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初1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篇2023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 第3篇初三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4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第5篇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第6篇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7篇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9篇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华夏之祖 第10篇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11篇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12篇浙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3篇中国先秦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4篇2023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第15篇2023初二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6篇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篇 初1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2篇 2023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____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②评价: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____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5.从汉至元君主____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司、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明清君主____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____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____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3)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____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____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二.规律小结
1.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个基本特点。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一个基本趋势。
3.历代中央官制之间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如秦与汉、隋与唐等。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具体内容及总体演变趋势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历代中央官制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23天津文综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____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____d.实现了选贤任能
02.(2023天津文综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03.(2023全国文综二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04.(2023广东历史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____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05.(2023广东文基历史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06.(2023广东历史5)反映我国君主____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07.(2023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08.(2023海南历史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09.(2023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____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10.(2023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1.(2023年辽宁宁夏文综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
12.(2023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2023年广东历史5)君主____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4.(2023江苏历史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君主“天下为私”,用____等大权在握,这是实行封建官制的政治前提。
02.ba项为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极大;c项通判为地方官员以牵制知州;d项中书省为行政机构。
03.d熟悉隋朝以来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即行。
04.d仅③④项涉及宰相制度的变更。
05.a这是北宋初高度集权的反映。
06.d④①②③依次为隋朝、北宋初、明太祖时、雍正帝时。
07.b从三省六部制下各中央部门的关系可看出。
08.d四个选项中只有宋朝的枢密使分管中央军权。
09.a总结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变化的基本规律得出。
10.c从“三省”的职能和相互制约关系角度思考。
11.b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确定其职能。
12.b熟悉内阁的由来及演化。
13.d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弱化了君主____。
14.
(熟悉四个朝代中央官制的基本情况)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力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总结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基本规律)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得出最终结局)影响:君主____制度走向极端。
五.新题预测
01.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首先实践“圣人执要”这一思想的具体措施是a
a.确立皇帝制度b.设置压相c.设置“三公”“九卿”d.确立郡县制
02.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c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②秦朝实行分封制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b.①③④c.①③d.③④
03.“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c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04.中央官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的主体内容,下列措施既能分化事权、强化君主____,又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是b
a.秦始皇虚设太尉、直辖兵权
b.隋文帝设立三省、同为宰辅
c.宋太祖实施“更戍法”,疏远将兵关系
d.康熙帝以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同掌中枢
0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b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____主义达到顶峰
06.我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内阁六部制的演变,下列关于它们的评价,正确的是d
a.前者确立于秦,中者盛行于隋,后者完善于宋
b.丞相名号始终保存并呈现权力加大趋势
c.都体现了决策、审议、行政三权分立的管理特色
d.皇权一步步加强,有利于君主____的有效实行
07.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d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08.按唐制,中男不服兵役,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唐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办法。最终此建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c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吏部
09.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按两宋军事管理模式,其调兵之权应属于b
a.节度使b.枢密院c.三司使d.转运使
10.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力国王直辖的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第3篇 初三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一、早期人类
1.人类的起源
(1)神话和传说: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
(2)科学证明: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许多科学家认为,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2.人类的进化
(1)人类的进化过程
古猿―――→完全形成的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 ↓ ↓
距今二三百万年前 距今约25万年前后 距今5万年前后
(2)晚期智人的代表:亚洲有中国的山顶洞人,非洲有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法卢人,欧洲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4.世界三大人种
(1)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就形成了。
(2)人类按体貌特征可分为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3)人种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
二、从野蛮走向文明
1.氏族
(1)人类社会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是氏族。
(2)母系氏族: ①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
﹡②特征: 家庭构成—氏族成员组成一个大家庭,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由于群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以母系计算。 生产生活—那时人们主要用简单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以采集植物和捕捉动物为生。 社会地位—妇女从事采集和家务劳动,在氏族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氏族的首领多由女性担任。
(3)父系氏族: ①时间: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后 ②原因: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主要由男子承担,男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③特征: 家庭构成—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血统以父系计算。 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男子承担繁重复杂的劳动。 社会地位—氏族首领改由男子担任。男子开始处于社会支配地位。
2.氏族制度的瓦解 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
3.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岛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学习主题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自西向东的顺序: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
一、神奇的金字塔-古代埃及
1.
2.金字塔
(1)用途: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
(2)概况:80余座大小金字塔至今仍然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一带。的是胡夫金字塔
(4)评价: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二、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
1.地理环境::古代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
2.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兴起。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民族所灭。公元前6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兴起并强盛一时。
3. 《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2)内容: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序言和结语宣扬王权神授,诅咒不服从法律的人。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3)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种姓制度-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恒河和印度河流域
2.种姓制度
(1)含义: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叫做种姓制度。
(2)内容: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第二等级刹帝利充当武士_,掌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人无政治权利;第四等级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和沦落的雅利安人,主要从事低贱的职业。
(3)规定:种姓之间等级界限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4)影响: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第3课 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
1.
2.时间、特点:,以天皇的名义发布诏令,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4.
5.日本文字的特点:汉字与假名(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创造的标音字母)并用。
二、阿拉伯的兴起
1.伊斯兰教的创立
﹡(1)背景:公元6世纪以后,阿拉伯半岛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半岛不断遭到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建立统一国家,抵制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
(2)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穆罕默德既是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
(2)630年,把麦加确定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并把麦加城中的克尔白神庙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
第三学习主题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古代希腊
一、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1.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2.
3. 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最的城邦,其中雅典是地中海的商贸中心,最繁荣的城邦,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基本情况
1、两次改革:①梭伦改革:建立了民主政治;②伯里克利改革:城邦政治充分民主化。
2、伯里克利时期
①民主性表现:a民主政治时期的雅典没有国王,掌握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b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
c国家的决策机构是公民大会。
②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进步性: a、伯利克时期,雅典基本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公民左右着国家政权; c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局限性:a、这种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的;b、奴隶和妇女都没有政治权利;c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拥有公民权的少数雅典人。
第5课 古代罗马
一、罗马共和国
1、建立:由意大利台伯河畔的罗马城发展而来。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了奴隶制共和国。
2、称霸地中海: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在布匿战争中击败迦太基,称霸地中海西部。
3、民主政治: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机构是元老院,官职是执政官。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
4、衰落:斯巴达克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凯撒_时,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二、罗马帝国
1、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独揽大权,被尊为“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
罗马帝国后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分别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都城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在人民起义和日耳曼人入侵下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
第6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制度
1、进入:5世纪末,一个个日耳曼国家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
2、核心: 建主是骑士,社会最底层是农奴。
3、教会的统治:①教皇国的形成: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将意大利中部领土献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②教会是西欧的封建主。③教会的统治称为“黑暗时代”。
教会统治的表现:
(1)政治上:罗马教皇被视为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有权废立国王,地位至高无上。
(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3)思想文化上:教会是西欧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4、城市的兴起:①原因:11世纪,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②斗争:获取自治权(典型事件是:琅城起义)③意义: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二、拜占庭帝国
1、得名:
2、衰落: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查士丁尼频频用兵,导致民用财尽。
3、灭亡:
第四学习主题 古代文明的交融
第7课 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
一、希波战争
1.2.交战双方:地中海东部的希腊--东方的强大的波斯帝国
3.4.结 果:希波战争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希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最后战败了波斯。
二、亚历山大东征
1.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波斯。
2.目 的:为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
3.战役:伊苏斯之战。(公元前333年)
5.影 响:亚历山大东侵给东方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三、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1.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在地中海东部形成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国。
2.罗马的征服:
(1)过程: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发动了征服地中海东部的战争。先后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希腊、塞琉古王国,至公元前30年,最后攻灭了埃及托勒密王国。
(2)结果:罗马的征服结束了地中海地区混乱无序的状态,此后,这一地区出现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四、十字军东侵
1.含义:在罗马教皇的策动下,从1096年开始,法、德、意等西欧各国组织十字军向东方伊斯兰国家和拜占庭发动了近两个世纪的侵略战争。
2.入侵地区:小亚细亚、巴勒斯坦,攻破耶路撒冷,占领君士坦丁堡。
3.反抗人物:埃及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
4.影响:十字军的屠杀和掠夺,使东方各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长期的东侵使西欧人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4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的反抗与探索
第1课鸦片战争
知识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
①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上盛的国家;为开辟市场和掠夺原料,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为了牟取暴利,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2、鸦片输入的危害: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3、销烟: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4、意义: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二《南京条约》的签订
1、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时间: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
(3)结果: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
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④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三中国社会的巨变
鸦片战争是中国有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2、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点一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1843年,洪秀全创立“上帝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永安封王,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形成。
知识点二建都南京
1、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废除土地私有,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2、北伐和西征:北伐失败,西征取得巨大胜利,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知识点三“天国梦”的破灭
太平天国争权夺利,导致天京变乱,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扭转局面。
外国侵略者和曾国藩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
3、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顽强反抗精神。
第3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一火烧圆明园
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改条约等无理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暴行:火烧圆明园。
4、结果: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知识点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沙俄对这个东北和西北边疆一直抱有野心。19世纪50年代,沙俄出兵侵入黑龙江,强行建立军事基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吞并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
沙俄侵占我国领土表
时间条约名称割占的领土范围领土面积(km2)
1858《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
1860《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多万
1860
1864《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
19世纪80年代《伊犁条约》等中国西北部7万
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
第4课洋务运动
知识点一“自强”与“求富”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内外交困。
2、目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洋务派代表人物:
①中央:奕。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开始的标志:1861年年总理衙门的设立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5、内容
时期口号工业性质创办工业代表人物评价
前期
“自强”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第一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规模的军事工厂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规模的造船厂
后期
“求富”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第一个民用工业
开平矿务局李鸿章
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汉阳铁厂张之洞钢铁厂
6、19世纪60年代初,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知识点二洋务运动的影响
1、破产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3、评价:
①进步性: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局限性: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也不能救中国。
4、启示: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第5篇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10.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度量衡;修长城、御匈奴;修驰道,凿灵渠;焚书坑儒。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是世界艺术的一颗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4.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龙亭候)改进了造纸术。
【第6篇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一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年级209班和210班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掌握并运用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认真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围绕学校听课月活动,积极参加了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听课、评课等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网络追踪历史人物。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8、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9、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取得的成效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3、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6、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二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按照教学计划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下,我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成就,也存在着不足。下面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历史课堂教学凸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10000字左右。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主动地参加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听课节数达16节,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
5、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在学生学了长征知识后,让他们去寻访老红军。(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与经验。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6、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深化拓展历史的教育教学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所写教案,在同组多次获得好评。
5、在期末学生作业评比中,本人因为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照顾了大多数学生情况,在本组获得最佳。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人意。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与完善有针对性的备课,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会取得优异的成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虚心求教,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第7篇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
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具体措施如下: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
管制证券业。
(2)复兴工业〖核心内容〗: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生产引起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
为受损农民提供补贴。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措施;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且措施多以立法形式出现。
★作用: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十一、秦汉文化状况
1、秦汉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如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与此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不同风格。原因:秦汉为大一统和多民族国家。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西传等。原因:国家强盛、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辟等。③水平居世界地位:如张衡的地动仪、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造纸术的发明等。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教育先进、优秀人才的涌现。④气势恢弘:如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史记》等。原因:国家统一、强盛。
2、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②西汉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③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并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专著。③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之为“医圣”。④华佗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比西方早1600多年。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絮纸和麻纸。②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3、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①西汉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确定儒学的统治地位。②王充的唯物思想独树一帜,反映了两汉时期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③佛教传入,道教产生,中国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
2).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一书中。
3).王充的唯物思想:批判神学,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反对天人感应说,是无神论者。
4).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时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并建白马寺,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5).道教的形成:由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而成;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传布的五斗米道。
4、史学与文学
1).史学:①西汉司马迁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②东汉班固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2).文学:①两汉文学的特点: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②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
5、雕塑与绘画
【第9篇 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10篇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导语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没有失败和挫折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本篇文章是为您整理的《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供大家借鉴。
1.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1.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生于德国特利尔市。马克思博士毕业后,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他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报纸,马克思被迫转赴法国巴黎。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年轻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出身于一个德国工厂主家庭两位年青年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从此,恩格斯不仅成为马克思思想、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在经济上也给予马克思很多支持。
2.184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直至去世。“我是世界公民”,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他革命流 亡生涯的真实写照。定居伦敦后,大英国博物馆图书馆就成了马克思每天必到的地方。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其中,《资本论》至今还是影响巨大的杰作之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去世,葬于海格特公墓。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二、《共产党宣言》
1.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这一年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
2.《共产党宣言》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 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共产党宣言》肯定资产阶级在历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的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_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自发表以来,《共产党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文字,出版过1000次以上。
三、第一国际
1.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2.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3.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_了资产阶级反动政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第一国际的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
2.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于是兴起。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最初的珍妮机一次能纺出8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瓦特。1774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机在一家冶金工厂正常运转,为鼓风机、汽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不久,瓦特蒸汽机开始应用到更多的行业。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2.早期的工厂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的动力,从此,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
1.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铁路”来运输货物。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由马匹拉动的。1825年,由史蒂芬孙设计的蒸汽火车载着450名乘客,以24千米的时速行驶,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2.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3.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法国_和拿破仑帝国》
一、旧制度的危机
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进入了腐朽没落的时期,也就是“旧制度”时期。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法国乃至欧洲开展了一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进步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因此,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_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法国_
1.旧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致使法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为此,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的问题。
2.按照原来的方式,三级会议分三个等级分别开会,每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都只有一票表决权。在这次会议中,第三等级坚决要求增强自身的政治权利,主张三个等级合并开会,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此后,第三等级的代表自行成立“国民议会”,作为民众的代表,并指出制定宪法的要求。国王被迫让步,一方面同意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议会”,要求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代表都加入;另一方面却暗中调集军队,企图以武力控制局面。消息传开,巴黎民众不断聚集并武装起来,支持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民众以死伤近百人的代价,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 动,法国_开始了。
3.法国_开始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税收。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基本落实了《人权宣言》的各项原则,全面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国王路易十六被迫接受宪法,但暗地里致信欧洲各国君主,呼吁他们武装干涉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联军,进逼巴黎。法国 军队在瓦尔密击退侵略者,将敌人赶出国境。随后,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法国_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三、拿破仑帝国
1.1799年11月,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很快建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他十分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第11篇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一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
1、 时间: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2、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 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2、 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1、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背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时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 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黄继光、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3、 因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怕牺牲,以热情、乐观、勇敢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因此人们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第三课
1、 时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2、 重要文件: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四课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的成就:1、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3、试制成功第一家喷气式飞机;4、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5、武汉长江大桥建成;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7、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西北新工业基地建成。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 时间:1954年9月,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形式: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
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通过公私合营的方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使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第六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时间: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
2、 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时间:1956年 2、地点:北京
3、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2)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 意义:“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 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重的一次严重失误。
6、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使我国石油及石油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新型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模范人物:大庆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第七课
1、 开始:1966年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_”的决定,成立“中央_小组”。
1970年至1971年间,__集团策动_政变。1971年9月13日,_等人乘飞机出逃,坠机身亡。
结束:1976年__集团的粉碎。
2、 性质:文化_是一场错误发动,被_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 启示:经过文化_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 _一起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5、 1976年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性质: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意义: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八课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 主要精神: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标准》,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 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 时间:1978年12月
2、 内容: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 意义:党的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1、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平反党的历的冤案。
2、后颁布一系列法律:
第九课
对内改革:
1、 农村的改革
(内容)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 城市的改革
(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对外开放:
1、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引发第一次沿海开放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 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 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12篇 浙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点
1、15——18世纪欧洲发生的变化有:文艺复兴 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美
文艺复兴 思想前提 国独立战争 法国_
2、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个转折是指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文艺复兴
1、是14——16世纪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2、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意大利 (为什么?)其成为发源地的前提条件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3、先驱者:但丁(他被恩格斯称为旧时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初的一位诗人)
4、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思想包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自由发扬人的才智,宣扬现世生活的享乐,满足人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5、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14——16世纪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
7、文艺复兴的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新航路的开辟
根本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的萌芽
1、原因 主要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对货币和黄金的狂热追求。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 2、条件: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进步。(其中中国的指南针为其提供了条件) 3、对新航路开辟起决定作用的是: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首先进行新航路的开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5、出现的主要航海家及主要功绩:
哥伦布(向西):发现新大陆(美洲大陆)(横渡大西洋)
达加马:(向东)最先开辟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迪亚士(向东)发现好望角
麦哲伦(向西):环球一周,证明地圆说。(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6、欧洲人开始开辟新航路的主观愿望是:寻求财富。
7、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8、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一方面使许多地区和国家逐渐沦为西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人类历史进入“新阶段”——资本主义阶段。
新航路开辟 经济基础 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三、 领导阶级: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四、 进程:
a.开始: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 b.转折(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
c.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d.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e.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五、重要人物及事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_统治。 六、重要文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七、特点:反复性和保守性
八、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_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
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重要问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请道路。 2、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康熙帝 4、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候,中国正在进行的时间是:《尼布楚条约》的签定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他名义上是世袭的国家元首实际是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2)国会拥有国家的立法权。 6、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利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 7、《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司法权,军事权 8、如何认识和评价英国的《权利法案》:(1)限制了王权和价钱了国会的权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英国社会的进步。(2)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9、“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终止。”出自《权利法案》。 10、《权利法案》与《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相比,的特点是:限制君主的权利。
12课 美国的诞生
一、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民族基础: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二、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三、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北方的资本家和南方的种植园主)
四、(1)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建军:1775年5月大陆会议召开,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大陆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巴黎和约》签定,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五、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根据宪法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六、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七、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交流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八、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2)美国人民的英勇奋战和积极参加。(3)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重要问题
1、华盛顿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主要因为:他主动放弃了继续连任的权利,总统由选举产生。
2、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不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受殖民统治的阻碍。
3、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依据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4、美国独立战争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国家获得独立。 5、《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是:杰斐逊
6、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主要是为了纪念《独立宣言》的发表。 7、如何认识美国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不仅是殖民地人们反英斗争的旗帜,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战斗,还对美国建国后的国家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独立宣言》所提倡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欧洲大陆各国反封建君主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 8、“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资产阶级敲响了警钟”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13课 法国_和拿破仑帝国
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关系:封建等级制度下,阶级矛盾尖锐。(3)英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4)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1789年7月14日(后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滑铁卢惨败。
a、1789年,制宪会议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b、拿破仑的《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6、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拿破仑
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_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8、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④灭亡的原因:(1)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2)根源是欧洲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9、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重要问题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是:反对外国武装干涉。 2、拿破仑帝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军事_统治。 3、“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句话反映的观点是:时势造英雄。
4、如何认识《人权宣言》:一方面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对法国_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特点的法律文件,具有进步性,另一方面宣扬私有财产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局限性。
第五单元综合基础
1、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意义是:标志英法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2、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3、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是: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联邦制 法国:共和制
4、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向法制化国家过度。 5、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似之处是: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14 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2)、直接原因:国内外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剧增(市场条件) (3)、资金:殖民掠夺积累巨大财富 (4)、自由劳动力: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圈地运动
2、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3、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4、过程:①蒸汽动力首先使用于棉纺织业。②冶金、采矿随后使用蒸汽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5、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蒡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6、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7、影响:
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国际格局)
a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b、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随后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目的是:赚取利润。 3、三角贸易
4、最早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
5、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是英国(的奴隶贩子) 6、三角贸易的影响(后果):非洲丧失近亿精壮的劳动力,欧洲奴隶贩子大发横财,获取钱财用于投资工商业,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兴起:17世纪以后打败对手,西班牙、荷兰、法国。 2、强大: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强国。
3、结果:英国掠夺了无数财富,发展了国内工业生产,为国内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市场,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4、英国侵略印度的机构:东印度公司(性质:殖民机构) 5、英国侵略印度的头目:克莱武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血腥的掠夺过程,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不可分。
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第一次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压迫
2、导火线:土兵新子弹事件。 3、主要参加者:土兵
4、:封建王公(代表:章西女王)
5、意义: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拉美独立运动:1810——1826) 1、原因:(1)根本原因: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2)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黑人、土生白人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3)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2、性质:反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3、结果: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时间:1836——1848
2、特点: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有明确的目的
3、目的: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4、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5、结果: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 1、时间:1871年
2、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
3、保卫:五月流血周(5月21日——5月28日)
4、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5、纪念巴黎公社:《国际歌》词:欧仁鲍狄埃 曲:狄盖特
18课 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南北矛盾斗争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结束:1865年北方获得胜利。 4《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扭转了战局。
上的总统。
6、性质: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a.先进的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b.南方的叛乱不得人心;c.北方拥有较强的经济、军事实力;d.林肯政府采取措施激发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e.林肯总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8a.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b.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9林肯是共和党人,代表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认为美国当前国药解决的首要问题应是维护国家统一,这就意味着南方奴隶主在西部实行奴隶制的主张会化为泡影,奴隶制就有被废除的危险没,这必然回损害南方奴隶主的利益,因此必然会遭到奴隶主的反对。
10、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障碍及解决途径? (1)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战争)(2)黑人奴隶制度(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19课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2、时间 :1861年
3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5、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a.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一个重大转折点(指社会性质的转变)。c.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d. 这次改革也是对农奴的一次空前的剥削和掠夺。
7、俄国历改变社会性质的二次重大事件: (1)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8、为什么列宁说:“农奴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 答:农民在获得“自由”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比当时地价高得多的钱购买。
19课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存在的两大危机)
1868年开始 :a.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a.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c.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5、日本的统治阶层包括:天皇、将军(掌握实权)、大名(藩主)、武士 6、日本社会性质的两次重大改革: (1)大化改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明治维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7、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日本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努力发展教育 8、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点: (1)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3)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3篇 中国先秦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祖国历史的光辉开端)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_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_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_(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_。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_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第14篇 2023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_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15篇 2023初二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 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六、四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第16篇 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乘轿出行。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4.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5.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