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的来历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4171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1分钟,共有217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一、红色节日是一个完整的红色历史文化体系
当代中国节日大体可分为三种性质或类型,以颜色标志其,则为“红、金、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流节日,主要是两种颜色,即红色和金色。“红色节日”就是革命传统节日,如“十一”国庆节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节日,具有鲜明的革命政治色彩。由于通常红色象征革命,所以称之为红色节日。“金色节日”就是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的古有节日。由于金色是中华民族的崇高颜色,所以称之为金色节日。当代中国还有一些非主流节日,俗称“洋节”,虽然不是法定的节日,却在民间部分群体广泛流行,如情人节等等。作为舶来品,可对这些节日以海洋的颜色名之,称为“蓝色节日”。
当代中国的红色节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红色节日体系。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特定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部红色历史,在这一红色历史中产生出红色文化。红色节日就是红色历史的浓缩,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节日是红色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事件标志性时间的集体记忆,是铭刻在历史上的重大时刻。可以说,一整套红色节日,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是一个完整的红色历史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红色文化体系。
在红色节日体系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四个“一”节日,即“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中国人民建军节、“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这四个节日构成红色节日体系的骨架,也是红色历史进程和红色文化逻辑的骨架。
在当代中国,“五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七一”标志着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八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阶段并一步步走向胜利;“十一”标志着在我们党领导28年革命斗争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
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五一”,就没有“七一”;没有“七一”,就没有“八一”;没有“八一”,就没有“十一”;没有“十一”,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明天和未来。
由此可见,红色节日是红色历史进展的投影,也是红色文化逻辑的演绎。
二、红色节日体系是一部系统的红色历史文化教科书
人们很容易发现,红色节日是红色历史的最重大关键时间节点,年度的红色节日时间顺序就是中国现代历史顺序。
人们也不难发现,作为红色历史的时间顺序,红色节日的顺序,也是红色文化的逻辑顺序。这是红色历史进程与红色文化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二者的天然一体。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红色节日体系,这是历史老人写就的充满理性的一部红色历史文化教科书。
从这部红色文化教科书来看,有两组逻辑板块,即世界性红色节日和中国本土性红色节日。
第一组逻辑板块中,当代中国纪念和庆祝的世界性红色节日主要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三个节日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劳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当代中国第一个最重要的红色节日,是当代中国红色历史的进程起点,也是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逻辑起点。它标志着当代中国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与社会阶级基础的形成和确立。当代中国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是当代中国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诞生的国际条件和时代环境。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宣言,是世界劳动者的宣言,是劳动神圣的宣言。作为传播到中国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号召书所贯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劳动创造世界”的劳动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劳动创造历史”的劳动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劳动高于一切”的劳动价值观。当代中国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是以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为社会阶级基础的。在当代中国第一次庆祝“五一”,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开始扎根,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觉醒。“五一”的灵魂,就是“劳动神圣”。劳动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与“过去支配现在”的资本主义相反,社会主义是“现在支配过去”。没有劳动者主体地位,就根本没有社会主义。庆祝“五一”,就是弘扬劳动,就是宣示劳动者的崇高地位,就是高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
“五一”节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六一”国际儿童节具有血缘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三八”节和“六一”节是国际劳动节的延伸节日,是“劳动系列节日”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女工与童工历来是劳动解放运动关注的重点劳动群体。女工或劳动妇女是劳动者阶级受压迫最深的群体,是劳动解放运动中具有特殊性的重要问题。妇女解放是衡量人类解放的天然尺度。纪念和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宗旨在于,提高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劳动妇女的权益。劳动妇女及其权益是劳动群众的特殊组成部分和特殊权益。“三八”节不是一般意义的“妇女”节,也不是“国际妇女”节,而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也可称为国际“女工”节,其中的灵魂是“劳动”。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红色节日。“六一”节也是与劳动解放紧密联系的红色节日。劳动的解放,就是全人类的解放,关心人类的未来,必须爱护儿童、保护儿童,必须反对包括童工现象在内的一切摧残儿童的行为。这是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的共同行动。
从上述节日的时间顺序来看,开展劳动系列节日的纪念和庆祝,作为统一整体的劳动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教育,“三八”节是开端,“五一”节是高潮,“六一”节是深化。
第二组逻辑板块中,当代中国纪念和庆祝的本土性红色节日主要是“五四”青年节、“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这四个节日相互之间同样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四”青年节标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从“五四”运动开始,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历史的主导作用。这是工人阶级政党诞生的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充分显示了革命青年的先锋作用,革命是青年的事业,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其中的历史内涵孕育中国的天翻地覆,决定中国的未来走向。没有“五四”,就没有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大转折,就不会在短短的两年、八年、三十年产生“七一”、“八一”、“十一”。
“七一”、“八一”、“十一”,是我们党、军队、国家的生日。
“七一”标示中国开天辟地有了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就有了根本保证。“八一”标示我们党创建和领导了一支人民军队,依靠全体人民,进行革命的人民解放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了几千年和近百年来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十一”标示我们党领导全体军民共同奋斗,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党领导人民迈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在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红色节日体系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节日是,纪念和庆祝改革开放的节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每十年举国开展一次隆重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活动。这是事实上的重大纪念日,是全国性的伟大节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在这个意义上,是又一个“一”,即“十二一”。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这一历史时刻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庆祝。
由此可见,由“五一”节奠定基础的红色节日,从“七一”到“八一”,到“十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是贯通其中的血脉。我们的党、军队和国家,无一不是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根基的。“七一”诞生的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以标志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劳动者的镰刀和锤头作为党徽的。“八一”诞生的工人阶级政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工农的子弟兵”。“十一”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以人民军队为坚强柱石)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性红色节日是本土性红色节日的基础,是红色节日体系的起点。本土性红色节日是世界性红色节日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成果。这是一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逻辑展开相统一的壮丽画卷。
三、红色节日体系的主导地位和教育功能
我们必须大力进行红色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着力巩固红色节日体系的主导地位。这是凝聚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基础工程。无数历史经验,特别是国家的教训证明,国家所设立的红色节日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就是国家所倡导的红色节日历史文化内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就是倡导这一价值体系的国家在人民心中的位置。红色节日在一个国家的兴衰状况,预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命运。观察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可依据这个国家红色节日的兴衰状况来做出准确判断。因此,我们必须把纪念和庆祝红色节日作为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生命线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性任务高度重视。在纪念和庆祝红色节日中,必须始终坚持反对缺失红色节日内在精神和灵魂而单纯追求形式、福利、享受、娱乐等等做法,切实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让红色节日所承载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依据红色节日体系开展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思想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纪念和庆祝红色节日对于人民群众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特殊的作用。红色节日历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红色节日思想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红色节日思想教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优点是,这一历史文化的思想影响是贯穿全年的。一个年度的红色节日体系,360多天重温百年历史,就是红色历史及其文化的系统完整思想教育,是全年进行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教育。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年复一年地开展红色节日思想教育,必然会使红色节日的历史文化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内在意识。一年又一年地积累不断加深,一代又一代地记忆不断传承,是给后人的最真实可靠的思想教育。红色节日体系作为完整的红色历史文化教科书,经过制度化的长期固定教育,就会使红色历史文化成为全体人民的常识,成为全体人民固有的思维定势,就会具有不可颠覆性。只要红色历史文化不可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颠覆,我们的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坚不可摧、不可颠覆的。
五一节的来历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4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75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元宵和汤圆的区别
“元宵”一般是指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一个节日,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 五定为元宵节。
“元宵”还是一种食物,元宵和汤圆在原料和外形上很相似,但是和汤圆是不同的,只要是做法和口 感上的区别。
北方“滚”元宵。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机器做元宵的操作过程如下: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 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糯米 )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 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南方“包”汤圆。汤圆做法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 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汤圆的皮和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湿糯米 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 边收口做成汤圆。做得好的汤圆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
上元节是什么节日
“上元节”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元宵节”。道教中将农历的正月十五定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传说这天是“天官”的生日。上元节的时间就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什么日子
五一节的来历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8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52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一年中有很多特殊的日子,正是这些不平凡的日子,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归属感,这些特殊的日子,我们统称为节日。下面我们一起走近几个主要的节日,作一番了解。
[解读·探究]
一、第一季度节日
典例1:鼓角梅
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
解读:这里的
“新年”指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典例2: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解读: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典例3: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袁宏道《满井游记》)
解读: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点拨:第一季度内的节日以春节为主,春节历史悠
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
二、第二季度节日
典例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解读: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典例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解读: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点拨: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三、第三季度节日
典例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解读:苏轼作此词时,正值中秋佳节,一轮明月高挂。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典例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解读:“重阳日”指九月九日,即为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点拨: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四、第四季度节日
典例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解读: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典例9: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杜甫《腊日》)
解读:这两句意思是说,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今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腊日,指的是腊月初八,即为腊八节。
点拨: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俗喝“腊八粥”。
[巩固·飞跃]
1.根据诗词,写出相应的节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节日:
(2)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节日: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根据习俗,写出相应的节日。
(1)吃元宵。 节日:
(2)扫墓,祭祀祖先。 节日:
五一节的来历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7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72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2、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五一节的来历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7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00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农历五月,又以初五日为“恶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沐兰节、龙船节。古人认为,端午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因而“端午”被认为是犯禁忌的日子。早在先秦时代,人们便认为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为害人间。这里的“五毒”,指的是蛇、蝎子、蜈蚣、蟾蜍、蜘蛛,代指一切对人有害的毒物。因为相传“五毒”并兴,人多瘟疫,所以人们便探寻到许多化解的方法:饮雄黄、悬挂蒲艾、吃粽子便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民谚有云:“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雄黄酒被认为是驱五毒、辟鬼邪的极佳之物。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并在太阳下曝晒泡制而成的白酒或黄酒。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因此,逢端午节,人们便饮雄黄酒以辟邪、除疫。因儿童不能饮酒,便在其额头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以祈望能除祟保健康。古人还认为雄黄酒不仅可以用来饮用和涂抹身体,而且还可洒在屋角墙头,用以“祛百毒”,保佑家宅平安。
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雄黄是一种含砷的化学物质,本身具有毒性,而且有腐蚀作用,食用不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对古代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门楣悬蒲艾”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这里的蒲、艾分别是两种植物:“蒲”指的是菖蒲,“艾”是指艾草。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故又称“香菖蒲”;又因其叶形似剑,故亦称“水剑草”、“蒲剑”。菖蒲本身有毒,可做药用,而古人认为其具辟邪、益寿的作用。艾草又名艾叶、香艾、艾蒿,本身具有浓郁的香气,具有抑菌驱虫的功效。同样被古人认为是辟邪植物,和菖蒲同被视作是端午节的“吉祥物”。因此人们常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用菖蒲叶和艾草捆扎在一起,悬挂在自家的门楣旁,用以辟邪驱祟,故有“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之说。
五一节的来历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06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的图片1
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的图片2
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的图片3
五一节的来历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8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55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之所以称“元宵”,是因为这一天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据说源于汉朝,是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专权,吕氏家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铲除了吕后势力,拥刘恒为汉文帝。由于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到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活动设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元宵节起源的另一说与天象有关。古时候,人们称每月十五为“望日”,望日月圆,意味着团圆吉祥,因此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都定为节日,即上元、中元、下元。其中上元(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望日,最被重视,后来发展成了元宵节。依照民间传统,节日的夜晚要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后世陆续又有了放烟火、舞龙灯、灯谜等游戏。元宵节吃元宵,也有其渊源。相传始于春秋时的楚昭王。言昭王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竟是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昭王不解,于是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孔子所说的“浮萍果”就是后来的元宵。作为节日食品,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来临,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很适宜春耕播种,因此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说明了作为节气的清明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清明成为节日,相传出自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经过历代沿袭于是成了固定的风俗。中国广大地区都有在清明之日扫墓(一般在节前后十天左右进行)、祭祖、踏青的习俗(一般来讲,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多在这一天出游踏青)。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后,后世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了清明之中。尤其在宋代后,寒食禁火扫墓之俗转移到了清明之中。随着寒食节影响的消失,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变成了生活中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
五一节的来历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4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23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00字 篇【1】端午节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与春节、中秋同属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是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另外一种说法指出古代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把食物裹在竹叶里,投到江里面去,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00字 篇【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00字 篇【3】在楚国,有一个叫屈原的爱国诗人。 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但国王从不听他的意见,只听一些奸臣的意见。有一天屈原提出新意见,国王不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于是把他赶到汨罗河。屈原非常伤心,但他并没有因此不爱自己的国家。
有一次,突然知道一个消息,楚国灭亡了,他十分痛心,于是他跳江自尽,百姓知道了,非常伤心。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了他,人们撒了一些米饭,目的是让鱼、虾吃饱,不在去碰屈原。
慢慢的人们开始用芦苇叶包糯米,然后绑上线成了粽子,划船撒米,变成了赛龙舟。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500字作文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端午节的由来400字作文晚上,我请爷爷讲端午节的来历。
饱学的爷爷用苍老的声音,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将我带到楚国。
楚国时,朝廷腐败无能,官员们鱼肉百姓,人民怨声四起。楚国走向衰落。
当时,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连续几次写出改革朝纲的奏折呈给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没有采纳屈原的正确主张,还把他拘禁起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屈原以死抗争,毅然跳下滚滚汩罗河。
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动了人民。人们纷纷赶来,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寻屈原,但寻找多日未果,就无奈地往河里撒一些白米,希望鱼儿们不吃屈原的尸体。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鱼吃不到怎么办?于是有人就想到包粽子的方法。用苇子叶卷成一个尖尖的小筒,往里面塞上糯米,再用细细的马莲草缠好包成一个个粽子,丢进河里,鱼儿就可以吃饱,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
五一节的来历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4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75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正月十五的来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正月十五有很多流传至今,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观花灯、猜灯谜、踩高跷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活动,它们有什么来历?
一、观花灯的来历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主宰宇宙一切之张灯结彩神)。所以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 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20xx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
二、正月十五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五一节的来历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1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38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旦(阳历1月1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或6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冬至(12月22日或23日)、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