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03-29 13:54:02 查看人数:58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5052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3分钟,共有100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截至2013年,我国农垦系统土地面积为36.5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86万亩,约占全国耕地的4.5%,拥有1785个国有农场,1361万人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200多家,约1万亿国有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生产总值5800亿元,人均纯年收入1.2万元。农垦系统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多数垦区还承担区域内行政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经济的重要力量。

(一)企业主体数量多,分布行业广泛

根据《中国农垦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3年底,农垦拥有独立核算企业5404家,其中农牧企业1779家,占企业总数的32.92%;工业企业1298家,占企业总数的24.02%;建筑企业509家,占企业总数的9.42%;运输企业227家,占企业总数的4.20%;以批发贸易为主的商业企业1591家,占企业总数的29.44%。从产值看,第一产业产值1750.1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29.5%;第二产业增加值2613.22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44%;第三产业增加值1574.23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26.5%。

(二)以农业公司为主,经营主体实力强

农垦拥有职工家庭农场、企业公司、合作社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但农业公司是农垦农业经营的主力。目前,农垦拥有农业公司约1万家,合作组织5440家,职工家庭农场113万户,85%的耕地由职工或职工家庭承包。2014年农垦有65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①,其中,国内上市公司9家,拥有股本金98.88亿元,是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重要代表。

(三)与管理体制对应,组织形式多样

除新疆兵团外,农垦还有集团制和属地行政化管理两种管理体制。按管理体制分,2013年全国有17个垦区实行企业集团制管理,实现生产总值3840.5亿元、利润141.8亿元,分别占全国农垦的64.7%和87.9%,实行集团制管理的垦区均为农业公司组织形式。实行属地行政化管理的垦区,正在以优势农场、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农业公司,如河南黄泛区农场的地神种业、湖北农垦现代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四)多种所有制并存,注册登记类型丰富

目前农垦已培育一大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并催生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形成了股份制、有限责任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截至2013年,全国农垦累计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约1万家,出售、破产、兼并、关停国企1.3万余家,非国有经济比重超过46%,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格局。在农垦6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19家,占29.2%;有限责任公司36家,占55.4%;国有企业10家,占15.4%;内资企业61家,占93.8%,中外合资企业4家,占6.2%。

(五)集中于农垦优势产业,拥有规范生产基地

农垦农业公司以国有农场为依托,拥有管理规范的生产基地,并集中于农垦优势产业。以65家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为例,除上海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业外,其他企业均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加工原料集中于粮豆、牛奶、橡胶、畜禽、甘蔗、种子种苗、果蔬等农垦优势产业。2013年,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基地种植面积2911.80万亩,养殖奶牛、猪、羊、鸡、鸭等畜禽3.95亿头(只);上海鲜花港主营鲜花产量1.1亿株;龙头企业从基地采购的原料占企业加工总量的71.5%,其中,有28家企业达到100%,占企业总数的43.2%。

(六)利益机制多样,形式类型丰富

农垦农业公司与农场、职工家庭、带动农户形成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例,65家重点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21.10万户,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5.18万户,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以合同制方式带动农户188.64万户,占58.75%;以合作制方式带动农户54.69万户,占17.03%;以股份合作制方式带动农户8.17万户,占2.54%;以其他方式带动农户69.61万户,占21.68%;有56家企业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占90.3%;61家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占98.4%。

二、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基于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现状,在实地调研代表性垦区和国有农场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演进和系统归纳的方式,从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成长路径等方面分析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农垦公司制农业的典型发展模式

“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国有农场+职工家庭农场”是农垦公司制农业的典型模式,该模式是农垦不断深化改革,并逐步适应市场发展而形成的。目前有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陕西、宁夏、甘肃、南京、昆明、广州等17个垦区采用该模式。“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国有农场+职工家庭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农垦公司制农业组织模式的典型代表,对应的运行机制是“集团公司制+股份公司制+股份制或国有独资+职工租赁经营”。农垦公司制农业典型模式是农垦“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延伸,典型模式存在于土地规模比较大,产业基础相对好,产加销一体化程度高的集团化垦区,也能较好地涵盖属地行政化管理垦区的农业经营。

(二)农垦公司制农业模式的运行机制

农垦公司制农业典型模式的运行体系可以从三个层次、两个方向考查,具体为:(1)在底层,以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家庭经营为主,农场职工或职工家庭规模化承包土地,从事专门化的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该层次目前正积极探索合伙经营、集体经营和公司经营等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2)在中层,以国有农场为核心,实行统一的农资供应、作物布局、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等措施,提供全覆盖、全过程的组织化生产经营服务;该层次目前正不断强化各类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比较优势。(3)在顶层,农垦集团公司掌控战略决策、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主导整个农垦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公司负责培育和经营垦区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纵向一体化,目前正在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益。(4)纵向上,以国有农场、产业公司、企业集团为链接,通过产业化经营,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分散层次的平行主体发展。(5)横向上,以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国有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组织形式,实现生产主体的规模经营。

三、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推进了农垦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农垦农业现代化,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需要不断提升

集团母公司、产业公司是农垦公司制农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的主要力量,但与国内外一流农业公司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反映在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从公司主体发育看,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普遍具有先有农场子分公司,后有产业公司和集团母公司的逆向组建特点,行政因素在集团制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农垦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框架不完善,集团母(总)公司管控协调能力不强,在垦区发展战略制定、资产管理、产业规划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公司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产品营销方面缺乏高级专门人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市场开拓不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农垦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未有效发挥。

(二)主体间利益联系不紧密,需要创新完善

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经营各主体长期博弈均衡演变的结果。随着农垦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各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方式由以土地承包经营、产品交易为主向资本产权、服务契约、市场交易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转变。由于农垦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时间相对较短,各经营主体利益表达尚不充分,满足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发展的机制仍在构建中。在集团化体制中,母公司、总公司在内部交易中存在压低子公司、分公司产品价格问题;加工销售专业公司与职工家庭农场利益联结中主要以产品市场交易为主,缺乏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深层次利益联结机制。

(三)职工家庭农场规模不足,需要适度扩大

适度扩大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提升农业规模效益以及增加职工家庭收入,实现农垦职工收入2020年翻番的要求。在人地关系相对紧张的垦区和农场,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主要依据农场职工数量,实行土地均分承包,同时,由于国有农场所处区域经济社会一般相对落后,劳动力转移渠道有限,大量职工家庭子女转移到农场工作,造成人均耕种土地面积下降。同时,由于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经营期限相对较短,不利于农场土地向有资本、有技术的职工家庭农场流转,不利于培育新型农场农业职工。

(四)财政支持体系不完备,需要顶层设计

现代农业发展要靠科技和政策,政策是推动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垦具有区域性、社会性、跨行业性等多种属性,兼具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等多项职能,具有多种农业经营主体;财政支农政策是否应该覆盖农垦,管理部门存在争议,导致农垦不能及时享受相关政策。以农垦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政府部门对其是否具有公益属性,公共财政是否应该支持,一直存在争论,各地实践不一,相同的政策在垦区执行不同。以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项目为例,截止2013年,该项目仅覆盖至新疆兵团、黑龙江、广东、湖北、陕西、河北、河南、湖南、辽宁、广西等10个垦区,而享受政策的部分垦区,标准被降低,如新疆兵团和黑龙江垦区按6个示范县、广东农垦按1个项目示范县予以资金支持。

四、完善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更好推动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针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深化农垦体制改革

改革是推动农垦发展的巨大红利,应继续推进垦区层面集团化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借助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国农改〔2012〕4号文)机遇,按照公共管理职能与生产经营职能分开、分离原则,促进农垦集团公司由管理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加强农垦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改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增强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按照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针,整合农垦经营性资产,培育壮大产业公司,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垦主导产业竞争力。加强农场生产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农垦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壮大农业公司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公司是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以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为重点,对农垦农业公司进行改造。规范和完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度分权、强化监管的经营决策机制以及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发展混合所有制,对集团母公司、产业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推进农垦管理职能转变,将农垦企业集团和产业公司打造成专门从事资产经营和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三)选择适合的农业公司发展路径

农垦农业公司建立和发展有三条发展路径,分别是从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性公司,改制为集团制企业(农业部农垦局,2008);围绕垦区主导产业组建产业化、专业化公司,或将农场改制为子分公司,通过自下而上的模拟股份制经营组建公司。各垦区和农场要结合自身管理体制特征,选择适合的公司发展路径,具体为:集体化管理垦区可采用企业集团发展路径;非集团化垦区要以优势农场或优势农场核心产业为基础组建产业化专业化公司,整合资源,发展产业;对于分散经营的家庭职工农场,可将农垦土地承包方式由职工家庭承包租赁向模拟股份制承包体转变,组建农业公司,再向公司经营转变。

(四)完善农垦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有效发挥农垦农业经营体系作用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农垦公司制农业经营特点建立符合农垦农业发展需要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垦农业经营体系活力。继续完善土地、水、机械等资源、资产的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资源、资产经济效益。探索扩大资产产权、产品服务契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完善产权控制下集团公司内部的交易制度,规范合同契约运作方式,鼓励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

(五)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

适度扩大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增加职工家庭农场经营收入。稳定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经营关系,适当固定土地配置,延长职工土地承包经营期限;推动农场职工承包租赁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本、有技术且乐于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和职工家庭农场集中;健全和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农垦企业职工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范围,为农场职工转移就业创造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垦区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组织,完善农垦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提供外部条件。

(六)制定农垦农业发展专项政策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1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80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从图中可以看出,“十二五”计划中上林县2015年的预计指标接近30亿元;2020年,农业总产值能够超过40亿;到了2030年,此数值可达120亿。按同样办法,依据以上所有回归模型,对各分项产值、农民纯收入以及消费性支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仅供参考:

展望未来几十年,农业经济运行和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虽然没有消除,但是不利条件理应减少,农业对整体经济的基础作用更加巩固。按既定计划实施农业政策和发展方针,能够保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顺利进行与实现,完成以农稳县的战略目的。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根据国家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粮食库存清查结果,粮食库存充裕,为粮食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粮食价格水平在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决定作用。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2010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推广超级稻等优良品种,扩大优质米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猪、肉牛、淡水鱼以及黑山羊、蛙等特色养殖,着力打造生态特色养殖区,培养养殖示范户,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工程建设,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和品质,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力争农业综合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三)全县农村经济工作展望

在向着“十二五”事业规划目的起步之时,上林县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兴水利、大种树、优生态、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主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全力实施“减贫脱困工程”,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90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3分钟,共有148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一、充分认识“订单农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和经济基础。订单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和纽带,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工商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从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订单农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农业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从1982年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开始,到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共发出了8个此类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

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每户从中平均增收1200元。至2005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与广大农户实现有效对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以说,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订单农业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总局的工作部署,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己任,积极探索开展合同帮扶和订单农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据14个省市统计,今年上半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向新闻媒体提供有关涉农合同帮扶和订单农业工作宣传稿5305件,发放订单农业宣传单275万多份,制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200多个,检查涉农企业5万多户,检查涉农合同近250万份,调解涉农合同纠纷6039件,涉及金额9530万元,查处涉农合同违法案件2539件,涉案金额3亿多元。截至今年上半年,14个省市共有涉农企业6万多户,签约农户558万多户,签约订单692万份,订单签约金额2640亿元。实践证明,以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订单农业,有利于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有利于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2、进一步增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客观存在农业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突出问题。年初,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党同志都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合同监管的职能作用,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既现实又紧迫、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各级合同监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级合同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纳入到当地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工作安排中,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作为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我们工作的激情、帮农的热情和护农的真情,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助,赢得有关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以涉农合同帮扶为抓手,通过订单助农、订单兴农、订单富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充分认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现现代化,同样是一个长期的、不懈努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作。

目前各省市订单农业发展工作极不平衡,一是启动此项工作的时间差别较大,有的省市如安徽芜湖市,在十多年前,已开始探索订单农业工作,有的省市近年或者今年才开始着手推进;二是普及规模差距明显,山东、安徽、山西等省市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且取得明显成效,有的省市则局限在少数地县范围;三是取得的成效不同,辽宁盘锦市、吉林舒兰市通过推行订单农业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的省市工作起色不大,落实不到位。各地在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订单条款内容不规范、农户注重眼前利益守信意识较差、订单纠纷处理不及时等。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工商部门在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畏难情绪,正确认识当前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积极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帮农机制”。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示范引导为主,突出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发展订单农业,不要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二、紧紧围绕工商职能,找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视。为进一步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目标和任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扎实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工作的通知》。各地工商部门要认真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和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紧紧围绕合同监管职能,找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之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的农业经营形式。订单农业的法律本质是合同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法定的合同行政监管部门,就是要把规范订单签约行为,加强订单履约监管,作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对订单事前、事中、事后的指导、规范和监管,提高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严厉打击订单欺诈行为,保护农民利益,为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工商部门要认真履行合同监管的各项职能:一是深入开展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户和有关涉农企业的合同法律意识;二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农村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引导当事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四是加大对订单的动态监管力度,及时调解合同纠纷,严厉查处利用订单和涉农合同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2、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建立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王众孚局长提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整合工商职能,努力为支持“三农”工作服务。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就是要综合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合同监管、商标注册管理、经纪人经纪组织管理、企业登记注册、12315综合执法网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工商系统内部形成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合力。

在贯彻落实总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部署时,刘凡副局长多次强调,要围绕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在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建立红盾护农机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二是建立经纪活农机制,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经纪人,推动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衔接;三是建立合同帮农机制,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四是建立商标富农机制,积极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建立权益保农机制,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综合执法网络的作用,及时解决因农资消费引发的纠纷;六是建立政策爱农机制,积极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七是建立市场助农机制,积极培育、规范和繁荣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

在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建立合同帮扶机制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合同法律知识宣传制度,订单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制度,在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建立落实订单合同行政调解制度,订单合同违法行为协调查处制度,订单合同欺诈预警机制和涉农合同欺诈案例曝光制度等。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发挥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推广,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工作制度,通过不断丰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逐步建立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3、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推进订单农业的工作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共同职责。工商部门要把订单农业工作做细做实,抓出成效,就必须与农业行政部门、供销合作社、农村基层组织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要积极配合农业行政部门,扶持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帮助涉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配合支持农业行政部门、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完善农资连锁营销网络,培育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资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农资连锁经营品牌,搞好农资售后服务,为订单农业提供优质农资商品服务;三是积极协调农村基层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步设立完善农村维权服务站(联络员),及时化解纷争,维护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户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4、加强对订单农业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及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订单农业的实践,是提升我们订单农业工作水平的关键,这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召开研讨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继续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档次和水平。

对订单农业的研究,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总结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三、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开展订单农业工作

订单农业具有市场性、契约性、远期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全面推进订单农业,也是一项涉及部门多、影响面广、任务艰巨繁重的工作。各地合同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工作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做到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1、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我国地区之间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差别比较大,各地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也不平衡,各级合同监管部门必须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抓好落实,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一是对在开展订单农业工作整体情况比较好的省市,要引导其上档次、上水平;二是对工作不平衡的省市,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订单农业工作全面开展;三是对工作起步比较晚的省市,要督促其加大工作力度;四是对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不大的省市,要指导其在重点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农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对各地在推进订单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六是对各地开展订单农业的先进经验和已推行的订单合同示范文本,适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总结、推广。

2、落实各项工作,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做细做实

衡量一个地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成效,关键要看是否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否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是否推进了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具体来讲,衡量一个地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成效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二是是否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是否得到及时查处和制止,坑农害农案件是否减少。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68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93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2009年河南粮食产量超过500亿kg,连续10年居全国第1;2009年财政总收入1921.6亿元,gdp达到19480.46亿,连续10年居全国第5,已成为新兴的经济大省。1992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353.91亿元,经过18年的发展,2009年已增长至2769.05亿元。从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来看,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2年的27.66%下降到2009年的14.21%。在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中,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河南省的种植业产值逐年增加,但伴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总体上升,种植业产值占全省农业产值的比重呈盘旋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69.58%下降至2001年的64.71%,再到2009年的60.32%;林业产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5.81%下降至2009年的2.92%;牧业产值呈盘旋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23.48%上升至2009年的32.98%;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1.2%左右;2002年以来,服务业产值的比重较为稳定,为2%~3%。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列举出各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表1)。豫南地区由于占据地理优势,适宜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在种植业中,粮食和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豫南、豫东和豫北,棉花则主要集中在豫东地区,而烟叶的主产区则为豫南、豫西和豫中。林业主要为水果的种植,相对集中在豫东、豫西和豫北地区。在畜牧业方面,几乎各个城市都有牧业的产出,且产品的相似度很高。而豫南和豫东由于河流和湖泊较多,渔业比重较大。河南省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6.6%,丘陵面积占17.7%,平原面积占55.7%。根据河南省地形和习惯把全省18个城市分为5个地区,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和比重进行比较。豫南和豫东的农业总产值高于其他3个地区,其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也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其面积较大,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生产。豫西和豫中地区的产值较小,多属丘陵山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适宜大面积种植苹果,其林业产值在5个区域中排名第二。豫北地区面积较小,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业发展较好,同时牧业也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地区有南阳、周口、商丘等,各地第一产业产值占该地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为15.09%,其中比重最高的是周口,为29.87%,比重最低的郑州为3.12%。河南省各地种植业产值的平均比重为58.89%,第二大产业是牧业,各地牧业的平均比重为33.03%,漯河的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最高,达到43.30%。林业除洛阳的12.06%和济源的10.53%外均低于7%,鹤壁的林业总产值更是只占该地农业总产值的0.89%。由于河南省为内陆省份,多数地区的渔业产值并不高,而种植业在各地都占了较大的比重。从以上河南省农业结构体系中各产业产值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具有相当程度的地理集中特征,说明河南省各地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明显。

2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构特征

由相似系数公式计算的河南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果见表2。除鹤壁、济源等小城市外基本上各市的相似系数均在0.9以上,表明河南省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性明显。尽管产业结构趋同对农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如可以加强区域间农产品市场竞争,增强同类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促使生产者之间的联合或合作。但其负面效应的影响更大。首先,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会导致产品无差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这种同质产品之间的竞争必然激烈,同时也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区域间农业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合理的地域分工使得各地相互依赖,互相促进,这种协作是打破各种壁垒、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然而,产业结构趋同却抹煞了合理的地域分工,阻碍了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地区间的资源和要素难以得到合理的配置。其次,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区域市场的长足发展,产品的过度竞争会打乱市场秩序。在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会成为阻碍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的羁绊。最后,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会使产业结构失衡加剧,甚至出现国民经济宏观总量的结构性失衡,还可能抑制和延缓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

3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

3.1自然禀赋和文化传统因素农业对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农业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条件。河南国土面积16.7km2,其中耕地面积7179.2万hm2[2]。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气候上北部为中温带,南部为暖温带,适宜农业的发展。相似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气候决定了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趋同。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中原文化对河南当代的农业产业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并在一定范围的地域中表现为相似的地方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

3.2资金投入不足根据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以及政府的资金扶持不够[3]。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不能单靠农民的自有资金和民间资金。农民对于机械化的需求逐渐增强,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端种子、化肥的需求也在迅速提高,如一粒名为“世纪红”的瑞士甜椒种子价格为0.5元,每千克的价格在15万元左右;中国茄农不得不接受荷兰布利塔茄子“1g种子赛黄金”的高昂种子成本。农民对金融部门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是农村金融部门对于农民的贷款需求缺乏耐心和主动性,使农民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导致多数农民因为资金的问题无法获得最大收益。

3.3优势产业缺乏各市的区域特色不明显,没有发挥出比较优势。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业区域特色并不明显,优势产业规模不大,导致比较优势无从发挥,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有些地区虽然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结构调整进行时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没有意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有些地区在结构调整上存在跟风和随意性。河南省的农业组织结构很多表现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分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束缚了农业的发展。技术结构表现为农业科研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适应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后深层次开发性科技成果较少[4]。

3.4农产品产业标准化程度低河南省的种植业比重比全国及基本条件类似的山东省高,与国外农业先进国家比更高。市场上河南省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需要。另外,农产品结构与社会有效需求尚不匹配,很多产业均有一个如何提高质量和如何适应市场及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问题。虽然河南省近几年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小麦,鼓励农民使用优良品种,但类似的工作广度和宽度还远远不够。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加以实施,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农业整体效益的过程,是工业理念下的一种生产方式[5]。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导致农产品出口品种单一。虽然2009年河南省农产品食品出口总额6.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6%,深加工食品出口额3.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7%,但是河南省在农产品生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农产品加工主要以初级产品、半成品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少,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经不起检验、检疫;成本较高,而质量和品质较差,有些产品还存在着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从而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广泛开展。标准化要求的缺失是河南省农业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阻碍,也是河南省的农业企业竞争力弱于其他省份的重要因素。

3.5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业配套设施滞后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导致农民对于信息、市场、流通等需求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中农民对于市场需求、价格、种子等信息的需求量很高,但是市场中并没有构建一个适当的平台汇总这些信息以服务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在农村缺乏流通中介组织及各行业的龙头企业,直接限制了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的单产,并且在农作物产出后缺乏畅通的渠道售出,缺乏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市场,农产品的储存不当等又对农民造成经济损失。2010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一份《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调研报告》中指出,尽管中央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贴,但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梗阻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国家从2006年开始加大投资力度,但存在的问题是,东部城市开发建设和“占补平衡”挤占了水利设施用地和资金投入,中部粮食主产区财政配套困难、资金到位率低。

4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4.1拓宽融资渠道据悉财政部将进一步创新农业开发资金投入方式,通过以奖代补、拍卖产权等形式,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加强项目监管,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合”的运行机制。

4.2增强结构调整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河南省农业生产中确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思想,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突破口,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出优质优价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以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其价值。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到:种植业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基础,仍需继续发展,但要把由粮食、经济作物构成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结构,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更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以解决其农产品滞销,价格下跌等问题。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66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190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性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方式,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专家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李实(1999)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和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内部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具有积极影响,对于抑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一般收入再分配政策法替代的积极作用;胡苏云、王振(2004)认为,流动人口外出就业能促进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对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杜鹏等(2007)认为,外出务工农户通过寄钱回家,对改善家庭整体生活状况作用显著;柳建平等(2009)通过对甘肃10个样本村调查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改善家庭福利、实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具有积极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宁光杰(1995)、周全召等(2005)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地荒芜或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罗斯高等(1999)的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农作物产出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司增绰等(2005)认为,劳动力流出过多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与使用,又易产生资本外流,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龚晓莺、王朝科(2007)认为,农村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出对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3)农业产出与劳动力流动无关。通过对四川和安徽两省外出和非外出户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杜鹰、白南生(1997)得出结论: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农村外出就业并不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或提高。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因研究区域农村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辽宁省土地总面积为1480万hm2,耕地408.5万hm2,全省农业人口1655.8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还在日趋增大。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队伍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疏导,势必影响辽宁农村经济的振兴、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辽宁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实地研究,为政府制定劳动力流动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更好地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2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1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的测算

为从实证的角度验证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对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量进行估计。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和规模的估计方法目前国内有几种模型,本文借鉴陆学艺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选取1999~2010年为样本期,利用各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的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和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比1999年增长一倍,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达到1081.8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65%。

2.2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指标的选定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非农行业产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初步选取两个从宏观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指标(全省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两个从具体农业产业的角度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指标(全省粮食总产人均数和全省水产量人均数),以及一个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来衡量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资料整理的反映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见表2所示。由于2004年统计年鉴上乡镇产业总产值数据缺失,导致相关性分析无法进行,课题组利用1999~200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和乡镇产业总产值的相关性,用线性回归方法求得了2004年乡镇产业总产值的缺失值为12480.6万元,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为29909.41元,如图1所示。

2.3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检验

通过对测算的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数据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数据的观察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的趋势与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的趋势是一致的,可以假定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选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利用双尾检验(2-tailed)对表1测算的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和表2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分别达到了0.958和0.948,呈密切相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人均水产品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46和0.692,呈高度相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0.503,相关度不高。

3结论和建议

从辽宁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与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辽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对农林牧渔产值的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等方面。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对粮食产量的变化没有影响。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等对辽宁农村经济影响效应目前没有体现。因此,辽宁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推动农村的不断变革和社会进步。为推动辽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针对目前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结合辽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实现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辽宁制定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3000万人以上,新增城镇人口400万人以上;省辖市人口规模基本达到100万人以上,县级市人口规模平均达到25万人,县城人口规模平均达到10万人。以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例,全省人口总数425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11.9万人,非农业人口2144.1万人,城镇化水平50.4%。从人口的地域分布看,阜新、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非农人口总数尚未达到100万,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阜新,非农人口总数只有85.8万人,而且逐年降低。所以,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辽宁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而且在推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一方面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取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在农业外大量就业,减轻对农业资源的压力。因此,应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财政预算,加大对重点扶持地区的投资,引导农村非农生产经营企业向城镇集中,使城市化进程成为引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风向标。

3.2注重发展辽宁农村的非农产业,发挥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辽宁目前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依然偏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仅靠城市非农产业是吸收不了的。因此,要注重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样既可以避免民工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缓解由于大批农村人口盲目转移给城市所带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安置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重要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通过鼓励农民兼业经营,对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有一定作用。

3.3加大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增强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职业竞争能力

帮助农村流动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使其获得在城市中安身立命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目前辽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还停留在中等水平,附带的是职业技能的缺乏以及接受再培训可能性的降低,使得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加工、家政保安等技能简单的工作为主,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平均工资。为防止农村劳动力因劳动技能低下由城市被动性地回流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针对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的特点,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方面建立政府扶持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鉴定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并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在税收和工商管理方面给培训基地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县乡各级政府要开展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并建立健全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劳动的转移就业提供平台。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92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简介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优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

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

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

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

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结果如表1。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0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171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12. [竞聘演讲]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竞聘演讲稿 [wenmiren][2008年10月21日][7]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站在这里参加竞岗演讲,心情十分激动。首先非常感谢局党委给了我们这个展示自我、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虽然本次让我们竞岗的这个既虚又实的职位,对于一个已到而立之年的我来说, 诱惑不是很大。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积极响应党委的号召是我们光荣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 在当前,时代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13. [工作汇报] *市农业和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佚名][2008年10月19日][17] **市农业和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让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有关情况。 一、农业情况 (一)秋种工作情况。据统计,今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110多万亩,超播种计划6.8万亩。为搞好今年秋种,我市加强了组织领导,专题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市分管领导每天调度“三秋”进展情况,下乡检查指导。市农业局组织15名中、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农业科技讲师……

14. [三农问题]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佚名][2008年10月17日][44]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的发源地,小麦常年总产量平均在1.8亿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45.7万亩,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国家“九五……

15. [三农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佚名][2008年10月17日][18]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1998年底,中央经过慎重分析,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其主要标志,就是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后,为了解决进入新阶段后持续出现的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中央进一步提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近几年来,各地根据中……

16. [三农问题]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佚名][2008年10月17日][8]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书记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农业产业……

17. [三农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佚名][2008年10月17日][7] 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2008年,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6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3%%,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43亿亩,占……

18. [三农问题]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佚名][2008年10月12日][10]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2000--2010年) ##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加强宏观指导,明确今后若干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围绕建立农村……

19. [三农问题] ##市2008-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 [佚名][2008年10月12日][4] ##市2008-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 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加快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2010年辽宁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8〕54号),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一)主要……

20. [三农问题] 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佚名][2008年10月12日][12] 同志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交流一年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措施。会上印发了市政府关于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的文件,还要进行现场参观和讨论交流,对先进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予以命名表彰,华滔同志明天上午还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深化思想认识 (一……21. [三农问题] 在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佚名][2008年10月12日][29] **同志在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全国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十五”经验,谋划“十一五”发展蓝图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杜青林部长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五年来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供销合作社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

22. [三农问题] 在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佚名][2008年10月12日][14] 在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会议,主要是回顾总结去年以来的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会议表彰了2008年度农业龙头企业工作先进单位,重新命名了46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以及16家棉纺类市级龙头企业,京海肉鸡集团等三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刚才,市发改委副主任王筱融同志对去年以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作了全面总结,……

23. [会议发言] 推进农业信息化 构建和谐社会 [佚名][2008年10月8日][32] 推进农业信息化 构建和谐社会 ×月×日,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08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给大会发来贺信。本次大会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

24. [经验材料]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六的云][2008年10月5日][86] 躬行服务促调整—##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年初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该乡已逐步形成了以反季节地埋香菇、百合、瘦肉型猪、野鸡、水鸭、竹木加工为主的种、养、加几大支柱产业,全乡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种养大户50多家,专业作坊、家庭作坊1000多个。更为可喜的是,该……

25. [调研报告1]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 [六的云][2008年10月5日][260] 乡镇政府:从“管理型”到“服务型”——对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 ##县从2002年开始在全县24个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从沉重的负担中得到解脱。农业税免除后仍然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形势,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调查情况看,加快乡镇职能转变,实现乡镇工作良性运行,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重心和职责不明确 目前,乡镇职能泛化,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多,……

26. [调研报告2] 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六的云][2008年10月5日][23]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县委政研室就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5”……

27. [三农问题]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曾卫民][2008年10月6日][26]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目前 , ##镇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全镇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争取在短时期内使比较效益较高的……

28. [调研报告1] 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六的云][2008年9月30日][43] 庄园农业:市场农业的希望之光—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庄园农业在我县悄然兴起。我县庄园农业是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基础上,由个体、联户或其他投资者转包、租赁承包地、抛荒地和“四荒地”(荒山、荒地、荒沟、荒滩),经营种养业及与之配套的加工业,且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一般在50亩以上)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29. [调研报告1] 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六的云][2008年9月30日][25] 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最近,笔者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桃江县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得到几点启示: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0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26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1.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底,长海县果园面积1136亩,其中:苹果210亩,占果园总面积19%;桃子584亩,占果园总面积51%;樱桃68亩,占果园总面积6%;草莓20亩,占果园总面积1.8%;其他品种254亩,占果园总面积22.4%。据统计情况看,长海县水果主要品种有苹果、桃、樱桃等,占水果总面积76%。桃子主要分布在大长山359亩、小长山27亩、广鹿岛镇198亩,占水果总面积51%。品种主要有黄桃、中油4号、中油7号、中油8号、绿化9等,年产量189吨。苹果主要分布在大长山159亩、小长山22亩、广鹿岛镇30亩,占水果总面积19%。品种主要有红富士、国光、乔纳金、寒富等,年产量76吨。樱桃主要分布在大长山67.2亩、小长山1亩、广鹿岛镇1亩,占水果总面积6%。品种主要有美早、莎蜜豆、红灯、佳红等品种,年产量5吨。

2.现状分析

近年来,长海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提升,着力探索一条符合海岛实际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主要呈现四大发展态势。

2.1农业结构布局逐步科学化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奋斗目标,以现代农业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提档升级。

2.2农产品品质呈现优质化

累计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大长山岛镇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新建特色种植基地162亩,商品蔬菜、水果产量900余吨,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面积2万亩。全面建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o管体系,质量安全工作在全市领先。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智能化大棚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农业生产,40%以上的重点农业生产企业基本实现产品信息全程可追溯和农产品安全信息化管理。

2.3生产方式渐次融合化

充分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县已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农民产业园5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5家,带动土地流转500多亩,占耕地总量的5%。

2.4生产成本呈现减量化

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物化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推动农业节本增效。对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实践。使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和农田排灌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明显提升。

3.未来发展模式

全县将坚持“园艺化、科技化、设施化”的思路,以现代农业和有机农业为主攻方向,围绕生态粮油、特色果业、蔬菜等重点产业,打造现代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带,深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未来工作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切实把握和处理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着力补好现代农业发展短板。具体包括:

3.1发展规模化生产

鼓励企业、农村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发展规模化生产。

3.2加大政策扶持

各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实行品种结构调整、标准化果园建设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社。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59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259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垫江县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距主城区120公里,幅员面积1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3.8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94.22万,农村人口近80万,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农业大县。垫江处于渝东北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业效益低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垫江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一些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作物。据重庆市统计年鉴统计,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9468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5419万元,占总产值的18.53%;第二产业435527万元,占总产值的45.99%;第三产业335879万元,占总产值的35.74%。2009年全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0588万元,比2005年增长38%。其中农业总产值112569万元,比2005年增长27.5%;林业总产值3778万元,比2005年增长31.5%;牧业总产值达到128239万元,比2005年增长42.2%;渔业总产值9531万元,比2005年增长56.2%[1]。在粮食、油料、茶叶等农作物及肉类产量上,2009年垫江县共产粮食370112吨,油料12702吨,甘蔗1909吨,烟叶496吨,茶叶68吨,水果产量47733吨,蔬菜227712吨,肉类61863吨,其中猪肉54080、牛肉898吨[1]。

二、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模型简介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新的因素分析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测算系统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大小(或密切程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系统序列曲线的几何接近程度来体现系统序列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即曲线的几何接近程度越高,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灰色关联分析在因素分析、聚类评估、方案解决、优势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2]。

(二)农业产值结构分析

选取2005~2009年垫江县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数据来计算,分析总产值(x0)与种植业(x1)、林业(x2)、牧业(x3)、渔业(x4)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三、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垫江县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业商品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看出,自2007年垫江县被确立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示范点以来,垫江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极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所占份额相对减小①;其次,在农业内部层次中,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相应上升,并且经济作物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再次,农业商品率大幅提高②,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改善了过去供不应求的状况。从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

一是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数据显示,2009年垫江县第一产业占总产值18.53%,相对偏高,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值较大。第二、三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实力弱,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强,限制了农业产业向深层次发展。

二是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改变,增长方式粗放。按统计数据计算可知,2009年垫江县粮食产量和生猪产量占农产品的58.70%,说明垫江县的农业产业依然维持着“粮—猪”型结构,农业生产的单一性和小农经济特性仍然十分突出。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良好,但种植业仍是以粮食为主,畜牧业仍以猪为主,渔业、林业发展不足,对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不够。从灰色关系分析来看,影响农业总产值最大的却是甘蔗、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但这些经济作物的产量却很低,大力发展这些经济作物将会扩大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较低。一方面,田间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装备水平较弱,机械灌溉面积小;耕作、收割、脱粒、播种时对农机的使用率低,农用机电产品使用范围窄。这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随着人工工资的提高,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大量青年外出打工导致农村所剩劳动力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和老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信息的抓捕不准确,看到市场上缺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导致农业的发展很盲目。这样扎堆的生产,最后使得农产品销售困难。科技文化管理水平低的劳动力自然很难学懂并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样就很少对农产品进行深、精加工,产品产业链短,绝大多数产业都还停留在只卖原材料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四是农户经营规模[3]普遍偏小,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适度规模才能获得最佳效益,目前垫江县农业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少,没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示范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高产量、高质量发展。另外,全县目前已发展的23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处于发展的较低层次上,管理分散,信息不灵,与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为农民提供的资金、技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服务的能力有限,很难有效地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开拓市场。此外,在政府方面,由于垫江县财政实力较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风险的能力比较弱,靠天吃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政府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劳动力科技管理等水平低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障碍,这是限制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最根本因素。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一)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2009年重庆三产业比重为9.3%∶52.8%∶37.9%,而垫江县的第一产业占全县gdp的19%,高出全市近10个百分点,说明农业在垫江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保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农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二)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的比例,压缩粮食作物,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

目前垫江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依然较大,影响了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可以把粮田腾出来种蔬菜、烟叶、丹皮等经济作物,或发展水产养殖业,这样不但优化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垫江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畜牧业方面应注重肉、蛋、奶的全面发展,以及广泛的养殖牛、羊、鱼虾等。柑橘、肉鹅、藠头、榨菜、牡丹等都是垫江的特色产业,但目前却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未来垫江的农业产业发展可以把这些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靠技术创新[4]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借助先进的载体作为物质技术支撑,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业内部将会向专业化、分工细化发展,这样就会促进大量的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部门转移,先进的农机装备就会成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的主要依靠。一是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人才[5],提高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要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不断更新农民的观念,教给农村劳动力一些科学的养殖方法、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加工技术、营销知识和农用机的使用技能等;或者开展一些专业讲座,给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平台,了解新型技术和理论知识,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广泛运用农用机具,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机装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不管是从扩大农用机具的使用范围来提高播种、耕作、收割、脱粒的机械化水平,还是从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中使用农机,农业机械化都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要广泛使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实现资源与技术创新的有效结合。

(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种植规模和加工规模,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鼓励个体农户进行规模投资开发,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延长产业链。通过“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针对现阶段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大部分处于粗加工的现实状况,逐步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有特色、重信用的龙头企业[6]。因为龙头企业外接市场,内接农户,了解市场需求,可以通过合同订单将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确定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并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他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着力点。除此之外,政府方面应该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推行一些惠农政策,建立农户投资激励机制[7],大力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指导及宏观调控,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来资金,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吸引民资,共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信贷,争取灵活的贷款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另外,要抓好对农业农田、水利、道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8]。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13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8分钟,共有101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3.7%;粮食总产400万吨,棉花7.5万吨,油料4万吨,瓜菜630万吨,肉类33.5万吨,水产品6.6万吨,水果70万吨,“九五”年均递增分别为1.6%、5.3%、5.7%、18.8%、6.7%、9.4%、7.3%。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经作物播种面积由1995年的7.6:2.4调整到6:4。结构调整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调整转变,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粮饲兼用型玉米200万亩。畜牧业加大改良力度,商品代牛、猪、羊、鸡良种率达到60%、80%、30%和90%以上。以农田林网、济德高速公路两侧林带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和以枣粮间作为主要内容的红枣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九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60万亩,其中经济林120万亩、用材林20万亩、防护林20万亩;农田林网达650万亩,农林间作150万亩,林木蓄积量69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7%。

(三)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九五”期间,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完成土方1.8亿立方米,对徒驻河、赵牛新河及巴公河等支流进行了治理,完成了严务水库、丁东水库等24个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平方公里,新增耕地面积7.5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69万亩,全市配套机井达到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水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5,已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排体系。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70万亩,开垦各类荒地40多万亩。

(四)科技兴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复种指数达到17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在50%以上。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18处,带动种养面积140多万亩,带动种养农户40余万户,园区内引进新品种200多个,推广应用高新技术4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农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获绿色证书农民2.2万人,农民技术员1.9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1%和0.9%。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52万千瓦,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1.2%、31.7%、34.4%。人工影响天气手段日趋完善,初步建成了以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温情、雨情、墒情、灾情及农作物苗情监测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气象服务体系,人工防雹增雨、卫星遥感监测等减灾防灾技术得到较为普遍地运用。

(五)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九五”期间,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狠抓了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等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20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252万亩,农户60.5万户。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131处,农产品外地市场开拓初见成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797个,参加农户3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1.8%。各类农副产品运销联合体发展到1万余个,运输大户13.8万户,农民运销队伍达40余万人。全市已形成种植业生产基地176处,养殖专业小区323个,养殖专业乡71个,专业村1303个,养殖大户1.9万个,养殖场3168个。

(六)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多种经营总收入年均递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达到2491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1.3%。农民负担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下降。自1994年实施扶贫开发工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982.8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23个,使33万人脱贫,庆云、夏津两县于1997年实现整体脱贫,目前全市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3.3%。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日渐显露,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尤其是不适应即将加入wto形势的要求。二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比“八五”期间下降9.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尤其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成为农业增效的主要障碍之一。四是乡村两级社会服务职能弱化,对农民进行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服务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按照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战略构想,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飞跃。

(二)任务目标

1、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到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年均递增4%;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量5万吨,瓜菜产量达到6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递增8.3%,禽蛋总产量达到35万吨;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10万吨,年均递增7.7%。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提高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使农、林、牧、渔四业产值比例2005年达到40:10:45:5。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调整到4:6,产值比例调整到3:7。粮食作物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小杂粮面积,2005年专用小麦比例占小麦总面积的50%左右,小杂粮占秋粮的30%左右;根据产出效益和市场需求调整好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瓜菜种植规模,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面积,2005年瓜菜总面积达到240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150万亩。在努力扩大畜牧养殖规模的同时,突出特色,优化结构,稳定生猪、蛋鸡养殖,加快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优质鸡、兔及特种动物养殖,大力发展奶牛饲养和乳品加工。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林果业要突出红枣特色优势,进一步扩大枣粮间作,开发和扩大冬枣种植;积极发展杂果和名优特新果品的生产,加快劣质果园更新改造,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和城乡绿化建设,“十五”末,全市枣粮间作面积达到2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水产养殖大力发展名优高效和集约化养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

3、加快科教兴农步伐。“十五”期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使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复种指数提高到186%,商品代牛、猪、羊、鸡等主要畜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到“十五”末,获“绿色证书”农民达到10万人。

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2005年农机总动力发展到725.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2.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4086辆,农用柴油机38.2万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000台,农用拖拉机配套机具16.7万台,机具配套比1:1.8,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5%、55%、55%,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在7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十五”期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2005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占现有流失面积的38%,其中治理风沙区面积150平方公里,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

5、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递增7%;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0台以上;农民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三)

三、对策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长期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依法保护农民各种合法经营获得的收入。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引导农民进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要实行“定项限额、总量控制”的政策。加快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合同管理,坚决杜绝合同外收费,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立足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总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粮饲兼用玉米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经济作物中,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调整棉花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可纺性强、质量好的棉花品种;扩大瓜菜种植面积,重点扩大设施栽培规模,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市场农业的首位,尽快实现种植业为主向农牧并重转变,稳定发展猪、鸡生产,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加大“一引三改”力度,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推行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降低养殖成本。林业突出抓好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枣粮间作、林业产业、森林公园和城乡绿化、苗木培育六大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水产业要结合荒碱地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加速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并调整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三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力军,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环境,把更多的农民推向个体私营经济主战场。抓好个体私营园区建设,大力培植玻璃钢、地毯、金融器材等特色产业产品。四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把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农产品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逐步减少质量差、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稀、新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和无污染、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食品,以适应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高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在发挥德州扒鸡、西瓜、乐陵小枣等老名牌产品的同时,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新名牌。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企业,增强产销调节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到2005年,每个县市区培植出1-2个利税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以上。二是大力开拓和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首先,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现有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夏津棉花、张大庄、平原鸡蛋、杨安镇、临南蔬菜等市场发展成辐射全国、全省的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在全市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其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发展总经销、总以及招商引资、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扩大农产品外销,“十五”末农产品出口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场营销主体。在充分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涉农部门、城镇下岗职工和乡村干部参与农产品流通,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的流通合作组织和个体流通组织,走分散生产、联合销售的路子,扩大农产品销路。第四,建立准确、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金农工程”信息网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收集和制度,引导农民和企业更好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和运销。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培育产业化载体。首先要搞好总量扩张,使其真正成为组织广大农民闯市场的有效载体。其次要抓好规范提高,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制定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档次和水平;对新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办成规范的合作社。第三要加强示范引导,特别在一些刚刚起步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示范引导作用。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抓好“种子工程”。全市要以市种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现有组培中心和航天育种基地的作用,建立起集良种引进、繁育、试验推广、销售于一体的良种产业化体系。二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搞好市县乡三级园区功能的衔接,建立全市范围内的科技示范园区协作网,发挥示范围的整体示范作用。三是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建立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形式转制为农业科技企业,鼓励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进入农业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选题要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联合攻关,争取在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被。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农林牧渔技术推广站作用。五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发挥农校、农技中学、农广校、农函大、农民夜校等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技术讲座、科技赶集、办培训班、下乡指导等形式,加大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使6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好水利建设,充分利用黄河水,积极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重点搞好引黄工程建设,抓好宜井区机井建设,修建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力争达到宜井区每50亩地一眼井,农村人均蓄水100-150立方米的要求,使全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得到明显缓解。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干支流河道和骨干排水沟渠的治理,突出抓好漳卫新河治理。积极稳妥地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兴办水利和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微观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二是抓好以林网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建设。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设,加大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增强农民植树积极性,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机事业。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功能多的大型和微型农业机械,增加农业机械拥有量。积极探索农业机械运营新机制,鼓励引导群众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形式配置耕播收配套机具。进一步增强农机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利用率。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把项目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结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开发。

(六)加速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点推进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以中心镇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一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速人口和产业向乡镇驻地转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市重点抓好12个中心镇建设,到2005年,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一般乡镇驻地人口达到万人左右。二是选准小城镇建设的路子。坚持走以贸兴城、以工建城、以地生财,吸引农民进城建城的路子,把小城镇建设同兴建工贸小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起来,吸引农民和外地客商投资建城兴城。三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搞好交通、通讯、水、电、气、热、环保、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辐射和枢纽功能。四是抓好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改革措施。实施小城镇政府机构改革,增强小城镇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大扶贫力度,推进小康进程

以贫困村为重点、贫困户为主要扶持对象,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是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扶贫资金要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审计和监督。二是加强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三是结合全市经济发展重点和农村热点、难点,着力抓好有形物质帮扶与无形物质帮扶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合作经济结合、扶贫开发与“三下乡”活动结合、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使贫困村、贫困户在经济、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整体脱贫。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截至2013年,我国农垦系统土地面积为36.5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86万亩,约占全国耕地的4.5%,拥有1785个国有农场,1361万人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200多家,约1万亿国有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生产总值5800亿元,人均纯年收入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农业信息

  •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58人关注

    截至2013年,我国农垦系统土地面积为36.5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86万亩,约占全国耕地的4.5%,拥有1785个国有农场,1361万人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200多家,约1万亿国有资产 ...[更多]

工作总结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