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工作总结 > 总结大全 > 总结范文

公式总结(十六篇)

发布时间:2023-05-08 16:00:07 查看人数:39

公式总结

【第1篇 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摘要到了高三总复习的时候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高三物理知识点的重点内容也包括了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对此做了总结,请同学们参考学习!

高三物理公式: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

(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总结: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都是高考非常重要的内容,欢迎同学们及时关注为您编辑的知识点归纳讲解,运用到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2篇 高考数学数列公式的总结

有关高考数学数列公式的总结

数列的基本概念 等差数列

(1)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

(2)数列的递推公式

(3)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

an+1-an=d

an=a1+(n-1)d

a,a,b成等差 2a=a+b

m+n=k+l am+an=ak+al

等比数列 常用求和公式

an=a1qn_1

a,g,b成等比 g2=ab

m+n=k+l aman=akal

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重要不等式

a>b b

a>b,b>c a>c

a>b a+c>b+c

a+b>c a>c-b

a>b,c>d a+c>b+d

a>b,c>0 ac>bc

a>b,c<0 ac

a>b>0,c>d>0 ac

a>b>0 dn>bn(n∈z,n>1)

a>b>0 > (n∈z,n>1)

(a-b)2≥0

a,b∈r a2+b2≥2ab

|a|-|b|≤|a±b|≤|a|+|b|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比较法

(1)要证明不等式a>b(或a

a-b>0(或a-b<0=即可

(2)若b>0,要证a>b,只需证明 ,

要证a

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由因导果)的方法。

分析法 分析法是从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入手,逐步寻求所需条件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的条件已知正确时为止,明显地表现出“持果索因”

【第3篇 大一物理力学公式总结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上面的内容是初二物理公式大全之力学部分,相信各位同学们都已经熟记于心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初中物理讯息尽在。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磁感线

下面是对物理电学中磁感线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

磁感线

①定义: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磁感线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为了描述磁场人为假想的一种磁场。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典型磁感线:

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希望上面对磁感线内容的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磁极受力

关于物理中磁极受力的知识学习,我们做了下面的内容讲解。

磁极受力

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通过上面对磁极受力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吧。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电磁铁

下面是对电磁铁的内容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讲解的内容哦。

电磁铁

1电磁铁主要由通电螺线管和铁芯构成。在有电流通过时有磁性,没有电流通过时就失去磁性。

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以可以通过电流的有无来控制,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

3电磁铁的应用

此外还有磁悬浮列车,扬声器(电讯号转化为声讯号),水位自动报警器,温度自动报警器,电铃,起重机。

通过上面对电磁铁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参加考试工作。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磁场性质与方向

关于物理中磁场性质与方向知识的讲解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讲解。

磁场性质与方向

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以上对磁场性质与方向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电流的磁场

对于电流的磁场知识点总结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第4篇 六年级数学定理公式总结

关于六年级数学定理公式总结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 公式:l=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 公式:s=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第5篇 初二数学公式总结

初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1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_2 +(p+q)_+pq=(_+q)(_+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_+q)(_+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_-y=-(y-_),(_-y)2=(y-_)2, (_-y)3=-(y-_)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_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_=b(a≠0)

在这个方程中,_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_来说,字母a是_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2017年初二数学公式大全

【第6篇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公式定理的知识点总结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公式定理的知识点总结

1、平方与平方根

1。1面积与平方

(1)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

(2)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1。2平方根

1。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2。零只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零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1。4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平方根的运算

2。1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性质1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

性质2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2。2算术平方根的乘、除运算

1。算术平方根的乘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2。算术平方根的除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火把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1)被开方数的每个因数的指数都小于2;(2)被开方数不含有字母我们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平方根叫做最简平方根

2。3算术平方根的加、减运算

如果几个平方根化成最简平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平方根就叫做同类平方根

3、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3。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3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化二次项系数为1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_^2+px+q=0的形式

2。移项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_^2+px=—q的形式

3。配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是方程左边成为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一个常数

4。有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1)当p^2/4—q>;0时,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2)当p^2/4—q=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

(3)当p^2/4—q<0,原方程无实根

3。4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求根公式:

当b^2—4ac>;=0时,_1,2=(—b(+,—)sqrt(b^2—4ac))/2a

3。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方程a_^2+b_+c=0(a!=0)

当delta=b^2—4ac>;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delta=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delta=b^2—4ac<0时,没有实数根

3。6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以两个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_^2—(_1+_2)_+_1?_2=0

4、解应用问题

【第7篇 初三年级数学公式总结

导语数学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法。是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之数量之间的或等或不等的联系,它确切的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从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的依据,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搜集的《初三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二元二次方程与二元二次方程组

11二元二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称为二元二次方程

关于_,y的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_2+b_y+cy2+dy+ey+f=0

其中a_2,b_y,cy2叫做方程的二次项,d,e叫做一次项,f叫做常数项

2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21第一种类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当二元二次方程组的二元二次方程可分解成两个一次方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分解得到的各方程与原方程组的另一个方程组组成两个新的方程组来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分解降次法

1数轴

11有向直线

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为了区别一条直线的两个不同方向,可以规定其中一方向为正向,另一方向为负相

规定了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有向直线,读作有向直线l

12数轴

我们把数轴上任意一点所对应的实数称为点的坐标

对于每一个坐标(实数),在数周上可以找到的点与之对应这就是直线的坐标化

数轴上任意一条有向线段的数量等于它的终点坐标与起点坐标的差任意一条有向线段的长度等于它两个断电坐标差的绝对值

2平面直角坐标系

21平面的直角坐标化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为作为原点(基准点),过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以o为公共原点的数轴,一般地,两个数轴选取相同的单位长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_轴叫横轴,y轴叫纵轴,它们都叫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我们把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直角坐标平面简称坐标平面两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它们叫做四个象限

3函数

31常量,变量和函数

在某一过程中可以去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统一数值的量或数,叫做常量或常数

一般地,设在变活过程中有两个互相关联的变量_,y,如果对于_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称y是_的函数,_叫做自变量

1.函数的定义域

2.对应法则

(1)解析法

就是用等式来表示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函数关系式)

(2)列表法

(3)图像法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积化和差

sin(a)sin(b)=-1/2_[cos(a+b)-cos(a-b)]

cos(a)cos(b)=1/2_[cos(a+b)+cos(a-b)]

sin(a)cos(b)=1/2_[sin(a+b)+sin(a-b)]

cos(a)sin(b)=1/2_[sin(a+b)-sin(a-b)]

【第8篇 高二数学函数公式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函数公式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知识点:函数公式总结

(1)高中函数公式的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为常数,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是的一次函数。②当=0时,称是的正比例函数。

(3)高中函数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与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0,o,则经2、3、4象限;当0,0时,则经1、2、4象限;当0,0时,则经1、3、4象限;当0,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当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

(4)高中函数的二次函数:

①一般式:,对称轴是

顶点是;

②顶点式:,对称轴是顶点是;

③交点式:,其中,是抛物线与_轴的交点

(5)高中函数的二次函数的性质

①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②时,在对称轴左侧,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在对称轴右侧;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当时,取得最小值

③时,在对称轴左侧,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右侧;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当时,取得最大值

9高中函数的图形的对称

(1)轴对称图形:①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②轴对称图形上关于对称轴对称的两点确定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中心对称图形:①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他的对称中心。②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小编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各位愉快!

【第9篇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2公式总结

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物理必修2公式总结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一考试网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 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_=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_=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_^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_=gt/vo

7.合位移s=(s_^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_=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_r=m(2π/t)^2_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频率(f):赫(hz)

周期(t):秒(s) 转速(n):r/s 半径(r):米(m) 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_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机械能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_m

当 0<= a <派/2 w>0 f做正功 f是动力

当 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

当 派/2<= a <派 w<0 f做负功 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尤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值

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 f不变(f=ma+f) v在增加 p实逐渐增加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 即p一定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尤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值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达式 ek=1/2mv^2 能是标量 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 1kg_m^2/s^2 = 1j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单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 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第10篇 物理初三下册公式总结

1、功:w=fs=gh

2、功率:p=w/t=fv

3、机械效率=w有/w总=p有/p总

4、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5、动滑轮(滑轮组):f=g/n(n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股数)

6、斜面的机械效率=gh/(gh+fl) (h为斜面高,f为物体受摩擦力,l为斜面长)

7、电功率:p=ui

8、电功:w=pt=uit

9、电流的热效应:q=w=i^2rt

【第11篇 2023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电学公式大全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1)w=uit=pt=uq(普适公式)

(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4)u1/u2=r1/r2(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普适公式)

(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普适公式)

(2)p=i2r=u2/r(纯电阻公式)

【第12篇 数学不等式公式知识点总结

数学不等式公式知识点总结

正方形定理公式

正方形的特征:

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上面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第13篇 数学辅导:中考数学重点公式、定理、推论总结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 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 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 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 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 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101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

110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 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 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 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 ①直线l和⊙o相交d﹤r

②直线l和⊙o相切d=r

122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 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 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第14篇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知识点总结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2)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sin kz

cos(2k)=cos kz

tan(2k)=tan kz

cot(2k)=cot kz

公式二: 设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三: 任意角与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第15篇 2023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常用物理量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真空中)

2、声速:v=340m/s(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103kg/m3

(3)1kw/h=3.6×106j

【第16篇 高一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知识点总结

一、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问题

平面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其基本思想就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例如,用直线的方程可以研究直线的性质,用两条直线的方程可以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二是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二、直线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

直线坐标系,也就是数轴,它有三个要素:原点、度量单位和方向。如果让一个实数与数轴上坐标为的点对应,那么就可以在实数集与数轴上的点集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点与实数对应,则称点的坐标为,记作,如点坐标为,则记作;点坐标为,则记为。

直角坐标系是由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两条数轴的度量单位一般相同,但有时也可以不同,两个数轴的交点是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实数对构成的集合与坐标平面内的点集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一个点的坐标是这样求得的,由点向轴及轴作垂线,在两坐标轴上形成正投影,在轴上的正投影所对应的值为点的横坐标,在轴上的正投影所对应的值为点的纵坐标。

在学习这两种坐标系时,要注意用类比的方法。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二维坐标系,它有两个坐标轴,每个点的坐标需用两个实数(即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而直线坐标系是一维坐标系,它只有一个坐标轴,每个点的坐标只需用一个实数来表示。

三、向量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如果数轴上的任意一点沿着轴的正向或负向移动到另一个点,则说点在轴上作了一次位移。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叫做位移向量,简称向量,记作。如果点移动的方向与数轴的正方向相同,则向量为正,否则为负。线段的长叫做向量的'长度,记作。向量的长度连同表示其方向的正负号叫做向量的坐标(或数量),用表示。这里同学们要分清,,三个符号的含义。

对于数轴上任意三点,都有成立。该等式左边表示在数轴上点向点作一次位移,等式右边表示点先向点作一次位移,再由点向点作一次位移,它们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

向量的坐标公式(或数量公式),它表示向量的数量等于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这个公式非常重要。

有相等坐标的两个向量相等,看做同一个向量;反之,两个相等向量坐标必相等。

注意:①相等的所有向量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同一向量,都等于以原点为起点,坐标与这所有向量相等的那个向量。②向量与数轴上的实数(或点)是一一对应的,零向量即原点。

四、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

1。对于数轴上的两点,设它们的坐标分别为,,则的距离为,的中点的坐标为。

由于表示数轴上两点与的距离,所以在解一些简单的含绝对值的方程或不等式时,常借助于数形结合思想,将问题转化为数轴上的距离问题加以解决。例如,解方程时,可以将问题看作在数轴上求一点,使它到,的距离之和等于。

2。对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设它们的坐标分别为,,则两点的距离为,的中点的坐标满足。

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之一,要求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五、坐标法

坐标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借助于坐标系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种方法,是数形结合的典范。这种方法是在平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点,把曲线看成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用曲线上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

公式总结(十六篇)

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 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3)常用数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公式信息

  • 电场公式总结(三篇)
  • 电场公式总结(三篇)81人关注

    高考总复习:物理电场公式总结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 ...[更多]

  • 数列公式总结(三篇)
  • 数列公式总结(三篇)71人关注

    最新高考数学数列公式学习总结数列的基本概念 等差数列(1)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2)数列的递推公式(3)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an+1-an=dan=a1+(n-1)da,a,b成 ...[更多]

  • 电学公式总结(七篇)
  • 电学公式总结(七篇)64人关注

    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 ...[更多]

  • 物理公式总结(十六篇)
  • 物理公式总结(十六篇)48人关注

    物理量 单位 公式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质量 m 千克 kg m=v温度 t 摄氏度 °c速度 v 米秒 ms v=st密度 千克米3 3; =mv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压强 帕斯卡(帕 ...[更多]

  • 诱导公式总结(四篇)
  • 诱导公式总结(四篇)46人关注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知识点总结诱导公式的本质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2)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常用的诱导公式公式一: 设为任意角,终边 ...[更多]

  • 初中数学公式总结(十二篇)
  • 初中数学公式总结(十二篇)41人关注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 ...[更多]

  • 公式总结(十六篇)
  • 公式总结(十六篇)39人关注

    高一数学知识要点与公式总结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 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3 ...[更多]

  • 磁场公式总结(三篇)
  • 磁场公式总结(三篇)35人关注

    《磁场公式和磁场》知识点总结一、磁场的定义磁体是通过磁场对铁一类物质发生作用的,磁场和电场一样,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客观存在。小磁针的指南指北表明地球 ...[更多]

  • 物理电学公式总结(四篇)
  • 物理电学公式总结(四篇)21人关注

    密度ρ(kgm3)ρ=mvm:质量;v:体积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f2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f浮=g物;… ...[更多]

  • 公式定理总结(七篇)
  • 公式定理总结(七篇)20人关注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定理记忆口诀总结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