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s矿井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第2篇新工入井安全管理措施 第3篇车间溜井安全管理措施规范 第4篇煤矿入井安全管理措施 第5篇车间溜井安全管理措施 第6篇钻井安全管理体系及措施 第7篇钻井安全管理体系措施 第8篇矿井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第1篇 钻井安全管理体系措施
钻井安全管理永远是钻井生产中的主题,为了加强钻井技术管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确保钻井生产正常运行的目的。钻井队一但发生事故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向项目部和技术公司汇报,主要汇报内容为发生时间及经过,井深、钻具结构、钻井液性能、井队工具材料储备等。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井队技术员必须详细记录处理方案并及时向技术公司和上级部门汇报。安全员对事故处理制定风险识别和安全施工措施。
一、井下事故一般预防措施
1.钻井液维护处理要严格按设计要求加足处理剂,以保证井眼畅通,井壁稳定和井下安全。
2.快速钻进时要开大排量,测斜和接单根前要循环,速度要快,并做到早开泵,晚停泵。
3.深井段起钻前一定要维护处理好钻井液性能,并充分循环干净后再起钻。起钻时必须及时灌满钻井液。
4.起钻遇阻时,应立即接方钻杆循环、活动、倒划眼。必要时可配一定量高粘切的稠浆打入井内携砂洗井,不得大吨位强提硬拔,违章蛮干。
5.下钻距井底前3-5个单根,必须接方钻杆循环划眼到底,不得强行将钻具硬下入沉砂、水泥混浆或小井眼中。
6.因生产水供不上导致泥浆量不足时,不得存在侥幸心理,凑合维持钻进,应立即果断起钻。
7.因某种原因需暂时停钻,要开泵循环,勤活动钻具,静止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活动钻具时幅度要大,方法要得当,并不能在一个位置长时间循环钻井液。若井下不正常,应果断起钻。
8.因设备突发性故障需停钻修理,应根据实际情况,将钻具起至安全井段或全部起出。若无法起钻,应尽量设法活动钻具或开泵循环;实在无法循环活动时,应将钻具悬重压在井底。
9.入井钻具必须要认真检查丈量,杜绝坏钻具入井。内外径及长度要记录准确,特殊工具入井前必须画有草图。
10.钻具入井时,必须刷净丝扣,涂好丝扣油,并按规定扭矩紧扣。钻铤上卸扣时必须使用链钳。
11.每次起钻时,都应对钻具进行倒换、错扣,并做好记录。
12.每口井对钻具、配合接头应进行一次探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13.钻进时要坚持泵房坐岗制度,随时注意泵压变化。若发现泵压下降,要立即停泵检查。如不是地面原因,应果断起钻检查钻具。起钻时必须使用液压大钳或采用旋绳卸扣。
14.若发生断钻具事故,切忌立即起钻。应对上鱼头,压住循环,并对钻井液性能进行适当调整,提高粘、切和润滑性,待井底砂子循环干净后再起钻打捞。
15.钻头入井前要认真检查各部位是否完好,新钻头下至井底要轻压(5kn)慢转磨合30分钟后,方可逐步加压钻进。
16.钻进时操作要平稳,送钻要均匀,严禁溜钻和顿钻。
17.钻头使用中若发现蹩跳现象,要根据地层、进尺、使用时间(纯钻+划眼)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若不是地层因素,且曾发生过溜顿钻现象或井下有落物,就应立即果断起钻,不得长时间多次反复试钻头。
18.在钻进或起钻作业时,若突然遇井下复杂或由于操作失误造成严重倒车现象时,切忌立即上提,应根据泵压、悬重变化认真分析判断,并立即轻压慢转多次紧扣,以防将钻头或钻具倒掉。
19.起下钻时要拿好手工具,用完后要放在安全的位置,起完钻后要立即盖好井口。
20.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加强井口工具检查,严防井下落物。
21.在有异常高压油气层的深井段处理事故时,必须要认真做好井控座岗,一旦发现溢流或井涌,要严格按照井控操作程序立即组织循环压井,以防井喷事故的发生。
二、卡钻事故
发生卡钻后,首先应分析清楚是什么类型的卡钻,然后再决定处理方法、首先应采取循环。大幅度活动钻具,接震击器震击。或在上、下击的同时注解卡液浸泡。若仍不能解卡,一般采取倒扣套铣。
1.上提卡钻事故。在起钻或接单根上提过程中发生卡钻。
1.1事故原因:
1.1.1缺水、井漏、泥浆量少、泥浆中含砂量过高,形成粗厚泥饼。
1.1.2地层的吸水膨胀作用,造成缩径现象。
1.2主要预防措施:
1.2.1严格执行不同岗位上提操作权限要求;
岗位直井的上提权限斜井的上提权限
司 钻不超过原悬重的30%不超过原悬重的40%
大 班不超过原悬重的50%不超过原悬重的60%
队长、技术员不超过原悬重的70%不超过原悬重的80%
钻井技术公司不超过原悬重的100%不超过原悬重的100%
备注:在井架钻具允许负荷情况下实施
1.2.2上提操作平稳,控制上提速度,特别是新井眼和复杂井段,注意力集中,观察好指重表。
1.2.3有遇卡显示及时接方钻杆循环活动或倒划眼解除,避免超权限操作而卡钻。
2.小井眼卡钻(下钻时钻头或稳定器进入小井眼)
2.1事故原因:
2.1.1多数发生在定向或扭方位井段,由于方入计算错误下钻进入小井眼。
2.1.2起出钻头未加分析,钻头直径过度磨损,使用旧钻头后井眼较小,换用新钻头后塞入小井眼而卡钻。
2.1.3先期使用较小尺寸的刚性稳定器或变径稳定器,换钻具时用新度较好的稳定器,下钻进入小井眼。
2.2事故的预防措施:
2.2.1技术员要加强岗位责任心:认真计算方入,及时分析起出钻头和稳定器的磨损,对小班及时作出划眼井段提示。
2.2.2操作者要依据技术员提示的方入认真操作,下钻要控制速度平稳操作,遇阻及时接方钻杆划眼。
2.2.3井队要养成起下钻钻具编号的良好习惯,避免因钻具数量错误而造成事故。
3.粘吸卡钻
3.1粘吸卡钻的原因
3.1.1钻井液性能不好,失水大、含砂量高、泥饼厚且疏松、磨阻大。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受石膏、粘土、盐岩等污染,造成钻井液性能变坏,易发生粘吸卡钻。
3.1.2循环排量小,井底冲洗不干净,钻井液净化不好,钻屑粘在井壁上,以及加重、堵漏材料等固相物质造成井壁泥饼厚且不光滑,泥饼粘滞系数高,也易造成卡钻。
3.1.3井身质量不好,井眼曲率大,钻具贴在井壁上,钻井液柱侧压力将钻具挤压在井壁泥饼上,因此,压差卡钻与粘吸卡钻同时发生。
3.1.4.钻具活动不及时,活动范围小,钻具断落及因机械故障无法活动钻具,钻具长时间停留在井内,易造成粘吸卡钻。
3.2粘吸卡钻的预兆和判断
3.2.1.预兆:钻井液性能不好,钻井液密度过高,上提下放钻具时指重表有阻卡显示,转动时转盘负荷大,有倒车现象。
3.2.2.卡钻后的特征:卡钻后仍可循环钻井液,泵压正常;循环时带出钻屑少,无井塌及岩屑沉淀现象;卡钻后,措施不当钻具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卡点上移。
3.3粘吸卡钻的预防
3.3.1钻井液性能保持良好,坚持使用震动筛、除砂器,加强清砂。坚持勤观察、勤测量、勤分析、勤处理”,根据性能的变化和不同地层对钻井液性能的特殊要求,进行“少吃多餐、细水长流”式维护处理,以保持性能的相对稳定。
3.3.2钻具在井内时,必须保持大排量循环,勤活动钻具,每2~3分钟上提下放活动1米以上,下放要猛,起钻前充分循环不少于1周。
3.3.3尽量缩短接单根时间,时间超过3分钟,应转动转盘活动钻具。
3.3.4井身结构要合理,井眼曲率小。
3.3.5地面设备运转良好,严格执行安装标准。
3.3.6若无法活动钻具,如钻头在井底,依据井下情况可将部分或全部钻具悬重压在井底(不超过钻头承压能力)使钻具弯曲与井壁形成点接触。如钻具不在井底,除大排量循环外,应设法使用人力或液气大钳转动钻具。
3.4粘吸卡钻的初步处理
3.4.1发生粘吸卡钻,在接震击工具的同时,及时用清水大排量循环,清水循环时要彻底。清水循环时间一般为4-12小时。在一定吨位活动震击。
3.4.2泡油:环空加重钻杆以上100米计算泡油量。打完油后一般静止2-4小时后间歇活动钻具;泡油期间刹把不得离人。
3.4.3倒扣套铣。
4.钻头泥包卡钻
4.1钻头泥包卡钻的原因
4.1.1钻进时,钻井液性能不好,钻头水功率不足,钻入泥、页岩地层不能及时清除井底岩屑。继续钻进造成岩屑紧紧包住钻头,起钻拔活塞,上提到缩径段则卡死,严重者甚至正钻进中,钻头在井底卡死。
4.1.2钻进时钻井液循环短路或干钻。泵上水不好,甚至不上水。钻进时,由于某种原因停泵未与司钻联系,继续钻进造成;地面闸门开关不对,或刺坏造成部分钻井液循环短路;井下钻具刺坏,造成钻井液循环短路。
4.2泥包现象
4.2.1钻头在井底转动不灵活,转盘负荷增加,有蹩跳现象,钻速降低,上提钻具遇卡,泵压增高,岩屑返出较少。
4.2.2钻井液循环发生短路时,泵压降低或无泵压,钻井液不返或返出量减少,钻屑少或根本无钻屑,水龙带摆动减轻或不摆动。
4.3泥包卡钻的预防
4.3.1采用优质钻井液和合理的排量,保持井底清洁。
4.3.2观察泵压变化和井口钻井液返出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检查地面设备,若排除了地面问题后,则应立即起钻检查钻具。
4.2.3根据地层岩性,合理选择钻头类型,钻进加强划眼。
4.2.4发现由于钻头原因造成蹩跳时,应及时上提钻具,加大泥浆泵排量,采取轻压快转活动牙轮,甩掉泥包。
4.2.5.起钻时必须注意指重表变化,发现遇卡不得硬提,以下放为主,并应立即循环泥浆,转动钻具。
4.4泥包卡钻的处理
4.4.1应采取大排量循环或地面下击或注解卡剂。
5.井塌卡钻
5.1井塌卡钻的原因
5.1.1起钻不及时向井内灌钻井液或钻井液密度过低,造成井内液柱压力低,不能有效支撑井壁而造成井壁坍塌。
5.1.2处理钻井液时加水过快,或管理不善,大量清水混入钻井液中,破坏了钻井液性能,泡垮地层。
5.1.3钻进时突然井漏,环空液面迅速下降,井壁失去平衡。
5.1.4钻井液密度过低,失水大,地层本身破碎,或胶结不好(如疏松的砾石层、煤质泥页岩等)被钻井液浸泡过久。
5.1.5地层倾角过大的井段浸泡后的泥页岩膨胀,剥落入井造成卡钻。
5.2井塌的现象
5.2.1钻进中发现转盘有蹩劲,摘掉离合器后转盘打倒车。
5.2.2泵压突然升高或憋泵,钻井液返出量小或不返;钻屑增多,有未经切屑的上部地层掉块。
5.2.3起钻时钻井液从钻杆里倒流;下钻时遇阻,钻具提起放不到原方入。
5.3井塌的预防
5.3.1各种情况下,都要尽力保持井内液面到井口。
5.3.2保持维护钻井液性能良好、稳定,对易塌地层要保持钻井液中防塌剂的浓度,处理时要缓慢,防止性能突变。
5.3.3如发现上部井段掉块增多,要及时提醒司钻,坚持大排量循环,切忌停泵。
5.3.4钻进中遇严重井塌,由于漏失造成井壁失去平衡,则应边灌钻井液,同时组织人员迅速起钻。如非井漏引起的井塌,不能硬提钻具,应尽可能保持大排量循环,保持钻具转动,待泵压正常,转动蹩劲不大时再采取轻提慢转倒划眼解除,如钻头不在井底应设法下放,严禁硬提,以免将落物挤紧而卡死,增加处理难度。
5.3.5起钻前发现钻井液从钻杆内倒流,应及时接方钻杆循环,调整钻井液性能,待井下正常后再起钻。
5.3.6若井下静止时间较长,下钻时应分段循环。
5.3.7缩短建井周期,防止地层浸泡时间过长,造成井塌。
5.3.8起钻发现上提遇阻时,应设法下放同时接方钻杆大排量循环,轻提慢转倒划眼,不得硬提。
5.3井塌的处理
5.3.1井塌的处理接地面下击器震击。
5.3.2尽力试开泵,恢复循环,调整钻井液性能,及时注解卡剂(或原油)如果不行则可采取倒扣套铣。
6.键槽卡钻
6.1键槽卡钻的原因:在井眼全角变化率较大的井段,由于钻铤自重产生的拉力,使得钻柱紧靠在井眼狗腿处的井壁,由于长时间与钻杆摩擦,使井壁突起部分磨成一个深槽,当上提钻柱时钻杆接头、钻头、稳定器、磨鞋等大直径钻具进入键槽便可能造成卡钻。
6.2键槽卡钻的现象:
6.2.1 键槽的形成是由于钻杆与井壁磨削而成,所以钻杆磨损发亮,母接头下台肩有明显磨损。
6.2.2 下钻不遇阻,但起钻中在'狗腿'大的地方会突然遇卡,当未卡死时,不能上提,但下放畅通,转动无阻力,遇卡位置较固定,随时间的延长而位置逐渐下移。卡钻后循环时泵压正常。
6.2.3 钻进也不蹩跳,但每次起钻到该位置就遇卡,起出钻头不泥包。
6.2.4 卡钻现象是慢慢形成的,遇卡位置逐渐下移,一次比一次严重。
6.3键槽卡钻预防与处理
6.3.1 提高钻井速度,在易斜地区,应采取防斜措施,完善钻具组合,保证井身质量。
6.3.2 在倾角、方位变化大的井段,起钻有遇卡现象时,应立即划眼并记准位置,采取措施,以免形成键槽。当键槽严重时,可采用键槽破坏器来破坏键槽。
6.3.3 起钻到键槽前,应换1档,控制上提速度,到了键槽位置后,应采取轻提慢转倒划眼或转动方向等办法来处理,切忌硬提而提死。
6.3.4 当键槽极为严重,采取键槽破坏器也无效而又须较长时间的钻进,则应下套管封闭。
6.砂桥卡钻
6.1砂桥卡钻的原因:
6.1.1井身结构不合理。
6.1.2排量小、钻井液粘度、切力低,,钻井液净化不好及井壁剥落等原因造成。
6.1.3.在钻进中,钻井液携带钻屑至大肚子井段,上返速度突然降低,钻屑在大肚子井段呈涡流状旋回而带不出来,越积越多,停泵后钻屑急剧下沉而埋钻具。
6.2砂桥卡钻的现象:
6.2.1 钻进时正常,停泵后上提钻具遇卡,但开泵后上提钻具则无遇卡现象。
6.2.2 砂桥卡钻一旦发生,转不动也提不出来甚至放不下去,开泵循环时泵压增高甚至蹩泵。
6.3砂桥卡钻的预防与处理:
6.3.1 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
6.3.2 保持良好的钻井液性能,加强净化工作。
6.3.3 循环钻井液时,不得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以避免造成大肚子。尽量不使用偏水眼工具,万不得已要使用,也要尽量缩短循环时间。
6.3.4 起钻前尽可能大排量循环钻井液,保持井筒干净,循环时,注意大幅度上下活动钻具。
6.3.5 钻进疏松的砂岩与砾石层时,应尽可能采用双泵大排量,适当提高钻井液粘度切力,使较大的钻屑也能带出。
6.3.6 砂桥卡钻一旦发生,不能硬提,以下放转动为主,并迅速接方钻杆开泵循环,排量由小到大。
6.3.7能转动,应争取开泵循环先下放,然后轻提慢转划眼解除。若不能解卡时,根据井下情况,可选用下砸钻具、泡油、注解卡剂等方法处理。卡钻后若无法循环,可采取套铣、倒扣方法处理。
7.缩径卡钻
7.1缩径卡钻的原因
7.1.1 地层膨胀、井径缩小;或地层渗透率大,钻井液性能不好,失水大,固相含量高,造成泥饼厚而使得井径变小,起下钻有遇阻、卡现象,硬提、猛压而造成卡钻。
7.1.2 钻头磨损大,后期直径变小,新钻头下入小井眼内硬压造成卡钻。
7.2缩径卡钻的现象
7.2.1 由于井径缩小,下钻时遇阻,而上提容易。
7.2.2 多发生在膨胀性页岩,泥岩或渗透性大的砂岩段。
7.2.3 前一个钻头严重磨损,使用后期直径变小,钻出一段小井眼,新钻头下入小井眼内造成卡钻。
7.3缩径卡钻的预防与处理
7.3.1 调整好钻井液性能,降低失水量,减少无用固相含量,加强净化工作,保证井壁泥饼质量。使用优质聚合物钻井液,保证钻井液中聚合物浓度能有效防止泥饼过厚的现象。
7.3.2 起钻遇阻时,不能猛提,遇阻吨位一般不能超过原悬重100kn,并采取接方钻杆循环,轻提慢转倒划眼。
7.3.3 下钻遇阻,不得硬压,应接方钻杆划眼或扩眼,钻压5~10kn,直到畅通无阻,方可继续下钻。
7.3.4 每一个钻头起出后,应认真测量直径磨损情况,每个新钻头下井前也应测量直径。计算新旧钻头直径差,当地层较硬时,直径差达2~3mm就要注意下钻遇阻,及时采取措施。
三、其它事故
1.钻具脱断事故
1.1钻具脱断的原因
1.1.1 钻具管理不善,无使用卡片对使用情况不清。
1.1.2 下井前检查不认真,丝扣坏、台肩薄、本体弯曲,有腐蚀坑点、裂纹或有外伤的钻杆下入井内。
1.1.3 钻杆使用中不定期倒换、错扣、检查、探伤、试泵,因而不能及时发现。
1.1.4 钻杆台肩密封面不平,钻井液刺坏丝扣,致使滑扣。
1.1.5 钻具猛提,猛刹、猛坐卡瓦,钻具负荷重时卡瓦承载能力不足,未及时换用双吊卡,导致卡瓦将钻杆挤扁、咬伤,强度降低。
1.1.6 在处理事故时强提硬转,造成暗伤变形甚至提断或扭断。
1.1.7 丝扣不干净,丝扣油质量不合格,上卸扣磨扣,跳扣,造成丝扣受损。
1.1.8 钻进中蹩跳钻或钻压不均或在井眼大肚子处,钻柱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疲劳破坏。
1.1.9 发生溜钻、顿钻或卡钻后长时间猛提猛放、硬转或倒扣等使钻杆产生暗伤或折断。
1.1.10 钻杆在含h2s的环境中长期使用,使钻具发生氢脆破坏。
1.1.11 钻杆接头,对焊质量不高;加厚部分过渡带太短;钻铤公扣未加工应力减轻槽等,易造成管体与丝扣产生裂纹。
1.2钻具脱断的预防与处理
1.2.1 严格按《钻具管理》规定操作使用。
1.2.2 起下钻过程中,井口内外钳工应注意检查钻具是否有台肩刺坏,接头偏磨、弯曲、丝扣磨尖、腐蚀坑等现象,发现立即更换。
1.2.3 钻进中应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避免严重蹩跳钻,使用质量好的内涂层钻杆,钻铤公扣应加工应力减轻槽;延长钻具使用寿命。
1.2.4 钻进中经常注意泵压变化,如发现泵压下降应首先检查地面管线与泵的工作情况,若地面设备无异常,应立即起钻检查钻具丝扣与本体,此时不能用转盘卸扣。
1.2.5 发现有泵压下降等刺钻具征兆,起钻不得用转盘卸扣。
1.2.6发现钻具已断,应坚持三不起钻原则:泥浆性能未调整好,达不到井壁稳定不起钻;没有循环好泥浆,井眼不清洁不起钻;打捞工具不到位不起钻。
1.2.7 钻具折断落井后打捞时可根据折断部位来分析井下鱼头形状,决定使用何种打捞工具,如已卡钻,应想法开泵循环,采取注解卡(油)等办解卡法。
2.钻头事故
2.1掉钻头、牙轮的原因。
2.1 .1钻头本体丝扣或接头丝扣不合格,造成钻头丝扣脱扣或折断。
2.1.2 钻头两巴掌之间焊接不好,导致钻进中焊缝裂开。
2.1.3上钻头扣时猛拉、扭矩过大,或钻头盒不规范,造成钻头巴掌焊缝产生裂纹在使用中断裂。
2.1.4划眼或钻进中蹩劲大,打倒车脱扣。
2.1.5钻头使用时间过长,巴掌与轴承磨损过渡,弹子落井,外壳卡死,继续钻进,会导致牙轮壳体落井。
2.1.6 钻头泥包,牙轮不转;制造中轴承安装的过紧;新钻头入井时措施不当,钻进中轴承卡死未及时发现;牙轮外壳磨穿止推轴承落井,甚至牙轮轴磨平,造成牙轮落井。
2.1.7 井底不干净,有铁块等废物,将牙轮轴或巴掌蹩断。
2.1.8 起下钻中遇阻后猛提猛放,硬将巴掌挤断。
2.1.9 严重的溜钻、顿钻使钻头受伤,未采取措施,继续使用。
2.2掉牙轮的预兆:钻头使用中,转盘负荷增加,蹩劲大,转盘转动不平稳,钻时变慢甚至没进尺。
2.3掉钻头和牙轮事故的预防
2.3.1 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好钻头入井前的检查和配合接头丝扣的检查。并记录钻头有关资料。
2.3.2 严防顿、溜钻、发生了顿溜钻时应立即向值班干部如实汇报,根据具体情况研究下步措施。
2.3.3 新入井钻头要认真做好磨合工作,即用正常钻压的1/3~1/4轻压钻进三十分左右再逐渐加压钻进。
2.3.4 钻头盒要符合标准。先用人力将钻头扣上好,再以适当的扭矩上紧。防止冲击式紧扣。
2.3.5 井下正常摘转盘时,严防打倒车。
2.4掉钻头及牙轮的处理
2.4.1钻头落井,可对扣打捞、无效时可用合适公锥加工后打捞,否则磨鞋磨铣处理。
2.4.2断巴掌事故,井浅时可优先选用强磁打捞器,井深时选用反循环打捞蓝。
2.4.3在有三个牙轮落井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强磁、反循环打捞篮,二个以内时优先选用牙轮打捞器。
2.4.4不论是哪个打捞工具,打捞之前在接近井底处充分循环,保持井底清洁是很关键的一环;打捞时先通过轻压慢转使落物进入打捞工具是决定成功的关键;牙轮打捞器、反循环打捞蓝在取芯过程中蹩钻,说明牙轮未进入打捞器; 打捞完起钻操作平稳。
3.顿钻事故预防
3.1 司钻工作要认真负责,认真做到:校对指重表悬重,了解上班井下和设备运转情况。做到五检查-检查气路、刹车系统、防碰天车、死活绳头、各种仪表。
3.2 平稳操作,不猛提猛刹,操作时精力集中,注意指重表,防止突然遇阻。
3.3 井口工具要认真检查、吊卡、卡瓦符合标准,操作要到位,吊卡活门销子、保险销子要锁牢。
3.4 起下钻时,司钻要注意游车上升情况,井架工及时与司钻联系;
3.5 钻机承受负荷时,不允许调整刹带。刹车系统各部位部件齐全,按规定挂辅助刹车装置。
3.6 司钻与井口操作工要配合好,做到吊环一次取下,一次挂上,外钳工操作不要挡住司钻视线,避免单吊环起钻。
3.7 钻杆接头磨损超过规定,吊卡、卡瓦有问题要及时更换,不准凑合使用。
3.8 钻具在井下,刹把不准离人,必须有专人操作。
3.9 每班必须认真检查钢丝绳外层钢丝磨损、断丝、绳径变化及绳轮槽使用状况等。在使用过程中,按吨公里要求及时抽大绳,或通过目测检查,发现断丝,挤压或损坏现象,必须及时倒换。
4.溜钻事故预防
4.1 每班必须认真检查刹车系统,确保刹车系统良好。严防污水、油进入制动部位。
4.2 司钻操作要精力集中,随时注意指重表,严防溜钻事故。
4.3 钻进时,操作要平稳,送钻要均匀,划眼速度不能过快。
4.4 起下钻或接单根时,应量好方入,司钻要做到心中有数。
4.5 司钻操作台应按规定保持一定的气压,气压不够,不应操作。
4.6 发生溜钻后,立即刹车,摘转盘离合器,上提钻具,汇报给值班干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5.井口掉落物预防
5.1 起钻时应使用刮泥器,起完钻后立即盖好井口,禁止空井时敞开井口。
5.2在井口使用的手工具扳手、榔头、管钳、安全卡瓦等。必须栓保险链。铅油刷子要绑好、拿好,严防落入钻具水眼内。
5.3 起下钻前,按岗位分工,认真检查井口工具,钳牙与卡瓦牙固定是否牢靠,各部连接销子与保险销子是否完好,确保紧固与灵活。
附件一 pdc钻头使用操作规程
1.井眼准备
(1)pdc钻头入井前,必须保证井底干净,无落物。
(2)如果在牙轮钻头起钻过程中发现井下复杂如井壁垮塌、牙轮钻头断掉齿较多等情况,必须下钻通井,待井眼畅通后方可下pdc钻头。
2.下钻前准备
(1)搬运时要小心,防止损坏复合片。
(2)pdc钻头入井前丈量起出钻头外径,若起出钻头外径小于pdc钻头外径2mm,则应先用新牙轮钻头通井。
(3)配备钻杆滤清器,且其最大孔径要小于pdc钻头最小喷嘴直径,防止杂物堵死水眼。
(4)必须备有pdc钻头专用上卸扣器。若无专用上卸扣器,必须用毛毡包好钻头,使用液压大钳上卸扣,不允许用单钳或转盘卸扣。
3.下钻
(1)钻头上扣时要涂好丝扣油,用专用上卸扣器卡好钻头,按同尺寸钻铤接头的上扣推荐扭矩值紧扣;
(2)入井时缓慢通过喇叭口、防喷器、阻流环和套管鞋,控制下钻速度,避免损坏pdc钻头。
(3)pdc钻头原则上不允许划眼。少量井段划眼时,应采用60rpm以下转速和10-20kn钻压以及尽可能大的排量缓慢扩划。如遇大段地层下不到井底要果断起钻下牙轮钻头通井。
(4)下钻至最后一个单根,应提前缓慢开泵,低转速下放,逐渐加大排量,循环冲洗井底5分钟。
4.井底造型
确认钻头接触井底后,采用推荐的参数低转速、低钻压(60rpm,10kn)钻进0.5~1m,完成造型。在造型过程中切勿急于增加钻压,损坏钻头。
5.钻速试验
井底造型完毕后,可在推荐钻井参数内选用不同的钻压~转速组合进行钻速试验,直到找到最优钻速为止。地层变化后,可以再重新做钻压-转速匹配试验。
6.钻进
(1)钻速试验完成后,即可按照最优参数正常钻进。
(2)钻进中加压应均匀、连续,严禁顿、溜钻。
(3)钻遇软硬交错地层或不均质地层出现蹩跳现象时,应适当降低钻压、转速。
(4)当钻遇较硬的均质地层时,钻速会明显下降,这时可采用上限钻压-下限转速的参数组合。
(5)在均质的适宜地层中钻进时发生蹩跳钻现象,一般采用提高转速的方法可恢复平稳钻进状态。
(6)钻井参数:转速60~90rpm,钻压:环河组~华池70~80kn,洛河组60~70kn,安定组80~90kn,排量30~33l/s。
(7)钻头使用到后期,由于复合片磨损较大,复合片不易吃入地层,适当提高钻压(最大120~140kn),可维持较高的钻速。
(8)在pdc钻头正常使用过程中,每钻进进尺200~300m,配30 m3稠浆携带钻屑。
(9)由于pdc钻头钻时较快,所以在pdc钻头使用井段搞防喷演习时,要循环钻井液15分钟方可停泵搞演习,防止突然停泵演习造成沉砂卡钻。测斜时也应循环5分钟左右,防止测斜时造成沉砂卡钻。
7.接单根
(1)接单根时待钻压恢复至40kn左右时,先缓慢上提钻具,再停转盘。
(2)接完单根后缓慢开泵,防止因泥浆倒返造成岩屑堵死水眼。
(3)接完单根后启动转盘,使钻头慢慢接触井底,逐步加压至正常值。
(4)接单根时间计算:钻头提离井底到接完单根下放加上正常钻压为止,计算为接单根时间。
8.遇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决定起钻
(1)地层岩性变化不大而机械钻速和转盘扭矩明显下降,立管压力上升(泥包)。
(2)泵压明显升高或降低(堵水眼或掉水眼)。
(3)有连续蹩跳钻现象,机械钻速明显降低(不适应地层)。
(4)钻头使用到后期,若岩性没有明显变化,而采用的钻压又较大,但机械钻速却明显下降(钻头已不能再用)。
(5)每米钻井成本过高。
(6)洛河发生大型漏失时(堵漏剂含量过高易堵钻头水眼)。
9.注意事项
(1)防止溜钻和顿钻。
(2)禁止先加压后旋转。
(3)不允许采用堵喷嘴的办法钻进,以免降低对复合片的冷却效果及排屑效果。
(4)排量选用推荐上限值。
(5)在可钻性较高的层段钻进时要有意识地控制钻速不要太快,以免突遇硬夹层损坏复合片。
(6)目前使用情况看,pdc钻头高转速对提高机械钻速不太明显,而较高的钻压对提高机械钻速较为明显,因此建议采用较低转速-较高钻压的钻井参数组合。一般情况下,转速可控制在65-90rpm之间,而钻压可根据地层情况在推荐范围内随时调整。
(7)为保证钻头平稳钻进,防止钻头先期损坏,应尽量避免蹩钻现象发生。若一旦发生了蹩钻现象,应立即将钻头提离井底,然后采用小钻压(一般为50kn以下)钻进。
(8)钻速快的井段要注意短起下钻,以防最后起钻时出现拔活塞现象。
(9)钻具结构为塔式钟摆钻具。
第2篇 车间溜井安全管理措施规范
1. 建立由安全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段、班组管理人员及铲运工、t4g装运工等参加的管理队伍,分级多方位的管理监控,严格执行《天流经安全管理制度》;
2. ① .按工段班组工作区域划分“责任区”,段长或班长为该“责任区”第一“责任人”进行监控管理,
②.调度组对无责任区的天溜井但负责任,调度长为第一“责任人”,
③.现场安全员对分管区域内天溜井负第一安全监护责任,
3. 凡使用的溜井口,井口必须全设施齐全,有充足的照明,有警示牌、警示灯等,无格筛井口,铲运作业必须设有安全档,t4g作业流井口必须悬挂安全门;
4. 每班使用溜井前,安全员、工段长、班长及操作人员要对各自负责作业区的安全设施的完好进行检查,必须经安全确认后方可使用;
5. 铲运工或t4g装运工应保护好溜井口的安全设施,严禁将招标大块和超长杂物投入溜井,作业后应将溜井口安全设施完好交给下一班,并在交接班本上交班,特殊情况应主动向接班人员谁明;
6. 安全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每天对溜井口巡查不得少于2次,加强安全督促,一经发现安全设施损坏,立即修复,安全员须将每周溜井口检查情况填入登记表并上保车间;
7. 凡是不使用的天溜井,京口周围所有通道,必选规定设置栅栏,悬挂“禁止通行”警示牌,并作上明显的安全标志;
8. 天溜井下部有检修、安装等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所有裸露井口浮渣、顶板危石检撬,并清理干净,对井筒 悬挂浮渣要进行震跑处理。经现场安全员验收确认后,并在井口悬挂“井下有人施工,严禁抛弃杂物”的安全警示标语。
第3篇 钻井安全管理体系及措施
钻井安全管理永远是钻井生产中的主题,为了加强钻井技术管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确保钻井生产正常运行的目的。钻井队一但发生事故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向项目部和技术公司汇报,主要汇报内容为发生时间及经过,井深、钻具结构、钻井液性能、井队工具材料储备等。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井队技术员必须详细记录处理方案并及时向技术公司和上级部门汇报。安全员对事故处理制定风险识别和安全施工措施。
一、井下事故一般预防措施
1.钻井液维护处理要严格按设计要求加足处理剂,以保证井眼畅通,井壁稳定和井下安全。
2.快速钻进时要开大排量,测斜和接单根前要循环,速度要快,并做到早开泵,晚停泵。
3.深井段起钻前一定要维护处理好钻井液性能,并充分循环干净后再起钻。起钻时必须及时灌满钻井液。
4.起钻遇阻时,应立即接方钻杆循环、活动、倒划眼。必要时可配一定量高粘切的稠浆打入井内携砂洗井,不得大吨位强提硬拔,违章蛮干。
5.下钻距井底前3-5个单根,必须接方钻杆循环划眼到底,不得强行将钻具硬下入沉砂、水泥混浆或小井眼中。
6.因生产水供不上导致泥浆量不足时,不得存在侥幸心理,凑合维持钻进,应立即果断起钻。
7.因某种原因需暂时停钻,要开泵循环,勤活动钻具,静止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活动钻具时幅度要大,方法要得当,并不能在一个位置长时间循环钻井液。若井下不正常,应果断起钻。
8.因设备突发性故障需停钻修理,应根据实际情况,将钻具起至安全井段或全部起出。若无法起钻,应尽量设法活动钻具或开泵循环;实在无法循环活动时,应将钻具悬重压在井底。
9.入井钻具必须要认真检查丈量,杜绝坏钻具入井。内外径及长度要记录准确,特殊工具入井前必须画有草图。
10.钻具入井时,必须刷净丝扣,涂好丝扣油,并按规定扭矩紧扣。钻铤上卸扣时必须使用链钳。
11.每次起钻时,都应对钻具进行倒换、错扣,并做好记录。
12.每口井对钻具、配合接头应进行一次探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13.钻进时要坚持泵房坐岗制度,随时注意泵压变化。若发现泵压下降,要立即停泵检查。如不是地面原因,应果断起钻检查钻具。起钻时必须使用液压大钳或采用旋绳卸扣。
14.若发生断钻具事故,切忌立即起钻。应对上鱼头,压住循环,并对钻井液性能进行适当调整,提高粘、切和润滑性,待井底砂子循环干净后再起钻打捞。
15.钻头入井前要认真检查各部位是否完好,新钻头下至井底要轻压(5kn)慢转磨合30分钟后,方可逐步加压钻进。
16.钻进时操作要平稳,送钻要均匀,严禁溜钻和顿钻。
17.钻头使用中若发现蹩跳现象,要根据地层、进尺、使用时间(纯钻+划眼)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若不是地层因素,且曾发生过溜顿钻现象或井下有落物,就应立即果断起钻,不得长时间多次反复试钻头。
18.在钻进或起钻作业时,若突然遇井下复杂或由于操作失误造成严重倒车现象时,切忌立即上提,应根据泵压、悬重变化认真分析判断,并立即轻压慢转多次紧扣,以防将钻头或钻具倒掉。
19.起下钻时要拿好手工具,用完后要放在安全的位置,起完钻后要立即盖好井口。
20.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加强井口工具检查,严防井下落物。
21.在有异常高压油气层的深井段处理事故时,必须要认真做好井控座岗,一旦发现溢流或井涌,要严格按照井控操作程序立即组织循环压井,以防井喷事故的发生。
二、卡钻事故
发生卡钻后,首先应分析清楚是什么类型的卡钻,然后再决定处理方法、首先应采取循环。大幅度活动钻具,接震击器震击。或在上、下击的同时注解卡液浸泡。若仍不能解卡,一般采取倒扣套铣。
1.上提卡钻事故。在起钻或接单根上提过程中发生卡钻。
1.1事故原因:
1.1.1缺水、井漏、泥浆量少、泥浆中含砂量过高,形成粗厚泥饼。
1.1.2地层的吸水膨胀作用,造成缩径现象。
1.2主要预防措施:
1.2.1严格执行不同岗位上提操作权限要求;
岗位 直井的上提权限 斜井的上提权限
司 钻 不超过原悬重的30% 不超过原悬重的40%
大 班 不超过原悬重的50% 不超过原悬重的60%
队长、技术员 不超过原悬重的70% 不超过原悬重的80%
钻井技术公司 不超过原悬重的100% 不超过原悬重的100%
备注:在井架钻具允许负荷情况下实施
1.2.2上提操作平稳,控制上提速度,特别是新井眼和复杂井段,注意力集中,观察好指重表。
1.2.3有遇卡显示及时接方钻杆循环活动或倒划眼解除,避免超权限操作而卡钻。
2.小井眼卡钻(下钻时钻头或稳定器进入小井眼)
2.1事故原因:
2.1.1多数发生在定向或扭方位井段,由于方入计算错误下钻进入小井眼。
2.1.2起出钻头未加分析,钻头直径过度磨损,使用旧钻头后井眼较小,换用新钻头后塞入小井眼而卡钻。
2.1.3先期使用较小尺寸的刚性稳定器或变径稳定器,换钻具时用新度较好的稳定器,下钻进入小井眼。
2.2事故的预防措施:
2.2.1技术员要加强岗位责任心:认真计算方入,及时分析起出钻头和稳定器的磨损,对小班及时作出划眼井段提示。
2.2.2操作者要依据技术员提示的方入认真操作,下钻要控制速度平稳操作,遇阻及时接方钻杆划眼。
2.2.3井队要养成起下钻钻具编号的良好习惯,避免因钻具数量错误而造成事故。
3.粘吸卡钻
3.1粘吸卡钻的原因
3.1.1钻井液性能不好,失水大、含砂量高、泥饼厚且疏松、磨阻大。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受石膏、粘土、盐岩等污染,造成钻井液性能变坏,易发生粘吸卡钻。
3.1.2循环排量小,井底冲洗不干净,钻井液净化不好,钻屑粘在井壁上,以及加重、堵漏材料等固相物质造成井壁泥饼厚且不光滑,泥饼粘滞系数高,也易造成卡钻。
3.1.3井身质量不好,井眼曲率大,钻具贴在井壁上,钻井液柱侧压力将钻具挤压在井壁泥饼上,因此,压差卡钻与粘吸卡钻同时发生。
3.1.4.钻具活动不及时,活动范围小,钻具断落及因机械故障无法活动钻具,钻具长时间停留在井内,易造成粘吸卡钻。
3.2粘吸卡钻的预兆和判断
3.2.1.预兆:钻井液性能不好,钻井液密度过高,上提下放钻具时指重表有阻卡显示,转动时转盘负荷大,有倒车现象。
3.2.2.卡钻后的特征:卡钻后仍可循环钻井液,泵压正常;循环时带出钻屑少,无井塌及岩屑沉淀现象;卡钻后,措施不当钻具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卡点上移。
3.3粘吸卡钻的预防
3.3.1钻井液性能保持良好,坚持使用震动筛、除砂器,加强清砂。坚持勤观察、勤测量、勤分析、勤处理”,根据性能的变化和不同地层对钻井液性能的特殊要求,进行“少吃多餐、细水长流”式维护处理,以保持性能的相对稳定。
3.3.2钻具在井内时,必须保持大排量循环,勤活动钻具,每2~3分钟上提下放活动1米以上,下放要猛,起钻前充分循环不少于1周。
3.3.3尽量缩短接单根时间,时间超过3分钟,应转动转盘活动钻具。
3.3.4井身结构要合理,井眼曲率小。
3.3.5地面设备运转良好,严格执行安装标准。
3.3.6若无法活动钻具,如钻头在井底,依据井下情况可将部分或全部钻具悬重压在井底(不超过钻头承压能力)使钻具弯曲与井壁形成点接触。如钻具不在井底,除大排量循环外,应设法使用人力或液气大钳转动钻具。
3.4粘吸卡钻的初步处理
3.4.1发生粘吸卡钻,在接震击工具的同时,及时用清水大排量循环,清水循环时要彻底。清水循环时间一般为4-12小时。在一定吨位活动震击。
3.4.2泡油:环空加重钻杆以上100米计算泡油量。打完油后一般静止2-4小时后间歇活动钻具;泡油期间刹把不得离人。
3.4.3倒扣套铣。
4.钻头泥包卡钻
4.1钻头泥包卡钻的原因
4.1.1钻进时,钻井液性能不好,钻头水功率不足,钻入泥、页岩地层不能及时清除井底岩屑。继续钻进造成岩屑紧紧包住钻头,起钻拔活塞,上提到缩径段则卡死,严重者甚至正钻进中,钻头在井底卡死。
4.1.2钻进时钻井液循环短路或干钻。泵上水不好,甚至不上水。钻进时,由于某种原因停泵未与司钻联系,继续钻进造成;地面闸门开关不对,或刺坏造成部分钻井液循环短路;井下钻具刺坏,造成钻井液循环短路。
4.2泥包现象
4.2.1钻头在井底转动不灵活,转盘负荷增加,有蹩跳现象,钻速降低,上提钻具遇卡,泵压增高,岩屑返出较少。
4.2.2钻井液循环发生短路时,泵压降低或无泵压,钻井液不返或返出量减少,钻屑少或根本无钻屑,水龙带摆动减轻或不摆动。
4.3泥包卡钻的预防
4.3.1采用优质钻井液和合理的排量,保持井底清洁。
4.3.2观察泵压变化和井口钻井液返出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检查地面设备,若排除了地面问题后,则应立即起钻检查钻具。
4.2.3根据地层岩性,合理选择钻头类型,钻进加强划眼。
4.2.4发现由于钻头原因造成蹩跳时,应及时上提钻具,加大泥浆泵排量,采取轻压快转活动牙轮,甩掉泥包。
4.2.5.起钻时必须注意指重表变化,发现遇卡不得硬提,以下放为主,并应立即循环泥浆,转动钻具。
4.4泥包卡钻的处理
4.4.1应采取大排量循环或地面下击或注解卡剂。
5.井塌卡钻
5.1井塌卡钻的原因
5.1.1起钻不及时向井内灌钻井液或钻井液密度过低,造成井内液柱压力低,不能有效支撑井壁而造成井壁坍塌。
5.1.2处理钻井液时加水过快,或管理不善,大量清水混入钻井液中,破坏了钻井液性能,泡垮地层。
5.1.3钻进时突然井漏,环空液面迅速下降,井壁失去平衡。
5.1.4钻井液密度过低,失水大,地层本身破碎,或胶结不好(如疏松的砾石层、煤质泥页岩等)被钻井液浸泡过久。
5.1.5地层倾角过大的井段浸泡后的泥页岩膨胀,剥落入井造成卡钻。
5.2井塌的现象
5.2.1钻进中发现转盘有蹩劲,摘掉离合器后转盘打倒车。
5.2.2泵压突然升高或憋泵,钻井液返出量小或不返;钻屑增多,有未经切屑的上部地层掉块。
5.2.3起钻时钻井液从钻杆里倒流;下钻时遇阻,钻具提起放不到原方入。
5.3井塌的预防
5.3.1各种情况下,都要尽力保持井内液面到井口。
5.3.2保持维护钻井液性能良好、稳定,对易塌地层要保持钻井液中防塌剂的浓度,处理时要缓慢,防止性能突变。
5.3.3如发现上部井段掉块增多,要及时提醒司钻,坚持大排量循环,切忌停泵。
5.3.4钻进中遇严重井塌,由于漏失造成井壁失去平衡,则应边灌钻井液,同时组织人员迅速起钻。如非井漏引起的井塌,不能硬提钻具,应尽可能保持大排量循环,保持钻具转动,待泵压正常,转动蹩劲不大时再采取轻提慢转倒划眼解除,如钻头不在井底应设法下放,严禁硬提,以免将落物挤紧而卡死,增加处理难度。
5.3.5起钻前发现钻井液从钻杆内倒流,应及时接方钻杆循环,调整钻井液性能,待井下正常后再起钻。
5.3.6若井下静止时间较长,下钻时应分段循环。
5.3.7缩短建井周期,防止地层浸泡时间过长,造成井塌。
5.3.8起钻发现上提遇阻时,应设法下放同时接方钻杆大排量循环,轻提慢转倒划眼,不得硬提。
5.3井塌的处理
5.3.1井塌的处理接地面下击器震击。
5.3.2尽力试开泵,恢复循环,调整钻井液性能,及时注解卡剂(或原油)如果不行则可采取倒扣套铣。
6.键槽卡钻
6.1键槽卡钻的原因:在井眼全角变化率较大的井段,由于钻铤自重产生的拉力,使得钻柱紧靠在井眼狗腿处的井壁,由于长时间与钻杆摩擦,使井壁突起部分磨成一个深槽,当上提钻柱时钻杆接头、钻头、稳定器、磨鞋等大直径钻具进入键槽便可能造成卡钻。
6.2键槽卡钻的现象:
6.2.1 键槽的形成是由于钻杆与井壁磨削而成,所以钻杆磨损发亮,母接头下台肩有明显磨损。
6.2.2 下钻不遇阻,但起钻中在'狗腿'大的地方会突然遇卡,当未卡死时,不能上提,但下放畅通,转动无阻力,遇卡位置较固定,随时间的延长而位置逐渐下移。卡钻后循环时泵压正常。
6.2.3 钻进也不蹩跳,但每次起钻到该位置就遇卡,起出钻头不泥包。
6.2.4 卡钻现象是慢慢形成的,遇卡位置逐渐下移,一次比一次严重。
6.3键槽卡钻预防与处理
6.3.1 提高钻井速度,在易斜地区,应采取防斜措施,完善钻具组合,保证井身质量。
6.3.2 在倾角、方位变化大的井段,起钻有遇卡现象时,应立即划眼并记准位置,采取措施,以免形成键槽。当键槽严重时,可采用键槽破坏器来破坏键槽。
6.3.3 起钻到键槽前,应换1档,控制上提速度,到了键槽位置后,应采取轻提慢转倒划眼或转动方向等办法来处理,切忌硬提而提死。
6.3.4 当键槽极为严重,采取键槽破坏器也无效而又须较长时间的钻进,则应下套管封闭。
6.砂桥卡钻
6.1砂桥卡钻的原因:
6.1.1井身结构不合理。
6.1.2排量小、钻井液粘度、切力低,,钻井液净化不好及井壁剥落等原因造成。
6.1.3.在钻进中,钻井液携带钻屑至大肚子井段,上返速度突然降低,钻屑在大肚子井段呈涡流状旋回而带不出来,越积越多,停泵后钻屑急剧下沉而埋钻具。
6.2砂桥卡钻的现象:
6.2.1 钻进时正常,停泵后上提钻具遇卡,但开泵后上提钻具则无遇卡现象。
6.2.2 砂桥卡钻一旦发生,转不动也提不出来甚至放不下去,开泵循环时泵压增高甚至蹩泵。
6.3砂桥卡钻的预防与处理:
6.3.1 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
6.3.2 保持良好的钻井液性能,加强净化工作。
6.3.3 循环钻井液时,不得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以避免造成大肚子。尽量不使用偏水眼工具,万不得已要使用,也要尽量缩短循环时间。
6.3.4 起钻前尽可能大排量循环钻井液,保持井筒干净,循环时,注意大幅度上下活动钻具。
6.3.5 钻进疏松的砂岩与砾石层时,应尽可能采用双泵大排量,适当提高钻井液粘度切力,使较大的钻屑也能带出。
6.3.6 砂桥卡钻一旦发生,不能硬提,以下放转动为主,并迅速接方钻杆开泵循环,排量由小到大。
6.3.7能转动,应争取开泵循环先下放,然后轻提慢转划眼解除。若不能解卡时,根据井下情况,可选用下砸钻具、泡油、注解卡剂等方法处理。卡钻后若无法循环,可采取套铣、倒扣方法处理。
7.缩径卡钻
7.1缩径卡钻的原因
7.1.1 地层膨胀、井径缩小;或地层渗透率大,钻井液性能不好,失水大,固相含量高,造成泥饼厚而使得井径变小,起下钻有遇阻、卡现象,硬提、猛压而造成卡钻。
7.1.2 钻头磨损大,后期直径变小,新钻头下入小井眼内硬压造成卡钻。
7.2缩径卡钻的现象
7.2.1 由于井径缩小,下钻时遇阻,而上提容易。
7.2.2 多发生在膨胀性页岩,泥岩或渗透性大的砂岩段。
7.2.3 前一个钻头严重磨损,使用后期直径变小,钻出一段小井眼,新钻头下入小井眼内造成卡钻。
7.3缩径卡钻的预防与处理
7.3.1 调整好钻井液性能,降低失水量,减少无用固相含量,加强净化工作,保证井壁泥饼质量。使用优质聚合物钻井液,保证钻井液中聚合物浓度能有效防止泥饼过厚的现象。
7.3.2 起钻遇阻时,不能猛提,遇阻吨位一般不能超过原悬重100kn,并采取接方钻杆循环,轻提慢转倒划眼。
7.3.3 下钻遇阻,不得硬压,应接方钻杆划眼或扩眼,钻压5~10kn,直到畅通无阻,方可继续下钻。
7.3.4 每一个钻头起出后,应认真测量直径磨损情况,每个新钻头下井前也应测量直径。计算新旧钻头直径差,当地层较硬时,直径差达2~3mm就要注意下钻遇阻,及时采取措施。
三、其它事故
1.钻具脱断事故
1.1钻具脱断的原因
1.1.1 钻具管理不善,无使用卡片对使用情况不清。
1.1.2 下井前检查不认真,丝扣坏、台肩薄、本体弯曲,有腐蚀坑点、裂纹或有外伤的钻杆下入井内。
1.1.3 钻杆使用中不定期倒换、错扣、检查、探伤、试泵,因而不能及时发现。
1.1.4 钻杆台肩密封面不平,钻井液刺坏丝扣,致使滑扣。
1.1.5 钻具猛提,猛刹、猛坐卡瓦,钻具负荷重时卡瓦承载能力不足,未及时换用双吊卡,导致卡瓦将钻杆挤扁、咬伤,强度降低。
1.1.6 在处理事故时强提硬转,造成暗伤变形甚至提断或扭断。
1.1.7 丝扣不干净,丝扣油质量不合格,上卸扣磨扣,跳扣,造成丝扣受损。
1.1.8 钻进中蹩跳钻或钻压不均或在井眼大肚子处,钻柱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疲劳破坏。
1.1.9 发生溜钻、顿钻或卡钻后长时间猛提猛放、硬转或倒扣等使钻杆产生暗伤或折断。
1.1.10 钻杆在含h2s的环境中长期使用,使钻具发生氢脆破坏。
1.1.11 钻杆接头,对焊质量不高;加厚部分过渡带太短;钻铤公扣未加工应力减轻槽等,易造成管体与丝扣产生裂纹。
1.2钻具脱断的预防与处理
1.2.1 严格按《钻具管理》规定操作使用。
1.2.2 起下钻过程中,井口内外钳工应注意检查钻具是否有台肩刺坏,接头偏磨、弯曲、丝扣磨尖、腐蚀坑等现象,发现立即更换。
1.2.3 钻进中应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避免严重蹩跳钻,使用质量好的内涂层钻杆,钻铤公扣应加工应力减轻槽;延长钻具使用寿命。
1.2.4 钻进中经常注意泵压变化,如发现泵压下降应首先检查地面管线与泵的工作情况,若地面设备无异常,应立即起钻检查钻具丝扣与本体,此时不能用转盘卸扣。
1.2.5 发现有泵压下降等刺钻具征兆,起钻不得用转盘卸扣。
1.2.6发现钻具已断,应坚持三不起钻原则:泥浆性能未调整好,达不到井壁稳定不起钻;没有循环好泥浆,井眼不清洁不起钻;打捞工具不到位不起钻。
1.2.7 钻具折断落井后打捞时可根据折断部位来分析井下鱼头形状,决定使用何种打捞工具,如已卡钻,应想法开泵循环,采取注解卡(油)等办解卡法。
2.钻头事故
2.1掉钻头、牙轮的原因。
2.1 .1钻头本体丝扣或接头丝扣不合格,造成钻头丝扣脱扣或折断。
2.1.2 钻头两巴掌之间焊接不好,导致钻进中焊缝裂开。
2.1.3上钻头扣时猛拉、扭矩过大,或钻头盒不规范,造成钻头巴掌焊缝产生裂纹在使用中断裂。
2.1.4划眼或钻进中蹩劲大,打倒车脱扣。
2.1.5钻头使用时间过长,巴掌与轴承磨损过渡,弹子落井,外壳卡死,继续钻进,会导致牙轮壳体落井。
2.1.6 钻头泥包,牙轮不转;制造中轴承安装的过紧;新钻头入井时措施不当,钻进中轴承卡死未及时发现;牙轮外壳磨穿止推轴承落井,甚至牙轮轴磨平,造成牙轮落井。
2.1.7 井底不干净,有铁块等废物,将牙轮轴或巴掌蹩断。
2.1.8 起下钻中遇阻后猛提猛放,硬将巴掌挤断。
2.1.9 严重的溜钻、顿钻使钻头受伤,未采取措施,继续使用。
2.2掉牙轮的预兆:钻头使用中,转盘负荷增加,蹩劲大,转盘转动不平稳,钻时变慢甚至没进尺。
2.3掉钻头和牙轮事故的预防
2.3.1 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好钻头入井前的检查和配合接头丝扣的检查。并记录钻头有关资料。
2.3.2 严防顿、溜钻、发生了顿溜钻时应立即向值班干部如实汇报,根据具体情况研究下步措施。
2.3.3 新入井钻头要认真做好磨合工作,即用正常钻压的1/3~1/4轻压钻进三十分左右再逐渐加压钻进。
2.3.4 钻头盒要符合标准。先用人力将钻头扣上好,再以适当的扭矩上紧。防止冲击式紧扣。
2.3.5 井下正常摘转盘时,严防打倒车。
2.4掉钻头及牙轮的处理
2.4.1钻头落井,可对扣打捞、无效时可用合适公锥加工后打捞,否则磨鞋磨铣处理。
2.4.2断巴掌事故,井浅时可优先选用强磁打捞器,井深时选用反循环打捞蓝。
2.4.3在有三个牙轮落井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强磁、反循环打捞篮,二个以内时优先选用牙轮打捞器。
2.4.4不论是哪个打捞工具,打捞之前在接近井底处充分循环,保持井底清洁是很关键的一环;打捞时先通过轻压慢转使落物进入打捞工具是决定成功的关键;牙轮打捞器、反循环打捞蓝在取芯过程中蹩钻,说明牙轮未进入打捞器; 打捞完起钻操作平稳。
3.顿钻事故预防
3.1 司钻工作要认真负责,认真做到:校对指重表悬重,了解上班井下和设备运转情况。做到五检查-检查气路、刹车系统、防碰天车、死活绳头、各种仪表。
3.2 平稳操作,不猛提猛刹,操作时精力集中,注意指重表,防止突然遇阻。
3.3 井口工具要认真检查、吊卡、卡瓦符合标准,操作要到位,吊卡活门销子、保险销子要锁牢。
3.4 起下钻时,司钻要注意游车上升情况,井架工及时与司钻联系;
3.5 钻机承受负荷时,不允许调整刹带。刹车系统各部位部件齐全,按规定挂辅助刹车装置。
3.6 司钻与井口操作工要配合好,做到吊环一次取下,一次挂上,外钳工操作不要挡住司钻视线,避免单吊环起钻。
3.7 钻杆接头磨损超过规定,吊卡、卡瓦有问题要及时更换,不准凑合使用。
3.8 钻具在井下,刹把不准离人,必须有专人操作。
3.9 每班必须认真检查钢丝绳外层钢丝磨损、断丝、绳径变化及绳轮槽使用状况等。在使用过程中,按吨公里要求及时抽大绳,或通过目测检查,发现断丝,挤压或损坏现象,必须及时倒换。
4.溜钻事故预防
4.1 每班必须认真检查刹车系统,确保刹车系统良好。严防污水、油进入制动部位。
4.2 司钻操作要精力集中,随时注意指重表,严防溜钻事故。
4.3 钻进时,操作要平稳,送钻要均匀,划眼速度不能过快。
4.4 起下钻或接单根时,应量好方入,司钻要做到心中有数。
4.5 司钻操作台应按规定保持一定的气压,气压不够,不应操作。
4.6 发生溜钻后,立即刹车,摘转盘离合器,上提钻具,汇报给值班干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5.井口掉落物预防
5.1 起钻时应使用刮泥器,起完钻后立即盖好井口,禁止空井时敞开井口。
5.2在井口使用的手工具扳手、榔头、管钳、安全卡瓦等。必须栓保险链。铅油刷子要绑好、拿好,严防落入钻具水眼内。
5.3 起下钻前,按岗位分工,认真检查井口工具,钳牙与卡瓦牙固定是否牢靠,各部连接销子与保险销子是否完好,确保紧固与灵活。
附件一 pdc钻头使用操作规程
1. 井眼准备
(1) pdc钻头入井前,必须保证井底干净,无落物。
(2) 如果在牙轮钻头起钻过程中发现井下复杂如井壁垮塌、牙轮钻头断掉齿较多等情况,必须下钻通井,待井眼畅通后方可下pdc钻头。
2. 下钻前准备
(1) 搬运时要小心,防止损坏复合片。
(2) pdc钻头入井前丈量起出钻头外径,若起出钻头外径小于pdc钻头外径2mm,则应先用新牙轮钻头通井。
(3) 配备钻杆滤清器,且其最大孔径要小于pdc钻头最小喷嘴直径,防止杂物堵死水眼。
(4) 必须备有pdc钻头专用上卸扣器。若无专用上卸扣器,必须用毛毡包好钻头,使用液压大钳上卸扣,不允许用单钳或转盘卸扣。
3. 下钻
(1) 钻头上扣时要涂好丝扣油,用专用上卸扣器卡好钻头,按同尺寸钻铤接头的上扣推荐扭矩值紧扣;
(2) 入井时缓慢通过喇叭口、防喷器、阻流环和套管鞋,控制下钻速度,避免损坏pdc钻头。
(3) pdc钻头原则上不允许划眼。少量井段划眼时,应采用60rpm以下转速和10-20kn钻压以及尽可能大的排量缓慢扩划。如遇大段地层下不到井底要果断起钻下牙轮钻头通井。
(4) 下钻至最后一个单根,应提前缓慢开泵,低转速下放,逐渐加大排量,循环冲洗井底5分钟。
4. 井底造型
确认钻头接触井底后,采用推荐的参数低转速、低钻压(60rpm,10kn)钻进0.5~1m,完成造型。在造型过程中切勿急于增加钻压,损坏钻头。
5. 钻速试验
井底造型完毕后,可在推荐钻井参数内选用不同的钻压~转速组合进行钻速试验,直到找到最优钻速为止。地层变化后,可以再重新做钻压-转速匹配试验。
6. 钻进
(1) 钻速试验完成后,即可按照最优参数正常钻进。
(2) 钻进中加压应均匀、连续,严禁顿、溜钻。
(3) 钻遇软硬交错地层或不均质地层出现蹩跳现象时,应适当降低钻压、转速。
(4) 当钻遇较硬的均质地层时,钻速会明显下降,这时可采用上限钻压-下限转速的参数组合。
(5) 在均质的适宜地层中钻进时发生蹩跳钻现象,一般采用提高转速的方法可恢复平稳钻进状态。
(6) 钻井参数:转速60~90rpm,钻压:环河组~华池70~80kn,洛河组60~70kn,安定组80~90kn,排量30~33l/s。
(7) 钻头使用到后期,由于复合片磨损较大,复合片不易吃入地层,适当提高钻压(最大120~140kn),可维持较高的钻速。
(8) 在pdc钻头正常使用过程中,每钻进进尺200~300m,配30 m3稠浆携带钻屑。
(9) 由于pdc钻头钻时较快,所以在pdc钻头使用井段搞防喷演习时,要循环钻井液15分钟方可停泵搞演习,防止突然停泵演习造成沉砂卡钻。测斜时也应循环5分钟左右,防止测斜时造成沉砂卡钻。
7. 接单根
(1) 接单根时待钻压恢复至40kn左右时,先缓慢上提钻具,再停转盘。
(2) 接完单根后缓慢开泵,防止因泥浆倒返造成岩屑堵死水眼。
(3) 接完单根后启动转盘,使钻头慢慢接触井底,逐步加压至正常值。
(4) 接单根时间计算:钻头提离井底到接完单根下放加上正常钻压为止,计算为接单根时间。
8.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决定起钻
(1) 地层岩性变化不大而机械钻速和转盘扭矩明显下降,立管压力上升(泥包)。
(2) 泵压明显升高或降低(堵水眼或掉水眼)。
(3) 有连续蹩跳钻现象,机械钻速明显降低(不适应地层)。
(4) 钻头使用到后期,若岩性没有明显变化,而采用的钻压又较大,但机械钻速却明显下降(钻头已不能再用)。
(5) 每米钻井成本过高。
(6) 洛河发生大型漏失时(堵漏剂含量过高易堵钻头水眼)。
9. 注意事项
(1) 防止溜钻和顿钻。
(2) 禁止先加压后旋转。
(3) 不允许采用堵喷嘴的办法钻进,以免降低对复合片的冷却效果及排屑效果。
(4) 排量选用推荐上限值。
(5) 在可钻性较高的层段钻进时要有意识地控制钻速不要太快,以免突遇硬夹层损坏复合片。
(6) 目前使用情况看,pdc钻头高转速对提高机械钻速不太明显,而较高的钻压对提高机械钻速较为明显,因此建议采用较低转速-较高钻压的钻井参数组合。一般情况下,转速可控制在65-90rpm之间,而钻压可根据地层情况在推荐范围内随时调整。
(7) 为保证钻头平稳钻进,防止钻头先期损坏,应尽量避免蹩钻现象发生。若一旦发生了蹩钻现象,应立即将钻头提离井底,然后采用小钻压(一般为50kn以下)钻进。
(8) 钻速快的井段要注意短起下钻,以防最后起钻时出现拔活塞现象。
(9) 钻具结构为塔式钟摆钻具。
第4篇 s矿井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一)、通风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1、根据矿井生产的采掘动态,及时调整通风系统,使通风系统达到合理、稳定状态。
2、通风设施设置必须合理,执行验收移交制,加强日常维护,减少漏风,以提高有效风量。
3、加强对巷道的检查维护,保证通风断面,巷道失修严重、通风能力不足严禁生产。
4、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并实行分区通风。各用风地点按计划配足风量。巷道贯通、调整通风系统及主要通风机调角前,要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并有矿分管领导统一指挥、区队主管通风领导现场指挥。
5、矿井主要通风机每月、地面反风设施每季度由矿机电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检查一次,井下反风设施由矿通风负责人每月组织检查一次,并有记录可查。矿井每年在冬季进行一次反风演习,反风效果符合《规程》规定。
6、局部通风机严禁循环风。无特殊情况不宜采用串联通风,如采用串联通风必须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杜绝不合理串联风。
7、局部通风机严禁无计划停风。因故障临时停风时,当班工班组长按瓦检员、安监员要求,负责立即撤人,并由瓦检员设置栅栏、警标,禁止人员入内。开启局部通风机前,必须依据掘进巷道内最高瓦斯浓度确定,恢复掘进巷道通风或进行排放瓦斯,如果进行掘进工作面瓦斯排放,必须按瓦斯排放措施执行,同时执行“四人联锁”及“五人同在”瓦斯排放制度。并由救护队统一进行瓦斯排放,瓦斯排放结束后与保安区进行移交。
8、掘进工作面必须安设双风机(且为同等能力)双电源,并每旬由机电科组织进行一次自动切换试验,同时有记录可查,确保主风机与备用风机自动切换,局部通风机安装实行“三专两闭锁”。
(二)、瓦斯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1、对瓦斯涌出量较大和有异常的采、掘进工作面,实行干部跟班、现场安全把关。矿及时召开防治瓦斯专业会议制定瓦斯治理的技术措施,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到有关单位,并认真贯彻落实。
2、根据采掘动态和瓦斯涌出情况安排组织瓦斯检查工作。瓦检员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必须专职、持证上岗。严禁空班、漏检、假检,认真填写瓦斯检查记录,并现场交接班。
3、严格控制瓦斯浓度,作业地点瓦斯超限必须立即停止作业,瓦检员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向保安区调度汇报;其它人员发现作业地点瓦斯超限也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立即通知该区域瓦检员和保安区调度。保安区调度接到瓦斯超限的通知后要立即向保安区主要领导汇报。
4、加强盲巷和密闭管理,出现的盲巷、废巷要切断电源、撤出电气设备、拆除或断开铁道、管路,必须进行永久性封闭,对已封闭区域定期检查瓦斯及取样化验分析气体成分,密闭前不得积存瓦斯。严禁在停风或瓦斯超限区域进行任何工作。
5、井下放炮严格执行“一炮四检”和“四人联锁”制度及晓南矿放炮联锁有关制度。
6、瓦斯监测系统要24小时连续监测。井下出现瓦斯超限时,操作员及时汇报矿、保安区调度及矿总工程师、通风副总工程师、保安区长等有关领导,并采取措施处理。同时上报通风处。
7、跟班干部、班组长、流动电钳工入井必须携带呈检查瓦斯状态下的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工作面悬挂呈检查瓦斯状态下的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保安区按规定日期对光学瓦斯检定器、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等仪器仪表进行标校、维修,确保准确。
8、一个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5m3/min或一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并且用通风方法不能解决时,必须实行瓦斯抽放。
9、加强瓦斯抽放工作,认真执行“多钻孔、严封闭、综合抽”的九字方针,提高抽放量,减少风排量,采场抽放率要保证在50%以上。
10、对瓦斯涌出量大、后隅角瓦斯积聚不易处理的采煤工作面,采用抽出式风机、采空区埋管等措施进行抽放。瓦斯涌出量大、通风距离长的掘进工作面,应加强风筒管理或使用大功率对旋轴流式局部通风机,通过随时调整风量确保掘进工作面瓦斯浓度符合集团公司规定。
11、采煤工作面回采及拆除期间必须编制专门的通风瓦斯管理及防治自然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照措施执行。
(三)、杜绝火源防止瓦斯爆炸
1、加强井下电气设备检查和管理,严禁失爆。电缆应采用铠装电缆、不延燃橡胶电缆。电气设备容量和电缆截面必须符合规定,过载、过热等各种保护装置要保持灵敏可靠。处理电气设备时,必须先检查作业地点瓦斯浓度,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业。
2、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回收托盘等物品时,必须检查作业地点瓦斯,确认无问题后,方可作业,并且作业时严禁产生火花。
3、严格执行“一炮四检、四人连锁”爆破制度,爆破应使用水炮泥,黄泥必须封严封实,杜绝爆破着火事故发生。
4、采煤工作面机尾支架上方必须垫圆木,圆木直径超过外露锚杆长度50mm,并对锚索采取套胶管、剪断等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以防止移架时摩擦产生火花。采煤机(刨煤机)严禁割锚网、锚杆等铁器,避免产生火花。
第5篇 新工入井安全管理措施
{c}1、新工入井前,连队要组织专门会议,强调入井工作纪律,做好“两针对一观察”工作,对精神状态不佳、头脑反应迟钝、不遵守劳动组织纪律的要及时清理和辞退。
{c};2、 ;新工入井前,连队要进行为期一天的入井常识教育培训。学习赵庄煤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学习《工作面作业规程》、《掘进机、煤溜、皮带机、锚杆钻机、手持钻机、调度绞车操作规程》,学习《安全生产部安全管理补充规定》和《安全管理十条“高压红线”特别规定》并进行考试,考试不合格不得入井。
{c};3、 ;新工入井前,要对其装备进行检查验收,佩戴的安全帽要有合格证,必须穿钢包头水鞋。不得穿化纤衣服、带易燃易爆物下井。不得酒后入井。
{c};4、 ;开工前,连队要进行劳动组织编排,确定班组长,合理调配班组工人,进行一对一安全结对,相互签订安全结对自保互保协议,写出安全保证书。
{c};5、 ;新工首次入井要由队长或连队其他管理人员带领,熟悉入井签字、乘坐猴车、行走路线等基本情况,入井后熟悉工作面现场环境、熟悉避灾路线、熟悉通信汇报方法、熟悉设备和工具、熟悉自查自检安全确认方法、熟悉交接班内容,待其全部熟悉后再组织生产。
{c};6、 ;入井前一周,开拓一组要安排连队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跟班,监督安全生产。跟班人员与班组工人要同上同下,靠前指挥,紧盯工作现场,紧盯关键重要环节,加强岗位巡查,发现违章及时制止,做到万无一失。
{c};7、 ;工作面开工后要稳打稳扎,确保安全生产。班组长要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意识,不冒进求快,不急于求成,三天内每班进尺不超过2排。待班组工人相互磨合到位、工作环境充分熟悉、工艺流程全部摸清后再加大工作量,实现正常进尺水平。
{c};8、 ;加强队伍管理,首先要教育班组长不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其次要树立队长、班组长的威信,一级服从一级管理。对已熟悉井下工作的老工人,要加强教育,消除骄傲自满情绪,虚心接受赵矿各项管理制度,服从安检员和其他科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戒除在其他矿养成的不良习气,不发生违章作业、乱跑乱窜、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乱扔乱放、破坏损毁等恶劣行为,若有发现,要及时教育并加以惩处。对没有下过井的新工人要耐心帮助,消除其恐惧畏难情绪,指定专人进行帮教,逐渐适应井下工作环境,养成按章作业、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c};9、 ;认真召开班前会议。带班长要做好“两针对一观察”工作,对情绪低落、精神状态欠佳、班前饮酒的要坚决阻止其入井。学习规程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和自保互保对象。安排布置当班工作任务时,首先强调自查自检、安全风险分析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切忌泛泛而谈,空喊口号。
{c};10、 ;进行班后分析。下班之后,班组长要召开班后安全分析会议,针对上班存在的问题要仔细剖析和总结,会议时长不少于20分钟。
{c};11、 ;做好交接班工作。班组交接要在工作面现场,班组长要将隐患和存在的问题交接清楚,不隐瞒不漏交,分清责任,交清物品。
第6篇 矿井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一)、通风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1、根据矿井生产的采掘动态,及时调整通风系统,使通风系统达到合理、稳定状态。
2、通风设施设置必须合理,执行验收移交制,加强日常维护,减少漏风,以提高有效风量。
3、加强对巷道的检查维护,保证通风断面,巷道失修严重、通风能力不足严禁生产。
4、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并实行分区通风。各用风地点按计划配足风量。巷道贯通、调整通风系统及主要通风机调角前,要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并有矿分管领导统一指挥、区队主管通风领导现场指挥。
5、矿井主要通风机每月、地面反风设施每季度由矿机电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检查一次,井下反风设施由矿通风负责人每月组织检查一次,并有记录可查。矿井每年在冬季进行一次反风演习,反风效果符合《规程》规定。
6、局部通风机严禁循环风。无特殊情况不宜采用串联通风,如采用串联通风必须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杜绝不合理串联风。
7、局部通风机严禁无计划停风。因故障临时停风时,当班工班组长按瓦检员、安监员要求,负责立即撤人,并由瓦检员设置栅栏、警标,禁止人员入内。开启局部通风机前,必须依据掘进巷道内最高瓦斯浓度确定,恢复掘进巷道通风或进行排放瓦斯,如果进行掘进工作面瓦斯排放,必须按瓦斯排放措施执行,同时执行“四人联锁”及“五人同在”瓦斯排放制度。并由救护队统一进行瓦斯排放,瓦斯排放结束后与保安区进行移交。
8、掘进工作面必须安设双风机(且为同等能力)双电源,并每旬由机电科组织进行一次自动切换试验,同时有记录可查,确保主风机与备用风机自动切换,局部通风机安装实行“三专两闭锁”。
(二)、瓦斯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1、对瓦斯涌出量较大和有异常的采、掘进工作面,实行干部跟班、现场安全把关。矿及时召开防治瓦斯专业会议制定瓦斯治理的技术措施,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到有关单位,并认真贯彻落实。
2、根据采掘动态和瓦斯涌出情况安排组织瓦斯检查工作。瓦检员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必须专职、持证上岗。严禁空班、漏检、假检,认真填写瓦斯检查记录,并现场交接班。
3、严格控制瓦斯浓度,作业地点瓦斯超限必须立即停止作业,瓦检员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向保安区调度汇报;其它人员发现作业地点瓦斯超限也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立即通知该区域瓦检员和保安区调度。保安区调度接到瓦斯超限的通知后要立即向保安区主要领导汇报。
4、加强盲巷和密闭管理,出现的盲巷、废巷要切断电源、撤出电气设备、拆除或断开铁道、管路,必须进行永久性封闭,对已封闭区域定期检查瓦斯及取样化验分析气体成分,密闭前不得积存瓦斯。严禁在停风或瓦斯超限区域进行任何工作。
5、井下放炮严格执行“一炮四检”和“四人联锁”制度及晓南矿放炮联锁有关制度。
6、瓦斯监测系统要24小时连续监测。井下出现瓦斯超限时,操作员及时汇报矿、保安区调度及矿总工程师、通风副总工程师、保安区长等有关领导,并采取措施处理。同时上报通风处。
7、跟班干部、班组长、流动电钳工入井必须携带呈检查瓦斯状态下的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工作面悬挂呈检查瓦斯状态下的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保安区按规定日期对光学瓦斯检定器、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等仪器仪表进行标校、维修,确保准确。
8、一个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5m3/min或一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并且用通风方法不能解决时,必须实行瓦斯抽放。
9、加强瓦斯抽放工作,认真执行“多钻孔、严封闭、综合抽”的九字方针,提高抽放量,减少风排量,采场抽放率要保证在50%以上。
10、对瓦斯涌出量大、后隅角瓦斯积聚不易处理的采煤工作面,采用抽出式风机、采空区埋管等措施进行抽放。瓦斯涌出量大、通风距离长的掘进工作面,应加强风筒管理或使用大功率对旋轴流式局部通风机,通过随时调整风量确保掘进工作面瓦斯浓度符合集团公司规定。
11、采煤工作面回采及拆除期间必须编制专门的通风瓦斯管理及防治自然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照措施执行。
(三)、杜绝火源防止瓦斯爆炸
1、加强井下电气设备检查和管理,严禁失爆。电缆应采用铠装电缆、不延燃橡胶电缆。电气设备容量和电缆截面必须符合规定,过载、过热等各种保护装置要保持灵敏可靠。处理电气设备时,必须先检查作业地点瓦斯浓度,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业。
2、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回收托盘等物品时,必须检查作业地点瓦斯,确认无问题后,方可作业,并且作业时严禁产生火花。
3、严格执行“一炮四检、四人连锁”爆破制度,爆破应使用水炮泥,黄泥必须封严封实,杜绝爆破着火事故发生。
4、采煤工作面机尾支架上方必须垫圆木,圆木直径超过外露锚杆长度50mm,并对锚索采取套胶管、剪断等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以防止移架时摩擦产生火花。采煤机(刨煤机)严禁割锚网、锚杆等铁器,避免产生火花。
第7篇 煤矿入井安全管理措施
【新工人入井】新工人经过不少于72学时的安全教育培训后,经考试获得《入井作业人员安全资格证书》,方准由有经验的工人带领入井作业。新工人入井必须首先掌握入井须知。
【入井七必须】必须掌握入井须知;必须服从检身检查;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带好自救器;必须戴好安全帽;必须带好矿灯;必须衣服、矿靴、毛巾整齐。
【入井四严禁】严禁酒后入井;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严禁戴电子表。
【入井三注意】注意圆型物品装袋;注意利器上套;注意携带物品不超长超重。
第8篇 车间溜井安全管理措施
1. 建立由安全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段、班组管理人员及铲运工、t4g装运工等参加的管理队伍,分级多方位的管理监控,严格执行《天流经安全管理制度》;
2. ① .按工段班组工作区域划分“责任区”,段长或班长为该“责任区”第一“责任人”进行监控管理,
②.调度组对无责任区的天溜井但负责任,调度长为第一“责任人”,
③.现场安全员对分管区域内天溜井负第一安全监护责任,
3. 凡使用的溜井口,井口必须全设施齐全,有充足的照明,有警示牌、警示灯等,无格筛井口,铲运作业必须设有安全档,t4g作业流井口必须悬挂安全门;
4. 每班使用溜井前,安全员、工段长、班长及操作人员要对各自负责作业区的安全设施的完好进行检查,必须经安全确认后方可使用;
5. 铲运工或t4g装运工应保护好溜井口的安全设施,严禁将招标大块和超长杂物投入溜井,作业后应将溜井口安全设施完好交给下一班,并在交接班本上交班,特殊情况应主动向接班人员谁明;
6. 安全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每天对溜井口巡查不得少于2次,加强安全督促,一经发现安全设施损坏,立即修复,安全员须将每周溜井口检查情况填入登记表并上保车间;
7. 凡是不使用的天溜井,京口周围所有通道,必选规定设置栅栏,悬挂“禁止通行”警示牌,并作上明显的安全标志;
8. 天溜井下部有检修、安装等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所有裸露井口浮渣、顶板危石检撬,并清理干净,对井筒 悬挂浮渣要进行震跑处理。经现场安全员验收确认后,并在井口悬挂“井下有人施工,严禁抛弃杂物”的安全警示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