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报告范文

培训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70

培训调研报告

培训调研报告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3012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8分钟,共有266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一、农民的技术技能状况:

1、农村劳动力状况:

我县国土面积2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辖17个镇,总人口118万,乡村人口104.9万人,占88.1%。劳动力资源54.6万人,(男性27.8万人,女性23.4万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2.13亩。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281029人占54.9%,从事工业的劳动力49653人占9.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劳动力12349人占2.4%;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劳动力20003人占3.9%;从事餐饮服务业的劳动力14693人占2.9%;从事其他劳动力58694人占11.5%。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

2、文化结构状况: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8.61万人,占34.1%,初中文化程度28.99万人,占5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61万人,占12.8%。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不容忽视的。

3、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农业技术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其他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县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左右。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据农村住户调查推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地转移至二、三产业和转移至本乡镇地域外)人数2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他们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92.6%,高中文化程度的为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21.6%。25周岁以下的比重为31.6%,45周岁以上比重为3.9%。他们大多到外省地区从事第一产业占3.5%,从事第二产业的占38.1%,,其中建筑业占18.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2.9%,其中社会服务业占21.6%。以上数字说明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以青壮年为主,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的职业与体力劳动紧密相联。

5、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经营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类科技示范户约3000户,致富带头人1070人。生活状况占中等水平以上人口比例53.4%,农村贫困人口占1.92%。而各类种、养殖业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低同农民收入程度呈正比例关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说明,在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县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在的各类社会办学机构不下三十家,但拥有完善培训场所的少之又少,他们基本是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培训内容上理论课偏多,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

3、培训机制不完善

市场虽然技术工紧缺,而真正培训内容符合市场需求的又不是很多。比如:电工、焊工等技术培训,需要到市一级机构参加培训才能颁发资格等级证。很多农民虽然很想参加学习培训,但存在很多实际困难。阳光工程培训虽然免费培训,但生活费、住宿费、差旅费还是需要不少,有的农民拿不出或不愿拿出这个钱,又担心学不会,误了时间又误了钱。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低,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

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缺乏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全县职业教育尚处在发育初始阶段。

四、对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他们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2、健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世界银行早在1997年提供了这样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产生的效益,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约达1个百分点,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国情专家胡鞍钢则称:农民工进城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而言,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没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他们多是靠乡邻、亲友的传帮、带,无序和肓目地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很难进入城镇稳定就业,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这个群体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自主意识、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调研显示,有的农民已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说,如果不参加培训盲目流动,就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干赚钱很少的工作。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发达的制造业的带动,对机电、电子、计算器、缝纫等各个加工制造类工人的需求量非常大,这里形成了“只要职业学校和技校有学生,我们就要”这样一个局面。企业认为,经过培训的学生,比在劳动力市场上现招未经培训的劳动力要强得多。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成为农村新增的富余劳动力,家里不需要,自己不安心,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要加入农民工队伍,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但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知识。因此农民工培训应以政府行为为主,并坚持市场化运作,从源头上治理。我们建议政府在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尝试“3+1”工程。进一步严格初中毕业证制度,凡是各门功课未达及格分又无特长的学生,教育部门规定必须进入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或职业学校培训一年时间,获得资格证书,方才颁发初中毕业证书。树立大教育的观念,也可以在农村中学先试点,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并使之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主战场。

3、完善好教育培训体系,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方面,教学过程与市场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和应用受到限制。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标上应重新定位,应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培训服务。搜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成立技术技能培训就业协会,有序掌握外出动向,外向联系,有计划统畴安排,甚至与企业联系,实行订单培训,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学校针对性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和技能鉴定。同时,在职校设立职业介绍所(如保安、家政、电子),将各类劳动力登记在册,有序输出劳动力。

培训调研报告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2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97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一、在岗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区国税局紧紧围绕税收工作和干部成长发展主题,坚持以在岗培训为抓手,突出“抓理论学习、增党性修养,抓技能学习、优知识结构,抓道德学习、树高尚人格,抓法纪学习、促廉洁从税”等思想境界和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执法水平和履行岗位本职能力等有了大幅度提升,为全局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各单位培训对象的年龄、学历差异等原因,目前开展的在岗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训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同志由于对“大规模培训干部队伍,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内涵与意义理解不够,对实施在岗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总认为学不学都能适应岗位工作,消极对待教育培训,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动力缺乏。

(二)培训内容不够全面。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注重岗位技能业务知识培训,对党性修养与作风养成等“修德”、“尽责”、“守纪”方面的内容培训不够。

(三)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的方法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灌输式方法,没有把培训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四)培训机制不够健全。虽有教育培训工作安排和组织领导机构,但由于相关职责不够明晰、责任不够落实等原因,在岗培训工作存在应付现象,“学习工作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五)培训基础不够完善。在教育培训常规运作上,注重完成各种班次(时间),忽略了培训对象的知识需求与培训知识应用情况的认定,培训不能取得较好的收效。

二、进一步深化在岗培训工作的思考

(一)应注重加强在岗培训学习的引导

作为基层国税部门,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养和岗位胜任力是国税事业发展的基础,而开展在岗培训是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养和岗位胜任力“主渠道”。开展在岗培训工作,首先要引导干部职工对“学习是知识的增长途径,知识是人生的最大资本”的认识,对“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一体化”核心理念含义的理解,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其次要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补短板”意识。开展在岗培训,既是“正确做事”与“做正确的事”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进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国税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掌握应知应会的岗位技能知识,才能增强履行职责的本领。

(二)应正确选择在岗培训学习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在岗培训作为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载体,要确保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有明显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有显著增强,必须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政策法规、岗位技能、党风党纪、管理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差距,按照“实际、实用、实效”与“普及、强化、提升”的培训原则,选择培训内容。只有突出干部职工的需求导向,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能,因人因岗创新培训内容,才能切实解决政策不熟、业务不精、作风不实、思路不清等实际工作问题,在增强干部职工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服务和效率等观念的同时,把所培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格、公正、文明、高效的执法本领。

(三)应开拓创新在岗培训学习的方式

开展好在岗培训工作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按需施教,突出学习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操作中,要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必须坚持以研究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各类执法风险与问题为牵引,采取以“集中培训”、“强化培训”、“分类培训”、“在岗自学”等全员化、个性化、精细化在岗培训方式,扎实开展好“骨干讲”、“能手讲”、“经验交流”、“问题分析”、“案例探讨”、“读书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在岗培训活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把课堂学习与研讨问题、实践应用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参与度,增强学员与教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教学吸引力,才能确保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的学风养成。

(四)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学习的机制

在建立健全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岗培训考核奖惩办法等学习培训制度办法的基础上,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考察干部、发现干部的重要渠道,把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把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实践,成为税收工作中的专业骨干人才。同时,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学习培训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是公务员队伍管理的“风向标”,只有将在岗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岗位技能标准的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按月(季)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的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与文化知识及岗位技能熟练程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指标进行通报,并将考核结果落实到个人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之中,才能激励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努力创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培训调研报告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98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5分钟,共有252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一、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目标,不断开拓创新,初步形成了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适应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理论武装为首要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干部理论学习新高潮;二是以培养中青年干部为重点,造就了一批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领导干部;三是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基本要求,广泛开展了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四是以拓宽培训渠道为突破口,办学的方式和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基本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对照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对照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高标准,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而言,我区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是当前影响和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不够”的占44%,“重理论轻业务”占37%,“学用脱节”占36%,有55%的干部认为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缺乏吸引力”。在座谈中大家普遍反映,我区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呈现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宏观轻微观、重理论轻业务、重研究轻应用”。有的培训不能很好地体现“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没有与本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有的培训没有从干部需要出发,与干部的需求脱节,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很难学以致用;有的培训内容陈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干部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现状及技能需求,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区分,虽然干部在某一岗位和任期内有一定的培训要求,但这一培训要求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使干部教育培训成了一项“软”任务。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务实性不强、针对性不够,其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可测可评知识的讲授,而对于不易衡量的素质培养,如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创造性思维相对缺乏。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广大干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但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对干部的能力结构的研究和培养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同时,教育培训还存在偏重理论宣讲,轻视实践技能的“虚”多“实”少的现象,仍以学习政治理论,提高干部思想认识为主,而对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方法等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培训较少;教育培训的许多内容都是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进行,上下一般粗,不注重与本单位各项实际工作的结合。二是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研不够。在制定教育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往往只是打电话了解一下情况或个别征求单位领导的意见,没有深入到各单位和部门倾听干部的呼声,全面了解广大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仍然是一层不变的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培训内容组织实施。对各个岗位到底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各类人才缺少哪些方面的知识,教育培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培训目标,心中没有底数。因此,在教育培训中,存在内容大而全、新知识新技能比重偏小、与干部思想工作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仅仅是凭经验、凭感觉、凭想象,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没有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增加新内容、体现新要求,贴近干部的现实需要。三是课程安排和学科设置不科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论证和需求分析,教育培训中涉及新知识、新课题的课程比较少,方案不够具体和细化,课程与课时比重不合理,没有紧扣教育培训的主题。从而导致教育培训缺乏深度,重点不突出,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在教育培训内容上没有构建一个适合干部不同岗位要求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课程安排和学科设置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二)培训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调查中大家普遍认为,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训“课堂讲授多,实践考察少;理论灌输多,经验传授少;传统方法多,现代手段少;内部交流多,外出参观少”。在教育培训的方法手段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员只是被动的参训,或只是就理论学习而学习,不能把所学理论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大多数干部不喜欢古板式的课堂授课,特别反感内容陈旧的重复讲授。由于教学双方缺少互动交流,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因此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调查显示,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的占52%,有69%的干部认为教育培训应采取“课堂学习与外出考察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干部教育培训必须遵循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和说教式的教育培训方式,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学习和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在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之所以普遍存在着这样突出的问题,“两少一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经费投入少。单一的、缺乏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所反映出的是我们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反映在经费投入上比较少。因为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真正搞活,综合运用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新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相应经费的支持。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传统的“单一型”的教育培训方法成本最低,不仅投入经费少,而且易于操作,简单省事。二是硬性要求少。教育培训的方法手段要灵活,形式要多样,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的模式,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吸引力,这已成为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共识。但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到相应的考评体系中,只是关注教育培训任务是否完成,在教育培训的教学环节上听之任之,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谓“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方式”也就成了一句口号。三是条件限制多。一方面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时展和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不相符,现有师资队伍素质很

难适应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区委党校的现有办学条件,与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学条件还比较滞后,缺乏更多的现代教学设施,严重制约着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近年来,组织人事部门虽然把是否经过培训、是否达到规定的学历层次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但这种激励约束手段还不过硬,激励约束不严密,落实随意性大。可能对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培养的干部,作用强硬有效,而对一般干部、多数干部则显得相对乏力;对拟提拔的干部,鞭策作用明显,而对已经提拔的干部作用削弱。而这种措施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的任意变通,明显刚性不足,效果不佳,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干部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同时,在考核激励中只侧重于对“学”的约束,而忽略了对“教”的考评,缺少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在教育培训中对培训质量、教学组织、教师授课,并没有一个最终的评价,更没有任何奖惩措施。从问卷调查来看,有53%的干部认为,我区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对培训工作“比较重视,但未形成规范的制度和机制”,这里也包括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座谈中许多领导也纷纷提出,干部教育培训要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把干部教育培训与各项考核挂钩,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在培训考核中成绩优异的干部要给予奖励或优先调职晋档。从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来看,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考核标准定量多定性少。考核标准量化是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的依据。量化应根据干部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素质,按照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具体标准。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对教育培训效果的定性分析,必须使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从定量考核为主向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转变。而现在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在定量方面主要是考勤和考绩,考绩往往是通过考试的手段来实现,而考试的方法没有突出成人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仍停留在考理论、考概念、考知识点的层面上,对于考绩也就是干部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上,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二是激励措施偏软难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要求“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提出“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不够细化,大多套用或照搬条例上的提法,没有明确而具体的实施办法,仅仅是把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参考”或“挂钩”等,过于原则性,缺少硬性规定,不利于具体操作。三是组织考核监管不力。鉴于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主管部门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工作重视不够,往往会使考核流于形式,甚至缺乏严肃性,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许多时候是强调自觉遵守纪律的多,监督检查的少,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受训人员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测评,对受训后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而且,干部培训与任职、晋升之间存在着“断裂带”,没有真正把两者结合起来,虽把培训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晋升、任用的依据之一,但把关不严,放松了培训成效、结果在干部管理中的运用,出现了“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培训成绩好坏一个样”的现象,考核结果并不能客观准确的反映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效绩。

(四)党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基础条件差,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导致党校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结构不尽合理,年龄逐步老化,师资队伍现状很难适合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调查表明,有45%的干部认为党校目前最需改善和提高的方面是师资队伍;有38%的干部认为党校老师“能力水平一般”或“不想作任何评价”;61%的干部希望由高校教师来授课,66%的干部认为邀请高层次专家授课,可以开阔眼界,提升理论层次,促进知识更新。大家普遍反映,党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少,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社会问题的能力有限;教师下派挂职锻炼在全区没有形成制度;加上现有教师队伍中“半路出家”的多,知识结构老化,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轻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很难适应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当前,从党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确实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力量配置不平衡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偏低。党校现有教职工9人,平均年龄为45.8岁,5年之内将有30%的教师退休或退居二线;9名教职工虽然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但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学历,且被授予学位的教师仅有3人,仅占33.3%。二是教学经验不足,专业偏窄。党校教师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资格培训,只有两人具有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而教师的专业分别为军事理论、政治工作、经济学和法学。党校教师的理论功底、政策水平、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和授课艺术等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师资培训不到位,动力不足。近年来,党校没有对师资培训形成完善的制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少,业务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把大量精力用于函授教育工作中,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投入不多,下的功夫不够。在调科研工作上也缺乏硬性指标,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给教师定任务、压担子。因此,区委党校在全区的一些教育培训工作中,只能是“敲边鼓”当“配角”,只是提供教学场地、搞搞后勤保障等低层次的培训服务。多数教师对区委、区政府的区情和中心工作了解不多,很少能深入到街道和社区开展调研工作,大部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不断弱化。

二、我区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趋向

从调查结果来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业务能力尚有差距;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更新步伐不快,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步伐。因此,准确把握干部教育培训需求方向,已成为当前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趋向

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区广大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调查的208名干部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7%,

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8%),但是,52%的干部仍感到自己“学习不够,思想观念比较保守”,86%的干部认为“很有必要参加各类培训”,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希望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非常强烈。

1.在知识的需求方面,迫切需要学习包括法律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内的新知识新技能。问卷调查中,有51%的干部选择“现代经济、法律、管理、科技的知识更新学习”。对干部目前需要掌握的知识列出11门学科,选率在50%以上的有4门,分别为领导科学与现代管理知识、行政法律法规知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知识、互联网知识与技能。其余7门学科的选率也都在20%以上。这些情况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日益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的逐步建立,广大干部对与自己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知识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了;相对而言,由于绝大多数干部在基础教育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等政治理论课进行过系统学习,而在实际的教育培训中,又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常讲常新,因此,对这些课程的选率都在20%以下。

2.在理论的需求方面,迫切需要学习公共管理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民主与法治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问卷调查中,所列出的科学发展观、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理论的选率均超过了50%以上。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53%的干部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所以反映在对理论的需求上,多数干部侧重选择对履行岗位职能关系紧密的相关理论;在相应的课程上,选择“__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占53%、“领导力与领导艺术提升”占44%、“当前全球(中国)宏观、微观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占39%、“民主法治问题研究”占38%。上述情况表明,干部学习理论大多比较“务实”,希望教育培训能够真正在工作中 “管用”,对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立竿见影”。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大干部越来越意识到要用相应的理论来指导工作,对理论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知识需求多,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

3.在能力的需求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问卷调查中,共列出了9种干部需要增强的能力,最迫切的是提高的创新思维能力,选率达到了66%;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超在50%以上。对于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的选率分别为48%、48%、44%、38%。以上情况说明,面对激烈的经济竞争和迅猛发展的科技变革,面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干部迫切需要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复杂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同时,由于工作的要求,广大干部对提高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组织领导能力也有一定的需求。因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改变培训内容理论有余实用不足,从“通用型”向“应用型”转变,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知识本位”转向到“能力本位”,使广大干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得到增强,是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

(二)对教育培训过程的需求趋向 干部对教育培训过程的需求,集中反映在教育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上,即培训方式方法、授课教师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主要的趋向性要求是:

1.在培训方式方法上,认为应以交流研讨、参观考察、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多举办一些业务专题培训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班和省内外的实践考察活动。69%的干部认为应采取“课堂学习与外出考察调研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有49%的干部认为有效的培训方式是“专题讲座与研讨相结合”;主张“请进来与走出去办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选率为47%;选择“定期听取各类专题讲座”、“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依次为44%和33%。另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选择“案例教学”的高达72%,“专题调研、交流讨论、情景模拟”的方法,分别占58%、52%和45%。还有的干部提出,要多请些社会学专家和名校教授来授课,对象上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区管领导干部的范围;也有的干部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断开拓广大干部的视野。这些需求说明,干部学习是一种问题性学习,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自己对问题的独立判断和价值取向。在培训过程中,干部的独立思考多于简单接受,对问题的关注多于对系统理论的关注。因此,在教育培训方法上不同于单纯的知识学习和信息获取,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拓宽工作思路的和提高创新能力。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一切方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实际问题的解决。

2.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认为应以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和省、市委党校教师为主。调查显示,有75%的干部希望由专家、学者来授课;61%的干部选择“高校教师”;选择“省市委党校教师”和“区委党校教师”的分别占36%和25%;而选择“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区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授课的选率较低,分别为12%和14%。以上情况表明,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多渠道,给教育双方提供了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出现信息“逆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享同一个信息平台,对授课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高超的授课艺术;既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又要占有大量的信息;既要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广大干部的需求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区干部教育培训中授课教师来源单一,缺乏一支规模适当、灵活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受培训经费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放程度的制约,党校师资队伍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干部教育培训聘请教师工作有时出现 “临时抱佛脚”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培训质量。

3.在培训的考核形式上,认为应采用开卷笔试和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的方法,同时把参加培训情况与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挂钩。要求“开卷笔试”的干部占到了50%,选择用“撰写论文或调研

报告”的方法来考核的占36%,也有35%的干部希望把“参加培训情况与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挂钩”,以调动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仅有12%的干部选择了“闭卷考试”,也有27%的干部认为“考核意义不大”或“没有必要考核”。干部考核形式的需求说明,过去那种死记硬背考理论、考知识的方式,显然不适合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在职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要注重联系工作实际来检验干部的学习成果和能力素质,重视干部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方面的考核。同时,把直接评价(课后打分)与间接评价(培训后的实践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个人的使用、任职和晋升中,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对教育培训组织的需求趋向

干部对组织的需求反映在培训时间、培训机构与党校建设等几个方面。

1.在时间安排上,认为培训时间在三至十天为宜,最佳参训时间在第二、三季度。问卷调查显示,50%的干部认为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比较及时、到位,有63%的干部认为自己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对于培训时间长短的要求上,主要集中在3—7天和10天左右上,分别为42%、30%。对于最佳参训时间的选择,选择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分别为39%和40%,其余依次为第一季度、第四季度,选率分别为17%和3%。有的干部还提出,干部在职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每年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干部全脱产学习;有的要求适当增加培训时间和次数;有的还希望每月能组织一次专题讲座或研讨。上述情况说明,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一线的基层干部,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希望能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利用“短、平、快”的培训,来达到“所学即所得,所学即所用”的目的,这也给课程设置、培训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在培训机构的选择上,主要要求到本市各高等院校和区委党校参加培训。调查中,54%的干部要求在本市各高等院校培训;40%的干部要求在区委党校培训;要求在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和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分别占19%和21%;而选择“社会培训机构”的只占16%。从干部对培训机构的选择上看,体现了干部的多元化需求,大多数干部比较推崇地方高校,因为高校无论在师资水平,还是教学硬件上都具有很强的优势。但也有许多干部选择了区委党校这一主阵地,因为区委党校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方便协调和沟通,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比较灵活,也有利于主管部门的监管。同时,我们也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逐步引入社会优质教育中介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地合作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大对区党校全面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最大限度满足干部对教育培训机构的需求。 3.在区委党校建设上,认为要进一步提升办学效果,不断改善区委党校办学环境。座谈中大家普遍认为,党校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有一套先进的信息化教学配套设施;有一个适合干部教育培训的校园环境;有一系列干部教育培训的图书和学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党校的主渠道作用。对“区委党校目前最需改善和提高的方面”,选择“师资队伍”的占45%,、“校舍环境”占30%、“培训设施”占25%。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改善办学环境的重点就是加强党校校舍建设,有29% 的干部选择“调整一个合适的校舍”,28% 的干部建议“选址重建”,24%的干部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重新装修”,还有19%的干部提出“维持现状,等等再说”。有89%的干部认为党校应在“协调各类培训师资,为培训班提供咨询服务”和“送学上门,为基层单位日常学习提供资源支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希望区委党校立足现有条件,把工作重心由“实施教学”逐渐转移到策划培训专题、设计培训课程和组织教学上来,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从以上需求可以看出,全区广大干部对区委党校的建设十分关心,希望党校在发挥主阵地作用上有所作为,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

三、对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针对我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广大干部对教育培训内在要求不断上升,需求日趋多元化的现实情况。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吸取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大胆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模式,不断提高全区干部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必须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被调查的208名干部中,军队转业干部就占到了53 %,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军队转业干部,被充实到我区公务员队伍中;随着干部的不断交流和调整,干部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之间,“基本不对口”或“完全不对口”的达48%。同时,在__市城区内,我区又是一个欠发达、欠开放、欠开发的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思想观念不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因此,全区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主管部门都必须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关键措施来抓,要着眼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抓住《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切实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从而不断提高我区广大干部驾驭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一方面,要强化大局意识,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的目标谋划思路、开展工作,坚持“急用先训、实用先学”,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全区的中心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从分散培训、多头培训向统一领导、分类培训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区委领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管理,理顺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组织部门要在培训管理上严把办学审查关,适时考察学员管理、教学质量、计划落实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各司其职,形成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体制,实现“统”与“分”的有机结合。重点要发挥好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形成有力的领导机制。一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总揽”作用。切实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管理和协调机构,及时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部署,认真研究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全局性工作和重大事项,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各项要求的贯彻落实。二是组织部门的“主管”作用。区委组织部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的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特别是加强与各综合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及时

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还要从具体事务和直接办班中解脱出来,由办培训向管培训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具体事务向管方向、管政策转变,更好地统筹协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发展。同时,还要敢于“动真格,不手软”,确保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三是有关部门的“合力”作用。充分发挥区委党校的现有优势,会同组织、宣传、人事等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总之,要采用行政、规划、制度、政策及评估、奖励、竞争、引导等综合手段,规范主客体的培训行为,以多样化、科学化的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必须准确把握各级各类干部的特点和教育培训需求,在认真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更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区区情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和要求,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成长的特点规律,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人而宜,因岗而宜,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实现组织要求与干部的现实需要有机统一。同时,干部教育培训要适应时代要求,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更新。

首先,要突出干部培训的需求导向。掌握干部培训需求是干部培训的灵魂,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规律,要改变过去就培训抓培训、为培训而培训的观念和做法,牢固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理念,努力做到岗位职责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要着眼于各级党组织对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满足各级各类干部担负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任务的需求;满足各级各类干部推进完成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建设任务的需求;满足各级各类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胜任本职工作的需求。坚持干部个人的成长进步愿望与党组织的教育培训目标要求相统一、增长领导科学知识和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相统一、提升理论素养与丰富实践经验相统一,正确处理好干部教育培训中教与学的关系、系统学与重点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找准个人内在需求与组织需求、社会需求的切合点。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任务和战略任务,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参训干部的具体需求,进而使干部教育培训主动适应和引导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干部教育培训需求,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培训质量。

其次,要注重干部培训的需求调研。《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教学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党校要建立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制度。当前,根据我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更新知识技能,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的培训目标,把机关职能部门、军队转业干部和街道基层的一线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按照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围绕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评价、培训内容的需求、培训方式和手段的需求、培训体制机制改革的需求、学风建设的需求,调查了解各级各类干部的能力素质现状,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科学设计需求调查问卷,通过深入到机关部门和街道召开座谈会,进行个案调查和重点对象访谈等方式,广泛拓展调研渠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区干部的知识需求和薄弱环节,根据岗位差异和个人能力,以岗位需求为重点,以组织需求为基点,以个人需求为起点,因人而异设置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单位、岗位、人员实际,按照不同岗位类别和人员素质现状,实行分层分类分岗培训。如对各类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进行任职培训和转换角色培训;对年轻干部进行专业前沿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优良传统培训;对年龄偏大的同志进行更新知识培训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对基础薄弱的干部进行应知应会基本知识培训和岗位应用操作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干部教育培训方案(规划)的拟定和课程设置工作,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针对性。

再次,要更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全面推进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快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积极适应培训对象的新变化,改变就培训抓培训的做法,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各级组织需求和广大干部的岗位需求,全面更新培训理念。一是要树立“党管人才”理念。干部作为人才队伍的骨干,必须要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实现干部队伍知识化,同时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置于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之下,实现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二是要树立大教育的理念。教育培训是培养人才、提高干部素质的基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高度重视人才、把智力投资作为一种长远战略,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站在“教育培训就是促进生产力”的高度,使之与干部发展和履行职责的要求相适应,贯穿干部成长的全过程。三是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不仅在于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因此,要把提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着眼点,切实增强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干部的素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知识结构的优化,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始终把学习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四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干部培训教育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满足干部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广大干部把学习当作一种修养,一种习惯,一种必备的品质,一种紧迫的任务,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以及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开阔思维和视野,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风气,努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研究型干部。通过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形成以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锻炼、业务能力为框架的教育培训体系,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现由简单知识技能的培养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必须充分发挥区委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党校办学条件,建立一支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党校工作人员队伍

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责任重大,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只有在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强化党校作为干部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积极推进党校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党校的办学水平和培训水平,才能有效推进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是党委要把党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定期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并进行督促检查”;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党校工作,为党校提供必备的办学条件”;要“定期召

开党校工作会议,交流经验,部署工作。”主动听取党校工作汇报,把党校工作列人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党校建设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党委班子的重要内容。要选好配强党校领导班子,使他们的职级、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等,符合党校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委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干部教育培训和调科研工作中,交任务、压担子、定指标、提要求,广泛调动党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校教师双向交流的制度”,为教师考察、进修、挂职锻炼提供条件。真正把交流使用党校教师和干部,纳入选人、用人的视野,优先提拔和使用党校优秀骨干教师,使广大教师有“干头”、有“奔头”,防止和克服党校“进难、出更难”的现象,帮助党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是积极推进党校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党校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相适应,必须改进现有的教育手段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党校的现代化建设,改善党校现有办学条件。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是办好党校的必备条件,也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党委、政府要把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党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与担负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相适应。当前,区委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急需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区委党校的环境、条件和设施远远落后于我市兄弟区县党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我区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要重视党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好区委党校易地迁建扩建问题,加大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以满足区委党校在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需要。要协调财政部门保证党校正常运转所需要的经费,协调计划部门根据党校发展的需要安排必要的基本建设经费,保证党校教学、调科研、教师进修、图书资料的需要,以全面改善党校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培训调研报告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31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218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有其自生的特点和规律。有明确的培训需求和学习风格,针对干部教育培训不同于国民教育和一般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普遍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或领导工作经历。尤其是对学习的方式方法有特殊的要求的实际。根据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提出的干部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注重个体参与,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的要求。培训中推出案例式教学法、情境模拟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和野外拓展训练等五种新型教学法。

一)开展案例式教学。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或事件。引导学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自身积累的经验,案例式教学法是干部培训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加以典型化处理后(即案例)提交给学员阅读、思考和讨论。对其进行分析、解剖、讨论与争辩,找到原因与对策,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员提供案例素材。一般选用本地政府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选用的案例应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诱导性、目的性和启迪性。②将案例发给学员,案例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①选好案例。教师可自行收集。建立案例库。要求学员仔细阅读案例,掌握案情,独立思考,选择对策。同时利用课件将案例展示在学员面前,使案例具有感染力,以激发学员积极思考。③在阅读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④全班对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让学员各抒己见,交流辩论,这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与中心环节。⑤教师点评。教师的点评必须具有总结性、概括性、引导性、启发性,但一般不作结论,要提供新的认识视角,促成发散思维。

党校组织学员到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厅旁听了一起土地合同纠纷案的庭审过程。首先由学员就案例所反映的政策和法律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比如在今年的主体班培训中。然后分班组织讨论。主持教师在听取学员的发言后做了集中点评。课后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使他轻松兴奋的环境中获得了土地法和合同法的知识,并且也在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开拓了视野,训练了表达能力和讲演能力,也明显地发现了本人在某个方面的不足,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及由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启发,将会终生难忘。

二)开展情境模拟教学。使其置身于某个“规定情景”之中。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情境模拟又称之为“角色扮演”干部培训中比较生动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以每组五、六位乃至更多的学员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以所扮演“角色”来感受、思考、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通过情景模拟体验。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情境模拟的基本过程是一是教师向学员书面陈述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提出相关要求。二是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材料。确定角色表演方案。三是由各小组推选的代表进行现场模拟,其他学员作为观察者。四是模拟结束后,首先由角色扮演者本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由,接着,观察者自由点评。五是教师进行总结。

选取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的相关案例。反响很好。本学期由哲学教研室组织实施,情景模拟式我上学期和本学期各开展过一次。上学期以法学教研室为主。中青班展开教学。确定的选题是领导角色与领导艺术》拟定的情境是两村村民土地浇水因水源问题发生纠纷并引发械斗,刚刚到任的曹副县长下乡路过这里,面对即将发生的有可能导致死亡的紧急状况,由学员各组推荐的代表扮演曹副县长处理这一紧急事件,最后由学员组成的评委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点评和小结。这一教学方法使学员在轻松的谈笑声中把所学到领导科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领导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得到升华。

需要注意的第一。必须是学员较熟悉并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的问题。第二,感觉到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材料。对初次接触情景模拟的学员,教师应交待清楚其含义、意义、过程、要求、注意的问题等。第三,全体学员点评时,教师强调点评行为只对事不对人。第四,每位点评者在点评时都必须陈述自己的理由,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行或不行”好或不好’论之。第五,点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启发,提供新的认识角度,集思广益。第六,教师总结时,否给出材料的真实答案,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应让学员按他自己的方法自由地思考,允许学员形成自己的看法。

三)辩论式教学法。使学员置于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之中。以及心理上的交锋,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直接将所要探讨的问题设置一对截然冲突的命题呈现在学员面前。辩论双方通过语言的角逐、智慧的较量。紧张激烈、唇枪舌箭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通过辩论不仅使学员能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上有所拓展,激发出深入探究的强烈渴求,而且使学员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受到锻炼。

确定正反双方;②正反双方分别就各自的辩题展开讨论。以最有力的语言,辩论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是①将全体学员分成两组。每一方推选3至4位辩手;③举行辩论会。正反双方各自将本方的主要观点、论据。加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言论;④组成评委会,分别由两到三名教员和三到四名学员共同出任。⑤评委点评。每个评委明确对错和优劣,要求要一针见血,旗帜鲜明。⑥所有其他学员自由发言。⑦主任评委点评。教员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点评,并打出成绩。

最后由学员评委和教师专家组进行了点评和总结。整个辩论过程异常激烈。学员对资本与人才的关系以及与它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辩论式教学法由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组织实施。确定的选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更重要还是人才更重要》将学员分成正方和反方分别以“资本更重要”和“人才更重要”选题展开辩论。甚至把辩论一直延续到几周之后。通过这一形式。

搞好辩论会的首要条件是选择恰当的辩题。做好组织与引导。辩论能否深入,认为。辩题应具有现实性、可辩性。其次。关键是辩题范围内要有明确的焦点。

四)研究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有助于解决学员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研究式教学法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使学员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为学员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并以学员为主体,支持学员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和学员间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学科研一体化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

二是成立师生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师和各小组的学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研究式教学法的过程是一是选准课题。由教学双方选取改革开放实践中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和爱好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三是开展调研。课题小组成立以后。进行调研,通过初步交流形成观点,并分工撰写调研报告。四是交流成果。先是各课题小组内部,每个学员将自己完成的调研报告进行交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全班各个课题小组选派代表介绍本课题组的活动情况和研究成果。五是总结完善。学员评委和教师专家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只安排在中青班进行。首先由学员中对党建研究有一定专长的党委组织、宣传部门和党校的同志担任组长。确定重点研究项目,研究式教学法由科社教研室组织实施。确定的选题是党内民主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研究》鉴于其难度较大。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分工。然后以组为单位调研和搜集资料,由组长汇集后准备好发言提纲,再利用半天的时间由各组组长向全体学员和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最后由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点评。由于党建专题用传统课堂教授比较枯燥,学员不宜接受,采用研究式教学法,让每一个学员参与其中,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员的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并且在事实上也能对该问题的深入钻研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寻找到比较科学的方法。

五)野外拓展训练。以活动为道具。通过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又称“自我突破人格培训”一种以培养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宗旨的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以大自然为舞台。以学员为中心。激发个人潜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使学员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激发原动力、提升组织和个人情商的目的

拓展训练提供独特创意。可分为场地项目、水上项目、野外项目三种形式。如求生、天梯、攀岩、断桥、电网等场地项目;扎筏、划艇等水上项目;以及野外定向、野外生存等野外项目。融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培训课程。

组织中青班和乡镇班学员以及部分中青年教师利用一天的时间。由一名培训导师安排并负责全部活动。这些项目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由于校内条件有限。新维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榆中基地开展了卓越团队”拓展训练活动。基地把学员十人编为一个小组。既具有挑战性又富有冒险精神。训练结束后,学员和导师一起对全部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几乎全部参与的人员都认为,这种极富挑战色彩和有强烈现实成就感的训练形式,不但在整个在校期间,而且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是一个使个人受用不尽的非凡经历。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成效与启示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成效与启示概括起来可以用“四个转变”来说明:

一)教学方法实现了由教师灌输向教师主导的转变。满足学员参与教学的需求。研究式、案例式、情境模拟式、辩论式和拓展训练五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推出,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填鸭式”一锅煮式”教育培训方式,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坚持把教师面授和学员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辅导和专题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专题讲座和情景模拟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大胆尝试,促进了参训干部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师与学员之间形成零距离互动,使教学在互动式、体验式的过程中进行,达到及时解疑释惑、增进教学双方互相了解、高强度锻炼教师和有效提高学员综合能力的目的使培训切实成为思想、理念、方法的传播途径和有效渠道,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导引者和催化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改变自身的位置。现代培训中。增强了培训的实效。

二)培训目标实现了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训型的转变。构成了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又在内容上及时体现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和发展成果,以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向学员系统讲授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专题讲座,把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战略思想向学员灌输。同时让学员结合市情、县情撰写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并定期进行研讨,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打好理论功底。另一方面,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现代培训方法,变“纸上谈兵”为“实战磨枪”把学与干、工与学紧密结合,锻炼学员用理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培训调研报告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47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07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关键词]农村从业人员 培训需求 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属全省两区开发县和部级贫困县。全县国土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9亩。全县辖13个乡镇,40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的89%。全县有农村劳动力9.2万人,其中男劳力5.8万人、女劳力3.4万人,剩余劳动力5.4万人。2011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3.7亿元,全县财政收入5.6亿元,县农民人均收入3998元。全县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345个,从业人员为4971人。

2.产业发展状况

2.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011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3.5万亩,总产量5810.1万公斤;小杂粮种植面积达17.5万亩,总产量1840万公斤;瓜菜2.1万亩,总产量3557万公斤;全县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了15.2万头、34.6万只、4.5万头、33.5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7.5万头、13.2万只、7.4万头和11.7万只,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总收入1.3亿元。

2.2龙头企业稳步发展,规模逐渐扩大

一是玉米产业,龙头企业有山西宏达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玉米能力达到12万吨,生产的“天喜牌”淀粉畅销省内外;二是小杂粮产业,小杂粮龙头加工企业有45个,年加工小杂粮达1000万公斤;三是畜牧产业。先后建成了规模养殖场36家,银河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辉煌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奶牛分别达到500头和400头。

2.3农业科技得到普及推广,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玉米产业优种率达到100%,通过地膜覆盖、优化品种、优化施肥、优化技术等手段,平均亩产得到大幅提高,玉米品质也随之提高。高蛋白玉米的种植满足了我县宏达淀粉厂的需求。以反季节为主的特色瓜菜,占到瓜菜总面积的45%,各种瓜菜示范园区达20多个,园区引进稀特优瓜菜进行试验、示范,待成功后进行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设施瓜菜生产有效缓减了全县蔬菜供需矛盾,解决了冬春蔬菜全部依靠外调的问题,2011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2400亩。

3.县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情况

全县有资质的农民教育培训单位有8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职业中学、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县腾飞技术学校、县农广校、县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县农民培训中心。目前我县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规模较大的有县农技推广中心、年从事农业科技培训达5000人次;县腾飞技校年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培训规模达500人次;县综合职业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年培训规模500人次;县职业中学从事职业教育培训,年培训规模400人次。

4.农户调查情况

随机抽取平川、半坡、山区的繁城镇、光裕堡、柏家庄三个乡镇,三乡镇分别依据村情按好、中、差三个层次确定,共计90个农户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填写调查问卷90份。90个农户家庭总体情况是:人口总数445人,平均家庭人口4.9人;耕地面积1365亩,户均15亩,人均3.1亩,其中自有土地1315亩,租赁他人(或租给他人)50亩;2008年家庭现金收入99.04万元,人均2225.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务工收入)63.4万元,户均7044元,人均1424元;劳动力总数252人(户均2.8人),其中务农154人,务工98人,兼业24人。

二、现状分析

1.繁峙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低,农业基础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

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和本次调查,全县8.9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18%,初中占68%,高中占14%。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农民未参加过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154名务农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29%,妇女占务农劳动力的66.2%,50岁以下务农农民中,男性劳动力仅占28%,务农农民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妇女化现象明显。

2.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且与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农户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

劳务收入在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的比重为68%,每年有4.2万人外出打工,而通过政府培训引导、组织输出人数仅为0.5万人左右,农民外出的地域选择、工作可靠性不高。本次调查显示,平均每1.5个农户就有1名外出务工人员,有务工人员的农户家庭生活状况明显优于没有外出人员的,“外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效果显著。全县农村合作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发挥应有功能和作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几乎是靠农民自己“揣摩”市场、自行解决,仅几个“协会”组织者在啥有价格、啥有销路是介入,农户加入的积极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3.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制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劳动力个体分散性大,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差异大,小范围办班培训难“配菜”,效率低。

二是缺乏产业支撑,产业方面的大户不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发展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缺乏政策扶持。尤其是县乡培训资源配置上,投入的资金很少。农民参加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没有资金扶持。

四是培训效果不显著。各涉农部门及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在不同的阶段和季节都开展了一些培训,但不系统,不经常。

五是中职教育直接服务当地经济效果不明显。由于我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是升学(对口高职)和域外就业,直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成效不太明显。一是受农户兼业性特征与非农产业比较效益优势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类职业兴趣淡化,造成农业中职教育生源短缺;二是中职学生毕业回农村的比例偏小。据调查,我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不足毕业生总数的5%。三是中等职业教育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不够。

4.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短缺

4.1基础条件有待改善。我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学校缺少实习场所和设备,严重制约了全县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

4.2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任老师数量缺口较大,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县中职学校188名专职教师中,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小学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总体数量少,有些专业教学甚至由文化课教师担任,自身专业动手能力差,难以保证教学、实训质量,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比例低。

4.3招生市场混乱,生源外流较为严重。尽管我县启动实施了针对“两后生”的中职教育项目,仍有一部分外地职业学校不惜代价,采取高额回扣、“先入学、后收费”等不正当手段,甚至进行虚假宣传,在我县争抢生源,造成本县职业教育生源外流严重,且多数学生到外地上学,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三、农民培训意愿

通过调查了解大多数农民不安于现状,都有驱穷致富奔小康的意原,他们都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到一技之长,以此来增强致富的本领,他们最想了解和学习的是有关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农机维修等技术,也想了解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当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四、建议对策

1.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突出效果

针对目前农民培训中出现的多部门各自为政现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通过资源整合等途径,明确实施部门中的领导主体,由主体部门牵头制定考核办法,分配年度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根据考核情况兑现补助资金等,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强化培训效果,必要时可以考虑从教育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或象“新型医疗合作”资金运作那样,建立农民自己的教育培训基金,以弥补阳光工程培训经费不足,切实办好阳光工程培训服务农民。

2.针对不同对象,分类办班培训

制定积极政策,对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偏大依然务农的农民只要求参加一些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而对青壮年劳动力要通过补贴资金等有效方式,结合当地产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由政府部门统一制定培训规划,利用农闲季节,组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意愿需求的劳力,参加相应专业的系统的技术培训班,宜农的选择农业专业、宜工的选择技工专业,切实使“留守在家的会务农,外出打工的有技能”。

3.多种教学措施并举,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学习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各类辅助资源,提高农民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如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利用早、中、晚吃饭时间播放农业科技专题技术节目;加强对培训单位、培训教师的考核监管,使农民培训“三进村”工作经常化等等,为农民创造一个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学习环境,建议阳光工程培训应拿出相当一部分经费购置像放映机、扩音机等设备。

4.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阳光工程培训教师队伍比较薄弱,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专业师资短缺的现象,建议阳光工程划出一部分经费,通过调动、招聘并制定让专业教师“走出去,走下去”的培养方针,选拔出一支切实能“拿得起”的专业教师队伍。相关部门也可把这两方面作为教师年终考评,职称晋升的依据之一,全面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培训调研报告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3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12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一、培训需求的三个基本情况

(1)从学科来看,目前最需要培训的是:①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想品德等;②初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政治、实验操作、音乐、体育、美术等。

(2)从年龄来看,目前最需要培训的是:①30岁以下的新招教师(含特岗教师);②50岁以上的老教师。

(3)从群体需求看,目前最需要培训的是:①边远学校的教师;②适岗教师(教非所学教师);③特岗教师。

二、对一线教师施训要解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1)对特岗教师培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①进行适应并安心农村、扎根农村的思想教育;②提升教育能力与引领专业成长;③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解决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的问题。

(2)对教师适岗培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①要解决不愿意转岗的思想问题;②要解决时间跨度大的问题;③要落实好对新教学科的课程理念的培训。

(3)对年轻教师培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①要加大理想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的力度;②要解决专业能力的“高原现象”;③要提升教育学生的能力。

(4)对年龄偏大教师的培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①要加大教育理念培训;②要进行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③要积极解决职业倦怠感。

(5)对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①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农村学校实际相结合的培训;②相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在培训模式、具体形式和培训内容上,一线教师期盼的是接地气

(1)培训模式上的需求。最受欢迎的是送培到县、送教下乡、校本培训、影子培训。其次是集中培训短期培训、远程培训、集中与校本结合、远程与校本结合。

(2)培训方式上的需求。教师认为效果最好的是师徒结对、研课磨课、案例研讨。其次是观摩学习、经验交流、听课评课、专题讲座,对自主研修、自我反思的认识程度不高。

(3)培训内容上的需求。教师最喜欢的内容是针对课堂教学所需的专业发展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培训。其次是晋级晋新所需的教学新技能、学科新知识、教育科研能力,对教育理论、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四、在培训时间、培训服务和培训师上,一线教师期盼的是享受培训

(1)在培训时间上教希望工作、培训、生活三不误。一线教师希望在学期中组织培训,适当占用双休日和工作日,每次培训的时间不要太长,每天的时间实行“朝九晚四”,方便学员安全往返。

(2)在培训服务上教师希望培训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线教师希望参加培训有一种在家和在校的感觉,能够提供舒适、适用的服务,特别是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更希望培训到哪,服务就跟到哪,让每1名学员都能静下心来培训。

(3)一线教师希望的培训师是有“泥土味”和“花草香”。一线教师最喜欢的是一线名师、各级骨干教师带着“泥土味”的培训。其次是培训教授和专家、专门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师和教研部门的教研员带着“花草香”的培训,最不喜欢空洞说教和漂浮在上的理论。

五、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1)要真正落实“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成长的现实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了相关“挂钩”政策:①每5年需要修满360个学分且每5年的教师资格注册需要360个学分;②教师积分统计需要修满一定学分;③晋级晋新和评先评优要看学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是要让教师由“要我训”到“我要训”,其思想转变要一个过程。从内心深处解决教师参培的思想问题,这是摆在教师培训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这就需要我们系统推进,全方位落实各项工作,释放改革红利和派发培训福利。

(2)要千方百计解决工学矛盾。双峰县是农业大县,中小学大多分布在农村山区,许多学校规模小,班额小,但班级个数并不少。反映突出的乡镇有花门、荷叶、杏子、蛇形、锁石、甘棠等。我们所到之处,这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负担非常重,包班的现象很普遍。正常教学日全在课堂,基本无暇参加培训,即便是校本培训组织交流研讨,也必须在放学后开展。农村教师大多在居家所在地附近学校工作,放学后或双休日有一定的家务琐事,他们不愿再抽出时间投入培训。如何解决工学矛盾,这是摆在教师培训路上的又一只“拦路虎”。

(3)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制度。①对教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②要加大对下属单位的督促与考核,要把教师培训工作列入对各单位绩效考核的内容。③要建立教师培训工作的定期通报制度。

(4)要真正从教师的现实需要施训。培训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最喜欢向培训者提的一个要求就是“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其实老师们的需求很具体,但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关注了过多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到了关键的“怎么办”时,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我们在要求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时,作为培训机构也应该思考转型发展!我们要做到以一线的学科需求、年龄需求、结构需求、内容需求等作为出发点,突出针对性。

(5)要创新并丰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我们要发挥各种培训模式的优势,互相弥补各自不足,使其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要通过集中培训进行问题探讨、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和问题指导等解决“问”的问题。要通过远程培训进行专业引领、问题指导、交流展示等解决“学”的问题。要通过校本培训主要解决“做”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培训的方式,如名师讲学、脱产研修、案例观摩、送教下乡等培训方式,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

培训调研报告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47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33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一、做法与成效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方式。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拥有充分的自,提高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组织、开展、参与校本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是实施校本培训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举办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班。我们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及校本培训组织管理者围绕《校本培训的理念与方案设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评价》等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培训;其次,提供校本培训学习材料。我们为全县中小学校推荐了《校本培训实施指南》(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张祖春主编)一书,做为各校组织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编印《校本培训知识问答》,围绕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我们经常在中小学校长会议、教务主任会议及参与各校教研活动等活动中,积极宣讲校本培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研讨,许多中小学校长及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

校本培训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实效。为避免出现“轰轰烈烈搞培训、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确保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局,在认真总结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中小学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宁德市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县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该《通知》遵循“加强领导、上下互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校本培训的目标和意义、组织与领导、实施与管理、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知》指出:“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各校要将培训内容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培训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各校要根据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工作,中学以校为主,各乡镇小学以中心校为主体开展此项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校长要结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训的思路和构想,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培训中导向和引领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县中小学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网络。

3、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来针对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等仍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围绕这一重点,许多学校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把握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如牙城中心小学以“重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培训主要内容;三沙中心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培训主题;县一小以“教师角色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为培训主题;海岛中心小学以“复式教学如何体现课堂新理念”为培训专题。总体上看,我县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大多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在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4、创新模式,研训一体,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先进的培训理念,只有外化为具体的培训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实处。实践经验表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为此,我们在校本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积极尝试以活动为载体,以校际交流为媒介,以实践反思为突破口,以竞赛评优为动力,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推动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如沙江中心小学通过开展“朝阳工程”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溪南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课改三星”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改热情;水门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自我研读”活动,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举办校际协作交流研讨活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课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展示各校风采,提高培训效益,扩大培训成果。由于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本身的特点不同,各校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也表现得不尽相同。如许多学校广泛采用的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堂观摩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专题讲座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题引领的校本培训形式。年随着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形式的尝试。2007年初我们受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委托,承办2007年市校本培训现场研讨会,分别在三沙中心小学、十八中开展基于课例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训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关注过程,讲求实效,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校本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性强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我们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在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体召集人,明确承办部门。我县各中小学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教务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机构,初步建立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霞浦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建立了校本培训申报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估制度等。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一些学校还制定和完善了专题讲座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和名师帮带制度、骨干教师示范制度等等,这些既为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培训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6、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考试评价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学实践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而使许多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使得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成为必须,同时也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角色转变及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引领示范、参与合作、评价指导、服务推广、沟通互联等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训试点校,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四所层次不同、特色各异的中小学作为市级校本培训试点校,通过试点校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其次,通过组织研讨会、深入中小学巡回辅导、帮助分析诊断校情、指导制订计划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帮助指导。第三,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研讨等,努力做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优势互补。

二、问题与困惑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虽然从整体上看,校本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接受和重视,但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等情况仍较普遍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可以忽略或不必开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把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写入了学校的工作目标,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计划,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抓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这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一些教师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没能把参加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对校本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是搞形式,是增加负担,因而对培训存在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内容单一,形式泛化

虽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校本培训,但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训、怎样培训、培训什么,许多学校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校本培训的理性思考。一些学校把校本培训的简单理解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经验介绍、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因此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内容陈旧、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第一、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一些学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过多考虑学校的工作安排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却忽视了教师的培训需求,缺少针对性、层次性,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在保证通识培训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需要方面。有些学校前后年度的培训计划几乎完全不同,毫无联系,缺少连续性。第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过于集中和单一化,注重理论观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科知识的拓展培训。学校在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时存在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学习需要和个体成长需要。第三、培训形式泛化。有的学校用常规教研代替校本培训,认为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适时开展课堂观摩、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便是校本培训,培训缺乏层次性、互动性,形式单一,培训低效。常常是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时听一个报告、一个讲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陈旧落后的培训方式,低劣的培训手段,常常造成教师被动的接受培训,自我培训动力不足,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的效果。

4、资源不足,管理滞后

目前,我县的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资源缺乏,专业指导不力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就我县校本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看,许多学校反映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上资料、设施和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培训师资问题的解决,如果一味外聘势必受到学校财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一味的校内开发则一所学校中的名师毕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现“近亲繁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经费短缺,研训分离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分工协作机制的缺乏,人为造成了研训分离。目前就我县来说,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学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来说,仍分设小学教研室与培训处。其次,在师训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深入中小学指导推动校本培训,以及提高研训人员专业素质等工作动力何来,能持续多久。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需要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良好的培训环境,没有一定经费投入是难以运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训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况是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

三、认识与感受

1、实施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是关键,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中小学校长应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努力成为学习研讨的积极参与者、专业引领上的平等研究者、财力支持上的主动服务者。应从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校本培训工作。要充分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好校本培训工作中近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规范和自由等方面的关系。

2、实施校本培训,形成氛围是前提

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能否形成有利教师研讨、交流、对话的工作氛围;能否给教师提供民主、开放、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显示个性的舞台,是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能生机勃勃地持续开展起来。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了宽松、参与、互动、整体推进的培训环境,搭建专家、校长、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校长应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与教师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师一道攻克难关;校长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激励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良好个性发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成功和成长创造机会。要着力于建设注重学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积极在学校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机制,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实施校本培训,关注课堂是重点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时空场所,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舞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应以关注课堂,分析课堂,优化课堂为重点。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因此,校本培训不仅不应回避问题,而且应主动地回到每一个教师的课堂中去寻找问题,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升,以此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只有当教师的培训回归到真实的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才能吸引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所以,校本培训必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聚焦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贴近课程改革实际,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作为培训的起点,以问题得以解决作为培训的归宿,引导中小学教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保障

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自主性的特征,对校本培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培训的计划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学时登记制度,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确保中小学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应将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评估检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校本培训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校本培训经费的不足。各学校在年终考评时应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职、晋级挂钩。

5、实施校本培训,专业引领是支撑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但要开展好校本培训,仅仅依靠各个中小学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组织校本培训,培训工作常常会陷入低层次、低效率、低格局的状态。实践表明,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是校本培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就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所以说校本培训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取得可持续地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重要支撑。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通过确定校本培训试点校,实行教研员挂校指导,推动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第二、深入研究校本培训的规律、特点以及操作层面的问题,积极开发培训资源,定期深入基层学校,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有计划地培训辅导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个逐级负责、纵向贯通、横向辐射、协调高效的立体的培训网络格局。

培训调研报告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50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4分钟,共有278位用户关注,53人点赞!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以“整合资源,创新干部教育机制,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唐子华同志领题开展了干部培训调研。此次调研采取座谈交流、个别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共深入鼠场乡、大塘镇、者密镇等乡镇和扶贫办、财政局、审计局、司法局等部门听取意见,组织召开了8次座谈会,乡镇科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干部和村干部代表,部门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干部代表参加座谈会;向11个乡镇、4个部门发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2份,其中:科级干部60份,股级干部31份,股级以下31份;50岁以上10份,40至50岁33份,30至40岁61份,30岁以下16份。课题组通过座谈、走访听取意见和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讨和交流,基本上掌握和归纳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0xx年以来,我县共完成各类主体培训班次110期,培训干部5630余人次,培训情况见图1、图2。

在培训地点上,20xx年以来,选派29批次计1160人次赴省外考察培训,选派29名干部赴县外、省外挂职锻炼,委托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举办培训班6期计330人次。在培训经费上,20xx年以来,尽管县财政十分有限,但每年均把干部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此外,教学方式上,互动式、体验式、研讨式等得到逐步运用,还尝试了拓展训练;阵地建设上形成了县委党校、省内高校、省外基地一体的格局。

在组织部门举办主体培训班次的同时,不少乡镇、部门也积极履行培训职能自主办班,截止20xx年底,乡镇、部门举办各类培训班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22703人次;涉农部门组织开展绿证培训2186人次;4074人参加了计算机中级应用能力培训。

20xx年以来,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历了从摸索起步到稳步前进再到开拓进取的过程,培训经费不断增加,培训方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培训阵地从片面化到立体化,培训人数从小范围到大规模,形成了切合干部实际、独具县情特色的干部培训总体格局。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家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县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很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收回的122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近五年来累计参加脱产培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有18人,2个月以上的16人,1个月以上的9人,1个月以下的63人,没有参加过培训的14人;认为我县干部教育培训没有力度的仅有4人,占3.28%,认为有力度、力度很大的有107人,占87.7%。

综合分析我县近年来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紧紧围绕素质和能力双提升这一目标,着力推进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贴近县委、政府中心工作,贴近干部实际需求,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县干部培训工作面临不少新形势和新任务:

从纵向看,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高潮,这一轮培训任务更加繁重,培训数量、质量都应比上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要翻几番。我县近年来开展培训中,重点放在科级干部层面,虽然兼顾了其他干部,但多是短期业务培训,时间、质量都不够理想。目前我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5649人,其中副科以上领导干部405名,专业技术人员3909名,其他干部1335名。按照20xx年以来平均每年培训1126人次来计,5年可基本实现全县所有干部轮训一遍,但5年间干部就平均只能拥有一次培训机会,并且还是短期培训,培训时间远远达不到要求,培训效果更是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要深入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战略任务的实施,任务相当艰巨。

从横向看,虽然我县干部培训起步较早,但现在全州周边各县市推进进程非常迅速,他们凭借相对较好的经济实力,不惜掷出重金开展高、精、尖培训,尽管培训对象相对单一、面不够广,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支数量不多但素质优良的领导干部队伍,并营造了较强的声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我县干部培训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从干部需求来看,干部对培训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如:

图3

图4

从图3、图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对象中,一是对培训时间的需求更长。广大干部已不满足于3、5天速成式的业务培训,大部分希望培训时间应在7至10天或15天左右为宜;二是对培训地点的需求更广。希望培训地点是县内、省外相结合的占到54.92%,说明不仅是科级干部希望有更多机会到省外学习,更 多科级以下干部也不再满足于局限在县内培训;三是对教学方式的需求更多样。现场教学、体验式、案例式三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方式成了干部的首选,传统的讲授式仍为不少干部肯定,研究式、模拟式得到部分干部青睐。由于成人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又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干部日益多样化的培训需求与干部培训机制不相适应,势必逐渐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队伍素质的需求、干部队伍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队伍素质的需求、干部队伍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体制不顺。按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有关规定,我县目前的管理机制是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由相关部门组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县委组织部履行牵头抓总、综合协调、宏观指导职能,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培训”的原则开展培训。但在实际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表现在:一是等待调训。一些部门不主动开展培训,以工作忙和缺少经费为借口,不积极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学习,认为培训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等着调训;二是训出多门。有的部门有办班积极性,但没有很好地履行办班申报手续,自行办班,造成重复培训、多头调训等现象;有的部门办班甚至不考虑师资力量,不考虑培训内容,把干部拉出去借考察名义公款旅游。训出多门不但影响到全县干部培训工作的统筹和整体推进,更不利于整合资源,容易造成被调训学员单位的人力、财力负担。在调研座谈中,不少乡镇和部门表示深受训出多门之苦,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县部门“乱办班、乱收费”现象“很多”的有7人,“有,但不多”的有59人,“很少”的有53人,说明此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存在。在组织管理上,75%的人认为应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同时,鼓励乡镇、部门办班并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21%的人认为以县委组织部办班为主,部门不跨系统办班,3%的人认为县委组织部、乡镇、部门各自办班,互不干涉。

(二)培训资源不够优化,配置不均衡。一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是很充分,县内师资力量中,有实践经验的理论经验不足,善于钻研培训教学的较少,可供挖掘利用的师资不多,导致更多依赖于外聘教师。二是培训阵地发挥作用不明显。大多数乡镇业余党校未发挥自身作用,作为县干部培训主阵地的县委党校,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在改进培训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快师资开发等方面相对不够,基本上停留在提供培训场地的层面,独立承办培训的能力较弱,虽然近年来我县建起了省外干部培训基地,大力推进委托高校办学,但成本翻倍增加。三是培训资源未能很好整合。除组织部举办全县主体培训班次外,一些综合县直部门按培训职能都具备一些培训资源,比如“绿证”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村干部培训等,上级有关部门都有明确要求,也安排有一定的培训经费,但部门在利用这些培训资源中,缺乏相应的管理、指导,资源所发挥的作用难以得到保证。

(三)约束机制执行不到位,激励机制未建立。虽然现有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和法规中对干部培训都提出了要求,但总体上还不够具体,由于干部培训没有与干部考核紧密结合,没有更好地与晋升奖惩挂钩,学习成绩与学习表现好与差对干部影响不大,干部参加培训内生动力不足,压力也不足,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学员,把学习当作软任务,也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投入感不强。培训中,对于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对于消极应付、不爱学习、培训表现较差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批评教育。

(四)培训供与需结合不够紧密,效益不够明显。干部培训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对一个群体干部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比较适合,但不能很好地适应个体干部的需求,同时限于培训资源的有限,对培训需求调研不够充分,使培训方式还比较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强,培训的供出与干部的需要结合得不够好,加之受培训周期较长的影响,培训的效益很难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具备自身的发展优势和难得的机遇:

一是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1、始终坚持组织领导和全民参与相结合。县委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干部培训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同时充分发挥乡(镇)、部门积极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大力提倡自主培训,并采取“联合办班”等形式,挖掘部门优势,整合有限资源。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在全县营造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单位各司其职、各级干部积极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形成了日益浓厚的干部培训氛围。2、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相结合。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把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在抓好干部思想政治培训的同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年都专门针对科级、科级以下干部、专业技术干部、村干部等专门开设不同的培训班,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业务技能培训,促使全县干部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3、始终坚持围绕大局和学以致用相结合。在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时,始终注重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班次,同时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和运用,采取实践锻炼、调查研究、跟踪问效等方式,加强对学习成果转化的管理,确保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体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4、始终坚持立足实际和改革创新相结合。立足县情和干部实际开展培训,在经费有限条件下积极整合资源;实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不一味追求高端培训,但适合干部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结合。这些通过长时间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推进我县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宝贵财富。

二是形成了良好的培训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对培训的思想认识越来越高,广大干部主动要求学习、要求培训的呼声很强,调研中了解到,不少乡镇、部门都在积极自主办班,采取理论学习、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培训。122份调查问卷中,单位主要领导有机会总是克服困难让干部参加培训的占67%,干部认为参加培训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些帮助、帮助很大的占98%,参加培训的第一感觉是有了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的占95%。广大干部培训认识的提高,良好培训氛围的逐步形成将是我们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良好基础。

三是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我县是一个贫困县,基础条件差,经济结构不合理,制约发展的瓶颈很多。穷则思变,近年来,各级干部积极思考推进平塘发展的办法,通过积极参加培训,运用所学知识和外出学习的经验,转化运用于经济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广大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以锤炼和提高,我县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也为干部学用结合、提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特别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产业特色县”这一目标中,我县在改革发展中风起云涌的实践,更为各级干部的培训提供了充分发挥智慧、充分锤炼自我的实践平台。

三、改进我县干部培训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在新时期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我县干部培训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具备的优势和机遇,提高认识,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产业特色县”这一目标,立足我县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创新突破上下功夫,逐步推进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身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

在新时期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我县干部培训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具备的优势和机遇,提高认识,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产业特色县”这一目标,立足我县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创新突破上下功夫,逐步推进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身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

(一)创新培训体制,在干部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健全现有的培训管理体制。一是发挥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总揽”作用。要成立由各级党委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及时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部署,认真研究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全局性工作和重大事项,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干部培训工作的组织保障功能。将干部培训工作纳入组织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作用和优势,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指导部门抓好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完善“谁主管,谁培训”格局,营造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合力。三是将部门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体系。在县委领导下,由县委组织部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科学安排、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办班申报制,由部门提出办班需求、设计授课内容、推荐授课教师,组织部门加强指导、监督、管理,使每一期培训都能发挥效益,同时避免多头调训、重复培训现象的发生。四是计划调训机制的创新。要充分调查研究,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制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作出科学预测,在班次设置、培训内容、抽调对象和时间安排上作出统筹安排。要更好地把培训与使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每一个干部必须按计划参加培训。

(二)创新资源配置,在师资力量、阵地建设、经费保障上实现新突破

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必须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和增强培训效果两个目的,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县内外各种有效资源,以克服县内资金、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建立开放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开发和配置。进一步健全师资库,一方面加大县内师资的挖掘和开发,加强对党校教师的培养、选拔、交流,促进党校教师合理流动,同时把县内具备较深理论功底、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整合起来,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加强教育、培训、管理,培养一支县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县外师资力量,跟踪了解县外教师偏重专长和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加强联系,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让县外优势教师资源为我所用。二是加强培训阵地的建设。在112份调查问卷中,认为我县培训阵地应该是县委党校、县外基地和县内其他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三者并重的达59%。要坚持党校干部培训的主体地位,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建设县委党校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电化教学设施和其他附属设施,加强对党校的指导和管理,党校要采取教学、服务与工资挂钩、学员选择教师等方式开展校内竞争,增强党校独立承办培训班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县内其他培训阵地资源,比如职中,可通过加强指导,使其成为我县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阵地。此外,进一步加大县外、省外培训阵地的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我县干部实际的县外、省外党校、高校作为我县培训基地,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优质培训资源,让干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整合力度。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干部的成长具有规律性,一般可划分为心智积蓄期、实践磨砺期、优势发挥期、成熟稳定期四个阶段,心智积蓄期是后三个阶段的基础,干部教育培训正是打好此项基础的重要手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所规定5年时间需完成的培训量,正是指出了这一阶段干部成长的周期一般是5至8年。干部培训对干部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长,只有不断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促使干部素质整体提高,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xx至20xx年,我县财政投入专项培训经费累计180万元,培训干部5630人次,平均每位干部6年的培训成本仅为320元,平均每人每年仅为50多元。20xx年赴上海大学举办的县域经济研讨班,交通费、培训费等共计20余万元,如全由专项经费支出,40万的培训经费就只能举办2个类似班次。因此,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财政中,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从组织培养的层面给予干部成长必需的经费保障,建立分类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保证科级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后备干部等不同类别的干部都有不同层次的培训经费;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不同的经费资源,包括部门资源、项目资源等,加强统筹管理,确保每一笔培训经费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三)创新培训方式,在教学方式、培训内容上实现新的突破

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创新培训方式,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深入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培训。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培训,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则,也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要认真研究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等不同领域的干部群体特点、行业要求,深入研究科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以及普通干部的岗位特点、职责要求和成长目标,努力构建班次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备、效果更加明显的分层次分类别培训格局。

2.改进创新培训方式。在122份调查问卷中,80%以上干部都认为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必须不断创新。一是继续加大组织调训力度,采取大批量、大规模举办培训班,让更多干部拥有脱产学习机会;二是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手段,突破“时空”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限制,丰富干部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三是改变传统“教员讲、学员听、满堂灌”的那种单向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干部的领导能力和行政能力为重点,把读书学习与研讨问题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四是继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实行长短结合,既要把县内短期培训班办好,又要有重点地选派干部赴外培训,拓展干部视野,更新干部观念。五是积极送课下乡,利用县内师资力量,组建讲师团送课下乡,扩大培训面,解决干部工学矛盾。六是加大干部自主学习的指导。加大网络在线学习的开发,可尝试在金盆网开辟学习园地专栏,让更多干部自主学习;选择购买或指定几本书籍作为干部年度必读书目,要求精读,必要时组织考试,强化对干部个人自学的管理、监督、考核。

3.丰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干部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干部需要提升的能力两个方面。122份调查问卷中,当前,我县干部希望通过培训提高的能力如图5、最想了解和掌握的理论与知识如图6(图6仅列干部所选择的前5种知识,其余未列):

从图5、图6可以看出,我县干部对能力的要求更趋全面化,政治鉴别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是大多数干部的渴求;干部知识的需求更趋多样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知识成为大多数干部的首选。因此,要突出抓好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要从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设计和安排,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特别是要在抓好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抓好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特别要加强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两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紧扣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需要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既要确保培训内容丰富多样,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4.加强实践教学。重在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确定实践课题,选择典型性强的乡镇、村组或部门进行实地培训,使学员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理论,提高学员的实际技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四)健全制度建设,在建立完善培训制度上实现新突破

制度建设是干部培训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的根本,干部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培训制度创新是关键。要围绕建立现代培训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做到既有系统性,又体现时代性、激励性和可行性。

1.完善培训质量评估制度。不断完善培训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除对教学内容、方法、师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外,还要加强对培训方案、计划的评估。培训班中,要请学员对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务管理、日常考核工作和后勤管理等内容进行评估,不断改进评估方法,提高评估效果和准确性。根据学员的建议和意见,开辟培训对象的回访渠道,了解培训的实际效果,根据评估意见及时改进培训薄弱环节,增强培训效果。

2.健全考试考核制度。为了检验干部参加培训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强化干部参训的纪律性约束,在培训中,要积极推行考试考核,实行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调研考核等方式相结合,提高干部培训效能。

3.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完善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领导干部在职学习制度的有关规定,保证培训学习时间。二是建立任职资格证书制度,将试用期内的培训进修作为任用干部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三是实施干部教育培训目标考核制度。年初,各单位就参加各类干部培训的数量、质量、调训完成率以及单位自主举办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向县委组织部签定目标责任状,并纳入各单位总体目标考核。年底,对照目标严格考核。四是要建立激励制度。可尝试建立积分管理办法,把干部参加培训次数、天数、学习培训表现等各方面情况折算为学分,实行积分制管理,同时,对学习培训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对培训学习表现较差的干部给予批评教育。

4.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在培训结束后,采取“述”、“看”、“访”、“评”四种方式加强对干部学习培训后转化运用情况的跟踪了解,促使学员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培训内容转化为干部工作能力的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座谈及访谈的对象为参训单位的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相关人员及参训学员。通过跟踪问效,促进干部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进工作的进展。

5.健全培训档案制度。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各部门培训档案的指导和管理,丰富组织部门干部培训档案,把干部学习表现、培训成绩、培训情况等纳入培训档案,做到对每位干部参训情况心中有数,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调训干部。

培训调研报告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27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284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市学习实践活动从20*年8月下旬开始筹备,10月初正式启动,2009年2月底结束。参加活动的有110家单位,共19个党组、42个党委、39个党总支、573个党支部、8210名党员。*市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难得的历史机遇,扎扎实实抓好。

*市将学习实践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新*”的总体目标,扎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敢闯敢试。20*年,全市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实现财政收入达7.03亿元,增长2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955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27元,增长19%,各项指标均上了新的台阶。同时,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取得了“党员干部受教育,廉政建设树形象,科学发展上水平,市域经济增实力,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认识

*市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规定学习的“三本书”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把中央的要求转化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采取“六学”方法深化学习成效。“组织集中学”:举办了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班;“专家辅导学”:邀请专家教授进行5个专题辅导,全市110个单位共邀请专家学者137人作专题辅导89次;“实践体会学”:组织党员干部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行实践体验1.1万人次;“交流相互学”:举办了“*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报告会”,邀请来自部门、企业、乡镇、农村的先进典型作经验交流报告;“考赛结合学”:举行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考试和竞赛活动;“服务寄送学”:对外出流动党员寄送学习资料,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实行送学上门,确保学习覆盖面达到100%。

*市还着力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举办了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报告会、网络论坛、专题访谈等主题活动。努力在党员干部思想中实现“四破四立”:破除惧怕困难、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克难攻坚、奋发有为的意识;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意识;破除形式主义思想,树立求真务实意识;破除“以物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意识。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市围绕“科学发展新*”的目标体系,结合本部门职能和工作实际,在推进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等11个方面精选出调研课题274个。25名市级领导,每人负责一个事关*科学发展全局的课题调研,110家单位领导班子共组织426个调研小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共走访了262家企业、14个乡镇街道,召开了530多次干部职工、服务对象、“两代表一委员”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共发放问卷2万多份,统计各类数据3万多个(项),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市还邀请专家就*市科学发展战略性问题进行调研,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组织专门班子对274篇调研报告进行评审,将优秀调研报告在*媒体上交流。对调研成果进行梳理归类,作为分析检查、整改提高的依据,作为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依据。

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分析问题

*市紧紧围绕“建设科学发展新*”主题,通过“五条渠道”征求群众意见,共征求意见3万多人次,收到意见和建议5100多条。联系实际开展“五查五看”:查思想解放,看发展理念新不新;查科学发展,看发展方式优不优;查改善民生,看为群众办实事力度大不大;查政策制度,看机制创新够不够;查廉洁自律,看干部作风实不实。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找出突出问题。

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之前,*市要求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谈心日”活动,相互交心谈心,沟通思想。会上,坚持“三讲三不讲”:讲主观不讲客观,讲实话不讲空话,讲要害不讲枝节。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实行“四不过关”:问题找得不准不全不过关,分析不深不透不过关,群众提出的意见没有吸收不过关,整改措施不到位不过关。同时,还按照“代表要广泛、方式要多样、发言要自由、接受要诚恳”的要求,组织群众对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充分体现群众意愿。

狠抓整改落实加强督促检查

*市把分析检查报告查摆出来的6个方面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分解成32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10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重点。对查找出来的问题,马上能改的,立即解决。据统计,全市110家单位采取多种形式查找经济、民生、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970个,目前已经解决720个。

在活动中,*市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采取普遍自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求各单位认真研究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时限,抓紧解决。按照强化“督”、突出“查”、着力“导”的要求,对110家市直单位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检查。突出了“七查七看”:查领导,看主职干部是否亲自抓;查单位文件,看工作方案是否结合了实际;查宣传氛围,看各单位是否有宣传专栏、学习园地;查活动覆盖面,看外出流动党员是否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查工作安排,看各项工作是否开单销号;查活动环节,看各项程序是否到位;查整改落实,看“四明确一承诺”的突出问题是否整改落实到位。*市还专门制定《学习实践活动考核办法》和《量化标准》,坚持严格程序、量化考核,不走过场,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通报批评,督促补课、整改,确保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质量。

三、主要成效

【数字链接】

废止制度719个,完善制度1103个,新建制度376个

1350户库区移民危房改造全面启动,1150户在春节前入住新居

1000多名干部与10*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市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此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党员干部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一次大培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轮大推动,活动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提高认识,增强了科学发展的意识。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市广大党员干部逐步消除了对科学发展观缺乏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的“无识”倾向、片面强调保护资源环境不求发展进步的“无为”倾向、认为后发地区重在加快发展而不在科学发展的“无关”倾向。大家普遍认为,*市要争当*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就必须加快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小康更要健康;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和谐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理清思路,提高了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市提出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富裕*”;不断改善民生,着力打造“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绿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人文*”;加强效能建设,着力打造“效能*”。努力实现发展方式更优、发展质量更好、发展速度更快,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同时,*市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讨论和实践锻炼,提高了“五个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发展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出思路;进一步提高了科学决策能力,能科学判断形势,作出正确决策,把握发展先机;进一步提高了科学规划能力,能从实际出发规划本地本单位的发展,克服工作的随意性;进一步提高了改革创新能力,勇于打破陈规,推动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统筹驾驭能力,能驾驭市场经济,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了一批推动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学习实践活动促进了*市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5个重点建设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中蒲圻电厂二期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古战场旅游快速通道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测、图纸设计和试验样板路建设。柳山湖移民新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血吸虫防治项目也在加速推进。15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已经解决或取得较大进展。整改落实方案上提出的32个具体问题的整改和10个机制建设按照“四明确一承诺”要求都在稳步推进。在活动中,*市重点建立健全了市委领导班子决策机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机制、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机关效能建设机制、党风廉政建设监督防控机制、全民创业促进机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机制、城郊城中村居民建房监督管理机制、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农村居民救助保障机制等10大机制。据统计,全市各单位共废止制度719个,完善制度1103个,新建制度376个,为促进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培训调研报告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2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78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市农业局

根据省农业厅的统一安排,我市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立琼海市农民教育培训调研工作小组,按照调研方法要求,认真选取上、中、下三个经济收入等级的镇,进行入户调研。

一、当前我市农村现状与形势

琼海市国土面积1692平方公里,现有12个镇18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8.2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调优、调精”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全市已形成瓜菜、水果、热作、畜牧、海洋水产、粮食和乡镇企业等七大农村支柱产业,并相应建立起冬季瓜菜、名优水果、橡胶、胡椒、槟榔和水产品等十大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3.2亿元,农业增加值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1元。

1、农村劳动力结构

全市农村人口8.1万户33.44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9.53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748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9.6%;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33386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68.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316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2.1%;外出务工人员5.27万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03%。

2、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一是整体素质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68.3%,导致外出务工农民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稳定转移就业;留守农村务农劳动力不仅文化低,而且年龄偏大,接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差,难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偏低。2008年接受职业培训17636人,还有90.97%的农民未接受过技术培训。因此,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形势仍不乐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2、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农民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各有关部门在协调配合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不够、力量分散等问题。另外,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民从事的是个体生产劳动和个体经营,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的难度较大。

3、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培训与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以以会代训多,专场培训少;理论讲授多,实践交流少;就地培训多,“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培训调研报告

一、农民的技术技能状况: 1、农村劳动力状况: 我县国土面积2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辖17个镇,总人口118万,乡村人口104.9万人,占88.1%。劳动力资源54.6万人,(男性27.8万人,女性23.4万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2.13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培训信息

  • 培训调研报告
  • 培训调研报告70人关注

    一、农民的技术技能状况: 1、农村劳动力状况: 我县国土面积2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辖17个镇,总人口118万,乡村人口104.9万人,占88.1%。劳动力资源54.6万人,(男性2 ...[更多]

  • 培训情况报告
  • 培训情况报告40人关注

    集团公司200X年两期管理骨干培训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自X月X日始至X月X日止,经过十四天紧张的学习,顺利完成了培训任务,已经圆满结束。结合老师的授课,通过我们的学习 ...[更多]

报告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