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万千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0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分钟,共有258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 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感慨万千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54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88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浓烈深沉的悲剧美是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色。对此,已经有学者有过关注,如彭新有从英雄事业的幻灭,男人情感的剥夺,性格的悖论悲剧,人格悲剧,历史的悲剧五个方面对垓下之围时项羽形象的悲剧性进行了赏析。张天兵的《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情》一文把项羽的悲情概括为“七情之悲”: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这两篇文章对《垓下之围》的悲剧性的分析是全面的,也非常深刻。但是就笔者看来,该文的悲剧性结局带给读者的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也不容忽视,这三种感受是《垓下之围》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
首先,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悲哀的氛围,让人唏嘘叹息,感慨落泪。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场景中,项羽这样一个西楚霸王,盖世英雄竟然落到了战无计,妃难保,只能以泪与自己的爱妃诀别的地步,一曲“虞兮之歌” 和“泣数行下”的细节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和对眼前处境的无奈,空有一身本领,满腔气概,却无力回天,场面苍凉悲壮,清代吴见思对于司马迁的这种写法评价很高,他说:“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也!”
此外,东城快战中,项羽迷路失道后被骗,那种再次被围之悲;所率将士从数十万之众减少到八百余人,再到百余人,28骑,26骑的大势将倾之悲;乌江自刎中慷慨赴死,不忍苟且偷生的陈辞之悲,无不让人悲叹同情,与之共鸣。
其次,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的悲壮场景,让人惊叹,不由得让读者对项羽这位英雄肃然起敬。朱光潜在谈到悲剧艺术时说:“悲剧情感区别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又特别强调说:“悲剧化悲痛为欢乐,把悲观主义本身也变成一种昂扬的生命力感”《垓下之围》中这两个场景正是把上面所讲的悲哀氛围变成一种昂扬的生命力感,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东城快战中,项羽用仅剩的二十八骑面对汉数千追兵,依然能处乱不惊、指挥若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并实现自己的诺言,溃围、斩将、刈旗如囊中取物,其中项羽一呼,汉军披靡;一叱,人马俱惊的细节更能体现项羽勇冠三军,力挫群雄,勇猛无敌的英姿,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西楚霸王之气。自刎乌江的战斗场面也非常壮观:“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独杀汉军数百人的举动,身被十余创的处境,慷慨赠头的豪迈,动人心魄,悲壮气氛荡气回肠。
读此篇文章,我们在获得悲哀、悲壮之感的同时,悲愤的感情也时时在伴随着我们的身心。四面楚歌,霸王诀别虞姬时,一曲“虞兮之歌”的悲愤之词,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末路英雄的内心涌动的不平之气,宋代学者朱熹评说:“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时,项羽反复重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是项羽对命运的反抗,也是项羽对上天的绝望控诉,对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的不甘心。但从项羽反复重复的“天之亡我”这句话,我们又悲愤其“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至死不悟的过失。最后,与项羽重情重义,以德报怨,慷慨赠头举动相对的,他的一个投降了刘邦的老部下吕马童,不仅向王翳当面指认了他,而且与其他汉军将领蹂践争夺项王的尸体,竟至于相互残杀,此卑鄙恶劣之举令人悲,令人愤。
以上就是《垓下之围》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不管怎么说,此文中的悲剧氛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惊叹。那么,这样一种悲剧的震撼力,悲剧美感,司马迁又是怎样营造的呢?
(一)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是这篇文章悲剧美的第一个来源。
对悲剧,鲁迅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悲剧,就是 “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的毁灭,才算悲剧。而《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形象正是这样,他的很多美德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处乱不惊、勇猛无敌,又柔情似水,知耻重义,这样一位英雄不应该死也不会死,读者也不忍心看到他的死,但是他却最终死掉了,这给读者带来不少缺憾和惋惜,因此也就产生了悲剧美感。正如同朱光潜所说:“悲剧主人公正是在他最终遭受失败而死去的时候,最能显出他的伟大和崇高,于是在我们的悲痛之中,突然涌起一阵热烈的赞美之情,突然为心灵的伟大而感到荣耀”。李泽厚也说:“我们因目睹失败而同情而哀怜,但同时感到被摧残者的正义、勇敢而激起自己奋发兴起”。这两段话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悲剧人物被毁灭带来的悲剧美体验。
(二)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是这篇文章悲剧美的第二个来源。
斯马特指出:“如果灾难落在一个懦弱的人头上,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了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总有一种反抗。”《垓下之围》中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重重包围之中,尽管他也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并不断抱怨“天之亡我”,但他的抗争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与虞姬诀别之后,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夜突围,成功后,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迷失道,却又因田父的谎言,所率百余人陷入大泽中,被再次包围。到达东城,虽只剩下二十八骑,但是他依然指挥若定,“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突围,无奈兵力悬殊,“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突围失败。即使在自刎乌江前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停止反抗:“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朱光潜指出:悲剧总是有灾难的反抗,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悲剧人物的反抗总是失败。项羽在面对苦难与不幸时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既令人悲伤难过,又令人精神振奋。如果怯懦,屈从,缺乏抗争性,悲剧的艺术效果必然大大降低。
(三)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是这篇文章悲剧美的第三个来源。
感慨万千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9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25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前言】
《还陕述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关东胜利回师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注释】
⑴慨然:长叹的样子。抚长剑:手抚腰间的长剑。
⑵济世:济世救民。邀名:争名夺利。
⑶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形容行动迅猛,纪律严明。旂:即“旗”。
⑷遍野:满山遍野。
⑸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较复杂。麾武节、纵神兵:形容战斗指挥比较灵活。
⑹昔:昨天。
⑺平:和平统一。
【翻译】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鉴赏】
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感慨万千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2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49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不知是什么情怀促使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窗边,晚风瑟瑟,吹拂着我的脸,一股寒意爬上心头。月光似乎是紫色的,把我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抬头一望,哦,这似曾相识的月。不禁抚卷沉思,为何时光一去不复返,把我远远地抛在后头。
记得初涉学海时,我将双脚浸入凉凉的海水,充满好奇与惊喜,仿佛那蕴藏着无穷宝藏等待我去挖掘,我被那飒爽的海风迷倒,陶醉其中;怀揣着一颗渴求之心,我更深地侵入学海,仍然感觉那是充满美好与喜悦的,书本中不管是有趣或怪诞的内容都使我着迷,我对学习产生了更大更多的兴趣;然而当我全身投入学海时,头脑中装的不再是之前的那些感觉,而是一串串困惑围绕在我身边,渐渐成为一种无奈,我在学海中迷失了方向,也开始对考试丧失了信心,考卷发下来,便找不到满意的分数。或许我不够努力,不够勤奋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我现在知道了,不是笨不笨的问题,这只是一个推卸责任的借口罢了。
2012,相信我会更认真对待学习吧。
广东揭阳普宁市流沙中学初二:陈敏虹
感慨万千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8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46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闭着眼,我们看见的是往昔
一首首红歌带我们梦回历史长河
小小的心脏因一句句慷慨壮烈而砰然跳跃
睁着眼,眼前的一幕幕美好
带着曾经的血与泪冲我们微笑
61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
61年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
回
眸过去我们感慨万千激情澎湃
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豪情满怀
今天,又一年国庆之日
我们相约在这里共同歌颂美好
我们以中国人的身份站在这里
我们骄傲地对全世界放声高歌
我们没有忘记红歌,忘记历史
金台高级中学歌咏比赛正式开始!
首先,请全体起立,共唱国歌
1.国家是一首抒情诗,国家是一幅山水画。
我爱我的国家,那是蕴藏于心底最炙热最真挚最高尚的情感。
面对伟大的中国,我情不自禁在内心深深呐喊:中国万岁!
请欣赏由高一(10)班带来的《国家》,指挥,。
2.六十一载的峥嵘,东方瑰丽的大地上耸立起一个不朽的国度
六十一载的拼搏,蓝色星球的天空下站立起一个复兴的民族
中华民族穿越了五千年悠悠岁月,我们在改革开放
华夏儿女练就了五千年铮铮铁骨,我们在收获辉煌
请欣赏由高一(15)班带来的《我的祖国》,指挥:
3.可爱的祖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养育了伟大的名族。
可爱的祖国,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你那健硕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请欣赏由高一(7
)班带来的《歌唱祖国》,指挥:
4.从那遥远的海边慢慢消失的你
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
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想把没朵浪花记清
让我们掌声欢迎高一(14)班的同学带来《大海啊,我的故乡》,指挥:
5.斗转星移,春去秋来,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放飞心中的梦想,
日新月异,壮丽辉煌,亿万中华儿女用他们蓬勃向上的激情,一起铸就明日的辉煌
请欣赏由高一(11)班带来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指挥:
6.在这里有默默耕耘的园丁,有孜孜不倦的学子
在这里有我们对生活的激情,更有我们对未来的渴望
也许在前方的道路依然[源自*]会有很多的荆棘,未来的日子也未必就是风和日丽
但我们坚信“海阔必能凭鱼跃,天高必将任鸟飞”
接下来为我们带来《明天会更好》的是高一(12)班的同学们,指挥:
7.满豪情,铁骨铮铮忆英雄,迎华诞,国运昌盛展未来
十三亿中华儿女用智慧与勤劳,去编织新的神州蓝图,
十三亿炎黄子孙用团结与合作,去开拓强的东亚大国。
请欣赏由高一(6)班带来的《团结就是力量》,指挥:
8.朋友,你到过黄河吗?
朋友,你渡过黄河吗?
你可否记得那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时的景象?
让高一(3)班同学们带来的《保卫黄河》带我们一同重温过往的一幕幕惊心动魄,指挥:
9.从建党到建国,二十八年的呕心沥血、披肝沥胆!
从奴隶到主人,二十八载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大地在歌唱,历经磨难的祖国,生长着蓬勃的希望。
人民在歌唱,自由幸福的生活,洒满了明媚的阳光。
让我们一起聆听由高一(13)班带来的《国家》,指挥:
12.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巍巍昆仑山,锁不住赳赳不华风。
请欣赏由高一(8)班带来的《打靶归来》,指挥:
13.归来,带着胜利的喜悦
归来,带着成功的赞美
归来,我们心潮澎湃
归来,
我们感慨万千。
让歌唱伴着凯旋的勇士,在中华大地上空回荡。
请欣赏由高一(9)班带来的《打靶归来》,指挥:
14.有一种力量推动这我们向前
有一种力量鼓舞着我们上进
在拼搏进取中,我们坚持不懈
在努力奋进中,我们勇往直前
感慨万千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4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14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赏析】
谭用之,字藏用。他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不顺,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江上阴云锁梦魂”,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寥寥数字,勾画出壮阔的画面,渲染出沉重的气氛。“锁梦魂”,巧点一个“宿”字,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惘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诗人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报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就文势看,这一句格调高亢,一扫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犹如在舒缓低沉的旋律中, 突然奏出了高亢激越的音符,令人感奋。
颔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缴足题面。芙蓉,这里指木芙蓉。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花繁盛,有白、黄、淡红数色,颇为淡雅素美。薜荔是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多生田野间。湘江两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 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诗人为这美景所陶醉,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芙蓉国”和“薜荔村”,已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与“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和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后人称湖南为芙蓉国, 其源盖出于此。
诗的颈联着重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了诗人的感慨。原来橘柚是南方特产,其味甘美,相传“逾淮北而为枳”,枳则味酸。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湘江一带,正是橘柚之乡。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枳相像,所以说“乡思不堪悲橘柚”。
感慨万千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7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42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13世纪世界除中国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巴格达,人口规模在三十万至五十万之间。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欧洲14世纪的伦敦也只有四万人,巴黎有六万人。而中国13世纪杭州、苏州、成都都是超过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13世纪欧洲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人有幸来到泉州,不禁感慨中国城市是光明之城。13世纪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人有幸见到杭州,不禁感慨中国城市是天上的城市,认为杭州是最优美最高贵的城市。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一千多年前中国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中国11世纪开始使用纸币,而欧洲17世纪后才开始使用纸币。公元1661年,瑞典发行纸币,成为欧洲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一千多年前中国的货币比今天的美元、欧元要坚挺吃香,中国的钱币物超所值。
从一千多年前起中国人就是世界上最会做买卖的民族,宋朝时江南人用泥土(把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珠宝。一千多年前中国人用高科技换取资源原材料,一千多年后的中国人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生存。一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才很值钱,中国的工匠在世界各国都很受欢迎,是世界的缺宝。一千多年前中国人用高科技挣钱,不像现在靠流大汗挣钱。
一千多年前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见着中国的商船不仅感慨“中国的商船是人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它们还拥有几何学家以及精通星象的人,还有不少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对于他们的天赋,愿上帝受到赞美。”一千多年前意大利人见着中国的面条后,于是他们发明了今天的意大利面条。一千多年前意大利人觉得中国的冰激凌很好吃,久而久之,就认为是自己发明了冰激凌。
一千年前中国人会自豪的说:“我幸福,因为我是人,而不是动物;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中国人,而不是蛮族人;我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阳。”一千年后的洛阳人绝对没有这样的自信。
感慨万千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46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如果有一种奖项是专门针对他们的,他们本来就应该和这种讲。
只是在现在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懒得再出风头了,或者是不想吸引太多人的注意,隐藏在一个小小的角落当中,安静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自己生活当中的细碎的美好。
包括我也是这样想的。
这他们不是都说了吗,这个生活上本身就没有什么标准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态度,不管怎样,你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左右,也没有人能够支配。
所以在你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大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动态,然后让身边的好朋友们给你出出主意,也许这件事情就这样很轻松的解决了。
感慨万千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06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站在海边 看着落日 看着它那即将消失的风景 它把旁边的天空染得通红通红 真美 就像一颗炽热的心
落日 它落下了 结束了 一天结束了 什么哀怨琐事都结束了
看着落日 觉得在它出现的时候 今天发生的争执 今天发生的所不该发生的一切 都不值得
落日 它伟大 自己即将短暂地告别今天 但还给人们留下最后的光彩 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感慨它的精神 感慨它的伟大 感慨它的一切......
我觉得可以把落日比作诺贝尔 那再恰当不过了 因为 他们都一样 在自己结束的时候 还不忘给人们留下最后的辉煌
感慨万千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3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69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③,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④。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
①峥嵘(zhēn rón):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 ②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的阳光。 ③妻孥(nú):妻子和子女。 ④欷(xū xī):叹息之声。
上榜理由:
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州羌村探家,作了三首五言诗《羌村》。他以组诗的形式展开来写,从初见的悲喜交加写到镇定后的忆旧感怀,从与邻里的饮酒写到世乱中的艰难民生,既有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有诗人深重的家国之忧,是杜诗中著名的一首联章组诗,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普通百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悲惨境况。这是其中第一首,可以说是一首特别的“田园诗”,这里的归乡忆旧不是温情脉脉的回忆,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忧虑以及对民生多艰的感慨。诗人远道而来,风尘仆仆,从凤翔回到州羌村探望家中妻小,战争的残酷切断了诗人与家人的联系,因为兵荒马乱情况不明,诗人和家人彼此都十分担心对方的生活现状,战争离乱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人团圆相聚,这不禁令他感慨万千,正如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卷一中所说:公凡写喜,必带泪写,其情弥挚。这首诗作为《羌村三首》中的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全家悲喜交加的情景,表现出在战争离乱中所特有的心理。前两句写景:“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历尽艰险、风尘仆仆,终于在接近傍晚回到了家乡羌村。夕阳西下,柴门上只有几只小鸟不断地鸣叫着,诗人回到家乡首先看到的不是热闹的村人,而是这些萧索的场景,这其中隐含着因为战争的残酷而导致的乡村的萧索荒凉,虽然家乡此刻显得分外荒凉,但是鸟雀的叫声却也为诗人的归乡增加了“归客千里至”的淡淡的喜悦之感。这首诗开篇语浅情深,为下面的行文渲染了气氛,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家人对诗人归家的反应,第三句“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传神地将长期分离、音讯全无的战争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表现了出来。诗人多年在外漂泊,颠沛流离,又遇到战争离乱,局势不稳,在家乡的亲人对诗人的吉凶平安一无所知,不知道诗人会不会平安归家,妻子的反应掺杂了惊讶、惊奇、嗔怪、高兴,这眼中所含的泪水是复杂的泪水,它是骨肉至亲之间的长期分离所换来的珍贵的重逢,试想,有多少人在战争中一去不归,诗人能够平安归家实属不易,由此,他不由发出了深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偶然”这两个字分外沉重,特别是在这飘零的乱世之中。第五句写诗人生还的喜讯传遍了羌村,附近的乡邻们怀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看望。一句“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生动地写出了邻人对于诗人归来的关注,他们纷纷隔墙观望,看着归家的诗人不由唏嘘感慨。末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简单的语言,将战争后亲人重逢的场景呈现出来,之前,亲人总是在幻想诗人归家之后的场景,但当诗人真的归家之后,反而却是相对无言,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概括出战争时期人们内心的特殊感受。纵观杜甫这首诗,虽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田园诗,但是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家园在离乱中的场景,是一首特别的田园诗,在社会文化意义层面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赏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