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3139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8分钟,共有219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2005年开始启动的、由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起的扶贫模式创新试点项目――“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是国内首次由政府部门、ngo和企业三方合作开展扶贫政策研究和模式创新试点,是政府扶贫资源首次向ngo开放,标志着我国的扶贫模式从政府“包办”开始向“政府―非政府组织”携手合作转变。尚在试点中的这一新项目,其重大的开创性意义是为ngo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提供了新的平台,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打开了思路、提供了创新模式可供参考的制度范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一项目中也有企业参与,但是企业并不是这一项目实施的核心主体。然而国外的经验显示,企业在扶贫开发事业中同样能够扮演主角,这种主角角色特别适合企业所在地的扶贫开发事业。在新的扶贫形势下,我国的扶贫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试点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永靖县是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库区移民安置县。全县总人口为19.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6万人,农村劳动力9.92万2人,剩余农村劳动力4.9万人,有汉、回、土、东乡、保安等12个民族。农业生产从地域特征上分为东西山区和川源区两大类,川源区以灌溉农业为主,生产条件相对优越,但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十分突出,三座水库共淹没和占有耕地11.72万亩。东西山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群众生活比较困难。2004年以来,永靖县共投入扶贫资金3582万元,用于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通过扶贫资金的投入作用,稳定解决了1.02万绝对贫困人口、4.16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面由16.33%下降到10%。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3.98亿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25―865元的有10695户,共469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25以下的有3705户,共16300人。
2006年,永靖县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5.2∶57.8∶27,城镇化水平为18.7,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993元和1433元。虽然农业比重低于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平均水平,但是第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城镇化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指标,都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低于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平均水平。永靖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面临许多特殊的严峻挑战。
根据永靖县的实际,要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事业,促进永靖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的优势,着重提高第二产业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辐射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抓手,通过产业化扶贫,带动“整村推进”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扶贫之路。为此,需要一个符合永靖县实际的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化扶贫战略规划,需要为龙头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参与扶贫的企业大多是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以异地扶贫为主要特征,企业扶贫的主要模式是单向捐赠或援助。由于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较低,本地企业,特别是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所以本地企业捐赠或援助式扶贫还提不上日程。外来投资企业的目的是单纯的投资开发,对于当地的扶贫开发的贡献是间接的,通过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是其主要方式。也就是说,目前的企业扶贫,不论是直接扶贫还是间接扶贫,对于扶贫对象而言都是外在的。如何使企业扶贫内在化,也就是说,让扶贫对象成为扶贫事业的真正参与者,成为减困脱贫的真正力量,成为企业经营成果的真正受益者,是企业扶贫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方向。
中国社科院“企业扶贫创新模式”课题组与美利亚奥共同研究设计的、试图使企业扶贫内在化的 “贫困农户―企业”融合共赢的命运共同体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充分发挥美利亚奥作为扶贫龙头企业对当地贫困农户的扶持、辐射和带动作用,切实提高当地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贫困农户有序进入市场,有效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促进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从而成为企业扶贫模式创新的示范项目。
美利亚奥是永靖县境内的一家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业的民营企业。公司拥有1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生产线和5万吨玉米变性淀粉生产线,并拟陆续上马胡萝卜、百合、红枣等深加工项目和pla聚乳酸(玉米塑料)项目。拟采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方式运作,可以消化基地内农民全部马铃薯和玉米,同时辐射永靖县全县和周边地区。按照目前价格计算,可使永靖县及周边20万以玉米和马铃薯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每户增收800元,可以提供260多个就业岗位。
美利亚奥的“贫困农户―企业”命运共同体试点项目,以该公司年产6万吨的马铃薯和玉米变性淀粉项目为依托,每年能够加工16万吨马铃薯和8万吨玉米。该试点项目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核心项目,主要针对居住相对集中(贫困村)的贫困户,为一个小范围集中的示范项目。拟选择公司周边贫困村的30到50家马铃薯种植户为合作伙伴,在自愿和协商的基础上,将种植户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成为公司的股东,种植户的所有劳动人口通过培训合格后,招聘成为公司员工。公司将这些土地连片经营,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和采用机械化作业等多种方式,可将马铃薯的亩产提高近1倍。种植户一方面可以取得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所拥有的公司股份取得年终分红,还可享受公司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提供的各种保险。这一试点项目的预期扶贫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参加该项目的种植户户均年收入增加2到3倍,二是使参加该项目的种植户的劳动力实现身份转换,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取得预期效果后,公司将进一步扩大这一项目的范围,以使更多的贫困种植户通过这一项目受益。
第二部分为附属项目,主要针对居住相对分散的贫困户,为一个小范围分散的示范项目。拟选择3到5户居住分散的贫困种植户为合作伙伴,在自愿和协商的基础上,与其签订3―5年的马铃薯或玉米长期稳定的购销协议,通过向其传授新的种植技术、更新种植品种等多种方式,提高合作种植户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马铃薯或玉米的产量,增加合作贫困种植户的收入。
这种企业扶贫创新模式,与多数企业采用的单向捐赠或援助的企业扶贫模式不同,与目前流行的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的企业扶贫模式也有明显的区别。在美利亚奥的企业扶贫创新模式中,美利亚奥作为龙头企业,与其签约合作的贫困农户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交换式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其利益机制以互惠互利为前提,以合作共赢和风险共担为核心,双方在市场经济中休戚与共,更像是一个利益或者命运共同体,因此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命运共同体模式”;美利亚奥向与其签约的贫困农户提供的也不仅仅是技术、信息、农产品收购等方面的单向服务,而是在知识、能力和技术全面提高基础上的劳动力身份的根本转换。
企业扶贫“命运共同体”创新模式以商业理念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和依托;其基本框架是:企业―贫困农户―政府;其基本要点是:企业根据扶贫地及其区域资源优势选择合适项目,直接经营、委托经营或合作经营,吸收贫困农户以多种方式自愿直接参与,接受扶贫地政府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其基本宗旨是:通过让贫困人口参与企业运营,改善贫困人口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收入水平;其关键是:使“贫困农户―企业”融合共赢。由于这一模式遵循了商业理念,是企业和贫困农户的自愿组合,也是政府乐于指导和扶持的,当地政府积极支持了美利亚奥的这一项目,在公司用地等方面提供了尽可能的支持。由于各方利益在这一模式中实现了有机捆绑,并能够通过这一模式实现最大化,因此这一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企业和贫困农户三个积极性,是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扶贫创新模式。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6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33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根据刚刚完成的秀洲区贫困残疾户摸底调查数据统计,在秀洲区的贫困残疾人群体中,农村贫困残疾人占到了总体的 91.74 %,因此助残扶贫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而如何在农村开展切实有效的助残扶贫工作是秀洲区残联一直探索的课题。 从 20__ 年开始,区残联尝试依托助残扶贫基地,通过发挥基地在农村的产业集群优势和辐射带动效应扶持全区范围内的农村贫困残疾户,使他们通过合适的农业项目生产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形成颇具产业特色的助残扶贫基地 2 个,分别是成立于 20__ 年的绿华助残扶贫养殖基地和成立于 20__ 年的梅里助残扶贫种植基地。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秀洲区农业特色的集养殖与种植于一体的农村助残扶贫方法,其中绿华基地还荣获了“嘉兴市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 称号,梅里基地荣获了“浙江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称号。 这几年来,对于家中有场地、有一定技术、有脱贫愿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区残联依托绿华助残扶贫养殖基地,持续开展“扶百户养万只”活动,已累计向 850 户残疾户免费赠送家禽 40 多万只,价值 140 多万元。期间,由基地为残疾户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签定合同按保护价回收成品。 20__ 年春,市慈善总会又与区残联合作,依托绿华基地,选择 20 户贫困残疾人进行为期 3 年的“造血型”慈善助残活动。经过几年的扶持,受助户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户均年增收 5000 多元,最高达 3 万多元,有 350 多户贫困残疾户改善了贫困状况,其中 125 户已脱贫, 80 户基本达到小康。涌现了像王蚕宝、周小平、王文英等一批养殖好、效益高的养殖大户,他们通过养鸡,不但改善了生活,还还上了像子女上大学欠学校几年的学费、建房时欠下的巨额债务等,有的还翻盖了陈旧的房屋,这些都使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对于家中既不能开展家庭加工业,又没有养殖条件以种田为生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区残联依托梅里助残扶贫基地扶持种植特种红薯。该红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产品很有市场,直销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各大超市。 20__ ~ 20__ 年梅里基地共带动扶持 107 户贫困残疾人种植红薯 230 亩,平均每亩收入 3500 多元,户均增收 6000 多元,最多的增收 120__ 多元。基地对种植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负责残疾人红薯种植的产前培训、种苗供应、田间技术指导和按合同保护价回收产品,并进行二次分配。由于扶持方法可靠,解除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保护了残疾人的根本利益。现基地扶持面积逐年扩大,不但扶持本地残疾人,还辐射到丽水市的逐昌县,帮助他们那里的残疾人种植红薯,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等,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开创了农村扶贫的新天地。 此外,秀洲区残联还根据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产业布局的特点,进行了产业化、项目化、规模化扶贫。例如,针对新塍镇的山羊产业,扶持当地贫困残疾户养山羊,今年已累计送出种羊 550 头;针对洪合镇的羊毛衫加工产业,扶持当地贫困残疾户从事羊毛衫加工,今年已累计送出横机 3 台,套口机 14 台;还引进食用菌栽培技术,扶持带动贫困残疾户脱贫。到今年年底,全区所有可扶持贫困残疾户都将受到上述基地或者产业化、项目化、规模化扶贫项目的扶持。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72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48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在扶贫调研座谈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是后发展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两翼山区,是扶贫的重点地区。近几年来扶贫工作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面,影响极大,是促进我市农业产业调整不可低估的力量。借助这股强风,本人就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扶贫与农业的和谐共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xx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 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xx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xx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建议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11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70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x年以来,x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结合x实际,立足峡谷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主推“造血式”农业产业扶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受益。
一、主要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提前谋划。为保证我市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于x年组建产业扶贫指挥部,市产业扶贫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农村局之契机,压实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与全市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共享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长效机制创建成果,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二)创新带动模式,突出特色强产业。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市打造了草果、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x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草果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最初引种的x亩发展到现在的x.x万亩,人均x.x亩(按照全市人口算),平均亩产量为x公斤(鲜果),以市场平均收购价格x元/公斤计算,为全市人均增收x元,一批贫困户因种植草果脱贫致富。
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春林种养结合基地、联民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x亩x基地,带动x户贫困户,长期用工x人,男工x元/月,女工x元/月,中药材采摘期间,临时女工x元/天,临时男工x元/天。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在x市x、x和x等地建有x、x、x基地共计x亩,带动贫困户x户,确保贫困户每人年收入x万元,长期用工x人,临时用工x人次。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业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拼多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依托我市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和扶贫贷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动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品。
四是育龙头、抓对接。
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为企业服务保障力度。x年拟计划对带贫成效较好的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奖励,现正在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推荐x市老窝镇宏丰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x家合作社申报x州x年的标杆社。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个),完成营业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x%。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整改经营异常的x个,现正常运转的有x个,参与减贫带贫的合作社有x个,带动x户x人,其中建档立卡户x户x人。
(三)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
以涉农项目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引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进一步破除影响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制约,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出列的贫困村、贫困户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继续给予产业扶贫政策支持。
根据我市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扶贫实际,继续选择特色种植业(羊肚菌、蔬菜、草果、茶叶、水果、木本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业(黄牛、高黎贡山猪、山羊、土鸡、中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农林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生产索道、扶贫车间)三大版块作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广泛组织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x年出台了《x市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到户项目以奖代补暂行规定》,对全市自行种植或养殖在册的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政策性补助。做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x个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掌握x至x项实用技术,有x至x个增收项目。
(四)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扶志、扶能相结合。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水产、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成立x个指导组,深入x乡(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脱贫致富途径。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x期,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参与省、州专家讲授的课程辅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效能,增加种养收益。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以x市百日攻击“大走访大排查”、“下沉作战、全面总攻”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宣传和“夜谈夜访”、“屋场会”、“村弯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农业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张贴政策宣传标语,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
(五)做精做优绿色香料产业,构建峡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精做优以x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加快绿色香料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绿色食品牌。目前全市绿色香料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其中:草果x.x万亩)。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秸秆还田面积x.x万亩,施有机肥面积x.x万亩,绿肥种植x.x万亩。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三品认证企业(单位)x个,x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亩;有机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x万亩。今年新增申报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现已成功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
我市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当前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
我市山高坡陡,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山间,生产条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
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但有不少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主要依靠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帮助发展,自身的自主生产扶贫能力弱,因而产生的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补助资金就会亏本。
六是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需要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去最多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和财政扶贫资金双重的力度去提高扶贫效益,因此还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
七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
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而农业服务部门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继续派出指导组深入x乡(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排查、标杆社扶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后续产业保障和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涉农工作任务、扶贫数据信息质量等重点工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成x.x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向农村覆盖,文化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各贫困村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完善x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库的建设。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6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24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2016年-2020年)
为深入落实国家各项扶贫开发政策,明确北侯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路径举措,进一步促进北侯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确保全村贫困人口按期稳定脱贫,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一)贫困村概况。xx村位于xx镇西北xx公里,由xx个村民小组组成,属于平原地区,交通较为便利。全村xx户,xx口人,总面积x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xx亩,该村属于安全饮水项目覆盖村。
(二)主导产业。该村农作物主要是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树莓种植为村主导产业,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全村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元。
(三)村两委班子、党员情况。到xx年底,全村共有党员xx人,其中预备党员x人。村支部由支部书记xxx、支部委员xx、xx、xx、xx等x人构成。村委会由村委会主任xx、村委委员xx、xx等x人构成。监委会由主任xx、委员xx、xx等x人组成。
(四)贫困户情况。全村现有贫困户x户xx人,其中低保户xx户xx人,五保户xx户xx人,一般贫困户xx户xx人。贫困发生率xx。
二、致贫原因分析
xx村经济底子薄、村内道路基础差、二、三产业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自然条件方面。村内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村民发展经济积极性,也很难引进企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另外,困缺乏资金和技术,该村种植、养殖业无法长足发展;村内交通条件极为落后,全村仅有一条主街道,且年久失修,积水严重,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并且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田间道路均为土路,通行条件差。农业灌排设施建设一般,可浇地面积为xx亩左右,占全村耕地面积的xx%。
(二)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规模发展主动性。村民仅仅种植小麦、玉米等一般的传统农作物,虽种植一些特色农业——树莓,但效益低下,特别是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全村基本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思想观念方面。该村大部分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是初中毕业,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创新能力不高,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剩下的人口多为老、弱、病、残。文化素质较低,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信念不够强。
(四)村两委班子建设方面。该村xx年两委换届前基层组织阵地建设较弱。比如:村委办公房年久失修,门窗损坏、屋顶漏水,基本不具备办公条件。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规范,四项基础制度、村级民主化管理水平不高。自xx年村级组织换届后,xx村现“两委”班子凝聚力强,班子成员作风扎实,工作上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工作热情高,能为群众办实事,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三、帮扶计划
(一)帮扶目标
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超过脱贫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2、脱贫时间节点:xx年底前全村现有xx户贫困户中除五保、低保等特困户xx户左右需政府兜底外全部脱贫、xx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2020年继续巩固提高脱贫成效。
(二)帮扶措施
1、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立足本村实际,制定北侯村帮扶规划(2016年—2020年)。总体发展目标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助力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加快村内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道路使用功能、村民需求等,积极争取实施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等村内道路建设项目,以改善提升北侯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支撑。
(1)向扶贫部门争取xx余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向县交通、发改等部门争取xx余万元道路建设项目资金,切实改善北侯村交通条件。以上项目涉及村内道路xx公里、规划建设面积xx平方米。
(2)争取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xx万元,完成村内道路下水道xx米建设,强化村内道路交通保障水平。xx年底前实现村内道路畅通,确保夏种、夏收、秋种、秋收期间农用机械直达田间,老百姓直接受益。
(3)积极向水利部门争取水利建设资金,解决村民长期灌溉困难、改善村民种植、养殖用水条件。xx年计划打深井xx眼,xx年计划打深井xx眼,并实施提灌配套工程。
3、积极实施产业扶贫。根据国家“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精准扶贫”的精神,针对该村种植条件,积极引导村民因村制宜种植树莓,开展种植树莓、油葵等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从硬件、软件上改善、完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规范村级民主化管理。
一是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教育培训,打造一个坚强的核心,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是针对村党组织基层阵地建设条件较差问题,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村室建设资金,对村委会等进行门窗、防水等改造,加强贫困村村室建设,巩固村“两委”带领全村发展的战斗阵地。
三是在镇党委的领导下,规范村的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软件,发挥联户代表作用,完善四项基础制度建设。
四是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改革村级民主化管理,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规划监督内容、权限和程序,保证村级各项事务公开公平公正。
6、坚持瞄准贫困户精准发力。一是对象精准。搞好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严格执行省、市的10退出5优先复核标准,通过严格的工作程序,认真识别贫困人口,真真正正把贫困户识别出来。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结对帮扶。对xx户贫困户明确帮扶责任人;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并协调引导落实。三是xxxx年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实施政府低保兜底、转移劳动力、产业种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实现全部脱贫。
(三)帮扶责任单位
驻村工作队长:
驻村工作队员:
xx村“两委”班子: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4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97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一、协调落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帮扶项目。今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两县提供了帮扶资金104.6万元,资助大学生12名,实施了县多巴福利院保温建设项目、海子沟乡景家庄村温室建设项目、全膜玉米种植示范项目、班沙尔幼儿园项目、县“八瓣莲花”培训项目;实施了县宝库乡俄博图村100户肉羊养殖项目、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设备购置项目、贫困村商品肉鸡养殖项目、馨缘高效循环设施生态农业卷帘机等6个项目。
二、衔接落实省对口帮扶项目。年,省电力有限公司、市、市、市、市、市结对帮扶县、县、县。年初各县与省相关帮扶市和企业进行了互访,制定了年援助项目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帮扶资金到位160万元。其中:电投入资金30万元,实施了县良种繁殖场联动温室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市投入资金70万元,实施了田家寨镇梁家村、共和镇石城村易地搬迁基础设施项目和“八瓣莲花”培训等项目,市帮扶资金20万元,实施了县奶牛良种繁殖场奶牛养殖项目,市帮扶资金40万元,实施了县“三集中”移民搬迁后续旅游产品加工产业。
三、协调督促省、市、县定点帮扶单位落实帮扶项目。协调省政府办公厅等13家省级定点扶贫单位为帮扶的14个贫困村,共投入帮扶款物225.41万元,引进项目资金2712万元,实施了危房改造、道路硬化、深冬温棚、村庄绿化、奶牛养殖等项目23项,资助贫困生147名,举办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等各类科技培训班7期、培训620人,联系劳动输出145人。
市级118个定点扶贫单位帮扶202个贫困村,共投入帮扶款物414.882万元,引进项目资金111.4万元,实施了项目3项,资助贫困生75名。举办养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加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1542人,联系劳动输出430人。
三县176家县级定点扶贫单位帮扶252个贫困村,共投入帮扶款物193.596万元,引进项目资金4万元,实施项目2项,资助贫困生名,举办各类培训班期、培训1663人,联系劳动输出198人(次)。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55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46位用户关注,43人点赞!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阿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
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93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3分钟,共有275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opedazhong”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推进产业扶贫三大行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思想建设,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全局上下学深悟透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一是第一时间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将学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重点学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汇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等会议上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截至目前,局党组中心组学习9次、职工学习17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必胜信心。
二是第一时间安排部署重点工作。认真贯彻指示批示精神,我局将抗击疫情、灾情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加大统筹协调、加强“督”“战”推进,确保产业扶贫任务圆满完成。印发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春季攻势的通知》,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的影响;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出台《“抓石台、促全市”推进“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统筹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制定了《2020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计划》;为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印发《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加强灾后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全部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确保了粮食丰收,农民增收。
三是第一时间出战精锐力量。局党组充分发挥统揽全局作用,统筹指导各县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县区工作制度,分片分组指导各县区谋划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业休闲产业,帮助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水平。在驻村帮扶、产业项目推进、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科学调配力量,将科级干部、中层干部、党员干部以及熟悉农村工作的精锐力量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选派3名农技人员定点帮扶局联系的贫困村,选派1名同志驻点石台县贫困村,帮扶做好脱贫摘帽工作;选派一名从事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人员深入石台县产业扶贫一线锻炼两周,详细学习、了解、督导产业扶贫工作,加深了解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政策落地情况。全局上下形成精锐力量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与财政、扶贫、商务、文化旅游、林业等部门联系,召开产业扶贫联席会议,全面深化产业“大扶贫”格局。
二、抓问题整改,落实“回头看”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根据市委整改方案,我局牵头整改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2019年成效考核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检视以及自查等各类问题6项,制定整改措施21条。
一是高度重视推进整改。局党组高度重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把反馈问题整改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把做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反馈问题整改,做好对标补短。3月30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周例会商讨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就整改清单逐条讨论,明确整改措施。4月8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党组会议通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池州市整改实施方案》,成立了成立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反馈问题中提到的6个牵头问题和6个配合问题。经过多轮修订,形成《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等各类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二是细化举措推进整改。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池州市整改实施方案》反馈问题中提到的6个牵头问题和6个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反馈中涉及我局整改问题向局属各单位、机关科室通报;对照反馈问题,结合“四带一自”民生工程整理贫困村、贫困户、具备条件贫困户和扶贫园区、一村一品、带贫主体底数资料,并由领导带队,深入扶贫园区、“一村一品”和带动主体实地检验帮扶成效,确保整改成效扎实可靠,群众认可。
三是巩固成效提升整改。制定长效机制2条,出台《关于做好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从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风险监测机制、强化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应对措施等四个方面稳健推进产业扶贫,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保障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增收;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标准和贫困户主体带动标准的通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质量,杜绝“小、弱、散”项目。
我局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工作具体,受到省厅领导高度赞扬,省农业农村厅卢仕仁厅长在《皖农交流》第59期上批示:“池州市抓产业扶贫的思路好,望各地抓好产业扶贫问题整改,务求实效”。
三、抓疫情应对,确保困难群众稳产增收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将抗击疫情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扶贫。
(一)创新举措推动带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结合疫情实际,积极推动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协调解决经营困难问题,推动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帮助贫困地区带贫主体渡过难关。为降低带贫经营主体经营成本,市农业农村局在得知涉农企业用电成本过高问题,立即联系市供电公司,争取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全市共有65家涉农企业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每度电节省0.1元左右;建立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台账,实行领导包干,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开工复产中的有关问题,截至目前,指导586家带贫主体及时复工复产,帮助带贫主体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问题1359个;及时兑现2019年度市级农业产业项目奖补资金1891万元,组织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对接,协调解决企业信贷需求,在符合贷款条件下,确保“应贷尽贷”,新增小额信贷8623万元,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增收。
(二)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在符合疫情防控前提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排查摸清贫困劳动力底数,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积极引导贫困人口优先务工就业。一是积极开发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镇村保洁环卫、防疫消杀、社区巡查、卡点值守等临时性扶贫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二是帮助已建成的扶贫企业、园区按程序报备后加快复工复产吸纳就业。三是对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管理,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有效对接,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和外出务工。四是发挥好产业扶贫中林业、光伏扶贫作用,吸纳护林员、光伏管理员、护路员岗位就业作用,完善规范收益分配。截至目前,全市护林员岗位吸纳1423人就业,其中2020年新设置护林员岗位121个;护路员岗位500个,新增179个,保洁员岗位1029个,新增369个;光伏发电设置岗位1207人,新增503人;其他岗位用工1238人,新增321人。
(三)强化调度指导做好春耕备耕生产
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大农用物资调运调度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及经营主体解决问题,切实保证春耕备耕顺利推进。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印发《关于切实做好稳定水稻生产的通知》,将水稻种植任务分解到县区,筹措项目资金325万元支持早稻生产,确保早稻面积较上年提高5%以上,确保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1万亩以上。发展再生稻种植6.5万亩,较上年增加2.5万亩。扩大优质水稻生产,年内建设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65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尤其是青阳县,多渠道联系农资供应企业,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兽药、渔药)及饲料等生产资料的储备和调运,调运种子100吨、农药40吨、肥料0.34万吨,调运饲料 840吨,优先供应贫困群众,满足春耕和农作物种植需要。二是切实抓好蔬菜生产供应。加强对“菜篮子”生产情况摸排,准确掌握了在地蔬菜种类、面积、产量和畜禽存栏量,为政府开展产销调度、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统筹安排和调整菜篮子产品生产布局,适当增加叶菜和速生蔬菜生产,保障蔬菜供应;因时因地指导菜农加强田间管理,落实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疫情期间,全市“菜篮子”产品供应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价格总体平稳。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政策和措施,从财政金融、土地审批、项目立项、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鼓励现有规模养殖企业在环境承载能力允许情况下新建、改建基础设施扩大产能。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温氏集团、牧原实业、天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米农牧科技投资公司等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全力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
(四)多措并举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针对今年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多渠道多举措帮助贫困地区采取畅通运输、对接市场销售终端等方式解决农畜产品销售,努力确保贫困户不因疫情减产减收。一是开展消费扶贫。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池州市消费扶贫送暖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消费扶贫直播助农”网络直播活动,市政府副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全市农特产品代言。针对我市农业主导产业——茶叶滞销问题,我局发起倡议《“助农购·家乡茶”倡议书》,在池州人网和开设“助农购·家乡茶”专栏,及时我市茶叶滞销信息,帮助销售。“五一”期间,我局和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推出“五月去哪儿*池州乡村游”消费月活动,分三批次发放1000万元乡村旅游消费券。二是加快扶贫产品认定。全市已认定并通过国办公示扶贫产品37个,各县区已申报待审核144个。三是帮售农副产品。通过积极对接大型超市、在杏花村大市场设立免费摊位和协助办理区内运输通行证等措施,帮助带贫主体销售蔬菜、禽蛋等农产品78.75吨;与多家企业、学校签订消费扶贫合作意向书,在大型商超、农贸市场设立扶贫专区专柜,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优先采购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助力实现积压农产品清零。
四、抓灾情处置,防止受灾群众致贫返贫
据统计,7月份以来,我市因洪涝受灾建档立卡贫困村5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235户,受灾贫困人口6431人。产业发展受影响贫困户1780户、5297人,受灾农作物6723.4亩,损失金额589.5万元,因灾绝产农作物为1387.6公顷 ,损失牲畜31896只。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部解决因洪涝产业发展受影响贫困户的问题。
1.积极开展生产恢复。汛情发生后,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快速行动,坚持从查灾核灾、技术服务、恢复生产、产业项目重建和政策支持等5个方面,对贫困村和贫困户优先安排,最大程度地降低洪涝灾害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影响。全市投入救灾资金736万元,组织救灾种子、农药、化肥、消毒药械等投入抗灾救灾一线;市政府紧急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购买救灾种子10万斤,优先满足贫困村、贫困户生产恢复需求。各县区按照“以秋补夏、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农技人员,重点指导贫困户开展生产自救,做到指导全覆盖。东至县对受灾严重的贫困户,开展补耕补种补养的,安排二次享受到户奖补资金,同时还可以继续申报2020年第三批特色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支持贫困户增收。
2.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一是及时争取上级支持。7月9日,市农业农村局专程到省农业农村厅汇报灾情及农业生产救灾情况,争取省厅第一批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98万元。二是配合保险部门做好灾害的查勘、定损、理赔和受灾农户的安抚等工作,建议保险机构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对受灾贫困户实施理赔。目前全市所有产业发展受灾情影响贫困户做到全部清零,保险机构在第一时间开展理赔,赔付产业受损建档立卡贫困户482户,赔付金额56.3万元,做到应赔尽赔快赔。三是及时谋划灾后修复项目。重点围绕水毁农田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两大类分县区谋划了灾后修复打捆项目8个,总投资3.64亿元。
3.积极帮售农副产品。7月份以来,石台县组织全县机关、学校和企业,采购已成熟待售的水果蔬菜,有效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降低农户灾后损失。贵池区、青阳县依托淘宝、京东、益农社等线上平台,帮助受灾农户销售农副产品550吨,销售额达1300万元。同时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带贫作用,内联受灾群众、外联省内外市场,目前已签订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农副产品销售合同98份,订单采购1500吨,价值4520万元。
五、抓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三大行动
我市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为目标,以引导支持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以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四带一自”深化行动、“一村一品”推进行动,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力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
2020年,我市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投入财政资金9211万元,建成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74个,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主体586家、带动贫困户11394户,引导10635户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完成各项任务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卢仕仁厅长在《皖农交流》第98期上批示:“池州市率先完成民生工程任务,值得肯定”。
1.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园区,打造产业示范典型。将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驻园区,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休闲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2020年,各级财政投入2170.5万元支持全市74个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建设。截至目前,所有园区建设已完成,其中贵池区16个、东至县22个、石台县20个、青阳县18个。
比较典型的有:青阳县乔木乡金银花(套种九华黄精)种植园区一期总投资2500万元,规划种植金银花3000亩,套种九华黄精2500亩,是北京同仁堂、国药集团原料供应基地。园区建设流转农民土地2000亩,年租金72万元,平均每年约需用工60000人次,累计促农增收600万元左右,尤其是优先安排200个就业岗位面向贫困群体,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以上。此外,该园区积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乔木乡凌塘村将原有扶贫车间入股园区,每年分红10.22万元。
2.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减贫激励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等联结紧密的带动方式,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带贫主动性。今年以来,全市89个贫困村都建立或引进1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主体586家,带动贫困户11394户,其中务工就业带动贫困户1422户,土地流转方式带动2408户,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4652户,订单生产方式带动2912户。
池州市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集黄精种植、收购、加工、经营为一体的市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公司建成黄精种植基地3000余亩、黄精种苗育苗区200余亩、黄精交易市场一期5000平方米。公司年加工黄精3500吨,2019年销售额6600万元。公司直接带动50户贫困分红,年分红50万元;2020年,公司申请抱团发展项目资金420万,带动620户分红收益,申请产业到户奖补项目,带动205户贫困户黄精种植402亩,并负责收购。公司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常年固定吸纳15户贫困户务工就业,月工资收入2000-3000元/人,临时务工贫困户45人,年人均收入7000元,同时公司流转村集体山地6000余亩,支付村集体30万元/年。
石台依然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征红先后筹措千万元,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和清洁化标准生产车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来发展茶产业,直接带动周边农户30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参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企业共流转贡溪村贫困农户茶园2313亩,村集体茶园200亩、黑木耳基地300亩,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在茶叶生产与加工环节,优先保证贫困户就业,吸收28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在扶贫车间上班,每天劳务收入在100元以上。多年来,杨征红始终与乡亲们在一起共同努力,已然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徽姑娘。她先后荣获2019年国务院脱贫攻坚奖候选人、第三届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省脱贫攻坚突出先进个人等荣誉。
石台县七都镇二宝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探索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拉动、村与村联动、科技培训推动、塑造品牌驱动,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据统计,2019年二宝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共发放贫困户土地租金30万元,实现贫困户每亩增收5000元,贫困劳动力平均每人每年增收4000元,帯动8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东至县返乡青年阮贵阳投资200万元创办新时代家庭农场,种植中药材、菊花、大豆、蔬菜等农作物。农场现有菊花基地面积300亩,有40位村民在此务工,其中贫困户有10多户,在生产高峰期每天有近100人在此就业,年支付工资约100万元。
3.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实施政策奖补,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本村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项特色种养实用技术,达到“人有一技之长”要求。今年以来,发展自种自养贫困户10635户。
东至县泥溪镇贫困户柏家有2014年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在村两委及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开始尝试种植烟叶,当年实现烟叶纯利润达5万元。2019年,柏家有和朋友合伙种植烟叶80余亩,水稻200余亩,林间散养土鸡400余只,并跑起了“毛竹”运输。一年下来,不仅个人增收14万余元,还带动8名贫困户就业,其中有2名固定工人年收入达2万余元,成了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咖”。
石台县仙寓镇碧潭村贫困户曹立新,全家2口人,因母亲生病被评为贫困户,该户开创了碧潭村种植木耳的先例,于2017年脱贫。2019年,曹立新木耳种植规模达到3万5千棒,年收入达到了7万元,并带动全村木耳种植规模达到了30万棒,带动贫困户及普通群众120人左右,累计帮助贫困户创收60万左右,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二)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建设
深入实施“一村一品”推进行动,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稳定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参与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支持依托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目前全市89个贫困村达标“一村一品”24个、创建特色农业品牌14个。
东至县官港镇横岭村,2014年未列入贫困村时,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党支部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反复讨论酝酿谋划出了“一村一品(茶叶)”为方向的发展路径。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先后建立了北岗茶叶合作社、岭源农家乐,以入股分红方式投入到北岗三德茶文化有限公司建设,现如今村集体经济增收达9万元。
青阳县酉华镇宋冲村成立旗杆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产业,带动贫困户近40户,平均每人增收2500余元;引进浙江客商规模化种植安吉白茶,带动8户贫困户务工,年均收入3000-4000元;30余户贫困户自家种植茶园,既享受扶贫政策产业补贴又可以自家采摘茶叶出售,人均收入1500余元;2018年村集体申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5余万元建成500余平方米的制茶标准化厂房和配套设施,租赁给浙江客商,2019年又申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4万,添置了两套制茶设备,推动村集体年增收达8万元以上。
(三)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
我市坚持把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和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积极性作为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合理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参与项目实施。一是实施到村项目。2020年,全市投入财政资金3364万元,实施到村项目75个,覆盖70个贫困村。2015年以来,全市89个贫困村共实施到村产业项目475个,总投资1.33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实施到村项目5.34个,投资149.52万元。二是实施到户项目。2020年,全市已投入资金5114万元,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到户项目总数2.02万个,到户项目覆盖1.67万户,其中自种自养项目10635个、土地流转项目2621个、务工就业项目1002个、入股分红项目5954个。以青阳县为例:贫困户种植大棚蔬菜1亩以上,露地蔬菜1亩以上,按每亩1000元给予奖补;种植食用菌1000棒以上,每棒奖补0.2元;养殖家禽(鸡、鸭、鹅等),要达到50只以上,50-59只补助500元,60-69只补助600元,依此类推;养猪3头以上,按每头400元奖补;开办农家乐,每户补助2000元等,还有发展渔业产业、林业特色产业奖补。
六、抓收益保障,着力加强产业扶贫风险防控
我市切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着力加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做到防范“四个风险”,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
一是防范产业选择风险,强化产业选择指导。发挥驻村工作队、产业指导员、贫困户帮扶人、村两委干部作用,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实际,帮助贫困村谋划到村产业项目,帮扶贫困户选择实施自种自养、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项目。发挥贫困村贫困户的土地、设施、设备、资金等自有要素增收作用,对粮、棉、油大宗农作物和市场前景不明朗、产业风险度较高的,一律不得列入产业扶贫项目库。
七井山蜿蜒于石台县东北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农民就已经开始高山蔬菜的种植。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导致土壤酸化、病虫害泛滥的恶性循环,大批农民失去种植信心,纷纷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居高不下。2012年以来,在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地推广大棚避雨栽培技术,种植的辣椒病虫害少,品种产量高。至2019年,七井高山蔬菜种植规模达1000余亩,年产2000吨,产值1200万元,仅高山辣椒一项,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为当地650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使该地贫困发生率由32.8%降至到零。
东至县大渡口镇安全村,以前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从2018年开始,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结合安全村的村情和靠近安庆市区的地理条件,发展大棚蔬菜项目,推行“农业+”模式,各级财政先后投入110多万元发展到村产业。目前安全村蔬菜基地规模达160亩,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11万元,带动了15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年人均收入不低于5000元。安全村大棚蔬菜基地,不仅种植蔬菜,还种植了草莓、黄金瓜等瓜果。每年在果蔬上市时,吸引大批周边游客到基地采摘,在采摘的同时,游客还会购买村内贫困户其他新鲜的农副产品,带动增加了贫困户的销量,让贫困户额外增加了收入。
二是防范生产技术风险,强化生产技术服务。针对贫困户养殖技能缺失问题,全市13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和530名农技人员对所有贫困村和自种自养贫困户做到全覆盖入户指导,已培训自种自养贫困户11098人、村“两委”干部584人、驻村扶贫干部197人。贵池区开展贫困群众春管春耕指导服务工作获得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和报道。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64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0分钟,共有107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有利于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2021年村精准扶贫年度计划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2021年村精准扶贫年度计划篇(一)2021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关键年,济源市按照省扶贫办的工作部署,提前谋划,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现将2021年工作开展计划做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__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中部,地处遵义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铜仁市四地、州、市、五县结合部,省道s305、s204线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有“经商歇旅陆路码头”之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商贸优势,是余庆的交通要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产业大镇。东北与石阡县河坝乡交界,北我县大乌江镇接壤,西与我县构皮滩镇相邻,南与黄平县纸房乡相接,西南与瓮安县草塘镇相邻,东南与我县小腮镇相邻,平均海拔850米。全镇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21个村民组。国土面积151、7平方公里,城镇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6万人,其中集镇居住人口1、1万人,城镇化率30、6%,农民人均纯收入6633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258、62万元,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有一类贫困村1个、三类贫困村1个。国土面积 151、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71820万亩,荒山5200亩。20__年,人均纯收入2124元。__镇距县城24公里,省道s305、s204线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有“经商歇旅陆路码头”之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商贸优势,是余庆的交通要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产业大镇。目前,商贸经济十分活跃,全镇个体工商户达1100余户;工业经济发展强劲,如今__牛肉干加工厂、信邦药业等20余户企业落户__,工业园区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7家规模企业已建成投产,年产值达1、2亿元;产业经济已具规模,多年来,以粮油、烤烟、畜牧业为基础的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以中药材、经果林、苦丁茶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建成茶叶基地3000余亩、茶叶生产加工厂房1家;发展核桃1500亩;发展板栗2021亩;常年烤烟种植面积52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果园面积5820亩,养殖大户949户。主要集中分布在红军村、小河村、苏羊村和芝州村。常规种植水稻面积16000亩,其中优质稻__400亩,玉米面积__000亩。
二、贫困村致贫原因分析
1、平场村。
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土地贫瘠,产出不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交通不便,通讯网络覆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多,生产力水平落后。
2、小河村。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边远,有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资金紧缺,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土地贫瘠,产出不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返贫现象突出。
二、帮扶计划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总要求,通过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致贫原因分析,结合听取驻村工作组、村“两委”汇报、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致富需求,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1、平场村。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技能培训。通过召开群众会,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结合平场村的规划,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给群众灌输先进、科学的理念,分析致贫原因,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民增收;拿出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让群众看到脱贫的希望,对脱贫充满信心。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广大种植户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计划硬化建成2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计划硬化上厂、下厂、吞口洞、台子田、六头山等8个村民组通组水泥路;完成狗槽湾、王木沟、牛角田、天堂四个小山塘整治工程和狗槽湾提灌站、上水堰提灌站建设,争取通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安置台子田、六头山、上寨、大木岩、大堰沟和上下厂等村民组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农户50余户农户;计划建设蓄水池15口,解决果园灌溉;建设10公里果园便道,解决水果运输难的问题,建一个水果加工厂。三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在地势平坦的坝区建成水稻规范种植示范基地一个;在上寨与平寨相接的地方建优质桃示范基地一个,在上寨建土鸡养殖基地一个,在青杠园、瓮岩坪建烤烟生产示范基地一个,在瓮岩坪建核桃、梨、桃建综合水果基地一个,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整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整村经济发展。
2、小河村。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在马中岭、马郎河种植优质桃800亩;计划在跃进、团山种植茶叶600亩;在团山组建成大棚蔬菜基地100亩;在小河中坝建板栗基地一个200亩;二是技能培训。针对各村留守人员种植技术短缺科学先进的种植技术问题,计划每年举办精品水果、蔬菜、茶叶种植等培训班4期,每年培训600余人次,吸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回乡创业,让闲置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建1个茶叶加工厂;计划硬化通村水泥路10公里;道路围绕产业建设,计划建设蓄水池10口,解决果园灌溉;建设10公里果园便道,解决水果运输难的问题,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困难,硬化子曹沟、学堂坳、大坡、大坪、上游、中坝、上关、下关、丰岩坪、熬凤山、赵家土、干田坳、平武等村民组通组水泥路,解决涉及__个组老百姓出行问题;河道治理5公里;恢复被大水冲毁农田1500亩;在人畜饮水困难的上关、下关、干田坳、丰岩坪、大坪、学堂熬等村民组修建蓄水池10口,解决村民人畜饮水困难。
另外,在全镇建设一个中心水果冷藏库,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申杨任组长、镇党委领导班子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各村支书、村主任为成员的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服务中心,田洪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田维成、冉茂琴同志负责日常工作。明确各部负责人、扶贫办负责人、驻村工作组全体成员具体落实,确保推进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镇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和督促验收等工作,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见成效。
(二)强化资金保障。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到户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推进有力。
(三)加强督促检查。班子成员、各村、各工作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对照帮扶计划,制定落实方案,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加快逐一落实,并及时发现和反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每月定期向__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实施进度,经镇领导小组汇总后向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办报告工作推进情况。对在此次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2021年村精准扶贫年度计划篇(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增强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实效,根据县委、县政府《201_年“挂包帮”精准扶贫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县安监局将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带着感情与责任,扑下身子,深入铁厂乡村,扎实开展挂联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切实推动定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结合安全监管工作实际,特制定我局201_年度如下“挂包帮”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县全委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县委“三区一城”建设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走基层”、“双联”、“十联”活动,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着力制约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全面推进方山坪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健康发展,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
二、村情社貌
村地处铁厂乡西北部,平均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辖4个农业合作社65户247人,有劳动人口72人,常年在外务工40人左右。
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土地贫瘠,有耕地238亩,均属于低产田土,主产玉米、薯类等农作物。2012年,农作物总面积580亩,(其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0亩),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村民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传统农业、金银花和干果为主。2012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7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有建卡贫困户30户97人。
已实现户户通电;使用移动或者固定电话32户;无小学校点和村卫生站,上学就医需要到15公里的铁厂乡街道;全村饮水困难户35户,饮水困难人口123人,饮水困难牲畜数700头(只)。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发展尚未起步,农民增收难。
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没有产业或发展项目。
2、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
村位于边远高寒山区。由于多种原因,村委会所在地仍未通公路,只有靠近场镇至林场公路的1社已建2、8公里泥碎公路,解决20户78人出行难题。但由于路况很差,运输能力极为低下,多数村民仍然走山路出行,靠肩挑背磨运物品,村民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旱灾、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和返贫几率大。
三、帮扶内容
(一)新居建设。严格按照县级要求,尊重农户意愿,结合本村实际,融合巴山特色,协助科学规划聚居点1处,争取30户农户入住。
(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协助实施2、8公里村道路硬化工程,争取新建6公里村道路,彻底解决全村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协助实施安全饮水项目。三是协助实施庭院建设,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
(三)特色产业。鼓励大户通过租赁等形式,整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草食性牲畜(牛、羊)和小家禽(鸡)。通过项目扶持,设计建设产业环线代村社公路,鼓励农户利用台院地和荒坡,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套植银花,连块成片,规模规范栽植,形成干果银花带,促进村民增收脱贫。
(四)公共服务建设。协助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一处,达到八有标准,实现“1+6”功能。协助建设村卫生站1所,配齐医护人员,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五)能力提升工程。用活远程教育平台,通过专家、农技人员现场讲解、在线培训等方式,大力实施劳务培训和技术培训,争取开展5次以上的培训,惠及全村。
(六)生态环境建设。协助加大对破寨子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积极协助开展全村238亩土地整理,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率。协助全村新建10个垃圾集中堆放池,创建和谐美丽乡村。
四、帮扶举措
(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对照“一好双强”标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吸引致富能手、知识青年、返乡务工人员、成功人士等加入党组织,注重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投资筹劳中的示范作用,主体作用以及参与项目建设的监管作用、发展致富产业的带动作用,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路人。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治作用。发挥好村委会在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方面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强化自治作用,建立一套有效推进扶贫项目实施、开展精准扶贫、群众筹资投劳、项目建设监管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让群众意识到扶贫开发是自己的事,主动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三是充分发挥其他组织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实群团组织、协会、专业合作社、业主管理委员会等各类基层组织,发挥他们在产业带动、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务工、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二)整合部门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基础资金扶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市场协同。整合部门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基础资金扶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对建卡贫困户制定帮扶方案,在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扶持,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稳定脱贫。
(三)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始终突出农民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地位,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注重民主和群众监督,无论是项目的选定还是项目的建设,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实行民主决策、民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监督,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实行公开、公示,实现阳光作业。
(四)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增强产业助农增收活力。根据村有种植银耳的习惯和技术优势,依托耳林资源,大力发展银耳产业。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推行股份制经营模式,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五)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帮扶取得明显成效。为取得活动实效,局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党组成员、工会主任为成员的“挂包帮”领导小组。并下派局党支部书记、应急办主任同志到乡村担任驻村干部,坚持将活动纳入局的重要工作内容,与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检查,努力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五、工作纪律
1、不干预村“两委”正常工作,不插手和干预村工程建设。
2、帮扶中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不做有损干部形象的事,维护良好的安监形象和干群关系。
3、驻村干部要按照县上的统一要求,定期深入农户开展帮扶活动,既要当好服务员,又要当好联络员,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加强与乡、村、社和单位的沟通联系,努力推进挂包帮精准扶贫活动取得新实效。
2021年村精准扶贫年度计划篇(三)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州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高我局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扶贫效果,推动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局党组会议精神,制定博州卫生局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如下:
一、成立州卫生局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局精准扶贫工作的协调和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局年度扶贫工作计划;协调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困难和问题;负责扶贫效果的评估和扶贫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二、很抓各项工作落实
㈠卫生局牵头实施的任务
⒈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解决农牧民群众就近看病困难的问题。
主要措施:一是开展摸底调查,摸清全州现有村卫生室基本情况,制定村卫生室2年建设规划;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狠抓项目工作落实。2021年全州新建27所村卫生室,其乐市7所、精河县14所、温泉县6所;2021年拟新建30所村卫生室;三是指导协调县市组织招聘乡村医生,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所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乡村医生,暂时无法招聘的,可从乡镇卫生院下派医生驻村坐诊,切实解决群众就近就医的问题;四是加强乡村医生财政补助、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和公务卫生服务正常运转。全州共有300个行政村(队),目前有村(队)卫生室256所(其中标准化村卫生室178个),2021年投资243万元新建27所村卫生室(其中中央投资__5万元,县市配套108万元),2021年积极争取落实30所村卫生室建设资金。
完成时限: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时限2021年底;其它工作2021年年底必须完成。
⒉加强“访惠聚”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托卫生行业特点,着力解决塔木赞格村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
主要措施:一是摸清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特点,分户制定脱贫帮困计划,并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二是春耕秋收之际,积极联系农机户或组织本局全体干部职工帮助贫困户犁地、播种、收割农作物;三是与农业部门联系,建立贫困户种植技术定期培训机制,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贫困户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四是协助村委会加强养殖业贷款资金支出的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五是利用养殖业贷款资金为每个贫困户家庭购买适当数量的家禽,联系畜牧兽医人员一对一地为贫困户指导、传授养殖技术;六是协助意愿贫困户进城创业或赴周边从事季节性的劳务创收,在创业资金贷款和办理各项行政许可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2021年3月底前由局“访惠聚”工作组负责,摸清塔木根赞格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贫困原因、增收创业意愿,分类制定脱贫帮困计划;2021年利用养殖业贷款资金或自治区专项资金为10户贫困户购买牛、羊、鸡、冰激凌制作设备,以生产绿色畜牧业副产品为增收创收途径,邀请有关专家给予技术指导;4月、9月组织贫困户青壮年劳力2批60人次,外出承包博州地区部分植树绿化工程。
完成时限:2021年底
㈡协助有关单位实施的任务
⒈制定农业技术人员定点联系服务贫困户方案,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主要措施:摸清贫困户家庭底数,了解贫困户在种植业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及时向农业部门上报需求计划。建立与农业技术人员联系机制,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贫困户开展种植业技术培训和点对点指导。局机关帮扶村共有贫困户40户,其中32户在种植蔬菜、玉米、甜菜等方面有技术服务需求,2021根据农业技术部门培训计划,上报32人参加培训,5月、8月分两次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18户贫困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完成时限:2021年底
任务分工:
⒉加强对贫困户富余劳动力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贫困户劳动创业的本领。
主要措施:了解市场就业趋势、用工需求和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等基本情况,组织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积极参加人社部门举办的劳动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招聘会,最大限度地协助贫困户转移就业。局“访惠聚”工作组负责,2021年上报10户25人次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班。
完成时限:2021年底
⒊加强对贫困户家庭勤劳致富的励志教育,促进贫困户劳动力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脱贫的意识。
主要措施:一是建立与因懒致贫贫困户定期谈心机制,明确责任人,实现一对一帮扶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其积极向勤劳致富能手学习;二是组织因懒致贫的贫困户及时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脱贫励志教育;三是加大监督转化力度,及时跟踪监督贫困户的生产发展情况,对思想和行为出现波动和反复的再次进行教育引导,坚持做到思想认识不改变,教育引导工作不罢休,确保转化成功,使贫困户真正能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21年由局“访惠聚”工作组负责,摸清因懒致贫户底数,与机关支部党员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明确责任人和工作目标,每季度开展一次走访谈心活动,做到思想不转化帮扶不脱钩。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三、工作要求
㈠局党组要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精准扶贫工作协调会,及时发现和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对精准扶贫投入的力度,定期检查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㈡局“访惠聚”工作组要建立局机关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机制,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制定符合贫困户实际的三年脱贫规划和每年的脱贫计划,要明确职责和年度工作目标,找准工作切入点,狠抓工作措施落实。要建立年度脱贫效果评审制度,定期查找扶贫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大履职尽责的督查力度,力争3年使70%的贫困户脱贫。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9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76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凭祥市作为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特殊地区,是崇左市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凭祥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精准党建为统领,积极探索党建脱贫攻坚新路子,吹响党建扶贫攻坚集结号,凝心聚力、卯足干劲打赢脱贫攻坚战。
强化阵地建设,夯实筑牢脱贫堡垒。我市把阵地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首要任务来抓,强化基层基础,使阵地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撑器”。一是有地办事。先后投入3800多万元,新建29个村级、40个屯级活动场所,其中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220平方米,屯级活动场所建设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目前,100%的村级活动场所实现了楼房化,300人口以上自然屯全部建有活动场所。二是有组织管事。实施党组织“安家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支部设置,建立了广西奥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在上石宝岛美人椒农业核心示范区成立了“两岸红”党支部,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积极完善镇、村、屯三级服务平台,并严格执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代办制度等。三是有钱办事。村党总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从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1350元,村党总支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从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1200元,党总支委员或村委会成员由原来的每人每月650元提高到1000元,屯级干部也相应补助给予月补助80—120元不等,激发了基层干部工作热情。按照党支部10人以内3000元,10人以上8000元的标准,为每个基层党组织落实了党组织专项经费。村级办公经费也由每村每年10000元提高到每村每年60000元,有力地保证了村级事务的正常运转。
抓好队伍建设,合力助推精准脱贫。完善提升 “4321”帮扶工作机制(即厅级领导帮扶4户、处级领导帮扶3户,科级帮扶2户,其他干部帮扶1户)结对帮扶机制,明确了帮扶责任,制定了帮扶措施,因户因人施策,真正形成“一户一策”机制。目前全市领导干部共结对帮扶贫困户3829户。同时探索实施“先难后易—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集中力量,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深入开展了“结对帮扶行动月”和“村企共建”活动,充分发动民营企业结对帮扶8个贫困村,引进更多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贫困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同时,树立在“一线”培养锻炼干部鲜明导向,把精准扶贫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愿等方式,先后选派18名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 “第一书记”、扶贫副书记,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强大人力支持。同时,发挥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有创业意向的党员、从事种植养殖的项目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能人队伍。
抓好责任建设,确保精准脱贫实效。我市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督查督办制和目标考核制。市委、市政府与市直各部门、各镇签订扶贫攻坚责任书,由督查组专门督查落实情况。将镇党委书记主抓精准脱贫、部门党委(党组)书记抓部门联乡镇帮扶村工作列为党建工作考核和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并将扶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单位年终绩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督查评估,年底组织一次全面考核。深化“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责任机制,坚持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督促各级把责任放在心、扛在肩、抓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