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 土方运输及碾压过程中车辆及机械安全管理措施
根据南京市浦口区滁河防洪治理2022年度工程一标段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在施工期间内会有大量土方运输车辆、挖掘机、土方碾压设备及社会车辆交错行驶,为保证施工期间内施工现场的安全,我项目部指定了以下措施:
1、为保证社会车辆的通行,我方将在施工沿线内设置临时通车道路及堤顶临时会车平台,保证道路的通畅,把给当地居民出行带来的不便降到最低。
2、在上堤道路口及施工现场弯道大或临时道路处设置“安全警示牌”、“安全警示灯”等,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车辆的指挥。
3、严禁酒后驾车。
4、机动车辆在施工现场内行驶、移动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和人员,减速慢行,确保安全。
5、严禁人货混装,装运各种材料、物件要绑牢,行车时严禁载人。
6、车辆在施工现场内行驶时,时速不能超过五公里/小时。往沟槽(坑)中卸料要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并设专人旁站指挥。
7、定期检查车辆、机械,确保车辆及机械的转向、制动机构及灯光、信号等装置应齐全、灵敏、可靠。
8、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过施工区域内时,应注意避让来车及施工机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能通过。
9、为便于对本工程施工车辆的管理,所有施工用车辆均需挂牌并经岗前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10、对于违反施工现场安全操作规程的车辆、机械均需严格处理,必要时清理出场。
第2篇 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前言
可靠供电取决于变电所电气工程安装和质量验收,要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达到施工合同、设计图纸、施工规范中的质量,需建立质量管理控制体制,提出相应的质量目标,实行变电所电气安装工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二、电气工程安装影响整体质量的环节综观近年电气工程安装,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影响电气安装施工质量的因素。
(1)土建工程中,变电所里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是否符合设计和设备安装要求,直接影响电气设备的定位。一般情况下,预埋件、预留孔洞由土建单位实施。在土建单位进行配电房内结构施工前,电气安装施工管理人员应会同土建方施工负责人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仔细校核相对应土建配套能否和电气施工安装相匹配。
(2)交叉工序作业。变电所电气安装工程的工序一般分为设备吊卸-开箱检查-基础制安-设备就位-设备接线-设备试验-送电前检查-竣工验收。实际施工中,在技术交底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即全体电气施工人员清楚设备的数量、类型、布置排列方式、材料的领取顺序、施工质量要求,管理人员协调好各工序重叠交叉处,才能优化组合工序,并列进行。
(3)电气装置质量。电气施工单位应要求生产厂家出具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并指定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和委托有关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质量鉴定。
(4)施工监理。当下,电气施工市场中,电气施工人员偏重于操作工艺,专业技术知识贫乏,缺乏对专业技术性内容和施工图纸设计要求检查的意识,没有提升丰富的施工实施经验,不能检查出图纸的质量问题及找出图纸的设计数据错误,以致施工过程中产生隐患,直至竣工检查才暴露缺陷,造成较大的损失。
三、电气工程质量验收管理体制
(1)为保证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必须设置专项质量管理的部门。其职能是实施对工程质量的检查、监督和评价。
(2)项目部质检员负责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和施工质量的记录及质量表格的填报工作。
(3)施工班组要认真填写施工日志。内容是工程名称、工程地址、施工内容、进度及施工的难点、重点,技术要求、所用材料、机具等。
(4)电气装置的采购应派专业人员认真执行,签定采购合同时,合同中必须有保证质量、约束厂家的条款。
(5)针对施工合同中有关质量要求的条款,认真审读,了解意图。
(6)为使施工人员熟练掌握工程图纸和施工规范,专业技术员分阶段按工序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工程图纸、施工规范技术质量交底。
(7)在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的情况,对于工程施工技术难易程度配置技术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施工作业人员,发挥相应的施工水平。
(8)变更调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图纸、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法及工艺上有问题时要及时变更、调整。
四、电气工程送电启动管理电气安装工程完工后,在移交给运行维护单位前,进行电气装置试运行操作,直接检验电气装置安装后是否具备投入运行条件。配电房竣工移交,应具备以下资料:设计蓝图、设备清单、过程检查记录、电气装置出厂合格证明文件、施工方案、竣工图、电气装置试验报告等。配电新设备启动必须具备下面的条件:
(1)按照设计要求全部安装、调试完毕,验收中发现的缺陷已消除,设备交接试验合格;启动范围内的所有设备均符合安全运行的要求,设备名称标牌、安装调试报告等齐全,具备投运条件。
(2)运行管理部门应提前编制送电作业指导书,参与启动人员熟悉送电作业指导书,掌握启动的步骤、设备操作方法,准备好相应的操作票,弄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及意义,并做好事故预想。(3)启动前,启动范围内所有的一次设备均应在冷备用状态。
(4)配电站所工程送电时筹建单位、运行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厂家人员必须到现场。
(5)应组织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对参与送电工作的人员进行现场培训。送电现场应指定负责人,由设备运行部门人员担任。送电现场负责人应组织参与送电工作的人员进行现场培训。送电现场负责人应由熟悉配电设备并有丰富工作经验,经局安监部发文认可的工作负责人或工作许可人担任。培训内容为:新上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设备接线方式、继电保护原理、设备防误装置、电气闭锁装置、危险点分析和预控。
(6)负责人应预先做好参与送电工作人员的分工,确定送电的操作人与监护人。
(7)送电前,送电人员应根据送电启动方案的要求,认真、细致核对送电范围内所有一、二次设备的接线方式、实际状态是否正确。发现不正确的要查明原因,处理完毕后方可送电。
(8)送电前应检查现场临时施工电源是否拆除干净,临时电源是否与永久性电源彻底解除物理联结。
(9)检查高、低压开关的状态,所有开关均应处于冷备用状态,所有临时接地线、接地刀闸或短路线均已拆除或断开,保护已正确投入,柜门已关闭牢
(10)检查变压器风机保护纸已拆除,高低压设备的各种合格证已摘除干净,柜内没有遗留有操作手柄、工器具、残余导线等异物。
(11)在送电过程需核相时应使用合格的仪器、仪表并正确使用,同时注意核相人员与带电部位的安全距离,严防人身触电。
(12)全部送电项目完成后,应全面复查被送设备状态、表计及信号指示等,检查是否正常、有无漏项等,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现场。
五、总结体会:只有电气工程安装验收送电启动管理措施运用得当,并抓好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质量意识,工程质量才能达到优良标准。
第3篇 关于高温液态金属吊运过程的安全管理规定
鉴于高温液态金属在吊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钢铁水包穿漏、倾覆及坠落的危险,一旦发生将对人身及设备造成极大伤害,特对高温液态金属(包括连铸中间包)的吊运过程制订专项管理规定:
一、行车操作工在吊运高温液态金属运行时应注意地面有无人员,并确认现场环境,严禁吊高温液态金属经人头上方越过;
二、相关区域地面工作人员应时刻保持对行车吊运高温液态金属的警惕性,听到行车警铃提醒应及时避让到安全位置;
三、行车吊运高温液态金属经过时其吊物垂直半径20米内不得有人;
四、在行车吊运高温液态金属区域检修、处理设备故障及钢包热修区作业时应有专人负责监护,有行车吊运高温液态金属经过时要及时提醒工作人员避让到安全位置;
五、炼钢9.1米平台有工作人员在测温取样时行车吊运铁水应等待其完成后方可经过,处理炉口渣时有行车吊运铁水要经过时指挥人员必须要求司机下车并撤到安全位置;
六、钢水接收跨及精炼跨是我部行车吊运高温液态金属最频繁区域,非指挥及相关工作人员禁止在该区域随意走动;
七、严格遵守公司及炼钢部行车吊物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
八、违反上述管理规定者,一旦发现将从严考核;
九、本规定从发文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安全环保线。
第4篇 如何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效能
在产煤大国中,我国目前产煤百万吨死亡率为4,这一数值是俄罗斯的12倍,是南非的30倍,是美国的100倍。据权威报道,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就会发生一起特大煤矿事故。仅2004年一年,就有七千多人在中国采矿业的瓦斯爆炸、井下透水、冒顶和其它事故中丧生,占世界矿难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高频率的煤矿特大安全事故,尤其是特别重大事故已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顽疾。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各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调查结果的反馈,事故的定性都属责任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违法开采、违章作业;事故的间接原因都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管理不力。但就煤矿事故本身来谈造成事故的原因毕竟肤浅,因为就煤矿事故本身而言,它所反映的不过是煤炭行业及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层面,它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许多宏观条件的约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系统地深究这些深层次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一)近年来宏观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
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高歌猛进,宏观经济一片繁荣景象,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进入2003年,武汉、长沙、南京、宁波等全国大中城市开始出现'电荒'。由于我国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煤炭消费占能源总量的74%),以及现行的煤电价格连动体制,煤炭价格一扫往年的低迷状态,价格迅速飙升。2003年上半年,国有及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同比上涨5.15%,2004年1至6月,这一涨幅达到12.3%。与煤价的大幅上涨相适应,2004年前3季度,煤炭类上市公司税后利润同比增长率最高达121%,史无前例。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年底与年初相比,每吨煤炭价格平均增长了100元,2002—2004三年间,有些地区如上海电煤的价格几乎翻了一番。而且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之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仍未能摆脱粗放、外延的模式,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度依赖,使得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呈刚性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量要翻番,达到年产30亿吨左右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而2004年我国的煤炭年产量才19.56亿吨。煤炭价格的高企有着坚挺的需求基础。
(二)采煤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
我国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是95%以上都是井工矿,受地质赋存、井工开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比较严重,46%的矿井为高瓦斯、高突矿井。大水量矿井也占了很大比重。所以,采煤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而恶劣的自然条件又是导致事故高发的客观原因之一。事故类型主要是瓦斯突出、瓦斯爆炸、透水、冒顶等。
(三)设备老化,安全设施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上个世纪末,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煤炭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煤矿企业的设施设备老化,安全设施不到位,很多通风设备、运输设备都是50、60年代的,这些煤矿专用设备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设备有问题,从本质上是不安全的,也就构成了很大的安全事故隐患。据统计,如果要更新设备来消除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要505亿元的投入。
(四)行业技术标准落后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煤炭行业的通用技术标准大多制定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或90年代初期,随着煤炭行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行业技术标准已无法满足当前煤炭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亟待修订和完善。
二、主观原因
(一)企业利益驱动。
在市场高位需求和价格大幅上涨的双重刺激下,多产、快产几乎成了每一个煤矿行为的圭臬。国有煤矿、私营煤矿一哄而上,在缺乏安全生产保障的前提下,超负荷、超能力生产,最终导致事故的连续发生。去年全国27个产煤省区中,有20个省区超产,其中19个省区超产在10%以上,福建、陕西、北京超产均在50%以上,约1/3的国有煤矿生产负荷过重。业内统计,去年的煤炭产量是19.56亿吨,但是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亿吨,还有7亿吨的产量是在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情况下生产的。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三无”投资者为了从高利润的煤炭行业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在无基本的生产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非法开采,冒险作业,又上演着一幕幕悲剧。
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是通过有效的安全投入和安全文化的建设来实现的。安全投入是对保障生产安全的设施设备这类硬件和企业技术、管理人才这类软件进行有效投入。当前煤矿系统的职工队伍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90%以上的煤矿缺少煤矿安全科技管理人员。最近发生矿难的陕西铜川,已经11年没有进大学生了,辽宁的阜新也有6年没有进大学生了;安全文化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树立和落实的。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环节相当薄弱,而且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相当一部分的企业领导层对于安全教育培训总是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安全意识不强,甚至极端不负责任,对井下工、农民工,也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下井作业。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低下,违章作业现象相当严重。由此可见,当前煤炭企业对于安全的有效投入和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有着这样的心理趋向,安全投入和安全文化的建设会增加投资成本,会延长生产周期,进而影响企业当前的即得利润收益。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层总是抱着侥幸心理,降低安全投入,甚至不投入,造成企业在没有安全生产保障和安全文化严重匮乏的条件下超负荷、超能力生产。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需要设备,需要技术,需要管理,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安全素质,企业设施设备落后,又没有引进科技人员,还有大量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流失,加之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安全,抑制事故发生的。小规模的乡镇煤矿、私营煤矿、矿井安全投入和安全文化建设的严重匮乏现象尤为突出。煤矿安全生产由此可见一斑。
(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地方利益驱动。
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分权化改革,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分权化通过将一些经济管理权力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较多地承担管理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职能,可以限制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的过分干预。同时,分权化将地方公共支出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挂钩,地方政府只有增加财政收入才能扩大公共开支。这就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很强的财政激励来促使其尽力谋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一方面强化了财政分权,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约束。于是地方政府竭尽全力开拓地方财源,各类地方企业无疑是政府格外关注的对象。在沿海省份,吸引外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制造业水平、培育第三产业成为政府的首选;而在产煤省区地方政府开拓财源面临着政策、区位、市场环境、人才等众多条件的约束,煤矿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地方财政的支柱。一时间,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私营矿井蓬勃发展。这些地方中小煤矿企业的发展在带来了地方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频率的矿难事故。
同时,随着“发展是硬道理”日益深入人心,加之全国上下对快速发展的期盼与认同,结果使得地方政府相当一部分官员误以为增长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就演变成了“增长第一”、“gdp挂帅”,很多地方甚至将gdp作为评判干部政绩的核心指标。于是gdp指标成了不少地方官员的追求,成了他们发送政绩的信号。在这种gdp观念左右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的利润增进,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有了可靠的保证,使得地方gdp增长有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对煤炭企业盈利和纳税的关注度提高,不少盈利企业成了明星企业、利税大户,企业负责人因此得了重奖甚至得到重大提拔,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增加产量、增加gdp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对于安全,对于人的生命安全的保障则始终摆在经济效益的后面。发生特大矿难的孙家湾煤矿贴在宣传栏里的2004年的8项奋斗目标中,生产第一位、安全第八位,这实在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注解!而对于事故的处理,则就事论事,采取在保持“地方稳定”的前提下低调处理的方式,形成一张强有力的地方保护网。有的地方领导人居然认为“这是在维护地方经济的投资和发展环境”;还有的地方领导人竟然不负责任地公然表态“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只要地方经济搞活了,遇难矿工得到适当的赔偿,不影响大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嘛”;更有甚者,在矿难发生后,“协同”矿主谎报、瞒报矿难伤亡的实际情况,以确保其在职期间地方gdp政绩的延续性。2001年,广西南丹“7•17”特大透水事故,81名矿工遇难,原县委书记万瑞忠(已被执行死刑)与龙泉矿冶总厂总经理黎东明竟然合谋压制地方舆论,谎报、瞒报事故达十余天,这又是一个鲜明有力的注解。这些“政绩官员”不负责任地姑息和纵容,只会导致煤矿安全生产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造成事故发生后“政府当孝子,企业出票子,老板进笼子”的尴尬局面,带来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严重背离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决策。
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六个科学内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矿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产业,只有在依法治国和全社会关注、参与的前提之下,才能搞好安全生产。而只有实现了安全生产,职工的安全健康才有保障,家庭才能平安幸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可见安全生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监管方针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我国自1982年以来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共12部,部门规章92部,已经建立了包括行业专门法律、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等在内的一套比较完备的保障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专门成立了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为核心的,履行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指导、协调、行政监管监察职责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由此可见,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环节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这些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遏止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发生的严峻形势。笔者认为,关键是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是否有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中控制效能不高,势必造成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陷于疲于应付各种事故,不断地、救火式地监管监察的被动局面。这种工作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管理资源,提高了管理成本,而且效率低下,往往事倍功半。
如何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效能?管理学专家对于控制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对各项活动的监视,从而保证各项行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显著偏差的过程。官僚控制强调组织的权威性,依靠管理规章、制度、过程及政策执行的强制性来强化控制职能。计划可以制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使达到目标非常有效,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有效的领导调动起来,但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都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因此,控制作为管理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效能,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安全监管控制系统的建设。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完成的方向是朝着达到组织的目标进行着的。确定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的准则就是看它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时做得如何。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管理者实现组织的目标就越容易达成。控制过程中最关键的又是在衡量实际绩效并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实际工作成绩与标准之间的偏差的大小和方向后,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
一、完善安全监管方针。国家的安全监管方针应该进一步完善,实行“国家调控,行业监察,地方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要在国家宏观调控、行业监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地方监管的重要性,地方政府既是地方煤矿企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履行地方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责任者。
二、理顺安全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与权限,避免因决策行为与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越权性导致的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简言之,就是明确安全管理主体与客体。从管理体制上彻底杜绝上面管不到,下面管不了的管理空洞,提高管理效能。
三、健全监督机制。
㈠同体监督。加强政府内控机制的建设,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标准规范决策和行政监管。
㈡异体监督。在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异体监督的作用,弥补同体监督的不足与缺陷。
四、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㈠提升企业安全风险成本,严格市场准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基金和安全生产事故风险抵押金的标准,企业只有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保障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提高安全生产事故伤亡赔偿和行政处罚的标准。对于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企业一定要重赔、重罚,甚至不惜以牺牲企业为代价,维护人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㈡层层落实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制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某一时某一个运动的形式,更不是某一级的某一个领导的批示,应该受到法律的支持与维护,是国家法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为的基本制度,是从根本上提高控制效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要充分发挥异体问责的功能和作用,对政府决策层、公务人员、企业负责人实施行政问责,自上而下形成一种高压态势,使安全监管工作稳定地朝着国家认定的目标进行。因为从现有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只有主观上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各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工作才会由被动转为主动,才会由“经济利益第一”转为“以人为本,尊章守法,安全第一,和谐发展”。这也是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最突出的特点。它们能够通过人的主观上的努力,尽最大可能避免预期出现的问题,使管理者在发生重大损失之前及时纠正问题,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控制效能,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保障。
第5篇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和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这是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要形成一套规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牢固对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计。
建立以建筑企业领导层为首,企业各部门和各项目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签订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状及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项目部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
进一步完善落实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2必须了解施工场地的有关情况深基坑一般指开挖深度大于5米的基坑,深基坑施工前,应了解建筑现场及周边,地表至支护结构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岩土性状、含水层性质、地下水位、渗透系数等;
了解建筑施工现场及其附近的地下管线,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结构形式及埋设时间等。
对已有邻近建筑的深基坑施工情况,以及邻近建筑物位置、层数、高度、结构类型、基础类型等。
此外,也应掌握深基坑施工的其他条件,如基坑周围的地面排水情况,地面雨水,流水,上下水管线排入或漏入基坑的可能性以及基坑附近的地面堆载及大型车辆经过所产生的动、静荷载。
2. 3编制有针对性的责任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现场全部生产活动的重要技术文件,必须要编制一个针对性,专业性很强和切合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组织设计来指导工程的施工活动。
深基坑支护是一项安全防护要求很高的单项工程,安全管理及安全防护在深基坑施工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编制一个针对性强且对施工现场安全施工能起到指导作用的专项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2. 4必须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和安全技术交底首先,必须切实加强'三级安全教育',深基坑开挖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施工作业,参加深基坑开挖的工人必须熟悉深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案,对工人要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教育,并且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要有总体全局的交底,也要有分部、分项的全面细致的交底,,要及时、细致、切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交底,不可无的放矢,应付差事,酿成责任事故。
再就是要对工人进行应急预案的宣贯和演练;
并且对接受以上培训教育过工人必须逐一签字确认,并建卡存档。
而所有工人在接受安全教育、技术交底和应急预案的宣贯和演练后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才能上岗,不合格必须重新教育,考核。
2. 5必须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 由于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深基坑施工的特点,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1)必须坚持常备不懈的原则。
常备不懈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在深基坑施工时,应根据深基坑作业的特点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率,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做好预防准备。
2)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
施工企业应建立从企业到项目部再到作业组的应急救援体制,从人、财、物上全面落实,充分发挥事故单位及施工所在地的优势作用。
深基坑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且容易引起群死群伤的事故,所以应当根据施工的各工种、各工序,有针对性地作好事故防范及应急救援准备。
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力量,形成统
一、高效的救援指挥部,一旦有事故发生,能迅速启动救援机制,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救援,尽可能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2. 6必须加强日常的检查和监督管理由于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危险的施工作业,在日常的施工安全检查和监督中,必须严格执行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进行检查和监督。
对于深基坑来说,必须做好基坑变形监测的工作, 就要按照规范规程的要求经常观察周围建筑是否产生裂缝,周围地面是否发生异常情况,而且要使用必要的仪器,工具观测支护结构的位移,周边的沉降度,并建立一套相关的数据库,分析其数据的规律,突变原因。
当深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变形到一定的程度时,必须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断然采取技术措施,保证基坑的安全。
我国高层建筑发展潜力巨大,深基坑防护技术发展很快,但相应的安全技术发展缓慢,安全管理作为深基坑支护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后一定会逐步得到加强,完善和规范,深基坑施工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但只要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建设,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范,规程和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责任单位都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各司其职;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机构严格按照专项监督计划加强监督,
第6篇 全面推进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
一、深刻理解“三全管理”
“三全管理”来源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思想,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可同样实行“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管理”。也就是由各个不同层面的人员参与,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环节,实施全方位管理。其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安全问题的诸因素查出来,发动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和方法,通过全方位管理,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而“三全管理”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强化全过程安全管理,增强全方位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
(一)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是指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或对象是创造财富的“人”,这个“人”既包括社会管理层面的人,也包括企业管理层面的人;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一线生产员工。任何一个层面的人员都必须提升安全素质,才能更好地参与安全管理。
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它表现在一个“全”字,任何一个环节、一个工序、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全生产。因此,必须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上自企业领导,下至全体员工,每个科室、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大家关心安全生产。
(二)全过程安全管理
全过程安全管理,是指企业一系列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着眼于一个“全”字,对安全生产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中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安全管理,强调以预防为主的观点,同时强调安全管理的过程方法和原则,实现全过程的安全控制管理。对整个过程管理可看作是一个循环过程,并依赖于整个过程中每个安全环节的工作质量。因此,必须对安全生产全部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
(三)全方位安全管理
全方位安全管理,是指充分发挥各企业部门、各层面、各空间的安全职能作用,强调各层面目标和空间上的安全管理。主要突出一个“全”字,要求在上层领导的安全管理决策基础上,由安全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各环节、各工序、各类人员的安全管理活动,实现上层领导的安全决策,中层领导的安全管理,基层员工的安全执行。切实按照安全管理标准、制度进行生产,完成安全生产任务。
全方位安全管理,不但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党委的责任,全社会的责任。有效通过国家法律、社会文化、规章制度推动安全生产;通过国家财力、公共资源、社会保障向生产安全倾斜;通过新闻宣传、社会舆论、道德风尚成为安全生产的工具,才能达到全方位安全管理的目的。
二、积极推进“三全管理”
(一)狠抓全员培训提高技能
1、建立健全全员安全责任制。落实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将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位、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和每一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链。使企业形成第一责任人的精心决策、中层领导的精心管理、一线员工的精心操作的良好责任氛围。
2、严密组织全员安全教育培训。重视抓好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断唤起全员的强烈安全责任感,有效提高安全生产技能。这样,安全管理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全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点,做到人人关心安全,时时注意安全,事事想到安全。
3、定期举行全员安全应急演练。把全员应急救援演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定期举行应急救援演练,全员参与、查找不足、整改提高,做到人人参与演练,人人掌握逃生技能,人人能够自救互救,从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的全员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强力推进实施,是安全生产的顶点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最基本要素。
(二)全面加强过程要素管理
1、突出事前预防
突出事前预防,更重要的是二个责任落实,注重教育培训,加强源头管理等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要侧重于以预防为主以及主要防线管理的各个过程要素的监控(如图1所示)。
⑴加强预防控制。安全管理不是一步形成的,也不是最后一道工序突然形成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要把影响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因素统统控制起来,这就是将过去单纯以安全生产“事后检查”的消极“把关”,改变为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采用“事前控制”的积极“预防”,重点做好“四防控”:即防火、防爆、防毒、防塌等。显然,安全是设计和管理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
⑵突出防线管理。在推进“三全管理”时,要严把八道防线,即:员工安全教育防线,班组安全活动防线,安全操作规程执行防线,安全设施防线,安全检查防线,监督检查监测防线,安全警示监督防线,安全自救自护防线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安全思想的严肃性,安全管理的严格性,安全制度的严密性,安全组织的严谨性,安全纪律的严明性。并能做到员工安全教育心中有数,班组安全活动心中有数,安全操作规程心中有数,安全设施心中有数,安全隐患心中有数,整改情况心中有数,安全警示心中有数,安全自救心中有数。
2、加强事中监控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主要通过企业领导督查、部门巡查、车间检查、班组互查、岗位自查“五查”手段,不断加强安全“意识、符合、受控”三个方面的关键过程要素控制。积极预防控制全员的意识隐患、安全生产条件的符合性和生产过程的受控状态。真正实行“日常管理全监控(检查、处罚、挂账、培训、整治)、隐患排查全覆盖(分类排查、评审挂账、整改销账)、高危监管全自动(技防水平、监控平台、在线对接)的安全监管模式
⑴把好“意识关”。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不断提升全员的安全文化、管理理念、安全行为等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过程要素,必须牢牢把握。这样,才能适时调整好安全管理思维,严格按照第一要务的安全管理意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⑵把好“符合关”。如从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角度,严格新、改、扩建项目的安全许可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重点把好项目安全设立、设计、试产、验收、领证等许可(简称“四加一”许可)和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件等,使企业切实做到持证生产和持证上岗。
⑶把好“受控关”。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杜绝“三违”行为,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缺陷和隐患等过程环节的受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3、注意事后教训
事后教训环节,主要控制安全缺陷、隐患整改和事故教训三个方面。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查处事故,定期进行案例警示教育,严格安全缺陷纠正,认真落实隐患整改,有效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完善应急救援体系,落实演练制度等方面的控制。对已发现的安全缺陷和隐患,应认真分析存在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落实整改,使之更好地满足安全生产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点掌握“查源头、验过程、看结果”的关键监管要素,才能有效加强过程监控。
(三)积极开展全方位管理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要从“硬软、闭环、监督”的全方位安全管理角度,使安全管理强起来、硬起来、连起来、管起来,实现安全生产360度的全方位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1、安全“硬件”强起来。要加大高危自动化改造力度,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全覆盖的安全信息管理网络,实现企业安全信息化;选派年富力强、责任心强、业务精干的安全管理人员,从事安全管理工作;配齐安全设施装备、可靠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检查检测仪器、检测报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强化安全生产条件。
2、安全“软件”硬起来。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目标管理、决策执行、考核奖惩、整改提高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自觉做到制度的刚性化、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内化思想,外化行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用制度规范企业安全管理行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3、安全“闭环”连起来。大家知道, pdca循环就是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是美国人戴明博士在全面质量管理上首先提出来的。即p是计划,d是实施,c是检查,a是处理。任何一个有目的、有过程的活动都可按照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四个阶段进行。
4、安全“监督”管起来。充分发挥安全组织的统一领导、部门的有力监管、社会的全力参与、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从预防入手,加强监控,全面管理,使安全生产全过程达到受控管理目的。
三、全面落实“主体责任”
通过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管理”工作,能更好地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促进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一)明确“四个层次”安全责任
通过全面推进“三全管理”,更好落实“四个层次”的第一安全责任者。第一层次是各级领导层的第一安全决策者,第二层次是各级部门层的第一安全管理者,第三层次是各职工操作层的第一安全执行者,第四层次是各分包劳务层的第一安全劳务者。这四层安全责任者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对象。
(二)强化分解管理,促进责任落实
政府通过每年与所属单位签订责任书,建立政府领导安全生产责任网络,政府行政正职执行年度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企业主体责任首先应明确法人代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分别签订各部门安全责任协议书等。强化分解安全责任,更好促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责任主体落实的最终目标。
(三)严格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1、明责,各级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分管领导既要管好一条线,也要承担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责任。实行分线分兵把守,千斤重担众人挑,同时实行压力传递,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2、尽责,积极推行“两个责任主体”的落实,要做到尽职尽责,把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作为企业自身的事件来抓好、抓到位、抓出成效来,切实保一方平安。同时要加强政府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建成一支廉洁型、监管型的安全监管队伍。
3、追责,没有责任追究力度,就没有工作落实力度。如发生事故,该党纪、政纪处分的要处分,凡刑事追究的,这要犯到哪里就追究到哪里,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过问责(决策过失、执行过失、法纪过失、管理失职等)、有功必奖,真正形成上下有压力,人人不懈怠。
(四)立足工作到位,实现观点转变
1、思想意识到位,确保观念转变。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既是企业生产营销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必须做到超前思维,超前谋划,管好、管细、管实。才能确保任何一个企业向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
2、履行职责到位,确保重心转变。政府是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是领导机构,代表政府履行综合监督管理职能。但不是代替政府对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的责任,也不能代表企业承担安全生产应负的主体责任。因此,必须明确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防范,从重治标转向重治本,从重眼前转向重长远,从重布置转向重落实,从重活动推动转向重自觉行动的工作重心转变。
3、落实措施到位,确保方式转变。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既有计划、有布置,更有措施、有检查。企业应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将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以及从业人员头上,将措施真正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才能使一般性检查,转向依靠科技手段来提高综合监管效果;从正常性事务管理,转向依法综合监管来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从单纯依靠集中整治,转向既要集中整治又要加强日常监管;从依靠高压监管转向长效监管;从注重开会布置,转向突出重点、创新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总结推广的工作方式转变。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深入开展“宣教、执法、治理”三项行动,全面加强“三制、保障、监管”三项建设,不断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三全管理。做到“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切实加强重点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积极维护社会稳定,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第7篇 车辆装卸过程安全管理措施怎么写
一、目的:为进一步规范厂内车辆(包含平板车)装卸工作,加强对装卸人员的管理,杜绝车辆装卸过程中的安全生产事故,提出以下明确安全措施要求。
二、适用范围:公司内所有员工及外来装卸车人员。
三、管理要求:
1、装卸货物要指派专门人员担任装卸车工作,装卸人员确保材料、货物堆放稳固,不滚动,不滑落,装车时由下向上,分层堆放;
装车完毕,绑扎牢固。
2、 卸车时由上向下,分层卸货,保持车辆重心稳定,不偏载。
3、 用起重设备配合作业时,严格执行6个“禁止”。
严禁作业人员站在吊物运行线路内或从吊起的货物底下钻过;
禁止站在列角和敞车车帮上;
禁止站在起吊物件上;
禁止用手校正吊高0.5米以上的物件;
禁止用手脚伸入已吊起的货物下方直接取放垫物;
禁止不按规定,随处乱放货物。
4、具体要求:
(1)作业前,必须检查作业人员劳动保护用品是否佩戴整齐,不得光膀、赤膊、穿拖鞋,在未做好劳动保护的情况下不得从事作业。
(2)对作业工具,吊索具进行及时全面检查,发现有故障、有损坏,要及时进行更换或报废,以保证作业安全。
(3)人力装卸、搬运时,应量力而行,配合协调,绝不可冒险违章操作;
在车辆尚未停稳、就位的情况下,不得上下车辆;
存放地点不在一处,车辆需要移位时,要保证人员、货物的安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车辆装完货物捆扎牢固。
(4)吊装作业,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要有专人负责操作设备和起吊、栓吊工作,严格按设备规定负荷作业和车允许载荷装载。
(5)作业现场的装卸、搬运人员和行车操作人员,要严格劳动纪律,服从指挥,不得野蛮装卸,摔坏,砸坏货物,不得在没有装卸完毕的情况下提前弃车下班,不得在作业现场嬉戏、追逐、打闹。
(6)严格遵守安全消防规定,不得在仓库、作业现场吸烟,动用一切火具。
(7)必须及时观察作业过程,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排除后,方可继续作业。
(8)当每次作业完毕后,对现场进行检查、清理,不遗留作业工具、吊索具、包装物和垃圾,做到有始有终。
四、违规处理:违反以上规定,按照公司相关处罚制度进行处理。
2022年1月22日
第8篇 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1.设备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即可正式投入使用,但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编制设备管理制度文件
设备投入使用前应编制的技术资料有:
①设备使用管理规程,如保养责任制、操作证制、交接班制、岗位责任制、使用守则等;
②设备安全操作与维护规程;
③设备润滑卡片;
④设备日常检查(点检)和定期检查卡片。
⑤其它技术文件。
(2)培训操作工人
通过技术培训使工人熟悉设备性能、结构、技术规范、操作方法,安全、润滑知识,明确各自的岗位技术经济责任。在有经验的师傅指导下实习操作技术,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工人的培训教育一般分为企业、车间、班组三级,企业级由教育科主抓,机动科与安全科配合,分别负责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教育;车间级由车间主任组织工人的培训教育;班组级教育由班组长负责。
(3)清点随机附件,配备各种检查维修工具,办理交接手续。
(4)全面检查设备的安装、精度、性能及安全装置。
2.使用初期安全管理内容
(1)对安装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联系处理,以保证调试投产进度。
(2)按照规定做好调试、故障、改进等有关记录,提出分析评价意见、填写设备使用鉴定书,供以后利用。
(3)对使用初期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①向设计、制造单位反馈设计、制造方面的意见;
②向安装、试车单位反馈安装、调试方面的信息;
③向维修部门通报维修方面的建议;
④向规划、采购部门反馈规划、采购方面的信息。
(4)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前建立的管理制度,有的不全,有的与实际可能有出入,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尽快补充、完善、健全设备管理制度。
3.设备使用期安全管理一般要求
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使用。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事故。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因闲置而造成无形磨损。
(1)实行设备使用保养责任制
把设备指定给机组或个人负责使用保养,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把设备的使用效益与个人经济利益结合起来,设备安全性与个人安全责任结合起来。
(2)实行操作证制度
定机专人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考核,确认合格,发给操作(驾驶)证,无证操作按严重违章事故处理。
(3)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要求搞好设备保养、经常保持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4)遵守磨合期使用规定
新出厂或大修后设备必须根据磨合要求运行保养,才可投入正常使用。
(5)单机或机组核算制
以定额为基础,确定设备生产能力、消耗费用、保养修理费用、安全运行指标等标准,并按标准考核。
(6)创造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确保设备安全使用,充分发挥效益
采光、照明、取暖通风、防尘、防腐、防震、降温、防噪声、卫生条件良好,安全防护充分,工具、图纸和加工件都要放在合适位置,直至提供必要的监测、诊断仪器和检修场所。
(7)合理组织设备生产、施工
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安排维修时间,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使用与维修发生矛盾时,应坚持“先维修,后使用”的原则,防止拼设备。
(8)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队伍
现代化设备需要掌握有现代化科学知识技术的人员来操作、维护与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设备的作用。
(9)坚持总结、研究、学习、推广设备使用管理的先进科学知识、技术和经验。
(10)建立设备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设备使用说明书等原始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运转记录、点检记录、检查整改情况、维修记录、事故分析和技术改造资料等收集、整理、保管。
第9篇 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为确保在施工程作业中的危害因素被有效控制,确保员工健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工程处所有在施工和生产加工场所的现场作业安全监督。
3 职责
3.1技术发展科是本程序的主控部门,负责对施工过程安全措施、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技术交底进行审核。
3.2质量安全科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
3.3生产经营科负责外埠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
3.4人力资源科负责外埠施工队伍人员的教育培训。
3.5项目经理部负责制定本项目部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安全技术方案的制定,并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组织落实已批准的安全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
4工作程序
4.1安全资质管理
4.1.1为确定承建者的安全生产能力,保证施工过程安全并符合法律要求,开工前或与相关方签订合同前必须进行资质审核。
4.1.2项目经理部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必须组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项目经理部安全生产体系。独立工程分包人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资质证书,并配备具有安全员证书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
4.1.3外埠施工队应有《施工许可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资质许可证》及劳务用工注册手续。
4.1.4分包方、机械设备租赁方及配套服务提供方须有相应从业资质。
4.2文明施工
项目经理部入场后首先按要求进行现场的临时设施建设,并根据现场进度设置各种现场标识。
4.2.1项目经理部在施工现场大门明显处设置以下施工标牌:施工现场平面图、施工标志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标牌、消防保卫制度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牌、外施队管理制度牌、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牌及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标牌。
4.2.2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门楼、门标、围墙的设置,符合工程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标准》的要求。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文明施工领导小组,负责落实集团公司《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标准》的各项规定。
4.2.3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施工现场环境情况、工程特点、不同施工阶段及《安全色》、《安全标志》标准,对场区内坑、井、沟和各种孔洞、易燃易爆场所、变压器、出入口等周边醒目位置配备警示、提示、禁止指令标志。
4.2.4项目经理部安全员负责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项目经理部应立即组织整改。
4.3施工现场的要求
4.3.1项目经理部依据《能力、意识和培训控制程序》组织对新入场施工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教育,施工人员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开始工作,项目经理部做好教育考试的记录。
4.3.2质量安全科负责对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监督。项目经理部负责对分包单位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监督检查。
4.3.3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须佩带安全帽,高出作业面2米以上无法做可靠防护的作业人员依据国标《安全带》(gb6095-85)要求,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应高挂低用。施工现场安全员、工长及班组长负责监督。
4.3.4施工现场严禁使用童工和未成年工,女职工应按照有关规定安排工作。
4.3.5施工人员退场必须经项目经理部登记,重新返场须重新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和考试。
4.3.6施工人员转岗必须经过相应安全培训方可上岗。
4.3.7施工现场的一般安全防护设施经项目经理部技术负责人、现场安全员、主管工长、使用班组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3.8施工现场的一般安全防护设施严禁私自拆改。如需要拆改须由项目经理部生产经理、技术负责人、主管工长与安全员共同确认,并作记录。
4.4现场机电安全管理
依照《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程序》进行。
4.5土方工程安全管理
4.5.1基础施工前应具备完整的设计文件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现场和邻近区域内的地表排水系统、地下管网分布及邻近建筑物进行调查,基坑深度超过5米,由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编制施工专项技术方案,上报工程处技术发展科。
4.5.2项目经理部按方案进行施工,方案更改须及时上报审批。
4.5.3人工挖基坑,严禁采用掏挖。
4.5.4基坑周边防水埝、排水沟的设置,临边防护,安全警示标志、标志灯.
4.5.6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门根据季节对基坑护坡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
4.5.7项目经理部安全员负责对土方施工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按《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
4.6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管理
随工程的进行项目经理部应不断完善现场的各项防护设施。对出现的危险源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
4.6.1临边、洞口、高处作业、交叉作业、料具码放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应按《项目经理部现场文明施工标准》、《项目经理部施工生产安全设施标准》的要求在施工方案中应进行描述,要措施到位、方案合理。
第10篇 水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摘要:采取合理的安全预防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能较好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施工现场 水利工程的安全预防 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思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何认真贯彻”安全生产,预防第一”方针,实现”安全发展”,是每一个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高概率事故原因的逐一分析,可以发现,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其共性。从共性角度分析,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以及管理调节因素。
安全隐患主要有:
1、现在水利施工机械设备较多,在有限的施工场地条件下,对生产人员、交通车辆、工地设备、施工对象、工地材料的使施工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2、因施工人员大多是外地人,而且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对安全防范意识也自然很低,也就增加了安全隐患。
3、轻视施工安全的错误认识,认为抓安全主要是企业质安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提高了安全标准,必须要加大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名誉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产品质量等错误的认识。
4、在一些建筑企业中,一些领导认为,施工安全措施只要与甲方约定就行了,而对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只要应付一下不出事故就行了。
5、工程规模较大,施工单位多,现场工地分散,工地之间距离较大,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无法进行非常有效的封闭隔离安全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6、防护设施不够齐全。如模板受材料影响可靠性较低,搅拌机、振捣器、挖掘机等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这也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挑战。
7、事故的原因往往取决于人、物、环境,而这三者又都受到管理的制约,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境的恶劣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上的问题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二、水利工程的安全预防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每年由于安全事故死亡的从业人员超过千人,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全国的建筑工程安全状况有所好转,死亡人数呈基本下降趋势,但安全生产的整体态势还是比较严峻。 我们要正确理解与掌握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杜绝把安全与生产割裂开来的片面孤立的思想,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克服安全工作的错误思想,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为上。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1、抓好安全对策:
(1)询问、交谈:通过广泛的与作业层人员询问、交谈,从中可初步分析出工作中所存在一、二类危险源。
(2)安全检查表: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施工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2、指制定安全制度,指制定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要建立安全制度,用制度来管人,才能使施工得到一定的管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层层制定落实安全施工制度,制度一旦制定,各级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安全生产,而且要接受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教育,也要结合各种突发因素,制定应急情况下的施工方案,并通过分析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的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识别出有关危险源。
3、要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所以施工单位和建筑单位可以实施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来不断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增强人得安全防范意识,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人的行为,实行规范化作业,以贯切落实《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安全生产法》。
如:可以在平时实行消防灭火知识培训训练,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做到有备无患。
三、做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1、现场观察:通过对各种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从中找出发现存在的危险源。做好电力、机具、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首先规定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持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颁发的上岗证,其次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遵守作业制度、纪律,同时要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和管理制度
2、加强监督巡视
坚持标准化管理是水利施工的安全基础性工作,项目施工中要确保每一天的施工对象,使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等执行标准化和规定,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赶工作业时特会发生意外事故,所以要加强监督巡视,管理人员要管好现场安全防护及应力支撑系统的验收工作,如对载重机器、计量设备、带电导线、支撑物等是否放好,是否把现场清理干净,确保施工现场不会造成安全问题。
四、结论
水库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施工过程的高风险性,因此施工安全管理必须从施工管理全局出发,作为安全人员管理,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和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法规意识,严格遵守和执行行业规范规程,使水库工程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四化”。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更多人的安全意识,工程巡视检查、安全监测及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等中的设备(设备)的管理运行与养护是分不开的,其日常保养和防护工作只能由管理运行人员承担,修理工作可以分离出来,自己修理不了的仪器设备可发包给其他承包商修理,根据实际情况,“能分则分,能合则合”,灵活处理。并注重施工现场危险预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事故预防对策等环节,充分预判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制定风险控制对策,把危害与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为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与效益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第11篇 试运行过程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加强“三同时”管理
(1)安全、劳动卫生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保证本项目投入使用时,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设施不漏项,确保安全运行。
(2)在施工过程中,应有人负责安全、卫生、环保、消防设施的施工监督检查,及时纠正施工中的缺陷。
(3)竣工验收工作应由安全、卫生、环保、消防等部门会同企业领导组织参加。凡安全、卫生、环保、消防设施没有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试运行,经考核达不到原设计要求的,均不能验收。
2加强对工艺操作的安全管理
(1)贯彻执行工艺操作规程
工艺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制定企业各类生产性规程、制度的依据。工艺操作规程是企业重要的和基本的技术文件,企业必须按照工艺的要求并结合其它类似装置的经验编制工艺操作规程。
(2)严格贯彻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是操作人员在岗位范围内,如何合理运用劳动资料完成对本质任务的规定性文件,是操作人员进行生产活动的行为准则。安全操作规程是集工艺技术、安全技术、设备维护保养及安全管理制度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定性文件,是操作工人必须严格执行的作业程序。
(3)作好开、停工及检修工作
运行过程中的开、停工及检修,往往是事故多发过程,特别是连续经营的过程,因此应严格执行开、停工规程和检修操作规程,作好物料清理及检测等工作,避免事故发生。
3加强消防组织与消防设施管理
(1)火源管理
①如果在火灾危险场所内动火,应按动火级别办理动火许可证。
②加强流动火源的管理,在有火灾危险场所禁止吸烟,加强明火和其它激发能源的管理。
(2)消防组织管理
①本项目应根据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各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并定期开展消防预演活动,增强扑救火灾的能力,同时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
②根据要求消防组织要做到'五有'(即有组织、有领导、有灭火工具、有分工、有训练和灭火预案),组织成员要做到'四会'(即会宣传消防知识和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具、会发现并消除一般的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
③消防组织应定期请当地的公安消防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并有权指挥调动消防组织参加火灾扑救工作。
④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根据检修情况和季节变化,拟订消防工作计划,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并定期进行模拟演练。
(3)消防设施管理
①各种灭火设施(包括消火栓箱、消火栓、水带、水枪、水泵接合器等)必须定点、定位,摆放整齐,建立健全器材台帐,做到责任到人,帐物相符,并定期检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②使用现场消防器材,要求做到,器材用后,及时更换,及时归位,现场不准存放空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擅自移动、拆卸、挪用消防设施、消防器材,不准埋压、圈占消防栓。
第12篇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和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这是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要形成一套规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牢固对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计。建立以建筑企业领导层为首,企业各部门和各项目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签订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状及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项目部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进一步完善落实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2必须了解施工场地的有关情况
深基坑一般指开挖深度大于5米的基坑,深基坑施工前,应了解建筑现场及周边,地表至支护结构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岩土性状、含水层性质、地下水位、渗透系数等;了解建筑施工现场及其附近的地下管线,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结构形式及埋设时间等。对已有邻近建筑的深基坑施工情况,以及邻近建筑物位置、层数、高度、结构类型、基础类型等。此外,也应掌握深基坑施工的其他条件,如基坑周围的地面排水情况,地面雨水,流水,上下水管线排入或漏入基坑的可能性以及基坑附近的地面堆载及大型车辆经过所产生的动、静荷载。
2.3编制有针对性的责任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现场全部生产活动的重要技术文件,必须要编制一个针对性,专业性很强和切合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组织设计来指导工程的施工活动。深基坑支护是一项安全防护要求很高的单项工程,安全管理及安全防护在深基坑施工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编制一个针对性强且对施工现场安全施工能起到指导作用的专项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2.4必须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和安全技术交底
首先,必须切实加强'三级安全教育',深基坑开挖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施工作业,参加深基坑开挖的工人必须熟悉深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案,对工人要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教育,并且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要有总体全局的交底,也要有分部、分项的全面细致的交底,,要及时、细致、切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交底,不可无的放矢,应付差事,酿成责任事故。再就是要对工人进行应急预案的宣贯和演练;并且对接受以上培训教育过工人必须逐一签字确认,并建卡存档。而所有工人在接受安全教育、技术交底和应急预案的宣贯和演练后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才能上岗,不合格必须重新教育,考核。
2.5必须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
由于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深基坑施工的特点,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1)必须坚持常备不懈的原则。常备不懈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在深基坑施工时,应根据深基坑作业的特点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率,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做好预防准备。2)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施工企业应建立从企业到项目部再到作业组的应急救援体制,从人、财、物上全面落实,充分发挥事故单位及施工所在地的优势作用。深基坑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且容易引起群死群伤的事故,所以应当根据施工的各工种、各工序,有针对性地作好事故防范及应急救援准备。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救援指挥部,一旦有事故发生,能迅速启动救援机制,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救援,尽可能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2.6必须加强日常的检查和监督管理
由于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危险的施工作业,在日常的施工安全检查和监督中,必须严格执行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于深基坑来说,必须做好基坑变形监测的工作, 就要按照规范规程的要求经常观察周围建筑是否产生裂缝,周围地面是否发生异常情况,而且要使用必要的仪器,工具观测支护结构的位移,周边的沉降度,并建立一套相关的数据库,分析其数据的规律,突变原因。当深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变形到一定的程度时,必须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断然采取技术措施,保证基坑的安全。
我国高层建筑发展潜力巨大,深基坑防护技术发展很快,但相应的安全技术发展缓慢,安全管理作为深基坑支护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后一定会逐步得到加强,完善和规范,深基坑施工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但只要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建设,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范,规程和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责任单位都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各司其职;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机构严格按照专项监督计划加强监督,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第13篇 如何实施全过程安全管理
全过程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更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
现代化矿井生产是一环扣一环的安全质量接力,每一道工序都关系着下一道工序的安全和质量,一个环节有问题,就影响整体和全矿井的生产。“三工序”原则系指检验上道工序,干好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要强调服务下道工序思想,努力满足下道工序正常生产的需要,做到“不为下道工序留下不安全隐患”。检验上道工序,在工序交接时,对工序施工质量严格把关,坚持做到上道工序不完工和隐患不排除,下道工序不开工。
通过制度化建设实施全过程安全管理。从建立制度入手,如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安全激励机制,奖惩制度,安全汇报制度,安全行为准则等有关安全规章制度,形成一个严密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这既是全过程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又为全过程安全管理提供保证。
实行事故隐患跟踪管理。具体操作是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安全信息经过筛选、汇总,利用系统信息卡对事故隐患进行跟踪,每班对事故隐患整改情况向井口信息站汇报两次(班中和班后各一次)。同时在各作业点设置隐患各管理牌板,主要包括隐患存在位置,何时发现,何时整改落实等内容,由安监员管理。通过隐患跟踪管理,把安全质量事故的隐患、苗头置于全员的监视控制之下,最大限度避免事故发生。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增强矿工对事故的趋前防范意识,做到人人关心安全质量,人人明白做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从而形成一种安全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抓安全的良好风气。
第14篇 起重作业过程安全管理措施
(1)对新安装的、经过大修或改变重要性能的起重机械,在使用前必须按照起重机性能试验的有关规定进行吊重试验。
(2)起重机每班作业前应先作无负荷的升降、旋转、变幅,前后左右的运行以及制动器、限位装置的安全性能试验,如设备有故障,应排除后才能正式作业。
(3)起重机司机与信号员应按各种规定的手势或信号进行联络。作业中,司机应与信号员密切配合,服从信号员的指挥。但在起重作业发生危险时,无论是谁发出的紧急停车信号,司机应立即停车。
(4)司机在得到指挥发出的起吊信号后,须先鸣信号后起重。起吊时重物应先离地面试吊,当确认重物挂牢、制动性能良好和起重机稳定后再继续起吊。
(5)起吊重物时,吊钩钢丝绳应保持垂直,禁止吊钩钢丝绳在倾斜状态下去拖动被吊的重物。在吊钩已挂上但被吊重物尚未提起时,禁止起重机移动位置或作旋转运动。禁止吊拔埋在地下或凝结在地下或重量不明的物品。
(6)重物起吊、旋转时,速度要均匀平稳,以免重物在空中摆动发生危险。在放下重物时,速度不要太快,以防重物突然下落而损坏。吊长、大型重物时应有专人拉溜绳。防止因重物摆动,造成事故。
(7)起重机严禁超过本机额定起重量工作。如果用两台起重机同时起吊一件重物时,必须有专人统一指挥,两机的升降速度应保持相等,其重物的重量不得超过两机额定起重量总和的75%;绑扎吊索时要注意重量的分配、每机分担的重量不能超过额定起重量的80%。
(8)起重机吊运重物时,不能从人头上越过,也不要吊着重物在空中长时间停留,在特殊情况下,如需要暂时停留,应发出信号,通知一切人员不要在重物下面站立或通过。
(9)起重机在工作时,所有人员尽量避免站在起重臂回转索及区域内。起重臂下严禁站人。装吊人员在挂钩后应及时站到安全地区。禁止在吊运重物上站人或对调挂着的重物进行加工。必须加工时应将重物放下垫好,并将起重臂、吊钩及回转机构的制动器刹住。若加工时间较长,应将重物放稳,起重机摘钩。吊着重物时司机和信号员不得随意离开工作岗位。在停工或休息时,严禁将重物悬挂在空中。
(10)当起重机运行时,禁止人员上下,从事检修工作或用手触摸钢丝绳和滑轮等部位。
(11)吊运金属溶液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时,应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司机要连续发出信号,通知无关人员离开。
(12)使用电磁铁的起重机,应当划定一定的工作区域,在此区域内禁止有人。在往车辆上装卸铁块时,重物严禁从驾驶室上面经过,汽车司机必须离开驾驶室,以防止万一吸铁失灵铁块落下伤人。
(13)起重机在吊重作业中禁止起落起重臂,在特殊情况下,应严格按说明书的有关规定执行。严禁在起重臂起落稳妥前变换操纵杆。
(14) 起重机的工作地点,应有足够的工作场所和夜间照明设备。起重机与附近的设备、建筑物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使其在运行时不会发生碰撞。
(15)起重机在吊装高处的重物时,吊钩与滑轮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卷杨过限将钢丝绳拉断或起重臂后翻。在起重臂达到最大仰角和吊钩在最低位置时,卷筒上的钢丝绳应至少保留3圈以上。
(16) 起重机不得在架空输电线路下面作业,在通过架空输电线路时,应将起重臂落下,以免碰撞。在架空输电线路一侧作业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起重臂、钢丝绳或重物等与架空输电线路的最小距离不小于安全距离。
(17) 起重机作业时,严格执行°十不吊±原则,严禁违章作业及指挥。
第15篇 班组安全管理是个动态过程
所谓动态安全管理,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过程进行安全跟踪、预测控制,使安全生产在每时、每班、每个环节和角落都得到保证。对于企业班组来说,动态安全管理要做好如下五个控制:
1、制度控制班组动态管理必须有一套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当前,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现行规章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班组动态安全管理,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充实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建立一套符合本班组特点的安全规章制度。执行制度要严在贯彻落实上,严在动态管理上,严在事故发生前,使规章制度真正起到导向和制约作用。
2、作业控制数理统计表明:大量的事故多发生在作业中和作业现场。因此,作业控制是班组动态管理的重点方面。作业控制就是经常分析生产工序中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对策,按班、按日检查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业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信息反馈的情况,把安全检查的对象加以分析,把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确定安全检查项目,再把检查项目按照大系统和子系统的顺序编制成班组安全检查表,每班对照检查。检查有规律、检查项目全,内容底数清,问题责任明,整改落实快,从而达到安全作业的目的。
3、重点控制对企业来说,安全重点就是危险部位、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易燃易爆生产场所、立体交叉作业场所、高处作业场所、特种作业场所等。对于重点,要做到重点控制。重要部位必须配备各种醒目安全标志,做到“有洞必有盖,有边必有栏、有空必有网、有线必有杆。”重点控制是班组安全的有力保障。
4、跟踪控制
最简便适用的办法是严格执行各种安全作业票证,把作业的每个层次、各种职责分工制度化,作业程序化,管理标准化,加强管理密度,实现集约和精细管理。对事故苗头狠抓不放、跟踪控制,从事故苗头中寻找失控点,制定控制对策,杜绝重复性事故发生。
5、群防控制班组动态安全管理是一种群体行为,只靠班组长和兼职安全员远远不够,必须采取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和群众自主管理相结合,特别要注意发挥岗位工人的主人翁积极性。只有班组全员行动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努力做到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过程无危险,才能实现班组生产安、稳、长、满、优。总之,班组安全管理是个动态过程,事故的突发性、隐蔽性和多维性,决定发生产过程中的系统性、动态性、群众性,只要班组把动态管理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始终,坚持以上五个控制,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