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时间:2024-03-18 15:12:02 查看人数:17

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4779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2分钟,共有257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受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人民按照第十二届三次党代会和十五届四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经济和社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计划的10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亿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4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5亿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完成2.23亿元,完成计划的101.5%,同比增长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00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0.2%;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3568元,完成计划的100.2%,同比增长13.1%;向上争取资金完成7.2亿元,完成计划的110.7%,同比增长44%;招商引资完成26亿元,完成计划的108.3%,同比增长2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预定目标7.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全盟控制指标内。

总结分析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农牧业投入逐年提高,农村牧区经济稳步发展

上半年,在全范围内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班240期,培训农牧民6.4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5.2万份。备耕春播期间,累计发放贷款1.38亿元,下摆种子3670万公斤、化肥4.9万吨、农药104吨、农膜240吨,为生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口粮田、土地整理、黑土地治理等项目,实现新打井1008眼,新增灌溉面积10.5万亩,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0.4万亩。

去年春季虽然气温较低,但由于雨水充足,大大加快了春播进度,5月18日提前结束了春播。共播种农作物349.5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7.6亿斤;牧业年度家畜头数达到321万头(只口)。

为加快发展肉羊、肉牛、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业,政府投入“以奖代补”资金2000万元,带动民间资本投资1.5亿元,实施了“千元田、万元田”工程。新建蔬菜温室大棚609栋,设施农业1万亩,高标准旱作基本田2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30万亩;种植木腐菌300万棒、草腐菌2万平方米;栽植果树37万株;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17万亩;新建2000只羊单位规模化肉羊养殖小区45个,新建200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5处;建设存栏2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4处,新发展养殖规模5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10户。

(二)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稳步提高

年各类工业企业9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增加了3家。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9.11亿元,同比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计划的100%,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了267%。

(三)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79亿元,同比增长17.8%,完成计划的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5亿元,同比增长18.1%,完成计划的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多,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全年有97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亿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41.5%。

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年纳入盟级重大项目16项。其中,域内项目9项,跨县项目7项;续建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9项(跨县项目5项),前期工作项目3项。项目总投资达284亿元。

经大力推进,锡乌铁路完成投资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大唐、龙源、深能源、蒙电华能4家风电陆续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其中,大唐、龙源两家风电一期工程各4.95万千瓦于年12月竣工并网发电;桃合木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于12月8日通过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评审;华锐风机、中航虹波风机塔筒、粮食增产项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华锐风机制造项目厂房已竣工,设备正在安装调试。至年末,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2.5%。

(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平稳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2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5%,同比增长20.6%。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00元,同比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568元,同比增长13.1%。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3亿元,同比增长16.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20.18亿元,同比增长17.3%。

(六)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投资4.5亿元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总面积44.5万平方米。年在34个项目学校开工建设了21.5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93亿元。

普遍提高了城乡低保月补助标准。将城市低保月平均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155元提高到202元;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由618元提高到852元。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将财政补助由2009年的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进一步提高了农牧民的就医保障能力,使参保人数提高到21.9万人,常住人口参保率达到96.35%。全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292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0.1%,失业保险参保单位增加到46家,参保人数13412人,完成全年任务100.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已参保48098人,完成年度任务107.1%;工伤保险已参保1051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8.9%;全生育保险已参保18305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6.6%。

完成廉租房建设216户,面积10735平方米。建设各类危房改造项目3030户。投资1723万元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成效显著。

全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741人,完成任务的102.4%。完成劳动力转移输出21541人,完成任务的100.2%。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们也清醒地看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二是财政收入少,保障能力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尚未摆脱“雨养型”农业局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四是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几家屠宰企业加工水平相对粗放,加工不精、不深,产业链条短,缺少名牌产品的支撑;五是特色经济、支柱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经济缺少大项目支撑;六是生态脆弱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委、政府总体要求,安排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达到6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3%,达到10.5亿元。

财政收入增长21%以上,达到2.7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67.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达到1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分别达到12300元和4100元。

向上争取资金力争达到7亿元以上。

引进国内盟外资金力争达到28亿元以上。

粮食总产量达到15亿斤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

各位代表,基于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和判断,在新的一年里们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下一步争取资金和项目。特别是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一步锁定了“三农”,为争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带来了机遇。已正式列入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将获得生态保护和林区接续替代产业方面投资。两伊铁路、锡乌铁路的建设,白阿铁路的改造,为实现远距离大范围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水资源总储量1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0亿立方米;风能光能资源丰富,具备开发大型风电场和光伏发电优势;们规划建设的额尔格图、阿力得尔、科尔沁3个工业园区,为企业入驻园区创造了条件。同时,们也面临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的艰巨任务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等多种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攻坚克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必胜信念,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继续加大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工作力度

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国家从今年开始,到2015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而且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为此,们应抓住机遇,深入研究和高度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用好用足国家政策,为争取更多上级投资提供了较大空间。一是要充实并完善项目库建设。项目库是向上争取资金的基础,没有纳入项目库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二是对已纳入盟和自治区项目库的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要聘请有资质部门编制好项目可研和初设,及时上报发改委评审,以便纳入盟、自治区和2012年资金下达计划。三是要调动各部门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地向上汇报项目,获得上级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投资拉动效应。

(二)确立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htf]

一是要坚定工业强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高工业经济附加值,延长工业经济产业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大力发展能源工业。要加快龙源、大唐、蒙电华能、深能源、蒙能五大风电二期工程和河北建投、中广核一期工程建设。至年末,风力发电装机规模要达到40万千瓦。同时加快归流河火电、阿力得尔火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华锐风机、艾朗风机叶片、中航虹波塔筒、南通虹波机舱罩等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产。加快老企业扩能改造。进一步扶持科尔沁王酒业、宏达压铸、蒙晟粮油等老企业扩能改造,推进圣华新药业、博田糖业启动生产。二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借助已纳入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有力契机,加快大小兴安岭接替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到年底,入驻园区企业达到30家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以上。

(三)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借助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有力契机,加快勿布林水库项目前期工作,改造建设洮儿河、归流河下游灌区,新建一批塘坝、水渠等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好国家粮食增产工程、万亩田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农业开发、草牧场围栏封育项目等工程,切实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年内完成旱作基本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5万亩、土地整理4.8万亩。进一步推广玉米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草牧场灌溉能力。建设高标准水浇地5万亩,进一步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粮食产量力争达到15亿斤以上。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进一步带动民间资本投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农牧业由广种薄收向集约经营转变。继续推进亩产千元田、万元田建设,新建暖棚1000栋、冷棚9000栋,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新增绿色农业、有机和特色种植面积12.7万亩。以特色种植和养殖基地为依托,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完成江苏雨润150只羊屠宰加工项目和哈拉黑草原盛业米业技改扩能、额尔格图脱水蔬菜以及乌兰禾饮料加工项目建设。

(四)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尔沁镇市政道路、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完善供水、供热、排污系统,提高集聚人口能力。积极争取重点镇供水、道路硬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二是努力完成8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任务,加快廉租住房、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游牧民定居、危草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提高城乡人口聚集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建设好通乡公路、通村水泥路工程。开工建设新一轮农网改造项目,提高农村牧区电力保障能力。四是完成科尔沁镇“城中村”改造工程,提升城市品位。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草原旅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社会发展计划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15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1分钟,共有157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年是实施“”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紧紧围绕“调整结构、突出转型、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多策并举,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粮食总产达到7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602.3亿元,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7%。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9%,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5%;出口总额增长22.1%。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5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5亿元、利税211.9亿元,分别增长29.7%和26.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积极谋划推动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20%,增长40%以上。97个工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2个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居全省前列。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省级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服务业完成投资386.3亿元,增长37.6%;旅游总收入77.5亿元,增长34.8%。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积极推进,启动了国家千亿斤工程,完成了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任务,实施了7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旱作农业示范项目等一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加快,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

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围绕13家产业集聚区和14家专业园区,实施“配套工程大规划、基础设施大建设、外来投资大招商、晋位升级大竞赛、工作推进大督查”五大工程,在统筹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机构队伍建设、功能集合构建、完善政策措施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编制完成了27家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区域规划及交通、电力、通讯、供热等专项规划。产业集聚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增长6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24.5亿元,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7亿元,增长41%。中航集团、中兵集团等一批央企和行业重点企业(项目)入驻,新入驻企业达到355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理顺了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了晋位升级目标,完善了发展支持政策,产业集聚区的载体功能不断提升。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430个,同比增加161个,完成投资950.16亿元,增长22%。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83个,同比增加99个,完成投资331.3亿元,增长41%。128个“转型升级双千工程”完成投资157亿元,新开工项目53个、竣工项目45个。25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7.9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86个项目开工建设,66个项目建成投产。金龙集团5万吨高精度铝管、中新化工40万吨甲醇等38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中兵集团百亿元光电产业园、中航集团百亿元产业基地、中国软包装百亿元软包装产业基地等19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基地型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并开工建设。

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研究制订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意见》等多项措施,社区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组织编制了36个重点乡(镇、办事处)整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36个重点乡(镇、办事处)“三化”协调工作稳步推进。整合上级各类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城镇水电路气、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2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2.7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培育工程,卫华集团获批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高远装备公司等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我市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62家,居全省前列。严格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加快十大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5万千瓦,建成重大节能项目11个,新增节能能力30万吨标准煤。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6%,可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02万吨和5.5万吨,顺利完成“”减排目标。

重点改革和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持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列入全省第二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城市。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433.79万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人均15元。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天然气价格调整联动机制、居民阶梯水价和阶梯气价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单位实施了两部制热价,推进了供热计量改革。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市外资金223亿元,分别增长30%和26%。完成进出口总额11.34亿美元,增长8.7%;其中出口6.95亿美元,增长22.1%。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百威英博等重点企业已签订合作协议,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528公里、大中危桥1001延米,新解决33.8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2万户,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46个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5个特殊教育学校和7个学前教育试点工程,改建了2个县级医院、1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16个行政村卫生室、68个乡镇文化站和全省唯一1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项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市、县、县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稳步扩大,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88.4万平方米。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8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1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752元和6241元,增长11.2%和14.9%。

今年各项工作取得的较好成效,确保了“”规划的胜利完成。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6.7%,城镇化率接近43%,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跨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发展要领深入人心,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全面铺开,全市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晋位升级压力不断加大。二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依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三是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符合调控目标,但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部分困难群众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我市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社会稳定任务艰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年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战略的起步之年。实施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推动新一轮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在持续,加快发展,突出转变,强化产业、项目、区域、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人才与科技支撑,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保持社会稳定,建设效益、创新、生态、和谐,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8%、15.5%和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现对主要目标作简要说明:

(一)生产总值增长12.5%。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发展需要看,加快发展始终是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就很困难。二是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提出这个增长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各方面信心,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确保“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三是这一预期目标低于“”以来实际增速,主要是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调整中求提升。

(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这一预期目标较上年计划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5个百分点,体现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统一。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税源稳定增加,完成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基础的。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初步匡算,去年全市在建项目结转投资规模约645亿元。随着“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以及去年以来签约的一批重大招商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投资有望持续较快增长。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一目标较上年计划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是考虑物价面临较多上涨因素:原材料及能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高位运行,国际市场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农业生产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因素,食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这一目标考虑到价格翘尾影响,并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同时,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价格预期目标将处于温和可控的范围。

(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今年国家、省支农惠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加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有望保持持续增长。

(六)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为下降3.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均为“十二五”新增约束性指标,建议计划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

三、年全市重点项目初步安排意见

按照国家、省投资重点支持方向,经过积极争取,确定省重点项目41项,年度计划投资498.48亿元(含线形项目);上报省核备市级重点项目165项,总投资607.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4亿元。全市重点项目分行业情况如下:

工业方面。抓好中航工业航空高科技园、煤业集团永金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乙二醇、豫飞重工新型工业化装备产业园等续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百威英博百万吨啤酒生产基地、中国电波科技城、日升数控轴承装备公司数控轴承成套装备柔性制造产业化等项目。

交通方面。重点抓好石家庄至武汉客运专线(段)、至月山铁路增建第二双线、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铁路及共建部分)、块村营至营盘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

能源方面。确保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华电渠东2×30万千瓦热电机组等项目建成投运,开工建设新中益2×60万千瓦火电机组项目。

农林水利方面。重点抓好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南水北调中线(段)、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配套工程、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项目建设。

社会事业方面。重点抓好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二期、市二院市骨科医院病房楼、第一荣康医院荣军病房大楼等项目建设。

城建及其它方面。重点抓好中粮()现代粮食产业化基地(一期)、农商新天地¡中部农产品现货交易基地、贾屯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

四、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坚持“重在持续、加快发展、突出转变”的总体要求,围绕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提供示范性经验,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全面抓好贯彻落实,着力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坚持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制度,准确研判运行态势,及时提出措施建议。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监控,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协调,提高要素支撑保障能力。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把人民生活和农业农村用电需要放在首位,全力给予保障。二是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工作。落实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制度,加强产销对接,稳定和开拓市场。加强银企对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信贷支持。支持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力争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加强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工作。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实现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完善价格监测分析制度,健全物资储备、调节基金、临时干预、市场检查等机制。保障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加强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工作,拓宽群众价格诉求渠道,继续开展农资、医药、教育等价格收费检查,严厉打击不正当价格行为。健全价格舆情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二)促进三大需求协调增长。一是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三级联动的项目推进机制,责任明确、信息互通的协调联动推进机制,坚持重点项目周例会、市县两级联审联批和“两级三层”等制度,重点加快项目前期审批,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争取中央投资目标责任制,抓紧谋划项目,加快推进前期,组织好项目筛选上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债券规模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国家、省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教育、娱乐、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消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三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央企合作和对外招商工作,深入推进与中国医药集团、中国高新投资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央企的战略合作,围绕我市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支撑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寻求新的合作领域。鼓励企业培育出口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售价。加快推进口岸作业区项目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坚持承接转移、增量带动与改造提升、存量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产品结构即期适应性调整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突出“高质、高端、高效”,努力实现产品由中低端为主向终高端为主转变,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产业效率由高耗低效为主向低耗高效为主转变。二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破解先导产业技术瓶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先导产业与产业集群。围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组建带动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积极培育和开发农村物流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发旅游新业态,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均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快推进市及县、县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按照城市标准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承载能力,各级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亿元。突出抓好平原新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以上。做好项目引进工作,围绕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基地型项目,围绕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一批链条式的产业集群。加快功能集合构建。推进和郑州大学、驻新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快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开展竞赛升级活动,明确晋位升级目标及阶段性任务,争取集聚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五)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52个示范社区建设为重点,全年完成投资65亿元,新入住农户4万户。充分发挥城镇、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平台作用,实现48万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改革试验。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围绕“十二五”期间建设区域通枢纽和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目标,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石武高铁车站广场及周边三纵三横道路,开工建设新月铁路第二双线,强力推进郑州至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小火电机组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水利建设资金。加快完善信息网络。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整洁、有序、文明、优美”的市容环境,争创省精细化管理优秀市。

(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整合千亿斤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良田建设等项目资源。开展大宗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优质高产示范区。建设优质小麦产业园、原阳100万亩优质大米项目和中国优质小麦种子基地。稳定粮食生产,粮食总产达到80亿斤以上。发展粮食深加工,打造部级粮油食品产业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总产达达到41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林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生态高效农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6%以上。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立体支撑能力,建设高科技农业产业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质量检测、良种繁育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七)加快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解瓶颈制约,以重点改革推动全局改革,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着力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宽市场准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全面进入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健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机制落实,完善产业集聚区综合评价、激励机制,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综合评价、动态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功能,促进产业、人口和要素集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启动局(委)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实现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推进国有产权(股权)市场化运作,盘活国有企业有效资产。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居民生活阶梯水价、气价改革,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政策。同时,深入推进警务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全省提供典型示范经验。

社会发展计划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54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138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年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保障经济平稳运行。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着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坚持月度运行监测与经济形势分析制度,准确研判运行态势,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工作。完善市、县两级重点企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政策导向、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服务机制。加强产销对接,稳定和开拓市场。加强银企对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信贷支持。加强煤电油运供需协调,组织好电力生产。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把人民生活和农业农村用电需要放在首位,全力给予保障。强化运力组织,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落实价格监管各项措施,保障好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努力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二)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保持投资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适度较快增长。强化项目带动,重点实施“3131”投资促进计划。即围绕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三大领域,实施140个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3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00亿元以上。继续实行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分包制,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配套联动的项目推进机制,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与重点项目建设挂钩机制,以及责任明确、各记其功的协调联动推进机制。加强重点项目协调、监督和稽察工作,建立问题台账,跟踪问效,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推进中的问题。搞好重点项目建设考核考评,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抓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机场二期改扩建、内邓高速公路建设进程;全面启动宁西铁路新增二线段征地拆迁和火车站改扩建工作;积极做好郑渝、运十、三淅、武西等途经段的前期工作;完成天池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可研报告评估工作,做好核电、宛西电厂、白热电厂、邓州热电厂、华能豫南大型火电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宛城、邓州、镇平3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和方城风电二期项目按时投运,社旗生物质能气化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建设一批50万伏、22万伏、11万伏输变电工程,扩建100万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加快西气东输二线地方支线工程建设,争取年底前分输站-段建成通气。加快鸭灌、引丹、宋岗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末级渠系建设,完成鸭河口水库除险加固,推进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桐柏石步河水库主体工程,推进北湾水库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工作。

抓好中央投资项目谋划争取工作,加大政府性投资对保障性住房、“三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重大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支持。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加强政策引导,扩大市场准入,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贷款补贴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抓好项目前期和谋划储备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瞄准国家、省鼓励扶持发展的重点领域,超前谋划一批规模大、带动强、示范效应好的重大建设项目,确保经济发展后劲。

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完善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好“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发展住房、汽车消费,培育文化教育、娱乐、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热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

(三)着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承接转移、增量带动与改造提升、存量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产品结构即期适应性调整相结合,加快推进16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力争2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转移趋势明显的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一批超百亿产业集群。油碱化工业,依托中源化学公司等企业,重点培育碱硝加工、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生产小苏打等产业链,推动碱硝化工产品多元化,打造碱硝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油田,加快发展石蜡、油页岩等深加工产品,提高精细化工水平。装备制造业,依托二机石油装备(集团)、南防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石油钻采设备制造、防爆电机、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器机械四大产业链,壮大工程施工机械、大型成套设备、汽车零部件和核级电机等优势产品规模。电力能源产业,依托鸭电、蒲电等企业,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不断扩大能源规模总量,提高能源开发效率。冶金建材业,依托西峡龙成、淅铝集团、中联水泥分公司等企业,延伸钢铁、有色工业和建材产业链条,推动产品结构向“精”和“专”调整,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纺织服装业,依托新纺集团、南纺集团、邓州雪阳、鼎威等企业,着力开发高档精梳纱、多种纤维混纺纱等产品,突出发展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食品工业,依托三源、娃哈哈、龙大牧原、新野科尔沁、三色鸽、社旗福润等企业,大力发展面制品、肉制品和食用油,推动饮料、果蔬加工、乳制品等高成长性食品快速发展。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依托天冠集团、迅天宇等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为载体,迅速扩大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伏、新能源装备产业规模。光电产业,依托中光学集团、乐凯华光、首控、社旗森霸等骨干企业,以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加强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培育光电显示、光电信息记录材料、led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链,重点抓好系列光学镜头及整机、投影机、pcb胶片等重大项目建设。新材料产业,依托天冠集团、中南金刚石、西保集团等骨干企业,坚持技术突破、拉长链条、精深加工、降本提效,培育壮大超硬材料、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功能性冶金保护材料发展新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天冠集

团、中光学集团、乐凯华光等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围绕破解先导产业技术瓶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快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力争新增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产业创新平台2个。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加快防爆电气电机产业联盟发展。

(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经济良好势头。启动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构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认真实施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点推进高产稳产田巩固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三大工程建设,依托唐河、镇平等8个粮食生产核心区主体县,力争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100亿斤以上。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抓好牧原生猪优势产业基地、新野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场、社旗畜牧园区等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新野科尔沁10万头肉牛加工等项目建设;继续扩大奶业生产及禽业发展规模,增强高端奶制品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着力打造棉花生产、油料加工、食用菌生产、道地中药材加工、花卉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搞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抓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试点县创建工作,建成9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新建2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服务体系,完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做大做强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为突破口,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围绕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全市物流资源,打造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和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发展食品冷链、粮食、蔬菜、家电、医药等行业物流。重点抓好中商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县中汇铁路物流中心、惠农达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汇融物流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开发汉文化、玉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出版传媒公司等文化企业集团。抓好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社旗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建设。依托中心城区、伏牛山大宝天曼生态休闲旅游区、桐柏山红绿文化旅游区,加快推进恐龙遗迹园二期、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张衡博物馆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武侯祠、恐龙遗迹园、宝天曼、丹江渠首、桐柏淮源五大龙头景区和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景点。推进景区景点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交通网络连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重点打造寻根谒祖游、楚汉文化游、山水风景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继续实施“421”企业上市计划,加快牧原、减振器公司等企业上市步伐,重点做好利达光电股票增发服务。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做好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工作。

(六)着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开展“产业集聚区提速增效年”活动,重点实施“产业集聚区1271行动计划”,突出抓好百亿元产业集聚区培育、工业项目投资倍增、基础设施大提升、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四项工作,实现14个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工业投资超20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超70亿元,每个产业集聚区建立一套高效、精干的管理体制。坚持分类指导、错位布局,突出优势,引导各产业集聚区明晰主导产业定位,集中精力在一个产业上取得突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专业协作,促进同类关联企业和项目高效聚集,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集群,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产业链。创新招商模式,灵活运用“飞地经济”等政策,使一批“旗舰型”项目和龙头型企业落户集聚区。鼓励各产业集聚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合作开发,积极探索“园中园、一区多园”等新模式,加快建设生物产业园、专用汽车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特色园区。

(七)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投资和拉动消费的结合点,以中心城区、县城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城镇化为主线,全面掀起城乡建设新高潮。突出中心城区发展。争取尽快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做好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东北分区建设。以筹办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为契机,加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确保农运会主体育场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上半年竣工验收,年底前基本建成水上运动场,农运会场馆道路和接待设施全部建设完毕。加快健康路、光武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北外环路、人民北路改建、汉冶路、主体育场供水等工程。启动市污泥处置工程项目,争取白污水处理厂、市新建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确保污水处理二期等项目竣工投用。加快旧城及城中村改造,推动中心城区老企业“退二进三”,积极发展城市综合体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城市湿地公园、绿地系统,提高城市供热和燃气普及率,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编制完成新区空间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合理确定核心起步区,组建新区管理机构,出台新区建设推进意见,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服务配套功能。加快推进官庄、鸭河工区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产业发展,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结合新的村庄布局规划,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重点抓好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争星创强”为载体,大力发展沿线、沿边城镇带和全市50强镇,建设一批人口超5万的中心镇。加强规划引导,积极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加速向中心城镇转移,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

(八)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全面推动市属企业脱钩改制;加快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年底前力争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收入分配、行政管理、农村等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招商。继续开展大招商活动,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5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323亿元以上。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承接载体,加大推介力度,促进产业向我市集群链式转移。突出企业招商、产业招商、产业集聚区招商、节会招商,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的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推动与富士康、首钢控股、中聚联合控股、国药集团、国开投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按照统一搭台、统筹安排、资源共享原则,整合招商活动,提高招商水平,注重招商实效。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出口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产品出口基地和出口产业集群,努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工贸易,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谋划申报航空开放一类口岸和出口加工区。

社会发展计划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71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5分钟,共有119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一、二七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二七年取得的成就

二七年我们面对国内外形势许多重大变化,面对我区实际工作中众多困难和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区委、区管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目标,以沿海开放的眼界,沿海开放的思维,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抢抓机遇不放松,以全新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以全新的理念谋划发展蓝图,以务实的作风抓好落实,以超常规的举措加快开发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邢钢线材加工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城市化、财税工作、和谐开发区、投资环境七项重点工作,提高学习力、执行力、发展能力和廉政能力,大力培育“最快、最好、最优”的开发区精神,促进了开发区的快速发展。

总体来说,开发区**年经济形势主要由以下特点:一是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二是项目建设稳步提高;三是财政收入逐步增加;四是商贸三产繁荣昌盛;五是出口创汇突飞猛进;六是区域环境得到控制;七是节能降耗成果显著。开发区经济正朝着科学、循环、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年,我区完成生产总值11.3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1.5%;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100.4%。其中:一产完成4545万元,同比下降7%,二产完成88450万元,同比增长35.6%,三产完成20000万元,同比增长17.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78:18。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区财政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3.3%,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1.5%,与年初计划目标基本持平。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新的增长点不断形成。**,我区工业完成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31.1%;完成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3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5.8%;全区2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增速较快的有大正化工有限公司同比增长132.6%、新光线材精制有限责任公司同比增长97%、曙光轧辊有限公司同比增长97%、德兴薄板有限公司同比增长55%。**年新增振成、博纳、恒进、同成公司规模以上企业4家,完成产值3.1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1.4%。随着新企业引入、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加大,我区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钢压延加工企业的逐渐增加,招商引资效果已经显现,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已成为今年及今后几年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突出、支撑有力。**年开发区共安排项目45个,总投资41.9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1.79亿元;年初全区确定的13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亿元,省、市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0179亿元,同比增长46.8%;其中:制造业完成102422万元,占总投资的68%;商贸服务业完成33622万元,占总投资的22%;房地产业完成8560万元,占总投资的6%;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575万元,占总投资的4%。新光线材二期、新兴紧固件、振成机械二期、嘉信汽摩配件等制造业项目建成,将进一步拉动工业总量的扩张,尤其是制造业的投资逐年加大,为明年及今后时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农业经济小幅下降,规模养殖略有上涨。**年,全区第一产业实现产值9730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4550万元,同比下降6.8%。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48万播亩,产量2290万公斤,同比下降3%;蔬菜种植面积1960播亩,产量380万公斤,同比基本持平。畜牧养殖,肉、蛋存栏略有上涨,肉类总产量完成310万公斤,同比增长9.7%;蛋类总产量完成460万公斤,同比增长2.5%。

五是财政收入增幅前移,序时进度总体平稳。**年,我区全部财政收入共完成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2460万元,同比增长23.3%,占年计划的100.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5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292万元,同比增长26%,占年计划的96.9%。收入与年初预算基本持平。**年在全市21个县市区中,我区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位次排名分别前移到第10名和第8名。

六是消费品市场旺中趋稳,市场价格小幅攀升。今年以来,我区社会消费品市场商品销售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已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104%;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2亿元,同比增长21%。城乡消费市场明显趋旺,消费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以运输、餐饮、住房等为代表新一轮消费热点的逐步形成,标志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正在加快,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6%,同比上涨4.6%,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同比上涨两位数以上。

七是区域环境得到控制,节能降耗成果显著。**年,开发区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2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9吨,同比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8吨,同比下降4.4%。开发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区域环境状况逐步好转,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二)二七年仍存在的问题

二七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应该清楚地看到,仍存在着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某些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实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升级慢,产品档次差、链条短、附加值低。项目投入总量和增速、经济总量和增速、财政收入总量和增速在全省开发区中仍处于后进位次。三次产业协调度低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比重弱小,对对二产的服务作用缺失。

2、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依然突出。据调查,**年我区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项目投资自有资金不足,银行贷款额度偏低。二是流动资金相对不足,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有限,企业难以达到均衡生产和满负荷生产。三是企业可作抵押的财产不足,设定的抵押条件较为苛刻。四是有资格互为担保的企业在我市相当稀缺。五是新办企业尚未取得信用等级,贷款更为困难。六是由于资金紧张,一些项目调整实施计划,放慢或分阶段实施。

3、部分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原材料、能源动力价格上涨、运输成本的提高和劳动成本上升,企业生产步履艰难。尤其是对我区影响大的钢材价格、原木价格,对下游的紧固件、薄板、木材加工等行业增加了制造成本。企业产品价格上升,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难以扩大,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4、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部分项目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把土地和信贷闸门,严格投资项目审批,延长了项目论证期,给原计划实施的项目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些项目业主对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核准程序不熟悉,前期工作不完善,影响了计划新开工项目的落地建设。此外,我区工业熟地少,而新征土地由于与村民洽谈的难度增大,土地审批周期拉长,土地开发成本加大等因素,也直接影响了一批项目落地实施的进度。

5、其他问题。社会保障体系未得到完善,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亟待改善。缺乏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的机制与办法。对外开放力度、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确保二八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全面实现。

二、二八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保持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年。为此,在努力克服往年存在问题的同时,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这条主线,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区委管委中心工作,围绕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发扬“最好、最快、最优”的开发区精神。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已建企业,加快建设完善开发区三大产业,努力使开发区经济再上新台阶。

纵观国内外形势,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趋势没有改变,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加快的趋势没有改变。从全省情况上看,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了新部署,各地各部门正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积极谋划新思路、研究新举措,全省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没有改变。从全市情况上看,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结构、质量和效益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条件正逐步改善。从全区形势上看,开发区主导产业框架已基本形成,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进一步明确,城市化率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二八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三园两带一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最好、最快、最优”的开发区精神,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把开发区建成**市最具实力、活力和魅力的新城区。

根据上述要求,开发区**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35%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增长3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以上,实现利税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排物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5%和4%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低于4%。

二八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主要经济指标确定的依据如下: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依据。①、现有企业的自然增长分析:我们对区内现有企业参照统计月报表,走访主要企业调查和详细的分析,测定出现有企业的增长基数。如:新光线材、振成公司、曙光轧辊、同成矿业、路桥公司、天幅针织、日隆机械等企业**年平均增幅在12%左右。按照这一基数,我区现有企业**年可增加gdp4200万元;另外,**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分别是宁波紧固件、新兴紧固件、纳科诺尔公司、邢禽饲料、汽车改装厂,五家企业新增加gdp1.1亿元;以上两项共增加gdp1.5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7家。到**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可完成6.3亿元,同比增长34%。②、区内规模以下企业。**年变化不大,按照正常年份增长幅度,一般在6%-8%左右。由于原油、钢材等物资的上涨,原材料、运输等成本加大,企业利润空间相对缩小。但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将会逐步提高。现根据实际摸底调查,**年区内规模以下企业可增加7%左右,增加值(gdp)增加3500万元。③、项目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在核定新增企业基数时,对企业的设计规模、产品市场、商品技术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与企业反复沟通和磋商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数。如:单晶硅项目、康德模具(1800万元)、蓝鸟家具、嘉信汽摩、自动化仪表、天景鸿钢结构、永安医疗器械等项目的运营可使**年新增gdp1.55亿元。除去不可预见和项目开工率不足的因素,增幅程度不会高于10%,因此,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将使我区增长gdp1.18亿元左右;④、第三产业。好望角物流、方盛贸易公司、华盛金属材料、南国水乡等企业的建成、钢材交易市场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已进入成长期。预计**年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1亿元;⑤、不利因素。在我区内仍有部分企业出现效益下滑、停工歇业现象。通过我们对区内现有企业的排查表明,虽属个别现象,不会超过总量的3%,对我区经济上升影响不大,预计gdp减少1000万元;⑥、农业方面。由于项目建设占用土地,种植业有所下降,但随着惠农政策继续实施,农民传统养殖得到进一步改善,养殖业大幅度增长,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增加。预计**年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由于农业经济占全区比重较低(3个点),所以不会影响全区生产总值。

由以上分析,测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95亿元,到**年底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25亿元。

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我区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年开发区拟建项目49个,总投资51.2亿元,其中:①工业项目23个,总投资38亿元,主要有单晶硅项目、永宏紧固件、丰盛紧固件、慧能电器、康德模具续建等项目;②商贸、房地产项目13个,总投资10.8亿元,主要有好望角二期、新天地商贸住宅、北方电信、城中村改造等项目;③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项目10个,总投资2.4亿元,主要有开发区紫光小学、科技文化公园、百米景观带、路网及绿化亮化工程等。同时考虑到项目的不确定性以及项目当年投资情况,预测**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0%。

三是财政收入。二八年全部财政收入1.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500万元。分别增长30.8%和31.6%。二八年全部财政收入占gdp比值为11.6%。

四是外经外贸:根据二八年我区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以及市计划下达的指标任务,二八年计划引进内资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0万美元。出口创汇在**年新增出口企业2家。①新兴紧固件,预计出口500万美元;②德兴薄板公司,预计出口100万美元;加上我区现有出口企业,预计**年可完成出口创汇4600万美元。

五是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目标。二八年安排新产品开发项目8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1%以内;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7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3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个百分点。

三、实现**年计划目标的主要措施:

**年的任务目标已确定,要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从国内外环境和我区的情况看,我们面临着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2003年和2005年我们实现扩区以来,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同步提高,我区加快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年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龙头,围绕“三园、两带、一中心”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实现强能提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立区企业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项目的承载力,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优化发展环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项目建设,以建设“三园一中心”为重点,以突出主导产业(线材制品,新材料,板材、新兴服务业)为核心,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打造产业聚集、功能完善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新城区。

一是突出抓好邢钢线材加工基地的建设。在现有宁波紧固件、新光线材、慈溪振成自攻螺丝等项目基础上,在王快镇再建一个紧固件工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重点抓好永宏紧固件、鑫泰紧固件、丰盛紧固件、宁波紧固件二期、慈溪振成三期等开工项目建设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已签约的晋江螺母、培源汽车配件等项目的入区步伐。使线材加工产业在短期内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入区紧固件企业达到18家,线材加工能力将达到50万吨。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积极推进科技兴区战略,围绕开发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在单晶硅周边规划1平方公里,建设新材料工业园,引进单晶硅产业延伸产品和其它新材料项目。重点抓好总投资7.47亿元,年产大直径、低氧碳单晶硅片3600万片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的上海慧瑞人工晶体项目,使新材料工业产值将达到30亿元。三是加快板材产业提升改造步伐。以新加坡凯华木业项目为核心,在东汪镇谋划建设板材工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合并重组等方式吸纳企业入园,形成集热电联供、板材加工、机械制造、家具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新的产业集群。扶持建国木业、熊猫木业等一批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品档次;重点抓好投资6000万元的金鹰木业改造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建国木业改造等项目。通过2—3年的努力,板材产业的年产值达到3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完成板材产业的二次提升。四是着力引进金融、保险、中介、信息、餐饮娱乐等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商务服务业,完善商务服务体系。使开发区商务中心和百家商业区初俱规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推动”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逐步向综合服务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过渡,大力扶持好望角国际物流区成为**内陆港,逐步完善仓储、运输、信息等功能,使开发区运输物流业年吞吐量达300万吨;大力发展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依托我市南水北调工程,起动七里河南岸中心商住区建设;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起动紧固件、板材、小商品市场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旧村改造发展步伐,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领域和市场。重点抓好邢东汽车站、华泰创智园、威力房地产、开发区大酒店、九龙湾家园、总部经济园等三产服务业项目,吸引**周边企业总部、研发机构、产品检测及各类中介机构入驻。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形成新城区雏形。

(二)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牢牢抓住高新技术、紧固件产业两个招商重点,坚持“区外、市外、国外”三外并举,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招商重点区域,创新机制、可难攻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全面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全年计划引进项目10个,实际引进内资10亿元,其中引进外资项目1个。一是拓宽招商对象。要突出大项目、大资金、大产业的引进,了解确定几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投资动向,并将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等列入招商对象,重点攻关,二是积极谋划和开展专项招商活动。围绕紧固件、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共谋划5项重大招商活动,分别是:①3-4月份,在北京、天津驻华商社、投资机构敲门招商,争取签约引进1-2个项目;②5-6月份,在浙江海盐组织召开招商推介会,争取签约引进1-2个紧固件项目;③6-8月份,借中国紧固件协会理事扩大会时机,举办招商推介会,争取签约引进3-4个项目;④8-10月份,围绕单晶硅或人工晶体上下游产品进行招商推介;⑤11-12月份,在境外组织一次招商推介活动。三是借助中介机构的联络渠道招商。继续深化与中国紧固件协会、香港螺丝协会合作关系,借助协会这个平台,利用其定期信息,掌握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计划等优势,通过土地整体招商、单体入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推介招商。四是不断改进招商手段。通过驻外机构、投资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招商。聘请招商顾问招商,利用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寻找招商线索、介绍投资项目、促进项目达成协议,促进招商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强化招商考核。加大招商工作日常考核,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坚持季度考评,半年考核,强化考核刚性,以考核促工作,确保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

(三)突出抓好财税工作。一是加强财政基础工作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财政工作规范运行。二是加强税收征管力度。要加强税法宣传,广泛开展“综合治税”活动,增强企业依法纳税意识;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优化税收结构,做到应收尽收;千方百计培植新增税源,增强对经济建设的财力支持,确保全年财税任务完成。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年度粮补及综合补贴、大中型水库移民补贴等惠农政策。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农村财务运行程序,确保农村财务规范运行和农村稳定。四是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确保项目资金来源的审核、预算的审查、招投标的监管、采购预算调整的审定以及资金的支付等各环节的有序运行;五是严格预算支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强化收支两条线的监督,防范化解财政运行潜在风险。六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协调落实国家开行贷款以及其它商业银行贷款,保证我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四)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物价稳定。一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规范农村食品、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药品购销渠道;整顿规范全区物流市场;整顿人造板等装修材料;推进农资打假工作;规范成品油、煤炭购销市场秩序;继续加大打假维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二是继续开展“一清理双全程”活动,对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清理复查,坚决制止乱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变相收费,对列入市以上在建项目的收费情况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列入开发区优势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特别是新上项目建设情况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三是大力实施价格和收费“阳光工程”,提高价格和收费的透明度。开展涉企、涉项目建设收费的专项检查活动,下大力解决在涉企、涉项目建设单位中的乱收费问题,对问题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四是落实“一证一书一卡”制度,规范收费行为,优化发展环境。

(五)加大监管力度,消除安全隐患。继续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安全生产监察执法,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安全投入,规范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开展安全评价和“三同时”工作,制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切实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促使企业自觉保障安全投入,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六)多管齐下,着力破解瓶颈要素。一要切实树立沿海开放意识,加快工业用地开发力度,抓紧包装好一批主导产业项目,争取省、市特殊政策。同时做好存量调整文章,加强对空余土地的整合,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厂房开展招商。二要尽快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融资政策,吃透用足国家、省、市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政策,加强政银企合作,推动金融部门及早出台新的信贷产品,并做好推介和对接工作。建立企业联保网络,主动帮助企业互保结对。尽快建立开发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缓解企业贷款矛盾。

(七)扎实开展工业提升年活动,进一步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

**年要在提质与增量上做文章,在延长主导产业链上下功夫,引导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内部管理上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在技术改造、完善规模上下功夫,避免出现浪费土地资源,避免出现“增产不增效”的局面。从而全面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盈利空间,全面提升工业综合实力,进一步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

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支柱产业是我区工业经济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通过内培外引,提升支柱产业的总量和规模,同时要强化技术改造,增强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的规模和档次。积极培育支柱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各个支柱行业中选择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重点扶持,通过上市融资、连外靠强、内部整合等方式尽快做大做强,提高其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和拉动作用。扶持有望进入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发展,使他们尽快加入到规模以上企业的阵营。力争形成以大型企业的发展为龙头,中小型企业规模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我区工业的整体实力。

二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实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推动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之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整个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年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推广运用。积极实施“名企、名牌”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重抓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随着国家加强对能源节约的考核力度,我区一些高耗能行业和耗能大户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要加大企业技改投资力度,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产业和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要对现有的高能耗的企业,给予扶持,促进其尽快推进节能新技术,使用节能新设备,加快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多管齐下,切实优化工业经济结构,降低工业能源消耗水平,积极向节能型新型产业发展,真正做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发展工业总部经济,大力引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点企业和集团总部,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步伐,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随着工业总部经济的形成,不仅可以为我区带来大量的税收,而且还可以集聚大量生产要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强区域经济的实力,进一步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计划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95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3分钟,共有137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浙江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继续增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达15649亿元,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见图1)。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作用比较均衡。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三者关系处在比较理想的区间。投资平稳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93亿元,增长13.8%。消费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5亿元,实际增长14.1%,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出口增长稳中略降,外贸出口达1009亿美元,增长31.4%,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374亿元,增长19.9%。加大提高农民素质工作力度,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0.2万人。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对1441万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进行免费体检。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完成852个示范村、8236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干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分别达92.3%和96.3%,解决了农村17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7.5万,完成农村公路路基路面建设改造12000公里,实现全省农村“户户通电”。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台金高速公路东段、丽龙、龙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滩坑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动异地脱贫,全省异地脱贫6.5万人。加大山海协作工作力度,签约山海协作项目876个,协议金额448.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3.7亿元。

(二)经济效益和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

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29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3%;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收入分别增长21.7%、19.3%和21.6%。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3772.2亿元,比上年多增1631.3亿元。工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信贷支持的重点;短期贷款增长迅速、占比大幅提高,贷款的期限结构有所优化。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稳中有升,全年利润总额达1325亿元,增长23.4%。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利润均增长30%以上;2005年利润降幅较大的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通信设备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3.8%、52.2%和1.2倍。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实际增长10.9%;其中财产性收入增长60.7%,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5%,人均达到364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达49.7%。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快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强龙兴农”等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88万亩,粮食总产量176.8亿斤,均超过计划目标。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9547家,带动农户707.3万户,连接生产基地1828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43家。

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加快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建设。积极做好开发区(园区)的保留争取工作,全省共有14家部级开发区、103家省级开发区(园区)通过国家设立审核并予公告,为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镇海炼化年产10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获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开工1046项,当年完成投资724亿元。组织实施以软件、数字电视、工业自动化、生物技术等专项为重点的105个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新争取14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并获国家资金支持;13个国家项目竣工投产并通过验收。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制定建设科技强省规划纲要和政策措施,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4.3亿元,增长21.7%。启动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等3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现代纺织技术装备、软件产业、环保装备等13个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组织实施24个重大科技专项和585个重点项目,省本级科技计划投入5.87亿元,其中当年投入3.47亿元,带动市县和企业科技投入137.6亿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8家。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日益繁荣,全年签约项目2590项,合同金额22.2亿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3%和28.3%。

服务业发展水平有所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1%,高于生产总值增幅1.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商贸、旅游、金融、通信、文化传媒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宁波一舟山港口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亿吨,增长16.5%;义乌陆路口岸、舟山省级储备粮库一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

“五大百亿”工程投资计划超额完成。全年完成“五大百亿”工程投资89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五大百亿”工程四年累计完成投资3140亿元。基础设施、信息化、科教文卫体、生态环境、帮扶致富等建设工程均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06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华能玉环电厂百万千瓦机组、大唐乌沙山电厂等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新增统调发电装机容量789万千瓦,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装机总容量超过3700万千瓦,提前一年完成本届政府提出的电力装机容量比2002年翻一番、缺电情况基

本缓解的目标;新增220千伏以上变电容量1140万千伏安。天然气工程实现宁波北仑一绍兴管线全线贯通,宁波、绍兴等城市用上东海天然气。交通建设力度加大。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6公里,建成申苏浙皖、杭徽等高速公路和浙赣及沪杭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新增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7个。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舟山煤炭中转码头等工程开工建设,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杭州地铁1号线等项目获国家核准或批准可研,沪杭磁悬浮、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至开化白沙关段等项目获国家批准立项。水利项目实施顺利。全年加固小(二)型以上水库204座;曹娥江大闸等工程加快实施,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河道部分)等开工建设;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启动实施。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有力推进。浙二医院急诊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西湖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浙江华联三鑫pta二期、大榭pta项目等建成投产,杭氧空分制造设备迁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

(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继续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编制实施“十一五”改革规划,探索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动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协调和实施保障。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革继续深化。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研究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要素资源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研究和试点。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于传统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68.9%和40.1%,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幅37.5和8.7个百分点,出口额分别达101.7亿美元和423.9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8.9亿美元;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99个,比上年增加239个。“走出去”发展迈出新步伐。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425家,华立集团、康奈集团在泰国和俄罗斯设立的工业园被列入全国首批境外贸易经济合作区。对内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北京举办了推进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推介签约大会。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援疆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六)和谐社会建设力度继续加大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比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大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部分困难群众生活补助、企业最低工资等标准,出台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试点等政策。全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244亿元,增长21.8%。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87.6万、91万、59.7万、151万人。62.9万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全省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2902万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96万平方米,完成6110户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制定实施节能降耗政策,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机制,全面开展“522节能降耗年”活动,启动“十百千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大力加强生态省建设,深入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完成339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治理和25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的建设。建成富阳八一污水处理厂、新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瑞安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台州黄岩垃圾处理工程等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5万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0、吨,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58%和80%。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化五”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省教育、卫生事业支出分别增长16.2%、28.8%。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210亿元,增长28.6%,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34%,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考录取率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初中升高中比例94%。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省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计划生育率达94%以上,出生性别比比上年有所下降,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继续加快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组织实施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大力实施“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六大工程。进一步推进“小康健身工程”、“奥运争光工程”和“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

在充分肯定2006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主要表现在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投资适度合理增长的任务较重;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消费环境也有待继续改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压力较大。二是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保护的压力还很大等。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改革新突破的难度较大,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仍需高度重视。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密切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展计划主要目标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安排,建议2007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如下:

上述主要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省内发展条件后提出的,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进行了衔接,兼顾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简化了一些预期性指标,强

化了节能减排、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节能减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指标是约束性的,必须千方百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出口等指标是预期性的、指导性的。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传递政府的意图,以引导各方面转变工作重点,真正将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和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现对有关主要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0%以上。近几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所加强,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将有利于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目标是有基础的。同时,为了引导各方面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宜安排过高。把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安排为10%以上,充分体现了“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新的发展要求,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把质量和效益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根据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预期目标,三次产业增长的预期目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

为了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加快发展,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做到有保有压,实施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重点工业项目,继续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优势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外包、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全省全社会研究和开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全面贯彻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完善和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一批面向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的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积极实施“品牌大省”战略,制定和落实“双千品牌培育创建工程”有关措施。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958”技术赶超计划。

(二)关于三大需求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今年影响投资稳定适度增长的因素仍然比较多,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政策处理难度加大,项目审核更为规范,前期工作要求更高;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峰期基本过去,房地产投资仍将处于调整期,这些都给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较大难度。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稳步推进,我省投资增长仍有较大空间,而且要保持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须保持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大致相当的水平。我省投资由高位增长回落到平稳增长,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是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成效,是适应浙江发展阶段变化的理性回归,但我们也要防止投资进一步回落,要在调整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保持投资的适度稳定增长。

投资工作方面,将努力通过优化存量、调整增量来改善投资结构。精心组织实施“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着力抓好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的投资项目,全面完成“五大百亿”工程本届政府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项目的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政府投资将进一步向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实际增长12%以上。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有所增强。但农民增收难、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将制约消费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将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推进连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住房、汽车等消费,扩大文化、教育、旅游等消费,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以上。今年外贸出口受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贸易壁垒增多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将会有所回落。但我省出口企业应对能力较强,竞争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而且要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外贸出口应该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

扩大外贸出口方面,将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口。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服务工作。鼓励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三)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控制在3%以内。全国粮食连续三年丰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将抑制价格上涨。但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的传导效应会进一步释放;部分公用事业价格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因改革的推进会有一定幅度的上调,环境治理成本、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及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也将推动部分产品价格上涨。

价格调控工作方面,将进一步健全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完善调控手段。加强农资价格监管,规范农村基层组织的价格和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各种涉农价格违法行为,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进一步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补偿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和配套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继续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完善教

育收费政策,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进一步整顿市场价格秩序,规范市场价格行为。

(四)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实际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实际增长6%。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增收方面,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完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税收、价格、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各类实用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关于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4%以内。今年全省计划出生数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出生49.5万人,跨省流人人口出生5.5万人,据此推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目标控制在5.04%以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0万人。今年被征地农民、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特别是将认真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农村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以及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努力保持全省就业人数的稳定增加。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6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6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加25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转移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以外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其他城镇非从业人员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全面推进以农民工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参保工作。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额度,积极推行大病住院统筹为主,兼顾小病门诊统筹的保障模式,不断扩大受益面。探索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制度和政策,逐步提高救助和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六)关于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去年各地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步伐加快,全省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是一些企业对节能减轻方面的技术改造力度还不够大,有些技改项目见效也有个过程,要完成今年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还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围绕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年”活动,积极实施“十百千节能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继续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完成1278个规模养殖场治理和300个示范村生活污水治理。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减排技术专项,引导和鼓励用能排污单位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度,确保达标排放。进一步加大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力度,通过改进发电调度方式、调整小火电上网电价以及“上大压小”等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八人水系的污染控制和整治工作,不断完善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机制,加强污水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全面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落实《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的若干意见》,加快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公报和评价考核制度。

为实现2007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我们将全面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和管理,认真组织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推进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改革。

二是深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建立水、电、气等能源、资源使用差别化价格、阶梯式价格调节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水、电、气价格政策。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工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改革。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调节机制,研究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

四是深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推进公平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扶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完善重大疫病防控运行机制。研究健全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研究完善村企合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推进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制定和完善中心镇培育政策。

三、2007年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一点项目建设计划

2007年是“五大百亿”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计划投资625亿元,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33亿元,“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99亿元,“百亿科教文卫体建设工程”56亿元,“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84亿元,“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53亿元(见表三)。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初步考虑安排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125项,计划投资830亿元,建成投产55项。

(一)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继续推进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建设。

能源项目。建成浙能兰溪电厂、桐柏抽水蓄能电站、镇海

电厂油改气、萧山电厂天然气发电工程等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50万千瓦左右;加快北仑电厂三期、国华宁海电厂二期、台州电厂五期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三门核电一期、秦山核电一期扩建、乐清电期、舟山六横电厂、温州苍南电厂、嘉兴电厂三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舟山大陆联网、温东变、玉环电厂二期送出工程等重点电网项目的实施,新增220千伏以上变电容量80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940公里。争取增加东气、西气资源量,千方百计加快落实lng资源,积极推进川气入浙工程;统筹规划建设输气管网,确保钱塘江管线穿江工程、杭甬线绍兴至杭州管线等项目按期建成;结合川气入浙规划,加快推进嘉兴天然气管道的布局建设。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推进风电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力度。

交通项目。建成嘉湖高速公路嘉兴和湖州段、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北接线、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西线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建成通村公路路基路面7000公里,大力开展已建成通村公路的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温福、台温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黄衡南高速公路、诸永高速公路、舟山煤炭中转码头、杭甬运河、温州状元岙深水泊位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做好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可研报告的报批工作。争取宁杭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杭甬段、嘉兴至绍兴过江通道、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丽龙庆高速、温州永强机场飞行区扩建、金塘大埔口集装箱码头、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至开化白沙关段等项目得到国家批准,尽早开工建设。

水利项目。继续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到农村的受益人口新增100万,解决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固小(二)型以上水库200座。加快建设浙东引水、金华九峰水库、龙游沐尘水库等工程;开工建设合溪水库;推进钦寸水库、舟山大陆引水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先进制造业及信息化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有效集聚。

先进制造业项目。大力实施“十一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大产业带规划。抓好一批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工业投资项目,着力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加快镇海炼化年产100万吨乙烯工程等一批重化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重大关键及成套设备等具有特色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技术装备的发展。组织实施以生物质、生物疫苗和检测试剂、软件、汽车电子、电子商务等重大专项为重点的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一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山海协作重大工业项目的前期和实施。

信息化项目。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加快人口、企业、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推进财政税收、环境保护、防台抗洪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工程、地震监测台网、无线电监测工程等项目建设,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积极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加快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新增互联网宽带用户数80万户以上,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安全系统及数字认证平台,深化数字证书的推广应用,推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三)科教文卫体项目建设

围绕建设文化大省和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省,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项目。以节能降耗减轻增效为重点,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和完善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实验动物、技术市场与科技成果等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启动建设汽摩配、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皮革等一批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培育4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3家以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以上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和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的重点科研机构,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5家以上;建设和完善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继续建设和繁荣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加快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继续推进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

文教卫体项目。加快浙江美术馆、温州大剧院等项目建设。基本建成杭州、宁波、温州省级高教园区,加快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校9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55万平方米食堂改造。加快全省各级疾控中心建设,建成省疾控中心等项目。推进省体育运动训练基地的建设。

(四)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项目建设

围绕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强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节能降耗和生态保护项目。推进工业和生活锅炉及系统、电力行业等十大节能工程,组织实施百项左右的节能技术推广、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抓好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推进生态化改造试点、农村清洁能源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前期和实施。计划全年封山育(护)林2850万亩,人工造林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1000个示范村和1万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

城市污染物处理项目。建成浙江春南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东阳横店污水处理工程、绍兴污水处理三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金华婺城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上虞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等污水处理项目;启动环保重点监管区及钱塘江流域上游段部分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台州椒江沙北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湖州、丽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项目。钱塘江流域靠江的乡镇基本完成生活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全省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000吨。

(五)帮扶致富项目建设

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强海洋经济开发。

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台金等高速公路。争取建成衢常铁路。加快滩坑水电站建设步伐。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大岛建、小岛迁”工程,加快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金塘大桥、洞头半岛工程建设进程。大力扶持库区和高山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困难群众下山异地脱贫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异地脱贫5万人以上。

山海协作工程。引导发达地区和企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产业扶持的力度,争取签约合作项目300个,项目资金到位30亿元,新增劳务合作人数3万人。加快舟山嵊泗、普陀六横、台州玉环等海水淡化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完善结对帮扶制度,继续实行省级部门和发达地区挂钩支持欠发达乡镇的政策措施,提高帮扶工作成效。

社会发展计划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4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7分钟,共有277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在市委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和部署,全力备战奥运,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积极应对国内外新因素、新挑战,战胜了种种困难,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祥和的良好局面,全市经济社会主要调控目标和预期指标进展良好,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质量效益继续改善。

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本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2.8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年初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辖区内国、地税总收入达到3642.3亿元,增长36.8%。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46.4%。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03.4%和40.2%,流转税增势平稳。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9.2%,同比提高了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3亿元,增长23.6%,其中,现代制造业利润增长34.9%,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22.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1873.9亿元,增长1.2倍。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47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357元,增长13.8%,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成长潜力继续增强。

消费、投资拉动更趋协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10.7亿元,增长21.6%,增速同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4.9亿元,增长14.9%,增速与20*年同期持平。消费拉动作用增强,投资增长比较稳定。

制造业加快向集约化、高端化迈进。上半年,全市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8个百分点。现代二工厂、首钢冷轧、康宁玻璃基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入试生产,中芯国际一期增资扩产、威讯半导体、康明斯发动机等项目进展顺利。20个适合首都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成功签约。不适合首都功能和资源禀赋特点的产业继续加快退出,化二股份公司、有机化工厂实现停产,首钢已完成两座高炉、四台烧结机及第三炼钢厂的停产工作。

生产业带动比较强劲。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64.7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3.7%。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7.2%;科技服务业增长20.8%。金融业发展活力也明显增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金融要素加快聚集,在京新设立5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投资性公司累计已达到159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速,认定了第二批11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1944亿元,增长25.1%。

发展动力由资源要素投入为主加快向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推动转变。本市获批成为六大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为增强区域创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1—5月份,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80.9亿元,增长28.1%;实现技术收入551亿元,增长36%,比园区企业总收入增速高12.6个百分点。城市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技术市场交易活跃。上半年,*地区专利申请量达2.2万件,增长66.9%。全市成交技术合同2.2万项,增长10.2%;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29.5亿元,增长93.4%。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较好。上半年,全市已完成全年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70%;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的6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水平继续稳步下降。《*市2008年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计划》实施。在中央财政补贴基础上继续增加政府财政补贴,首批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以0.7元和1元的低价推广500万只高效节能灯,得到了广大市民及有关单位的欢迎和积极配合,社会反响强烈,预计每年可节电2.2亿度。2008年节能宣传周顺利举行,社会节能意识和氛围进一步增强。

(三)坚持有保有压,宏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

货币调控政策逐步到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资金得到保障。辖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由1月份的18.3%回落至6月份的13.9%。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投放力度加大。上半年,辖内中资金融机构生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081.9亿元,比年初增加298.8亿元,占同期全市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24.6%,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367.1亿元,农户贷款同比增长37.8%。

投资增速比较适度,投资结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占投资比重达到32.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服务业和公共事业投资增长较快,国家重点调控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化行业投资大幅削减。

价格调控不断加强,物价涨势高位趋缓。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1%,高于3.5%的年度调控目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其中,5、6月份当月环比分别下降0.5%和0.6%,出现了高位趋缓迹象。主要是肉类、食用油、禽类等副食品价格有所回落,食品价格指数逐月趋降,5、6月份当月环比分别下降1.5%和1.7%,但食品价格上涨仍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为努力实现全年调控目标、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本市重点围绕三个关键环节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加强生活必需品保障。加强调度,衔接产销,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本市生活必需品货源充足,供需稳定。二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众和高等院校学生食堂、学生个人的财政补助。三是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停止出台本市管理权限内新的政府调价项目,严厉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稳定市场秩序。

(四)全力支援地震灾区,高质、高效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成立对口支援地震灾区领导和工作机构,动员全市各级部门和广大市民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各项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亲赴灾区,实地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部署援建工作。在紧急救援阶段,全市先后派出353名消防官兵,15批670名医疗卫生人员,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抢险和救治伤员。迅速调拨救灾物资,切实解决灾区实际困难。全力援助安置受灾群众,目前已在四川绵阳、甘肃陇南建成过渡安置住房、中小学校舍、医疗点等4.6万套;首批援建的什邡“*节能屋”已经完工,并作为永久性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切实做好灾区来京伤员医治、学生借读工作,对家庭受灾较重的高校学生、务工人员给予资助。研究对口支援重建工作方案,提前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对口援建的全长78公里的广青路(广汉至青牛沱)工程已动工兴建。社会各界广泛动员,齐献爱心,累计捐款捐物达21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人民。

(五)奥运筹备就绪,城市环境和运行保障显著改善。

奥运筹办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在京的31个比赛场馆、45个独立训练场馆全部竣工,国家会议中心、数字*大厦、奥运村、媒体村等通过竣工验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已经完工。奥林匹克中心区周边道路全部建成并具备通车条件,周边市政工程、无障碍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改造已经完成。经过40多项“好运*”体育赛事测试,场馆设施、技术系统、计划方案、运行规范和保障能力等得到全面检验。大力强化“双进入”体制,健全了奥运安保指挥系统,编制了周密细致的奥运安保计划并落实到整个筹办工作中去,确保奥运安全进行。广泛开展奥运主题活动,加强礼仪文明、秩序文明、赛场文明、商业文明和环境文明建设,“喜迎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开通运营,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8公里,总里程达到200公里。机场二通道、机场南线、京平高速、京津二通道、京包高速(六环路至德胜口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到790公里。首都机场t3航站楼投入使用,*南站和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进入调试运行阶段,地铁4号线全线完成土建工程总量的93%。资源和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段)、六环路天然气一期管线全面完工。官厅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正式并网发电,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电厂投入运行,朝阳和门头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本地电厂发电调峰能力和电网受电能力大幅提升。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截至6月底,市区空气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123天,比20*年同期多13天,占监测天数的67.6%。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同比分别下降24.1%、22.7%、21.1%和2%。落实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和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本市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狠抓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和车用燃油国ⅳ标准开始执行。全市加油站、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工作全部按期完成。关闭了京丰热电燃煤机组、华电燃油机组,完成了国华、华能、高井电厂脱硝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力度继续加大。20*年建设的15处共1万亩郊野公园全面建成开放,2008年计划建设的21处共1.9万亩郊野公园正加紧实施。朝阳公园湖、龙潭湖和筒子河水质改善工程加快建设,六环路以内的河道基本治理完成,实现了水清、岸绿、流畅。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继续提升,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郊区达到84.47%。

(六)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统筹步伐继续加快。

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扎实推进。以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为重点,营造良好的郊区生态和产业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稳步推进3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四年规划。2008年确定的200个整体推进村“五项工程”有序推进。“三起来”工程继续实施。2万盏太阳能路灯安装、百座太阳能公共浴室建设工程按计划推进,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已全部完工,密云、怀柔、大兴等生物质气化和大中型沼气工程进展顺利。本市39个规划重点镇的垃圾密闭、收集、转运系统建设全面铺开,幼儿园、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养老服务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开始启动,以改善重点镇公共设施条件,增强其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完善。出台了《*市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若干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力度,增加农业生产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夏粮总产量同比增长60.7%。设施农业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全面启动,补助标准继续提高,上半年全市设施农业实现收入增长17.2%,新增各类设施农业超过9000亩。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农户达10.9万户,总保额36亿元,参保范围基本覆盖本市种养殖业主要品种。郊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日益完善,京郊旅游持续升温,富农效应日益显现。上半年,全市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5%和22.3%,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

(七)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加强劳动监管和就业帮扶。上半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9%,低于全年2.3%的调控目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7.6万人,帮助5.3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平稳正常,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续订率达到94.1%,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于近几年90%的平均水平。努力实现“五无”目标,新产生的494户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建立用工“实名制卡”和“工资保障金专用账户、劳务费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从机制上防止工资拖欠现象发生。

社保“扩面提标”有序推进,养老、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截至6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长12.4%、14.6%、14.1%、17%和12.3%。“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2万人,比20*年年底增加1.9万人。综合考虑物价及各方面情况,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基本养老金等相关待遇标准。在全国率先消除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盲点,实现制度全覆盖。《*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办法》全面实施。新农保的实施范围、缴费水平和领取年龄得到规范和统一,参保农民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原来的100元提高到400元,实现了“城保”、“农保”的城乡互转;70万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每月领取200元福利性养老金。继实施“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之后,2008年又出台了《关于*市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意见》,惠及47万居民。同时,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减轻参保职工个人负担。

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财政支出中投向医疗卫生、社保就业、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49.8%、17.7%、17.2%;社会发展领域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增长25%,重点投向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小学和初中入学工作基本平稳,中考、高考顺利进行。支持一批中小学达标建设,改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条件。门头沟、房山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已经开工。完成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奥运食品的全程监控。全市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药品抽验合格率约为98.7%,均好于年初调控目标。公共安全形势趋好。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0%以上;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死亡事故起数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7.5%和14.5%。

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全市完成经济适用房住宅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1.2倍,全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开复工规模分别达到485万、35.8万和321万平方米。

(八)改革计划稳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

重点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型城市,了《关于2008年推进重点改革任务的意见》,安排部署了10大项42小项全年重点改革任务。各项专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印发了《*市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管理的意见》。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交改革继续深化,将郊区公交纳入全市公交低票价体系,方便了郊区市民出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之后,2008年又出台了《*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准入标准、审核管理办法。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出台《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促进区县间互助合作,集体林权制度等各项农村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

二、上半年计划执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体现了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但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受国内外环境变化,特别是物价上涨较快影响,本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需要高度关注。

(一)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稳定物价的压力较大。

目前全国和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虽出现高位趋缓势头,但价格压力依然不小,特别是国内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物价上涨的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特征更加明显,对本市价格水平影响较大。当前要更多关注价格上涨的关联效应,一是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的影响需要关注;二是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和扣除价格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目标的难度增加;三是原油、成品油、煤炭、电力、钢铁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本市电厂、石化、房地产企业以及城市交通及用能综合成本的后续影响需要关注;四是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平抑价格短期波动的压力增大。

(二)能源运行“紧平衡”的外部环境趋紧。

国家近期调整了电力和成品油价格,对适度缓解能源运行与价格传导压力、促进资源节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煤电油运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本市能源资源严重依赖外部,在夏季电力大负荷和冬季供暖期间,能源运行将经受严峻考验。

(三)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部分行业经营压力增大。

受全球经贸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单向升值、银根收紧以及国内资本市场走低等因素影响,本市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国际订单减少,出口下降;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金融产业经营压力增加,盈利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同时股市深幅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预期。

此外,拆迁难、补偿高等因素对部分重大项目实施进度和后续投资落地的影响值得关注。

三、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本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强,从经济周期和需求结构、产业潜力分析,全年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计划目标基本能够完成。但下半年工作十分繁重: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在即,并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宏观调控进入关键时期。因此,下半年关键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落实市委、市人代会各项工作部署,坚持抗震救灾与奥运筹办两手抓,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运行、促服务,全力办好奥运盛会。

进一步营造奥运氛围,落实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细化完善卫生、食品、住宿、交通、安保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工作,确保符合奥运规范和兑现申办承诺。进一步做好城乡绿化美化,特别是小街小巷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营造靓丽温馨的城市环境。落实“平安奥运”各项要求,扎实做好安全隐患消除、重点矛盾排查调处、治安隐患排查清除工作,完善社区基层管理,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办好各项宣传和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新*”的良好形象和独特风采,努力营造祥和文明的人文环境。

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充分考虑奥运期间特殊需求,全面落实各项运行保障方案。全力保障奥运期间空气质量达标,落实安全迎汛各项措施,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妥善处置好各类突发事件。落实车辆限行、错峰上下班、外地过境货车绕行等疏导政策。加强新投入运行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和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和市民应急知识培训。

加大资源落实力度,确保能源运行平稳正常。针对奥运需求与夏季用能、用水高峰叠加的特点,在厉行节约、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同时,落实能源运行、水资源、仓储物流等领域分级保障措施,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各项工作的同时,及早谋划冬季能源供应,落实冬季天然气平衡方案,在供暖期前完成30万吨煤炭、3000吨供暖燃油、1万吨液化石油气的应急储备。

(二)保安置、谋重建,全力做好对口支援灾区重建工作。

积极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按照中央部署,加强帐篷、棉被、衣物等救灾物资和灾区群众生活必需品的采购调运工作。高标准、高效率完成灾区临时安置房建设任务。继续做好灾区伤病员来京医治、学生来京借读相关工作。

扎实做好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严格遵循灾后重建规划布局、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加紧编制对口支援四川什邡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和援建方案,统筹调度使用好财政资金与社会捐款,精心选定和实施好2008年首批援建项目,尽快帮助恢复因灾受损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民永久性住房,积极帮助灾区重建美好家园。研究制定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首都在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尽最大努力,帮助什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保供应、保秩序、保生活,切实做好物价调控。

努力保障市场供应。继续搞好必要的商品物资储备,鼓励引导商业企业适度增加小包装成品粮、食用油储备,防止出现抢购和生活必需品断档脱销。充分调动本市大型流通、农副产品加工、储运企业积极性,搞活流通,特别要发挥好大型农贸市场物资集散的调控功能并切实保障二、三级市场配送链条的顺畅。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稳定。重点加强奥运期间价格监管工作。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价格实时监测体系。充分考虑奥运期间短期价格扰动因素,按照属地管理、统一协调、落实责任、快速反应、文明执法的原则,加强奥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地区巡查,防止商品和服务价格不合理上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做好信息披露和信息公开,合理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稳定社会预期。

做好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工作。做好首钢压产等企业分流职工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及时处理劳动纠纷,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出台本市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调整配套措施,落实对种粮农民、农村客运、出租车、城市公交的补贴。落实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和最低工资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标准的调整政策,及时做好困难群众临时救助。

(四)稳投资、促消费、强产业,保持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把握好空间和时序,保持投资总体稳定。进一步把握好投资的节奏和力度,抓好奥运前后的投资衔接和投资重点的转移。奥运期间,积极推进不影响奥运环境的建设项目,加大对新城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涵养区的投资力度,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列入2008年重点工程的新开工项目的立项、规划、用地、招标等前期工作。奥运会后,集中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新城、南城项目。

用好奥运商机,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精心组织好“2008购物季”,挖掘奥运带来的消费需求。加大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力度,提升国内旅游的规模和档次,完善消费便利设施,努力吸引外来消费。积极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发展特色街区和品牌商圈,提升传统商业街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休闲等设施,提升中心城消费水平。进一步鼓励商业企业到新城发展,高起点建设集购物、健身、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设施,扩大新城消费。加大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增加农村消费。

促进服务业由大变强。认真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意见和文化创意产业、体育等专项促进政策。大力发展生产业,重点落实《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增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企业总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落户本市。充分把握创业板机遇,积极培育本市高技术类、生产业和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快保障性住房入市步伐,调整市场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增强高端制造业发展后劲。做好签约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的落地服务工作。引导适合本市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高端、高辐射、轻型化产业项目在发展新区和新城落地。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大力发展设施、籽种等高端农业。借助假日制度改革机遇,加强生态涵养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成70万农民安全饮水、规划重点镇的垃圾转运设施、集中供水等130项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挖潜力、促内涵,推动节能减排落实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加快节能降耗方式转变。当前能源运行总体趋紧,更需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推动“内涵促降”,确保全年目标实现。一是落实年度技术推广计划,示范推广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二是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节能法实施办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循环经济试点管理办法、本市节能奖励办法等。研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垃圾和污水收费机制,推进热计量价格试点工作,强化能评和环评。三是加大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力度。完成80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低成本改造。开展32家政府机构和12家医院节能改造。在部分商场超市和宾馆饭店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试点。继续加快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四是办好2008国际节能环保展,营造有利于节约的舆论氛围,倡导良好风尚。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中关村成立20周年为契机,发挥中关村龙头带动作用,积极研究制定中关村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框架方案。继续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定购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谋划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推动信息、生物、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分基地建设。继续争取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在京建设。加快海外学人中心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

(六)坚定信心、紧抓机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财政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和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探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扩大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试点,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增强市场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一级企业战略重组,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二、三级企业股份制改造,继续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研究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研究建立促进企业上市的联动机制。

落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各项任务。研究制订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完善绿化隔离地区推进机制。完善设施农业促进机制,研究农村设施农业的帮扶措施。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合金融支农资源,创新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产品和体制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继续落实城乡养老保障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新途径。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模式和补偿政策。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方案,强化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功能。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改造。继续推进文化和体育领域改革,扩大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供给。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继续健全社会组织网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七)总结经验、弘扬精神,谋划好奥运会后发展。

社会发展计划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22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4分钟,共有151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议,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战胜了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经济较快增长,效益大幅提高。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30元,按现行汇价计算,首次超过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国内需求增长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增长9.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

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全国财政收入2.17万亿元,增长14.7%。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52亿元,增长42.7%,提高22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784亿元,增长45.2%。工业产品销售率98.1%。

(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优质农产品面积增加,优质专用小麦已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8%,提高7个百分点。大宗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畜牧业、渔业继续发展,奶类产量增长25%。农林水利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34%。国债投资对促进结构调整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一批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投产。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相继开工。公路新增通车里程4.6万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164公里。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发电量达1.9万亿千瓦小时,增长15.5%,新开工和新投产发电装机均超过3000万千瓦。第三产业继续发展,一些新兴服务业大幅增长,电话用户达到5.32亿户,新增1.12亿户。

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增强。企业用于更新改造的自有资金增长30.2%。非国有经济投资活跃,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22.9%,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的产品出口增长83.1%,成为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西部大开发迈出新步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实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3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77万公顷,治理严重退化草原666万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青藏铁路累计完成新线铺轨317公里。西气东输东段全部完工,实现向华东地区供气。西电东送新增送电能力超过800万千瓦。新建和改造县际公路4200公里,又有8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30多万农户用上农村沼气。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启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继续加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生成。

(四)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国普通高校招生382.2万人,比上年增加61.7万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安排国债资金约60亿元,用于防治非典医疗基础设施、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6.01‰。重点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得到加强。营造生态公益林和防护林205万公顷。实行禁牧、休牧,使860万公顷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三河三湖”、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五)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继续推进。出口退税机制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重组,并在境外成功上市。8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市场环境逐步好转。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增长37.1%。外商投资领域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方式日益多样化。

(六)就业岗位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新增城镇就业8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均超过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了“低保”救助,增加170万人。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和改善生活。以工代赈规模继续扩大,贫困地区的道路、用电、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稳步推进。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非典疫情突如其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从容应对、果断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自觉实践“*”重要思想,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国人大加强监督指导、全国政协积极参政议政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不但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依然存在,而且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民增收困难,粮食减产较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低0.5个百分点。滥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64亿公斤。二是就业矛盾突出。目前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仍有1400万人左右,预计今年新增城镇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还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三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加剧,消耗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状况比较严重,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仍不协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六是市场经济秩序仍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急需加强,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以上问题,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年是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非常关键的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增长率7%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促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动物应急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乡镇企业调整改造,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切实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在政府支持的农村建设项目中,专门列支农民报酬,确保农民得到实惠。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应急救灾工作,安排好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今年粮食产量力争达到4550亿公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严格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计划管理。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粮食主产区为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增加对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以及灌区改造、旱作节水、坡改梯、淤地坝等项目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保持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二)积极调整国债投资方向,发挥好国债投资对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昨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拟发行1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们将按照本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切实把国债资金用好管好。国债投资的重点,将由前几年主要用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集中用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投向:一是更加注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加强“六小”工程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入,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四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入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国债重点工程建设。青藏铁路基本完成线下工程,累计正线铺轨647公里。南水北调加快前期工作,已开工的项目要按合理工期要求,保证质量和进度。西气东输实现全线商业通气。西电东送新增装机820万千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数字图书馆工程年内开工。加强国债项目稽察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质量。

(三)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实施直播卫星、下一代互联网、生物与新医药等高技术工程。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加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改造,发展新型产业群。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提高关键成套设备制造水平。实施好轨道交通、环保装备、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水电设备、煤矿综采设备等重大装备本地化专项。

当前,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迫切需要。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促进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大力推动这些行业实行联合重组,支持规模效益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政策规划指导、行业信息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用地和信贷管理等各项调控措施。

努力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和运煤通道建设,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煤炭供应。按照电力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继续抓好电源和电网建设,*年开工发电工程4000万千瓦,投产3700万千瓦,并按规定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强化电网调度和需求侧管理,保障安全供电。组织好原油、成品油的生产和进口,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加强运行调节,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加强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缓解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根本出路是在努力增加供给的同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和企业盲目发展,动员各行各业大力节能降耗。

(四)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扩大居民消费和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落实已经确定的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各项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扩大就业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就业空间,努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医疗保健和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积极拓展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就业领域。支持多种形式就业,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下岗和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安置好复员转业军人。

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居民消费,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继续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切实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扩大住房消费。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稳步增加个人汽车、通信消费。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消费信贷。要把扩大消费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结合起来。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过高收入。

(五)促进财政增收节支,保持金融稳健运行。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偷税骗税行为,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支出管理,重点增加对“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执法办案所必需的经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3570亿元,支出26768亿元,中央财政赤字控制在3198亿元之内。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着力调整信贷结构,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7%左右。

(六)统筹协调地区经济,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和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关系西部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和与群众当前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加大改造县际和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继续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开工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加快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好退耕农牧民吃饭、烧柴、增收等问题。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强西部人才队伍和法规建设。

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大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落实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财税、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资源、人才、教育等综合优势,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鼓励东部地区抓住机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七)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组织好重要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积极推行外贸制,实行外贸经营主体依法登记制,落实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自。加快技术标准建设,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继续实行扩大开放和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逐步完善并全面落实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八)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管护能力。加强“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重大工程废水和“两控区”酸雨、二氧化硫的治理。继续做好重点行业、重点城市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完善节能、节水等规划、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快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约和替代技术。重点推进冶金、有色、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国土资源,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九)继续加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启动上海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和重大装备工程。抓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设。在生物、信息、新材料、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重点企业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坚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完善经常性、制度化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400万人,研究生33万人。

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抓好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抓住当前经济增长较快、财政状况较好、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努力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对于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对于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对于今后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完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组织好邮政体制改革。抓紧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加快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使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各项政策。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加县乡财政的可支配财力。逐步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年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先行试点。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的各项措施。搞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进企业债券管理,增加企业债券新品种,扩大发行规模。进一步健全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

组织实施投资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和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政府投资的项目,要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积极推进代建制,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在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的同时,加强和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遏制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峰谷、丰枯等分时电价制度,适时疏导突出的电价矛盾。改革民航运价形成机制。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管理,继续降低药品价格。大力推进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继续推行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妥善把握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的思路,完善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健全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的制度。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完善棉花流通体制。加强和改进对粮食、棉花流通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总结辽宁试点经验,将成熟的做法推广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继续试点。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走私贩私等不法行为。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开展涉农价格和收费、教育收费、电力价格等专项检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社会发展计划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48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133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克服“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建设,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据预测,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3999万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162161万元,增长11.4%;第二产业86043万元,增长17.5%;第三产业185795万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4%、19.8%和42.8%。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三次产业比重结构还不尽合理。与05年相比,第一产业提高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持平,第三产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仍偏大,第二产业比重偏小,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中,由于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种植业主要产品产值明显增加,热带水果收获喜人,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62161万元,同比增长11.5%,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其中粮食总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52.1%;干胶产量4075吨,同比下降10.7%;蔬菜总产量15.72万吨,同比增长17.1%;瓜果总产量6.15万吨,同比增长15.8%;水产品总产量和肉类总产量继续获得较快发展,分别完成了61100吨、37171吨,同比分别增长13.9%、5.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深化,农业整体效益正在日益提高。第二产业中,由于合理调整了工业规划布局,永青物流、黄河家俱厂等项目在礼纪工业经济园区建成投产,广藿香产业化、万州制药、万杰实业等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促进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工业完成增加值48368万元,同比增长1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511万元,同比增长12.3%;由于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37675万元,同比增长20.0%,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00万元,同比增长14.3%;全市货物运输量1438万吨,货物周转量128728万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9.9%、13.2%;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68万人次,同比增长0.3%;旅游收入78360万元,同比增长4.8%,旅游收入增长快于游客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建设项目成果丰硕。由于神州半岛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北坡供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石梅湾旅游区、博鳌特别规划区道路、兴隆温泉大道改造、城北新区、美国芦荟水疗度假村、艾美五星级酒店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中海永青、黄河家俱厂、广藿香产业化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带动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42万元,同比增长31.5%。

进出口总值略有增加,外资利用大幅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04万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493万美元,同比下降2.8%。实际利用外资3865万美元,同比增长38.0%。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gdp含税率亟待提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598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856万元,同比增长16.8%。gdp含税率5.0%,亟待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和农民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15213元,同比增长2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0元,同比增长15.1%,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98元,同比增长11.0%。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541万元,新建与改造校舍面积6万多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218万元,新建改造乡镇医疗业务用房4032平方米,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通信网络进一步加强,06年新增6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看上了有线电视;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显著,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和质量不高,“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较少。此外,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理想,社会诚信度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计划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2006年打下的“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基础上,保持这种势头并有所加快发展步伐,根据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

利用外资总额增长19%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1%以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有组织转移就业10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实现2007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和园式启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利用资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以全面打造旅游强市为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主攻“三低一小一滞后”的主要矛盾。按照省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五个必须”: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发展内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打造环境特色;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打造产业特色;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万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战略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富民政策。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突破;新型工业壮大发展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改善投资环境取得新突破;打造体制特色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强市。

加大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旅游模式转型,在创新中打造万宁旅游新特色。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方针,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三种特色旅游产品:即依托109公里黄金海岸带,开发突出滨海度假康乐旅游文化;依托温泉、南药、热作、美食、演艺和多国风情等有利条件,开发和提升兴隆康复疗养旅游产品;高标准改造兴隆旅游区和高水平开发东山岭旅游区,突出万宁东南亚文化、温泉文化、佛教文化、人文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继续策划和开展文灯节、美食节、东南亚风情文化等旅游促销活动,提升万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加快建设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石梅湾、日月湾等精品景区、度假休闲区项目,开发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档次。三是积极开发热作、瓜果、花卉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增加旅游景点。四是进一步优化客源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加强旅游区综合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树立万宁旅游良好形象。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高标准规划商业网点,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物业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餐饮、文化娱乐、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鼓励社区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

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加工业。在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尽快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基地。一是不断壮大园区经济。一方面要加快礼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尽快形成以果蔬加工、热带果汁加工、旅游食品(工艺品)、保健品、南药、木制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另一方面要加快钛锆矿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发展海绵钛、高钛铁等产业,提高钛锆矿产品附加值,使我市资源加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群优势,走上园区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手段,敞开大门,形成大开放的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一批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工业龙头企业,借助外力发展新型工业,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调精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海洋渔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销为主的服务业,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重点抓好畜牧、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热作、果蔬、水产品、林业等优势特色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想尽办法,争取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五大”(即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改造、良种良苗基地建设)、“六小”(即农村人畜饮水、民房改造、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工程。继续建设万宁水库、军田水库除险加固,小海防潮堤工程和港北供水工程。把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启动石梅湾、神州半岛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农村沼气池2200个,新建文明生态村121个。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以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逐步建设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四是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认真落实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争取全年有组织转移10000个农村劳动力。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六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城北新区、兴隆旅游区、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日月湾等重点区域投资力度,促使污水、垃圾处理厂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改造城乡公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变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打造体制特色。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务必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大力度改革行政审批体制,规范完善行政审批制、首问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打造服务型政府。二是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确保投资良性循环。四是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我市国有企业实现国企职工“双退”的目标,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五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开发性金融合作体系,改善金融环境,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万宁。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务必在构建和谐万宁方面迈出新步伐。一是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两基”攻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保证中央和省专项资金实施的工作实效和质量,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筹建万宁优质高级中学,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鼓励扶持民间投资办教育事业。三是加快医疗卫生建设,积极筹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四是确保广播电视综合大楼、东山岭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和配套设施如期开工建设,加快筹建市文化中心。五是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解决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饮水难问题。

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抓好就业培训,确保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重组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以及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抓好对城乡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救助。加强政府工作。认真解决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妥善处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万宁。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坚决取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行为,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保证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蓝天白云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社会发展计划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3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97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一)加强发展规划研究和综合经济的监测预警分析,确保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局性问题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住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探讨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前瞻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继续做好全市国民经济运行的分析、预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动态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设性、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及时提供领导决策参考。适时组织召开综合经济分析例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市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完成《*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开展《*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商贸流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着力抓好我市支柱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二)加强投资综合管理,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一个强化,二个推进,三个落实”的要求全面开展投资工作。强化规划指导作用,做好项目储备:加大各项规划的编修力度,以规划带项目,以规划指导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调整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库,落实重大前期项目工作计划,加快前期工作进程,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民间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根据《*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政府投资项目稽查和后评价等配套制度建设,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按省发改委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具体操作办法,推进民间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一是确保市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压缩产能过剩行业;二是确保高技术、高水平行业的投资项目上马建设,压缩低水平、低档次产品盲目扩张;三是确保体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压缩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发展。

(三)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认真履行好重点项目确定方面的提议职能,加强对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整体规划和思路的调查研究,坚持重点工程建设在精不在多的原则,把好重点项目的入门关,在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的基础上,合理提议项目数量和建设规模。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全力抓好重大项目的管理服务与实施建设,加强重点工程资金落实、建设质量、安全生产的检查,确保重点建设的开工率、竣工率。针对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加大协调力度,积极建议市政府督促相关部门研究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加大宣传力度,以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干部关心,群众拥护”的重点工程建设良好环境。

(四)强化改革指导协调,努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贯彻落实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围绕推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改革、推进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改革、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改革、推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具体改革意见与改革措施。抓好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年度改革任务的完成,督促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发掘、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做好改制、辅导、上市等各项工作,力争企业上市有新突破。

(五)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一要继续推进供水、药品、住房等行业的价格改革。开展城市供水定期成本监审,适时调整我市农村各片区自来水价格,落实水资源费征收。加强政府定价药品价格管理,落实调价政策,减轻患者负担。加强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合理核定经济适用房价格。二要继续加强价格监测工作。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价格监测预警办法》,加强价格监测体系建设,健全价格监测网络,完善价格监测预警手段,做好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监测信息为政府、社会服务的作用。三要继续规范收费行为。部署、开展20*年度收费验审工作,全面整理全市收费单位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健全道路班车客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出租汽车客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四要继续加强价格收费监督检查执法力度。认真开展教育收费检查、以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为重点的市场价格监督检查以及节假日市场价格的检查工作,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五要继续做好价格服务工作。认真做好“12358”价格投诉举报和咨询服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拓宽价格服务领域,开展价格认证、评估和成本测算工作。

(六)立足粮食安全,促进粮食行业全面发展

继续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督促订单合同的履行,保证社会粮源稳定。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管理,维护市场正常流通秩序。按计划抓好储备粮油的检测和轮换,确保储备粮油质量。做好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的检查落实工作,严格开展“一符四无”粮仓鉴定和千分制考核,确保储备粮食安全。协助、指导粮油企业搞好qs认证粮油检测工作,配合开展全社会粮油产品大检查,做好粮油市场日常监督检查和检测工作,确保居民放心吃粮。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培育粮油经营、加工骨干企业,全面促进粮食行业发展。继续做好军粮供应和拥军慰问工作。

(七)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

按照《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要求,建设并完善市电子政务网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做好市行政管理中心楼群的网络建设和机关大院网络的迁移,保证新旧网络安稳交替。继续对乡镇网络进行改造,争取年内完成整体改造计划。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应用力度和宣传力度,逐步实现由公文处理“双轨制”向电子公文“单轨制”过渡。完成“*市人民政府网站”改版计划,对栏目进行统一规范化修改,实现网上信息自动抓取。积极做好“两会”提议案及办理结果的网上工作。争取《*市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市政府批准实施,努力实现对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申请、实施和验收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引导软件业、信息产业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社会发展计划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04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1分钟,共有194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创建*中等规模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旅游名县、开放兴县战略,清醒坚定,创造特色,强化整合,扩大开放,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自营出口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与上年持平。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四个必须':

必须紧中求进争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进慢进都是退'的思想,务实求进,奋发有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把工业发展放在首位;在农业发展中突出绿色特色产业的培育,并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在第三产业发展中把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在项目工作中要着重抓好铁路南移、沐尘水库等战略性项目。要积极应对,努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争前抢先,能快则快,实行赶超型发展,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必须整合资源促开放。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整合发展的理念,围绕全县工作重点,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并把各线的资源、政策和力量整合到铁路南移、沐尘水库等战略性项目和重点工程上。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配置作用,实现资源、资金、项目的优化整合。善于用经营的思路谋划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营运成本,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运作步伐,充分利用赛事等载体,拓宽领域,开创我县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必须深化改革创特色。在坚持行之有效的原有目标、战略不动摇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经济是欠发达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凸现竞争优势。要打好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笋竹加工基地和最佳人居环境'三张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业。围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招商,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营造产业环境,从而凸现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必须实干创业抓落实。进一步强化抓落实的意识,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抓敢管,重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进一步掌握抓落实的规律,既要培育亮点、树立典型,又要善于总结推广、以点带面;既要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又要紧盯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扬长避短,全面推进。进一步创造抓落实的条件,集中精力抓大事,千方百计抓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提高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一步完善抓落实的机制,既要落实责任制,也要细化工作指标,特别是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要做到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责任人员、奖罚措施'四明确'。进一步强化抓落实的效果,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对各项工作及时跟踪检查督促,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

为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工业立县战略,全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化是我县经济的薄弱环节,也是潜力和希望所在,更是实现赶超型发展最重要的突破口。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

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围绕打造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和笋竹加工基地品牌,着眼长远,深入编制并实施造纸、笋竹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整合资源,围绕产业抓好配套,围绕产业抓好招商,着力做大做强造纸、笋竹等优势特色产业。注重培育产业所需人才,为产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产权融合、资本技术合作等途径,促进强强联合,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块状经济。同时,扎实推进机械、电子、建材、纺织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工业技改投入确保16.8亿元,力争18亿元。其中24个市重点技改项目,年计划完成投资7.8亿元;30个千万元以上县重点技改项目,年计划完成投资9.2亿元。确保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力争达到160家。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促使项目早建设早投产。做好项目包装,加强与上级的对接联系,提高项目运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争取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省级认证。

努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坚持建设与节约并举,认真实施节约能源的措施。继续加强电力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确保一批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同时抓好有序用电工作。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制订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严格规划执行和用地计划管理,优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用地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盘活企业用地存量,挖掘用地潜力,大力推广应用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积极做好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区域间合作,增加信贷总量;继续推进企业信用建设,规范民间借贷等融资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集中财力保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使用财政资金。

大力推进特色平台建设。在完成基础设施配套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开发区繁荣工程,着重抓好入区企业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竣工率。坚持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提高项目的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社会贡献率。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的规划建设,为一批成长型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切实优化服务环境。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体系、评优体系和扶持体系,促进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倾斜。帮助企业做好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为企业上市做好准备。强化服务,实施县领导联系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制度。要围绕发展的主题,畅通绿色服务通道,提高服务质量,倡导宽容和谐的民风,着力营造主攻工业、合力扶工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笋竹、畜牧和水产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化发展,培育现代营销体系。笋竹产业重在攻二产、带一产、兴三产;畜牧产业重在突破加工,治理污染;水产业重在调整品种结构,拓展市场。整合提升小辣椒、发糕、柑桔、茶叶、莲子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编制产业规划,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快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启动龙丽公路沿线'百里竹子绿色长廊'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2家年产值超亿元、2家超5000万元和10家超1000万元的笋竹龙头企业,引进6家以上规模企业,笋竹加工年产值突破11亿元;力争引进畜牧规模加工企业1到2家,畜牧业年产值突破4.5亿元。加快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生产程度。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提高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申报和著名商标认证。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和力量,集中向中心镇、中心村和重点工程倾斜。积极争取和利用好上级对'三农'的各项扶持政策,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生性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着重抓好4个示范村、36个整治村的建设。开展土地整理,扎实推进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康庄'、'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完善镇域体系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严格实施规划控制和土地管理各项政策,坚决贯彻农户建房'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法律规定,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空心村'整治。进一步落实乡镇和部门的规划管理责任,开展村镇建筑整治,积极探索城郊村建房管理的新路子。加强生态县建设,加大湖镇强镇建设力度,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在加强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软环境建设,以村级班子换届为契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夯实农村基层组织,营造谋求发展、支持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大病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济措施,加强各类基金的监管。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强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把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促进就业结合起来,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库区及下山移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效,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以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为重要抓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切实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确保招商实到资金10亿元,力争12亿元,其中工业招商实到资金7亿元,力争8亿元。坚持以工业招商为主的多领域招商,坚持专业招商组和乡镇、部门全面参与的全员招商。实行跳跃式招商,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辐射,广泛捕捉招商信息,力争招到好项目、大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着力抓好造纸、笋竹、机械等主导产业的招商。依托赛事等平台,扩大招商成果。把好项目质量关,注重引进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大的招商项目。做好招商引资后续服务工作,既要注重招商引资企业的发展,也要注重本地企业的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促进以商引商。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抓好电子、机械、五金、建材、食品、纺织等外贸出口优势产业的培育,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突出以贸引资和以商引资,借助'厦投会'、'浙洽会'等招商平台,做好'以会招商'工作,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比重。同时要加强区域间合作,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沐尘水库主体工程及移民安置小区、铁路南移及配套工程、龙丽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段、小溪滩电站等一批战略性项目,积极推进城市第二水厂、城市电网改造、东华变等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积极推进交易城改建等一批市场化运作项目,积极推进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进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项目市场化运作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争取资金、用地指标等方面的支持。

(四)坚持城市功能完善,着力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力

按照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求,城市建设管理重点是完善功能,优化设计,强化管理,提升品位。

完善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以铁路南移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客运站、货运场及其配套工程。抓好城市已建和在建项目工程配套,重点实施方门街新区的莲湖公园、太平路西延工程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成为城市新的亮点。加快阳光新城配套工程建设。加大公用事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市第二水厂续建、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垃圾填埋场、城市管道燃气等重大公用设施项目。加快城区交通、卫生、旅游等标识设置,完善城市标识系统。深化城市经营,培育健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加强拆迁政策的研究,创新拆迁方式。

优化设计,培育城市特色。做好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优化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体系,注重城市风貌的研究,明确城市各区块的建筑风格,加强山体、水系、绿地等规划的研究。通过优化城市山体、水系、绿地规划,培育城市生态特色;通过优化市场布局,培育城市经济特色;通过优化单体建筑设计,培育城市建筑风格特色。城市整体设计导向上,要体现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特色。

强化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公用设施交付使用后的市场化、法制化管理,通过公开招投标等形式,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维护质量。积极探索城市长效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街道办、社区等的作用,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权责分明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市容市貌、城区交通、环境卫生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塑造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启动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争取在两年内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五)坚持旅游经济培育,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要继续强化旅游业的优势,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发挥优势,增强品牌效应。精心策划,强化*石窟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内涵,力争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继续深化*石窟休闲度假中心项目招商对接工作,进一步完善*石窟景区的功能配套。加强区域合作,在巩固已有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主动对接省旅游局推出的'香港、台湾--*石窟'的旅游线路,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推出私家车二日自助游特色线路,扩大客源市场。以民居苑为新的启动点,统一规划,精心包装,品牌联动,编排合理的旅游线路,形成以*石窟、百竹步行街、灵山江景观带、荣昌广场、民居苑为核心的旅游线。规划建设*大竹海森林公园,做好沐尘畲乡文化村、庙下晓溪、沐尘坑口生态沟等项目的招商工作,切实增强旅游经济的带动力。

整合资源,发展相关产业。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推出一批适合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把握当前国家对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大的机遇,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关产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建设商业特色街、旅游购物市场等。继续办好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国际龙舟赛等品牌赛事,通过文体搭台、经济唱戏,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发挥城市旅游功能,把城市建设、景观景区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

着眼长远,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铁路南移的良好契机,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积极开展物流中心的招商工作,加快推进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迁建工程和石油贮运中心的建设,完成交易城一期改造项目。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速发展社区服务、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六)坚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围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注民生,体察民意,全面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利用市科工会和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开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多形式的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入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和熟练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做好新建综合高中的市场化运作工作,努力构建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整合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区域教育品牌,促进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创办*造纸中等专业学校,为特种纸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技术人才。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师资结构。进一步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整合卫生优质资源,重视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兴医工作,努力提高我县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人民医院要发挥龙头作用,争创二类甲级医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医疗服务行业,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广电机构改革,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整顿文化市场。积极探索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新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严防计划外生育,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强化文物保护。做好县志续编工作。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尤其要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工作,全面落实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平安*'。加快统计、审计、物价、气象、档案、人防、妇女、儿童等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立足长远,创新方法,编制好'*'规划。

(七)坚持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努力建设开拓、务实、廉洁、高效的'阳光政府'。

改进作风,勤政为民。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掌握实情,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解决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同时,建立健全抓落实的督促检查和奖惩机制,把群众是否满意、工作是否见效作为评判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加强工作谋划,围绕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抓好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谋早、谋准、谋深,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行政行为法治化,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意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转变职能,优化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备案、核准的范围和程序;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中心的功能,简化手续,减少环节,继续推行服务承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实施电子政务试点工作。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实现干部心齐气顺、奋发有为,群众宽容理解、积极支持,社会诚信文明、法制健全的目标。

清正廉洁,从严治政。深入贯彻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干部监督,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从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推进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加强国有资产营运管理,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大项目管理力度,重点加强项目资金概算、预算、决算和项目立项、工程量增加、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以降低投资成本。进一步落实国资公司的法人经济责任,实行法人述职和年度财务审计制度。强化廉政和效能监察,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勤俭办事,努力降低行政成本,集聚财力办大事。

社会发展计划

受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人民按照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社会发展信息

  • 社会发展计划
  • 社会发展计划17人关注

    受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年 ...[更多]

工作计划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