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计划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24-04-23 22:36:02 查看人数:32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0977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8分钟,共有251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2006年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的相关工作建议。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

创新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目前,**高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的创新力量可以概括为“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在发挥市场驱动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需求链”积极构建“创新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政府主动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构建,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创新驱动更可持续。

从2006年初《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第一阶段: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自主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此次大会掀起了各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序幕。**从破解自身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于2006年初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四个配套政策文件(简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启动了从“速度**”向“效益**”“质量**”的升级转型。

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和城市更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曾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模仿式创新虽让**少走了一些弯路,却也存在诸多弊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实质性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发展的新坐标。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当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后,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力图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自2008年下半年起,**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行动纲领,聚焦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中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生态循环新路径,拓展多维发展新空间,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实现发展方式的真转真变。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为优化**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不同人才,分别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和“孔雀计划”“1+5”政策体系。

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自主创新“33条”)。该文件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凝聚创新第一资源;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土地资源供给,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等六个方面明确了33条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段的科技创新都是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积极谋划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1年以后又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至2014年5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出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二)第二阶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自2006年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06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标志着**发展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来看,**明显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从创新资源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明显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与此同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等,这都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地方和高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2009

年下半年起,**多次向国家表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烈意愿,经过四年的申建努力,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明确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五区”,即: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其核心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34.5个**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园区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和发展,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交融,有利于把创新渗透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力求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1+10”政策文件(简称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运用“组合拳”,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更大的政策效应,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在早已确立的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框架下,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体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量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以及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

在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接近世界第二韩国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在全力打造创新载体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助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一批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方面,编制出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战略、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市场化战略、人才区域合作战略、人才载体支撑战略等五大战略。

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技计划。

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方面,**于2013年出台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一揽子”计划,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

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面,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提出了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2016年10月,《**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双创”政策体系,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方面,2015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2015-201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设立3亿元创客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创客专项基金。

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3月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精准化组合型政策,共235条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其中,《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孔雀计划”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在原来5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自2013年起,**在前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加快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等未来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之后,又细化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至2016年底,**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目前,**已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总体来看,**着力构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仅重视技术创新,也注重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环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政、产、学、研、资、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联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这种全方位创新的高度,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度。

(三)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

2016年,**gdp达到19492亿元,接近2万亿元,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新一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5年1月,***对**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国家对**新时期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强调未来要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2017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任务,**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再突破,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将**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的更加完整,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创新的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为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瞄准更高目标,2017年5月,**印发了《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年7月,**公布《**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城市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

深入分析,**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但政策机遇并不常有,**的科技创新,源自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执著的创新追求,这保证了**总能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机遇中踏准节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总体上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最鲜明特点是,清晰战略取向,坚持前瞻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大胆先行先试,注重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驱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城市样本。

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支撑平台;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瓶颈制约;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

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的经验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少数地方的专利,只有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发展,“科学荒漠”也能变成“创新绿洲”;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只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草根创新也能实现逆袭。

三、相关工作建议

学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时俱进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两强两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建议如下: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孕育和激发创新的软硬环境。结合落实精神,在我市“对标找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该规划立足5年,展望10年;着眼近期,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双创”,充分激活城市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南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力度。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特别是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

三要更加注重实现攀高突破。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依托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像未来网络这样的部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打造部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形成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要更加注重引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2万亿元。积极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3d打印、细胞治疗、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坚持培育本地人才和吸纳国际人才有机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与国际对接,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要更加注重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从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入手,促进创新要素乘法联动,实现“倍增效应”。在整合政策上,系统梳理已的有关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各区间创新资源协调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效能。全面开展紫金创业特别社区、创客空间、科创基地等资源整合。在整合资金上,聚焦市场化方式,面向全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市现有的“双创”资金由现有的近百亿元的规模扩充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整合平台上,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

附件:**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附件

**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于2006年初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为了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4月,**出台了四个配套政策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关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年11月5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把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深发[2012]14号)等“1+10”政策文件。具体包括:《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市促进科研机构发展行动计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形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十大行动计划”

2017年1月13日,**市第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同时,为配合这一任务提出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一、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强化创新的基础支撑。2017年启动4个研究机构建设。

三、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2017年新建2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四、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2017年启动4个海外创新中心建设。

六、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2017年启动3个创新中心建设。

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八、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8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98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考核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实施,将“科技之光行动计划”作为推进全市科技工作的抓手,纳入目标考核。年初,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实际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了调整,并以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印发下达了目标任务。同时,加强在半年和年终对实施情况的调研与抽查。各区县均加强了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领导。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将“科技之光”完成情况纳入“一抓一”考核和区县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为计划任务完成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过程中,我市将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口。着力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营造合作环境。围绕酒业、化工、机械、能源和优势农业的产业升级,市政府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产学研联合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年6月,市政

府与省科技厅联合举办了“*·*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会前科技部门经过广泛的技术需求调研,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5项;邀请省内外22所院校、9所科研院所参会,在会上科技成果68项;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别与市政府签署了校(院)市科技合作协议;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大学化工学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11所院所与我市12户酒类、机械、化工等企业签署了13项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签约项目总投资2.8亿元,技术合同转让金额230万元,预计销售收入10.8亿元,利税2亿元。有关区县、企业也将推进产学研联合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如泸县与四川师范大学开展县校合作,有关企业、单位与四川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5项,目前有2项合作协议已经进入实质实施阶段。江阳区、纳溪区等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项目过程中也加强了与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老窖股份公司与中科院过程所共同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富含纤维素残渣制备功能材料及其燃料油生物脱硫的应用”通过国家“863计划”答辩;该公司与江南大学共同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生物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配套技术与工艺的研究与示范”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支

持。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的机制在我市基本形成,合作效果逐步凸现,为我市“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人才保障。

三、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服务

在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市、区(县)科技部门及有关单位围绕加速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收到明显效果。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酒业集中发展区质量监督检验控制中心”和“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库”等省级科技基础平台建设。*老窖股份公司成为四川省白酒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的建设平台。二是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模式。市科技局通过调研,并和金融部门协调沟通,与市兴泸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共同促进*市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合作协议》,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瓶颈的投融资途径。在合作框架内,促成省开发银行分别向科瑞德制药、邦立重机分别贷款300万元、500万元。三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泸县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中,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选派科技特派员64人,探索、总结出“市场带动型”、“技术推动型”和“实体创业型”科技服务模式,推广新技术195

项、新产品181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5项,联建利益共同体18家,建专合组织22个,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10家,项目投资达2737万元,实现利润1331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1043万元。受到省科技厅表彰奖励,并得到国家科技部肯定。四是建立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激励机制。市政府修订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提高了科技成果奖励奖金额度。区(县)、企业也普遍完善了激励机制。如长起公司对技术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加效益工资。长液公司设立了新产品开发奖、非标产品开发奖、技术创新效益奖。*老窖公司20万元重奖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这些机制的创新,有力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积极性。

科技、经济、农口等部门积极围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企业申报项目、创新能力与科技平台建设、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做好服务、协调。有关区、县组织开展的科技政策宣传会、科技企业联谊会、民营科技企业职称评定等活动,得到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可和欢迎。

四、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支撑条件

市、区县均在一定幅度内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强化了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经费支撑。一是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投入均有增加。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

较去年增长10%。古蔺县较去年增长145%,龙马潭区增长48.5%,泸县增长30%。市、区县均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及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列入了财政预算。市财政兑现6户企业*市技术创新奖90万元。二是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了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开展工作和奖励经费的落实。三是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大幅增长。如*老窖股份公司在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时加大了研发投入,*年共计投入研发经费1.2亿元,新转化科技成果5个,申请专利16件,开发新产品90余个,成果转化新增产值6.8亿元,新增利税2.5亿元。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项目的支持。截至目前,我市获得国家、省立项的科技项目43项(归口市科技局,不含泸县),已到位资金986万元(其中,部级项目8项,已到位资金405万元;省级32项,到位资金581万元),比去年增加290万元,增长41.7%。

“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促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加快了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推动了我市支柱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起到

积极作用。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财政支撑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虽然市、各区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都有所增长,但基数都较低,总体上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力的扶持;部分企业对项目投入不足,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效果。

二、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部分企业合作意识不强,合作信息不畅,渠道单一,加之自身人才不足,致使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需要政府经济、科技等部门在这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1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12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2007年,按照《200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的统一部署,重点加强了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了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政策的不断完善、继续实施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一)科研院所改革稳步推进

1.强化转制院所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为加强转制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其在行业科技进步中的骨干作用,科技部2007年启动了依托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确定在26家骨干转制院所开展首批建设。这批实验室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着力解决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支持转制院所建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为增强转制院所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带动辐射作用,2007年科技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支持其联合行业大企业、高校,开展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及产学研合作研究组织。2007年6月启动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目前,4个联盟建设进展良好,转制院所在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3.研究出台《关于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实施意见》。这是《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之一,对于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该项政策已与财政部、中央编办正式联合。

4.开展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试点工作。为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科技部组织力量研究制订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目前正在气象和国土系统有关公益科研机构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将结合试点工作情况,对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全面推开。

(二)推进科技管理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1.立足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强化计划的系统设计和整体部署。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对“十一五”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各项计划的安排落实紧紧扣住自主创新主题,按照任务要求明确定位,有机衔接,保证了计划工作,纳入全面落实《纲要》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轨道。

2.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计划管理公平、公正、公开。2007年,科技部着力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进实施《关于国家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计划和经费管理办法、立项和评审规范等管理规定,转变了政府职能、调整了计划支持方式、改革了立项办法、建立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了科研道德和诚信建设。

二、2008年改革工作动态

2008年,科技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强自主创新这个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重点。2008年的重点任务:

(一)系统总结与宣传20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6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00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一、科技计划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科技工作以“创新、产业化”为指导思想,在科技计划的管理上,坚持科技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结构调整的方针,切实转变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机制,由过去的重立项向重管理、重绩效评价转变。

1、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强化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20*年共申报部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24项,其中共有10个项目获科技部立项,1个项目获国家资金资助20万元;组织申报部级新产品计划项目29项,其中共有20个项目获科技部立项,8~11个项目获国家资金资助(经费文件未下);国家攻关项目引导项目2项,获国家经费资助220万元;组织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项目1项,尚有10余项正在准备之中。积极组织申报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专项,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论证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调查等工作。目前,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2、强化政府出题功能和宏观导向作用,积极项目申报指南。我们围绕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省“*”工程和《*省结构调整实施办法》,在近年来登记和奖励的科技成果以及各有关单位申报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工业项目注重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节能、环保的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农业项目注重选择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新品种、新技术及优质高效肥料、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机械、畜牧、林业等方面技术先进成熟、效益明显的科技成果;编制完成了《*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00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并于20*年3月底前在*之窗网站上公开。该指南分前言、指南说明、注意事项和指南内容等四部分,其中农业部分主要涉及农作物品种选育、引进与栽培;节水、旱作农业;畜牧与饲料;农机、农产品加工及无公害农业等;林业;水利、水保技术等。工业部分主要包括煤炭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化工行业、电力行业等领域。同时申报指南对项目申报单位及主要完成人也作了明确规定。通过申报指南的,使各申报单位更加了解了成果推广计划支持的方向,以及应具备的条件,有效避免了项目申报单位申报时的盲目性,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

3、认真贯彻执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编制的安排意见》,积极开展项目评审、编制和下达工作。根据20*年度省科技三项费预算,全年共组织编制和下达了*省科技攻关(第一、二批),*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第一、二批)、*省火炬计划、*省星火计划、*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省青年基金和自然基金计划等科技计划,下拨经费11788万元。

20*年,*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围绕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省“*”工程,立足全省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产业方向,积极开展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编制下达工作。本年度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共受理11个市、15个省直有关部门申报的180个项目。在项目评审中,按照国家《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中关于科技产业化项目立项评审“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引导新兴产业形成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或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配套集成等方面作出评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从申报项目的技术先进程度、对经济建设的作用、推广辐射能力、市场前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资料的完整和准确性、组织机制、实施基础和能力等八个方面设计了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评审指标体系。根据项目管理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多次审核和筛选,在申报单位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对通过初审的120个项目分为6个专业组,组织30余名专家,于3月24日至25日进行了项目评审。

本年度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共安排项目61项,计划总投资9亿元,其中政府资助经费1424万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3.9亿元,利税6.1亿元。项目投入产出比为1∶3.6。

本年度计划安排的项目中,资助经费45~50万元的重大项目有12项(其中5项是“*”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0%,占资助经费总数37.2%;资助经费15~30万元的重点项目31项,占项目总数的50.82%,占资助经费总数的40.2%。

4、完善计划项目申报内容,积极推进计划管理的电子政务。20*年新改版的项目申报书将各类计划集中分为《*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书》《*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书》《*省科技产业化与环境建设项目申报书》《*省软科学项目申报书》《*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申报书》等五类,从而使各计划的管理更趋规范、统一。它不仅满足了项目评审工作的需要,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机关办公效率,推动了*省科技信息网络化的巨大进步。目前,项目的申报、受理工作已全部实现了网络化。

5、积极部署*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20*年将全面启动制定*省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在规划的制定上,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确立科技创新在新时期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制定科技规划体现国家意志,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二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定科技发展的目标,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三是通过制定规划凝炼一批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工程,大幅度增强*省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按照20*年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报送了省科技厅参加领导组的成员名单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拟开展研究的专题,并对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初步安排。

组织相关人员,就“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征求意见”的事宜进行了安排,并完成了上报工作。

6、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工作。20*年科技部与财政部将组织创新基金实施五周年纪念活动,为搞好本次活动,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对创新基金的总结、调研、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目前已开展和完成的工作主要有:

(1)根据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通知要求,对本省2003年的创新基金工作从组织、实施、运行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上报了相应的总结报告。

(2)围绕创新基金五周年工作相关规划调研主题,对创新基金立项资助单位、各市科技管理部门、参与创新基金工作的中介机构及申请过创新基金的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等80余家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返回的调研材料的汇总分析,并结合*省创新基金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与体会,编写上报了相应的调研报告。

(3)目前,正在根据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通知要求,制定创新基金五周年工作计划。

(4)完成了创新基金项目2003年年末的监理与上报工作,继续组织开展了本年度的创新基金申报工作,并对合同到期的两个项目进行了验收和上报。

(5)创新基金五周年展览宣传活动。20*年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五周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在全国开展了创新基金五周年总结宣传活动,目的在于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创新基金实施五年来的成效和经验,向社会各界展示创新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创新基金工作在新形势下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按照科技部与财政部的部署,省科技厅也组织开展了相应的总结宣传活动,通过报刊、网络、展览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展示*省创新基金实施所取得的成效,以扩大创新基金的影响,促进社会各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推动全省创新基金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组织开展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第一,对创新基金实施五年来*省所有的立项项目(共40余项)进行了调研。并通过《*日报》和《*科技报》对创新基金实施所取得的六个方面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培育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在引导地方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投入方面;在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面;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方面;在推动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

第二,网上展。在《*之窗》网站设立了创新基金网上宣传窗口,主要内容包括:序言;政策法规;*省创新基金五周年宣传方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简介;*省创新基金立项项目一览表;*省创新基金项目展示;*省创新基金实施成效;典型案例。

第三,编辑出版了《*省创新基金项目汇编》。主要内容:项目名称、立项编号、资助金额、技术领域、项目简介(包括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主要技术特征、应用领域、国内外市场需求等)、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包括项目投资情况、执行期内实现的年销售收入、年利润和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社会效益)。

第四,组织企业参加了科技部举办的“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省五个企业入选)。

第六,组织企业参加“*省第二届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组织20个项目参展)。

第七,组织有关科技中介机构和人员,深入各市地,就创新基金及其项目申报等内容,对市县科技管理人员及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讲座培训,并开展了相应的宣传咨询活动。

二、科技进步奖奖励工作情况

1、2003年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200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评委会于20*年1月13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在廉毅敏副厅长的主持下,经过项目主审人介绍、专家讨论、填写投票表等议程,对通过省科技进步奖学科评审组、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出的14项一等奖项目进行了审核,对137项二等奖项目进行了核准。会议决定授予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的《三峡1200/125吨桥式起重机研制》等14项为2003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决定授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新线铁路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综合施工技术》等137项为200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共计151项。

经过30天公示和异议处理,20*年2月28日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对获奖项目进行了颁奖。奖励金额为:一等奖4万元,二等奖1.5万元(软科学类奖奖金6000元)。授奖单位及完成人指标为:应用研究类、成果推广及产业化类主要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数限额在:一等奖为10人、7个单位;二等奖为8人、5个单位;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类、软科学研究类的一、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数均限额在5个以内。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们对2003年*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及奖励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编制成《2003年度*省科技奖励工作年报》上报国家科技部备案。

2、20*年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准备情况。20*年*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与评审是按照新的科技奖励办法组织的第一次评审。新的科技奖励办法最主要的调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奖励的名称和类别设置进行了更改;二是增设了三等奖(科学技术杰出贡献类和国际科技合作类除外);三是进一步加大了奖励力度。根据上述方面的调整,并结合往年科技奖的评审情况,提出本年度科技奖的评审方案。

本年度共计受理报奖项目322项,截止目前,形式审查已经结束,本月底前将进行各学科组及专业组的评审工作。

3、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工作。截止到10月15日,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227项。这些成果中按成果来源来划分,部级计划项目占成果总数的12.4%;省部级计划项目占成果总数的47.3%;其他项目占成果总数的53.3%;按成果类别划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占到87.7%,软科学类占到12.3%;按成果完成单位划分,科研院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占到19.5%,大专院校主持完成的成果占到33.5%,由企业完成的成果占到23.1%,由医疗机构完成的成果占到14.8%,由其他单位完成的成果占到9.1%。

三、科技统计与科技信息工作

20*年科技统计工作根据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全省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及工作目标,积极探索科技统计工作的新思路,不断提高科技统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尽职尽责,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了各项科技统计工作。

(一)科技统计年报工作

1、独立科技机构及有关科技活动单位的统计调查。按照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对全省地市以上政府部门属(包括国务院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和省市地以上各部门所属的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省社会科学院所属的非独立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所)138个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3个转制研究与开发机构、20个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3个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及37个县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人员、经费、课题、成果、专利等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

2、部级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调查。对国家基础研究计划3项、国家863计划19项、国家攻关计划14项、国家星火计划72项、国家成果推广计划52项进行了统计调查,报表回收率100%。

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开发贷款年报。对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地方科技支出进行了统计调查,包括11个市、119个县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情况的总体调查,为进一步分析各级科技三项费和科技事业费投入情况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上述各类科技统计调查数据已于5月30日前按时上报国家科技部。并按*省统计局的特殊要求做了相应的数据汇总,将汇总数据报送省统计局。

(二)完成了科技部布置的县(市)科技调查工作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将20*年定为“县(市)科技工作年”,为了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全国县域科技工作的发展情况,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科技部国科计函[20*]9号文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对县(市)科技工作开展全面的调查。按照科技部的要求,将“地(市)科技工作调查问卷”和“县(市、区)科技工作调查问卷”布置到11个市及119个县的科技管理部门,报表回收率100%。按照要求将数据整理、核实后上报科技部。并配合科技部进行的县(市)调研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省科技进步统计分析

根据近年来《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对1998?2002年这五年间*省科技进步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省的总体排序由1998年的第25位上升为2003年的17位,增幅十分明显”,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各级领导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等多种场合引用了该分析结果,对全省的科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论文“1998?2003年*省科技进步统计分析”发表在《*科技》。文章通过对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4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总排序处于上升水平。由于科技进步监测是将*置于全国各地区组成的动态系统中进行评价的,因此,*位次的上升,一方面与上年水平比较有较高增幅;另一方面,其他地区历年水平较高,其增幅不明显,而*原来水平较低,增幅较大,表现出位次明显增高。从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看,目前*省突出的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科技意识较为落后。

(四)*省科技统计信息中心启动

根据科技厅党组成立“*省科技统计信息中心”的决定,积极与省情报所沟通,完成了办公场地的改造装修、办公设施的购置,目前中心可进入正常运转。

(五)编辑、出版了《20*年*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

为了满足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制定科技规划、计划及科技管理决策的需要,更好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我们和*省统计局社会科技处共同编辑了《20*年*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以反映全省科技活动概况。本年鉴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编辑了*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及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综合资料;第二部分对*省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社会人文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转制研究与开发机构、县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人员、经费、课题、成果等情况作了详尽的反映;第三、四、五部分分别反映了*省科技进步奖、专利、国际科技合作、技术市场、各类科技计划安排等情况;第六部分列出了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概况一览表。

四、其他工作

1、行风评议工作。行风评议是掀起“三个代表”学习新高潮的具体落实,是贯彻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旨的具体体现。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树立行业新风优化发展环境”行风评议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具体安排,按照《计划成果处行风自查与整改意见》,计划成果处作为行风评议的主要处室之一,结合这次行风评议,我们针对社会上普遍关心的工作作风建设、科技计划和科技评价工作,积极开展处室行风建设,并参预完成了20*年行风热线等行风活动。

2、地方科技工作调研。20*年是科技部确定的“县市科技工作年”。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地方科技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更好地配合科技部完成*省的调研工作,我们从县(市)科技工作现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总体思路、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等方面,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全省各县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完成了县市科技工作调查报告,形成《*省科技工作情况汇报》。20*年5月18日,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张景安一行5人,专程来并进行调研。我们根据县(市)科技工作情况,召集晋中市、阳泉市、忻州市、太原市、长治市等市科技局,及部分县科技局领导,与科技部领导进行了座谈,面对面地进行了交流,较好地配合科技部调研团完成了调研工作。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1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36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我省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为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开放创新。一是把科技政策落实到企业。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首先要成为投入主体。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最重要、最普惠的办法是落实创新政策。2009年启动科技政策辅导员服务企业活动,帮助企业落实各项创新政策,当年全省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额51亿元。2008-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服务型企业累计享受所得税优惠182亿元。2011年,全省各类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达到142.6亿元。二是把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成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尚德光伏研究院、联创软件研究院、扬子江新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鼓励企业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全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本土大中型企业70%以上建有研发机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目前我省80%的研发投入、80%的科研成果来自企业,8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80%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向企业,企业已逐步成为我省研究开发、成果产出和应用的主体。三是优化产学研与成果转化机制。我省与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北大、清华等国内重点科研单位建立了工作会商机制,打造政府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的平台。省内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建立各类合作载体1000多个。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推动各地和高校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大力度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安排省级财政资金80多亿元,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00多个,引导社会投入800多亿元,涉及新兴产业的占80%以上,带动光伏、风电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四是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协同创新。2012年,在科技部教育部支持下,先行选择苏州工业园区、泰州医药城、南京无线谷,建设了纳米技术、生物医药、通信与网络3个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今年将集中资源,加大建设力度,争取多出快出成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划布局,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的总体构想,再论证启动一批“新兴产业科教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探索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的有效路径。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江苏高校院所众多,人才资源较丰富,但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缺少引领产业高端化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确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鲜明导向,通过人才结构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人才结构的高端化引领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从2007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并带动全省13个省辖市及大多数县(市、区)制定专项引才计划,其中,无锡“530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南京“紫金人才计划”等已成为海外人才中知名的引才品牌。我省还相继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专项人才计划,目前全省各级人才专项资金超过60亿元,近三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列入国家“”246名,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二是大力引导科技人员进入基层和企业创新创业。积极开展“校企联盟”建设,动员和组织全省高校院所与企业建立校企联盟5500多个,吸引6万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企业一线,接受企业委托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再名科学家、千名博士、万名研究生到企业从事创新工作,形成人才“千军万马”下基层进企业搞创新的良好局面。三是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配置的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产业教授”选聘计划,从骨干高技术企业中遴选科技企业家担任大学特聘教授,并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度。组织实施“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高校院所博士进入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大力提高全省企业家创新队伍的层次与结构。

构建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快实现知识成果资本化,必须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是扩大科技信贷规模。2008年省级设立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资金,2009年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三年累计发放风险补贴近3亿元,推动银行新增科技型企业贷款300亿元。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了以省再担保公司为龙头的再担保体系,担保机构注册资本188亿元,按5倍放大倍数可为全省企业提供近1000亿元贷款担保。二是建设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在全国率先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结合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到2011年全省已设31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目前全省共成立科技支行18家。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三是发展风险投资。到“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650亿元。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强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过去三年安排引导资金1.2亿元,支持近100家(次)创业投资机构向600多家中小企业投资近14亿元。四是加快科技企业直接融资。到“十一五”末,全省境内上市企业16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5家,占总数的56%。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62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26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以重大专项的遴选及实施为重点,加强科技的集成攻关

围绕省政府2007年的工作部署,按照《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今年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以重大专项的遴选及实施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集成攻关,实现重点突破。

在重大专项的遴选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好项目,二是明确目标责任,三是实施方案的论证,四是项目的过程管理,五是推广转化。

以推动政策落实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科技工作要加强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宣传,要在管理上改变重项目、轻政策的现象,通过政策导向和政策调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加强开展对 《关于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使《配套政策》的内容、具体措施能被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了解和掌握,更好地利用政策,促进创新;使《配套政策》的内容和导向思想能被管理人员把握,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结合国家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和颁布,积极与省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制定我省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并根据我省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增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三是要加强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解决政策缺项,将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团队建设的政策进行充实完善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四是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的支持,对已出台的国家、省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科技立法工作,调研起草《贵州省科技进步条例》,促进科技进步。

以资源整合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根据《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兴产业,以资源整合为主,优化配置,强化共享,加快建立具有贵州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省级科技计划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和考核措施,推进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确立自身定位、理清发展方向,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共享服务机制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发展。重点推动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贵州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构建共享服务平台。四是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基地)建设。积极促进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进一步构筑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

以人才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07年将通过科技经费安排的调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的实施,科技干部培养计划的开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渐改变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围绕重点发展领域,逐步形成科技人才的聚集、聚合和作用的发挥,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一是设立人才聚集专项经费,针对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人才断层的现状,对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科技厅在相关计划中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二是继续实施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三是建立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四是多渠道加快人才的培养。做好两院院士推荐工作,积极推荐我省专家能进入国家层面的专家库(我省已有7人进入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五是加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将通过科技管理培训、外派学习、jica等途径,有针对性地举办3-5个培训班,开展对科研机构负责人、科研业务骨干的培训,开展对县(市)分管领导、科技局长的培训,并结合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各项工作的实施,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以合作创新为途径,加快资源的整合力度

2007年将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并通过共建创新资金、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实施,科技扶贫试验区的建设,整合资源,加大对县(市)、行业科技工作的支持。

一是继续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提炼,集成有效资源,整合包装项目,积极争取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我省科技工作的支持,力争我省的创新项目能融入到国家的计划中。二是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三是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重点抓好科技特派员在黔南的整州推进工作,并注意总结经验,扩大在全省的试点范围,为完善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有益的探索。四是将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科技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重点组织实施“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973)项目,系统研究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相关技术的研发,并将有关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全省喀斯特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重点推进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设,在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开发、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控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技术上取得研究成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探索发展模式,也为地县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储备一定的技术成果。五是在市(州、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园的同时,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科技型企业集聚园区,并对园区内企业的创新活动给予优先支持,促进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发挥。

以计划改革为突破,提高科技管理服务能力

2007年,将围绕《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整合资源、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引领”的思路,做好科技计划改革。省级科技计划按重大专项、基础计划、合作计划这3大块内容进行设计。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加强监管,改变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立项轻管理、重投入轻效率、重硬件轻团队的状况。制订和修改完善《贵州省重大科技计划暂行管理办法》、《贵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贵州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管理办法》,提高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效益。完善立项评审机制,开展科技项目共享数据库、专家咨询库和计划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科技计划实施的绩效考评机制,启动科技指标统计评价监测体系,完成“贵州省科技进步监测测评”、“贵州省科技投入产出指标”等组成的全省科技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3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57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发展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现代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交通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400万元,年度经费3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l00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为承担单位,形成了一支由38人组成的跨技术领域、跨部门的创新团队,较好的实现了资源的集成。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历史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40.7%,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0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249件,增长17%,授权量5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现代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超级秘书网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0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193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一、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总结提升、倡导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2019年10月,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强调,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做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做优科技特派员服务载体,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形式,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激励机制,推动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不断走深走实,促使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六稳”“六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提升,成果转化成效明显提高,创新创业机制更加健全,政府引导、市场驱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新局面进一步形成。

完善一批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体系、评估体系进一步优化,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基本实现区域特色产业全覆盖。

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省、市、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8000名左右,其中,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人数1000名以上;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20个左右。

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成省级科技特派员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70个左右,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服务载体500个以上。

形成一批创新创业典型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模式。

三、重点任务

(一)健全选认机制

1.健全科技特派员选认制度。根据双向选择、按需确认、精准对接的要求,选认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逐步实现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加大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科技特派员选认力度,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多领域选认科技特派员,引导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由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扶贫办、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行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中央驻皖和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等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根据各地需求,选认科技特派员进行对接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整合科技资源,组建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团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支持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建设农(林)综合实验站、农(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等平台,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企业“科技专员”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选认“科技专员”,到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四技”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等,加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搭建服务载体

4.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建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支持市、县建设本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支持引导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围绕区域主导和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创业辅导等服务。(省科技厅)

5.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载体。支持各类科技园区及开发区,农(林)综合实验站、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等,健全“围绕产业链、配置技术链、完善服务链、配套资金链、提升价值链”的“五链耦合”资源配置机制,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提供重要依托。(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搭建科技特派员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特派员信息化服务平台,提升科技特派员信息化管理水平。引导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龙头企业等技术成果,组织科技特派员与需求方进行对接,完善“订单式”需求、“菜单式”供给服务模式。(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扶贫办、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创新服务方式

7.开展全产业链服务。聚焦乡村振兴的科技需求,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乡村转化应用,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各地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引导科技特派员将服务环节从产前、产中延伸至产后,实现产销对接、全链条服务。(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开展社会化服务。发挥科技特派员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凝练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农(林)综合实验站+科技特派员+农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一村一品(一村一基地)+农户”等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建立利益共同体。支持科技特派员在符合有关规定前提下,以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激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力。(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激励机制

10.允许兼职取酬。支持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认的科技特派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到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兼职从事科研活动,并取得合法报酬。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转化的,从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转化的,从取得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科技特派员兼职取得的报酬原则上归个人,不受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支持离岗创业。支持从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认的科技特派员,经所在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并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和人社部门报备后,离岗创新创业,期限不超过3年,期满后创办企业尚未实现盈利的可以申请延长1次,延长期限不超过3年。离岗期间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岗位等级聘用时间和工作时间连续计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等级与原单位其他人员享有同等机会。期满后,返回原单位的科技特派员按离岗时原聘职务安排工作,不返回原单位的科技特派员按规定解除聘用合同。(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加大资金支持。鼓励各地整合财政资金,统筹用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等。鼓励金融机构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加大信贷支持,开展授信业务和小额贷款业务。通过引进创投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形成多元化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融资机制。(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协调指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市、县成立本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协调指导小组,研究制定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具体政策和举措,并协调各有关方面共同抓好落实。(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供销社、省扶贫办、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1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32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为落实江苏省委“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范的要求,南京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立足城市特色禀赋和资源优势,抢抓以创新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历史机遇,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明确提出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为此,市委制定出台《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和配套的8项重点计划,紧抓“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两大关键举措,全力推进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建设。

《决定》提出全力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接轨国际,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争取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实现全市高层次人才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上市科技企业数量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在孵科技企业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0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力争把南京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高科技产业发达、区域创新体系完备、创业环境一流的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

具体来说聚焦“四个第一”分别为:聚焦人才第一资源,要在工作重点上由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变,由项目牵引向人才引领转变;聚焦教育第一基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可获得性、易获得性;聚焦科技第一生产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着力打通政产学研金等各领域科技资源交流与合作的通道,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聚焦创新第一驱动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打造创新文化,形成千军万马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企业遍地开花的浓烈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南京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05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8分钟,共有191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今年,我市共组织申报镇江市级以上科技计划98项,组织申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3名,超额完成了镇江市下达的年度指标任务,组织实施本市级科技计划69项,顺利通过了2008—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星火计划2项;省火炬计划7项,星火计划3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科技攻关8项,高技术研究3项,招投标1项,国际合作1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农业科技计划20项,国际合作3项,社会发展科技计划6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产品试制计划23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项;组织申报科技进步奖11个;组织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家、高新技术产品30个。新立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39项,获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培育计划各1人,获镇江市级以上项目经费2108万元;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1项。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9家、镇江市级6家;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产品16个,其中省级6个、镇江市级10个,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6亿元(同比增长53.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16%左右,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达45亿元(同比增长55.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16.8%左右,均实现了同比高增长态势。全年专利申请625件,授权312件,全面完成了年度确保目标和争取目标任务,申报省专利产品8个,知识产权试点市顺利通过验收,跃升到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列。中日合作《××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实施,中日合作农业合作交流中心正式签署协议。

一、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年伊始,我局就积极深入企业调研摸底,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5项。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我局诚邀中国工程院孙伟院士来我市考察新材料企业,与科达公司就产学研合作事宜正式签约;邀请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赵德安院长考察我市电器制造企业,与镇江天力变压器有限公司和华通电气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沪浙科技招商活动中,张庙茶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茶叶定向服务合作协议;5月,中日合作(镇江)农业交流中心正式签署,为《句容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技术交流平台;在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就食用科技合作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局组织企业赴京实地考察了该中心和试验基地,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科技合作进行了探讨,签订了食用菊产学研合作协议;9月,精心组织4家企业共5个项目,参加镇江金秋经贸会和我市“一节一会”活动;11月,组织多家企业共40人次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同时,我局多次组织企业与周边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交流,签订产学研协议15份。通过一系列的校—企互动,使我市的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日渐紧密,形成了校—企积极共建研发平台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年”活动,我市加大对创新机构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从今年开始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激情,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组织申报了依托东南大学以宁武化有限公司为基地的“江苏省先进道桥用辅装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申报了镇江市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核电及船舶用管配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东南大学以科达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其中,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报的镇江市金属管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镇江市级工程中心,获20万元资助,金钛软件有限公司与印度合作的金钛任务流目标软件项目获镇江市20万元资助,镇江农科所与日本岛根县云南农协合作的高档优质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获××市8万元资助。促成了佳誉信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石油催化剂技术中心”,正式筹备了三泰服装与公安武警总后勤部共建的“服装辅料工程中心”。经考核后批准了九龙药材有限公司的“茅山地道中药材研究所”。

二、突出重大项目申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我局注重抓好对激励全市创新创业热情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做到从早从快,高标准、大力度地组织申报工作,切实对照《指南》,细排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对有申报意向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明确专人负责,全程指导申报单位按照项目申报的时序进度和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帮助申报单位邀请省内同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先期项目咨询,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理清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路,确保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材料的编写。针对高层次人才申报的特点,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同时,积极向兄弟市局学习成功经验。今年以来,共组织申报17项省级重点项目,其中科技攻关项目8项、高技术研究项目3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名。目前,有9个项目获省立项,资助经费近2000万元。其中,《2000吨/年高性能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和《常绿彩叶苗木新品种选育及组培快繁技术开发与推广》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立项、资助经费160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夏瑞夫博士(印度籍)获省批准、资助经费100万元,《高抗病毒西洋南瓜杂交新品种选育》和《红叶石楠、三叶草抗逆种新品种(系)选育》2个项目被列入省高技术研究计划、获资助60万元,《特色樱桃谷鸭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于橡胶行业的高端有机硅延伸产品nxt的开发》等4个项目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获资助186万元。随着这些高“含金量”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效应的发挥,必将推进我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高地的建设。

三、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培植规模工业的政策,鼓励全社会开展技术创新,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我们将政策宣传作为重点,税收奖励政策兑现作为抓手,鼓励企业用好用活科技政策。年初在对数十家企业调查摸底后,对产业格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初步形成了智能化电力电器研发和产业化、数字化视听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围绕这些产业和产品群开展工作,帮助企业对30多个项目进行了科技查新,解决了他们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困难。今年以来,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6个,镇江市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10个,组织镇江市新产品试制计划23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项。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批准骏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7%,实现了同比高位增长,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放大特色农业效应,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的“五大特色产业”,积极组织《××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依托这一国际合作成果和南京农业大学,及早启动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申报工作,为此,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精兵强将,开展广泛调研,规划建设方案,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优势集中、实施可靠、富民强市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实施方案,为“××模式”的全面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精心组织,认真筛选,择优申报省级农业科技计划9项,××市级20项。目前,获省立项4项、资助经费126万元,获镇江市立项13项、资助经费103万元。

五、强化考核工作抓手作用,促进科技工作全面提高。

一是加强科技与人才工作考核。年初,根据省科技局长会议和镇江市科技系统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确定了2008年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对2008年度科技工作以责任状的形式进行了分解。同时,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市2008年度镇(开发区)、局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责任状的签订和文件的印发,进一步明确了镇、部门科技与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促进了镇、部门对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重视。六月,结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对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进行了实地考核,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提高了各单位对聚集人才高地的认识。今年以来,我市组织申报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3名,推荐上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4名,推荐上报镇江市杰出人才奖2名,获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1人、经费100万元。在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实施过程中,重视与“333”工程、“169”工程和“313”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优先安排科技人才的科技计划申报。

二是加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领导。我市充分认识开展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市科技局局长为主任的“争创办公室”,认真学习相关考核文件,制定了考核工作方案,分解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确立了“全面通过,争创先进”的目标。确保了定量指标数据准确,定性材料内容详实,科技进步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为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争创示范市促进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开展。以争创知识产权示范市为立足点,狠抓知识产权工作。注重争创工作的硬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立知识产权管理科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真组织专利申授等工作,专利申请645件,专利授权312件,完成了全年任务的争取指标。加强争创工作的软件建设,通过群发短信、知识产权知识有奖竞答等形式宣传知识产权知识,拓宽知识产权宣传教育面,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认真制作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展板,配合镇江市“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展览活动。积极组织18家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充分展示了我市专利成果和名牌产品。科达公司被列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单位,获资助5万元。依照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的要求和考核指标体系,我市一举通过了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跨入了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行列。

四是认真组织社发科技计划的申报工作。根据省、镇江市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共申报××市级社发计划项目6项,其中市人民医院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效的分子基础研究》被列入指令性计划,获3万元资助。

六、强化软环境建设,展示科技部门良好形象。

一是加强政务信息和科技宣传工作。积极升级改造××科技网,为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拓展平台,促进政务信息电子化,办事透明化、监督公开化。现在,《××科技网》已经成为依法行政和接受监督的平台,成为科技成果信息汇集的平台,也必将成为充分展示科技工作新业绩的平台。科技宣传和政务信息报送得到了加强和重视,共向省科技厅信息报送系统报送稿件72篇,被录用的29篇,共有9篇稿件被《××日报》录用。向省科技厅和《××日报》投稿和录用数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及时宣传了我市科技工作多方面的进展和特色。

二是加强机关职能建设。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积极发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市科技局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化了全体人员的责任指标、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有力地调动了全局人员创新创优创业的积极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制定了本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领导和责任分解》。认真组织学习赵亚夫同志四十年如一日立志科技富民的先进事迹,开展了学习赵亚夫精神的大讨论,全局上下积极开展软环境建设,面向全社会公开服务承诺,促进了全体工作人员思想认识的提高、增强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保证了各项科技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强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认真开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建设,坚持法制学习,制定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责任制,及时上报各类相关材料,保证最安全局的创建。加强科技工作平台建设,经过筹备,科技—质监大楼已顺利开工建设。

2008年,我市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不足、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环境氛围不浓、高新技术产业积聚困难、缺少支柱性产业,针对现状,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作为,充分发扬科技人的“创业创新创形象”精神,为我市全面冲刺小康社会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七、2008年度工作要点

今年的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科技会议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更高标准上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奋力推进科技在全面冲刺小康社会目标的支撑作用。

(一)目标任务

新立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其中部级3-5项,省级15-18项,镇江市级40-45项,本市级60项左右,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5亿元以上,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达到2%以上,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全面完成科技楼建设工程,积极筹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奋力赶超,自加压力,在更高标准上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新增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8—10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力争实现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0%。

2、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20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50项,促进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20项。

3、积极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工作,争创镇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4、加大重大项目申报力度,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激情。积极申报重大项目6—10项,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攻关计划3—5项。

5、认真实施《××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开展“一镇一园区(基地)”工程建设。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20项,争取立项10项以上,完成8项。

6、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民生工作,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社会发展科技计划4项,立项2项,完成2项。

7、加大调整专利结构力度,努力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年专利申请达700件,确保专利授权340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动方案。

8、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1000万元以上,本级财政科技拔款1000万元以上,自筹科技投入3.5亿元。

(二)工作措施

一是全力推进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楼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服务创业中心建设;以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培育为先导,全面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以申报镇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着力提高创新机构的数量;以创新基金为引导,形成多渠道研发投入;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促成智力和成果进入各类创业创新实体。力争在2010年建成一个创业创新较完备的体系。2008年,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入实质性的创建期,争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二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入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智力和成果与企业对接,将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来我市创业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主动牵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将企业与高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产学研合作推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能力,将成功的合作单位推向更高的合作层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2008年,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20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50项,促进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20项。

三是高位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第一轮“双倍增”计划,我市已于2008年提前完成,比原计划13.5亿元增加了4亿元,达到了17.5亿元。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是在第一轮完成指标基础上再增2倍,我们自加压力,在2008年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2倍,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30%,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较为坚实的科技支撑。为此,我们将大力发展智能化电力电器研发和产业化、数字化视听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工程中心建设、资金引导等方面实行全面扶持。2008年,新增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8—10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5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1%以上。

四是奋力争取重大项目。国家和省以及××市的重大项目对企业创业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持绩效显著,对一个地区的创业创新有着相当的激励作用。我们将在成功申报9个含金量高的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企业,进一步依托院校和科研院所,将重大项目申报工作与产学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业创新体系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2008年,积极申报重大项目6—10项,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攻关计划3—5项。

五是不断强化科技园区示范辐射作用。以《××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指针,全面开展“一镇一园区(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示范园区和综试基地,从政策、项目申报、示范推广、科技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进科技支撑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08年,申报镇江市级农业科技计划20项,争取立项10项以上,完成8项。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科技信息

  • 科技科普活动工作计划
  • 科技科普活动工作计划84人关注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010-2020)》,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 ...[更多]

  • 科技发展计划
  • 科技发展计划81人关注

    一要重视科技宣传。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和科技强县的目标,以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下企业等活动为载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作,开设科技宣传专栏,扎实做好 ...[更多]

  • 计生科技工作计划
  • 计生科技工作计划75人关注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 ...[更多]

  • 街道科技人才工作计划
  • 街道科技人才工作计划70人关注

    一是工作设计实用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郾城区共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近万名,但由于布局分散,组织松散,缺乏乡镇级层面服务平台,在人才服务工作上存在统筹性、系统性、针 ...[更多]

  • 街道科技工作计划
  • 街道科技工作计划65人关注

    (一)处级机构设置 街道设置3个处级机构,分别为:街道党工委、人大工作委员会、街道办事处。 (二)科级机构设置 街道机关设5个内设机构,分别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 ...[更多]

  • 科技局科普工作计划
  • 科技局科普工作计划61人关注

    为确保妇儿工委下达,区科技局联合区妇联,制定工作目标,促进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真正体现妇女儿童在科技事业中的先进性、代表性,科技局党组切实肩负起领导责任,注重业务 ...[更多]

  •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32人关注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 ...[更多]

  • 科技计划
  • 科技计划18人关注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为实现支撑计划 ...[更多]

工作计划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