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计划

发展计划

发布时间:2024-04-19 07:11:02 查看人数:70

发展计划

发展计划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602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分钟,共有174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一、指导思想

党员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目的,把保证新党员质量放在首位,适当控制数量,注重改善机构,重点发展农村基层党员,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禁止突击发展党员,同时又反对关门主义的方针,把乡镇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工作目标

三年计划发展党员5名左右。每年实际发展数与计划数相比较,上下浮动幅度控制在10%以内。

分布目标: 2、发展农民党员3名左右。防止出现村(居)党支部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做到基本消除村民小组无党员的现象,确保村(居)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3、发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党员1名左右。

4、积极探索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实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新突破。

5、发展妇女党员2名左右;

结构目标:

1、年龄结构。在农村发展35岁以下的党员不低于发展总数的70%;在企业单位发展35岁以下的党员不低于发展总数的90%。

2、文化结构。在农村发展专科以上文化的党员不低于发展党员总数的30%;在企业单位发展专科以上文化的党员不低于发展总数的80%。

3、性别结构。发展女党员不低于发展总数的25%。其中,企业、农村、教学科研一线的女党员不低于发展女党员总数的45%。

发展计划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23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4分钟,共有128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市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标,以城市建管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壮大服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年辖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5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亿元,同比增长7%;第二产业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2.26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年度预算的10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9500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500元,同比增长21%。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克服了欧美债务危机和秋霖内涝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服务业快速发展。2011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为重点,城乡联动,抓重点、攻难点、治乱点,深入开展“一城四创”活动,成效显著。编制完成杜桥办盈田村等18个城中村修建性详规,实施城建项目53个,完成征租地8200余亩,拆迁37万平方米。丰荫安置小区、宣化馨城小区、华山大街东段改造、东入口区域改造等20个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城市拆迁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100万元,建成渭蒲路、渭蓝路生活垃圾中转站、车雷大街生活垃圾中转站等工程,改建公厕25座,购置生活垃圾收集箱40个,收集桶1000个、果皮箱2192个,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大城市“八乱”整治力度,坚持常态化整治,依法拆除违章建筑1.86万平方米;将城区所有路段及绿化带纳入环境卫生管理范畴,清扫保洁面积达到340万平方米,主干道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居民3.6万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城市服务业快速发展。2011年,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城区国有集体企业退二进三、临街地段拆旧建新、城改项目配建商业设施、片区改造开发商业街区”的发展思路,制订了《市区服务业管理办法》和《市区城市服务业考核实施细则》,以办事处为主体,合理确定各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逐街整合、策划、包装服务业项目,开发商业街区。重点以鸿基实业大酒店、大润发超市、华阳时代广场、机电园等28个服务业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信达南北步行街、北欧青年城等一批城市服务业项目相继建成使用,服务业的规模、档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980户,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70亿元,同比增长18%,占生产总值的46.7%,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实行区级领导包联、部门领导报抓、纪检监察部门包督和周督查、旬稽查、月通报工作制度,25个(40个子项目)区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完成投资1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5.6%;1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2%。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核桃经济林建设、渭花路建设、下吉至吝店段公路改建、河西至闫村段公路建设、310国道通往马家沟生活垃圾场道路、国家农村饮水安全、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贠张村城中村改造、沋西城中村改造、盈田村二、三、四、十一组商住楼、机电园(曙光四、五组改造)、台湾大润发超市、信达南北商业街、华阳时代广场、仓程路住宅小区等20个子项目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车雷乐天聚住宅花园小区、丰荫安置小区、区廉租房建设等5个项目完成年度任务80%以上;市一院门诊综合楼、老城区拆迁安置南小区、东入口区域安置小区、市老货运站片区改造、华山大街东段改扩建、良田精神病院卫生综合服务楼、梅园新村改造项目、凤凰国际酒店、宣化馨城安置小区等9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在80%以下;盈田村城中村改造(和谐小区一期项目)、李家堡城中村改造、车雷村城中村改造(商住新区)、西南京路中段北侧旧城改造、市中心商业步行街区域综合改造、解放路中段建设工程等6个项目因土地、规划等原因还未开工建设。10个重点前期项目均已达到预定的工作阶段,其中民生景园(沋西七、八组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4500万元。同时,全力做好中、省、市重大城建项目的征地拆迁等保障工作,辖区内大西铁路、渭河治理等中、省、市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在重大项目支撑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0亿元(不含经开区),占年度计划的104%,同比增长3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0亿元,同比增长30%;区属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招商引资和资金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组建了3个招商分局,创新招商引资体制,全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22个,合同引资88.97亿元,到位资金21.5亿元,占市对区下达任务的143%。编制上报争取资金项目196个,总投资22.97亿元,拟争取资金16.94亿元,其中项目专项资金4.24亿元,补助资金3.46亿元,贷款资金1.97亿元,其它资金3.16万元。目前,已落实到位项目113个,落实资金4.68亿元,其中落实项目专项资金2.11亿元,落实补助资金1.83亿元。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区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8%。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4.6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达到44万吨。“一村一品”工程深入推进,共发展“一村一品”示范镇7个,示范村145个(其中省级示范村55个),推进村152个;以葡萄、核桃、蔬菜、猕猴桃、冬枣、苗木花卉、奶牛、奶山羊、生猪、鸡鸽为主的十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区葡萄面积达到16万亩、核桃11.5万亩、冬枣6.5万亩、设施蔬菜10.3万亩、香菇1000万袋。新建规模养殖小区(场)60个,全区生猪存栏55.1万头,奶牛3.3万头、奶山羊9.3万只、笼养鸡378万只、肉鸽10万对,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4万吨、1.2万吨、2.8万吨,畜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存出两旺的特点,畜牧业产值预计达到11.7亿元,同比增长11%。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2户,直接带动农户6.7万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62个,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495个。

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初现成效。先后投资1.2亿元,流转土地3000余亩,引进新、特、优品种200多个,建成5.3公里四纵三横骨架路、万米灌溉渠系、电力设施等,园区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万米葡萄长廊、5000平方米生态观光大棚、1000亩避雨设施园、200亩节水灌溉示范园,2000吨果库等项目,成功举办首届葡萄节暨第十七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渭北葡萄产业园先后被评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科技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基地、海峡两岸葡萄科技示范基地、省现代农业园区等称号,“萄宝”品牌享誉国内外。

小城镇开发快速推进。为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城镇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了以区投资开发公司为主体、多元投入的小城镇开发新机制,对15个建制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开发下吉镇和阳郭镇,高标准完成了下吉镇“一核心、两轴线、三大经济片区”总体规划,阳郭镇、桥南镇、故市镇、交斜镇等镇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完成了下吉镇慧照路仿古商业街、三贤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了三贤首府商住楼、三贤大酒店、屈武纪念馆、阳郭镇南塬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等项目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综合开发、区乡公路、国家安全饮水、渭北排碱清淤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改造渭花路、凭韩路等区乡公路38公里,解决了8万人饮水安全,排碱沟清淤140公里,新建、改造生产桥14座,新建农村沼气池200口,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农业综合生产和应灾能力显著增强。农村“清洁工程”扎实推进,落实农村清扫保洁员1100名,建成垃圾填埋坑360个,创建卫生示范镇7个,示范村44个,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节能降耗取得新的成绩。全年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完成5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实现销售产值47.5亿元,同比增长24.5%,产销率为89.6%。其中,中、省、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25%,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16%。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区新增非公有制企业925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4.6亿元。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0.35万吨和1.11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9吨标煤,中心城市环境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9500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5500元,同比增长21%。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以台湾大润发超市等28个中心城市服务业项目为重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同时,深入推进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直营店60户,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7191台(部),销售金额2.32亿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家电下乡”等工程的实施以及购物环境的改善,全区消费市场活跃,呈现出农村消费和城市消费同步增长的特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60亿元,同比增长2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同比上升5%,商品零售价格水平同比上升5.5%,物价指数高位运行。消费结构升级已成为拉动我区消费增长的最大动力。

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1年,全区共实施民生工程项目56个,总投资6.18亿元,预计完成投资5.45亿元。科技110服务、星火科技12396“大荔模式”等活动广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引进和应用,2011年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23个校安工程19个项目竣工,改造危漏校舍2.9万平方米,教育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官道、崇宁、阳郭三所高中进城工作顺利实施;杜桥办等10所公办幼儿园建成运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2%。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为1.63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2662.45万元,为3.95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384.75万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0%,并为55780余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临时物价补贴608.6万元。城乡社区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4个,在城市7个社区建设了“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全区新农合参合人数62.7万人,参合率达到98%以上,为13.4万参合患者报销9530万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药品“三统一”覆盖全区31个基层卫生院和487个村卫生室。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生苑、莲居城、惠民家园等保障性住房工程顺利实施,建成廉租房1398套7.9万平方米。城镇就业取得新的成绩。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万人。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秦腔现代剧《下辈子还要你当妈妈》获省第六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平安”建设有序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任务越来越重,建管体制不顺的矛盾突出。特别是受征地、拆迁、规划、土地等前期工作影响,城改工作推进较慢。三是现代服务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较慢。四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能力不足。五是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发展环境仍需改善。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区为目标,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项目支撑两大战略,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管理、壮大服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预期目标为:辖区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亿元(不含经开区),同比增长30%;区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亿元,同比增长30%;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53亿元(不含经开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7亿元,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亿元,同比增长25%;外贸出口总值达到23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80元,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gdp能耗降低4%。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以中心城市建设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突出安置、主攻拆迁、加速城改、扩大保障”的思路,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老城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全面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年内实施城建项目57个,总投资158亿元以上,年度计划投资49亿元以上,完成征地4000亩以上,拆迁5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建成区所有城中村修建性详规编制,启动实施园李堡村、五里铺村四组七组、八里店村、车雷村、盈田村、韩马村四组、员张村六组七组、沋西村七组八组、曙光村四组五组等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重点推进广场南路片区、东入口片区、老货运站片区、西南京路中段北侧片区、信达广场片区、中心商业步行街6个片区改造。坚持安置先行,突出抓好丰荫安置小区、老城区安置南小区、东入口安置小区、宣化馨城安置小区、金渭御城安置小区、龙泉福苑安置小区、绿茵苑安置小区及保障小区建设,开工安置房60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妥善安置城中村居民。制定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规范,实施6个城中村无形改造。全力做好大西高铁等中、省、市重大城建项目的征地拆迁、环境保障等工作,确保重大城建项目顺利实施。

全面改进城市管理。按照“健全机制、创新管理、扩大投入、提升品位”的思路,健全城市基层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马家沟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场,新建固定式生活垃圾中转站1座、移动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3座,开工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以上。加大城市“八乱”治理力度,重点整治城中村乱搭乱建,规范市民行为。大力实施“五化”工程,完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垃圾处理点和垃圾箱;深入开展“文明卫生示范街”创建活动,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除害防病、健康教育等工作,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国家卫生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城市服务业。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打造国贸商厦—信达广场—恒基商业中心、仓程路—乐天大街十字新商业中心、乐天大街—民生路十字机电城商业中心、世纪贸易中心等商业圈”的要求,以扩大消费为根本要求,以城市服务业项目为载体,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商业街区。重点实施鸿基世业大厦、乐天生态花园、海星水岸新城、信达现代商城、凤凰大厦、国贸都市花园、中心商业步行街、曙光机电园、华阳时代广场、台湾大润发超市等38个城市服务业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休闲、健身娱乐、中介服务等生活业,引导金融、电信、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等要素市场快速成长,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加快稼丰物流园、渭北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农资化肥农药市场等重点商贸服务项目,新(扩)建一批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大型现代超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农超对接”工程建设,抓好农村商业网点布局调整,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完善航天博物馆、秀龙山、石鼓山、天留山、慧照寺等景区基础设施,以景区开发带动城镇服务业发展,推进文化旅游和城镇开发融合互动发展。2012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85亿元,同比增长18%。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产业类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165亿元,(不含经开区),同比增长30%;区属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30%。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2012年全区拟安排重点项目25个,总投资178.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2个,总投资58.31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19.06亿元;续建项目13个,总投资120.57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24.84亿元;前期项目15个,总投资46.6亿元。其中拟列入市级重点项目17个,总投资147.6亿元,年度投资36.14亿元;其中新建项目7个,总投资45.5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13.8亿元;续建项目10个,总投资102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22.3亿元;拟列入市级重点前期项目15个,总投资46.6亿元。不断完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落实区级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工作责任制,加强重点项目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跟踪服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突出抓好东入口区域安置、仓程路住宅小区、宣化馨城、信达广场改造、信达现代城一期、西南京路中段北侧低洼区改造、中心商业步行街区域改造、老货运站片区改造、贠张六组七组城中村改造、华山大街东段改扩建、凤凰综合住宅楼、华阳时代广场、梅园新村改造、民生苑小区、莲居城小区、渭北葡萄产业园16个年度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力争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

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投资。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东大门的良好机遇,密切跟踪中、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建设计划,科学策划编报一批以带动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产业项目、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工业项目,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的农业项目,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社会公共事业项目。重点把项目建设和三次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带动我区产业优化升级,增加财源,增强发展后劲。特别要在项目策划、论证、报批、衔接等前期投入上下功夫,做好项目储备,争取我区更多的项目列入中、省、市计划盘子,保证项目总量增加、质量提高、接替有序,全年力争争取项目建设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

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与中心城市建设和三次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城市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特色旅游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转变招商观念,创新招商引资方法,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突出抓好创税型、科技型、环保型、产业型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全年计划签定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0个以上,合同引资5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20亿元以上。

(三)以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加快“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稳定粮棉生产。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0万吨左右,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以“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为载体,加快实施粮食增产增收工程、畜牧收入翻番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蔬菜增收工程、核桃产业开发工程、农民劳动力转移和全民创业六大工程,做大、做强、做优葡萄、核桃、蔬菜、猕猴桃、冬枣、苗木花卉、奶牛、奶山羊、生猪、鸡鸽十大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带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年新培育产业大户100个,新建百亩以上示范园(基地)30个以上,葡萄、核桃、猕猴桃、设施蔬菜面积分别达到18万亩、13.7万亩、3万亩、11万亩,香菇产量达到1400万袋。抓好100万头生猪基地、5万头奶牛养殖基地、10万只奶山羊养殖基地建设,年内新建规模养殖场40个,生猪、奶牛、奶山羊、笼养鸡、肉鸽数量分别达到59万头、3.6万头、9.5万只、400万只、12万对,畜牧业产值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11%。

加快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导向、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衬托、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立足第一产业用地性质、采用第二产业管理模式、附加第三产业服务功能,统筹规划、建设下吉镇和渭北葡萄产业园,把渭北葡萄产业园建成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流转土地500亩以上,重点建设双官路、渭阳路各纵深300米的万亩“十”字形葡萄观光带;建设“百果园”、“万花园”及道路、渠道、电力等配套设施;完成兴田物流保鲜中心果品交易大厅和综合服务大楼建设;推广园区避雨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园区避雨栽培面积达到2000亩、节水灌溉面积500亩;推行园区认证、贴标和质量追溯制度,认证绿色果品面积万亩以上;拓展开心果园认领、体验观光采摘等新兴市场,不断提高渭北葡萄产业园的知名度,把我区建成最大的优质葡萄产业生产基地。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绿色果品、生态奶畜等精深加工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宣传、包装和产地认证,提高“渭乐天”、“长寿塬”、“萄宝”等产品的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实施国家农村安全饮水、渭北排碱沟清淤改造、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水库除险加固、区渭河左岸仓渡至大荔交界段堤防加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沼气等项目,改造中低产田9000亩,治理水土流失4.82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900口,配套“一池三改”300户,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统编、项目统招、设施统建”的思路,以城司为主体,实行商业化运作,加快小城镇开发。年内编制完成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所有建制镇镇域总体规划,在10个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各2处以上。重点推进下吉镇、阳郭镇、桥南镇开发建设,完成三贤首府小区一期、双官路道路改造、三贤大酒店、下吉卫生院搬迁等项目,开工建设三贤花苑小区、农资批发市场、水上乐园等项目;完成阳郭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一期、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桥南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年内创建3个“六有”示范镇、5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四)以优化升级工业结构为重点,加快发展工业经济

积极培育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大力扶持骨干企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突出抓好橡六胶带异地扩产、青啤异地扩产、红豆杉种植和紫杉醇原料提取等扩能改造项目建设。扶持闫村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支持交斜镇食品加工园建设。帮助企业申报流动性贴息贷款资金,加强银企对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发展工程,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全年计划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3亿元(不含经开区)。每万元gdp能耗降至0.865吨标煤,降低4%。同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抓好金属镁、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品的出口,全年计划安排外贸出口总值2300万美元。

(五)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和谐建设

发展计划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69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0分钟,共有258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一、教育现状与发展形势

“十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教育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教育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发展现状

1、学前教育不断壮大。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73%,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5%,比**年分别提高了3.2%和5.8%。县实验幼儿园创建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建成了县级示范幼儿园4所,一级幼儿园1所,二级幼儿园6所,三级幼儿园25所。

2、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小学在校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99.9%,初中学生入学率、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8%和98.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7.2%。建成了县级示范小学10所、示范初中8所。

3、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达到65.9%,比**年增加35.9百分点。高中在校学生达到17400人,比**年增加了4.5倍。每万人口在读高中学生188人,比**年增加136人。职教中心创建成为市重点职业中学,**中学创建市级示范高中和**一中、**二中创建市级重点中学进展顺利。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1.54亿元,征地430.78亩,改造危房8.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3.5万平方米。教学用房配套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设备设施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进一步改善。

5、教育现代化顺利推进。融资1200万元实施“校校通”工程,建起了教育城域网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通过宽带联通了127所中小学。投资886.8万元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了240个光盘播放点、77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和3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6、教育改革有效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办中小学全部上收县管,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医保”统筹解决。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教师公开考聘和调动、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的三个机制进一步健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初步完成,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7、多元办学逐步形成。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城南中学、海棠中学通过股份制办学,综合实力极大增强,优质初中教育不断拓展。

8、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认真实施了课程改革,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狠抓了教育质量管理,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达到渝西地区平均水平。2005年高考升学实现了重大突破,重点上线和本科上线人数比**年分别增长3.9倍和3.5倍;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二)发展差距

“十五”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全县教育与周边先进区县和全市教育的发展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

1、教育发展投入不足。“十五”期间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仍不能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高中教育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与学校设备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业务费偏低,发展专项经费严重缺乏,债务沉重且无力偿还。

2、优质教育资源不多。我县市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所数极少,享受优质教育的学生人数只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23.6%。中小学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办学条件简陋。优质学校生源膨胀,薄弱学校招生萎缩;农村中小学生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比较普遍。

4、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我县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低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任务虽然基本完成,但离“双高”普九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形势

1、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这要求教育必须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应努力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建设的新阶段给教育赋予了新使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起和谐发展的**经济社会,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使命。这需要我们认真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的发展水平。

3、人民群众的新愿望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趋向高层次、高质量和多样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与学校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明显。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拓展优质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4、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给**教育带来了新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农村中小学办学资源,推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这给我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全面加快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的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县教育要在“十五”期间打下的比较坚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理清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制定明确的发展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富民兴县做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1、抓好战略重点——以巩固“普九”成果为重点,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现重大突破——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重大突破,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的重大突破,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校管理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4、创新教育发展——创新教育投入机制,促进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新教育内部管理机制,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新体系;形成学校布局合理、办学体制灵活、硬件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精良、教育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郁的**教育新局面;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整体提升**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把**建设成为渝西教育强县,使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以上,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分类目标

——学前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以上,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80%基本受到科学育儿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质量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达到85%以上;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学生数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0%左右;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结构合理,比例大体相当,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继续教育。进一步健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远期目标

到2020年,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办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继续教育的需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面建设体系完善、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把**建设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强县;全面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开放的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创“双高”普九县。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彻底消除校舍危房,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均衡教育资源,均衡学校发展,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进一步加强高中教育,推进普高职高协调发展

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计划调控、布局调整、经费投入、项目安排、政策支撑等方面,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推进,协调发展。努力盘活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存量,推进公办高中的规模办学,壮大发展民办高中。高中阶段学校年招生人数达到9000人左右;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00人以上。

3、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发展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保持稳定,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大体相当。农村成人教育抓好县、乡、村三级培训,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和老年大学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

4、进一步完善队伍管理,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

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选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戒免制、交流制等制度,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培训、奖励、监督等相关体系;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实行教师服务期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化发展。到2010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0%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左右,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3%以上。

5、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着力构建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机制,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建设,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进一步落实办学管理,推进公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发展的办学机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办学为补充的办学体制。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优化民办学校发展环境,督促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办学,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档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局面。

三、实施项目和保障机制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九大”工程(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全县教育的总体水平;通过健全“五大”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实施“”工程

1、高中教育发展工程

按照“高中向县城集聚”的办学思路,全面完成**一中的扩建和**二中、职教中心的迁建工程,不断改善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大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达到2.7万人左右。

2、“双高普九”达标工程

突出教育资源均衡化,彻底改造薄弱学校,有效解决合并后的初中学校需要增加的办学条件,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征地559亩,新建校舍21.7万平方米以上,使全县中学生均校舍达到9.72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达到5.98平方米以上;中小学全部按一类标准配齐理化生实验室、自然教室、体音美设备和器材,图书资料数量达到规范化标准;完善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确保住宿生的生活质量。到2010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小学、初中达到90%以上。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确保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均达到100%。

3、优质教育拓展工程

认真实施名校发展战略,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将**中学建成市级示范高中并力争创建成为部级示范高中,将职教中心建成部级重点职中,将**一中、**二中建成市级重点中学。将龙岗一小、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市级优质教育学校;并创建市级优质初中1所,县级优质初中5所、优质小学8所、优质幼儿园8所。充分发挥优质示范重点学校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名师支撑名校、名校滋生名生、名生促进名校的良好发展格局。

4、职业教育提高工程

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合理设置面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及培训项目,实行学历与就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教育,大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集中优势资源办好职教中心,建设5个重点专业和3个重点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千方百计扩大职教招生,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坚持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和农村初中后、高中后短期职业培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指导,开展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直接服务县域经济建设,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5、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中小学建设260个网络教室,实现3000个教室的远程教育资源“班班通”,使全县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规划保留的村小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利用**教育信息平台,继续完善**教育主干网和城域网建设工程,实现“天网”、“地网”和“人网”的联通,创建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起覆盖全县教育系统的资源共享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6、贫困学生资助工程

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制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对困难女童免收作业本费,切实有效解决学生失学、辍学问题。组织好“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对口支援”活动,大力推进贫困农村学校发展。建立好扶贫助学长效机制,整合好社会捐资助学资源,坚持开展向残疾少年儿童“献爱心”活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7、师资素质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逐步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业务提高上来,创新教师培训方法,增强教师培训实效。建立和完善全县干部教师五年一轮训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三年一轮训的制度,推行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努力提高学校干部队伍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队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大力实施名师建设“511计划”,培养造就500名县级骨干教师,1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0名在县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校长。

8、学前教育发展工程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严格规范幼儿教育的办园行为和保教行为,严禁幼儿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和商业化,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大力加强示范园和中心园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以公办幼儿园办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

(二)健全“五大”机制

1、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机制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工程,纳入全县发展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把教育发展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落实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增加对街镇乡(办事处)党政管理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分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学校用地优先保证,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改革优先实施,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为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优先表彰。

2、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市、县关于教育投入的有关政策,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依法落实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非义务教育实行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优先偿还学校发展性债务,同时通过处置闲置资产等多种形式筹措偿债资金,逐步化解教育债务。义务教育学校的杂费要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学费收入要用于办学支出。不得将学校收费资金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也不得以任何形式集中学校收费资金。认真健全教育经费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严禁挤占、截留、平调、统筹和挪用教育经费,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规范学校办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力加强“校本管理”,学校要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用昂扬的精神激励人,用特长的发挥使用人,用感情的注入感动人,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管理的效能。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校委会决策制度、党支部会保障监督制度、教代会审议制度和行政例会落实制度,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扎实抓好学校消防、学生宿舍和食堂管理、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实施《**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考评方案》和《**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表彰奖励办法》,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4、优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机制

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领导管理力度,实现教育的事业权、财政权和人事权的有机统一,确保全县教育的高效运转。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培育新课改的亲和力,提高新课改的执行力,激发新课改的创造力。全面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大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艺术教育和愉快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发展计划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60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2分钟,共有149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一、基础条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城镇数量及规模。全县共有24个街镇乡,其中县城组团2个,即县城主中心(龙岗、棠香街道)和龙水副中心;中心镇2个,即邮亭、万古镇(未含龙水中心镇);一般集镇19个。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25.75平方公里,城镇平均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县域人口密度661人/平方公里,约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

2、城镇化水平。全县城镇常住人口22.32万,城镇化水平29.3%,较**年末提高了11.55个百分点。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县城日供水能力4万吨,人均日综合用水量583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9升,供水普及率95%;县城垃圾日清运量82.19吨,建成垃圾处理场1个,正开工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龙岗污水处理场;天然气普及城镇12个,气化率65%;县城拥有城市道路总长26.84公里,面积56.43万平方米,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7.4平方米;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5.1公里;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9.9%,绿化覆盖率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4平方米;建成了宏声广场等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

4、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推进,优势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项目农业、创税农业得到大力发展;三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有了新的进步;优质粮油、枇杷、笋竹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草食牲畜、伏淡季水果等六大特色基地建设得到了培育壮大。**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龙水五金产业得到优化升级,古龙、雍溪等乡镇锶盐化工业以及万古、古龙、中敖、宝顶、玉龙、三驱、珠溪、铁山等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和建筑建材产业方面有了较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9.55亿元。建成了商业步行街、**商贸中心、中国西部金属交易城和新世纪、重客隆商城等商贸区,县城-龙水商贸核心区基本形成,传统商业逐步向现代新型商业转化;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依托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旅游经济呈现了快速增长势头。

5、城镇职能。县域内基本形成分工明显的城镇职能体系。其中县城以旅游服务型为主,龙水镇以小五金为主,邮亭镇以物资中转和集散为主,古龙、雍溪等乡镇以锶盐化工工业为主,宝顶、玉龙等乡镇以旅游开发为主,其余各主要城镇如万古、中敖、三驱等也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和初级产品流通。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

1、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形成了以大邮路为主的县域几大中心城镇,推动了周边农村向城镇转化,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城镇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县已经形成了由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所构成的三级县域城镇体系,但现有城镇体系仍存在严重缺陷,城镇体系分工不十分明确,空间配制缺乏协调,未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现有的城镇中,小城市只有1个(县城和龙水组团),非农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城镇只有万古、珠溪、邮亭和中敖镇,其余城镇非农人口均在5000人以下,小城镇比重大,规模过小。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现状城镇化水平较渝西地区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在全市中排名第23位。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除县城外,绝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不足,其中尤以文化科技教育设施较为缺乏,城镇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弱,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县域内共享基础设施缺乏,城镇之间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阵现象突出,且极不平衡。

——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暴露,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致使普遍存在环保欠帐,综合环境质量较低;环境管理滞后,加剧了小城镇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

——规划编制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以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需加快进度;规划监督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违法建设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规划设计发掘县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够,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

——保障体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经营城市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市政公用事业、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子不快,经营管理体制不活,公用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尚未真正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起步晚、程度低;社会保障等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

——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经济的总体效益不高,部分城镇既无能力容纳大批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镇,又不能够有效反哺农村;城镇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具有比较优势和地区特色的产业少,大部分城镇资源整合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状况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

2、有利条件。“十一五”时期,全县加快推进城镇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城镇化建设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十一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将始终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十一五”期间,我国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为小城镇建设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渝西经济走廊战略的继续实施和渝西地区进入**大都市圈规划,不仅为我县推进城镇化指明了方向,而且还将为我县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消费需求的升级,经济增长空间的扩张,使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活力和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必将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从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看,2002年以来,我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年达到29.3%,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此外,我县石刻旅游、五金铸造、锶盐化工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和玉滩水库、成渝辅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将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口转移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内涵,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走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二)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发展城镇经济,充实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提高城镇质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强中心镇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构建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指导原则

1、城镇化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城镇化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为依据,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充分体现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2、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政策。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加大力度,又量力而行,既适度举债,又不劳民伤财。既要使农村人口有序转化为城市人口,又要提高转移人口对城镇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把握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规划,适当超前又兼顾现实;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杜绝长官意志;要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4、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

要围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5、多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

以构建合理结构、层次分明、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网络体系为目标,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各类城镇要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塑特色,树形象,努力打造城镇品牌,不断提升城镇竞争力。

6、城镇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注重长远,全面提高各类城镇的生态与环境质量。要加强城镇生态建设,使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环境质量,做到既加快城镇发展,又要青山绿水。要重视保护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和持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5年到15年我县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确定为:

(一)城镇体系建设

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逐步建成由县城—中心镇—一般镇所组成的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规模速度、等级配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和以县城—龙水—邮亭为主线的经济增长带。结合我县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地域区位关系、用地建设条件、交通资源等现状,重点发展小城市、中心城镇,形成区域中心,从而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到2010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其中:中心城市(两个组团)1个,中心镇4个(不含龙水),一般镇17个。

(二)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0:49.0:36.0。

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全县的区域位置,资源特点和渝西地区在全市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依托中心镇和重点城镇,因地制宜,形成县域的“一轴三点、三区五片”的产业布局,实现“点、线、面、体”立体联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县域内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确保县城及中心镇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验收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其中: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5%以上,气化率达7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6.8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到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660元;城镇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分别达到2万人和3.5万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动者权益得到较好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交通、水利、电网、人畜饮水、卫生厕所、沼气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十一五”末纳入低保覆盖范围的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

“十一五”期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市外、市内县外、县内三级转移分布比例协调,建筑业、制造业、服务行业、农业产业四大从业结构趋于合理。

(六)城镇化率增长

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县城镇常住人口达到2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6.8%以上,到2020年,县域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为60%。

四、重点任务

我县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形成是历史长期积累和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赋予**“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新的战略任务。

(一)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改变目前城镇体系的不合理状况,建立结构规模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十一五”期间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1、全力建设辐射全县的生态旅游县城。按照做大做强的要求,既注重县城规模的扩张,更注重内涵的丰富,扩大容量,增强县城的立体感。以大(足)邮(亭)路和组团城市连接道路为纽带,以县城组团和龙水镇组团为主、副中心,努力建设功能优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体现石刻文化内涵的双中心组团式旅游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到2010年,县城区城市规模达到21.3万人,17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35万人,32平方公里。

——突出建设县城主中心。以教育城、嘉杰房地产开发、五星级产权式酒店等重点建设项目为带动,加快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交通和通信枢纽等产业建设;加快濑溪河(县城段)景观建设步伐,加强南北山规划控制和生态林的保护,加大白仙路(南环二路)、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实施力度,努力把县城组团建设成为以濑溪河为纽带,以北山、南山为绿屏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县城主中心;加大东城新区等片区开发建设力度,重点集中建设好南环一路以东沿线、宏声广场以东至五星大道片区,建设白仙路(南环二路)沿线以及大邮路教育科技园区、城南高新工业区,加快县城组团旧城中心区、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和城西新区四大片区的形成,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力争到2010年,县城主中心常住人口达到11.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9.2平方公里。

——重点建设龙水副中心。以旧城为依托,沿大邮路经济发展轴和大龙路空间发展轴展开城镇布局,形成以濑溪河为纽带的南北两大片区。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场、工业园区道路网络建设,启动实施龙水公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是加快濑溪河(龙水段)的整治开发,实施龙玉路风貌建设,加大对城区内乱搭乱建行为的查处,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提升城镇形象。以五金产业为带动,依托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发挥五金、金属(废金属)专业市场作用,不断培育和壮大五金、铸造、汽摩配件、农机配件、钢模等特色支柱产业,巩固其在我县的经济中心和产业基地地位。通过加快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9.5万人,面积达到7.1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面积达到12.8平方公里,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2、加快建设邮亭、万古、三驱、宝顶中心镇。除龙水外,现有中心镇2个,即邮亭镇和万古镇。通过努力,逐步将宝顶镇、三驱镇纳入市级中心镇建设。突出和强化邮亭、万古、三驱、宝顶在县域内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着力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对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积聚力。力争到2020年,把邮亭建设成为3.5万人的工业发达、商贸活跃、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经济重镇;把万古和三驱建设成为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把宝顶建设成为2万人以上的特色中心镇。

3、择优培育和发展新型小城镇。小城镇是城乡最直接的结合点,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坚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强化功能、增强特色、繁荣经济、集聚人口的原则,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在现有小城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突出发展特色。重点是以打造旅游开发、矿产资源加工利用、农业开发三大经济发展区为切入点,加快玉龙、雍溪、古龙、智凤等乡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进一步健全城镇功能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市政公用、交通、信息、水、电、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城镇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构筑城镇道路网络。加快县域骨架公路建设和出入城通道建设,从而改善我县的区位条件,增强县城对城镇的积聚能力,重点建成并投入使用白仙路道路,力争开工建设**“三环”高速公路(**段)和成渝辅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以及组团城市连接道路。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内部路网,提高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重点加快建成东城新区等新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内部道路网络。提高路网效率,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停车场建设,打通断头路,建设海棠路等县城道路,完成县城(龙水组团)城区主干道沥青路面和人行路面改造。

——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普及率高的城镇现代综合供水体系。积极发展乡镇供水工程,增强城镇用水保障能力;加强对上游水库、化龙水库等县域饮水源及水源流域的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入自然水体;加快实施县城主、幅中心供水管网改造与扩建,全面提高县城区的供水质量和能力。

——健全城镇能源供应体系。以“安全、高效、稳定”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供电资源,完善输、变电设施,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力争完成**220kv等变电站的新、改建,改造大堡等扩容变电站,新(改)建马智线等线路,以满足城镇发展需要。建设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小城镇的天然气输送网,稳步发展城镇天然气,提高气化普及率,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的需要。

——完善城镇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城镇光钎输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讯网的建设;发展政府信息公用平台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和小城镇的本地通信网,提高与县城的通信能力。

——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重视城镇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一批与世界文化遗产胜地相匹配的重点文化设施,丰富市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完成县文化艺术中心、广电新闻传输中心建设,打造宝邮路沿线宣传文化长廊,加快数字化电视县建设,推进工人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体健身娱乐站(中心)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城镇卫生、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巩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建立健全方便、优质、高效、价廉的城、镇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人人享受卫生保健;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覆盖城乡、快速畅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体育场馆,加快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

——加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城镇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提高城镇应急能力和救灾能力。健全消防、防汛、防旱以及综合防灾的设施及管理体系,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促进城镇产业发展

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相应的城镇产业作支撑。城镇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且能刺激城镇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还可以促进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品种品质,大力发展农品加工业和观光农业以及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提高生产集约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加快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南部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和西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

——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坚持走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新型发展道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形成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关联度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达到共享基础设施和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壮大园区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抓好传统五金、锶盐化工等五大工业产业,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益,壮大城镇产业支撑。

——突出发展建筑建材业。充分发挥建筑业的集聚功能、先导功能和关联效应,强化积累功能和辐射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发挥地域优势和现有技术经济实力,疏导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的渠道,蓄势和拓展县、市外建筑市场;充分发挥建筑业工程建设施工生产门类齐全的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带动和扶持乡镇经济的发展;围绕石灰石、石英砂等优势矿产资源,积极策划、实施一批建材业结构调整项目;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积极发展墙体材料、玻璃、陶瓷、钢模板和化学建材等为主体的现代建筑材料产业;深化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建筑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功能,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建设领域法规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使全县建筑业运行机制、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及整体竞争能力有显著提高,保证建筑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我县经济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年均增加12%以上;全县企业的群体优势显著提高,知名企业数量增加,培育年创产值2亿以上企业1个,8000万以上企业6个,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专业承包企业和高素质的劳务分包企业,形成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结构合理的建筑队伍;积极发展县、市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县外建筑业产值占全县建筑业总产值30%。

——提升城镇商贸业发展水平。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提升商贸业整体水平。逐步建立、完善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等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络,沟通城乡商贸流通。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企业。统筹规划,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一批设施现代、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大型综合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汽摩、建材、机电和农产品等专业市场。

——大力发展城镇现代物流业。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建立起现代物流的硬件设施,加快构建信息通达、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对企业有吸引力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是打造邮亭火车站、**、龙水汽车站3个物流中枢和多个区域性物流中心,综合运用先进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机械设备,在汽车、摩托、建材、农副产品等方面,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优势企业。

——壮大旅游业。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把**建设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会议等多功能复合型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旅游、市场、产业新格局。坚持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作用,完善景区功能,优化景点布局,全方位、高水平、高效益开发一批旅游景点。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进行景区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不断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壮大旅游经济,增强城镇承载力。

——促进科技进步。以增强城镇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加大科技投入,解决行业和产业关键技术,引进和推广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行业和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促进科技进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处理好教育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强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努力创办高等院校,为城镇建设提供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基本完成全县城镇中小学校危房的改扩建工作,完成科技教育城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优化发展房地产业。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为导向,适应房地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促进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协调、持续发展。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供应制度,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总量。加强对房地产发展的调控力度,确保房地产投资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合理,市场秩序规范,价格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基本协调。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改善质量和性能为主要内容,大力推广绿色住宅示范小区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制订并完善装饰装修、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等相关行业的管理措施,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十一五”期末,竣工城镇住宅16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展特色经济。县城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和要求,加速改造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商贸文化、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龙水、邮亭等镇要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好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县的特色工业基地和城镇发展招商引资的载体。宝顶、玉龙等镇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规划实施一批旅游开发项目,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发展旅游经济,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旅游业逐步培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万古、古龙、拾万等镇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条件,大力发展建材、化工业。其他乡镇,如中敖、铁山、珠溪等小城镇,也要“一镇一品”,突出特色,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在本地相对集中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形成规模农业经济,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改善城镇环境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立足当前,注重长远,提高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1、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把城镇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加强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杜绝边建设、边污染。

——加强城镇生态保护。严格按照《**县风景名胜规划》和《**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根据城镇功能以及生态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并提出明确规定。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留足环保、生态项目建设用地。加强对县城南北山、宝顶山等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依法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资源保护区进行不符合保护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

——加强城镇绿色生态建设。按照《**县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城镇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绿化带、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县城和大邮路等交通干线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努力营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特色的城镇生态环境。力争到2010年,建成西门游园等一批公园和街头绿地、游园。

——加快绿色生态住宅建设。大力开展建筑节能活动,提高住房建设的成套率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加大对住宅区绿化覆盖率的控制,重视室内外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努力建设宁静、舒适、安全、优美的住宅小区环境,建成一批环境绿化优美的绿色生态小区。

2、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把污染综合治理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标准,努力改善城镇环境质量。

——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工业污(废)水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县城和龙水污水处理厂,适时启动实施县城二级污水管网建设,县城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同时,根据县域行政区划特点,分片区规划并逐步实施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实施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广泛推行城市垃圾袋装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场建设,结合县域城镇布局,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城日处理能力184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1座,启动东部、西部垃圾处理场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建成一批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大幅度提高全县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五)加强城镇管理

1、加强城镇规划实施和管理。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工作,强化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控和指导,健全城镇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城镇规划编制。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有计划的编制完成所有乡镇的总体规划的编审,从而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加强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工作。加快各城镇编制详细规划的进度,提高规划覆盖面,优化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加快城镇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专业规划编制进度,更好地指导城镇建设和管理。在进行城镇规划中,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超前意识,坚决杜绝败笔,避免一般化、趋同化。各类开发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住宅小区和行政、商贸、体育、文化中心等规划设计实行多方案竞选,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质量。

——加大规划管理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力争组建专业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培训,不断规划执法水平。同时,进一步做好乡镇规划执法委托责任的落实工作,坚决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保证城镇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完善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编制和实施城镇规划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公告、听证、规划项目跟踪服务管理以及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制度,增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促进规划全面实施。

2、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因地制宜,调整和完善城镇建设标准。严格建设程序,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设计、施工的监管。在建筑施工和管理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施工的科技含量,确保城镇建设的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和抓好城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逐步推行城镇建设工程责任书制度,通过施工单位与建房业主、建房业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等办法,强化对直接质量责任单位的约束管理,保证村镇建设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3、加强城镇的综合管理。管理是城镇持续、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生命。在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效能管理城镇。切实发挥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管理力度,着力做好以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城镇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从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从随机管理向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的转变。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城镇管理,逐步提高城镇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加强城镇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加快农村康居工程建设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康居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是新时期城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促进农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为重点,以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以小康村和康居户建设为载体,搞好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完善农村基本的公用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从实际和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出发,集中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推进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制止乱建乱盖和强占农田现象,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向中心村、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以自然村或农民聚集点为单位,整治或兴建道路,改善农民出行不便的现状;改造或兴建供水设施,解决农户饮用卫生水问题;改建农户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新建农村公厕;整治禽舍畜圈,适度推广厕所、猪圈、沼气池“三位一体”的综合利用设施;兴建村级垃圾收运设施,做好环卫保洁清运工作;开展村内道路和农户房前屋后净化工作、庭院绿化和农村道路的绿化;对不能集中居住的散居户特别是危旧房和重要地段的农房进行整治配套,完善功能,协调风格。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农村康居工程,建成一批“规划合理、适度集中、人畜分离、饮水安全、服务配套、村容整治、风貌鲜明”的小康村和“合理规划、安全用水、卫生用厕、清洁用能、房屋安全、风格协调”的康居示范户。

(七)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力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镇化。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引资兴企、以资兴城、以城富民”的发展道路,推动城镇产业兴起,吸纳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农民变成市民。

扩大城镇工业规模,提高二三产业质量,是现阶段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乡镇企业力度,鼓励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增加工作岗位,吸纳农民就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二、三产业,鼓励农民通过多种渠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输出服务三大系统,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和“阳光工程”。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加强与外地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的衔接,打通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的两个渠道,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定居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对农民工转移就业指导,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加强城市文明观念培训,促进农民顺利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政策措施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城镇和乡村自有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促进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对象,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的融合。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新途径,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要措施,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围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园区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和地方民营工业发展;把发展工业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二)加快项目的实施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突出重点,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实施一批增强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积极借鉴市内外城市的管理经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建设一批增强城市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显著提升城市基础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如: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信用系统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等。

建设一批增强服务功能的重大项目。根据城市空间调整、功能完善的需要,着重组织实施好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形象。

安排一批方便市民生活的便民工程。围绕市民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和改进管理,安排落实好一批解决市民生活不便、满足基本需要的项目,办实事、求实效。包括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街道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便利化,整治环境脏乱差等。

(三)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严格实行征地用途管制,切实盘活城镇资产。坚持和深化“总量控制—政府收购—储备整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供应制度,对城镇土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城镇土地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出让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最终达到既有利于大幅度降低进城“门槛”,促进乡镇企业和人口集中,又能充分保护村社集体和农民的长期土地权益。鼓励改造老城区,盘活小城镇的存量建设用地。对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分用途实行新的用地政策,在坚持用地标准和性质的前提下,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实行低补偿原则;商用建设用地允许规划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由市场确定地价。正确处理进城农民与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关系,保留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并鼓励转让承包地使用权;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进城农民利用原有宅基用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结合自然村合并和新村建设及小城镇商品房开发,逐步对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城镇化进程也将严重受阻。进一步完善城镇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探索建立适应城镇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完善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老弱病残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定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管理、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体制。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基本健全,建立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依法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利益。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在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加强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同时,建立完善劳动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供求信息等多种方式避免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五)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的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为建筑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手段。通过努力,到2010年,基本构建起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用和互认;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各类企业和执业人员)行为诚信标准更符合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建立起有力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做到守法经营,依法活动;综合信用评价的市场化初步形成。

(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政府出资、社会集资、企业筹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全面开发、滚动发展”的城镇建设资金筹措路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政府向社会过渡的格局。把城镇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采取竞价拍卖或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土地、公共设施等资源,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blt(建设-租赁-转让)等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和营运,促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特许权经营,通过股权转让、拍卖经营权、冠名权等方式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存量和无形资产,利用回笼资金建设新项目。使用国家银行贷款和吸引国内民间资金、境外资金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和方式。

发展计划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71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2分钟,共有248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为加强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方面的职责,建立功能健全、动转高效的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全县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提高健康保障水平。根据《大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大足县“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县“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1、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1.1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我县卫生事业快速、持续发展,一些重点领域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十一五”时期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卫生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快速发展,改扩建面积达5.1万㎡,购进大中型医疗设备100多台件。全县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投入总量、规模,位列重庆市县级前茅,大大改善了卫生服务条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卫生应急能力有较大提高。建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传染病科。全县传染病发病处于较低水平,及时有效阻止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的传入,无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事件和职业中毒事故发生;艾滋病、结核病控制、“降消”项目进展顺利,效果明显;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全面建成,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连续16年无白喉,11年无脊灰病例报告;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保持较低水平。——医院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稳步提升。全部中心卫生院创建为“一级甲等”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建成为“二级甲等”保健院,县中医院创建成为“二级乙等”中医院,县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医疗收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五”期末,全县医疗收入药品构成控制在50%以内,县医院药品收入控制在47%,县中医院药品收入控制在46%,县妇幼保健院药品收入控制在35%。——加强行业监管,医疗市场秩序良好。在全市率先取缔医院外包科室和“院中院”。全县医疗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爱国卫生工作深入开展,成绩突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2.41%,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7.79%,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行业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创优争先活动成绩突出。县医院首批成功创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爱国卫生工作连续五年获重庆市爱国卫生目标管理优秀奖。1.2面临的形势——困难与问题。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优势不强。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总体水平不高。卫生政策落实不到位,经费严重不足。卫生事业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医疗设施条件差,人员素质低,整体服务能力不强,农民群众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存在流行和爆发流行的潜在威胁,艾滋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条件差、质量不高和接种率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大,一些违法行医、巫医、游医屡禁不止,不正当竞争等问题未完全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还未根本解决[由网站公文大全收集整理],“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医疗行业的重点、热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亟待逐步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人均卫生事业经费是市人均卫生事业经费的五分之一且低于同期县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多年位列重庆市区、县市倒数第二,乡镇卫生院退休职工、农村卫生人员、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人员待遇低。——机遇与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全面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加大了卫生投入力度,实施了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传染病急救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争取国际合作,实施了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控制等项目,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经费保障,为卫生发展创造性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卫生事业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目标;农村卫生、疾病控制和医疗服务公平性等问题,列入了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成为共识,群众更加关心个人健康,关心环境安全,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卫生事业快速、持续发展,卫生法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渝西精神卫生中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医先进县建设、爱国卫生工作等,已纳入县“十一五”规划纲要。同时卫生部门自身对卫生事业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形成了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今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机遇和优势,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2.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农村和城镇社区为重点,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并提高其可及性和公平性,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全县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公平、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2.2基本原则——保持卫生事业平稳较快地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有较好的发展质量;既要注重卫生服务的水平与效率,更要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与和谐。——加快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从卫生工作最薄弱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环节入手,把农村和社区卫生作为发展重点,有效控制城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发展规模。——转变卫生发展的模式,依靠严格监督管理和提高卫生人员素质,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坚持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为重点,把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作为卫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改变单纯依靠扩大规模,购置大型设备发展的倾向。——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使人民群众共享卫生发展成果;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将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对金钱至上,不顾群众利益而盲目追求单位和个人收益。——深化卫生改革,实行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2发展目标到2012年,基本建立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和不同人群享有卫生服务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立健康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高覆盖,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不断增强卫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20年,建立更加规范、协调、效率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加适应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人民群众更加充分享受卫生改革发展成果,健康水平不断提取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3‰以内,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25‰以内;——100万元以上设备主要配置在县级医院,严格总量控制,并实行准入制;中心卫生院主要是100万元以下设备的更新换代;乡镇卫生院重点是配置常规医疗仪器设备。——农村居民饮用清洁水达到98%。3、主要任务3.1基本建设——新建红十字会医院,面积10000㎡,计划投资1400万元;——大足县医疗康复中心10000㎡,计划投资1980万元;——新建妇幼保健院住院部,面积8000㎡,计划投资600万元、改扩建县第二人民医院医技大楼,面积8000㎡,计划投资600万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面积15000㎡,计划投资600万元;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计划投资24000万元。3.2农村卫生

达到85%以上,规范化村卫生站2012年达到50%。——卫生技术人员进一步优化。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人员全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水平。——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2年,农民参保率达到85%以上。3.3医疗服务——大足县人民医院成立老年病防治中心,设立专科门诊及病房建制,健全二级科室。开展心瓣膜置换、神经吻合、断肢再植、颅脑及胸腔内肿瘤切除、介入治疗技术等显微和大型外科手术的研究应用。——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逐步实现“120”资源共享。——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大足县人民医院添置直线加速器、x光刀等大型设备,使治疗手段向介入和微创方面发展。大足县妇幼保健院引进腹腔镜、宫腔镜等大型医疗设备和治疗技术,提高妇女病诊疗水平。——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8所乡镇卫生院建成重庆市中医药服务示范乡镇卫生院,建成全国中医先进县。引进中药饮片加工设备和技术,建立中药饮片加工厂。协助开展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方便群众、服务优质、经济实惠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龙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示范化社区卫生机构;龙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机构;在龙岗、棠香、龙水城区建立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惠民平价服务,医疗保健机构中平价病床数占总病床数的20%。3.4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初步建立政府主导,体制完善,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责权明晰,运转高效,信息畅通,整体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够熟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功能居全市前列。——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建立覆盖全县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疫情报告管理网、卫生监测信息网,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起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增强发现和诊断传染病的能力;控制霍乱、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和乙型肝炎等的危害,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150/10万以下。——抓好艾滋病、结核病控制。肺结核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转诊率达到9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督导覆盖率达到9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到95%。——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85%。巩固无白喉、脊灰病例报告成果。——全面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98%;——完善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卫生监督机构延伸到全县所有乡镇,管理到村,卫生监督覆盖面达到100%,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到95%,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实行医疗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制度,加强行业监管。3.5妇幼保健——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高危妊娠管理率达到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0%以上,新法接生率达到98%,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到90%,节育手术并发症率控制在8/万以内。——全县0—7岁儿童管理率达到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六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达到90%,五岁以下儿童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5%以内,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4、主要措施4.1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卫生投入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对卫生事业实行宏观调控,加大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实行全行业管理。政府各部门要从保护人民健康利益的高度,把发展卫生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与配合,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卫生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证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全面落实卫生投入政策,保证卫生投入到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随经济的不断发展逐年增加,投入的重点向卫生监督执法、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倾斜,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符合卫生规划的卫生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每年有计划的纳入财政专项预算;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事业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卫生资源,使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4.2实行宏观调控,整合卫生资源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调整和配置卫生资源,现有卫生资源要逐步向农村和广大群众最需要的方面倾斜,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要严格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宏观布局和功能定位,达到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目的,构建层次清晰、分工合理、功能明确的卫生服务体系。4.3深化卫生改革,加快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城镇和农村卫生机构改革,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和地名卫生院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并存、互补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使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都能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继续实行院、站、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以任务目标、医技质量、精神文明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目标管理;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运行机制,实行院长竞争上岗,职工全员聘用等制度。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符合农民意愿的健康保障制度。4.4发展农村卫生,推动新农建设认真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乡村一体化建设。认真实施乡、村医生的培训项目,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的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切实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努力扩大农民的受益面。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健康意识、预防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积极探索合作医疗对贫困农民的优惠照顾政策,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特困人群的看病就医问题。实施《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总结推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验,探索研究新的农村初保工作思路和方法,逐步建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长效机制。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促进村容整洁和饮用水安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4.5完善公卫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整合资源、兼顾公平,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健全体系、保障有力的原则,按照健全职能、落实责任、增强能力、提高水平、改善服务、转换机制上来,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统筹县、乡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组织建设,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和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加大疾病控制项目实施力度,利用项目管理理念、疾病防治技术等,发挥项目作用和效益,推动全县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检测能力。强化乡镇、村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服务内容,建设与疾病预防控制相适应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要进一步加强重点疾病防治、计划免疫、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卫生监测等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县、乡镇两级分工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监管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全面实施已经颁布的各项卫生法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开展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医疗卫生新秩序,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在食品、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等方面享有的健康权益。不断加强县、乡镇两级监督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高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执行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控制社会办医、售药规模。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整顿社会医药市场,保障人民群众就医用药安全。4.6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医院管理长效机制,把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安全服务,控制医药费用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坚决取缔科室承包、开单提成、收受“红包”、小金库等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医疗药械购销活动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创新卫生服务模式,继续实行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和住院“一日清单”制度,试行按单病种收费制门诊住院治病“套餐”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努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4.7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弘扬中医药的优良传统,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重大疾病预防、应急医疗救治、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注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中药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和“名厂、名店、名药”战略,发展现代中药产业。4.8狠抓科技创新,优化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兴医、人才兴卫,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用科学技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抓好医疗卫生服务新项目、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要重视医学技术交流与协作,努力把县人民医院建设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成为市级机构指导单位。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要结合农村实际,实施“十年百项”适宜技术推广计划,为广大农民提供适宜的卫生技术服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造力发挥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抓好医务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育,采取培训深造、函授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要集中抓好乡镇卫生院职工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学习工作,为基层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知荣辱、讲正气、重诚信、树新风、促和谐的医德医风,牢记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自觉将行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置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严厉打击医药购销活动中商业回扣和贿赂行为,塑造卫生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医疗卫生队伍,为党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4.9创新服务模式,逐步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看病难看病贵多渠道齐头并进切实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基层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严格转诊转院制度,合理控制病人流向,做到小病、常见病在村、在社区就诊;严格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就医选择权,加强信息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建立和谐医患关系;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就医流程,实行人性化、个体化医疗服务,方便群众就医;大力开展优惠平价服务,使医疗机构中平价病床达到20%的比例;建立教育、制度约束、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长效机制,严厉处罚医疗服务中乱收费、重复检查、大处方、开单提成和收受“红包”行为,坚决打击医疗药品、设备购销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努力维护人民健康权益。4.10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4.10.1规划实施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规划的实施,财政部门负责保障规划的正常投入,计划部门负责规划实施的协调,使规划的实施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规划的顺利实现。县人大依法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县政协进行民主监督。4.10.3规划评价由县计经委、卫生局分别对不同阶段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研究和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规划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推动规划实施。检查评价结果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和县政协。

发展计划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4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7分钟,共有233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在市委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和部署,全力备战奥运,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积极应对国内外新因素、新挑战,战胜了种种困难,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祥和的良好局面,全市经济社会主要调控目标和预期指标进展良好,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质量效益继续改善。

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本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2.8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年初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辖区内国、地税总收入达到3642.3亿元,增长36.8%。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46.4%。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03.4%和40.2%,流转税增势平稳。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9.2%,同比提高了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3亿元,增长23.6%,其中,现代制造业利润增长34.9%,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22.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1873.9亿元,增长1.2倍。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47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357元,增长13.8%,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成长潜力继续增强。

消费、投资拉动更趋协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10.7亿元,增长21.6%,增速同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4.9亿元,增长14.9%,增速与20*年同期持平。消费拉动作用增强,投资增长比较稳定。

制造业加快向集约化、高端化迈进。上半年,全市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8个百分点。现代二工厂、首钢冷轧、康宁玻璃基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入试生产,中芯国际一期增资扩产、威讯半导体、康明斯发动机等项目进展顺利。20个适合首都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成功签约。不适合首都功能和资源禀赋特点的产业继续加快退出,化二股份公司、有机化工厂实现停产,首钢已完成两座高炉、四台烧结机及第三炼钢厂的停产工作。

生产业带动比较强劲。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64.7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3.7%。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7.2%;科技服务业增长20.8%。金融业发展活力也明显增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金融要素加快聚集,在京新设立5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投资性公司累计已达到159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速,认定了第二批11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1944亿元,增长25.1%。

发展动力由资源要素投入为主加快向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推动转变。本市获批成为六大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为增强区域创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1—5月份,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80.9亿元,增长28.1%;实现技术收入551亿元,增长36%,比园区企业总收入增速高12.6个百分点。城市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技术市场交易活跃。上半年,*地区专利申请量达2.2万件,增长66.9%。全市成交技术合同2.2万项,增长10.2%;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29.5亿元,增长93.4%。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较好。上半年,全市已完成全年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70%;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的6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水平继续稳步下降。《*市2008年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计划》实施。在中央财政补贴基础上继续增加政府财政补贴,首批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以0.7元和1元的低价推广500万只高效节能灯,得到了广大市民及有关单位的欢迎和积极配合,社会反响强烈,预计每年可节电2.2亿度。2008年节能宣传周顺利举行,社会节能意识和氛围进一步增强。

(三)坚持有保有压,宏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

货币调控政策逐步到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资金得到保障。辖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由1月份的18.3%回落至6月份的13.9%。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投放力度加大。上半年,辖内中资金融机构生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081.9亿元,比年初增加298.8亿元,占同期全市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24.6%,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367.1亿元,农户贷款同比增长37.8%。

投资增速比较适度,投资结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占投资比重达到32.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服务业和公共事业投资增长较快,国家重点调控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化行业投资大幅削减。

价格调控不断加强,物价涨势高位趋缓。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1%,高于3.5%的年度调控目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其中,5、6月份当月环比分别下降0.5%和0.6%,出现了高位趋缓迹象。主要是肉类、食用油、禽类等副食品价格有所回落,食品价格指数逐月趋降,5、6月份当月环比分别下降1.5%和1.7%,但食品价格上涨仍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为努力实现全年调控目标、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本市重点围绕三个关键环节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加强生活必需品保障。加强调度,衔接产销,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本市生活必需品货源充足,供需稳定。二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众和高等院校学生食堂、学生个人的财政补助。三是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停止出台本市管理权限内新的政府调价项目,严厉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稳定市场秩序。

(四)全力支援地震灾区,高质、高效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成立对口支援地震灾区领导和工作机构,动员全市各级部门和广大市民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各项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亲赴灾区,实地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部署援建工作。在紧急救援阶段,全市先后派出353名消防官兵,15批670名医疗卫生人员,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抢险和救治伤员。迅速调拨救灾物资,切实解决灾区实际困难。全力援助安置受灾群众,目前已在四川绵阳、甘肃陇南建成过渡安置住房、中小学校舍、医疗点等4.6万套;首批援建的什邡“*节能屋”已经完工,并作为永久性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切实做好灾区来京伤员医治、学生借读工作,对家庭受灾较重的高校学生、务工人员给予资助。研究对口支援重建工作方案,提前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对口援建的全长78公里的广青路(广汉至青牛沱)工程已动工兴建。社会各界广泛动员,齐献爱心,累计捐款捐物达21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人民。

(五)奥运筹备就绪,城市环境和运行保障显著改善。

奥运筹办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在京的31个比赛场馆、45个独立训练场馆全部竣工,国家会议中心、数字*大厦、奥运村、媒体村等通过竣工验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已经完工。奥林匹克中心区周边道路全部建成并具备通车条件,周边市政工程、无障碍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改造已经完成。经过40多项“好运*”体育赛事测试,场馆设施、技术系统、计划方案、运行规范和保障能力等得到全面检验。大力强化“双进入”体制,健全了奥运安保指挥系统,编制了周密细致的奥运安保计划并落实到整个筹办工作中去,确保奥运安全进行。广泛开展奥运主题活动,加强礼仪文明、秩序文明、赛场文明、商业文明和环境文明建设,“喜迎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开通运营,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8公里,总里程达到200公里。机场二通道、机场南线、京平高速、京津二通道、京包高速(六环路至德胜口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到790公里。首都机场t3航站楼投入使用,*南站和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进入调试运行阶段,地铁4号线全线完成土建工程总量的93%。资源和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段)、六环路天然气一期管线全面完工。官厅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正式并网发电,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电厂投入运行,朝阳和门头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本地电厂发电调峰能力和电网受电能力大幅提升。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截至6月底,市区空气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123天,比20*年同期多13天,占监测天数的67.6%。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同比分别下降24.1%、22.7%、21.1%和2%。落实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和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本市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狠抓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和车用燃油国ⅳ标准开始执行。全市加油站、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工作全部按期完成。关闭了京丰热电燃煤机组、华电燃油机组,完成了国华、华能、高井电厂脱硝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力度继续加大。20*年建设的15处共1万亩郊野公园全面建成开放,2008年计划建设的21处共1.9万亩郊野公园正加紧实施。朝阳公园湖、龙潭湖和筒子河水质改善工程加快建设,六环路以内的河道基本治理完成,实现了水清、岸绿、流畅。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继续提升,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郊区达到84.47%。

(六)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统筹步伐继续加快。

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扎实推进。以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为重点,营造良好的郊区生态和产业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稳步推进3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四年规划。2008年确定的200个整体推进村“五项工程”有序推进。“三起来”工程继续实施。2万盏太阳能路灯安装、百座太阳能公共浴室建设工程按计划推进,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已全部完工,密云、怀柔、大兴等生物质气化和大中型沼气工程进展顺利。本市39个规划重点镇的垃圾密闭、收集、转运系统建设全面铺开,幼儿园、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养老服务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开始启动,以改善重点镇公共设施条件,增强其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完善。出台了《*市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若干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力度,增加农业生产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夏粮总产量同比增长60.7%。设施农业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全面启动,补助标准继续提高,上半年全市设施农业实现收入增长17.2%,新增各类设施农业超过9000亩。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农户达10.9万户,总保额36亿元,参保范围基本覆盖本市种养殖业主要品种。郊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日益完善,京郊旅游持续升温,富农效应日益显现。上半年,全市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5%和22.3%,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

(七)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加强劳动监管和就业帮扶。上半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9%,低于全年2.3%的调控目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7.6万人,帮助5.3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平稳正常,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续订率达到94.1%,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于近几年90%的平均水平。努力实现“五无”目标,新产生的494户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建立用工“实名制卡”和“工资保障金专用账户、劳务费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从机制上防止工资拖欠现象发生。

社保“扩面提标”有序推进,养老、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截至6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长12.4%、14.6%、14.1%、17%和12.3%。“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2万人,比20*年年底增加1.9万人。综合考虑物价及各方面情况,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基本养老金等相关待遇标准。在全国率先消除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盲点,实现制度全覆盖。《*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办法》全面实施。新农保的实施范围、缴费水平和领取年龄得到规范和统一,参保农民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原来的100元提高到400元,实现了“城保”、“农保”的城乡互转;70万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每月领取200元福利性养老金。继实施“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之后,2008年又出台了《关于*市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意见》,惠及47万居民。同时,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减轻参保职工个人负担。

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财政支出中投向医疗卫生、社保就业、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49.8%、17.7%、17.2%;社会发展领域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增长25%,重点投向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小学和初中入学工作基本平稳,中考、高考顺利进行。支持一批中小学达标建设,改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条件。门头沟、房山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已经开工。完成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奥运食品的全程监控。全市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药品抽验合格率约为98.7%,均好于年初调控目标。公共安全形势趋好。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0%以上;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死亡事故起数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7.5%和14.5%。

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全市完成经济适用房住宅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1.2倍,全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开复工规模分别达到485万、35.8万和321万平方米。

(八)改革计划稳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

重点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型城市,了《关于2008年推进重点改革任务的意见》,安排部署了10大项42小项全年重点改革任务。各项专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印发了《*市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管理的意见》。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交改革继续深化,将郊区公交纳入全市公交低票价体系,方便了郊区市民出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之后,2008年又出台了《*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准入标准、审核管理办法。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出台《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促进区县间互助合作,集体林权制度等各项农村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

二、上半年计划执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体现了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但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受国内外环境变化,特别是物价上涨较快影响,本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需要高度关注。

(一)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稳定物价的压力较大。

目前全国和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虽出现高位趋缓势头,但价格压力依然不小,特别是国内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物价上涨的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特征更加明显,对本市价格水平影响较大。当前要更多关注价格上涨的关联效应,一是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的影响需要关注;二是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和扣除价格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目标的难度增加;三是原油、成品油、煤炭、电力、钢铁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本市电厂、石化、房地产企业以及城市交通及用能综合成本的后续影响需要关注;四是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平抑价格短期波动的压力增大。

(二)能源运行“紧平衡”的外部环境趋紧。

国家近期调整了电力和成品油价格,对适度缓解能源运行与价格传导压力、促进资源节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煤电油运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本市能源资源严重依赖外部,在夏季电力大负荷和冬季供暖期间,能源运行将经受严峻考验。

(三)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部分行业经营压力增大。

受全球经贸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单向升值、银根收紧以及国内资本市场走低等因素影响,本市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国际订单减少,出口下降;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金融产业经营压力增加,盈利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同时股市深幅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预期。

此外,拆迁难、补偿高等因素对部分重大项目实施进度和后续投资落地的影响值得关注。

三、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本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强,从经济周期和需求结构、产业潜力分析,全年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计划目标基本能够完成。但下半年工作十分繁重: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在即,并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宏观调控进入关键时期。因此,下半年关键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落实市委、市人代会各项工作部署,坚持抗震救灾与奥运筹办两手抓,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运行、促服务,全力办好奥运盛会。

进一步营造奥运氛围,落实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细化完善卫生、食品、住宿、交通、安保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工作,确保符合奥运规范和兑现申办承诺。进一步做好城乡绿化美化,特别是小街小巷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营造靓丽温馨的城市环境。落实“平安奥运”各项要求,扎实做好安全隐患消除、重点矛盾排查调处、治安隐患排查清除工作,完善社区基层管理,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办好各项宣传和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新*”的良好形象和独特风采,努力营造祥和文明的人文环境。

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充分考虑奥运期间特殊需求,全面落实各项运行保障方案。全力保障奥运期间空气质量达标,落实安全迎汛各项措施,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妥善处置好各类突发事件。落实车辆限行、错峰上下班、外地过境货车绕行等疏导政策。加强新投入运行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和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和市民应急知识培训。

加大资源落实力度,确保能源运行平稳正常。针对奥运需求与夏季用能、用水高峰叠加的特点,在厉行节约、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同时,落实能源运行、水资源、仓储物流等领域分级保障措施,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各项工作的同时,及早谋划冬季能源供应,落实冬季天然气平衡方案,在供暖期前完成30万吨煤炭、3000吨供暖燃油、1万吨液化石油气的应急储备。

(二)保安置、谋重建,全力做好对口支援灾区重建工作。

积极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按照中央部署,加强帐篷、棉被、衣物等救灾物资和灾区群众生活必需品的采购调运工作。高标准、高效率完成灾区临时安置房建设任务。继续做好灾区伤病员来京医治、学生来京借读相关工作。

扎实做好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严格遵循灾后重建规划布局、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加紧编制对口支援四川什邡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和援建方案,统筹调度使用好财政资金与社会捐款,精心选定和实施好2008年首批援建项目,尽快帮助恢复因灾受损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民永久性住房,积极帮助灾区重建美好家园。研究制定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首都在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尽最大努力,帮助什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保供应、保秩序、保生活,切实做好物价调控。

努力保障市场供应。继续搞好必要的商品物资储备,鼓励引导商业企业适度增加小包装成品粮、食用油储备,防止出现抢购和生活必需品断档脱销。充分调动本市大型流通、农副产品加工、储运企业积极性,搞活流通,特别要发挥好大型农贸市场物资集散的调控功能并切实保障二、三级市场配送链条的顺畅。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稳定。重点加强奥运期间价格监管工作。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价格实时监测体系。充分考虑奥运期间短期价格扰动因素,按照属地管理、统一协调、落实责任、快速反应、文明执法的原则,加强奥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地区巡查,防止商品和服务价格不合理上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做好信息披露和信息公开,合理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稳定社会预期。

做好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工作。做好首钢压产等企业分流职工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及时处理劳动纠纷,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出台本市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调整配套措施,落实对种粮农民、农村客运、出租车、城市公交的补贴。落实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和最低工资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标准的调整政策,及时做好困难群众临时救助。

(四)稳投资、促消费、强产业,保持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把握好空间和时序,保持投资总体稳定。进一步把握好投资的节奏和力度,抓好奥运前后的投资衔接和投资重点的转移。奥运期间,积极推进不影响奥运环境的建设项目,加大对新城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涵养区的投资力度,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列入2008年重点工程的新开工项目的立项、规划、用地、招标等前期工作。奥运会后,集中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新城、南城项目。

用好奥运商机,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精心组织好“2008购物季”,挖掘奥运带来的消费需求。加大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力度,提升国内旅游的规模和档次,完善消费便利设施,努力吸引外来消费。积极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发展特色街区和品牌商圈,提升传统商业街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休闲等设施,提升中心城消费水平。进一步鼓励商业企业到新城发展,高起点建设集购物、健身、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设施,扩大新城消费。加大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增加农村消费。

促进服务业由大变强。认真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意见和文化创意产业、体育等专项促进政策。大力发展生产业,重点落实《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增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企业总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落户本市。充分把握创业板机遇,积极培育本市高技术类、生产业和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快保障性住房入市步伐,调整市场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增强高端制造业发展后劲。做好签约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的落地服务工作。引导适合本市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高端、高辐射、轻型化产业项目在发展新区和新城落地。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大力发展设施、籽种等高端农业。借助假日制度改革机遇,加强生态涵养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成70万农民安全饮水、规划重点镇的垃圾转运设施、集中供水等130项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挖潜力、促内涵,推动节能减排落实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加快节能降耗方式转变。当前能源运行总体趋紧,更需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推动“内涵促降”,确保全年目标实现。一是落实年度技术推广计划,示范推广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二是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节能法实施办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循环经济试点管理办法、本市节能奖励办法等。研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垃圾和污水收费机制,推进热计量价格试点工作,强化能评和环评。三是加大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力度。完成80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低成本改造。开展32家政府机构和12家医院节能改造。在部分商场超市和宾馆饭店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试点。继续加快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四是办好2008国际节能环保展,营造有利于节约的舆论氛围,倡导良好风尚。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中关村成立20周年为契机,发挥中关村龙头带动作用,积极研究制定中关村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框架方案。继续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定购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谋划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推动信息、生物、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分基地建设。继续争取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在京建设。加快海外学人中心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

(六)坚定信心、紧抓机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财政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和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探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扩大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试点,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增强市场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一级企业战略重组,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二、三级企业股份制改造,继续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研究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研究建立促进企业上市的联动机制。

落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各项任务。研究制订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完善绿化隔离地区推进机制。完善设施农业促进机制,研究农村设施农业的帮扶措施。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合金融支农资源,创新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产品和体制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继续落实城乡养老保障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新途径。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模式和补偿政策。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方案,强化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功能。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改造。继续推进文化和体育领域改革,扩大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供给。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继续健全社会组织网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七)总结经验、弘扬精神,谋划好奥运会后发展。

发展计划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22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4分钟,共有284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议,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战胜了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经济较快增长,效益大幅提高。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30元,按现行汇价计算,首次超过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国内需求增长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增长9.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

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全国财政收入2.17万亿元,增长14.7%。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52亿元,增长42.7%,提高22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784亿元,增长45.2%。工业产品销售率98.1%。

(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优质农产品面积增加,优质专用小麦已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8%,提高7个百分点。大宗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畜牧业、渔业继续发展,奶类产量增长25%。农林水利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34%。国债投资对促进结构调整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一批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投产。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相继开工。公路新增通车里程4.6万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164公里。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发电量达1.9万亿千瓦小时,增长15.5%,新开工和新投产发电装机均超过3000万千瓦。第三产业继续发展,一些新兴服务业大幅增长,电话用户达到5.32亿户,新增1.12亿户。

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增强。企业用于更新改造的自有资金增长30.2%。非国有经济投资活跃,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22.9%,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的产品出口增长83.1%,成为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西部大开发迈出新步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实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3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77万公顷,治理严重退化草原666万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青藏铁路累计完成新线铺轨317公里。西气东输东段全部完工,实现向华东地区供气。西电东送新增送电能力超过800万千瓦。新建和改造县际公路4200公里,又有8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30多万农户用上农村沼气。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启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继续加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生成。

(四)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国普通高校招生382.2万人,比上年增加61.7万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安排国债资金约60亿元,用于防治非典医疗基础设施、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6.01‰。重点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得到加强。营造生态公益林和防护林205万公顷。实行禁牧、休牧,使860万公顷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三河三湖”、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五)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继续推进。出口退税机制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重组,并在境外成功上市。8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市场环境逐步好转。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增长37.1%。外商投资领域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方式日益多样化。

(六)就业岗位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新增城镇就业8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均超过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了“低保”救助,增加170万人。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和改善生活。以工代赈规模继续扩大,贫困地区的道路、用电、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稳步推进。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非典疫情突如其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从容应对、果断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自觉实践“*”重要思想,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国人大加强监督指导、全国政协积极参政议政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不但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依然存在,而且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民增收困难,粮食减产较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低0.5个百分点。滥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64亿公斤。二是就业矛盾突出。目前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仍有1400万人左右,预计今年新增城镇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还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三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加剧,消耗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状况比较严重,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仍不协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六是市场经济秩序仍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急需加强,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以上问题,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年是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非常关键的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增长率7%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促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动物应急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乡镇企业调整改造,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切实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在政府支持的农村建设项目中,专门列支农民报酬,确保农民得到实惠。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应急救灾工作,安排好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今年粮食产量力争达到4550亿公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严格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计划管理。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粮食主产区为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增加对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以及灌区改造、旱作节水、坡改梯、淤地坝等项目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保持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二)积极调整国债投资方向,发挥好国债投资对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昨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拟发行1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们将按照本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切实把国债资金用好管好。国债投资的重点,将由前几年主要用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集中用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投向:一是更加注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加强“六小”工程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入,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四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入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国债重点工程建设。青藏铁路基本完成线下工程,累计正线铺轨647公里。南水北调加快前期工作,已开工的项目要按合理工期要求,保证质量和进度。西气东输实现全线商业通气。西电东送新增装机820万千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数字图书馆工程年内开工。加强国债项目稽察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质量。

(三)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实施直播卫星、下一代互联网、生物与新医药等高技术工程。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加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改造,发展新型产业群。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提高关键成套设备制造水平。实施好轨道交通、环保装备、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水电设备、煤矿综采设备等重大装备本地化专项。

当前,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迫切需要。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促进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大力推动这些行业实行联合重组,支持规模效益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政策规划指导、行业信息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用地和信贷管理等各项调控措施。

努力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和运煤通道建设,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煤炭供应。按照电力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继续抓好电源和电网建设,*年开工发电工程4000万千瓦,投产3700万千瓦,并按规定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强化电网调度和需求侧管理,保障安全供电。组织好原油、成品油的生产和进口,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加强运行调节,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加强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缓解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根本出路是在努力增加供给的同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和企业盲目发展,动员各行各业大力节能降耗。

(四)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扩大居民消费和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落实已经确定的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各项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扩大就业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就业空间,努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医疗保健和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积极拓展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就业领域。支持多种形式就业,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下岗和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安置好复员转业军人。

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居民消费,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继续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切实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扩大住房消费。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稳步增加个人汽车、通信消费。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消费信贷。要把扩大消费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结合起来。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过高收入。

(五)促进财政增收节支,保持金融稳健运行。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偷税骗税行为,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支出管理,重点增加对“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执法办案所必需的经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3570亿元,支出26768亿元,中央财政赤字控制在3198亿元之内。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着力调整信贷结构,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7%左右。

(六)统筹协调地区经济,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和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关系西部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和与群众当前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加大改造县际和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继续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开工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加快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好退耕农牧民吃饭、烧柴、增收等问题。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强西部人才队伍和法规建设。

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大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落实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财税、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资源、人才、教育等综合优势,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鼓励东部地区抓住机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七)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组织好重要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积极推行外贸制,实行外贸经营主体依法登记制,落实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自。加快技术标准建设,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继续实行扩大开放和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逐步完善并全面落实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八)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管护能力。加强“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重大工程废水和“两控区”酸雨、二氧化硫的治理。继续做好重点行业、重点城市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完善节能、节水等规划、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快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约和替代技术。重点推进冶金、有色、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国土资源,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九)继续加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启动上海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和重大装备工程。抓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设。在生物、信息、新材料、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重点企业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坚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完善经常性、制度化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400万人,研究生33万人。

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抓好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抓住当前经济增长较快、财政状况较好、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努力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对于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对于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对于今后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完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组织好邮政体制改革。抓紧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加快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使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各项政策。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加县乡财政的可支配财力。逐步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年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先行试点。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的各项措施。搞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进企业债券管理,增加企业债券新品种,扩大发行规模。进一步健全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

组织实施投资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和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政府投资的项目,要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积极推进代建制,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在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的同时,加强和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遏制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峰谷、丰枯等分时电价制度,适时疏导突出的电价矛盾。改革民航运价形成机制。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管理,继续降低药品价格。大力推进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继续推行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妥善把握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的思路,完善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健全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的制度。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完善棉花流通体制。加强和改进对粮食、棉花流通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总结辽宁试点经验,将成熟的做法推广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继续试点。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走私贩私等不法行为。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开展涉农价格和收费、教育收费、电力价格等专项检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发展计划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48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78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克服“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建设,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据预测,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3999万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162161万元,增长11.4%;第二产业86043万元,增长17.5%;第三产业185795万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4%、19.8%和42.8%。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三次产业比重结构还不尽合理。与05年相比,第一产业提高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持平,第三产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仍偏大,第二产业比重偏小,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中,由于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种植业主要产品产值明显增加,热带水果收获喜人,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62161万元,同比增长11.5%,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其中粮食总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52.1%;干胶产量4075吨,同比下降10.7%;蔬菜总产量15.72万吨,同比增长17.1%;瓜果总产量6.15万吨,同比增长15.8%;水产品总产量和肉类总产量继续获得较快发展,分别完成了61100吨、37171吨,同比分别增长13.9%、5.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深化,农业整体效益正在日益提高。第二产业中,由于合理调整了工业规划布局,永青物流、黄河家俱厂等项目在礼纪工业经济园区建成投产,广藿香产业化、万州制药、万杰实业等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促进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工业完成增加值48368万元,同比增长1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511万元,同比增长12.3%;由于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37675万元,同比增长20.0%,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00万元,同比增长14.3%;全市货物运输量1438万吨,货物周转量128728万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9.9%、13.2%;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68万人次,同比增长0.3%;旅游收入78360万元,同比增长4.8%,旅游收入增长快于游客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建设项目成果丰硕。由于神州半岛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北坡供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石梅湾旅游区、博鳌特别规划区道路、兴隆温泉大道改造、城北新区、美国芦荟水疗度假村、艾美五星级酒店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中海永青、黄河家俱厂、广藿香产业化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带动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42万元,同比增长31.5%。

进出口总值略有增加,外资利用大幅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04万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493万美元,同比下降2.8%。实际利用外资3865万美元,同比增长38.0%。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gdp含税率亟待提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598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856万元,同比增长16.8%。gdp含税率5.0%,亟待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和农民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15213元,同比增长2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0元,同比增长15.1%,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98元,同比增长11.0%。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541万元,新建与改造校舍面积6万多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218万元,新建改造乡镇医疗业务用房4032平方米,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通信网络进一步加强,06年新增6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看上了有线电视;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显著,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和质量不高,“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较少。此外,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理想,社会诚信度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计划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2006年打下的“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基础上,保持这种势头并有所加快发展步伐,根据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

利用外资总额增长19%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1%以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有组织转移就业10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实现2007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和园式启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利用资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以全面打造旅游强市为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主攻“三低一小一滞后”的主要矛盾。按照省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五个必须”: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发展内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打造环境特色;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打造产业特色;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万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战略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富民政策。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突破;新型工业壮大发展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改善投资环境取得新突破;打造体制特色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强市。

加大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旅游模式转型,在创新中打造万宁旅游新特色。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方针,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三种特色旅游产品:即依托109公里黄金海岸带,开发突出滨海度假康乐旅游文化;依托温泉、南药、热作、美食、演艺和多国风情等有利条件,开发和提升兴隆康复疗养旅游产品;高标准改造兴隆旅游区和高水平开发东山岭旅游区,突出万宁东南亚文化、温泉文化、佛教文化、人文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继续策划和开展文灯节、美食节、东南亚风情文化等旅游促销活动,提升万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加快建设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石梅湾、日月湾等精品景区、度假休闲区项目,开发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档次。三是积极开发热作、瓜果、花卉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增加旅游景点。四是进一步优化客源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加强旅游区综合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树立万宁旅游良好形象。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高标准规划商业网点,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物业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餐饮、文化娱乐、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鼓励社区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

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加工业。在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尽快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基地。一是不断壮大园区经济。一方面要加快礼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尽快形成以果蔬加工、热带果汁加工、旅游食品(工艺品)、保健品、南药、木制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另一方面要加快钛锆矿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发展海绵钛、高钛铁等产业,提高钛锆矿产品附加值,使我市资源加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群优势,走上园区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手段,敞开大门,形成大开放的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一批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工业龙头企业,借助外力发展新型工业,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调精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海洋渔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销为主的服务业,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重点抓好畜牧、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热作、果蔬、水产品、林业等优势特色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想尽办法,争取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五大”(即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改造、良种良苗基地建设)、“六小”(即农村人畜饮水、民房改造、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工程。继续建设万宁水库、军田水库除险加固,小海防潮堤工程和港北供水工程。把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启动石梅湾、神州半岛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农村沼气池2200个,新建文明生态村121个。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以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逐步建设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四是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认真落实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争取全年有组织转移10000个农村劳动力。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六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城北新区、兴隆旅游区、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日月湾等重点区域投资力度,促使污水、垃圾处理厂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改造城乡公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变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打造体制特色。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务必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大力度改革行政审批体制,规范完善行政审批制、首问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打造服务型政府。二是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确保投资良性循环。四是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我市国有企业实现国企职工“双退”的目标,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五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开发性金融合作体系,改善金融环境,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万宁。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务必在构建和谐万宁方面迈出新步伐。一是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两基”攻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保证中央和省专项资金实施的工作实效和质量,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筹建万宁优质高级中学,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鼓励扶持民间投资办教育事业。三是加快医疗卫生建设,积极筹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四是确保广播电视综合大楼、东山岭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和配套设施如期开工建设,加快筹建市文化中心。五是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解决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饮水难问题。

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抓好就业培训,确保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重组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以及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抓好对城乡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救助。加强政府工作。认真解决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妥善处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万宁。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坚决取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行为,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保证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蓝天白云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发展计划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3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03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一)加强发展规划研究和综合经济的监测预警分析,确保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局性问题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住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探讨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前瞻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继续做好全市国民经济运行的分析、预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动态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设性、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及时提供领导决策参考。适时组织召开综合经济分析例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市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完成《*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开展《*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商贸流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着力抓好我市支柱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二)加强投资综合管理,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一个强化,二个推进,三个落实”的要求全面开展投资工作。强化规划指导作用,做好项目储备:加大各项规划的编修力度,以规划带项目,以规划指导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调整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库,落实重大前期项目工作计划,加快前期工作进程,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民间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根据《*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政府投资项目稽查和后评价等配套制度建设,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按省发改委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具体操作办法,推进民间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一是确保市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压缩产能过剩行业;二是确保高技术、高水平行业的投资项目上马建设,压缩低水平、低档次产品盲目扩张;三是确保体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压缩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发展。

(三)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认真履行好重点项目确定方面的提议职能,加强对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整体规划和思路的调查研究,坚持重点工程建设在精不在多的原则,把好重点项目的入门关,在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的基础上,合理提议项目数量和建设规模。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全力抓好重大项目的管理服务与实施建设,加强重点工程资金落实、建设质量、安全生产的检查,确保重点建设的开工率、竣工率。针对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加大协调力度,积极建议市政府督促相关部门研究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加大宣传力度,以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干部关心,群众拥护”的重点工程建设良好环境。

(四)强化改革指导协调,努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贯彻落实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围绕推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改革、推进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改革、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改革、推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具体改革意见与改革措施。抓好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年度改革任务的完成,督促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发掘、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做好改制、辅导、上市等各项工作,力争企业上市有新突破。

(五)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一要继续推进供水、药品、住房等行业的价格改革。开展城市供水定期成本监审,适时调整我市农村各片区自来水价格,落实水资源费征收。加强政府定价药品价格管理,落实调价政策,减轻患者负担。加强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合理核定经济适用房价格。二要继续加强价格监测工作。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价格监测预警办法》,加强价格监测体系建设,健全价格监测网络,完善价格监测预警手段,做好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监测信息为政府、社会服务的作用。三要继续规范收费行为。部署、开展20*年度收费验审工作,全面整理全市收费单位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健全道路班车客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出租汽车客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四要继续加强价格收费监督检查执法力度。认真开展教育收费检查、以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为重点的市场价格监督检查以及节假日市场价格的检查工作,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五要继续做好价格服务工作。认真做好“12358”价格投诉举报和咨询服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拓宽价格服务领域,开展价格认证、评估和成本测算工作。

(六)立足粮食安全,促进粮食行业全面发展

继续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督促订单合同的履行,保证社会粮源稳定。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管理,维护市场正常流通秩序。按计划抓好储备粮油的检测和轮换,确保储备粮油质量。做好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的检查落实工作,严格开展“一符四无”粮仓鉴定和千分制考核,确保储备粮食安全。协助、指导粮油企业搞好qs认证粮油检测工作,配合开展全社会粮油产品大检查,做好粮油市场日常监督检查和检测工作,确保居民放心吃粮。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培育粮油经营、加工骨干企业,全面促进粮食行业发展。继续做好军粮供应和拥军慰问工作。

(七)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

按照《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要求,建设并完善市电子政务网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做好市行政管理中心楼群的网络建设和机关大院网络的迁移,保证新旧网络安稳交替。继续对乡镇网络进行改造,争取年内完成整体改造计划。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应用力度和宣传力度,逐步实现由公文处理“双轨制”向电子公文“单轨制”过渡。完成“*市人民政府网站”改版计划,对栏目进行统一规范化修改,实现网上信息自动抓取。积极做好“两会”提议案及办理结果的网上工作。争取《*市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市政府批准实施,努力实现对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申请、实施和验收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引导软件业、信息产业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发展计划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04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1分钟,共有188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创建*中等规模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旅游名县、开放兴县战略,清醒坚定,创造特色,强化整合,扩大开放,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自营出口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与上年持平。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四个必须':

必须紧中求进争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进慢进都是退'的思想,务实求进,奋发有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把工业发展放在首位;在农业发展中突出绿色特色产业的培育,并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在第三产业发展中把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在项目工作中要着重抓好铁路南移、沐尘水库等战略性项目。要积极应对,努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争前抢先,能快则快,实行赶超型发展,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必须整合资源促开放。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整合发展的理念,围绕全县工作重点,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并把各线的资源、政策和力量整合到铁路南移、沐尘水库等战略性项目和重点工程上。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配置作用,实现资源、资金、项目的优化整合。善于用经营的思路谋划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营运成本,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运作步伐,充分利用赛事等载体,拓宽领域,开创我县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必须深化改革创特色。在坚持行之有效的原有目标、战略不动摇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经济是欠发达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凸现竞争优势。要打好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笋竹加工基地和最佳人居环境'三张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业。围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招商,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营造产业环境,从而凸现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必须实干创业抓落实。进一步强化抓落实的意识,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抓敢管,重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进一步掌握抓落实的规律,既要培育亮点、树立典型,又要善于总结推广、以点带面;既要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又要紧盯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扬长避短,全面推进。进一步创造抓落实的条件,集中精力抓大事,千方百计抓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提高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一步完善抓落实的机制,既要落实责任制,也要细化工作指标,特别是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要做到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责任人员、奖罚措施'四明确'。进一步强化抓落实的效果,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对各项工作及时跟踪检查督促,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

为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工业立县战略,全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化是我县经济的薄弱环节,也是潜力和希望所在,更是实现赶超型发展最重要的突破口。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

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围绕打造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和笋竹加工基地品牌,着眼长远,深入编制并实施造纸、笋竹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整合资源,围绕产业抓好配套,围绕产业抓好招商,着力做大做强造纸、笋竹等优势特色产业。注重培育产业所需人才,为产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产权融合、资本技术合作等途径,促进强强联合,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块状经济。同时,扎实推进机械、电子、建材、纺织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工业技改投入确保16.8亿元,力争18亿元。其中24个市重点技改项目,年计划完成投资7.8亿元;30个千万元以上县重点技改项目,年计划完成投资9.2亿元。确保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力争达到160家。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促使项目早建设早投产。做好项目包装,加强与上级的对接联系,提高项目运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争取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省级认证。

努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坚持建设与节约并举,认真实施节约能源的措施。继续加强电力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确保一批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同时抓好有序用电工作。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制订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严格规划执行和用地计划管理,优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用地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盘活企业用地存量,挖掘用地潜力,大力推广应用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积极做好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区域间合作,增加信贷总量;继续推进企业信用建设,规范民间借贷等融资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集中财力保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使用财政资金。

大力推进特色平台建设。在完成基础设施配套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开发区繁荣工程,着重抓好入区企业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竣工率。坚持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提高项目的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社会贡献率。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的规划建设,为一批成长型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切实优化服务环境。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体系、评优体系和扶持体系,促进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倾斜。帮助企业做好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为企业上市做好准备。强化服务,实施县领导联系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制度。要围绕发展的主题,畅通绿色服务通道,提高服务质量,倡导宽容和谐的民风,着力营造主攻工业、合力扶工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笋竹、畜牧和水产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化发展,培育现代营销体系。笋竹产业重在攻二产、带一产、兴三产;畜牧产业重在突破加工,治理污染;水产业重在调整品种结构,拓展市场。整合提升小辣椒、发糕、柑桔、茶叶、莲子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编制产业规划,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快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启动龙丽公路沿线'百里竹子绿色长廊'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2家年产值超亿元、2家超5000万元和10家超1000万元的笋竹龙头企业,引进6家以上规模企业,笋竹加工年产值突破11亿元;力争引进畜牧规模加工企业1到2家,畜牧业年产值突破4.5亿元。加快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生产程度。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提高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申报和著名商标认证。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和力量,集中向中心镇、中心村和重点工程倾斜。积极争取和利用好上级对'三农'的各项扶持政策,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生性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着重抓好4个示范村、36个整治村的建设。开展土地整理,扎实推进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康庄'、'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完善镇域体系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严格实施规划控制和土地管理各项政策,坚决贯彻农户建房'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法律规定,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空心村'整治。进一步落实乡镇和部门的规划管理责任,开展村镇建筑整治,积极探索城郊村建房管理的新路子。加强生态县建设,加大湖镇强镇建设力度,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在加强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软环境建设,以村级班子换届为契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夯实农村基层组织,营造谋求发展、支持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大病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济措施,加强各类基金的监管。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强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把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促进就业结合起来,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库区及下山移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效,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以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为重要抓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切实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确保招商实到资金10亿元,力争12亿元,其中工业招商实到资金7亿元,力争8亿元。坚持以工业招商为主的多领域招商,坚持专业招商组和乡镇、部门全面参与的全员招商。实行跳跃式招商,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辐射,广泛捕捉招商信息,力争招到好项目、大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着力抓好造纸、笋竹、机械等主导产业的招商。依托赛事等平台,扩大招商成果。把好项目质量关,注重引进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大的招商项目。做好招商引资后续服务工作,既要注重招商引资企业的发展,也要注重本地企业的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促进以商引商。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抓好电子、机械、五金、建材、食品、纺织等外贸出口优势产业的培育,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突出以贸引资和以商引资,借助'厦投会'、'浙洽会'等招商平台,做好'以会招商'工作,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比重。同时要加强区域间合作,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沐尘水库主体工程及移民安置小区、铁路南移及配套工程、龙丽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段、小溪滩电站等一批战略性项目,积极推进城市第二水厂、城市电网改造、东华变等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积极推进交易城改建等一批市场化运作项目,积极推进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进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项目市场化运作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争取资金、用地指标等方面的支持。

(四)坚持城市功能完善,着力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力

按照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求,城市建设管理重点是完善功能,优化设计,强化管理,提升品位。

完善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以铁路南移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客运站、货运场及其配套工程。抓好城市已建和在建项目工程配套,重点实施方门街新区的莲湖公园、太平路西延工程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成为城市新的亮点。加快阳光新城配套工程建设。加大公用事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市第二水厂续建、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垃圾填埋场、城市管道燃气等重大公用设施项目。加快城区交通、卫生、旅游等标识设置,完善城市标识系统。深化城市经营,培育健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加强拆迁政策的研究,创新拆迁方式。

优化设计,培育城市特色。做好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优化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体系,注重城市风貌的研究,明确城市各区块的建筑风格,加强山体、水系、绿地等规划的研究。通过优化城市山体、水系、绿地规划,培育城市生态特色;通过优化市场布局,培育城市经济特色;通过优化单体建筑设计,培育城市建筑风格特色。城市整体设计导向上,要体现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特色。

强化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公用设施交付使用后的市场化、法制化管理,通过公开招投标等形式,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维护质量。积极探索城市长效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街道办、社区等的作用,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权责分明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市容市貌、城区交通、环境卫生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塑造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启动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争取在两年内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五)坚持旅游经济培育,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要继续强化旅游业的优势,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发挥优势,增强品牌效应。精心策划,强化*石窟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内涵,力争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继续深化*石窟休闲度假中心项目招商对接工作,进一步完善*石窟景区的功能配套。加强区域合作,在巩固已有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主动对接省旅游局推出的'香港、台湾--*石窟'的旅游线路,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推出私家车二日自助游特色线路,扩大客源市场。以民居苑为新的启动点,统一规划,精心包装,品牌联动,编排合理的旅游线路,形成以*石窟、百竹步行街、灵山江景观带、荣昌广场、民居苑为核心的旅游线。规划建设*大竹海森林公园,做好沐尘畲乡文化村、庙下晓溪、沐尘坑口生态沟等项目的招商工作,切实增强旅游经济的带动力。

整合资源,发展相关产业。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推出一批适合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把握当前国家对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大的机遇,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关产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建设商业特色街、旅游购物市场等。继续办好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国际龙舟赛等品牌赛事,通过文体搭台、经济唱戏,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发挥城市旅游功能,把城市建设、景观景区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

着眼长远,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铁路南移的良好契机,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积极开展物流中心的招商工作,加快推进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迁建工程和石油贮运中心的建设,完成交易城一期改造项目。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速发展社区服务、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六)坚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围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注民生,体察民意,全面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利用市科工会和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开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多形式的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入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和熟练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做好新建综合高中的市场化运作工作,努力构建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整合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区域教育品牌,促进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创办*造纸中等专业学校,为特种纸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技术人才。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师资结构。进一步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整合卫生优质资源,重视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兴医工作,努力提高我县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人民医院要发挥龙头作用,争创二类甲级医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医疗服务行业,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广电机构改革,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整顿文化市场。积极探索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新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严防计划外生育,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强化文物保护。做好县志续编工作。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尤其要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工作,全面落实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平安*'。加快统计、审计、物价、气象、档案、人防、妇女、儿童等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立足长远,创新方法,编制好'*'规划。

(七)坚持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努力建设开拓、务实、廉洁、高效的'阳光政府'。

改进作风,勤政为民。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掌握实情,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解决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同时,建立健全抓落实的督促检查和奖惩机制,把群众是否满意、工作是否见效作为评判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加强工作谋划,围绕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抓好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谋早、谋准、谋深,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行政行为法治化,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意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转变职能,优化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备案、核准的范围和程序;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中心的功能,简化手续,减少环节,继续推行服务承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实施电子政务试点工作。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实现干部心齐气顺、奋发有为,群众宽容理解、积极支持,社会诚信文明、法制健全的目标。

清正廉洁,从严治政。深入贯彻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干部监督,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从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推进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加强国有资产营运管理,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大项目管理力度,重点加强项目资金概算、预算、决算和项目立项、工程量增加、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以降低投资成本。进一步落实国资公司的法人经济责任,实行法人述职和年度财务审计制度。强化廉政和效能监察,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勤俭办事,努力降低行政成本,集聚财力办大事。

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党员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目的,把保证新党员质量放在首位,适当控制数量,注重改善机构,重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发展信息

  • 乡镇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 乡镇发展党员工作计划96人关注

    刚才,宣读了全镇《至农村党员冬训实施方案》,对全镇农村党员冬训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安排的很到位,希望各支部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认 ...[更多]

  • 公司发展计划
  • 公司发展计划93人关注

    一﹑充分发挥*物业公司的团结协作精神,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增强主人翁意识。 1﹑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在总结工作的同时,积极充分听取基层员工的呼声﹑意见或合理化 ...[更多]

  • 社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 社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92人关注

    按照《区政府办公室关于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提供相关材料的通知》的要求,文化街高度重视,对2009年主要任务目标预计完成情况、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取得成绩进行了详实 ...[更多]

  • 科技发展计划
  • 科技发展计划81人关注

    一要重视科技宣传。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和科技强县的目标,以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下企业等活动为载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作,开设科技宣传专栏,扎实做好 ...[更多]

  • 园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 园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74人关注

    1、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增强党建工作合力。一是认真履行党建“一岗双责”职责,作为“第一责任人”,年初召开3次班子会议分析研讨,将党建 ...[更多]

  • 村级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 村级发展党员工作计划73人关注

    一、党建工作 1、村支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有关指示,内部团结,分工明确、配合,集默契、敢说敢做、办事公道,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坚持民主 ...[更多]

  • 发展计划
  • 发展计划70人关注

    一、指导思想 党员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发展壮大党员 ...[更多]

  • 小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 小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53人关注

    一、工作目标 1、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加强全体党员干部政治学习,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党员自身教育,配合办事处党工委 ...[更多]

  • 经济发展计划
  • 经济发展计划31人关注

    *年是党的*大召开后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年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 ...[更多]

  • 社会发展计划
  • 社会发展计划17人关注

    受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年 ...[更多]

工作计划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