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工作总结 > 总结大全 > 总结范文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四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07:12:19 查看人数:31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人教版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第2篇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高三语文知识点

现代文:鉴赏与评价

写作:1、立论与驳论 2、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准确评论典型人物 5、内容有意境

修辞的方法

古文

复句

(二)、高三语文问题及失分点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论说文的解读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作文没有自己新颖的思想和主题,写不出优美的句子 议论文没有说服力,写作过程中没有发散性思维,过于呆板

失分点:现代文的赏析和理解 古文的解析 诗歌的鉴析 写作深度及广度

(三)、高三语文难点和重点

系统提高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巩固文言诗句的知识点。背诵名句、熟记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文学常识。写作要确保观点鲜明准确,论据要有力。

(四)、高三语文作文

特点:

临近高考,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重头戏的角色日益明显;时间有限,考生在时间和精力上略为紧张。

问题:

高考压力骤增,积累不够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捉襟见肘;程式化痕迹过于明显,有些学生完全照搬模式,照抄别人作文,不考虑具体情况。

对策:

帮助学生找模版作文,找高考范文,但是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消化,不能简单照搬;针对近年来出卷特点对时下热点焦点话题进行汇总,希望学生能提前对相关问题有所发挥。

(五)、高三语文阅读

一、古文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判断。不能灵活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点。

应对策略:

(一)读题:分三步。

(二)审题:在完成阅读步骤的同时一定注意审好题。

(三)解题:(以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为例)

1.词语解释。

2.信息筛选题。

3.内容理解题和上题接近,除了看人物、时间、地方等有没有弄错,还得关注人物的言行、主张等,看有没有添加、删改、遗漏等。强调和原文的呼应、吻合。

4.赏析评价题,要看作者的态度和文段的背景。

5.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6.翻译题还是强调这五个字:留、替、移、补、删。另外别放过关键词。

二、诗歌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读不懂诗歌,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答题。不会联系作者知人论世。

应对策略:

(一)、明确诗歌语言美的几个方面

(二)、明确古诗中常见语言的特点

(三)、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四)、读懂一首诗词的基本程序:理解每字→填全空白→依托知识→把握意象→描述意境→统观全诗→理解主旨。解诗句——看明示——品意象——感意境——析手法——识典故,最终判断诗的思想感情。

(五)、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结构形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 2、分析技巧型 3、分析语言型 4、炼字型 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6、观点不同型

三、现代文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①学生不会读文章,缺乏做题技巧。

②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答案眼点不全,答得多得分。

应对策略:

①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精明的读,提取一级信息,剔除二级信息,了解设题陷阱。解题步骤:科技文的三步操作法 :定向,寻踪,筛选。

②应试技巧:树立一种观念;具备两种心理状态;明确三个步骤。审题的方法:审清题目内修饰语的的隐性信息;审准题目内中心语的隐性信息;审明题目分句的主要意旨。

解题思路:

1.从整体上把握作品。2.抓文章的筋骨。3.学会利用题目间的信息互通。4.文题对照,圈定范围。

从 “三种思路”入手:把握文体的行文思路,了解考者的命题思路,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文意概括的规范思路:a、化繁为简 b、化实为虚。文字表述的规范思路:a、照抄式 b、重组式c、提炼式 d、拼接式。

【第3篇 高三语文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三语文知识点梳理总结

1.古希腊:

①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著有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②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腊戏剧家,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意大利:

①但丁,意大利伟大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叙事长诗《神曲》

②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重要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3.西班牙: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堂·吉诃德》是欧洲最早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讽刺了灭亡的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

4.英国:

①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诗人。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后四部合称为四大悲剧)。

②拜伦,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长篇政治讽刺诗《唐璜》。

③狄更斯,十七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

5.法国:

①莫里哀,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代表作《悭吝人》《伪君子》均为讽刺喜剧。

②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描写于连野心勃勃的长篇小说《红与黑》。

③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④雨果,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和代表作家。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⑤莫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和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等。

6.德国:

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7.苏俄:

①普希金,俄国诗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之始祖。诗《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②果戈理,十九世纪俄国秀的讽刺作家。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

③屠格涅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父与子》、散文故事集有《猎人笔记》。

④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⑤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⑥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⑦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代表作是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美国:

①惠特曼,民主诗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

②欧·亨利,美国作家,短篇小说《麦祺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③海明威,美国现代小说家,《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9.印度:

泰戈尔,近代印度诗人。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沉船》和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等。

10.日本: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伊豆的舞女》《雪国》

【第4篇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6

一、文言文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二、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庭堂的低洼处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借着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7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四篇)

(一)、高三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鉴赏与评价写作:1、立论与驳论2、论据的选择与运用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准确评论典型人物5、内容有意境修辞的方法古文复句(二)、高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高三语文知识点信息

  •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四篇)
  •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四篇)31人关注

    (一)、高三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鉴赏与评价写作:1、立论与驳论2、论据的选择与运用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准确评论典型人物5、内容有意境修辞的方法古文复句(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