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2篇初三上册政治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 第3篇浙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4篇初三上册物理温度知识点总结2023 第5篇新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十】 第6篇初三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第7篇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8篇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9篇初三上册历史考点总结 第10篇初三上册英语单词知识点总结2023 第11篇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12篇初三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3篇初三上册常见方程式总结 第14篇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15篇初三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16篇初三上册英语复习计划总结
【第1篇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第2篇 初三上册政治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上册政治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核心观点
本课介绍了三(四)个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两(三)个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本国情,而本课介绍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具体国情,是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所以,在学习第四课时一定要联系第三课的内容。
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要掌握每个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其次,我们要知道这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是立足于基本国情,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这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个联系在《伴你成长》中有练习,同学们可以举一反三。
这课是学习重点,内容较多。在我们学习本课中,首先需要记住以下重要观点,它们在回答问答题中经常出现:
一、我国要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3、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8、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9、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0、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在激烈的科技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总之,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部分: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近代历史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3)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我国是对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
(2)对外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3、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联系书本p62自主创新)
(1)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2)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4、中国如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2)既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4)既要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又要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二、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一)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2)影响: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顺利实现。
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2、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计划生育的意义: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利国利民)
(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1、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1)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p52—53
(2)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影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2、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1)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我们应当刻不容缓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3)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3、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1)努力提高环保意识,明确青少年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坚决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2)积极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和环保宣传活动;
(3)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搞好家庭、社区和学校的环境卫生,爱惜学校和社区的花草树木,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4)依法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自然资源总量大、总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这和人口问题有关,联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开发难度大。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情况十分严重。(这和我国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有关,联系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我们要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二)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三大问题是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其实质是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面对这三大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涵义、要求和意义
1、涵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意义: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可以联系我国的基本国情中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
3、总之,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2、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联系基本国情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不高)
3、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4、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3、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1)国家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2)途径: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
在激烈的科技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联系p49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
(3)意义: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3篇 浙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点
1、15——18世纪欧洲发生的变化有:文艺复兴 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美
文艺复兴 思想前提 国独立战争 法国_
2、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个转折是指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文艺复兴
1、是14——16世纪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2、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意大利 (为什么?)其成为发源地的前提条件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3、先驱者:但丁(他被恩格斯称为旧时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初的一位诗人)
4、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思想包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自由发扬人的才智,宣扬现世生活的享乐,满足人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5、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14——16世纪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
7、文艺复兴的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新航路的开辟
根本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的萌芽
1、原因 主要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对货币和黄金的狂热追求。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 2、条件: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进步。(其中中国的指南针为其提供了条件) 3、对新航路开辟起决定作用的是: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首先进行新航路的开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5、出现的主要航海家及主要功绩:
哥伦布(向西):发现新大陆(美洲大陆)(横渡大西洋)
达加马:(向东)最先开辟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迪亚士(向东)发现好望角
麦哲伦(向西):环球一周,证明地圆说。(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6、欧洲人开始开辟新航路的主观愿望是:寻求财富。
7、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8、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一方面使许多地区和国家逐渐沦为西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人类历史进入“新阶段”——资本主义阶段。
新航路开辟 经济基础 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三、 领导阶级: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四、 进程:
a.开始: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 b.转折(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
c.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d.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e.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五、重要人物及事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_统治。 六、重要文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七、特点:反复性和保守性
八、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_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
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重要问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请道路。 2、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康熙帝 4、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候,中国正在进行的时间是:《尼布楚条约》的签定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他名义上是世袭的国家元首实际是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2)国会拥有国家的立法权。 6、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利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 7、《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司法权,军事权 8、如何认识和评价英国的《权利法案》:(1)限制了王权和价钱了国会的权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英国社会的进步。(2)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9、“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终止。”出自《权利法案》。 10、《权利法案》与《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相比,的特点是:限制君主的权利。
12课 美国的诞生
一、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民族基础: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二、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三、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北方的资本家和南方的种植园主)
四、(1)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建军:1775年5月大陆会议召开,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大陆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巴黎和约》签定,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五、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根据宪法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六、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七、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交流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八、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2)美国人民的英勇奋战和积极参加。(3)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重要问题
1、华盛顿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主要因为:他主动放弃了继续连任的权利,总统由选举产生。
2、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不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受殖民统治的阻碍。
3、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依据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4、美国独立战争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国家获得独立。 5、《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是:杰斐逊
6、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主要是为了纪念《独立宣言》的发表。 7、如何认识美国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不仅是殖民地人们反英斗争的旗帜,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战斗,还对美国建国后的国家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独立宣言》所提倡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欧洲大陆各国反封建君主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 8、“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资产阶级敲响了警钟”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13课 法国_和拿破仑帝国
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关系:封建等级制度下,阶级矛盾尖锐。(3)英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4)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1789年7月14日(后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滑铁卢惨败。
a、1789年,制宪会议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b、拿破仑的《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6、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拿破仑
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_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8、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④灭亡的原因:(1)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2)根源是欧洲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9、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重要问题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是:反对外国武装干涉。 2、拿破仑帝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军事_统治。 3、“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句话反映的观点是:时势造英雄。
4、如何认识《人权宣言》:一方面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对法国_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特点的法律文件,具有进步性,另一方面宣扬私有财产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局限性。
第五单元综合基础
1、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意义是:标志英法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2、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3、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是: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联邦制 法国:共和制
4、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向法制化国家过度。 5、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似之处是: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14 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2)、直接原因:国内外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剧增(市场条件) (3)、资金:殖民掠夺积累巨大财富 (4)、自由劳动力: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圈地运动
2、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3、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4、过程:①蒸汽动力首先使用于棉纺织业。②冶金、采矿随后使用蒸汽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5、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蒡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6、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7、影响:
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国际格局)
a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b、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随后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目的是:赚取利润。 3、三角贸易
4、最早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
5、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是英国(的奴隶贩子) 6、三角贸易的影响(后果):非洲丧失近亿精壮的劳动力,欧洲奴隶贩子大发横财,获取钱财用于投资工商业,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兴起:17世纪以后打败对手,西班牙、荷兰、法国。 2、强大: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强国。
3、结果:英国掠夺了无数财富,发展了国内工业生产,为国内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市场,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4、英国侵略印度的机构:东印度公司(性质:殖民机构) 5、英国侵略印度的头目:克莱武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血腥的掠夺过程,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不可分。
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第一次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压迫
2、导火线:土兵新子弹事件。 3、主要参加者:土兵
4、:封建王公(代表:章西女王)
5、意义: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拉美独立运动:1810——1826) 1、原因:(1)根本原因: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2)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黑人、土生白人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3)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2、性质:反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3、结果: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时间:1836——1848
2、特点: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有明确的目的
3、目的: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4、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5、结果: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 1、时间:1871年
2、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
3、保卫:五月流血周(5月21日——5月28日)
4、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5、纪念巴黎公社:《国际歌》词:欧仁鲍狄埃 曲:狄盖特
18课 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南北矛盾斗争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结束:1865年北方获得胜利。 4《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扭转了战局。
上的总统。
6、性质: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a.先进的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b.南方的叛乱不得人心;c.北方拥有较强的经济、军事实力;d.林肯政府采取措施激发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e.林肯总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8a.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b.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9林肯是共和党人,代表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认为美国当前国药解决的首要问题应是维护国家统一,这就意味着南方奴隶主在西部实行奴隶制的主张会化为泡影,奴隶制就有被废除的危险没,这必然回损害南方奴隶主的利益,因此必然会遭到奴隶主的反对。
10、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障碍及解决途径? (1)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战争)(2)黑人奴隶制度(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19课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2、时间 :1861年
3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5、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a.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一个重大转折点(指社会性质的转变)。c.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d. 这次改革也是对农奴的一次空前的剥削和掠夺。
7、俄国历改变社会性质的二次重大事件: (1)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8、为什么列宁说:“农奴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 答:农民在获得“自由”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比当时地价高得多的钱购买。
19课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存在的两大危机)
1868年开始 :a.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a.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c.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5、日本的统治阶层包括:天皇、将军(掌握实权)、大名(藩主)、武士 6、日本社会性质的两次重大改革: (1)大化改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明治维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7、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日本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努力发展教育 8、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点: (1)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3)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4篇 初三上册物理温度知识点总结2023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5篇 新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十】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首先发生的地点:意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义
4.方式: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
5.实质: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诗人但丁:文艺复兴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英国大戏剧家、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目的:去东方寻找财富。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和海地。误认为是亚洲的印度。
4.意义:
a: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给亚非拉许多国家带来了殖民灾难。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激化。
2.时间:1640—1688年
3.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4.开始的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议会,筹集军费,议员要求限制王权。(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
5.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6.结束标志: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7.意义:
(1)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_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3)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
2.时间:1689年
3.意义:a: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第12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775—1783年。
3.领导人物: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历史功绩: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亲自主持制订了美国第一部宪法,并忠实地执行宪法。)
4.开始的标志: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5.美国独立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6.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7.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8.胜利原因:
(1)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2)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
(3)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10.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2.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3课法国_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_
1.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2.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高潮: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_推向高潮。(1894年热月政变,标志法国_结束)
4.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5.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
6.意义:法国_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_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二、拿破仑帝国
1.1799年,拿破仑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2.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3.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4.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封建王朝复辟。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1.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动力)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最早发生的英国)
5.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6.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7.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9.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体)
10.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9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⑴原因:英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⑵事迹: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率领起义军英勇斗争,壮烈牺牲。(:封建王公)
⑶影响:表示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2、“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⑴原因:①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残暴统治和剥削。(根本原因)
②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黑人、土生白人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③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_的影响。
⑵概况:1816~1826年,玻利瓦尔率军解放了西属拉美殖民地,葡属巴西也宣告独立。
⑶结果: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格局。
⑷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北国家联合作战。(玻利瓦尔由北向南,圣马丁由南向北)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叛乱的借口)
4.爆发的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5.转折点: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结果:1865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7.性质:既是一场内战,又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1)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9.林肯的贡献: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1)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钱赎买这块份地。(体现了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削与掠夺)
5.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的一次重大转折。
7.局限性: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入侵)(内忧和外患)
2.时间:1868年开始
3.:明治天皇
4.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5.性质:是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局限性: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石油的利用)
3.于世界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4.主要发明:
(1)新电器:灯泡(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动机等。
(2)新机器:内燃机(卡尔·本茨发明)、电动机。
(3)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5.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2)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3)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6篇 初三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 分fèn外 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 '汗' '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 惟:只。(2) 须晴日 须:等到。
(3) 略输文采 输:差、失。 (4) 俱往矣 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 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7篇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白烟:能重新燃烧。石蜡固体小颗粒。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先熄灭,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少。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2、结论:“两多一少”——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多、水蒸气多,氧气少。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预热)。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胶头滴管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4、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也不能做化学反应容器
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平放,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5、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6、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7、广口瓶(内壁是磨砂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8、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9、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0、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深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1、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2、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切不可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13、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14、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酒精灯的外焰,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5、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19、温度计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
20、药匙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指向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考点五、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⒈液体: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⒉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注意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七、仪器的装配顺序:从左到右、由下到上
1、连接方法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考点八、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首先制得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6.实验后剩余气体的性质(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特点: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课题2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少量的水,防止瓶底炸裂。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内壁出现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考点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考点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第三章 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考点一)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纯水的导电性差)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课题3水的净化
考点一、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考点二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吸附沉淀):试剂:明矾
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③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
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a仪器不干净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c滤纸破损
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考点三、硬水与软水1、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的操作是蒸馏;沸石:防止发生爆沸。
课题4水资源的保护
一、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2、海洋是地球上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最多的元素是o。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考点1、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
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考点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氢能源三大优点:产物无污染、放热量高、以水制取氢气来源广
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
第四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2)在原子中:原子核与核电子: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元素
考点一、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有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考点二)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2、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考点一)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考点二)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例如:钠离子: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考点四):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例如:fe3+: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考点五):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fe3+: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第五章 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第8篇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七章 《电功率》复习提纲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wh) 1度=1千瓦时=1 kwh=3.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
⑵ “1度”的规定: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 kwh、h”
6、测量: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三 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4、应用——电热器
四 生活用电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
⑴ 低压供电线:
⑵ 电能表:
⑶ 闸刀(空气开关):
⑷ 保险盒:
⑸ 插座:
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⑵电阻箱。
三、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数学表达式 i=u/r
四、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五、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 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八章 《电与磁》复习提纲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ι、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第9篇 初三上册历史考点总结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o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o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_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_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_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_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_的影响:
①法国_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的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o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_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十八、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十九、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二十、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在数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4、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休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
【第10篇 初三上册英语单词知识点总结2023
1. why don’t you do sth.?
2. make sb. happy
3. borrow sth. from sb.
4. forget to do sth.
5. pay fro sth.
6. return sth. to sb.
7. learn sth. from sb.
8. be famous for sth.
9. no matter what…
10. be with sb.
11. go on doing sth.
12. speak highly of sb.
13. keep doing sth.
14. allow sb. to do sth.
15. encourage sb. to do sth. 16. it is said that…
【第11篇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12篇 初三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13篇 初三上册常见方程式总结
1、锌与稀盐酸反应
2、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4、电解水
5、氢气燃烧的反应
6、铜和氧气在受热的条件下反应
7、白磷(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8、实验室制氧气
9、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
10、高锰酸钾受热制取氧气
11、碳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燃烧
12、碳在氧气不充分的条件下燃烧
13、炽热的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1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5、硫磺燃烧
16、铝在纯氧中燃烧
1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18、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19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20、锌和稀盐酸反应
21、铁和稀盐酸反应
22、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
23、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
24、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25、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
26、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27、氧化钙和水反应
28氧化钾和水反应
29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0、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1、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40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第14篇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4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5 一元二次方程的跟与系数的关系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 (a、b、c为
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把 (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 的形式>
②公式法 (注意在找abc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①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②将二次项系数化成1;
③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④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⑤把方程转化成 的形式;
⑥两边开方求其根。
※根与系数的关系: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分别为_1、_2,则有: 。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作用:
(1)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
(2)不解方程,求二次方程的根_1、_2的对称式的值,特别注意以下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其他能用 或 表达的代数式。
(3)已知方程的两根_1、_2,可以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4)已知两数_1、_2的和与积,求此两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
※在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①设未知数(在设未知数时,大多数情况只要设问题为_;但也有时也须根据已知条件及等量关系等诸多方面考虑);②寻找等量关系(一般地,题目中会含有一表述等量关系的句子,只须找到此句话即可根据其列出方程)。
※处理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概括为:
第三章 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3.1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3.2 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频率分布表里,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即: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由于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而各组频率的和等于1。因此,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
※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前者准确,后者直观。
用一件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件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用列表的方法求出概率,但此方法不太适用较复杂情况。
※假设布袋内有m个黑球,通过多次试验,我们可以估计出布袋内随机摸出一球,它为白球的概率;
※要估算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我们可先从池塘里捉上100条鱼做记号,再放回池塘,之后再从池塘中捉上200条鱼,如果其中有10条鱼是有标记的,再设池塘共有_条鱼,则可依照 估算出鱼的条数。(注意估算出来的数据不是确切的,所以应谓之“约是__”)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事件,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它能准确地衡量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不表示一定会发生。
概率的求法:
(1)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个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2)、列表法
用列出表格的方法来分析和求解某些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树状图法
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的方法叫做树状图法。
(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4.1 成正比线段
4.2 平行线段成比例
4.3 形似多边形
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4.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4.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4.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8 图形的位似
一. 线段的比
※1.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 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m:n ,或写成 .
※2.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 注意点:
①a:b=k,说明a是b的k倍;
②由于线段 a、b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k是正数;
③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出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④除了a=b之外,a:b≠b:a, 与 互为倒数;
⑤比例的基本性质:若 , 则ad=bc; 若ad=bc, 则
二. 黄金分割
※1. 如图1,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
※2.黄金分割点是美、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点.
四. 相似多边形
¤1. 一般地,形状相同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
※2.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五. 相似三角形
※1. 在相似多边形中,最为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3.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的特例,这时相似比等于1. 注意:证两个相似三角形,与证两个全等三角形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4.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5.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6.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般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基本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且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两角对应相等;
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③三边对应成比例. ①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②两条边对应成比例:
a. 两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b. 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2, l1 // l2 // l3,则 .
※3.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八. 相似的多边形的性质
※相似多边形的周长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3. 位似变换:
①变换后的图形,不仅与原图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并且对应点到这一交点的距离成比例.像这种特殊的相似变换叫做位似变换.这个交点叫做位似中心.
②一个图形经过位似变换后得到另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就叫做位似形.
③利用位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
5.1 投影
5.2 视图
※三视图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三视图之间要保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一般地,俯视图要画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要画在正视图的右边。
主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正面视得的图象
俯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上面视得的图象
左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左面视得的图象
※视图中每一个闭合的线框都表示物体上一个表面(平面或曲面),而相连的两个闭合线框一定不在一个平面上。
※在一个外形线框内所包括的各个小线框,一定是平面体(或曲面体)上凸出或凹的各个小的平面体(或曲面体)。
※在画视图时,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的部分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
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的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探照灯、手电筒、路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点出发的,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区分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①观察光源;②观察影子。
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
※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就是常见的正投影,是当光线与投影垂直时的投影。
①点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仍是一个点;
②线段在一个面上的投影可分为三种情况:
线段垂直于投影面时,投影为一点;
线段平行于投影面时,投影长度等于线段的实际长度;
线段倾斜于投影面时,投影长度小于线段的实际长度。
③平面图形在某一平面上的投影可分为三种情况: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平行的情况下,其投影为实际形状;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垂直的情况下,其投影为一线段;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倾斜的情况下,其投影小于实际的形状。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6.1 反比例函数
6.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 (k为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即y是_的反比例函数。 (_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其中_不能为零)
※反比例函数的等价形式:y是_的反比例函数 ←→ ←→ ←→ ←→ 变量y与_成反比例,比例系数为k.
※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有两种方法:①按照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②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为定值<即 >。(通常第二种方法更适用)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反比例函数的画法的注意事项: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是直线,所“两点法”是不能画的;
②选取的点越多画的图越准确;
③画图注意其美观性(对称性、延伸特征)。
※反比例函数性质:
①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_的增大而减小;
②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_的增大而增大;
③双曲线的两支会无限接近坐标轴(_轴和y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如图4所示)
点p(_,y)在双曲线上都有
【第15篇 初三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知识导学
本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利用过量红磷的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即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装置不漏气。因为若装置漏气,虽然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但是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减小很明显,因而水并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中。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钟罩内的氧气。
③应该到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高时,虽然气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而也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时生成无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因此描述为白烟。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该数值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根据氮气的性质得知其用途广泛,有:
a.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b.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里充氮气用来防腐;
c.医疗上用液氮治疗一些皮肤病和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d.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稀有气体的用途有:
a.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是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b.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
c.用于激光技术。
d.氦气可作冷却剂。
e.氙气可作麻醉剂。
当进入大气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利用压强差,使水进入,测出氧气的体积,或利用压强差,使密闭系统的活塞移动,根据活塞移动的体积测出氧气的体积。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知识导学
学习氧气时注意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在收集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水中的生物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氧气在气态时是无色的,在固态和液态时是淡蓝色。
重点会描述木炭、硫、铝、磷、铁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知道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并会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一般从四方面来描述:①物质原来的颜色;②对产生的光(火焰或火星)加以描述;③放出热量;④对生成物加以描述。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如果很早伸入集气瓶的底部,集气瓶中的氧气被热的气体赶出来,木炭燃烧会不旺。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光一般指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如镁条燃烧、木炭燃烧等只产生光,不产生火焰;火焰是指气体燃烧或达到沸点的固体或液体的蒸气燃烧产生的现象,如硫、酒精、气体燃烧等产生的现象。
无氧化二磷是固体,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烟是指固体小颗粒,雾是指液体小液滴。
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为了防止生成物把集气瓶炸裂,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沙子,放少量凉水。
细铁丝绕成螺旋状;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
蜡烛燃烧时盛氧气的集气瓶要干燥,可观察到水雾。
缓慢氧化是指进行很缓慢的氧化反应,也要放出热量。如果放出的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可以引起自发燃烧,也就是自燃。缓慢氧化也可以向剧烈氧化反应转化。
供给呼吸主要用于:医疗、登山、潜水、宇航。
支持燃烧主要用于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炼钢,作火箭助燃剂。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氧气。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重点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能够按照操作步骤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之一,故写在箭头的上方。
学习催化剂时注意:
①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
②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③催化剂是针对具体的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④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如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
⑤催化剂并不能增加产物的质量
⑥催化剂可简单地理解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二不变是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实验时要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导气管伸入锥形瓶内不要太长,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许即可;加药品时先加固体药品再加液体药品。
收集装置的选择主要依据生成物的性质,如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是否溶于水等。
①排水集气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当有大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②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尽快地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
③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
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注意问题: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②导气管伸入试管内不要太长,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许即可,这样便于气体导出。
③药品不能聚集在试管底部,应平铺在试管底部,使之均匀受热。
④铁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约1/3处。
⑤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加热时先进行预热,即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当气泡均匀连续地冒出时,才能收集。
⑦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不要忘掉在试管口处放上一团松软的棉花,以免高锰酸钾小颗粒进入导气管,堵塞导气管。
⑧实验开始前,不要忘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⑨实验结束时,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移走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⑩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盖好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知识导学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需要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措施:①改善燃料的结构: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②增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如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森林等。
其密度通过倾倒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的实验来认识,其溶解性结合课本小实验和制汽水等生活实例理解。
干冰不是冰,而是固态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指它不支持非还原性物质燃烧,却能支持一些还原性很强的(如活泼金属镁)物质燃烧。
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而是生成的碳酸的作用。这地方比较容易出错。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药品的选用要注意:
(1)不能选用浓盐酸,因浓盐酸挥发性太强,能挥发出大量的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
(2)不能选用硫酸,因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性的硫酸钙沉淀包在碳酸钙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3)不能用碳酸钠、碳酸钾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它们易溶于水,反应速率大,难以收集。
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据此,气体发生装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类是:固体与固体需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如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需要的仪器有: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导管的单孔塞等。
另一类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需要的仪器可以是:大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单孔塞。也可以用下列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还应注意三点:
第一,所收集气体若有毒性,能用排水法就不要用排空气法,以防污染空气。
第二,导管必须伸到集气瓶底部,这样才能把集气瓶内的气体充分排净。
第三,如果不知道所收集气体的密度,可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再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比较,比29大的密度就比空气的大,比29小的密度就比空气的小。
二氧化碳的检验与验满方法不同。检验是验证这种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需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而验满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否则,未满。
制取气体时,一般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时,一般先装固体药品,再装液体药品。
氧化钙俗称生石灰。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都属于化学反应,而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要求多变一,分解反应要求一变多。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
知识导航
自然界中存在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在压强为101千帕时,加热到100 ℃水就烧开了。冬天,到了0 ℃就要结冰。冰浮在水面上。
正极得氧,负极得氢。若将图中正、负极反接,左边试管得氧,右边试管得氢。
实验技巧:
水的导电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电解水时在水里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水的电解需要通直流电,干电池就是一种直流电源。
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但质量却是氧气的1/8。
氧气的检验是利用带火星的木条,即利用氧气的助燃性;氢气的检验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
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由于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且知道物质是可以再分的。
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氢意即“轻”。因此氢气可以用来填充气球,气球可以高高飘扬。
一切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均可能发生爆炸。各物质都有一定的爆炸极限(能引起爆炸的浓度范围)。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74.2%。
对于任何可燃性气体,燃烧之前都需要检验纯度。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进行二次验纯时,必须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待一会儿,防止残留在试管内的氢气火焰引爆不纯的氢气。
利用明矾等絮凝剂,这些絮凝剂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过滤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若两种物质混合,需进行过滤分离,则必须符合一种可溶、一种不溶。过滤时一定严格按照“一贴”“二低”“三靠”进行操作。否则,容易导致实验失败。
蒸馏操作时要注意的要点是:
①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硬水,再加入少量防暴沸沸石或碎瓷片。
②蒸馏时注意保持温度缓慢上升,同时通入冷水进行冷却。
③当蒸馏烧瓶中只有少量液体或已达到规定要求时即停止蒸馏。
使用硬水对生活、生产的危害:
①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②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③人们长期饮用硬水有害人体的健康。
人们在煮沸硬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形成水垢,水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某种原来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经过加热后,形成了不溶性的化合物。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第16篇 初三上册英语复习计划总结
导语言实践,从而提高理解语法概念和规则的能力以及运用规则的能力。
三、正确使用交际用语。学习日常交际用语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具备与讲英语的人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首先应能听懂别人所讲的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还应在听别人讲英语时,结合自己所处的场合、清景等,理解对方的大意。在复习中,要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交际。
四、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对初中毕业生来说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能力要求,主要考查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要提高理解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和丰富扎实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提高思维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常识和其他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常识。这就需要同学们保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并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技巧训练,如精读、略读、选读、速读、带着问题读,利用关键词、关键句去领悟隐含的意思等。
五、抓好听力训练。要想具备良好的听力,必须靠平时反复训练。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性听力训练,熟悉测试题型。可结合听课文原声带、听力训练题以及收听或收看电台、电视台的中学生英语节目等方式,获得听力技巧,并能从重音、语词的改变,从说话者的不同语气,去领会说话者所要表达的、但又未明确说出的意思。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1.阶段训练(2023年3月底~4月底)
指导思想:按教材内容顺序,抓纲靠本,使学生从零散知识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使基础知识更加条理化。
在材料的整体处理及时间分配上,我们拟订在三月底开始着手总复习,抓住课本,从初一开始,初一上下册分两次,初二两单元一次,先由教师罗列出一些重要单词、词组、句子,让学生对照着去复习。同时在课上老师按时态等把语法总结复习一下,再由老师针对学生的一些薄弱知识分单元编写一些练习讲义给学生加以练习。同时针对四月底的口语考试,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要穿插进行口语的复习辅导,故在四月底我们在抓书本的复习中,我们拟订复习到初二上册。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坚持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不搞填鸭式、满堂灌,而是利用提问式、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方法让学生归纳、总结,群策群力,互相补充或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各个阶段的知识要点、难点及考点。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发言的权利,有查漏补缺的机会。
2.专项训练(2023年4月底~5月中旬)
指导思想:在阶段训练的基础上,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提高对各种题型的解题能力。在继续复习课本知识(初二下册和初三全册)的同时,针对中考题形进行分项练习,因此,结合我市的中考题形,对阅读理解、翻译句子、单项选择、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进行专项训练,并把重点放在学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点拨上,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各个题型的特点,强化分类练习。
3.综合训练(2023年5月中旬~6月中旬)
在阶段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以学生为主,对所复习的知识重新整理,查漏补缺。通过精心设计的综合练习,彻底消除学生的模糊意识,强化考点。让学生互相阅卷,开展讨论,不懂的或不清楚的问题再由老师最后定夺,加深印象。
4.模拟训练(2023年6月中旬)
模拟训练是考前大练兵,是中考前的热身训练阶段。运用一些模拟题,模拟考试时间、考场要求、答题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应考、应试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5、考前心理辅导(中考前)针对具体个性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辅导,排除他们的考前紧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