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计划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54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30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6分钟,共有267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2019年底,全县总人口54.92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8.66万,占总人口的15.8%,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较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艰巨,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占比也不断增加。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失智老人、慢性病老人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子女压力和负担加大。党的“”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人口老龄化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成为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养老需求、化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县医养结合现状

目前,我县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做的较好的为****医养服务中心,该中心成立于**年,建筑面积平方米,设个医养区,开放床位张,工作人员人,医务人员人),工勤人员人。目前,中心入住医养人员人(其中托养人、住院患者人)。年,医养服务中心被省卫健委确定为第一批医养结合机构综合示范培训基地;年,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首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

二、县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我县目前养老的主要形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由于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农村养老基本都是以居家养老(家庭)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乡镇设有农村幸福院、敬老院,但90%以上进驻的是农村“五保”和少部分城市“三无”老人,社会老人床位入住率低。基层公立养老院、敬老机构普遍财政投入不足,规模小,标准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老年诊疗和护理服务不及时不专业,缺少专业老年病科和护理人才,服务质量区域、城乡间差别比较大,老年人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依然突出,大部分老年人日间照料、慢性病诊疗养护、失能康复护理得不到保障,急需专业医疗卫生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各级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属管理部门不一致,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利用。同时,无论是医疗机构改制或养老院服务项目拓展,很多由于不能及时获得医疗机构审批、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也影响了众多养老院转型为医养机构。广大基层养老和医养结合机构缺乏养老事业管理、老年医疗和护理专业人才,也是各级养老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急需改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服务结构单一、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愈加凸显。

三、开展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医疗机构中办理养老机构的,哪此老人符合入住没有统一标准;对入住该院老人的护理等费用纳入社保报销范围是否合理,对未入住该院的其他老人是否公平;对养老机构中办医疗机构的,如何监督他们的社保报销体系等,如此一系列问题都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进行规范,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二)专业养护人员紧缺。目前虽然很多农村已完成家庭医生签约,但由于专业的医护人员紧缺问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没有非常全面。虽然卫生医疗队伍每年新招,但由于每年报考人数少,加上乡镇卫生医院医务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医疗养护人员更为紧张。另外由于观念问题,年青人去养老院从事护理专业还不被一般人所接受,所以养老院要招专业的养护人员相对医院来说更难。有些养老机构虽然与医疗机构有签约合作,有医生定时上门巡诊,但由于养老院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如一些简单的抽血、化验单的开取、药物的使用等都要这些医生来做,医院力量显然不够。目前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需要的服务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等,但是,由于医护人员紧缺,再加上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单一,设施简单,要想实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养服务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农村居民对养老认识缺失,医疗保健意识较差。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子女健在却将老人送至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会被亲戚和邻里嘲笑;大多数老人也选择居家养老,认为自己有儿有女,到医养结合中心养老会给自己和子女脸上抹黑,怕子女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尽管大多数居家老人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但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定期检查和治疗的仅有20%左右,医疗保健意识较差。

四、建议及对策

(一)拓展延伸,推动医养纵深发展。

1.签订医养互助协议,延伸医疗服务模式。县级医疗机构与县级养老机构,乡镇卫生院与对应乡镇敬老院、幸福院、日照中心签订医养互助协议,在养老机构、幸福院、日照中心设医疗点,定期为老人提供义诊、巡检、咨询、健康体检等基本服务;村卫生所每天固定时段到日照中心、幸福院坐诊,拓展延伸医疗服务。

2.“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医养结合模式。依托基层医疗机构,鼓励居家老人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的老年人实行差异化政策。

3、打造“互联网+医疗+养老”医养结合模式。积极构建“1nn”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机构对有常见慢性病的老人开展小体检并陪伴就诊、取药等助医服务;将优势养老服务机构纳入“110联动”“120联动”单位,对特定人群,特别是独居、孤寡老人提供助急服务,实行紧急救援。

(二)加强培训,壮大医养服务队伍。加快推进养老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并制定完善相应从业标准,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积极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提升医养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技能;依托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免费为老人及其护理人员开展实践培训、技能培训,帮助解决老人医、养、护问题。积极宣传动员低保家庭、计生特殊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全市养老护理培训学习,让这些家庭掌握脱贫技能,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倡导志愿者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进一步壮大医养服务队伍。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7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13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我是在研究日立集团时注意到这个现象的。关注日立,则是由于我近乎偏执的不相信――我不相信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积累的日本企业真的会全面亏损(日本大地震时日企对世界的重要性就有所体现)。据说,日本企业都是由大财团控制,而大财团喜好对冲风险。基于此,虽然没有十足的证据,但我还是相信在日本大企业中,有亏损的就一定有盈利的。

于是,在新一期的财富世界500强上,我发现了日立:日立以1224.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高居38位,其净利润则是44亿美元。相对于其营业收入来说,净利润虽说并不多,但和其他日本企业相比,日立44亿美元的净利润还是格外的耀眼。

众所周知,ibm有智慧地球战略,日立则几乎同时提出了智慧城市战略。在世人纷纷聚焦ibm的转型之时,却忽略了日立的紧随其后。同样,当我们开始注意到日立的转型时,却也容易忽略东芝、松下、三井不动产、nec等日本企业的跃跃欲试――日企正欲纷纷转型智慧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日立就是打头阵的先锋。近年来,日立主打的事业是社会创新事业,即其it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的融合。2011~2013年的三年里,高达100亿美元的资本(占其投资总额的70%)都将投向这个事业,而主打的战略就是智慧城市战略,即通过借助it技术对各种城市元素进行关联,从而让城市运作更节能、安全和“智慧”。

日企之中,日立打头阵,东芝紧随其后。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日立把它定位到智慧城市,东芝则进一步聚焦为智慧社区。

和日立一样,东芝也是大型多元化集团,其社会基础设施部门在集团中也是很大的一块。不知是否是受日立影响,还是东芝也认为it和基础设施融合是大势所趋,和日立一样,东芝去年也进行了大范围的结构重组,将与智能社区相关的社会基础设施业务整合成为一部分,以增强联动能力。

东芝在华打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几乎和日立一模一样。政府方面,东芝参与建设的项目有天津生态城建设、江西省共青城市智能社区技术实证项目、锦州市智能社区项目。企业方面,东芝先后和大型it企业中国东软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与大型央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达成合作协议。

低调的日立并没有明确说出其智慧城市业务未来几年可能的销售额,东芝则把目标定的十分明确:2015年,智能社区业务的全球销售额达到9000亿日元。(按照目前汇率,约合728亿元人民币)。

除日立和东芝之外,松下、nec、三井不动产、ntt、日产等都跃跃欲试涉足智慧城市领域。nec两个月前高调宣布全面进军智慧城市。而此前,松下早已转型做楼宇、写字楼、家庭、店铺等整体解决方案,如今更是顺势做起了智慧城市,目前已经和大连市政府达成协议,豪言将大连科技城打造成中国首个智慧城市样板。日产、丰田、富士通、三井不动产则是顺手做起了智慧城市的生意――通过智慧城市的大概念推广各自的产品:日产主攻智能交通,丰田负责汽车智慧导航,富士通搞定云计算,三井不动产则卖自己的住房解决方案。

文章到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按理说,像日立、nec、松下、东芝等企业在各自原有主业竞争力逐步减弱、行业前景又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寻找新领域、多元化经营可能是其唯一出路,但这些日企为什么又要纷纷转型做智慧城市,而不是其他领域呢?

这还要从智慧城市的定义上说起。目前,虽然各大巨头纷纷进军智慧城市,但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ibm、思科、西门子等企业都有自己的概念和侧重点。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智慧城市是指能够利用it技术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的城市,it技术在其中至关重要。

而日本这几大巨头在it上都有不错的积累,这又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产业促进政策了。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政府将it行业列为重点扶植的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e-japan、e-japanii、u-japan、i-japan战略,借此推动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几大巨头完成了在it领域的前期积累。拿日立来说吧,其it业务2011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159亿美元,规模已然很大。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钱途”不可限量,这也是日本企业纷纷进军智慧城市领域的大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500多座城市宣称将打造智慧城市,仅中国就已经有150多个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更是以万亿元为单位。另外,在各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侧重点是不同的,日本企业更侧重的是生态和it基础,而中国急需要的就是生态环保,这也正是日企在华这么积极的原因。

智慧城市是一个大概念,下面有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处理、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安防、云计算、物联网等细分行业,可谓兼容并包、异常庞杂。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没有一家企业能独自占领整个市场。ibm厉害是吧?但也只能提供主机、软件和虚拟的解决方案而已。思科也不错吧?但也不过只能提供网络相关产品。西门子大牌吧?但也只能提供医疗、能源和一部分工业产品而已。

这还意味着什么呢?这还意味着如果某家企业真的能兼顾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假设它还都能做的不错,那么这家企业将获得巨大的优势。可惜现实中没有哪家企业有这么大能力,但这也没关系,如果把某些企业组织起来构成联盟,是不是就可以相当那样的一个巨无霸企业呢?

日本企业正是这么做的!日立、东芝、三井不动产等58家日本企业日前组成日企联盟,联合竞标智慧城市项目。

日企联盟收到成效了吗?

是的。来自商务部网站的消息显示:2012年8月4日,日企联盟已经分别与东营市和温州市签署了协议。日企联盟将从规划阶段开始全面涉足当地的环保城市建设项目,该联盟将承接温州市和东营市包括住宅、交通和医院等领域在内的城市建设规划,例如运用节能技术的住宅建设、新一代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建设以及医院建设和水质管理等。

日企联盟将从规划阶段开始按领域划分,每个领域由多家企业联合制定计划,缺啥补啥。缺it基础?缺建筑机械?缺火力发电设备?别担心,日立有;缺智慧建筑?也别担心,三井不动产有。缺水力发电设备?缺医疗设备?缺信息设备?别担心,东芝有。如果这58家企业还不够怎么办?别担心,吸收新成员呗。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50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32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一、基本概念

1、何谓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城市病”日趋显凸显,城市管理者们热切希望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缓解“城市病”,并做了种种有益的尝试,构建“智慧城市”便是其中的主流思想。

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一种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2、智慧城市特征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即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智慧城市不仅强调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强调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创新2.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亦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体现在维也纳大学评价欧洲大中城市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慧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二、探索与实践

1、国际方面探索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 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公共事业领域。

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新加坡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使人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2、中国建设实践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公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又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

2013年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各省和试点城市要按照住建部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文件要求,切实、高效推进试点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试点城市所在省代表和试点城市代表表示,将按照国家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住建部是承担着城镇化推进任务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响应中央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民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区、镇)应运而生,为此,住建部在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提出并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其重要内容是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智慧的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住建部表示,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2013年试点申报工作。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通知, 要求各地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

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每个省限推荐两个试点(市、县、区、镇)。申报城市应在明确当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做好试点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工作,并编写申报书、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建设部、工信部、科技部都有全国性的试点计划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除了建设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测绘局等部门也在研究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特色。

上海借助世博会之机,将全球“智慧城市”最新信息科技率先应用于世博园的安防、管理、服务、交通等各个环节,使世博园成为智慧城市“样板”。2009年12月,北京携手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正式签订“感知北京”合作协议,启动“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生态沈阳”。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公司及东北大学联合宣布成立的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旨在为解决中国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数字广东”。广东省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变得更有效率”。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智慧医疗、人才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智慧南京”。南京市提出了“智慧南京”构想,希望从交通、医疗和电力三方面入手,建设服务型政府。

台湾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台湾地区在2008年将“智慧台湾”作为发展政策主轴的重点,专门制定《i-236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以智慧小镇和智慧经贸园区为两个推动主轴,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台湾几个推动智慧城市重点,包括新北市、桃园县、新竹市,还有台北市等,都有相关的组织单位颁发的创新成果的奖项。台湾从北到南,到东部,选择十个重要的城市作为推动的重点。

新竹市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希望将新竹市打造成一个兼具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低碳绿能、生态休闲等特色的智慧联网科技城,因为新竹市有全球知名的科学园区。台湾的科技创新的成果,在新竹的科学园区在过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像大家熟悉的台积电,都是从那边出来的。

新竹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现况及其规划,是希望结合各方的资源,聚焦共同场域、发展多元整合应用,规划明年加入全球十五大科技城联盟,它几个特点,包含智慧观光、智能交通、安全监控、节能与安全等等,是推的重点项目,预计会有好的成果,获选15大科技联盟之一。

在全球信息产业大会上,台北市智慧城市上的一些应用得到了首奖,台北市不管是市民还是访客都可以享受智慧城市的应用。比如带台湾公共汽车站等车可以知道什么时候下一班车来,也知道哪一班车什么时候可以到哪一站?智慧观光,从你在的地方可以知道这个附近有哪些重要的观光景点。看医生的时候也不需要排很长的队,我们可以做移动挂号,也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去医院看医生。台湾最近在招标一个提案,建大型云端园区,除了促成一个比较大型的云端产业群聚以外,也包括在人才方面都是提案的重点。

台湾在智慧城市方面有很多进展,也有很多智慧城市方面的解决方案跟大家分享。智慧城市是大数据最好的应用,也是大数据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活的更好,进到下一个阶段的智慧生活。

大数据最重要的是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带来更深一层的价值。难度越高价值越高。

三、瓶颈与展望

1、问题瓶颈

缺乏顶层设计。

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国内各城市必须清晰、冷静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为了避免后期大量问题的爆发,政府需要在此事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大的免疫力。

但是,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希望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一个基础薄弱甚至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具备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成瓶颈。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这就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缺少最基本的前提;中国城市的it基础建设还不完善。虽然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智慧城市离我们并不遥远。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广泛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而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将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两大制约因素。

智慧城市仍然挑战重重。

智慧城市理念为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我国众多城市纷纷展开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部分城市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当前的发展规划,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应用模式、信息安全、体制机制等诸多困难和障碍。

到目前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传感器新技术。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还很低,各种应用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底层层面。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技术优势和先发机遇,尽快出台智慧城市的总体标准,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整体性和基础性的指导意见与规范标准。

在全球智慧城市产业方兴未艾,尚未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统一产业技术规范的形势下,抢占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自主的产业技术标准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是打造我国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充分动员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建立智慧城市产业联盟。

近日,神州数码、方正国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5家机构在京联合成立了中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共性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与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带动重大应用示范,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2、趋势展望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作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将在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矫正和澄清。必须认识到,智慧城市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66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102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正借着2010年世博会,焕发出新的风采。

2009年7月1日,上海世博会的门票开始销售,各个销售点排起了长龙。2010年,世博会将启用智能门票,智能门票里面的芯片,记录着参观者的资料,并以无线方式与世博园区内的传感器交换信息。通过这张门票,计算机系统能准确了解“观众是谁”、“他现在在哪”、“他的同伴在哪”。

在2010年世博会举行之前,在上海新建的地铁线路上,列车可以快速诊断并排除自身故障,实现无人驾驶。地铁线路将安装智能化控制系统,轨道交通将依据客流自动调节发车的间隔时间,还会自动诊断运营故障并修复。

这座融通古今的城市正在朝着智慧化的方向演进――其体内的各种设备和系统越来越具有感知性。智能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会更加舒适和便利。然而,作为拥有1800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大上海在走向智能化的过程中,一边感受着智能化所带来的快乐,一边也承受着蜕变的艰难和痛苦。

一个城市的智能化探索

上海普通居民王晶晶身上平时都怀揣着两张全国闻名的卡――“社保卡”和“交通一卡通”。出行坐公交、地铁、出租车、船舶等用交通一卡通,当涉及到医疗保险、公积金、读书、入党、当兵、选举、尊老服务时则启用“社保卡”。

这两张上海居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卡已经有了10年左右的历史,其功能也在不断地拓展。比如最近一卡通在长三角的一些城市(如无锡、杭州)可以通用。截止到2008年,社保卡的累计发放量超过了1500万张,交通卡累计销售量超过了4100万张。

这两张在全国“成名”已久的卡片只是上海居民数字化生活的一个侧面。从出生、读书、结婚到申请文件、生病、工作等方方面面,上海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智能。

“上海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今年两会期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智能化没有止境,需要不断完善,上海发展城市智能化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着两项职能,一是信息产业的管理,二是信息化的推进。

作为这个城市信息化最高机构的主管领导之一,邵志清不掩饰对这个城市信息化成绩的自豪,也不隐瞒它的不足和对它的期望。

据邵志清介绍,在城市管理方面,上海建立了综合的应急管理系统。三个号码110、120、119统一接入,三网联动。遇到突发的事故,能马上全城调配相关的资源。前几年,上海开始探索城市的网格化管理,当时安装了很多信息采集点,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定位,用网格化的手段来保障城市的安全。

关于城市的管理和对老百姓的服务,上海市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陆小敏在接受采访时说, 上海也许可考虑学习美国的经验。美国公民只要记两个号,一个是311,一个是911,紧急的情况打911,求助打311。以后上海各类热线电话号码也可以考虑整合,比如市民遇到紧急情况打110,要咨询打114。

而让邵志清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是上海需要建一个基础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企业法人服务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比较复杂,各家的标准也不统一。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邵志清希望自己的办公方式更加智能化,比如说可以电子审批文件。一方面能提高政府内部的办公效率,另一方面能为老百姓提供便利。

为了推广网上办公和电子政务,上海各个委办局各自建了自己的网站。这使得老百姓办事透明化,效率也大大提升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每个委办局都有自己的内部办公系统,同时也有其他信息资源应用系统,造成了各个部门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不一致,不能实现共享。

“上海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正在做调整,希望能达到节约资源、共享资源的目标。” 邵志清说,上海正在尝试建立行政审批的统一平台,挂接各个委办局内部的一些工作系统,给老百姓提供“一站式”、“一门式”的服务。将来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可以线下集中办公,一个部门一个窗口,老百姓办事不需要再跑多个地方。

这种办公模式在技术上实现并不难。“所有技术的实现都依赖于人的思想,流程理清楚了,管理机制理清楚了,思想解放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位政府人士说。

经过多年的摸索,上海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已经走在国内城市的前列,但即便如此,上海还尚不能算是一个智慧化的城市。即将在2010年召开的世博会,使得这个城市更是加快了智能化的步伐。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和医疗服务,成了上海探索智慧化之路的问路石。

出行的便利与困惑

小施刚刚买了车,“五一”小长假他开车到上海的郊区玩,狠狠地体验了一下“不停车收费系统”的便利。在高速公路出口,一边是排着长队等待着交费的车辆,而在另一边,小施的车依然能以30公里的速度快速通过专用的收费口。

这都是因为小施的新车上安装了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车载电子标签,这个类似烟盒大小的电子标签贴在挡风玻璃上,当通过不停车收费系统专用车道收费口时,车辆不需要停下来,装在出口处的天线能自动地识别车辆、确认收费。

上海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由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负责搭建的。长江计算机公司总裁助理章玉宇介绍说,现在上海所有的高速公路入口,已经有100多条车道装了不停车收费天线,目前开通了40多条专用车道,供装有etc的车载电子标签的车辆通过。

刚开始,一台车载设备440元的成本让很多车主并不感兴趣。后来,上海一卡通公司、工商银行和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进行合作,只要往一卡通里一次性充值1500元,车载电子标签设备就可以送给车主。这种营销模式受到了欢迎。据章玉宇介绍,现在每天能卖掉300个车载设备。长江计算机集团的计划是2009年etc用户达到8万,到 2010年世博会前,etc车辆用户达30万。

尽管享受了不停车收费的便利,但买了车的小施却苦恼于上海交通高峰期拥挤的交通。他家住在浦东的世纪公园附近,在浦西的淮海路上班。每天上下班堵在路上的大量时间,让他很无奈。

尽管在过去,上海在“交通控制”、“交通信息服务”、“收费电子化”、“gps技术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道路高峰期的拥挤还是得不到缓解。

2010世博会在即,上海建设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系统的需求很迫切。上海尝试从交通信息的集中采集和入手。2007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欲建成上海市交通信息资源数据中心、交通信息共享、的主渠道。2009年5月,记者在网上看到“上海市交通信息采集和系统工程”正在招标。

过去,上海市交警、市政、交通局等部门各自有一套交通信息采集和管理办法,这些系统为各自部门日常工作搜集所需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不少仅仅为自己部门服务,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管理上的低效率。

上海市交通信息采集和系统工程有望改变这种局面。据了解,2010年在覆盖上海市的信息采集方面,交警、市政、交通局等部门将依托自己原有的系统采集交通信息,从各个子系统采集上来信息,将各部门二级平台集中并统一发送和共享给交通信息中心,中心将为上述每个部门提供统一接口,使各方数据畅通无阻,形成获取、双向共享机制。 依托原有平台,交通信息中心还联合多方共同开发了上海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系统组成上分为3个部分: 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中心区快速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存储和共享平台。

沟通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是智能交通系统推进成功的关键。一位上海当地研究智能交通的人士认为,智能交通涉及的面比较多,一是信息的采集,二是信息的,三是资源的调度。信息的采集来源有港口、道路、地面、车辆等等,采集来的信息如何,如何去调度资源,涉及到多层管理的问题。高架的高速公路、地面、车辆等等,有的属于公安局,有的属于交通中队,有的属于市建设交通委员会,怎么调度、怎么协作,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 “互连互通”的关键,一是标准问题,一是利益问题,两个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这可以向欧洲的一些城市借鉴。记者从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那里了解到,像英国 、瑞典的一些城市就已经实现了智慧交通。道路上的探头可以根据汽车gps系统或者手机的定位来判断行驶的速度,从而判断道路的拥挤程度和顺畅程度。甚至可以由此做出推断,哪条道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再将这个系统与警察系统、医院系统连接起来,在交通事故未发生前赶到现场。

医疗跨越藩篱之困

病人从一个医院转到另外一个医院,不需要重新检查; 从他的电子病历,医生就可以知道他以往所有的病史……不同级别的医院――社区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资源可以实现共享; 转诊、转检,病人的检查在其他医院可以得到认可。

这样的状况是今年“新医改”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上海卫生局信息中心计划要做的事情。

根据上海市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陆小敏介绍,上海的卫生信息化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包括疾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今年2月,上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项目落成; 二是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医院体系内部的信息化,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诊断信息系统等; 第三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主要配合医改,实现不同医院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目前,前面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完成,需要不断地提升,第三方面的工作正是政府部门着手推进的事情,但未来在医疗机构全面实现患者电子病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谢维告诉记者,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第一步核心目标,是推动当前的卫生电子病历规范在全市的实施。“电子病历是以病人为核心的,但以往医院信息化都是以业务为核心。”

早在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就规划健康档案的建设。“有很多经验和教训。” 谢维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各家医院对健康档案的定义都不一样。直到这次“新医改”,卫生部颁布了相关的标准,才使得健康档案的统一成为可能。

新医改的方向与ibm提出的“智慧医疗”的内涵不谋而合。负责ibm中国医疗行业业务的ibm 中国区政府与公众事业四部总经理刘洪告诉记者,健康档案的特点应该是“标准性、连续性、完整性和访问的可及性”。

“配合新医改,上海卫生局信息中心的思路是针对整个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诊治服务这三大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庞大的平台,这个平台负责所有数据之间的互连和业务之间的互通。” 谢维告诉记者,这一思路已经报发改委进一步论证。

谢维坦承这个工作很难。上海的三级、二级以及社区医院各自建立了自己不同层次的内部系统,这相当于把医院之间的围墙打破。 “这个事情挺难的。”

“推动不同医院资源共享确实阻力比较大。”ibm的刘洪也这样认为。阻力主要来自于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和局部效率的不一致。医院不像银行,并没有形成几大垄断的集团,是由高度分散的实体组成的,且每个实体都独立运作,这让大协调、大协作很难运转。而且从投入产出比而言,很多医院花了很高的价钱购买了高端的设备,需要投资回报。如果实现了影像的共享,第一家医院拍的片子到别的医院能用,其他医院就没有这部分的收入了。因而知名的、比较发达的医院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推动资源共享。

在这种状况下,需要寻找一些激励的措施。“综合的大医院并不是不需要变革。新医改的出发点也响应了综合大医院内在的业务需求。” 刘洪认为,大医院并不愁病人,但并非每天门庭若市就是理想状态。大医院需要对病源进行识别,把其核心竞争力真正释放出来。这就要求中心医院与一个个终端,即社区机构进行合理分工、协同工作。一位医院院长,并不希望他的科室很忙,却没有什么效益。换而言之,大医院也需要借助技术,找到“对的病人”。因而,从长远来看,构建一个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也符合中心医院、大医院的根本利益。

抛开不同级别医院间利益上的冲突不说,如果上海建立一个统一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技术上是否有难度?谢维认为挑战性非常大。上海有1800万的常住人口,这么多的数据在同一平台上高效运转,很不容易,更何况数据的多元性、异构性决定了系统运行的难度很大。而且平台上的健康档案建完以后,怎么管、怎么用、怎么协调、怎么调阅都是难题。上海卫生局信息中心曾想过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研究和论证技术上的风险。“只有技术上论证没有风险了,才敢上。否则即使批下来了,也不敢做。”

谢维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是由一个强势的政府部门来推动某项工作,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医疗信息化的改革应该是以服务对象(即病人)为核心,使患者满意。“系统好看和能用,都不是最终目标。”

迈向智慧之城

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通畅安全的交通、清洁安全的水和食品、便捷的医疗服务、低量的能耗和碳排放、高效热情的公共服务、无处不在网络连接……这是人人所向往的城市环境,也是城市治理者们的目标―打造智慧之城。

可是现阶段,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医疗和教育资源短缺等困扰着众多城市的居住者和治理者。在通往智能城市或者智慧城市的路上,我们可以做什么?

“如果说上海推动城市智能化有什么经验的话,首先是有总体规划和设计,领导层比较重视。”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做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这如同装修房子,如果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计,装修出来的厨房、卧室、卫生间等,要么颜色不协调,要么风格不协调,要么功能不完善。据了解,2007年底,上海就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以及信息产业、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9个专项规划。

这种观点同样得到了陆小敏的认同。陆小敏认为,在城市智能化的过程中,如果各个机构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项目,各自为政,从长远来看,做出来的系统总有局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走在智能化前列的国家和城市,统一规划的影子都非常清晰。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是由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牵头实施的。新加坡2006年颁布的“智慧国2015”(in2015)的计划目标非常清晰,比如至少90%的家庭使用宽带,以及电脑在拥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中的渗透率达100%等。而u-korea(无处不在的韩国)是由韩国的信息和通信部(mic)于2004年规划的,并专门制定了详尽的“it 839战略”。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政府层面应该更关注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陆小敏说,要建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城市,该从哪些方面体现,该达到哪些指标,都应该去做一些梳理。比如各地相关机构都投了不少的钱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进行一下思考和梳理。

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认为,一个城市是否具备迈向“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对通过信息化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形成明确的思路。

“每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一样,因而迈向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路径并不一样。把国外的智慧城市案例复制到中国来并不可取。”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甘绮翠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城市应从实际出发,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智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或许还没有精确的答案。也许在迈向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的想像力。

他山之石

斯德哥尔摩市缓解交通拥堵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一座由岛屿组成的城市。随着交通堵塞问题不断加剧,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希望找到一种既能缓解城市交通堵塞又能减少空气污染的两全之策。

在 ibm 的协助下,斯德哥尔摩市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创新的高科技交通收费系统,它直接向高峰时间在市中心道路行驶的车辆驾驶者收费。这项计划规定对一天之内不同时点超出城市交通限制的车辆收取费用。该计划旨在将高峰时段市中心的车辆数量减少10%至15%。

在这项计划中,分布于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 18 个路边控制站将识别每天过往的车辆,并根据不同时段进行收费,高峰时间多收费,其他时段少收费。

这项计划的工作原理是: 驾驶者在车上安装简单的应答器标签,标签将与控制站的收发器进行通信,同时自动征收道路使用费。一旦车辆在指定的拥堵时段通过路边控制站,收发器就会通过传感器识别该车辆。

此外,经过控制站的车辆会被摄像,车牌号码将用于识别未安装标签的车辆,并作为强制执行收费的证据。车辆信息将输入计算机系统,以便与车辆登记数据进行匹配,并直接向车主收费。驾驶者可以通过当地的银行、因特网或 7-eleven 这样的社区便利商店支付账单。

这项计划有效地缓解了斯德哥尔摩市的交通拥堵。

斯德哥尔摩实行的是一种渐进式收费体系,起点为 1美元左右,在高峰时段最高收费约为3美元。这个收费系统帮助司机实时掌握哪里的交通路况最糟糕。

专家观点

钱大群:

智慧城市应当具备四个特征

首先是要全面感测。所有涉及到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能够被有效地感知和监测起来,遍布各处的智能设备能够源源不断地将感测数据收集起来。

其次是要充分整合。所有这些智能设备都被互联起来,整合成一个大系统。它们所收集起来的数据也能够充分地整合起来,使数据获得意义,变成有价值的信息,使我们获得关于城市运行的一个实时的全图。比如城市整体的交通状况、水质情况、电力消耗情况等等,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够实时地了解到。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67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分级诊疗格局待建

究竟该如何定义分级诊疗?原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从患者的病种、病情以及治疗效果等三个目标定义了分级诊疗。“去适宜的医院,而不是最好的医院。”高解春强调,根据这一定义,他认为分级诊疗主要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首诊基层,其次是基层可转诊到三级医院,最后是慢病康复可回到基层。但“分级诊疗要形成制度化的格局,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处长焦雅辉表示,要改变这种业已形成的无序就医的状态,问题在于如何引导百姓就医。

“分级诊疗要改变的是百姓就医问题,但百姓不知道到底应该去哪一家医院,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帮助患者提高这种选择的能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院长梁鸿指出。

焦雅辉结合目前全国各地的探索总结道,在引导患者就医方面,一些地区通过强制性的方式解决,例如青海出台文件要求患者必须按照逐级程序就诊,而吉林省通过行政命令规定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该承担何种疾病。另外一些地区则是通过引导,例如上海的“三步走”,以及厦门等地区利用经济杠杆,包括价格和支付体系引导患者往下走。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基层首诊,成为了制约分级诊疗的瓶颈。”焦雅辉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三点非常重要,即“让百姓信得过基层、让基层接得住以及让大医院舍得放”。

为让百姓信得过基层,焦雅辉指出目前有几种措施的探索,首先是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

梁鸿也表示,新型的分级诊疗要在满足百姓需求的同时配置好医疗卫生的发展,但两者的发展是反向的。当专科越来越细化时,百姓看病的症状却越来越模糊,因此要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

在“信得过”方面,其次还可借助医联体,通过技术上的帮扶,以及提高基层能力。例如设置第三方的检验、影像中心提高基层诊断能力,让百姓信任基层。

最后,还可通过远程医疗,接受上级医院的会诊或指导。

而对于基层“接得住”的问题,焦雅辉表示,目前基层最大的问题,一方面是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积极性不足。提升能力可借助上述几个措施,而积极性就涉及绩效工资的管理以及支付方式的改革。目前一些地区在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灵活的政策,通过绩效考核给医务人员一些额外的奖励,还有地区通过按人头付费,提升基层的积极性。

此外,长期以来基层在繁重的公共卫生任务下,医疗任务是萎缩的,很难立刻承担大量从三级医院下放的慢性病患者。据焦雅辉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做有关方面的测算,以弄清目前社区医疗在人员和资金上的缺口。

最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大医院的“舍得放”。焦雅辉坦言,目前大医院的院长仍然在比医院的业务量与收入,而这跟政府的引导有关。现在的财政补偿,很多仍然按照业务量来计算,而支付方式是单一的总额预算,使得大医院比起赔钱接收疑难杂症的患者,更愿意收治一些简单病症的患者。因此焦雅辉表示,无论是在财政补偿上,还是价格以及支付方式上,都应建立正向的引导机制,在政策上做一些新的设计和调整。

“分级诊疗实际上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如何让各个部门的政策联动起来,最终让政策落地。”焦雅辉感叹,经济杠杆在分级诊疗的推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医保的配套政策一直是一个难点,要真正推进分级诊疗,既需要上下的共同联动,也需要横向的各个部门的政策协调配合。

上海实践

作为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的先锋城市,上海已把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列为2015年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首位工作,上海对分级诊疗的探索于其他地区无疑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我们始终把做强基层卫生服务,作为卫生改革的重点和基石,通过夯实社区卫生网底,将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突破口,并通过政策的引导,以及提高优质服务,吸引签约的居民在社区首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副主任黄红总结并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上海进行的实践。

首先按照“广覆盖、签约实、服务好”的原则,逐步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的服务模式。截至2014年,上海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常驻居民签约为936万人,签约率达到了42%。

其次是引导有序诊疗。黄红表示,上海建立了与上级医院协作的机制,从2012年开始就开展了医疗联合体的试点,2013年又实施了医疗机构的门诊资源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的试点。此外,从医疗照护需求较大的人群,特别是一些特别人群开始。例如在长宁区,试点了医疗救助保障对象与家庭医生签约,并形成“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保障模式的机制。另外还对新农合参保对象实行定点转诊机制。据统计,目前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承担了全市老年人门诊总量的58.6%。

除此之外,上海还开展了健康服务管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居民的健康管理,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了96%。

第四方面则是强化信息支撑。黄红表示,上海已经完成了两期健康信息网的建设工作,建设了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四区县两级数据交换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区公立医院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的共享。

浦东新区副区长谢毓敏则表示,一直承担着国家改革任务的浦东新区也做了很多探索,特别是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目前有45个社区卫生中心,1160名全科医生,已经和近19万户家庭签约。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88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3分钟,共有102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 (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4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02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是指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健康和医疗相关设备和系统间的信息自动集成及智能分析共享,建立旨在提供统一便捷、互联互通、高效智能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医疗保健环境。

“感知健康 智能医疗”的背景

中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刻,旧的医疗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国家的核心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致使疾病和预防控制从原来的以传染病及其防治为主,转变到目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预防为主的模式。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3p”模式,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即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性化)和participatory(参与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强化个人责任成为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特征,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超过10%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但目前中国医疗产业占gdp的5.5%,而美国这一比例达15.5%,其他欧美国家都在8%~10%之间。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现状

1. 国外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2月,美国fda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战略”,其中提到要建立无所不在的智能型社会,让民众在医疗领域可以随时随地享有智慧服务。2008年底,ibm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的医疗”概念,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以及公共卫生预防等,并认为物联网技术在整合的医疗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都将有广泛的应用。

2005年,欧盟委员会在eeurope计划上提出旨在创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i2010计划;2006年明确强调欧洲已经进入一个新能源时代。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于2011年至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短期项目建设,其中也包括医疗项目。

2. 国内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ic卡医疗信息标准、格式标准、容量标准,积极推进ic卡的区域化应用,开展异地就医刷卡结算,实现医疗信息区域共享等。

我国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多数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医疗服务:主要用于病人身份确认、人员定位、财务核算、一卡通就诊卡、生命体征采集等。

将rfid智能标签置于“医疗保健卡”的卡片上,标签可以记载就诊病人自身完整的就诊记录。任何医生或者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够即时读取、存储关键的病历信息。这样,可促使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与精确的诊断。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在一卡通方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行业在2009年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卡通”就诊卡的应用明显增多。

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体系“厦门市远程心电监测分中心”于 2010年1月17日成立,患者可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心电图。

浙江省已建立一个基于mpls-vpn网络技术,结合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医疗资源共享的省级数据交换平台。三家省级医院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就诊记录跨医院间的信息共享,目前正在开展省级医院电子病历上传试点。

医药产品管理:主要用于药品供应链管理、药品防伪。

2007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了采用rfid技术打击包括药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议案。上海某制药厂对电子标签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公司结合其erp系统,在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上,采用以rfid标签作为索引的方式,对所有无法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的药品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属性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自动监控,解决了许多因条形码局限性而不便应用在洁净车间和易受潮、易磨损,需暗设、数据需修改等特殊应用的问题。

医疗器械管理:主要用于手术器械管理、病人植入材料管理和消毒包的管理。

上海中卡集团采用rfi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信信息技术,对手术器械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等环节进行记录,并对器械包的存放、使用进行实时监管。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规定,要求必须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全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上市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具备产品可追溯的唯一标识。在301医院的大力配合下,中航芯控开发的rfid消毒供应室管理系统在应用中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血液和医疗废物管理: rfid技术能够为每袋血液提供唯一的身份,并存入相应信息。这些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互联,使血液无论是在采血点,调动点血库,还是使用点医院,都能受到rfid系统的全程监控和跟踪。我国将rfid技术用于血液管理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表示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建设,各地区的血站和医院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医院可通过网络提交预定血浆订单,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2003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全国拟投资68.9亿元,在300个地级市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自2004年以来,国家已拨付约9.1亿元资金。截至2009年5月底,《规划》确定的274个医疗废物项目布局全部落实,建成的12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形成约900吨的日处理能力,加上郑州等地已经建成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约176吨/日,全国现有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可达到1000吨/日以上。由此可见,无线传感相关技术在此领域应用的潜力巨大。

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浙江省利用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通过创建新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联网多家省市县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2536多例远程专家会诊,1518例院后管理和慢性病跟踪治疗,280余次基于临床案例的远程教学和查房,5次远程手术直播、远程护理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 技术方面

标准问题:亟需进行符合现有的各种医疗保健标准下的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制。

医用传感器和生物医学传感器研制:包括新型医学传感技术的研制;小型化、微型化医用传感器研制;医用传感器的模块化设计;医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多模医学信息自动分析综合,实现初步自动决策和评估。

高安全可靠性:针对物联网医疗器械特殊的使用环境和对象,综合质量管理、风险评估、人机功效等手段,研究医疗器械的可靠性、安全性。

大规模数据分析及智能决策: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医疗数据分析方法及网络系统;基于专家数据库诊断、治疗智能决策系统;基于多模信息融合的医疗决策推理机;复杂医疗事件的实时分析方法。

2. 产业应用发展方面

完整产业链有待培养:从医用传感器、特定应用产品研制与生产,标准认证与培训,信息采集传输,数据中心数据分析与服务,特定应用研发,到相关服务开展,都需要一批企业与医疗保健机构形成良性的产业链。

规模应用和价格问题: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健康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中,都需要将价格成本控制在适于大规模应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安全性及隐私问题:医疗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在不同应用环境中按照不同等级的划分来满足安全性的需要,同时保障个人隐私。

传统流程改造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是对原有业务流程的一种转变,需要通过逐步试验,由点到线到面的进阶改变过程。

单位间合作问题:单位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在源头上按照标准进行应用,采用相关的标准促进整体的物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的医疗和管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更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具备互联性、协作性、预防性、普及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六大特征。信息技术将被应用到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并催生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实现智能医疗。医疗服务的电脑化和系统化,可以全方位最大化医疗信息的收集和储存。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使各医疗机构有效地实现无缝信息共享,智能的医疗系统更可以全面提升患者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一种更加智慧、惠民、可及、互通的医疗体系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5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34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10多年前,马云带着创业梦想来到深圳,被认为说了一个遥远而不可即的神话,深圳错失了阿里巴巴。有人说,从那开始,深圳错失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十年。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业,是深圳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也为国内各大城市所“虎视眈眈”。“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而立’之后的深圳如何发展?我认为‘以特区一体化为契机,打造电子网络化新深圳’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政协委员陈一丹曾专门对深圳互联网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深圳优势,加快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这是深圳市在2010年2月3日首次提出的“智慧深圳”理念。

未来3年,深圳将投入60亿元以上,把深圳作为td―lte业务发展的先发地区和重点城市予以支持,深圳将拥有2g到4g的全方位先进信息服务。11月17日,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移动在第十三届高交会上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移动将推出智慧门户、智慧政务、智慧医疗、三网融合创新等四大应用工程,发挥示范作用推进深圳“智慧深圳”的建设,深圳市民今后将能享受到更全面强大的无线高速宽带网络及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是什么

专家认为,智慧城市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

无论你在哪里,随时可通过手机和电脑,将办公室情况、家中所有电器设备的状态,甚至米缸内是否有米、冰箱内是否还有肉等信息尽收眼底;驾车出行的市民通过 gps就能实现智能导航,还可观察到两公里以外路况,以便选择最佳道路通行;只需一个账号,市民便可通过电脑、手机、家庭信息机、pda和psp等各类终端在网上高速冲浪。贸易企业坐在深圳的办公室,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和全球定位系统,可时时监控出口货物运输进度和货物安全情况……

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城市更聪明。在智慧的城市里,管理者应该能够及时掌控城市的运行状态,并且能够迅速组织各种资源提供各种服务。在平常的生活中,市民应该是感受不到城市是智慧的,而当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智慧城市可以快速地处置事件和带来无微不至的方便,就像我们平时根本感受不到视频监控系统的存在,但是它正无时无刻不在监控着整座城市。

打造“深圳模式”

建设智慧深圳,深圳早已开始布局,发展互联网产业是建设智慧深圳的重要措施。作为鼓励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深圳的互联网技术一直引领前沿。此外,华南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已成为智慧深圳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要形成智慧深圳的整体氛围,一定离不开云计算,目前华南超级计算机中心已跻身亚洲最先进计算中心行列。在物联网和传感技术方面,通过多年攻关,深圳已抢占了诸多研发和应用的前机。目前,深圳与物流和供应链密切相关的超高频rfid和epc标准产品已占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红外传感设备、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这些智慧深圳涉及的基础性技术,深圳企业也紧追国际前沿、全国领先。同时,深圳已计划投入10亿元启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3年内将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交通系统。

智慧门户将依托现有无线城市“市民主页”,利用社保、医疗、交通、教育、水电等公共服务信息,为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可定制、个性化、一站式的公共信息服务,并逐步扩大与社会各层面的合作,探索建设开放平台,丰富“智慧深圳”内容。智慧政务工程方面,中国移动将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在重点管理场所部署高清摄像头开展实时监控,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并向市民提供实时路况视频信息、出行规划等交通信息服务,促进智能交通建设。td-lte网络还可随时随地召开高清电视电话会议,及时应对城市火灾、洪涝等突发事件。与此同时,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远程健康监测等智慧医疗服务将逐步扩大覆盖面。中国移动计划利用td-lte技术,向医院提供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移动医疗工作站等应用,提高社康中心的利用率和业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使用。

根据计划,至2013年底投入超过6亿元,大力发展无线局域网(wlan),新建超过6000个wifi/wapi热点,重点覆盖政府部门、交通枢纽、商务楼宇、大型商场、企业和公共场所等热点区域。 根据协议,深圳市政府将建立协调机制,支持和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 双方合力促进深圳本土研发、设计、制造等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移动将共同推动无线频谱规划使用、td-lte网络发展等相关国家政策出台,并参与相关技术标准制订。

万亿蛋糕

“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说。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80%,到2015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将达7500亿至1万亿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有望达到15%以上。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91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3分钟,共有180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足不出户,只需手指一点,就可以轻松参与和办理公共事务。出门在外,只需触动手指,就可看到实时路况照片,避开拥堵的路段,制定最合理的出行线路图。事实上,你只需小小一张卡,就能办理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公积金、老年人优待、图书借阅、金融等多个业务,省掉“周身卡”的烦恼。一份电子病历可以跟踪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态,而通过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或许将不再是令人烦恼的问题。以上事例并非夸张,这些都是近年来广州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广州市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拥有毗邻中国港澳的独特地缘区位优势,更有“千年商都”形成的商贸优势,以及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人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当前,广州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成熟阶段,经济发展将从依靠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广州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

为顺应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型城市发展趋势,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智慧广州”的战略决策。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吴奇泽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目前广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还需不断深化和努力。而未来广州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至2015年,初步形成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

打造智慧城市之树

事实上,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坐拥三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着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广州市的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一半以上,互联网普及率为72.9%,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无线局域网接入点16万个,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重要公共场所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目前,广州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946,跨入全球中高水平城市行列,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

与国内一些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广州市并不是以发展信息技术或者产业智能化等某一方面为特点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从整体布局,将城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考虑进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绘制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树形”结构图。

在智慧城市“树形”框架中,智慧新设施是“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新生活为“树叶”。通过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先进理念,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新设施、推进智慧广州新应用、发展智慧广州新产业、发展智慧广州新技术、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五个新”的工作任务。

“要植好智慧城市‘树根’,就要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要养好智慧城市‘树干’,则要突破一批智慧新技术;通过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壮大智慧城市‘树枝’;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从而丰满智慧城市‘树叶’;通过创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城市‘果实’。”吴奇泽说。

为植好“树根”,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部级超级计算中心、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一批国际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推进了光纤到户、无线城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宽带网络工程,提升了广州信息通信枢纽功能。

在智慧新技术方面,广州市的目标是通过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终端、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智慧产业方面,广州市希望通过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名牌智能产品,以实现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应用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

在智慧新应用方面,广州市通过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建设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和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建立了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丰满了智慧城市“树叶”。

在创造智慧新生活方面,广州市重点推进了智慧人文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人才等民生服务工程,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工程,营造了智能化生活环境。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3月18日,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的联通3g体验中心内,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前来咨询智慧应用的市民作讲解。尽管不是周末,前来3g体验中心咨询和体验的市民依旧络绎不绝。在这个面积足有500多平米的中心内,展示着联通与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开发以及自身独立开发的18款应用软件,产品种类从智慧交通到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覆盖齐全。

智慧广州办公室徐玲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记者介绍说,在智慧应用方面,体验中心共分了政务、制造业、交通业、教育业、金融业、医疗、传媒和快消连锁等行业进行展示。“我们以这个八个行业的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利用联通本身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优势,与智慧城市项目合作,形成了一系列产品,推动城市的智能发展。”

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李先生拿起展示台上的一部手机,向前来咨询的市民说:“以行讯通为例,安装了这个软件后,用户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实时路况及公交车到站信息,还可以获得包括停车泊位、地铁服务、实时飞机火车信息查询等共计11项智能交通信息服务。”

记者随即体验了一下行讯通的“实时公交”内容,通过在“实时交通”模块内的“线路查询”方框中输入“11路”公交车编码,手机屏幕上很快显示出该线路公交车辆在全程各站停靠的实时情况,并能选择自动更新最新停站位置。方便还不仅于此,工作人员李先生介绍说:“人们还可以在软件上设置闹钟,如我下班的时间为6点,我设置闹钟时间为5点59分,软件到时会自动提醒我所乘坐的公交车到站台的距离,方便我做好乘车准备。”

“我们很强调百姓,智慧城市就是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为他提供方便。”吴奇泽说。在他看来,不管一个人愿不愿意,都要接受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产生发展到现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每个人都要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去享受它。

目前,广州市推进的智慧应用主要有智能交通、电子政务、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卡等内容,着力突出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以发展最为成熟的智能交通为例,广州城市轨道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列入科技部863计划;手机“行讯通”为市民免费提供路况信息、实时公交、停车服务、的士查询、出行规划等信息服务;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首创推出的手机“警民通”,则为市民免费提供全市路况地图、交通信息、交通违法查询、出入境办理等智能化服务。

张师傅是一位在广州开了20多年出租车的老司机,他告诉记者,即使到现在,在广州仍有许多路他不知道该怎么开,“但是有了行讯通就方便了”。张师傅向记者点开行讯通应用的“出行规划”功能模块,使用者只要在方框内输入自己所在的位置,或者想要出发的起始地点,并在另外一个方框内输入自己的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告诉他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里程最短的路,另一条则是时间最短的路。

对于自驾车一族的车主而言,有了行讯通,可以避开堵车路段。点击行讯通的“路况信息”功能模块,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张广州中心城区的路网交通地图。与一般手机导航地图不同的是,在这张地图上,全市各主要交通干道,以及每条主干道的不同路段,都被标注了绿色、橙色以及红色、灰色等不同颜色的色块。地图主页面上的注释信息还标明了绿色代表畅通,橙色代表缓慢,红色代表拥堵,而灰色的路段则暂无数据显示。车主据此就可以根据车行前方路段的色彩信息,判断哪条路比较堵,提前绕行。

而在2013年1月中旬推出的手机软件 “警民通”,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属首创,它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实时浏览交通监控照片,直观了解路况。通过此软件,全市路况监控照片每3分钟更新一次。除了实时路况信息,这款软件还具备网上车管所的手机应用功能,包括补、换领机动车行驶证、变更机动车或驾驶人联系方式,以及机动车、驾驶证信息查询、网上办理进度查询和交通违法信息查询等22项业务,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办事效率。

除了智能交通,在电子政务方面,广州市也是颇有特色。为深入推进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广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以网办为原则、不网办为例外”的建设要求。

2012年12月,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正式开通,571项政务实现网上办理,广州基本实现了政府网上办公,建成了覆盖市、区、街、社区的电子政务网络。截至2012年底共有41个单位的571项政府服务实现网上办理,累计网上业务办理量超过4433万笔,减少市民和企业上门办事次数超过4126万次,节省时间超过1.2亿小时,节约社会成本超过1.6亿元。

在智慧医疗方面,广州市统一全市医疗机构诊疗卡,推进建立全市医疗机构的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等应用,全市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超过1000万份。吴奇泽说:“以前去医院看病,都要分别办理医疗卡,非常麻烦。现在有了一个统一的诊疗卡,在三甲医院都可以看病,目前在尝试开放市民服务门户,在手机智慧医疗方面,也会有进一步推进。”

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广州市初步建成华新智慧社区等试点,越秀社区管理网格化系统、番禺智慧社区电子巡更等投入试运行。智慧社区主要分为便民服务和政务两个方面。广州市在社区推动光纤到户,便民自助终端,社区电子商务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广州市通过在试点社区建立政务服务平台,将市民办理的信息通过平台分发给后台的各个部门审核,然后再将处理结果发回服务平台,市民就可直接在服务中心取结果。“我们希望市民在社区的服务中心就可以把事项都办理好,服务就在家门口。” 吴奇泽说。

智慧点亮未来

2013年是广州市智慧城市正式启动试点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广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领域启动试点应用建设,同时在其他领域开展应用规划,年底前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落实建设资金。而2014-2015年上半年则为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广州市将全面启动和推进方案所涉及领域的试点应用建设,以规模化应用推动自主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产业化,形成应用与产业的互动机制。2015年下半年为广州市智慧城市的验收阶段。智慧城市示范应用使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智慧广州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立足便民高效,能让市民实时感受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调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和可感可视的安全。”吴奇泽说,通过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广州市的城市运转效率逐步提高,未来市民的生活将会更加便利,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首先,广州市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高速便捷、低价优质的网络服务。到2015年,广州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90%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市民信息素质明显提高。

其次,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参与和办理公共事务。市民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社会保障卡、市民网页等载体,以及电话热线、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终端等渠道参与公共事务。

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市民饮食将更放心、出行更便捷、就医更方便、学习更轻松。例如,通过安装在食品上的电子标签,实现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控。智能交通使人们借助于智能手机终端,预知出行道路情况,避开拥堵的路段,制定最合理的出行线路图。智慧医疗能让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跟踪个人一生健康状态,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服务将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智慧教育将建成市民综合学习平台,整合共享全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为市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智慧金融通过金融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资金的无障碍全区域安全流动。数字家庭通过信息技术与家庭电器的进一步结合,创造出智能化的家庭环境,让人们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里的灯光、家电等。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7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94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一、学习、业务能力、工作经历方面

积极拥护医院以及各项方针政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护理人员三基训练,在医院组织每次技术操作考试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充分利用上级培训及网络教育机会,及时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拓展视野,提升自身护理水平,做到了零失误。2012年开始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培训学习,并学习先进地市的管理经验,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经常深入社区,及时了解掌握社区人口居民健康状况,以老年人,慢性病,孕产妇,0-6岁儿童、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残疾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为重点,注重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作为专家团队人员参加省、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山东省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考核,迎接国家、省、市、县考核督导、调研现场解说20余次,2016年“国家优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审中,代表中心参与省里组织的现场答辩,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在社区医院创建过程中,带领团队参与省里组织的现场答辩,于2020年3月通过山东省社区医院评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工作思路、改革创新方面

该同志工作中善于学习,工作能力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2019年开始应用老年人信息化查体系统,老年人查体结果直接上传至公卫系统,给家庭医生解放了双手,档案管理实现无纸化,让家庭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策划组织医养结合服务宣传、启动工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进社区养老工作,居民在家可以自测血压血糖,然后自动上传到小程序中,通过与居民进行视频连线,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远程咨询服务,居家养老护理平台的使用,高血压糖尿病智慧化随访的使用,使我中心在信息化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创建慢病俱乐部。

三、工作作风、直接联系群众、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方面

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考虑问题周全,遇事有独到见解,敢负责,办事干脆利索,雷厉风行。对待工作,勇于开拓、锐意创新,有较强的独立钻研能力和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带领公共卫生科管理辖区104252人,现建档人数达到93050人,2021年组织开展15场次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2400人次;结合卫生主题日,开展16次卫生主题日咨询宣传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12种共计29000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健康查体17924人,共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10519人,累计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3903人,对423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健康管理,并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让居民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增加疾病预防知识,降低疾病的并发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共组建6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居民48785人,做好“七个一”服务,按时签约及时有效履约,组织开展家庭医生巡诊工作,开展慢性病防治,对管理的扶贫人口每月随访一次,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做好健康指导。任职期间,xx同志带领公卫团队人员,在省里组织的基本公共卫生考核中取得了山东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县级基本公卫考核连年保持第一名。

xx同志为人正派,作风朴实,谦虚谨慎,敢于坚持原则,敬业廉洁,自我要求严格,群众威信高。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2019年底,全县总人口54.92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8.66万,占总人口的15.8%,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较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艰巨,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占比也不断增加。空巢老人、失能半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医生信息

  •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54人关注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2019年底,全县总人口54.92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8.66万,占总人口的15.8%,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较快,应对人 ...[更多]

  • 医生岗位聘任工作计划
  • 医生岗位聘任工作计划51人关注

    实习内容: 在timestimestimes人力资源处进行毕业实习,开始的一周主要是进行岗前培训,公司主管介绍了一下公司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接下来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进 ...[更多]

  •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
  •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49人关注

    **县中医院创建于199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于一体的公立二级甲等中医(综合性)医院,是全县中医药技术指导中心和培训中心,各类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全 ...[更多]

工作计划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