营销推广有所帮助。探险旅游涉及面广,以及研究关注少都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3.1.2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者

对探险旅游者直观的认识是那些追求硬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而忽略了软探险旅游者。而探险软-硬系统更有助于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扩大旅游市场(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软探险旅游具有一定可知的、较低水平的危险,对旅游者的初始技能要求不高。而硬探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技能和以前的经历有较高的要求(hill,1995)。因此软性探险旅游能吸引更多数量的旅游者参与到探险旅游中来。这些观点在和克里沃(muller&cleaver,2000)对“婴儿潮”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年之内56%的旅游者参与过探险旅游,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软探险旅游。

正如上文提到,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有不同的原因,如年龄、能力等。也致使有的旅游者认为是探险旅游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是软性探险旅游,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是硬性的(beard&wilson,2002)。因此,有些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得到满足,自我肯定,这种探险活动可能使另一些人恐慌,感到焦虑,这也就不能满足其初始的动机。随着旅游者动机的改变,以及在每次探险活动中经历的积累都可能使每个探险旅游者向高难度的探险旅游者类型转变(fluker&turner,2000)。

3.2探险旅游供给

随着需求的迅速发展,探险旅游产品供给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更新趋势,一些作者把探险旅游产品的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较偏重于单独的旅游产品,如潜水旅游团队的结构(tabata,1992)、骆驼旅游(shackley,1996,1998)、登山活动的商品化(johnson&edwards,1994)、潜水活动的商品化(livet,1997)、观鲸旅游(davisetal.,1997)、鳄鱼旅游(rvan,1998)、海上探险旅游产品(cater,2000,jennings,2003)、美国的探险旅游产品的子类(sungetal.,2000)等。这些研究更关注某一次旅游的组成和某一个旅游团的结构。

后期的研究焦点开始以某个具体探险目的地为背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吉拉得(giard,1997)、布思(booth,2001)、戴维森(davidson,2002)、弗莱德曼(fredman,2003)、赫伯利(heberlein,2003)等学者分别对法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实地研究。某种特色旅游产品项目也被置于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例如:野生动植物旅游就曾被柯廷(curtin,2003)、舍科(sekhar,2003)、里德(reid,2004)、贝若(berrow,2003)等学者在新西兰、爱尔兰、东非等地加以研究。中国-随着旅游产品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学者们的视角也更为全球化和系统化,开普(cape,2003)从全球范围调研了潜水旅游的发展情况,陈(chelaetal.,2003)归纳了依据季节的预测方法,克劳蒂亚(cloutier,2003)从更宽泛的角度总结了探险旅游商业层面的一些问题等,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广泛性。

4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国外公共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对探险旅游的研究重点放在探险旅游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上,对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国内文献多从保障机制方面人手,提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探险旅游预警系统、监控系统、救援系统和保险系统。

4.1风险评估研究

克利夫特等人(cliftet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etal.,2005)通过对苏格兰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探险旅游活动及事故数据的回顾,得出最危险的探险旅游活动是骑马、四轮越野车和雪上运动。对于活动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了登山、滑雪及潜水运动方面。

威廉(william,1999)回顾了北美的登山事故,马尔科姆(malcolm,2001)报告了新西兰库克山国家公园的登山伤亡率,穆萨等(musaet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

雪上运动事故也吸引了普遍的关注: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etal.,1995)、古莱特等(gouletetal.,2000,2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

特瑞维特等(trevettetal.,2001)、维克斯及戴维斯(wilks&davis,2000)分别统计了在奥克尼郡、昆士兰、美国及日本的潜水死亡率,泰勒等(tayloretal.,2003)概括的回顾了潜水类活动的伤亡情况。

新西兰作为一个探险旅游大国,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一系列一手或二手数据来评估确定探险旅游伤害的性质与程度,尤其是本特利(bentley)和佩奇(stephenj.page)等专家在对事故及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1)研究了新西兰的探险旅游事故,在其中把旅游者的人生安全作为评价的一个新范例提出;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1)通过对新西兰健康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从1982-1996年的数据,分块讨论了在分析伤害问题时选取的变量因子,分别是事故发生地、事故种类、具体活动、住院天数、伤害程度、地理空间分布、事故年份及月份、年龄、性别,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参考,最后总结出高风险的旅游项目通常为独立的,无引导的旅游,例如登山、滑雪、徒步远足等。骑马和脚踏车被认定为是商业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项目,跌落是最经常的事故。而本特利、佩奇和基思(bentley,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

探险的作文

至于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因为有许多人无缘无故的消失在其中,我就想去探清其中的奥秘,使人不再在其中消失,让人在过这片海域的时候安心一点,这就是我有这个理想的原因。 理想是一杯装满水的杯子,现实是那个杯子,而其中所作的努力就是往其中加的水,如果这杯水加满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探险信息

  • 探险的作文
  • 探险的作文78人关注

    至于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因为有许多人无缘无故的消失在其中,我就想去探清其中的奥秘,使人不再在其中消失,让人在过这片海域的时候安心一点,这就是我有这个理想的原因 ...[更多]

教学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