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生活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350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分钟,共有290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吃饭:太空食品要经过特制,装在软管或软袋里。航天员进餐时,先要将身体固定好,动作要轻柔,呼吸节奏要调节好,以免把食物弄碎飞扬,不要张开嘴咀嚼食物,只能用鼻呼吸,否则食品会从嘴中逃出;
洗漱:刷牙不用牙膏和牙刷,而是嚼一种类似口香糖的胶质物,让牙齿上的污垢粘在胶质物上,达到洁齿的目的。洗脸也不用水和毛巾,只用浸湿的手纸擦擦;
上厕所:必须坐在精心设计的马桶上,两脚先放进固定 的脚套里,腰间用座带绑好,双手扶着手柄,不然人就会浮在半空。太空马桶是不用水冲的,而是一个特制的抽气机,将粪便吸进塑料袋里,以便集中处理;
睡觉:由于失重,无论是站着、躺着,还是飘着都可以入睡。但多数人还是喜欢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墙壁上的睡袋里,然后把睡袋拉紧给人体施加上压力,以消除那种飘飘欲坠的不安全感觉。
(来源:文章屋网 )
太空生活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9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55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众所周知,在太空飞行的载人航天器内与地面有天壤之别,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地面难以模拟的长期失重环境。失重环境不仅使航天员的生活变得十分奇妙,对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还可以为人类造福。为此,在载人航天器上开展太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青少年及公众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现在,载人航天的空间应用项目主要包括医学与生物学研究、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材料科学、教育活动、地球物理学及对地观测等7个方面的科技研究性应用。由此可见,太空教育已成为载人航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最好桥梁,因而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太空教育有多种形式,其中在太空授课是最典型的一种方式,在那里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可对培养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兴趣产生积极影响。此前,全球只有美国女航天员巴巴拉·摩根于2007年在国际空间站上对地面青少年进行过1次授课。
?太空科学实验
至今,国外已利用载人航天器中得天独厚的失重环境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太空科学实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参与实施的。它有多种形式,例如:一种是科学家进行太空实验时让一些学生负责其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另一种是学生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自己提出实验课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第3种是专家为学生设立研究课题,其中一些是为了航天工程任务的需要,让学生参加硬件或软件的研制,另一些是在为学生举办的创意大赛中获奖的项目,之后在载人航天器上进行实验。太空实验的入选条件是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具备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要求。
其实,早在国际空间站建造初期,驻守其间的航天员就意识到了太空生活、失重环境下的种种奇妙现象对于学生的巨大吸引力。所以,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学生交流,甚至亲自做一些实验演示。至今,一批又一批航天员用自己的经历和行动,鼓舞和启迪着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国际空间站现已完成了几十项学校与学生的科研项目,在太空开展了教学实验活动,设置虚拟课堂和虚拟演示验证课。例如,把蝴蝶、蜘蛛等送到国际空间站,作为一项教育实验的一部分。2012年,美国“龙”飞船把全美多所高校学生参与的23项研究运送到太空,后又带回地面。这些学生的研究项目是“学生航天飞行实验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给学生提供机会,设计微重力下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项目。
太空科学实验有多种,如材料加工实验、生物学实验、失重科学实验、医学和生命实验、对地观测实验等。这次王亚平太空授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失重科学的实验,另外她还进行了多项医学和生命实验。
?教育演示视频
由于太空授课的次数和时间十分有限,而太空实验对青少年又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所以上述太空实验除了可采用太空授课的方式进行演示外,目前还常采用视频传输的方式进行演示,即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内录制学生感兴趣的太空实验,然后在通信信道不忙时把教育演示视频用中继卫星传输到地面,再广泛用于全世界的教育者进行科学演示,学生们也可通过网络直接下载航天员演示视频。
现在,有的航天员在空闲时常录制进行太空实验的教育演示视频,在国际空间站已录制了数以百计的教育演示视频。这些演示视频丰富多彩,除了拍摄航天员的太空生活——睡眠、工作、科研活动外,更多的是借助国际空间站奇妙的失重力环境和现有器材,进行基本定律的演示。
制作这些视频虽然不需要耗费额外的能源或者特别的硬件设备,但需要至少2名航天员配合,他们一个负责摄像设备,一个负责演示。教育演示视频已成为国际空间站一项成功的太空教育活动,它只需要简单的教具和利用失重环境,就可把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等在地面上不容易理解的概念讲得生动有趣,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太空任务和实验当中来,接触前沿航天设备,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天地对话
与载人航天器上的航天员进行视频通话也是太空教育的一项内容,意在鼓励学生学习和从事科学事业。该活动是完全免费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教育部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团体都可以提交视频通话申请。航天员携带业余无线电台上天与地面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联系,帮助全球青少年了解奇妙的宇宙和空间计划、搭载实验、太空生活等问题。学生们还根据软件跟踪载人航天器轨迹,“窃听”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上的交谈。目前,仅国际空间站就进行了700多次业余无线电通话活动,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学生参与。我国组织了4次青少年与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对话。参与视频通话的学校一般要在当地业余电台爱好者的帮助下在校内设立一个临时地面站,当国际空间站从举办地上空飞过时,大约有10分钟时间与地面通话。它为青少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提高了青少年的交往、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中国行动
我国已开展过多项太空教育活动,例如,多次进行“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科学实验方案”征集活动,并积极参加航天飞机和我国卫星的搭载实验;专门为我国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发射“希望1号”小卫星,并启动了希望1号卫星搭载方案征集活动;多次举办航天夏令营和体验营,对中小学生进行航天知识教育;多所高等学校学生参加航天硬件设计(如月球车)和太空实验;组织学生与国际空间站航天员通话等。
太空生活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8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51位用户关注,53人点赞!
和刘洋一起领的结婚证
“80后”的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福山区张格庄村,这里是一个到处长满樱桃的缤纷世界。王亚平的父亲说:“七八岁时,亚平就能帮家里干农活,种黄豆很麻利,人家都说我养了一个贴心的好闺女。”
在爸妈眼中,女儿一直很争气。有一次,王亚平考试失利,拿着卷子在门口徘徊了一个多小时,一见到爸妈就哭起来。她说:“这次没考好,只得了第二名。”爸爸噗嗤笑了:“哭么呀?下次努力再把第一夺回来不就行了!”
1997年7月,济空来烟台招飞行员,几位同学推荐她去参加考试。得知好几万应届毕业生争几个名额,她本来不想去,后来经不住怂恿,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体检。其实王亚平小时候曾梦想当医生、当律师,但从没想过要当飞行员,没想到高考分数下来以后,她就收到了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全国第7批37名“女飞”中的一员。
这年8月,王亚平来到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校第一天,她就和大家一样,剪去心爱的长发,留起了男式头。“第一次开飞机非常紧张,飞了几个起落,大气都不敢喘一下。飞完落地后,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王亚平说。
“第一次跳伞的经历更加难忘!一开始,我们8个女同学看着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兴奋不已。指令一下,一个接一个稀里糊涂跳了下去。接着跳第二次,机舱里突然间鸦雀无声。”第一次的新鲜与好奇褪去后,恐惧全面袭来。在返回的车上,大家泪流满面地唱起了《真心英雄》。
2001年,王亚平进入武汉空军某部,该团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先后涌现出了岳喜翠、刘晓莲、程晓健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在这里,她不仅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更成为一名年轻的飞行精英。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型飞行员,王亚平是空军女飞行员中第二批获得军事学学士学位的。
别看女飞行员飒爽英姿,但她们的爱情故事远没有像驰骋天空那样浪漫。因为部队规定,新飞行员毕业两年后,完成改装任务才允许恋爱结婚。
令父母颇感欣慰的是,在武汉服役期间,除了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外,王亚平也与飞行员赵鹏擦出了爱的火花。2003年9月30日,王亚平和刘洋等5位女飞行员经组织批准,一起领取了结婚证。
爱的约定:
每次降落后发一条短信报平安
王亚平和丈夫平时聚少离多。尽管赵鹏和妻子一样也驾驶运输机,却分在相距400多公里的两个不同的运输团。在结婚后的3年时间里,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不超过100天,但夫妻俩的感情十分深厚。
2006年秋天,王亚平和赵鹏商定,在10月1日回老家补办婚礼,但她的部队有飞行任务,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9月30日,王亚平执行任务归来,急赴民航机场,她说:“不料却赶上了堵车,等到机场的时候,离起飞时间只有10分钟了。”凑巧的是,飞机因天气原因延误了半个小时。赵鹏事后调侃:“还得感谢天气不好,否则你还当不成新娘了。”
酒席办完,小两口匆匆返回部队。每逢春节,他们只能将父母接到部队团圆。
尽管飞行员是特殊而危险的职业,王亚平和丈夫的爱情生活却有着别样的浪漫。两人约定,平时每次起飞、降落后,都要在第一时间发短信互报平安。有一次,丈夫执行紧急任务没来得及发短信,王亚平担心了一天一夜。那种牵肠挂肚是普通夫妻很难感受到的。
2007年5月的一天,赵鹏飞单机训练要经过武汉地区,恰好王亚平也在那里训练,夫妻俩前一晚上约好,在空中用飞行术语打招呼。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次甜蜜而幸福的空中“鹊桥相会”。
没想到,第二天飞行时,王亚平并没有收到丈夫发来的问候,落地后正在纳闷,赵鹏忽然打来电话问她:“媳妇,这样打招呼的方式有情调吧,感觉怎么样?”王亚平听了一头雾水。后来弄清了事情的原委,王亚平顿时笑弯了腰。原来,她的飞机代号为“778”,但赵鹏一激动,在飞行时呼叫成了“788”,而“788”是女飞行员刘洋。
这件在空中“老公认错老婆”的事,成了战友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几名女飞行员跟王亚平开玩笑说:“连老婆都能认错,下次回来让他跪洗衣板!”
丈夫鼓励,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2009年,中国第2批航天员选拔启动,首次向女性开启大门。7月的一天,航空兵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第7批女飞行员悉数到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体检。航天员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她们顶着“雾水”开始了北京之旅。得知消息,赵鹏对妻子开玩笑说:“你若有幸被选上,就是传说中的嫦娥了!”
令王亚平惊喜的是,2010年3月17日,她和刘洋接到了入选航天员的通知。团里不再安排她俩执行飞行任务,并且派专人警卫负责她们的安全保障,即使丈夫赵鹏想见一下王亚平,都比登天还难。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中国第5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号”搭载3位航天员飞向太空!身穿宇航服,戴着头盔,王亚平嘴角标志性的酒窝依然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她。柳眉杏眼,唇红齿白,在电视画面里,她刚一亮相便让众人惊呼:“好漂亮!”网友们甚至赞其为“全宇宙最美航天员”。
“我是带着好奇的心和满脑子想象去遨游太空的。”开新闻会那天,王亚平曾隔着玻璃告诉大家,“像很多中国人一样,我的太空梦源自于10年前杨利伟飞天的那一刻。”
那年,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刚加入空军飞行部队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青春炽热而又稚嫩,但这不妨碍她大胆地做梦,睁大眼睛看杨利伟飞天直播,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她: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从那时起,飞天梦已在心中萌芽。
这一次,王亚平身处浩瀚宇宙,除了要完成诸多科学实验,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向我国青少年开展太空授课和科普教育活动。换言之,她还有另一个备受瞩目的身份――我国首位“太空教师”!
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对授课充满信心,事先还做了充足的准备。一滴水在太空中的独特形态,轻盈悬浮,软弹有趣,如此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无数青少年面前,隔空交流,天地互动,梦想薪火相传。
王亚平的“太空一课”,堪称一堂“全民公开课”。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让很多人直观体验了太空的魅力,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星空和大地、航天和民众,距离并不遥远。同时,她50分钟娓娓道来的太空授课,也创下了新的人类记录――此前仅有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在2007年,做过时长25分钟的讲授。
除了太空授课,王亚平还要执行多项重要任务,每一项都要求细致严苛无误差。千百次的重复和艰辛等待为的只是这一时。“一个正确的动作,不能决定任务成功;但是一个错误的动作,很有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失败。”王亚平说。
太空生活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7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66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习惯于在地球的重力条件下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失重的环境,将会感到十分新奇。在这里,人体的重量消失了。在宇宙飞船的航天舱内,航天员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也可以漂浮在空中。国外有些航天员会穿上一种带磁性的鞋,再在预定工作地点的舱壁上包上铁皮,这样就可以“站”稳了。失重下的睡眠不必再设置床铺,只需一个睡袋,挂在舱壁上,站着睡、躺着睡都一样舒服。
然而,吃饭、喝水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没有重力,即使把装满水的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流出来,而是会悬浮在空中。因此,航天员必须把水装在带有管子的塑料袋中,通过吸管来饮用。食品则都要经过处理。一切食物的碎屑都会在舱内漂浮起来,所以在这里不能吃像薯片、饼干这类松脆的食品。粘稠状的食物可以装在像牙膏一样的软管内,块状食物如面包等,则要在表面涂上可食用的蛋白膜,做成一口就能吞下的小块。
宇航员手册
宇航员怎么上厕所?
这可是个“技术活”!宇航员在太空用的是抽气马桶,马桶内不使用水,而是气。上厕所时要将自己固定好,臀部要贴紧马桶边缘。如果马桶内部与外边不能完全密封,气流便不能将大小便带走,大小便会飘逸出来。
宇航员能在太空中流泪吗?
不能。因为泪水会聚集在眼睛周围,之后泪水会越聚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很大的水球。这样的话,如果不小心,水球就会被吸到自己的鼻中或嘴中,造成窒息危险。水也可能脱落下来,形成一个漂浮的水球,这样也会对其他的宇航员造成危险。
宇航员在太空中怎么洗澡?
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水会在空中漂浮,少量的水也会呛伤人,甚至溺死人,因此在太空中洗澡可是件麻烦事。但长时间生活在太空中的航天员必须洗澡,国外有些空间站设有“洗澡间”。由于处在失重状态,洗澡时要先把脚固定住,不然身体被水一冲会不停地翻跟头。失重环境下的水也和地球上的不一样,不会聚在一起,而是一粒粒的小水珠,很容易呛伤人,宇航员还要戴上呼吸罩和护目罩。洗完澡后,身上的污水不会自动流下来,需要开动水泵连同空气一起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时间只有15分钟,可清理污水和其他准备工作却需45分钟左右。
太空达人秀
加拿大宇航员的精彩太空生活
前阵子,一位穿红色圆领衫和蓝色牛仔裤的53岁“太空大叔”,用吉他和略带伤感的嗓音征服了地球互联网。在告别太空前夕,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国际空间站上录下了第一支太空音乐视频。视频中,哈德菲尔德用吉他表演了各种只有在零重力环境下才能做到的悬浮动作。一会儿吉他在他面前悬空翻转,一会儿本来站在空间站上的哈德菲尔德双叉浮起,一会儿飞行的哈德菲尔德去追逐飘走的吉他。该视频传上互联网后,立即引起轰动,成为许多视频网站最热门的视频。
太空生活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7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12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可能成为一颗“人体卫星”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人比一根羽毛还要轻,航天员在太空是飘来飘去的,无法像在地面一样行走,也无法控制自己移动的方向。在太空,航天员只要轻轻地用手推一下舱壁,就会“飘”到很远的地方。可以想象,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措施,航天员在进行舱外活动时,不知道要“飘”到什么地方,可能永远留在太空,成为一颗真正的“人体卫星”。在太空行走时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险情。例如,在前苏联的“礼炮-6”空间站飞行期间,航天员罗曼年科身上与气闸舱相连的安全系带松开,眼看要发生危险,幸好被另一名出舱航天员格列奇科及时抓住,以后两人一直用一个脐带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及时抓住,后果可想而知。
为了使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不会变成“人体卫星”,太空行走时采用了几种办法:一种是用一个绳索将航天员与航天器紧紧连在一起,防止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漂”到外太空:第二种办法是将航天员固定在空间站机械臂的顶端,由机械臂将它送到需要工作的地点,航天员固定在机械臂上进行舱外工作,然后由机械臂将他送回;第三种方法是在空间站的外壁安装了很多“扶手”,航天员在空间站外进行活动时,靠着这些“扶手”慢慢地移动到所需要工作的地点;第四种方法是航天员自己操纵装在舱外航天服背后的“太空摩托”,到离载人航天器100米或更远的地方活动。航天员在进行舱外活动时,常常几种方法结合使用,保证航天员能够顺利归来。
可能会得“辐射”病
太空辐射可以破坏人体的dna,使人体机能逐渐衰弱、大脑受损、患白血病、增加癌症的发病率。现在进行的地球轨道飞行,由于受地球磁场、大气及航天器座舱的保护,航天员在太空中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没有超出规定的限值。但是,太空行走时,航天员所受的辐射计量会比舱内高,如果这时再遇到太阳粒子爆发,将有可能出现辐射病。而且,到了21世纪,载人航天的任务转向星际飞行,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在月球和火星基地上长期进行出舱活动时,地球磁场的屏蔽消失了。这时,航天员所受的辐射总量将要超过在地球时的水平,宇宙射线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变得突出了。因此,辐射已成为是否能够长期飞行或星际飞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航天服和生命保障系统
航天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航天服和生命保障系统是维持航天员生命和执行任务基本的条件,如果航天服和生命保障系统发生故障,就会影响到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甚至危及到生命。在航天员出舱活动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例如,美国“双子星座”9号航天员吉恩・塞纳航天服背部的外层被划破,受太阳光照射,他的背部被晒伤,太阳光的热还损坏了服装的生命保障系统。在舱外活动结束后返回飞船座舱时,他不得不在同伴斯塔夫的帮助下才进入座舱。“双子星座-11”飞船的航天员戈登的服装冷却系统和热交换器未能正常工作,使他工作6分钟后,又热又累,大汗淋漓,汗流进他的眼睛,不得不中止舱外活动。当他摸索着走回舱门时,还需要指令长的引导。美国航天飞机在执行sts-65时,由于舱外航天服发生故障,航天员出舱活动被取消。所以航天员在出舱之前要一次次地检测它们的性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出舱活动。
航天员的生理功能
航天员在出舱活动前已经在失重环境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失重可以引起航天员各种生理功能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舱外活动,航天员处于高度的生理和心理紧张状态,对航天员的健康是有影响的。通过几十年的舱外活动,总结出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生理系统的主要变化是:1)心率升高,有的航天员甚至达到160~180次/分。2)出现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如出现期前收缩。3)呼吸明显加快,航天员平时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是6~12次/分,舱外活动时可达到36~43次/分,可以说是气喘吁吁了。4)代谢率明显增高,可增加10倍。5)感觉到过冷或过热:当航天员在地球的阴影区工作时,常感到全身特别是下半身和手冷;当航天服温控系统出现故障,又会感觉到过热。6)航天员工作能力下降,很容易出现疲劳,手、臂肌肉疼痛。由于上述原因,航天员的工作能力是下降的,常常感觉到很疲劳。例如,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在进行太空行走时精神和体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尤其在返回时心率达到每分钟190次,体内温度也急剧升高。由于返回时出现了气闸舱的舱门不能关闭的问题,使他回到飞船座舱时大汗淋漓,靴子里积聚了3升汗水,体重减了5.4千克。美国“天空实验室-4”航天员在出舱活动结束时报告说“又累又饿”。
太空行走与减压病
你知道为什么太空行走会得减压病吗?这是因为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舱外航天服,为了使航天员穿上舱外航天服后可以灵活地工作,而不是膨胀得像气球一样,舱外航天服内的压力被设计得尽量低,明显地低于航天器舱内的压力。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时,如果突然从座舱中的高压环境进入到航天服的低压环境,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氮气会出现过饱和,过饱和的氮气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在组织和体液中形成气泡,从而造成“减压病”,使航天员皮肤出现瘙痒、冷热感和蚁爬感,引起关节疼痛、胸部不适、咳嗽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太空生活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0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33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太空总署没有“保密”的资料
美国太空总署成立五十多年来,通过阿波罗登月任务、国际空间站项目,以及太空探索任务,积累了大量的太空资料。
太空总署没有把这些资料当成“机密”尘封起来,而是整理成精美的可视化资料,作为公共资料对中小学生完全开放。
有了这些由“机密”变成的公开资料,中小学生通过观看太空总署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个都是“太空通”。
当然,太空探索的技术含量高,且周期又很长,如果中小学生看不懂资料,很容易对太空探索感到盲然,从而失去对太空探索的持久兴趣与关注。为了让太空资料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口味”和知识水平,太空总署还费尽心思地把一些难懂的资料让太空画家或是漫画家进行“改编”,编制成中小学生容易看懂、便以理解的内容,供他们“研究”。
每一次太空探索活动,太空总署都会及时向校园释放大量的太空资料。比如这次“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后,美国中小学生和太空总署的专家们在“同一时刻”看到了“好奇号”传回的火星地表照片。让中小学生与专家同步识别太空资料,一直是太空总署的责任。
美国太空总署向校园编制开放太空资料,点燃了中小学生们飞向太空的科学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成为美国太空探索的后备力量。
把学生的东西带上太空
美国太空总署调动中小学生参与太空探索热情的方法可谓是层出不穷。
太空总署的工作人员会到学校与中小学生互动,让中小学生为航天器提供搭载方案,并征集发射到太空的私人物品。
太空总署认为,让中小学生全面地参与到航天活动中来,是美国航天科技保持永远动力的最佳方法,这或许就是“群众基础”。
近些年来,美国的航天器已经将许多中小学生的“签名”送到了太空。比如“卡西尼”航天器正带着数十万中小学生的签名围着土星轨道旋转;又比如“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曾经把许多中小学生的艺术作品带到了火星。还有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里贮存了许多中小学生对“外星人”问候语的录音。美国太空总署还举行了一次“在太空露脸”的校园活动,征集中小学生的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发送到太空。
就连“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的名称,也来自校园征集活动。太空总署在启动这次火星探测计划之初,就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征文的方式征集这个探测器的命名。中小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了这项活动,为太空总署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探测器命名。一名叫马天祁的华裔女孩给探测器起的名字“好奇号”被选中,于是马天祁被隆重邀请到航天器发射中心,近距离地参观“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并且在探测器上亲自写上了自己的英文和中文名字。
不难想象,当太空的飞船里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物品,有自己的照片的时候,这会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掀起怎样的参与热度呀。
美国太空总署与中小学生的互动,成为太空教育的 “绝技”。
有争论就有教育
中小学生愿意与人争论。美国太空总署深谙中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并且把这一天性当成了激发中小学生参与太空探索的一种动力。
太空总署会“挑起”一些事关太空探索是是非非的争论话题,然后引导中小学生参与争论。其实,争论也是中小学生接受“太空教育”的过程。
在美国的航天史上,最有名的争论莫过于“美国登陆月球是一场骗局”。
最初,一位有航天“背景”的人报料,说美国登陆月球的事存在“造假嫌疑”。此料一出,立即吸引来了“围观者”,其中有许多中小学生。
于是,大家对登月的细节开始了“排查”。有人发现月球上的旗子在“飘”,按照月球上没有风,旗子不会飘,得出录像有假的结论;有人发现照片中物件的影子方向不一致,按照地球常识,得出照片有假的结论;还有人发现月球车在月球上留下了车辙,认为月壤没有聚结力,不会留有车辙,由此得出照片有假的结论……
人们对“月球登陆造假”的事争论不休,就等着太空总署出面“澄清”,可是,太空总署如哑了聋了一般,对于争论是不理不睬,任由人们争个天翻地覆。
太空总署为什么不出面澄清?因为太空总署发现争论可以向中小学生普及太空知识。有争论,就有教育——经过四十年的争论,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认识了月球车,了解了月球构造,知道了飞船发射与返回的机制等太空知识,大大丰富了中小学生的太空视野。
太空生活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7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60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前几周,我观看了神州七号的成功发射以及宇航员太空生活的电视节目,使得我对太空的向往更加强烈了。
晚上,我刚躺在床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裹在身上的被子好像变成了宇航服,身体慢慢漂了起来,天上的星星离我越来越近了,我选了一个离地球最近的星星坐了上去,回头看看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蓝色的大水球。就在这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转头一看是个正在比划着手势的外星人,好像让我跟着她去某个地方。我们翻了几个跟头,已经来到了一所外星人学校。进入学校,我一看,教室里面的椅子都配有安全带,桌子上除了大屏幕就是密密麻麻的按钮。同学们都系着安全带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存在手腕的芯片里……这里的一切真是太神奇了。
叮铃铃……我的太空生活被闹钟的铃声打断了,我想:自己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开发太空,实现自己的理想。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秦巧琳
太空生活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8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08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
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讲述:这两位叔叔是谁,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们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好奇心,实现向文学的自然过渡。)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练读2至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识字
1.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1)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太空、宇航员、杯子、失去、半空中、平稳、穿鞋、洗澡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空、员、失、半、平、穿、洗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空、平、洗、杯”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现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四、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板、浴)教师范写。
2.学生仿写,师生评议。
五、朗读自己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并向同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原因。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丰富对“趣事”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拿出字卡小组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二、精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三、感悟
1.小组学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生活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中的趣事,并进一步弄清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四、扩展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把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2.以“我要向宇航员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树立大语文观念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
通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文能力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重视学生在读中的独特体验,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语文是一门艺术,朗读是表现这门艺术的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读书。在精读训练中,抓住词语读,一句话读、一段话读、全文读、自由练读、比赛读、你读我读、大家读,形式多样化的训练朗读,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我淡化了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心去体会,再用朗读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朗读的训练也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是朗读使这节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主体活动突出,课堂气氛活跃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全体参与,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的思维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则是发挥了启发、点拨、解惑的指导作用。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学生自己找出课文有趣的事情是: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整个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读”,采取自读、选读、有感情读、齐读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主动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部分语言不够精炼。
2我的评价语言不够贴切,不够及时。使得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太空生活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7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96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日前宣布的研究结果是否定的。研究发现在太空中长期逗留的宇航员,体内生物钟反而会变得更加正常。这一成果颠覆了此前科学界认为太空生活会使宇航员生物钟紊乱的预想。
该机构研究人员对在国际空间站逗留的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野口聪一以及几名欧美的宇航员进行了3次24小时的心电图检查,这些宇航员当时都已在国际空间站逗留了约半年时间。通过与地面进行的检测结果比较,研究人员分析了宇航员生物节奏发生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进入国际空间站前几天,宇航员的生物钟周期要比正常值稍长。随着在国际空间站逗留时间的增加,宇航员的生物钟逐渐接近24小时,恢复正常。但在返回地球后,生物钟又会变得比正常值稍长,类似刚去国际空间站时的状态。
虽然太空生活使生物钟更正常的理由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员分析可能有两个因素:宇航员训练时会在世界各国频繁飞来飞去,一年中都是时差紊乱的状态;国际空间站内设定白天照明,夜间熄灯,宇航员比起在地面工作,环境反而更加有规律。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人类飞往火星时,将会面临长达一两年的太空生活。因此这项研究成果将对宇航员长期太空生活下的健康管理发挥作用。
太空生活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73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在孤独的旅行中,天宫一号也许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是围绕地球轨道的无用人造物体,小到人造卫星碎片、漆片、粉尘,大到整个火箭发动机。据统计,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数量就超过了11万个。千万别小看这些零零碎碎的太空垃圾,由于它们和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几千米每秒至几十千米每秒,因此,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为了防止这些“不速之客”的伤害,天宫一号自身带有防护板,可以遮挡微小碎片对飞行器的撞击,而其自身2毫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为了保护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的危险级别最高,即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为了精确计算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还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空间碎片预警判断的参数与依据,表示的是碎片与天宫一号发生碰撞的概率。
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是不会遇到危险“访客”的。万一遇到危险,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改变其飞行轨道及速度,避开危险物后,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主管设计师李兴乾对航天员生活进行了揭秘。
“交会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可以从飞船中进入‘天宫’进行工作和实验,‘天宫’里为航天员配备了体育锻炼设施和娱乐设施,笔记本电脑里事先会存储好航天员感兴趣的影音节目,从太空中甚至还可以往地球上发送电子邮件。”李兴乾介绍,“天宫一号舱体密封性很好,所携带的资源足以供应航天员工作和实验时的需要。”
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它们对于“天宫”的在轨运行和正常工作都十分关键。在太空中,这些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该怎么办?李兴乾说:“设计时已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有的设备试验次数达万次以上,就是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原来,研制人员经过大量试验,在参考同类设备实际飞行结果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种预案,从系统,到分系统,到单机,各级、各层面上都做了备份,保证天宫一号各部件的正常运转。
“在一些关键设备的控制上,我们还设计了‘双保险’,比如无人期间设备自动控制,有人时还可以让航天员参与进行人工控制。”李兴乾补充道。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还有更加神秘的装置,从这里,在太空中可以向地面发送电子邮件。
据介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人机界面完全是按照载人的状态来设计的。在未来的载人飞行中,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借助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与地面进行短信息编辑和收发电子邮件。
如果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文字和图像资料需要在飞行器与地面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航天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流。而这些界面与我们地面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一样智能,可以直接输入文字,并可以添加8兆以内的附件,传递大量数据信息。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9月30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关于“天宫一号”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宫一号一旦和太空中数量很多,并且相对速度很大的垃圾相碰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b.天宫一号自身的金属外衣和自身所带有的防护板可以遮挡太空中大大小小的垃圾。
c.天宫一号里面设施完备,航天员除可进行工作和实验外,还可进行体育娱乐活动。
d.天宫一号里还配备有笔记本电脑,航天员可以借它在太空中往地球上发送电子邮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使天宫一号在空中顺利运行,科技人员制定了用黄、橙、红作等级的预警机制。
b.科技人员引入了碰撞概率的概念,从而能够精确计算运行中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
c.科研人员经过精心的计算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过程中不会遇到太空垃圾的撞击。
d.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携带资源足以供应航天员工作和实验时的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宫一号运行时如遇危险,地面技术人员就会向其发出指令,从而避开危险物。
b.天宫一号里的设备都经过了大量试验,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预案。
c.天宫一号的所有设备控制都设置了双保险,从而保证“天宫”正常运转和工作。
d.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装有神秘装置,将来航天员可借助它和地面进行资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