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分析及应对措施
港口作业是港口的主要业务,港口的安全管理主要是港口的装卸安全管理。港口装卸作业具有流动分散、操作复杂、人机交叉、点多面广、昼夜连续作业的特点,同时受气候、气象、季节、潮汛的影响,加上港区机械设备陈旧及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港口装卸安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装卸作业的特点,人员的素质,机械设备工具,货物种类,装卸工艺,作业条件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港口的安全生产具有操作工艺的复杂性,安全监督过程的多变性,安全管理方式的动态性,事故的多发性。
第一部分 港口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一、港口作业分析
1、操作工艺的复杂性。港口作业是人机立体交叉,空间转移方式的作业。机械设备体积大,吊车往往采用钢丝绳捆绑的方式来起吊大型货物,在操作工艺中处于运动、动态的过程,吊装过程中会产生转动、晃动、摆动、移动、滚动、塌塌、挤压等危险性因素,因而会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2、操作过程的多变性。港口装卸作业工艺流程是多环节变化的过程,往往在一艘货船甚至一条作业线的装卸货过程中,都会同时交叉或变换几个操作过程。工艺流程为:船《===》门机《===》流动机械《===》堆场《===》装载机《===》火车、卡车《===》港外。
3、生产事故的多发性。由于港口作业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及操作的动态性。港口作业也是劳动密集性作业,当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高,操作技能不强,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及其他外部不确定因素出现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港口作业常见违章行为分析
1、经验型的冒险心理导致操作失误
由于港口起重机司机在长期的操作中,较熟练地掌握机械的安全操作性能,所以在作业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时而出现冒险作业。这种由于经验性的冒险心理,在起重司机中比较常见,比如起重司机超负荷作业,不正常地利用起重机旋转机构和吊杆角度变化进行拖钩作业等,据起重机违章作业的统计表明,约60%左右的违章属于此类经验性作业。
2、迁就型违章导致操作失误
起重司机在长期与装卸工人的配合作业中,深感装卸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大,有时往往处于同情心里,为帮助装卸工人节省劳动力而采取违章作业方式。比如在船舶装卸货作业中,起重司机为了使船内作业的装卸工人搬运货物少走些路,往往采取拖钩的违章操作方法,导致钢丝绳非正常磨损和人身伤害,这种违章作业现象在港口作业现场也有发生。
3、由于简单、重复性操作形成的“感觉--操作短路”而导致的操作失误。装卸作业是重复性操作密度较高的工作,司机的每一个作业循环都要依次完成起升、平移、降落等程序,这些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操作人员大脑的工作可以达到高度的“自动化”,此时操作过程中的信息几乎不经过中枢处理便执行操作动作。这种跨越中枢处理,从感觉直接进行操作的行为方式称为“感觉--操作短路”,由于感觉--操作短路,是的司机在操作过程中,不再需要进行比较、判断、记忆等信息处理过程,操作过程处于无意识行为,这种状况也有可能引起操作失误。 根据以上对港区装卸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企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为目标,以避免或者至少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中心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时效性。
第二部分 安全管理应对措施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服务港口发展大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工作,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治理,遏制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
一、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
为了使职工提高安全意识,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安全教育和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职工在长时间内不接受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就会下降。要想使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企业就必须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企业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教育
通过教育使职工了解企业近期安全生产形势,如:安全生产天数、工伤事故情况、“三违”事件、企业安全指标及安全指标最近的变化趋势、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的指标精神等内容。
2、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管理制度教育
安全规程和制度不能学习一遍就算完成任务,班组要经常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使职工真正掌握规程和制度内容并认真落实,从而能保证班组安全生产。
3、伤亡事故案例教育
有关部门应经常从有关报刊、杂志和上级转发的事故案例中搜集与本部门生产性质相关的事故案例,组织职工认真分析讨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在本部发生。
4、季节性安全教育
要针对每一个季节的不同特点,结合各班组实际,组织职工讨论由于气候变化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避免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事故发生。
5、节假日安全教育
每逢重大节假日,节前职工情绪都容易浮躁,节日急于奔忙,节后纪律容易涣散,因此,节日期间就职工情绪极不稳定的时期,很容易发生“三违”事件,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节假日来临之际,各班组长要对职工提出有关的注意事项并加强劳动纪律教育,使职工情绪稳定,有秩序地从事生产作业。
6、反事故演练教育
针对个班组生产作业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开展反事故演练活动,使职工熟练掌握处理突发事故的方法,一旦发生事故,可及时消除或避免事故扩大。
二、加强现场作业管理
港口作业安全管理重在一线、重在基础。加大对现场管控力度,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突出工作重点,严格监督管理,严肃按章处罚。各级领导干部执行“领导带队现场安全巡查制度”,认真履职履责。落实“安全员带指标检查规定”,各级管理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认真检查生产安排落实情况、机械设备运行状况及安全装置性能,及时发现、处理各类不安全因素。同时进行“5+2”和“白+黑”的临时突击检查,发现问题限期落实整改,加大对违章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查“双禁”,杜绝“三违”现象。加强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港区道路上行驶的载货车辆、摩托车、自行车以及行人等严格执行《关于加强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切实保证港区交通安全。外包作业是安全管理的难点,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从外包公司资质备案、人员设备证书审核、职责分工等方面进行明确,有效的提升了外包的管理成效。
三、完善港口设施设备
设施设备安全使用,关系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稳步推进。设备的使用、维护及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做好设备的日常运行、技术维修、维护保养和安全管理工作。完善与落实各种工索具的使用、检查、报废、更换、采购的流程规范,确保工索具的本质安全。严格落实工前检查制度,对工前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时的抽查,使工前检查与安全计分卡挂钩,确保工前检查细致、认真、到位、有效,并及时、规范填写检查表。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视频监控系统、生产操作系统,设备管理系统,配备了足额有效的安全、消防、防污染、救生设备及器材,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符合法规要求。
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
依据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进行宣传、培训,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以使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结合码头的实际特点,作业流程及危险性分析,修订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安全生产制度涵盖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全体从业人员。对新出台的管理制度进行宣传、解读,通过班组工前会议、生产评核会议、公司发文,多媒体教育,学习手册,宣传栏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在日常和专项检查、安全大检查及港区监控查违章中出现的问题对照有关管理制度及时予以进行考核纠正,对有关违章人员及时进行处罚,确保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五、强化隐患排查与治理
坚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每月至少组织1次事故隐患的全面排查、整治活动。从生产现场、重点部位、消防安全、港口设施保安、机械设施、职业卫生等方面,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面的排查,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制定并落实整治方案。让安全管理人员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现场督查,并对排查出来的事故隐患挂牌限期整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奖罚激励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坚持定期安全大检查和每天的安全巡查,通过采取安全员日常查、夜间突击查、隐患治理回头查、节假日全面查等多种检查方式,突出对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时间的检查,切实杜绝“三违”现象。在实施“十个一”活动时,邀请职工代表查现场、查隐患,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予以整改。通过这些举措,安全工作得到强化,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六、完善应急救援管理
在应急救援管理上,建立应急联络管理体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贯彻有关应急工作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及责任制,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好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工作在做预案编制汇编的同时,定期开展应急操作演练,及时查找预案漏洞,完善预案的可操作性,不断改善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增强各级操作人员的应急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在预案的编制方面,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生产设备安全,降低各类分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启动相关预案,防止事故扩大,制定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同时邀请专家开展了专项评审活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对应急物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管理,提高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为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重要保障。落实应急管理经费,加强应急物资和应急队伍演练资金投入,推进应急队伍建设的长效管理,努力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七、强化安全基础管理
1、强化安全“双基”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安全工作“纵向难到底、横向难到边”的问题,强化一线站、队、班组管理,建立班组安全管理基本规范,统一班组安全基础管理,夯实基层基础。组织开展安全班组评选活动,对连续未发生事故及违章行为的班组予以适当物质和精神奖励,努力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操作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开展班组安全建设年活动,探索班组建设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
2、 在各班研究试行“535”班组闭环工作法。“五”即在工前会议上,班长要在进行工作布置的同时,必须要有五分钟时间同步强调、沟通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控制重点,包括货物特性、工索具配置及使用要求、人员站位、环境确认以及其他安全注意事项,要对作业流程中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强调,从而使员工作业做到心中有数。“三”即在交接班时,两个班长要用三分钟时间对上班工作情况进行小结,对安全情况、设备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馈,并随着调整进行再次强调安全措施和重点。“五”即在工班结束后,必须召开工后会议清点人数,并用五分钟时间总结本次作业安全控制情况和违章情况,指出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重点,并作为下次作业自查自纠的重点,整个过程要做好详细记录。
3、建立连带处罚机制,完善安全计分卡管理规定,安全管理部门在巡查中发现违章行为,在处理当事人的同时,一律通报该员工所在部门和班组,并对其所在班组进行连带处罚,同时连带扣罚安全计分卡,使其与年度安全奖罚激励机制挂钩。班组违章达到一定数量或发生事故时,取消该班组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将班组违章情况与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4、整治特种作业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特种作业相关条例,全面梳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做到人证相符和持有效证书上岗;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档案数据,确保复审及时。安排人员时,必须先核对副证再安排生产作业;各安全监督部门加强检查抽查力度;各级培训部门要合理安排复审时间,确保复审及时又不影响生产作业。
5、加强职工队伍特别是流动性较大的劳务派遣工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外聘工管理新途径,采取规划其职业生涯,发放工龄补贴等形式,以感情留人,以物质留人,稳定现有职工队伍,在严把新工人的招聘的同时,规范新工人上岗培训制度,实行有偿的“一对一”以老带新帮教形式,采取有奖有罚制度,建立新工人档案,进行跟踪记录。积极探索在前勤作业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临时采取外包部分场内短驳业务,以缓解拖班作业,疲劳作业等问题。
第2篇 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分析应对措施
港口作业是港口的主要业务,港口的安全管理主要是港口的装卸安全管理。港口装卸作业具有流动分散、操作复杂、人机交叉、点多面广、昼夜连续作业的特点,同时受气候、气象、季节、潮汛的影响,加上港区机械设备陈旧及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港口装卸安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装卸作业的特点,人员的素质,机械设备工具,货物种类,装卸工艺,作业条件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港口的安全生产具有操作工艺的复杂性,安全监督过程的多变性,安全管理方式的动态性,事故的多发性。
第一部分 港口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一、港口作业分析
1、操作工艺的复杂性。港口作业是人机立体交叉,空间转移方式的作业。机械设备体积大,吊车往往采用钢丝绳捆绑的方式来起吊大型货物,在操作工艺中处于运动、动态的过程,吊装过程中会产生转动、晃动、摆动、移动、滚动、塌塌、挤压等危险性因素,因而会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2、操作过程的多变性。港口装卸作业工艺流程是多环节变化的过程,往往在一艘货船甚至一条作业线的装卸货过程中,都会同时交叉或变换几个操作过程。工艺流程为:船《===》门机《===》流动机械《===》堆场《===》装载机《===》火车、卡车《===》港外。
3、生产事故的多发性。由于港口作业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及操作的动态性。港口作业也是劳动密集性作业,当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高,操作技能不强,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及其他外部不确定因素出现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港口作业常见违章行为分析
1、经验型的冒险心理导致操作失误
由于港口起重机司机在长期的操作中,较熟练地掌握机械的安全操作性能,所以在作业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时而出现冒险作业。这种由于经验性的冒险心理,在起重司机中比较常见,比如起重司机超负荷作业,不正常地利用起重机旋转机构和吊杆角度变化进行拖钩作业等,据起重机违章作业的统计表明,约60%左右的违章属于此类经验性作业。
2、迁就型违章导致操作失误
起重司机在长期与装卸工人的配合作业中,深感装卸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大,有时往往处于同情心里,为帮助装卸工人节省劳动力而采取违章作业方式。比如在船舶装卸货作业中,起重司机为了使船内作业的装卸工人搬运货物少走些路,往往采取拖钩的违章操作方法,导致钢丝绳非正常磨损和人身伤害,这种违章作业现象在港口作业现场也有发生。
3、由于简单、重复性操作形成的“感觉--操作短路”而导致的操作失误。装卸作业是重复性操作密度较高的工作,司机的每一个作业循环都要依次完成起升、平移、降落等程序,这些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操作人员大脑的工作可以达到高度的“自动化”,此时操作过程中的信息几乎不经过中枢处理便执行操作动作。这种跨越中枢处理,从感觉直接进行操作的行为方式称为“感觉--操作短路”,由于感觉--操作短路,是的司机在操作过程中,不再需要进行比较、判断、记忆等信息处理过程,操作过程处于无意识行为,这种状况也有可能引起操作失误。 根据以上对港区装卸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企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为目标,以避免或者至少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中心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时效性。
第二部分 安全管理应对措施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服务港口发展大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工作,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治理,遏制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
一、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
为了使职工提高安全意识,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安全教育和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职工在长时间内不接受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就会下降。要想使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企业就必须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企业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教育
通过教育使职工了解企业近期安全生产形势,如:安全生产天数、工伤事故情况、“三违”事件、企业安全指标及安全指标最近的变化趋势、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的指标精神等内容。
2、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管理制度教育
安全规程和制度不能学习一遍就算完成任务,班组要经常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使职工真正掌握规程和制度内容并认真落实,从而能保证班组安全生产。
3、伤亡事故案例教育
有关部门应经常从有关报刊、杂志和上级转发的事故案例中搜集与本部门生产性质相关的事故案例,组织职工认真分析讨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在本部发生。
4、季节性安全教育
要针对每一个季节的不同特点,结合各班组实际,组织职工讨论由于气候变化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避免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事故发生。
5、节假日安全教育
每逢重大节假日,节前职工情绪都容易浮躁,节日急于奔忙,节后纪律容易涣散,因此,节日期间就职工情绪极不稳定的时期,很容易发生“三违”事件,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节假日来临之际,各班组长要对职工提出有关的注意事项并加强劳动纪律教育,使职工情绪稳定,有秩序地从事生产作业。
6、反事故演练教育
针对个班组生产作业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开展反事故演练活动,使职工熟练掌握处理突发事故的方法,一旦发生事故,可及时消除或避免事故扩大。
二、加强现场作业管理
港口作业安全管理重在一线、重在基础。加大对现场管控力度,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突出工作重点,严格监督管理,严肃按章处罚。各级领导干部执行“领导带队现场安全巡查制度”,认真履职履责。落实“安全员带指标检查规定”,各级管理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认真检查生产安排落实情况、机械设备运行状况及安全装置性能,及时发现、处理各类不安全因素。同时进行“5+2”和“白+黑”的临时突击检查,发现问题限期落实整改,加大对违章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查“双禁”,杜绝“三违”现象。加强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港区道路上行驶的载货车辆、摩托车、自行车以及行人等严格执行《关于加强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切实保证港区交通安全。外包作业是安全管理的难点,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从外包公司资质备案、人员设备证书审核、职责分工等方面进行明确,有效的提升了外包的管理成效。
三、完善港口设施设备
设施设备安全使用,关系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稳步推进。设备的使用、维护及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做好设备的日常运行、技术维修、维护保养和安全管理工作。完善与落实各种工索具的使用、检查、报废、更换、采购的流程规范,确保工索具的本质安全。严格落实工前检查制度,对工前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时的抽查,使工前检查与安全计分卡挂钩,确保工前检查细致、认真、到位、有效,并及时、规范填写检查表。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视频监控系统、生产操作系统,设备管理系统,配备了足额有效的安全、消防、防污染、救生设备及器材,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符合法规要求。
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
依据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进行宣传、培训,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以使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结合码头的实际特点,作业流程及危险性分析,修订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安全生产制度涵盖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全体从业人员。对新出台的管理制度进行宣传、解读,通过班组工前会议、生产评核会议、公司发文,多媒体教育,学习手册,宣传栏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在日常和专项检查、安全大检查及港区监控查违章中出现的问题对照有关管理制度及时予以进行考核纠正,对有关违章人员及时进行处罚,确保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五、强化隐患排查与治理
坚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每月至少组织1次事故隐患的全面排查、整治活动。从生产现场、重点部位、消防安全、港口设施保安、机械设施、职业卫生等方面,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面的排查,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制定并落实整治方案。让安全管理人员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现场督查,并对排查出来的事故隐患挂牌限期整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奖罚激励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坚持定期安全大检查和每天的安全巡查,通过采取安全员日常查、夜间突击查、隐患治理回头查、节假日全面查等多种检查方式,突出对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时间的检查,切实杜绝“三违”现象。在实施“十个一”活动时,邀请职工代表查现场、查隐患,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予以整改。通过这些举措,安全工作得到强化,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六、完善应急救援管理
在应急救援管理上,建立应急联络管理体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贯彻有关应急工作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及责任制,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好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工作在做预案编制汇编的同时,定期开展应急操作演练,及时查找预案漏洞,完善预案的可操作性,不断改善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增强各级操作人员的应急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在预案的编制方面,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生产设备安全,降低各类分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启动相关预案,防止事故扩大,制定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同时邀请专家开展了专项评审活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对应急物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管理,提高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为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重要保障。落实应急管理经费,加强应急物资和应急队伍演练资金投入,推进应急队伍建设的长效管理,努力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七、强化安全基础管理
1、强化安全“双基”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安全工作“纵向难到底、横向难到边”的问题,强化一线站、队、班组管理,建立班组安全管理基本规范,统一班组安全基础管理,夯实基层基础。组织开展安全班组评选活动,对连续未发生事故及违章行为的班组予以适当物质和精神奖励,努力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操作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开展班组安全建设年活动,探索班组建设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
2、 在各班研究试行“535”班组闭环工作法。“五”即在工前会议上,班长要在进行工作布置的同时,必须要有五分钟时间同步强调、沟通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控制重点,包括货物特性、工索具配置及使用要求、人员站位、环境确认以及其他安全注意事项,要对作业流程中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强调,从而使员工作业做到心中有数。“三”即在交接班时,两个班长要用三分钟时间对上班工作情况进行小结,对安全情况、设备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馈,并随着调整进行再次强调安全措施和重点。“五”即在工班结束后,必须召开工后会议清点人数,并用五分钟时间总结本次作业安全控制情况和违章情况,指出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重点,并作为下次作业自查自纠的重点,整个过程要做好详细记录。
3、建立连带处罚机制,完善安全计分卡管理规定,安全管理部门在巡查中发现违章行为,在处理当事人的同时,一律通报该员工所在部门和班组,并对其所在班组进行连带处罚,同时连带扣罚安全计分卡,使其与年度安全奖罚激励机制挂钩。班组违章达到一定数量或发生事故时,取消该班组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将班组违章情况与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4、整治特种作业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特种作业相关条例,全面梳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做到人证相符和持有效证书上岗;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档案数据,确保复审及时。安排人员时,必须先核对副证再安排生产作业;各安全监督部门加强检查抽查力度;各级培训部门要合理安排复审时间,确保复审及时又不影响生产作业。
5、加强职工队伍特别是流动性较大的劳务派遣工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外聘工管理新途径,采取规划其职业生涯,发放工龄补贴等形式,以感情留人,以物质留人,稳定现有职工队伍,在严把新工人的招聘的同时,规范新工人上岗培训制度,实行有偿的“一对一”以老带新帮教形式,采取有奖有罚制度,建立新工人档案,进行跟踪记录。积极探索在前勤作业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临时采取外包部分场内短驳业务,以缓解拖班作业,疲劳作业等问题。
第3篇 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港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
交通部《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
《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
《建筑灭火的设计规范》(gb50140-2005)
《集装箱港口装卸作业安全规程》(gb 11602-2007)
《危险货物集装箱港口作业安全规程》(jt397-2009)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 t9002-2006)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gb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安全生产标准化
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深化、细化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排查和治理事故隐患,监控危险源,规范生产行为,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素质,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使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建立预防机制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确保安全生产。
3.2安全绩效 safety performance
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3.3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与企业的安全绩效相关联或受其影响的企业外的团体或个人。
3.4资源 resources
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材料、技术和方法等。
4一般要求
4.1原则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为基础,以隐患排查治理和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素质为重点,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4.2建立、运行和改进
4.2.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的动态循环模式。
4.2.2企业应当依据本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建立并运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3评定和监督
4.3.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4.3.2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
4.3.3各级政府的港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管理。
4.3.4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4.3.5达到 条件的可评为三级。
4.3.6达到 条件的可评为二级。
4.3.7达到 条件的可评为一级。
4.3.8对评审定为二、三级的由地级及以上的市港口管理部门批准。
4.3.9对评审定为一级的由省级港口管理部门批准。
5核心要求
5.1方针和目标
5.1.1企业应制定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
5.1.2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应当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又已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予以细化。
5.1.3企业应制定本企业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5.1.4企业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应既有事故控制的目标又有管理过程控制的目标。
5.1.5企业应按照属下管理部门和单位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5.2组织机构和职责
5.2.1组织机构
企业应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2.2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履行法定的安全生产责任,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和全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5.3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保障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和不断改进、完善安全生产条件。
5.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4.1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5.4.1.1企业应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4.1.2企业应遵守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4.2安全管理制度
5.4.2.1企业应制定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
5.4.2.2企业应当制定明确怎样贯彻执行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
5.4.2.3企业应当依法制定下列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
(3)《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没有重大危险源的则不用制定);
(5)《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没有特种设备的则不用制定);
(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制度》(没有特种设备的则不用制定);
(7)《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没有特种作业人员的则不用制定);
(8)《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则不用制定);
(9)《作业许可管理制度》;
(10)《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11)《交叉作业管理制度》;
(12)《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
(13)《设备管理制度》;
(14)《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管理制度》;
(15)《警示标志管理制度》;
(16)《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
(18)《贯彻执行〈职业病防冶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管理制度》;
(19)《发包和出租管理制度》;
(20)《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
(2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22)《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绩效考核制度》;
(23)《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24)其他依法应当制定的制度。
5.4.2.4企业应当制定明确除依法管理之外怎样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
5.4.2.5《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明确主管部门和分工,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企业各管理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5.4.2.6《明确怎样贯彻执行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根据本企业管理机构的具体情况,把法规、标准的要求予以分解、细化,制定有可操作性的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并明确负责贯彻、执行这些具体措施和要求的部门和岗位。
5.4.2.7《企业依法制定的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2)《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明确本单位有关人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和其它法规中有关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规定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3)《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明确本企业有关人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和其它法规中有关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规定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4)《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5)《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明确本企业有关人员贯彻执行已按《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明确本企业有关人员贯彻执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7)《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明确本企业有关人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8)《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明确本企业有关人员贯彻执行与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有关的法规、标准的规定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9)《作业许可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0)《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1)《交叉作业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2)《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3)《设备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4)《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5)《警示标志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6)《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明确本企业有关人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和其它法规中有关的规定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1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8)《贯彻执行〈职业病防冶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9)《发包和出租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20)《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2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和“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本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有关人员报告事故、组织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处理事故责任者和落实防范、整改措施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22)《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23)《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明确对履行安全生产职责,自觉、严格遵章守纪,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的单位和从业人员给予表彰奖励的责任、程序、方法和奖励标准。
明确对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从业人员给予批评、教育和处分的责任、程序、方法和标准。
5.4.2.8《明确除依法管理之外怎样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应符合的要求:
(1)对全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危险辨识,分辨、识别和确认何时、何处有何危险有害因素。
(2)进行安全评价,针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除遵守相关的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外,还应采取有效的消除、控制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
(3)明确本单位有关人员贯彻执行消除、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措施的责任、程序和方法。
5.4.3操作规程
5.4.3.1企业应制定下列操作规程:
(1)《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
(2)《特种设备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3)《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4)《除特种设备作业和特种作业外的各生产性工种、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
5.4.3.2《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应符合的要求:
5.4.3.3《特种设备作业安全操作规程》、《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和《除特种设备作业和特种作业外的各生产性工种、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应符合的要求:
5.4.4应急预案
5.4.4.1企业应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4.4.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5.4.5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5.4.6修订
企业应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5.4.7文件和档案管理
5.4.7.1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
5.4.7.2企业应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安全生产活动档案、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档案、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档案、重大危险源档案和生产安全事故档案,并加强对档案的有效管理。
5.4.7.3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应符合的要求:
5.4.7.4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应符合的要求:
5.4.7.5安全生产活动档案应符合的要求:
5.4.7.6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应符合的要求:
5.4.7.7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档案应符合的要求:
5.4.7.8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档案应符合的要求:
5.4.7.9重大危险源档案应符合的要求:
5.4.7.10生产安全事故档案应符合的要求:
5.5教育培训
5.5.1教育培训管理
企业应确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5.5.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5.5.3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5.5.4其他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5.5.5安全文化建设
5.5.5.1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5.5.5.2企业应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5.5.3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应达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导则》的要求。
5.6生产设备设施
5.6.1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5.6.2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5.6.3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
5.7作业安全
5.7.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5.7.2作业行为管理
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5.7.3警示标志
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5.7.4相关方管理
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5.7.5变更
企业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5.8隐患排查和治理
5.8.1隐患排查
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5.8.2排查范围与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5.8.3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5.8.4预测预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重大危险源监控
5.9.1辨识与评估
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5.9.2登记建档与备案
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5.9.3监控与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5.10职业健康
5.10.1职业健康管理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企业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5.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5.10.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
5.11应急救援
5.11.1应急机构和队伍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5.11.2应急预案
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5.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5.11.4应急演练
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5.11.5事故救援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5.12.1事故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
5.12.2事故调查和处理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5.13.1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
5.13.2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