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 “走动式”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安全生产难就难在'落实'两个字,绝大多数电力企业的部门岗位有明确的安全职责,都实行下级对上级的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安全目标制订的很好,制度也比较完善,考核也很严,就是落实很难。表现为安全管理上下脱节,安全目标逐级打折,违章屡禁不止,低级错误频发。笔者有多年从事电力运行管理工作的经验,认为将“走动式”管理引入生产管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 “走动式” 管理的优点
所谓“走动式”管理,就是部门主管不设固定的办公桌,必须不停地巡查其所主管的各个岗位,及时发现现场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世界流行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它使企业主管能体察民意,了解实情,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在轻松的走动中轻松地完成管理中最需要的交流、沟通与表达关爱,“走动式管理”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能切实解决上下脱节问题、制度落实问题。具体的说有以下几个优点:
1.1 便于收集信息
安全生产能否做到可控在控,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各级管理人员对现场第一手资料的掌握程度。了解现场,才能发现问题,看到差距,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找到工作的着力点,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为主。“走动式”管理,要求亲临现场,亲自观察,得来的信息实时、真实、全面。如某电业局微机防误装置,有质量问题,正常操作时解锁困难,运行人员经常擅自使用紧急解锁,如果高层管理人员采用“走动式”管理,就很容易了解到这一情况,引起重视,迅速采取措施,避免误解锁导致事故的发生。
1.2 便于沟通
安全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安全工程专家海因里希说过,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我国电力企业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几乎达到90%。在这些人的因素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判断不准确等心理因素造成的。俗话说,心病须用心药治,“走动式”管理能搭起沟通桥梁,最高主管能够到达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认识了解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从而掌握职工真实想法,找到制度不落实的真正原因,找到产生侥幸之心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
1.3 便于协调
“走动式”管理是看得见的管理。主管动部属也跟着动。主管每天马不停蹄地到现场走动,部属也只好舍命陪君子了!这样就能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形成互相监督、责任连带的互相制约机制,通过追根究底抓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目标不走样、不打折扣、各级管理人员不相互推诿、不欺上瞒下。如:反习惯性违章,单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是反不起来的,必须层层抓、层层管,“走动式”管理能充分发动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反习惯性违章的力度与深度。
1.4 便于考核
“走动式”管理能获得大量现场资料,有了这些量化、细化了的指标依据,就可以对有关部门岗位安全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比较客观、公正、具体、全面的考核。就可以克服考核中的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奖罚分明,有力促进各级人员提高遵章守纪自觉性和积极性。
1.5 易于开展
“走动式”管理投资小,收益大。走动管理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就可以提高安全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走动式”管理还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搞好干群关系,提高企业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管理技术创新等。
2. 如何开展”走动式”管理
2.1 领导带头,实现制度化
实施“走动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上而下,领导率先垂范,常抓不懈,具体工作制度化,要防止一阵风,克服形式主义。领导干部首先要成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模范执行者,名符其实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一个好的领导干部的行为,能给职工带来信心和力量,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素质去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将“走动式”管理的管理理念植如人心,形成良好沟通氛围,形成持久的安全生产局面。
2.2 一级带动一级,互相制约
一级带动一级,就是所谓'联动式',在动化管理中,主管要走动,部门经理要走动,总经理直辖的安监人员也要走动。从而形成互相监督、责任连带的互相制约机制。如果员工出现工作偏差受罚,主管、部门经理也要连带受罚“走动式”管理使得各级人员走动中自然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闭环控制、偏差管理,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
2.3 多了解多沟通,营造良好氛围
“走动式”管理,不同于安全监督,也不同于安全检查,应把沟通作为头等大事,把收集信息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应多看多听多想多记多交流,少说少骂少罚少训人,碰到违章违纪行为,应予以制止,更重要的是要多沟通,了解为什么会发生,当事人是怎么想的,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杜绝,如果只是一味的严厉处罚,断了沟通渠道,没有找到源头,制止了这一起,可能在其他地方、另一个时间还会重演。
2.4 敏锐观察,勇于创新
“走动式”管理本身是一种创新管理,现场现象纷繁复杂,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捕捉闪光点,勇于创新的开展工作,只要有利于沟通,有利于安全目标实现的措施都可以考虑,可以推广,抓住本质,对症下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3.1 与管理授权关系
管理授权主要指的是指挥权,“走动式”管理行使的是监督权,所以不能干扰指挥系统,越俎代庖,而应将重点放在收集现场第一手材料,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上。
3.2 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关系
电力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是,首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走动式”管理要深入持久开展,须要有的企业安全文化支撑,同时“走动式”管理对培植和发扬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3 与安全检查关系
“走动式”管理与安全检查不同,前者是日常工作,后者是阶段性工作;前者收集现场信息,目的是改进管理方法,后者查找不足,意在消灭缺陷和隐患;前者侧重长效,后者侧重有效。
第2篇 浅谈煤矿企业家族式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弊端
自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挥手告别了暴利的黄金十年,受国际经济低迷以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煤炭需求大幅下滑,煤炭价格连续下跌,煤炭企业苦不堪言,受此影响,煤矿企业抗风险能力跌至极点,给企业经营发展和安全监管带来严峻的考验。因而煤矿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尤为突出。煤矿是远安之长,安全是远安之痛。作为湖北省煤炭生产第一县和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的远安县,现有煤矿企业48家,煤矿企业家数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一,大多数煤矿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式管理有哪些弊端呢?那么如何挣脱枷锁,管理好中小型煤矿企业的安全呢?
一、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一是家族式管理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系统的思维来谋划、来部署,强化综合防范措施。制度建设和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家族式管理往往缺乏客观公正的标准、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在对待违章违规的现象碍于情面,拉不下面子、抹不开情面去严管重罚,甚至对“三违”现象熟视无睹,对不安全人没有一视同仁,偏心袒护,放松安全管理标准和尺度,对不安全因素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就会埋下事故隐患,将给煤矿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二是部分家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远安县煤矿企业几乎均属于小型煤矿,煤矿经营者几乎都是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而他们的道德、行为、作风在企业管理中起到表率作用,所谓的多年安全生产经验被供奉为专业技术。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人才的成长,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煤矿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同时,当此人退居二线,企业会出现人才断档、权力真空现象,造成企业一段时期内处于无组织状态,安全生产工作可能出现溃不成军的现象。
三是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人之常情,煤矿老板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大多按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企业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有时为保护“外人”的利益他们会团结起来与管理者或“自己人”抗争,造成企业内讧。因此家族式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人际关系融洽,要么内部四分五裂、派系纷争,这样的氛围无法为打造专业的煤矿安全管理团队提供优质的土壤,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煤矿企业的发展。
二、对家族式管理蜕变的浅显意见
在当前煤炭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小型煤矿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都是在向安全要效益的关键时期,煤矿企业家族式管理给矿山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在此,对促进煤矿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蜕变,笔者有如下浅显的意见:
一是增强人本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安全生产效益,使得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这些都要求企业在安全管理中把对人的自主性、人的个性和能力释放出来,并将人的积极性的调动置于重要的地位。建立起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群体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外部人员在煤矿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习总书记“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指示,将人本观念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煤矿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理解和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红线”指示,不断增强人本观念。
二是提高经营者的素质。为了满足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要着重提高煤矿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转变经营观念,更新思想,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的影响,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操作技术,人力资源以及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再学习、再培训,造就一批懂安全管理、有头脑、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煤矿经营者。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煤矿企业和经营者提出的要求。经营者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不再摆老资格、凭经验办事,通过再学习、再交流、再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摆脱家族式管理的束缚,促使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煤矿企业不管性质如何、规模是大是小,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目前许多煤矿负责人总是忙于事务,时时奔赴于作业现场,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和监督,是因为缺乏管理制度来制约和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跳出人治安全管理的怪圈。建立科学严明规范的制度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煤矿从业人员不但要遵守党和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操作规程,而且要严格执行本企业的规章制度。
四是让专业安全管理团队入股。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鼓励专业化的安全管理团队以托管、入股等方式管理小煤矿,提高小煤矿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煤矿企业负责人应有海乃百川的胸怀,不断充实安全管理团队。这些是家族煤矿企业“以人管理企业”向“以制度管理企业”过渡的本质体现。
家族式管理方式的蜕变是一个复杂和痛苦的过程,但只有经过艰难的深层次的“蜕变”,才能达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境界,煤矿企业才能保持和发展永恒的安全生产,愿煤矿企业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继续发光发热。共同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3篇 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技术管理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因而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煤矿生产中某个环节或某些人员的失误或疏忽造成的,而技术管理上出现漏洞或者技术管理不到位,往往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改善煤矿安全技术面貌,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煤矿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十分复杂,环节众多,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煤矿生产管理全过程中去,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2 技术管理是制定合理的开拓开采设计方案和完善的《作业规程》的核心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的总体规划和安排,为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作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计和设备能力的选型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有力,这些都必须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对比,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是煤矿的基础,所以技术管理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作业规程》是实施开拓开采方案的基础文件,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它规定了操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技术管理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除了对系统和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劳动组织有详细明确的说明以外,还有应针对性很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果地质条件和工程内容发生变化时,还应及时制定补充措施。目前,在《作业规程》的编写、审批、贯彻、执行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
(1) 有的《作业规程》写得较为笼统,欠具体化。例如《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采掘工作面禁止空顶作业,在《作业规程》中也照写禁止空顶作业,现场条件需要工人进入无支护区进行临时支护怎么办?在临时支护没有完成前,工人在无支护区作业算不算空顶作业?
(2) 有的单位为了怕承担事故责任,便将《作业规程》写得面面俱到,把一些没有实际内容根本无一点针对性的东西统统罗列进去,甚至原封不动地把《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也抄了进去。而且每发生一次事故,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发展下去《作业规程》会成什么样子?但对此作法似乎是谁也没有理由反对或改变。
(3) 在编写《作业规程》时安全系数多大比较合适是值得研究的,安全系数过小,会出现工人按《作业规程》作业也可能发生事故;若安全系数过大,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易使工人产生错觉,甚至认为不按要求做也不会发生事故。久而久之,造成工作上习惯性违章,同样会发生事故。造成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一部分人的不负责外,在编制《作业规程》时,技术管理的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使《作业规程》更合理、更科学,就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3 技术管理是排查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
在地下开采的煤矿中,客观上存在着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酿成故障或事故,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何种条件的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排查事故隐患,全面认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明确安全上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安排治理隐患工程,才能为预防事故奠定基础。
隐患与事故密切相关,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按隐患存在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长期性隐患和短期性隐患。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列为重大隐患,要重点治理。其它隐患列为一般隐患,一般隐患是动态的,暂时影响较小,但是,如果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开采有瓦斯、煤尘、水患、自然发火和顶板问题的矿井自然是长期性隐患,这些隐患将伴随矿井开采的始终。对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和工程来加以治理,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瓦斯浓度的异常和超限,井下出现co,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以及过断层和老空等属于短期性隐患。对这类隐患应明确责任,加强治理措施,使其尽快消除或安全通过。短期性隐患应作为现场排查治理的重点。在排查事故隐患时,要依靠技术手段对地质条件、生产环节、开采状况等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不仅要有定性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依据,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4 突出抓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据我市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约占总事故次数的45%,死亡人数占总数的62%以上,并且一些安全生产情况较好,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煤矿也相继发生特大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如武乡县东庄煤矿,1994年5月28日的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24人;沁源县黄土坡煤矿2000年10月13日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人;郊区南村煤矿1999年12月21日的火灾事故等。这说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稍有疏忽,思想上稍有松驰,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重大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就无法得到控制,安全生产就没有主动权。因此,要彻底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突出抓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坚决控制瓦斯、煤尘和火灾等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搞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责任制,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明确行政正职是“一通三防”工作的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并重点把好5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查关、隐患处理关和“一通三防”安措资金使用关。
(2) 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它是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合理供给和分配风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供风充足。
5 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煤矿安全状况不佳,除了受制于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以外,还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等有很大关系。要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方法,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尽量降低劳动强度,努力改善井下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使煤矿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不能因为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而被忽略。相当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问题,应注意在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中发挥良好作用。
技术上创新与改进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较多。例如:在过去认为不能使用机械化采煤的煤层中发展采煤机械化;在特殊条件下采用锚喷支护;在含水冲积层下不断提高开采上限;在冲击地压煤层中实现安全开采等都有安全问题需要解决。将上述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原有的部分做法和经验不能使用了,必须重新探索方法和总结新经验;二是有些要突破原有的规定,即所谓“突破禁区”,在技术上有很大风险。在技术工作中不敢创新是不对的,但对创新工作采取简单从事不顾及安全后果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慎重对待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试验。鉴于煤矿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试验和测试手段欠缺,信息资料不足的状况,提倡煤矿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攻关,使科研成果尽快在现场推广使用,以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6 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已经说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盲目性,也必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组织上充实技术管理人员,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部分煤矿经济效益较差,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离开煤矿向行业外流动。其次,技术工作责任较大,而得到的待遇偏低,也影响了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致使有些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技术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甚至存在干好干差一个样情形,因而使广大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热情。这些问题若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使广大煤矿职工热爱矿山,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则肯定会对安全生产作出较大贡献。
总之,在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任建华 李计祥)
第4篇 化肥生产中的安全管理规范
化肥生产的关键点(1)
化肥生产大都在高温、高压、高噪声、易燃、易爆、易腐蚀、易中毒等的环境中进行,而且生产工艺、电气、设备复杂,管线多、战线长、又具有连惯性和连续性,技术要求高。生产中的安全管理有以下难以控制的关键点:
1 检修
化肥的生产过程,生产装置检修频繁、检修量大、内容多,检修中大多为高空作业,立体交叉,进罐入塔,清堵物料,起重吊装,动火焊接,检修人员多,而且检修中接触的大多为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腐蚀介质,检修使用的多为移动式电动工具,临时性用电杂乱,容易引发各类事故。
2 生产
化肥生产原料多,废渣废气废水量大,生产中因历史、工艺陈旧、设备腐蚀以及日常维护与管理等原因,有毒气、液、粉尘泄漏,噪声危害等严重,给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生产人员的工业卫生、职业病预防是化肥生产的关键点。生产中的另一关键点为操作。操作的准确与否,不仅决定了产量的高低,还会导致生产事故。
3 设备
化肥生产中的管道、管架、电缆复杂,传动、滚动设备和高温高压设备以及电器种类多,而多种设备处在污染大、腐蚀强、长周期运行的环境之中、磨损腐蚀大,设备提前老化,强度提前退化等,还有设备材质要求高,制造困难,造价高,生产中的设备因设计布局以及多年生产过程中的改造等原因,使得维护困难,成为安全管理的关键点。
4 人员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化肥生产单位的生产工人更换较为频繁,难以保证持续的熟练操作。化肥生产具有连续性和连惯性,操作人员必须靠倒班才能完成生产,连续不断的倒班如不注意休息容易打乱人的生物节律,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部分人员安全意识不够高,工作中会把安全工作当成负担,自然会产生“要我安全”的落后思想,事故防范意识不强,有侥幸心理,群防群治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全方位多渠道管理,但部分人只知道安全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参与性与支持性不够,导致直接安全管理与间接安全管理脱节,由于人们的主动安全管理意识不强,生产中的直接、间接事故隐患难以得到及时消除等。
加强关键点控制的对策(2)
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影响了化肥企业的生产安全,解决好安全问题,对化肥生产的“安、稳、长、满、优”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因此,必须控制好安全管理的关键点。现对化肥生产中反应出的突出问题,从整个安全管理的角度提出如下对策:
1 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是指各级领导者要把安全与生产统一起来,抓生产首先要抓好安全,龙其是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基础,就是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求将安全管理由事故管理型转变为事故预防型,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主动采取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各类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安全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病,减少财产损失,生产中如果没有较高的安全生产意识,就不可能有全面的事故防范手段和措施。安全生产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层次、各领域的支撑。作为化肥生产企业,安全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生产人员,还涉及到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全面提高化肥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最起码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生产中可结合实际,企业党、政、工、团齐手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对新入厂工人要按“三级教育”的标准施教,各种教育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通过安全教育学习等手段可不断地全面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改变安全生产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工作才会得到全面顺利的开展。与此同时,还要落实好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光有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还不够,关键是要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是全面抓好安全工作的本质和前提,要做好这一工作,真正体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和“群防群治、防治结合”,根据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制定和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必不可少的,以责任制规定和约束人们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按安全规章办事,实现对安全生产层层把关和负责,只要做到这一点,安全生产工作就会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进入市场经济,各化工企业的管理机制已作变更,重新理顺安全管理关系是当务之急,特别是2002年11月1日《安全生产法》施行后,企业的安全必须依法管理,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安全措施费用必须落到实处,安全投入与生产事故为反比关系,少量的主动投入会减少较大的被动支出。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制度、规程等,使安全管理规范化,统一化、合法化,最终促进化肥生产的顺利发展。
3 认真抓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三同时”,为生产安全打下基础
“三同时”制度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执行得好,对工程完工后生产中的安全管理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好处,企业各级领导不能把“三同时”制度看成是生产建设中的负担,可有可无,一定要将其放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位置。把好各项工程安全关也属于“预防为主”的主要内容,在工程期间的安全投资虽然量大直观,但其给生产带来的安全效益却无法用量来衡量。百年大计,安全第一,没有超前意识和超前投资,必定会产生事后过大浪费。在“三同时”执行过程中化肥生产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首先对工程设计中的安全卫生内容作出可行性论证,这一关很重要,如果设计关未把好,安全就成了先天畸形,给后人留下难以整改的隐患。工程施工中不仅要把好安全设施建设的质量关,还要把好安全设施建设的数量关,工程建设中的矛盾多为资金紧张或资金不到位,不管出现什么困难,首先要保证安全设施的建设。“三同时”的最后一关为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把好这一关一可以检验安全设施的适用性与可靠性,二可发现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便于及时整改。
4 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设备维护
工艺安全管理是化工安全管理的重点,生产工艺不仅关系产品产量与质量,还关系到操作环境、工业卫生、劳动强度等,要解决工艺安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原料的选择,尽可能以低毒代高毒,无毒代有毒,尽量减少生产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从源头预防可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被动预防工作和开资;二是不断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到同行业先进厂家学习,吸取精华,采用新工艺,控制好生产中的跑、冒、滴、漏,应用电子技术,提高自动化程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三是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对设备的材质选择,要考虑强度、腐蚀、磨损、密闭、维护检修方便适用等,对特种设备必须按《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办理;四是不断提高工人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随着电子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操作越来越简单、方便和舒适,要掌握好这种简单、方便的技术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其次还要加强对工人职业道德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学习,使其具有高的责任感和操作技能,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精心操作,准确操作。
5 做好职业病预防,加强劳动保护
职业病预防,劳动保护工作是化肥生产中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对生产者实施保护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当前,对职业病预防和劳动保护工作应有新的观念、新的认识和新的工作方法,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首先掌握好生产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噪声、热辐射、放射源等情况,再根据实际采取密闭、通风、隔离、吸收、个人防护等措施;二是明确工业卫生机构、工业卫生管理人员和工作责任,以便开展专业性的工作,比如定期体检,建立工业卫生档案,定时发放预防性药物,职业病预防宣传等,做到群防群治,防治结合;三要加强劳动保护,化肥生产中,劳动保护对生产人员身体健康的保护起着很大作用,劳动保护也是一项全方位性的工作,包括工作、休息、生活等,生产中直观表现为对防护用品的依赖,防护用品在化肥生产中必不可少,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对防护用品的设计、生产、使用等已作出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不能把劳保视为福利,搞平均或发现金或任意克扣。生产环境里的工业卫生、劳动保护设施如休息室、用餐室、厕所等应符合标准要求,确保工人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对工人8小时以外的生活也要纳入安全管理,《化工安全生产禁令》中规定,“班前班上不准喝酒”、“上班期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等,要执行好这些条款,还得把预防工作插入职工的生活中,后勤部门要为职工创造好卫生、休息、饮食、娱乐等条件,让职工休息好,生活好,用饱满充沛的精力确保安全操作。
6 立足安全检查,抓好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是各种管理的实践场地,企业各种管理的疏漏或不到位等都会在现场暴露,安全管理更是如此,因此抓好现场安全也就成为抓好整个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现场检查可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工人所处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反馈安全管理中的存在问题,起到消除隐患和违章的作用,将事故控制在萌芽阶段。当然,安全检查要持之以恒,检查如果是一时查一时停,生产松时查,生产忙时不查或检查了也是走马观花,那么检查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失去了检查的严肃性,最后,工人反感,隐患依然。怎样才能做好安全检查呢安全检查方式方法很多,但要做到经常化、日常化,还得发动员工,发动各级相关管理部门,采取面上查与集中查相结合、重点查与普遍查相结合、领导查与相互查相结合等形式,生产越忙越要查,各类安全检查要定时、定量、有组织、有纪律、有记录、有考核、有评比、有总结。检查内容主要有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是否有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事故隐患,隐患是否能按时整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术规程是否齐全有效,安全管理台帐是否健全有效适用等。充分利用好安全检查的手段,促进安全管理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3)
总之,安全工作对化肥生产是一项艰巨、长期、复杂的工作,“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从管理到生产,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不能有麻痹思想,要警钟长鸣,绷紧安全这根弦,这样就能攻破生产中的各种安全难关,化肥的生产就有安全保障。
第5篇 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管理
摘要:安全是煤矿企业稳定、持续、高效发展的根本保证,安全问题历来是煤矿生产的头等大事。然而,近年来,煤矿事故却频繁发生,这成为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为了探求煤矿事故的发生机理,指导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文章在研究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和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基上,提出了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安全评价
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安全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9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把安全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部署。由此可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不仅是政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企业和员工个人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的安全理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有煤矿企业几次发生特大伤亡事故,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开始有人探究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更深层次上去追溯煤矿事故频发的经济上的、体制改革上的以及社会的原因。
一、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经过全方面的努力,我国安全生产的理论、法律、政策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状况趋于稳定好转。一个时期来的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反映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企业事故多发、频发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特别在2008年下半年,一些省区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上升,造成局部性、阶段性被动。尤其对煤矿来讲,由于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大。在生产作业中,特别是井工煤矿,巷道狭窄、阴暗潮湿、粉尘浓度高、噪声高和空气污染,作业人员要承受机械、电气、车辆伤害、高处坠落等事故的危害,露天边坡坍塌、地下矿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煤尘、发火对工人生命安全威胁更大。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防范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特别是那些深层次、历史性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根本解决。
二、煤矿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管理的缺陷,管理缺陷包括忽视安全和管理不力,忽视安全是因为外界约束乏力,而管理不力的原因则在于安全投入的不足以及人员素质的欠缺。
(一)安全生产投入偏少
多年来,造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国家与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总体投入不足,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科技方面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一些大中型国有煤矿企业根据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但投入的经费有限,而大多数矿山,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差、小煤矿、民营煤矿基本上在矿山安全科技方面投入甚少。再者,煤矿企业在安排生产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出于“节省”考虑,致使项目中配套的安全项目无法正常运转,或安全生产不能健康运行。还有一些企业不仅是安全投入不足,基础产业更是投入不足。2008年20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有10起为中毒事故,这些矿井均未实行机械通风,且在作业前未对井下空气质量进行检查。
(二)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高危行业,尤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由于煤矿企业生产准入门槛低,导致低素质人才大量进入,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大量聘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经验的农民工,而高素质人才由于待遇等原因又留不住,从整体上造成了煤矿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即使国有煤矿中对采掘一线工人文化程度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特别是在经济效益较差的西部地区,多数工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安全意识较差。而且这些企业自我培训教育的能力低,不重视员工培训。这种状况,既埋下事故隐患,也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违法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威胁着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矿工的生命。由于一线工人的低素质,导致矿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矿工对煤矿的工作环境及周围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危险辨识和防灾知识及能力,意识不到事故隐患的存在,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能正确应对。
(三)政府管制不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安全生产的国家监察和群众监督非常重视,安全生产的监察、监督理论和实践得到发展,省、市、县形成了一套新的管理机构体系,为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但一些地方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存在层层衰减问题,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力、公信力,在少数地方有逐级弱化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对非法开采煤矿整顿关闭以及国家和上级政府已经作出的决策,认识上有差距,行动上消极;个别人员甚至失职渎职、以权谋私,充当非法违法行为的保护伞。比如在2008年,受煤矿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利益驱动,目前一些地区无证违法开采、以采代探,一些企业违规开采、无视国家法规等行为还比较严重。对安全监察部门的“停产指令”置若罔闻。近年发生的几起特大事故都是一矿出事,波及多矿,教训深刻。矿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源头之一。据统计,2008年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中,无证非法违法开采的事故占30%左右。
三、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煤矿安全科技投入
安全管理技术落后是造成当前煤矿企业屡屡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煤矿安全管理是以煤矿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安全投入资金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大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大煤矿安全科研投入。《矿山安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必须全部用于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它用。这一规定使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有法可依。但煤矿安全科技发展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矿山安全技术研究投入大、周期长,又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差,一般煤矿企业不愿意花大量的人、财、物力来进行安全技术的研究,而资金投入是保证安全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同时拓宽经费渠道。一方面煤矿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要积极通过国家对整个煤矿政策的调整增强矿山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各方面努力促使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可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安全科技发展基金;另一方面,需要广开渠道,多方式地筹集资金。在目前的情况下,主要应由国家各级部门立项,根据安全科技工作的需要,设立不同类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科研项目,同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通过有关渠道,争取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计划中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的投入。
(二)积极实行安全生产培训
安全生产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如何去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保障个人的生命安全,也是各级领导真正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根本保证。
安全生产培训的方法,是在培训过程中,老师和学员为实现其共同的培训目的、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普遍适用的最佳的培训方法是没有的,但是,针对特定企业的某些特定的安全生产培训,最佳培训方法是存在的。作为培训管理者就是要努力去发掘适合自己企业的培训方法。作为矿山企业来讲,目前比较常用而且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法。把安全生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安全生产实践操作上。讲授理论时应侧重于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让学员多积累一些实践知识,而且在现场实地操作,进行实物讲解。这样从感性认识直接到理性认识、视觉、触觉、感观,同时投入学习,不但易懂而且记得牢,利于学习一些真本事。
2.案例警示培训法。众所周知,每一起重大、特大煤矿伤亡事故案例都是工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可以说是安全生产培训教材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在安全培训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一是可以强化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唤起培训人员对有关安全法律条文或有关规程措施规定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三是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四是给学员积累了实践上的经验或教训。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时可以采用案例警示培训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强化煤矿企业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目的。安全评价应贯穿于工程、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退役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工程、系统进行安全评价,既是政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也是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2002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建设项目必须实施“三同时”,同时还规定煤矿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可以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安全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评价是预测、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评价可以确认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评价还能进一步预测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并以此说明系统危险可能造成负效益的大小,合理的选择控制措施,确定安全措施投资的多少,从而使安全投入和可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合理的平衡。安全评价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总之,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不是简单颁布一些文件、决定就能解决的,表层问题的背后还有更深的根源,而只有追根溯源,才能防患未然。
第6篇 安全生产中如何加强“人”的管理浅谈
煤炭生产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由于煤炭生产方式的特殊性,煤炭生产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必须保证安全生产。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法律、政策和规定,同时加紧了对各类煤矿的安全检查,发现有问题的停产整顿,规范了小煤矿。尽管如此,各类煤矿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惨不忍睹的事故现场,家属与泪俱下的哭诉时刻警示我们: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煤矿安全工作是“天”字号的良心工程是民心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职工在脏、苦、累、险的井下工作环境中,不仅是可自然灾害、地质变化的直接威胁,而且日常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外物影响,设备的性能不稳定等诸多因素,都会致使事故发生。为此,不断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规程作业,加强科学管理办法,才能为安全生产奠好基,铺实路。在日常的安全生产过程中,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理念,不断查找差距,总结经验,增添新的安全技术措施,扎扎实实抓好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严格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漏项目的管理,树立安全警钟长鸣的思想,才能有效地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思想观念和动机决定人的行为,人的每一行为均为大脑指挥完成,为此,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从提高人的认识做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人的认识:一是坚持安全理念灌输,让广大干部职工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和任务,自觉主动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安全工作上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消除工作浮躁、态度不扎实的现象,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按章作业;二是强化各级管理干部的安全责任意识,把安全作为考核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标准,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划分各级干部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以此来促使各级干部带头学习、执行规程、措施和相关制度,摆正安全与生产、与发展、与稳定、与效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三是加强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简报、板报等形式,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活动,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同时充分利用安全活动和班前会的时间,向职工宣灌安全思想,逐渐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自觉养成生产过程中检查周围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坚决做到“三不生产”。
狠抓人的因素,强化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安全,是煤矿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关系到家庭的完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此,我们必须在管理上做文章,保证安全生产,加强管理,注重制度的建设,更应该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的责任制,明确划分各级干部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做到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分工明确,通力合作。一是根据领导就是责任的原则,要求各级干部超前考虑,靠前指挥,严格要求各级执班干部盯住现场,蹲在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优化采掘工艺及支护形式,要求员工对自己高度负责,珍爱生命,关注安全,在本职岗位上采取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来进行作业,并掀起狠抓反“三违”的活动,在日常安全生产过程中坚决盯住六种违章人员,从操作技术上保证安全生产;三是实行安全提示制度,对每月每天的安全重点和存在的隐患进行提示,让职工对当班的安全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四是严格查处各类事故,对查出的各类事故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分析,查明原因,找出责任人,对事故严格按“四不放过”的原则从重处罚,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五是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查处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消除事故隐患,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在安全检查上,首先要强调检查人员的责任心。为此,在人员的任用上必须制定严格录用的标准,从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等几方面进行认真考核。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煤矿规程》的要求。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安全抽查相结合的原则,对思想认识、制度建设、措施落实、隐患查处、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按边检查边整改、边落实边提高的原则,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督促整改,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就是强化检查的效果。要求在现场检查时,严格做到巡回检查,不留死角、铁面无私,认真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实处,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做到专管群治,全员管理,构筑安全工作的第二道防线。
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确保安全生产
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践行“____”的具体表现。现代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但是煤矿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受教育程度不高等特点,造成一遇到困难思想情绪大,学习业务知识的兴趣不浓,所以往往在工作中出现不知不懂、违章蛮干造成的事故。因此我们必须从员工培训上入手,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最基本、最必要的工作来抓。对全体干职员工采取强化培训、分级管理、统一标准、考核合格的原则,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广大干职员工的科学技术水平、业务水平,采取业余学习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以现场为课堂,干部身教重于言教和各类事故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培训来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思想和自主保安的能力,从而达到“三不伤害”的目的。在安全执法上,要像“黑包公”一样秉公执法,抛开亲情、友情,坚持有情的管理、无情的制度,铁面无私,这样严管重罚,让员工认识到生产过程中不能违章,也不敢违章,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总之,企业发展是为了人,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企业安全为了人,动态性的煤矿系统工程必须依靠人,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是搞好煤矿安全的第一因素,为此搞好煤矿安全工作必须从人的思想和行为入手,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长效机制,同时把煤矿的管理、装备、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扎实工作,戒骄戒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树立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开创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从而促进企业安全再上新的台阶。
第7篇 浅谈安全管理在班组生产中的地位
浅谈安全管理在班组生产中的地位 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班组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将企业推向市场的新形势下,搞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才能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搞好班组安全管理呢?现结合本单位实际,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首先要全面提高班组长自身的素质。班组长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班组的安全管理,这就要求班组长必须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既要懂生产、精技术、通安全、熟管理,又要有一套灵活的工作方法,有效的带动班组成员,形成合力。同时作为班组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加强自己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知识素养和安全责任感。平时不仅要注意学习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带头严格执行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被班组员工所尊重、信任。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创建安全文化。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安全。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是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尊重员工基本生存权的具体体现。因而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开展工作。
1、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心态安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可是为什么有部分人“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说,为了追求效益,使职工不管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又比如,上级组织安全大检查是帮助下级查出隐患,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下级往往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查出问题便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本能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如果上述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不树立,那么,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就永远是一座空中楼阁。
2、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营造“人人关注安全”良好氛围,必须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环境。通过电视、音像制品、报刊、板报、标语、横幅、读本等媒体和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知识广为传播,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安全心态。
3、发挥好亲情感染作用。从理论上讲,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适应了职工群体对安全生产知识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讲职工是愿意接受的。但是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要解决安全教育入心入脑的问题,还应注重情感投入,可采用亲情教育法,如在会议室设立“全家福”样板,把每个家庭对自己亲人的安全企盼写在照片的下面,时时提醒职工牢记亲人的嘱托;如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恳谈会、兄弟交心等方法,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
4、发挥好管理规范作用。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班组长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过去,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加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仅仅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三违”现象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
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班组长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在设置“不规范行为警示台”,让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者站到台上,将违章经过及危害说清楚,促使其自我反思,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企业管理人员要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当生产条件达不到安全、危害员工健康时,不得盲目指挥、违章操作。
第8篇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在现代化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
摘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在现代化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介绍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监控的内容,以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减少事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重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因为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特种设备主要包括电梯、起重设备、场内机动车辆、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数量多,分布广,涉及生产、生活诸方面,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广泛接触且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国家对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十分重视,制定了一些法规、标准,加强了监察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事故损失。但由于各类特种设备的数量急剧增长,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运营中安全问题很严峻,重大事故隐患大量存在,伤亡事故与设备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和防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一、全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特种设备维修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侧重于追究人员的操作责任,只抓“违章”而忽视了创造本质安全。没有开展预测工作,没有进行事前的系统安全评价,工作重点是处理已发生的事故,而忽略了从使用、维修阶段就开始抓安全。
2.没有明确的目标。凭经验处理特种设备的安全问题,心中无数,盲目性大。
3.必须尽快提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
4.企业对特种设备监控、预防事故及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不够完善。“
二、企业安全监控工作的程序
1.强化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
首先,实现特种设备的普查登记。特种设备较多、管理状况较好的大型企业,由各单位主管设备的领导与企业签订责任书,并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进行特种设备的申报和登记工作。普查中,应坚持普查登记和检验工作相结合;普查登记与隐患治理相结合;普查登记与人员培训相结合。
(1)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特种设备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实际,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明确特种设备档案收集归档的基本内容;设备全套图样,安装和使用说明书,强度计算书,省或市劳动部门签发的使用证、检验报告和审批意见等收集齐全。为加强对特种设备档案的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还应按照相关特种设备管理办法规定积极参加特种设备安装总体竣工验收。验收前,档案管理人员深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了解设备安装及设备实际分布情况,向施工单位及使用单位讲解档案归档要求。为保证档案资料搜集齐全、及时、完整,企业应坚持特种设备安装单位如果不移交全部档案资料,不予其验收决算。通过制度规范和经济约束,确保特种设备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2)明确管理职责,督导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企业应明确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直接领导责任,并把特种设备的管理纳人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奖惩内容,明确规定,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有协助档案管理人员搞好特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登记和保管好档案资料的责任。使用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在役压力容器、起重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档案管理部门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检修记录、改造记录、每年的检验鉴定记录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3)实施特殊管理,提高档案利用率。特种设备的档案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中利用率很高。为方便利用,可将特种设备档案单独组卷、分类、编号,形成条目,系统排列。亦可将特种设备档案资料汇编《特种设备档案专题目录》,包含设备名称、安装地点、制造单位、出场编号、使用证号、保管地址等内容,并将目录下发给有关单位,供档案管理人员熟悉管理范围,加强安全检查工作,使广大技术人员利用档案资料,及时处理潜在隐患,提高运行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事故率,保持正常的生产秩序。
2.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的措施
(1)加强设计、制造与安装环节的控制。首先设计上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和安全技术要求。目前国家对客运索道与大型游乐设施已实行设计审查制度,审查由国家认可的监督检验机构承担,审查通过后,方可投入正式的制造和安装。
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单位,在人员素质、加工设备、管理水平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必须达到应有的条件。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安全认可制度,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对生产制造的特种设备,必须出具制造质量证明,对其质量和安全负责。
此外,对试制特种设备,或者制造标准(或技术规程)有型式试验要求的产品部件,必须经国家认可的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型式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提供用户使用。
对某些特种设备,如电梯、客运索道及游乐设施等,安装是制造过程的延续,只有安装完毕,调试好并经过试运行后才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因此,安装环节很重要,从事安装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必须取得安装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安装业务。安装单位必须对其安装的特种设备的质量与安全负责。
(2)加强特种设备的使用与运行管理。加强对运行中特种设备的监测,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和性能变化,及早防范突发事故。
运行中的设备检查、监测和巡视的时间、范围、项目及具体要求主要有:
①观察主机设备仪表、仪器直接反映的参数,如压力、流量、速度、温度、温升、负荷、载重量、水位、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有没有达到极值或最低值(如水位等)。
②对主机设备和重要附件进行巡视检查,注意有无异常声响、闪烁放电、泄漏、破损等。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如锅炉的液位(水位)、蒸汽压力和安全阀是否正常,起重行车吊钩及大小车行走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蒸汽机车的制动交刹车装置有无动作,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空压机气缸的压力表和安全阀以及发电机组的电压表、周波表、冷凝器真空压力及系统保护装置的完好状态和灵敏性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车间和主管部门,遇有紧急状况,随时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如发现危及人身和有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情况,则立即停机。设备部门对重要的安全设施,应贮存型号规格相同、质量可靠的一定数量的备件,以备紧急状态下更换。
③做好特种设备的运行记录。对关键岗位的设备,要做到在生产中每隔一定时间对主机设备的运行参数作完整的记录,每班将设备状况、有无故障、检修内容全部记录在运行日记中,班班交接。同时,要求厂环保、安全、设备、总工办与设计部门认真准备防范突发事故的应急措施并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果断、准确、迅速地将影响范围缩小到最低程度。
④积极组织开展状态监测,使设备现场管理和事故预防手段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
目前,大部分厂矿企业对特种设备的检查、监测还基本停留在利用人的目测、耳听上,因而影响了设备故障检测的效果。
对关键岗位的特种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可用超声波测厚仪对炉体受燃烧部位进行材料厚度测量;对压缩机械旋转设备和大容量电动机轴承振动部位,可用超声波测振仪进行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振,以判别是否超过规程规定标准并确定损坏区域;对大中型供配电变压器和输配电设施,则可应用微机多功能状态监测装置对电力系统的过电流、接地、短路、重瓦斯、过负荷、功率因数等实施24h连续跟踪监测和故障报警,并可实现准确的故障跳闸;对于起吊装卸的行车、蒸汽机车等载重量大、机械运转频繁和三班制连续生产的特种设备,则可通过对其金属材料的无损探伤检查,判别重要部位机械零部件和材料的疲劳与损伤程度是否超过标准。
通过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应用,可及早发现特种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范围和时限,为制定抢修方案,防范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原因表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对人为因素,应通过培训教育来纠正。对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包括安装、维修保养、操作等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后,方能从事相应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才会有保证。
(4)加强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特种设备多为频繁动作的机电设备,机械部件、电器元件的性能状况及各部件间的配合如何,直接影响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对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本单位没有维修保养能力,则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代为维修保养,例如,电梯的使用单位(宾馆、饭店、商业大厦等),可以委托专门从事电梯维修保养业务的单位为其维修保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一定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第二,使用单位与维修保养单位一定要签订合同,明确维修保养质量和安全责任,要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应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恢复正常运行。使用单位应建立技术档案,要有日常运行记录及维修保养记录,以备查证。
(5)实行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制度。鉴于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重要,国家对其实行安全检验制度。其目的是从第三方(既不是制造者,也不是使用者)的立场,公平、公正地进行检验,以确保其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已颁布了电梯、施工升降机、厂内机动车辆、游乐设施等监督检验规程。文件规定,检验工作由国家授权的监督检验机构承担,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实践证明,实施安全检验已发现许多设备隐患,避免了许多事故。
(6)加强特种设备的监察管理。鉴于特种设备安全的特殊性,国家政府部门对其应加大监察管理力度。我国《安全生产法》已界定了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督的关系。各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三、结束语
安全工作事关重大,关系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特种设备安全是整个安全生产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好企业的特种设备的安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
第9篇 浅议班组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单位,是安全管理和各项安全措施的执行点和落脚点。班组管理是我们总体安全管理的基础,这个细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铁路的安全基础。
一、安全管理在班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班组长是企业与生产员工的主要沟通桥梁。班组长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但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对班组而言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班组重视不够。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中进行,所以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企业经营的成败,也关系到安全管理的成败。班组就像人体上的一个个细胞,只有人体的所有细胞全都健康,人的身体才有可能健康,才能充满了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但是,在很多基础单位,对班组管理认识不高,仍然延续着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重视机关职能部门,重视车间一级管理,忽视班组建设,没有把班组管理纳入事关企业生死的高度来重视。
2、安全管理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安全管理往往是静态的、表面化的,比较注重事故发生后的“事后”管理,又主要以事故指标判断安全工作好坏,就安全抓安全,就事故论事故,没有从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的高度去认识解决问题,认为“不出事故就是安全”的片面认识。即使面对安全事故,也没有从深层次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深究到班组管理层面,往往看有没有制度、有了制度看有没有检查、有没有考核等等,急于分析责任,甚至推卸责任,忽视了班组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3、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落后。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铁路改革和发展使职工队伍结构、生产技术、工装设备、运营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铁路行业习惯性指派工作组、检查组下基层检查,或者搞“运动式”安全大检查活动。这种突击的检查、工作方式虽能暂时收效,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班组职工疲于应付检查,反而会起消极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职工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与过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部分职工把这种突击检查、运动式检查视为对职工的高度不信任,甚至抵触这种安全检查方式。
二、提高对班组在安全管理中的认识
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素质的集中表现。
1、班组素质体现企业素质。通过查看现场管理的好坏,即可判断出企业的广大职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的可信赖程度,企业可协作程度,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及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班组素质体现了企业素质。
2、班组管理水平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班组作为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前沿阵地,而生产现场管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班组管理水平。所以,提高了企业的班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提高了班组管理能力,也就提高了企业综合能力。
3、重视班组管理是铁路安全的基本要求。随着铁路的发展和改革深入,当前铁路很多站段管辖区段跨度大,线长点多,作业点分散,管理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铁路站段更应该重视班组管理和建设,只有把班组的安全基础夯实了,安全就相对有保障了。铁路的发展和现实决定了必须加强班组管理,加强班组建设。
三、抓好班组管理,夯实安全基础
1、要重视人性化管理。班组管理的人性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有效保证员工的思想稳定,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加有利于班组凝聚力、战斗力的生成。因此,班组管理中,一是要关心职工。领导和职工之间应融洽相处,关心职工生活和工作,为职工办实事,改善职工生活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是要加强民主管理。生产期间,车间要定期召开班组民主生活会,要求全班职工都要积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三是要发挥班组核心成员的作用。要尊重班组核心岗位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充分肯定他们在班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劳动。班组管理时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及建议。在强化岗位职责的同时,尽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工作权限,有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2、注重员工潜能的开发。一方面,优化组合。综合考虑班组员工的技术等级、实际操作水平、文化水平、年龄等因素,合理地搭配和调剂班组结构,将员工进行最优组合,以求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同时搭建班组成员个人成长平台,制定出针对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鼓励和支持员工学习与业务技能有关的知识,提高整个班组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通过灵活的绩效考核办法,采用技能加点、建议加点、创新加点等多种小组竞赛方式,使班组内部成员之间、各班组之间认识到谁挣点越多,得到的激励就越多,反之挣的点少,得到的就更少,而对于违反规定的还要扣分,从而在整个班组、车间,甚至单位内部形成了一种新的竞争机制。
3、实现班组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一方面,规范各种台账。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班组管理录,认真做好日常生产状况、生产工艺监控记录,为班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切实减轻班组负担。同时把各个班组建设的工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保证班组与班组之间管理信息的对称。另一方面,加强6s管理。在班组生产现场管理中,通过导入“6s”管理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形成以班组管理为活动平台,以人的素养为核心因素,以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为环境因素,以安全、环保为目标因素的生产现场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
4、要重视班组长的选拔和作用发挥。作为班组长,在企业中充当的是一个兵头将尾的角色,通过合理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班组充满活力,为此必须:做好班组长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工作。班组长要做好表率。在班 班组管理组建设中表率是指班组长的“自治”行为,在班组做表率不仅是让组员效仿,还是衡量班组长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
5、建立一套现场管理制度(标准)和检查考评制度。要对班组生产现场进行规范化管理,使班组工作进入有序管理的状态,就要制订相应的管理标准,包括:第一,生产现场管理标准化。生产现场管理必须从基础抓起,即从制订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标准和真正贯彻执行及考核工作标准着手。生产现场的工作标准可以分解成三个有明显区别的部分:一是管理工作标准,二是工作程序标准,三是工作人员工作标准。第二,加强班组内部基础管理。建立各类基础管理台帐、报表制度及工序奖惩考核办法;注重工作程序之间的互控,起到前道控制、后道监督的作用;充分利用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使各类统计报表及生产任务单的下达均取代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等等。通过这些基础管理,促进班组管理工作日趋规范。第三,建立健全班组生产现场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围绕生产、安全、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所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程序、办法等,如巡回检查制度、交接班制度、工作票制、岗位责任制度、安全责任制度、技术培训制度等,并且要规范统一,落到实处。
总之,搞好班组管理,要从班组实际出发,选择好突破口,有计划地解决现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针对班组生产现场的各种作业进行分析,寻求最经济、最有效的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定期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不断推动班组工作的步步深入。通过夯实班组管理基础,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最终提高铁路站段的安全管理水平!
第10篇 现代事故管理理论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防止和减少事故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努力方向。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推进,事故管理必须与之相适应,在经验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事故管理理论进行事故预防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现代事故管理理论却并没有被很好地运用,经验型管理还占主导地位,运用事故预防控制理论采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大有必要。
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的指引下,广大安全工作者积极总结事故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大胆探索研究新理论、新方法,50年来,积累了大量事故预防控制经验,采取了不少新方法,也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但是,当前的事故预防控制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
1、经验方法多,系统理论少
2、就事论事多,追根溯源少
3、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少
4、一知半解多,深入理解少
现代事故管理理论通过对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安全工作者进行事故管理的理论指导。只有以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实现科学高效的程序化控制。
首先,企业主管领导要予以高度重视,为理论的引进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和推进动力;其次是部门领导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理论的推广应用,如可以吸纳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也可以采取厂校结合的方式,外送本企业在职安全人员到高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也可以外请专家到企业举办简单可行的安全培训班,传授与企业生产结合紧密的基本理论,等等。为了搞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效实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同时进行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
事故发生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种。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能促使事故发生或增加其严重性的一些因素即间接原因,主要包括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的原因。一般说来,调查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不外乎是以上五种原因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以上的原因同时存在。但是,技术、教育、管理这三个原因是极其重要的事故原因,应着重抓住主要原因的事件或因素来排出隐患。
其次,现代事故管理理论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但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对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如若不然,就可能对简单的瞧不上,复杂的又搞不成。现代事故理论不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无疑于纸上谈兵。为达到无伤害的目的,就要力求消灭所有的事故,如果不能从中认识到必须对所有的事故予以收集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那么,现代事故管理理论就必然得不到灵活的运用,不能发挥出它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
第11篇 安全管理程序在阳极生产中的应用
当前,随着阳极产能的不断扩大和一些大型先进设备引进应用,生产现场设备分布广泛,纵横交错,立体穿插,涉及生产岗位多,存在很大的生产风险。如何控制生产中存在的风险?笔者通过近10年来在阳极系统的工作学习中,认为当前阳极生产应用的“危险能源控制(也称锁死程序)、移动设备(包含人车分行等措施的要求)、高空作业防坠落的预防保护措施、限制性区域控制、起重设备管理、承包商管理”等安全管理程序是控制阳极生产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对于消除或降低岗位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提高阳极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对于如何做好安全管理程序在阳极生产中的应用,笔者就几年的安全管理程序的应用、学习、员工培训,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求引起共鸣。
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岗位风险源头做起,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发动全员参与,认真分析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让所有员工明白自己所在的岗位、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所操作的设备都有哪些危险因素,管理上还存在哪些漏洞。通过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讨论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完善岗位操作规程,危险能源控制、移动设备、高空作业防坠落的预防保护措施、限制性区域控制、起重设备管理、承包商管理等安全管理程序,以科学规范的安全技术措施控制、消除或降低岗位风险。同时再通过培训使员工充分了解了本岗位存在的风险,知道如何控制风险,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最终实现“零伤害”的目标。
一、危险能源控制程序的应用
伴随着阳极产量的持续大幅度增长,阳极生产的工艺结构逐步改善,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陈旧设备和落后工艺逐步淘汰,安全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作为在阳极工段从事安全生产工作近8年的安全员,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切切实实感受到应用安全管理程序以来,企业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我本人所在的阳极部门为例,在应用危险能源控制程序的过程中,大多员工认为危险能源控制程序复杂不好执行,员工有抵触情绪。通过对往事故案例的学习、讨论,使员工深刻了解到危险能源释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事故,严格执行锁死程序是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步骤,并员工进行培训,让每一名员工都知道如何执行程序。危险能源锁死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每项涉及危险能源的作业都制定锁死控制程序;二、现场所有锁死点都明确标示;三、 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相应程序锁死能源控制点;四、每个参与作业的人员都锁上自己的个人用锁(“一个人一把锁”是必要的,以防某些人员拆除自己的锁后操作启动开关而没有注意到还有其他人员正在维护等作业);五、通过严格的控制程序确保员工在零能源下作业(对锁死后的设备进行现场确认,通过对设备启动检查、视觉检查、测试检查来确定相应的能源已被隔离)。在程序应用过程中,所有管理人员深入现场对锁死程序进行符合性的检查,以确保程序的有效执行。通过长时间的宣传、执行、检查,员工深刻的认识到“一把锁一个生命,为生命而上锁”的真正含义。作业现场悄然发生了变化:冒险的少了,谨慎的多了;蛮干的少了,按照程序方法执行的多了;不计后果的“拼命三郎”少了,自觉把人身安全放在首位的人多了。
二、承包商及外来人员管理程序应用
统计数据显示,大约80%的重大安全事故都发生在外来人员身上,从阳极投产发生的死亡事故来看,2起死亡事故都涉及承包商和实习外来人员。从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来看,其主要涉及起重设备、高空坠落、输送设备等。因此,承包商及外来人员管理程序在阳极生产系统中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规范外来人员管理,杜绝事故的发生,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对所有进入阳极系统作业的承包商及外来人员实行程序管理,第一,严格执行登记制度。所有承包商及外来人员都必须佩带一张身份证明卡,上面要有签约方的证明内容,只被允许经由固定的进入点进入阳极生产系统。每天进入或离开工厂时都要登记,当遇到紧急情况或现场人员疏散的情况时,承包商的登记记录用于确立并核实承包商的人数清点工作。第二,对所有的外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要求外来人员必须具备所从事有关作业有效培训证明和资格认证书,比如,设备锁死、限制区域进入、移动设备的操作、起重机或吊车的操作、危险物品事件的应急补救措施等。第三,制定安全风险告知书,对作业现场风险进行识别,告知外来人员现场的风险源及防范措施,要求外来人员根据相应的风险佩戴合格、齐全的劳动防护用品,设置相应的警示牌、警示标志、围栏等。第四,现场安排专人对外来人员进行安全监督、联络沟通,并参加其安全会议,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单位立即停止其工作并责令其整改。通过以上措施,把承包商和外来人员作为自己的职工来管理,有效地控制了以往外来人员事故频发的现象;2010年度在阳极系统作业的13个项目,181人次的外来人员作业中,无任何事故发生。
总之,安全管理程序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程序是万万不能的。搞好安全生产重要在预防事故,强化岗位操作员工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素质,提高员工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员工应变和反应技能,使安全成为每位员工的共同的自觉行为。
第12篇 设备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概述:
设备是施工企业 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根本,是施工企业的主体工具,是实现施工工艺的重要条件,是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施工设备的优劣,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生产,均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没有先进的施工设备,是难以承接较为复杂的基础工程的。设备管理工作在公司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本人对施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阐述如下:
一、 设备管理工作的成败是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基础
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施工设备也不断得到改进,各种国内外先进设备都被引进到我们管道施工领域,机械化施工程度不断提高,设备管理工作也显得更加重要。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一个单位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各个机组都要有相应的专兼值设备管理员,由于目前各分公司的机组施工都比较分散,如果机组没有设备管理员,单位的设备管理员也就无法及时得到设备的动态信息,设备管理环节就会产生脱节的现象,因此,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单位设备管理员做好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
2、做好设备的日常统计工作
设备的日常统计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非常繁琐,统计并不代表着只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还包括动态的统计,目前公司任务量繁重,设备来回调动频繁,设备的状态位置都非常复杂,如果做不好该项统计,设备的状况、在哪里就都不知道了。所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工程处的设备动向,与机组设备管理员做好沟通,及时更新设备动态表,做到随时掌握设备的状况和位置。一个设备管理员工作做的好坏跟他日常统计做的如何有很大关系,统计工作做的好了他会觉得工作干的很轻松并且得心应手,统计工作做的不好了,会觉得焦头烂额并且感到无从下手。
3、做好基地设备的管理
在徐设备的管理是对工程需要的有利保障,在徐设备管理好了才能及时调动,满足项目需要。在徐设备首先要统计设备的状况是完好设备还是待修设备,完好设备要做好油水的标注,设备运转记录要准确及时,在设备的运转记录上要能够看出该设备运转多少小时了,什么时候该进行保养,机油的状况等,水箱要做好明显并且持久耐用的标示,标示内容包括水箱内溶液的类型是防冻液还是水,防冻液要标注明冰点温度和加注日期。对于待修设备要记录设备故障,以便维修时能够使维修单位找到故障原因,排除故障。
4、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施工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维修保养队伍,我们的设备就不能连续正常运转,因此成立高素质的专业维修队伍至关重要。
5、建立以项目施工为中心的设备管理体系
从根本上讲,我们的设备管理工作是为项目服务的,好的设备才能在项目上大显身手,为公司创造效益。因此我们设备管理工作应该围绕项目施工展开,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保障项目施工,做好施工设备的调遣工作,确保上线设备的完好率,及时做好回徐设备的整修工作,为新项目的启动奠定基础。
二、设备管理工做对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备安全管理,是设备管理与安全管理的综合管理形式。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关系。设备管理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对安全生产以及企业自身,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如何加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已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通过剖析一些发生事故的案例,不少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导致的。因而为了确保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必须抓好设备安全和设备管理,从源头上抓起,遏制事故的发生。
1、设备安全评估
基础施工设备种类多样,而且操作相对复杂,为保证安全施工,必须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合理调配使用设备。同时,对各类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安全性能以及操作性能必须全面掌握。以利正确选择符合要求的设备,进入现场施工,避免超载、超负荷、拼设备的不安全因素出现。施工设备进场前,应对设备进行计划分析,在时间安排、方案比较、选择配置作为项目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任何一台设备在使用前都要对其安全评估,最低的减少由于设备故障带来的安全事故,设备的安全评估应注意一下几点:
1)设备的安全评估就是对设备本身的安全评价。所谓安全就是对危险的辨识,大小的估计与有效的对策,否则就是盲目的安全,所以建立在科学的安全评价基础上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2)设备安全评估认证中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片面追求价格,生产效率,成本的思路而忽视或降低安全指标,必然给设备留下难以弥补的安全隐患,这种不安全状态迟早要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
3)设备安全评估技术是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对事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合理的比较分析,就不可能对所选设备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更不可能提出安全可靠的整改意见,导致的后果是没有将设备系统中的危险降到最低限度,使设备在生产中存在潜在危险。
4)广泛搜集信息以及相关技术资料是基础。同一性能用途的设备,国内国外必然有很多生产厂家,而各个厂家也都有其所长和不足,只有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技术人员的了解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为保障生产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人员培训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其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强化现场机械设备管理,为安全生产服务的基础。我们要杜绝“三违”现象,同样要强调施工设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它不仅关系到设备的本质安全,同时直接危及操作人员的人生安全。要强化安全教育、全员参与,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为,在学习教育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参与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施工设备,朝着大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设备的操作人员以及检修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技术水平、必须与其相匹配,否则,不仅不能发挥设备的正常功能,反而容易造成设备非正常损坏,影响设备的本质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建立和落实设备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地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可行的安全操作规程,是保证设备安全的必要条件。
1)进行安全生产法制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懂得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自觉守法,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2)加强安全生产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懂得危险设备和区域及安全技术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使职工懂得相关安全技术知识,设备性能,操作技能,安全制度和禁止事项。
3)加强设备操作,维护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技能的培训。安全生产技能是指对作业人员所进行的安全作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对作业现场的安全只能靠操作人员现有的安全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进行安全作业的实践能力,知识教育,只解决了“应知”的问题,而技能教育着重解决“应会”,以达到通常说的“应知应会”的要求,这种“能力”教育,对企业更具有实际意义,也就是安全教育的侧重点。
第13篇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班组管理
煤矿企业安全的基础是班组安全生产,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预防事故的一线阵地和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企业管理和职工从事生产劳动的最基本单位和安全管理有效控制事故的基本环节,更是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安全管理的成果最终在班组中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一项措施,每一项要求及每一项任务都要力求百分之百的贯彻落实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作业。而班组长既是生产现场作业者又是安全生产管理者,责任十分重大,被誉为企业的'兵头将尾',因此,正确认识班组长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有针对性的抓好煤矿安全工作,对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对各类事故的调查及案例分析,找到了一条共同规律,就是绝大数的事故都是发生在生产班组,80%以上的事故直接原因都是发生在班组生产过程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各种隐患没有及时发现和消除造成的。这个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当前要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关键是抓管理,最基本的环节应该狠抓班组安全管理。
从安全生产管理来说,班组安全管理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安全管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主要领导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真正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在确保职工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组织生产活动;二是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着眼于生产第一线,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包括规章制度、作业规程、安全措施和监督检查等都要在班组落实,使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和企业的安全工作部署变成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从控制事故的有效性来分析,每一起事故发生的因素,都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交叉造成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在生产第一线下功夫,同生产工艺紧密结合起来,即安全生产的标准、制度、措施,只有落实至工艺流程第一线的“物”和“人”的不安全因素上,才能有效避免各种灾害事故。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抓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多年来,对班组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际工作都是很薄弱的,近年来,随着事故的起伏,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会议没少开,文件没少发,安全生产大检查也没少搞,但为什么伤亡事故还不能大幅度减少,而且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呢?其原因在于:跟着事故被动应付的多,主动开展预防工作少,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保证体系。很多规章制度、岗位责任还是停留在“本上”、“墙上”特别是没有把有效的管理工作做到班组这个最基本的环节,以致于形成“安全与生产对立”,“安全与生产两层皮”,或者是“安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使事故难以控制。因此,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安全局面,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下大力气抓班组的安全管理。当然,从根本上讲,搞好安全管理还要做很多工作,如企业安全措施计划、制度、教育和检查都需要加强等,但是,实践一再表明,从当前煤矿目前的技术物质条件出发,只要思想上重视并加强管理,就可以使伤亡事故大幅度降下来,而在加强管理中注重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所在。
如何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现有的班组长在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尽可能把事故减速少到最低限度,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班组长在现场生产过程中能多留一个神,多说一句话,多提一个醒,多一点查看,多一个预防,多一项措施,对每一项工作都仔细检查,认真落实,严格按标准作业,那么许多事故就不会发生。
本人在煤矿基层工作多年,从现有的许多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来看,相当数量的煤矿虽然在区队级以上的管理层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重点工程加强了现场跟班,保障了安全正常生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区队级管理人员少,不可能面面俱到,由于煤矿地质构造较复杂,生产组织点多面广,工序复杂,不能适应现代矿井安全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形式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本人认为只有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抓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
1、选用好“兵头将尾”是班组组织建设的保证
班组的组织建设是班组其它建设的基础。班组组织建设是通过班组长的选配、班组核心的形成来实现的。班组长是“兵头将尾”,处在生产第一线,既是生产实践者,又是生产组织者,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本人认为,班组长的选配中必须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入口”关。通过择优选聘等方式,将年富力强、有文化、思想好、安全责任感强、技术精、懂业务、会管理、作风正、干劲足、有威信的人推选到班组长的岗位上,改变以前凭印象任用班组长的选拔方式。二是把好“待遇”关。真正应赋予班组长安全管理权、生产组织权、考核分配权以及制定本班组工作方案、实施细则、管理制度、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权利,将优秀班组长作为区队干部的选拔对象,在评选包括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内的各类先进中,均突出一线,向一线班组长倾斜。三是把好“考评”关。按照员工政治思想、安全质量、任务完成、民主管理及班组文化建设五个方面,每月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同班组长工资挂钩浮动。
2、规范行为是班组制度建设的先决
班组的制度建设,是指班组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班组规章制度,是班组在安全、生产、技术、经营等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而制度的落实关键在于执行力。实践中发现,在煤矿这个特定的区域中,有一种由职工间的共同利益繁衍而出的共有的价值观,以及一整套自然形成的行为规范,它不同于班组规章制度对职工的硬性约束,在班组管理中它是一种“软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它不仅影响到职工的行为,而且,还会形成某种风气,干扰正常的管理工作。要改变这一切,应因势利导,从健全和完善班组制度出发,循序渐进,规范“两个基本”。一是规范“基本用语”。从日常用语,以及生产作业中接听电话的第一声“你好”抓起,提倡文明用语,反对粗俗蛮干。二是规范“基本行为”。即经过培训学习,规范职工言谈举止。尤其是在安全管理中,要严格贯彻落实“四位一体”安全质量确认制度,采取“两整顿”、“两建立”、“两提高”、“一树立”和“四个不违章”来进一步规范班组长安全生产行为,完善班组规章制度,强化个体安全意识,继而提高班组队伍素质。“两整顿”是:“整顿思想作风”;“整顿组织制度”。通过“两整顿”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两建立”,即、建立班组长和安监员学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实行人员“退出和末位淘汰”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做到安全“事事有人管、事事有监督、事事有落实、事事有责任、事事有追究”。“两提高”,提高安全思想观念和意识;提高业务技能和技术水平。“四个不违章”。即、“我自己不违章,谁叫我违章我也不违章,时间再紧我也不违章,完不成工作任务我也不违章”。“一树立”。树立起牢固的安全理念。
3、搞好宣传教育是班组思想建设的保证
坚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宣传、教育、激励、鼓舞、塑造员工,是班组思想建设的保证。班组是一个集体,如何有效合理地把职工组织动员起来,除了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有时候,思想政治工作这种“无形管理”更为有效。当今社会是一个日益物欲化的社会,职工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均趋于多元化,对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并对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满新的挑战。班组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场,同时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班组除了响应企业开展的一切活动外,也应该自身开展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职工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是班组建设的核心
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调节、监督及生产力三要素的科学结合等,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成员的活动上。班组生产作业活动的质量和员工队伍的素质往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加强班组建设,就必须把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班组长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要采取各种方式对班组长进行培训,如:脱产学习、鼓励自学等,使班组长能较为完整的拥有合理的知识架构。同时,矿还应充分利用各类手段,把对班组职工的培训同考核、使用、评比、奖励、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培育出高品质、强素质的员工队伍,推动班组建设向高标准发展。
5、利用多媒体技术,实行电化教育
目前,许多煤矿企业在安全教育工作中都积极、主动的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那么,这种手段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在实施中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深化煤矿的安全教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在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运用电化手段的必要性 1、这是煤矿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员工队伍的特殊性和安全教育培训形式的落后性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煤矿作业环节复杂,条件恶劣,工作艰苦,危险因素很多,而员工队伍的构成则繁杂多样,既有集体合同工、又有农民劳务工。近年来,随着用工形式的改革,农民劳务工在煤矿井下员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但这些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工作中习惯于凑合、应付,来煤矿前,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技能训练,安全观念十分淡薄,在短期内很难适应井下生产环境、熟练掌握安全生产技能,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我们安全生产中的不确定性。而当前,许多煤矿的安全教育培训仍延用念文件、提要求的落后方式,员工们或是不愿听,或是听不懂,或是记不住,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很显然,淘汰落后的教育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颖、实用的方式方法,提高安全教育培训质量,已成为煤矿当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2、这是电化教育手段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电化手段做为一种现代化的媒体形式,具有声、像、色、动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可制成有文字、有图表、有色彩、有动画的教育课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具有鲜明色彩和强烈动感的画面清晰的显示在大屏幕上,音像互映、图文并茂、听看兼容,使员工由“听报告”变成了“看电影”,易产生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利用多媒体可以“再现情景”的特点,或是拍摄“事故案例”,或是拍摄各工种规范的操作动作和工作程序,都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用其开展专题教育,可使员工易记、易懂、易接受,入耳、入脑,记得牢,不易忘。 第三,这种现代化的媒体形式,为本单位自行动手制做教课件构建了理想的平台。各单位可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做各种贴近现场、内容详实、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课件,从而大大增加了安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第四,随着声像技术的发展,国家出版部门已发行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光盘,运用多媒体形式播放,可以增加教育内容,使员工更多、更快、更好的掌握安全知识,接受更深层次的安全教育。第五,运用多媒体除可进行多种内容的安全教育外,还可以进行安全规程的贯彻,安全技能的培训,不断拓宽教育培训渠道。特别是对员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一般会受到时间、空间、设备、设施的限制,很难在室内进行。现在利用先进的电化手段,可把包括线路图在内的各种实物影像输入电脑,通过投影仪播放,不但方便了教学,也提高了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在安全教育培训中如何有效的运用电化手段 依据前文所述,电化教育是一种新颖、活泼、生动,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能够有效提高安全教育培训质量的新型教育手段。如何有效运用这种手段,使其在安全教育培训中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应,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以我矿为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基础工作。一方面,投入必要资金,购置了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一方面,组织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撰写脚本、制作动画教材,建立了各种数据库,包括案例教育数据库、规程教育数据库、各工种(工序)规范操作数据库等等。此外,我们还坚持每月制做一部安全动漫画教育片,为有针对性的搞好安全教育培训准备了充足的电化教材。所制作的各类电化教材,要求不仅要生动新颖、通俗易懂,而且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在制成的每个工程的规程措施课件中,对工程施工中每一工序存在的危险,易造成的事故,以及以往在这类工程中所发生过的事故,必须有详细和具体的介绍。 二是建立了相关制度。比如,各科室负责人轮流为员工上安全课制度。明确规定,不管谁上安全课都要制作课件,并通过多媒体进行。完成的安全课次数及使用多媒体的情况纳入主要管理人员的月份绩效考核。为使各级管理人员养成运用多媒体的良好习惯,矿还规定,召开各类型的安全会议,相关的发言人员,不管是主管领导还是基层管理人员,都要事先做好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 三是强化了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投影仪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课件演示交流活动,以此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课件制做水平。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首先,有效地激发了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每个单位、每个技管技人员都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独具匠心地设计自己的电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各种独特新颖的教育课件不断出现,全矿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从形式、内容到质量,同过去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由于教育培训形式的变革,员工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大大提高,过去那种你在台上讲,员工在台下睡觉、打闹逗笑的现象没有了,员工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教育、培训上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在电化教育中制做了大量的以“两个规范”为内容的课件,如各个工种的规范操作工序课件等等,播放后,对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使员工在迅速、牢固的掌握各种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同时,安全第一的意识和搞好安全的自觉性也明显得到增强,有效实现了安全意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安全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第三,有效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素质。利用多媒体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讲课人必须提前制做课件。而制作出一个合格的、高质量的课件,讲课人需要翻阅大量的文件资料,需要对职工的心态进行深刻的分析,需要学会绘图,需要具备相当的微机操作应用技术。各个管技人员在精心设计、准备一个个教育课件的同时,自己的意志不断得到考验,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第四,安全教育工作的深化,为全矿安全业务流程再造、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其他重要安全管理举措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我矿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和安全形势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充分运用好电化手段,确实是深化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必由之路。
总之,搞好新形式下煤矿安全工作,首先应当从加强班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入手,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班组建设的新途径,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活动,推进管理向班组的延伸,才能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为企业安全、和谐、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4篇 目视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根据事故统计资料分析,绝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员工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对事故进行处理时往往发现企业有规章制度,但操作人员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执行不力。规章制度的要求与现场执行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使规章制度在现场得到有效执行.这是决定安全生产效果的关键。目视管理正是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手段。目视管理也是一种现场管理方法,目视管理可以应用在现场的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定置管理和目标管理等方面。目视管理可以使生产现场的各种要求直观化,也使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学习,正确处理,因此能大大提高现场安全的程度。
1.目视管理的定义
目视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目的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自主管理、自我控制。所以目视管理是一种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也可称之为“看得见的管理”。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通过目视管理,使各种管理状态、管理方法清楚明了,达到“一目了然”,从而让操作人员容易明白、易于遵守,自主性地理解、接受、执行各项要求,这将会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好处。
2.目视管理的优点
2.1目视管理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现场管理人员组织指挥安全生产,实质是在发布各种信息。操作人员进行生产作业,就是接收信息后采取行动的过程。生产系统高速运转,要求信息传递和处理既快又准。如果与每个操作人员有关的信息都要由管理人员来直接传达,不知要配备多少管理人员。目视管理就是通过现场的图片、图形、色标、文字等视觉信号,迅速而准确地传递,将复杂的信息如安全规章、生产要求等具体化和形象化.并能实现安全管理规章、生产要求等与现场、岗位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各岗位人员的规范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2目视管理透明度高,便于现场人员互相监督
目视管理对现场操作人员的相关要求是公开化的,能提示每一个进入该现场人员的操作行为,有利于操作人员的默契配合,同时也是对操作人员违规行为的约束,使其操作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目视管理起到预先作用,使操作人员进入现场就便于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安全生产有关规定。
2.3目视管理有利于产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目视管理的长处就在于,它十分重视综合运用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比较科学地改善同现场人员视觉感知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这样,就会产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调动并保护操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例如通过生产现场的安全提示、安全警示,给操作人员在劳累的时候,在疏忽的时候,有一个及时的提醒,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例如通过安全通道的设置,可以引导操作人员在生产现场安全行走,例如通过设备危险部位的图片展示,可以引导操作人员对危险因素的防范作用,例如通过生产中重要和复杂部位的示范操作图片,使操作人员比较容易掌握和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例如通过作业环境颜色的改变,可以防止作业人员的视觉疲劳等。
3.目视管理的应用
3.1规章制度与工作标准的公开化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凡是与现场操作人员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定额等,都需要公布于众。与操作人员有关的要求,应分别展示在岗位上,如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图、工艺规程等,并要始终保持完整、正确和有效。
3.2生产任务与完成情况的图表化
凡是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都应公布于众。实际完成情况也要相应地按期公布,使大家看出各项计划指标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并以图表显示,以促使操作人员都能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3.3与定置管理相结合,规范摆放各类物品
为了消除物品混放和误置,必须有完善而准确的信息显示,如半成品区、产品待检区、合格产品区、废品区、包括标志线、标志牌和标志色。因此,目视管理要与定置管理有机结合。采用视觉符号,按定置管理的要求,规范摆放各类物品。
3.4与设备管理相结合,避免误操作
设备安全是现场本质安全的重要方面,设备的危险部位例如有刀具的部位,用图片等视觉形式给予展示,使操作人员引起重视,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设备的使用方法,例如灭火器的使用,用图片等视觉形式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使操作人员能尽快掌握要领,规范操作。各类管道,阀门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管道中的不同介质,并且用箭头清晰地标出介质的流向,避免误操作。
3.5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及时处理质量异常情况
产品质量控制,也要实行目视管理。例如在各质量控制点,要有质量控制图,以便清楚地显示质量波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车间要利用板报形式,将“不良品统计日报”公布于众,当天出现的废品要陈列在展示台上,由有关人员会诊分析,确定改进措施,防止再度发生。
3.6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安全隐患公布于众
好多安全事故都是在小事上、在细节上没有引起重视,没有预防措施,出事以后又没有正确的应对措施,最后酿成大祸。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就事论事地解决还不够,为了不犯重复错误,举一反三,可以充分发挥目视管理的长处,将事故隐患现场、被事故毁坏的现场及事故造成的损失等,通过图片等视觉形式,公布于众,给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警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
3.7企业员工着装的统一化与实行挂牌制度
企业员工按不同部门、工种和职务的统一着装,可以体现职工队伍的优良素养,显示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工种和职务之间的区别,因而还具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使人产生荣誉感和责任心等,对于组织指挥生产,创造了一定的方便条件。也能约束擅离职守者和违章操作者。实行挂牌制度,经过考核良好者与合格者佩戴不同颜色的臂章,不合格者无臂章。这样就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
4.推行目视管理的基本要求
推行目视管理,要防止搞形式主义,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到的基本要求是:统一、简约、鲜明、实用、严格。
统一,即目视管理要实行标准化,消除五花八门的杂乱现象。
简约,即各种视觉显示信号应易懂,一目了然。
鲜明,即各种视觉显示信号要清晰,位置适宜,现场人员都能看得见、看得清。
实用,即不摆花架子,少花钱、多办事,讲究实效。
严格,即现场所有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规定,有错必纠,赏罚分明。
第15篇 浅谈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产生力,是我们煤矿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就是开展技术工作、技术管理及技术革新的生力军。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才能适应煤矿企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起到科学技术指导安全生产的作用。随着张集煤矿的发展壮大,在经营、管理、生产等多方面不断创下新的记录,这些成果与矿的“产量大矿、人才大矿”的长远战略目标是分不开的。 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是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煤炭行业面貌的系统工程。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漏洞而造成的,因此,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
一、煤矿安全生产与技术的关系
煤矿安全生产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为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甚至酿成大祸。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的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造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为了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进行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首先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得力,上述都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所以技术管理是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节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和事故,甚至可以酿成大祸,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任何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查处事故隐患,明确安全上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众所周知,煤矿生产隐患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如果对小的隐患或一般的隐患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使小的隐患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问题始终伴随着矿井的开采,因此对这些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对出现的局部瓦斯超限,工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斯来压以及过断层和钻空顶等这些短期隐患,应明确责任,制定临时措施,加强管理,使其尽快消除,所以说,煤矿短期性隐患又是技术管理的重点,不仅要有定期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大家都知道,煤矿安全状况不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对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的问题,应注意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同时技术管理及革新应用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煤矿生产中某个环节或某些人员操作失误或疏忽造成的,而技术管理上出现漏洞或者技术管理不到位,往往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引进、改进及革新生产技术,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技术管理贯穿于煤矿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十分复杂,环节众多,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煤矿生产管理全过程中去,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技术管理关系到制定合理的开拓开采设计方案、《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完善等工作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作业规程》是基础文件,具有指导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它规定了操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技术管理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除了对系统和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劳动组织有详细明确的说明以外,还应有针对性很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果地质条件和工程内容发生变化时,还应及时制定补充措施。目前,在《作业规程》的编写、审批、贯彻、执行方面,存在着以下几面的问题值得重视。有的《作业规程》写得较为笼统,欠具体化。例如《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采掘工作面禁止空顶作业,在《作业规程》中也照写禁止空顶作业,现场条件需要工人进入无支护区进行临时支护怎么办?在临时支护没有完成前,工人在无支护区作业算不算空顶作业等等。有的施工单位为了怕承担事故责任,便要求将《作业规程》写得面面俱到,把一些没有实际内容根本无一点针对性的东西统统罗列进去,甚至原封不动地把《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也抄了进去。而且每发生一次事故,增加一些所谓针对性的内容,你有你的针对性标准,我有我的针对性标准,众说纷纭,这样发展下去《作业规程》会成什么样子?但对此作法似乎是谁也没有理由反对或改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编写《作业规程》时安全系数多大比较合适是值得研究的,安全系数过小,会出现工人按《作业规程》作业也可能发生事故;若安全系数过大,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易使工人产生错觉,甚至认为不按要求做也不会发生事故。久而久之,造成工作上习惯性违章,同样会发生事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一部分人的不负责外,在编制《作业规程》时,技术管理的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使《作业规程》更合理、更科学,就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是排查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作为井工开采的煤矿,客观上存在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及其它机电运输等方面不安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酿成故障或事故,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何种条件的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排查事故隐患,全面认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明确安全上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安排治理隐患工程,才能为预防事故奠定基础。隐患与事故密切相关,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列为重大隐患,要重点治理。其它隐患列为一般隐患,一般隐患是动态的,暂时影响较小,但是,如果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开采有瓦斯、煤尘、水患、自然发火和顶板问题的自然隐患矿井,这些隐患将伴随矿井开采的始终。对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和工程来加以治理,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瓦斯浓度的异常和超限,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三软煤层中的顶、底板控制、过断层和老空等隐患处理。对这类隐患应明确责任,加强治理措施,使其尽快消除或安全通过。短期性隐患应作为现场排查治理的重点。在排查事故隐患时,要依靠技术手段对地质条件、生产环节、开采状况等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不仅要有定性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依据,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煤矿安全状况不佳,除了受制于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以外,还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等有很大关系。要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方法,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尽量降低劳动强度,努力改善井下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使煤矿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不能因为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而被忽略。相当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问题,应注意在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中发挥良好作用。技术上创新与改进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较多。由于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先进的新工艺将逐步改进和代替现有的工艺,如通风瓦斯管理办法创新:瓦斯异常区域采用老塘pvc射流管稀释瓦斯的办法来减少瓦斯超限的次数和降低瓦斯超限浓度;采煤工艺改进:中深孔爆破落煤工艺彻底解决了作业人员进入老塘作业的不安全行为;采煤工艺的引进及革新:柔性掩护支架采煤工艺的实验成功及以后的推广,将解决在三软煤层中顶板管理的困难;支护方式的改革:采用钢格栅支架支护过断层及破碎带。这些新工艺需要技术员去学习并尽快熟练掌握其工艺流程、技术要求。
将上述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原有的部分做法和经验不能使用了,必须重新探索方法和总结新经验;二是有些要突破原有的规定,即所谓“突破禁区”,在技术上有很大风险。在技术工作中敢于创新,但对创新工作采取简单从事不顾及安全后果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慎重对待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试验。鉴于煤矿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试验和测试手段欠缺、信息资料不足的状况,提倡煤矿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攻关,使科研成果尽快在现场推广使用,以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四、建立健全和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已经说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盲目性,也必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组织上充实技术管理人员,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部分煤矿经济效益较差,外部经济市场的诱惑等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离开煤矿向其它行业流动。其次,技术工作责任较大,而得到的待遇偏低,也影响了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致使有些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技术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甚至存在干好干差一个样情形,因而使广大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热情。这些问题若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就能使广大煤矿职工热爱矿山,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则肯定会对安全生产作出较大贡献。
总之,在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及革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