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计划

农业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4-24 08:53:16 查看人数:93

农业工作计划

农业工作计划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5428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4分钟,共有282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20__年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之年。我们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省、市、县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的,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为载体,强服务、壮产业、优结构、铸品牌、增投入、夯基础,不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20__年我们的工作目标是:

—农业总产值达19.7亿元,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60元,增长9;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39万亩,粮食总产达10万吨以上;—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3400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3亿元,其中名茶产量达到2800吨,产值3.2亿元;

—实现全年水果产量7.5万吨,产值1.4亿元;

—全县生猪出栏25万头,禽出栏120万羽,全年畜禽产值达2.9亿元;

—全年社会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值2.5亿元;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次,产量2.13万吨,产值3600万元;

—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1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产值达到7700万元。

(三).工作重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20__年,我们将着重抓好六方面工作,概括的说就是“增强六种能力”。

1.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主要是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一是继续抓好中低产田和茶厂优化改造。20__年建立中低产田改造示范方2个,改造茶厂110个,新增茶叶加工专用变压器50台,进一步加快茶厂改造步伐,改善茶叶加工环境条件,为推行茶叶的qs认证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进一步精心包装项目,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业基础安全。二是实施“沃土工程。重视产地环境整治,积极实施“沃土工程”,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化肥,严禁高毒、高残农药和禁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和示范;因地制宜推广多种秸秆还田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果肥结合和粮肥结合等生态种植模式,增加耕地有机肥投入,实现有限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推广专用肥。加强土壤肥力监测与分析,重点开发、应用适宜我县使用的粮、油、果、茶、桑、蔬菜等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新肥料,研究、开发缓释肥、微生物肥等新产品,示范、推广平衡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四是推进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围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清洁能源生态工程,把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与养猪业有机结合,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三改一建”和“猪-沼-作物”能源生态模式,为农村提供优质燃气。五是实施水域养殖证制度,保护渔业资源。积极做好“养、管、捕”三篇文章,探讨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保护__湖水域生态平衡;进一步规范__湖垂钓捕捞和娱乐游钓行为,规范水产养殖用药行为,促进了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完善渔业执法行风监督体系,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探索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面,强化群众监督,防止受利益驱使无端增加捕捞强度,切实以合力促进渔业资源和千岛湖水资源的保护。

2.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量。科技支撑能力包括科技研发、科技的推广应用、应用主体吸纳科技的能力等内容。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继续通过“绿色证书”、农函大、农广校等多种途径,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深入开展“百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加强农技110咨询服务,开展面对面的科技帮扶活动,全年完成100户种养大户的综合技能培训,1600人以上的绿色证书培训,20__0人次以上的农民单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20__年,我局将重点推广无性系良种茶栽培技术、机制名茶生产技术、无公害名茶采制组合生产技术、无公害水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经济林生态饲养土鸡技术、无公害生态三元猪饲养技术、无公害网箱养鱼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和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等十大实用技术,建好10个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带动100个科技户率先应用技术并直接受益致富。三是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大力引进推广符合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要进一步加大局属六大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根据市场要求,努力扩大繁育规模。茶叶良种繁育中心要确保20__年出圃茶苗1200万株;水果良种繁育中心要进一步抓好优势水果树种的嫁接繁育工作,力争嫁接苗木20万株;继续办好千岛湖本鸡种鸡场和孵化场,全年供应千岛湖本鸡苗20万羽,保证全县养鸡户的苗鸡需求;积极参与水产引繁试养场良种引繁试养工作,加快翘嘴红鲌、匙吻鲟等优新品种养殖推广力度,力争种苗放养300万尾以上;尽快筹建农作物良种繁育中心,引进新品种20个以上,继续做好高山蔬菜良种繁育工作,力争繁育高产一号、黑珍珠四季豆等高山蔬菜良种5000公斤。四是创建农业示范园区。依托生态优势,发挥区位优势,精心包装项目,积极开展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都市农业专业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示范,全年新推广以新型龙井茶机为主的农业机械600台以上,振频式杀虫灯应用300只以上,水果套袋300万只以上。六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村级农科站“三级农科网”。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专利、技术等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经营和分配,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完善技术市场。要重视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让农业信息网延伸到所有涉及农部门、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及种养大户。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农业信息采集、分析、队伍,为农民提供系统、准确、快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进 出口贸易信息,并逐步与国际国内接轨。

3.增强产业提升能力。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基地。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重抓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达到产业基地区域化、规模化。全年新发展无性系早生良种茶6000亩;新发展以枇杷、蜜梨、杨梅、柑桔等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8000亩;高山蔬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次;加强畜禽养殖大户的培育,建设绿色、生态畜禽产品基地,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步伐,力争建成千岛玉叶茶、千农园水果、千蔬牌高山蔬菜、落凤岛本鸡、千岛青溪绿色水产品、千岛佳禾迷你蕃薯,以及三元猪、饮用贡菊、中药材等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综合示范的基础上,实行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以点带面,促进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和普及,努力做到按标生产、按标流通。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注重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转变为准入、经营、使用的全程监管,强化准入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整顿,堵塞淘汰、禁用和假冒伪劣农资的进口关和入地关,严厉查处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四是加大留地农产品检测力度。要添置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基地实行质量安全检查,实行产地标志卡制度,严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农产品上市。五是推进农业功能开发。顺应农业向经济型、生活型、生态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等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挖掘生态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旅游型农业,弘扬新安茶文化、果文化,提升农业品位。

4.增强生产经营主体能力。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决定着农业发展模式和水平。主体能力主要包括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等生产经营主体,按照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创新生产经营体制,增进发展生产的动力和能力。一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在坚持做大、做强、做壮的原则下,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开发能力强、加工增值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科技服务、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二是打造品牌抢市场。积极组织县内农业企业、产业协会、种养大户选送产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所举办的各类优质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注重品牌的打造和保护,强化品牌整合,同时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及产品申报活动,合力打响千岛湖生态品牌,以品牌吸引消费,以名牌抢占市场。三是花大力气建设加工基地。通过各种产业协会,进一步加强县内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狠抓农业招商,努力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推行“龙头 农户”生产模式,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5.增强动植物疫病控制能力。一是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在__乡君石村建好集“五室一圃”为一体的600平方米标准化实验办公场所,配备相对完善的现代化的病虫监测工具、实验仪器等,力争在系统测报上达到自动化、可视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把病虫害观测对象由粮、油转向粮、果、油、茶、桑、蔬菜等多种农作物,使观测对象多元化,涵盖全县主要作物;拓宽《病虫情报》途径,加大发送量,使病虫情况及时被农民知晓,减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农业损失。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动植物检疫、防疫工作,力争全县禽流感、口蹄疫的免疫密度达到100,猪瘟的免疫密度达到90,其中规模养殖场户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的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并做好新城疫、羊痘、细小病毒、链球菌等疫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动植物流通监管,逐步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生猪屠宰检疫,实行偶蹄动物入境报验制度;及时处置动植物重大疫情,确保农业产业发展安全。

6.增强农业法制保障能力。第一,充分利用媒体、农技110、农业信息网络等各种有效载体,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营造农业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全县性农业法律服务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二,强化行政执法,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和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生产生产营行为,依法保护农民利益;切实改善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农业局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第三,加强执法素质培训,完善并严格执行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和考试、考核制度;加强对农业法制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业务知识更新,提高农业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第四,强化农机(渔船)安全管理。继续开展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加大水上、道路安全检查,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意识,重点查处“三无”、“三证不全”、违章载客渔船、拖拉机等,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水上、道路安全。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理论武装,保持先进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处在转型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众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广大农业工作者清醒认识形势,正确把握规律。理论的提高是能力增强的前提,学习是提高水平的基本手段。在健全完善党员学习积分卡、干部学习日、党员理论考试等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织和学习型干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局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深入开展“推进强农富民工程、优化服务争当先锋”、“推进环境建设、争当三个示范”大讨论,强化理论武装,着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激发机关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强化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理论解释客观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三农”问题,提高出思路、出点子、出政策的本领,提高指导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2.切实转变职能,提高针对性。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透明度和行政效能。加强宏观 规划,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重点抓好“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制订,进一步明确方向。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绩效评价,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近几年项目的绩效评价考核,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果。积极下乡入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馈农情民意,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同时,认真分析本部门、本行业的关键点与薄弱点,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设计好载体,力求取得新突破,不断开拓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境地。

3.加快方法创新,增强有效性。一抓重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关系全局的问题,抓住各级领导关心、社会各界关注、农民群众关切的大事、要事、难事,区别轻重缓急,找准带动各项工作的抓手,选准几件事,一抓到底,抓出特色,抓出成效。二抓预案。制订动植物疫情、重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组织指挥体系,适时组织演练,确保有效应对。三抓政策。认真学习农业农村政策,吃透精神,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使农民从政策中得到实惠。从本县和农业产业出发,因地制宜制订政策,给农民和农业发展更多的支持。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上下、左右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争取上级领导重视,赢得部门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做好“三农”工作,形成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强大合力。四抓宣传。善于发现典型,树立先进,支持农民首创,总结工作亮点,扩大社会影响,以点带面,层层推进。主动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主阵地,加强农业宣传,千方百计拓宽农民群众获取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的渠道。

农业工作计划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92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0分钟,共有232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20__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64045亩,粮食总播种面积237812亩,比上年的229770亩增3.5,总产55481吨,比上年的54515.47吨增1.77。大春作物169907亩,总产38714吨,总产比上年增减1.66;小春作物67905亩,总产16767吨,比上年增2.04,农民人均生产粮食505公斤。

玉米种植面积64995亩,总产19467吨,单产299.5公斤;小麦种植面积50115亩,总产13415吨,单产267.68公斤;水稻种植面积14130亩,总产5070吨,单产358.8公斤;青稞种植面积55410亩,总产8949吨,单产161.5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28050亩,总产24635吨,单产878.25公斤;油菜种植8490亩,总产90.26吨,单产159.47公斤;豆类种植16980亩,总产2362吨。

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3412.44万元,比上年增17.47,其中农业收入9937.45万元,占总收入的42.45,种植业收入6981.31万元,占总收入的29.8,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515.59万元,占总收入的6.5,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3059.38万元,乡镇企业收入341.8万元,农村经济总费用9471.19万元;农民所得总额15383.63万元,占总收入的65.7,年末农业人口109943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99元,比上年的1256元增11.4,

二、重点建设项目和主要科技措施完成情况

(一)、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

1、青稞基地建设项目

我县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是由国家计委立项,着力改善青稞生产条件,加强青稞生产综合技术配套,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促进青稞产业化生产和优化布局,是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加快发展青稞特色产业的重大项目。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分别在东旺乡、建塘镇、小中甸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特别是项目实施乡(镇)的大力协作,基地各项建设工程已全面完工。项目共完成土壤改良6417亩,农田改形1167亩,开挖排涝沟20.46千米,新建不同规格田间沟渠8千米,开挖土方32464立方米,支砌石方2.56万立方米,改造田间沟渠24.33千米;完成田间机耕路16.472千米,完成防洪挡墙3千米,完成田间水池、水窖170个,溶水量1020立方米;完成青稞高产栽培中心示范样板田1000亩。增强科技措施,推广青稞规范化种植,分期分批进行青稞高产栽培综合配套科技措施培训,使项目区广大群众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通过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全县青稞大面积生产的发展。金沙江河谷地区的冬青稞基地建设主要以推广种植为主,20__年种植面积达到6380亩,交售xx酒业公司合格青稞234.5吨。通过青稞基地建设,有效推动了我县青稞生产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品种、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广大群众吃上安全营养的蔬菜,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解决高原藏区蔬菜生产技术难题及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气候因素,大力推广蔬菜钢架大棚,并多次进行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强化基地建设,缓解蔬菜供需矛盾,因地制宜的发展蔬菜产业,成为我县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20__年,全县对6个乡镇推广了30个蔬菜钢架大棚,推广面积达到了1800m2。推广的蔬菜品种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商品性能好的品种。为了合理种植和管理蔬菜,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进行了以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育苗管理、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措施、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等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及实地田间操作示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通过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950亩,年产各类蔬菜5508.6吨,总产值达450万元。

3、种桑养蚕项目

种桑养蚕项目是我县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培育起来的项目之一,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种桑养蚕至今已跨入第四个年头,在资金短缺,人员少,技术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强化管理,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技术支持力度,狠抓桑园建设和规范养殖等措施,20__年种桑面积2368.37亩,其中新植1411.31亩,补植补种957.06亩,成活率达71.6。项目区种桑面积已发展到9451.4亩,养蚕农户达1277户,农户养蚕1410张,生产鲜茧10.37万斤,总产值88075万元,其中农户收入70.67万元,总产值是上年的3.13倍,项目区人均增收22.77元,户均增收115.64元,参加养殖农户人均增收达183.51元,户均增收553.4元,使我县的种桑养蚕产业实现了新的突破,跨上了新的台阶。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0__年底木高村被列入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村,我县将项目纳入全县的科技推广

计划,认真落实项目面积和各项农业科技措施,深入广泛地开展了技术培训,通过田间指导、物资配套等,确保了项目区大小春的顺利实施。项目共计投入资金10.44万元,其中配套物资补助费94536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以培训为突破口,加强技术指导,制定了有效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并结合项目实施进度,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村、社、田间地头,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现场示范、田间指导等不同形式,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的到位率,累计大小春共计培训4次,累计培训人数达500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1.2。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技物配套服务,使各项技术和物资都真正落实到各户,抓好适用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实行统一规范化栽培,做到严格选种,施足底肥,配方施肥,改革种植方式,实行规范化栽培,合理密植,及时防旱排涝,适时追肥,对病虫害早防早治。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选用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进行了种植,在栽培上主要以规格化高产栽培为主,通过项目实施,产量明显高于当地品种,计划种植1400亩,实际完成1450亩,完成计划的103.6,平均单产达355公斤,比种植常规种亩增41公斤,增幅11.55,平均亩增收57.4元,总增产量达59450公斤,总增收83230元。优质青稞高产栽培选用优质青稞品种,在栽培上主要以规格化栽培为主,项目坚持选用良种,规格化种植,精细田间管理,配方施肥等四配套的综合技术措施,实际完成优质青稞高产栽培320亩,亩产达250公斤,比对照亩增产40.5公斤,总增产量达12960公斤,亩增收48.6元。优质双低油菜栽培主要以推广种植优质双低油菜品种“花油4号”为主,完成140亩,总增产量达5600公斤,亩增收96元。杂交玉米高产栽培主要突出规格化高产栽培,完成2166.7亩,亩增收41公斤。

5、地膜温饱工程

20__年州下达我县的温饱工程任务25000亩,实际完成21130亩,完成计划面积84.9。其中地膜玉米完成19310亩,平均单产452公斤,比一般田块平均单产增85公斤,增产幅度达18.8,总增产量达179.6万公斤,每亩产值达723.20元。完成地膜洋芋1820亩,平均单产达2242公斤,比一般对照平均单产增753公斤,增产幅度达33.6,增产量达137万公斤,每亩产值达1793.60元,经济效益显著。20__年调进地膜60吨,共投入资金达60万元,其中补助农民资金达24万元。

6、农作物良种工程。

20__年,全县杂交玉米制种、良种繁育、良种推广及试验示范,种子经营服务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及时就位大小春农作物种子,确保各项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小春收购麦种7.5吨,调运就位麦种12.5吨,收购优良青稞种7吨,全年共调进和生产合格种子216.8吨,其中杂交玉米种197.3吨。

做好杂交玉米制种生产,20__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完成了300亩,制种地安排在仕达村,品种有保玉、会单两个,总产量达38.25吨,通过州县种子管理站组织田间联检,我县杂交玉米制种技术制种质量普遍有所提高。

积极开展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引进郑麦004、郑麦98、太空6号等三个优质小麦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并搞好常规良种繁育工作,按照上级部门下达任务,分别完成小麦良繁500亩,青稞良繁500亩,马铃薯良繁500亩,水稻良繁250亩,油菜良繁50亩,安排技术员从种到收进行观察去杂去劣,对有推广价值的品种进行扩繁,从而不断更新、加速常规种的更换步伐。

大力推广农作物良种,推广水稻良种完成13170亩(其中优质稻完成4720亩),杂交玉米推广完成63203亩(其中优质玉米推广完成9448亩),小麦良种推广完成41756亩(其中优质小麦推广19263亩),青稞良种推广完成24125亩,马铃薯脱毒良种推广完成12418亩,蔬菜新品种推广1799亩,豆类良种完成4900亩,双低油菜推广完成7718亩。

由于我县的种子工作整体技术水平还不高,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种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依然十分脆弱,20__年麒单七号、保玉主要因气候原因造成大、小斑病和地下害虫为害,间接因品种抗逆性较差等因素造成一定减产。

7、冬季农业开发项目

20__—20__年冬季农业开发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项目的实施为我县冬季农业开发和调整产业结构指明了方向,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农民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实惠,科技人员也从项目实施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县冬季农业开发的出路,实现以点带面,建立高产示范样板田。

在省州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省下拨资金到位14万元,县投入12万元主要用于洋芋、玉米、地膜、蔬菜种籽、化肥、钢架大棚和大棚膜等补助。在资金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把资金集中使用,建立规范化高产示范样板田,在我县尼西乡主要推广种植,冬早地膜、脱毒洋芋756亩,5月已大量上市销售,平均单产达到2444公斤,亩收入2444元。

项目实施共完成25185亩,新增总产值达到178.33万元,使项目区五个乡镇农民人均增收达到21元,此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县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8、hpi国际小母牛项目。

由我局负责实施的hpi国际小母牛项目进一步得到发展,小中甸奶牛养殖户达到12户,由项目资金购买的奶牛26头,两年来发展小牛18头,新增项目农户2户,逐步实现滚动发展,优质饲草示范围栏建设25亩,通过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农户基本掌握养殖技术和牧草种植加工贮存技术,家庭牲畜副产品不断增加,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洛吉乡杂交野猪养殖项目在国际小母牛组织的帮助指导下,20__年培训项目农户96人,新增养殖户58户,目前共有项目农户120户,饲养优质杂交野猪560头,20__年出栏121头,实现产值7.2万元,20__年底,该项目经申报并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为进一步扩大项目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hpi国际小母牛项目的实施为我县地方特色畜产养殖提供了资金技术支持,有效增加了项目区农民收入。

(二)、大力推广农作物丰产技术,确保农业增产增效。

1、结合农业生产种植及田间管理,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20__年共完成对农民培训12700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225户。配合县团委、妇联等部门做好“云岭先锋”工程示范点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从农作物播种、施肥、用药等技术环节的各项技术措施的培训,有效提高好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2、全面推广各项农作物丰产栽培技术,在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着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向优质加工型粮食生产发展。

全年完成水稻旱育秧1084亩,水稻拉线条栽完成10803亩,玉米地膜覆盖完成19310亩,玉米育苗移栽完成2617亩,玉米湿籽直播定向密植完成11556亩,玉米双行条栽完成31186亩,小麦规格化种植完成27776亩,小麦丰产栽培高产样板完成4108亩,大小春规格化田间套种完成4510亩,青稞规格化种植完成27703亩,马铃薯丰产栽培17323亩,无公害蔬菜栽培完成1934亩,豆类高产栽培4940亩,油菜高产栽培8718亩,平衡施肥及配方施肥完成88660亩,微肥推广及调节剂应用完成53560亩。 通过推广应用各种农作物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了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的目的。

3、进一步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为今后全县农业生产及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20__年我县从省农科院引进的125个青稞小品种经试验选择出56个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易脱粒的品种再进行试验种植,筛选出10个表现良好的品种作为扩繁推广的品种,为全县青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品种。

引进“啊里亚拿”等两个亚麻品种在高寒坝区进行试种,试验表明:亚麻在高寒坝区生长良好,品质达到加工标准,亩产值可达到750—800元,经济效益可观,在有加工企业作为产后保障的前提下可进行大规模种植。

引进日本“耐病总太”萝卜在县内4个乡镇进行试种10亩,平均亩产鲜萝卜6983.68公斤,亩产值达到1440元。

从农科院提供的“黔油11、12”两个油菜品种与当地常规油菜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黔油11、12”两个品种均为中熟品种,平均单产都在140—156公斤之间,可作为扩大推广的接替品种。

4、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各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深入抓好技术培训,普及病虫防治知识,坚持技物结合的配套服务,通过落实一系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危害和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全县共完成大、小春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55.78万亩次,防治率达96,总计挽回粮食损失82.5万公斤,为我县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县乡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分级、分片集中培训和直接到田间地头巡回咨询培训,在藏区结合青棵播种,开展药剂拌种、青稞病虫防治、安全合理用药等技术培训;在江边河谷区在病虫发生时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和防治,全县共培训乡、村干部和农户572人次,由于培训及时,宣传广泛,确保全县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全县共设立4个宏观病虫测报点和1个鼠情测报点,定期调查监测,掌握全县病虫发生发展动态,根据天气预报、栽培措施、品种、苗情长势等因素,及时指导开展大面积防治工作。

坚持技物配套服务,根据农业生产中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和适用方便药械及时组织调运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实行田间诊断、现场咨询服务,指导农户正确合理使用农药。

组织开展病虫草鼠害大面积防治工作,共完成种子处理10.72万亩,完成农田化除29651.5亩。小春病虫害发生9.51万亩,防治16.19万亩次,蚕豆油菜病虫发生1.06万亩,防治2.34万亩次,大春作物病虫害发生6.7万亩,防治9.45万亩次。

(三)、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为进一步搞好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工进城就业机会,最大限度的把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效率的培训和输出。

当前农民工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就业意愿与自身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差距,加之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生活条件、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差别在输出上有一定难度,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结合阳光工程示范县和联合国教科组织东亚城市反贫困项目的实施组织家政厨师培训班培训40人,与社保局合办了保安和餐饮服务培训班,培训学员124人,全县广大农民自发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达912人,参训人员80以上都找到就业岗位。

为使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的合理转移,对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13012人,圆满完成了州下达的1.3万人的任务。在转移人员中以县内转移为主,达到11982人,县外转移881人,省外转移142人,国外转移7人。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全县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515.59万元。

(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围绕人均建设一亩高稳产农田的目标,加强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期组织农民开展坡改梯、旱改水、客良、兴修田间水渠水窖等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的质量和农田生产能力。通过建设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20__年全县建成不同层次高稳产农田5000亩,其中吨粮田200亩,750公斤至999公斤田(地)1500亩,500公斤至749公斤田(地)1500亩,400公斤至499公斤田(地)1800亩。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低产田地改造5000亩,项目完成田间渠系配套工程全长15公里,总计完成主渠4条,支渠33条,建成防渗渠道31947.02米,加固维修主渠4640米,路涵24座,消力池165个,在整个项目区做到渠相通、林成带、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金江镇仕达村、兴文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坡耕地治理工程完成不同规格田间三面光沟渠5180米,安装pvc引水管道4000米。

(五)、农机化服务和农机安全工作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机化事业,积极向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推进,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农机培训工作,引进新农机具进行推广,提高我县的农机化水平。为使农机推广工作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召开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会,将先进适用的新机具进行示范推广,全年共完成机械化3.3万亩,其中示范样板田1000亩,机械化耕耙5.3万亩,发放施肥枪500支,推广斜挂式收割机5台,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生产。

农机安全生产,组织农机监理人员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将违章载客、黑车非驾、酒后驾车、病车作业、非法拼装改装机车作为安全检查的重点,杜绝无牌证拖拉机上路行驶,严禁拖拉机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违章行为。通过执法大检查,使道路违章行为得到有效制止,及时消除了农机事故隐患,把农机安全事故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强农机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广大农机操作手的安全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堵塞安全漏洞。

(六)、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坚持贯彻执行中央 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认真抓好农村各种收费负担的监管,严格将农民的各种收费控制在上年农民收入的5以内。做好全县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粮食收益分配、农民负担、集体资产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为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准确依据。

在20__年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根据省下达的农村基点和成本调查任务,组织人员对所选的调查户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统计,在成本核算中,20__年粮食价格上涨,但由于农用物资价格也随之上涨,水稻生产每亩成本115.32元,亩产值511.10元,纯收益395.78元,每亩收益率为77.4;玉米生产每亩成本236.58元,产值582.67元,纯收益115.32元,每亩纯收益率为59.4,如再扣除生产用工费,农民种粮将出现负效益的情况,粮食价格上涨的同时,农用物资也在上涨,且涨幅要高于粮食,为此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七)、渔业及渔政工作

为切实搞好全县渔业工作,成立了县水产站,加强了对全县渔业生产的管理,通过对全县水产养殖农户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使我县的渔业生产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根据长江春季禁渔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县情况及时组建了渔政执法队伍,做好禁渔宣传,执法人员认真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我县境内金沙江及主要支流的禁渔工作,严厉打击违反禁渔规定的行为,有效遏制了电、炸、毒等非法捕捞势头,在禁渔期间达到“江中无渔船、江边无网具、岸上无江鱼”的目标,有效保护了长江渔业资源,通过努力,xxxx县部20__年度长江禁渔工作先进集体。

三、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部门自身建设

20__年,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全县农业科技人员进一步加强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更新农业科技知识,县级农业科技人员较往年更多的投入到农村各项生产中,在各重大科技项目推广中建立科技示范点,有效推动了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坚持稳定基层农业科技队伍,推行科技推广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一)、抓好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20__年,我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抓好领导班子和制度建设,重新组建和完善了局党支部班子,并结合实际,明确工作分工,从而使各项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在局党支部的领导下,调整充实和加强了局工会委员会、局女工小组等群团组织建设,并根据单位实际制定了《xx县局工会章程》,经常性的组织开展了一些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参加了“十一”歌唱祖国、歌唱家乡歌咏比赛,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全局职工的凝聚力,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

对局属各站的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调整,大胆启用了一批年轻同志担任各站室负责人,包括局办公室、推广中心、种子站、植保站、农经站、农环站等七个站室共计11人变换工作岗位,其中8人分别担任了站长、副站长职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在充实和完善了领导班子后,把全局的工作学习制度的建立和规范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制定《xx县农牧局工作规则》,在《规则》中明确规定每月每周的具体政治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时间,规定每周五下午为学习日,加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新的业务知识,《规则》明确规定全局各项工作开展的具体职责和目标,局属各站室也建立健全了各种工作目标责任书,逐步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单位内部讲学习、讲政治、讲团结的氛围得到加强。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主动向有关部门争取发展资金,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认真抓>;!

(二)、加强业务建设,增强服务职能,树立良好部门形象

在20__年全县农业工作中,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工作目标,根据市场和农民的要求,认真履行本部门的基本职能,坚持业务工作与三个文明建设两手抓,摆正位置,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抓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和体系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自身建设,为做好业务工作提供保障,把农业科技工作与自身建设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局通过合理调配各个岗位的业务技术人员来保证了各项业务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形势发展不断调整工作方式,改变服务手段,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满足全县农业工作的需要。在州县计委的帮助下,编制完成了《xxxx县—20__年农业发展规划》,为县委政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按照我局开展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活动的内容要求,全局上下在抓好机关作风转变、改进和提高为群众办事质量、依法行政和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在局党支部和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身体力行,深入基层到全县各乡镇调查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倾听群众反映,落实帮扶措施,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扶持三坝乡大蒜种植、小中甸食用菌种植、五境尼西蔬菜种植,一方面在资金物资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另一方面在做好科技培训,确保当地优势产业得以顺利发展,同时将这几个项目实施村作为我局“云岭先锋”工程党员联系点,切实加强了党员与群众的联系服务。通过深入实际开展工作,切实转变我局的工作作风,为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和做好全县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为更好的树立局党支部和局务领导班子的威信,本单位凡是涉及工作重大的工作问题都要召开局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求职工遵守并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并要求职工进行监督,努力推进单位民主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结合我局开展“云岭先锋”工程和“ 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专题教育活动,向广大干部职工认真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20__年本单位的社会评议机关作风建设和“云岭先锋”工程活动都得到突破性进展,并受到社会好评。

四、20__年农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__年,xx县农业获得了全面发展,但仍然面着临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贫困面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尚未摆脱基础脆弱的状况。

农业是我县的主体产业,近几年虽然技术和设施都有较大提高和改善,但是全县80的面积属高寒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疏松,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有效耕地三分之二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基本属于水养农业,受气候制约,水利化程度低,全县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给全县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虎跳峡镇、三坝乡、东旺乡三个贫困攻坚乡基本上处在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经济发展滞后,文化落后的地区,因此,返贫率高,许多村社至今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学生上学困难,科技文化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三)农业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全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单位面积上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物化投入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首先是农民收入少、多数农户的农业投入仅能维持一般再生产;其次是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产值少、效益低、集体经济脆弱,无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其三、农业投入渠道单一,引资、股份合作制和多种投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等款项被挤占、滞留,一些项目资金物资浪费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效益。

(四)农业科技部门业务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和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与之相适应的矛盾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从全县情况看,农业科技队伍量少、质弱、手段落后、体系不健全,全县各乡镇虽然已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站,但办公业务用房、住房和经费十分紧缺,基本没有相应业务检测仪器设备和条件,加上科技辅导面大,条件艰苦,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脱节,影响了农艺措施和物化技术效益的发挥。我县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自身建设还相对薄弱,特别是总体技术力量的不足而影响了一些重大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从近几年全县的整个业务体系建设来看,存在着工作机制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到位,管理水平偏低的状况,全县农业科技内部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属于人少素质偏低的情况。目前,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初级职称偏多,中高级职称偏少;从职称和学历情况分析,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及中高职称的人员偏少,难以适应农业新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从专业结构看,农学、植保、土肥等传统专业的技术人员占70左右,农机、农经占30左右,而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业综合信服务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业环境保护等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此外,由于业务建设和管理机制缺乏长远规划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导致整个推广体系的计划管理、激励竞争、推广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一些科技政策没有用足用好。

五、20__年工作计划

根据《xx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xx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20__年农业工作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作物布局,发展地方优势农产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一)、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确保全县粮食总量的稳定增长

正确处理结构调整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按照稳粮调结构的思路发展农村经济,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结合起来,稳定耕地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种粮效益。20__年保持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3万亩,粮食总产5.6万吨。

二、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好特色种植业产品基地

沿江河谷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粮食、蚕桑、反季无公害蔬菜,高寒山区重点发展青稞、脱毒马铃薯、优质双低油菜、花卉,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优质豆类、荞麦、药材、水果等。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根据20__年各基地完成情况,20__年计划完成反季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3300亩(其中设施农业500亩),优质青稞商品粮基地10000亩,马铃薯基地19000亩,优质米基地5500亩,豆类基地5000亩,优质油菜基地6300亩,优质小麦基地20__0亩,中药材基地4000亩。加强对基地建设管理,做好基地建设中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在建设基地过程中要借鉴桑蚕基地建设的经验,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通过订单来解决农产品产后销售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做好冬季农业开发项目的配套技术措施的落实,重点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水稻旱育秧1300亩,水稻拉线条栽及抛摆秧11000亩,玉米地膜覆盖20__0亩,玉米育苗移栽3000亩,玉米湿籽直播定向密植11000亩,玉米双行条栽30000亩,青稞规格化种植220__亩,马铃薯丰产栽培16000亩,无公害蔬菜栽培20__亩,豆类高产栽培4000亩,油菜高产栽培8000亩,平衡施肥及配方施肥95000亩,微肥及调节剂应用60000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率保持在96以上,农业科技培训15000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250户。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针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的现实,把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继续加强农田水利、高稳农田、防洪减灾、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充分利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做好高稳产农田建设,利用冬春农闲时节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开展水毁农田恢复、防洪除涝,水土流失治理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4)、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扩展就业门路,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着重解决好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等保障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衔接机制,从体制、机制、组织方式、使用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提高输出率和使用率。在做好县内输出的基础上着力向县外、省外输出,20__年计划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4万人,实现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600万元。

(五)、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农业工作计划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1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53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一、农业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特色、高端、生态”农产品的理念,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主要目标,培育提升“特色果、绿色菜、生态畜、道地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优质化、产业一体化,以技术为支撑的高半山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途径,支持乡镇、村组发展实体经济,引导农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二、2015年目标任务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1万亩,粮食产量预计3.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预计蔬菜产量25.8万吨;特色水果种植面积5.8万亩,预计水果产量7.2万吨。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比2014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165元,增幅14.5%。

三、主要措施

(一)以项目作支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项目》150万元、《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酿酒葡萄基地建设》200万元等项目,开展田间道路、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现有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并通过绿色防控、土地整治、培肥地力等措施,巩固提升现有5个万亩示范区和16个核心示范基地,着力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以调结构优布局为重点,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带

遵循“生态适应性、发展规模性、优势优先性、产业循环性”的基本原则,立足资源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特色效益农业规划方案”发展“生态、特色、高端”农产品,打造“一纵一横”的农业经济走廊,形成特色水果、绿色蔬菜产业带,为高半山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监管,狠抓品牌创建

以“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县创建项目”建设为契机,健全质量管理与监管体系,随时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和包装、贮藏、运输进行控制,严格农业投入品在特色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植物检测、检验、检疫和绿色防控。加强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农户和涉农企业重视标准化生产,掌握标准化生产的技术。积极争取全省《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和“六化”(实现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要求,在“川藏高原”和“七彩羌乡”品牌下,全力打造“甜樱桃”、“羌脆李”、“茂汶苹果”、“晚熟枇杷”、“高山绿色蔬菜”等地方品牌;在做大现有品牌的基础上,筛选有优势、有特色和有规模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做好光明镇毛显坪大白菜、莴笋、甘蓝等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和土门新村有机猕猴桃、凤毛有机枇杷的第二次有机转换认证,切实提高我县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强服务,狠抓能力建设

搞好为“三农”的服务工作是农业工作的宗旨,抓能力建设是搞好服务的前提。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一是继续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信息服务队伍,随时随地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及时新信息,提高农户和涉农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农业法律法规、行政执法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服务能力、执法能力。积极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户、示范区建设,努力培养既懂科技、又懂生产经营管理的农村能人。三是提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经营组织能力,强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积极指导以九顶农牧产业有限公司、红星领地酒庄有限公司、南庄青脆李、罗山脆红李等龙头企业和专合社发展,组织龙头企业、专合社带动农户开展生产与经营,不断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与之同时,在土地确权试点的基础上,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社进行土地流转,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新技术应用、采购处理、市场网络建设和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健立和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书屋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组织生产、推销产品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五)以抓农村土地权确权登记为重点,狠抓土地流转

在农村土地确权试点的基础上,按政策和程序完成2.6万余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做好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六)以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

重点推进“特色果蔬新品种试验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加快特色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全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单产水平和商品率,进一步开展6大类水果(甜樱桃、苹果、李、桃、梨和枇杷,共25个品种)、5大类蔬菜(辣椒、魔芋、儿菜、西南花和西红柿,共12个品种)、1个桨果(草莓)的引进试验示范,以筛选出适应我县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为更好地促进我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贮备优势品种资源。

(七)抓民生工程,促惠农政策落实

以民生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抓好我县农村能源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切实搞好粮食直补、农业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以及其他党在农村的富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

(八)以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重点,抓好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继续抓好依法行政、依法治县、普法等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改进为“三农”服务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赢得广大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保持局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到务实搞好农业事业,清政为民、廉洁奉公,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

农业工作计划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7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54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农村稳定、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中心,科学规划,真抓实干,认真抓好驻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驻点村小康建设总体规划目标。

二、工作目标

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扶持畜牧业和多种经济作物的发展。狠抓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农业产业的“造血”机能,促进驻点村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家园建设,推进文明示范村工作进程,基本解决村民行路难、吃水难等实际问题。确保本年度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小康建设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为完成好今年小康建设工作任务,工作队要认真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争取“一个支持”、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个示范”、落实“四项措施”。

(一)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积极联系县直相关部门,努力争取县委、政府对小康工作的支持

工作队要积极向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及县直有关部门宣传省委、政府关于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省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关心,明确小康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努力争取县委、县政府对珠山镇封口坝村小康建设工作的支持,把小康建设工作与“县文明示范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省县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驻点村的小康建设。

(二)突出“两个重点”:把围绕农民增收、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确保当年受益作为工作重点;把培植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扩大牲猪饲养规模。从省里引进原种“大约克”公猪一头和二十头良种母猪,改变牲猪品种单一、退化的不良状况。狠抓配方饲料入户、大力推进熟喂改生喂和防疫技术到位。通过良种、良料、良法配套,缩短牲猪饲养周期,提高肉猪品质。力争年内饲料入户率达80%,牲猪出栏率提高30%。确保户平增加出栏商品肉猪一头,全年出栏牲猪2500头左右。

2、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该村距县城仅10公里,且交通便利,海拔高度较高,秋冬季有大量空闲地,非常适宜多种蔬菜种植。计划发展秋冬商品蔬菜1000亩,延秋蔬菜300亩,推广新优蔬菜良种,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3、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产

推广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该村目前的主栽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计划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鄂马铃薯3号500亩,占其种植面积的80%以上;

加速双低优质油菜推广。今年重点推广华杂5号等优质油菜品种,确保全村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250亩。

5、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打工经济发展。打工经济作为全村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农民增加非农收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农民外出打工,重点是抓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计划配合有关单位,抓好400人左右的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指导就业工作,促进农民务工增收。

农业工作计划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7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96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2013年全市农业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及中央、省、市农村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高效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突出重点环节,狠抓关键举措,着力实施“6238”工程,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争当国家农业示范区建设先行军。主要工作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幅4%;粮食总产35万吨;生猪饲养量63万头以上、出栏37万头以上,家禽饲养量稳定270万只以上、出栏200万只以上;水产品总量9500吨以上,其水产量2500吨以上;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1200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达到20%左右;持证农业劳动力占比35%以上;新增新型农机2000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三品”基地占耕地比重90%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6%以上;绿化造林1万亩,中幼林抚育2.5万亩;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一)加强“米袋子”建设,夺取粮食生产“十连丰”。面对粮食生产高基数,我们不能有畏难情绪,必须进一步增加投入、转变方式,努力走出一条高水平的粮食增产增效的新路子。一是加强粮食产能建设。落实好惠农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种植面积,全年稻麦面积均稳定在32万亩左右。高标准建设好斜桥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和东兴镇1万亩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的旱涝保收丰产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地力综合培肥,夯实稳产高产基础。二是开展高产增效创建。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模式,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全市建立稻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区15个,创建面积40万亩,以整建制创建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三是推进专业化服务。把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作为高产增效创建重点内容,加大商品化集中育秧和病虫害综合防控力度,万亩片商品化集中育秧规模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5%以上。

(二)推进“菜篮子”建设,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切实抓好蔬菜、畜禽、水产等鲜活农产品生产。一是抓好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做好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加快启动实施,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标准化生产,建成高起点、高规格的永久蔬菜基地。大力开展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实施设施园艺生产“四创新”,打牢增产保供基础。二是发展健康畜牧业。大力开展畜牧业转型升级“六项创建”活动,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建设一批生产水平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示范场,促进畜牧业良性化发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鼓励发展适销对路的特禽特畜,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三是推进水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以长江江鲜为特色的长江水生动物育种和驯养,努力打造江鲜特色渔业。推进生态健康、先进高效的养殖模式,构建“特色高效、绿色生态、一三产业融合”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三)创新经营机制,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态。加快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突出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围绕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切实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实现农业教育、农民培训、科技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的综合功能,全面完成省市各项培训任务,新增持证农民5000人以上,确保2013年底全市持证农民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努力实现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严格把握好高效农业项目、三新工程项目、农产品质量项目等认证、筛选、申报、实施和监管等各个环节,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运用。针对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推广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两网一灌”设施栽培技术,同时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和物联网技术示范运用,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三是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以农业集约化经营为抓手,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休闲观光农业资源整合开发、“生祠堂”品牌打造,使之成为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军。市级农业开发区要对照3年内建成苏中、苏北一流的农业园区的要求,倒排时序,迅速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8个镇级园区要对照《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考核认定意见》的要求,扩大规模、细化规划,实行各自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年内力争2-3个园区通过市级认定。3个功能园区中,要突出粮食产业园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贸易额100亿元的目标,成功申报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粮食物流示范区。四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经营性农业服务主体参与社会化服务,每个镇(街道)集机耕、机插、机植保、机收于一体经工商注册的专业服务组织达到10个以上;每个镇(街道)农业部门要牵头领办一个面积达千亩的农业规模经营合作服务社,每个村要培植一个面积百亩以上的“小农场”。

(四)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中央、省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全程质量管控,狠抓执法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加强“三品”生产管理、规模基地建设,新发展“三品”30个,“三品”基地认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稳步上升,实现“三品”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推进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运行机制建设,完善村级协管员队伍,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加大对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违规使用兽药及鱼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认真落实《省动物防疫条例》,开展规范免疫、监测预警、应急管理、检疫监督、信息管理、乡站建设六大“推进行动”,完善落实免疫防疫各项责任体系,切实抓好春夏秋三大集中免疫行动,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免疫抗体合格率80%以上。

农业工作计划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78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93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国家对农业实行财政补贴,打破了乡镇财政收支的原有格局,乡镇财政收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怎样做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也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就此浅谈一点看法。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四税、工商税(含屠宰税)、乡统筹等税费收入构成,其中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税改后,乡镇收入来源由税费并存制转变成单一税收,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屠宰税、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实施大幅度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产生了变化。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道路建设、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计划生育、农村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公共支出项目上划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原村提留开支的村级组织管理支出上划到乡镇管理,国家出台的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及财政对农户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由乡镇财政负责具体落实。

(三)、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四)、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由于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基础本来存在其先天性不足的一面,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的调整,以及乡镇七所八站改为县财政供给,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但它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即政府退出一部分资源,以政府收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减轻为标志;二是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两个层次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需通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这就要求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的财权和事权,改革现行的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构建新型的基层政府财税体制。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事权的变化来调整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在乡级政府没有取消前,仍应维持乡级财政预算,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趋势应是财权和事权更趋于集中在县,缩小乡镇财权和事权,淡化乡镇财政职能。

三、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设想员之家版权所有

本着从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出发。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在保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代编、收支上划、帐户统设、集中核算、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

预算代编。即在乡镇政府没有取消前,仍维持乡级预算,但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代编乡镇财政预算,报县级政府批准后,按法律程序由乡镇人大审议和监督预算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

收支上划。即取消乡镇金库,将乡镇一级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统一缴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帐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库。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支出重新核定,对经常性支出标准实行县乡一体化,统一财政政策执行,统一财政资金运行。通过清理、核实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建立偿债准备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消化乡镇财政债务还债计划,并不再赋予乡镇举债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乱举债的漏洞,逐步消化乡镇债务。

帐户统设。即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乡镇财政总会计帐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并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和乡镇各单位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帐户,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在金融机构统一开设帐户。乡镇所有工资性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拨到'工资专户',专门用于乡镇人员工资的发放。工资以外的其他支出,由乡镇财务联络员按规定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列支,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分户核算。

集中核算。即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入缴入县国库,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对工资性支出,根据年度预算,县财政局按照县编办、人事部门核准无误后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额,每月从县国库直接拨入'工资专户',直接进入县财政在当地银信部门开设的个人工资专户,委托银信部门统一工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费等支出,实行报帐制,建立公务费支出备用金制度,先由乡镇财政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县会计核算中心,由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规定的额度拨付备用金,由乡镇按规定使用后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乡镇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财乡管村用'制度,由乡镇财政部门、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审核监督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确保村级资金专款专用。对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会计核算中心按照预算审核后,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会计核算中心直接拨付供应商。

自求平衡。在核定收支基数和体制后,乡镇不能编制赤字预算,不能超预算使用,在年度决算时能有赤字。

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农业工作计划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0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18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位于绵竹市东南部,距城东新区2.3公里,东与什地接壤,西与东北、孝德毗邻,南至孝德镇。幅员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39821亩,总人口153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8人,农业人口14767人。全镇现辖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交通便利,三级标准水泥公路(绵齐路、齐孝路)贯穿东南西北,邻近有成青公路和德阿公路,各村村道、机耕道直达农家院户。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人民渠穿境而过,水源充沛,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669万元,财政收入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66元。

镇内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较完善,村道网络已基本完成,电力、通讯、电视网络覆盖全镇。

二、农业发展现状

依托优越的地理及环境优势,凭借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种养殖业传统,在上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稻谷、蘑菇、蔬菜水果种植及生猪、仔猪繁育的特色农业。

1、种植业

大春水稻15137亩,年产量7463吨;小春小麦6882亩,年产量2615吨;油菜4323亩,年产量705吨,100余亩的蘑菇种植基地、1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200亩的花卉草皮基地。

2、养殖业

我镇生猪养殖现已具一定规模,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0余户,全镇生猪年出栏40086头,能繁母猪6364头,年产仔猪9万余头,外销6万余头,成立了“镇仔猪协会”,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规模种养殖的基础上,我镇农业生产形成了五大基地:

(1)仔猪基地年产仔猪9万头,外销6万头;

(2)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

(3)糯稻基地5500亩

(4)蘑菇种植基地850亩

(5)蔬菜水果基地:双坪村、圣寿村的花卉蔬菜、浦柳村的蔬菜、西瓜。

以农字号企业为主的有6家,其中规模企业4家。四川绵竹市恒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赖汤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绵竹市正兴酒业有限公司、四川金鹏食品有限公司(以上4家为规模企业)、绵竹市龙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绵竹市升旺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三、发展计划

我镇将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镇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特色+规模”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突破土地流转瓶颈,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1、生猪养殖和仔猪外销

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抓好对规模养殖户奖励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力度,计划新增年出栏3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5户,全镇年出栏生猪实现50000头。

以镇仔猪外销协会为龙头,抓好我镇仔猪生产。实现存栏能繁母猪8000头,产仔猪12万头,实现外销仔猪8万头,建设生猪(仔猪)市场一处,为生猪、仔猪销售、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2、扩大西瓜种植面积

农业工作计划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20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190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我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市近年来第一次专题召开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面,我先代表市政府对乡镇文化建设作工作部署,市委常委、宣传部周部长最后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为目标,以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三送”、“三百”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切实加强乡镇文化市场规范管理,不断深化乡镇文化改革,大胆创新乡镇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全市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乡镇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以来,各地已先后建成达标乡镇文化站42个,全市138个乡镇(不含街道)已有76个达标文化站,预计年底全市达标乡镇文化站126个,乡镇文化站达标率达91%,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长期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文化站无房、不达标问题基本解决。二是乡镇文化建设特色明显。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挖掘、大力培植,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全市已有5个全国特色文化艺术之乡、7个省级特色文化艺术之乡,滨海县“书画艺术节”、响水县“灌河情四市五县文化联谊活动”、射阳县“丹顶鹤艺术节”、亭湖区“和谐社区天天乐”、建湖县“广场数字电影节”、“烟花杂技节”等活动影响不断扩大。三是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一批以反映“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蒲公英奖和省“五星工程奖”。四是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通过组织开展先进文化下基层“三百工程”和“三送”工程(送科普、送电影、送戏),全市农村每年放映电影达26000多场、文艺演出500余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60万人次以上。同时,广大农民积极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有效丰富了基层文化活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艰苦奋斗、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积极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为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努力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关于下一阶段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存在问题,切实增强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

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求以“两为”(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以“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以“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乡镇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将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作为新农村五件实事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并作为社会事业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市人大还于上半年对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了专项督查,并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听取了专题汇报。各地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但由于诸多因素,我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与国家、省有关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繁重。近年来,在推

进农村改革过程中,不少乡镇文化机构被调整合并,文化设施被挪用、变卖。20*年省统计数据显示,我市138个乡镇中有59个乡镇无文化站房或不达标,其中6个无站房。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仅今年全市计划完成建设的51个达标文化站中,就有27个未列入上述统计。此外,全市2200多个行政村,只有809个村有达标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难度大,进展不快。以今年51个达标文化站建设为例,截止7月25日,只有一个基本完成建设,还有20个尚未开工建设。同时,由于省里以20*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只有列入省统计的文化站可获得省补助,建设资金筹措难度较大。二是服务内涵严重欠缺。由于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扶持政策难落实,农村文化普遍存在设施落后、设备老化、功能不全的现象,难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严重退化。全市各地农村文化专业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大、专业差、人员少的问题。据统计,全市有30%的乡镇文化专干年龄在50岁以上,有的已达退休年龄仍在顶岗;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影响,近年来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新聘人员均非专业人员;全市138个乡镇文化站大多只有1-2个编制,少数乡镇还存在占编缺岗或在岗无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让一些低级、庸俗、落后的文化在农村有了市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而且已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推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安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努力促进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以乡镇文化站建设为突破,全力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乡镇文化站既是农村文化的综合设施,也是最基层的文化主管部门。因此,在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为“牛鼻子”工程,着力解决乡镇文化站建设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乡镇文化站服务功能建设;三是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部门的组织能力建设。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根据省政府要求,今年底各地乡镇文化站达标率达90%。我市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五件实事,今年共有51个列入实施计划,其中24个列入省计划、12个列入市计划、15个列入县计划。今年列入年初计划的5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后,我市尚有12个乡镇文化站不达标。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必须确保今年全面完成年初建设计划,争取明年彻底消灭无房和不达标文化站。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紧咬目标不动摇,努力克服困难,有效聚合建设要素,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一要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乡镇文化站建设无论是从其公益性质看,还是从其作为政府实事项目实施的组织形式看,地方政府都是第一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政府要将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地方财政预算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切实承担起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和保障作用,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推进村级图书室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将文化工作的重心下移,从而发挥文化对人的教育、引导作用。二要明确建设时间节点。各地要对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组织一次全面调研,对照市政府要求,对未达标文化站建设逐一研究解决,排出时间表。特别是对已列入今年建设计划尚未开工建设的20个文化站,要深入分析,找准问题症结,明确时序进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年底省政府将对全省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进行总结考核,根据时间安排,各地必须将列入省计划的24个文化站和列入市计划的12个文化站于8月前全部开工建设,新建文化站于11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改扩建和置换的于11月底前建成开放,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三要提高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领导,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强化督查措施,加快推进速度。文化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掌握文化站建设情况,主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文化站建设顺利推进到位。2、大力提升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内涵。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是推进乡镇文化建设的前提,但如果只是面积达标,那只能是摆设,只是一幢建筑,这与文化站名不副实。为此,要把乡镇文化站的内涵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着重围绕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文化作为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精神力量,是一种软实力。提升文化站的服务内涵必须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重点加强文化站的科普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加图书存量、扩大藏书门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加大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提高文化站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使乡镇文化站真正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市场信息的重要窗口和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主阵地。二要围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化站是否能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关键在于其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在服务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有效整合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尽可能增加文化站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在服务质量上要坚持优质规范,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管理模式上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服务项目建设,努力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三要围绕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特色。在加强文化站内涵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的挖掘,积极开发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传统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不断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不断充实区域文化体系。

3、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组织功能。乡镇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文化主管机构,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对基层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要强化组织指导作用。在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不断将工作向下延伸,沉到基层,下到乡村,加强对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加快推进村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乡镇文化活动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乡村整体互动的工作局面。二要强化沟通协调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寻求帮助解决乡镇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工商企业的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探索文经结合、文企联姻等形式,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乡镇文化发展新路子。三要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文化站在自身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要注重引导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农民自愿、自治的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学会等群众文化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组建文化经营实体,积极寻求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共同促进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乡镇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明确措施,确保乡镇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要把乡镇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乡镇等相关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乡镇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形成以县为单位的乡镇文化建设评估体系。要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宣传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从而发挥宣传文化部门在推进乡镇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要强化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切实加强站舍管理,严禁拍卖、租赁和挪作他用。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努力通过开展系列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科技人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从而更好地服务基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大经费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切实承担起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统筹规划,加大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抓紧建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乡镇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对一些重要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产品,可以实行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为乡镇文化站正常办公、文化活动开展及项目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县、乡两级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公用设施配套等费用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原则,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进入文化领域,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经营乡镇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主的投入机制。

农业工作计划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89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5分钟,共有211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今天,我们在*市固始县召开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现场会。这是继20*年5月新县、固始县现场会之后的又一次现场会。会议将在学习推广*市、固始县经验的同时,研究如何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市、固始县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今天上午,我们对固始县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城乡风貌异彩纷呈,大家看了很受鼓舞。刚才,*市规划局长罗荣国同志、固始县政府县长方波同志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我听了深受启发。

*市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凝聚村镇规划建设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市、县成立了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精干人员,具体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市政府下发文件,连续三年把村镇规划编制列入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实施目标管理。二是加强政策指导,提供资金保障。从20*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县区财政各投入100万元,专项用于村镇规划编制,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同时动员市、县(区)直单位对口帮扶村镇规划建设。去年全市共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保证了村镇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市、县(区)和乡镇召开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市和县分别举办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培训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顺利推进村镇规划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标准,提高村镇规划编制水平

一是加强技术力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媒体村镇规划编制招标公告,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了17家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各县区把规划、国土、房管、水利等部门的设计人员进行整合培训,全力投入村镇规划编制。全市共投入规划设计人员320多人。二是严把规划质量关。为防止“另起炉灶”,拆旧村、建新村的简单化倾向,坚持严把“五关”,即:调查摸底关、征求意见关、方案编制关、技术评审关和依法报批关,有效保证了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三是规划建设特色村镇。强调村镇规划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情况,分别规划建设生态庄园式、城郊社区式、平原集中式、丘陵放射式、山区分散式等不同空间形态的村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引导建设商贸型、工矿型、文化型、旅游型、沿边型、生态型等不同产业支撑的特色小城镇,避免了“千镇一面、千村一面”问题。四是严格规划审批。各县区成立了由规划、建设、发改、交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村镇规划评审委员会,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成果分别由市和县区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评审,凡达不到规定标准和规范深度要求的不予通过评审。邀请省、市规划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15个乡镇、30个村庄优秀成果。

(三)规范管理,保证村镇规划有效实施

一是规范村镇建设程序。认真落实村镇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凡不符合村镇规划要求的不予审批。*市中心城区内村镇建设,由市规划局统一审批;乡镇人民政府所地和沿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两侧的村镇建设由县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审批;其它村庄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报县(区)规划主管部门备案。二是开展村镇规划效能监察。由市规划局、监察局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县区乡村检查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有效防止乡村领导违法违纪干预村镇规划实施现象。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市和县区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乡村监督指导规划实施。市、县规划监察机构认真履行职能,及时查处村镇违法建设行为,保证了村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示范带动,打造村镇规划建设亮点

全市确定了5种类型20个乡镇、100个村作为村镇规划建设和整治示范点。去年示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16亿元,这些示范点已成了村镇建设的亮点。一是就地整理型。平桥区洋河乡、固始县郭陆滩镇和往流镇、淮滨县邓湾乡、商城县上石桥镇积极开发新街区,整治老街区,改善了乡镇整体形象。潢川县付店镇新胜村、商城县上石桥镇黄楼村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改善了村容村貌;二是整体迁建型。淮滨县邓湾乡徐门村通过淮河滩区土地整理项目、平桥区邢集镇桑园村利用高速公路拆迁安置、固始县段集镇小畈村利用灾后重建项目,分别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民新村;三是“城中村”改造型。新县新集镇坚持改旧村、建新村、出新貌,规划建设了2.5平方公里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金水新村。光山县城关镇上官岗村、潢川县老城区爱国村等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实现了农民生活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四是产业支撑型。罗山县青山镇发展非金属和建材加工业,固始县三河尖乡发展柳编业,浉河区浉河港乡龙潭村等发展茶产业,增强了村镇经济实力,提升了村镇整体形象;五是交通带动型。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小庙村、潢川县仁和镇亚港村发挥交通优势,推进物流市场和农民新村建设,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亮点。

(五)创新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加大协调力度,整合各部门力量,促进扶贫、交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支农项目、支农资金向完成规划的村镇集中捆绑投放,防止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投资效益。二是创新村镇建设投资机制。全面放开村镇基础设施投资市场,通过以地换路、以地换城,盘活了村镇存量土地。鼓励外出务工精英“回归”投资村镇建设,房地产投资热点已从中心城区、县城逐步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三是引导农民自主建设家园。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鼓励经济实力强的村组集体投资建设农民新村,按需要分配给村组居民;鼓励村组对集体土地、房屋进行置换经营,所得赢利用于建设农民新村;鼓励群众依照规划“自修门前路,自通院前水,自栽门前树,自保门前洁”,调动了广大群众自主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固始县统筹城乡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经验突出反映在这几个方面:

(一)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

县委、县政府立足固始县情,把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完善领导机构,为村镇规划提供组织保障。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为政委和指挥长的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设立了办公室和专业工作组。出台了《固始县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年度责任目标和推进措施。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一方面,做好村镇规划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与时序。明确2020年县城建设“双50”目标,并明确“东引、西聚、北控、南进”的城市发展方向,“四轴、两心、五片区”和“两环、八线、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进一步理清了城镇发展思路。另一方面,根据村镇规模、区位和地理环境条件,分类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各专业工作组深入试点村镇,配合郑州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11个乡镇、1*年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三是抓住关键环节,保证村镇规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审议审查、公示和效能监察机制,规范村镇建设程序。把城乡规划纳入目标管理,严格建设项目审批,认真落实“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加强规划监察执法,从制度上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依据规划,积极开展镇容村貌整治。对县城规划区内的城中村、隔夜楼进行集中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沿县城、乡镇周边和沿铁道、国道、省道的100多个村庄开展以“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提升了村镇的整体形象。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市、小城镇、村庄“三头并举”方针,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乡集镇和村庄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突出抓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仅20*年就建设城市主次干道17条,新增道路21.7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120多公里,城市框架拉大到35平方公里。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快功能园区和市场建设。城南新区行政中心正进行主体施工,13家单位已建成或正加快建设;香樟苑、水云居等大型住宅小区正加快建设,将有效改善市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条件;信合集美建材市场等5个大型专业市场相继建成,逐步形成豫东南区域物流中心。二是加快特色城镇建设。推进陈淋子史河湾试验区建设,提升沿边城镇竞争力;加快段集火车站新区开发建设,完善物流仓储设施,打造固始南部次中心;打好“中国柳编之乡”品牌,把三河尖建成淮河上游商贸重镇;推动胡族、黎集、方集、往流、郭陆滩、陈集等重点乡镇建设,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往流镇以镇带村联动发展,建成淮河明珠花园和移民新村,并同时启动6个村庄规划与建设;方集镇小畈村筹措200万元,建设了规划先进、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新村,受到省委徐书记充分肯定;黎集镇南园村、张老埠乡薜桥村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全县已建成文明村庄127个。

(三)科学引导“三个集中”,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三个集中”,有效破解土地利用、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一是引导土地集约利用,解决村镇建设用地问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强化“三项整治”和“五统一”管理,建立了符合法律规定且适合县情的多元化有偿供地模式,通过国有土地年租制、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或入股、国有土地置换、集体土地农用地转用、整治空心村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潜和市场化运化,实现了占补平衡,充实了土地储备,满足了城镇建设需要,十年间累计实现土地资产收益7亿元。二是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创业,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一方面实施“金桥工程”,让更多的人出去创业,一方面实施“回归工程”,让更多外出的人回来发展。50多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近40亿元,他们回乡投资创办企业或进行城镇基础与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20多亿元,提供城镇就业岗位6.5万个,劳务大军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中坚力量。三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解决城镇经济支撑问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民营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50多家。全县重点工业企业达到8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8家,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的10家。全县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其中,以三河尖乡为主产区的柳编产业集群,产品远销8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郭陆滩镇、南大桥乡两个水暖城为依托的水暖器材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9000万元,成为中国第四大水暖洁具生产销售基地;以张广庙乡为中心,辐射周边4乡镇的医用银针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利税近50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通过“三个集中”促进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县乡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农民自主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全县已建成农村沼气示范户11036户,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总结*经验,研究“固始现象”,我觉得至少可以带来三点启示:

一是思路决定出路。*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固始县缺少资源和区位优势,市县领导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立足市情、县情谋发展,理清了工作思路。思路新则出路广,才能开创出城乡建设的一片新天地。二是创新激发活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如何整合力量,*市成立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常设办公室,创新领导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保证了责任目标的落实。固始县通过规划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破解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创造了具有标本意义的“固始模式”。三是人气成就事业。来到*、固始,除了山水美景,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这里人气旺。人气旺则事业兴。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豪迈之气,开拓创新的锐进之气,乐于奉献的浩然之气,描绘了*经验、“固始现象”的多姿多彩。

二、从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视察*时明确要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总理在参加*人大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一定要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中央领导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提出的新的希望与目标。我们一定要悉心领会并从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实现新跨越的现实任务和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省来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方面,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另一方面,目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村规划建设方面虽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部分领导对村镇规划重视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单个项目轻统筹安排、重城镇轻乡村的倾向。由于村镇规划滞后,导致无序建设严重,环境状况欠佳。二是政策保障不到位。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试点经费不落实,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总体水平仍然很低。三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对各部门涉农项目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个别地方缺乏统筹城乡的思路,忽视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使命,正视工作差距,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实现跨越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从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审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方向由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为农业大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二是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支持中部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我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千亿元,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中原崛起正当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使其变成促进中原崛起的发展资本,变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力。

(三)从新农村建设总的目标准确把握村镇规划的地位作用

一是完整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中央明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字方针,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就是要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

二是充分认识“村容整洁”在全面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性。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容整洁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居才能乐业、创业,农村同样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从“生活宽裕”来讲,村容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体现。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农民直接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从“乡风文明”来讲,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抓乡风文明,应该从农民看得见、得实惠的环境改善抓起才能见实效;从“管理民主”来讲,村容治理是农村民主建设的一种实践。村庄规划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农民主体、群众意愿、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的过程。

三是准确把握村镇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村镇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和法规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编制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实施的村镇规划,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作用。只有依据规划安排村镇建设与治理,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其次,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庄合理布局,要有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庄整体发展和各项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第三,严格实施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村镇规划的实施,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又要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注重长期和整体效果;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三、统筹城乡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2007年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按照厅党组“贯彻省委精神更加自觉、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分类指导更加有针对性、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以村镇规划为先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注重发展特色,强化服务协调,扎实稳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二)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计划

一是科学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2007年全面启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每个省辖市确定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试点,并至少完成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建制镇、乡集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40%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镇全部完成。要贯彻执行建设部印发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构建以县(市)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并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空间布局与职能分工,推进城乡区域共建共享,科学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计划。认真贯彻《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区分山区、丘岭地区、平原地区及河流滩区、采矿塌陷区等情况,综合预测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局,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风貌,塑造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2007年村庄建设规划完成10%以上,各类村庄治理试点在编制村庄规划的同时制定环境治理计划。

2007年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必须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基础上,完成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三是优化新农村建筑设计。在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及传统习俗,合理规划宅基地和公共用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要注重传统与现念相结合,外观与内部功能结构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村风情,方便生产生活,反映现代文明。免费为农民设计安全经济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不同户型住宅,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建房需要。

(三)狠抓落实,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

思路已经理清,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振奋精神,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

突出工作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位。重点抓好处于郑开大道等重要交通线、旅游线、产业带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涉及地区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并与区域功能相衔接,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突出重点乡镇。以国家和省级重点镇为基础,努力把一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建设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优化,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三是突出重点内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重点解决农民在路、水、气、电等方面的困难和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问题,指导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积极开展以“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乱搭乱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治理,确保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等基本需求,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注重发展特色。一是村镇规划设计要有特色。立足各个村镇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特点,积极探索特色化、个性化的规划建设和整治模式。村庄布局和住宅设计应结合当地自然与传统特点,推广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设计,体现聚形相宜、错落有致的新农村风貌。二是发展村镇特色经济。立足资源环境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休闲服务和乡村旅游等,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发展,为村镇建设与村庄治理奠定经济基础。三是搞好特色治理。注重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风貌,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保持了乡村原本具有的生态优势。注重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对具有特色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纪念性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彰显乡村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着力发展一批具有特殊自然人文价值的特色村镇。拟于适当时机召开村镇“特色规划和治理”现场会,推广特色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城乡自然环境与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区分就地整理、整体迁建、古村保护、“空心村”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不同类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对基础条件较好且经济实力强的村镇、村庄,通过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典型示范效应;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完善公共环卫设施,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引导群众在庭院和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修缮、粉刷破旧房舍,搞好小环境美化,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整修村庄道路、沟渠,建设垃圾收集池等,逐步改善环境条件和村容村貌。工作推进要体现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洋,防止出现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行实施现象。

坚持试点先行。一是积极做好各类省级试点工作。深入鹤壁、济源、巩义、义马、新郑、武钢等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积极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省文明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合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积极指导省委省政府“十县百镇千村”试点,帮助做好驻爱滋病村对口帮扶工作。二是切实抓好建设系统的试点工作。以600个康居示范村为重点,抓好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层次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试点,总结推广各类典型经验。三是指导市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努力使一部分试点村率先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大服务协调。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一是继续开展规划、设计技术下乡服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建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推广《*省新农村住宅示范图集》,向农村普及规划建设和整治及建房方面的基本常识。二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开展规划设计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和农村住宅的设计与建设水平。建立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研究制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取得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的工匠个人或由其组成的农民住房建筑施工队伍优先承接农民住房建设工程。三是指导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研究制定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管理办法,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民住房设计与建设、监理工作。严格依据规划指导农民住宅建设,对村庄各项建设把好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过程的监督关,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建设的安全。

农业工作计划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7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54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各项任务。2006年度,我们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一五规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塌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服务工作,对2006年农业工作计划如下:

一、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建立农技人员联系村、联系户制度,对农业技术人员明确责任与年终考核挂钩。通过荻港镇“农技110”热线电话,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同时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联系,必要时请专家学者上门指导授课,传授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采取派出去的方法,将有一定工作责任感、品德好的年轻同志送到相关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扶持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6以大丰圩为龙头引导组织一个水产品专业合作组织,把各类专业大户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3、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镇成立农业信息网站并确定专业负责搜集信息资料和发送农民求购信息。村相应确定一名农业信息员,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制度。对农民生产出的农副产品鼓励经纪人帮助销售,使经纪人从销售的产品利润提取适当的报酬,为农民和种养大户做好信息服务。

二、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培育一批规模种植示范大户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实现土地经营权的依法流转,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使原有种粮大户(如新河村种粮大户唐德海、庆大村种粮大户周健等)种植面积扩大,通过他们的典型示范效应,努力在全镇扶持培育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5户以上。

三、重点实施我镇三大产业化项目,加快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产品

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宗旨,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扶持和培育规模种养大户,以项目和基地建设为龙头,在重点实施三大产业化项目的基础上再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营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起高标准、上规模、融精特、立体种养殖等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规模生产,促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1、大丰圩千亩水产特种养殖,帮助申报无公害基地和产品,创造水产品品牌,提高我镇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庆大千亩经果林(葡萄)基地,在2005年取得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基地和产品的基础上,申报绿色食品品牌。

3、赭圻千亩有机茶基地建设,在2005年取得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基地和产品的基础上,申报绿色食品品牌,开创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树立“覆釜云峰”品牌有机茶,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做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工作,在以往的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新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5个,即《杨山平安猪场建设项目》、《水稻旱直播技术应用项目》、《笔架千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大丰圩特种水产养殖项目》和《年出栏20万只家禽养殖项目》。

5、畜禽养殖:积极扶持畜禽规模养殖业,2006年重点扶持养禽大户5户,使每户年养殖数每户力争达100000——150000只;扶持养猪大户2户,使每户年商品猪出栏力争达1000头以上,以带动全镇畜禽养殖发展。

6、经果林蔬菜:以庆大申报批准的无公害基地和产品为优势,重点在基地内发展经果林(葡萄)1000亩,瓜果蔬菜1000亩。

7、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积极为我镇高档农产品进行申报注册做好服务。在2005年创造的农产品品牌两个(其中水产品螃蟹“板子矶”,赭圻茶叶“覆釜云峰”的基础上,再申请农产品注册商标两个,进行产品商标注册。同时对庆大和赭圻无公害基地生产的蔬菜瓜果、茶叶进行无公害商标包装推向市场,提高我镇农产品档次和知名度。

四、加强农经业务,强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1、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为种养殖大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不定期的开展农业信息宣传服务活动。

2、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管理管理工作,加强涉农收费管理,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各村实际,指导开展村内兴修公益事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

3、进一步强化村级(居委会)财务管理,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严把村账代账关,结合村级换届加强村财内审,规范财务管理。另一方面,落实化债计划,争取化解一半债务,努力消化不良债务,力争2006年底债务基本上化清。同时对债权建议采取较为妥当的措施,督促各村适当加以清收,避免村级资产流失。

4、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为种养殖大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不定期的开展农业信息宣传服务活动。

5、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土地依法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积极协调处理有关土地承包纠纷,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障农民利益。

五、林业工作版权所有

1、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监督退耕还林国家补助资金发放到位。

2、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

3、继续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农业工作计划

20__年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之年。我们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省、市、县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的,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为载体,强服务、壮产业、优结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农业信息

  • 银行惠农业务工作计划
  • 银行惠农业务工作计划94人关注

    新年以来,股市走低,去年备受追捧的银行、煤炭、有色等板块拖累大盘不断向下。不过,市场并未因此沉寂,即使在大跌的日子里,仍旧有股票连日上涨,甚至涨停,其中最为醒目的便 ...[更多]

  • 农业工作计划
  • 农业工作计划93人关注

    20__年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之年。我们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省、市、县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农民、转移农 ...[更多]

工作计划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