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359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9分钟,共有224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按照惯例,中共中央将在明年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委、省政府已经在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水利部也已开展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厅党组十分重视水利长远发展的研究,把研究提出我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作为今年重要的工作目标。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思路、统一认识、全面部署,正式启动我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国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体制优势、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所面临的大环境。要把握这些发展基础、动力等的变化,研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编制水利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阶段,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明确“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省水利各项事业发展和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规划依据,是我们争取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各种保障条件进行肯定的最好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经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会更加深刻。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妥善处理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把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更加注重以改革促发展。改革和创新水利发展与管理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体制机制,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健全法制,依法治水,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全面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全面统筹协调。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关系。
第五,更加注重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根据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坚持民生为先,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保障问题。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解决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水问题,需要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围绕涉及规划思路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编制好水利发展规划。要下大力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改革措施和政策保障。
第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形势。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围绕我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等,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民生水利以及水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客观分析和评价江河防洪形势、水资源供求状况、水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新要求,找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水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确定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第二,要重视对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前瞻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水利发展方向及模式、水利发展目标、水利发展布局与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利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重大水利课题研究要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提高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规划编制所采用。
第三,要认真研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定规划思路和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调查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战略上提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既要切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体现浙江水利特色,在规划目标上发展创新。在制订水利工作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四,要合理安排规划布局和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和确定发展重点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好城乡、区域水利发展,特别要注重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突出水利问题。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要求迫切的突出问题,譬如沿海平原的洪涝灾害、杭嘉湖平原的圩区整治,要作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予以研究。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对策和措施是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内容。对策措施既包括各类工程建设措施,也包括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对策措施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要避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做深做实,力戒空话套话。一个好的发展规划,要深化到有论证充分的项目、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可以求绩问效的问责目标。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标准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
第一,要深入学习,提高规划编制的水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背景,有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做好水利“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提高对新的发展观和发展内涵的认识,提高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学习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深刻理解我省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布局。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强对规划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这次会议上,成立厅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由规划计划处负责归口管理,会同有关单位单位,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由厅有关处室、单位参与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全省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在今后召开的全省水利规划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
第三,广泛沟通,加强协调。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涉及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配合。在规划编制中,要及时了解水利部和省发改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了解相关行业部门的对水利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各地水利发展的重点和需求。要做好水利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衔接,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与已批准的相关水利规划相协调,特别要注重水利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引导、对农业农村的服务、对资源环境的保障。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专项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做到“上(上位规划)下(下位规划)统一,左右(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协调”。
第四,社会参与,集思广益。要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要采取开放式的规划编制办法,把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作为对水利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厅里将组成由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专家咨询组,发挥专家在规划编制、论证、咨询、审查等方面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08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3分钟,共有227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一、“十一五”规划出现的重大变化
(一)首次将计划改为规划
自1953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五年计划的定位、职能、特点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一五”时期国家正式将计划改为规划,体现了政府经济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表明规划的作用、性质和体制将面临迫切的调整。
计划改为规划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规划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尽量减少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指令性色彩。二是微观性向宏观性转变。规划主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领域,避免沉陷于烦琐细碎的微观领域。三是随意性向约束性转变。规划更加强调对政府、企业、投资者的约束功能,提高规划的规范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四是具体性向战略性转变。规划侧重于未来五年及更长一段时期的战略布局和安排,突出规划重点和特色,避免小而全和面面俱到。
(二)规划期限趋于灵活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体制运行的基本情况,各级总体规划应继续保持5年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基本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而且运行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一种惯性和节奏,保持5年一个周期也便于各级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但是各级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区域规划应根据规划的内容、主体和地区,在规划周期上灵活大胆地调整和尝试,完全不一定囿于5年。一些生命周期较短、更新换代较快的领域、行业,如信息、电子等高新技术行业,应制定周期2―3年、甚至更短更快的专项规划;而一些短时间内不容易发生变化的领域和产业,如生态建设、教育等,则需要制定周期8―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项规划。
(三)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不断建立完善
2005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逐步构建由国家、省、市县三级规划、总体、专项和区域三类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不断增强规划体系的全面完整性和科学合理性。国家、省和市县按照行政等级层次构建从上至下、从宏观到微观的纵向规划体系,力求各级规划的有机衔接;总体、专项和区域规划则是按照规划的功能和类型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横向规划体系,实现各类规划之间的分工和相互补充。规划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将促进政府管理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强调推行规划评估
“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强规划评估工作,不仅包括中期评估,而且包括期末评估,充分发挥规划评估对于规划的引导和完善作用。通过加强规划评估,为时机成熟时进一步实行规划责任追究制度奠定基础。
(五)探索开展区域规划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由总体、专项和区域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特别要加强打破行政区划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国家已经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开展区域规划的试点,目的就是统筹协调和安排两大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人才和信息共享等重大问题。在总结国家层面区域规划试点的基础上,鼓励和促进有条件的省市制定区域规划,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由过去单纯注重产业行业规划向产业行业规划和区域空间规划并重转变。
此外,规划的法制化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有效地保障了“十一五”规划最大程度地集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一)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将成为“十一五”时期贯穿始终的主线,体现在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保持既快又好的发展。发展又必须是科学发展,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五个统筹”,促进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型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立足于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必须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和层次考虑功能定位、资源配置、要素流动、分工合作和空间布局,最大程度地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获取经济全球化的收益,规避相应的风险。既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又要积极地扩大内需,优化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统筹考虑国内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的资源组合和市场分工,加快形成内外互动、开放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充分考虑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宏观层面,应结合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明确战略方向和重点,加快构建区域间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微观层面,应结合国家及省市政府“十一五”期间开展的区域规划,加强区域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关联配套、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等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板块之间分工协作和竞争格局的形成。
(四)体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性特征
“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处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这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一个基本前提。应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时期的桎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和提高各级政府驾驭和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快铁路、电力、航空、通讯等垄断行业和领域的改革,吸引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进入,促进产权多元化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切实从法律地位、银行信贷、财政担保、技术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加快国有资产向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集中,逐步退出竞争性、一般性行业和领域,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加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体系。
(五)高度重视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应加强土地、淡水、煤电、油气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总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2010年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为重点,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改革,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扩大利用境外资源性产品的规模和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沙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重点整治河流、湖泊等水体污染、废气及汽车尾气排放、固体废物、垃圾堆放等工业污染,合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力度,打造生态宜居生产生活环境。
(六)突出特色、优势和重点
应立足于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基础和特征,着重在规划中体现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利用特色获取持续的竞争力。注重挖掘和发挥地区动态比较优势,依靠比较优势培育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应确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领域和方面进行规划,一些并不迫切和关键的领域方面应少写甚至不写。通过突出特色、优势和重点,形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风格各异的规划,切实破除规划的“八股文”,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七)战略前瞻和量力而行兼顾
应全面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深刻和长远影响,积极做好我国承接产业转移和应对资本并购重组的准备;同时充分估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国内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巨大影响,确保各项规划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但是,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杜绝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立足于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确保规划量力而行和现实可行。
(八)连续稳定和灵活调整并重
应坚持以前规划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内容,修改完善已经不适应最新形势要求的内容,剔除那些被证明不正确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的内容,使得最新制定的规划建立在已有规划基础之上,但又超越原来的规划,增加了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亮点和内容。同时,规划的编制要留有余地,尤其在一些目标任务的确定上要保持灵活调整的空间,以备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急剧变化而要求规划进行及时的调整的可能,特别要充分应对类似石油涨价、sars、禽流感等突发事件带来的被动和冲击,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冲击和损害。
三、“十一五”规划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一)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政府职能应重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提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积极培育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的目标,这为“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理顺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方向。
(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指出,国有经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决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保持与国家经济命脉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控制力,着力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整体素质,而不是注重占领过多的领域、行业和规模、数量。其他大量的竞争性、一般性领域,放手让国内外各类投资者进入,大力培育不同规模、类型和层次的民营企业,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规模实力。国务院已经颁布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在准入领域、信息服务、技术扶持、信贷担保、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大胆放心进入和茁壮成长。同时,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法律、纳税、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成长。
(三)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但是社会进步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仍然是今后一定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对于扩大我国综合国力、解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特别是我国目前处于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0%的发展阶段,应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适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时期,国家将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切实解决不少地区因忽视社会进步而形成的“短腿”现象,从根本上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城镇化战略是“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促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十一五”时期,国家进一步提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群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中央又明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标志着统筹城乡、协调互动将成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特征。城镇化的推进应保持合理的速度稳步推进,避免城镇化的泡沫和无产业支撑的“虚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则应按照各地实际情况明确建设重点和模式,确定现实可行建设目标和任务,试点先行,逐步推广,量力而行,杜绝形成新的群众运动和形式主义。
(五)协调区域发展与控制地区差距的关系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空间管理的类型区域,明确今后将更加注重分区管理,避免简单武断的“一刀切”政策。而且提出建立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等在内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些都对我国自“九五”以来一直比较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十五”时期已经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将进一步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在“十一五”将迈出实质性步伐,浦东开发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进入加快发展阶段,这些都是“十一五”时期协调区域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时,国家将进一步控制地区差距扩大的势头,公平与效率兼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各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加大山区、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扶持力度,为区域协调、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六)自主发展与借助外力的关系
充分引进利用世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实现自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充分利用和依靠外力加快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把加强自主发展、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放在突出位置,摆脱长期依赖国外和受制于人的状况。“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为今后我国加强自主发展指明方向和要求。
(七)稳步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61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19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今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四个年头。按照惯例,中共中央将在明年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委、省政府已经在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水利部也已开展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厅党组十分重视水利长远发展的研究,把研究提出我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作为今年重要的工作目标。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思路、统一认识、全面部署,正式启动我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国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体制优势、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所面临的大环境。要把握这些发展基础、动力等的变化,研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编制水利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阶段,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明确“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省水利各项事业发展和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规划依据,是我们争取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各种保障条件进行肯定的最好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经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会更加深刻。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妥善处理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把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更加注重以改革促发展。改革和创新水利发展与管理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体制机制,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健全法制,依法治水,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全面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全面统筹协调。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关系。
第五,更加注重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根据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坚持民生为先,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保障问题。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解决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水问题,需要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围绕涉及规划思路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编制好水利发展规划。要下大力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改革措施和政策保障。
第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形势。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围绕我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体目标准确把 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等,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民生水利以及水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客观分析和评价江河防洪形势、水资源供求状况、水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新要求,找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水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确定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第二,要重视对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前瞻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水利发展方向及模式、水利发展目标、水利发展布局与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利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重大水利课题研究要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提高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规划编制所采用。
第三,要认真研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定规划思路和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调查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战略上提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既要切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体现浙江水利特色,在规划目标上发展创新。在制订水利工作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四,要合理安排规划布局和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和确定发展重点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好城乡、区域水利发展,特别要注重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突出水利问题。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要求迫切的突出问题,譬如沿海平原的洪涝灾害、杭嘉湖平原的圩区整治,要作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予以研究。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对策和措施是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内容。对策措施既包括各类工程建设措施,也包括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对策措施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要避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做深做实,力戒空话套话。一个好的发展规划,要深化到有论证充分的项目、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可以求绩问效的问责目标。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标准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
第一,要深入学习,提高规划编制的水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背景,有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做好水利“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提高对新的发展观和发展内涵的认识,提高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学习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深刻理解我省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布局。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强对规划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这次会议上,成立厅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由规划计划处负责归口管理,会同有关单位单位,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由厅有关处室、单位参与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全省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在今后召开的全省水利规划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
第三,广泛沟通,加强协调。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涉及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配合。在规划编制中,要及时了解水利部和省发改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了解相关行业部门的对水利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各地水利发展的重点和需求。要做好水利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衔接,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与已批准的相关水利规划相协调,特别要注重水利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引导、对农业农村的服务、对资源环境的保障。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专项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做到“上(上位规划)下(下位规划)统一,左右(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协调”。
第四,社会参与,集思广益。要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要采取开放式的规划编制办法,把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作为对水利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厅里将组成由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专家咨询组,发挥专家在规划编制、论证、咨询、审查等方面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24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90位用户关注,26人点赞!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市政府成立了市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和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和班子,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宣传发动深入。去年7月份,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会后,各镇、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进行了层层宣传发动,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三是调查研究扎实。各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编制要求,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市沿江办、国土局、商贸局等部门单位还组织人员赴外地进行考察学习,集思广益。通过调研,掌握了情况,理清了思路,为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规划思路明确。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分析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里确定了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12个重点研究课题、13个镇域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经反复修改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本,全市镇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思路也已基本形成。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大多数镇和部门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思路定位准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把握得当,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严格起来看,工作中还存在不平衡性,有些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二是对宏观形势研究不够,三是工作重点突出不够,四是工作思路创新不够。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编制好“十一五”规划,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建设蓝图和行动纲领,这是今年各级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中,各镇、各相关部门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切实增强“四性”。
一、坚持解放思想,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时代性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背景,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我觉得我们正面临着六个方面的重大背景。
1、“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实现“两个率先”,是我市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市又提出了“两个提前”的奋斗目标,即在时序上提前,到2009年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位次上提前,在苏中地区率先崛起,力争挤进全省县(市)前10强,进而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做到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可行,把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的目标体现在决策中,落实在规划中,融入到工作中,扎实有效地推进。
2、“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的又一创新理论,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是要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不仅要注重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要注重精神产品的提供和人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要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十一五”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编制的五年规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加强。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各自作用范围,明确政府工作重点,科学合理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
4、“十一五”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时编制的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随着加入wto承诺逐步兑现,我国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加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等因素,用开放的思维、国际的眼光规划未来发展。
5、“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将是政府发展思路的直接反映,也是政府发挥经济调控职能、向社会公众传递发展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重要形式。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分析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举措,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能力。
6、“十一五”规划是我市实施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市于今年5月份实施了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区划调整,各镇发展的空间扩大了,优势增强了,发展的潜力更大了。但如何把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竞争的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通过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可以科学地引导各镇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整合资源,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发展能力,科学制定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早把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潜在优势转变成加快发展的现实优势。
由此可见,编制好我市的“十一五”规划,对我市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两个提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各相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密切配合,齐心协力,真正把“十一五”规划编制成一个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划,更好地指导的新一轮发展。
二、坚持统筹发展,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科学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全局性、根本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特征:沿江开发的黄金期,工业经济的转型期,城市化的加速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发展仍然是主旋律,是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加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基础,解决各种矛盾才有条件,带领群众致富才有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要坚持优化结构、提升质态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在继续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拉动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关键措施。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建筑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全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制度创新。要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要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放在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上来,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层次,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四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小型城市,重点提高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要统筹区域发展,以沿江开发为主体,沿河开发为补充,形成沿江地区、沿运地区以及里下河地区三大区域共同发展格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快富民惠民步伐,高度关注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各镇、各相关部门务必要将上述四项原则落实到规划的具体内容中,落实到评估指标体系中,落实到政策措施中,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成为一个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更好地指导新一轮发展的规划。
三、坚持加快发展,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前瞻性
“奋战十一五,全面达小康”,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定位。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这一目标,“把握一个主题,突出五大战略”,精心编制“十一五”发展蓝图。
一个主题是:围绕“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目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好中求快,力争到2009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围绕这一主题,要大力实施五大战略:
一要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沿江开发区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必须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建设、高速度推进。要加强对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的研究,加强对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与各项专项规划的研究,加强沿江开发战略性规划与操作性措施的研究,努力把沿江开发区建成具有滨江城市特点的新型城区、新型生态区、新型港区和新型园区。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各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整合资源、集约开发、扩大规模、打造特色的要求,加快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布局有序合理、集聚效应突出的特色工业集中区。
二要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要认真研究分析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依托沿江、沿路、沿河优势,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重点,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带。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冶金、石化医药、船舶制造及配套件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要重视规模企业的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上市、技改投入、争创名牌等方面落实关键措施,实现有效突破。要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市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要以规划为先导,重点制定和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集镇总体规划、城区重点地段建设详规、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突出中心城市(市区),积极培育大桥、邵伯、小纪3个小城市,择优扶强重点中心镇,合理调整一般建制镇。要以基础设施为抓手,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要构建大交通体系,做到城市道路与交通干线相结合,外部通达与内部畅通相结合,镇村通达与干线畅通相结合,公路、水路与铁路联网相结合,形成“四纵七横”的框架。要以镇村建设为纽带,打造新型村居、新型社区。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逐步淘汰过小自然村,建设一批新型村庄。
四要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必须充分考虑社会转型加速的特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要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方面入手,着力打造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加快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着力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鼓励民众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投资性收入。要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五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认识科技和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提升整体素质。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四、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可行性
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务求落实。
一要深入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前提就是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要把规划编制的理念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吃透上情、把握市情、了解下情,明确目标定位,找准发展思路,提出可行措施,在此基础上再编制各项规划。有条件的镇和部门要尽可能地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规划的层次和水平。
二要突出重点。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要突出规划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各镇、各相关部门编制的镇域和行业专项规划,要以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为指导,并与全市总体规划相衔接。行业规划要遵循行业发展规律,体现行业经济、技术特点,符合科技进步方向。镇域规划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确定地区发展战略和目标。无论是全市总体规划,还是各镇、各行业的规划,都要突出项目实施来支撑,需要向上争取和扶持的项目都要在规划中有所体现,并力求量化、细化,努力使规划目标落实在一个个项目上、一项项工程上、一件件实事上,以便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三要确保质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别要邀请市内外相关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业务指导,把各方面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到规划中来,要切实组织好规划评估论证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70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178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等重大部署,加快关中—经济区建设步伐,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体功能区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市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围绕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着重解决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分工
(一)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实际,坚持从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依据新形势、新要求,突出重大问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举措。围绕“关天经济区引领、部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十三五”发展重大战略研究,重点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外开放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全市“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等前期调研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组织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县区结合实际,可自行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二)编制总体规划纲要。依据“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既要突出总体规划纲要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又要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重大建设工程与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起草。
(三)编制专项规划。依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十三五”总体规划要求,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提出编制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编制,其他专项规划由市直部门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报市发展改革委备案。
(四)编制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要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给合《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发展机遇,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尽快制定规划实施意见,落实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
(五)编制县区规划。依据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县区实际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发展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县(区)级规划,强化空间布局和约束功能,优化生产力和重大项目布局,突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内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县区规划由县区政府负责编制。
(六)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编制要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宽广的视野和深远的谋划,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实现规划体制改革,探索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和“多规合一”要求。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创新规划编制方式,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加强各类规划衔接,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共同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
三、编制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国家和省上的部署,市级规划编制工作进度要先于国家和省上规划。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2014年12月底,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下发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完成基本思路重大课题研究,确定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领域和编制方案。酝酿提出“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框架的初步意见,加强与省上规划基本思路的衔接,向省上提出我市规划的意见建议。完成“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基本分析评价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15年3月至5月底。研究提出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组织召开县区及市直部门各方面专家座谈会,充分听取和吸纳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经济委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议。起草制定重点专项规划并筛选确定各领域重大建设项目。
第三阶段(纲要草案起草阶段):2015年6月至9月底。根据国家、省上“十三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意见,起草形成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并加强各方面协调衔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第四阶段(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15年10月底,初步形成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征求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进一步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报市委、市政府审定,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全市执行。完成重点专项规划审查论证工作。县区“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度由当地政府自行安排,原则上要与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基本一致并略有提前。
四、工作要求
(一)科学界定规划编制范围及重点。明确规划编制范围,找准规划功能定位,使规划不越位、不缺位。科学设定规划编制目标,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编制规划要重点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指导,对一般的竞争性领域,主要是制定产业引导和政策导向,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贯彻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构想和重大决策为根本宗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工作部署要求,加强经济运行中长期分析,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机遇,加快实施“3341”项目工程、工业“12341”行动计划和“1461”扶贫攻坚工程,把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三)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研究和论证。从我市发展实际出发,紧密结合“3341”项目工程建设,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特别是需要国家和省上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并做好与国家、省上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纳入国家、省上规划。
(四)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积极建立和完善民主参与、衔接协调、论证咨询、公布和评估等有关制度。发挥好规划专家咨询、科研机构、名间智库等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把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充分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通过设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平台等方式,广开言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形成共识的过程。
(五)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重点做好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与国家、省上各类规划的衔接,包括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政策等。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全市“十三五”预期指标的测算,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作用。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总体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后,要进一步加强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全市总体规划纲要、国家和省上专项规划的衔接,保证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实施。各县区总体规划草案要先报市发展改革委,与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衔接一致后,再经本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市发展改革委备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编制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区要加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的协调工作。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58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21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一、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十二五”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十二五”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五、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安排及经费保障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46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71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行动员部署。2004年3月初召开了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编制四川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责任、目标和任务。要求“十一五”规划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规划,也是一个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在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及工作经费上给予了充分保证。
二是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坚持开门办规划,加强了重大问题的研究,面向省内外公开招标和委托研究33个重大课题。实施规划编制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聘请32名专家组建了“十一五”规划咨询委员会。加强了规划培训和宣传。
三是开展宜宾市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结合”的规划体制,强化规划的空间约束力和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四是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在完成四川省“十五”计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委托省政府科技顾问团、省经济发展研究院、省经济信息中心分别开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前期研究,形成了研究报告。目前,正在抓紧进行《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二、对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初步设想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计划实施3年多来,四川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西部大开发实现了良好开局,计划执行情况总体上良好。2001―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0.5%的速度增长,比“十五”计划原定的8%高出2.5个百分点,达到5456.3亿元。2004年以来,四川省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发展,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2004年增长率可达到12.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0亿元左右,按2000年价格计算达到609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原定的5890亿元的总量目标。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吸引外资、社会事业、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都将超额完成。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增长尚未摆脱粗放型的方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加以充分考虑。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部署,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又要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干好头五年、准备后五年、谋划再十年、提前翻两番”的要求,“十一五”处在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期间,既要确保2010年实现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总体目标,更要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增添后劲。因此,“十一五”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初步考虑,全省“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跨越式发展作为主题,把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全面做好西部开发“五篇文章”,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四川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总量虽排在西部第一位,但人均水平仅处于西部中下游位置,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发展水平更低,发展更加滞后,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更加明显的内陆省份。从这一特殊省情出发,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全省应始终坚持跨越式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做到既好又快地发展,切实解决低水平、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争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迈上1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左右,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增添后劲。
(三)“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十一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坚持城乡统筹,力争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突破。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突出抓好的重大问题。“十一五”计划期间,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加强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全面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计划”工程,加强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掌握专业技能的产业技工队伍,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较大突破。“十一五”期间,要从全省产业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旅游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围绕成(成都)德(德阳)绵(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攀西、川南资源开发区,依托大中城市、优势基地、科技城和工业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交通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重点,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四川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力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突破。四川省自然资源丰富,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例,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十一五”期间,必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的社会。全省将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启动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研究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继续巩固和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早日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取得较大突破。四川省加快发展的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十一五”期间,要针对四川省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现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抓住时机调整所有制结构。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战略举措来抓,积极完善扶持和鼓励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力争到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力争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下转第58页)(上接第53页)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活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和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全省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体会和建议
2005年,四川省“十一五”规划进入重要阶段。通过一年来规划前期研究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要进一步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牢牢把握几个关键环节:第一,要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规划编制理念。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是四川省编制“十一五”规划能不能成功的关键。第二,要继续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尽管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但还很不够,需要继续在重大问题研究上下工夫,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新话,把规划编制的过程变为不断创新的过程。第三,要加快规划改革创新步伐。在搞好宜宾市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基础上,选择几个市县扩大试点,以点带面,继续深化规划体制改革。第四,要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合力,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91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5分钟,共有175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副县长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先就“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几点意见。等会,雷县长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一、关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精神3月8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上,廖炎秋常务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市发改委康强主任传达了全国、全省会议精神,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强调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规划引导,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环境新变化。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孕育深刻转型,原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主要国家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同利益集团重新分化组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后危机”时期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国际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凸显。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要求我们树立全球眼光,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重塑国家竞争新优势结合起来,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认真研究和规划,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不断提升我国地位。二是通过规划引导,妥善应对国内发展新挑战。未来五年,我国将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化体制改革、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诸多压力。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把充实完善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三是通过规划引导,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这些新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的新变化,全方位规划提出更具针对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四是通过规划引导,全力推进“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强市战略。就我省和衡阳市来说,当前面临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承担着深入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任务。这些机遇和任务,要求我们通过编制好“十二五”规划,为湖南领先中部崛起提供路线图,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行动纲领。(二)明确了“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国家、省、市发改委要求规划编制要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强调在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上,要体现“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共建共享”;在主要目标上,要重点突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类指标的量化研究;在战略重点上,要着重研究八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动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省里提出,全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着重搞好发展动力、产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6个方面的研究。(三)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做到“高、新、深、实”,即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开拓进取、耳目一新;深谋远虑、体现全球战略思维;增强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加强协调、强化支撑。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好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三是要规范程序、依法决策。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以程序的规范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推进。四是要民主参与、集思广益。通过开展建言献策、专家咨询论证等活动,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五是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乡镇、各单位要组织得力的规划编制工作队伍,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二、关于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根据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县政府起草下发了《**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一)关于规划编制的重点任务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重大课题研究、思路提炼、文本编制三个环节。课题研究。重点
是解决“为什么”论述性的问题,侧重于摸清情况、认清形势、找准症结、突出重点、寻求对策,为规划思路提炼、文本编制奠定良好基础。重大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紧扣“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统筹、科教文卫、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要突出综合交通、城镇发展、优势产业、商贸物流、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等领域。具体内容要把握指标测算、项目筛选、政策对接三个关键:指标测算,相关单位要根据所编规划的性质,会同统计部门研究提出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对“十一五”期间指标完成情况和“十二五”期间指标安排情况进行摸底、测算、论证和说明。项目筛选,相关单位要对“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十二五”期间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形成“十二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库。同时,对需要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的重大项目,要及早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避免出现遗漏。政策对接,各单位要认真对“十一五”期间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加强省市相关部门衔接联系,对“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或可能新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对接,形成“十二五”规划政策推进体系。思路提炼。重点解决“怎么做”方向性问题,侧重于提出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基本方向、工作重点和战略布局。全县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都要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准确鲜明、符合时代、号召力强的规划思路。文本编制。重点解决“做什么”实施性的问题,综合汲取课题研究和思路提炼的成果,侧重于对主要工作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及综合保障措施等进行安排部署。文本编制要用精炼的语言、慎密的思维、科学的论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阐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标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提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二)关于规划编制进度安排。“十二五”总体规划编制大体分为动员准备、前期研究、纲要形成、报批四个阶段,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其程序可适当简化。1、动员准备。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采取指定、委托、招标等方式,落实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并积极开展基础调查、信息搜集、项目论证等工作;聘请“十二五”规划决策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引导专家学者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2、前期研究(20xx年3月-5月)。4月中旬,完成全部课题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报告;4月底前,县直有关部门召开行业座谈会后,提出专项规划思路;5月底前,县发改局综合提出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听取县人大和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后,报县政府审定,由县政府报县委,县委研究提出《关于编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3、纲要编制(20xx年6月-11月)。8月底前,县发改局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县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完成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起草,并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专项规划文本起草;20xx年9月-11月,各规划编制单位组织开展征文、建言献策等活动,召开一系列座谈会、衔接会、论证会,基本完成“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建设,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文本草案。4、规划报批(20xx年11月-20xx年初)。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批准后,进一步做好衔接工作,报县政府批准。经过批准后,统一向社会公开。同时,对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三)关于规划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做到“四个结合”:内容上,要做到贯彻上情与体现县情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充分体现国家有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又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继承“十一五”期间好的经验和作法,提炼出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提法,充分体现**特色和时代特色。方法上,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编制各类规划时,既要强化规划目标及指标研究,突出导向型、约束性,形成一套能检查、可评估量化指标;又要从突破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发展新兴经济入手,对战略重点、政策导向、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真正做到“高、新、深、实”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程序上,要做到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既要按照国家、省规划编制的相关程序规定进行,又要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规划听证等制度,开门编好规划,使规划更能反映群众意愿。体系上,做到上下对接与平行协调相结合。在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等方面,“十二五”规划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下级规划要与上级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防止规划交叉重叠和撞车,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要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时间跨度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聚全民之心、集全体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以赴,共同推进。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编制出一部可操作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十二五”规划。一要加强组织保障。各单位要加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凡有调研任务和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必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充足的工作经费,切实做到组织领导、责任任务、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四”到位。尤其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规划编制队伍,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安排足够的工作经费,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财力保障,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二要提高思想认识。各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的一个黄金机遇期,这一时期将揭开我县全面建设大交通、突破发展大产业、财税实现大增长的崭新一页。所以,我们要更新规划编制理念,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趋势,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中长期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和操作性,严防规划与实际脱节、规划滞后于发展的问题。三要突出项目支撑。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要实现12%的目标,投资至少要保持25%以上的增速,五年内投资总规模将达到330亿元以上。这么大的投资必须要有项目作支撑,因此,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项目来定规模、定方向,各行业、各领域的规划发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上。同时,也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项目开发、策划、包装和推进的过程,努力争取**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规划文本相配套、与规划目标相适应、与争取支持相吻合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四要加快工作进度。现在已经是3月底了,离规划报批,不到10个月时间。全县上下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紧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天的会议后,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尽快制定和实施具体工作方案,组建得力的工作班子,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县政府将“十二五”规划编制纳入到年度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县发改局要会同县委督查室,对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进度要求落实到位。五要形成工作合力。编制“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全县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县发改局的衔接,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县规划的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省和市里的规划。各部门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六要加大舆论宣传。“十二五”规划编制,是今年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请**报社和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积极关注,紧密结合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通过开设专版、专栏、专题,采取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准确、丰富、生动地宣传“十二五”规划相关情况,公开透明规划编制全过程,并引导广大居民围绕难点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创造良好条件,为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营造良好氛围。同志们,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绘制出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1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236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市“十四五”规划,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个五年的全市发展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任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9〕330号)、云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浮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府办函〔2019〕130号)和国家、省、云浮发展改革部门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市“十四五”规划体系包括市发展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以及镇(街)“十四五”规划。编制程序包括前期研究、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衔接协调、规划论证、审批等环节。编制工作从2019年12月启动开始,到2021年11月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一)“十四五”规划纲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编制本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以及镇(街)“十四五”规划的依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由市政府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市政府并组织实施。具体编制工作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编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19年12月到2020年3月,市有关部门完成“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前期研究和调研成果,提出“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二是2020年4月到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出台前,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开展规划纲要框架重大专题研究,研究测算“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组织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起草形成规划纲要的框架。三是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通过后,市发展和改革局按照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市委“十四五”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市人大和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并与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衔接,于2020年底前报市委、市政府审定。2021年初,市政府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于批准后公开。
(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原则上限定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且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领域,是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市有关部门负责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专项规划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专项规划分为需报请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市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专项规划两类,其中报请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包括重点专项规划,其范围限于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管理、应急管理、财政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服务业、工业、金融等重大产业发展,以及法律、法规和市政府要求的其他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20年3月到7月,各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制定编制工作方案,开展前期研究,起草规划草案的基本思路。二是2020年8月到2021年1月,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规划初稿,报送市发展和改革局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衔接。三是2021年10月底前,各专项规划征求各镇(街)、各有关单位意见,经专家论证和衔接协调形成送审稿,并经市发展和改革局审核后,按程序报批实施。其中,重点专项规划由规划牵头部门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局上报市政府批准,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
(三)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地区、跨行政区且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连片区域以及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特定区域、综合功能平台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市内特定区域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市级区域规划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根据我市发展需要组织编制。
(四)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市域或特定区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的统筹部署,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是规范本地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秩序,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空间规划编制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强化空间规划对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空间规划由市政府组织编制,具体编制工作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会有关部门负责,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后,按程序报批。
(五)镇(街)“十四五”规划。各镇(街)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镇(街)“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按照市“十四五”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工作安排,深入研究本地区发展思路,目标指标和各项重点任务,使规划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指导发展。各镇(街)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并送市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各镇(街)“十四五”规划纲要要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以及相邻镇(街)的规划做好衔接协调。
二、编制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编制“十四五”规划,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对未来五年发展的系统谋划。各镇(街)、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站位,加强领导、密切合作,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云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罗定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描绘罗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深化前期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各镇(街)、各部门要拓展规划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重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摸清底数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平衡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财政等重要资源要素,科学设置目标指标,合理确定重大任务举措。同时,充分发挥专业研究力量,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确保规划内容符合基本规律和总体发展趋势。
(三)加强规划衔接,增强规划体系的协调性。各类规划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形成规划合力。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国家、省、云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既要细化落实国家、省、云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又要争取将市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云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协调,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细化落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区域提出的战略任务,空间规划要细化落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
(四)规范编制程序,扩大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以规范化、民主化的程序编制规划,把起草、衔接、论证、审批、等程序制度化,明确编制进度安排。坚持开门编规划,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充分借助外脑,发挥好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科研机构、智库和国际机构的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扩大民主参与,充分借助现代信息平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困难的问题,重视向企业、基层一线学习经验、听取意见,从实践中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务实举措。
(五)统筹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和备案制度。上报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市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后制定编制目录清单,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上报市政府批准的空间规划,由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局制定编制目录清单,报市政府批准实施;根据形势变化需要上报市政府批准且未列入编制目录清单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应请示市政府同意后,增补列入编制目录清单。市政府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专项规划,要在启动编制前报市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并在印发实施后将规划文本报送市发展和改革局备案。除市委、市政府有明确要求外,未列入编制目录清单、备案的规划,原则上不得编制或批准实施。属市各部门日常工作或任务实施周期期限少于3年的,原则上不编制规划。
三、保障措施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任务重、要求高。各镇(街)、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配合,协调推进,上下联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镇(街)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协调配合,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经费在市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
十四五规划经济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8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66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大会,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全力做好“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刚才,市发改委总经济师xx宣读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请大家认真按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市发改委先明主任就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作了安排,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上来
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关系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更关系到我市“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战略目标的稳步推进,意义重大。
(一)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承接“十二五”发展良好态势的需要。“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编制了总体规划和21个重点专项规划,完成24个重点调研课题,建立了1600余个项目的重点项目库。在“十二五”规划蓝图的引导下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跨越2000亿元的新台阶,预计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速超15%,为“十三五”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用继承的视角审视过去的办法措施,用客观的态度总结经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的形势走向,科学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确定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态势至关重要。
(二)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优势凸显期。从国家层面看,“十三五”时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继续实施、国发2号文件项目化实物化也会加快落实,我市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将会获得更多机遇。从省级层面看,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之一,xx的发展对全省的发展举足轻重,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扶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强。从我市的发展基础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如集公路、铁路、民航、水运为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基本构建,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xx机场建成通航、杭瑞高速打通了东西物流通道,多年来一直未破解的瓶颈问题基本破解;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标准厂房达到500万平方米左右,园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建黔中、紧贴成渝、扶、承接沿海的开放格局日趋完善,我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面对这些重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要有大动作、大作为,在对接成渝、融入长江经济带、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方面有新突破,全力构建对外开放新局面、谋划发展新格局、建立转型新路径。如何把发展机遇转化为现实具体的抓手,首当其冲的就是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尽可能地将影响重大的项目挤进国家、省里的规划盘子,在全省新一轮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走前列、作贡献。
(三)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速度创历史新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未来五年,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何深化改革、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如何争取项目支持、如何应对“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都需要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经过深入研究,深层次分析,准确把握,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突出重点抓关键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中,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期,国家调结构转方式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速下移至8%以内,甚至可能降至6%左右,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同时,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是xx的基本特征、贫穷落后是xx的根本矛盾。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三五”规划必须深刻认识这一新常态,顶住压力、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准确把握规划定位、科学设定发展目标,使规划适应时代要求、发展规律和人民意愿。具体要求,就是要坚持六个原则、把握五个关键、统筹六个结合。
(一)坚持“六个原则”。一是坚持加快发展原则。加快发展、尽快缩小发展差距,在全省“增比进位突破”中创造新业绩,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市当前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规划编制中务必要坚持加快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水平。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是我们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我们必须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保持尽可能快的增速,这样才能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同样,各县(市、区)也要围绕全面小康目标,坚持加快发展主题不动摇,为确保xx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作出贡献。二是坚持转型升级原则。在确保较高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由二产带动向一二三产协调带动,从主要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提升产业升级。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注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良性互动。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始终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使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积极探索规划体制改革,在规划理念、思路、政策措施、编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把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空间布局整合在一个顶层规划中。六是坚持开放民主的原则。广开言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成为一个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二)精准把握“五个关键”。一是精准把握好发展定位。定位是规划的灵魂,是搞好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神贯注抓园区、凝神聚气抓工业,抓好“五个千亿级”、“五个率先”等工作,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抓好城镇化建设工作,奋力构建黔北城市群;抓好“四河四带”、洛安江流域建设,打造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抓住开放开发新机遇,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合力打造黔中经济带,提升黔北经济带,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同时,要认真研究“四大区域”、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功能优化等,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有序发展,合作发展。二是精准把握好发展目标。要客观分析未来五年的宏观发展环境,立足我市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合理制定发展目标,确保规划目标客观实际,既具有积极性,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向,鼓舞全市干部群众经济社会建设的激情,又具有合理性,通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努力,能够完成规划目标。我们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通过中期评估,绝大多数目标能超额完成,为我们“十三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精准把握好产业布局。“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融入《xx市市域空间布局规划》、《xx市四大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xx市产业规划布局指导意见》等区域规划和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在宏观层面上引导全市区域布局、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解决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等问题,最大程度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四是精准把握好项目化支撑。按照全市加快发展的具体要求,依据国发2号文件、国家产业政策、西部开发政策等,围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交通设施、民生改善、生态保护谋划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重大项目,做到政策项目化,项目落地化,使主要指标的实现有具体可行的支撑依据。五是精准把握好规划约束。约束性是规划的生命,是规划能够能否贯彻落实的前提条件。“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进一步增强规划执行的保障措施,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使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各级各部门经济社会建设的依据。规划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请大家高度重视规划的严肃性、强制性和连续性。
(三)统筹兼顾六个结合。一是与国家重大政策相结合。加强对国家重大决策、重大部署的学习研究,如长江经济带规划、国发2文件以及武陵山、乌蒙山、黔中经济区等3个国家层面战略规划区等重大规划政策,吃深吃透精神实质,并将精神实质融入到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二是与上相结合。要加强与国家、省“十三五”规划在指标、项目等方面的对接,重点是项目方面的对接,力争更多的项目能够进入国家、省的规划盘子,最大限度的争取国家、省对我市在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联通“天线”。三是与下相结合。要加强与各县(市、区)规划的对接,围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方面认真对接,使规划更加符合基层实际,更加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接好“地气”。四是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要加强与《xx省主体功能区规划》、《xx市市域空间布局规划》、《xx市四大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等规划的结合,确保各种规划在发展理念、目标方向、重大战略、重大布局和大政方针等方面整体协调一致。五是产业发展与社会事务相结合。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社会事务,使产业发展与社会事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六是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相结合。要加强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的统筹衔接,使规划纲要与各个专项规划融为一体,相互支撑,确保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专项规划对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的指导性更加具体。
三、加强领导,为“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