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技巧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728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分钟,共有139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文如造屋”,写文章也要有一个预先设计的蓝图,然后根据蓝图建构,这个预先设计的蓝图在文章中就是主旨。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快速、准确地把握散文的主旨呢?
一、看标题明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招牌,是文章灵魂的体现。
标题能使读者获得文章的总印象,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解读标题会为把握文章的主旨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解读标题时要看标题是否表明写作对象或写作范围,看标题是否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
二、辨类型明主旨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散文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类。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它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
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阅读这类散文时,就要注意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性格,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爱憎感情;写了哪些事,作者对它们有什么看法,揭示怎样的生活哲理或人生感悟。
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托物言志式散文,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借景抒情式散文,寓情于景,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阅读时要注意文章写了什么景,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
三、看背景明主旨
一些文章的写作会有时代的烙印,可从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特别是有特定写作时间的散文要联系写作时间推断。
四、看开头结尾及关键句明主旨
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在阅读中要注意文章的这些段落,看文章是否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是否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这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散文写作技巧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5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14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散文表达技巧的梳理及运用
随手打开一本高中语文辅导材料散文部分,大量的术语让我们眼花缭乱,反复、反讽、白描、衬托、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等等各个妖娆万分,初入其中正如身陷万花丛,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借助梳理才能从中走出来,其中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就是非常必要的。
从不同艺术手法的作用可以来试分析一下。从文学艺术类和绘画艺术类可以这样区分:文学艺术类包括象征、反讽、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绘画艺术类包括烘托(渲染)、白描。同时还要进行比较,比如对比和衬托,衬托不是对比,衬托中两事物主次分明,对比中两个对立面是平等的; 衬托的目的是突出主要事物,对比的目的是互相生发,相得益彰。再如烘托和渲染,烘托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指从旁边着意描绘,从而使主体更加明显突出。如水墨画的“烘云托月”,画的是云,显现的却是不着一笔而皎洁如雪的明月。文学的渲染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气氛、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加强艺术效果。环境、景物的描写也是渲染常用的方法。掌握了这些可以试着分析,灵活运用。
除上述所讲的手法,其他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2)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拥有了大量的手法分析还要注意技巧归纳。首先,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其次要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再次要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先看清问法:(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1)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分析。要特别注意这样问: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实际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作答时分两步: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最后要用一点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
散文写作技巧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6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15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第一部曲:孩子,你大胆地往前走--去掉锁链,自由的舞蹈,写放胆文
初一学生就像刚走路的婴儿,父母不必教孩子走路的技巧和规矩,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迈步走路、不用人扶的勇气。教师不要给孩子设定框框,不要讲什么立意拔高,不要练什么技巧方法。要做的只是给学生设置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自由的舞蹈。学生的心境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放开胆子去阅读、去选材、去谋篇、去展示、去交流。
放手写放胆文,写作个性化。珍惜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自己的感受原汁原味,散发着生活的芳香。这些感受也可能是片面的,但都出自于童心,这些片面也是可爱的片面,教师要给予保护,不要批评,必要时可给予指导。提倡写放胆文,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口。作文就是倾诉的对象,就是知心的朋友。作文是说真话的地方。不要怕别人说自己思想肤浅而自卑。作文说真话了,假大空就没有了,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语言就没市场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少写命题作文,多写自拟作文。根据初一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多些记叙文,多编故事、多写童话、寓言。提倡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天天乐道、夜夜苦思的题材写成系列作文。简化审题步骤,降低立意要求,至于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必要时可以给予点拨,平常尽量不涉及。
第二部曲: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严格规范,训练技巧,写“规矩文
自由的舞蹈固然潇洒放松,但还不够美,不够飘逸,一招一式还要规范,只有规范,才会提升。作文要有自己的规范。初一要放,初二要收。
1、文体规范--初一上学期
当今四不像作文,像感冒病毒一样四处泛滥,成为常见病。何哉?
a、对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认识模糊,不到位。
b、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感情的积累不够,只能用假大空来充数。
c、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只能敷衍了事。
淡化文体要求不等于不要文体,不管文体如何创新,作文的文体特点一定要突出,要一目了然。同时讲清不同文体的要求和特点,对照范文,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记叙文:a.写人记叙文:先练习写一人,再写多人。写人一定要有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动态的人物描写一定要写清楚人物变化的过程。写人物牵涉到事件,一定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b写事的记叙文先练习写一事再写多事。涉及的事件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事件过程中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细腻。事件有主次之分,主要事件一定要大写特写,要出彩。写与事件有关的各类人物,描写要到位。
2、技巧规范--初二下学期
记叙文:描写方法结构方式、叙述方式、写作方法等技巧都要加强规范。议论文: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论点、必要的论据和切实的论证过程。事实论证文字一定要简略,可与记叙文中的叙事做比较。论证过程、论证方法、文章结构都要加以规范。
三、春风化雨而无迹,踏雪寻梅而无痕--写不显技巧却深藏技巧的”自由文“
看似没有技巧而技巧无所不在,是文章的最高境界。近代作家偏爱孙犁、汪曾祺,是因为他们都达到了此种境界。名作家都难以做到,怎能要求初三的学生呢?但它应该是每个学生的要求,是每个写作者努力的方向。内容第一,技巧只是雕虫小技。但没有技巧的文章是会让人不忍卒读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有文的文章,学生还是可以写出的。
前提:1、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写作的欲望不可抑制;2、对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领悟。3、技巧烂熟于心,熟能生巧。
初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而然的运用技巧。初二是有意为之,初三是无意而为。其中过渡的桥梁是对写作技巧的熟练掌握。初三作文特别要注意要因人施教,因为学生之间的距离已经渐渐拉开。
高层次: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文学创作,如,小小说、散文,也可以进行文体创新,同时要求他们不自觉的运用写作技巧。
中层次:是学生中的大多数,要求他们进一步规范强化写作技巧,写出文体特点鲜明的作文,做到言之有物、有序,语言流畅,没有语病。
散文写作技巧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87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248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一、宁夏青年作家散文创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本集子呈现了宁夏青年作家散文创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从书中我们看到,宁夏青年作家散文创作的题材、形式和手法的多样性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丰富多彩和生气勃勃的散文生态。从题材上说,这些作品有写城市的,也有写农村的;有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个人的情感和家庭生活的,还有写纯粹的心灵世界的;有写当代的,也有写古代的(如杨天林的《远古的梦幻――走进古代宁夏》);有写人的,也有写景的,写植物的,甚至有写小动物的(如魏邦荣的《燕雀为邻》、朱世忠的《给瓢虫们致敬》)。从形式上说,有长篇也有短章;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也有说理的随笔杂文,还有散文诗。在手法上,有写实的、近距离透视对象的,也有幻想的、远景式地呈现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体现着青年作家们拓展散文的表现空间、探索散文艺术的可能性的持续和艰苦的努力,证明着宁夏文学的活力,同时也揭示了宁夏文学的潜力,预示了宁夏文学的乐观的发展前景。
二、对乡土的热爱和对时代进步的肯定。
在这些散文作品中,我们还看到了青年作家们对宁夏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爱恋。比如火会亮的《随笔二则》、冯雄的《活在西海固》、韩聆的《遥望故土》、杨建虎的《在老家的屋檐下读诗》、洪立的《黄河岸边是我家》、王跃英的《生命中的一段历程》、马丽华的《黄河三章》……等等,这些作品流淌着作者对故土、对宁夏的壮美山河的热恋和自豪,具有浓厚的乡土性。同时,这些作品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紧扣着当代生活跳动的脉搏。与一些地区的作家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宁夏的青年作家们对时代的变迁、对今天宁夏大地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所持的是一种正面的、热情的和充分肯定的态度。比如张学东的《尘埃中扬起的脸》,作者写他少时生活过的一个城乡结合带,平地拔起的住宅楼永远终结了过去的那个乡村,土地和宅基地被开发掉了的农民搬进了崭新的单元楼房。这个过程像做梦一样快速和恍惚。人们当然怀念曾为自己一家几代人遮风挡雨的旧宅子,怀念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然而,也仅仅是怀念了。作者在平静的叙写中肯定着这种“恍若隔世”、“令人惊叹”的改变。拜学英的《西海固的麦客子》,写祖祖辈辈在瘠薄的黄土地上刨寻着生活,“下的是头等苦,挣的是血汗钱”的麦客子们的今昔苦乐。昔日仅为果腹和养家糊口的麦客子们,如今却是抱着一种“逛世界”的心态赶麦场。作品荡溢着作者对社会发展的喜悦之情。周晓豆的《颠簸的老柜》,通过一只传自祖父、陪伴并见证了自己一家人在宁夏30多年生活变迁,最终被捐献给影视城的木衣柜的“历史”,描绘了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变化。
对现代性所产生的科技发达物质发展和物欲横流人性沉沦的裂变,在现代性程度较高的地区和都市,作家选取一种批判的或反思的姿态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地处西部、经济和文化尚欠发达的宁夏而言,每一点滴的发展和变化可能都相对地更为艰难,也更为可喜。青年作家们对时代生活的肯定性描写,正是来自他们对宁夏的历史和现实的真正了解和体察。
三、从直面生活的复杂性中进行深刻的人生思考。
宁夏的青年作家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态度并不是简单的、单维的。他们也直面着现实的复杂性和严酷性,一些作品也表现了生活的艰难和人生的苦闷。季栋梁的《生命的节日》通过高考对每一个中国学生尤其是农村青年的残酷的考验,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与人生问题的诸多思考。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我”作为一个农村考生连续四年才考上大学的经过。表面上是写“我”的高考经历,实际上是写一个农民父亲为供养儿子读书而含辛茹苦的顽固和坚韧。而父亲之所以如此强烈地期盼儿子考上大学,并不仅仅是出于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普遍愿望,而且还是出于一种对自身尊严的争取。作品提到父亲申请房地基,跑了多少趟也没批下来,而有人偏偏一批就是两处,因为此人有一个在县里开车的儿子。这件事让父亲“认识到了种田人的可悲与无奈”,所以“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我”考上大学并参加工作后,给父亲买了一瓶四百多元的酒,但他一直不喝,认为“酒没有贵贱,只是心情有贵贱”。一个老农民对尊严与社会公平的渴求,以及这种渴求只能通过儿子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满足,这篇作品提出的问题和思考是沉重的,发人深省的。
彦妮的《石头记》和《盐的滋味》,叙述打工生活的艰辛,表现了民工们在苦难的命运面前强韧的生存耐力和生存智慧。漠月的《马儿庄笔记》在描摹乡村的儿童和农民艰难的日常生活真相的同时,进行了作家的自我反省。阿舍的《小席走了》,生动刻画了一个从农村来的年轻保姆的复杂性格。作品揭示这种复杂性格的形成来自城乡对立和隔绝所产生的等级观念和敌意猜疑。作者对笔下的这一人物是同情和理解的,作品既有人性的思考,也有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折射。
四、真情与出色的技巧的结合。
中国今天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我们已经远离了充满激情的革命年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进入了黑格尔所谓的“散文时代”。在这个“散文时代”里,也许激情可以淡出,但真情不能告退。散文家尤其需要真情。当然散文的情感需要恰当地节制,而不是表现为以往的那种高亢的语调和过度的抒情。这就涉及到技巧的问题,虽然技巧不全然等于情感的调控。巴金说过散文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但我理解无技巧应是一种更高的技巧,而不是不需要任何技巧。实际上技巧问题、怎么写的问题对散文的重要性更为明显。散文门槛相对较低,写作者众,读者群也广泛,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散文易学而难工”。有人说当代小说和诗歌如果没有超过现代文学,至少也已打成平手,但散文还不能说这个话。当代散文的高产出低质量,真情的缺乏和技巧的平庸我认为是其中的两大原因。但在宁夏青年作家的这本散文集中,我发现了真挚深沉的感情,发现了出色的技巧,发现了能将这两者水融地结合的作品。郭文斌的《一片荞地》写的是母爱。这一主题虽然很常见,但作品表现出非凡的技巧。作者从母亲病危处于弥留状态的时刻写起,眼前的情景与过去的回忆不断切换,深挚的感情、自由和巧妙的叙述手段,使得一位苦难、勤劳和无比善良的卑微而又伟大的母亲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在现场与回忆的转换中,作者同时展开对人生的思索,追问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字里行间不时闪现深刻的哲思。最后,作品以“(埋着母亲的)这块地是留下种荞的”这句话结尾,含蓄地暗示母亲死后仍在奉献,伟大的母爱仍然活着和延续着。这篇散文确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陈继明的长篇散文《陈庄的火与土》写一个村庄的现实和历史、人文和地理。作者叙述从容,语带感情,而切入的角度往往出人意料。自家的园子、月亮、黄昏、黎明、各种树木和农具等等,作者都独辟章节加以描写。但作者写景写物意在写人,或写与人连结的历史。如《瓦》这一章,开头写主人公“我”站在一块高地上看村子,满眼是瓦。接着“我”开始想像在这些瓦的下面忙碌的妇女、灶洞里正在燃烧的麦柴、刚烤熟的洋芋;想像柴米油盐这些“房檐下的全部生活”和爱恨聚散这些“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再接着,“我”看到了自家屋瓦,勾起了“我”对在这些屋瓦下生活的种种回忆。历史与现实的内容就这样自然地涌入作者的叙述。《陈庄的火与土》体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散文笔法。
散文写作技巧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59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40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安排了作文训练的序列,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构建教学序列呢?那是因为教材为我们构建的作文训练序列是针对作文教学的普遍规律与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人教版旧版的作文训练以内容作为训练序列,与课本内容脱节,与学生生活脱节,看不出各单元的作文训练之间有什么联系,且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如“追寻人类起源”,“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莲文化的魅力”、“戏曲大舞台”等语文活动,并没有写作指导,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能力达不到的。
人教社的新版教材对作文的安排虽然目前无法窥之全貌,但从一二册看,基本以写作要求为序,七上安排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六个单元的训练,七下安排了叙事要完整、抒发真情实感、写人要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描写要生动、勤于修改六个单元,这较旧版有很大改进,但我们依然看不出作文各单元训练之间有什么联系。而且作文涉及综合能力,而学生作文水平又差异甚大,按教材的序列训练,有的学生可能早就能运用某种技巧,而有的学生可能终身也无法形成某种作文能力。
而且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以什么样的训练程序才是科学有序的,教材几乎没有作出安排,这就导致了作文训练长期的低效。
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历让我明白了两件事:一是作文水平是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能力我们绝不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实现,不少甚至是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二是写作内容应该以生活为源泉,凡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的作文、特别是不说不快的作文,作文的质量普遍较高。
于是我们就有了根据教材内容重新构作文训练的必要。我构建的作文训练序列包括:
一、写作训练的程序序列:审题――立意――构思――拟提纲――行文――交流――修改――发表
在这个序列中,前五个是传统作文的写作过程,后三项是笔者根据经验加上的。我认为只有加上后三项,每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才能称之为完整。
这个程序保证了作文训练的高效。写作训练的效果取决于兴趣、强化与习惯。发表能激发兴发兴趣。写作、交流、修改、发表是一个对作文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每次按这样的程序训练,能养成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二、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总体训练序列:想写――会写――写好
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涉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智力活动,任何一次作文训练都是综合性的训练,加之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异甚大,很难简单地按“想写――会写――写好”的作文训练序列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年级和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实际,各有侧重地加以训练。
㈠想写的系列。主要在初中一年级进行,以让学生想写为核心,将作文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重点解决有写的、语言表达与单项的写作技巧等问题。大体构建四个序列:
1.写人系列。写自己,写同学,写老师,写亲人,写陌生人。
2.写事系列。写课堂及课间、假日等的大事小情。
3.读写结合系列。目的是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⑴仿写――缩写――改写――续写――扩写等。
⑵对文中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作评价。
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进行概括。
⑷与文中人物的对话。
⑸对课文中突出的表现手法写出心得体会。
⑹写读后感。
这个训练序列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且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4.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系列。
所谓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是指在作文片断训练中,每次让学生突出地运用某一技巧,使之提高写作的质量。
单纯的片段训练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会让一些语文水平极差的同学依然感到困难,也无法克服学生写作中不会运用写作技巧的弊端。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使训练的指向性更明确,可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分散在各次的训练中,从而不断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笔者的训练序列是这样构建的:
⑴将事写得波澜起伏。要求掌握叙事曲折的基本方法,针对的是初中生叙事平淡的弊端。
⑵让人物动起来。训练学生的动作描写能力,针对的是学生所写的人物不够鲜活,缺乏生气从而导致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平淡乏味的现状。
⑶让人物语言鲜活起来。要求把握语言描写的基本技巧,针对的是学生写人物语言的学生腔与千人一面的弊端。
⑷将人物写得有“波澜”。 要求突出地运用心理描写,让学生掌握将人写得有“波澜”的简单技巧,针对的是学生写人最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的现状。
⑸情景交融。掌握写景抒情的基本方法,针对学生写景状物困难的现状。
这五个片断训练,针对的是学生叙事、记人、写景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会写的系列。本系列主要在初二年级进行,以文体为序,让学生把握文体的主要特征,在写作时主要进行入格训练。所谓的“格”一是指文体,二是指该文体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三是指该文体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入格训练,会让作文变得简单容易,也容易让写作基础薄弱的同学产生作文兴趣,并让他们在短期内提升作文质量。
在会写阶段,我构建了两个系列:
一是进行文体的规范训练系列,二是借鉴中入格系列,前者是基础,二者是深化。
㈠文体规范训练系列
对学生进行文体的规范要求是指为学生提供各类文体最基本的写作模式,让学生按最基本的文体写作模式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构建最基本的篇章结构,体现文体的要素,正确运用最能体现文体特征的表达方式。
1.记叙文基本模式训练。这可以分为写人与叙事基本模式训练。
2.说明文基本模式训练。可分为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基本模式训练。
3.议论文基本模式训练。
㈡借鉴入格训练系列
让学生在借鉴中入格是指在入格训练的第二阶段,让学生借鉴优秀例文,在写作中充分突出文体特征。
1.记叙文的借鉴训练序列
⑴如何叙事。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难以将事情叙述得摇曳多姿,难以将事情叙述得感人至深,难以在叙事中做到以小见大,更难以通过系列小事表现一件大事,于是笔者找出相应的例文,作出了相应的训练安排。
①针对学生叙事平铺直叙的弊端,借鉴方冠晴的《高贵的捐赠》。
②针对学生不知如何将事叙得感人的弊端,借鉴唐顺瑛《一碗牛肉面》。
③针对学生记叙平淡而思路不清晰的弊端,借鉴肖复兴的《两角钱》。
④针对学生不会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写系列小事的弊端,借鉴梁实秋的《北平年景》。
⑵如何写人。学生写人容易犯的毛病一是通过二三事表现人的品格或性格不能从多角度表现人物;二是不善于运用技巧写人,使人物显得单薄,内容比较空泛;三是不善于突出人物的特征;四是不善于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
①针对学生记人却不能表现同一主旨的弊端,借鉴张国龙的《我不认识你,但我记得你》。
②针对学生不会运用技巧和详略不当的弊端,借鉴鲍尔吉・原野的《信任开花》。
③针对学生不善于写出人物特征的弊端,借鉴敬一丹的《闲话闲说崔永元》。
④针对学生不会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弊端,借鉴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⑤针对学生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材料作文的弊端,借鉴中考优秀作文《挺胸而立》。
⑶如何写景抒情状物。写散文不是初中作文练习的重点,但散文选材灵活,表达方式多样,更便于表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中考中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故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训练设计。
①针对学生不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景的弊端,借鉴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②针对学生不会选取角度的弊端,借鉴《换个角度看冬天》。
③针对学生不善于写景抒情的弊端,借鉴赵敏的《小镇》。
④针对学生不会写以物喻人文章的弊端,借鉴《子夜昙花》。
2.说明文借鉴
⑴针对学生不会准确平实地写事物说明文的弊端,借鉴《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
⑵针对学生不会生动地写事理说明文的弊端,借鉴《向沙漠进军》。
3.议论文借鉴
⑴针对学生不会运用并列式论证结构的弊端,借鉴陈群的《理想的阶梯》。
⑵针对学生不会写递进式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弊端,借鉴《人的价值》。
⑶针对学生议论文语言枯燥乏味的弊端,借鉴富兰克林的《哨子》。
三、写好的系列。本系列训练主要在初三进行
我构建了这样的训练序列:
㈠写出个性。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见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高尚的境界,写出自己的视野,写出自己的博学,写出自己的风格。
㈡写出精巧的构思。
1.指导学生做到记叙文构思的精巧
⑴片断组合写人训练。
⑵运用小说基本结构构思叙事训练。
2.指导学生做到议论文构思的精巧
⑴按对比论证的结构构思训练。
⑵按并列式的结构构思训练。
⑶按递进式的结构构思训练。
㈢写出技巧
1.突出的技巧运用训练。所谓突出的技巧是指运用了某种技巧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最常用的技巧有对比法、衬托法和类比法,初中学生可重点掌握前两种。
2.引人入胜的技巧运用训练。所谓引人入胜的技巧是说运用了某种技巧能能使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其主要方法有曲折法、逆挽法等。
3.生动传神的技巧运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渲染法和比喻法说理。
㈣写出亮点
1.记叙文写出亮点训练。
2.将议论文写出亮点训练。
散文写作技巧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9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71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一、培养写作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正确的写作思想和写作规范贯穿到写作实践中去,从而养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行为。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重知识技巧轻视习惯训练,没有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对周围发生的新鲜事缺乏敏感,熟视无睹,因而每到作文时就感叹“无内容可写”“写来写去都是老调”,于是搜肠刮肚,乱编胡诌。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一个过程,都有它的艰巨性。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写作习惯的养成带有系列性就更难。以表达习惯为例,要做到使学生养成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准确来表达一个意思的习惯,就要从开头抓起。例如 “十五的月亮”与“月亮”有同有异,特指时用“十五的月亮”,有定性;而泛指时用“月亮”,有共性,这类表达训练,应该穿插于作文教学当中,养成学生准确的表达习惯。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平素的写作习惯和平时的口头表达习惯则是这个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具有导向和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当写自己身边的事,写师生耳闻目睹的事,从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如师生共同开展的活动,由教师写下来,不仅从内容上、方法技巧上启发学生提高表达水平,而且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写作的心理素质。例如教师在表达中习惯用规范化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学生就会很快克服随意用方言、土语的习惯;教师有说话、写文章注意分寸、斟酌字句、精心选用恰当词语的习惯,学生就会受教师的影响,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逐步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表达习惯,切不可放松。
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长期训练出来的,在这个方面教师应有计划地让学生练,既要注意练的数量,又要讲求练的质量;既要有指令性,又要有指导性。因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终身收益。
二、训练写作技巧
作文教学注重多种形式的训练,把“讲”变为“导”,多从训练角度给予引导、诱导、疏导,使学生通过实践“自悟其理法”逐步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技能境界。
1.教会学生写作技巧。作文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发展和语言运用的具体实践,大部分学生难免出现“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的难题。要解决好这些难题,就必须教给技能,过好“三关”——积累素材关、手法技巧关、组织语言关。
手法技巧就是教授写作方法,阐述理论,揭示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在写记叙文、散文时,不但要追求“龙头”“凤尾”叙事清新有致,也应在用词、文采上斟酌推敲。例如写春天,可用“浓绿万枝红一点”“荷叶田田”等展开联想,把明媚清新的自然美展现出来。通过生动细致的景物描绘,表现真挚感情。写议论文时,必须以理服人。议论有力,明道理,辨是非,支撑论点。组织语言关,就是优化思维,陶冶情操,锤炼语言,训练中指导规范思维方式。
散文写作技巧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7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83位用户关注,26人点赞!
一问:有感情朗读,意到读成
有人认为,有感情朗读不需要技巧的训练,意到读自成,正如舞蹈的诞生一样,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是这样吗?
一答:有感情朗读,以技促意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理解、情意在有感情朗读中的作用,无论我们从主观上多么希望,孩子能以理解、情意的支撑而自动读出自己的感情来,但还是无法否认适当、适合的技术的作用,正如新课标指出,“恰当的语气、语调”还是需要学习的。理解,需要知识修养;表达,需要朗读技术,善于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会读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没有技术的支撑,朗读容易陷入单调枯燥,呆滞死板。然而,这里还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会指导孩子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的过程,总体上应该是一个“以技促意”的过程。
有感情朗读,需要兴趣。有感情朗读,必须激发孩子的“内需”,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教师首先让孩子反复读课文,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是你自己?你如何想?自己读读,去了解。接着采取一种“角色自居”的方法,借助插图让孩子把自己当做那个小女孩,思考: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你最想告诉读者什么?为什么?这样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表达,要表达什么,朗读的内驱力被激发了出来,自然希望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
有感情朗读,需能“聚变”。有感情朗读指导可运用“聚变”效应。很多课文并不需要段段有感情朗读,特别是有些长课文,每段都有感情朗读指导从时间上也不允许。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选择语段进行重点教学,善于选择好“读点”,重拳出击,深究细读,兼顾整体,使局部能促进整体,使一个“读点”的理解能观照整篇课文的理解,一个“读点”的感情朗读能启发和牵动整篇课文的“朗读”。
有感情朗读,需用“技巧”。技巧是技术的具体化。这里的技巧,主要是在朗读过程中的技巧。有感情朗读是一种音乐性的行为,所谓音乐性,就是通过节奏、声调、重音、停顿的变化,在主旋律中形成一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变化,从而传达情感。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节奏、声调、重音和停顿的变化,所传达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个具体的文本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善于基于自己的理解,在心中甚至用笔标示出重音词、语调、停顿和节奏,更加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长久坚持训练,从而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炉火纯青”,从而达成课标中“恰当”的要求。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技巧训练当成一种脱离情意融合的“纯技巧”训练,那种“顿号停0.25秒,逗号停0.5秒,句终号停1秒,段落之间停2秒”的机械训练,有待商榷。
有感情朗读,需有“示范”。尤其是在低年级。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儿童还无法对自己的选择做出确定,因此,他们即使有理解,也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他们还不知道选择所谓的“重音”“轻音”,所谓的“停顿”“节奏”,此时教师的范读、领读便显得特别重要。到了中高年级,教师的范读则应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当孩子确实不知道如何表达时,教师予以范读,但更多的时候,教师的范读应是与孩子的一种碰撞,以激发孩子的个性意识,使孩子也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有感情朗读,需求“统握”。所谓“统握”,就是能够发现并把握一个文本从开始正确流利朗读到自主表现读的内在规律。有研究认为,与智力发展规律、人的学习规律相一致,有感情朗读有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涡式循环、往复上升过程。浪漫阶段主要是凭着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对文本的初步理解,读通读畅;精确阶段主要是从节奏、停顿、轻重等方面,深刻理解体会,侧重于为什么通过这种声音表现的深刻理解文本;综合阶段主要是在深刻理解、掌握技巧后,融进自己的某种情感,采用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仿佛是在自说自话,进行表现性朗读。无论有感情朗读如何指导,最终都不应该脱离怀特海先生所发现的这个金科玉律。
二问:有感情朗读,有类可探
有人认为,朗读没有类文本规律可言,只是说有的文章可以拿来用读解决,有的教师必须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读。而在读的时候,读者的处理方式决定了读的效果。还有人认为,即使同一种文本,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会相同。
二答:有感情朗读,有类可探
在我国第一位创立“朗读学”和“朗读美学”的著名播音员、朗诵家张颂先生在他的著作《朗诵学》中认为,朗读时,不同题材的作品是有着不同要求的,他并且介绍了记叙文、议论文、小说、寓言、诗歌、文言文的不同读法。我们对此观点深表赞同,比如:
写人类散文。张颂先生说,要分别对待,并且把我中心人物如何突出,一般人物如何表现,“我”在什么位置。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人物,都要写意化,写意化,就是要以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深度为重点,照顾人物的性格、年龄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意,就是不要模拟人物的音容笑貌、发言土语,那种压低声音、捏尖声音的模拟,只能给人以做作感。这是从朗读技巧层面来讲的,如果从情意表达方面,有人认为,写人类散文主要要读出对人物的“同情”,要能与文中的人形成情感的共鸣。
写景、物类散文。写景类散文首先要关注“景物”,要发现出“景、物”的“美、丑”来,要让景入眼中,入心中,然后出乎口外。写景类散文,无论如何读,对景物的好恶感觉如果读不出来,则是失败。
散文写作技巧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8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82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一、抓住特点,具体描绘
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特点。以花为例,就有牡丹的艳丽多姿,荷花的亭亭玉立,腊梅的清香四溢……写花就要抓住各种花的特点,写出此花与彼花的不同之处。写景,也是如此,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写作时要善于抓住其特点,具体描绘,使所写的景物特色鲜明,形象生动。
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呢?除了要善于观察,充分调动我们的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外,亲身体验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有些景物,其特点会表现在形状、颜色、声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朱自清的《春》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春天,敏锐地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雨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之景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描写景物特点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特征更加突出。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这样写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寥寥几字,就把桃花的红艳、杏花的明丽、梨花的素雅写得十分生动。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栩栩如生。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松:“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小山上青黑的矮松在小雪的装饰、映衬下,显得更加清幽、恬静,活灵活现。
二、言之有序,角度多样
描写景物犹如摄影师摄影,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就要求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和篇幅。顺序的安排可着眼于空间,也可着眼于时间,还可以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按春天生物的生长顺序安排的。文中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个报告春的到来;随后,春色渐浓,春意更加盎然。我们看了文章,就知道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是那么的真实、可信。这样的写景,用前人的话说,也就是“言之有序”。
写景还可以采用分层描述的方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先写月下荷塘上的月色,最后写四周景色。在大层次的前提下,各自然段再分层描写。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荷叶,先全体后局部;写荷花,先个别再整体。忽远忽近,似总又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逐层展开,让人如身临其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地点的景物,由于观察的角度、方位有变化,会看到不同的美景。描写景物时,注意变换写景角度,或俯视仰望,或前后内外,或远近高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描绘,便可全面准确地表现出景物特点。如陆定一的《老山界》,文中先后两次描写火把,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山的高峻;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又以先仰后俯的角度描写景观,表现出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令人惊心动魄,如在景中。
在描写景物时,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也可把近景描写和远景相结合,使景物更有深度;还可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气息。
三、有感而发,融情入景
写景的文章,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景物是骨肉,情感是灵魂,在写景的时候,作者要有感而发,如果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思想,就能使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中心明确。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的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丰腴的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在写景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使景物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散文写作技巧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6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22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一、把握文章主旨
散文的主旨,即散文的“神”,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题材广泛,形式自由,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写景状物类、叙事写人类和哲理类三种。
把握主旨要从不同类的散文特征入手: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特征是“情景交融”。这种“交融”有缘情写景、即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几种情况,无论哪一种情况,“景”都是“情”的载体,也就是说,构成散文意境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景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散文中的景受作者主观感情的支配,而决不是景物自身的“翻印”或“实录”。因此,阅读这类散文的第一要务就是抓住景物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景物本身的色、香、味、声、气等,这些方面恰恰是这一景物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又是作者感受最深之处。尤其是要注意这些景物的时令特征或特定的时间的环境特征。比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写荷塘,既抓住了荷叶荷花的形态特征,又扣住“月光下”这特定的时间的环境特征,写出了景物的素雅朦胧,抓住了景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景”与“情”的契合点。
叙事类文章一般采取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抒情则是记叙内容的点睛深化,因此要抓住记叙的基本内容。例如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写道:“(钟声)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于是诗人张继的心绪化作诗句奔涌而出,流传千古的名篇就此诞生――原来“愤怒出诗人”的“愤怒”是可以有多种理解的,它可以是本意的“愤”和“怒”,也可以是感慨、忧伤、怅然……这就是文章的主旨。
哲理类散文的突出特征是形象化的议论,所以又叫议论性散文。它的实质是说理,只不过语言形象,充满感情,借助文学的联想、比喻,利用文学形象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道理。阅读这类文章,抓住首尾段,各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主题不难把握。例如《谈读书》开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即点明文章的主旨。
二、分析结构特点
分析结构层次必须以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可以说是比把握主旨更高层次的阅读。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以下几种:总分总结构、递进式结构、串珠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段落结构模式有以下几种:承上启下、线索贯穿、首尾照应、卒章显志。例如贾平凹的《丑石》结构特点: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安排结构。先从各个侧面写丑石的丑,写它的不讨人喜欢,属于“抑”。天文学家发现了它的价值,才予以高度评价。丑石才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属于“扬”。
三、辨别写作技巧
散文的写作技巧丰富多样,包括:铺垫、渲染、衬托、暗示、象征、悬念、烘云托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等。铺垫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为主要情节作准备,也叫伏笔。铺垫有两个作用:一是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二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例如《不朽的失眠》中写道:“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开头即为张继抒发感情作了铺垫。张继到底为什么落榜?落榜之后又怎么样?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多方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四、品味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包括:1.语言的锤炼方法:炼字、炼词、炼句、炼情等;
2.语言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双关等。
对语言的品味,一个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要联系上下文,通过反复默读、替换、比较等多种方法来咀嚼语言特定的表达效果。炼字即锤炼、琢磨每一个字。一个好字,像发亮的明珠,能把整个句子照亮。例如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这样写道:“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个字照抄下来。”这里面用得最好的两个字是“照抄”,一方面写出了张继的才华,在诗歌方面不同一般的造诣;另一方面写出他内心的苦闷、无奈、失落、彷徨和忧伤。炼句是对句子的锤炼,根据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句式,把思想感情恰当地表达出来。例如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这样写道:“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把“他落榜了”放在前边,写出了作者对张继落榜的震惊、同情、无奈和伤感,加重了散文的悲剧色彩。炼情是在炼字、炼句的基础上提炼感情。
散文写作技巧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7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81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一、整体入手
阅读游记类文言文时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理清它的内在结构,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文脉,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理清游记类文言文的内在结构,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文章的线索,游记类文言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山水景物和人物一样,也有它的“个性”和特点。作者只有捕捉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柳宗元写山,永州的“高下之势、岈然窿然”的丘陵与柳州的峭立挺拔、全无草木的石不同;写水,每一条溪流,每一泓潭水,也各有其独特的面貌。阅读游记类文言文,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山水景物的“个性”。
二、披文入情
古人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文章之中。如果把写景比做画龙的话,那么抒情就是“点睛”,唯有“点睛”方能使文章出彩。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体察游记类文言文所蕴涵着的感情,要注意那些“点睛”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点睛”的句子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或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它们常常位于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也浸透着饱满的热情。他曾说自己被贬永州是“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他在离开永州前不久写《囚山赋》,把永州郊野的“万山”比拟为囚禁自己的“狴牢”。他以这种感情来记山水,表现了他强烈的愤激、不平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这些作品不仅画面描写得生动,感情也非常浓郁。
通过发表议论的语句,作者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游记类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最后一自然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他以游山为喻,层层深入发掘,展开议论。作者不仅强调“志”的重要,而且强调“力”与“物”的必须。在客观条件不具备时,作者尤其强调要“尽力”“尽志”。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事与后理紧密相连,把深刻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而又浅显易懂。
三、明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