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工作总结 > 总结大全 > 总结范文

高一思想总结(三篇)

发布时间:2023-06-11 12:26:01 查看人数:34

高一思想总结

【第1篇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②财政盈余:收入>支出,;③财政赤字:收入<支出,。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高一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2篇 高一思想政治课教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学生的德育重任,有其特殊性与要求。而此次课改的核心是新课程的实施,但新课标的各项配套跟不上。以往的老问题如今又遭遇新困难。因此,如何把握课标实质,树立新的教材观、教学观,跟进新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等,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摸索、反思的问题。为便于交流以共同提高,更好落实新课程教学,现将一学期以来对上述问题的实践与思考作以下概括总结。

一、学科教学情况

1.学习新理念,落实备课组的活动

备课组的工作伸缩性很大,既需一定的客观条件,更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

①在暑期七月培训的基础上钻研课程标准,通读《经济生活》教材并整体思考教学,制定教学计划;集体备课统一目标、进度、作业、测试。

②开展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相互听课评课;与兄弟学校交流合作,借鉴以提高教学质量。

③进行阶段性反思,做好命题、阅卷、质量分析和教学小结等工作。

2.围绕新课标,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旧教材《经济常识》分上下两册,供高一一学年教学使用,而今压缩成必修模块ⅰ《经济生活》一册,需在一学期教完,每周课时仍为2节。显然,每课时的容量比以往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可能导致课上“听懂了”而到用时又束手无策的现象。

我们在处理教材时的策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如:

①有所突出,各课突出关键词主干观点,第一课的核心是介绍“货币理论”;

②有所引伸,降低学生起步的门槛,第一课第一框题调整为两节课,围绕货币的 “神”(神在何处、为什么神)和“奇”(奇在何方、为什么奇)两个问题展开,货币的“奇”主要通过货币形态的发展来认知,“神”主要通过货币的职能来理解;

③有所改造,利用时事新闻、生活热点设计阅读材料,取代教材中的部分探究活动,关于“公司的经营”就有许多典型案例可供学生讨论分析;

④有所省略,自编学生“学案”、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新时代的劳动者》、《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比较“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由现状到目标,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就分别省下一课时时间。

3.辩证运用传统教学,强化对核心观点的体悟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课程专家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老师讲授少了学生讨论多了。但一段时间实施,我们发现: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不准备,也不想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可能导致:学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则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就会落空。

我们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立足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巩固。虽然尝试了一些课堂模式,组织了些个综合探究活动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但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加以辩证运用。教和学都无定法,该探究时就探究,该传统时就传统,关键在于实效性。讨论辩论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等是否就是新课改的标志,是否就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

现有人教版配套的《新课标新学案》、《教师教学用书》实际上与新课标不太配套;高考的考试要求有可能和新课标的要求不一致。要兼顾高考结果和素质过程,功夫还在过程的有效管理,克服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重视和开发非智力因素,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①学生学案等教辅资料有选择有改造地用,重在学法指导,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课后练习及作业处理:根据教学进程适当编选一些练习,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区别地书写评语,使学生在评语中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并反馈。

③尝试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学生使用好“个人成长记录袋” ,随时随地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学习表现和活动业绩,鼓励和培养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如何对应

课改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对完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而言显得过于理想化。大量的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从真实情景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而淡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压缩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跳跃性思维,却带来断层感和挫折感,无疑又影响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落实。

2.教辅资料与新课标还不配套

作为同步使用的学生学案题目偏旧,参考答案思维答法老套,能力拓展题有的一眼望穿有的则不知所云,和教师用书中一样,有的提法仍沿用旧教材甚至出错,使学生无兴趣做、懒得思考、不屑于动笔或干脆不练。求助于网络资源,江苏广东等地的多数练习偏难,他们立足于当地情境的开放性试题又让学生无从下手。

【第3篇 高一思想必修四考点总结

哲学考点

1.唯物论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2.辩证法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一部分:联系

第二部分:发展

第三部分:规律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四课: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

3.认识论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4、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a.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c.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绝运动与相对静止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③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表现: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为什么:

a、哲学依据: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物、意关系原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方法论)。

b、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么样做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反之则阻碍。

9、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

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与谬误:比较——见上(1)— (3)

10、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 ② 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 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地位不同(整体位于主导和统率地位; 部分位于服从和服务地位)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

联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方法论:

○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方案,实现整体的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5、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a: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主要针对“办事情”,即如何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常表述为“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针对“看问题”,即如何评价事物的性质,常表述为“抓主流”、“抓本质”等

7、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2)创新的社会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a.在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6、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①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题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②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实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时候历史性——是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有决定性的因素)。

②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标准: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价值的实现方式: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原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一思想总结(三篇)

国家财政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高一思想信息

  • 高一思想总结(三篇)
  • 高一思想总结(三篇)34人关注

    国家财政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由政府提出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