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管理职责

体系管理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16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39

体系管理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第1篇 体系管理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职位描述:

工作职责:

1.质量管理体系维护,监督并推进各单位的体系要求执行,对不符合的组织纠正,并分析总结主要问题点,推进系统改善;

2.策划内部审核工作,并推进落实;

3.应对各类外部审核,组织并实施供应商体系审核;

4.负责体系文件编制、修订等文控工作。

职位要求:

1.精通iatf16949/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管理体系标准;

2.了解8d、pdca、qc七大手法、五大工具等;

3.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4.有审核经验,有内审员、外审员资格者优先。

第2篇 公司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工作程序

公司iso14000手册--环境管理体系内审程序

编号-ep19ems程序文件

1目的

定期进行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以验证环境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并是否有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和预防不合格,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和不断地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控制(简称内审)。

3职责

3.1综合办公室负责制定内部体系年度审核计划,报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

3.2环境管理者代表确定审核组成员,任命审核组长。

3.3审核组长负责制定审核计划,提交审核报告,内审员负责配合组长实施内审,并对不符合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综合办公室是内审的实施部门。

3.4环境管理者代表对审核报告评审,并将审核报告下发到相关部门,同时向最高管理者代表汇报,提交管理评审。

3.5各部门负责对内审提出的不符合项进行整改。

4工作程序

4.1每年1月初,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制定《年度审核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一般情况下每年一次对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各部门各要素覆盖一次审核。如有下列情况,可临时增加频次。

a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或相关方有严重抱怨。;

b组织的领导层、环境方针、目标、指标、重大环境因素、生产工艺等有较大改变。;

c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

4.3审核的准备

4.3.1组建审核组。

a.审核组长:由综合办公室成员担任。

b.审核组成员:由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内审资格证书且被公司总经理任命的内审员组成。

4.3.2审核组的职责

a.审核组长

(1)代表审核小组对审核实施管理并负有最终责任。制定《ems内部审核计划》。

(2)确定审核范围。

(3)确定审核结果。

(4)向环境管理者代表汇报。

b.审核组成员

(1)根据审核准则进行审核。

(2)审核应客观公正,并与被审核区域无直接责任。

(3)记录审核中的不符合项,并向审核组长汇报。

c.被审核部门

(1)将审核的有关事项及时传达给部门的有关人员。

(2)提供审核所需的资料及作现场说明,积极配合审核组审核。

(3)对审核出的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

(4)实施纠正措施并确认效果后,向审核组长报告。

4.3.3编制审核计划

由审核组长根据年度审核计划编制《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审核计划于审核前七天由iso14001审核组发至各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在收到审核通知后,如对审核计划有异议,可在两天内通知审核组,协商调整。审核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核的目的、依据、范围、日期、受审核的部门、时间安排、审核员分工等。

a受审核的范围:覆盖全公司所有部门和分厂所涉及活动、产品和服务,iso14001标准17个要素;

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范围是:位于浙江绍兴县安昌镇盛陵村的绍兴县方圆染整有限公司纺织产品的印染整理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

b审核的目的:

1)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iso14001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3)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c审核的准则:

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2)适用于公司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4.3.4审核组预备会议

审核员分工、编制检查表、准备不符合报告表式等。

4.4审核实施

按《审核实施计划》审核

4.4.1召开首次会议

审核组长负责主持会议,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审核员及受审核部门领导和陪同人员参加。会议内容主要是:明确审核目的、范围、介绍审核员分工、确认审核计划,介绍审核方法和程序、澄清审核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等。

4.4.2现场审核

审核员按分工到受审核部门进行现场审核,收集客观证据,填制《审核检查表》,确定不符合项,内审员依据《ems内审检查表》通过面谈、文件审阅和对现场活动与情况的观察,收集证据,对偏离ems审核准则的表现作出记录,以便判定。

a.通过与部门负责人、主管及操作工的面谈、了解ems在该部门的贯彻情况。

b.通过查阅程序文件、ems相关文件、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

4.4.3审核组内部交流

现场观察结束后,审核小组进行审核评议,审核组长负责主持,全体审核员参加。

交流主要内容是:总结审核工作,研究所有的不合格项及其分布,其不符合项事实应得到受审部门的认可;并开具不符合报告。报环境管理者代表复审。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初步拟制审核报告等。

4.4.4召开末次会议

审核组长负责主持会议。公司级领导、管理者代表、受审核部门领导人及陪同人员、审核员参加。会议主要内容为:审核组长介绍审核总体情况;宣布不合格报告;提出纠正措施;审核的审核结论;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讲话。

4.4.5编制审核报告

《审核报告》由审核组长或其授权的审核员编写。《审核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a审核目的和范围;

b审核日期;

c审核的准则;

d审核组成员;

e审核发现;

f不符合报告;

g审核结论,包括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符合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审核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批准后分发给受审核部门,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4.6纠正措施的跟踪

4.6.1受审核部门根据不符合报告的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和实施计划,并按“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4.6.2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不符合项的整改,组织人员在1周内提出纠正与预防措施,向审核组长提出复查要求。

审核组

长接到部门复查要求后,3天内安排内审员验证,验证结果向审核组长汇报。

4.7审核员认为责任部门纠正措施的实施为无效时,由责任部门修改纠正措施计划按4.6.1执行。

因责任部门人员失职致使纠正措施不得力时,由审核员报管理者代表处理。

4.8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使用的全部记录由审核组长移交综合办公室按《环境记录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10内审的记录由综合办公室负责整理和保存。

5相关文件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环境记录管理程序》

6记录

6.1《年度内审实施计划》

6.2《内审实施计划》

6.3《内审检查表》

6.4《不符合项汇总分析表》

第3篇 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核算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核算控制程序

1、目的

成本核算是对实际成本水平的一种检查和测量。成本核算的目的就是为确保本公司能及时识别和消除成本水平的不符合,提供符合成本控制要求和成本水平要求的证据,以证实实现成本目标、降低和保持成本水平的符合性和成本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通过核算还可以为领导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领导正确的进行成本决策和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

3、职责

3.1首席财务官负责领导本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负责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并批准成本报告和报表。

3.2财务部是本公司成本核算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公司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并具体组织实施成本核算和编制成本报表。有权对各有关部门的核算工作进行考核。

3.3各部门和单位负责组织本部门和单位对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并对核算正确性和准确性负责。各单位负责计算本单位的产品成本,并对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负责。

4、工作程序

4.1确定核算的范围、内容和方式

4.1.1本公司已确定的成本核算范围包括对以下方面的成本控制业绩进行核算(检查和测量):

a)目标成本实现的程度(包括: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和降低成本);

b)提高成本因素所浪费或损失;

c)成本控制方案实施的结果;

d)定额的准确程度;

e)预算实施的结果;

f)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和结果。

4.1.2依据确定的核算范围,本公司确定了以下三种核算方式:

a)会计核算(适用于产品成本核算,包括: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和降低产品成本的核算以及预算实施结果的核算);

b)业务核算(适用于提高成本因素所浪费或损失、成本控制方案实施的结果和定额准确程度的核算);

c)统计核算(适用于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和结果的核算)。

4.1.3核算的内容是将上述成本控制的业绩指标数据按其性质、类别、产品、项目、过程、会计科目和所在的责任区域、部门/单位以及风险程度等进行分类、整理、归集、汇总、分配和计算。核算的主要内容是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

4.2确定核算的方法、依据和核算期

4.2.1各单位应根据核算的范围和内容识别和选择正确的方法对产品成本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核算。本公司根据机械产品特点,规定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仍采用职能基础的实际成本法。由于本公司机械产品特点属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所以,公司规定按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4.2.2本公司已确定的产品成本核算的报告期通常为一各月。

4.2.3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或损失的核算,应在每次开展的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的活动过程中进行。

4.2.4对预算实施结果的测量――决算,每年进行一次。

4.2.5对定额准确程度的核算,视需要可不定期进行。

4.2.6对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和结果的核算期应与计划期保持一致。

4.2.7对每一个成本控制方案实施结果都应进行核算。

4.2.8核算的主要依据可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核算的基本原则(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

b)现行会计制度和统计制度;

c)法律法规要求;

d)总帐和分类明细帐信息;

e)会计凭证等原始记录;

f)法定计量单位;

g)本公司有关核算的规定。

(不限于此)

4.3核算的实施

4.3.1产品成本核算

4.3.1.1财务部应组织各单位应按例行核算制度和时限要求实施产品成本核算。

4.3.1.2各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结产和封帐。有期初和期末在产品和半成品的单位应按期进行盘点,以计算期初期末差额成本。

4.3.1.3各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收集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等成本信息,进行材料集合、作帐、分配间接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

4.3.1.4各单位在计算产品成本后,如果有按定额、标准或计划成本等非实际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应进行成本差异分析,以正确判定实际发生成本的水平。

4.3.1.5各单位在计算产品成本后,应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正确性进行复核。

4.3.1.6财务部在组织进行职能基础的产品成本核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正确确定费用的归属,分清有关费用的界限:

――分清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分清生产成本与资本支出的界限;

――分清生产成本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b)正确分摊费用,分清有关成本的界限:

――分清本期成本和下期成本的界限;

――分清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成本的界限;

――分清各种产品成本费用的界限;

――分清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界限(修理和制造单位)。

c)加强成本管理基础工作,保证成本资料真实可靠:

――加强定额管理;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严格材料物资计量、领发、零退和盘点制度;

――制定和修订内部计划价格或标准价格。

d)结合本公司的生产特点、管理者的要求、现行的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和惯例,各生产和经营单位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公式、口径等计算成本。

4.3.2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或损失的核算

4.3.2.1财务部应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或损失的金额逐项进行核算。

4.3.2.2对一些非定量的(定性的)提高成本因素所造成的浪费或损失,可以进行估算或估计(因为进行定量的核算是不实际的)。

4.3.2.3对预算、定额、成本计划等

核算,可以按惯例或本公司有关规定实施。

4.4核算结果的报告

4.4.1月份、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成本报表的上报部门、领导和时间各部门和单位应按公司财务报告管理办法执行。

4.4.2财务部负责对各单位的成本报表进行复核和汇总,其上报汇总资料的时间按4.4.1条要求执行。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财务报告管理办法》

5.2《会计制度》

6、记录

6.1《成本报表》

6.2会计凭证等原始记录

6.3《总帐》

第4篇 成本管理体系风险评价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评价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提高成本因素控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顺序,确保成本风险得到识别和控制,以规避风险、减少浪费和损失,保证本公司成本目标的实现及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保持。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评价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风险程度。

3、职责

3.1体系负责人负责组织成本部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评价成本风险。

3.2成本部是成本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已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进行核算,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级,并组织制定和实施成本控制方案,以消除成本风险。

4、工作程序

4.1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4.1.1成本部应根据《已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清单》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提高成本因素的核算、排序和分组提供依据。

4.1.2本公司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

a)提高成本因素的性质;

b)提高成本因素的类别(见《成本管理手册》第3.5.5.9条);

c)提高成本因素的范围;

d)提高成本因素的分布情况和所在的区域;

e)每个提高成本因素能提高哪些成本

(不限于此)

4.2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进行核算

4.2.1在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财务部应组织对已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包括浪费和浪费源)逐一核算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的金额,为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实施成本风险评价和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2.2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进行核算的具体程序、方法和要求见《成本核算控制程序》。

4.2.3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浪费和损失进行核算所引起的记录,由财务部负责归档保存。

4.3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

4.3.1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成本部应按核算的结果(浪费或损失的金额)由高至低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为确定风险程度提供依据。

4.3.2对提高成本因素的分组本公司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a)abc分类法;

b)区分一次性浪费和经常浪费;

c)上述两种方法的组合。

4.3.3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所产生的记录,由成本部负责归档保存。

4.4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成本风险进行评价

4.4.1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后,成本部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金额及其排序和分组情况,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风险逐一进行评价,并按本公司的控制要求进行风险分级。

4.4.2风险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

a)这些浪费和损失对成本目标或利润目标的影响程度;

b)这些浪费和损失对公司整体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

c)确定这些浪费和损失所产生的风险程度(风险级别);

d)识别和确定采取控制措施的需求和必要性;

e)识别和确定制定和实施成本控制方案的顺序。

(不限于此)

4.4.3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风险的评价,应采用会议方式进行,与会人员必须签到,成本部应做好《成本风险评价记录》,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公司高层领导应在《成本风险评价记录》中签署意见并签字确认。

4.4.4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价后,成本部应编制《提高成本因素改进计划》,并对以下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a)确定消除或减少浪费或损失的目标;

b)安排成本控制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的顺序;

c)制定成本控制方案;

(不限于此)

4.4.5《提高成本因素改进计划》报体系负责人批准后,下发至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按《提高成本因素改进计划》的要求制定并实施《成本控制方案》,成本部应跟踪、监督和检查,并验证《成本控制方案》实施的结果。

4.4.5对提高成本因素风险评价活动所产生的记录,由成本部负责归档保存。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已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清单》

5.2《成本核算控制程序》

5.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计划》

6、记录

6.1《成本风险评价记录》

第5篇 成本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查明成本管理体系实施结果是否达到了标准和手册规定的要求,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使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得到保持。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成本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3、职责

3.1 体系负责人负责领导本公司成本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任命审核组长,批准审核计划,组织策划审核方案。

3.2 成本部是内部审核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协助体系负责人进行审核方案的策划,负责日常的内部审核工作。

3.3 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审核计划,具体组织审核组实施审核,编制审核报告,验证和评价审核结果。

3.4 审核员负责编制检查表和不符合项报告,实施现场审核,并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跟踪和验证。

3.5 各受审核部门和单位负责配合审核,对不符合项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并对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负责。

4、工作程序

4.1 审核方案的策划

4.1.1 体系负责人负责组织成本部及有关审核员对本公司成本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方案进行策划。策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a)确定审核的频次;

b)确定审核的目的;

c)确定审核的范围;

d)确定审核的方法。

(不限于此)

4.1.2 审核方案策划的依据:

a)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

b)以往审核的结果。

4.1.3 审核方案策划的结果,可形成年度审核计划(例行滚动式审核计划),经体系负责人批准后实施。一般情况下,年度审核计划应规定所涉及的受审核部门一年至少要覆盖一次。

4.1.4 遇到下列情况时,应由体系负责人决定追加审核频次并加大审核力度:

a)当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有明显问题或问题较多、严重程度较高时;

b)当成本目标没有实现或无法实现时;

c)当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

d)当成本管理体系标准和成本管理体系文件进行重大修改时;

e)当本公司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

f)当发生成本事件时。

(不限于此)

4.1.5 审核方案在策划时,应规定审核的频次并针对每次审核分别规定审核的时间、进度、目的、范围、依据、性质、方式和方法,并要求对每次审均应核编制审核计划。

4.2 审核的基本目的

审核的基本目的是评价和确定成本管理体系与cca2102:2005成本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性以及实施和保持的有效性。

4.3 审核的准备

4.3.1 编制审核计划

4.3.1.1 审核计划应由体系负责人组织编制并批准,其基本内容包括:

a)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性质、原则和方法;

b)审核组的组成(包括:审核组长和审核组成员);

c)审核的要求;

d)审核的进度安排(时间表);

e)审核的方式等。

(不限于此)

4.3.1.2 审核计划的发放应明确发放的范围:

a)本公司高层领导;

b)所有受审核部门;

d)审核组成员。

4.3.2 组成审核组

4.3.2.1 由体系负责人任命审核组长,并指派审核组成员组成审核组。

4.3.2.2 审核组长和审核组成员必须是取得审核员资格的人员。审核人员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

4.3.2.3 审核组长应明确各审核人员的职责,并按审核计划进行组内分工。

4.3.3 收集并审阅文件

4.3.3.1 收集并审阅的文件包括:

a)成本管理体系标准;

b)成本管理手册;

c)程序文件;

d)各种规章制度;

e)各种定额;

f)成本目标;

g)预算和成本计划;

h)有关法律法规。

4.3.3.2 审阅文件的主要目的在于熟悉情况,掌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为下步实施现场审核做好依据性准备。同时检查有关文件的符合性和相关性,若发现文件不符合,应予以记录,且不能作为审核依据。

4.3.4 编制检查表

4.3.4.1 审核员应根据分工和审核任务,各自编制检查表或审核大纲,经审核组长批准后实施。

4.3.4.2 检查表或审核大纲可视需要按部门编制,也可按要素编制,其检查问题及样本的多少,可视审核进度而定,检查表或审核大纲的内容不得向受审核部门/单位或其人员透露。

4.3.5 通知受审核部门和单位约定审核时间

4.3.5.1 审核组长应在审核计划规定的审核日期前3日通知受审核部门和单位,并约定审核时间,确定受审核部门和单位发言人和陪同人员,确保如期进行现场审核。

4.3.5.2 受审核部门接到审核通知后,应立即做好应审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资料和现场等准备,确保审核顺利进行。

4.3.5.3 审核组通知受审核部门后,也应做好现场审核记录,不符合项报告等审核用表的准备和审核组长主持召开首、末次会议的准备。

4.4 审核的实施

4.4.1 召开首次会议:(会议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a)首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召开;

b)审核组全体成员和受审核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业务骨干及本公司高层领导参加;

c)与会人员必须签到;

d)审核组长介绍审核组成员;

e)审核组长声明与审核有关的事宜及时间安排;

f)审核组应做好记录。

4.4.2 现场审核

4.4.

2.1 首次会议结束后,进行现场审核。审核组长应对审核过程进行全面控制,确保审核计划和进度及审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并做到审核气氛平和,审核记律良好及审核结论恰当。

4.4.2.2 在现场审核过程中,审核员应通过交谈、查阅文件、验证记录、观察事实等活动,调查收集客观证据,并做好《现场审核记录》。

4.4.2.3 审核员应依据《检查表》进行审核,一般不要偏离检查表,但如果发现可能导致不符合的线索,虽然不在检查表范围内,也应予以进一步调查并记录。

4.4.2.4 审核人员应将调查收集到的客观证据,在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和确定不符合项,准确判定不符合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逐项填写《不符合项报告》,经审核组长审查和受审核部门和单位见证人签字确认后生效。

4.4.2.5 审核组长应组织审核人员对审核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并提出纠正措施的建议、意见和/或要求。

4.4.3 编写审核报告

4.4.3.1 内部审核报告,由审核组长或其指定的审核员编写,经审核组长批准后,上报总经理和体系负责人并下发各受审核部门。

4.4.3.2 内部审核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a)审核日期;

b)审核的目的、范围和依据;

c)审核组成员(审核组长、审核员);

d)审核综述(审核情况);

e)不符合项的分析;

f)纠正措施的建议、意见和/或要求;

g)审核结论意见。

(不限于此)

4.4.4 召开末次会议(会议时间一般控制在1小时左右)

a)末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召开;

b)审核组全体成员和受审核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业务骨干及本公司高层领导参加;

c)与会人员必须签到;

d)审核组长宣读《内部审核报告》并逐项宣读《不符合项报告》;

e)受审核部门领导表态发言;

f)体系负责人或总经理讲话,并对不符合的纠正和改进提出要求;

g)审核组应做好记录。

4.5 制定纠正措施

4.5.1 对审核组发出的《不符合项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和单位应依据审核组提出的纠正措施的建议、意见和/或要求,组织分析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逐一采取纠正措施,报体系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5.2 纠正措施的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15天,责任部门和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不符合项的整改,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时,须经体系负责人批准。

4.5.3 审核组应对责任部门和单位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并制定相应的跟踪措施。跟踪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审核组应及时向成本部或体系负责人报告,以便及时协调解决。

4.5.4 纠正措施完成后,审核组应对实施的结果进行验证,做好记录,并将验证的结果向体系负责人报告。

4.6 年度总体评价

4.6.1 年度审核计划完成后。由体系负责人组织成本部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本公司成本管理体系全年审核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4.6.2 年度总体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

a)利用《不符合项分布表》,研究和分析不符合项的分布情况,对各部门和单位产生的不符合项进行汇总分析,并将不符合项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b)对全年度内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审核结果,按部门和单位采用“打分法”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并与上年度比较。

c)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计算出纠正措施完成情况相对数(%)和绝对数。

4.6.3 对上述分析评价的结果,应作为管理评审输入的一部分。

4.7 追加的集中式审核

追加的集中式审核可按上述年度例行的滚动式审核程序执行。

4.8 审核记录

内部审核记录应由成本部按《记录控制程序》规定进行控制。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年度内部审核计划》

5.2《审核计划》

5.3《管理评审的规定》

5.4《记录控制程序》

5.5《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记录

6.1《首/末次会议签到表》

6.2《首/末次会议记录》

6.3《检查表》

6.4《现场审核记录》

6.5《不符合项报告》

6.6《不符合项分布表》

6.7《成本管理体系文件审查报告》

第6篇 矿山生产运营经理体系管理+成本分析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职位描述:

工作职责:

1.在矿业运营总监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集团矿业板块及石场生产运营管理工作。

2.负责检查、监督集团下属企业完成生产计划及经营目标完成。

3.负责汇总集团下属企业成本、产量、质量、消耗等数据。

4.配合建立健全各项运营管理制度、考核、台账、报表。

5 .负责制定kpi 考核指标,提交差异分析报告。

6.负责制定业务知识培训计划,定期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职位要求:

学历及资格证书:大专以上学历、驾驶证

1、有大型露天开采矿山从业经历,担任集团同等职位3年以上,熟悉矿山生产成本管理工作,对筛分破碎生产线有一定了解;

2、对数据敏感,有成本分析能力,为生产管理提供有效建议;

3、有年采剥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露天矿山或花岗岩骨料行业从业经验优先;

4、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勤奋爱岗;

5、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职业发展:集团总部矿业运营管理中心生产运营经理——运营总监——生产运营总经理

第7篇 质量管理体系主管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职位描述:

工作职责:

质量管理体系主管在品质管理中心部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质量体系的建设、审核与认证等工作。

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协助质量管理部经理,应用gmp 规范要求和iso9001标准要求,建立和完善全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

(2)主管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文件体系的管理工作,负责牵头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制度、sop流程,并监督执行。

(3)组织企业gmp质量管理体系及iso9001标准的教育培训工作,监督指导公司各部门建立本部门的质量文件并监督落实其执行情况。

(4)协助质量管理部经理定期开展gmp自查以及管理评审工作,报告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收集各方面的建议,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提高。

2.组织质量体系的审核与认证

(1)组织编制质量体系自查及年度内审计划

(2)全面负责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并拟定审核报告

(3)负责与质量认证机构进行接洽、沟通

(4)负责企业各项认证文件的审核,配合相关机构进行认证工作

职位要求:

1.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

2.专业:生物工程、食品等相关专业;

3、有药厂gmp管理文件制定经验;

4、进行过iso9001的认证组织工作

5、需具备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

第8篇 成本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文件是实施并保持成本管理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对文件进行控制是为了让管理者使用唯一有效版本文件,防止误用文件,以促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有关的所有文件。

3、职责

3.1成本部是文件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公司体系文件的控制与管理。

3.2各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文件由各部门和单位管理与控制。

3.3各类文件的使用人员负责正确使用和维护文件。

4、工作程序

4.1文件的分类:

成本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纲领性文件:成本管理手册;

b)程序性文件:各种控制程序;

c)控制成本水平和发生过程的文件:各种规章制度、各种定额或标准成本、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方案等。

上述三个层次文件的关系见《成本管理手册》第3.4.1.4条。

4.2文件的编制

4.2.1文件的编制应按规定的职责进行,成本管理体系纲领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由成本部组织编制,控制成本水平和发生过程的文件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单位负责编制。

4.2.2文件的编制应注意:

a)与成本管理体系要求的其他文件相适应,注意与其他文件的相容性,不得与其他文件相抵触或矛盾;

b)所编制的文件内容应尽可能全面、系统,该说的一定要说到;

c)所编制的文件一定要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注意文件的可操作性;

d)所编制的文件,不得与成本管理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

e)成本管理体系文件必须覆盖和符合所依据的成本管理标准;

f)文件作为成本管理活动的依据,其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并确保文件的适用性。

4.3文件的评审

4.3.1文件的编写完成后和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评审,确保其充分性和适宜性。文件的评审应由文件的批准人或文件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并做好《文件评审记录》。

4.3.2对文件评审的结果,可确定是否需要修改和补充或更新文件,如果需要修改文件,修改后必须再次得到批准。

4.3.3文件评审的方式可采用会议评审,也可采用会签评审。

4.4文件的批准

4.4.1文件的批准应按授权范围进行,总经理负责批准《成本管理手册》,体系负责人负责批准程序文件,第三层控制成本水平和发生过程的文件及其他文件应由相应层次的授权人批准。

4.4.2未得到有关授权人批准的文件属无效文件,一律不得使用,使用文件的部门/单位和各类人员在使用文件之前应首先确认文件批准的有效性。

4.4.3文件批准的方式应以授权人员的签字为准。

4.4.4对外来文件,相关授权人员也应进行批准,批准时应主要考虑文件的适用性。

4.5文件的发放

4.5.1文件的发放由各文件管理部门进行,其发放的范围应得到批准,并严格按已批准的发放范围进行发放,确保使用成本管理体系文件的各场所都能及时得到文件的有效版本。

4.5.2受控文件的发放,由各部门的文件管理人员填写《文件发放登记表》,并注明分发的受控号,文件的领用人应在《文件发放登记表》中签字领取,便于追溯。

4.5.3文件代收人员领取文件后应及时将文件送达到有关人员,以防止因文件影响成本管理活动。

4.6文件的使用

4.6.1文件使用部门及文件持有人,在使用文件时应全面理解,正确使用,使文件真正发挥指导和规范成本管理活动和成本管理行为的作用。

4.6.2文件在使用时各部门和单位及各类人员必须按《现行受控文件清单》中所规定的文件范围使用文件,并识别是否是现行修订状态的有效版本,清单以外的文件不得使用。

4.6.3文件在使用过程中各部门和单位及各类人员应保护和贮存好文件,以防止文件的损坏、丢失,当所使用的文件损坏严重,影响使用时,文件持有人或文件管理员应到文件管理部门办理更换手续,交回破损的文件,补发新文件,其分发号可继续沿用原分发号,文件管理部门在补发新文件时仍执行4.5.2条规定。

4.6.4文件管理部门对已收回的破损文件的处理,按4.9条规定执行。

4.6.5当文件使用部门/单位和使用人员不慎丢失文件后,应按4.6.3条有关规定办理补发手续,但责任人必须做出书面检讨或说明原因。若文件管理部门在补发文件时,给出新的分发控制号,应注明丢失文件的分发号作废,必要时将丢失的文件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

4.6.6文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文件不适用或不可操作时,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予以记录,并与文件管理部门联系更改,可按4.7条有关规定执行。

4.7文件的更改

4.7.1文件的更改,应由文件的使用部门或文件管理部门提出,并说明更改原因,报有关领导批准。具体实施由文件的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并做好《文件更改记录》。

4.7.2文件更改的批准,原则上应由原批准人批准,如原批准人不在时,可由接替其职务的人员进行批准,但必须掌握原批准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4.7.3文件更改后,由文件管理员进行换页处理,并注明更改状态标识和生效日期。对重要更改,由文件主管部门领导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阐明更改内容和性质,并将更改后的精神层层传达到各使用人。

4.7.4文件更改后,文件主管部门应及时修订《现行受控文件清单》中的更改状态,确保各使用场合能识别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防止误用文件。

4.8文件的换版

4.8.1文件可多次更改(修订状态从0-9),当文件需进行大幅度更改时,应进行换版,原版次文件作废,换发新版本文件。

4.8.2换版后的文件仍按4.7.2条规定进行审批,其发放仍按4.5.2条规定执行。

4.8.3换版后的文件发放时,应收回原版次的作废文件,并按4.9条有关规定执行。

4.9文件的作废与处理

4.9.1作废的文件应由文件管理部门按《文件发放登记表》中的发放状态收回,并填写《作废文件登记表》,确保从所有使用场所收回所有失效和/或作废的文件,以防止失效和/或

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4.9.2对收回的失效和/或作废的文件,文件管理部门应统一销毁,并作好《文件销毁记录》。

4.9.3对需要作为历史资料保留的作废文件,应由文件管理部门加盖“作废保留文件”印章进行标识。对作废保留的文件只能用于资料参考或追溯历史情况,不能用于指导成本管理活动和向高层领导提供决策的依据。

4.10文件的管理

4.10.1文件应有唯一性的准确标识,以确保有效使用。各部门和单位应按以下编号规则正确实施文件编号。

注:文件类号:sc――成本管理手册

c*――程序文件

gz――规章制度

ys――预算

de――定额

jh――计划

fa――方案

例:《文件控制程序》的编号为:××/c*-01-2006其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c*――程序文件;01――第1号程序文件;2006――2006年版。

4.10.2文件的底稿及打印件均应归档保存,文件管理员应填写《文件档案登记表》。为防止电子版文件丢失,所有电子版文件均应有备份,并进行适当的标识。

4.10.3使用文件的人员在借阅有关文件时,应办理借阅手续,经有关人员批准后方可借阅,并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所借阅的文件,到期未归还的,应由文件管理员负责收回,原版文件一律不得外借,以防止其丢失或损坏。

4.10.4为提供信任向外部(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上级主管部门、顾客等)提供文件,以证实本公司成本管理和成本保证能力时,文件主管部门只提供《成本管理手册》,不得提供程序性和控制成本水平及发生过程的文件,若必须提供第二层和第三层文件时,应由体系负责人批准。当所提供的受控文件修改时,也应按4.9.1条规定收回作废文件,更换新文件。

4.10.5各部门和单位应建立本部门/单位的《现行受控文件清单》,报成本部。成本部负责建立并定期公布全公司的《现行受控文件清单》,并在清单中标明所有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以确保各部门和各类人员能识别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并按规定的文件范围使用现行文件的有效版本。

4.10.6受控文件应加盖“受控文件”印章作为受控的标识,非受控文件可不作非受控标识,但仍然按规定进行编号。

4.10.7文件复制(包括:复印、拷贝等),必须经本部门/单位或文件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并按批准的份数复制。受控文件的复制必须重新加盖“受控文件”印章,复制件的发放,也应按4.5.2条规定执行。

4.10.8各部门和单位使用的有效文件,应保持清晰可辩,标识正确,易于识别,存贮应便于检索,可利用文件的目录和文件的编号进行分类,确保使用时能快速查找。

4.10.9文件主管部门和各部门/单位的文件管理员应按规定检查各类现行文件的有效性,并填写《文件有效性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10.10各部门和单位对现行文件的使用、归档、保存、借阅、复制、销毁和向外部提供等环节,应注意文件的保密性,对文件的保密内容不得向外透漏,必要时应在文件上进行密级标识。

4.11外来文件的控制

文件的归口主管部门和各类文件的管理部门及单位应确保识别外来文件,必要时对外来文件进行标识。直接引用的外来文件,如标准和法规等,应由文件归口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使用。对外来文件的发放、作废、处理和管理可参照4.5条、4.9条和4.10条规定执行。

4.12对提供信任的客观证据文件――记录的控制,应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4.13文件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体,这种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照片、样件、电子媒体或他们的组合。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记录控制程序》

6、记录

6.1《文件发放登记表》

6.2《文件评审记录》

6.3《现行受控文件清单》

6.4《文件更改记录》

6.5《文件销毁记录》

6.6《作废文件登记表》

6.7《文件归档登记表》

6.8《文件有效性检查记录》

第9篇 成本管理体系事件不符合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事件和不符合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确保成本事件和不符合得到识别和控制,及时、迅速地纠正和处置成本事件及不符合以减少成本损失,防止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重复发生,确保本公司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保持。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的成本事件、成本水平不符合和成本管理体系活动不符合。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组织成本事件的响应和处理。

3.2体系负责人负责组织严重不符合的评审和处置。

3.3成本部是成本事件和不符合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一般不符合的评审和处置,并对不符合的处置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

3.4责任部门和单位负责不符合处置的具体实施。

4、工作程序

4.1事件和不符合的分类:

4.1.1成本事件可分为内部成本事件和外部成本事件。

4.1.1.1本公司的内部成本事件一般包括:

a)人身和财产安全事故;

b)产品质量事故;

c)设备机损事故;

d)环境事故;

d)火灾;

e)突然断电;

f)重大劳资纠纷或人员(人才)严重流失;

g)决策严重失误;

h)坏帐损失;

i)超储积压;

j)应收帐款陈欠过多,时间很长;

k)内部治安事件。

(不限于此)

4.1.1.2本公司外部成本事件一般包括:

a)材料价格上涨;

b)能源价格上涨;

c)顾客索赔;

d)罚没款;

e)法律诉讼;

f)顾客流失,市场份额急剧减少;

g)自然灾害;

h)供方紧急涨价;

i)材料和能源突然短缺;

j)法律法规紧急限制;

k)相关方紧急限制;

l)紧急停电、断电、限电;

m)市场环境和顾客要求发生变化;

n)外部治安事件;

(不限于此)

4.1.2本公司的不符合可分为严重不符合和一般不符合。

4.1.2.1严重不符合一般包括:

a)成本高于目标值20%以上;

b)成本管理体系系统性的不符合;

c)成本管理体系区域性的不符合;

d)高层领导产生的不符合(包括未实施管理评审);

e)未开展降低成本活动;

f)未按消耗定额领料/发料;

g)未编制成本费用预算;

h)未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i)未制定或不完善成本事件的应急和响应预案;

j)未规定或缺少成本管理职责;

k)对重大浪费和损失不考核;

l)严重违反或偏离成本方针;

m)对潜在的成本事件和不符合未采取预防措施;

n)对成本事件和严重不符合未采取纠正措施;

o)未实施改进的安排和部署。

(不限于此,其他可按检查或审核人员现场判定为准)

4.1.2.2一般不符合:除严重不符合外的不符合均属一般不符合。

4.2不符合的评审和处置

4.2.1当成本管理体系运行和成本发生过程出现一般不符合时,应由成本部或其责任部门和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审,并做出处置决定,经体系负责人批准后,由责任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纠正,成本部应跟踪、监督检查并验证纠正的结果。

4.2.2当成本管理体系运行和成本发生过程出现严重不符合时,成本部应立即向体系负责人报告,由体系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进行评审,并做出处置决定,由责任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纠正,成本部跟踪、监督检查并验证纠正的结果。

4.2.3对不符合的评审,应采用会议方式或会签方式进行。若采用会议方式,与会人员必须签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做好《不符合评审记录》,有关部门及公司领导应在《不符合评审记录》中签署意见并签字确认。

4.2.4不符合的评审记录,由成本部负责归档保存。

4.2.5对不符合进行评审后,责任部门和单位必须依据评审结果予以处置和纠正,并且应在纠正后再次验证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或满足预期的要求。

4.2.6对不符合进行处置后,针对不符合产生的原因,责任部门和单位必须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以消除不符合产生的原因,防止不符合的重复发生。

4.3成本事件的评审、响应和处置

4.3.1当本公司出现成本事件时,总经理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响应,迅速启动实施预案对成本事件进行应急处置,事件主管部门应跟踪、监督检查并验证处置的结果。

4.3.2成本事件能产生成本风险,对成本事件的预警和响应等控制应按《成本风险控制程序》执行。

4.3.3当没有制定预案的成本事件发生时,有关责任部门和单位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和成本部报告,对重大事件也可直接向体系负责人或总经理或主管高层领导报告,体系负责人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成本事件进行评审(除紧急情况外可容许评审的事件),并做出处置决定,由责任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事件主管部门应跟踪、监督检查并验证处置的结果。

4.3.4对成本事件的评审,应采用会议方式进行,与会人员必须签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做好《成本事件评审记录》,有关部门及公司领导应在《成本事件评审记录》中签署意见并签字确认。

4.3.5成本事件的评审记录,由成本部负责归档保存。

4.3.6对成本事件进行处置后,事件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责任部门和单位进行调查和报告,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以消除成本事件产生的原因,防止成本事件的再发生。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5.2各种预案

5.3《成本风险控制程序》

6、记录

6.1《不符合评审记录》

6.2《成本事件评审记录》

第10篇 工厂质量体系文件资料管理工作程序

工厂质量体系文件资料管理程序

1.0目的

1.1为对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控制,确保各有关场所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包括软件)的控制。

3.0引用文件及术语

3.1wsc-sz/《质量手册》

3.2iso/ts16949:2002(e)质量管理体系

3.3gb/t19000―2000idt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4tl9000release4.0质量管理体系

4.0职责

4.1质量部为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外来文件(包括顾客提供的文件)控制的责任部门。

4.2各有关部门为各自专用文件及资料控制的责任部门。

5.0工作程序

5.1文件和资料的分类及编号

1)文件和资料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a.质量手册

b.质量体系程序文件

c.管理文件

d.作业文件及其它资料

e.顾客提供的产品及技术文件

f.各类标准和法律法规

2)所有文件分受控分发和非受控分发。受控分发视具体情况需加盖红色“issueto”“onetimeonly”或者“forsupplier”印章,非受控分发一定要有“noncontrolled”字样。

3)文件的编写

a.质量手册由质量部和人力资源及行政部组织编写。

b.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及其它文件由最高管理者指定责任部门组织编写。

一个程序文件基本上就是一个控制文件,它是用来规定“质量手册”描述的质量程序的必要功能的实际操作,一个程序文件可以起草用来填充任何相关的需要,同时必须用特别提供的文件格式。

c.管理文件由人力资源及行政部负责编写.

d.一个程序文件由任何对执行质量程序有责任的授权人或组织起草,这个人或组织应该是:

a.有权力或能力改变操作

b.对结果负解释权和责任

c.对主题具有透彻的理解。

一个程序文件对它的执行者必须是可理解的、全面的、准确而详细的,对它的目的所产生的结果是充分的,负责执行该程序文件的操作者可以在预期的情况下正确完成他们的工作。

4)下面的格式必须被满足(包括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

一个封面包含:

a.格式上的唯一识别码。如:wsc.sz.*―yy、wsc.sz.*****.yy等。

b.颁布日期和版本号。

c.程序文件的标题-----描述该文件的内容。

d.起草者,审核者和批准者的签名。

e.从封面开始,包括附录在内每页必须标注“版本号”、“第*页共y页”和“文件编号”、“盖红色印章的硬拷贝文件受控”。第二页:“版本变更记录”

5.3文件的审批

1)质量手册由质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2)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由责任部门负责编写,职能部门经理/指定人员审核并由管理者代表/部门经理批准。

3)管理文件由人力资源及行政部编写,部门经理负责批准.

5.4文件登记、发放、借阅

1)文件中心在公共盘上建立有效文件的清单,对所有质量体系文件进行控制管理。所有质量体系文件批准后,由文件中心在原件首页上加盖红色“original”原件章。若为客户提供的文件和资料则在原件首页上加盖红色“received”接受章。更新有效文件的清单,并作相应的标识。同时更新文件中心的软拷贝件(如有)。作业文件和其它相关的图纸等按文件作者或责任工程师的要求,建立《文件分发记录单》,进行硬拷贝发放,发放时须在首页上加盖红色“issueto”章。

2)单页或多页子文件发放程序同一般文件。

3)当因文件和资料被丢失、严重破损或其他情况(如提供给顾客、供应商、认证机构等)而需申请领用时,由申请者向dcc提出,经同意后方可领用。因破损而重新领用的新文件和资料,需收回相应的旧文件和资料;丢失或破损而补发的文件应让文件丢失或破损部门的部门经理在《文件分发记录单》上签名,并在备注栏中注明该文件己丢失或破损;文件中心作好相应的发放记录。

4)提供给顾客和认证机构的文件和资料,不加盖受控印章,不做更改(换)控制。5)提供给供应商的文件和资料,文件中心在硬拷贝件上加盖红色“forsupplier”印章发放给采购管理部,采购管理部接收后应在分发记录上签字确认更新版本已收,并同时对旧版本进行收回作废签名承诺,然后负责将新版本转交给供应商,同时收回旧版本作废。sqe根据一定的频率定期去稽核供应商的文件、图纸…..等是否为最新有效(参考所附的文件控制流程图)。

6)按生产订单分发的图纸属一次性使用,文控人员在硬拷贝件上加盖红色“onetimeonly”印章,并在分发记录单上登记,接收人签收。分发件在一次性使用后自动失效,由生产部负责销毁。

7)对于工程部设计开发中心所使用的草稿版的文件由工程部自行管理,可使用draft印章进行简单的控制:

a.登记:工程部在新产品样品设计和制造阶段编制的图纸(drawing)、工艺路线表(routing)和经顾客批准的供应商清单(avllist),由设计开发中心登记。仅保存电子版的文件。

b.发放:制造件的图纸和工艺路线表仅随产品制造令(mo)发放到设计开发中心的制造小组,无须建立文件发放记录。采购件图纸和avllist发放到采购部和质量部,需建立文件发放记录。

c.更改:当草稿版的技术文件由于设计的原因或客户的更改要求进行升版时,工程部负责按发放记录收回旧版文件,发放新版文件。采购件图纸由采购部通知供应商作废,然后收回。

d.文件收回:当新产品准备进入小批量生产时,工程部会将原来的草稿版的图纸、工艺路线表和avllist更新升级为正式版。同时会通过agile输入系统。此时任何草稿版的文件将自动作废。原发放给质量部和供应链部的和avllist将被收回。采购件图纸由采购部通知供应商并收回,然后发放正式

版采购件图纸。

5.5文件的更改

1)文件需要更改时,应由文件原设计或编制部门(人)直接把升级版本的软拷贝和一份硬拷贝原件送至文件中心。文件中心立即更新软拷贝及硬拷贝文件有效文件的清单。

2)文件更改的审核、批准一般情况下应由原审批部门及人员进行,当发生机构调整或原审批人不在职时应由替代职能部门及人员审批。

3)文件升级以后,原来低版本的文件即刻作废。作废文件由文件中心人员按原《文件分发记录单》逐本收回,作废文件和资料的原稿应加盖蓝色“obsolete”印章,保存在文件中心,不作销毁,在有效的文件清单中加以标识。其它拷贝由文件中心收集后统一碎化销毁。按新《文件分发记录单》发放新硬拷贝件。需废止的文件,由起草人或指定人员填写《作废文件通知》交文件中心。

4)一般情况下文件更改由原编制或设计部门进行,更改非本部门设计或编制的文件,必须有原设计或编制部门的书面授权,并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

5)文件中心接收到来自文件起草人或其接任者的通知,说明一个文件已经作废,不再有新版本取代,须将该文件的原件和通知一起移放到历史档案库中。具体程序同作废文件,作废文件保存一年。

6)所有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保存三年。

5.7顾客提供的文件的控制

1)顾客提供的文件,包括软件,由文件中心负责登记,建立相应的文件清单,按受控文件方式管理。有关这些文件的更新,由项目经理控制。当这些文件需要更新时,项目经理或负责此项目的的工程师把新版文件送至dcc(包括软件)。若客户仅提供了软拷贝件,项目工程师根据需要打印出硬拷贝件送文件中心人员,文件中心人员加盖红色'received'接受章,然后按项目工程师的要求发放硬拷贝件,旧版文件是否报废由项目工程师决定。所有这些顾客文件都视作顾客财产,在没有得到顾客的书面授权时,绝对不可扩散和传播。

2)质量部负责对发放到公司外部受控管理性文件的更改和作废的控制。

3)总经理负责公司内部执行的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性文件的有效性。

4)顾客文件长期保持在文件中心。

5.8各类标准建立相应清单,由使用者直接向文件中心借阅。

5.9主要文件和资料的编号法则

1)质量手册的编号说明

wsc-sz/qem-**

手册的版本号

手册英文缩写

深圳z公司英文名称简称

图表1

2)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号说明

wsc.sz.*-yy

程序文件序号(从01开始的流水号)

质量手册中对应要素序号

深圳(英文缩写)

深圳z公司

*注:其中“*”是质量手册中对应的要素序号,对于管理程序中和质量管理程序有关的,按质量手册中的序号分配,无法并入质量手册的要素序号的文件,统一分配“4”。

3)管理/作业文件的编号说明

wsc.sz.*****.yy

管理/作业文件序号(从01开始的流水号)

管理/作业文件分类名称(英文缩写)

深圳(英文缩写)

深圳z公司

4)产品文件的编号说明

由于产品文件的历史的多样性,继续使用它们的格式。一般它们的名称和它们的产品代码相对应。机柜产品称作pi,电子组装产品称作mpi。

5)质量记录的编号说明

form*.*y-zissuea

版本号(从1开始的流水号)

序列号(从1开始的流水号)

从a开始的流水号

质量手册中对应要素序号

6.0文件中心使用的样章

“分发”章

内部文件'原件'章

外部文件“收到”章

“非受控”章

“给供应商”章

'作废'章

'一次性使用'章

7.0文件控制流程图(见下页)

8.0执行本程序形成以下记录:

8.1《文件借阅记录单》

8.2《文件分发记录单》

8.3《作废文件通知》

附加说明

本程序由质量部提出

第11篇 iso2700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职位描述:

工作职责:

1.执行公司安排的审核任务,及时向相关人员反馈审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配合解决问题;

2.在审核工作中坚持审核原则,遵守审核员的行为规范和公司的各项规定,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公司利益和形象;

3.及时完成审核资料的准备、与客户在审核前的沟通、督促客户整改不符合项、根据认证决定工作人员的意见修改和完善审核资料等工作;

4.及时完成公司安排的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

5.积极参加公司安排的现场见证工作;

6.在审核中了解客户需求并向相关部门反馈;

7.积极参加公司安排的有关培训工作;

8.提供与审核相关的工作及公司其他各项工作的建议;

9.主动学习,持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审核技能,为受审核方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审核工作质量。

职位要求:

1.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备信息安全、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通信、电气等相关的专业学历;

3.已获得信息安全领域专业注册资格;

4.至少2年与信息安全有关的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服务、测评、教学、标准制定等工作;

5.国家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准则中规定的各级别审核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素质;

6.尊重和维护公司的形象、声誉和利益;

7.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8.能满足经常性出差需要。

第12篇 成本管理体系预防措施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消除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发生,促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潜在的成本事件、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体系不符合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3、职责

3.1体系负责人负责领导本公司预防措施工作,并对全公司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负责。

3.2成本部是预防措施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预防措施的实施和效果进行跟踪和验证。

3.3各部门和单位具体负责识别潜在的成本事件和不符合,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实施。

4、工作程序

4.1预防措施的控制原则

4.1.1对潜在的成本事件和不符合,成本部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制定预防措施,防止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发生。

4.1.2预防措施控制的关键是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预防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

4.1.3预防措施控制的重点是分析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消除这些原因所需的预防措施。

4.1.4所制定的预防措施必须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必须权�风险,利益和成本,确保预防措施是适宜的。

4.2确定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及其原因

4.2.1潜在不符合包括成本水平不符合和成本管理体系不符合两个方面;潜在的成本事件见《事件和不符合控制程序》。

4.2.2对潜在的成本事件和不符合,成本部和各有关部门及单位必须加以识别,及早控制。

4.2.3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信息来源包括影响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记录和资料有:

a)社会经济状况及行业经济状况的分析;

b)媒体对自然灾害和疫情的预报;

c)生产现场危险源辩识;

d)对顾客和供方情况的分析;

e)市场分析报告;

f)成本发生过程的记录;

g)内部审核结果的输出;

h)管理评审的输出;

i)数据分析的输出;

j)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不限于此)

4.2.4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可利用上述信息来识别、发现、确定和分析并消除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

4.2.5对重大的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应由体系负责人或总经理亲自主持分析原因,并做出改善资源条件、改变过程和方法配置控制手段等成本管理体系的重大决策。

4.2.6分析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方法可以是:

a)散发调查表或问卷调查;

b)召开专题或专业分析会、研讨会;

c)课题研究;

d)头脑风暴法;

e)风险分析;

f)专业机构的研究;

g)因果图;

h)风险分析。

(不限于此)

4.3评价防止成本事件和不符合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4.4预防措施的制定

4.4.1成本部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报体系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4.2制定预防措施的一般要求:

a)针对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来制定;

b)制定时应根据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优先顺序;

c)必要时应考虑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

d)研究潜在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发展趋势;

e)防止发生成本事件和不符合;

f)确定相关责任部门和活动接口;

g)对较长时间的预防措施应安排实施计划或时间表。

4.5预防措施的实施

4.5.1预防措施应由成本部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实施,重大问题由体系负责人进行协调,确保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4.5.2成本部负责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和验证,评价预防措施的完成情况及结果所达到预期要求的有效性,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4.5.3预防措施的实施完成后由成本部提出《预防措施完成情况报告》,经体系负责人批准后,报总经理,作为管理评审输入的一部分。

4.5.4对富有成效的预防措施,可导致有关文件的永久性更改,应由文件的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更改。对实施效果不明显的预防措施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6由预防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由成本部和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保持。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6、记录

6.1《预防措施表》

第13篇 建立hse管理体系工作程序

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和消除风险的科学管理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hse管理体系是企业体现人文关怀、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

hse体系建立的筹备

建立hse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在筹建hse管理体系之初,应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hse管理体系标准进行深入学习,对体系总体框架和宣贯模式进行充分分析、调研和策划,最终确立适合本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创建工作的总体系思路。

为使hse体系建立扎实开展,稳步推进,企业应成立以厂长为组长,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hse领导小组,下设hse办公室,负责体系建立的日常工作,hse办公室由专门管理人员组成,建议分为4个工作小组:

培训及宣传推进小组:主要负责hse体系宣传工作以及各层次人员hse意识培训和hse工作组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培训;负责与上级、外部的沟通和联系,组织hse的推广、建立与实施。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协调各基层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核实并汇总评价结果,提出隐患治理方案,编制企业危害识别、风险评价报告。

法律法规识别获取小组:负责获取国家、地方、行业相关的hse法律、法规、标准及识别、整理出相关条款,通过企业内部网络提供给各单位组织学习和对照实施,并编写法律法规符合性报告。

文件编写小组:负责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包括hs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运行控制文件的编写,并指导协助基层单位作业指导书的和各职能部门hse管理职责的编制。

为了保证hse管理体系建立工作顺利进行,hse办公室人员应每天制定工作计划,每周进行书面总结,同时,还要建立hse例会制度,总结本周工作,部署下周打算,使工作信息得到及时传达与反馈。

严格规划,确保hse管理体系建立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企业职工对体系的认知和对新生事物的推广难度,企业应严格按照pdca循环的方法建立一个循环往复、持续改进的hse管理体系,在符合iso14001和iso18001体系标准的前提下,制定hse具体的建立步骤和霎时间推进表。hse体系建立分为五个阶段:初始状态评审、体系策划和风险评估、体系文件编制、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

为了培养企业员工的hse意识和技能,达全员参与hse的体系建设工作目的,企业应多次组织hse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先从管理干部和技术管理人员抓起,培养中坚力量;再由各单位组织对班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实现hse培训网状辐射的功能。

开展hse初始化状态评估,找出管理差距

hse办公室应深入各职能部门和生产现场,就组织机构、hse职责、装置设计和建设、事故预防和处理、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现场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仔细的调查,收集分析以往的事故案例,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 标准制度,观察分析现场操作,了解掌握企业在hse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差距,客观评价现有的hse管理,形成企业初始化评估报告。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科学、细致、全面的风险评价是建立有效的hse管理体系的前提,企业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展这项工作,发动全部一线职工直接参与此项工作中,从而真正找出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可能存在hse危害。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工作共分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组织各职能部门和各基础单位对各自所管辖的所有作业活动及设备设施进行摸底统计,整理出企业作业活动及设备设施清单,初步确定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范围。

培训普及阶段:为了让每一位员工都掌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层层培训的方式,首先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然后要求他们回到各自单位组织全员培训和评价实践,期间,hse办公室人员根据各单位的实践情况,有针对性地辅导、讲评和总结,帮助职工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

全面开展阶段: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在各单位全面展开,主要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以及管理缺陷四个方面来分析。

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制定:根据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情况,风险评价、危害识别小组负责编制企业危害识别风险评价报告,并将当年的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目标分解成指标下发到各单位。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每一次重大危害和重大环境因素制定具体的控制方案,通过行政控制(如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工程控制(如技措技改,隐患治理)、员工控制(如培训员工的hse意识和技能)来降低风险,以确保目标、指标的完成。

hse管理体系作为科学的管理体系,所涉及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以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要求。为了使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企业必须确定识别、获取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的方式、更新的途径等。法律法规小组负责收集有关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企业标准、规定、要求等,并梳理原有的hse规章制度,整理编写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一览表》,具体条款明确至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以网络的形式,在局域网上公布,要求各单位组织学习,开展符合性评估工作,修订相关的管理文件,做到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工作符合法律的要求,从而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明确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律责任。

hse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

体系文件是hse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和载体,它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三部分,其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及文件可操作性程序直接关系到体系运行质量的好坏,所以要求要高。为此,企业要对体系文件得精心设计,认真编制,仔细审定。

管理手册

hse方针的拟定,应结合企业hse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企业目前hse风险及影响的性质与规模、遵守相关hse法律法规以及对hse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能够实现为今后企业制定和实施hse目标及指标提供框架的目的。管理手册为政策性文件, 是企业向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hse整体信息的文件,其深度和广度应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编写时应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为前提,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风险的性质、技术要求及员工素质能力。

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具体运作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方法和途径。在编写时,建议采用谁主管谁负责编写的原则,首先由hse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每个程序文件的流程示意图,结合标准,讨论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做到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保每一项工作的流程在理论上(主要指标准和法律等)的合理性和实际上的可操作性相统一。流程图确认后,按照流程图编写程序文件,在工作程序中要明确所涉及到的人员,列出开展各项活动的步骤,明确进行活动的接口关系,活动如何控制和所要达到的要求。充分体现5w+1h(谁、何时、何地、做什么、如何做、如何控制),使程序文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指导基层现场作业的工作指南性文件,规定现场作业的具体工作方法,由基层单位负责编写。要求编写过程中根据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情况,从“干什么、如何干和出了问题怎么办”三方面入手,编制出有效削减和控制风险的作业指导书。

hse体系的试运行与评审

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各个层次的文件进入试运行阶段(体系磨合期),目的是让体系在实践中检验其充分性、适用性入有效性。运行期间,企业内外部应加强运作力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强考核,用制度保障体系运行畅通。通过实施hse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建立各类记录、图表、资料等做好记录,在评审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改进措施和纠正措施,纠正各种不符合,及时修正体系,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第14篇 质量与体系管理部经理qa经理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职位描述:

1、根据公司发展策略要求,建立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与安全标准,并编制相关操作规范要求,设立工作标准以及工作目标;

2、制定部门年度预算计划、年度工作计划、部门年度培训计划;

3、负责部门人员的日常管理;新人的岗位安排,岗前培训安排;

4、定期做分析统计,制作部门数据反馈文档,定期向相关部门汇报;

5、组织内部与外部审核工作(质量审核、人权审核、安全审核),指导和培训工厂完成审核内容,参与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及持续改进工作;

6、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完善工作流程,使之更适合公司发展。

职位要求:

1、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优先,本科以上学历;

2、相关服装质量管理工作经验2年以上,熟悉服装生产(包括流程、工艺、板型、品质要求等),有丰富的纱线、印花染色、绣花等知识和经验,具有较强的面辅料外观判定能力,熟悉面料测试标准和方法;

3、熟悉iso9001、14001、bsci、sa8000、sedex等体系标准;

4、熟悉品检工作流程及aql检验标准,精通并能熟练运用qc七大手法;

5、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质量管理能力和计划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office软件操作熟练。

第15篇 体系管理专员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职位描述:

职责描述:

1、负责协助对体系文件、流程进行优化、完善;

2、负责协助组织开展体系知识培训;

3、负责协助进行公司各体系年度内审、管理评审的策划、组织及体系外审相关衔接工作;

职位要求:

1、本科学历,质量管理、化工相关专业

2、三年以上体系管理、内审管理经验,具备内审员资质证书优先

3、思维清晰,敏捷,执行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突出,具备多体系审核能力优先。

第16篇 成本管理体系定额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定额控制程序

1、目的

定额是制定成本计划和全面预算的依据。制定和实施各类定额,就是为了节制消耗、控制资金占用和合理限制费用开支,使各种耗费得到预先控制,以确保合理的投入产出,实现成本目标,并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材料和能源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储备定额、设备定额和费用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3、职责

3.1体系负责人负责材料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3.2副总经理负责生产现场的在产品、半成品储备定额、安全费用定额、设备修理费用定额、能源消耗定额、备品备件消耗定额、产品储备定额、销售费用(包括明细费用)定额和主管的费用(包括:制造费用等)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3.3总工程师负责工艺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3.4首席财务官负责费用定额(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等)的管理与控制。

3.5成本部是公司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挥、协调、指导和考核全公司的定额工作。

3.6财务部是费用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定额的制定、平衡、汇总、下达和考核。负责组织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下达、检查和考核。

3.7制造部是在产品、半成品储备定额、设备定额和安全费用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在产品、半成品储备定额、设备定额和全公司安全费用定额的制定、下达、检查和考核。

3.8人力资源部是劳动(工资)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劳动(工资)定额的制定、下达、检查和考核。

3.9供销部是采购定额和原材料储备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采购定额和原材料储备定额的制定、下达、检查和考核。

3.10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定额管理与控制,并接受各职能部门的指挥、协调、指导和考核。

4、工作程序

4.1确定制定定额的依据

4.1.1本公司已确定的定额种类包括以下方面(见图1):

a)消耗定额(包括:材料、设备零部件、能源、工艺装置、工具、量具、护具等);

b)劳动定额(包括:吨煤工资含量、计件工资定额、工时定额等);

c)费用定额(包括:采掘费用、制造费用、修理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d)储备定额(包括:各仓库、料场和生产现场储备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设备零部件、能源、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等)。

4.1.2成本部对上述各类定额应组织汇总、建立并保持明细清单,清单应按定额类别分类编制,应具体规定所需的定额和定额率指标。

4.1.3根据清单需要建立的定额,各部门和单位在制定定额前,应收集和整理以下方面的信息资料:

a)以往可比的统计数据的分析资料(包括:上年度和历史最好水平数据);

b)同行业的定额水平信息;

c)有关的工艺和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样要求和生产要求);

d)国家规定的定额;

e)以往的定额完成情况的资料;

f)经验值;

g)本公司现行的有关规章制度;

h)预测的计划期内实际情况;

i)不可预见费用的估算;

j)领导特批;

k)政府和上级有关政策的变化;

l)产量和销售量的变化。

(不限于此)

4.1.4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资料后,各部门和单位应结合本公司和产品的实际情况再选定以下方法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

a)经验估计法(适用于:供应定额、费用定额、工时定额、储备定额);

b)统计分析法(适用于:工艺定额、生产定额、供应定额、费用定额、工时定额、储备定额);

c)实际查定法(适用于:工艺定额、费用定额、工时定额、储备定额);

d)技术测定法(适用于:工艺定额、工时定额)。

4.2制定所需的定额

4.2.1各类定额的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单位依据分类的定额清单和方法的依据制定所需的定额,并形成文件,不得遗漏。

4.2.2各主管部门在组织制定所需的定额时应:

a)识别和确定范围;

b)由低到高制定;

c)自下而上评审;

d)以业务核算为主。

4.2.3定额的制定完成后,应组织评审,以确保定额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准确性。评审通过后,报有关主管领导进行,批准后下达实施。

4.2.4下达定额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确定定额文件发放范围,并确保所有接收定额的人员签字确认和所有执行定额的所有场合都能得到有效版本的定额。

4.2.5随年度计划指标变化的定额(如:费用定额),每年应确保更新,其制定与下达应与年度计划同时进行。

4.3实施所需的定额

4.3.1各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定额控制人、财、物的消耗。

4.3.2各单位应严格按消耗定额领料,供应部门应严格按消耗定额发料或送料,并建立按定额退库制度(因为100%的按定额发料有时可能是不实际的),确保整包装领用材料的剩余部分在期末都能办理退库手续(可以“假退库”)。

4.3.3各部门和单位应确保在费用定额(限额)内发生费用,不得超支,发生费用时需经主管领导的审批,未经主管领导批准的费用,财务部门不得列支和支出。

4.3.4各生产单位的现场、库房储备的材料、能源和产品应严格按储备定额实施储备,坚决杜绝超储积压。

4.3.5各单位和人力资源部应严格按国家政策、公司有关规定和劳动定额控制人力资源的消耗和工资含量,确保单位产品工资或工时不超定额。

4.4检查和考核定额的执行情况

4.4.1各定额的主管部门应按已策划的时间间隔对定额的准确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在一般情况下对定额准确性的考核每半年组织一次,时间间隔不得超过6个月;对定额执行情况每月考核一次。

4.4.2对定额准确性的考核应做好《定额考核记录》;对定额执行情况的考核应按《成本否决和激励方案》执行。

4.4.3在定额的执行过程中若遇有生产经营条件、原材料条件发生变化和定额本身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时,可能涉及到追加或调整定额,有关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报主管领导批准后,主管部门方可追加或调整定额,并做好记录,为定额的修改提供依据。

4.4.4由追加或调整定额所引起的任何记录,主管部门应归档保存。

4.4.5成本部应将定额的检查和考核的结果,及时向总经理报告,作为管理评审输入的一部分。总经理在管理评审时应依据《管理评审规定》对定额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

4.5定额的修改

4.5.1定额的考核结果,可能导致定额的更改,各定额的主管部门应在定额实施的过程中识别定额的修改。识别定额的修改可通过定额评审和准确性的考核以及基层执行人员对定额的意见、建议或抱怨等反映形式进行。

4.5.2对定额的修改应有其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修改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并再次得到评审和批准。

4.5.3对定额的修改应确保相关文件同时得到修改,并将修改的信息及时通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执行修改后的定额。

4.5.5由修改所引起的任何记录,主管部门应归档保存。

4.5.6通过对定额的考核和反复或经常修改,其定额值逐渐趋于准确、稳定和更加符合实际。体系负责人和成本部应不断识别各类定额的这种成熟度和准确度,并将其定额逐步形成标准,再过度到标准成本法,最终实现标准成本控制。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记录控制程序》

5.3各类定额

5.4《成本否决和激励方案》

6、记录

6.1《定额考核记录》

6.2《文件修改记录》

6.3《文件评审记录》

体系管理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16篇】

职位描述:工作职责:1.质量管理体系维护,监督并推进各单位的体系要求执行,对不符合的组织纠正,并分析总结主要问题点,推进系统改善;2.策划内部审核工作,并推进落实;3.应对各类外部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体系信息

  • 质量体系管理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 质量体系管理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96人关注

    质量体系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控制,以及客户满意度的维护。对于这个岗位的人员,他们的职责既包括了制定和实施质量标 ...[更多]

  • 体系管理工作职责3篇
  • 体系管理工作职责3篇86人关注

    职位描述:职责描述:1、负责组织家电集团各公司建立全员质量培训、教育的年度计划,并监督各公司实施、推进情况;2、组织各公司创新、优化质量教育模式,并对接人资共享中 ...[更多]

  •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成本管理职责
  •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成本管理职责83人关注

    1. 设计并实施成本核算体系: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需要构建科学的成本核算模型,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成本能够准确无误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更多]

  • 成本管理体系职责权限分配
  • 成本管理体系职责权限分配82人关注

    1. 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全面考虑公司的业务流程,从预算制定到实际支出,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人负责。例如,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和监控,而采购部门则需关注物料成本 ...[更多]

  • 质量体系管理员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 质量体系管理员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80人关注

    1. 质量标准制定:质量体系管理员需参与制定和更新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流程、政策和程序,确保其符合行业标准,如ISO 9001等。 2. 内部审计: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评 ...[更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