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管理规范

技术管理规范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46
  • 目录

技术管理规范

第1篇 班组热工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1.工作内容与要求

1.1 日常管理工作

1.1 .

1.1 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技术规程、规定、文件、通知等。

1.1 .

1.2 实施各项专业标准,并检查各运行岗位执行情况。

1.1 .

1.3 承担热工设备及附机

(风机、泵、火咀等),

(各类伐、压力表、水位计等)的技术服务,并处理有关的技术问题。

1.1 .

1.4 制订健全以提高炉效和安全经济运行为目的的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1.1 .

1.5 及时了解、分析热工设备的技术状况,提出改进和处理意见。

1.1 .2基础管理工作

1.1 .

2.1 建立健全本专业的热工设备档案、档案包括: a设备及附机、 的全套图纸及使用维修说明书。 b有关的标准、规程、文件、通知等。 c完整的安装、大修、改造和更新资料。 d年度检验记录、报告等。 e各种统计资料。

1.1 .

2.2 设备档案要完整、齐全、准确,认真填写、字迹工整。

1.1 .3事故处理

1.1 .

3.1 按有关规定承担小事故和一般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1.1 .

3.2 其他事故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

1.1 .4统计资料

1.1 .

4.1 每月报一次热工设备技术状况。

1.1 .

4.2 每季报一次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

1.1 .

4.3 年末报一次设备的大修完成率。

1.1 .

4.4 三季度末上报当年的检验记录报告和

(根据检验报告)次年的大修理、更新计划。

1.1 .

4.5 大修、更新、改造期间,每半月上报一次工程进度。

1.1 .

4.6 按规定要求上报其他有关资料。

1.2 热工设备的运行和维护保养。

1.2 .1定期检查本站各热工设备岗位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并检查: a加热炉、锅炉运行人员无证不得独立上岗。 b加强炉膛温度、排烟温度、氧器温度等重要参数的控制,使其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 c加强运行工况的调整,优先使用高效炉。

1.2 .2承担热工设备易损配件、 更换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1.2 .3承担热工设备一次仪表更换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1.2 .4督促和检查热工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1.3 热工设备的检验。

1.3 .1及时配合和协助当地劳动部门做好锅炉的年度检验工作,使受检率达到100%。

1.3 .2按照加热炉检验规程的要求。做好本站各台加热炉的检验工作,使受检率达到100%。

1.3 .3加热炉检验数据作为下年度大修的依据。

1.3 .4本岗位应是经过培训,取得局内加热炉检验证。

1.4 大修理

1.4 .1在三季度未上报次年大修理计划,由处、局根据资金情况统一平。

1.4 .2参与施工队伍的落实工作。 施工队伍须具备局发的施工许可证,择优录用。

1.4 .3参与大修工程合同的签订工作,合同应明确工程量、工期、施工质量和违约责任。

1.4 .4承担大修工程质量的检验、工期的督促工作。

1.4 .5参与大修工程的验收工作。

1.5 更新、改造

1.5 .1根据有关规定编制,上报设备的报废、更新计划。

1.5 .2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确保安全运行为前提,对本站热工设备积极地进行技术改造工作。 提出改造方案设计,在改造方案中应包括技术、经济论证。投资回收期一般不宜超过三年。

1.5 .3协助上级部门做好改造方案的鉴定完善和普及、推广工作。

1.6 教育与培训

1.6 .1承担新工人上岗前的培训工作。

1.6 .2制订操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学习有关的规定、标准。

1.6 .3承担新设备投运前的技术培训工作。

1.6 .4检查和指导热工岗位练兵的管理工作。

2.责任与权限

2.1 责任

2.1.1 有对热工设备进行全面全过程管理的责任。

2.1.2 及时处理日常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热工设备安全,经济运行负责。

2.1.3 对加热炉的检验质量负责。

2.1.4 对热工设备的大修、更新、改造施工质量检验工作负责。

2.1.5 有对操作人员普及规程、标准等的责任。

2.1.6 有健全本站热设备档案的责任。

2.1.7 有准确、及时反馈有关信息的责任。

2.1.8 有完成上级下达各项指标的责任。

2.2 权限

2.2.1 有制定热工专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权利。

2.2 .2有检查热工岗位工作质量的权利。

2.2 .3有参与落实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的权利。

2.2 .4有检查工程质量、履行施工合同的权利。

2.2 .5有对热工设备事故进行调查的权利。

2.2 .6有权禁止不符合标准、规程、规定要求的热工设备投入运行。

2.2 .7有权禁止对热工设备的违章操作。

3.检查与考核 按车间岗位工作标准检查考核办法执行。

第2篇 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物资管理规范

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的物资管理

1.物资管理的任务

①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企业必须做好物资的采购、保管、发放工作,保证按质、按量、按品种规格、按时间,成套齐备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不断地进行。

②促进技术进步。

物资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企业的生产技术部门,改革生产工艺。

③节约物资消耗。

企业要通过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贯彻和检查、督促,配合生产技术部门或其他的物资使用部门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管理以降低物资的消耗,并且要努力消除和减少物资在储运过程中的各种损耗。

④提高物资周转率。

搞好物资管理、提高物资周转率,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少占用流动资金,减少利息支出,降低物资保管的损耗和费用。

⑤降低物资供应费用。

当物资有多种供应来源而且企业有权自由选择时,企业应当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低廉和路途近、交通方便的货源。

⑥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

⑦适应企业发展。

物资管理的上述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应当全面理解和执行,才能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物资管理的内容

①制定合理先进的物资消耗定额。②确定正常的物资储备定额。③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④搞好仓库管理和物资节约工作。⑤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物资分类

(1)按物资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①主要原材料。②辅助材料。③燃料。④动力。⑤工具。

(2)按物资本身的自然属性分类。

①金属材料。②非金属材料。③机电产品。

(3)按物资的使用范围分类。

①基本建设用料。②生产产品用料。③经营维修用料。④科学研究用料。

⑤技术措施用料。⑥工艺装备和非标准设备用料。

4.物资管理的组织形式

(1)职能式组织;(2)区域式组织;(3)产品式组织;(4)内外分工式组织。

企业专门成立物资采购部门,全面负责物资采购和对外业务联系;而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全部由生产部门统一管理,实行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工作的高度分工。

5.物资消耗定额的作用

物资消耗额是指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劳务所必须消耗的物资数量的标准。

(1)物资消耗额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的重要依据。

(2)物资消耗定额是科学地组织物资发放工作的重要基础。

(3)物资消耗定额是控制企业合理使用和节约物资的有力工具。

(4)物资消耗定额是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工人操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6.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

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是按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分别制定的,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主要原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

单位产品原材料工艺消耗定额=单位产品净重+各种工艺性消耗的总和

单位产品材料供应定额=工艺消耗定额×(1+材料供应系数)

(2)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消耗定额的制定可按不同的用途分别加以制定。

7.物资消耗定额的管理

(1)编制定额文件。(2)执行。(3)建立健全物资消耗的原始记录和做好统计工作。

(4)考核。(5)修订。

8.物资储备定额的作用

(1)物资储备定额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的主要依据。

(2)物资储备定额是企业监督库存动态,使库存经常保持在合理水平上的必要工具。

(3)物资储备定额是核算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依据。

(4)物资储备定额是确定物资储备面积和储备数量的依据。

9.物资储备定额的组成

(1)经常储备定额(2)保险储备定额(3)季节性储备定额

10.物资储备定额的制定方法

参见第五章(库存控制)的阐述。

11.物资供应计划的任务

(1)确定企业计划期各项任务所需物资,作出部署和安排,搞好企业内的物资供需平衡。

(2)按计划组织进货,根据生产进度和时间要求,按质、按量、按时,齐全地向车间班组发料。

(3)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资资源,减少和杜绝积压浪费,降低费用,加速周转,以提高效益。

12.编制物资供应目录

(1)物资供应目录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和组织物资采购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中设计、工艺等部门正确选用物资的必要参考。

(2)物资供应目录的编制。

(3)物资供应目录的修订。

13.确定物资的需用量(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

(1)主要原材料需用量计算(直接计算法)

某种主要原材料需用量=[计划产量+技术上不可避免的废品数]×[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回用废料的数量]

(2)辅助资料需用量的计算(直接计算法)

某种辅助材料需用量=(计划产量+废品量)×某种辅助材料的消耗定额

没有消耗定额的辅助材料,其需用量可采用间接计算法。

某种辅助材料用量=上年实际消耗量/上年产值(千元)×计划年度产值(千元)×(1-可能降低百分比)

(3)燃料需用量的计算(直接计算法)

实际品种的燃料需用量=计划产量×(标准燃料消耗定额/发热量换算系数)

发热量换算系数=实际使用燃料发热量/标准燃料发热量

(4)设备维修材料需用量的计算

每修理单位材料平均消耗量=修理某类设备用料的全年消耗总量/某类设备的全年修理单位数

14.确定物资存储量

期初库存量=编制计划时的实际库存量+期初前的到质量-期初前的耗用量

期末储备量=经常储备量+保险储备量

15.编制物资平衡表

某种物资的申请量=该种物资的需用量+期末储备量+期初库存量-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

16.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采购管理的各项制度,防止采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发生。

(2)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决策程序。

(3)一般

企业主要原材料及其他金额较大物资采购的重大事项,应当由厂长、经理、副厂长、副经理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会议或其他形式实行集体决策。

(4)加强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数量的监督。

(5)企业各级管理者对其审批的物资采购负有审查、监督责任。

(6)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应尽量实行招标采购。

(7)对采购管理全过程建立责任制度。

17.物资采购的内容

(1)分析市场供应状况、寻找物资来源。

(2)分析市场趋势,搜集市场价格、运输费用等有关资料,进行购价和成本分析。

(3)选择购货,与厂家洽谈,签订供货合同,获取所需物资。

(4)组织物资运输,验收入库及贷款结算,办理验收和退货手续。

18.采购管理的一般程序

(1)接受采购要求。(2)选择供应商。(3)订货。(4)订货跟踪。(5)到货验收。

19.仓库管理的内容

(1)物资的验收入库

①物资数量、品种、规格的验收。②物资质量验收。③把好入库三关。

(2)物资的保管。

①摆放科学。②质量不变。③账、卡、赁相符。

(3)物资的收发

①由定额供料员签发定额供料凭证。②严格按照供料凭单供料。

③实行工废、料废、超定额等要求补料的审核制度。④坚持退库和核销制度。

⑤实行核算、奖励制度。

(4)清仓盘点

①检查物资的账面粮与实存数是否相符。②检查收发物资是否错误。

③检查各种物资有无超储积压、损坏、变质等情况。④检查安全和库房设备有无损坏等。

(5)严格管理制度

①安全管理制度。②岗位责任制度。

20.节约物资的主要途径

(1)改革产品设计,减轻产品物资消耗。(2)采用先进工艺,减少工艺性物资消耗。

(3)采用新材料和代用材料。(4)实行集中、套裁等先进的下料方法。

第3篇 总承包施工对施工技术管理规范

施工总承包对施工技术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由总承包总工程师负责,主要是制定日常生产程序,合理安排布置劳动生产力。明确工程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充分发挥设备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

总承包技术管理机构的设置见图3.7.4-1。主要是进一步地明确责任,对各专业管理实行分段配齐、动态调控,如机电部在项目副经理的分管下设置了给排水专业、强电、弱电专业、通风空调专业、电梯专业。土建分部在总工程师分管下的质量技术部设置了建筑专业、结构专业、现场区段专职技术员、测量试验、现场调度、资料整理。要求各装饰分包也要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专业,如弱电专业、门窗及幕墙、地面铺装、现场设计、土建机电协调等。技术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使土建、安装、装饰的方案审查,现场技术方案的处理,设计变更,深化设计,施工计划的编排等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总承包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施工图纸与技术资料的管理;

2重大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的编制与审批;

3图纸中有遗漏、错误需要更改的确认工作;

4组织图纸会审、技术交底,重点解决设计中各专业'碰撞'和'打架'问题;

5相关项目或专业的深化设计;测量试验的管理工作;

6现场技术质量问题的处理; 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7协调、指导各专业分包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

8做好有关技术方面的三个协调工作:

1) 外部协调:设计、业主、监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

2) 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有关技术方面的协调:工程、合约、财务、材料、水电、机具等方面的协调;

3) 参加各专业分包单位技术指导、有关技术方面的横向沟通和协调。

技术管理工作流程见图3.7.4-2。

第4篇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规范

关于发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22〕44号)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审评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我中心组织制订了《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现予发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2022年4月20日

附件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质量,保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依法、科学、高效、公正,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22〕44号)、《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参照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的一般原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应按照本规范要求,结合审评工作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建立健全与审评工作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第三条 中心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不断对内部体制机制进行评价,逐步创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模式,调整优化审评流程,提升审评队伍能力,合理配置审评资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审评工作质量。

第四条 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全过程,对工作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第五条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应当增强质量管理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二章 审评部门和职责

第六条 建立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相适应的管理部门,明确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责权清晰。

第七条 中心主要负责人是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经费、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等;

(三)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定期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推动持续改进;

(四)在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质量管理中强调过程方法和风险意识。

(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组织实施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确保质量管理体系与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并实现预期结果。

(六)确保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程序和技术要求明确且具有一致性,审评信息公开透明。

(七)支持、促进中心内部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注重对技术审评人员的能力培训以提高技术审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八条 中心主要负责人应当任命质量管理负责人,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负责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工作人员技术审评质量管理要求的意识。

第九条 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制度的执行,负责审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监督管理,并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和持续改进。

第十条 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部门和工作岗位,负责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指导原则制修订、对外咨询及审评员教育培训等工作。

技术审评岗位应至少包括审评、复核、签发岗位。

确定各级岗位的职责权限,责权清晰。

第十一条 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支持部门和岗位,负责中心各类会议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注册申报资料的受理、运转及保管,组织开展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优先审批申请的审查工作、审评专家咨询的日常管理及会议筹备工作。

为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必要保障。

第三章 审评质量管理体系

第十二条 制定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质量方针,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方针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质量方针应符合以下原则:

(一)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有效。

(二)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依法履行工作职责。

(四)为注册申请人提供良好服务。

第十三条 根据部门或岗位职能、针对技术审评相关过程制定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质量目标,充分体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职能要求。

质量目标应:

(一)与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部署相一致。

(二)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三)可考核、评价并适时更新。

(四)对技术审评工作的质量、效率提出要求。

第十四条 中心各部门应根据中心质量目标并结合具体职能制定质量管理分目标,以确保中心质量目标的实现。

第十五条 中心及各部门应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对年度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并按要求在时限内完成。

第十六条 根据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本规范的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整体策划。

中心应不断总结、完善质量管理经验,适应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需要,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应能够对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各项工作实施连续有效控制。

第十七条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含以下要求:

(一)建立科学的技术审评工作机制。

(二)建立高效的审评工作流程。

(三)为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提供完善的工作制度或规范。

(四)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

(五)确定不符合规定情形的监测、上报和处理程序。

(六)明确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评估和改进程序。

(七)确定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程序。

第十八条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质量手册、管理程序以及为确保各有关过程有效运行所需的各项管理办法、规定、操作规范、实施细则以及记录。

质量手册应至少包括:

(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

(三)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文件的程序、规范或对其引用。

(四)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

第四章 审评人员管理

第十九条 根据审评工作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

建立审评人员任职条件、培训、考核、资质认定、岗位聘用及调整等管理制度,以满足岗位要求。

第二十条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应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一)恪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清正廉洁。

(二)具有责任意识,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承担相应责任。

(三)对医疗器械注册申报项目做出客观评估,不受任何非法利益的影响。

(四)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准确、清晰阐述个人观点。

(五)严守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一条 审评人员应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宜的教育或工作背景、独立完成审评工作的能力。

(一)教育或工作背景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应具备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学、毒理学等医疗器械相关专业教育背景,或者具备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检测等相关工作经验。

(二)工作能力要求

1.熟练掌握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

2.熟练掌握职责相关的医疗器械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医疗器械使用相关的医学知识、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质量控制、非临床评价、临床研究、风险评估等相关知识。

3.运用医疗器械注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医学(临床)知识及审评工作经验对注册申报资料的科学性、完整性进行综合评价。

4.对注册申报项目的预期用途、性能、患者受益及潜在风险作出正确判断,确保剩余风险可接受,保证上市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患者受益大于风险。

5.综合团队、外部专家、生产企业及其他医疗器械监管机构等多方意见,做出审评结论。

6.具有信息化办公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网络、基本办公软件及审评系统的操作。

第二十二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进行分级管理,明确分级要求、分级标准及各级别审评人员的岗位职责。

第二十三条 建立审评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围绕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职责和任务,建立培训讲师队伍,编制不同层次课程教材,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医疗器械实训基地,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多层次的培训。

新入职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或独立审评。

第二十四条 建立并妥善保存在职审评人员培训个人档案,记录个人培训的学时、考核成绩等情况,作为岗位聘用、任职晋升、绩效薪酬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技术审评过程管理

第二十五条 根据转入技术审评环节时间及时限要求分类别、按先后顺序对相应的注册申报项目开展技术审评。

如需对注册申报项目的审评顺序进行调整,应对发起条件、所需流程予以明确。

第二十六条 制定统一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报告格式,审评报告所列项目应符合现行法规要求,审评人员应在审评报告中对涉及申报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内容予以明确表述。

第二十七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报告做出质量要求,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报告涉及的各级岗位提出责任要求,提高审评报告质量。

第二十八条 对注册申报项目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分级管理,根据注册形式、管理类别、产品风险、审评依据的充分性等因素制定复杂程度的分级标准。

第二十九条 根据注册申请项目的分级情况确定审评资源的分配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评资源分配机制,确定多种审评路径,明确各审评路径中审评人员的职责。

第三十条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应考虑集体决策机制,对于新型、高风险、多种技术复合型等重点产品,应按专业学科设立项目审评小组,充分体现集体负责制,不断规范和优化审评过程,以科学的审评模式开展技术审评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各类注册申报事项制定操作规范,包括注册、延续注册、注册变更、临床试验审批、说明书更改告知及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纠错等。

各操作规范应对适用范围、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及时限等予以明确。

第三十二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过程中的关键程序制定操作规范,包括注册申请项目质量体系核查启动、联合审评、补正资料、中止审查、不予注册及自行撤回等各项工作的操作规范。

第三十三条 设立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复审专家委员会),制定医疗器械专家管理办法及专家咨询会、公开论证会有关的操作规范,对专家咨询会、公开论证会的发起条件、相关审查人员的岗位职责及权限、时限要求、专家咨询会、公开论证会程序管理等要求予以明确。

第三十四条 建立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技术委员会制度,对技术委员会组成及职能、议题范围、会议程序及会议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疑难问题集体研究解决。

第三十五条 制定创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操作规范,对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的产品在审评人员确定、前期介入、与申请人或注册人的沟通交流、技术审评过程中的操作及审评时限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

第三十六条 制定应急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操作规范,对进入应急审批程序的注册申请项目在审评人员确定、前期介入、与申请人或注册人的沟通交流、技术审评过程中的操作及审评时限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

第三十七条 制定医疗器械优先审批技术审评操作规范,对进入优先审批程序的注册申请项目技术审评过程中的操作及审评时限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

第六章 技术审评支持过程管理

第三十八条 制定注册申报资料受理要求,明确受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受理程序、工作时限、工作纪律及注册申报资料的接收标准。

第三十九条 明确对注册申报资料的管理要求,包括资料接收、登记、保存、移送、统计、借阅、标识等。

明确注册申报资料流转各环节的岗位职责、时限要求,并在申报资料流转各环节形成记录。

第四十条 有针对性地建立规范、通畅的咨询渠道,保证注册申请人或注册人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的有效沟通。

第四十一条 建立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中心内部部门之间、中心与外部相关单位间沟通交流的高效、通畅。

第四十二条 制定医疗器械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制修订规范,对医疗器械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制修订过程中的岗位职责、制定程序、意见征集及公布发布等工作进行规范。

第四十三条 对注册申报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注册申报资料质量,规范中心对外培训工作,明确对培训计划、部门职责、讲授答疑及师资选择等要求。

第四十四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中的委托工作进行明确,并对委托工作流程做出规定。

明确被委托方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准则,并对上述过程和结果保持记录。

与被委托方签订相关的委托协议或明确其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第七章 设施设备

第四十五条 具备与审评工作任务和人员数量相适应的办公条件。

审评人员应有相对独立的办公区域,注册申请人或注册人咨询接待区域应与审评人员办公区分离。

第四十六条 配备与审评工作任务和人员数量相适应的基本办公设施、设备。

配备相应的会议室、注册申报资料保存库房以及相对独立的咨询接待专用场所,各区域的面积、设备设施等条件应能满足使用需求。

第四十七条 建立适应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审评信息管理系统,受理、审评及审批各信息系统之间可以实现有效对接,配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维护。

第四十八条 建立利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开展的信息数据库,包括:法律规章、标准、文献、指导原则等数据库。

为技术审评提供医疗器械相关信息的查询途径及获取方式。

第八章 文件管理

第四十九条 建立文件管理程序,规定以下要求:

(一)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复制、保管、销毁等要求。

(二)文件更新或者修订时,应当按规定评审和批准,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

(三)分发和使用的文件应当为适宜的文本,已撤销或者作废的文件应当进行标识,防止误用。

第五十条 明确对外来文件管理要求,包括文件的识别、签转、控制、分发、保管及销毁等要求。

第五十一条 建立记录管理程序,包括记录的标识、保管、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等要求,包括:

(一)记录应当保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控制等活动的可追溯性。

(二)记录应当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防止破损和丢失。

第九章 质量控制与改进

第五十二条 针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过程和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利于持续改进,提高审评工作质量。

第五十三条 应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进行考评、核查,制定考评、核查标准并规定具体方式、内容、频次及相应岗位职责。

第五十四条 建立处理不符合工作要求情形的相关管理程序,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程序及结果进行管理,明确对不符合工作要求情形的分类、处理方式(包括责任追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记录、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等要求。

第五十五条 制定督查管理办法,明确督查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工作范围、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及相关的记录要求等。

第五十六条 建立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参加人员、方法、记录、纠正预防措施要求等内容,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第五十七条 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第五十八条 建立纠正措施管理程序,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造成不符合工作要求的原因,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以实现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第五十九条 制定信息反馈管理程序,明确反馈信息的来源、收集方式、汇总、统计、分析及处理方式等要求,对相关的岗位及人员职能进行界定。

反馈信息包括上级单位对中心工作的指导意见,申请人或注册人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技术审评工作质量是否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法律法规及廉政工作要求等信息。

第六十条 公开申请人或注册人的反馈、投诉和举报渠道,当接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信息反馈、投诉或举报时,应对相关事项进行记录、分析并及时处理。

第六十一条 根据中央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政策制定中心廉政管理规定,识别、评价中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对其施加影响的廉政风险因素。

配备廉政管理相关的组织,明确廉政管理相关人员的职责。

第六十二条 定期举办廉政教育有关的培训活动,提高技术审评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及风险防控意识。

建立廉政责任书制度,提高廉政风险防范能力,廉政责任书应包括对中心领导、部门负责人及普通技术审评人员的要求。

第六十三条 制定廉政责任追究办法,对技术审评相关人员出现廉政问题时,中心各级领导所负责任、文件要求、处置程序等内容进行规范。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本规范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是指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或注册人提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其拟上市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及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提出结论性意见,并出具相应的技术审评报告。

审评人员:是指对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技术审评的人员。

文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中形成的、用于规范或指导技术审评工作的制度、信息、数据及其承载媒介,包括管理程序、行政规章、技术文件、报告、图表、记录等。

第六十五条 本规范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负责解释。

第六十六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质量,保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依法、科学、高效、公正,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22〕44号)、《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参照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的一般原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应按照本规范要求,结合审评工作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建立健全与审评工作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第三条 中心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不断对内部体制机制进行评价,逐步创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模式,调整优化审评流程,提升审评队伍能力,合理配置审评资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审评工作质量。

第四条 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全过程,对工作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第五条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应当增强质量管理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二章 审评部门和职责

第六条 建立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相适应的管理部门,明确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责权清晰。

第七条 中心主要负责人是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经费、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等;

(三)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定期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推动持续改进;

(四)在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质量管理中强调过程方法和风险意识。

(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组织实施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确保质量管理体系与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并实现预期结果。

(六)确保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程序和技术要求明确且具有一致性,审评信息公开透明。

(七)支持、促进中心内部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注重对技术审评人员的能力培训以提高技术审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八条 中心主要负责人应当任命质量管理负责人,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负责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工作人员技术审评质量管理要求的意识。

第九条 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制度的执行,负责审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监督管理,并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和持续改进。

第十条 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部门和工作岗位,负责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指导原则制修订、对外咨询及审评员教育培训等工作。

技术审评岗位应至少包括审评、复核、签发岗位。

确定各级岗位的职责权限,责权清晰。

第十一条 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支持部门和岗位,负责中心各类会议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注册申报资料的受理、运转及保管,组织开展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优先审批申请的审查工作、审评专家咨询的日常管理及会议筹备工作。

为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必要保障。

第三章 审评质量管理体系

第十二条 制定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质量方针,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方针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质量方针应符合以下原则:

(一)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有效。

(二)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依法履行工作职责。

(四)为注册申请人提供良好服务。

第十三条 根据部门或岗位职能、针对技术审评相关过程制定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质量目标,充分体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职能要求。

质量目标应:

(一)与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部署相一致。

(二)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三)可考核、评价并适时更新。

(四)对技术审评工作的质量、效率提出要求。

第十四条 中心各部门应根据中心质量目标并结合具体职能制定质量管理分目标,以确保中心质量目标的实现。

第十五条 中心及各部门应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对年度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并按要求在时限内完成。

第十六条 根据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本规范的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整体策划。

中心应不断总结、完善质量管理经验,适应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需要,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应能够对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各项工作实施连续有效控制。

第十七条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含以下要求:

(一)建立科学的技术审评工作机制。

(二)建立高效的审评工作流程。

(三)为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提供完善的工作制度或规范。

(四)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

(五)确定不符合规定情形的监测、上报和处理程序。

(六)明确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评估和改进程序。

(七)确定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程序。

第十八条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质量手册、管理程序以及为确保各有关过程有效运行所需的各项管理办法、规定、操作规范、实施细则以及记录。

质量手册应至少包括:

(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

(三)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文件的程序、规范或对其引用。

(四)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

第四章 审评人员管理

第十九条 根据审评工作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

建立审评人员任职条件、培训、考核、资质认定、岗位聘用及调整等管理制度,以满足岗位要求。

第二十条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应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一)恪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清正廉洁。

(二)具有责任意识,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承担相应责任。

(三)对医疗器械注册申报项目做出客观评估,不受任何非法利益的影响。

(四)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准确、清晰阐述个人观点。

(五)严守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一条 审评人员应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宜的教育或工作背景、独立完成审评工作的能力。

(一)教育或工作背景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应具备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学、毒理学等医疗器械相关专业教育背景,或者具备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检测等相关工作经验。

(二)工作能力要求

1.熟练掌握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

2.熟练掌握职责相关的医疗器械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医疗器械使用相关的医学知识、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质量控制、非临床评价、临床研究、风险评估等相关知识。

3.运用医疗器械注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医学(临床)知识及审评工作经验对注册申报资料的科学性、完整性进行综合评价。

4.对注册申报项目的预期用途、性能、患者受益及潜在风险作出正确判断,确保剩余风险可接受,保证上市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患者受益大于风险。

5.综合团队、外部专家、生产企业及其他医疗器械监管机构等多方意见,做出审评结论。

6.具有信息化办公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网络、基本办公软件及审评系统的操作。

第二十二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进行分级管理,明确分级要求、分级标准及各级别审评人员的岗位职责。

第二十三条 建立审评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围绕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职责和任务,建立培训讲师队伍,编制不同层次课程教材,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医疗器械实训基地,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多层次的培训。

新入职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或独立审评。

第二十四条 建立并妥善保存在职审评人员培训个人档案,记录个人培训的学时、考核成绩等情况,作为岗位聘用、任职晋升、绩效薪酬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技术审评过程管理

第二十五条 根据转入技术审评环节时间及时限要求分类别、按先后顺序对相应的注册申报项目开展技术审评。

如需对注册申报项目的审评顺序进行调整,应对发起条件、所需流程予以明确。

第二十六条 制定统一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报告格式,审评报告所列项目应符合现行法规要求,审评人员应在审评报告中对涉及申报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内容予以明确表述。

第二十七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报告做出质量要求,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报告涉及的各级岗位提出责任要求,提高审评报告质量。

第二十八条 对注册申报项目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分级管理,根据注册形式、管理类别、产品风险、审评依据的充分性等因素制定复杂程度的分级标准。

第二十九条 根据注册申请项目的分级情况确定审评资源的分配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评资源分配机制,确定多种审评路径,明确各审评路径中审评人员的职责。

第三十条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应考虑集体决策机制,对于新型、高风险、多种技术复合型等重点产品,应按专业学科设立项目审评小组,充分体现集体负责制,不断规范和优化审评过程,以科学的审评模式开展技术审评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各类注册申报事项制定操作规范,包括注册、延续注册、注册变更、临床试验审批、说明书更改告知及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纠错等。

各操作规范应对适用范围、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及时限等予以明确。

第三十二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过程中的关键程序制定操作规范,包括注册申请项目质量体系核查启动、联合审评、补正资料、中止审查、不予注册及自行撤回等各项工作的操作规范。

第三十三条 设立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复审专家委员会),制定医疗器械专家管理办法及专家咨询会、公开论证会有关的操作规范,对专家咨询会、公开论证会的发起条件、相关审查人员的岗位职责及权限、时限要求、专家咨询会、公开论证会程序管理等要求予以明确。

第三十四条 建立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技术委员会制度,对技术委员会组成及职能、议题范围、会议程序及会议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疑难问题集体研究解决。

第三十五条 制定创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操作规范,对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的产品在审评人员确定、前期介入、与申请人或注册人的沟通交流、技术审评过程中的操作及审评时限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

第三十六条 制定应急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操作规范,对进入应急审批程序的注册申请项目在审评人员确定、前期介入、与申请人或注册人的沟通交流、技术审评过程中的操作及审评时限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

第三十七条 制定医疗器械优先审批技术审评操作规范,对进入优先审批程序的注册申请项目技术审评过程中的操作及审评时限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

第六章 技术审评支持过程管理

第三十八条 制定注册申报资料受理要求,明确受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受理程序、工作时限、工作纪律及注册申报资料的接收标准。

第三十九条 明确对注册申报资料的管理要求,包括资料接收、登记、保存、移送、统计、借阅、标识等。

明确注册申报资料流转各环节的岗位职责、时限要求,并在申报资料流转各环节形成记录。

第四十条 有针对性地建立规范、通畅的咨询渠道,保证注册申请人或注册人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的有效沟通。

第四十一条 建立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中心内部部门之间、中心与外部相关单位间沟通交流的高效、通畅。

第四十二条 制定医疗器械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制修订规范,对医疗器械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制修订过程中的岗位职责、制定程序、意见征集及公布发布等工作进行规范。

第四十三条 对注册申报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注册申报资料质量,规范中心对外培训工作,明确对培训计划、部门职责、讲授答疑及师资选择等要求。

第四十四条 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中的委托工作进行明确,并对委托工作流程做出规定。

明确被委托方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准则,并对上述过程和结果保持记录。

与被委托方签订相关的委托协议或明确其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第七章 设施设备

第四十五条 具备与审评工作任务和人员数量相适应的办公条件。

审评人员应有相对独立的办公区域,注册申请人或注册人咨询接待区域应与审评人员办公区分离。

第四十六条 配备与审评工作任务和人员数量相适应的基本办公设施、设备。

配备相应的会议室、注册申报资料保存库房以及相对独立的咨询接待专用场所,各区域的面积、设备设施等条件应能满足使用需求。

第四十七条 建立适应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审评信息管理系统,受理、审评及审批各信息系统之间可以实现有效对接,配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维护。

第四十八条 建立利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开展的信息数据库,包括:法律规章、标准、文献、指导原则等数据库。

为技术审评提供医疗器械相关信息的查询途径及获取方式。

第八章 文件管理

第四十九条 建立文件管理程序,规定以下要求:

(一)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复制、保管、销毁等要求。

(二)文件更新或者修订时,应当按规定评审和批准,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

(三)分发和使用的文件应当为适宜的文本,已撤销或者作废的文件应当进行标识,防止误用。

第五十条 明确对外来文件管理要求,包括文件的识别、签转、控制、分发、保管及销毁等要求。

第五十一条 建立记录管理程序,包括记录的标识、保管、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等要求,包括:

(一)记录应当保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质量控制等活动的可追溯性。

(二)记录应当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防止破损和丢失。

第九章 质量控制与改进

第五十二条 针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过程和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利于持续改进,提高审评工作质量。

第五十三条 应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进行考评、核查,制定考评、核查标准并规定具体方式、内容、频次及相应岗位职责。

第五十四条 建立处理不符合工作要求情形的相关管理程序,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程序及结果进行管理,明确对不符合工作要求情形的分类、处理方式(包括责任追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记录、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等要求。

第五十五条 制定督查管理办法,明确督查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工作范围、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及相关的记录要求等。

第五十六条 建立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参加人员、方法、记录、纠正预防措施要求等内容,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第五十七条 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第五十八条 建立纠正措施管理程序,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造成不符合工作要求的原因,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以实现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第五十九条 制定信息反馈管理程序,明确反馈信息的来源、收集方式、汇总、统计、分析及处理方式等要求,对相关的岗位及人员职能进行界定。

反馈信息包括上级单位对中心工作的指导意见,申请人或注册人对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技术审评工作质量是否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法律法规及廉政工作要求等信息。

第六十条 公开申请人或注册人的反馈、投诉和举报渠道,当接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相关的信息反馈、投诉或举报时,应对相关事项进行记录、分析并及时处理。

第六十一条 根据中央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政策制定中心廉政管理规定,识别、评价中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对其施加影响的廉政风险因素。

配备廉政管理相关的组织,明确廉政管理相关人员的职责。

第六十二条 定期举办廉政教育有关的培训活动,提高技术审评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及风险防控意识。

建立廉政责任书制度,提高廉政风险防范能力,廉政责任书应包括对中心领导、部门负责人及普通技术审评人员的要求。

第六十三条 制定廉政责任追究办法,对技术审评相关人员出现廉政问题时,中心各级领导所负责任、文件要求、处置程序等内容进行规范。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本规范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是指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或注册人提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其拟上市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及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提出结论性意见,并出具相应的技术审评报告。

审评人员:是指对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技术审评的人员。

文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中形成的、用于规范或指导技术审评工作的制度、信息、数据及其承载媒介,包括管理程序、行政规章、技术文件、报告、图表、记录等。

第六十五条 本规范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负责解释。

第六十六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5篇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有关安全生产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及公司内部的规程制度等,都是确保安全生产和重要文件资料,企业全员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并由安全科专人负责管理归档。所有的文件资料应登记、编号保存。项目部的文件资料由项目部安全员负责登记、编号保存。

2、安全管理科应做好文件资料的宣传、贯彻执行、收发、归档等工作,并做好收发记录,项目部安全员做好收文记录工作。

3、做好新老规范、文件的交换工作,新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规章制度出台后,旧的应上报封存或销毁,不得再使用。

4、做好规范、文件的外借工作,外借文件按规范登记,写明归还日期,以免影响他人借阅。

5、做好规范、文件的防火、防虫、防灾等的保存工作,以免损坏。

第6篇 盆栽盆景管理技术标准规范

一.放置

为美化环境,一般在物业的前庭、中庭、电梯间、走廊、边角位及卫生间等处,放置盆栽盆景。不同的花木,所需的水分、空气、光照、温度等也不同,因此,不同地方要选择不同特性的花木来摆设。喜欢阴湿的花木,一般应摆放在卫生间或边角位;需要光照较长的花木则应摆放在近阳光或灯光较强的地方。在南方,室内花木一般产自热带,因此,室内的空气湿度要大些。

放置的花木主要有以下品种:红帝皇、绿帝皇、绿宝石、红宝石、酒瓶兰、红三角椰子、夏威夷椰子、袖珍椰子、密叶绒、锯齿万绿绒、细叶斑马、绿巨人、散尾葵、巴西铁、金边巴西铁、圣诞树、发财树、热带球、龙骨、马丽安、孔雀、三色荷兰铁、琉球苏铁、圆叶蒲葵、帝王蔓绿绒、新红蔓绿绒、双线竹芋、彩虹竹芋、金碧变叶木、阿波罗千年木、富贵竹、文竹、罗汉松、银杏等。

二.山水盆景的选购标准

2.1山水布景合理,远近景搭配合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2山石连接自然,没有明显人工拼凿痕迹,附生植物生长良好,比例合适。

2.3山石连接稳固,不易松落。

2.4水盆清洁,没有长青苔。

2.5盆景大小与摆放地点相协调。

三.树桩盆景选购标准

3.1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叶色自然健康,比例合适,有发展潜力。

3.2植株造型古朴自然,修剪精细,无明显的人工雕凿、绑扎痕迹。

3.3::盆景盆与植株相协调。

3.4盆景大小与摆放地点相协调。

四.盆景管理质量标准

4.1山水盆景山体清洁,盆水清透,盆内没有青苔或泥沙等杂物。

4.2山水盆景山石稳固,不易掉下,附生植物生长健壮,大小合适。

4.3树桩盆景植株生长健壮,无明显的病虫害,没有缩枝现象。

4.4树桩盆景能按树种习性修剪,形状保持完好,无明显不自然的修剪刀痕,没有5cm长以上的冗长枝。

4.5盆景内,除装饰用的小植物及小饰物外,不允许有杂生植物及其他杂物。

4.6盆泥没有板结或因淋水而冲刷流失现象。

4.7养护过程中没有肥害、药害。

第7篇 生产科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管理行为规范

1.1认真学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学习矿井安全规程技术业务知识。

1.2根据生产需要及时设计好井下需要施工巷道的设计。

1.3设计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及国家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

1.4设计巷道进行方案对比,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原则,坚持技术与经济统一。

1.5经常深入井下各掘进头面,监督其按设计要求施工,若发现施工地点遇到地质构造带需要对设计巷道进行重新设计时及时对巷道进行重新设计。

1.6经常深入井下检查各施工地点的安全隐患,并要求施工人员对隐患进行及时整改。

1.7做好有关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工作,将各口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及进展情况汇总、整理,并按公司要求及时上报。

1.8做好生产技术科“内部市场化”的制度建立,健全及考核工作。

1.9每月认真,严格,实事求是地进行矿安全技术自检。

1.10对全矿各区队作业规程、措施的贯彻、学习、签字及考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安全工作标准

2.1以“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和“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组织生产,杜绝违章指挥。

2.2负责组织、制定及审批本业务范围内的符合生产实际的《作业规程》和专项措施。

2.3负责督促、检查、落实本业务范围内区队技术管理工作到位情况,抓好业务保安。

2.4经常深入井下现场督促、落实本业务范围内区队对三大规程和专项措施的执行情况,排查隐患,防患于未然,发现重大问题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及时追查处理。

2.5组织、协调好业务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达标检查、验收、评比工作。

2.6重点抓好本业务范围内的顶板管理工作。

3、安全工作措施

3.1狠抓制度落实,按照责任制认真履行职责。

3.3全面掌握本专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业务技术知识,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和掌握矿井各环节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应责令有关人员及时处理,重大问题及时汇报。

3.6积极学习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并在矿井推广应用。

第8篇 加油站的安全技术管理规范

通过一学期对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自己应该有了一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与思考,下面我就通过对加油站的安全技术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谈谈自己的收获。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拥有量出现了高速增长势头,汽车加油站数量不断增加。由于汽车加油站收发各种牌号的车用汽油、柴油、机油、润滑油等易燃或可燃物品,而且加油站多设于交通发达的黄金地段,车辆、人员往来频繁,火灾危险性极大,防火防爆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加油站安全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传统性基础工作。

要搞好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工作,正确的防爆、防雷等安全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主要总结一些加油站中常用到的一些安全技术,然后再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加油站安全管理方面内容,能够对加油站的安全工作有一个较好的了解。

1 han 阻隔防爆技术

伴随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建筑设施与日俱增,城区空间被压缩,一些加油站就包围在建筑楼群中,安全距离不足问题日趋突出,给周边环境安全带来极大隐患。相关专家研究出了han 阻隔防爆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先进的技术,可以从源头上改善加油站的安全状况,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han 阻隔防爆技术最大特点是导热快。当油罐遇到静电、燃烧、焊接、枪击、碰撞等明火或高温时,han 装置会迅速将热量传导散开使受热点温度降到爆燃临界温度以下, 起到防爆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容器的本质安全度。

han 阻隔防爆技术对危险化学品储运设备的安全具有以下9个方面优点。一是防爆,han 油罐的油气空间被安全保护,即使明火、枪击、焊接也不会爆炸;二是阻燃,油面上方空间被阻隔, 其燃烧速度仅是普通油罐的1/30,相当于微弱火,即使着火也可及时熄灭;三是能消除静电,han 阻隔防爆油罐装卸油过程中不会产生静电积聚, 不会因静电积聚而产生放电火花; 四是具有阳极保护作用,han 阻隔防爆储油罐不会发生腐蚀, 有利于延长地埋油罐的使用寿命, 防止油品污染水资源;五是能抑制油气挥发、减少损耗,han 阻隔防爆储油罐因“呼吸” 排除油气的浓度仅是普通油罐的1/4,减少了“大、小呼吸” 而带来的损耗,防止污染空气,利于环保; 六是能防止浪涌,在危化品运输过程中能够减少容器内液体晃动能量40倍, 极大降低移动危化品容器因浪涌而发生事故的概率;七是机构强度高,具有一定的抗压缩性;八是不影响容器的有效容积,han阻隔防爆装置仅占容器容积0.3%-1.2%;九是清洗安全,清洗时间短,清洗费用低。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变化,安全法规的修订,一些城市加油站的安全距离、储

存等级明显不足,特别是随着汽油级别的改变,乙醇汽油的挥发性提高了,导致储存危险性增大,城市公共安全发生了矛盾。han阻隔防爆技术作为整改方案试点以来,取得很好的效果,han油罐表现如下特点:

防爆作用,han 油罐的(油气/ 空气)空间被安全保护,即使明火、枪击、焊接也不会爆炸。

阻隔作用,han 油罐的油面上方空间被阻隔,其燃烧(汽油/ 空气)速度是普通油罐的1/25(微弱火),即使着火,人也可以上前用灭火毯盖住。

消防静电,han 油罐的体积电阻率为5~10ω.m,装卸油的过程不会产生静电积聚,不会因静电积聚产生放电火花。

阳极保护,han 油罐即使埋在地下也不会发生腐蚀,因为罐体得到了阳极材料的保护,有利于延长地埋油罐的使用时间。

减少损耗,han 油罐由于其“填料”作用,因“呼吸”排除油气的浓度仅是普通油罐的1/4,减少了“大、小呼吸”而带来的损耗。

上述5 个特点使油站内han 油罐的安全有了绝对保证,油罐是加油站的安全核心,因此加油站的安全也有了保证,在对加油站的多次罐内点火验收活动中,安全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都亲历了加油站“安全”的实事,这些实践活动对试点加油站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了整改,确保试点加油站可以安全经营。宣传报道使公众接受了加油站的“安全”信息,改变了加油站“定时炸弹”的公众形象,周边群众的上告信少了,公共安全矛盾解决了。

加油站便利店这决市场,美国、欧洲、日本都很成功,美国不管是高速公路旁,还是城市内,家家都成功;随着我国轿车产业的发展,私家车的增多,这块市场被看好。中国加油站不同于美国的加油站,占地面积比较小,安全距离和便利店用地易出现矛盾,实践告诉我们,采用han 油罐是解决用地矛盾的好办法,可以在现有加油站内,减少安全距离的范围,扩大便利店的用地,既保证油罐的安全又解决用地的矛盾,所以说han 阻隔防爆技术将会对成品油(站)安全储存带来极大的好处。

对加油站来说,采用han 阻隔防爆技术,十分必要。

2 加油站防雷工程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加油站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对发展城市交通、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加油站的雷电、静电事故灾害逐年上升,直接威胁加油站设施及周边人员和建筑物的安全。

2.1 加油站的位置特性及雷电隐患

2.1.1 地理地理位置

加油站通常设在城区开阔地带或郊区、山区、乡村、高速公路等道路边的开阔地带,有的附属建筑物规模较大,所属环境为雷电高风险地区,至少应按三类防雷设计,油罐区应按一类建筑物进行雷电防护。要求外露罩棚平顶,不宜过高、过大,金属罩棚注意网格密度和可靠连接。而紧邻站房的多数设备无防雷装置,安装的金属牌或射灯也不接地,存在雷电隐患。

2.1.2 电源系统防雷电保护缺失

一般加油站的380v交流电线路是由架空线接入至站区附近再埋地引入建筑的,部分加油站线路由10kv电力线架空接入,经变压器后再埋入建筑。在乡村和山区有的根本没有埋地措施,因此非常容易感应雷电电磁脉冲。虽然有的加油站在供电线路安装了一级电涌保护器(spd),但往往由于级数不够、人工接地体阻值过大、接地线太长或连接不可靠等原因不符合规范,严重影响防雷效果,使防雷保护器形同虚设。

2.1.3 等电位连接不良

等电位连接是防雷电的重要措施。油罐的罐体、金属构件及呼吸阀、量油孔等金属附件,电力电缆外皮和瓷瓶铁脚,装在油罐上的信息系统的配线电缆外皮,加油机地脚螺钉等均应与接地系统做可靠的电气连接。加油加气站高出地面的量油孔、通气管、放散管、阻火器和路灯等附件,有可能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的侵害,应当相互做良好的电气连接并与油罐的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给雷电提供一个泄入大地的良好通路,防止雷电反击火花造成雷害事故。但一些地方由于明敷接地线串接、接点过多、过乱、压接点严重锈蚀、过渡电阻过大,个别加油站甚至新建时无图施工或缺乏监督机制,甚至输油口或通气管与加油站接地体之间使用非金属管等等,造成等电位连接上存在隐患。

2.2 强化加油加气站防雷措施

2.2.1 设计阶段

针对加油加气站建(构)筑物、油罐区、接地网及信息信号系统分别进行设计,严格依据规范要求出具接地标准图,为后期的规范施工和竣工验收提供准确依据。

2.2.2 施工阶段

加油加气站的防雷施工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单位实施,施工过程中应按图纸施工,关键施工环节应设立质量控制点,做好隐蔽工程和验收,保留图片、文字等资料,不合格的工序绝不能进入下一步施工。

2.2.3 验收阶段

验收环节应制订详细的验收方案,在投产前应请具有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防雷检测,检测报告应存入工程项目档案,验收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按照“四定”原则,即定人员、定整改方案、定完成时间、定资金来源,把隐患消灭在投产之前。

2.2.4 运营阶段

在加油加气站运营中,认真做好加油加气站防雷设施的日常运营维护工作,进行定期检测,确保防雷防静电设施完好。对于收购的加油加气站,鉴于这些项目在施工及验收中存在不规范之处,是当前加油加气站防雷管理的薄弱环节,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员,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彻底整改和积极防御措施,排除雷电隐患,把雷电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 加油站的火灾危险性分析以及预防

3.1 火灾危险性

汽车加油站是专为各种机动车辆补充汽油、轻柴油的专门场所。有商业的,也有单位自用的,主要由地下贮油罐、加油柱和管理室三部分组成,有的还设有为汽车加润滑油、零售小包装油品、洗车以及保养间和库房等。

3.1.1 油品的火灾危险性

贮存油量大。汽车加油站,主要贮存有车用汽油、柴油、机油、润滑油等。少则十几

吨,多则几十吨,甚至上百吨,这些易燃、可燃液体,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不易扑救。

汽车油槽车向地下油罐卸油的过程属于火灾危险的操作过程。

油罐破裂泄漏或阀门管件等处密封不严会造成油品泄漏,蒸汽扩散。

油罐内可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3.1.2加油设备的火灾危险性

油罐的清洗与检修中的危险。当加油站内的油罐需换储另一种油品和拆除油罐

时都必须对油罐进行清洗,如清洗方法不当,或清洗不合格即动火焊割,则极易造成爆炸

火灾。

加油站随着经营时间的增长,加油设备缺乏维修,电气线路老化,静电导除不良,设备容易出现跑冒滴漏,不安全因素增多,如果不及时消除,容易发生火灾。

3.1.3 各种点火源存在的危险性

着火源多。不管何种加油站,周围环境都比较复杂,受外部着火源的威胁都较大,如邻建烟囱的飞火,邻近的火灾,频繁出入的车辆,人为带人的火种,燃放鞔炮的散落火星

及雷击等等,均可成为加油站火灾的火源。

存在着静电火源。静电火源,是在卸油和加油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难以察觉和控制。在汽车加油站形成的主要静电火源是油罐车卸油过程中或加油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地下油罐的进油管未伸至罐底或进油管端型式不当,而产生剧烈湍动、喷溅;输油管线上毛毡或滤纸型微孔过滤器的安装位置不当,不能为油液中的电荷衰减到安全数值而提供足够时间;输油管线与槽车、地下罐之间没能进行电路导通;油品输送速度过快等等操作,都有发生静电火花引燃的危险。另外,汽车行驶过程中人体活动过程中会形成静电火源;电装置损坏缺乏检修,也会形成静电火源等。

3.2 加油站的防火对策

3.2.1 依法建立健全组织制度

根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建立以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消防安全负责人的消防安全组织机构。设立防火安全委员会或防火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并推动加油站消防安全工作。制定加油站的逐级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责任明确的管理制度。将消防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员身上。

3.2.2 加强教育培训,培训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加油站从业人员特别是加油工、装卸工等特殊工种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消防意识,提高安全经营效率。

3.2.3 建立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实行综合防治

建立预防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各种预防预警信息,如事故隐患信息,常规监测数

据,人员组成与指挥,报警联络等;预防预警行动,如预防预警的方式方法、渠道以及加油站自查与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措施等;预警的支持系统,如报警联动组织及方式,与预警相关的技术支持力量,信息的反馈与落实等。

建立应急救援与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响应程序除主案外应特别注意各级别事故或预警的衍生或耦合灾害事件的衔接与行动;信息与通讯;救护与防护;后期处置等。

建立安全风险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安全工作的预评价和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评价。安全评价除应按照相应步骤进行分析评估外,为保障安全评估的真实和最优化,应由相关专业人士或技术力量进行专门评价。

加强灭火演练工作。加油站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详细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每年进行全员演练,必要时可请当地消防中队配合消防演习。

3.2.4 加强对加油站的监督检查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防火安全检查,才有可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及时加以整改。这一方面要求加油站的经营单位对防火工作有高度认识、高度责任心和自觉性,开展经常性的自检自查,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同时消防、工商、安监

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把好审批验收关,杜绝违法经营或带隐患经营的

加油站出现。定期对加油站进行安全评价与检查,形成一个完整的由日常检查、专项抽查、稽查、暗访等多种方式构成的监督检查体系,监督企业落实防火责任制,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

第9篇 大学楼宇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技术服务内容标准规范

大学楼宇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技术服务内容标准

(设施设备管理)技术服务:

(一)服务内容:

物业服务范围内的基本水电设备、暖通空调、运输电梯、消防系统、交通设施、监控系统、网络系统、燃气设施、通讯设施、景观灯、公共即热式开水炉、多媒体设施设备、高压变电所、一级供水供电基础设施设备由委托方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确定专业维保单位进行维修保养,物业服务方做好日常检查管理,保证运行正常,发现异常情况通知维保单位进行检修处理。

(二)服务标准:

1、水电设备房内要保持整洁,设备设施表面无积尘、无油渍、无锈蚀、无污物,油漆完好、整洁光亮;室内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水电设施设备房钥匙由服务方专人保管,给水设施设备每年不少于2次清洗水箱、蓄水池,水箱、蓄水池盖板应保持完好并加锁,溢流管口必须安装金属防护网并完好。

2、水泵房管理。

(1)水泵房及地下水池、消防系统的全部机电设备由机电人员负责清洁及定时进行巡回检查,了解设备的运转情况,及时发现故障苗头并及时处理,认真做好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报告委托方有关职能主管部门,争取早日解决。

(2)水泵房内机电设备由机电人员负责,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水泵房。

(3)消防泵、生活泵、恒压泵、污水泵的选择开关位置与自动位置,操作标志都应简单明确。

(4)保证供水泵的正常运转,完成年检任务,定期检查泵的运转情况做好记录。雨季前的专项检查并做好记录。

(5)水泵房卫生每周打扫一次,泵及管道每半月清洗一次。

(6)不定期对泵房、管道进行除锈、油漆保养工作。(7)检修、保养、保洁等管理均有规范的记录。

3、保持楼面落水管落水口等正常完好。每月清扫1次以上排水明沟;每2个月对地下管井清理1次,每季度对地下管井疏通1次,保证通道清洁,排水畅通。

4、避雷接地系统。每年雨季来临之前,对整个避雷接地系统进行检查维护;在大雷雨过后也要及时对系统检查,发现严重腐蚀、松脱等立即向委托方报修,做好日常维护管理。检查维护结果及处理措施报委托方物业主管部门备案。

5、电梯运行与管理。

(1)配备规定的有特种设备上岗证的服务人员管理服务。

(2)每日监督电梯运行状况,加强日常管理,配合专业维保单位的维保服务,做好相关记录。

(3)按维保服务合同督促维保单位实施电梯及其安全设施检查每月不少于2次。确保电梯及安全设施完好、齐全,通风、照明等附属设施完好。

(4)在电梯维修时应配合做好临时警示管理。

(5)制定紧急救援方案和操作程序,在接到报警信号应尽快设法解救乘客,同时迅速通知维保单位派人排除设备故障。

(6)有关空调专业维保公司进行的定期维保、维修工作提供的工作联系单及相关服务资料有物业服务单位收取保管,全部维保、维修工作由物业公司参与并组织验收,对其维保工作作出服务评价。

(7)配合完成每年电梯年检工作。

6、空调设备维护管理。

(1)配合完成专业维保公司一年不少于2次定期维修保养工作,在巡查中发现问题或受理用户报修项目后应及时与空调的维保单位联系,保证空调的正常使用。

(2)对空调专业维保公司进行的定期维保、维修工作提供的工作联系单及相关服务资料物业服务方需妥善保管。对维修完成后的验收维保、维修并做好记录。

(3)做好节能减排相关工作,严格按委托方有关空调使用规定执行,杜绝浪费。

第10篇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有关安全生产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及公司内部的规程制度等,都是确保安全生产和重要文件资料,企业全员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并由安全科专人负责管理归档。所有的文件资料应登记、编号保存。项目部的文件资料由项目部安全员负责登记、编号保存。

2、安全管理科应做好文件资料的宣传、贯彻执行、收发、归档等工作,并做好收发记录,项目部安全员做好收文记录工作。

3、做好新老规范、文件的交换工作,新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规章制度出台后,旧的应上报封存或销毁,不得再使用。

4、做好规范、文件的外借工作,外借文件按规范登记,写明归还日期,以免影响他人借阅。

5、做好规范、文件的防火、防虫、防灾等的保存工作,以免损坏。

第11篇 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物资管理规范格式怎样的

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的物资管理1.物资管理的任务

①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企业必须做好物资的采购、保管、发放工作,保证按质、按量、按品种规格、按时间,成套齐备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不断地进行。

②促进技术进步。

物资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企业的生产技术部门,改革生产工艺。

③节约物资消耗。

企业要通过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贯彻和检查、督促,配合生产技术部门或其他的物资使用部门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管理以降低物资的消耗,并且要努力消除和减少物资在储运过程中的各种损耗。

④提高物资周转率。

搞好物资管理、提高物资周转率,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少占用流动资金,减少利息支出,降低物资保管的损耗和费用。

⑤降低物资供应费用。

当物资有多种供应来源而且企业有权自由选择时,企业应当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低廉和路途近、交通方便的货源。

⑥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

⑦适应企业发展。

物资管理的上述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应当全面理解和执行,才能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物资管理的内容

①制定合理先进的物资消耗定额。

②确定正常的物资储备定额。

③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④搞好仓库管理和物资节约工作。

⑤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 物资分类

(1)按物资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①主要原材料。

②辅助材料。

③燃料。

④动力。

⑤工具。

(2)按物资本身的自然属性分类。

①金属材料。

②非金属材料。

③机电产品。

(3)按物资的使用范围分类。

①基本建设用料。

②生产产品用料。

③经营维修用料。

④科学研究用料。

⑤技术措施用料。

⑥工艺装备和非标准设备用料。

4. 物资管理的组织形式

(1)职能式组织;

(2)区域式组织;

(3)产品式组织;

(4)内外分工式组织。

企业专门成立物资采购部门,全面负责物资采购和对外业务联系;

而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全部由生产部门统一管理,实行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工作的高度分工。

5.物资消耗定额的作用物资消耗额是指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劳务所必须消耗的物资数量的标准。

(1)物资消耗额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的重要依据。

(2)物资消耗定额是科学地组织物资发放工作的重要基础。

(3)物资消耗定额是控制企业合理使用和节约物资的有力工具。

(4)物资消耗定额是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工人操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6. 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是按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分别制定的,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主要原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单位产品原材料工艺消耗定额=单位产品净重+各种工艺性消耗的总和单位产品材料供应定额=工艺消耗定额__(1+材料供应系数)

(2)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消耗定额的制定可按不同的用途分别加以制定。

7. 物资消耗定额的管理

(1)编制定额文件。

(2)执行。

(3)建立健全物资消耗的原始记录和做好统计工作。

(4)考核。

(5)修订。

8. 物资储备定额的作用

(1)物资储备定额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的主要依据。

(2)物资储备定额是企业监督库存动态,使库存经常保持在合理水平上的必要工具。

(3)物资储备定额是核算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依据。

(4)物资储备定额是确定物资储备面积和储备数量的依据。

9.物资储备定额的组成

(1)经常储备定额

(2)保险储备定额

(3)季节性储备定额10.物资储备定额的制定方法参见第五章(库存控制)的阐述。

11.物资供应计划的任务

(1)确定企业计划期各项任务所需物资,作出部署和安排,搞好企业内的物资供需平衡。

(2)按计划组织进货,根据生产进度和时间要求,按质、按量、按时,齐全地向车间班组发料。

(3)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资资源,减少和杜绝积压浪费,降低费用,加速周转,以提高效益。

12.编制物资供应目录

(1)物资供应目录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和组织物资采购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中设计、工艺等部门正确选用物资的必要参考。

(2)物资供应目录的编制。

(3)物资供应目录的修订。

13.确定物资的需用量(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

(1)主要原材料需用量计算(直接计算法)某种主要原材料需用量=[计划产量+技术上不可避免的废品数]__[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回用废料的数量]

(2)辅助资料需用量的计算(直接计算法)某种辅助材料需用量=(计划产量+废品量)__某种辅助材料的消耗定额没有消耗定额的辅助材料,其需用量可采用间接计算法。

某种辅助材料用量=上年实际消耗量/上年产值(千元)__计划年度产值(千元)__(1-可能降低百分比)

(3)燃料需用量的计算(直接计算法)实际品种的燃料需用量=计划产量__(标准燃料消耗定额/发热量换算系数)发热量换算系数=实际使用燃料发热量/标准燃料发热量

(4)设备维修材料需用量的计算每修理单位材料平均消耗量=修理某类设备用料的全年消耗总量/某类设备的全年修理单位数

14.确定物资存储量期初库存量=编制计划时的实际库存量+期初前的到质量-期初前的耗用量期末储备量=经常储备量+保险储备量

15.编制物资平衡表某种物资的申请量=该种物资的需用量+期末储备量+期初库存量-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

16.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采购管理的各项制度,防止采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发生。

(2)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决策程序。

(3)一般企业主要原材料及其他金额较大物资采购的重大事项,应当由厂长、经理、副厂长、副经理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会议或其他形式实行集体决策。

(4)加强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数量的监督。

(5)企业各级管理者对其审批的物资采购负有审查、监督责任。

(6)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应尽量实行招标采购。

(7)对采购管理全过程建立责任制度。

17.物资采购的内容

(1)分析市场供应状况、寻找物资来源。

(2)分析市场趋势,搜集市场价格、运输费用等有关资料,进行购价和成本分析。

(3)选择购货,与厂家洽谈,签订供货合同,获取所需物资。

(4)组织物资运输,验收入库及贷款结算,办理验收和退货手续。

18.采购管理的一般程序

(1)接受采购要求。

(2)选择供应商。

(3)订货。

(4)订货跟踪。

(5)到货验收。

19.仓库管理的内容

(1)物资的验收入库

①物资数量、品种、规格的验收。

②物资质量验收。

③把好入库三关。

(2)物资的保管。

①摆放科学。

②质量不变。

③账、卡、赁相符。

(3)物资的收发

①由定额供料员签发定额供料凭证。

②严格按照供料凭单供料。

③实行工废、料废、超定额等要求补料的审核制度。

④坚持退库和核销制度。

⑤实行核算、奖励制度。

(4)清仓盘点

①检查物资的账面粮与实存数是否相符。

②检查收发物资是否错误。

③检查各种物资有无超储积压、损坏、变质等情况。

④检查安全和库房设备有无损坏等。

(5)严格管理制度

①安全管理制度。

②岗位责任制度。

20.节约物资的主要途径

(1)改革产品设计,减轻产品物资消耗。

(2)采用先进工艺,减少工艺性物资消耗。

(3)采用新材料和代用材料。

(4)实行集中、套裁等先进的下料方法。

(5)充分挖掘物资潜力,作好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工作。

第12篇 矿井主排水安全技术管理规范

一.设计选型、到货验收及保管

㈠设计选型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及技术政策。选购的设备必须有鉴定证书和生产许可证。

㈡设计选型后必须由分管领导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设计审查后,组织实施。

㈢设备到货后有关部门必须按设备装箱单进行验收。查验设备、辅机、随机配件及技术资料。验收发现缺件、破损、严重锈蚀、资料不全等问题,由采购部门负责解决。

㈣设备技术资料:

1.使用说明书。

2.产品出厂合格证、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3.设备总装图、基础图。

4.易损零部件图。

5.电气控制原理图、安装接线图。

6.控制设备、主电机试验报告。

㈤查验合格的设备应及时安装调试,投入使用。暂时不使用的设备必须入库妥善保管,定期维护保养,防止日晒、雨淋、锈蚀、损坏和丢失,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设备严禁拆套使用。

二.设备及管路的安装、验收

㈠设备及管路安装

1.设备及管路安装前必须对矿建项目依据设计要求进行严格的验收,水泵、电动机、三阀、底盘的配套尺寸和结构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安装质量。

2.工程计划开工前,必须制定安全施工技术措施、安装程序和方法,明确工程质量要求。

⑴施工组织:明确施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员、安全检查员及之间的责任和关系。

⑵安装主要依据:由设计部门和厂家提供的设备装配图、安装图、基础图、平面布置图、原理图等图纸。

⑶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依据《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10-95和随机技术文件,编制水泵及管路安装、防腐质量标准和要求。

⑷设备安装:水泵及管路安装需编制安装程序表及施工方法、安装进度表、安装网络图。

⑸设备的试验、调试和试运行:根据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编制水泵和电气控制设备的试验调试方法,管路耐压试验方法及系统试运行试验方案。

㈡安装验收的图纸及资料

1.设备出厂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

2.装配图和易损件图。

3.设计施工图和基础图。

4.安装竣工图和竣工报告。

5.调试记录及试验报告。

6.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㈢竣工验收

工程安装完毕后,由施工单位按有关标准进行自检验收,合格后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组织质监、设计、设备管理、施工和使用单位等,对该工程进行交接验收。

1.检验工程技术档案、竣工图、隐蔽工程记录、调试报告和设备清单等资料。

2.对工程安装质量通过查阅资料和抽检,进行安装质量评定,对存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填写工程竣工移交报告、移交验收鉴定书、质量认证意见。

3.组织施工和使用单位编制运行实施计划和操作规程,检查运行情况。

三.运行、维护、检修、技术测定及技术改造

主排水系统的工作水泵、备用水泵和工作管路、备用管路必须处于完好状态,能力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第278条规定的要求。建立经济运行管理制度和编制突水状态下排水系统的操作程序及抢险预案。

㈠操作运行

1.针对水泵的设备性能及运行特点,制定操作规程,做到内容全面、程序合理,并同现场实际相符。

2.司机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操作。

3.司机必须熟悉掌握排水系统的结构、性能、技术特征、动作原理,做到会使用、会保养、会排除一般性故障。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4.主排水泵司机应按巡回检查线路图进行巡回检查,每小时巡查一次,每2小时记录一次并记录,内容如下:

⑴各紧固件及防松装置是否齐全有无松动。

⑵各发热部位的温度是否超限(滑动轴承不大于65℃,滚动轴承不大于75℃,电机温度不大于规定温度)。

⑶盘根松紧是否适度(不进气,滴水不成线)。

⑷电动机、水泵有无异状、异响或异震。

⑸压力表、真空表、电流表、电压表指示是否正确。

⑹认真填写水泵运行日志。

⑺闸板阀,逆止阀,环形反路等附件有无漏水、损坏等现象。

5.井筒与泵房之间的斜巷内(安全出口),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存放杂物。

6.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应交替运行,对不运行水泵(或水泵升井大修)的电动机,应每隔10天空转2~3小时,以防潮湿。

㈡.系统维护

1.认真编制设备有关使用维护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

2.主排水系统维修工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3.设备维修必须建立包机制,明确包机制人员的职责。

4.对各种保护装置和安全设施定期进行检查试验,达到灵敏可靠。

5.应针对每台泵及系统的实际情况做好“三化”工作,即维护检查周期制度化、维护内容规律化、维护保养程序工艺化。

6.做好维护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检查项目、时间、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意见。机电区队技术负责人应每月检查签字。

7.检查维护重点

①检查轴承润滑油质是否符合规定,禁止不同牌号的油混杂使用。

②盘根磨损、老化后应及时更换。

③每班一次清除吸水井杂物,每旬检查一次吸水井积淤情况,积泥面距笼头距离应不小于0.5m。定期清挖吸水井积淤,清刷笼头罩。

④检查水泵逆止阀、闸阀、底阀的运行状态,做到不漏水。电动闸阀必须设有限位和过转矩保护装置。

⑤每周检查泵房配水闸门、防水门的密封性。各转动部位及时加注润滑油,开关灵活,防腐良好。

⑥排水管路固定牢固、不漏水,定期防腐,当水垢厚度超过管内径的2.5%时及时清垢,每年雨季前检查一次。

⑦每月检查水仓的淤积情况,及时清挖,经常保持原设计容积3/4。雨季前必须清挖一次,水仓的空仓容积必须经常保持在总容量的50%以上。

⑧每天检查电动机运转是否正常,电动机的碳刷、滑环是否有烧伤、磨损过限和发生火花的现象。

⑼每月检查电动机绕组(指可见部分)和电源引入线(指可见部分)有无松散,碰伤和灼伤等。

⑽每月检查高压启动柜动作机构。

⑾每半年检查高压启动柜断路器的触头灼损情况,动、静触头的接触面积。做三相同期试验。

⑿每季清扫电动机、电气控制设备,保持各部清洁,每年摇测绝缘值一次。

⒀每天对高低水位报警和显示装置检查试验,做到显示正确,报警清晰。

⒁每天检查试验引水装置和备用引水装置,并能在5分钟内启动水泵。

㈢.水泵的检修

水泵的检修要根据实际制定检修的周期图表,确定小、中、大检修内容和周期,并做好检修记录,检修后必须按照《煤矿机电设备检修质量标准》验收。

1.小修内容包括:清洗调整轴承、平衡装置、后轴套、各部螺钉、销和健等。更换填料和润滑油,检查处理漏水、漏气,解体清扫底阀以及吸水管,更换联轴器螺栓、垫圈以及调整间隙。

2.中修内容包括:除小修的内容外,还应检查、清洗、修理或更换轴承、轴套、平衡盘、平衡环,检查修理各阀、串水管。

3.大修内容包括:除中修的内容外,还应将水泵全部解体检查和清洗,更换已磨损超限或腐蚀不能用的零件,必要时应对泵体修理、机座调整和更换泵轴。

㈣.技术测定

1.排水系统每年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在雨季前进行一次安全检测检验。

2.正常运行主排水系统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经济运行测定,吨水百米电耗不大于0.5kwh,排水系统效率不低于50%。

3.新安装和大修后的水泵必须进行安全检测检验。

4.电机的过负荷、短路、欠压保护必须每年进行一次整定试验。

5.绝缘油使用前应做好油质化验,运行中的油每半年进行一次耐压试验。

6.每年雨季前全部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进行一次联合试运转,运转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㈤技术改造

主排水泵房降低原设计排水能力和撤除泵房,必须报集团公司审批备案后,方可组织实施。

四.技术资料管理

健全技术档案,做到一台一档。

1.主排水泵系统资料

⑴排水系统图和技术特征卡片(排水系统图:逆止阀位置、闸阀位置、型式、配水门位置、水仓容积、排水管路壁厚、长度、直径,矿井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水泵、电机主要技术特征)。

⑵排水泵房设备平面布置图和引水设施布置图。

⑶水泵易损零部件图。

⑷供电系统图和控制原理图。

⑸水泵使用说明书。

⑹设备更换记录和检修记录。

⑺检测检验机构出具的技术测定分析报告(有效期一年)。

⑻联合试运转报告(有效期一年)。

⑼各种仪表校验记录(a级六个月一次,b级一年一次,c级使用前一次)。

⑽电气试验和整定记录、安全保护计算整定校验记录(有效期一年)。

⑾重大及以上机电事故分析报告。

⑿经济运行资料。

2.建立制度,现场张挂。

⑴要害场所管理制度。

⑵岗位责任制度和包机制度。

⑶交接班制度。

⑷领导干部上岗查岗制度。

⑸操作规程。

⑹设备定期检修制度。

⑺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⑻主排水系统经济运行管理制度。

⑼突水状态下主排水系统操作程序和抢险预案。

3.存放记录

⑴要害场所登记簿。

⑵运转日志、巡回检查记录。

⑶设备检修记录。

⑷水泵大修及更新记录

⑸防水门、水仓和配水闸门检查记录。

⑹主排水泵事故记录。

4.张挂图纸

⑴矿井排水系统图。

⑵供电系统图。

⑶巡回检查图。

⑷主排水泵、电动机技术特征卡。

第13篇 学校行政办公楼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技术服务规范

学校行政办公楼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技术服务:

(一)服务内容:

物业服务范围内的基本水电设备、暖通空调、、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网络系统、燃气设施、通讯设施、公共即热式开水炉、教室多媒体设施设备、高压变电所、物业服务方做好日常检查管理,保证运行正常,发现异常情况通知维保单位进行检修处理。

(二)技术服务(设施设备管理)的具体标准:

总体标准:保证设施设备完好,正常运转。

1、水电设备房内要保持整洁,设备房钥匙由服务方专人保管,给水设施设备、蓄水池盖板应保持完好并加锁,溢流管口必须安装金属防护网并完好。

2、保持楼面落水管落水口等正常完好。每月清扫1次以上排水明沟;每2个月对地下管井清理1次,每季度对地下管井疏通1次,做好相关记录,保证通道清洁,排水畅通。

3、熟悉大楼主要水电表、井、阀、管道等的位置、走向、型号、功率、数量等相关参数,并做好统计和相关记录。

4、空调设备维护管理。

(1)配合完成专业维保公司一年不少于2次定期维修保养工作,在巡查中发现问题或受理用户报修项目后应及时与空调的维保单位联系,保证空调的正常使用。

(2)对空调专业维保公司进行的定期维保、维修工作提供的工作联系单及相关服务资料物业方需妥善保管。对维修完成后的验收维保、维修并做好记录。

(3)做好节能减排相关工作,严格按委托方有关空调使用规定执行,杜绝浪费。

第14篇 生产技术部副部长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规范

单      位

生产技术部

岗位名称

副部长(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编      号

任务描述

维护全矿计算机、小灵通通讯网络系统

责任范围

组织维护全矿计算机、小灵通通讯网络系统,履行自己职责,协助机电动力部部长工作。

岗位标准

岗位技能

1.掌握计算机使用,熟悉设备管理、井下设备防爆标准、完好标准等知识,具备计算机维护、通信系统维护,自动化远控系统等知识。

2.具有组织管理的能力,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服务能力和社交能力。

工作内容与要求

1.认真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矿山企业管理的技术法令、法规和标准。

2.协助部长搞好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控制通讯、数据传输与备份安全保密等工作。

3.负责组织、编制、参与审定本矿机电年度大修计划、设备更新计划、安全技术措施及节假日机电检修。

4.抓好全矿计算机及局域网的管理和正常运行工作。

5.组织开展机电技术交流活动,组织制定设备和材料的年、季、月度计划。

6.负责定期更新矿井的通讯(信)、数据传输系统、安全监测系统、工业控制等系统图。

7.分管生产系统中凡涉及到各种关于通讯(信)、数据传输系统、安全监测系统、工业控制系统有关的设备安装、调试、移交工作。

8.负责分管区域的机电质量达标指导、检查、评比工作。

第15篇 掘进技术管理规范

第一节 巷道开门

第1条 巷道开门严格按设计施工。开拓、准备巷道开门由分管副总或技术科长组织技术、测量及工区技术人员现场定位挂线;其它巷道开门由分管副总或技术科长指派有关技术人员定位挂线。工区技术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开门措施,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第2条 巷道开门前,要先对开门地点附近巷道进行加固。

第二节 临时支护

第3条 所有掘进工作面都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使用临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凡不按作业规程规定使用临时支护的掘进工作面,一律不准作业。

第4条 临时支护形式

1、锚喷支护采用初喷作临时支护。爆破后摘掉迎头危岩悬矸立即进行初喷,喷层厚度不小于30mm。在松软的煤、岩层中或过地质破碎带掘进巷道时,初喷后必须使用吊环式前探梁作临时支护。极其破碎时,在巷道爆破前先打超前锚杆作辅助临时支护。

2、煤巷锚杆支护应采用吊环式前探梁或单体液压支柱配木梁作临时支护和机载支护。

3、金属棚支护使用铰接式前探梁或吊梁式前探梁作临时支护。

4、砌碹支护以锚喷(或锚杆)作临时支护。

第5条 前探梁使用π型钢、9#及以上工字钢或3寸及以上钢管制作,长度不小于3.2米;吊环、吊梁器的强度要与前探梁的强度相匹配。

第6条 使用吊环式前探梁,上吊环的锚杆必须留有40~80mm的丝扣,以保证吊环的牢固。使用铰接式前探梁时铰接顶梁要与棚距相匹配。铰接顶梁不少于10架,做到交替使用、每梁必铰。

第7条 巷道净宽3.2米以下的使用2组前探梁,大于3.2米的使用4组,前探梁间距一般为0.8—1.2米。前探梁到迎头的端面距不得大于0.3米。前探梁上使用专用方木,超前支护距两帮端面距不超过0.3米。特殊情况下前探梁间距超出规定时,需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并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第三节 交岔点支护

第8条 开拓、准备巷道的交岔点一般采用锚、网、喷支护或平顶锚网带支护加锚索加固。回采巷道的的交岔点一般采用锚、网、带、索支护。具体支护方式要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第9条 金属棚支护的交岔点抬棚必须成对使用。抬棚及插梁必须是专门制作,符合设计要求。插梁与抬棚必须有可靠的连接固定与防滑装置。所施工的抬棚棚腿要和相邻棚腿联锁牢固,抬棚腿要浇注混凝土生根固定。混凝土生根规格为:牛鼻子一侧长×宽×高不小于600×600×800mm,另一侧不小于500×500×500mm。生根时必须见硬底,并有不低于300mm的柱窝。

10条 轨道巷(或运输巷)与贯眼形成的交岔点,其支护形式要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轨道巷(或运输巷)采用锚杆或锚网带索支护时,其交岔点应采用锚网带索适当加密支护。

第11条 其它支护巷道的交岔点支护形式要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第四节 巷道贯通、预透

第12条 巷道贯通要实行预透通知单制度。掘进巷道贯通前,综合机械化掘进巷道在相距50米前、其他巷道在相距20米(冲击地压煤层巷道在相距30米)前,测量部门下达预透通知单。按通知单要求停止其中一个工作面掘进。

第13条 巷道贯通必须编制预透安全技术措施,防止透水、有害气体超限、通风系统混乱、放炮着火、崩坏设备、贯通伤人及冒顶等事故发生。

第14条 重要贯通工程必须编制贯通设计。贯通前由测量部门校核导线,确保贯通质量;贯通后要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第15条 巷道贯通工作由分管矿长指派专人重点盯靠现场,确保安全。

第五节 锚杆支护

第16条 锚杆支护形式、支护材料、支护参数等选择要严格执行《锚杆支护技术管理规范》。

第六节 架棚支护

第17条 架棚时支架间应设牢固的撑木或拉杆,支架构件要齐全,穿顶背帮要牢固,不得空顶空帮;可缩性金属支架应使用金属拉杆,并用机械或力矩扳手拧紧卡缆;软底时棚腿必须穿鞋;底鼓严重必须下底梁。穿顶背帮材料的规格、材质符合设计要求。

第七节 砌碹支护

第18条 砌筑材料规格、配比、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砌碹支护碹体与顶帮之间必须用不燃物充满填实;巷道冒顶空顶部分,可用支护材料接顶,但在碹拱上部必须充填不燃物垫层,其厚度不得小于0.5米。

第八节 综掘

第19条 使用掘进机作业时,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公司掘进技术管理规范及综掘技术管理规范。掘进机的操作必须做到:

1、掘进机必须装有只准以专用工具开、闭的电气控制回路开关,专用工具必须由专职司机保管。司机离开操作台时,必须断开掘进机上的电源开关。

2、在掘进机非操作侧,必须装有能紧急停止运转的按钮。掘进机必须装有前照明灯和尾灯。

3、开动掘进机前,必须发出警报。只有在铲板前方和截割臂附近无人时,方可开动掘进机。

4、掘进作业时,应使用符合规定的内外喷雾装置或使用外喷雾装置和除尘器。

5、司机离开操作操作台时,必须断开掘进机上的电源开关。 掘进机停止工作和检修以及交班时,必须将掘进机切割头落地,并断开掘进机上的电源开关和磁力起动器的隔离开关。

6、检修掘进机时,严禁其他人员在截割臂和转载桥下方停留或作业。

第九节 巷道工程质量管理

第20条 巷道掘进必须实行光面爆破。

1、掘进作业规程、现场施工图牌板必须有光面爆破设计,施工工人必须按光面爆破设计施工,并严格按光面爆破验收。

2、采用锚杆支护时,服务年限超过5年的开拓准备巷道应使用螺纹钢等强锚杆支护。

第21条 建立、健全巷道工程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工程的内在质量,实行工序管理,关键工序严格把关,确保巷道在服务年限安全使用。

技术管理规范15篇

单    位生产技术部岗位名称副部长(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编    号任务描述维护全矿计算机、小灵通通讯网络系统责任范围组织维护全矿计算机、小灵通通讯网络系统,履行自己职责,协助机电动力部部长工作。岗位标准岗位技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技术信息

  • 技术标准管理规范5篇
  • 技术标准管理规范5篇99人关注

    一.放置为美化环境,一般在物业的前庭、中庭、电梯间、走廊、边角位及卫生间等处,放置盆栽盆景。不同的花木,所需的水分、空气、光照、温度等也不同,因此,不同地方要选 ...[更多]

  • 工程技术管理规范3篇
  • 工程技术管理规范3篇98人关注

    1.1认真学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学习矿井安全规程技术业务知识。1.2根据生产需要及时设计好井下需要施工巷道的设计。1.3设计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 ...[更多]

  • 技术服务管理规范4篇
  • 技术服务管理规范4篇94人关注

    学校行政办公楼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技术服务:(一)服务内容:物业服务范围内的基本水电设备、暖通空调、、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网络系统、燃气设施、通讯设施、公共 ...[更多]

  • 采煤工作面技术管理规范【16篇】
  • 采煤工作面技术管理规范【16篇】91人关注

    一、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现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条件、机械电气设备配备和劳动力条件编制的技术性文件,是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的依据。(一)采煤 ...[更多]

  • 安全技术管理规范15篇
  • 安全技术管理规范15篇90人关注

    一、总则为了规范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安检机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安检机构检验技术水平,促进安检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 ...[更多]

  • 爆炸安全技术管理规范【16篇】
  • 爆炸安全技术管理规范【16篇】89人关注

    第一章绪论1、什么叫安全科学:安全科学是研究失误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解释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以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 ...[更多]

  • 技术员管理规范5篇
  • 技术员管理规范5篇58人关注

    1.1对本单位安全工作负技术责任。1.2协助区(队)长抓好本单位的工程质量和达标工作。1.3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和技术政策。1.4负责本 ...[更多]

  • 生产技术管理规范4篇
  • 生产技术管理规范4篇53人关注

    单    位生产技术部岗位名称副部长(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编    号任务描述维护全矿计算机、小灵通通讯网络系统责任范围组织维护全矿计算机、小灵通通讯网络系 ...[更多]

相关专题

管理规范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