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操作规程 > 技术规程

地质技术规程5篇

更新时间:2024-05-15 查看人数:28

地质技术规程

内容

一、地质勘查与分析

1.1 地质调查 在项目开始阶段,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矿产资源分布等,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2 地质样品采集 采集代表性地质样品,如岩石、土壤、水样等,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获取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关键信息。

1.3 地质图绘制 基于调查结果,制作地质图,明确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矿化带等关键要素,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二、钻探与采样

2.1 钻孔设计 根据地质情况,设计合理的钻孔布局,确保覆盖目标区域,并考虑钻孔深度、角度等因素。

2.2 钻探作业 执行钻探作业时,需遵守安全规程,确保人员安全,并定期检查钻孔质量,防止偏斜和破损。

2.3 样品处理 采集的钻孔样品应立即编号、记录,送至实验室进行化验,以便分析矿物含量和分布。

三、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

3.1 地球物理方法 利用地震、电法、磁法等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下结构和矿体位置,提供间接地质信息。

3.2 地球化学勘查 通过测量地表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揭示地质环境和矿化信息,辅助地质解释。

四、地质建模与资源估算

4.1 数据整合 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整合,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反映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和连续性。

4.2 资源估算 基于地质模型,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矿产资源估算,提供开发决策依据。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1 环境影响评估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并实施环保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2 可持续开发 倡导绿色勘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地质勘查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六、报告编写与审批

6.1 报告编制 根据勘查成果,编制详实、准确的地质报告,包括勘查方法、过程、结果及建议。

6.2 报告审查 报告需经过专业评审,确保其科学性、合规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标准

1. 执行国家和行业的地质勘查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如《地质勘查规范》、《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等。

2. 采用国际公认的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如美国地质学会(agu)或国际地质科学联盟(iugs)的指南。

3. 遵守企业内部的地质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勘查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 在环境保护方面,遵循《环境保护法》和《矿山环境保护条例》,确保地质勘查活动的环境友好性。

5. 地质报告的编制和审查应遵循专业准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满足审批要求。

地质技术规程范文

第1篇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第一章 平整

第一节、采空区安全处理措施

1、采空区作业

(1)采空区探测

采空区的探测以物探手段为主,以钻探为辅并作为物探的验证。为了节省投资,采空区钻探探测可利用爆破钻机。采空区内可能遗留炸药、雷管等,采取有效的探测和安全作业措施。

(2)标志

将图纸及探测成果反映的井下全部巷道及采空区的位置、范围重新编绘在治理各片区工程平面图上,并进行现场测量标定,设置警示牌。

(3)穿孔

考虑物探结果的误差等因素,采用钻探法确定爆破范围。从采空区内开始打爆破钻孔,只要钻杆穿透到采空区,就一直向外布孔,直到完全不出现透孔为止,以保证采空区在爆破范围之内。

(4)采空区爆破不是松动或标准爆破,而属于加强抛掷爆破,以保证爆破后岩石破碎粒度适当并充实充满采空区空间,不能出现需二次破碎的大块,否则充填不实。因此,采空区爆破的炸药单耗要大于正常台阶爆破。

(5)采空区爆破前co/ch4测试。

应制订专门的采空区爆破作业规程,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在井巷、采空区爆破作业前应对炮孔的co/ch4含量进行检测,如果co/ch4超标,应采取向孔内进行通风的措施,直至降到co/ch4规定值之下。

(6)剥挖

由挖掘机站立在旧巷及采空区暴露端头的一侧进行挖掘。

(7)运输

将原有井下全部巷道及采空区的位置、范围反映在治理各片区工程平面图上,进行井上下严格对照,并在现场进行测量标定,设置警示牌示警;

在上部10m以内进行剥离作业时,采、运及辅助设备不得横垮旧巷及采空区,必须由挖掘机站立在旧巷及采空区暴露端头的另一侧进行挖掘,使旧巷及采空区顶板冒落充实后,挖掘机及其它设备才可横垮旧巷和采空区进行作业。

在旧巷及采空区上部覆盖层厚度超过10m进行剥离作业时,可以横跨旧巷和采空区作业,但要随时观察。为了确认采空区具体位置,可用钻机对整幅采掘带先进行穿孔前探,对危险地段提前爆破处理,促使采空区彻底塌陷,然后采装设备再进入现场作业。

(8)各治理片区应设立采空区作业的专门管理机构,对采空区作业进行专门管理,采空区作业必须实行特殊作业专项负责制,确定专项作业负责人。

(9)管理机构要对生产作业情况经常进行核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制定突发事故的抢险救援预案。

(10)制定具体的采空区生产作业规程,对具体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作业人员对面临的现实危险有足够的认识,能够严格按作业规程进行生产,对异常情况有思想准备;

(11)生产中如发现情况异常,应及时撤出人员和设备,采取相应措施。

2、高温孔爆破

爆破装药前要测试爆孔温度,如温度高,按高温孔爆破的安全技术规程处理。

第二节、火区作业

1、本区如有火区,特制定如下措施。

(1)挖掘机在火区作业时,首先检查工作面的温度、有无明火,严禁将明火装在汽车上。

(2)如果火区工作面有明火或工作面温度超过40℃时,挖掘机应停止作业、洒水降温,待无明火和温度降到40℃以下,方可作业。

(3)汽车在火区作业时,应注意路面和装车地点的温度,超过40℃时应洒水降温。

(4)汽车在火区作业时,司机应精神高度集中,经常观察火区情况,不准将车停在水煤气涌出处和明火高温区上,防止中毒和车体着火。

(5)严禁漏油的挖掘机、汽车、推土机在火区工作面上作业。

(6)火区作业,挖掘机、汽车、推土机每台设备必须按照消防要求配备消防器材。

(7)挖掘前,必须用束流或喷雾状态的水将灼热体、燃烧体预先冷却,揭露区必须用水彻底扑灭余火。

(8)挖掘作业由火区边缘向火源中心进行,边降温边挖掘。

(9)挖掘出来的灼热体、燃烧体残渣,应排放到煤系地层以外。

(10)挖掘区内不得留有灼热体、燃烧体残渣。

2、、发火区治理方法和防灭火措施应由有关单位编制安全技术规程。

第三节.平整区的作业

一、挖装

1、分层厚度10米。挖机一次挖深约3米多,3-4次挖深并段形成10米台阶,作为一个分层。挖掘时要帮齐底平、不留伞檐,工作面要整洁。

2、挖装安全距离

挖掘机站立在采掘带中部即可完成采装作业,其挖掘及回转作业时,尾部至台阶坡面的安全距离不小于1米,可保证挖装作业的安全。

3、最小工作平盘宽度

工作平盘最小宽度组成要素包括采掘带宽度、卡车运输道路宽度、台阶坡底线与运输道路间的安全宽度以及运输道路外侧至台阶坡顶线间的安全土堤等占用宽度。平整区工作平盘最小宽度确定为45m。

4、工作线长工度

汽车运输时,单斗挖掘机的工作线长度不宜小于300m。

二、大型设备沉陷的可能性及技术安全措施

治理区局部土岩较软,尤其是地表第四系黄土,在雨季瞬间含水率较高,采掘及运输的大型设备有发生沉陷的可能,提出如下防治沉陷措施:

1、加强对地面防排水工程的管理,避免雨水流入治理范围内,同时对治理片区本身汇集的雨水采取及时排放的方法,降低岩及黄土层的含水率。

2、在进入雨季前,采取相应生产管理协调措施,将大型采掘及运输设备调离易发生沉陷区域;如遇特殊情况,在采掘设备进入工作面前对沉降量超过100mm/m的地段,应预先采取以推土机压实的措施,并在设备作业过程中注意实时观察地面情况。

三、冬季作业防寒和防冻技术措施

1、松动措施:对于冬季地表的第四系黄土层应预先用推土机进行犁松处理,以降低冻结后剥离物的强度。

2、怠速措施:在寒冷季节作业时,自卸卡车如短时间待荷可采取发动机不熄火的怠速工作方式;如长时间停止作业,检修、处理故障等,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

3、专用工具措施:液压挖掘机和自卸卡车,在冬季作业时需要经常的对挖掘机勺斗和卡车厢斗进行清理,为完成此项工作,需配置专用工具。

4、特殊劳保措施

对在严寒条件下作业的工作人员,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如单斗挖掘机、自卸卡车、推土机等操作室均需安装防寒保温设备,无固定作业点的工作人员设置活动保温房等。

四、挖掘设备安全作业措施

为了保证挖掘设备安全作业采取如下措施:

1、在治理过程中各片区应加强生产技术管理,严格按开采程序作业。

2、操作设备的机组人员必须事先进行严格培训,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使用设备。

3、在治理过程中严格按设计参数和工作平盘规格进行作业。在挖装过程中如果发现台阶崩落危及挖掘机安全时,挖掘机应停止挖装,并退到安全地点,待检查处理后,方可重新挖装。

最小工作平盘宽度必须保证采掘和运输设备能安全作业,并能正常布置供电线路、电缆、排水沟等设施。

4、挖掘机装车必须待卡车开到正常装车位置停稳后方可装车。不允许挖掘机勺斗从卡车驾驶室上方越过。挖掘机工作半径范围内严禁站人;设备作业时未经特殊许可严禁人员上下。

5、现在的设备比较先进,一般都设有自身的安全监测系统,一旦发现安全监测系统故障,设备必须停止作业。必须保证设备安全监测系统的完好。

6、设备调动,尤其是挖掘机升降段行走时,必须对行走路线的技术条件进行预先检查,并有专人指挥,主要机械部件应保持正确位置,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7、在液压挖掘机、进入作业区域之前,作业平盘预先整平压实,作业平盘横向和纵向坡度均<5%。严格控制大型设备作业中心线至坡顶或坡底距离。

8、挖掘设备功率大、内部电路、油路布设复杂,因此,应经常检查可能发生的管路漏油、电路短路等现象。随机必须配备灭火器。

9、挖掘作业必须按设计进行,坡底线不得超挖;临近到界台阶时,应采用控制爆破,不得超钻并采取减震措施,严禁采用硐室爆破。

10、治理过程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液压挖掘机、穿孔机、自卸卡车及推土机等,在作业中的相互配合要求非常严格,且移动频繁,必须严格遵守各自的操作规程,以避免相互砸、擦、刮、碰及撒料等危害发生。

五、接近最终帮最下部时作业安全措施

接近端帮下部时挖掘作业最具有危险的时期,需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在治理中必须加强到界边坡的管理、维护,随时观测边坡情况;加强边坡巡视,发现有台阶崩落或滑动迹象时,及时清除边坡不稳定因素。

2、在雨季前做好各个平盘排水沟,保证雨水及时彻底排出,确保边坡整体稳定。

3、采掘场底部的挖空后,应及时安排进行内排,保证采空区及时得到回填,以确保边坡的整体稳定。

4、液压挖掘机靠近边帮底部作业时,应设有监测人员,如发现危险发出警报,确保设备及人员及时撤出。

5、临近端帮事先采取预裂爆破措施,保证边坡完整性,提高端帮的边坡稳定性。

六、平整区深部设备防淹措施

治理设备如液压挖掘机、自卸卡车、推土机、穿孔机等多为重型、移动缓慢的设备,雨季在平整区深部作业的设备应采取以下防淹措施:

1、确保平整区深部有足够容量的积水坑,防暴雨泵数量足够且运转正常,确保随时可启用。

2、现场管理人员对每天的天气预报情况清楚,确保设备有随时撤离的道路,停放位置,在突发暴雨时应能及时将设备调离危险作业区域。

3、雨天无法作业时,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机。如需操作人员离机,首先应将设备停放在不被水淹的较高处、并远离台阶坡底。

4、雨季来临时,安全人员应对平整区周边进行检查,对地表汇水可能涌入平整作业面的地段进行堵截,以防平整区底部的积水水位突然上升。

七、采场深部有害气体的防治及监测

在治理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浮尘,尤其是随着治理深度的增加,坑内会处于逆温和环流状态,坑内粉尘浓度较大,空气稀薄,坑底部会积聚有害气体,导致坑底大气质量极差。为此将采用以下措施来防治采场深部的有毒有害气体的的产生。

1、采场内的工作面及运输道路要经常洒水,减少灰尘的产生。

2、安装有害气体监测设备,做到实时监测。

八、暴风雪天作业安全措施

本区气候属黄土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炎,年温差较大。最低气温-20.3℃,最高气温37.5℃。

各片区要建立健全暴风雪天气气候事件的相关应急预案,落实应对暴风雪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队伍、设备和物资,以及通信、交通、电力供应等应急保障设施。认真做好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测预报、警报的及时发布,

在实际中要加强对从业人员防御暴风雪灾害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认真落实预案的学习、贯彻和演练工作,落实基层单位防范应对暴风雪的应急准备情况,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遇到暴风雪天气时,要立即停止作业,撤离工作现场人员,按不同设备的具体停机要求,关闭运行的机械设备、电气,加强从业人员应对暴风雪天气的个人防护,确保安全。

造田区

一、造田区参数

1、分层台阶高度15米;

2、最终稳定边坡角不大于22度;

3、台阶坡面角为自然安息角35-37度;

4、大块滚动距离10米;

5、安全平台宽度

6、造田区最下一个台阶坡底线与挖掘台阶坡底线最小距离不小于50米;

7、造田区至重要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应满足大于排弃总高度1.5倍的要求;

8、造田区最下一个台阶坡底线距淤地坝不小于50米;

二、造田区周围防洪和排水设施

1、在造田区下游修筑淤地坝或一定宽度的保安条带;

2、在造田区修盲沟;

3、造田区将原有地面冲沟填平,为减少地面汇水渗入和冲刷对其稳定造成影响,在造田区修截洪沟和两侧设置地面排水沟拦截地面汇水,排水沟底宽1m,边坡系数1,设计水深0.5m;

4、在平整回填区修截洪沟或防洪提,回填部分修排水系统。

三、卡车运输造田工作面安全防护措施

1、造田排土时应严格按排弃参数作业,排弃总高度及台阶高度均不得大于设计所确定的高度要求,总排弃帮坡角不得超过最终稳定帮坡角22°,以保证造田区的稳定和设备作业安全。

2、卡车重大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卸车之前倒车速度过快、过猛以及倒车方向不准,为此对司机必须坚持长期教育,牢固树立安全观念,必须熟练掌握慢速倒车技术(垂直工作面倒车)。

3、卡车重大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二是制动失灵,因此司机必须熟练掌握制动技术,在自卸位置要停准、停稳;并及时排除机械电气故障,设备要始终保持完好状态。

4、卡车重大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三是工作面没有安全车挡或安全车挡不合格。卸载区排弃台阶坡顶边缘用推土机堆筑安全车挡,其高度不小于轮胎直径的2/5倍(约1m)。

5、卡车重大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四是工作面没有照明或亮度不够, 司机视觉不清,造成倒车方向不准、停不准、停不稳、甚至翻车,为此,必须设置照明。

6、造田作业面内行车通路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远离台阶坡底10m,以免发生上部台阶排弃物中大块滚落砸车事故。

7、造田顶部应有一定坡度,以防造田区内积水渗入排土场,从而降低物料强度导致排土场滑坡。

8、确保造田区基底排水顺畅,减少造田区底部积水,保证造田区整体稳定。

9、保持工作面应有不小于3%的反向坡,一为沉降留有系数,二为防止存水,三为倒车停车方便和安全,以保证卡车卸载安全。

10、卸土时,汽车应垂直排土工作线,严禁高速倒车、冲撞安全墙。

11、推土机或装载机平行排土台阶,靠近甚至骑在台阶边沿推土,容易失误造成外侧履带悬空掉至坡顶线以下斜坡上,推土机或装载机侧向倾斜,失稳,翻滚,落下台阶。因此,推土时,严禁推土机或装载机沿平行坡顶线方向推土。

12、在排土工作面要保持经常洒水,防治粉尘飞扬,污染周围环境。

13、排土时需将不同岩性及不同湿度的物料进行混合排弃,较硬剥离物尽量排在下部,较软剥离物排在上部,以保证整个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设备安全。

14、加强造田区的生产管理,不同规格卡车分区作业,避免设备碰撞或擦刮设备。

第三章运输

一、运输道路技术参数

1、设计最大行车速度35km/h;

2、最小平面曲线半径25m;

3、最大纵坡8%;

4、路面宽度12m;

5、路基宽度15m;

6、路面结构采用泥结碎石,厚度25cm。

二、道路安全防护措施

1、道路的填方路堤段及道路曲线外侧设置挡车墙(土堤),高度不小于汽车轮胎直径的2/5~3/5,底部宽度不小于3m。在汽车排土台阶的边缘设置防滑堆,其高度不低于轮胎直径的2/5。

2、、道路两侧根据实际情况设有排水沟。

3、在道路急转弯处以及大坡度地段设警告、禁令、指示标志;在道路交叉口设指路标志并值守人员。

4、在平整区、造田区设照明设施,保证夜间行车与作业安全。在道路边缘设置夜间反光标志;

5、道路的维修养护

道路应经常维修和定期养护,并洒水降尘。

6、运行车辆间隔

运行车辆间隔安全距离不应小于50m;停车时车与车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3m

第四章边坡管理与监测

一、平整区边坡技术参数

台阶高度10米

台阶坡面角黄土岩石

安全平台宽度

运输平台宽度

最终帮坡角度

二、造田区边坡技术参数

分层台阶高度15米

台阶坡面角为自然安息角35-37度

安全平台宽度

最终稳定帮坡角小于22度

造田区排弃高度不大于90米,平整区排弃高度不大于150米

三、安全措施

1、严格按照边坡设计参数施工作业。

2、严禁挖边坡各台阶坡底。

3、靠近最终边坡爆破作业时,应采取控制爆破和防震措施。

4、平整区、平整回填区和造田区周边修筑完整的防排水系统,修筑边坡各水平的排水沟,并经常检查维护。

5、及时清理边坡平台上的堆积物。

6、治理过程中关注隐伏的地质构造如断层,如发现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7、在造田区未建立之前,造田区周边的排水系统必须尽早建成;

8、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有影响,要进行疏干排放。

9、造田区基底和平整回填区基底做必要的处理。基底应尽量排弃块大的、坚硬的、遇水不易软化的岩石,并保持其连续性。

10、对边坡进行动态监测,并做监测记录。

四、边坡监测

1、选择符合实际的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

2、监测制度

1)、最终边界线200m范围内,应建立地表位移和地下位移永久监测线,其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监测周期根据地表位移和地下位移的情况确定,每年不得少于4次,每年应提交监测报告。

2)、到界边坡上,应建立永久观测线,其间距一般应为200m~400m,观测点间距应为30m~50m,观测周期应根据地表位移和地下位移的情况确定。在降雨期间、春季解冻或当位移速度加快时,应增加观测次数,并及时提交观测报告。

3)、对出现地表和地下位移或地质构造复杂、稳定性较差的重要边坡,应建立地表和地下位移的监测系统,地表和地下观测线数量,应根据地表和地下位移的走向长度确定,但不应少于2条,每条线上不应少于3个观测点。

第五章 防排水及地下水位控制

第一节 平整区排水

一、设计各治理片区的汇水量、排水量和排水设备及材料。

二、平整区排水安全措施

1、因暴雨期间坑底积水量较大且排除时间较长,所以每年雨季前应做好生产设备及人员的防护工作。雨季前,按设计要求超前开挖集水坑并安装暴雨排水泵及排水管路。集水坑边坡坡度应放缓,可采用1:1的边坡坡度,靠近排水管路一侧的边坡可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在集水坑内安装潜水电泵时应设水泵支架。为保障人员、车辆安全,集水坑周边应设置围栏格栅等安全措施,并设置具有一定高度的安全警示标志。

2、雨季主要挖、运、排设备应尽量避免在露天采场底部低洼处作业,大型设备附近应备有适量露天剥离物,用于修筑临时防水围堰,保证坑底积水不淹没采掘设备主电机。

3、潜水电泵、排水管路应保证正常运行并留有充足的备用量。雨季前及每次洪水过后需及时检修潜水电泵、排水管路等排水设备,保障排水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

4、各片区应编制防治水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应涵盖坑底排水、地面防排水及地下水控制的各个环节。在实际生产建设中要认真落实预案的学习、贯彻和演练工作,确实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节地面防排水

一、设计各治理片区地面防排水系统图。

二、地面防排水安全措施

1、建立防洪设施巡查制度,经常对排水沟、防洪堤坝及排水设施进行检查。清理水沟淤积物保证水流畅通,堤坝有裂缝或下沉,必须立即抢修加固、确保拦截有效。

2、汛期前防洪堤需要的土砂石料等物资及时准备充足,防洪抢险的人员、设施、车辆等要落到实处。

3、随着治理工程逐步推进,造田区面积逐渐扩大,由于造田区和平整回填区为人工塑造地貌,因此在排弃时可以有意识的改造区域地貌,形成倾向场外的反坡,防止平整区汇水流入采掘场,雨季前,应在靠近采掘场一侧的平整回填区最上面的平盘上修筑防洪围堤,严防平整回填区最上面平盘的汇水流入采掘场。

4、建立防治水组织机构,编制防治水应急救援预案,内容须具有针对性,措施具体、可靠。在实际生产建设中要认真落实预案的学习、贯彻和演练工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第三节 地下水控制

一、含水层水

太原组灰岩裂隙含水层组中出露的地下水,采用平行疏干方式,即采用平盘集水沟、集水坑,设排砂潜水泵将水逐步引至采掘场坑底,由坑底采掘场排水泵站一并排除。

二、采空区积水

随着治理工程的发展,后期将揭露采空区,200m,宽度25m,深度2m,利用暴雨及正常潜水电泵将其排出采掘场以外。此项工程由各治理片区安全管理人员监督实施,事先做好工程实施计划,以保证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三、地下水控制安全措施

1、加强建立疏排水设备检查制度,确保疏干排水设备正常运转,备用设备也必须保证完好,严禁设备带病运转。

2、平盘集水沟、集水坑必须经常清淤,保证集水沟水流畅通,防止倒灌或漫流。潜水电泵应保证正常运行并留有充足的备用量。雨季前及每次洪水过后需及时检修潜水电泵,确保排水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平整区分布有小窑采空区,达产时采掘场虽然未发现与采空区接触,但生产过程中应做好采空区探查工作,如果存在老窑积水,可采用提前开挖截水沟或采用降水孔疏干方法,利用排水设备排除老窑积水,保证安全生产。

第2篇 质量检查地质采样工安全技术规程

1、必须遵守矿山一般安全规程。

2、工作前,必须检查使用的设备、工具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3、进入采场时,必须注意公路及铁路上来往的车辆,禁止沿崖根或掌子面边缘1.5米以内行走,必须避开放炮时间,上下爆堆、掌子面、高道时必须选择平坦缓坡无冰雪的地点,错开攀登,禁止越级跳上跳下。

4、工作人员夜间进入采场或倒装台时,必须佩带好照明灯具。

5、上运矿斗车取样时,必须与破碎调度取得联系,得到许可后,待机车停稳方可上车,禁止飞上飞下。

6、上下车时,必须注意观察邻道上机车来往情况,注意躲避。

7、取样时,必须站稳扶牢,禁止站在车厢板上取样,禁止从车门两侧上下,禁止到进入破碎翻车厂房的车辆上取样。

8、破碎矿样时,必须检查破碎机各部是否正常,安全装置是否齐全可靠,螺丝紧固有无松动,控制开关灵敏可靠。

第3篇 煤矿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适用范围

第1条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本矿井的水文地质观测工。

二、上岗条件

第2条  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第3条  必须熟悉《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中的有关技术规定。

第4条  必须经过煤矿安全知识培训,掌握一定的防灾和避灾知识。

三、安全规定

第5条  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第6条  必须掌握矿井水文地质的观测、分析方法,以及仪器、仪表的定期检校、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第7条  提交的各类成果资料必须经技术主管或分管科长把关审核。水文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水文地质资料真实可靠。

第8条  严禁在水文地质观测、计算、资料编录、总结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第9条  发现重大水害隐患,必须及时汇批,紧急情况应直接向矿凋度室或矿有关领导报告,并做好记录。

第10条  对小煤矿、老窑、老空积水区的观测,必须有两人以上,严禁单人进行观测。严禁擅自进人通风不良或空顶区域内观测水情。

四、操作规定

第11条  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观测项目及有关规定,确定观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第12条  必须备齐观测工具、专用记录簿,并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现场记录应用铅笔填写,以防水浸后造成记录模糊不清。

第13条  检查地面观测孔,其中的淤积物必须低于观测层底面,导水应畅通,否则要注意用水冲洗或用液体二氧化碳冲洗。

第14条  检校观测水位、水压、水量的仪表器具,使之符合精度及安装要求。

第15条  备齐原始记录表。

第16条  固定观测人员,检查排水设备能力和放水路线。

第17条  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需要进行观测。地面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 的要求。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包括水文气象及地面水文地质点的观测。

第18条  对地面气象观测的要求

1.凡距离气象台(站)较远的矿井,应在设立的气象观测站内进行观测;距离气象台(站)较近的矿井,应在设立的雨量观测站内进行观测。

2.矿井气象观测项目与气象调查内容相同。观测降水量常用的仪器为自记雨量计。自记雨量计需经常调整自计钟,换白记纸,添加墨水,并应经常观测仪器运转情况。

3.观测降雨量记至0.1mm,不足0.05mm时可不作记载,历时记至分。

4.每日降水量以早8时为每日分界,从本日8 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量为本日的降水量。

5.观测降水量应采用定时分段观测制,非雨季可只分一段,每日8时观测。

6.降水间隔等于或小于15min可看作一次降水,间隔15min上可看作两次降水。

7.降水量的量法

(1)将储水瓶内的水倒人量杯,运杯呈垂直状态,使视线与量杯水面平齐。

(2)观测量杯中水面的凹下面,记至0.1mm。每次观测后应立即记入记录簿中。

(3)如降水量较多,不能一次量完,可分次量,将总数记人记录簿内。

(4)每次水量待复测后方可倒去。

(5)自记雨量计应按说明书规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用。

8.降水量观测记录的统计。

(l)每日观测完毕后,应检查观测记录簿各段(或各次)降水量记录是否正确、齐全。发现有错误或不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正。

(2)月终应在降水量统计表中填写旬、日最大降水量及出现日期。

(3)自记雨量计的记录还要做时间订正、虹吸订正和记录纸倾斜订正。

第19条  地表水观测

1.井田范围内及其附近地表水流系统(包括塌陷积水区)的观测站应统一编号。

2.观测站应建立在地基牢固、观测方便并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并且便于观测。河流、渠道水文站应尽量选择在顺直、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测验设施的河段;堰闸、桥涵等水文站,一般应选在建筑物的上游,避开水流紊动的地方;水库、湖泊、塌陷区水文站,应选在岸坡稳定、水文有代表性且便于观测的地方。所设置的固定观测标尺及测量坐标和标高,每年复测一次,发现有变化应随时补测。

3.地表水观测时间一般为每月一次,雨季或暴雨后根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

4.地面水文地质观测按规定的时间同步进行,若达不到同步,则应按顺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5.地表水体的水位观测应使用水位标尺或自计水位计。

(1)水位标尺读数应读至厘米,记载以米为单位。直接观测读数时,应使视线尽可能地接近水面,读取水面截于水位标尺上最近的一个读数。当水面落到水位标尺零点以下时,使用标尺量取的水面到水位标尺零点的距离为负数。

(2)在有风浪的情况下,应将波浪的峰顶和谷底在水位标尺上所截取的最大和最小值读数都记下来,取其平均值。

(3)必须保证测得关键地形点的最高洪水位,如发现漏测,应立即在断面附近找出两个以上的可靠洪水痕迹,及时测下高程。如果在断面附近找不到洪水痕迹,则应在断面上游及下游各找出一组洪水痕迹记录下来。

6.使用自计水位观测水位,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自记纸应按其周期记录形式,每个周期结束时及时更换。

7.对塌陷积水区和水库,除观测水位外,还应在地形图上圈出积水范围,用求积仪分段计算不同水深的面积,求得塌陷积水区、水库的总积水量。同时,要根据地形图和地表水面积,预计不同降水强度下的可能汇水量和水位上升情况。

8.汛期或暴雨后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观测地面陷落,特别是向井下充水的情况。观测项目与地表水调查内容相同。观测时间一般为每月一次,雨季或暴雨后根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

第20条  井下水文地质观测的目的和任务。

1.为矿井建设、采掘、开拓延深、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2.在采掘过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预报和防探水。

3.为防治水工程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4.为钻探、堵水注浆提供观测资料。

第21条  井下水文地质观测的内容

1.矿井、水平、含水层、煤层、采区和采掘面的涌水量观测。

2.井巷及采面的突、涌、淋、渗、滴水点的水量、水质、水温观测。

3.井下各类水文地质钻孔、地质孔的水量、水位(压)、水质、水温的动态观测。

4.井巷及井下钻孔揭露含水层、导(阻)水断层、陷落柱、喀斯特裂隙、喀斯特暗河洞穴、涌砂点等的水文地质调查及编录。

5.矿井可能的充水通道的水文地质编录。

6.定期检查各类防(隔)水煤柱的留设情况。

第22 条  地下水位观测

1.井田内的地面水文观测孔、井、泉应统一编号。

2.在使用铅钟、电极、水位计或自计水位计等器具测量水位时,严禁使用标志不准或滑动的测绳和电线。

3.当测绳和电线标记与标准钢尺的比长误差超过1/1000时,应重新标定或更换。水位遥测仪每半年要用测绳实测检校一次。

4.每个测点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不得随意更换。必须更换时,要用新旧测量工具同时各观测一次,并进行一误差改算。

5.每次水位观测要进行两次实测和读数,读数读至厘米。以米为单位时,估读至小数点后二位。水位观测取二次平均值为采用值。

6.水井或水文钻孔水位观测结束后,必须妥善保护井口装置,切实防止钻孔被破坏和堵塞。

7.每年必须进行一次水井和钻孔的深度测量,发现淤堵应提请领导采取清除措施。

第23条  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在下列地段网点进行观测

1.对矿井生产建设有影响的含水层。

2.影响矿井充水的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构造破碎带)。

3.可能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

4.矿井先期开采的地段。

5.在开采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发生变化的地段。

6.人为因素可能对矿井充水有影响的地段。

7.井下主要突水点附近或具有突水威胁的地段。

8.疏干边界或隔水边处。

9.观测点的布置,应尽量利用现有的钻孔、井、泉。观测内容主要是水位、水温和水质,对泉水还应观测流量。

第24 条  观测钻孔、井、泉涌水量时,应根据涌水量的大小,分别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流速仪法、浮标法、喷水钻孔法、流量计(水表)法等不同方法。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水位观测,只准使用测绳、铅钟(或电极接头)和自计水位计、水位遥测仪等测量工具。

第25条  地下水温度的观测,应根据地下水的深度、温度、井(孔)口径及要求测量3~5min,读至0.1℃。使用高灵敏测温仪时,需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和记录。

第26条  矿井涌水量观测

1.一般应分井口、分煤系、分水平、分采区和主要测水点设站观测,观测站进行统一编号。根据本井田精查地质报告及实测矿井涌水量,本矿井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的矿井,每个水文观测站每月观测1 次,雨季观测次数应适当增加。

2.新凿立、斜井,垂深每延深10m时,观测一次涌水量。掘凿至新的含水层时,虽不到规定的距离,也应在含水层的顶底板各测一次涌水量。

3.矿井涌水量的观测,应注重观测的连续性和精度,要求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流速仪法或其他先进的测水方法。测量工具仪表要定期校验,以减少人为误差。

第27条  用水堰观测涌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堰要坚固,槽(箱)内壁要光滑、不易变形。水堰要安装在平直、坡度不大于0.5%的水流平稳的水沟内,安装时要用水准尺找平。如必须安置在水流湍急的地点时,则必须采取消能整流措施,使流过水堰的水流保持平稳。

2.观测前应检查水堰是否变形、倾斜、漏水,堰根外侧通气带是否堵塞等。

3.水堰内及其附近如有杂物沉积,必须清理。读数标尺应设在堰板的迎水方向,与堰板的距离应不小于3倍的堰口高度。每次观测至少测量两次水头值,取其平均值。

第28条  用流速仪测定涌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水流速度、水深状况,选择不同型号的流速仪。

2.流速仪一般应每年校正一次,并重新标定流速参数。

3.测流速时断面的位置应选择在河流(水沟)平直、河底比较平坦、水流平稳的地段。根据河段(水沟)实际情况布置测速垂线,然后在各侧线断面上实测数点的点流速,取其平均值即为测线断面的平均流速。

4.流速测定时,首先应确定流速垂线的数目,一般视河流(水沟)的宽度及断面的形状而定。在流速有很大变化的转折点处必须测定流速。

第29条  在特殊条件下,如需采用浮标法测定涌水量时,应符合下列条件和要求

1.在难以使用流速仪或缺少测速仪器的情况下采用。

2.浮标法的实测断面应选在顺直且比较规则的地段,其长度为井下水沟宽的5~10倍。水沟水流应均匀平稳,无旋涡及回流,无阻碍水流的杂物等。

3.实测时按下述程序进行

(1)选定实测地段后,按相等距离布设2~3个断面,即上断面、基断面(中断面)、下断面。

(2)对每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测量,水深点距应为0.3~1.0m,并用坐标纸绘出横断面图。井下水沟横断面测量水深不得少于3个点。

(3)根据实测地段水的深浅选择浮标种类,从上游断面以上5~20m 处投放,以便使浮标在接近上断面时,已具有同行水流的速度,测出浮标从上游断面至下游断面的时间,求出流速。

4.浮标可采用水面浮标及浮游浮标。井下可用木片、乒乓球、纸片等代替水面浮标。

第30条  井巷水文地质素描

1.井巷及井下钻孔揭露含水层时,要确定含水层的层位、名称,详细观测、记录含水层的产状、厚度、岩性、成分、颜色、构造、裂隙和宕溶发育情况,揭露点的位置、坐标、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及水温等,并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进行水中环境同位素比值及特殊元素的测定。

2.井筒或穿层石门揭露中等以上含水层时,要绘出四壁或顶、帮、底三面l:100~l:500 的展开图,应较全面地反映含水层及顶底板的地质特征,岩溶、导水裂隙及有意义的构造等在空间的展布情况。绘制展开图时,两壁应采用同一起点、同一方位、同一坡度的观测基线。

3.观测岩溶时,要注意其形态、方位、大小、所处标高和岩石层位及其与断层裂隙和上下层的关系,有无充填物及充填物成分和充水状况。

4.绘制岩溶素描图或进行实测编录的步骤

(1)确定实测范围及方向,说明岩溶赋存的地点及相应的坐标、标高,确定素描图的比例尺。

(2)进行实测描绘,整理清楚绘制成图。

(3)重点地段的岩溶形态除进行实测索描外,应摄影或录像记录。

5.观测含水裂隙时,较密集裂隙可取1~2m2的范围内进行观测。应测定其产状、长度、宽度、数量、形状、尖灭情况,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测定岩石的裂隙率,观测允填程度及充填物,观察地下水活动的痕迹,绘制裂隙玫瑰图,测定面积。

井下突、淋、滴、渗水点的观测

1.观测出水时间(年、月、日、时、分)。

2.观测出水地点,以巷道最近的导线点控制其位置,以便算出准确坐标、标高。将突、涌水.点填绘在采掘工程图和充水性图上。

>;3.观测出水层位、岩层厚度、岩层岩性,岩溶裂隙发育情况,出水形式,出水点顶底板围岩压力的显现变化情况。

4.观测出水点水的颜色、温度、透明度、口感、气味等物理性质,并取样进行水质分析。

5.观测周围出水点和观测孔的水量、水位(水压)变化情况,判断出水水源及影响范围。

6.对井下新揭露的出水点,在涌水量尚未稳定和尚末掌握其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应根据矿一井水文地质条件和突水量大小设定观测时间,一般情况下可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观测:

(l)对小突水点(<60m3/h),突水量每天观测1 次,并观测临近出水点的动态变化。

(2)对中等突水点(60~600m3/h),突水量每8h观测l次,并对附近钻孔水位及临近出水点的动态变化每天观测1次。

(3)对大突水点(600~1800m3/h),突水量每2h 观测l次,地面钻孔每12h观测1次,对临近矿井进行水位、水量观测,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判断突水水源及其变化。

(4)对特大突水点及溃入性涌水(>;1800m3/h),在未查明突水原因前,应每隔1~2h观测一次,以后可适当延长观测间隔时问。涌水量稳定后,可按井下正常观测时间观测。

第32条  当采掘工作面上方影响范围内有地表水体、富含水层、穿过与富含水层相连通的构造断裂带或接近老窑积水区时,应每天观测充水情况,掌握水量变化。

第33条  井下水文观测孔要观测疏水降压(疏放老空水)钻孔涌水量、水压,在涌水量、水压稳定前,应每小时观测1~2次。涌水量、水压基本稳定后,按正常观测要求进行。

第34条  在开采受地下水威胁的煤层时,所揭露的断层在其出水或有出水征兆时应记明断层的位置,确定其坐标、标高,并观测断层的产状及落差,断层带的宽度及其力学性质,断层两盘含水层的岩性、厚度、破碎程度、顶底板承受的水头压力,断层带充填物的成分及胶结程度。判断其含水性、导水性及隔水性。观测出水情况、出水方式和出水部位,测定其出水星,并观测变化趋势。观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气味等),必要时取样进行水质分析或环境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第35条  对井下揭露的出水或有出水征兆的小型褶曲构造的观测。

1.观测褶曲的产状及力学性质。记录观测点位置,观测其坐标、标高。

2.观测裂隙的产状、发育程度及充填情况。

3.观测出水状况、出水方式和出水部位,测定水量,观测变化趋势。

4.观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气味等),并取样进行全分析,必要时应测定环境同位素比值。

第36条  井下探到或揭露陷落柱的观测

1.观测陷落柱的位置(坐标及标高),尽量圈定其范围。

2.详细观察陷落柱内充填物的岩性、胶结程度、柱体周边围岩裂隙发育情况等。

3.涌水的陷落柱要测定涌水量,并要取水样做水质分析。

4.必要时要取样进行特殊项目分析,判断涌水水源。

5.有钻孔探到陷落柱时,要做出钻孔柱状图或剖面图。孔内如有出水现象,则要测定水量、水压、水温等。

第37条  对矿区(井)范围内的小煤矿(包括已关停的小煤矿)及老空积水区的水文地质调查。

1.调查井口坐标、标高、井深和到达煤岩层位。

2.调查小煤矿、老窑的开采时间及范围、充水特征、出水点、老空充水区、充水巷道的位置,开采的上下限、涌水量及排水设施等。

3.调查小煤矿是否越界开采、是否向矿井排放水、与矿井之间是否有完整的防隔水煤柱、是否有因小煤矿开采而引起危害矿井的可能充水因素等情况。

4.小煤矿开采结束后,要收集报废井筒的封闭日期、封填材料及深度等资料。

第38条  对井下的涌(突)水点,必须跟踪观测,掌握其动态特征,并及时收集邻近区域的水文地质资料。

第39条  如发现突水预兆,立即向矿调度室和领导报告,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酿成大的灾害。

第40条  井下水文钻孔进行水量、水位、水压观测应注意:

1.测压用的压力表要校验合格、反应灵敏,最好用专用的高精度压力表或高精度压力表传感器进行观测,并根据孔口标高及时换算出水位标高。

2.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应记录初见涌水的孔深、水量、水位(压)等,且每进尺5~10m 或按设计要求测定水量、水压和水位。发现水量突变时,应停钻测算深度和进行水量观测。

第41条  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水文地质原始记录簿上。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记录簿应统一编号,妥善保存,不得缺页、破损。认真完成观测结果的计算、校对、分析工作,及时填给各类台账、图纸资料。

五、资料管理

第42条  原始资料整理

1.必须使用专用的记录本填写水文地质观测试验记录、并分页编码,附必要的草图,写明观测地点、日期、观测者姓名、使用仪器及编号。

2.必须同时记录影响观测实验资料精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主要原因,供分析资料时参考。

3.每项测试所用记录本要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注明目录索引后,归档保存。

4.测试资料应在当天进行计算整理,并将计算结果和计算公式填写在专用台账上;原始资料的计算,必须由两人对算复核,发现问题要及时核实或补测。汇总表要经技术主管或分管科长审核。

5.填写各类台账、图表和成果表时,必须使用钢笔或碳素笔,要求字迹工整、图文清晰、数据准确,影响观测资料精度的各种因素也应同时填写在备注栏内。

第43条  填写各类水文地质观测台账

1.矿井涌水量观测基础台账。

2.矿井涌水量成果台账。

3.气象资料台账。

4.地表水文地质成果台账。

5.钻孔水位及井泉动态观测台账。

6.抽(放)水试验成果台账。

7.矿井突水点卡片和台账。

8.井下水文地质钻孔台账。

9.水质分析成果台账。

10.水源水质受污染观测资料台账。

11.水源井(孔)台账。

12.封闭不良的钻孔台账。

13.矿井分水平涌水量及泵房排水设施能力汇总台账。

14.其他一专门项目台账。

第44条  填绘各类水文地质图纸

1.矿井充水性图。

2.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3.综合水文地质图。

4.水文地质柱状图。

5.水文地质剖面图。

6.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还应具备主要含水层等水位线图、井上下防治水系统图以及专门水文地质图(如区域水文地质图、岩溶图、地下水化学图)等。

第45条  每一种成果表或台账、图表填写后必须进行校对,并需经技术主管或分管科长签字。

第46条  资料分析及归档保管。

水文地质工应如实向技术主管或分管科长汇报当天观测的情况,当天的资料必须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图纸、资料不得随便携带到公共场所,不得私自向外单位提供图纸、资料。所有整理好的资料、图纸必须及时上缴归档,防止丢失、泄密。

第4篇 地质钻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 启动前检查

第一条 检查燃油位、发动机油位、冷却液液位、液压油位、传动油位;排放燃油箱中的污水及沉淀物。

第二条 检查空气滤清器尘量指示器是否正常,必要时清理空气滤清器外滤心。

第三条 检查清理发动机周围和散热器上的杂物和尘土,检查发动机有无渗漏现象,联结螺栓有无松动丢失。

第四条 检查发动机风扇皮带、发电机皮带张紧度以及皮带有无损坏。

第五条 检查油管、电气线路有无异常磨损、老化、破裂等现象。

第六条 检查照明、喇叭、雨刷器、灭火器是否齐全有效。

第七条 检查仪表、指示器和指示灯是否齐全完好。

第八条 检查钻杆是否磨损,连接处是否松动。

第九条 检查钻头灵活性、丝扣情况、合金情况。

第十条 检查钻架有无开焊、断裂、变形及损坏,各部销轴及连接情况。

第十一条 清理空气滤清器集尘盘,柴油机油箱放水。

第十二条 检查回转小车是否正常。

第十三条 检查钢丝绳松紧度是否适中,有无断丝。

第十四条 检查各指示灯及指示器是否正常,检查各操作手柄是否在“零位”、“断开”或制动状态。

第十五条 检查活动工作台上、孔位附近是否摆放有工具和其它物品,若有清理。

第十六条 检查灭火器是否齐全有效。

第十七条 检查各部照明是否齐全有效。

2 启动

第十八条 检查一切正常并确认周围无障碍物及人员后,将各操纵杆放到空位,停车制动在锁止位置。

第十九条 当发动机启动后,观察各仪表指示是否正常,机油压力如果在6s后仍不正常,应立即熄火检查。

第二十条 发动机启动后要怠速运转3~5min,并再次检查传动系统油位是否正常;检查发动机、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等有无异响、异味、异常振动,检查发动机、液压系统等有无渗漏,观察发动机排气颜色是否正常。

第二十一条 逐渐增大发动机油门,使转速至中速,同时慢慢地活动各液压油缸,以使发动机和液压油升温。

第二十二条 在冬季启动前,应先预热,待预热指示灯熄灭后,方可启动。

第二十三条 如果使用启动液辅助启动,必须遵守有关启动液使用规定。

第二十四条 开动钻机前,必须鸣笛或事先通知现场其它作业人员。

第二十五条 钻机开动时,不得进行部件拆卸、修理、更换和擦洗。

第二十六条 各部检查无误后,各种操作开关必须在空档位置方可启动。

第二十七条 通电检查各种仪表是否正常。

第二十八条 踏下离合器,变速杆在空位,启动后怠速运转,待气压表达到100psi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 运行

第二十九条 严格按设计要求布孔,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更改。

第三十条 钻架起落:

1、检查钻架上是否有散放的工具和其它物品,使主绞车处于松驰状态;

2、竖起钻架前,先把操作台推开,然后将钻架竖起,将各部锁好;

3、竖起或放倒钻架时,注意观察钻架起落的动向,并有专人指挥。作业人员离开钻架起落范围;

4、在千斤顶下面垫好合适的方木,调平车体;

5、落架时先将锁打开,排渣管放置井架中间钢丝绳还要松驰,然后将井架放下(钻机动力头必须在原始位置);

6、收回千斤顶,撤出垫木(千斤顶一定收到位)。

第三十一条 钻探施工:

1、将动力头下放到底部,检查丝扣、密封情况,然后再涂油,动力头回到原位准备接杆;

2、根据地层选择好钻头;

3、转动储杆器使回转轴对准钻杆慢慢下放并旋转,使动力头与钻杆连接紧,不要压得太紧,注意下面的弹簧的变化,然后将钻头上好拧紧;

4、钻进时,将钻杆慢慢下放,到达规定高度时开始钻进;

5、钻进中,注意各种仪表、指示灯的工作状态;

6、根据不同的岩性选择不同的压力,注意随时调整转速、压力、水量;

7、根据机械转动声和孔内震动声,掌握好孔内情况和机械转动情况;

8、如孔内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钻进,提起钻具检查;

9、机械有故障应立即提起钻具(不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好的),如在短时间内处理好的,把钻具提到安全位置,再进行处理;

10、需接钻杆时,将平台搬手伸高卡住钻杆的卡壳处轻轻落下,用液压搬手拧松动力连接杆,卸杆时一定注意回转速度和提升速度,找好公母扣的中间位置,否则对螺纹损坏极大,接杆也是如此;

11、钻进中,要经常检查水平情况,防止孔斜;

12、经常检查机械运转情况和各部件的紧固情况;

13、注意各部润滑油的情况。

4 停机

第三十二条 放钻架前,清理操作台上的泥土石块,并对钻架、吊车、动力系统进行检查:

1、各部螺栓、销子齐全、联结紧固,各部滑轮运转灵活,井架上无堆放杂物;

2、吊车完好,各操作手柄、开关灵活,刹车可靠,气、液路无泄漏,压力符合使用技术要求,安全阀及压力表灵敏可靠;

3、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处于性能良好、能正常运行的状态。

第三十三条 放钻架时应做好组织分工,有人指挥,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对重要部位进行监视和检查。

第三十四条 将钻杆卸下并放在储杆器内。

第三十五条 检查有无影响落下钻架的隐患。

第三十六条 确认安全后,落下钻架,收起千斤顶、垫木和其它工器具。

第三十七条 将地质钻开到指定停车位置,将变速杆必须放在空档位置,给上停车制动,怠速运转5min后熄灭发动机。

第三十八条 停机后,清理卫生,检查各部位有无异常,填写运行记录。

5 安全注意事项

第三十九条 吊车应正确操作,严禁超负荷起拔钻具。

第四十条 起拔时操作人员应站在钢丝绳甩动范围之外,防止钢丝绳拉断甩出伤人。

第四十一条 起拔时,除操作者外,其它人员均应离开钻架。

第四十二条 放钻架时,钻架下及其两侧15m内不得有人停留或穿越。

第5篇 地质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主要危险源

1.在工作面迎头收集资料时,顶、帮破碎没有进行“敲帮问顶”。

2.在井下登高作业收集资料时,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3.对周边老窑进行调查时,误入盲巷或瓦斯、一氧化碳超限的巷道。

二、适用范围

第1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矿井地质工的操作。

三、上岗条件

第2条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第3条必须熟悉《 矿井地质规程》 及其实施细则和《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 、《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 中的有关规定。

第4条必须经过煤矿安全知识培训,掌握一定的防灾和避灾知识。

四、安全规定

第5条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矿井地质规程》及其实施细则和《矿井地质工作手册》中各项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第6条提交的各类成果资料必须经地质主管技术人员或地质科长把关确认。原始地质资料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

第7条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原始记录簿上。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观测人、记录人及观测内容,并有目录以便查找。记录簿应统一编号,不得缺页、破损,并妥善保存。现场记录应用铅笔填写,不得用钢笔、圆珠笔,以防水浸后造成记录模糊不清。

第8条在井下现场发现重大地质异常或有可能危及安全生产的地质问题时,必须及时汇报并及时处理。情况紧急时应直接向矿调度室或有关领导汇报。

第9条严禁在地质观测、资料编录、汇总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五、操作准备

第10条应根据采掘地点的位置、进度及相邻区的地质资料等情况,确定并下现场工作的内容、目的及方法。

第11条备齐必要的观测记录用具。如工具包、记录本。铅笔、放大镜、地质锤、皮尺、罗盘、坡度规、条痕板。钉子、线绳等。

六、正常操作

第12条 岩巷的地质观测

1.正确描述沉积岩的颜色。鉴定岩石的颜色时,要取其新鲜断面所显示的颜色。单色岩石先鉴定岩石基本颜色,再观察其色度的深浅。描述时要把主要颜色放在后面,次要颜色放在前面,如深紫红色、灰黑色、浅灰白色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岩石,首先鉴定出岩石主要颜色,再确定次要颜色。

2.要逐一观察沉积岩的结构类型,根据碎屑的矿物成分及含量确定岩石类型。当某一矿物成分含量达25%以上时,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参与岩石的命名。

3.要观察、描述沉积岩碎屑的粒度大小,并按岩石粒度分级标准和岩石粒度命名原则进行岩石命名。碎屑粒度含量达50 %以上者构成基本名称;粒度含量为50 %一25 %者,以质表示;粒度含量为25%一5%者,以含表示;粒度含量少于5%,则不参与命名。如含粉砂细砂岩,砂质泥岩等。

4.对于中砂粒级以上的碎屑岩,要观察、描述碎屑颗粒的滚圆度和分选性,以及碎屑岩中同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其分布特征。

5.要观察、鉴定胶结物的成分,描述其胶结状态、类型。

6.要描述沉积岩的层理类型。区分水平、斜交、交错、波状、透镜状层理类型。岩层的厚度(层系的厚度)要按单层厚分类观察记录,如厚层(2.0-0.5m)、中厚层(0.5-0.1m)、薄层(0.1-0.01m)。对于岩石中的结核,要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和成分。

7.用锤击法或用小刀、指甲刻画来确定岩石的摩氏硬度(与岩石强度分级表进行比较,小刀硬度为5.0-5.5,指甲硬度为2.0-2.5),并描述其断口形状和条痕色调。

8.观察、描述岩石的吸水性(遇水变软或膨胀》 等物理性质。

9.黏土岩应注意观测、描述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固结、程度、滑腻与干燥程度、可塑性、吸水性、发育程度以及有无结核、包体结构及层理发育程度。

10.要尽可能地鉴定化石的种属,重点观察、描述其特点、数量、大小及产状。

第13条 煤层的地质观测

1.井筒、石门等穿层巷道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可采,均应按《矿井地质规程》 的要求进行观测、描述。

2.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包括工作面切眼),其煤层观测点的间距,根据煤层的稳定程度分别为:稳定煤层大于50m小于10om;较稳定煤层大于25m小于50m;不稳定煤层大于10m小于25m;极不稳定煤层不大于10m。

3.对于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煤厚或倾角变化较大时,在两侧点间必须增加观测点。

4.两观测点间有构造时,必须测址其产状,并绘制两帮素描图,连续观测构造变化情况。

5.各煤层观测点的描述内容包括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煤质、煤层含水性等。存在构造煤的地点,应重点观测煤层中软分层的厚度及其特征。

6.当煤层变薄、分岔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的结构、煤质、厚度及煤岩层的接触关系、煤层顶底板的变化情况、围岩岩性特征等,为分析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可采边界、分合区界积累资料。

7.当煤层受古河床冲刷时,应着重观测冲刷带的冲刷标志、延展方向、岩性、宽度、深度以及煤厚和煤质,系统收集供判明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的基础资料,并采取定向标本。

8.当煤层受褶皱、断层、岩浆侵入及陷落柱破坏,并引起煤厚变化时,应着重观察煤质、煤岩层接触关系、煤层结构及煤厚。

9.煤层特征的观测、描述应包括煤的光泽、颜色、断口、硬度、脆韧性、内生裂隙数量及发育特征,以及宏观煤岩组分、煤的碎裂特征、煤的名称等。

10.煤层结构的观测应包括煤层的各个分层和夹研层的层数、厚度、稳定性,夹矸的形态、岩性特征及其接触情况。对复杂结构的煤层,对各分层和厚度大于0.05m 的较稳定的夹岩,均应进行分层丈量。

11.煤层厚度观测应遵守的规定: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米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对于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必须坚持探煤厚。

12.观测煤的变质程度、灰分的变化以及后生变化对煤质的影响等。

13.观测煤层干燥、潮湿、滴水、淋水、涌水等含水情况。

第14条顺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

1.用罗盘或坡度规的直边在顶板层面上移动找平。

2.沿直边方向划一条线段。

3.用矿灯照此线段,在罗盘保持水平的条件下转动罗盘,使罗盘玻璃镜中的长线与走向线在镜中重合。

4.磁针所指的方位刻度值即为煤层走向方位角。

5.将罗盘或坡度规直边贴在层面上,垂直走向即可测出煤层倾角。

6.顺倾斜方向可用罗盘测出煤层倾向。

7.用产状符号在草图上标定煤层的倾斜方向。

第15条穿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

1.在巷道两帮选同一层面,用绳拉平。

2.用罗盘测出煤岩层走向。

3.在与走向垂直的层面上,用罗盘或坡度规测出煤岩层倾角。

4.按走向与倾向夹角900的关系 ,求出煤岩层倾向。

5.在与岩层走向夹角较小的巷道中观测产状时,可在巷道中间测得两组视倾向、视倾角,也可以在掘进工作面及一帮分别测得视倾角,用作图法间接求出产状。

6.在井下利用测量的测点,测出测点与巷道两帮煤岩层同一层面的水平距离和高程,推算出两帮的层面点的坐标,根据煤岩层倾角,利用作图法,求出煤岩层同一层面同标高的两个点,连线即为煤岩层同一层面走向。

第16条节理的观测与描述

1.观测节理位置、岩性层位、产状要素、节理名称、节理面的形状、充填物的性质及含水性,测定单位面积平均节理条数,作素描图等。

2.在井巷及采煤工作面测定节理时,首先应测定测区的长、宽,然后按前款逐一观测,并填入规定的记录格式表内。

第17条煤层顶底板的观测与描述

1.描述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与煤层的接触关系、顶极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等,并需绘制素描图。对特殊类型的顶板(如坚硬、易冒落顶板等),要详细描述。

2.伪顶、直接顶板的岩性如有变化或不稳定时,尽可能观测其厚度变化范围和尖灭点的位置

第18条断层的观测与描述

1.断层的观测、描述内容:

(l)断层面的形态、擦痕和阶步特征,断层面的产状要素和擦痕的倾伏角。

(2)断层带中断裂构造岩的成分和分布特征,断层带的宽度、充填物和胶结情况。

(3)断层两盘煤岩层的产状要素,煤岩层的层位和岩性特征,断层旁侧的伴生和派生小构造、煤岩层的牵引现象及断层的含水性。

(4)断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断层、褶曲组合特征,断层与煤层厚度变化的关系等。

(5)判别断层性质。

2.断层的观测与描述方法

(l)确定断层位置。测量巷道已知标志点到断层的距离和方位,每当断层面成组出现时,则需分别测出各断裂面的位置,并确定出主要断裂面。

(2)测量断层面产状与断煤交面线。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测量方法相同,当断层面产状变化较大时,要掌握其变化特点和原因。实测断煤交面线时,先从巷道两帮上断层迹线向同一盘煤层的顶板或底板的交点拉线绳,然后用罗盘测量出线绳的倾伏方向与倾伏角,此方向即为断煤交面线方向。

(3)断距确定。落差小于巷高的断层,可在巷道井壁实测各种断距;断层落差大于巷道高度,且地层出现重复或缺失时,可测得水平断距;落差大且现场不能实测时,可根据钻探、巷探所获得的断层两盘岩层层位进行地层对比,求出两盘同层位之间的距离,即地层断距,并据此换算其他断距。

(4)断层描述一般以素描为主,再配合一些必要的数据和简要的文字描述,主要有巷道剖面图加注数字、巷道平面图加注数字、巷道平而图加小断面图、巷道平面图加巷道剖面图等。

(5)断层两盘煤层和岩层必须进行详细对比,确定其所属层位。

(6)回采工作面的断层一般应每隔10 -30m跟踪观测一次,生产需要时加密观测,观测方法及要求与一般的断层相同。

第19条褶曲的观测与描述

1.褶曲的位置、倾伏方向和倾伏角,褶曲两翼煤岩层和褶曲面的产状要素,褶曲与煤层变化、顶板破碎关系。

2.顺层的水平巷道,当其走向变化大时,应加密产状观测来控制褶曲的形态。

3.上下山及石门、大巷遇褶曲时,可用巷道剖面图结合岩层产状观测来控制。

4.根据产状和同一层面标高的变化,可确定褶曲的几何尺寸。

七、收尾工作

第20条及时整理井下原始观测资料,上井后必须当天完成上表、填图,两天内整理完成各种台账、卡片的归档。

第21条根据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内容要求及时做好地质构造素描、实测剖面素描等素描图绘制。

第22条认真进行地质预测预报和月度地质预报验证分析,不断提高预报的准确性,以便及时正确指导采掘生产,确保矿井安全。

地质技术规程5篇

内容一、地质勘查与分析1.1地质调查在项目开始阶段,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矿产资源分布等,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1.2地质样品采集采集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地质信息

  •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61人关注

    内容一、项目概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旨在预防和减轻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环境稳定。本规程为实施此类项 ...[更多]

  • 质量检查地质采样工安全技术规程
  • 质量检查地质采样工安全技术规程41人关注

    内容一、前言地质采样工作是地质勘查的关键环节,旨在获取准确的地层信息,为后续的地质研究和资源评估提供依据。然而,采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遵循严格的安 ...[更多]

  • 地质技术规程5篇
  • 地质技术规程5篇28人关注

    内容一、地质勘查与分析1.1地质调查在项目开始阶段,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矿产资源分布等,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1.2地质样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