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优质范文

生物钟

发布时间:2024-04-17 10:49:01 查看人数:74

生物钟

生物钟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11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6分钟,共有117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为什么燕子会远涉重洋迎春而来?为什么大雁会成群结队地在深秋南飞?为什么桃花三月要吐艳?为什么桂花八月会飘香?

原来,一切生物――从“视而不见”的微生物至高等生灵,体内都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构,这就是生物钟。我们人体也不例外。

它时刻在运转

人体的生物钟,每时每刻都在运转着。请看:有些人根本不用闹钟,早晨也能按时醒来,前后不过相差几分钟。有个科学家在地下40米的地洞中生活了205天,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确定时间的仪器,结果他仍然保持着正常的作息时间。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神经细胞每隔九十分钟就活跃一次,而在“活跃期”的想象力也就特别丰富。人类体温的周期性变化通常是:早晨2~6时最低,以后渐渐上升,下午5~g时达最高峰,在这以后便逐渐下降,前后可相差1℃。人的呼吸则日快夜慢,血压晨低晚高。人体细胞分裂的速度晚上要比白天快得多。由于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最多,因而喜欢睡觉的孩子往往就长得比较高。在一年四季中,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在冬季最强,夏季最低。血液二氧化碳的结合力,冬天又比春天强些。

人体的生命节奏也会随月盛衰。妇女的月经周期即为一例。此外,在本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人体有二十三天的体力盛衰周期和二十八天的情绪波动周期。之后,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尔弗累特・泰尔其尔,又发现人体有三十三天的智力波动周期。当人们处于这些周期的前半段时间,就会感到体力充沛、情绪饱满、头脑灵敏,若处于后半段时间,则往往感到容易疲劳、烦躁不安和比较健忘。

对双生子的研究

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特,早就注意到病情与出生年月有某种关系。现代的意大利遗传学家和双生子学家格达博士,通过对一万五千多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单卵双生子往往在同一时间患病和死亡。例如,1975年5月22日夜,英国有一对66岁的单卵双生子因忠心肌梗塞,几乎在同一时辰死于两地医院。又如,有一对单卵双生子同在44岁做了甲状腺外科手术;另一对又都在63岁患上了恶性贫血,等等。为此,格达博士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时间遗传学。他认为,基因不仅能携带和传递生物信息,而且能携带和传递时间信息,它也是一种生物钟。从受精卵植入子宫壁的一刹那开始,这生物钟就开始运转起来。相同的基因有着相同的生物钟。由于单卵双生子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遗传特征的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是“同步”的。这就是他们有可能同时患病或死亡的原因。

与健康的关系甚大

最近,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摩尔・伊德等研究人员,发现下丘脑中的一小串神经细胞,是控制人体睡眠和觉醒的生物钟所在地。倘若这群神经细胞遭到了破坏,那么人就会睡眠失调。可人体的其它生活节奏,如体温变化等则不受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如果把猴子的生活节奏打乱,它就容易得心脏病。人们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与生物钟吻合时。也才能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一些周期性疾病,如周期性发热、周期性腹痛、周期性关节痛等都与生物钟有关。它们发作时症状异常明显,间歇时却和健康人毫无二致。例如有个患震颤麻痹症的妇人,平时她的手和脚都强烈地震颤着,但每晚九时左右,这些症状都能暂时消失。

再者,许多疾病的轻重变化,与生物钟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心肌梗塞者多为夜间发作,因为此时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升高,容易使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发病。夜间发哮喘病的也比白天多,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晚上体内能抑制过敏的化学物质处于低潮,而促使哮喘发生的化学物质却正值高峰期间的缘故,临床上还发现,病人咯血往往发生在早晨和晚上6~9时;传染病人最可能的死亡时间是在早晨5时半左右,这时正是人体对细菌毒素最敏感的时间。

科学家近来发现,小白鼠身上的癌细胞早上增生速度最快,傍晚次之。研究者在清晨5时,即癌细胞繁殖的高潮到来前给一些患癌症的小白鼠服抗癌药物;而给另一些患癌症的小白鼠在傍晚5时服相同剂量的药物。结果是前者症状好转,效果良好,后者却依然如故,毫无疗效。

同样的是,心脏病人对药物洋地黄的敏感性,清晨4时大于平时40倍。若在早晨7时使用抗组织胺的药物,药效可保持15~17小时,但到下午7时用药,药效就只能维持6~8小时。

众所周知,在脏器移植方面,排异反应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现在发现,人类肾脏移植的排异反应节律一般为7天,在一天之中,肾脏移植的排异时间以夜间的可能性较大,掌握这些节律,就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安排手术时间和治疗方案,使之取得较好的移植效果。

想方设法改变生命的时刻表

有的科学家认为,似乎有一张时刻表预先规定了生物寿命的长短。例如,寿命为so年的鸡,体内的细胞就分裂25次;寿命为三年的小白鼠,体内细胞分裂12次,人体细胞每隔2.4年便分裂1次,分裂50次便停止了,据此推断,人的寿命应是120年。这一理论给人启示:假如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来延长细胞分裂的间隔时间,或给予某种药物来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岂不可以使人们延年益寿吗?

据研究,有种章鱼眼窝后面的一对腺体上有生物钟,到一定时候,它会分泌一种激素,造成自身的死亡,因而人们把它称之为“丧钟”。通常,雌性章鱼在排卵7周后即“寿终正寝”。但是如果切除其中一个腺体,即使不吃东西也可延长寿命一百多天。要是两个腺体全部切除,寿命则可延长9个月。

生物钟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3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06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天人合一的生物钟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物钟规律,二是患病与发病规律。

首先,什么是生物钟规律呢?中医很早就认识到气候与疾病的关系,讲究“天人合一”、“四季养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与节气有密切关系:一年四季中,冬季心肌梗死最多;一天之中,早晨心肌梗死最多。

据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莫尼卡”方案在北京74万自然人群中十年监测的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与气温呈明显的逆相关,即气温越低,发病越高。气温曲线与发病曲线呈镜面对称。每年一月份天气最冷,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也最高。每当寒流侵袭,还会有相应发病小高峰,其规律性非常明显。

在一天之中,则以早晨为高发期,不论急性心肌梗死还是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都有一个“晨峰”现象。在北京某医院一组连续两年的5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研究中发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组中,早晨5―6点发病最少,7―8点是5―6点的2倍,8―9点是5―6点的3.1倍。美国的一组报告中,早上时段的急性心梗发病占了总发病量的40%,所以这段时间被称为“魔鬼时间”。北京的观察还发现,在老年组中,冬季(11月――次年2月)心梗发病占全年总数的42%,而其余三季占58%,也就是说,冬季发病率比其他三季平均高出43%。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气象生物钟”现象呢?根本原因是人类600万年来长期自然进化,“日出而作”的结果。早晨,旭日东升,人们从睡梦中觉醒,大脑思维开始活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分泌增多,血黏度上升,生理代谢活动增强,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心脏活动增强,使原已有病变、供血不足的心脏雪上加霜。如果再加上早晨时间紧迫,用力排便,以及进餐活动或情绪变化,很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造成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如果我们能注意冬季早晨的养生,这一额外增高的心肌梗死发病因素就可以有效预防。

疾病与诱因的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分两个过程:一是基本病变,即病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了病变,严重到至少一支主要血管狭窄70%以上,就会发生稳定心绞痛。这个过程是个十几年、几十年的缓慢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动脉硬化是起源于少年,植根在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的慢性病理过程。据人群体检结果显示,40岁中年人约60%已有冠状动脉斑块,60岁已达80%以上。但这些并不可怕,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有动脉硬化斑块,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只占其中极少一部分,约1‰。可怕的是第二个过程,即诱因,指突发病变,就是说斑块包膜脆弱或有炎症,在血流冲击下,表面损伤或破裂可以在短短的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形成血栓,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其中,最可怕的是突然用力、大喜大悲、大惊大恐或酗酒,可以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心律失常,冠脉痉挛而于瞬间猝死。在“莫尼卡”研究中,北京200余猝死病例(一小时内死亡者)中,有18%的死亡发生在30秒钟内,发病之快,迅雷不及掩耳,令人措手不及。其原因大多是与此有关,而这些都是可预防,可避免的。

这两种心肌梗死发病过程的预防措施有所不同;

生物钟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95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一、生物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729年,法国科学家将一种白天叶子张开、晚上闭合的植物,从室外搬到地窖中,结果发现,在没有光照的地窖中,叶子开闭依然同室外一样。19世纪英国科学家将不同时间开花的植物组成一个时钟,看着花开花落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或许这就是生物钟最早的发现。科学家指出,人类最熟悉也最普遍的生物钟莫过于日起劳作与夜间睡眠。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将人关在没有阳光的地下室里,每天吃饭的时间派人去送饭,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生物节律每天向后飘移1~2个小时。当不定时送饭时,这种节律更是向后飘移至27个小时左右。这说明人体内的生物钟并非都是24个小时,它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晚睡晚起,他的生物钟就可能多于24个小时;喜欢早睡早起的人,生物钟往往少于24个小时,由此判定,生物钟是生活习惯使然。

那么生物钟是遗传的,还是后天适应环境获得的?为解开这个谜,在过去的50年中,人类做过很多科学试验。如对某种叶子“昼开夜闭”的植物给予8个小时的光照和8个小时的黑暗,试图如此循环改变植物的生物节律,结果却发现,一旦植物回到自然环境,树叶开闭马上返回24小时的节律;专家们让老鼠在15个小时黑暗和15个小时光照的节律中生活,繁殖了25代,当25代鼠辈子孙回到地面时,它们的生物钟也马上返回到24小时的节律,这充分证明了生物钟的遗传特征。同时,人类还发现各种环境因素能够调节生物钟,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线。实验证明,光周期的改变,能引起生物钟的改变,而且在24小时内不同时段的光刺激能使生物钟向不同的方向调节。因此可以说生物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生物节律变化的作用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肌体内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都是相互衔接和相互协调的。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而晚间只有50~60次,若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呼吸和新陈代谢同样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钟同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的是同昼夜变化规律关系最为密切,同时它还与社会活动相关联。如果你上班时间从每天早晨8 时而改为6时,生物钟就会逐渐适应这一变化;季节变化对肌体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季节,因气候的冷暖交替,人体机能就会产生不平衡现象,所以在季节变换时期,心血管疾病、溃疡病、呼吸道疾病和感冒等都容易发生或加重。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生物钟医学中有一个概念――非同步。它犹如钟表内尺寸不同的齿轮,当齿轮相吻合时摆针就会不停地运动,当齿轮出现故障时机械就产生毛病。我们坐飞机到不同时区旅游也是一个例子。假如我们已经习惯了晚上10时在家里休息睡眠,如果换了地方,改变了时间,人就需要重新适应,否则,就会感到疲倦、工作效率低下、头痛、精神紧张、周身不适,这一切都可称作不同步。非同步会导致肌体产生种种故障,易患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溃疡病等。同样,人生病之后,肌体内也会出现非同步。经常出现非同步,对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三、利用生物钟防治疾病

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心率、血压、体温等体内一切生命活动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与消亡都呈现24小时的节律。生物钟不但体现于大脑内,而且反映在血液循环、内分泌和各种分泌的功能中。各器官的生物钟调整所需时间不同,一般睡眠两三天就可调整过来,但体内分泌与循环系统的生物钟却需要两三周的时间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国际旅行期间会出现内分泌改变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证明,生物钟紊乱可引起人的身体疲倦、血压波动、精神无法集中、胃肠道消化紊乱等很多不良反应。经常失眠的人更容易因生物钟紊乱带来精神或躯体的疾病。如果我们能完全研究出生物钟的工作原理,找到生物钟在体温、血液中的标志,就能以此了解体内各种代谢情况,从而控制生理行为。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很多相关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指导设计最佳治疗方案和服药时间。由于人在新陈代谢中有24小时节律,所以,很多药物只有在某段时间使用最佳,因此根据这个规律用药,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节省开支。总之,开展生物钟的研究,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防治疾病及延年益寿均有重大意义。

四、拨正生物钟健康有保证

生物钟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0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99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某一段时间里精神状况良好、体力充沛,而过了一段时间,既没有生病也没有受到什么挫折,却感到精神不济、腰酸腿软。这很可能是人体的生物节律在起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体力等的好坏。

其实,各种动物的生命都有固定的节律即生物节律,它总是像时钟一样准确,所以人们又叫它“生物钟”。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当然也毫不例外地受“生物钟”的支配。早在189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尔曼・斯沃博达就开始探讨人的生物节律的现象,发现人的体力变化和疾病有23天的周期性,心理变化有28天的周期性。后来,德国科学院院长费里斯又用大量的测算数据,有力地支持了斯沃博达的发现。大约在1920年前后,奥地利因斯布鲁斯大学教授阿尔费德雷・特切尔在研究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日期的关系后,发现人的智力活动呈现出33天的周期变化。

除了体力、情绪、智力周期外,人体的血压、体温、心跳、脑电波等都有明显的周期性。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人体生物节律已有100多种。比如,凌晨4点是婴儿出生的高峰时间,而早晨4~7点之间又是人的死亡高峰时间――这都是与人体生物节律有关。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生物节律是由高潮到低潮,又由低潮到高潮,有规律地、周期性地波动着。由高潮期向低潮期过度或由低潮期向高潮期过渡的日子,称为临界日。在临界日里,人体的协调能力差、情绪不稳、体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是发生事故、疾病甚至死亡的危险日,因此,临界日又叫危象日。两个或三个临界日重合时,称为二重危象日或三重危象日,此时人体状况更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都证明,86%的肝癌患者死于低潮期和临界日。

有些医学家推断,某些情感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生物钟”发生误差造成的,如能加以调整,便可消除或减轻症状。他们还倾向于认为,人体的细胞分裂复制周期和人的寿命,都是由“生物钟”左右的。另据报告,早晨4~7点之间,心脏病患者服用毛地黄,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效果最佳;而在上午9点钟,服用镇痛药普遍效果极佳。

生物钟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48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有规律的生稍大方式和合理的生活安排会从生理上帮助宝宝建立生物钟。长此以往,宝宝会自觉地知道这段时间应该做什么。

1、试着让宝宝睡个整夜觉。有些婴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还不够完善,正常的生活规律尚未建立,对白天黑夜没有时间概念,白天呼呼大睡,晚上戏耍不止或哭吵不宁,这就是因为生物钟搞错了。对这种“夜啼郎”,在排除饥饿、缺钙、蛲虫等疾病后,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把生物钟拨回来。晚上不要逗引他,避免使之过度兴奋;在临睡前换上千爽的尿布,并让他尽量吃饱;在夜里不要给你的宝宝换尿布,除非他拉大便了,因为换尿布时的手忙脚乱会把宝宝打搅醒。还有,卧室灯光不要太亮,光线保持柔和微亮,不要和宝宝玩或者说话。到了半夜要是宝宝哭吵,不要把他抱起来哄,只要轻轻拍拍,哼一些小夜曲,便能使他安然入睡。千万不要把他彻底弄醒,否则他会加剧哭吵。还要提醒各位妈妈,夜里喂宝宝喝奶的次数越少,宝宝越容易重新睡去,所以不要宝宝一醒来就,忙着给他喂奶。

2、固定喂奶时间。刚出生的婴幼儿除了睡觉时间,有很多时间都是你在给他喂食。所以,在喂食上也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有助手建立良好的生物钟。父母应该坚持定时给宝宝喂奶、喂水。白天不要看见婴儿一哭就抱起吃奶,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宝宝的精力只作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吃得过多除了障碍脑部发育,也有害于宝宝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肠疾病。有人曾说过:“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为乐天派或是厌世者。”胃病会使宝宝,优闷,不愉快、不幸福。而且,喂奶后宝宝容易睡觉,宝宝白天睡够了,晚上便不想再睡,这样也会影响宝宝健康生活规律的建立。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在确定宝宝每天的食量后,将足量的食物以适当、相对固定的间隔时间喂哺宝宝。

3、强化“日常作息程序”。在喂奶和睡觉前你可以做一些固定的事情或同样的游戏,这样形成每天固定的程序,一旦你再次做这件事情或这个游戏,也就是在提醒宝宝:“该喝奶了!”“该睡觉了!”例如:喂奶前抱抱小宝宝,喂奶后和妈妈安静地游戏,或者给宝宝洗个热水澡:再次拥抱,喂奶,然后入睡。这个“程序”每天循环进行,有助手宝宝形成稳定的生物钟。此外,白天,父母应充分利用声、光等良性刺激逗引宝宝,多跟他玩耍,放音乐听,这样晚上他便会因感到疲劳而熟睡。

如果宝珠宝店的生物钟已经打乱,而上述几招还又不到预期的效果,则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用一些镇静剂,经如扑尔敏,每千克体重每天0.36毫克,一天一次睡前用,连吃3天,便可以把“生物钟”拔转过来。由于镇静剂的剂量小,疗程短,不必担心这些小剂量的镇静剂会影响宝宝的脑发育,更不必担心是否会引起“成瘾”的问题。

生物钟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82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冬夏――一年事多是冬夏 人们常说“多事之秋”,其实从健康角度说,一年中最要警惕的是冬夏两季。有人称冬夏是“魔鬼季节并不危言耸听。严冬时节因寒湿挟杂、冰雪封盖,老人慢性病易复发,卒中频见,猝死骤来,除此之外一氧化碳中毒。感冒、冻伤亦常发,故老人难跨寒冬坎。夏季炎热酷暑,机体难熬骄阳燥风,常发生急性胃肠炎、外伤、食物中毒、溺水等。冬夏两季的病死率常比平时高出1.5~4倍,因此老年人度夏入冬,最要提高警惕。

月末――每逢月末烦事来 每个月末夜空欠明亮,每个月末钱包不再鼓胀,每个月末要做的事情无法再拖,每个月末欠债还钱理应当。总之,种种生活烦事内忧外患,都会逼得人气喘心躁,失眠梦多,疲累抑郁,焦虑不安,以致干扰生物钟,降低免疫力而易患抑郁症、癔症、自杀,或发生斗殴、盗窃等意外。做好生活、工作规划,做好心理调适,才能减少月末烦事的困扰。

周末――彩色双休日黑色星期一 双休日思想解放了,生活脱缰,作息多半无序,饮食饥饱无常,疲劳过度,精力超支,容易产生周末效应。有资料表明周末急诊多,病情较重,心梗,卒中。消化道出血、外伤等均比平时多。

由于双休日生物钟打乱,到了星期一则疲累不堪,无精打彩,常可见到旧病复发、新病倍增。有统计显示,星期一的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其他日子高,值得重视。

黎明――黎明从不静悄悄 夜阑入睡,黎明时分,许多人都认为此时此刻是一天中最沉寂的时段,谁知黎明从不静悄悄。此时人们梦浓睡酣,血压降得最低,血流变慢,血液变黏稠,因而易使脑血栓形成,发生缺血性卒中。同时,半夜如厕,朦胧离床,由卧而立,常因变动而致脑缺血,也易引起晕厥、摔伤或卒中。故每次起床动作需慢,头颈要缓转,亮灯引路,清醒才开步,才不会祸起黎明。

清晨――“晨峰现象”别麻痹

生物钟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0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55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有人把寿命比喻为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是父母赋予的遗传因子,另外两条边则是后天的环境因子。如果遗传因子优良,其寿命三角形的底边就长,再加上后天的衣、食、住、行、卫生、精神、气候、地理等等环境因子良好,则两条邻边也长,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应加大,就意味着寿命延长,反之则短。从这个三角形可以领悟到:底边―遗传因子固然重要,但两条邻边――后天环境因子的影响,也着实不容忽视。如何增大寿命三角形的面积,延长寿命,这正是探索生命奥秘的长期课题。

学习顺应生物钟的规律,防止过分疲劳、逆时而动,这对健康十分重要。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体的生物规律与自然的规律有着内在联系,这种表征人体生物规律的生物钟正常运转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保证。

人体一天中的各种生理波动如下:

1点钟:处于深夜,大多数人已经睡了3-5小时,由入睡期-浅睡期-中等程度睡眠期-深睡期进入此时的有梦睡眠期。此时易醒、有梦,对痛特别敏感,有些疾病此时易加剧。

2点钟:肝脏仍继续工作,利用这段人体安静的时间,加紧产生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并把一些有害物质清除体外。此时,人体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均放慢或停止工作,处于休整状态。

3点钟: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此时血压低,脉搏和呼吸次数少。

4点钟:血压更低,脑部的供血量最少,肌肉处于最微弱的循环状态,呼吸仍然很弱,此时人容易死亡,全身器官节律仍放慢,但听力很敏锐,易被微小的动静所惊醒。

5点钟:肾脏分泌少,人体已经历了3-4个“睡眠周期”(无梦睡眠与有梦睡眠构成睡眠周期),此时觉醒起床,很快就能进入精神饱满状态。

6点钟: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体温上升,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开始增加,此时机体已经苏醒,想睡也睡不安稳了,为第一次最佳记忆时期。

7点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入高潮,体温上升,血液加速流动,免疫功能加强。

8点钟:机体休息完毕而进入兴奋状态,肝脏已将身体内的毒素全部排尽。大脑记忆力强,为第二次最佳记忆时期。

9点钟:神经兴奋性提高,记忆仍保持最佳状态(第三次),疾病感染率降低,对痛觉最不敏感。此时心脏开足马力工作,精力旺盛。

10点钟:积极性上升,热情将持续到午饭,人体处于第一次最佳状态,苦痛易消。此时为内向性格者创造力最旺盛时刻,任何工作都能胜任,此时虚度实在可惜。

11点钟:心脏照样有节奏地继续工作,并与心理处于积极状态保持一致,人体不易感到疲劳,几乎感觉不到大的工作压力。

12点钟:人体的全部精力都已调动起来。全身总动员,需进餐。此时对酒精仍敏感。午餐时一桌酒席后,下半天的工作会受到重大影响。

13点钟:午饭后,精神困倦,白天第一阶段的兴奋期已过,此时感到有些疲劳,宜适当休息,最好午睡半小时到1小时。

14点钟:精力消退,此时是24小时周期中的第二个低潮阶段,此时反应迟缓。

15点钟:身体重新改善,感觉器官此时尤其敏感,人体重新走入正轨。工作能力逐渐恢复,是外向型性格者分析和创造最旺盛的时刻,可持续数小时。

16点钟:血液中糖分增加,但很快又会下降,医生把这一过程称为“饭后糖尿脖。”

17点钟:工作效率更高,嗅觉、味觉处于最敏感时期,听觉处于一天中的第二高潮。此时开始锻炼比早晨效果好。

18点钟:体力活动的体力和耐力达一天中最高峰,想多运动的愿望上升。此时痛感重新下降,运动员此时应更加努力训练,可取得好的运动和训练成绩。

19点钟:血压上升,心理稳定性降到最低点,精神最不稳定,容易激动,小事可引起口角。

20点钟:当天的食物、水分都已充分贮备,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速、敏捷,司机处于最佳状态,不易出事故。

21点钟:记忆力特别好,直到临睡前为一天中最佳的记忆时间(第四次,也是最高效时)。

22点钟:体温开始下降,睡意降临,免疫功能增强,血液内的白细胞增多。呼吸减慢,脉搏和心跳降低,激素分泌水平下降。体内大部分功能趋于低潮。

23点钟:人体准备休息,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0点钟:身体开始其最繁重的工作,更换已死亡的细胞,建立新的细胞,为下一天作好准备。

生物钟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19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2、生物钟的意义:

提示时间:指在一定的时间必须做的事,每次这个时间点,就会自动会想起这件事情。

提示事件:指当遇到某事时,生物钟可以自动提示另外一个事件的出现。

维持状态:指在作某一事时,能够使之一直做下去的力量。

禁止功能:是指机体某个功能或行为可以被生物钟终止。

3、生物钟的方向:

生物钟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5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75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用“生物钟”养生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这源于时间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时间医学”。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医名著《内经》就曾精辟地描绘了时间生物医学的雏模,提出了人体功能随月盈亏而变动,应四时变化而呈现阴阳消长,以及强调临床辨证论治必须遵循“因时制宜”的卓见。《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指出:“夫有百病者,多在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说:“朝在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实际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生物钟”。

我们的祖先没有停留在仅仅发现这些现象上,而是进一步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病人在一天内,对药物和针灸的敏感性也因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从而认识到用针或用药治疗必须掌握四时季节和一天的时序,选择最佳时间,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根据这一原理,不少医学家对人体一天内气血运行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人体12条经络的气血循行在一昼夜的12个时辰中,各有极盛和极衰的时候。在循行的过程中,随年、月、日、时、分的不同,在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上显现出周期性的开合、盛衰规律。祖国医学将这一规律应用到行针、用药、按摩、练功等方面,创造了在不同时间刺、灸不同穴位的“子午流注法”和武术中的“点穴法”。这是我国古代医学在“生物钟”方面的突出贡献。

生物钟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1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23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如果我们一直待在地下室,在没有时钟参照物的情况下,让我们按照生物钟的提示来作息,虽然过一两天后,我们估计的时间和实际相差并不会太大,但最终我们估计的时间会越来越延迟。这就是生物钟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调整了――其中的关键在于身体分泌的褪黑素。

褪黑素又被称为褪黑激素、松果体素,由脑内一个叫松果体的器官分泌,且分泌得非常有规律,有“体内安眠药”的美称。

褪黑素一般是晚8点左右开始分泌,随后分泌量逐渐上升。晚11点时它会迅速升高,凌晨2~3点时开始逐渐下降,早8点下降到最低点。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物钟周期。

褪黑素还受到光线的控制。光线弱的情况下或者夜晚,褪黑素分泌会较多。所以我们晚上睡觉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关灯关窗帘,因为只要眼球一见光,褪黑素就会停止分泌。

根据褪黑素的分泌周期,如果夜间经常开灯或者频繁活动,褪黑素的分泌被抑制,同时会影响到人体免疫功能。所以很多夜班工作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癌。

褪黑素除了能够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之外,还可以调整视察,纠正时差反应;可以抗衰老;它还可以祛斑、美白;可以抑制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的分泌,抑制细胞生殖,减少女性雌性激素紊乱从而诱发癌症的可能性等。

人们在40岁之前,一般并不需要额外补充褪黑素。处在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如果盲目服用含有褪黑素的保健品,甚至会抑制正常脑垂体的分泌,导致体内很多功能的退化。但在40岁之后,我们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呈下降趋势,这个时候进行补充则是必需的。

生物钟

为什么燕子会远涉重洋迎春而来?为什么大雁会成群结队地在深秋南飞?为什么桃花三月要吐艳?为什么桂花八月会飘香? 原来,一切生物――从“视而不见”的微生物至高等生灵,体内都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构,这就是生物钟。我们人体也不例外。 它时刻在运转 人体的生物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生物钟信息

  • 生物钟
  • 生物钟74人关注

    为什么燕子会远涉重洋迎春而来?为什么大雁会成群结队地在深秋南飞?为什么桃花三月要吐艳?为什么桂花八月会飘香? 原来,一切生物――从“视而不见”的微生物至高等 ...[更多]

优质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