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15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第1篇 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蔡丹芬老师的《一株紫丁香》,心里颇有微澜。

紫丁香清新、淡雅又高贵、温和,这正符合蔡老师的气质。蔡老师在课上不紧不慢,自信从容,平静中饱含深情,平稳中流淌关爱。她那亲切和蔼的神情,微微前倾的身影,循循善诱的耐心,让我们解读出了尊重和平等。她说“我喜欢这首小诗,它让我想起我的小学老师,我现在想把这首诗送给她,你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她还说“你们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吗?愿意给她们栽一株紫丁香吗?”,她的语言总是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种纯净、善良谁又忍心拒绝呢?我想她带领学生栽下的不仅仅是紫丁香,更是关爱、温情的种子。

一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课上所讲的知识也会慢慢地淡忘,但一位老师的形象却会在每个学生和与会老师的心里留下印记。突然想起普通话培训里的这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摩着我们,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多像呀,蔡老师就是一位能温暖心灵的紫丁香一样的老师。

我虽浸润在蔡老师的“人文关怀”下,但始终不忘“自主探究”。导课伊始,蔡老师带领学生感受了紫丁香的美丽,这种美丽赢得了学生情不自禁地“哇赛”。我想这种美丽还只是表层的,是植物本身的色彩和形态引起学生的关注。那怎样更深一层,让紫丁香能开出师爱生,生敬师的浓浓师生情来呢?

蔡老师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你就是老师窗前的那株紫丁香,你最想为老师做什么?然后板书:夜夜作伴,消除疲倦,时时挂牵。试想一下,一株紫丁香能为老师做什么?学生蒙了,我也蒙了。其实“夜夜作伴,消除疲倦,时时挂牵”这不是紫丁香做的,而是课文中的“我们”做的,是生爱师的具体表现。接着蔡老师耐心地带领学生朗读、感悟,尽管“师意浓浓”,但未见“诗意浓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丢弃了诗的`关键意象——一株美丽的紫丁香。由于紫丁香的美丽,才有伸进窗口的绿色枝叶,才能在风里沙沙歌唱,才有满树盛开的花儿,才有飘进梦里的花香。这么好的中介,这么美的意象,蔡老师在导课的时候做了铺垫却未能将美丽进行到底。扼腕叹息啊。

我斗胆在蔡老师设计的基础上稍做了修改。在学习完第一小节,为老师栽一株紫丁香之后,师可以板画紫丁香或贴图,然后指图说“你们为老师栽下的紫丁香真美,它伸展着枝干,绿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它满树都盛开着花儿,花香扑鼻。为什么你要把这么漂亮的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呢?”这是个辐射全文的主问题,既有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体验,又能结合课文进行学习理解。但如何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文本有机结合是操作的难点,需要教者有充分的预设和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然后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始终围绕黑板上的图画,达到有文即有景,有景即有情的美好境界。

个人拙见,难免疏漏偏颇,但意在抛砖引玉,恳请各位同行多指教。

第2篇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1

公开课,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为了上好它,我们绞尽脑汁,我们废寝忘食。但通过一次一次的磨,我们却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为了上好《恐龙的灭绝》这一课,卓老师也是做足了准备,在一次次的试教中改进设计,在改进中提升自己。观看了卓老师的两节《恐龙的灭绝》,明显感受到她的进步。

在第一节课中,卓老师主要呈现了四个方面的教学。首先以《我是霸王龙》的绘本阅读作为激趣点,让学生说说对恐龙的了解;接着抓“灭绝”二字,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走入课文,学习恐龙灭绝的原因,在句子中学词,在儿歌中学词,用“加一加”、“编儿歌”等方式识字、认字,在认字中认认真真写字;然后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排序的过程中渗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关注科普小品文的特点;最后以一个排序练习作为拓展延伸。

整个过程,感觉教师刻意关注学生的学,形式是多样了,可学生得到了好像没那么多。再看这样一节低段阅读课,原本课堂上学生的读书时间总量不能少于10分钟,读书方式要多样。可这堂课除了前面的自由读、第三段3个学生分句读外,读书的时间就非常少了。忽略了读的训练,学生的理解自然无法深入。第三自然段作为这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时间上的体现也有所偏移:花了30分钟的时间进行前面的导入、识字、写字,只给了这段话10分钟的学习。为了关注到这段话的构段特点,卓老师采用在黑板上粘贴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因果关系,以问题:“这些关系中能不能去掉一个?”帮助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看似重点学了,可学生不用老师的教学,也能很好完成后面的拓展练习。这所谓的.教,意义好像不大。

但在第二次的听课中,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回,卓老师主要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学习:

一、直接揭题导入;

二、识字、写字教学;

三、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板块越发清晰、明了,学生也有了更多学习的时间,对于段落的特点也有了清楚的了解。特别是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这个板块中,卓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以及“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这两个句子,抓住关键词“大量”、“枯萎”、“渐渐地”,让学生想象枯萎的画面,借助图片剑龙、马门溪龙、霸王龙、蛮龙的消失,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再者,这些恐龙都是学生们了解比较多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卓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给学习单中的内容进行排序,再出示自己的排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老师排的是不对的。这样,句子之间的前后关系就被学生找出来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也随之而出。接着是多种方式地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积累中运用语言。最后创设情境而进行的复述“黑暗说”,就是对语言积累很好的运用。

第一节课到第二节课,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了质的飞越。但从两节的观课中,也提个人的几点小小的意见:

1、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如在教学“庞大”这个由近义词组成的词时,师在出示课文中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让学生认读后让学生也来说说这样的词还有哪些。因为学生之前没有学习经验,对他们而言就成了难题。还有就是在给“孵蛋——浮出”编儿歌分辨“孵和浮”时,学生也没办法完成任务。

2、在最后一环节“我为大家介绍恐龙灭绝之黑暗说”时,应让多几个学生起来复述,检验是否掌握。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2

本周,我们语文教研组聆听了二年级两位语文老师执教的《恐龙的灭绝》一课,课题虽然一致,但教学风格却各有千秋。

共同点:

一、备课精心,准备充分。两位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把握都相当到位,讲解细致,都关注了学生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而且课前都准备了有关恐龙的图片、视频,最大限度辅助学生摄入了解恐龙的知识。

二、教学条理清晰,两位教师都是围绕几种说法展开教学,深入细致的引导学生学习,之间都特别注重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如:省略号、分号的讲解,“因为……所以……”的说话训练,都非常的细致。

不同点:

一、前者注重学生的实践,二者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高老师在引导理解重点的时候,给出卡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排练顺序,动手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郭老师则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概括每种说法,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前者重练笔,后者重。高老师后面设计的让学生写“我想写给——”很大限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妙语连珠;而郭老师课上更多的是启发:“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发现句子中带点词的共同点;“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继续他探究的欲望。

总之,两节课虽同课异构,但却各有特色!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3

《恐龙的灭绝》是二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课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首先第一段向我们提出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这样一个问题。接着2-4段分别写了恐龙灭绝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和其他种种说法。最后一段总结恐龙灭绝的种种说法还不能完全让人信服,至今还是个迷,激励人们继续去探究。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心理,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的好文章。

听了郭叶青老师《恐龙的灭绝》一课,感悟颇多,体会如下:

郭老师的课层次清晰、环节分明,为我们展现了一堂层次感强、结构美的课。

在课堂中,郭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复习字词时,郭老师运用“我是识字小能手”既检查了认字又导入了课题,引出了恐龙。接着郭老师和学生交流了一些恐龙知识,并随即引出了课题。探究恐龙怎么会灭绝?

为了使学生理解“短多了”,郭老师将人类的历史和恐龙的历史做了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和朗读句子。

郭老师在整堂课中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换词语理解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等。

教学有层次,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恐龙灭绝的第一种说法时,李老师在让学生先读,指名试着说说,然后再填空,最后自己概括,层次感很强。另外在学习恐龙灭绝的说法的重点段中通过填空、排顺序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巧妙抓住第四段末尾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更多恐龙灭绝这个谜的兴趣。

郭老师为我们开出了这样一堂课,真的非常感谢她,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收获颇丰。

第3篇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评课稿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朱老师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抓住联系,训练语言

本文出现的事物较多,相互间有联系。如果学生了解事物的联系,就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出示一道用上指定词语说话的练习:

既不像……也不像……

小马既不像……也不像……

河水既不像……也不像……

学生完成练习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用“因为……所以……”把课文的内容连起来简单的述说了一下。这样由读到说,说了再读,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学会了正确用词,把握了这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朱老师把这些都向学生说清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加强范读,给学生提供范例。接着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受,又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思索,突破难点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朱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1.老牛和松鼠的话错没错?小马试验的结果为什么和它们说的都不一样,是河水在发生变化吗?2.如果是一条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经过讨论学生明确,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但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堂课朱老师本着扎实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4篇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一分钟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一分钟

今天有幸聆听了x老师带来的《一分钟》展示课。

本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应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x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课文的三大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

2 、整堂课中x老师始终是亲切的学生交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读的真棒!”“别紧张,再想想”“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光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为了体现“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特色,x老师设计了“演一演”的游戏环节,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加了解了主人公元元当时的复杂心情。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该环节并没有完全开展,只有一位同学上台表演,相信如果全班积极加入那么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出彩。

4、x老师对于本班的教学常规培养的非常好,整堂课学生都是坐得端端正正认真的聆听,是老师的教学可以有序的进行。

听了x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课品如人品,她的课并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我也要为能成为一位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第5篇 二年级语文父亲和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父亲和鸟评课稿

《父亲和鸟》这一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纵观刘老师执教的《父亲和鸟》一课,他的教学思路清晰:从谈话揭题—到初读感知—再到品读深入。力求营造新型的语文课堂,让课堂唤发生命的活力。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整堂课听起来非常轻松,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有赖于刘老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出格”的大胆想法。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教师除了大加鼓励,还可帮其“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新课标特别讲求“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整堂中,刘老师用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与学生探讨的态度,善于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这种枯燥的求知过程愉快化,活动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我们的感觉是课堂非常“活”,学生的思维、语言、情绪甚至动作异常活跃。刘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老师听出了你的爱鸟。”“你很投入。”在课堂上,刘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他的评价灵活多样,使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二、教师以情带读,读中悟情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父亲和鸟》一文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如何深入文本,朗读训练如何落实,教师以情一步步推动文章的品读深入,他从“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父亲懂鸟和爱鸟?”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层层深入,加以体会,以情感来推动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阅读。如教学“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他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从动词中体会父亲的知鸟,抓住“生怕”,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亲的爱鸟。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自然就能入情入境地读文。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练读与品评中,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中,将朗读训练推向高潮。读出情感,读出人物特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大语文观。

三、发挥教师在读中的引导作用。

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读,而非代替学生读。因此,老师的作用首先是放手让学生读,还学生以读的权利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来的时候,刘老师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的时候,刘老师引领学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刘老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

四、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堂中的表演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父亲爱鸟、喜欢鸟的寓意。老师以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基础与理解水平,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个性化解读的乐趣,培养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趣,这充分印证了《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刘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在课堂上一起感动,一起享受。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保养心情,滋润灵魂的养分,她让孩子们透过语言文字,在父亲和鸟一起构建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震撼、感动!

第6篇 二年级语文《羿射九日》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羿射九日》评课稿

《羿射九日》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着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描写,读来字里行间充满了神话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这堂课,抓住了神话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神话的魅力。课文的导入,字词的教学,整体感知,走进课文,展开联读,不管哪个环节,都体现了高效。以下就几方面来简单谈谈感受。

一. 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1. 以课前猜一猜的方式吸引眼球,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古代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且开始的基调与神话故事的神秘神奇相融合,丝毫不突兀。

2.生字的教学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扎实有效。在巩固读音的.时候,采取了自由读、同桌读和老师查的方式展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检查的时候也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出示有一定难度的词语进行检查,既巩固了读音,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构词上的特点。分散教学中,如值日一词,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了轮流的意思,简单且有效。

二. 抓住神奇,感受魅力。

1. 紧紧抓住神奇这一特点,展开学习活动 ——找神奇,

划一划,说说为什么感受到神奇。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都能有话可说。有的说太阳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感觉到有意思。王老师的点评也很精彩:多悠闲,自在。有的说:扶桑的枝头上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为什么扶桑没有被太阳烤焦?这样的提问充满童趣,说明孩子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神奇。

2. 以神奇为联结点,穿插了《日出扶桑》这一神话故事的阅读。这一短篇的神话故事既是课文的一个补充材料,也是很好的拓展阅读。通过这一故事的穿插阅读,让学生对文中的扶桑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又感受到神话故事同一个特点——神奇。

在整堂课中,王老师也不忘在感受神奇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神奇,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书声琅琅。还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作业的运用,在课堂中,多次用到课堂作业,将课堂作业本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效率高,效果好。

第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我是什么》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我是什么》评课稿

《我是什么》是常识性的课文,今天李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楚,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 本堂课有3个大亮点 1. 谜语导入:首先李老师带领孩子猜谜语,这样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就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导入课文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说:“喜欢”。接着老师说与课文有关的四则谜语。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扩大学生思路,自然导入新课文。 2. 重视识字:本堂课重视知识和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写字,对于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教学重点。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生字。比如:引导学生用形旁表义发,联想法的方法来学习。李老师有意识的'安排用巩固字来学词,这样有助于词语学习实际积累。 3.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在学习课文方面体现指导朗读和运用其他方法来理解课文。初读课文时问学生“我”变成了什么?孩子们理解了我变成了云、雨、雪、雹子,再进一步指导孩子读课文,运用摆教具、排顺序,说变化的方法,在玩中做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帮助孩子理清课文叙说顺序。用多种形式读,自由读、老师范读、带着头饰读、集体读等。李老师把读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可喜的是抓课文语言。比如:第2段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雹子”用打。让孩子体会落、打、飘。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构思新颖,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

第8篇 二年级语文《狐假虎威》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狐假虎威》评课稿1

《狐假虎威》是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心中有些许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点,理解成语。上课伊始,李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意思,并特别强调了“假”的含义。这样,学生在整体上对成语有了大概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李老师用“狐狸是如何蒙骗老虎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第三、角色定位,现场表演。对于7、8两段,李老师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处理,其他学生当导演进行评价,并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只顾表演,缺乏必要的准备,因此效果欠佳。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表演,最后把整个句子和段落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角色的各种动作、神态更加了解,表演起来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最终达到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

二年级语文《狐假虎威》评课稿2

12月12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第11次听课活动。我们小组的11位老师认真聆听了仇立运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狐假虎威》一课。这是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在新教材里它是以童话故事的体裁出现的。故事讲的是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阅读和表演,仇老师在课堂上就恰恰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入到文本中。这节课亮点很多,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激趣导课。

仇老师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出示谜语“尖嘴尖耳尖下巴,细腿细脚细小腰,生性狡猾多猜疑,尾后拖着一丛毛。(打一动物)”学生很快猜出谜底是“狐狸”。仇老师又出示“狐狸”的卡通图片。接着出示第二则谜语“身穿花皮袄,山上到处跑。人称百兽王,凶猛脾气暴。(打一动物)”学生又很快猜出了“老虎”这一谜底。再出示“老虎”的卡通图片。这样图文并茂,自然而然地导出课题,真是激趣高效。

其次是模拟情境。

课堂上,仇老师用有趣的动作解释关键词,直观易懂,妙趣横生。如:“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老虎是“跟着”在后,仇老师就和学生一前一后做动作,演示“狐假虎威”的寓意。还有后来的仇老师变身“半信半疑”的“老虎”,跟在“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小狐狸”身后“东张西望”,来参与孩子们的表演。这样既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真是事半功倍。

最后是动画回顾。

在讲课完成后,仇老师播放了《狐假虎威》动画片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动画与课文的配音,恰到好处。对学生加深理解成语的寓意,以及这堂课的收尾都是完美的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仇老师的这堂课虽然容量较大,但是学生们学得轻松、有趣,听课的老师也是课已终,意未尽。非常值得我学习欣赏。

二年级语文《狐假虎威》评课稿3

今天,马老师执教《狐假虎威》,学习词串、图文互读、朗读对话、理解寓意,四个板块活动,结构清晰,张弛有度,听来清爽!

有一个细节,或许不为人注意。在朗读词串“窜过、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之后,马老师问:“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一个学生弱弱地说:“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马老师用“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一带而过。课至尾声,教完“狐假虎威“的意思之后,马老师又问学生:“这样的人(狐狸)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有7个孩子说出各自的理由:欺骗别人;说谎话;骗人;不诚实;很坏的;捉弄别人;骗子。

从结果来看,孩子们对狐狸“骗人”这一狡猾的伎俩形成了共识,对狐假虎威的.寓意也基本理解。但留下的思考是:狐狸可不可以是聪明的?就文本叙述的故事情节来看,狐狸假借老天爷的命令蒙住要吃掉它的老虎,也是一种“狐假虎威”,为的是救自己的命,不可谓不聪明;狐狸为了印证自己的话,让老虎确信无疑,从而放了自己,又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地地道道的“狐假虎威”,为的还是救自己的命,说它聪明,未尝不可。以此看来,狐狸为虎口逃生而两次“狐假虎威”,可以看成是聪明之举;然在百兽看来,狐狸的聪明是用来吓唬它们的,是不道德的,自然是狡猾之举,可恶之人!说到底,狐狸借老虎威风的行为,如果利己不损人(不惊吓百兽),则是聪明之举;如若利己而损人(惊吓百兽),甚至以损人达到利己的目的,则是不道德的恶行,应该受到谴责和鞭挞。同一个“借别人威风”的行为,利己不损人,是“善”的;损人利己,则是“恶”的。聪明与狡猾,全然在于是否合乎道德律令。那个孩子弱弱的声音,是看到了前者,意味着“急中生智”;而“狐假虎威”约定俗成的寓意取其后者,意味着“仗势欺人”。

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常常采取对立思维: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看似立场鲜明,实则简单化了。因为大千世界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论。更为复杂的是,对中有错,错中有对。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愚蠢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是不聪明的。教会学生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则可使学生越学越聪明。文本中的狐狸一出场,还未有任何恶行,便定性为“狡猾”,源于我们对狐狸的常识和成见,戴着这样的成见去阅读故事,自然只能读出一个结果。而抛开这个成见,或许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学便可以引向深入,教会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思考事件。中国的传统文本中,成语故事也好,寓言故事也罢,总是板着一张教训人的脸,让读者与文本中的角色一样的羞耻。这样的羞耻文学、道德说教,如同斧凿锤打,让人不知不觉中陷入一元定论的陷阱中,丧失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正因如此,我们更应珍视孩子那些微弱的声音,从中发现弥足珍贵的思考萌芽,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思考,教会孩子辩证地思考问题。如此,阅读教学才能让孩子站立起来阅读!狐狸可以是聪明的吗?或许这样的问题探讨,有些超出了二年级孩子的生活阅历,有生拉硬扯、揠苗助长之嫌。但要记住的是:教学是让孩子学会思考,而不是学会相信!

浅陋之见,失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

第9篇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1

一、教材挖掘深、目标完成好

教学中吴老师的教学意图很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复习、讲解、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课堂结构合理

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复习、导入、讲解穿插说话训练、写字指导四大部分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比较优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 吴老师这堂课上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从葡萄沟的水果多、景色美、老乡好这三个内容体会葡萄沟的好。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生字教学是重点,而吴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有学生带读、齐读生字,有讲记字方法、多音字的记忆,有组词说句子等等。朗读课文的教学也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有小组读、个人读,有齐读、带读等形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读不是表层上的读,是让学生在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朗读时注重的方法的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很到位。

四、教学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吴老师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这点。例如:自由读课文时出示: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思考。紧扣教学目标,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五、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配合默契,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顺利地开展。

六、课件媒体运用恰到好处

运用媒体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

建议: 只是内容上有些多,到最后时间有点紧。是不是把老乡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删掉先不讲,换到下一课时时再理解。中间的说话和句式训练也有点多。难度上有些难。这里的练习稍做调整。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2

今天听了李海燕老师上的《葡萄沟》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李老师精彩的地方,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李老师执教的《葡萄沟》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摒弃了以往常见的读字、组词、繁琐地分析字形等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时对生字采用变换字号和颜色的方式,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直观上整体感受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这样,一方面,让生字始终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下一步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李老师还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理解字词。

三、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葡萄沟》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课而言,李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建议:只是内容上有些多,到最后时间有点紧。是不是把老乡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删掉先不讲,换到下一课时时再理解。中间的说话和句式训练也有点多。难度上有些难。这里的练习稍做调整。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肤浅看法,说的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3

今天有幸听了陈婧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可以说学到了很多。《葡萄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课文。从整堂课看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始,陈老师从直接出示课题导入,问学生“沟”字形近字有哪些?从而带出“钩、构”等两个形近字,并让学生进行口头组词,引出课题《葡萄沟》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展开亲切地交谈,并以同伴的身份告诉学生,最好吃的.葡萄在新疆,在地图上指出新疆,用句子作结: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引出课题《葡萄沟》。

接着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加强学生提问提的能力。根据学生提问来初读课文。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以及最能概括葡萄沟的句子。这堂课,陈老师重点落实在生字教学中,陈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生字教学。初现生字,除了学生自学生字,老师还主导学生学习,采用小老师带领读,开火车读。读得形式多样,并让学生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例如:沟字利用熟字换偏旁;“够、吾、梯”字采用了猜谜法,学生说的形象、生动。还有陈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五月有杏子??葡萄沟。”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词句。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上,教师把主体还给学生。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4

《葡萄沟》是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的第10课。吴教员的授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材挖掘深、目标完成好

教学中吴教员的教学意图很清楚,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环绕教学目标复习、解说、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课堂结构合理

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复习、导入、解说穿插说话练习、写字指点四大部分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比较优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 吴教员这堂课上环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从葡萄沟的水果多、景色美、老乡好这三个内容体会葡萄沟的好。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生字教学是重点,而吴教员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有学生带读、齐读生字,有讲记字方法、多音字的记忆,有组词说句子等等。朗读课文的教学也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有小组读、小我私家读,有齐读、带读等形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的视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读不是表层上的读,是让学生在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朗读时注重的方法的指点,学生读得抑扬抑扬,很到位。

四、教学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把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吴教员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这点。例如:自由读课文时出示: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思考。紧扣教学目标,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五、发扬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举动过程。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扬自己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启示引导,配合默契,使教与学的双边举动顺利地开展。

六、课件媒体运用恰如其分

运用媒体方式把静止的文字复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

建议: 只是内容上有些多,到最后时间有点紧。是不是把老乡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删掉先不讲,换到下一课时时再理解。中间的说话和句式练习也有点多。难度上有些难。这里的练习稍做调整。

第10篇 二年级语文《流动的画》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流动的画》评课稿

9月8日下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了学校安排的第一节公开课(二年级语文《流动的画》),听了这节课,我有如下收获。

1.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曹老师是从事低年级教学多年的老前辈,无论是在班级管理还是学生的习惯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好办法。她的学生站队有站样,上课时有坐样。看看学生的作业本,个个字迹工整,本本干净整洁。在课堂上,全体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见在平时的管理和教学中曹老师没少下功夫。

2.要多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曹老师把多次回答问题的机会都留给几个后进生,并时时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在他们胆怯不敢说话的时候,给与一个鼓励的眼神;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地耐心讲解。我想关注后进生应该是曹老师成绩好的原因之一。

关于这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在遇到个人自身无法弥补的不足时,要有必要的教育机智来巧妙“掩饰”。在瓜州方言中,声母n和l不分,土生土长的老瓜州人是想分也分不开。在今天的课堂中,开课就是出示题目《流动的画》,曹老师是直接领读。但是,此时我想学生的心里一定在质疑,这个字到底念liu还是niu。新修订的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教材之所以安排一年级上学期就学习拼音有两个意图:一是为了识字,二是为了正音。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拼音完全可以自己拼读。我认为本堂课中在讲“流”字时,比起教师错误的领读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根据课堂现场状况采取更好的`方式。

2.本堂课作为一个低年级的课堂,按课时划分属于第一课时的内容,而以第一课时的目标来衡量其教学设计和流程,个人觉得新授和练习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新授时间短。导致学生识字不充分,每个要求会认的字只局限组一个词,没有说话练习。这样势必达不到识字要理解字义的目标。同时作为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不充分,朗读的形式单一,只局限于全班齐读,在朗读指导上也不够到位,以至于学生不能体会“流动的画”之“画”面的美,更读不出任何美感。

3.过于重视知识的训练,忽视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的提升。全社会都提倡“活到老学到老”,试问有几个人有这种学习的能力?因而我个人认为能力远比阶段性的知识考点更重要。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很多练习,意图是好的。但是教师只是机械性的训练,没有任何方法的指导。例如:练习1比一比,组成词语。“沙”和“纱”分别与“土”和“窗”组成词语。到底要如何搭配,教师应从汉字的构成上简单做延伸。纱是绞丝旁,说明这个字与丝线有关,那么组成的词语也大致与丝线是相关联的。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或看一看纱窗,学生发现纱窗上的纱就是细线组成的网格,所以纱窗应是“纱”而不是“沙”。再看“福”和“幅”的区别,一幅画的“幅”要选哪一个呢?可引导学生先看看偏旁,巾字旁的字大多与布或织物有关,而古代的画就是画在布上的,学生就不难发现一(幅)画是巾字旁的“幅”。

4.课堂上的练习切记形式化,要少而精。小学课堂仅有40分钟,要想切实提高成绩,有效的课堂活动是前提保障。本堂课在最后三分钟的时候安排了一个写话练习:写一写怎样保护环境。我个人认为这个练习的设置上存在问题较,:写话内容宽泛,要求不明确。(什么题目、什么形式、写谁?写几句话?)事实也证明了我的质疑,在剩下的这三分钟,只有个别学生写出了一两句,大部分学生都不知如何下笔。

总之,在课堂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始终都认为一个人的能力远比短期内掌握的知识点更重要,而且我也一直坚持这么做。然而,我所教过的学生成绩却都不是最好的,今后,我还是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多学习他们的做得好的方面,争取使自己的成绩也能有更大的进步。

第11篇 二年级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评课稿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在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董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十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1.董老师的识字方法好。

董老师在教授课文生字时,并不是死板的进行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读认,之后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介绍完识字方法后并没有结束,而是教师对字词语的延伸和相关链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竭力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在讲“稠”的时候引入什么是稠的?稠的意思是什么?图片显示稠与稀,引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刮风的时候树叶一面多,一面少,多的那一面可以用“稠”来形容,少的那一面就是“稀”。之后把字放到具体的课文中,让学生再读,学生在反复训练后真的可以做到拿得出来认识,放得回去也认识。

2.勾画方法好。

董老师把自己想要做的以另外一种口吻告诉学生,有一个小男孩他是这样做的.,老师觉得他做的特别好,你可以学学他,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学生在榜样的示范下会做的更好。并且老师还总结出了小男孩勾画的主要方法:什么时候?谁?怎么指点方向?学生有了这个线索的引导,会找的更快,更好。

3.板书好。

教学生在田字格书写汉字时,偏旁、剩下的字、田字格用不同颜色粉笔表示。尤其是偏旁用醒目的红色表示,区分的清楚明了。我觉得这也是老师平时的习惯,这个讲授偏旁的方法运用的十分好,学生可以在老师不提醒的情况下,只要留心,就可以永远记住这些汉字的偏旁。

4.“针”的讲授特别好,古代他“铁杵磨成绣花针”铁杵是铁做的,所以针是金字旁,引导的十分好。

建议:1.忠于祖国的人有哪些?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有些难度,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2.指南针的介绍如果不用课件显示那么多的字,而且有那么生僻,而是采用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授,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第12篇 二年级语文《画鸡蛋》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画鸡蛋》评课稿

徐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清晰,重点也落实得非常好。课一开始,徐老师从了解达·芬奇入手,引出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小的时候画鸡蛋的故事。学生开始带着思考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这些拦路虎,学生字的同时让学生来评价达·芬奇画得( ),从而拓展“画得”这一短语。再让学生带着 “达·芬奇画得不耐烦?”这一疑问再次读课文,拿起笔圈一圈关键词。我觉得特别好的`是徐老师在课堂中结合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有过哪些不耐烦的时候,通过对达·芬奇老师那一番话的解读,再来说说现在想法的改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的表格,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因为—————————————,所以画鸡蛋并不容易。

因为—————————————,所以我让你画鸡蛋。

因为—————————————,所以——————。

学习语文,不仅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学习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内涵,从这样一则小故事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从这样的一番话中来改变自己的想法。看似一个简单的做法,但是带来的改变是不简单的。

第13篇 《狐狸和乌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狐狸和乌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故事浅显而寓意深刻,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张建波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

1、抓“人物”,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故事中狐狸和乌鸦这两个特定的“人物”,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狐狸骗肉的动机、骗肉的过程、骗肉后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2)乌鸦是怎样上当受骗的?(3)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分组评说,各抒己见。同时,引导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抓对话,谈感悟。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是,张老师着重围绕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让学生从狐狸说话的'称谓、语气、内容等方面相互交流,深入探讨,再分角色朗读,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参与,使他们的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3、启发想像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制,而想象是无限的。”《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张老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延伸课文。为此,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道口语训练题:《乌鸦被骗之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发展,多侧面地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的从乌鸦被骗后终于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等方面去续说;有的结论为诚信之道,从狐狸的“欺诈行为不可取”方面去续说等等。这样的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又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

总之,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课文,体现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正是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习得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了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上课时间的安排上还欠合理,给人一种拖的感觉。在朗读的指导上当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感情读出来时,如果老师能示范一下就更好了。在分角色朗读时安排的时间太多,显得内容很空洞。

第14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课文,这是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这节课中,朱梅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如:

(1)提问体现主体性。在朗读感悟课文时,她经常这样问:“你知道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等,都是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来设计的`。;

(2)朗读体现主体性。如,读出自己的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等;

(3)学习方式体现主体性。采取自读,自悟和集体交流想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朱老师也是先引导学生自己读再集体交流朗读、体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学习过程,逐步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这些环节的设计都达到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展开有效的对话。

另外,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国画,用图中的不同画法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我认为这种方法很适合低年级儿童。

第15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假如》优秀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假如》优秀评课稿

《假如》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林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进行识字及第一节诗的`教学。 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林老师教学伊始,借《神笔马良》这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现实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夯实字词了教学。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时林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如自由读,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最后读课文加以巩固。这样强化记忆,学生大部分可以当堂掌握生字,效果较好。

第三,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教学第一节时,林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小树在北风中瑟瑟发抖图。提问:如果你是这棵小树,你会对小作者说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文本作了一个交融,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再走进生活中去。林老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树,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进行换位,设身处地体会小树的感受。这一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任何一节课都不尽完美。对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也谈点浅薄的看法:

第一:课堂上老师应注意规范学生的用词。比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马良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这样回答:他是个勤劳的人。学生理解的其实是“勤奋”,只是表达时没有用对词。此时老师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并指导学生准确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为加深印象,学习“良”与“食”时,老师把它们放到一块,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但由于这个字放一块时的读音与“粮食”的相同,为避免误会,应该加以说明。

第二:读书应提出要求。 学习完生字进入学诗环节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读书,并没有提出读的要求。个人认为,不管是初读还是再读文,都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这样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

第三:课堂上应给学生足够的读书的时间。语文课语文味应该浓一些。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准备些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就本节课的容量,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背下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评课稿一、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喜欢爱笑的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方老师都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安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二年级语文信息

  •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
  •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15人关注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评课稿一、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喜欢爱笑的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方老师都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 ...[更多]

  • 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3篇)
  • 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3篇)6人关注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家和牧童》评课稿《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课文,这是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更多]

  • 二年级语文上册评课稿(4篇)
  • 二年级语文上册评课稿(4篇)4人关注

    二年级语文上册《纸船和风筝》评课稿第一大亮点是: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章老师通过精美的课件及和简笔 ...[更多]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评课稿(2篇)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评课稿(2篇)3人关注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评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科普类的儿童诗歌,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4中天然的指南针,重要的是让学 ...[更多]

  • 二年级语文公开课评课稿(2篇)
  • 二年级语文公开课评课稿(2篇)3人关注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假如》优秀评课稿《假如》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林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 ...[更多]

  • 二年级语文下评课稿(2篇)
  • 二年级语文下评课稿(2篇)2人关注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评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科普类的儿童诗歌,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4中天然的指南针,重要的是让学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