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作文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543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分钟,共有160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早晨,天老早就亮了,我和邻居到森林公园跑步,我们从森林公园跑到海边,海滩上的人特别多,瞧,大多数是老人在那儿松松筋骨,远远望去,海水 甚蓝 甚蓝的。我坐在礁石上看海,突然发现有很多磅蟹,我刚要扑过去,它突然不见了,我不明白,一直在那儿观察。无意中发现了另一块礁石也有磅蟹,我正想去抓,可他们又不见了,这时,邻居跑了过来,我想:这回问题有答案了。我问他:“为什么我看到磅蟹时,要过去抓时,它突然不见了?”
“因为磅蟹,一见到有人,就迅速地躲进石头缝里。”说着,他拿起一根树枝来,往礁石的洞里使劲地抠,终于挖出好多磅蟹,我们没地方放,只好把它们放走了。
下午,滩头火辣辣的,沙滩上撑满了五彩缤纷的遮阳伞,人们悠闲地躺在那儿,都不愿意下水游永。
傍晚,海面上人山人海,花花绿绿的游泳一在海面上时起时落,非常漂亮。我在救生圈的沉浮下,像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似的,欢快地游着。
浪来了,一排排蓝的的波浪,顶着白色的花环,借着风势,飞快地向岸边涌过来,越来越猛。我连忙闭上眼睛急急忙忙地跳了起来,刚一落地,一个浪就朝我头上“噼”了下来,浪花溅得到处都是。
我踏着浪,浪花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似的,给我一个挠痒痒。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如猛虎一般打过来,我揉了揉又麻又涩的眼睛,一瞧,直舔舔嘴唇,什么味道呀?有苦又涩有咸。
大海的作文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0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27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青岛海滨,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美丽的城市。金色的沙滩,漂亮的扇贝这便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大海。
八月的一早,我终于来到了大海边。水平如镜的西湖,清波粼粼的漓江,都比不上这波澜壮阔的大海。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成群结队的海鸥在翱翔。清晨的海水柔和温润。海面上平静的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吹过我耳边,我站在海边,海风像一双轻柔的手,拂过我的脸庞,顿时全身舒服,惬意之极。清晨的阳光洒在湛蓝湛蓝的海面上,海面上金光点点,锦缎般的闪着耀眼的光芒,绚丽夺目。海浪像一位柔和的母亲轻轻的拍打着海堤和奇形怪状的礁石,溅起白色的浪花,像是千万道眼波,凝视着美丽的海景,也同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像一只美妙的乐曲。我爱大海!
大海的作文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9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89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暴风雨
这是怎么了?大海似脱缰的野马不知疲倦地奔跑着,怒吼着,好像不甘心地心引力的束缚,想要来一个翻天覆地,来一个前无古“海”,后无来者。我感觉我的身体如一只失了舵的小船,眼前一片黑暗,雷声如离弦的箭,撕破了空气,挣裂了海水,准确地刺进我的心房。不可思议的是,我的身在恐惧地哆嗦着,但我的心却在兴奋地叫嚣着;我的鳞因冰冷的海水而片片竖起,但我的血液却在体内肆意奔腾,形成阵阵热浪。没错,我一直渴望着这么一场暴风雨,由里及外,彻彻底底,毫无保留!谁说慰藉一定要是和风细雨、软声轻语?平静的死寂远比疯狂的热烈更让人恐惧和空虚,人类杰出的“笔杆”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大海以特殊的方式给我以慰藉,用深蓝色的浪将我击沉,再用梦幻的泡沫将我托起,我内心的狂喜将我湮没,以至于喉头梗塞,眼角有晶莹物体滑出。有多长时间没有哭了,没有事物能勾起我内心的悲伤抑或是壮烈,仿佛最初的一切色彩都被海水冲刷、淡化,直至再也不见。眼泪滑出的刹那,时间似乎被点了慢播键,一切声音都消失了,我看着它载着我的感动飘远,清晰得如同一场无声电影。大海呵,你的慰藉赐予我活力,赐予我力量!
艳阳日
我感受着细小的浪花如情人般抚顺我的鳞片,阳光经海水的折射洒下金色的光辉,在我的鳞片上熠熠闪烁。心情在暴风雨后变得格外轻松,包围着我的蔚蓝不禁让我想起一位诗人在岸边的吟咏:“浪是水的一种偶然,一种偶然搅起的激情;水是浪的一种偶然,平流的水是浪花偶尔栖息的宁静。”大海给了我激情,也给了我宁静,就像此时,大海能够轻松拂去我心灵的尘埃,拨云见日,在心灵看不见的潮湿角落投下一缕阳光,它耐心地抚平我在暴风雨后波澜迭起的心,让我重归宁静,宁和静美。
我抬头望了一眼天空,它让我看到命运的未知,这让我心慌和迷惘,让我看不清前进的方向;于是我转身一个俯冲,迎面而来的逆流让我感到心安,前方无际的大海让我恍悟命运的森罗万象,他的宽阔让我的不安如一粒盐缓缓溶解,再不见踪迹。大海呵,你的慰藉赐予我静谧,赐予我美好。
然后我微微一笑,赶上前方的族“鱼”,慢慢游远,消失在大海深处。
大海的作文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19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13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湖北省荆门市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引领文本的亮点研究和作文的微点研究,成果丰厚,省内外影响广泛。微点作文的发掘者、引导者、坚守者,是航行在语文教改大海里的微点作文这艘航船的舵手。
如果没有他的用心发掘、精心指导、真心坚守,微点作文可能至今还待字闺中。作为荆门语文的领路人,对微点作文的呵护犹如对待自己可爱的孩子,亲力亲为,倾心竭力。是他的慧眼识珠,微点作文才得以为人所知;是他的精心引领,微点作文才得以成长壮大;是他的默默坚守,微点作文团队才得以信心百倍,微点作文才不致夭折凋零,才有今天的绚丽绽放……
2009年9月8日,这是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日子,郑老师在和邵金喜老师的交流中第一次得知钟祥五中有个团队在研究作文教学。虽然当时的微点作文还只是处于雏形期,还称作“妙语微点”,可作为专业素养深厚、一线教学出身的语文教研员,他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项实践研究背后的潜在价值,当即给予邵老师充分的肯定和莫大的鼓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达了将全程跟踪支持的决心,第二天亲自驾车到钟祥五中,和团队教师确定了“微点作文”研究命题,开启了一段永远不会忘怀的研究旅程。
从此,郑老师开始“盯”上了微点作文,有人曾说郑老师偏心,不是在钟祥五中,就是在去钟祥五中的路上。历时一年多艰辛实践,微点作文开始初具模型。为了检验微点作文的实验成果,2010年10月,荆门市作文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钟祥五中召开,郑老师首推微点作文的“三个维度”“五步教学法”,会上邵金喜老师展示了一节题为“为心情开一扇小窗”的作文课。全新的设计思想和精巧细腻的突破口,让应邀前来指导的湖北省语文教研员蒋红森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感受到了微点作文研究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为了扩大影响,得到专家指导,郑老师还邀请了多家媒体记者和作文专家到校听评课,加大宣传力度;2010年11月,微点作文团队向湖北省教研室申报“微点作文教学研究”课题,最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研究课题。
2010年12月,湖北省作文研讨会在武穴召开,他力荐邵金喜老师在会上作了“微点”作文教学研究的经验介绍,并展示了一节微点作文教学示范课。省评点专家称“微点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金点子”,称邵金喜老师的课堂为“最让评点专家幸福、惊喜的一堂课”。
他深知,任何好的方法,如果没有知识体系的支撑,研究之路是不会走长远的。2011年4月,他提出思路、布置任务,微点团队成员开始根据课本教学体系对三年六学期作文能力进行布点,细化为108个训练点。为了验证体系的合理性,使构架更趋科学化、序列化、层级化,带领团队成员奔赴武汉,与语文学科名师、教研专家、大学教授、报社主编进行体系论证,其间常常是白天接受专家的轮番“轰炸”,晚上团队成员又聚在一起连夜补充修订,仅体系的修改先后就经历11次之多。最终完成了体系搭建,开始在钟祥五中开展第二轮实践研究和参考教案的编撰。
为了让微点作文得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检验,2012年3月,郑老师开始主动推介、联系业界媒体,《语文教学通》、《作文周刊》、湖北省教研室三家联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微点作文”。2012年9月,市里安排邵金喜老师赴甘肃兰州,在西北三省作文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2012年10月,以“微点作文”研究为背景的全国作文教学研讨会在钟祥市召开。到会的全国各地的作文教学专家赵明、胡明道、郑桂华、秦训刚、蒋红森等对“微点作文”教学研究作出了高度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b刊)以刊中刊的形式整版介绍了这次盛会。他更是亲自撰文对微点作文的核心理念进行提炼,他总结的“跟着教材走,牵着技法的手,推着学生去上楼”微点作文训练的核心本质,生动形象,很快被众人接受。
2013年5月,《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学院院长、《课改研究周刊》主编褚清源先生受郑老师邀请,到钟祥五中对微点作文进行了实地指导。在听取了一节研讨课和关于“微点作文”的介绍后,对“微点作文”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微点作文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并对“微点作文”教学今后如何走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学校如何借助“微点作文”建构“微点文化”提出了多项建设性的指导意见。2013年10月,《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刊发了《用“微点”点亮作文教学――湖北省钟祥五中的“微点作文”教学探索》推介文章,用整版的篇幅向全国推介了最具价值的课改成果“微点作文”。
微点成果能正式出版,他更是煞费苦心,跑出版社,和编辑共同策划方案,督促微点团队按期交稿,参与审稿。2014年1月,“微点作文”教学研究成果,即7-9年级108篇参考教案、学案和108个配套课件由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2014年2月,“微点作文”研究团队与《作文素材快线》共同打造的中考特刊“中考作文复习18课”出版。2014年5月,《中国教师报》邀请他和微点作文团队到湖南长沙参加优秀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并展示微点作文,随后《中国教师报》连发两期“课堂微创新的力量”的报道都提到微点作文的创新价值。2014年6月,《湖北教育》推出专题报道《微点作文里的大智慧》,并刊发卷首语。2014年7月,微点作文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大奖。
微点作文一路走来也并不顺畅,微点作文团队曾一度受到压制,老师们心灰意冷,研究不得不转入地下,但郑老师始终不离不弃,不停地给团队每位成员鼓劲、打气,坚信理想总有绽放的那一天。在他的鼓励和感召下,团队成员没有丝毫懈怠,坚守了六年,实属不易。2012年的12月,郑老师曾有一次职务晋升的机会,可他毅然拒绝了。他坦然地说:如果我离开这个团队了,微点作文可能就止于此了。为了微点作文,我选择了拒绝。在前途与责任之间,他选择了责任。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这样说,微点作文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扶持和指导。是他的坚持,微点作文才从幕后走向前台;是他的指点,微点作文才从学校特色转变成荆门特色;是他的付出,微点作文才从过去的默默无闻走到今天的享誉荆楚。
他,是微点作文名副其实的舵手。
邵金喜
湖北省语文优秀教师,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微点作文研究的发起者和牵头人。一个在作文教学路上上下求索、勤奋耕耘的追梦者。
他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是从写下水作文开始的。
每到作文课时,他先拟好主题细心指导。学生开始写作,或抓耳挠腮,或皱眉叹气,空气中弥散着畏难与惶惑的气息。见此情形,他也就端坐在讲桌前,铺开作文纸,提起笔来,苦思冥想,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像个学生一样细心地写作。学生们一见老师都开始写了,也就平息了浮躁,逐渐进入了写作的境界,教室里笔尖滑动的声音形成一曲细切动人的旋律。时间一到,教室里“嗡”地一下热闹起来,学生纷纷把作文交在讲桌上,就争抢着看老师的作文,还要评头论足,甚至拿自己的作文和老师pk。围观的圈子里,有的学生在赞叹,有的学生挑出了语病,有的学生在说自己比老师写得快几分钟……活跃的空气中,洋溢着一种声音:写作文时,老师和我们在一起,老师和我们是平等的,我可以和老师写得一样快、一样好!
多年来邵老师就是这样坚持和学生同步写作,和同行谈及此事,他有句口头禅:“母鸡更有权评价鸡蛋。”意思是说,教师尝试写下水文,更能感受学生写作所面对的障碍,也更能有效评价学生作文,更能教好作文。
在教学研究之路上,他不满足于零零碎碎的研究实践,或闭起门窗单打独斗。2006年,他组建“qixin”团队,笔耕不辍,合力编订了与鄂教版教材配套的《导学精练阅读一本通》,在《语文周报》刊物上开辟了“小木头学作文”“金点子作文”等专栏。2008年,他提出了“妙语微点”这一理念,并牵头组建了新的研究团队,立足于课堂,放眼在长远,边实践边总结,亦教学亦研究,群策群力,开始了微点作文研究的征程。
在微点作文教案和学案的策划、创写、论证、修改的漫长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放弃寒暑假和双休日,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按照预定的目标,扎进头去,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他率团队先后下武汉、上太原、转北京,请教专家,完善体系,听课学习,接受培训。每一个研究阶段他都是最辛苦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团队的每个成员痛并快乐着。
微点作文的教案和学案出版以后,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作为项目牵头人,他没有在掌声中止步,而是把研究方向伸向微点作文的课堂形式改革。坚守实践出真知,他身先士卒,组织大家每周开展一次微点作文课堂研讨活动,调查学生、分析效果、研讨过程、总结规律。
他不止一次地在团队中说:“让我们下一步走得更精彩!”
王 胜
湖北省骨干教师,荆门名师,微点作文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一个醉心于写作研究勤耕不辍的人。有百余篇研究文章发表,主编、参编教材二十余种,《青春岁月》杂志“走进名师”封面 人物。
在微点作文团队中,他有个绰号叫“泥瓦匠”,这是团队成员给他起的,取“团队粘合剂”之意。他戏称自己是团队中的“居委会大妈”:有矛盾纠纷,他调解;有意见分歧,他统一;有“违规”事件,他裁决;有情绪波动,他安抚……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团队和谐健康,正常运转。
他能胜任这个角色,得益于他的三个优势:一是年龄优势,五人团队中,他的年龄处在中间,上有两兄长不屑与他计较,下有俩小弟不敢与他计较;二是性格优势,他性格温和而不失坚定,善鼓励少批评,沟通渠道比较通畅;三是经历优势,他是原“qixin”团队的老成员,熟悉团队运作的所有程序,既传递着原团队的老传统,又参与了微点作文初期核心理念的建构,说话能以理服人。
工作上的勤奋扎实让他赢得了团队其他成员的尊重。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后来调教研室,繁琐的行政工作总是占去他的大半时间,但团队安排的任务,他总是竭尽全力、保质保量地完成,极少拖团队的后腿。记得有一次工作忙,为了完成任务,他出差一回来就投入写作,结果到了凌晨两点还没有头绪,逼得他差点跳楼。后来终于找到灵感,通宵写作,完成了任务。
团队的决议,他总是率先响应。2013年大年正月初二,根据团队安排要到山西太原接受一个星期的封闭培训,尽管他有一千个理由可以不去,但他还是安抚好家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去的火车。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或许,大家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能够说服家人的借口。
服从大局,毅然取舍。2006年,他就参与了一项部级课题研究,是地方教材的编写者,到2011年,教材要重新修订,主编再次邀请王老师参与,但他考虑到微点作文团队的大局,两者间必须有个取舍,于是委婉地谢绝了主编的邀请,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微点作文教案、学案的编写中。
携手微点团队一起走过艰辛的六年,他总结出了做“泥瓦匠”最大的心得:你只要是真诚的付出,必将获得真诚的回报!
汪俊华
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家报刊杂志社的特约作者、栏目策划人,《青春岁月・初中版》2011年第7期封面人物。
大海的作文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0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51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早晨,海面是那么明静透彻,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的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的飞舞,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海水哗哗的冲上海滩,飞溅起洁白闪光的波浪,波浪渐渐地向岸边移来,越来越近,冲在沙滩上,泛出了白花,溅起了水珠,又回到了海里去了。如果你向远处一望,海水和天空似乎是同一种颜色,已经分不清哪儿是海,哪儿是天空,海和天好像连在了一起……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黄昏涨潮的时候,大海却变成另一副模样。它变得向一个无边的战场。海风吹着尖厉的号角声,海浪似乎是千百乘铁骑,向海岸猛烈的攻击着,发出隆隆的怒吼声。岸上千斤重的大石,给他轻轻一拂,就淹没到海地去了。
到了晚上,狂怒的大海平静了,光线也渐渐暗了下去,好像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瓶,天幕上染了一层深蓝色,簇拥着盈盈皓月从海上冉冉上升,清辉把周围映成一轮彩色的光晕,月光悄悄的照在大海上,海面上鳞光熠熠,好似千万条银色的鱼儿在海中跳跃游嬉。盈盈的海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了回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大海上一片寂静。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睡觉了似的。在平静、深暗的岩石上,月光辟了一条狭长的明亮的路,闪闪地颤动,银蛇舞动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块宝石。它和那海面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可测的可怕的秘密,那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大海的作文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7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24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物质取代不了精神,却是最表层的文化
“第一层级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设施、相关服务和工作环境,办公用房的设计和后勤保障的供给等,主要突出了文化建设中的外在条件与环境。”
工作在国门第一线上,这种环境的特殊性给海关的物质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印发的《海关文化建设纲要》中便提到了“加强海关文化阵地建设”、“以基层海关为重点”。各级海关根据这一号召建立了关史荣誉室、图书阅览室、球类健身室、文娱活动室、室外运动场等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在经济落后的边疆(海岛)地区,海关总署加大边关基建的力度,同时开展“送文化、送欢乐、送温暖”进边关活动和“边关文化行”巡展巡演活动,将经济发达地区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送到边关,使广大一线关员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而使广大关员有了精神文化的“栖息园地”。
让人在活动中发挥作用
“第二层级即幔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如教育宣传、文体娱乐等,它是机关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机关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折射。”
有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力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总署对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文化建设年“五个一”活动的开展。
所谓“五个一”活动,即在海关文化建设年内“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唱响一首海关歌曲、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创作一批优秀文化作品、推出一部有影响力的海关题材影视剧”。
此外,以十报告为书写内容的硬笔书法比赛,部级的广播体操比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十”精神宣讲活动和“中国梦”教育活动――总署机关和全国46个直属海关的关员热情参与,取得了让海关人骄傲的成绩。
文化建设也要强调“有序”与“规范”
“第三层级即中层的制度文化,相对于第二层级更强调了活动的有序和规范”。
海关系统具有鲜明的组织架构优势,有着自上而下的线性直属领导体制和准军事化的管理制度。早在2011年,总署要求在已经架构完成的“全国海关文体协会”的基础上成立更加细分化的“单项分会”,将较为宏观的“文体”细化为文学、文艺、美术、摄影、体育等五个分会,分会会长由地方海关领导担任。一方面发挥海关系统组织架构的既有优势,另一方面提高地方组织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海关总署历来有“学雷锋”的传统。2012年,海关系统创造性地将“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印发《海关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决定成立“全国海关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设立一系列量化标准(如“志愿者人数不少于本单位人数的30%”),又有相关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志愿者自愿参与的积极性。
最高层次:摸不着的精神,看得见的行动
“第四层级即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又无所不在,指导着‘人’的具体实践行为。”
如果说制度层级更强调外在的保障,那么精神层级更依赖于人的修养的内化。它可以说是前三个层级的深化和升华,是海关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文化建设所要触达的核心目标――提升广大关员的精神境界。
大海的作文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82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0分钟,共有145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海关文化是海关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积累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凝聚海关队伍的精神支柱。重视海关文化建设,不仅是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现,也是时展的要求、历史的责任,是海关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笔者从海关文化继承角度,以近代海关发展轨迹为参照,认为应当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高度,正视并重视近代海关史研究,汲取历史营养,使海关文化得以科学传承和发展。
一、海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亟需厘清的误区重视文化建设是海关的传统。特别是当代海关精神、海关职业道德以及海关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使海关文化建设更具有现代性。但是从海关发展的历史沿革看,海关文化建设在理念和指导思想等方面还应调整,厘清继承与发展的误区。
(一)关注时代性、忽视历史性,薄古厚今、淡化传承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海关文化建设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重视宣传和灌输当代海关人员应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体现时代性。然而,从海关文化建设形式看,习惯于由上而下采取选择性宣传和推动,或定式思维下以运动方式灌输、宣传、教育和活动,往往形式重于内容;从内容看,侧重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关在制度、业务、队伍建设成果,尤其是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缺乏纵向厚重感。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过于原则、笼统和高高在上,尚未形成被海关人自觉接受、参与和推崇、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在文化传播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来自方方面面文化思潮和形形意识观念的挑战,海关强调和突出的文化形态过于单薄,难以起到决策层所期待的精神凝聚和方向引领作用,队伍凝聚力和执行力偏弱,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持续漫延。严峻的现实喻示着海关文化建设的缺陷。笔者认为,突出的缺陷是海关文化内涵缺少历史传承元素,犹如水中浮萍,叶大无根,随风摇摆。缺少从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角度来研究当代海关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有意无意地回避历史文化传承,尤其是缺少对近代海关文化的探讨、研究和继承。海关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薄古厚今现象,主要原因是受外部大环境影响。一是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影响。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屈辱和抗争的历史,中国领土和饱受列强的侵略和践踏,海关虽然辉煌但有着清晰的半殖民地政权的烙印,海关成为洋人控制的“洋关”。对于这段失去关税自的历史,国人不堪回首,早期的片面宣传教育很长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了全盘否定的思维定式。研究这一时期海关发展历史,客观公正地尊重历史,肯定其作出的历史贡献,很容易被戴上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歌功颂德、美化和夸大清朝腐败统治的帽子。二是偏激的影响。在与时俱进的口号下,违背唯物史观科学、全面、客观的精神,受所谓文化进化观影响,片面地认为近代海关和腐败朝廷一样,是落后、腐朽、封建的,不值得研究和借鉴,只有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关发展和成就达到了最高点。三是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影响。对海关文化发展的内涵及路径缺乏深入思考,把文化建设简单化、程式化、表面化,满足于按照上级统一要求,提几句口号,搞“几个一”看得见、摸得着、看起来很美的工程。既显不出海关特色,也难以起到凝聚人心和精神支柱的作用,更不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认为:“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清朝历史既有过耻辱,也有过辉煌,我们既不能忘却历史的耻辱,也不能抹煞历史的辉煌。”因此,对于近代海关历史,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看待,需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和对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代海关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养分。
(二)重视国际化、忽视本土化,重外轻内、照搬移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使各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必须相互借鉴经济运行管理制度,促进贸易便利化。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既是一个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国际化过程,也是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好本土资源,加以吸收创新,为我所用的过程。“入世”后的中国海关,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在世界海关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现代化建设经验,海关管理制度逐步与世界通行做法相衔接。但是,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还明显存在不足:一是注重业务管理制度的学习,尤其重视通关信息化、一体化和风险管理理念及技术的借鉴,对于海关人事管理制度、行政财务保障以及其他管理和运行制度的学习重视不够,同时对“舶来品”如何与现行制度和模式兼容也研究不够。二是重视业务管理制度的拷贝和模仿,对于西方有关公民、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以及这些体系对于海关业务管理制度的支撑作用分析不够,造成我们所推行的风险管理、分类通关、差别化管理包括与企业的联网监管等,貌似超前的改革措施缺乏必须的诚信管理制度作保障,这不仅影响移植借鉴的成效,也妨碍业务改革向纵深推进。三是对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研究和借鉴不够。多年来,我们注重学习借鉴当代西方国家海关制度,以他们为榜样推进中国海关的现代化建设,而对于近代海关留下的有益遗产,包括内部管理制度、业务制度和规范的研究不屑一顾。近代中国海关制度也是在系统移植当时西方先进的海关业务制度、行政保障及管理制度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近百年的磨合改进,比较好地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虽然,带着屈辱印记被迫建立起来的半殖民地海关,以及充满不公平的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海关制度,遭到全国有识之士的声讨,但在腐败堕落的封建王朝体制下却运行顺畅,成为最廉洁、有为的机构,以至于被称为“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迹之一”。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借鉴文明成果,极具研究价值。
(三)肯定表象成果、回避敏感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建国以来,学界对近代海关的作用以及赫德本人的评价有一个变化过程。80年代以前,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一概作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工具来进行批判。80年代以来,学界包括海关系统对其评价渐趋客观、公正,认为近代海关依然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的工具,是半殖民地的突出标志,但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近代海关管理理念、制度和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进步性,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中国著名海关史专家陈诗启先生认为:“(近代)海关的工作非常庞杂的。对于这些工作,应该具体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不好笼统地肯定,也不好笼统地否定。”对于伴随近代海关沉浮起落的赫德等一批洋员,其功过是非也应当具体分析,作出客观评价。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仅作宏观、笼统的研究和评价还远不够,需要结合宏观历史背景、社会发展进步、海关活动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客观地说,当代学界专家受制于对海关工作不够了解,对于近代海关管理经验中到底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难以进行深入、细致、具体的研究。受强烈的历史荣誉意识影响,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关的一些部门,包括海关在内,目前也仅仅对近代开放的表象标志予以重视和肯定,比如:充满西洋味道的海关大楼、中国首枚大龙邮票的发行以及从西方引进的如港航设施等各类先进器物;在特定的展馆或专题会议、文章中对某一片断史料或史实进行展示、介绍。在海关系统内部,由于对近代海关研究重视和关注不够,在缺乏外力支持的情况下,一些事关海关发展历史的研究难以深入。比如:在封闭落后条件下近代海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研究;对于近代海关职责事权范围及其扩张、拓展过程的研究;在腐朽的封建体制下,近代海关移植西方制度、进行近代化改造过程的研究;近代海关管理制度的研究;近代海关行政组织体系、具体业务制度、财务保障制度研究等。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开采手段,使得近代海关这个丰富矿藏没有得到发掘和利用。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和殖民造成的影响,在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奴役、压迫和耻辱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进步,尤其在海关表现得最为突出。但是有关近代海关研究的认识误区始终存在并困扰海关上下,亟需厘清。
二、近代海关文化遗产的客观分析与合理借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精神财富,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文化的发展不但有鲜明的时代性,更有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性。同志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近代海关的产生和盛极一时的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政治上,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堕落,西方列强疯狂地向海外侵略殖民,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并采用种种卑劣的手段瓜分和控制中国,使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全面把持和掌控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是“洋关”产生的重要背景。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被迫打开对外贸易的大门,被动地卷进入世界贸易体系;清政府限定口岸开放策略,以及旧海关体制难以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朝廷税收萎缩、财政困难,需要建立新的海关制度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满足列强和朝廷的经济需求。思想文化上,清政府人才缺乏、思想守旧,承担不起推动旧海关制度转型的重任,只能被动接受西方列强及其人的鼓噪和操纵。在近代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受洋人控制、以不平等条约(5%的超低进口税率等)为依据,以及以维护列强利益为主、维护清政府利益为辅的近代海关制度一经产生,便立即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体制内呈现出旺盛活力,不仅开创了近代海关全新的职能实现方式,而且触角不断向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其造成的危害以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深远。一方面,作为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中国的重要工具,洋关的设立、关税自的丧失,加快了中国沦为列强原材料供应国和工业品消费国的步伐,肆无忌惮、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攫取财富,同时也抑制了民族工业发展,使得当时的中国更加积贫积弱;另一方面,洋人把持的洋关以及洋关所涉及的领域,同步带来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管理制度、科学装备、新兴教育和技术理念,以及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新生事物,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诞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海关,是由洋人把持的“非正常机构”,对内对外必定缺少公平和正义。在海关人员管理上,重洋员轻华员,洋员的数量、地位远高于华员,福利待遇、职务升迁等方面享有特权;重内班轻外班,外班地位待遇低于内班人员。在海关事务中,进出境货物申报只能用英文报关结关,且洋商享有通关便利(免查验、税收减免等),华商则无任何便利。对于案件的查处,偏袒外商,重犯轻罚。用公正、客观的眼光来看,近代海关存续期间仍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供研究和借鉴。笔者研究不深,但对其中两方面内容倍加推崇。
(一)形成了尽职清廉行业文化,值得肯定和借鉴针对清政府腐败无能、效率低下的官僚体制弊端,近代海关引入西方海关管理制度,进行周密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管理要求,形成了独特的尽职清廉的行业文化,给落后的清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树立了样板。首先,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倡导“诚实、高效、热心公众服务”,继任总税务司赫德面对社会各界对洋人把持海关的抗议,以及朝廷官僚对洋员的排斥,要求海关洋员们“不必用花言巧语,以中国的利益为重是必须遵守的正确原则”,鼓励下级为履行好职责发挥创制精神,但需要向上报告请示。其次,推行完备精细的人事管理。制定《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及其他相关规定,对内部部门及内班职员、外班职员的职责分工、遴选升迁、汉语学习、定期加薪、福利补贴、考核奖惩、裁决申诉等作出明确规定,实行高薪养廉,调动全员积极性。再次,加强廉政监督制约。上级有权随时对下级海关进行巡视,开展审计监督,下级必须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控制海关关员从业行为,实行轮换和回避制度,严禁海关职员经商、分成或收取财物,不得领受来自海关系统以外的奖赏,“任何关员不得直接或间接参与销售之各类物品、商品,一经查实概予开革论处。”海关人员如果因为个人生活不检点,如吸食鸦片、纳妾等影响工作,将予以辞退。正因为近代海关尽职清廉的行业文化影响,也包括朝廷对赫德个人能力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属性,决定着帝国主义需要利用海关这一工具来广泛地控制中国各个领域。因此,近代海关不仅征收关税、监督对外贸易,还“兼办港务、航政、气象、检疫、引水、灯塔、浮标等海事业务,经办外债、内债、赔款及以邮政为主的洋务,从事大量的业余外交活动”,这对晚清政府,乃至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尽职清廉的海关行业文化长期要求和影响下,海关的中外雇员有非常强的履职能力,这是近代海关能够参与国家若干事务的素质基础和信任保证。提升海关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倡导尽职清廉的海关行业文化,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海关积极履职,所作的贡献以及自身改革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与改革开放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地位提升、科技进步、人员机构倍增。与此同时,代价和教训同样刻骨铭心。以“9898”廉政风暴为标志,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不同层级海关人员执法腐败问题被查处,饱受社会诟病。对若干案例分析后不难发现,排除大环境因素,海关系统没有建立起“尽职清廉的行业文化”应是根本原因之一。海关是少数制定廉政禁令、规定、纪律最多的部门,也是设置专门纪检机构、专职纪检干部最多的部门,涉及关员执法行为的监督措施近乎繁琐和资源浪费,常年不间断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层层加码的廉政措施和规定动作,形成“特中有特”的廉政高压氛围。在一道道防线面前,腐败这颗毒瘤依然非常活跃。从“五年回顾教育”到今天,海关需要客观总结反思近十年来廉政建设历程,评估各种防疫措施、体检制度实行后所起的实际“疗效”。这些措施和制度直指关员有形的活动和行为,若干“他律”措施看得见、能检查、易考核,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然而,需要决策层面对的现实是,有形举措治标不治本、药到病不除。比如,向隶属海关派驻纪检特派员,职级和资历逐步加码,初衷和愿望都十分美好,但客观地说,十年来这支特派员队伍在监督隶属海关领导班子和“一把手”方面,在查发执法腐败案件、降低廉政风险方面的成效并不理想。历史经验表明,防腐反腐固然需要制发禁令和戒律,需要专门的队伍严防死守,还需要采取割除毒瘤的果断手术,但最有效的药方是增强自身肌体抵抗力,把“他律”措施与“自律”意识相融合,而“自律”意识主要来自于文化教育和氛围感染。海关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海关职业特色的行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海关文化建设是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求积极推进,也需要继承历史文化,包括近代海关有益的文化内核,这是海关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
(二)制定了严谨的业务制度,适应实际需求并持续坚持为了保证朝廷税收,近代中国海关以英国海关制度为蓝本实行垂直领导,建立的海关业务制度主要有:第一,统计制度。海关定期编制贸易统计和报告,统计报告的内容不仅限于货物进出口,还广泛涉及政治、财政、实业、金融等多方面内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状况。时至今日,近代海关统计报告仍是研究近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第二,税收征管制度。进出口货物一律按章征税,对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等操作流程作出详细规定,实行流水作业、分阶段控制管理,每个环节都有制度保障。1861年海关总税收为5036370库平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两,50年中增长了5.8倍。税收数量的大幅增长与当时严密的税收征管制度不无关系。第三,货物监管规范。进出口货物从申报、估价、征税到查验放行都处于海关监督管理之下,对外籍船舶、华商船舶进出实行统一管理。另外,通过没收、罚款等手段来打击和扼制走私,维护贸易秩序。这些制度在近代海关最终形成,也经历过转型和革新过程。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同意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的管理制度逐渐向领事报关、领事、外籍税务司监督、外籍税务司等制度渐次演变,成为被列强和清政府都接受、具有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特点的外籍税务司制度。近代海关转型时期,处在东方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剧烈冲突的年代;近代海关制度,是在移植、嫁接和改造西方海关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一整套包括章程、规则和办法在内的体系完备的管理制度。仅从近代海关制度移植借鉴来看,不论是形式还是效果,其成功之处是不言而喻的。这对于致力于建设现代海关制度的当代海关来说,尤其值得对照反思和检讨借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海关学习国际海关现代化建设经验,作出《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在此后十多年里,或以8大体系建设为目标,把通关作业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或以“耳聪目明”为追求,将风险管理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再或以“大监管”体系为抓手,实行“三查合一”的监管模式。这些不断翻新的改革举措源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海关自身建设谋划,以世界同行为参照,围绕实现职能提出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围绕国家下达的任务或经济形势对海关的要求来调整思路:或以“税收为轴心”强调综合治税,完成年年加码的硬指标;或在“保增长、促发展”要求下,现场要成为“五加二”、“白加黑”全天候的服务窗口,用服务行业标准来服务企业,接受管理相对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测评、打分;当然,也包括体现海关执法职能的某某“行动”,既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也为了自造声势、树立形象。回顾现代海关制度建设历程,往往是在努力完成各项极其困难任务的同时,做些制度设计和推动,因此,制度设计的目标常有偏离、措施不断调整,推进有始无终,成效具有局限性。笔者认为,目标的确立、规划的设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用制度来保证现代海关制度建设思路的延续性、内容的严谨与可行性,保证制度在推进和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避免以改革或创新的名义对业已成熟的制度不断包装翻新。
三、推进海关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建议
虽然海关文化包含于国家的大文化中,理应认真做好规定动作,与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在国家战略中,海关文化如果缺少行业自选动作,则是极大的缺憾。找准海关文化建设的时空坐标,是海关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也要以史为鉴,立足民族文化土壤,从海关发展历史,尤其近代海关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既要积极参与和推进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和复兴;更要找准定位、注重内涵、提升层次,为海关文化复兴而努力。
(一)优化海关文化建设理念树立与文化强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理念。一是树立海关文化自觉意识。海关文化是海关精神财富、力量源泉和价值追求,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在海关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结合形势发展要求,科学确定海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目标、规划和具体步骤,为扎实推进打好基础。二是树立海关文化自信意识。既要尊重、坚守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凝聚全国海关智慧的海关精神和价值理念,也要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和勇气,主动吸收近代中国海关以及当今世界海关文化中一切有益成分,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三是树立海关文化自强意识。鉴于文化涉及人们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的特点,有必要通过《中国海关通志》出版发行、海关博物馆和展览馆展示,以及海关关史室陈列和地方志编撰等活动,加大内外宣传力度,将海关文化与业务、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增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营造有利于海关人自觉践行先进文化的责任和氛围。
大海的作文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39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125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关键词:兰州海关;抗战时期;查缉走私;档案资料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18
lanzhou customs archives and the literature value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bstract lanzhou customs and tax agency operatedfrom 1942 to 1946, left 212-volume archives wnich covers the establishment and cancellation of the agency, equipment purchase, personnel information, allowance, retirement pension, treatment of malpractice, duty-collecting and intelligence relating japanese puppet regime's economic status. these archives are the raw data for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ustoms,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northwest in old china, the property and the trade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key words lanzhou customs office; anti-japanese war; anti-smuggling; archive
海关是国家的门户,是国家管理进出境事务的行政机构。在民国时期,海关主要设立在东南沿海一带,但由于抗战爆发后日寇入侵,东南沿海的国土大多落入敌手,国民政府为遏制日伪走私、增加税收弥补财政,于1942年在内地兰州设立了兰州海关税务司公署(简称“兰州关”或“兰州海关”)。抗战胜利后,兰州海关税务司公署于1946年被国民政府裁撤。兰州海关前后存在的5年时间里,留下了数万余张档案,这些档案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兰州海关的总体概况,还补充了旧中国地方海关发展的历史资料,更可贵的是其充分地反映了抗战时期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贸易情形,对了解抗战时期的西北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 抗战时期兰州海关设建始末与职能
1.1 抗战时期兰州海关设建始末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相继失陷,海关的征税与缉私职能遭受重创,日伪的走私活动日益猖獗[1]。为有效遏制日伪的走私行为、维持战时经济秩序、加强对敌经济作战,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9年末筹划成立了战区货运稽查处以补海关力量之不及。按其设置方案,全国分为六区,其中的晋陕区兼管甘青宁三省。1940年1月,财政部对各战区货运稽查处及其辖境进行重新调整,先后成立了广东区、广西区、湘鄂区、苏皖赣区、闽浙区、冀鲁豫区、晋陕区和甘宁绥区等8处货运稽查处,各处税务部的分主任,由海关派员充任,一切稽征、缉私等业务,均仿照海关的办法办理,主要办理查缉敌货、资敌物品、结汇物品、法币、金、银等之私运,以及出入战区货物之关、盐、统三税的验估补征等。
1941年6月,财政部缉私署署长戴笠命令:今后补证税收和查缉走私之事,全部交由缉私署负责。1941年底,国民政府财政部依照五届八中全会精神,召开全国财政会议,会议决定:为统一征收机构,改进税务征收效率,各地货运稽查处自1942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工作,由各地海关就近接收,而没有海关的地方,由货运稽查处改组成为海关。
1941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决定将“甘宁绥货运稽查处”改组为“兰州海关税务司公署”,主要职责是征收战时消费税。次年1月1日,兰州海关宣布成立,隶属于财政部关务署海关总税务司署。1月10日正式办公签证,并接收了“甘宁绥货运稽查处”下辖的10余处原有分卡。
兰州海关成立之初,王作民任税务司,刘邦麟任署副税务司。1942年5月28日,海关总署奉财政部令调派英国人班世法为兰州关税务司,王作民为署副税务司,并派王作民前往陕坝筹设绥远分关(图一)。1943年5月1日,金丽鸿被任命为缓远分关主任,署副税务司则由刘邦麟接任。1943年11月2日,财政部再次委派王作民暂行署理兰州关税务司(图二)。1944年4月1日,王作民在迪化就任新成立的新疆关税务司后,夏廷耀接任兰州关税务司。1945年陈柏康任兰州关税务司。
兰州海关设立之初管辖范围为甘肃、宁夏、绥远、青海四省,但1943年7月,经海关总署批准,在陕西北部榆林设立分卡。这样兰州海关管辖范围实际上已涉及到甘、宁、绥、青、陕五省范围。由于辖区幅员辽阔,大小道路纵横交错,为方便征税,一般关卡均设于生产区域及交通扼要之地,特别是在有汽车通行的公路要道。其关卡数量随着战争的进程和商路的变动,有所增减,各个分关及分卡设置的时间也相应地有所不同。
1942年1月兰州海关刚成立时,所属兰州、宁夏、绥远、青海四个分关之下共设有11个分卡。然而由于供给不足和稽查人员短缺,这些关卡并未如期望的那样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有效杜绝货物走私,除增加工作人员外,至1942年4月,分卡也相应增加至18个。分别为:兰州分关的河口(图三)、西稍门、徽县、岷县、杨家店、大和店、张家川、临洮、张掖、酒泉分卡,绥远分关的陕坝、五原、东胜分卡,宁夏分关的宁夏、定远营、磴口、巴音木图分卡,青海分关的西宁分卡。而到了5月,兰州海关又进一步加设了平凉、武威、吴忠堡、邮包税处、碧口、西峰镇、固原、黄河桥、公路车站、东岗镇等分卡。至6月,又增加殪虎桥、大河店、普克堤,至此,兰州海关开设的关卡达到31处①。
事实上,因西北地区许多生产物资具有季节性,海关关卡并未达到原规划数量。在各个海关分卡处,税务局同样设立了无数个分局。以至于商人不惜绕道,许多关卡形同虚设,逐渐衰落下去②。
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实行复原政策,裁剪不必要的部门,遂决定裁撤兰州海关③。1945年8月海关总署令:“于1945年底完成对兰州关的裁撤”④。但由于海关财产一时不能处理完毕,海关的员工无法尽快复员等原因,兰州海关的裁撤工作有所推后。经兰州关税务司陈柏康呈请,海关总署转呈财政部关务署,准其迟后两个月裁撤,即应于1946年1月31日结束。但实际上兰州关的结束工作一直推迟到1946年5月底6月初才终告结束。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财政部下令,由甘宁青邮政管理局暂行接管兰州海关和绥远分关⑤。兰州海关正式裁撤,改编为财政部甘宁青新区货物税局,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1.2 兰州海关的主要职能
(1)征税:包括进口税、出口税、进出口关税附加税、进出口救灾附加税、转口税。自战事延长、日军南进,西南国际交通受阻,加之军运频繁、货运停滞,中国整个海关税收大受影响,“惟仍拟尽可能力量与方法在西北边区增裕税收”,加收战时消费税。
(2)估验:海关估验向来注重调查、记录、审核等三项步骤。所谓调查,即由海关总务课验估组向市场作定期之调查,以为编订估价表之根据。各分卡还要随时派员向市场调查各种货物之市价,每月将国货、洋货物价造表呈关以作参考。所谓记录,即有时商民申报价格而本关所无者或市场波动过烈与本关估价相差甚巨时均随时记录以备查考。所谓审核,即除前述国货、洋货物价表由总署审核外,各分卡之报单及税据存根之审核工作由本关指定专人逐一审核以期确实。
(3)查稽:根据关税条例、海关稽查等条例,负责辖区内一般贸易货物、进出口货物的纳税、减免税等常规稽查或专项稽查,本关区查获的走私、违规线索的甄别、处理等。
(4)收集敌伪财政经济动态情报:兰州海关除上述3项海关的职能外,还有一点相当独特,即收集敌伪财政经济动态的职能。这是其他海关所没有的,抗战时期的兰州作为大后方,本不应该直接参与对敌斗争,但兰州海关所辖地区,部分区域当时已属于敌占区,而海关掌管流通货物税收的征集,南来北往的货物与人员,往往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供敌伪经济情报,所以兰州海关在抗战时期还承担着部分情报收集的工作,这是由于其特殊的背景与区域所决定的。
2 抗战时期兰州海关的档案及其文献价值
在兰州海关存在、运行的五年间,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档案资料,现珍藏于甘肃省档案馆内。
2.1 兰州海关档案的类型及内容
兰州海关的档案资料,有汉文、英文两种文字的档案(图五、图六),总体上英文的比汉文的数量要多。这是因为,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尽管收回了部分海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美列强依然把持着海关的领导权。总税务司这一海关最高领导职位从设立之日起到抗日战争中期,始终由英国人担任[2]。1943年6月,总税务司梅乐和辞职后,丁贵堂(图七)被委派为总税务司,此乃中国官员首次执掌海关领导权[3]。然而,国民政府财政部却在2个月后又委任美国人李度(图八)为总税务司,丁贵堂屈任副总税务司。各地的海关也都由外籍税务司管理,各税务司统一由海关总税务司管辖,海关总署和各地的海关部门都有数量不等的外籍职员,如曾任兰州海关税务司的班世法和监察长阿腾都是英国人。
兰州海关档案的内容涉及到从设立到裁撤期间的方方面面[4]。当然,最主要的是围绕兰州海关的职能、业务积累下来的,档案保留整体上比较完整,但也有一些残页、虫蛀和字迹模糊者。经甘肃省档案馆的初步整理,其总量达212卷,另编制有案卷目录一本。
从行文方式和涉及范围来看,兰州海关档案可以划分为:
(1)兰州关与海关总署及总署总务科、财务科、缉私科、计核科、审榷科、人事科、统计科等各科之间的来往函件。
(2)兰州关与所属绥远分关及关内总务课、秘书课、会计课、监察长、验估员及各分卡支关、职员、商行、商人和甘肃、宁夏、绥远省政府有关机关单位之间的来往函文。
(3)兰州关与全国各海关之间的来往函文。
2.2 兰州海关档案的文献价值
在兰州海关档案中,尤以兰州海关署内人事、海关人员的管理与海关职能的档案有着重大的价值,其不仅有助于了解兰州海关的具体工作,更让人们对抗战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新的体悟。而据兰州海关档案揭知,对于海关的许多档案,国民政府财政部曾下令销毁①。在这种情况下,能有这么多的兰州海关档案被保留下来,实属不易。也由此显现出兰州海关档案的珍贵性,其文献价值也更高。
(1)档案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兰州海关的概况,为研究旧中国地方海关发展的历史补充了很好的原始资料。兰州海关档案中,有关海关创设与裁撤、关产购置的档案有20余卷;有关海关员工迁调、任免、薪津、养老金、舞弊查处等的人事档案共90余卷;有关货物查验与税收的档案有120余卷;查缉走私的档案共70余卷。这些档案足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抗战时期兰州海关的概况。
比如,兰州海关署对于人员的管理档案就非常精细,各类规定与制度齐备。一份编号为87-1-219的兰州海关档案中有一份职员名单,在此名单中所列条目有职位、姓名、年龄、籍贯、箕斗(指纹)、特征、记章、身份证号等,连员工手指箕斗数与排列都有明确的记录,证明兰州海关对于在此工作的人有着严密的管理与控制。
还有一份编号为87-1-17的档案,是税务员周彼得请病假的档案。此档案表明,职员请假,除写申请、附上医生的诊断书外,署内还会派人去核查,核查无误后,由署长亲自签字盖章,该病假才算通过,其严格与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
编号为87-1-126的档案反映,抗战时期的兰州海关对于员工的婚姻问题也有着明显的干预。其员工的结婚对象必须得到署内的调查与同意,如得不到署内的同意,该员工就只有辞职与弃婚两条路走。
旧中国的海关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解放前,中外学者写过一些关于海关史志研究方面的著作。如清朝梁廷的《粤海关志》、民国初年黄序g的《海关通志》、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等。旧海关洋员也写过几本书,如英籍税务司莱特的《中国关税沿革史》。新中国建立后,海关史志的研究工作更进入到了一个崭新时期,各类成果层出不穷,但对抗战时期身处内地的兰州海关这样一个存在时间很短的地方海关,人们知之甚少,其研究更是薄弱。而甘肃省档案馆收藏的这批档案,正可以作为研究抗战时期兰州海关极好的一手材料。
(2)对准确把握抗战时期的西北经济形势、物产、贸易等情况大有帮助。兰州海关档案中有大量的季度、年度财务报表,它们直接或间接反映甘、宁、青、绥等省当时的经济形势、贸易状况,也真实反映这一时期西北各地的物产、特产。兰州海关在抗战时期主要通过的货物有:甘草、当归、大黄、皮渣、蜂蜜、羊皮、瓜籽、羊毛、植物油、生熟皮、香料、皮统、毛毯、黄表、毛鞋、香草、枸杞子、狐皮、羊毛毡、木板、木椽、鹿茸、贝母、党参、姜皮、花椒、清油、河南绸、大米、小麦、小米、糯米、胡麻子、菜籽、白h、棉花、红枣、煤、发菜等。这些货物以日常用品为主,但据这些档案资料可考其出产地,多为甘、宁、青、绥的本地物产,如中宁县的枸杞子、张掖的红枣、武威的羊毛等。并且其销售地也往往为三地的互通,最多再销往新疆或陕西,鲜有运往他省的记录。
(3)兰州海关搜集的敌占区情报,成为我们研究抗战时期日伪财政经济状况的真实资料。如在甘肃省档案馆编号为87-1-201的《兰州关及绥远分关三十四年(1945年)一至八月汇集敌伪财政经济动态资料报告书的密呈》中反映了敌占区的经济及物价情况(图十三),即因日伪的掠夺和交通线屡遭盟军飞机轰炸,沦陷区经济陷入了极度困难的状态,百姓生活困苦,物价飞涨,大米达到了伪钞40元一市斤,白面16元一斤,籼米每斗200元,猪肉每斤30元,胡麻油每斤60元,鸡蛋达到了1元钱1个。同时,日伪方面为实现“利出一孔”的目的,实行垄断性质的物资专卖政策。日寇在包头的福元成巷设立了诸如东海洋行、朝日商会和“善邻协会”等专卖机构。太平洋战争后期,战火蔓延至日本本土,日本日益显露出败象。为精简机构,各洋行、协会等先后予以裁撤,唯独烟草配卖所和“大蒙公司”等机构仍然维持现状。为增加收入,维持经营,日本强制年满15周岁以上的男女每月强制购买纸烟一条,以消化库存①。
3 结语
对甘肃省档案馆收藏的抗战时期兰州海关的档案材料,学术界至今还未进行过研究,而兰州海关运行时期,留下的数量达212卷的档案资料,成为研究抗战时期兰州海关地位、作用及运行机制最直接的史料[5],也是研究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文献,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 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152.
[2] 朱荣基.近代中国海关及其档案[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25.
[3] 叶凤美.失守的国门――旧中国的海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48.
大海的作文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2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64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记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退休干部张九皋
张九皋,男,广西北海人,今年71岁,是北海市知名文史专家。1981年至1984年,张九皋在中共北海市党史研究室工作。1985年调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称北海市地名办公室)任编辑,后任编辑科科长。2002年12月退职休养。11年来,张九皋努力实践和弘扬老干部精神,退而不休,老有所为,奉献社会,为促进北海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堪称北海市广大离退干部的先进典型和突出代表。
多次走进机关、学校和荧屏,演讲北海百年历史和历史事件及英烈事迹
为配合北海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活动,张九皋于2010年5月积极参加“北部湾讲坛——北海历史文化大家谈”(北海历史文化宣传活动月)。5月7日和5月14日,张九皋先后走进市委党校和海城区政府礼堂,向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工商局(含二层机构)和海城区政府共4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北海百年老城”的专题演讲。
2011年9月,张九皋走进北海电视台《海门讲堂》进行北海早期共产党员故事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分别以《创立党组织献身大革命——记江刺横烈士》、《一腔热血化碧海——记江竹筠烈士》、《忠贞不屈的机要交通员——记沈卓青烈士》为题,进行了三次生动感人的演讲;2011年11月又走进北海电视台《海门讲堂》演讲《1936年“北海九三事件”的内幕与真相》(1936年9月3日北海爱国军民刺杀日本间谍中野顺三),2012年9月,他再一次走进北海电视台《海门讲堂》作了《北海——百年足球城故事》的专题演讲。
2011年5月1日—3日、5月27日—28日,张九皋两次陪同广西电视台10多位工作人员乘船登上涠洲岛和斜阳岛,对1927年至1932年起义农军斜阳岛武装斗争史实进行采访和拍摄专题片,2011年10月,在广西电视台播放。
2013年4月22日,张九皋还应邀到南康中学,向1800多名师生进行《北海港开埠时间、北海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北海早期革命烈士江刺横、钟竹筠、沈卓青简介》、《南康知名历史人物邓世增、张君松、钟经瑞、周大强简介》等专题演讲,受到南康中学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受聘撰写《北海市烟草志》、《北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志》及《广西城市建设50年》北海市资料长篇
张九皋退休以来,长期受聘市政府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从事部门专业志书及相关资料的编写工作。
2003年,张九皋受聘北海市烟草专卖局,撰写《北海市烟草志》,《北海市烟草志》于2005年编辑出版。2005年张九皋受北海市交通局(现北海市交通运输局)聘请,担负《北海市志(1991-2005)》交通运输部分的撰稿工作,2009年12月《北海市志(1991-2005)》出版发行。
2011年4月至2013年,张九皋又接受北海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局的聘请,先后担任第二轮《广西通志·住房和城乡建设志(1991-2010)》北海市资料和《广西城市建设50年(1958-2008)》北海市资料的征集工作,并负责撰写资料长篇。他认真履职,积极工作,对相关部门、单位报来的每一份文字材料和数据表格都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广西通志·住房和城乡建设志》共收到相关文字资料140多万字,经他撰稿和反复修改形成北海市资料长篇30多万字,于2013年3月报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核。《广西城市建设50年》也收到相关文字资料16万字,经他撰稿和多次修改已在2013年11月底形成3.8万字的文稿,报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定。
踊跃参加“美丽北海”散文大赛及“档案在你身边”征文活动。
大海的作文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67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40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关键词:swot分析法;政产学研用协同;文化创意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31-02
关于海洋文化产业,西方国家的研究明显早于我国。众所周知,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克奈尔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从旅游、运动等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然而在国内,海洋文化产业最近几年才引发各界普遍关注。张开城于2009年首次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及范围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论述某地域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例如张开城、林宪生、郑贵斌、张继平等学者对广东、辽宁、山东、江苏等地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另一方面,运用swot 定性分析法论述海洋文化发展战略,如张韶伊、韩明杰、吕振波、王■萱、王文洪、张英、苏勇军、张韶华、贾丽洁、孔苏颜、徐从江、张春红等学者的研究。纵观目前国内探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与策略的研究,其中论及的政策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从思想方面来说,研究号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海洋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号召人们“充分利用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优势,深入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发掘隐性的海岛海洋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内蕴,增强发展潜力;……发扬海洋文化优势。”同时,“治理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海陆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其二,关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之合作机制,研究涵盖了三个领域的合作,即文化领域间的合作,区域间的合作,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张继平提出各文化领域交融合作策略,沈庆会建议整合各领域文化资源并加强合作等。相比之下,对于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的论述比较普遍,提法也比较多。区域合作方面,张继平和沈庆会提出“区域一体化策略”,孔苏颜提出“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吕振波和郑贵斌提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等。
其三,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发展战略。就目前作者们提出的建议来看,这些战略暂且可以分为投资战略、品牌战略、科研战略和人才战略、产业结构战略以及市场战略五类。一是就投资战略而言,研究主要强调了扩大投资,具体途径有如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投资,多元化融资,建立社会企业等。二是关于品牌战略,很多研究在策略建议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这点,提出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依托,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三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海洋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研究不失时机地强调了科技兴海、人才兴海的发展战略,建议海洋科技引领策略,努力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同时培养既了解海洋文化产业理论,又能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复合型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四是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认为,首先,坚持“以海洋旅游业为主导的核心产业带动发展模式”,“做好宏观旅游区划,整体带动”;其次,坚持“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建构旅游辐射体系”。具体地,举办海洋文化节庆,做强节庆会展,开展海洋休闲渔业(海洋渔人码头),甚而开拓涉海工艺品业、文化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和艺术业等。五是研究均强调培育、完善海洋文化产业市场的重要性,提出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增强海洋文化企业竞争力。
其四,从宏观层面来说,研究均提到了在国家的制度、管理与体制方面进行革善的举措。关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张韶伊在《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研究》建议从涉海文化产业政府机构、学术组织和社会组织三方面构建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中对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提出了系统全面的建议。通过建立涉海文化产业法律机构、设立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机构、增设涉海文化产业金融机构和设置涉海文化保护机构以完善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关于体制改革,研究强调“政府主导培育策略”,但是同时也指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海洋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除上述一般性的政策探讨之外,也有些学者对海洋文化产业在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发展模式、机制改革等共性和规律性类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现略做梳理,重点分析以下四种。
第一,产业集群(cluster industries)。近些年来,海洋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集群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国内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在集群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金鑫提出:“建设海洋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郑贵斌的建议是:“集群――强化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展延产业链条。”王颖以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效应较为明显的舟山群岛为研究对象,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行探索,詹成大提议,“探索和寻求实现浙江省海洋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等等。
第二,海陆统筹。徐舒静和于慎澄以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为作用机理研究海陆统筹视角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 harmann haken) 创立的新兴学科,其研究成果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上述两位学者的分析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发展具备协同学的特征:海洋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海陆统筹可以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就是海洋文化产业这个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π同行为起关键作用的是来自系统内外重要因素的影响和相关产业的互相作用,这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成为决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序参量。”也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分析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的情况,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政产学研用协同。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定义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给出,认为协同创新是指由自我激励并具有集体愿景的人员组成的网络小组,借助网络交流观点、信息及工作状况,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王明新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理论进行了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陈劲、阳银娟认为,协同创新以知识增值为核心,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熊励等根据协同创新实现途径的不同,将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外部协同创新又分为横向协同创新与纵向协同新,认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样可以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应用其中。另外,徐从江、瞿群臻在探讨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时也提出,要“实现区域内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开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