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第2篇元素、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第3篇2023中考化学原子团概念知识点总结 第4篇初三化学原子和分子知识点总结 第5篇原子和原子核的知识点总结 第6篇2023年中考化学原子团概念知识点总结 第7篇2023中考知识点:原子分子的知识点总结 第8篇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第9篇高一知识点原子结构总结 第10篇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第11篇高二物理原子和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第12篇初三知识点总结: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
【第1篇 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摘要到了高三总复习的时候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高三物理知识点的重点内容也包括了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对此做了总结,请同学们参考学习!
高三物理公式: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
(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总结: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公式都是高考非常重要的内容,欢迎同学们及时关注为您编辑的知识点归纳讲解,运用到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2篇 元素、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元素、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元素、分子和原子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①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种单质
但h n o cl等符号不能表示单质,它们的单质是:h2 n2 o2 cl2
②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o氧 si硅 al铝 fe铁。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③化学的“语法”: “某分子”由“某原子构成”
“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或“某某分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讲由某原子直接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④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⑴ h2 和he ⑵ co、n2 和si ⑶ o2 、s和 s2- ⑷ oh- 和 f-
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 组成 物质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同类原子总称 构成 构成
构成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 分子
【第3篇 2023中考化学原子团概念知识点总结
导语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23中考化学原子团概念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原子团概念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
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第4篇 初三化学原子和分子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本节包括原子的概念、原子中的电量关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六个知识点。本知识属于纯理论性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我们学习的难度,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微观粒子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可通过宏观现象感受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通过微观粒子的相关性质学会解释常见的宏观现象。
1.原子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特征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隔
原子尽管很小,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但它又是由多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构成的。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5.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6.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原子
区 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常见考法
本知识点是从微观研究化学,也是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在中考中是常考的知识。涉及题型有选择、填空、探究等。主要是结合上述知识来考察。我们要牢固地把握上述知识,以备考试之需。
误区提醒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也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虽然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不能盲目比较分子、原子的大小,只能说某原子没有由其构成的分子的质量、体积大,否则对分子、原子的认识会走入误区。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把湿衣服晾在太阳能晒着的地方容易干得快?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为什么缩小?
解析: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可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气体体积受压减小、物质的热胀冷缩及密度不同且能互溶的两种液体互溶后总体积减小等现象;用分子在不断运动可解释物质的挥发、物质的溶解及气体的扩散(花香、酒香)等现象;由分子的构成是否发生变化,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问可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性质且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来解释;(2)问可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来解释。
答案:
(1)太阳晒着的地方温度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快,水分蒸发的快,因此衣服干得就快。
(2)气体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隔,气体受压时,气体分子间的间隔缩小,因此气体所占的体积也减小。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冰、雪、露水的分子都是水分子
d.液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
解析:任何物质都有三态变化,三态间的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无论什么物质,无论什么状态,我们观察到的颜色等现象都是大量粒子的聚合体表现的宏观现象,而单个的粒子很小,是肉眼无法可以看见的。
答案:d
【第5篇 原子和原子核的知识点总结
原子和原子核的知识点总结
原子和原子核
1。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考试用书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射线(粒子是氦原子核)、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衰变与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射线是伴随射线和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e=mc2{当m的单位用kg时,e的单位为j;当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
(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第6篇 2023年中考化学原子团概念知识点总结
原子团概念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
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第7篇 2023中考知识点:原子分子的知识点总结
阅读!
原子与分子
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数字表示意义
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h2o
元素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离子概念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 、oh- s2-、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原子团概念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 hco3- 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
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第8篇 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一、分子
1.分子定义: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而水分子构成了水;
2.分子的特点:
(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闻到香味。
(2)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ml酒精加100ml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ml。
(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如:1ml水中大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注:说明分子在运动的离子很多,比如能闻到的各种香味,就是各种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造成。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有:气体可以压缩存于钢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的额现象。
3.应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二、原子
1.定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由此我们便知道原子的性质和分子很相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特点: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点和分子很相似。
(2)原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和分子一样。
(3)原子之间有间隔。和分子一样。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3、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颗粒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我们可以把一个原子想成一个鸡蛋,原子核就是蛋黄,核外电子是蛋白,质子、中子是组成蛋黄的东西。
注:
①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来整个原子不带电。
② 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相近,它们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
③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可以说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粒子是质子和中子。
4、原子的性质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电子数不同,中子数也不同)。同种原子,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却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的原子中(或原子核中)都有中子(h无中子)。
(2)一个原子中,它的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与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
(3)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三、基本考点
考点1.分子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蔗糖在水中的扩散,湿衣服晾干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慢。
③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三态变化就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⑤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考点2.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
①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原子是不停地运动的,且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运动得快,温度低时运动得慢。
③原子间也有间隔。
④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和联系。
【第9篇 高一知识点原子结构总结
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知识点原子结构总结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一考试网
原子结构
1.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如下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核素同位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质量的1/12之比。
4.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电子在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好像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电子云。
(2)电子层
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别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核外电子处于不同的电子层。
(3)电子层排布倾向能量最低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4)各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5)电子层排布的表示方法
电子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第10篇 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第11篇 高二物理原子和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原子和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知识点: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成
①装置:
② 现象:
a.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 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c. 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原子核半径小于10-14m,原子轨道半径约10-10m。
3、玻尔的原子模型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两方面)
a. 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的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的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这与原子通常是稳定的事实相矛盾。
b. 电子绕核旋转时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随着旋转轨道的连续变小,电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应是连续变化,因此按照这种推理原子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这种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事实相矛盾。
(2)玻尔理论
上述两个矛盾说明,经典电磁理论已不适用原子系统,玻尔从光谱学成就得到启发,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化的概念,提了三个假设:
①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在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②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v=e2-e1
③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不同的运行轨道相对应。原子的能量不连续因而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即轨道半径跟电子动量mv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轨道半径跟电了动量mv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
n为正整数,称量数数
(3)玻尔的氢子模型: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玻尔在三条假设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以及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行时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原子的热能。)
氢原子中电子在第几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氢原子的能量en,和电子轨道半径rn分别为:
其中e1、r1为离核最近的第一条轨道(即n=1)的氢原子能量和轨道半径。即:e1=-13.6ev, r1=0.53×10-10m(以电子距原子核无穷远时电势能为零计算)
②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氢原子的能级。按能量的大小用图开像的表示出来即能级图。
其中n=1的定态称为基态。n=2以上的定态,称为激发态。
二、原子核知识点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
2、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在β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映中有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该元素的半衰期。
一放射性元素,测得质量为m,半衰期为t,经时间t后,剩余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为m
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例如用高速粒子轰击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氦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中子。
4、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
质子数等于电荷数
核子数等于质量数
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2)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铝时,发生核反应。
发生+β衰变,放出正电子
三、核能知识点:
1、核能:核子结合成的子核或将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要放出或吸收能量,称为核能。
2、质能方程:爱因斯坦提出物体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e=mc2——质能方程
3、核能的计算:在核反应中,及应后的总质量,少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即出现质量亏损,这样的反就是放能反应,若反应后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前的总质量,这样的反应是吸能反应。
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与质量变化的关系为:
为了计算方便以后在计算核能时我们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若已知条件中以千克作单位给出,用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中单位:
方法二:若已知条件中以作单位给出,用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中单位:
4、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1)裂变反应:
①裂变:重核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叫做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②链式反应:在裂变反应用产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铀核浮获使反应继续下去。
链式反应的条件:
③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放能约1mev能量
1kg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
(2)聚变反应:
①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
②平均每个核子放出3mev的能量
③聚变反应的条件;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第12篇 初三知识点总结: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