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有哪些
1. 现场勘查与风险评估:在开始任何工作前,地质工必须对作业区域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如滑坡、坍塌、地下水涌出等。
2. 安全装备佩戴:所有地质工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滑鞋、防护服和呼吸器(在必要时)。
3. 工具设备检查:在使用前,对地质钻探设备、测量仪器等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其功能正常,无损坏。
4. 定期培训与演练: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应急响应演练,提升地质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5. 作业区安全标志: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边界,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6. 通信联络:保持有效的通信手段,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求援。
目的和意义
本规程旨在保障地质工在作业过程中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护环境,同时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合规性。
注意事项
1. 严禁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露天作业,如强风、暴雨或雷电天气。
2. 不得擅自更改作业程序,如需变更,需向上级主管申请并得到批准。
3. 在进行钻探作业时,注意观察地质变化,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
4. 保持作业现场整洁,避免杂物堆积,以防滑倒或绊倒。
5. 作业过程中,避免单独行动,至少应有两人一组,相互照应。
6. 遵守环保规定,正确处理废弃物,避免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7. 对于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地点,必须先进行通风或使用检测设备确认安全后方可作业。
8. 在地下作业时,应定时监测氧气含量和有毒气体浓度,确保安全。
9. 在陡峭或不稳定地表作业时,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防止坠落。
10. 定期对安全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换,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以上规程需严格执行,任何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都将受到严肃处理。每位地质工都应将自身安全和同事的安全放在首位,共同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地质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范文
一、主要危险源
1.在工作面迎头收集资料时,顶、帮破碎没有进行“敲帮问顶”。
2.在井下登高作业收集资料时,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3.对周边老窑进行调查时,误入盲巷或瓦斯、一氧化碳超限的巷道。
二、适用范围
第1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矿井地质工的操作。
三、上岗条件
第2条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第3条必须熟悉《 矿井地质规程》 及其实施细则和《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 、《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 中的有关规定。
第4条必须经过煤矿安全知识培训,掌握一定的防灾和避灾知识。
四、安全规定
第5条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矿井地质规程》及其实施细则和《矿井地质工作手册》中各项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第6条提交的各类成果资料必须经地质主管技术人员或地质科长把关确认。原始地质资料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
第7条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原始记录簿上。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观测人、记录人及观测内容,并有目录以便查找。记录簿应统一编号,不得缺页、破损,并妥善保存。现场记录应用铅笔填写,不得用钢笔、圆珠笔,以防水浸后造成记录模糊不清。
第8条在井下现场发现重大地质异常或有可能危及安全生产的地质问题时,必须及时汇报并及时处理。情况紧急时应直接向矿调度室或有关领导汇报。
第9条严禁在地质观测、资料编录、汇总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五、操作准备
第10条应根据采掘地点的位置、进度及相邻区的地质资料等情况,确定并下现场工作的内容、目的及方法。
第11条备齐必要的观测记录用具。如工具包、记录本。铅笔、放大镜、地质锤、皮尺、罗盘、坡度规、条痕板。钉子、线绳等。
六、正常操作
第12条 岩巷的地质观测
1.正确描述沉积岩的颜色。鉴定岩石的颜色时,要取其新鲜断面所显示的颜色。单色岩石先鉴定岩石基本颜色,再观察其色度的深浅。描述时要把主要颜色放在后面,次要颜色放在前面,如深紫红色、灰黑色、浅灰白色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岩石,首先鉴定出岩石主要颜色,再确定次要颜色。
2.要逐一观察沉积岩的结构类型,根据碎屑的矿物成分及含量确定岩石类型。当某一矿物成分含量达25%以上时,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参与岩石的命名。
3.要观察、描述沉积岩碎屑的粒度大小,并按岩石粒度分级标准和岩石粒度命名原则进行岩石命名。碎屑粒度含量达50 %以上者构成基本名称;粒度含量为50 %一25 %者,以质表示;粒度含量为25%一5%者,以含表示;粒度含量少于5%,则不参与命名。如含粉砂细砂岩,砂质泥岩等。
4.对于中砂粒级以上的碎屑岩,要观察、描述碎屑颗粒的滚圆度和分选性,以及碎屑岩中同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其分布特征。
5.要观察、鉴定胶结物的成分,描述其胶结状态、类型。
6.要描述沉积岩的层理类型。区分水平、斜交、交错、波状、透镜状层理类型。岩层的厚度(层系的厚度)要按单层厚分类观察记录,如厚层(2.0-0.5m)、中厚层(0.5-0.1m)、薄层(0.1-0.01m)。对于岩石中的结核,要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和成分。
7.用锤击法或用小刀、指甲刻画来确定岩石的摩氏硬度(与岩石强度分级表进行比较,小刀硬度为5.0-5.5,指甲硬度为2.0-2.5),并描述其断口形状和条痕色调。
8.观察、描述岩石的吸水性(遇水变软或膨胀》 等物理性质。
9.黏土岩应注意观测、描述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固结、程度、滑腻与干燥程度、可塑性、吸水性、发育程度以及有无结核、包体结构及层理发育程度。
10.要尽可能地鉴定化石的种属,重点观察、描述其特点、数量、大小及产状。
第13条 煤层的地质观测
1.井筒、石门等穿层巷道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可采,均应按《矿井地质规程》 的要求进行观测、描述。
2.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包括工作面切眼),其煤层观测点的间距,根据煤层的稳定程度分别为:稳定煤层大于50m小于10om;较稳定煤层大于25m小于50m;不稳定煤层大于10m小于25m;极不稳定煤层不大于10m。
3.对于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煤厚或倾角变化较大时,在两侧点间必须增加观测点。
4.两观测点间有构造时,必须测址其产状,并绘制两帮素描图,连续观测构造变化情况。
5.各煤层观测点的描述内容包括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煤质、煤层含水性等。存在构造煤的地点,应重点观测煤层中软分层的厚度及其特征。
6.当煤层变薄、分岔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的结构、煤质、厚度及煤岩层的接触关系、煤层顶底板的变化情况、围岩岩性特征等,为分析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可采边界、分合区界积累资料。
7.当煤层受古河床冲刷时,应着重观测冲刷带的冲刷标志、延展方向、岩性、宽度、深度以及煤厚和煤质,系统收集供判明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的基础资料,并采取定向标本。
8.当煤层受褶皱、断层、岩浆侵入及陷落柱破坏,并引起煤厚变化时,应着重观察煤质、煤岩层接触关系、煤层结构及煤厚。
9.煤层特征的观测、描述应包括煤的光泽、颜色、断口、硬度、脆韧性、内生裂隙数量及发育特征,以及宏观煤岩组分、煤的碎裂特征、煤的名称等。
10.煤层结构的观测应包括煤层的各个分层和夹研层的层数、厚度、稳定性,夹矸的形态、岩性特征及其接触情况。对复杂结构的煤层,对各分层和厚度大于0.05m 的较稳定的夹岩,均应进行分层丈量。
11.煤层厚度观测应遵守的规定: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米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对于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必须坚持探煤厚。
12.观测煤的变质程度、灰分的变化以及后生变化对煤质的影响等。
13.观测煤层干燥、潮湿、滴水、淋水、涌水等含水情况。
第14条顺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
1.用罗盘或坡度规的直边在顶板层面上移动找平。
2.沿直边方向划一条线段。
3.用矿灯照此线段,在罗盘保持水平的条件下转动罗盘,使罗盘玻璃镜中的长线与走向线在镜中重合。
4.磁针所指的方位刻度值即为煤层走向方位角。
5.将罗盘或坡度规直边贴在层面上,垂直走向即可测出煤层倾角。
6.顺倾斜方向可用罗盘测出煤层倾向。
7.用产状符号在草图上标定煤层的倾斜方向。
第15条穿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
1.在巷道两帮选同一层面,用绳拉平。
2.用罗盘测出煤岩层走向。
3.在与走向垂直的层面上,用罗盘或坡度规测出煤岩层倾角。
4.按走向与倾向夹角900的关系 ,求出煤岩层倾向。
5.在与岩层走向夹角较小的巷道中观测产状时,可在巷道中间测得两组视倾向、视倾角,也可以在掘进工作面及一帮分别测得视倾角,用作图法间接求出产状。
6.在井下利用测量的测点,测出测点与巷道两帮煤岩层同一层面的水平距离和高程,推算出两帮的层面点的坐标,根据煤岩层倾角,利用作图法,求出煤岩层同一层面同标高的两个点,连线即为煤岩层同一层面走向。
第16条节理的观测与描述
1.观测节理位置、岩性层位、产状要素、节理名称、节理面的形状、充填物的性质及含水性,测定单位面积平均节理条数,作素描图等。
2.在井巷及采煤工作面测定节理时,首先应测定测区的长、宽,然后按前款逐一观测,并填入规定的记录格式表内。
第17条煤层顶底板的观测与描述
1.描述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与煤层的接触关系、顶极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等,并需绘制素描图。对特殊类型的顶板(如坚硬、易冒落顶板等),要详细描述。
2.伪顶、直接顶板的岩性如有变化或不稳定时,尽可能观测其厚度变化范围和尖灭点的位置
第18条断层的观测与描述
1.断层的观测、描述内容:
(l)断层面的形态、擦痕和阶步特征,断层面的产状要素和擦痕的倾伏角。
(2)断层带中断裂构造岩的成分和分布特征,断层带的宽度、充填物和胶结情况。
(3)断层两盘煤岩层的产状要素,煤岩层的层位和岩性特征,断层旁侧的伴生和派生小构造、煤岩层的牵引现象及断层的含水性。
(4)断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断层、褶曲组合特征,断层与煤层厚度变化的关系等。
(5)判别断层性质。
2.断层的观测与描述方法
(l)确定断层位置。测量巷道已知标志点到断层的距离和方位,每当断层面成组出现时,则需分别测出各断裂面的位置,并确定出主要断裂面。
(2)测量断层面产状与断煤交面线。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测量方法相同,当断层面产状变化较大时,要掌握其变化特点和原因。实测断煤交面线时,先从巷道两帮上断层迹线向同一盘煤层的顶板或底板的交点拉线绳,然后用罗盘测量出线绳的倾伏方向与倾伏角,此方向即为断煤交面线方向。
(3)断距确定。落差小于巷高的断层,可在巷道井壁实测各种断距;断层落差大于巷道高度,且地层出现重复或缺失时,可测得水平断距;落差大且现场不能实测时,可根据钻探、巷探所获得的断层两盘岩层层位进行地层对比,求出两盘同层位之间的距离,即地层断距,并据此换算其他断距。
(4)断层描述一般以素描为主,再配合一些必要的数据和简要的文字描述,主要有巷道剖面图加注数字、巷道平面图加注数字、巷道平而图加小断面图、巷道平面图加巷道剖面图等。
(5)断层两盘煤层和岩层必须进行详细对比,确定其所属层位。
(6)回采工作面的断层一般应每隔10 -30m跟踪观测一次,生产需要时加密观测,观测方法及要求与一般的断层相同。
第19条褶曲的观测与描述
1.褶曲的位置、倾伏方向和倾伏角,褶曲两翼煤岩层和褶曲面的产状要素,褶曲与煤层变化、顶板破碎关系。
2.顺层的水平巷道,当其走向变化大时,应加密产状观测来控制褶曲的形态。
3.上下山及石门、大巷遇褶曲时,可用巷道剖面图结合岩层产状观测来控制。
4.根据产状和同一层面标高的变化,可确定褶曲的几何尺寸。
七、收尾工作
第20条及时整理井下原始观测资料,上井后必须当天完成上表、填图,两天内整理完成各种台账、卡片的归档。
第21条根据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内容要求及时做好地质构造素描、实测剖面素描等素描图绘制。
第22条认真进行地质预测预报和月度地质预报验证分析,不断提高预报的准确性,以便及时正确指导采掘生产,确保矿井安全。
第2篇 井下地质工安全操作规程
1.井下作业,防护用品必须佩带齐全(包括工作服、安全帽、口罩、水鞋、手电和备用电珠),否则不得下井工作。
2.必须严格遵守乘罐制度,做到不抢乘、抢下,乘罐不打闹,上罐后及时挂好链条,手抓紧罐笼两侧的铁杆,听从安全员的指挥。从斜坡道下井时应注意来往车辆、信号、标志:
3.进入井下工作场地,要注意爆破警戒标志和其它安全标志,严防误入爆区、顶板危险点作业。
4.必须熟悉采区内天、溜井的分布位置;作业前,应检查顶板及两帮岩石情况。
5.严禁触动、攀登采场内的电气设施、采运设备。
6.禁止进入通风条件恶性劣、长期未工作的独头巷道作业,需要进入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两人以上同行。
7.井下地质素描时,首先应确认爆破地点,检查所描巷道的顶板及两帮有无坍塌冒落的危险,确认巷道安全后,方能开始工作。
8.在巷道中打块取样时,要佩防护镜,打块高度不得超过人的胸部。
9.进行爆堆采样,如悬顶或有塌落可能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再进行采样。
10.钻孔岩芯采样时,搬动岩芯箱必须两人操作;不准触动钻探设备。
11.必须与井下车间有关人员经常联系,及时了解作业、改炮和爆破点以及通风情况,确认安全后方能入内工作;采场(独头巷道)顶板、两帮未处理,爆破后烟未散尽时,禁止入内。幼儿园食品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