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农电管理制度,是规范农村电力运营和服务的关键体系,旨在确保农村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高效,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农业生产需求。它涵盖了供电服务、设备管理、安全规程、服务质量、费用收取等多个方面。
包括哪些方面
1. 供电服务:明确供电范围、供电质量标准,以及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农户用电需求得到及时响应。
2. 设备管理:规定电力设施的安装、维护、检修流程,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减少故障发生。
3. 安全规程:制定电力作业的安全规定,包括操作规程、安全防护、事故应急预案,以预防安全事故。
4. 服务质量:设定服务标准,如接电时间、故障修复时限,以及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提升用户满意度。
5. 费用收取:明确电费计算方式、收费周期及程序,确保费用收取的公开透明。
重要性
农电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一套完善的制度能降低运营风险,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农村电气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也能增强公众对农电系统的信任,提升行业形象。
方案
1. 建立标准化流程: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明确每项工作的步骤和责任人,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2.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农电工进行安全知识、技能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3. 实施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电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4. 强化监督考核:设立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5.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乡村广播、宣传册等方式,让农户了解农电管理制度,提高他们的用电安全意识。
在实施这些方案时,需持续关注农村电力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其适应农村电力发展的需要,助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电管理制度范文
第1篇 农电安全管理制度范例
1范围
1.1本制度规定了本公司农电安全管理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1.2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农电安全管理。
2引用标准
2.1《关于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湖南省电力公司湘电安[1997]148号文)。
2.2原能源部《农村低压电气安全工作规程》,《农村安全用电规程》,《农村低压事故调查规程》。
3管理职能
3.1农电总站负责农网配电线路,设备的安全管理以及外来人员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
3.2安监股负责监督,执行从事农网配电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及管理。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安全目标管理
4.1.1不发生农电生产性死亡事故。
4.1.2外人触电死亡事故控制在0.4人/千公里·年内。
4.1.3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安全管理规程,制度。
4.1.4掌握设备安全运行的情况,按规定做好设备评级工作。
4.1.5定期组织农电系统季节性的安全大检查以及年度安全工作总结。
4.2农村低压电气安全工作管理
4.2.1村电工必须经过考试并合格,获取公司颁发的电工证后方可从事电气工作。
4.2.2所有的低压电气设备和配电室,均应符合电力部颁发《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的要求,配电室应备有合格的安全用具和消防器材。
4.2.3农电管理人员和农村电工在巡视检查时,禁止攀登电杆或配电变压器台架,也不得进行其他工作。巡视检查配电装置时,进出配电室必须随手关门,配电箱巡视完毕需加锁。
4.2.4严禁约时停电,送电。
4.2.5严禁以取下(给上)熔断器的方式对线路(干线或分支线)停(送)电。
4.2.6操作低压电气设备,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工作票制度,安全措施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和现场看守制度,工作间断或转移制度,工作终结验收和恢复制度。
4.3农村安全用电管理
4.3.1农电站安全用电管理:各农电站要设置专(兼)职安全员,负责乡村电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负责辖区内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4.3.2凡用电的村必须有专职电工管理,负责辖区内的设备运行维护和安全用电工作。
4.4用电设施的安全管理
4.4.1新建用电设施,必须按能源部颁《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等有关规定进行验
收,合格后方准接电。
4.4.2农电站应建立用电设备登记薄,巡视记录,检修记录,设备缺陷记录,事故记录和安全活动记录。
4.4.3必须定期巡视检查用电设施:配电变压器至少1次/月,配电室(箱)至少1次/周,低压电力线路至少1次/月,接户线、套户线、进户线至少1次/季。
4.5农电事故界定:
4.5.1农电职工(含村电工)发生符合dl558中2.1.1所述情况者。
4.5.2生产区域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元者。
4.6配电事故界定:
4.6.1高压配电线路的倒杆断线。
4.6.2配电变压器损坏,且24小时(山区和边远地区可延长到36小时)不能恢复送电者。
4.6.3高压配电线路的柱上开关损坏,且24小时(山区和边远地区可延长到36小时)不能恢复送电者。
4.6.4电力电缆(含电缆头)发生爆炸者。
4.6.5处理故障过程因判断错误引发对用户少送电者。
4.6.6设备异常被迫停止运行超过36小时者。
4.7农村触电死亡事故界定
4.7.1凡因触及农村电网电力设备或用电设施,造成非电力企业职工人身死亡事故,均定为农村触电死亡事故。
4.7.2经县级公安,检察等部门认定,农电总站同意后,对以下事故不作为农村触电死亡事故认定:
a)利用电力或电力设施谋害他人或进行自杀者。
b)因盗窃或破坏电力设施造成自身或他人死亡者。
c)因盗窃或破坏国家,集体或他人财务造成自身或他人触电死亡者。
d)精神病人或间歇性精神病人发作期间触及合格的电力设备造成自身死亡者。
e)乡镇及以上企事业单位在其厂区或工作区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
f)非农业人口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
g)由于发生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
第2篇 农电工管理制度
农队伍是供电企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农电安全生产和农村供电服务的重要力量。农电工担负着农村电网维护、营业收费和供电服务等工作。农电工虽然经过几次管理变革,目前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电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电工的身份不明确,管理风险和业务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电网的建设和运维人员用工体制不同,农电队伍中拥有大量农民工身份的员工,各地用工情况十分复杂。20世纪90年代,根据国家“两改一同价”政策推行的农电体制改革中,对农电上岗人员的管理开始有了政策依据,但农电工的人员接收政策各地不统一:有的成立县(区)集体所有制单位“农村用电管理站”,供电所和农村用电管理站按电压等级和地域分开进行管理,业务上接受县供电部门领导和监督,是“非经营性的镇一级农村管电组织”,与农电工签订短期劳动合同;有的是由县级供电企业出资设立农电服务公司(部分是集体资产、部分是国有资产),农电公司与农电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则直接委托外部社会服务公司实施代理制度;甚至有些农电工从来没有签订过劳动合同。农电工用工主体不统一,身份不明确,更加没有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导致农电工管理在法律和经营上都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
第二,农电工薪酬体系不完善。农电工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由于合同主体并不是供电企业,供电企业在管理行为上实施不同的薪酬体系,农电工待遇与供电企业正式职工相比差距较大。在“两改一同价”过程中,供电企业在农电工劳资管理上采取低成本运作方式,农电工的工资依然来源于农村低压维护管理费(90年代在电价中提取)。“同网同价”后,进入企业的农电工与供电企业职工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农电工的自身素质差,人员结构不合理。农村电网改造后,电力企业对所有农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电费抄核收、客户服务等实行统一管理,工作要求大大提高。但由于农电工的历史成因,目前在职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素质偏低,缺乏再学习的能力。一些人员思维方式守旧、纪律涣散、责任心不强,甚至无法学会或者拒绝使用现代管理工具,不能通过简单的操作培训、安全规程考试等,导致对农电工的管理难度和农电安全风险加大。
二、规范农电工管理的前提和意义
第一,解决农电历史用工遗留问题,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是依法用工的需要。《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建立劳动合同制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用工法则。农电工劳动关系不清、身份不明等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二是国有电网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新农村化建设的全面落实以及城镇家用电器的普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用电能量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国有电网企业需要延伸服务领域,延伸先进的管理标准和生产经营理念。推进电网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完善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有利于整合、优化电价价区,进一步降低电价,促进用电消费,促进扩大内需和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有电网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建设幸福农村的社会责任的需要。农村电网由于历史原因,基础建设薄弱,网点多面广、设备状况较差,安全隐患较多,安全风险较大,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逐步引入完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着力解决农电机构经营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农村及农村企业提供方便、周到的电力服务,是国有电网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可懈怠的要求。
第二,劳动用工的改革依赖于产权模式的调整。目前直供直管、代管和股份制农电企业投资主体不同,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多样,国有电网企业对此类农电企业的人、财、物管理权限差别很大。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尽快完成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调整,尽快理顺农电机构的供电资产与国有电网企业的产权纽带关系,规范和统一电网经营管理,彻底完成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的迫切性日益彰显,而农电工的何去何从,依赖于产权关系的调整。农电企业的资产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划拨给国有电网公司,按照“人随资产走”的原则理顺用工关系,是农电工的出入之一。
三、农电工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明晰身份,完善用工机制。在一些人的意识中仍存留着不同所有制职工的“身份”属性的认识,国有企业的固定工身份有着天生的优越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不同所有制企业都属于市场主体,都应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社会全面由“身份”向“契约”过渡。在国有电网企业统一接收农电资产的前提下,择优录用农电工,与国有电网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彻底打破身份限制,建立电网企业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同工同酬,实现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这是最理想的管理方式。在农电资产未全面理顺之前,也可采用成立农公司的方式,规范农电业务管理和农电工的管理:农电子公司与农电工签订全员劳动合同,明确用工方式,农电工参与镇(区)级供电服务工作,建章立制,规范农电工日常管理。
第二,完善薪酬体系,实现同工同酬。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规范农电工用工,均应实现以“同工同酬”为目标。针对农电工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可对供电机构各类岗位进行分析,安排农电工在其力所能及的岗位上工作,并对其岗位进行价值评估,以本地企业职工平均收入作为参考依据,确定合理的薪酬基准线。按要求为农电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开展量化考核,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实行收入动态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明确安全职责。供电企业与农电工必须签订《安全责任合同书》,明确双方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并明确农电工必须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制定人才培训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各工种的高、中、初级技能培训与鉴定大纲,实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农电工的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培训方法可采用理论学习、现场操作、知识竞赛、研讨等多种形式。培训的内容应涉及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安全知识、规程规章制度、文明服务、法律知识、营销知识等各方面。
四、农电工规范管理过程中注意事项
第一,高度重视农电企业资产划转工作。根据国资委国企改革有关精神,主动向市县两级政府汇报、解释股权无偿上划工作意义,加强与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农电企业职工的安置方案,签署划转协议,落实报批手续。
第二,高度重视用工改革期间的员工队伍稳定。由于农电工基数较大,改革期间的维稳问题较为突出,关键是要做到“透明”、“依法”。一方面由于农电工的管理经历了多次改制清理、主辅分离等重大改革,用工情况十分复杂,全面理清农电工作人员的历史劳动用工关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必须结合上世纪90年代的“两改一同价”改革以来的用工制度改革,全面梳理涉及农电工清册,并进行公示接收监督和质疑,剖析问题,各个击破。另一方面必须依法操作,向农电工明确用工规范后的岗位安排、劳动合同签订时间、工龄的计算方法、社会保险、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的缴费办法,计划生育管理等员工关心的问题,对于在改制过程中申请脱离农电工作的农电工,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依法给予经济补偿金。妥善处理用工风险,做好员工队伍维稳是对农电工规范管理工作的最大考验。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电管理、农电工,将成为历史名词,我们面对的将是更加开放、民主的用工管理制度,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第3篇 农电工管理制度规范化
福建省建瓯供电有限公司为全面提高农电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应“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发展的需要,为一进步加强对农电工的规范化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督促农电工不断提高岗位技能、提高服务水平。建瓯供电公司对13个供电所370多名农电工实行了级别考核,对其进行级别管理。
该公司对13个供电所370多名农电工分成三期进行考核,每期组织农电工开展不少于100学时远程教学培训,聘请公司专业人员讲授理论知识,内容以电工基础、识图与绘图、电测仪表、电能计量等专业知识及计算机操作为主。该公司考核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农电工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了总体衡量,最后评定其级别,根据不同的级别确定农电工相应的薪酬,打破专业组织“大锅饭”的局面。农电工级别管理实行的是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每三到五年一次评定,根据农电工技术比武情况、年终业绩考核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农电工级别。农电工评级工作的开展,完善了对农电工的考核、激励机制,在农电工队伍中形成了争当岗位能手、努力提高工作技能的“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