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管理制度 > 管理制度范文

识别管理制度(15篇)

更新时间:2024-05-09 查看人数:31

识别管理制度

识别管理制度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旨在确保企业内部的运作流程、职责分配、决策制定等方面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它涵盖了人员管理、工作流程、信息传递、决策机制、绩效评估等多个层面,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包括哪些方面

1. 人员管理:明确员工的职责、权限和晋升路径,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 工作流程:定义各项业务流程,规范操作步骤,减少工作混乱和延误。

3. 信息传递: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相关人员。

4. 决策机制:设定决策层级和流程,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5. 绩效评估:制定公正的考核标准,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6. 培训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7. 风险控制:识别和预防潜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保障企业稳定运营。

重要性

识别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于:

1. 提升效率: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职责划分能减少工作重叠,提高执行效率。

2. 保障质量:统一的标准和评估机制可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一致性。

3. 促进协作:明确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有助于团队间的协同合作。

4. 激励员工:公正的绩效评估和晋升机会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力。

5. 确保合规: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遵守法规,避免法律纠纷。

方案

1. 制定详尽的职务说明书,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和期望成果。

2. 设立定期的业务流程审查会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流程。

3. 建立多级沟通平台,如部门会议、企业内部通讯软件,保证信息畅通。

4. 建立决策委员会,确保重大决策经过充分讨论和分析。

5. 设计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以公平评价员工表现。

6. 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邀请内外部专家分享知识,鼓励员工自我提升。

7. 设立风险管理小组,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企业能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识别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识别管理制度范文

第1篇 物业管理手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物业管理手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有效控制,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审批。

3.2品质部

3.2.1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对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更新。

3.2.2负责确定公司重要环境因素。

3.3公司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识别。

4、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

4.1.1公司主要通过现场调查和评议的方法对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全过程及可能施加影响相关方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4.1.2环境因素覆盖范围

4.1.2.1业主入住和装修

4.1.2.2社区文化活动

4.1.2.3清洁服务

4.1.2.4绿化服务

4.1.2.5公共秩序管理

4.1.2.6维修服务

4.1.2.7办公过程

4.1.2.8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4.1.2.9可施加影响的相关方(供货方、承包方、业主)

4.1.3环境因素分类

4.1.3.1ⅰ类:水、气、声、渣污染物排放或产生。

4.1.3.2ⅱ类: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4.1.3.3ⅲ类:对相关方可施加影响环境问题及要求;

4.1.3.4ⅳ类:其他。

4.1.4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4.1.5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4.1.6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八种类型

a.向大气的排放;

b.向水体的排放;

c.向土地的排放;

d.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e.能源使用;

f.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

g.废物和副产品;

h.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4.1.7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不属于本公司直接行为产生的环境问题,但可以通过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促使其改善环境行为的应予以识别。

4.1.8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进行预见性分析,确保环境因素全面、系统。环境因素识别主要从废水、烟尘、噪声、固体废弃物、能源和材料的浪费、急性中毒、潜在污染(异常情况、紧急情况)几方面进行。

4.1.9识别环境因素的依据

4.1.9.1客观的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

4.1.9.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有明确规定的。

4.1.9.3相关方有要求的。

4.1.10各部门采取上述识别依据和方法,对本部门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现场调查,识别出本部门环境因素,填写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上报品质部,品质部汇总审核后,编制公司《环境因素识别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4.2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4.2.1环境因素评价流程

分析调查影响环境的因素→评价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4.2.2重要环境因素评价依据

4.2.2.1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2.2.2环境影响的规模,严重程度和发生频次。

4.2.2.3环境事故风险概率和危害程度。

4.2.2.4本公司的实际控制情况。

4.2.2.5相关方要求和关注程度。

4.2.3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方法

4.2.3.1评价指标: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考虑以下5个指标:

a.遵守法律法规和污染物达标状况;

b.发生频率(排放量);

c.控制状况;

d.影响程度;

e.节能降耗增效。

4.2.3.2评价方法:

a.专家评定法;

b.综合打分法。

计算e=b+c+d,a≥4或e≥10为重要环境因素;a:法律符合性,b:污染因素发生频率;c:控制状况;d:影响范围;e:综合值;详见《环境因素评价表》。

4.2.4由品质部组织,管理者代表主持各部门依据环境因素评价,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对已识别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填写《环境因素评价表》,并由品质部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填写《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4.3环境因素清单的发放

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的《环境因素识别表》、《环境因素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由品质部执行《文件控制程序》发放办法,发放到相关部门。

4.4品质部应监督、协调各部门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采用以下方法:

4.4.1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执行《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河南建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文件编号:jw/qem-019-2005标题: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章节号5.4.3版本号0/b

4.4.2制定管理程序执行相关运行控制程序;

4.4.3培训与教育;

4.4.4制定应急预案;

4.4.5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4.4.6保持现有措施。

4.5环境因素的更新

4.5.1品质部每年管理评审前应组织一次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定工作。

4.5.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品质部应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更新

4.5.2.1当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更时。

4.5.2.2当本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变化时。

4.5.2.3当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4.5.2.4当公司环境方针有变化时。

4.5.3当服务项目、活

动及材料发生重大变化时,相关部门应重新识别环境因素,并反馈给品质部,由品质部确认、评价、更新环境因素,相关部门根据更新意见修改《环境因素识别表》、《环境因素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6公司在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运行控制、培训、信息交流、绩效监测等时,应考虑重要环境因素的影响。

4.7本程序产生的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规定执行。

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5.3《记录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6.1《环境因素识别表》jw/jl-5.4.3-001

6.2《环境因素评价表》jw/jl-5.4.3-002

第2篇 物业客户需求识别管理程序

公司的生存依赖于客户,只有赢得了客户,才能赢得市场,获得利益与发展。分析客户潜在的需求和期望,可以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延伸服务,不断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预期值,从而不仅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更能巩固客户忠诚度。

对客户需求的识别主要是从管理、服务及经营三个方面进行识别。

1、对管理方面的识别

即指我们提供的管理带给客户的价值,包括客户期望的环境质量、绿化质量、维修保养质量、供水供电质量、电梯运行质量等。管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质量的高低,因为只有保证管理质量,才能提供一个清洁、优美、舒适、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对管理方面的识别,是识别客户的期望值底线,以确定在满足客户基本期望值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稳定的、经济的管理体系。

2、对服务方面的识别

主要是客户接受服务时的感觉,也即客户对服务的认知程度。如接待客户时的态度、动作、环境,接待客户投诉时的方式,::服务完成后的后续跟进动作等。服务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客户的感觉,主观性较强;只有及时识别客户对服务的需求,了解客户希望见到的改进,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改进,才能让客户主观感觉到服务质量在提高。

3、对经营方面的识别

通过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分析,记录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购买行为,鉴别客户购买兴趣的产生原因、一段时间内的购买模式,来判断客户的需求取向,建立客户的购买计划和时间表,从而决定提供何种商品/服务,最后制定一个让客户觉得前景优惠、有利可图的购买模式。

客户需求由管理处进行识别,由品质部负责统计分析并组织实施。客户的管理及服务方面的需求由管理处具体实施;客户的经营需求由e家网负责实施,即由e家网负责提供经营服务或寻找经营服务供方。

第3篇 公司隐患识别和评价管理程序

公司隐患识别和评价管理程序

1.总则

隐患识别和评价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安全管理的各项职能都是以隐患识别和评价结果为依据。各单位应按要求定期和及时开展隐患识别和评价。隐患识别和风险评价过程就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危害进行辨识,并逐一进行评价,确定出控制的重点,为制订各项措施提供依据。

为确保隐患识别和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对如何实施隐患识别和评价工作进行描述,但不同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的差异会有所不同,管理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职责;

(2)对识别评价人员的要求;

(3)识别的对象;

(4)选择别识和评价的方法;

(5)实施隐患识别和评价的程序;

(6)确定检查控制重点;

(7)制定控制措施;

(8)识别、评价结果控制和管理。

2.隐患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的步骤

(1)识别危害

结合企业生产的规模和特点,作业单元划分可按工作岗位识别出各作业单元生产过程可预见的危害。

(2)评价

在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条件下,对识别的隐患进行评价。

(3)确定本企业风险控制的重点

根据企业自身生产和管理的特点,结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重点控制的风险。

(4)确定控制措施

根据控制的要求和措施制定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3.隐患识别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较多的领域,生产工艺多种多样,为保证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隐患能够得到充分的识别和评价,应选择合理的识别和评价方法。

考虑到企业生产的特点,隐患识别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判断的方式进行。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复杂设备设施,采用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进行。常见的隐患识别和评价方法可以选择安全检查表、故障树和影响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4.隐患识别、评价的实施

隐患识别、评价工作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应有组织进行。工作组成员组成要考虑安全管理、工程技术、设备管理和使用等方面人员。

隐患识别、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隐患识别、评价应考虑:

(1)使用的设备。如起重、运输、高压设备等高危险设备;

(2)人员情况。如作业人员的能力、接受教育以及个人行为,还应考虑作业现场非本企业的人员进入现场的情况;

(3)工作环境。如有毒有害气体、低温、高温、潮湿、粉尘、噪声、辐射等;

(4)生产活动。如动火、高处作业、有限空间进入等;

(5)使用的物料。如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

5.控制

为有效控制隐患及事故,应建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内容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起重作业管理:人员要求、作业准备、作业场所控制、作业过程控制(包括超机械工作能力范围运行和运行时碰到障碍物等情况,如超过工作载荷、超过运行半径、与建筑物及周围设备设施相撞、未能支撑于牢固、操作失误、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不足、吊物脱落)及不同形状吊装物体的控制。

(2)危险物品的管理:包括储存、运输、使用、处置全过程,根据法律法规要求,描述各环节的具体的控制措施和人员、设施要求。

(3)设备管理:设备管理制度、使用及管理、维护以及设备故障、拆除、安装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理等。

(4)劳动防护用品管理:采购(资质、质量控制、验收)、保存、发放、使用过程中的监控、更换、特殊情况的处理等。

(5)高处作业:梯子、脚手架(通用的或塔式的)、吊笼、升降工作平台、动力工作平台。控制的重点为登高装置结构、安全使用和安全作业方法、承载超重控制、安装、检查、维护、拆除等。

(6)消防作业:消防组织、消防制度、消防管理(消防档案、人员、设备设施)、防火管理。

(7)特种设备:特种设备采购、安装、使用、操作人员要求及管理、维修、保养、检验要求、设备报废和拆除。

(8)用电管理(含临时用电):电力设施安装、电力设施维护、电力设施维修、电力设施使用、用电管理、人员要求、设备拆除。

(9)检修作业:检修作业范围、检修作业的管理要求、检修作业实施、试车、恢复运行、交接等。

(10)现场作业人员控制:资质(个人、承包方)管理、协议签定、现场作业控制要求、安全监督等。

6.应急预案

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或事故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当紧急情况或事故出现时的能够紧急反应和后果控制。应急预案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所采取的预防与应对措施,包括下列内容:

(1)所识别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

(2)有关人员或部门在应急过程中的职责;

(3)紧急情况发生时的负责人;

(4)如何报警和求援;

(5)紧急情况发生时现场必需的信息交流;

(6)紧急情况发生时具有特定作用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义务,例如现场工作负责人等;

(7)紧急情况发生时与外部联络,如医院等;

(8)应急需要的资源。

应急预案应针对具体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分别制定,包括《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情况、可能的火灾、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燃气区域、易燃易爆物品储存区域、特殊工作环境的检修、安装、拆除等作业、突然断电等动力突然中断等。

应急预案的作用是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有关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实施应急措施。应急预案的内容必须培训,保证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为保证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时,应急预案能够发挥作用,要求对应急预案进行演习,演习要按计划进行,演习尽量模拟真实的情况。

2.1不安全隐患行为界定范围

根据集团公司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将不安全隐患行为分为严重不安全隐患和一般不安全隐患二类:

(一)严重不安全隐患行为

1、无规程措施或规程措施在现场不兑现就布置安排生产的。

2、安全措施不齐备或现场存在安全隐患,强令员工施工的。

3、现场存在的隐患未处理的,强令工人作业的

4、特殊工种未经培训上岗的。

5、高空作业时,不按规定配带保险带的,进入建筑工地不戴安全帽的。

6、将保护装置拆卸不用的。

7、带电检修、搬迁电器设备的。

8、可引发造成人身或非伤亡事故的严重行为。

9、开关打木楔或捆绑开关强制吸合的。

10、违反安全规程及措施强行送电或约时停送电。

11、未查明停电原因,强行送电的。

12、刀闸及开关用铜丝、铁丝勾保险的。

13、巡视带电电气设备时,人离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低于规程标准的。

14、无证驾驶、操作各种车辆(包括行车、吊车等)其他车辆。

15、发现灾情不及时报告的。

16、电镀废渣、废水和接毒容器不按规定储存、排放私自处理的。

17、接毒作业不佩戴安全防护用具的。

18、在易燃易爆场所施工,未采取安全措施用金属器械敲击的。

19、擅自拆除改动或损坏安全设施的。

20、无安全防范措施,在易燃、易爆仓库等场所使用电气焊的。

21、违反行车十不吊原则,强行作业的。

22、起重机吊起物件时下方有人的。

23、私自携带烟火和点火工具进入禁火区域的。

24、酒后进行危险作业的(危险品、登高、驾驶、操作电器等)。

25、进入密封容器内检修不使用安全电压的。

26、不停机、停电检修或清理的。

27、手持式电气设备不使用隔离变压器的。

28、造成重大隐患的行为。

29、其它违反规程、行业标准、措施、有关规定可引发人身事故和二级以上生产事故的严重违章行为。

(二)一般性不安全隐患行为

1、上班时迟到、早退、工作期间睡觉、下棋、打扑克等或进行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2、酒后上班、班中脱岗、窜岗、打架斗殴的。

3、进入生产区域穿高跟鞋、拖鞋、短裤、赤膊的。

4、不执行交接班制度的。

5、非要害场所人员私自进入要害岗位的。

6、戴手套操作车床、钻床、铣床等,用手转动设备的。

7、操作车床、立铣床、磨床、砂轮机不戴防护镜的。

8、机械设备,电气设备正常运转时,测量、调整、清理、擦拭注油的。

9、砂轮机磨削软质金属的。

10、剪板机、卷板机等带负荷起动的。

11、两人在同一剪板机上同时剪两件或一人剪两件不同厚度材料的。

12、剪板机后面站人接料的。

13、检修设备时,不执行验电、放电制度的。

14、停送电时不执行两票三制的。

15、不按规定配带安全帽,不穿戴劳保用品的。

16、操作高压电气时,不戴绝缘用具的。

17、在电气线路及设备上施工时,不按规定挂接地线的。

18、电瓶充电时,未打开密封盖的。

19、非专业人员私自操作大型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的。

20、特殊工种上岗未持证操作的。

21、临时停工地点,不设置临时围栏或警示标志的。

22、烘炉、车工、电焊工上岗操作时未配带眼镜和劳保用品的。

23、擅自起动机电设备的。

24、机电设备停电检修时,未挂警不牌或未设专人看管的。

25、未经批准,使用电炉、电暖器及火炉的。

26、两台电焊机同接一个电源开关的。

27、库房管理人员离开库房未关闭电源的。

28、使用大锤、打锤人带手套的。

29、不按规定使用起吊器具的。

30、起吊大型物件时,没有监护人或活动区间有行人的。

31、高空作业未用吊绳传递物件及抛掷物件的。

32、装卸超宽物体,不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的。

33、各类司机不按规定信号操作的。

34、厂内车辆人货混装的。

35、铲车铲头站人,铲车坐人超员。

36、厂内机动车辆遇障碍物或转弯不鸣笛,不减速的。

37、牵引车辆不用正规绳头的。

38、开制动失灵或无闸机动车辆的。

39、使用中的乙炔气瓶卧放的。

40、氧气、乙炔气带混用的。

41、氧气、乙炔气混装运输的。

42、使用氧气瓶、乙炔气瓶放置安全距离不足5米的。

43、焊接、气割施工地点不配备消防器材的。

44、使用损坏,超期或未校验的仪器、仪表、防护用具的。

45、两人同在一个砂轮上磨削的。

46、液压试验,当试件带压时,试验员离开工作现场的。

47、废油脂直接倒入下水道的。

48、在锻锤上打冷料及过烧坯料的。

49、司锤工工作时违反六不打的。

50、锅炉运行时不按规定时间加药,并做好记录的。

51、使用断股、断丝超标的钢丝绳起吊物件的。

52、安装、检修现场未设警界线和警示标志的。

53、电气焊等操作人员不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的。

54、锻锤上下钜面超过平等度,误差或斜楔活动而强行使用的。

55、使用现场乙炔气瓶储存量超过5瓶的。

56、存放有毒品的容器未经消毒清洗乱放乱扔的。

57、车间内安全通道放置物件的。

58、机床照明灯使用电压超过36伏的。

59、使用手电钻时戴手套的。

60、电炉使用时往炉体内添加封闭的空腔材料的。

61、吊运大小规格不一的砂箱或吊运砂箱时从设备上越过的。

62、供电安全用具不进行年检而强行使用的。

63、工房内成品或半成品超量的。

64、发生各类事故不按规定及时上报的。

第4篇 冶金员工安全意识识别与提升管理制度

冶金公司员工安全意识识别与提升管理制度

一、员工安全意识识别规定

(1)各单位要对所有员工安全意识进行辨识,考察员工对安全健康问题的掌握和熟悉程度。

(2)班组、车间要通过班前班后会员工发言、安全活动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岗位遵守各种制度等情况反映员工安全意识。

(3)对新员工首先应接受安全意识教育,并对其意识情况进行重点跟踪,并记录教育、跟踪情况。

(4)当设计、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员工应当对工作现场安全要求进行回顾,并将回顾过程的内容做记录。

(5)当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一个月复岗时,必须由班组长在场帮助其进行工作现场特定要求回顾,做好各种回顾记录。

(6)各级安全生产管理层特定安全意识,必须与其所在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相适应。

二、员工安全意识提升要求

(1)分公司安全科要定期派人到基层班组进行走访调查员工安全意识状况,听取本单位员工安全意识情况汇报,并组织班组长、车间主任、员工代表在内的安全意识讨论会,对该单位员工安全意识进行评价。

(2)分公司要根据对基层单位的员工安全意识评价报告,制定有针对性的员工安全意识提升计划。

(3)对员工安全意识的调查、评价、培训等都要做好记录,并整理保存。

2、提升员工安全意识的保障资源有:

(1)公司有“职教培训中心”,具备有桌、椅,可供60名学员培训学习。

(2)公司有采矿、选矿、地质、安全管理等专业人员10多名,可为员工提供各种专业和管理知识培训。

(3)公司“职教培训中心”配有笔记本电脑一台、投影机一台、各种光盘等现代培训资料。

(4)公司每旬出一期《矿山安全报》,下发到每个员工手中,为员工提供学习资料。

(5)分公司都有安全教育培训场所,配有话筒、音响、黑板及桌椅。

(6)各种培训公司、分公司都为员工提供每人一本一笔。

(7)公司、分公司培训机构都备有大量各种专业的学习资料和书本,供老师和员工查阅。

3、监测、跟踪意识,提升效果及深层次意识培训要求的机制。

(1)班组长要对新工人、新岗位工人和重新上岗工人的安全意识进行监测、跟踪,采取岗上提问、岗下谈话的方式,检验培训效果。

(2)车间主任要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要生产工序的操作者进行不定期安全意识检查,通过提问、观察作业程序、行为等方式检验员工意识的高低程度。

(3)各级检查人员通过现场安全检查,对作业环境、操作规程、三位情况及隐患整改进度等来检验员工意识。

(4)通过对各单位各事故的分析、处理过程,从中识别员工安全意识高低,识别员工安全意识存在的不足,以及管理层中存在深层次安全责任、安全管理、生产组织等问题。

(5)通过以方法和渠道获得员工安全意识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提升计划,解决和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6)逐步完善员工安全意识与深层次意识培训需求的机制,建立从公司到班组有机构、有人员来负责员工安全意识的监测,跟踪的制度和运行程序。

第5篇 采矿井下人员定位识别卡管理规定

采矿公司井下人员定位识别卡管理规定

为确保下井人员与系统定位人员相符,有效监控、掌握井下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保证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有效运行,特制订本管理规定。

1、分公司安全科负责人员定位识别卡的日常管理,以及定位系统设备的监督检查工作。监控室负责定位系统巡查,发现设备故障,按规定程序逐级上报进行维修,否则第一次处罚200元,第二次停工换人。

2、分公司监控室负责人员定位识别卡的发放登记。建立所有入井人员定位识别卡领用、人员信息登记台账,逐月核对人员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3、人员离厂或者调离井下作业岗位时,持卡人必须将人员定位识别卡上交分公司监控室,并登记销档。如持卡人不交卡,月底监控室将人员花名报人事部审查后,由总经理审批,报企管部从工资中扣除定位识别卡赔偿金(标准200元)。

4、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人员定位识别卡,否则不准入井。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本人定位识别卡,严禁一人带多卡入井;出井时,严禁将人员定位识别卡留在井下。

5、检身工负责检查入井人员定位识别卡是否佩戴,违反规定一律不准登记入井。负责检查出井人员的定位识别卡是否佩戴,如发现违反规定者,上报安全科对当事人处罚100元。

6、检身工因检查不到位,发现出入井人数与定位系统不符,经核实属于检身工责任,第一次处罚200元,第二次停工换人。

7、因丢失或损坏识别卡,需要补卡或换卡时,必须及时到分公司监控室申请补办。属于人为损坏的,按原价赔偿,交款后方可给予办理新卡。

8、井口检身工要随时查看人员定位系统,发现低电的定位识别卡人员,应在交接班时立即通知持卡人,并做记录,双方签字确认。

9、检身房要配备二十个人员定位识别卡,由井口检身工负责保管,编好数字号码为外来人员入井时佩戴。

10、分公司安全科根据人员数量和定位卡使用情况,及时向公司供应部上报购买计划,要保证分公司监控室有50个备用卡,便于人员及时领取、更换。

11、分公司监控室每月23日将当月本单位领取、更换定位卡数量及持卡人数上报公司安全部。同时将定位识别卡损坏赔偿金及人员明细附表交公司财务部。

第6篇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 评价目的

1.1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

1.2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1.3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保证安全生产。

2. 评价范围

本公司范围内所有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价、识别与控制。

3.职责

3.1 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 安全部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 安全部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 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风险评价工作程序

4.1 总则

4.1.1 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 重大风险清单》。

4.1.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准则: ——国家、地方、行业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有关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公司制定的安全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4.1.3 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 级: 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 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 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 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 风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 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 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4.3.1 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 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 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 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 5。

4.5.2 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 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础上,对于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进行危害分析。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 5。

4.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 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 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 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 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 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

4.6 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4.6.1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危害——伤害怎样发生

4.6.2 评价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6)设备的腐蚀、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 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7.1 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 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4.7.2 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 2);

4.7.3 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 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 (r9~12)

——重大风险(r15~16)

——巨大风险 (r20~25)

注:rl×s—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

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4.7.4 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部门。

4.7.5 安全部门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巨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

4.7.6 各部门建立各部门的风险清单。

4.8 风险控制

4.8.1 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附录4)

4.8.2 重大或巨大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的基础及依据,安全部门应组织制定控制目标和制定控制计划(参考附录4),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4.8.3 各部门对评价的中等及以下的风险进行讨论并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并检查落实。

4.8.4 风险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种对策: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管理对策、个体防护。

4.9 重大及巨大的风险作为制定公司安全目标的基础和依据。

4.10 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建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公益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

4.11 安全部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4.12 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13 当产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安全部。

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项目

b.法律、法规更新

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d.相关方要求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记录

安全检查分析表(scl)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风险清单 重大风险清单

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

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

附录3:风险评价表

附录4: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表

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附录1: 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法律、法规 财 产 损等级 及其他要 人 失 ( 万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公众形象 求 元) 部 分 装 a)公司外严重污染;置 ( gt2 b)大量使用不可循环利 重 大 国 违反法律、 发 生 死 套)或≥ 5 gt30 用的物质; 际、国内 法规 亡 1 套关键 c)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 影响 装置、设 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备停工 a公司内严重污染; 2 套装置 b中等量使用不可循环 行业内、 潜在违反 丧失劳 停工、或 4 gt20 利用的物质; 公司内、 法规 动 重 要 设 c产生排放中等量的有省内 备停运 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截肢、 a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不符合公 骨折、 1 套装置 b中等量使用可循环利 司的安全 听 力 停工、或 本地区内 3 gt10 用的物质; 生产方针、 丧 失 、 设 备 停 影响 c产生排放少量的有毒制度、规定 慢 性 运 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病 轻 微 a 装置范围污染; 受 影 响 不符合公 受伤、 b少量使用不可循环物 不大,几 公司及周 2 司操作程 间 歇 lt10 质; 乎 不 停 边范围 序、规定 不 舒 c 产生排放很少量的有工 适 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a 没有污染; b少量使用可循环利用没 有 停 形象没有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的物质; 工 受损 c不产生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注: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附录 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等级标 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 5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 或事件。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 4 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 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 3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过去曾经发生、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 2 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 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 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附录 3: 风 险 评 价表 严重性 1 2 3 4 5 可能性 1 1 2 3 4 5 2 2 4 6 8 10 3 3 6 9 12 15 4 4 8 12 16 20 5 5 10 15 20 25 附录 4: 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表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 20—25 巨大风险 立即 改进措施进行评估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采取紧急措施 15—16 重大风险 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 限期治理 测量及评估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加强培训及 9—12 中等的 2 年内治理 沟通 条件成熟时治 4—8 可容忍的 维持现状、保持记录、定期检查 理 轻微或可忽 lt4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略的风险附录 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1 工作危害分析(jha) 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 1.1 分析步骤(参照附表): a)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 3-4 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b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c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 d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e进行风险评价; f建议安全工作步骤。

2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是基于经验的方法,分析人员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编制的依据主要有: a)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b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c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d分析人个人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2.1 分析步骤 a)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范、作业指南)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取相关的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制定检查表; b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中所列的问题,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方,记下差异; c分析差异(危害),提出改正措施建议。 2.2 分析要点 a)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故此所立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 b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时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如:超压排放;阀门等按装方向;安全阀额定压力;温度、压力、黏度等工艺参数的过度波动;防火涂层的状态;管线腐蚀、框架腐蚀、炉膛超温、炉管爆裂、水冷壁破裂.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发放(lec法)

危险因素风险级别的高低:主要依据其导致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等进行综合判定,从高到低风险等级依次划分为1,2,3,4,5五个级别,管理等级依次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可以依据下面方法进行划分:

1、风险评价标准:

风险评价,要确定出危险因素的风险级别,首先对危险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暴露程度、引发事故所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赋值,然后按下式计算风险值。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l值判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概率来表示。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概率为1;然而,从系统安全角度考察,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值定位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值定位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判别实际情况后按下表取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6

3

1

0.5

0.2

0.1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e值判定: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值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判别实际情况后按下表取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取值表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6

3

2

1

0.5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值判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很大,所以规定取值为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伤害或小财产损失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规定为100,其它事故后果定值为1与100之间。判别实际情况后按下表取值。

事故后果严重程度(c)取值表

分数值

后果严重程度

100

40

15

7

3

1

重大火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参禅损失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求出d值,判定风险等级:d值已知后,按下表判定风险等级。

危险因素风险等级与管理等级划分表

d值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管理等级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及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

2

3

4

5

a

b

c

d

d

2、管理等级标准:采用集团公司目前在用的危险因素等级管理方法,即四级管理方法。

a级:集团公司管理级危险因素;

b级:厂级管理的危险因素;

c级:车间级管理的危险因素;

d级:班组级管理的危险因素。

管理等级与风险的等级的关系如上表所示。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第7篇 风险隐患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1.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

三、评价方法

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等。

1.工作危害分析法(pha):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该方法是针对作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3.预危险性分析(pha)

预危险性分析法(pha)用于重点部位(岗位)的风险评价。预危险性分析步骤:

(1)收集装置或系统的有关资料,以及其他可靠的资料,知道过程所包含的信息应包括:

①主要设备的工艺参数;

②主要设备的类型

③设备的基本操作说明书;

④防火及安全设备;

(2)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3)识别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有害因素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

(4)然后分析每种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这些后果表示可能事故的最坏的结果;

(5)确定风险度(风险等级);

(6)建议消除或减少风险控制措施。

四、评价时机

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五、评价准则

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

表5-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 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5-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 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表5-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表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六、评价组织

1.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2.成立风险评价工作小组:

以各单位负责人为组长,成员为技术人员、班组长、岗位职工代表。

3.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岗位员工要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七、控制措施和风险控制

1.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并制定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2.评价出的重大隐患项目,应建立档案和整改计划。

八、风险信息更新

1.定期组织风险评价工作的制度性文件;

2.风险控制结果的定期评审记录或定期检查记录;

3.定期和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的工作记录,即在下列情形下,企业进行的风险评价工作记录: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技术改造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九、其他要求

1.风险评价结果由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学习,掌握岗位和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2.按照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价的内容。

第8篇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 目的

辨识并评价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并在体系运行中及时更新,为制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危险因素识别、更新与评价的全过程。

3 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第70号令)

《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变更管理制度》(文件编号:qg/____10.10-2010)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

4 职责

4.1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险源清单,组织落实重大风险的整改工作。

4.2主管副总:负责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4.3其他各副总:确保各主管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各主管部门编制危害识别评价记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4安环质监部:负责制、修订《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负责组织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5生产部:负责开展装置工艺过程及生产操作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设备及设备检维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电气、仪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各车间危害因素的识别,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6公司办:分别负责交通、保卫方面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7各车间及其他部门:负责本部们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由安质部、生产部、工会共同进行监督检查。

5 工作程序

公司应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提出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程控制,包括:设立目标、制定完善管理程序、操作规程和技术措施、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检查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奖惩机制等;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5.3.2公司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5.3.3各部门对所识别的重大危险源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编制,填入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具体见附件七。汇总后形成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报送总经理批准。

5.4风险信息更新

5.4.1公司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定期对危害因素结果进行审查并更新;在下列情形下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价:a)适用的法律、法规或规范要求发生变化时;b)重大工艺变更,重要设备拆除;c)有新、改、扩建工程;d)有因事故、事件或其它来源的新认识。

5.4.2公司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危害识别,识别设备设施,工艺过程,危险性物质,作业过程的危害,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有效,并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5.4.3因变更引起的危害及风险信息更新按《变更管理程序》执行。

6 附件

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附件二:发生事件的可能性(l)判断标准评估表

附件三: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断准则表

附件四:风险矩阵图、风险等级判断准则及控制措施表

7 记录

7.1风险评价组织文件

7.2风险评价计划

7.3作业活动清单

7.4设备、设施清单、

7.5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7.6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表

7.7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7.8风险评价结果的宣传培训记录

7.9重大隐患项目确立文件及治理计划

7.10重大隐患档案

制措施不仅要列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如联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灯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三。

5.1.5识别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这些因素或原因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5.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本程序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ls)对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确定风险度(d),再判断危害因素的等级。风险度(d)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的乘积,应对危害因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分别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属于可接受风险,如果是可接受风险可以维持原有管理,如果是不可接受风险,则应提出改进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使之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5.2.1本程序的评价准则

5.2.1.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所列等级数字越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见附件四。

5.2.1.2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判断准则,具体见附件五。

5.2.1.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六。

本公司风险评价的结果分为以下五种等级:轻微或可忽略(d=1—4);可接受(d=4—8);中等(d=9—12);重大风险(d=15—16);巨大风险(d=20—25)具体见附件六:风险矩阵图。

5.2.1.4把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与风险评价结果填入: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表。将风险

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重大风险,按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对判定为重大风险的应进行录,并定期进行更新。

5.3风险控制

5.3.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与风险度的大小相适应;重大风险是公司制定管理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按照控制层次级别及顺序包括: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因素;替代,使用危险小的替代品;工

5.1危害因素识别

5.1.1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应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评价小组成员需经过适当的培训以保证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的能力。

5.1.2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异常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在确定上述评价范围后,各部门可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的方法确定评价对象。

5.1.3细分评价对象、收集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按作业活动进一步进行细分并收集必要的有关信息,进入受限空间,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溶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这些信息包括:a)正在执行任务的人员、培训、期限和频次;b)可能使用的装置、机械、电动和手动工具;c)工作期间所用到或所遇到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危害数据表的内容和建议;)与所进行的工作、所使用的装置和机械、所用到的或所遇到的物质有关的法规和标准的要求;d)被认为适当的控制措施;e)内部和外部获得的与所进行的工作、所用设备和物质有关的事件、事故和疾病的经历的信息。

5.1.4选择危害及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公司通过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的手段,采用以下二种危害识别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jha);其对象是作业活动、管理活动。分析步骤如下: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相连的工作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对每一步骤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严重性也应识别。然后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最后据此制定标准的安全操作程序。具体见附件二;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安全检查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

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动作。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的规定。检查项目应全面,内容应细致。标准列出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检查项目和检查标准列出之后,还应列出现有控制措施。控

第9篇 模板支架施工重大危险源识别及安全管理措施

(一)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模板工程涵盖了钢筋、混凝土、模板等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源有以下几点:

1、机械伤害

形成原因:木工棚、机械缺陷误操作,防护不到位

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设专人负责,按规范操作经常检查电锯、电刨等的防护罩,分料器、推料器等设施,确保安全有效。

(2)停机时要拉闸、断电、上锁。

2、触电

形成原因:漏电开关失效,违规接送电源。

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机械设备必须做到一机一闸一漏电。

(2)按、拆电源应由专业电工操作。

(3)漏电开关等必须灵敏有效。

(4)现场电缆布设规范。

(5)设备必须使用按扭开关严禁使用倒顺开关。

3、火灾

形成原因:明火。

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严禁烟火;

(2)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3)操作间必须配齐消防器材。

4、物体打击

形成原因:模板搬运违章作业、支模设施设备缺陷。

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轻拿慢放,规范作业,注意安全。

(2)应经常检查所用工具,确保安全有效。

5、高处坠落

形成原因:高处支模防护不到位。

应采取的控制措施:脚手架作业面应采取铺板或平挂安全网等防护措施,且工人应规范操作,勿猛拉猛撬。

6、坍塌

形成原因:木料等堆放不规范,支撑体系基础不满足受力要求。

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应分散放料,并严格控制堆放高度,严禁超过规定载荷。

(2)基础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设计的承载力,检测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可做堆载实验。

7、起重伤害

形成原因:模板等吊运不规范。

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吊装时应把吊物绑牢固。

(2)信号工及吊装司机必须持证上岗,密切配合,严格遵守十不吊规定。

(3)被吊物严禁从人上方通过,人员严禁在被吊物下方停留。

(4)经常检查吊索具,并且保持安全有效。

(5)遇有6级以上强风、大雨、大雾等天气严禁吊物。

(6)整个预防措施过程都比必须安排有专门人员进行监控。

8、其他伤害:

形成原因:支拆模环境不良

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应把所有拆下木料上的钉子去除或砸平。

(二)安全管理措施

1、应遵守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2、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的可靠临时设施。施工现场应搭设工作梯,工作人员不得爬模上下。

3、登高作业时,各种配件应放在工具箱或工具袋中严禁放在模板或脚手架上,各种工具应系挂在操作人员身上或放在工具袋中,不得吊落。

4、装拆模板时,上下要有人接应,随拆随运,并应把活动的部件固定牢靠,严禁堆放在脚手板上和抛掷。

5、装拆模板时,必须搭设脚手架。装拆施工时,除操作人员外,下面不得站人。高处作业时,操作人员要扣上安全带。

6、安装墙、柱模板时,要随时支设固定,防止倾覆。

7、对于预拼模板,当垂直吊运时,应采取两个以上的吊点,水平吊运应采取四个吊点。吊点要合理布置。

8、对于预拼模板应整体拆除。拆除时,先挂好吊索,然后拆除支撑及拼装两片模板的配件,待模板离开结构表面再起吊。起吊时,下面不准站人。

9、在支撑搭设、拆除和浇筑混凝土时,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支模底下,应在适当位置挂设警示标志,并指定专人监护。

10、在架空输电线路下安装板时,应停电作业。当不能停电时,应有隔离防护措施。

11、搭设应由专业持证人员安装;安全责任人应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记录及签证。

12、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严禁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规定要求时拆除模板。

第10篇 施工项目风险识别管理措施

引言

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过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个个行业也已逐步与国际结合,加快了行业发展。建筑业是我国的一项支柱产业,它就业人数多,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它的健康发展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在中国的个个行业中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风险的管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项目以及项目群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导致的损失规模更是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如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建筑承包商必须科学处理施工项目风险,应及时控制、转移主要来自于市场价格波动和合同管理方面的风险,带来最优化的项目经济效益保障。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将受到很多风险因素的影响,故而在工程项目的实施中认真识别风险项目,分析形成风险的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和消除风险,将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只有这样施工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工程项目的各项管理目标。

1概况

1.1项目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按照hillson(1997)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水平分为4个层次,即幼稚(nve)、初学(novice)、规范化(normalized)和自然(natural)。从我国来看,大部分项目的风险管理处在第2和第3层次,甚至有的项目处在第1层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客观上导致了项目投资者和实施者的利益分离,风险管理一时淡薄和管理能力缺乏。随着市场经济体质不断完善,逐渐开始对项目风险的认识,转变以前的项目风险所产生的损失都有政府承担的思路,开始推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原则,真正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营方式。

“风险一词”首次是由周士富提出的,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质是相适应的。之后,我国项目管理体质首先在建设项目上有所突破,黄河小浪底工程,京九铁路,江苏润扬大桥,重庆轻轨建设项目等,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研究成果。我国的项目管理尤其在施工项目管理方面30年来已取得重要的进展,但是,管理是局限在摸个项目范围和局部领域,从开发软件和应用方面来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项目风险分析,由于项目风险管理设计的研究范围很广,在应用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性。而且,在我国的实际项目实施当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合商业运作的不和谐因素,客观上对项目风险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任然不少,在这个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所差距。

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存在某些状况。首先,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在我国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人们都认知风险的存在。存在侥幸心理的旌工企业和施工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往往给风险发生的带来了可能性。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施工项目风险是可以被管理、降低、转移的。所以,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设施。其次,风险识别的基础工作资料缺乏,风险识别成本高。建筑施工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对施工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只有对施工项目风险进行了结,才能更好的针对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不编制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手册,使得施工项目风险识别没有资料可以作为参考和依据。施工项目风险识别较困难,成本较高。,建筑施工项目风险已经成为了施工项目企业主要的风险之一。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管理、防范已经成为现代施工企业必须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风险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对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机制有待完善,从而提高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对施工项目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防范。

国外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成熟的项目管理实践始于20实际40年代。上个实际60年代,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蓬勃发展,各种地区或国家学术机构都对项目管理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讨:如位于西非吉尼亚州摩根城的国际计算机教育协会,项目管理论坛,宾夕法尼亚州的项目管理协会(pmi),俄罗斯项目管理协会(spma)英国的项目经理管理协会,澳大利亚项目协会等。国际上的研究趋势是白用系统的方法,如神经网、、专家系统、系统动力学等,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发展很快,在英美的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研究十分活跃。之后,英国c.b.chapman教授提出“风险工程”的概念。风险工程是贵各种风险分析技术集成,以更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为目的,使得在较高层次上的大规模的应用风险管理研究成为可能。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及在实践中的初步应用,国际学术界以对风险管理的理论达成一致的看法,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设计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研究与防范,达到降低损失和成本的目的。人们认为持续的风险评估和团队风险管理构成了项目风险的基本框架并提出采用系统的方法来处理风险,提出识别、分析和控制不同风险的理论框架和实用方法。1997年,国外的一项关于工期延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8个对工期影响重大的主要因素的权重,指出不充分和错误涉及信息是导致工期延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地址、天气等变化,同时还给出了防止工期延迟的7个最有效的方法。再者,著名的项目管理大师harold kerzner 博士提出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并得到应用,由风险管理研究和开发项目合作组研究的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来评价组织当前的风险管理成熟度级别,为为改进现实目标、发展或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设计行动计划。

1.2项目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因为竞争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促使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全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国际尖端的项目合作日益增多、国际化的主业活动日益频繁、项目管理专业信息的国际共享等等。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即为我们创造了学习机遇,也提出了高水平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项目风险管理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项目管理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竞相发展、各种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级研究咨询机构的出现等等。出现的行业项目管理专业化也是趋势。应该说这些专业话的探索与发展也正式项目管理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如今的项目管理基本上有两个发展趋势一者如何将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方法应用到项目管理二者如何把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到本行业中。项目管理日益成熟,所介入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所以如何提前解决干扰影响因素,解决过程中的问题,善后完成的项目将成为项目风险管理的挑战,可以说是,将抽象转化成为具体的科学和艺术。

细细想传统的风险管理往往是通过把风险管理的意识、针对风险管理的活动纳入日常具体的每一项工作中,通过培训将管理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员身上,所有的风险管理活动都与项目的具体任务结合。因此可以看出,它主要通过每个人保障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不出现不可接受的风险来保障整个过程、整个系统的风险处于可以接受和控制的范围,但是这样会造成人员之间对于风险信息缺乏沟通,尤其对一些重要而且复杂的风险的识别、跟踪难于通过工作的分解由某些人员独立来完成。可见,这种风险管理的缺点在于风险的相关活动过于分散,从而容易造成风险管理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并且使风险信息的交流、风险知识的共享变得困难。

1.团队的风险管理。团队风险管理的思想则与上述传统的风险管理不同,它用一种共享的观点来看待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中的风险,这里的“团队”是指与项目相关的各个单位和部门以及每个阶段中不同管理层的人员。对于建设项目来说,可能包括业主、承包商以及监理单位等,还可能包括设计单位、分包商、材料供应商以及运营方。团队的风险管理是让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代表不同利益和需求的人员参与整个项目过程的风险管理,团队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全局系统的管理,强调信任、协作、沟通以及知识共享,团队中的参与人员对风险的态度更加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团队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进行日常的协调、交流、培训、指导工作,以及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来对项目中的知识进行管理。因此,团队风险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共享的观点,即项目的成功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主人翁精神和集体责任感的基础上;(2)对不确定性的预见,即预先考虑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后果进行估计,同时对项目资源和活动进行管理;(3)公开的沟通,在项目的不同层次中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使信息自由流动,各参与人员畅所欲言并达成一致意见;(4)对个体观点的尊重,在风险识别和管理中,个体的意见往往能够体现对事物的独特认识;(5)系统的思想,从系统层次上进行问题的界定、分析、设计与研制;(6)项目管理的有机集成,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必不可少且重要的组成部分;(7)主动的策略,建立在对未来事件预测基础上的计划和实施活动;(8)系统及适应的方法,即适应项目组织结构和文化的系统方法;(9)规范和持续的过程,对项目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持续的跟踪、识别和管理。

2.持续的风险管理。任何一个特定的风险都将经历识别、分析、计划、跟踪、控制等过程,而风险的管理活动在整个项目的周期内呈现连续性、并行性、迭代性。例如,在一些风险正在被跟踪的同时,另外一些新的风险被识别和分析,对某一风险所采取的减轻计划在执行中有可能产生其他新的风险。由于项目风险的来源和其产生的后果会随项目的不断进展而发生变化,所以一旦各种风险已经被识别和评价,那么采取措施越早越好。对某一特定风险的持续跟踪将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而风险的优先级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而言,就要求在每一阶段开始之前,对风险的集合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选出那些关键和重要的风险来进行不断的跟踪和持续管理。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应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渠道来进行有关重要风险的状态、活动以及即将出现的风险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及时对相应的工作进行文档化标准化管理。持续的风险管理过程不仅要满足组织战略的需求,还要满足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管理目标,如规划、计划、启动、实施和结束等环节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必然要对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作出调整,并且融合传统的风险识别、量化、评估、控制的全过程。

3.集成的风险管理。为了将建设项目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集成项目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纳入整个项目的管理,项目集成风险管理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基于团队的集成管理体系是以系统方法、管理组织、风险信息为支持要素,组织文化这一特殊要素是其他要素的运作环境,在项目的寿命周期内进行持续的风险管理。

2施工项目风险的基本内容

2.1.风险及风险因素

对风险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 机构) 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界定。例如根据

第11篇 烧结厂识别获取评审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管理制度

1. 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烧结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应该遵守的、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识别、获取、应用、更新的管理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烧结厂所覆盖的活动。

3. 职责

3.1 厂长负责批准烧结厂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3.2 综合办公室是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识别、获得、更新、传达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3.3 机动科、生产科是环境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主管部门,负责与环境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具体管理和实施。

3.4 安全科负责是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主管部门,负责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具体管理和实施.

3.5 各单位负责确认适用于本单位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建立清单,并传达到相关岗位和有关的相关方;负责将获取到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传递到相关主管部门。

4. 管理内容和要求

4.1 法律、法规的收集范围:

a)国际公约;

b)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

c)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

d)行业标准;

e)与政府机构、顾客、社区等的协议;

f)对公众的承诺及公司的要求。

4.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获取途径:

a) 各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

b) 向地方主管部门联系,得到最新版本的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c) 根据标准发行信息去标准发行单位购买;

d) 从相关报刊、杂志、媒体中获得;

e) 从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站查询下载;

f) 咨询机构提供。

4.3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收集方式:

4.3.1各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随时关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信息的更新。

4.3.2每年度由法律法规主管部门询问上级有关单位近期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变动情况。

4.3.3法律法规主管部门不定期到标准发行单位购买、上网查询、与咨询机构联系,获得最新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4.3.4各单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后,应及时传递到相关法规主管部门。

4.4对于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有不完全理解和疑难之处,相关法律法规主管部门负责向有关单位询问,得到正确的解释。

4.5对于通过以上方式收集到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信息,相关法律法规主管部门根据公司生产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特点,识别出适用部分报送综合办。

4.6综合办公室依据各相关法律法规主管部门上报的内容,编制公司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由厂长批准后,按受控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相关单位。

4.7各单位按照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识别出本单位适用的部分,形成本单位《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

4.8每年二季度由综合办牵头组织相关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对已识别出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进行评审,适时更新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由管理者代表予以审批下发。各单位按照更新后的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识别出本单位适用的部分,并对本单位《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进行更新。

4.9 综合办根据法律、法规变更情况,及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予以补充、更新。

4.11 各单位应将重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岗位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列入培训计划。

第12篇 消防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控措施管理办法

消防工程

9.1

现场作业准备及布置

现场作业前准备及资源配置

触电机械伤害

物体打击

18

1

(1)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并签字。

(2)在施工作业前,作业人员应配备齐全安全防护用品。

(3)在施工作业前,作业人员应将施工工器具准备齐全,并确保其状态良好。

(4)现场作业前应将作业区域用栏杆、分隔网进行隔离,并设置明显标志,严禁非作业人员及车辆进入现场。

9.2

消防管道管网施工

9.2.1管道的土方开挖

坍塌触电

54

2

(1)人工挖土方应根据消防管道设计深度和土质情况采取放坡。

(2)深度超过2m的消防沟道,应视情况采取防护措施。

(3)土质松动的位置和靠近建筑物附近挖沟时,要设置挡土板,并设专人监护,防止土方倒塌。

(4)支撑的木方材料应具有满足支撑力的截面积。

(5)对进入出现边坡开裂、疏松和支撑松动的地方,应立即采取措施,严禁施工人员进人。

(6)施工人员不得在支撑和沟坡脚下休息。

(7)不得使用冲击振动较大的工具施工。

(8)围栏距沟道不得少于0.8m,夜间设红色警示灯,夜间施工应保证足够的照明,并设专人监护。

(9)沟道中出现地下水时,要进行排水作业,排水可采用潜水泵抽水。

(10)抽水之前检查潜水泵绝缘是否良好,应测试电气绝缘,引出排水管应远离沟道,潜水泵电源应独立控制并装设漏电保护器,检查无误后方可排水。

(11)电工应跟班作业。排水期间施工人员严禁在坑内作业,排水人员应穿绝缘靴。

(12)挖管道土方时,残土应堆放距坑边1m以上,高度不超过1.5m,且为管道敷设留出一定的作业距离。

(13)挖土方时两人间距以不碰撞为准,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工具应完整牢固,防止发生碰撞和器具脱落伤人。

9.2.2管道的下料、敷设与焊接

机械伤害

触电

27

2

(1)管材到货后堆放合理,有防止滚动措施。

(2)使用切割机械应检查设备可靠性,应设独立电源箱和漏电保护器,设备电源线应无破损。

(3)打磨坡口时使用的砂轮机应绝缘良好,施工人员应戴防护镜,穿绝缘鞋,开关应设在附近。

(4)人工调整管道时应在管道下方塞填木方,防止管材滚动伤人。

(5)在潮湿场地焊接时,作业人员应做好绝缘措施。

(6)用刨锤去焊渣时,施工人员应佩戴防护镜,防止焊渣崩眼。

9.2.3管道连接和支架安装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27

2

(1)地面以上管道宜采用法兰连接,连接时作业人员动作要协调,手不得放在法兰接合处。

(2)托架支架作业时应搭设安全可靠的脚手架。

(3)在高处安装喷头和管道时要系好安全带,下面设专人监护。

(4)上下递送材料时应采用手(传递)绳,严禁上下抛物递送材料。

(5)管道应按设计做好地网连接。

9.2.4管道系统的水压试验

物体打击

9

1

(1)水压试验的管道应做好接地。

(2)试压过程中应有专人监护,不得带压修理,施工人员不得面对出水口,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试验区域。

9.3

消防设备和控制设备安装

9.3.1消防设备安装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27

2

(1)施工现场应整洁无杂物、道路平坦。

(2)安装施工应由专人指挥,搬运和移动设备之前,应对搬运用的钢丝绳进行选择和检查。

(3)消防设备在人力搬运过程中,注意抬扛的承重范围,不可超限使用抬扛和绳索,搬运中无关人员不得停留和通过。

(4)设备就位时作业人员应防止挤手和砸脚。

(5)在室内顶棚安装火灾报警器探头时,宜使用人字梯。

(6)安装探头和接线中应使用工具袋,严禁上下抛物。

9.3.2消防控制设备的安装

其他伤害

27

2

(1)施工时应按设计位置安装固定牢固。

(2)施工中要保证设备完好,轻抬轻放。

9.3.3热敏电缆敷设

高处坠落

其他伤害

27

2

(1)变压器器身和油枕上热敏电缆敷设时,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并设专人监护。

(2)施工后应清点工器具,防止工具及材料遗落在变压器上,做到场清、料尽。

9.4

报警与消防水系统联合调试

9.4.1火灾报警系统单体调试

触电其他伤害

45

2

(1)扩建变电站设备安装调试应填写安全作业票,并有专人监护。

(2)调试人员在调试中对变电站运行设备应明晰,施工人员不得触碰运行设备。

9.4.2消防系统的联合调试

触电其他伤害

45

2

(1)通电之前应检查下列工作:

①通道出口畅通,照明、通信条件完善。

②各种设备标识清楚,设备功能标识应醒目。带电的控制设备应挂警示标牌

③操作程序符合设计要求。

④电源可靠,有保护措施和备用电源。电气设备绝缘和接地良好、电气开关均处于断开位置,并有明显的电源指示,电机正反转标识明晰,相序正确。

⑤水源已达到设计标准,管道气体排空。在变压器处和消火栓处应安排专人值守。

⑥电源处有专人值守,并应设置通信联络工具,明确就地紧急操作措施。

(2)参加调试人员应明确带电设备状况,与带电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3)操作控制设备的调试人员应着工作装和绝缘鞋。

第13篇 某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管理规定

1 目的和范围

为建立识别、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渠道,确保所使用的条款为最新版本,提高职工和相关方的法律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识别、管理、更新以及应用。

2 职责

2.1 安全环保部负责公司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识别、获取、符合性评价及宣传贯彻。并对各单位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2.2 其他各单位负责与本单位职能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识别、获取、适用性评价及宣传贯彻。

2.3 涉及企业相关方的单位负责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传达方式包括纳入合同、纳入“一书一签”的发放、制作成宣传资料及其他方式。

3 管理流程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流程图如下:

4 管理程序

4.1 获取的内容

1.法律:全国人大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律,如:刑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2.法规:国务院和省级人大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

3.其他要求:各级政府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地方和相关行业有关的安全生产要求、非法规性文件和通知等。

4.2 获取的渠道

1.上级发文、转文;

2.报刊、杂志登载;

3.从法律、法规、标准、其他要求发行处获取;

4.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等获取;

5.上网查询;

6. 其他渠道。

4.3 识别和确认

4.3.1 安全环保部根据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及相关部门、单位收集的信息,编制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作为各基层单位进行识别和执行的基本依据。

4.3.2 各基层单位结合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识别,确认适用本单位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目录、内容(部分适用的法律法规应识别到适用的相关部分),编制本单位的《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4.3.3 各单位《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应由单位负责人审批确认。

4.4 贯彻执行

4.4.1 安全环保部将确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向各相关部门、分厂进行培训、传达、分解。

4.4.2 各部门、分厂将本单位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采取会议、宣贯、培训等形式,落实到相应层次或岗位,并传达到相关方。

4.4.3 各部门、分厂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组织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各项活动,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5 检查与考核

安全环保部不定期组织对各单位法律法规的识别及符合性评价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按照公司《安全生产考核细则》执行。

4.6 符合性评价

4.6.1 安全环保部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并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符合性评价结果将通过公司局域网予以公布。

4.6.2 各单位每年至少一次自行组织人员对本单位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符合性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上报给安全环保部。

4.6.3 符合性评价时间一般定在每年的十月份进行或根据公司生产情况适时调整。

5 相关记录

5.1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5.2 符合性评价记录

5.3 法规宣贯记录

第14篇 识别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其他要求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及时识别、获取、审查、更新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确保加油站的经营、服务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加油站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的获取、更新、适用性识别和管理。

3职责

3.1 加油站的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定期获取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识别其适用性,追踪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

3.2 安全领导小组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汇总后应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库,并定期进行更新。

3.3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对评价出的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编制符合性评价报告。

4控制程序

4.1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范围

识别和获取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主要内容包括:

4.1.1 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规定、要求;

4.1.2 地方法规、规章、标准规定、要求;

4.1.3 行业规范、规章、标准规定、要求;

4.1.4 相关管理或执法部门的规划、通知和公告等;

4.1.5 国际公约;

4.1.6 其它方面的规定、要求。

4.2 获取渠道

4.2.1 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与本专业对口的工商、税务、财务、技术监督、质量检验、公交、消防、安监、环保、工业卫生、劳动保障等政府职能部门保持联系,及时获取国家及地方最新的有关安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

4.2.1 通过行业协会、官方网站、行业报刊、数据库和中介服务机构、媒体及上级有关部门等渠道获取;

4.2.2地方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从各级安全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获取。

4.3获取方式

4.3.1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通过上述渠道以走访、电话、传真、信件、会议等方式获取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同时建立必要的联系。

4.3.2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通过阅读和整理有关媒体介质收集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4.4 识别适用性

4.4.1 安全领导小组根据本单位的特点,识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适用性。

4.4.2 安全领导小组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识别本单位经营过程中各类安全生产标准的适用性。

4.4.3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将获取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中的适用条款对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传达。

4.4.4 当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更新时,应重新对相应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进行识别。

4.4.5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随时获取适用于本单位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每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评审工作。

4.5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管理

4.5.1 安全领导小组应对获取和识别的安全标准妥善保管,编制《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aqbzh-jl/1-1),负责跟踪其变化。

4.5.2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对已获取和识别的安全标准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汇总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库,并监督相关人员执行情况。

4.5.3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转发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并传达给相关方(如承包商、供应商等),并且有记录《文件发放登记表》(aqbzh-jl/1-2)、《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aqbzh-zl/5-15)。

4.5.4 当旧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废止,新的要求出台时,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要及时对照所收集、识别形成的《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及时更新,填写《规章制度定期更新记录》(aqbzh-jl/1-2)。

4.5.5 安全领导小组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编制《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符合性评审报告》(aqbzh-jl/1-4);对评价出的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依据《隐患治理管理制度》(aqbzh-zd/3-2)或《变更管理制度》(aqbzh-zd/3-3)等其他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

5相关文件

《隐患治理管理制度》aqbzh-zd/3-2

《变更管理制度》aqbzh-zd/3-3

6相关记录

6.1《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aqbzh-jl/1-1

6.2《规章制度定期更新记录》 aqbzh-jl/1-2

6.3《文件发放登记表》aqbzh-jl/1-3

6.4《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符合性评审报告》aqbzh-jl/1-4

6.5《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 aqbzh-jl/5-15

第15篇 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识别和获取管理制度

为认识和了解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及时传达全体员工和相关方,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责

1.企业负责人负责批准确定适用公司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清单。

2.综合办公室负责识别、获取和评价适用公司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建立清单并保存。

二、获取途径

1.从政府有关部门、上级工会、图书馆等获取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2.从公共出版物、专业报刊杂志及计算机网络上收集获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三、传达和培训

1.综合办公室将适用公司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时传达到全体员工,并将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告之相关方。

2.综合办公室按有关规定定期对员工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的知识培训,并保存培训记录。

四、符合性评价

公司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主要查找公司和员工违法现象和行为,并及时消除(每年12 月进行)。由综合办公室具体负责。

识别管理制度(15篇)

识别管理制度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旨在确保企业内部的运作流程、职责分配、决策制定等方面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它涵盖了人员管理、工作流程、信息传递、决策机制、绩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识别信息

  • 法规识别管理制度11篇
  • 法规识别管理制度11篇96人关注

    法规识别管理制度是我们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确保公司在日常运作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更多]

  • 识别管理制度15篇
  • 识别管理制度15篇87人关注

    识别管理制度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旨在确保企业内部的运作流程、职责分配、决策制定等方面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它涵盖了人员管理、工作流程、信息传递、决策 ...[更多]

  • 法律、法规识别与管理制度汇编【16篇】
  • 法律、法规识别与管理制度汇编【16篇】86人关注

    法律、法规识别与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企业的日常运营与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声誉,以及保障员工权益。它通过明确 ...[更多]

  • 法律法规识别管理制度9篇
  • 法律法规识别管理制度9篇76人关注

    法律法规识别管理制度是一项企业内部的规范性制度,旨在确保公司在日常运营和决策过程中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保障企业的合法合规性。包括哪些方面 ...[更多]

  • 法律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4篇
  • 法律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4篇65人关注

    法律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降低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包括哪些方面1.法规收集:定 ...[更多]

  • 识别和获取管理制度15篇
  • 识别和获取管理制度15篇58人关注

    识别和获取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规范组织行为,提高效率,确保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章制度的制定:明确企业的基本规则和流程,包 ...[更多]

  • 危险源识别与管理制度
  • 危险源识别与管理制度55人关注

    危险源识别与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预防和控制潜在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稳定。该制度涵盖了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环节,以 ...[更多]

  • 识别和获取管理制度(4篇)
  • 识别和获取管理制度(4篇)52人关注

    识别和获取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规范组织行为,提高效率,确保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章制度的制定:明确企业的基本规则和流程,包 ...[更多]

  • 危险源识别管理制度5篇
  • 危险源识别管理制度5篇44人关注

    危险源识别管理制度是对企业内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辨识和评估,旨在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危险源定义与分 ...[更多]

  • 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4篇
  • 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4篇38人关注

    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升企业合规性。它涵盖了法规的搜集、分类、解读、更新以及内部培训等多个环 ...[更多]

相关专题

管理制度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