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优质范文

无声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4-04-17 20:25:02 查看人数:71

无声的世界

无声的世界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652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共有248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原来,有一次吕嫣寒感冒,高烧不退,妈妈就给她吃了链霉素钠,万万没想到,这次吃药却把吕嫣寒送到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吕嫣寒的童年是在无声中度过的,然而可爱的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7岁那年,吕嫣寒被妈妈送到了聋人学校,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多才多艺似乎是每个聋哑孩子的共同特征,吕嫣寒也是如此。在6岁的时候,吕嫣寒就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而且还曾获得过“巨人杯”全国青少年书法绘画大赛第二名。童年是快乐无邪的,因为童年充满了纯真和想象,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上的残疾开始在吕嫣寒的心灵上笼罩起一片浓浓的阴影,她开始讨厌学习,讨厌与小伙伴交流,讨厌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一时间,她的天空变得阴沉沉的,上课走神儿,成绩直线下降。作为吕嫣寒的班主任,张楠老师也发现了她有些不对劲儿。原来,刚上初三的吕嫣寒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迷茫和失望。初三是一个分水岭,是就业还是升学,吕嫣寒真的拿不准主意。张楠老师及时找吕嫣寒谈心,给她打气,并且帮她“出谋划策”――“在这个人才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聋哑人就业非常困难,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或是在专长方面发展才有出路……”当时,吕嫣寒的成绩很一般,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非常困难,可吕嫣寒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于是张楠老师问她想不想在篮球方面发展,没想到,吕嫣寒欣然答应了。

想发展篮球特长也不是件容易事,张楠老师叮嘱吕嫣寒先做好吃苦的准备,自己练习,以便等待时机,因为每年省奥体中心都到基层来选苗子,张楠老师期待这个机遇能垂青吕嫣寒。也许老天真的怜悯这个不幸的女孩子,两个月后的一天,省奥体中心的领导真的出现在聋哑学校的校园里,他们耐心地观看了吕嫣寒表演的各种运球动作和命中率较高的投篮,连连鼓掌。考核在紧张有序中结束了,吕嫣寒也累得满头大汗。就这样,吕嫣寒通过了考核,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

2005年6月,吕嫣寒在张楠老师的陪同下去辽宁省奥体中心篮球队报到。“那天,是我认识嫣寒以来看到她最高兴的一天,她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拽着我的手连蹦带跳。”张楠老师微笑着说。

进入奥体中心以后,吕嫣寒除了坚持正常的训练外,自己还买了一些篮球书籍和光碟,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她觉得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起初的半封闭生活让吕嫣寒感到不适应,除了和几名与自己遭遇相似的聋哑人进行手语交流外,她就一门心思埋头“苦练”。汗水顺着她的脸颊一点一点地滑落下来,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而且腿和胳臂有好几处被擦伤,这对于一个年仅16岁的小姑娘来说的确难以承受,可是吕嫣寒却始终微笑面对,似乎在飞转的篮球里,她找到了人生的快乐与幸福。由于表现突出,一个星期后,教练任命吕嫣寒为队长,无形的鼓励又让吕嫣寒增强了自信,“我一定不能让教练失望” 。

入队不久后,吕嫣寒很快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2005年7月,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聋哑人篮球赛在锦州举行,经过队里严格的选拔,吕嫣寒与其他四个姐妹组成强有力的团队参赛。在赛场上,吕嫣寒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技压群芳,率队一举夺得冠军。这是吕嫣寒参加比赛第一次获奖,站在领奖台上时,吕嫣寒激动得哭了。紧接着10月在新疆举办的2005年度全国青少年聋哑人篮球锦标赛上,吕嫣寒代表辽宁出征,在与全国近30个代表队的激烈角逐中,吕嫣寒再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这一次,她所在的辽宁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吕嫣寒好像忘记了残疾给她带来的不幸,相反,此刻的她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2006年9月12日,对吕嫣寒来说又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因为她接到通知,要去云南参加集训,并准备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的聋哑人篮球比赛(本次比赛由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 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主办)。吕嫣寒一听,喜出望外,她还从来没有去过云南,更没有参加过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可兴奋之余吕嫣寒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她刚想打退堂鼓,教练对她说:“嫣寒,你怎么了?想临阵脱逃吗?你可是队里的主力啊!关键的时候就看你的了……”顿时吕嫣寒的脸唰地红了,低着头跑回教室收拾行装,准备全力应战。

无声的世界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3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59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无声世界

鸿雁外语学校四年级 程靖涵

早上,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把我从美梦中拽了出来。唉,如果这是个无声世界就好了,就不会打扰我的休息了。没想到,想着想着我竟然真的来到了无声世界。

哇,这里真是太静了,一点噪音都没有,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走进这个世界,我开心极了!玩耍时,不小心把花瓶打破了,正在为吓得不知所措时,妈妈回来了,看到碎了的花瓶,开始批评我。可我却听不到任何声音,我心中暗暗得意:这无声世界可真不错!晚上,头一沾上枕头,我马上就进入甜美的梦乡,因为再也没有任何打扰我的声音了。这回可好,早上没有什么声音来吵我,没有闹钟“叮叮叮”的声响,没有妈妈叫我起床的唠叨,没有各种吵闹的叫卖声,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每个周末,我都能睡到自然醒,在作文课上,再也听不到楼下大铁桶“砰砰砰”的落地声了,无声世界真是好啊!

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就比如说话吧,还得用笔和纸来交流,如果实在不想写,那就看口型,可也太累了,有的人吐字不清,口型不正,谁知道他说哪国话啊!来到小河边,水流确实是在欢快地流着,可从前那种“叮叮咚咚”的美妙呢?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歌声!看来,无声世界也不是尽如人意啊!

慢慢地,在无声世界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感受到了一种死气沉沉的郁闷,让人心里无比的恐惧,似乎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一样。

无声的世界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8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30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一)聋生具有独特的世界观及心理特征

由于听力的欠缺,也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受教育程度的欠缺等,部分聋生会表现出幼稚、思维简单等特点。这部分孩子大多内心有自卑的一面,但隐藏得很深,如果不是强烈的刺激,一般不会表现出来。他们内心孤独,认为自己与别人交流不方便,不愿过多麻烦别人,对周围发生的事也觉得无所谓;有些聋生从幼儿时期起,由于家长过分疼爱,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维,表现得比较自私;少数聋生幼儿时期引导较差,在某些环境中表现得极端自我,把老师分成几类,认为只有顺从他们意愿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才是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的;个别聋生接受负面影响及负向教育较多,极端自私,在心理及行为上处处设防,与别人不相容。聋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学校必须认真对待与把握,及时处理。要教会聋生自我调节情绪,引导聋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聋生的心理辅导甚为重要

现代生活节奏快,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使现代人的情绪多变,心理负担加重,心理容易失衡。周围人的这些表现,使聋人也深受“感染”。比如,聋生在求学、择友,以及毕业后择业中,都会出现不少困扰,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因为,聋生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同类归属感,加上听说缺陷给他们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沟通带来极大的障碍,难辨是非,更容易落入非法犯罪分子的手中,被胁迫利诱,参与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团伙的活动,给社会、家庭带来伤害。

另一方面,应关注聋生的网络迷航现象。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学习方面常常“以目代耳”,加上生理上的特点,往往难以与周边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内心比较孤独的部分聋生,最渴望能与同龄伙伴进行交流,当这种愿望一旦在网络上得到满足,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加强聋生上网的正确指导,提高聋生对网上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迷航现象发生。因此,学校、学生家长应加强聋人的心理辅导,正确引导,防患于未然。

(三)发挥手语的育人功能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手语的育人功能,用一双会“说话”的手,传授知识,传授感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优美的姿态和娴熟的手语,向学生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最终回归主流社会。

“手语”为聋生了解世界、接受信息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通过灵活的双手所比画的固定图式,传情达意,相互沟通。正是这双会“说话”的手,把聋人群体与世界紧紧相连。

老师不仅要会用手语生动、准确地传递信息,还应是一个善于洞悉聋生内心世界的贴心人,积极帮助聋生融入社会。

无声的世界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1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03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我从生下来就是个不能说话的孩子,也从不通过其他方式表露我的情绪与意见。

第一次去幼儿园,我不知道厕所在哪里也不敢问人,就在角落里不声不响地坐着,直到湿了裤子,被所有小朋友取笑;第一次去同学家吃饭,她母亲夹了很多辣的菜给我,从不吃辣的我低着头全部吃光,我的味蕾在那一整天都处于麻木的状态。我不知道怎样表达我的喜欢和不喜欢,母亲说你可以摇头或者点头啊,你可以敲打东西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啊,可是我还是学不会。在寒冷的夜里我宁肯抱紧怀里的小熊缩成一团,也不会去向寄宿学校的老师要一床被子。

第一次单独出行是12岁那年的夏天。我从沈阳去北京,父亲送我上了火车,朝我摆摆手就离开了。我坐在最下层的卧铺位上,傻傻地抱着手里的书包,心里很害怕,却尽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放心让我一个人去北京的姑姑家,而且在这次出行之前我从未坐过火车。

那时的火车每个包厢里是六张卧铺,都是陌生的面孔。我的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下铺和中铺的脸孔。对面是一个三十多岁戴眼镜的男人,中铺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面色偏黑,看着就让人觉得害怕。他们漫不经心地聊着天,像所有旅途中遇到的人一样。一会儿戴眼镜的男人拿出一袋苹果分了一个给我,我打着手势推辞着。他很憨厚地笑:“小姑娘,放心吧,我的孩子也和你差不多大。”我拿着苹果对他笑笑。中铺的男人漫不经心地瞟了我一眼,我总觉得那样的眼神有些阴郁,心里觉得怕,放下苹果又缩回铺位里,只盼时间快些流转。

夜来的时候,车厢里的灯变得昏暗,大家早都已经睡了,有人开始打鼾。我想睡又不敢睡,只盼着时间快点过去,这样的远行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煎熬。终于,支撑不住迷糊起来,突然感觉到有只手在我胸前抱着的包包里翻动,于是我惊恐地坐了起来,看到了那个戴眼镜的男人。我用愤怒的眼神望着他,双手捏紧薄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一瞬间就要哭出来。上面有人在咳嗽,他略有些惊慌,坐回到原位,却还是死死地盯着我,眼神不再和善,在暗夜里看过去,总是让我想到凶恶的狼。这时的我如同浮在寒江里即将溺水的人,身体不停地颤抖。出门时母亲告诉我如果有事情可以去找乘务员,可是此时我的大脑已经一片空白,我甚至不敢爬下床走过那条黑暗的走廊,但又怕他一会儿还会过来。

睡在对面中铺的男人不知道几时醒的,他爬下来,对我说:“姑娘,叔叔和你换一下铺位可以吗?我夜里经常起,在上面有些不方便。”我点点头,抱着我的包爬了上去。那一夜,是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夜,黑暗中我始终睁着眼睛,不敢睡去,而和我交换了铺位的叔叔在我原来的床铺上发出匀称的鼾声,他一次也没有起身去过厕所。东方微微露白,我的双眼才感到沉重,似乎光明才能让我感到些许安全,于是渐渐睡去。

醒来的时候,是那个叔叔在轻轻地摇我,他喊我起床,说就要到北京了。他的眼神清澈,如窗外刚射进来的晨光一般明亮。那一瞬,我在他身上闻到了父亲的味道。

下车的时候,他陪我在站台上等候接我的姑姑,那个让我感到恐惧的戴眼镜的男人从我们面前走过,我甚至没有胆量再看一眼。我指着远远走来的姑姑笑了,他也笑了,然后说再见。

我很认真打了一个手语,说谢谢。他竟然也回了一个手语给我,我看懂了,他在说:“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觉,不要沉默。”

那一夜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对父母讲过。也许他们一直以为那一夜我根本不可能遭遇什么危险。大人对于危险的感知不一定比小孩子灵敏,只是小孩子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

那个打手语的叔叔,我始终记不清他的样子,戴眼镜的男人那狼一样的目光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两个陌生的人,给了我对于社会的第一个辨正的认识。

只一夜的时间,我好像从一个无声的沉默世界跃到了另一个有声的广阔空间。从此,在人群里,我慢慢学会了去表达自己,表达我对别人的赞同也表达我对别人的反对,表达我的喜欢也表达我的厌恶。在所有有可能变成危险的威胁面前,我不再沉默,我学会用我声带中最原始的喑哑声线来保护自己。

而对这个有声的世界的认知,是一个陌生人用一句无声的手语教给我的。

无声的世界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2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00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从前,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小刘,男,他聪明活泼、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可偏偏是个爱惹事生非的孩子。课堂上或课下,有他在我就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显然,他成了我重点关注的对象,批评、训斥也理所当然成为家常便饭。现在我就举几个有关他的事例:a例:他刚入学的时候,我校有一位老师见他淘气可爱,和他说了句开玩笑的话,没想到在这位老师防不胜防的时候,这孩子拽住这老师的领口,一拳上去就打在了这位老师的嘴上。当时这老师的嘴角就出血了,眼泪哗哗直流……事后这孩子也便成为老师们批评教育的对象。b例:英语课上,他也总是丑态百出,老师给学生教学“蜡笔”这个单词的发音“crayon”,老师领着学生练习发音“crayon”,他却在一边阴阳怪气说:“瞌睡,瞌睡”,逗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让英语老师哭笑兼非。c例:有一次,我上一节数学活动课,让同学们玩“3人抢椅子坐的游戏”,第一轮活动开始,请他们小组的 3位同学上台表演,当裁判员喊“停”的时候,他没有抢到“座位”,此时,他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冲上去就给抢到“座位”的同学便是一脚,然后气冲冲的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嘴里唠叨着满腹的怨气,×××该死……当时我见了,气愤到了极点,过去便是一顿训斥,没想到这孩子却给我来一句,“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当时我只觉得自己全身出汗,头昏脑胀,不知所措。就这样,在一次次暴风雨过后,我曾多次把他请回自己的办公室,我和他谈学习的重要性、和他讲父母供他读书不容易,希望以此感化他,他也频频点头。本以为他会痛改前非,可没想到他依然一如既往,怎么办?为何我这“理”的指,拨不动他“情”的弦?

我翻阅了许多有关资料,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灵:“人世间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是心的疏远。最大的鸿沟是什么?是心的隔阂。”

我忽然领悟到自己对小刘批评失败的症结所在。的确,我对他在班级的表现是如数家珍,但他心里在想什么?我一无所知,难怪他会被我“越教越远”。

我决定对症下药,从“心”开始把他拉近。我从同学哪里了解到他平时特别喜欢玩“片片”的游戏。首先抓住他喜欢“玩”的特点,课间我和同学们一起同他玩同他一起玩“片片”的游戏。并且我把和同学玩赢得的片片全都给了他。其次,利用课间时间主动找他聊天、谈话。给他讲一些童年趣事听。也给他买一些他喜欢的水果吃;他的头发脏了,我就把他领会办公室给他洗头发。在课堂上,我常关注他的一言一行,课上精心准备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去回答,回答对了,我就及时的去表扬他,并给他奖励一些他喜欢的学习用品。渐渐地他的目光“粘”上了我的身影,违纪频率也有所下降,看来我的“糖衣政策”发挥了功效。 接下来便是“ 攻心”政策。为了更好地把握他的心思,我对他进行了几次家访,了解到:小刘本是个乖巧的孩子,从小父母外出工作,他便留守到爷爷身边,可他却由此形成了一个心理疙瘩:认为是父母不要他,再加爷爷奶奶对他百般依顺于是他任性、淘气。便想方设法干坏事,想以此引起父母的重视。我想解铃还需系铃人,便通过小刘爷爷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向他们汇报了孩子的情况,并请他们给小刘打电话说明一切。一天,我把小刘请到办公室,帮他分析了情况,孩子的心理疙瘩解开了!从此以后他一有什么心事就和我分享,有时还“邀请”我批评他,此时我才深刻体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正含义。

我很庆幸当初自己能及时改变教育策略,现在看着他那灿烂的笑容无邪的身影,我深刻意识到我们应走出批评即“训斥”的误区,不要以居高临下、斩钉截铁、吹胡子瞪眼睛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们弱小的躯体下包裹着一颗单纯而又丰富的心灵,这心灵里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心弦呢?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去思索去探究,而不是妄加训斥,否则只能使学生委屈、逆反、疏远。

教育从“心”开始,用爱的琴弦去拨动孩子的心灵,以爱心和智慧点亮孩子无声的世界。

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第七小学 朱智萍

二一三年十月十日

无声的世界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87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8分钟,共有265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论文摘要]音乐的生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乐音、声音结构和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其中乐音是其最终的直观呈现方式,由和谐的声音构成,乐音可以追溯为声音结构并最终来自于创作和聆听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音乐结构是音乐声音的特定构成方式,旋律结构和节奏是其最主要的声音结构方式,其中节奏是声音有规律的重复,旋律体现为特定节奏中声音的横向联系。主体对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可以分别落实为主体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和对于生命时间流逝的感知。西方音乐基本生成于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生成和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与关注密切相关,当人们专注于生命时间的流逝并将这种时间之延续和天地节律相统一,则世界便是一种音乐化的世界,在此音乐化的世界中方能实现“大音希声”、“无声之中独闻和”。

一、乐音、乐体和乐本

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一个相对游移和难以归纳的概念,几乎和时间一样难以把握,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于音乐各个方面的界定和廓清。本文拟将音乐分为乐音、声音结构和主体感知方式这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与此相应的是乐音、乐体、乐本这三个概念。它们既是音乐存在的三个层面,同时也是音乐生成的不同阶段。“乐体”和“乐本”借鉴了修海林先生的两个概念。修海林先生用“乐本”和“乐体”来界定中西方音乐的存在方式,指出中国的音乐观是“乐本论”,而西方音乐观本质上是“乐体论”。本文将延用这两个概念,但将“乐本”和“乐体”两者既作为中西音乐横向区别的概念,同时也用来借以描述音乐的不同生成阶段,并着重在乐本这一层面讨论中国音乐本源于对世界的音乐化感知。总体而言,西方乐体说是建立在对于世界空间运动之表现和模仿之上,这一点孙群星在其《音乐美学的始祖——<乐记>与<诗学>》一书中已经有所论述:“西方自古希腊,重视生成、重视物质、重视事物的内部结构,这对音乐来说就导致了对其动机、结构、乐汇、主体、乐段及各种结构、各种题材探索肇端。”。中国的音乐生成则基于人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

西方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汉斯力克指出:“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以上着重号原作者加)音乐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就是和谐的声音,一切音乐作品都是通过和谐的声音呈现于世人的。“和谐的声音”是音乐中的声音要素——乐音,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节奏使得声音有序化。乐音是音乐最显而易见的层面,也是乐本和乐体的外在呈现方式。在乐音背后使其获得“和谐”的是有规律的声音运动形式:“音乐的内容就是音乐的运动形式。”严格说来,音乐的内容就是哆、唻、咪等七个音符,而其形式就是它们的组合方式,支撑着这一美丽的音乐世界的,是声音背后的音乐结构——乐体。音乐结构就是音乐作为审美客体的组合方式,因而我们对于乐音的分析从音乐基本结构要素——节奏和旋律开始。

在众多音乐因素中节奏是最具有公众性的。音乐美学对节奏的研究成功地表明,节奏的内在原因是人的呼吸,外在原因是四季交替以及天体有规律的运行,因此节奏作为一种形式,简言之是一种有规律的重复。它的先验性与时间的先验性共在,如同人生来就在时间之中,人生来也就在节奏之中。对于人类知觉而言,无论是时钟所反映出来的时间,还是由最初四季光阴的变化而反映出来的时间,从来没有无节奏的时间。节奏是先验的,所以也是可以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感知的,同时在其它诸音乐元素中是最具有公众性的因素:“节奏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地、几乎是从生理上感染广大听众:鼓声甚至可以从情感上感染完全不懂音乐的人。”正因为如此,节奏可以对公众起到协调作用,增加一项活动的统一性,即使现在,劳动中的人们还以一种或简单或复杂的节奏来协调动作。由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民歌如民间乐府、民谣等民间诗歌创作是最具有节奏感的,事实也是如此。民歌永远有一种最简单的节奏,同时简单强烈的节奏对于多数人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感染性甚至煽动作用。

对于旋律,黑格尔指出:“旋律是音乐的最高的一个方面,即诗的方面。”如果说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而旋律则是最本质意义上的音乐要素。旋律就是乐音在时间中的延续方式:“音高的横向线性关系(或曰‘继时性连缀关系’),是旋律构成的重要因素。”时间的延续及其延续方式是旋律得以呈现的全部奥秘,其中时间的延续方式则决定于节奏与调式。旋律使得音乐中的时间关系不再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碎片,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人类思维而言,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体验是经验性的,而时间作为一种有节奏的延续而言是先验的。因而,对于人类而言,旋律本体必须同时是先验的和经验的。因为是先验的,所以旋律对于人有天然的感染力;因为是经验的,在旋律响起的时候,总会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节奏和旋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作为时间的横向联系,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形式,更是一种声音在时间过程中的延续方式。对于音乐从声音延续方式到运动形式的还原,我们就从对音乐化声音的考察进入音乐存在方式的考察,也就是对于“乐体”的考察。节奏的运动方式就是重复本身,或者是一个事物的反复或者交替出现的过程,而旋律就是一个事物在时间中的绵延方式,包括重复和变化两个基本要素。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旋律的可预料性和不可预料性。无论旋律或者节奏,音乐中的诸要素无疑统一于主体对于世界的感知,空间物体之运动和时间之流逝是中西音乐得以产生的不同主体感知立足点。

西方音乐美学的主流是建立在乐体基础上的自律论,其代表人物是汉斯力克的总体思路,即为:音乐是一种运动方式,同时这种运动方式是自律的、客观存在的,和主观情感以及感受方式没有必然联系。自律论者对于音乐形式的考察到此为止,布朗针对音乐和文学的差别指出:“如我们所知道的,音乐和文学都是以声音为手段诉诸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的,不同的是音乐是自律的,而文学必须求助于自身以外的意味。”但是当音乐自律论者,比如,当布朗说音乐“诉诸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的时候,音乐的自律性就立刻变得可疑起来。说到底,音乐不可能是无所依赖的,至少它必须依赖于人类的心智,否则对牛弹琴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在音乐接受过程中形成期待心理,同时变化则使整个音乐过程变得精彩和出乎意料。声音无规律的变化或旋律之延续无主导动机,则其声音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果声音的连续无基本统一的音程或音高,便是噪音。正是具有统一音程和音高的声音过程变化和重复的交替,改变了音乐时间的性质:因为重复,所以我们在体验瞬间中感受到现在、过去、将来的共在;因为变化,我们才能体验到瞬间中的现在、过去、将来的流逝。前者为音乐提供单纯的先验形式因素,或者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合目的性因素,而后者则以前者为基础,为音乐提供个性以及情感因素,使单纯的目的性显现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首先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艺术,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在物理时间中瞬息的生灭,同时在心理时间中绵延不绝,因此,音乐是时间艺术——这已经成为美学界的公理。对于这一点,苏珊·朗格提出过不同看法:“在传统意义上,‘时间艺术’一词不仅运用于音乐,而且运用于文学、戏剧和舞蹈,而在一种比传统意义更本质更重要的意义上,即一种明确的感觉时间意义上,音乐也被称为‘时间艺术’,在这里,‘时间艺术’针对‘空间艺术’而言。音乐在上述两种意义上都被称为‘时间艺术’,这种含混不清在哲学上危害无穷,因此,我把艺术区分为造型艺术和发生艺术,而一概避免使用‘时间艺术’的提法。”(以上着重号原作者加)其实,将“时间艺术”改为“发生艺术”其混乱程度一点也没有减少,不仅仅上面所说的文学、戏剧、舞蹈是发生着的,现实世界中从主体到客体几乎没有什么不是在“发生着的”,乃至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当然,这和苏珊·朗格所归纳的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大乐与天地同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宇宙运动便造就了诸天音乐。世界是发生着的同时世界可以是音乐化的,看起来将音乐定义为“发生性”的艺术可以成立,但是于事无补。造型艺术同样可以是一种“发生着”的艺术。如果说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东西,而造型艺术所表现的常常是正在发生的一切——那在发生过程中被形式凝固的一瞬。为了避免以上种种的纠缠不清,我们不妨动用奥卡姆的剃刀,沿袭传统,以时间存在为音乐定性,这将永远是给予音乐的最恰当的定位。音乐,由时间中出发,在时间过程中呈现自身,同时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归于沉寂。当然,时间本身不是艺术,音乐也不仅仅是以物理时间为质料的艺术形式。音乐之所以被称为时间艺术,是因为它利用声音对时间作出合乎规律的处理,比如音乐的节奏和音程使时间分为长短不一的时段,利用旋律使时间个性化、空间化。可以说,音乐就是调动一切声音形式,使世界以及在时间中生存的人本身凸现出来,这里的“时间”准确地说不是物理时间,而类似于胡塞尔的“本源性时间”、海德格尔的“存在的不断展开”或柏格森的“绵延”。因此,将音乐叫做“发生艺术”不如将之称为“时间化艺术”,这样,既避免了在“时间艺术”这一称呼中音乐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混淆,同时也强调了音乐是在“时间”中“发生”着的,同时是“发生”过程中的“时间”,而不是别的。“时间化艺术”与“时间艺术”相比,在强调音乐的时间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它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存在:时间并不是音乐实体,而音乐不过是对世界的时间化观照与呈现。相对而言,文学则是“发生着的”语言化艺术;舞蹈是“发生着的”形体化艺术。

当节奏和旋律被从声音节奏还原为运动形式,并且这种运动形式进一步和主观感知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就进入音乐形式最本质的存在——乐本。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对于“乐”的认识和界定,作为情感概念的“乐”(le)和作为审美客体的“乐”(yue)的共同性,使得我们对于音乐的主观性一目了然。这已经走向了音乐形式主义如汉斯立克等人的反面。音乐的存在并不会停留在西方音乐形式主义的界定上,就中国音乐生成而言,它根植于人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康德、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的时间哲学,可以为中国音乐生成之现代阐释提供佐证。

二、人对世界的时间化感知

中国古代的“乐”,并不简单等同于西方和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概念,“乐”在先秦时期的形态是诗、歌、舞合一,诗歌是“乐”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形式,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宗教手段,不仅仅是“通伦理者也”,同时也是人与神交流的工具。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于“声”和“音”、“乐”之间的微妙差别分别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声”、“音”、“乐”这几个概念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处于不同的审美层次。

据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著作《礼记·乐记》记载: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

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威羽旄,谓之乐。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可见,西方的“音乐”这一概念,尤其是以汉斯力克为代表的形式主义音乐理论所指的“音乐”,仅仅相当于先秦的“音”,而不是当时的“乐”,当时的“声”主要是指自然之声,即“声成文”。中国原初形态的“乐”在形态上是诗、歌、舞一体,但是其本质不仅仅是美学形式,而是人对于世界的音乐化倾听。正因为如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可以在天体的运动中聆听到天地的乐曲。和西方音乐形式的自律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中西方是把音乐放在不同的根基上来谈论的,本文对于音乐的界定基于“乐体论”这一中国特定的音乐方式。本文所提到的“乐”这一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含音乐的声音层面、运动方式和结构方式,也包括音乐的主体意向性方式——“生于人心者”。

《礼记·乐记》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面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就是说,“乐”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声音之存在要对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影响,才能实现为“乐”。音乐只有为听者所感知,并且将之和感知主体的人生经历相联系,才能够成为乐,音乐是人成就的。音乐的真正本体就是那个无言的音乐形式本身,这里的形式不是音乐作品存在的个别形式要素,而是音乐创作和接受主体对于世界的感知形式,是主体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的确,就客观存在方式而言,音乐是声音艺术;就音乐的呈现过程而言,是时间的绵延;就音乐主观感知方式而言,音乐是时间艺术。西方之音乐是由对于客观世界运动的观察和模仿切入时间并呈现为时间过程的,而中国则是由对于生命之流逝得以体悟。当生存主体专注于生命之流逝,当聆听到时间源源不断地涌现并成为往事,我们的生命便已经充满旋律以及由此而来的感动。就音乐和诗歌而言,这种时间意识就是在茫茫无边的时间过程中,以特定的形式将过去、现在、未来编织为可以辨识的统一体。如此,已经流逝之时间成为可追忆的,现在成为正在体验的,而未知的成为可预料的。曲式是这一封闭时间的基本样式,其中可预料的重复时间点和可预料的重复样式形成坐标轴,从而使得封闭的体验时间统一流,成为可直观的审美客体。如此被体验到的音乐的时间过程就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经验过程,它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连贯的生命体验流。这种对于时间的感知是由个体独自担当,可以通过表达和体验而为“人所共知”,进而超越生命个体。对于音乐而言,节奏和旋律的重复与变化是音乐实现这一转换的重要手段,它们采取在体验流的某一阶段重现时间过程中的某一点,正如时间过程中的生命,不断重复也不断改变,以此来体现时间的动态模式,以及动态模式后面的永恒的寂与静。正所谓:“乐之为观也,深矣。”(《吕氏春秋·音初》)

这里涉及到的音乐不仅仅体现在声音的流动上,同时也通过生存空间以及空间意象的展现与消失体现出来,这同样落实于对时间流逝之感知。的确,时间以及时间的流逝都是不可见的,存在主体通过其外在空间物象与生存环境的变化与流动,得以体验到时间的涌现以及消失。乐本作为主体存在方式就是对生命过程的感知以及反思。“运动在音乐中可以通过被听见。音符的相对高低在乐音的运动中建构了一种听觉空间,并且如果一些特征通过具有y运动姿态的形式表达了情绪x,则我们也可以从音乐作品中的y这一运动姿态中体会到情绪x。”事实上,在毕达哥拉斯提出诸天音乐的时候就已经涉及到空间运动,而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也是在人类广袤的生存空间中实现的。“太乐与天地同和”就是对于诗歌一切音乐元素的还原以后将触及到的,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在这一层面上,诗和音乐抵达思。

音乐作为本源性时间的直观形式,产生于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意向性方式,它根植于人们的时间形式之中。在康德哲学中,相对于空间这一外感形式而言,时间是先验的内感形式,当它关注于自身的存在状态,尤其是对于死亡这一必然状态有所关注的时候,它就不再是物理时间,而是本源性时间。正如胡塞尔指出的:“每一种新的开始的体验都必然有时间上在前的体验,体验的过去性是联系被充实的。然而每一现在的体验也具有其必然的在后边缘域(horizontdesnachher)而且它也不是一空的边缘域;每一现在的体验,即使是一正在终止的体验绵延的终止位相,必然变为一个新的现在,而且它必然是一个被充实的现在。”(正如胡塞尔在人类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过程中,不断用音乐作为例证,我们在对于音乐的分析中,也不得不借助于胡塞尔的时间理论,虽然胡塞尔的理论难免有些晦涩。)这种本源性时间形式不仅仅为音乐提供了存在方式,同时也是音乐的观照方式,在此“诗意的栖居”中,产生深刻的诗歌和音乐情绪。《乐记》也指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此处“物”作为时间对象而获得感人的力量。对于时间的本源性体验,使得此在本身在纷繁的生存境遇中始终都有所忌惮,海德格尔用“忧”和“畏”来反映这种面对死亡的存在者的心态。它转化为音乐情绪就是中国音乐美学一直强调的音乐审美境界之一——“悲”;同时也是尼采原始痛苦的客观和主观根源。这种存在结构,不仅仅使存在者永远停留在“忧”的情绪状态中,同时,它也为存在者提供了“乐”与“无畏”的可能,这正是中国儒家和道家面对死亡的共同心态。正是死亡使我们如释重负纵身大化,对于“道”的体悟使得人类体验到“大乐与天地同和”;也正是因为死亡,我们不必为任何一个微小的举措而负担永恒的后果,因而有生存态度上的“无畏”,并且在这种“无畏”的选择中体会到“大乐”,这就是庄子“鼓盆而歌”,“无言而心悦”的直接原因。若干个自我感知主体的终结,总是伴随若干个新的生命之诞生、成长、体验,如此生生不息,正如一个声音的消失总是伴随另一个声音之响起,世界正是这样以一种音乐的方式延续着。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直接导致了诗歌和音乐的存在,因而它也自然而然地从一种观照形式转化为音乐形式,“忧”与“乐”也因而成为本源性时间提供给我们的最根本的情绪。因此,对于本源性时间的感知结构,也体现为本质意义上的音乐形式,这就是乐的内在规定性——乐(le)和外在显现——乐(yue),作为主观感知方式和客观存在方式的两个方面。同时,个体生命的终结所产生的“悲”和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所产生的“乐”也是音乐情绪的两个方面。音乐之展开,正来源于生命体验主体在忧和乐的辗转中获得异常丰富的可能性。这种情绪的被体验是音乐和诗歌发生的动力,“忧”与“乐”根植在中国的诗歌与音乐情绪的最深处,并且难分彼此。本源性时间的存在结构与感知结构成为诗歌和音乐的共同逻辑起点,通过先验音乐形式或先验音乐性意向方式,诗、乐、思三位一体。

无声的世界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6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30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潺潺的溪流,轻快的鸟鸣,喧闹的汽笛,优美的旋律……这些东西我们每天都能听到,但却毫不在意,有时甚至还有些厌烦,似乎他们的存在是那样的平凡,我们的享用是如此的天经地义。

但,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假如有一天,失去了这些恩赐后,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他们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

有些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们屈于命运了吗?

没有!

在他们的世界里,虽然无声,永远都是寂静的,没有任何杂音;静得可怕,静得让人咬牙切齿。但在他们的词汇中,却从未害怕过,认为那是一种难得的静谧。

那天,我们科艺班观看了聋哑学校学生们的表演,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感触。仔细一想,要是哪天我突然听不到一切了,是多么的可怕啊!但是那些小弟弟小妹妹们却如此开朗,走着模特步,跳着欢快舞,脸上笑魇如花,那样是多么可爱,多么阳光。

无声的世界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49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很多次,都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撞击!

似乎相信都在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里,贴近,熟悉!

其实,在我们短短的人生中,很多时候,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无声的世界 怎样?

纯牛奶般的!永不停息。

无言的双眸,流淌着一分一分对生活的向往。

他的眼神,无比纯净的,像刚下的雪,不忍心踩踏。

沉默,不代表没有生命力。

有人在无声的世界里活得很自在,胜比有声世界的人!

这就是,沉默的生命力。

在无言的煎熬中。只有沉默,代替一切。

…………

无声的世界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4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07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人工电子耳是一种利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重度或完全失聪患者听力的医学装置。该装置能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纤维,从而产生听觉,让患者听到声音,学会或恢复语言交流。20年前,为赶超国际听觉技术的先进水平,黄俊生教授10年理论探索, 10年精心研制,呕心沥血、无悔付出,在人工电子耳技术及耳科领域取得了多个世界第一,开创了中国耳鼻喉领域的崭新局面。

与人工电子耳领域结缘

黄俊生, 1934年5月10日生于嘉义,196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现任长庚大学教授、长庚医院耳鼻喉可教授、财团法人黄俊生电子耳基金会创办人兼董事长王永庆董事长捐赠大陆人工电子耳(人工耳蜗)负责人等多项职位。黄教授对耳鼻喉科方面的疾病有独的药物与开刀治疗方法,(如中耳炎、梅尼尔氏病、人工电子耳等);同时对相关临床与基础医学的研究,亦有着相当丰富的论述与成果,发表国际期刊sci七十多篇,为国内与国际知名的耳鼻喉科界权威;其中人工电子耳更是由他于1985年首度引进台湾并以之命名,因而有国内“人工电子耳之父”的美誉。

当他还只是一位学生时,黄俊生教授就已经与耳鼻喉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耳鼻喉的研究更问世不久,黄俊生教授就对该项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他就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的耳鼻喉研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黄教授于1993年携带植入人工电子耳(人工耳蜗)病人到北京及上海做示范拜访,让大陆医师对人工耳蜗产生信心,打开两岸医学交流,在此期间他呕心沥血,不分白昼,废寝忘食的工作与研究,不仅仅为耳鼻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截至目前已为超过五百名重度听障的大小朋友们开刀植入,为他们重新打开进入有声世界的大门,能与正常人一般能听能说,给无数病人带来极大地欢乐与幸福,此外,他的理论研究也非常的系统与完整,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几十余篇,并发明开刀治疗梅尼而氏病之黄氏引流管,申请专利几十余项,成为国内电子耳最具经验与技术之权威医师。

技术一步步地提升

从对耳鼻喉研究理论发表开始,研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人工电子耳成了黄俊生教授毕生追求的目标。理论往往先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黄教授先后创立了基础的理论,并成功地运用到了实践,不仅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我国在耳鼻喉领域的研究工作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多数的听障患者都是由于听觉毛细胞先天发育不良或受损,一般助听器只有单纯放大声音的功能,因此语言辨诚能力受到影响,特别是高频听力无法有效提升。然而人工电子耳的基本理论是在耳蜗内植入电极越过发育不良或受损的听觉毛细胞,将声波转换为电波后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再传至大脑,所以效果比助听器更好。最早在1790年volta首先发现电流刺激耳朵会产生听觉,1957年djourno等人开始将金属线放入聋人的耳蜗,并用交流电刺激,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研究正式萌芽,1972年house与urban研发出单频道人工电子耳,而1984年澳洲的clark等则研发出核式(nucleus)22个多频道人工电子耳,在许多前人的基础上,黄俊生教授于1985年首度将人工电子耳引进台湾,其人工电子耳是以多频道为主的,电子耳效果的好坏,与频道的多寡关系不大,而取决的因素在于语言处理策略(processing strategy)对讯号处理的速度,因此,黄教授的人工电子耳研究的成果,不仅仅克服了先前仪器的缺点并研发了自己的独特之处,电子耳植入技术的一步步提升将打破了传统的助听器的弊端,更为耳鼻喉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造福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40年来,黄俊生教授从未间断对理论的研究,他的许多研究理论体系为耳鼻喉领域的研制铺平了道路,开拓了新的视野。实现人工电子耳大规模造福于人类是黄俊生教授多年的心愿。几年来,从理论到实践,从样品试制到推广应用,一步步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为了不辜负台塑企业(台塑企业是台湾最大的企业集团)“王永庆董事长”老人家的信任与托付,让王永庆董事长的爱心落实于全国的每个角落,让台湾的王爷爷在大陆家喻户晓。黄俊生教授不惜艰难与困苦为大陆大量人工电子耳(人工耳蜗)之捐赠项目奔走于福建安溪、北京、厦门等大陆各地大医院,安排人工电子耳植入事宜,并邀请有植入耳经验的医师进行合作,同时跟卫生部、中国残障人联合会合作推展此捐赠工作补助贫穷听障小孩,使无数的的残障儿童走出无声的世界,享受这绚丽多彩的世界。人工电子耳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耳鼻喉研究领域的层次,将打破无声世界的僵局,迎来一个的新时代,让爱心遍布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无声的世界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67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211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妈妈为我复婚,把爱和希望的种子植入女儿心中

25年前一个瑞雪纷飞的日子,我降生在大连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小时候的我不哭不闹,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乖女孩儿。3岁半那年,我的幸福家庭突起变故,先是父母离婚,接着,我发高烧用药过敏,导致了我的听力出现严重问题,后经医院诊断:我的听力只有64分贝,比普通人弱三倍,并且我的双耳可能会永久失聪!

我的妈妈徐增芳,为了我,跪在地上恳求医生:“能不能做移植手术?我愿把我的鼓膜和听力神经移植给女儿,宁可叫我聋了也要换回女儿的听力!”医生告诉她世界上没有这种手术后,妈妈还不死心,她领着我跑遍大半个中国,先后采用了十几种治疗方法治疗我的耳聋。

眼见病情发展不可逆转,为了在我双耳永久失聪前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妈妈决定与爸爸复婚!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最难忘的三个月,我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在爱的春光里。一天晚上,妈妈领着我去广场散步。我跟着跳舞的人群、踏着音乐的旋律,有模有样地扭动着小屁股,周围的人都围着我看,并不时地拍手叫好,妈妈也惊奇地瞪大了眼睛。也许,恰恰是在我临近无声世界的边缘,一种爱的旋律,使我突然间对充满魅力的音乐、舞蹈产生了灵光一现的强刺激,从此,这种刺激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成为植入我大脑和机体中的最活跃的细胞,并伴随着我的生命繁衍、成长……

三个月后,我的双耳完全失聪。妈妈开始训练我读唇语,通过观看口形与人交流。培养这样的语言能力难度极大,有时为了学一个词、一句话,妈妈会让我反复练习成百上千遍。当时,亲朋好友和邻居都觉得妈妈太狠心,我也对妈妈的训练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可是,妈妈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我尽可能地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走出伤痛和自卑阴影,朝着梦想的殿堂出发

我7岁时,该上学了,但几所学校都不肯收我,妈妈就去当年自己的母校找校长求情。校长曾是妈妈的班主任,她破例收留了我。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特别懂事、用功的孩子,因为我不想让人瞧不起,不想让妈妈为难。可是,上到四年级的时候,由于听不见,我学习实在太吃力了,老师只好说服妈妈,把我送进了盲聋哑学校。

眼瞅着我变成了一个聋女,爸爸对我彻底心灰意冷了,此时,他已申请到一个生育指标,他一心想和妈妈再生个男孩儿。但妈妈为了全身心地照顾我,坚决不同意再生孩子,于是,家庭大战再度爆发。看到爸爸对妈妈摔盆摔碗,看到他频频与别的女人幽会,我的心都要碎了!

不久,爸爸和妈妈再次离婚,他彻底地遗弃了我。那一次,我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有一天,我偷偷地给妈妈写了一封遗书:“亲爱的妈妈,我活到今天已感知足,您对女儿的爱胜过海洋,您对女儿付出的太多太多,女儿不想再拖累妈妈了,就让女儿来世再报答您的大恩大德吧……”

留下遗书,我爬上了六楼平台。就在我闭上眼睛准备纵身跳下去的时候,突然被一双手紧紧地抱住了。回头一看,救我的人正是妈妈!那天晚上,妈妈坐在我的床前,静静地守候了一夜。第二天,妈妈用“唇语”告诉我:“孩子,你要在生活中学会坚强,坚强可以帮助你战胜一切困难和不幸,可以让你活出自信,活出洒脱,活出快乐!”

妈妈的这番无声的语言,振聋发聩!我对妈妈说:“妈妈,您放心吧,我会学会坚强的,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

父母再次离异后,家庭生活如雪上加霜。此时的妈妈给了我双倍的母爱,这种爱让我在过早地体验生活的艰辛中学会了感恩。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00多元,她把全部的花销尽可能地全部用在我的身上,而她自己则能省就省,她常常一个月也不吃一次肉。中午我在学校吃2元一份的盒饭,偶尔菜里有肉,我舍不得吃,剩下一半带给妈妈。每当这时候,妈妈总是说:“玲玲,妈就喜欢吃素菜,以后不要再带了,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那时我已经10多岁了,对舞蹈的痴迷也与日俱增。学校的舞蹈老师发现了我的特质,对我开始进行重点培养和精心辅导。大概我对舞蹈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吧,尽管我听不到一点儿音乐,但却会用手指从音箱中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所以,每当我和着音乐跳起节奏明快的舞蹈时,一般人都不敢相信我竟然没有听力。为了我,妈妈硬着头皮借来一大笔钱,给我买了一台电脑,让我可以看着音乐曲线练舞。舞蹈让我忘却了生活中的一切忧愁与烦恼,每天我都废寝忘食地跳,如饥似渴地跳,如痴如狂地跳……妈妈是我的第一观众,从她欣赏的眼神里,我跳出了一种自信、跳出了一种陶醉、跳出了一种成就感。

我15岁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一件非常时尚、漂亮的舞裙。我正担心这件衣服会不会花掉家里的很多钱时,妈妈指了指立柜旁边的那台缝纫机。原来,这件漂亮的舞裙是妈妈耗费心血精心缝制的,为的就是今天送给我一个惊喜!

从1岁到15岁,我每个生日几乎都是妈妈陪着我过的。妈妈对我的生日格外重视,每次她都精心地准备,有时虽然只是几枝蜡烛、一只小蛋糕、一件小礼物,却叫我从中读懂了什么叫温馨、什么叫幸福、什么叫母爱。

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高中还未毕业,我就参加了工作――在开发区一家合资企业当质检员。2003年春天,我从电视上看到大连房屋模特队公开招聘的通知,不禁砰然心动。

“妈妈,我想去报名参赛!”我的想法让妈妈很为难。妈妈知道我从小就有一个舞台的梦,可是,模特队从来不招收聋哑人,她怕我因为听力而被刷下来经受不起打击。我猜出了妈妈的心思,坦然地对她说:“妈妈,我只想去试一试,选不选上并不重要。”妈妈最懂女儿的心,她领着我走进了报名现场。工作人员用惊喜和欣赏的目光打量着我,赞不绝口地对妈妈说:“您女儿的身材、长相、气质非常出众,绝对是理想的人选!”这时,妈妈将我的情况如实相告,恳求道:“她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是,非常渴望能参加比赛,给我女儿一次机会吧!”工作人员被妈妈的真情所打动,把我的特殊情况报告给大赛组委会。次日,大赛组委会正式下达通知:破例同意我参加房屋模特队的选拔,并且免收我所有的报名参赛费。

接到这个通知,我和妈妈相拥而泣。我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遇,非常刻苦地参加训练,一路闯关夺隘,顺利地通过了预赛、复赛,冲入了决赛圈。

决赛那天,市残联的负责人亲临现场为我助威。鉴于我的特殊情况,评委同意我在口才表演环节选择跳舞。随着一阵快节奏的音乐响起,我随节奏跳起了动感十足的现代舞。跳舞是我的长项,也是我的童年梦想,跳着跳着,我仿佛又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沉浸在我走进无声世界之前那段无限美好的记忆之中。观众和评委都被我的舞姿和充满生活真情的舞蹈语言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最终我荣获了房屋模特大赛惟一的特别奖,同时,获得价值1500元的奖品。

从此,我随这支房屋模特队参加了大连市各市区县近百场业余演出,不仅积累了舞台经验,而且更激发了我对舞蹈和舞台表演艺术的自信与追求。

静悄悄的舞台上,女儿给妈妈一份特殊的报答

2004年5月,我入选大连市中山区残疾人艺术舞蹈团,参加助残日的文艺演出活动。舞蹈老师刘燕华从几十名跳舞的女孩子中,一眼就发现了我。几场演出之后,刘老师郑重其事地找我谈了一次话。她动员我放弃现有的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舞蹈事业。然而,要我下这样的决心实在太难太难。因为那时妈妈已经下岗,她在家中办了一个小卖部,每个月只有微薄的收入。我的那份工作,对这个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我本该多为妈妈分忧,怎能把自己的那份担子又压在妈妈那孱弱的肩上呢?

妈妈看出了我的心事,在她再三催问之下,我只得如实相告,并且说:“妈妈,我不会辞职的,我要好好工作,帮妈妈撑起这个家!”岂料,妈妈却说:“玲玲,你应该专心致志地去跳舞,舞蹈是你的生命,你只有活在舞蹈之中,你的生命才有意义。你不要总牵挂妈妈,只要你全身心地去努力,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安慰!”

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妈妈替我下了决心,选定了方向。我把对母爱的回报,化作刻苦训练的巨大动力。在刘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舞蹈成绩突飞猛进,在2005年的全市舞蹈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我心中一直隐藏着一个“目标”,说出来都会吓自己一跳,那就是要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其实,这个目标是刘燕华老师帮我定下的。早在2003年,刘老师就受中国残联的委托带领一位大连选手参加在捷克举办的“第三届世界聋人小姐大赛”,由于是首次参赛缺乏经验,最终这位选手与前三名失之交臂,只捧回一个“最佳魅力小姐”奖。自从发现了我这块“璞玉”,刘老师便把摘取世界聋人小姐大赛皇冠的希望之宝押在我身上,正是在她的精心指导和热忱鼓励之下,三年来我一直默默地不懈地朝这个目标努力着。

在我各项准备条件日臻成熟的时候,2006年夏天,我收到捷克聋人协会给我发来的参加2007年世界聋人小姐大赛的邀请函。这将是我惟一的参赛机会,时年25岁的我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第二年就超龄了。我和妈妈还未来得及高兴,就被四五万元(人民币)的参赛费用惊得手脚冰凉。要知道,这笔钱对于我家不啻于一个天文数字!

妈妈不想让我的希望落空,在那段日子里,她四处奔波为我借钱。看到妈妈人整个瘦了一圈儿,我非常心疼。

在妈妈的努力和好心人的帮助下,2007年6月24日,我得以在刘燕华老师的陪伴下飞抵捷克首都布拉格。长这么大第一次远行、第一次出国,对我来说,一切都异常新鲜,可是,我无心欣赏异国风情,婉拒主办方安排的各种娱乐活动,专心致志地做参赛前的各项准备。

初赛是所有选手在捷克的8个城市做巡回表演。我在8个城市的巡演中展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泳装秀、晚装秀、裘皮秀,我的表现都是最吸引眼球的。

进入决赛的头一天晚上,由于兴奋和紧张,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我担心影响第二天的决赛成绩,一直不肯服用安眠药,可是,越是紧张、担心就越是睡不着,一种莫明的苦恼和烦躁包围、折磨着我。我翻身起床,拨通了家中的电话。我知道妈妈一定守候在家中。按照出国前约定的“暗号”,拨完电话号码后,我在心中默数十个数,然后开始说话。此刻,我虽然听不见妈妈的声音,但是,我分明能感觉到妈妈那熟悉亲切的气息。撂下电话,我的心里平静了下来,之后的时间里,我仿佛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睡得格外香甜。

7月14日,第七届世界聋人小姐大赛总决赛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拉开帷幕,进入决赛圈的共有19个国家的选手,我和另外18位佳丽在如潮的掌声和闪烁的镁光灯中款款走上舞台。台下,中国驻捷克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许多当地华人和留学生代表都为我热烈地鼓掌助威。

这是一次吸引世界目光的群芳斗艳。在服装展示环节,我把一名模特的良好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之间,时而俊秀飘逸、时而华贵端庄、时而轻松随意;进入才艺表演环节时,我在极具民族特色的世界名曲《梁祝》的音乐背景下把我最拿手的《化蝶》之舞跳得曼妙绝佳。一曲终了,全场观众用聋哑人的手式――高举双手,叉开五指晃动手掌――发出长时间的“掌声”,评委给出了最高分。在回答问题环节,由于其中一个评委使用的是捷克当地的手语,我没有立即领悟,出现了一点儿失误,但是,我灵机一动,立即用跟翻译临时学会的捷克语配合手语大声地说:“感谢捷克共和国和大赛组委会给我提供的参赛的机会,我喜欢布拉格,因为这里和我的家乡一样美丽!” 我的捷语答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且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台下的观众先是震惊,继而晃动双手热烈为我“鼓掌”。

随着19国佳丽选手才艺表演的结束,大赛进入到白热化的评选阶段。

主持人首先宣布了最佳魅力小姐;然后是第三名,第二名。看着几个外国的美丽姑娘微笑着手捧鲜花头戴水晶冠,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

时间在焦虑和渴望中一分一秒地过去,当主持人用捷克语宣布“大赛冠军是25岁的来自中国的4号选手鲍庆玲”时,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在场的所有中国人都忘情地欢呼并拥抱在一起,为我,也是为了一个中国姑娘的胜出而感到欣喜和自豪!

无声的世界

原来,有一次吕嫣寒感冒,高烧不退,妈妈就给她吃了链霉素钠,万万没想到,这次吃药却把吕嫣寒送到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吕嫣寒的童年是在无声中度过的,然而可爱的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7岁那年,吕嫣寒被妈妈送到了聋人学校,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多才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无声信息

  • 无声的世界
  • 无声的世界71人关注

    原来,有一次吕嫣寒感冒,高烧不退,妈妈就给她吃了链霉素钠,万万没想到,这次吃药却把吕嫣寒送到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吕嫣寒的童年是在无声中度过的,然而可爱的她并没有放弃 ...[更多]

优质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