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电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
篇1
1.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熟悉电炉操作和应急处理程序。
2. 工作期间需穿戴防护装备,如防烫服、防护眼镜、绝缘手套等。
3. 禁止在熔炼过程中接触熔液或高温部位,以防烫伤。
4. 遵守现场安全规定,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熔炼区域。
5. 熔炼过程中应保持警惕,避免因分心导致事故。
6. 发现设备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未经允许不得自行维修。
以上规程旨在为感应电炉熔炼作业提供安全指导,但实际情况可能各有差异,操作人员应根据具体环境和设备状况灵活调整,确保安全第一。
篇2
1.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调整电炉参数,以免影响熔炼效果或导致设备损坏。
2. 操作过程中禁止身体任何部位接触电炉及高温部位,防止烫伤。
3. 保持工作区域整洁,避免杂物堆积引发安全隐患。
4. 遵守交接班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准确无误。
5. 遇到紧急情况,优先保证人员安全,切勿冒险行动。
以上规程的执行需要每位操作员的认真遵守,管理层也应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检查,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生产环境。
篇3
1. 操作前,务必关闭电源,进行设备预检,确认无漏电、短路现象。
2. 金属原料应干燥清洁,不得含有油脂、水分或其他易燃物质。
3. 熔炼过程中,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直接接触高温部分,以防烫伤。
4. 控制室温,避免过高导致设备过载,定期检查冷却系统运行状态。
5. 熔炼完成后,待炉体冷却至安全温度后方可进行清理工作。
6. 如遇突发情况,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切勿盲目行动。
7. 工作结束后,切断电源,清理工作现场,保持设备整洁。
8.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升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以上规程需严格执行,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每位员工都应牢记安全第一,以确保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篇4
1. 设备检查与启动:
- 在启动前,务必确认电炉、冷却系统、电气设施等无异常,检查线路连接是否牢固。
- 启动设备时,遵循先电源后控制系统的顺序,避免电流冲击。
2. 加料与熔炼:
- 材料应干燥且不含杂质,避免影响熔炼效果和电炉寿命。
- 加料时保持稳定,避免快速投料导致电炉温度骤变。
- 熔炼过程中,注意观察电流、电压变化,及时调整以保持熔炼效率。
3. 温度控制与质量检测:
- 使用红外测温仪监测熔液温度,确保在设定范围内。
- 定期取样分析,确保金属成分符合标准。
4. 液态金属处理:
- 操作人员需穿戴防护装备,避免接触高温金属。
- 倒出液态金属时,要平稳缓慢,防止飞溅。
5. 炉体维护与停机:
- 每次使用后,清理炉膛内残留物,保持炉体清洁。
- 停机时,待炉子冷却至安全温度后再切断电源。
6. 安全操作:
- 操作员须接受专业培训,熟知应急预案。
- 工作区域内严禁烟火,保持通风良好,防止一氧化碳积聚。
- 遇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以上规程需严格执行,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操作过程中,务必保持警惕,遵循规程,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
篇5
1. 操作前检查:
- 确保电源线路完好,无裸露或破损。
- 检查感应线圈是否紧固,无松动现象。
- 确认冷却系统工作正常,水压、水质符合要求。
2. 启动与预热:
- 按照操作面板指示逐步开启电源,逐渐升高电压,不可骤然提升。
- 预热期间,密切关注电流、电压及温度变化,防止过热。
3. 装料与熔炼:
- 将金属原料均匀放入炉膛,避免集中堆积。
- 开启感应加热,监控熔炼进度,适时调整功率。
- 注意观察熔液表面,避免氧化物过多,适时进行搅拌。
4. 过程控制:
- 在熔炼过程中,保持冷却水流量稳定,防止因过热导致设备损坏。
- 定期检查炉体是否有裂缝或渗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遵守安全距离,避免靠近高温区域。
5. 出钢与停机:
- 熔液达到预定温度后,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出钢,避免溅射。
- 停机前,逐步降低功率,待炉内金属冷却后再切断电源。
- 关闭冷却系统,做好设备清洁保养工作。
6. 应急处理:
- 遇到设备异常或突发状况,立即按下紧急停止按钮,通知维修人员检查。
- 如发生漏水、漏电等危险情况,迅速撤离现场,并启动应急预案。
7. 个人防护:
-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防护眼镜和绝缘鞋,防止烫伤和触电。
- 不得在操作中佩戴首饰,避免引发安全事故。
8. 记录与报告:
- 操作过程中记录重要参数,如熔炼时间、温度、功率等,以便分析和改进。
- 发现异常或故障,及时上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以上操作规程旨在提供一个基本的操作指南,但实际情况可能因设备型号、生产工艺等因素有所不同。操作人员需结合具体设备和工作环境,灵活运用,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感应电炉操作。
中频感应电炉岗位操作规程范文
1设备启动前检查
1.1进入工作现场,必须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1.2开炉前,先检查炉衬的腐蚀情况,确认炉衬完好可靠后加料准备开炉熔化。
1.3炉子运行前,必须确保工作现场无积水、杂物。
1.4炉子运行前,先启动冷却水泵开启各路冷却水阀门,检查各冷却水路是否畅通,有无渗漏现象,总进水管压力是否达到要求值。1.5检查行车是否正常,吊具有无开裂等现象,防止事故发生。
2操作过程
2.1炉内先加入一部分原料(废钢铁)。
2.2换炉开关合闸。
2.3合上变频装置主回路开关。
2.4信号保护柜、倾炉控制柜送电,检查各仪表与指示信号是否正常。
2.5中频炉逆变电源送电,中频炉增加功率,同时观察感应器等带电设备的工作情况。
2.6 加料设备应由专人操作,其它人员不得随便动用,加料前要校对电子称、磅称,检查加料设备。
2.7严格按分厂专工下达的配料单配料,按规定的加料次序加料。
2.8 加炉料要特别认真小心,以免损伤炉衬。
2.9 在通电的前十分钟内应加较小的功率(一般为总功率的40~60%),以防电流波动太大。过了这段时间以后,电流趋于稳定,就可以大功率熔化,直至炉料熔尽为止。
2.10 熔化过程中应经常捅料,注意避免炉料互相拥挤而出现“搭桥”现象。当大部分炉料熔化以后,应加入造渣材料,炉渣覆盖在钢液表面,便于捞出。
2.11酸性炉不氧化法炼钢一般采用将脱氧剂(锰铁、硅铁)直接加入钢液中进行脱氧的方法(沉淀脱氧法)。一般加入量分别为0.5%的锰铁和硅铁进行。脱氧剂以块状能沉入钢液内为佳。
2.12 熔炼温度为1600℃(一般情况下)。特定时据具体工艺要求进行。
2.13出钢前必须进行终脱氧,有条件时可采用炉内插铝,也可以采用在钢包内加铝终脱氧加入量为0.1%。
2.14出钢前应扒去炉内所有渣子,出钢后应在钢液表面加保温渣剂。出钢温度一般为1600℃。浇包需充分烘烤,保证包内干净、干燥。
2.15 应该注意,在炼钢过程中,所有加入炉中的材料都必须是干燥的。其中造渣材料及铁合金应经过高温烘烤,以免将气体带入钢液。
2.16当炉料全部熔化后即可取样进行炉前分析。
2.17每次出炉金属液容量必须有适当裕量。
2.18停炉时尽量减少炉衬急冷急热,使炉衬均匀缓慢冷却。
2.19做好熔化记录。
2.20如需做球化、孕育处理时,孕育剂、球化剂必须符合《铸造原材料标准》,加入量、规格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一般75硅铁约为:0.5~0.3%。粒度炉前孕育3~8㎜和5~12㎜。随流孕育0.5~1.2㎜和1~3㎜两种。球化处理时严格按工艺要求控制出炉炉温度、球化剂规格、加入量、球化工艺、球化剂种类、牌号选定。一般加入量视铸件壁厚、结构、材质等而异,大致范围1.0~1.8%。铁水处理温度在1450~1500℃,同时考虑孕育(随流)加入量一般0.4~0.7%。在消失模生产球铁时,要想获得高的浇注温度(1380~1450℃),首先要提高球化处理温度,而高温球化又很容易产生球化不良,严格的规范操作以及球化处理工艺细节上控制,是保证球化稳定的关键。
2.21熔化过程中,发现炉子有故障或停炉时,必须调节中频炉逆变电源功率调节旋钮,使功率退至零位后,方可断开主回路开关和控制电源总开关。严禁功率未退至零位,突然断开主回路开关和控制电源总开关。
2.22在熔化过程中,应随时监视循环水分配器回水温度不能高于35℃。
2.23钢、铁水出炉后炉子必须回倾复位。
2.24在熔炼过程中,炉外壳带有一定的感应电,故炉前工应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脚踩绝缘垫,头戴防护面罩,严禁在手湿的情况下操作,以保证安全生产。
2.25熔炼完毕,应将炉内铁水和杂质清理干净,然后将电炉停电,感应线圈降低水压供水,待炉子完全冷却至室温时,再停循环水,断开水泵电源。
2.26工作中随时检查设备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机,并通知相关班组进行检修处理。(需办理设备缺陷通知单手续,可以先工作,然后补办手续。)
2.27如发生10分钟内无法恢复的故障,需启动本公司制定的应急预案,保证设备(大炉等)安全,杜绝事故发生。
2.28工作完毕,关闭所有设备电源。
2.29清理工作现场,保持现场整洁卫生。
3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
3.1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遵照《宏岩公司铸一分厂设备检修规程》执行。
4安全注意事项:
4.1炉子运行前,必须确保工作现场无积水、杂物。
4.2严禁功率未退至零位,突然断开电炉主回路开关和控制电源总开关。
4.3在炼钢过程中,所有加入炉中的材料都必须是干燥的。其中造渣材料及铁合金应经过高温烘烤,以免将气体带入钢液。
各种金属炉料按工艺要求准备,不合格炉料不准使用。
4.4 生铁、硅铁、锰铁、废钢等变动时,要及时通知技术员,经允许后方可使用。
4.5运进现场的各种材料,按要求堆放整齐,不同成分的材料需要挂牌标明,不得混置。
4.6备料时应仔细检查,遇有可疑物品应及时处理并报告有关人员,严禁将爆炸物品及其他有害物加入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