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风险评估是因那些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对人或产品所带来的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而进行评估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是组织确定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持续对全管理处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消除事故隐患奠定基础。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管理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管理处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2 安全办公室是管理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3.3 各科室和单位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4工作程序
4.1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
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重大安全风险。
4.2 危险源的辩识
4.2.1 危险源的辩识应考虑以下方面:
4.2.1.1 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管理处管理和工作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火灾等)。
4.2.1.2 管理处所有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
4.2.1.3 管理处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中存在危险源,如食品、办公用品、生活物品等。
4.2.1.4 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低温、照明等。
4.2.1.5 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六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1) 六种典型危害
a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
b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
c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
d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
e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
f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2) 三种时态
a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
b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
c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3)三种状态
a 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
b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
c 紧急情况:发生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状态。
4.2.2 识别的方法
1) 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
2) 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
3) 通过收集其它要求(如:顾客的要求等)和专家咨询获得的信息。
4) 通过现场观察、座谈和预先危害分析进行辨识:
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过程、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
座谈:召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讨论分析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的危害进行补充和确认;
预先危害分析:新设备或新过程采用前,预先对存在的危害类别、危害产生的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地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
4.3风险评价
4.3.1矩阵法
后果
可能性
轻微伤害
伤害
严重伤害
极不可能
可忽略风险
可容许风险
中度风险
不可能
可容许风险
中度风险
重大风险
可能
中度风险
重大风险
不可容许风险
4.3.2 lec定量评价法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l、e、c分值分别按照下述表格确定: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6
3
1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0.2
0.1
很不可能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说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存在某种情况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是指这种情况在我单位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车辆带病运行时,出现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l值应为6或10),而不是指我单位车辆带病运行的可能性有多大(此时l值为3或1)。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频繁程度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6
3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
2
1
0.1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可 能 出 现 的 结 果
经济损失(万元)
伤亡人数
100
200以上
死亡10-29人、重伤50人以上
40
100-200
死亡3-9人、重伤10-49人
15
50-100
死亡1-2人、重伤3-9人
7
10-10
一次重伤1-2人
3
1-10
多人轻伤
1
1以下
少量人员轻伤
4) 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分为极其危险、高度危险、显著危险、一般危险、稍有危险五个等级。具体划分见下表:
d值
危险程度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注:d>70的危险源为重大安全风险。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实施
4.4.1各科室(单位)按照上述规定,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中的“序号”、“场所/设备设施/活动”、“危险源”、“可能的损害”、“现有控制措施/制度”等内容。
4.4.2 各科室(单位)根据“矩阵法”和“lec定量评价法”,对已识别危险源进行评价, 填写《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风险评估”和“风险级别”的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将重大安全风险汇总填写《危险源辨识清单》。
4.4.3各科室和单位将《危险源辩识清单》上交安全办公室。安全办公室对各科室和单位的《危险源辩识清单》进行审核和确认,汇总编制全公司的《危险源辩识清单》。
4.5 风险控制的策划
4.5.1 风险控制的策划应首先考虑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其次考虑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最后考虑个体保护。
4.5.2 重大安全风险控制
4.5.2.1 在一段时期内需采取专门措施控制时,应建立详尽的实施计划(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5.2.2 紧急情况下的重大安全风险,应制定应急预案。
4.5.2.3 建立和完善安全制度,编制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4.5.2.4 监控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4.5.2.5 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4.5.2.6 加强有关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4.5.3 一般风险控制
对一般风险危险源,对职工进行安全风险教育,有关部门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加强运行监控。
4.6 危险源的更新
各科室和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危险源的更新工作,对新增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新增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 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时;
2) 在工作程序将发生变化时;
3) 开展新的活动之前(如新建工程等);
4) 采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
5) 采用新的物质;
6) 发现新的危险源时。
各科室和单位根据补充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填写新增《危险源辩识清单》,报安全办公室备案。
5记录
5.1 附件一:《危险源辨识清单》
第2篇 安全评估计算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负责安全评估的计算及考核工作。每天及时准确地计算出各采掘工作面及机运通有关地点场所的安全评估分数和等级,指出现场存在的问题,形成安全评估日报。
2、按时出安全评估旬(月)报,及时提供安全评估有关数据资料,报送有关部门和领导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3、每旬(月)末及时更换新评估表,换下旧表,妥善保管,以备检查之用。
4、严格认真做好安全评估的日常考核工作,计算评估时要认真对照条款进行检查计算,严格按照评估“四联系”内容进行对照考核,凡不按规定要求逐条逐项认真进行评估的安监人员,严格按规定进行扣罚,严禁弄虚作假。同时做好处内管理人员跟踪评估情况的考核工作。
5、认真做好安全评估基础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健全完善日报、旬报、月报、评估“四联系”考核情况等处际达标检查材料。
第3篇 k矿安全评估计算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负责安全评估的计算及考核工作。每天及时准确地计算出各采掘工作面及机运通有关地点场所的安全评估分数和等级,指出现场存在的问题,形成安全评估日报。
2、按时出安全评估旬(月)报,及时提供安全评估有关数据资料,报送有关部门和领导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3、每旬(月)末及时更换新评估表,换下旧表,妥善保管,以备检查之用。
4、严格认真做好安全评估的日常考核工作,计算评估时要认真对照条款进行检查计算,严格按照评估“四联系”内容进行对照考核,凡不按规定要求逐条逐项认真进行评估的安监人员,严格按规定进行扣罚,严禁弄虚作假。同时做好处内管理人员跟踪评估情况的考核工作。
5、认真做好安全评估基础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健全完善日报、旬报、月报、评估“四联系”考核情况等处际达标检查材料。
第4篇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影响与评估
国务院以第397号令发布《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确立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这是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建筑施工安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是一种市场准入条件,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行为。对建筑业实行市场准入对于政府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提高高危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于督促建筑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促进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如何确保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将是今后一个阶段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本文讨论重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施对建筑业的影响;如何将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与建筑业的管理紧密结合。
一、我市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市建筑业总体实力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全市gdp的10.5%,增加值达到147.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 14.5亿元,增长26.1%;施工面积累计32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2%;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83万元,同比增长10.3%。 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百亿元施工产值死亡率为2.09,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我市在全面加强安全监管的同时,突出加强了塔吊、脚手架、深基坑、围挡墙等危险源的专项治理,收到了很好效果。
虽然我市建筑业发展水平较高,潜力很大,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市建筑业的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方面的市场准入门槛低。相当一部分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条件差、安全生产能力弱的小企业进入了建筑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基础脆弱的现实。安生生产自保体系难以正常地从事建筑行业、安全生产能力差的企业,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重要的生产要素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份额,瓜分到更多的蛋糕,就必然要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对投资回报心情迫切。在这一简单市场活动中,垫资建设、违法转包、分包的行为就会发生,到了生产过程中就会千方百计地减少安全投入,或者挪用安全费用,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不发生事故是侥幸,发生事故是必然。从安全事故分析来看基本是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讲,安全生产门槛低是导致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二是建筑业总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建筑业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市建筑业企业大多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全员劳动生产率、技术装备率较低,主要是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维持经济增长。据统计,美国1997年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6.8万美元,我市2003年的劳动生产率仅为7.1万元人民币,占美国1997年的1/8。从人才方面看,目前全市项目经理总数8300人,而一级项目经理只有600人;全市基层作业从业人员20万人,而高级技工仅有2000人。
三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尤其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大量产生,特别是近年来建筑业企业加快了改革步伐,通过租赁、改制、改组等多种形式,部分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实际上已为民营或被个体承包。大量非国有制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加之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管理和监察体制不健全,使原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受到冲击,甚至不复存在,安全生产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如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和改制后的国有集体企业呈现无主管部门、无工会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干脆将安全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合并,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使安全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四是职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相当多的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大量使用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外来工,同时有的企业对新工人也没有进行正规的就业前培训,这些工人的安全生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差,往往既是事故的肇事者,也是受害者。
五是建筑业90%以上的职工来自农村,由于工作场所的不固定性,企业对人员的流动缺乏规范有效的制约措施,难于对职工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
二、实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对建筑业的影响
推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要从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高度,从政府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的高度,从政府转变职能、依法强化市场监管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重要意义。建筑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工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是第一部有关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行政法规,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目的是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排除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外,堵住源头,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工作转变。
总的来说,通过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工作,对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二是促进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它就象一道坚实的门槛,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挡在了门外。企业要想跨过这道门槛,就必须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